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

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第1篇: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课程 竞技体育专业 综合能力培养

体育是以人为对象的,而人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对社会人而言,不能忽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因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能力越来越重要。这里所说的能力主要是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不仅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广博丰厚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高等体育教育在培养体育单项专业能力的同时,抓好综合能力培养,例如职业道德、人际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等。

我校是一所以培养一流竞技体育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体育院校,在承担了赛场拼搏、为国争光这一不可替代的竞技体育特色任务的同时,还担负着普通高校教书育人的共性任务。我校作为浙江省唯一体育类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的任务。在竞技体育专业课程开设上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结合我校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我分析了我院开设应用文写作的现状,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1.《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应用文写作能力因其实用性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能力和竞争能力之一。体育类高等院校的主要教学手段仍然是体育教学,我校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而体育教学也要反映当代世界体育科技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培养需求。《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设置也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1一些学生对《应用文写作》学习厌烦。

不少学生存在兴趣淡薄等心理,厌恶写作应用文。该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竞技体育专业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性,因此不少人对应用文写作这样一门相对来说比较程式化的写作课程有厌烦心理,加上平时的训练任务较重,在课堂上更容易疲劳。审视这些厌学现象,并予以有效解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1.2《应用文写作》课程主观受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专业课。

竞技体育专业学生更倾向于专项训练,或者是一些和他们训练比赛息息相关的课程。而《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性、程式性往往会给学生一种错觉,致使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应用文不用学,待到用时上网找个框架把内容填进去就行,结果往往生搬硬套。另外,《应用文写作》教学缺乏与竞技体育专业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提高竞技体育专业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关键应从《应用文写作》教学入手,研究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大《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改革力度,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实践教学,从而提高相关的能力素质,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

2.改善《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针对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高等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宗旨,我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存在着教学方法程式化和教学内容单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致使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在教学内容中,案例陈旧或者脱离学生的生活,没有顺应时代变化,这些都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和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和分析等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2.1创设情境,巧设案例,加强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教学项目:案例示范项目、分组练习项目、综合实训项目。先通过案例引出该堂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将学生引入需要通过某知识点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或虚设情境,或借助多媒体播放实景。如在讲解“求职函”这一节时,采取情境教学,即设置一个求职现场,由学生去布置,分相应的小组进行竞争。然后,展示文字范例,让学生对文体写作知识有初步认识,如文章的基本构成、内容要素等,再根据范例采用讨论的方式进一步讲解,让学生弄清各文体的基本特征。又如在讲解“通知”这种文种时,采用了有关体育比赛方面的一个通知的错误案例,进而引出教学内容,然后由学生撰写他们认为准确的通知,我进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发现和培养骨干,给予信任,增加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文写作》的实用性的特点才能体现出来。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之一。组织管理能力对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有效地处理各种关系,顺利实现既定的目标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个人与集体之间、小集体与小集体之间、小集体与大集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其关系,发挥整体功能需要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

2.2加强讨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人际交往。当代的大学生更需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体育课堂是较容易激发学生表现欲和与他人沟通交往的地方。如何在写作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交流能力是教师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写出规范的应用文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完成自己选定的或者之前分配的项目,对小组学习中产生的成果共同讨论、分析甚至竞争、辩论。小组的分配原则不以成绩为依据,而是根据所选的竞技项目,尽量将不同竞技项目的学生混合分组。因为不同竞技项目的学生往往性格特点差异较大,相同项目分成一组,可能会造成有的组特别活跃而有的组却不太想参与,不利于教学项目的开展。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和引导,具体活动由学生自己完成,那些课内不能完成的课题要引导学生安排好后续任务。如完成一份市场调查报告的写作,要引导学生制订一份合理的调查计划,确定人员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确定调查方法,有条不紊地完成项目。为了保证讨论效果,要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的训练材料,提出有关问题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教学过程是由老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协作的互动过程,存在着学生个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这些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息的传递、感情的交流创造了平台。这样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可提高个体自我表达、自我形象塑造和自我评价能力,实现既让他人接纳自己,又能对他人认可。[2]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增加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将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3]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作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清动作环节。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如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单项练习项目对某种文体进行专门训练,在具体操作中,要根据竞技体育专业学生特点来要求。比如要求学生根据训练写一份训练计划和比赛总结。或是针对写作的某一侧面进行专门训练,如写作格式训练、应用文语体训练等。教师提供材料确定目标,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进行练习。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某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进行单项练习的好处在于可使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加深对某一文体或者写作的认识,有效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能写出在生活、工作中常用的规范应用文。教学无定法,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统一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

参考文献:

[1]赵国枫.讨论式教学的应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

第2篇: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

【摘 要】竞技运动项目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规则性的身体活动,它所追求的只是比赛的最后胜利,是一个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复合体。以终身体育为背景的体育教学改革使得“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逐步深入到体育教学之中,从而使人们对体育教学中竞技项目的态度产生了分歧。本文主要讨论竞技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 竞技项目;体育教学;改革

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竞技运动是学校体育领域的热点,在体育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伴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人性化的素质教育观念慢慢的深入人心,因此部分教育界人士指出:围绕竞技运动进行的教学,过分强调动作技术的精细化和规范化,从而背离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然而,竞技运动是体育文化的一块瑰宝,让竞技运动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降低它的弊端,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下一步发展目标。

一、竞技项目在高中教学中的现行情况

一直以来,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所利用的竞技项目教学是为了让运动技术技能达到目标,过分重视学生的体制,而对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和意识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竞技项目在高中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受到高考的影响,让体育教学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使体育教学处在边缘地位。就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而言,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方法,不重视不同学生之间的不同兴趣、爱好、特长,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无法实现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巨大的升学压力和老师、家长的错误引导,使得高中学生的体育情感在现实中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导致学生忽略了体育课的本来目的,对于体育运动存在着躲避、消极怠工的心理,使得体育课在学生心中处于鸡肋的位置。

二、竞技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不足

1.忽视了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领悟和理解掌握能力有所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传统教学中,量化评价最为重要,竞技技术的教学不公平之处在于:全部学生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这种衡量很难让学生有满意和肯定的成绩,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尤其是对体育差生来说很不公平,这影响了他们对竞技项目的热情和学习,使竞技运动成为一种负担。

2.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成绩的好坏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过分要求学生的成绩,一味的追求让学生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这种只追求成绩的应试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和乐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感受到自我超越,快乐和成就感。

3.竞技项目的教学要求与体育教学目标相偏离

竞技运动项目所追求的是比赛最后的胜利,它所针对的范围只是少数的运动员,而体育教学的目标则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竞技技术,还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其结果使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都无法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学让学生全身心地发展的本质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三、现行的高中学校竞技体育教学的改革意见

1.改革竞技运动项目的内容,增加健身娱乐性体育的内容

将娱乐体育的概念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缺乏娱乐性,没有创造力是现在的高中体育不受学生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体育的娱乐性恰恰蕴藏在体育的竞技之中,高中的体育教学不能像社会上的成人之间的比赛一样,所以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使竞技运动的娱乐性更为突出,更能适应高中生的需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对竞技项目进行适当的改变,使原本枯燥单调的竞技项目趣味化,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感受到体育带给他的快乐。长时间的进行同一个动作的反复练习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但很容易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越来越低,产生精神上的疲劳。如果我们能够在掌握一定的技术基础上,采取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联系,各小组之间相互对抗,同小组之间相互帮助,互相合作,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

2.提高竞技项目的教育功能

竞技运动既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对人们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竞技运动项目的教育功能,增加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对现代社会的团结、和谐、进步有利。

3.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教学

高中体育竞技项目在教学实践中应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利用专业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改进体育教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理念。科学的理论指导是竞技运动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运用,能够有效地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落实。

4.重视差异性教学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一些或多或少的差别,所以每个高中生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竞技项目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激发出自己的学习兴趣,体会到体育竞技的乐趣,让有不同天赋和运动潜力的学生得到更好地、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机会。

结语

竞技运动是体育文化的一块瑰宝,竞技运动的规则性、竞争性、娱乐性、不确定性等等都是吸引学生的闪光点。以前传统的竞技项目教学已不适应现在的体育教学。重视竞技项目的教育意义,增加竞技运动的娱乐性,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注重差异性教学才能使竞技项目更加符合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使其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盛伟.谈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理论,2010,(10)

[2]张纯甫.浅析竞技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02)

第3篇: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竞技体操教练员的调查分析,通过笔者的探索提出了当代社会转型期体操教练员应该具备几项基本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基本的思想知识、心理与教练员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竞技体操教练员素质建设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国家对竞技体操项目的重视,竞技体操正成为家喻户晓的群众观赏性比较高的竞技项目。当然,竞技体操项目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不仅在于其体操完美的体现了人类力量与柔性的结合,更是离不开广大体操教练员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才得以使中国的体操水平上升到一个高度。笔者通过百度、搜狐,以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和整理大量的科学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的体操教练员整体水平不一致,存在参差不起的现象。然而,在竞技体操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竞技体操水平高低的关键。因此,体操教练员的综合素质的水平关涉到我国运动员的成长与发展,还对最终的运动训练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专业基础知识建设

在竞技场还是任何比赛场上,我们往往看到的仅仅只是运动员与运动员在场上的较量,实质上运动员与运动员的水平较量,深度反映的是也是场下教练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运动员的培训的效度,因此,教练员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深度与宽度,其一教练员不仅应该要有较好的运动技术知识和训练方法、技巧,其次还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体育体操方面的专业知识,最后,体操教练员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计划能力和科研能力。

知识人类改造世界,以及人类在社会中得以长久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基础。没有知识作为教练员的专业基础,很难想象竞技体操水平会达到今天的水准,因此,作为合格和优秀的体操教练员具备如下几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从事竞技体育的教练员执教工作:

(一)运动训练基本理论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必须是以理论为依据,才能更好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推动社会的进步,然而竞技体操教练员的核心任务是掌握运动训练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如果有效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使运动员训练中掌握技巧,提高水平。现代体育运动训练学发展迅速,教练员在原来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要注意借助新的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有关科学仪器进行训练。

(二)运动生理基本理论

这些基本理论包括体育医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等,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体操教练员掌握运动生理的基本理论,才能从生理学的角度,能够阐释竞技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结合生理学知识,从而指导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掌握人体的生理结构,从而制定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因此,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应成为竞技体操教练员知识结构的主体部分。

(三)运动心理基本理论

掌握心理基本理论意味着肯定了马克思主意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理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结构和心理特点,如何根据不同体操运动员的特征,指导竞技体操运动员的训练,是教练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例如,在面临世界级的比赛训练中,大量运动员在赛前会出现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间题不一定都是技术间题,很多属于思想或者心理方面现象有所了解,在实践中根据其性格特点和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心理训练内容和方法。

(四)外语与计算机知识

随着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全球化,各种竞技运动的全球化和国家化,随着改革开发的全面深入而展开,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兴趣的蓬勃生气,以及人们在社会压力与日俱增的环境下,长期开展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追逐的项目,体操运动员会经常代表不同的国家、省份参加多种国际比赛,因此,教练员不仅需要掌握英语和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还需要通过多种语言的交流传授相关的经验与理论,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教练员还需要具备外语和计算机的知识。

二、综合能力建设

(一)快速的学习能力

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信息和知识的跟新速度非常之快,教练员需要具备快速的学习能力,才能更好的在信息化时代,不断的积累和掌握新的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和要求,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面前,体操教练员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提高竞技运动的训练方法、方式,更新训练计划和内容。

(二)管理能力

除了指导体操运动员的训练之外,如果对运动员实施有效的管理,是体操教练员的必须课。管理方式和手段必须以科学的方式、方法为基础,根据不同运动员的差异性特征,结果训练计划、国家对运动员的管理制度,如果结果制度、激励与奖惩相对应的管理,是就对体操教练员管理能力的考验。

(三)创新能力

竞技、文虎和生活水准的提高,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不可同日而语,相比过去而言,竞技体操的水平已经远远超出改革开放之前的水准,这说明竞技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技术,还是竞技能力挑战的极限在不断的提高和刷新的过程。因此,创新已成为体操教练员从事体操执教工作的核心,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可以说,创新也是教练员工作进步的灵魂。

(四)计划能力

制定科学的、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运动员营养、训练和生活规律计划,也是体现作为合格体操较远的重要标准之一,计划能力体现的是教练员的预见性,想像力以及合理安排训练内容的能力。教练员的能力包括综合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计划能力,计划能力是体操教练员实施竞技训练,计划的定位与周密性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竞技体育训练的系统化程度。

(五)科研能力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不只是个“教书匠”,而应是一个必须具有强烈时代感,不受固有观点和模式的约束,积极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开拓新领域,并在创新中生存,在开拓中发展的科研型教师。科学研究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促使教师去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了解新的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使体育教学更具有新颖性、丰富性和新时代的气息。科研能力也是衡量一名优秀体育教师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和放弃。

三、学习爱岗敬业弘扬奉献精神

教练员首先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无私奉献都应成为体育教师的座右铭,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还要有较好的个人品质,严以律已、以身做则、谈吐文雅、衣着整洁、举止文明、精神饱满等。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并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作一个象陶行知一样“拿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品质高尚的人。

(一)责任感

体操事业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教练员和各运动员需经历场下十年功,只为长上几分钟而进行艰苦的训练,期间各种伤病的困扰等等,都考验着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毅力和思想,因此,一名优秀的教练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体育事业无比执着迫求的精神,这是做好教练员工作的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体操教练员的事业心就是在竞技体操训练活动与竞赛上倾注心血,不断开拓追求,不断创造高度的坚定决心。责任感是体操教练员不甘落后,对事业不懈追求的紧迫感。体操是奥运会,全运会,亚运会等重要比赛的常设项目。广大的体操教练员不仅要对国家和省市负责,也要对运动队和运动员个人负责。责任感是事业心的体现,事业心促进责任感。一个优秀的体操教练员要能够承受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完成自己的工作,促进体操运动的健康发展。

(二)言行一致

教练员的思想、行为和仪态在运动员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无疑存在着潜在的号召力,据心理学和社会学调查研究,教练员的言行将对运动员产生重要的影响,运动员会对教练员的言行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因此,教练员在工作与生活中必须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在运动员中产生教师的威严。

参考文献:

[1] 孙爱景.论竞技体操教练员的素质[J].科技信息.2006.1.

第4篇: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

摘 要 本文从竞技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重要组成之一――传切配合着手,阐明了传切基础配合的演进过程,包括五个时期,即传切配合的产生前期、传切配合的形成初期、传切配合的普及期、传切配合的提高期和传切配合向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当代 竞技篮球 传切基础配合 演变

一、前言

传切基础配合是四大进攻基础配合之一,也是现代进攻战术的基本部分之一,具有加快进攻速度和防守转换速度快等优点,并且传切配合注重进攻节奏,突然性强,能够充分发挥外线队员的机动性、灵活性,且突然性强。传切基础配合利用得好有利于充分发挥球队内线的优势,还能够充分发挥一个球队快、准、灵的技战术风格,符合亚洲球队快,准,灵的篮球指导思想。因此对传切配合的分析研究以及学习,无论从完善我国篮球进攻战术理论体系的角度,还是从促进我国篮球训练打破制约我国篮球向世界水平迈进的瓶颈的角度,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竞技篮球传切基础配合的演变

当代竞技篮球运动随着篮球规则的不断修订,进攻技战术不断发展,篮球进攻战术的演变与发展从原始的站立式开始,经历了早期“站立式”的固定配合进攻、“行进间”的固定配合进攻、“换位”进攻和“移动”进攻四个阶段,具体各时期的演进细节。篮球运动防守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各个防守、联合防守、积极防守、全面防守、整体防守五个阶段;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将其演进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传切配合的产生前期

篮球运动1891年源于美国,当时篮球初创期传切配合却没有出现。到 1987年规则增设了中圈,增添了“点式”罚球区,比赛改由中圈跳球开始,队员逐步限减,有锋、卫的位置分工,前锋、中锋在前场进攻,后卫负责守卫本方球篮和把球传给同伴,至此现代篮球运动基本形成,此时传切配合开始偶尔出现但还仍处于懵懂状态。20年代末,比赛队员限定为5人,攻守极简单,限于双手做几个基本动作,比赛是单兵作战为主的攻守形式,布阵的战术配合还没形成。这一阶段,篮球运动仍处于初创萌芽时期,进攻主要是单打,真正的传切配合尚未形成。

(二)传切配合的形成初期

三十年代后期,篮球进战术的演进速度加快,之战术的主要特点是:两个或者多人的协作配合代替了一个人的单打独斗。第11届奥运会,篮球以正式比赛项目登上奥运会大舞台。40 年代,篮球规则进一步修订,篮球技术、战术不断变异充实并各成体系,向集体对抗性方向发展。防守中的人盯人防守、区域联防等战术阵式和配合,已被全世界各篮球队所运用。传切等进攻基础配合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明确形成并得到了初步发展。

(三)传切配合的普及期

随后高度在篮球中的地位开始占据主导。一种固定型的中锋打法风行一时。这一时期传切配合的发展随着过多的注意内线的强打其发展出现短暂的平台期。篮球规则进一步更新。速度的地位开始上升。此时传切配合又开始发挥它“快且灵”的优势。至此世界篮球形成美、欧、亚三种不同的技战术风格。在这一时期,传切配合开始融入某些球队的战术体系,并且成为亚洲球队的主要打法。

(四)传切配合的提高期

70年代后,规则对高度有更多限制、速度的地位得到加强,区域紧逼和混合防守加强,这时候的传切配合得到了急速发展。到80年代对此比赛规则进一步修订,扩大限制区、增加三分球等。这一规则的修订利于传切配合的发展,球场面积的增大是传切配合能在更大的空间内加以运用。90年代,传切配合在第25届奥运会上乔丹、约翰逊等超级运动员把这项运动技艺表现得更加充实完美,传切打法更为简练实用。在这一时期传切配合,和掩护配合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技术不娴熟,质量不断提高,并且不断地融入到现代进攻战术体系中,不断丰富篮球进攻理论,形成现代篮球四大基础配合之一。

(五)传切配合向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篮球攻防的不但演进、规则的不断完善,今后的篮球将向着“高”、“快”、“全”、“准”、“变”和“女篮男性化”的新趋势发展,技术、战术运用将向着“技艺化”的方向发展,而“快且灵”正是传切配合的集中体现,更能将篮球五个特点融为一体,在这一阶段传切配合将向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篮球是一项进攻和防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团体运动,传切基础配合是篮球进攻战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进离不开篮球进攻和防守的发展,并随着篮球攻防体系的演进而发展,而篮球进攻和防守的演进受篮球规则的制约。传切基础配合能够把一个球队的速度和灵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且正好符合我国快,准,灵的技战术指导思想,因此合理利用传切基础配合,能够打破制约中国篮球冲出亚洲的瓶颈,也是中国篮球走向世界水平推进剂。

参考文献:

[1] 杨波,叶剑强,叶凤玲,黄小华,等.足球比赛2人局部传切配合战术的阵形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0.10(36).

[2] 于少勇,吕晓峰.篮球传切基础配合训练的要求[J].中国学校体育.2002.2.

第5篇: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

总体来说,当代初中体育教育仍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题海把初中生压得喘不过气,根本没有时间去接受德育、体育、劳育的全方面教育,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做题,学习文化课上面,除一些准备向体育竞技发展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课是在浪费时间。二是社会普遍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过于片面,大多数人认为,体育课就是做做游戏,玩玩篮球,根本学不到知识,其实不然,体育课不仅能够从小教授孩子怎样运动,如何运动能够增强体魄,更能使其从小就养成运动的习惯,热爱运动并且做有效的运动。三是教育部门对学校的监督力度不够,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其升学率,初三学生的体育课被大多数的霸占,不是变为各科的辅导课,就是变成了学生的自习课,即便保留体育课,也多数被理解成为了自由活动,如此,体育课已经失去它本应存在的价值,更达不到国家体育教育标准。[1]

1.学生及家长对体育课不够重视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初中的教育就是在为中考、高考做准备,中考、高考又不考体育课,体育学习与否无伤大雅。针对初中学生,在升学的强大压力下,根本无心顾及体育与德育的学习,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甚至认为体育课是在浪费时间。体育课不被重视,即便学校为学生设置体育课程,每周两节的体育课也得不到更好的效果,无法达到课改中对于初中体育课程的要求。[2]

2.应试教育导致体育课备受冷落

升学仍是目前初中教育的重点,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考上理想的高中仍然是初中学习的目的。对于学校来说,升学率是否高,是否培养出中考状元,是学校师资队伍与教学质量的象征,因此,学校对于体育课的安排简之又简,减之又减。在毕业班,每周一节的体育课都被霸占,如此备受冷落的体育课,使很多学霸们虽然成绩优秀,但缺乏运动,身体机能不断下降,造成软人才现象。

3.体育教育设施不完善,体育课变成“自由活动课”

由于对体育教育的不够重视,有些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投入偏低,学校体育设施不完善,体育教学只局限于打打篮球,跑跑步,埋没了对个别体育项目极具潜力的学生,学校的运动会本应该是发掘学生体育技能潜力的集体活动,却变成了体育生的表演赛,失去了运动会存在的意义。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即便是按课时上课,十分钟热身后,便解散自由活动,学生在学校已经难以学习一些运动的基本知识,很多学生毕业后,连立定跳远都不会,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对于运动的热情,并且大大影响了我国培养优秀的体育健将。[3]

二、对加强初中体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体育学习的重视

加强体育教学质量,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主体对体育学习有充分的认可,如果学生对体育学习不够重视,很难将体育课改提升到议事日程上来。因此,在全社会要加强对普及体育教育的宣传,让学校、学生以及家长充分认识到从小学习体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与运动的关系。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评估,将新课改中体育课程的改革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评估中,使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开展有章可循,还可以联合各学校举办一些体育类竞技联赛,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积极性的同时,选拔出一些具有竞技类体育项目潜力的学生,为国家的体育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2.提升当代学校体育教师的素养

在师资方面,学校不仅要对主科目的教师进行培训与评估,更要对体育、德育类科目的教师进行培养。体育课程是否能够达到其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素养的目标,关键在与教师的素养,对体育教师素养的要求非常关键。学校应鼓励体育教学公开课,并且将优秀的课程“拿出来”与其他学校分享,使优秀的体育课程在各个学校能够得到共享。提高体育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体育课不是活动课,不能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要采取讲解、互动与自主联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教育,对于体育课不进行讲解,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体育教师,学校要进行批评教育,对于体育课研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学校要进行表彰与鼓励。相信体育教师素质的提升,对于初中体育教育有尤为重要的帮助。

3.完善学校体育教育设施

在一些偏远山区的学校,体育课难以得到普及,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的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开展体育运动。但对于城市中的大部分学校来说,体育设施也就仅仅局限于操场、篮球场,针对羽毛球、乒乓球、足球以及游泳等竞技体育类的设施并不完善,这使得教师无的放矢,即便有很好的想法,也难以得到实施,有些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原因,甚至连操场都没有,试问,这样的基础设施怎样开展体育教育?因此,对于体育设施的建设,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大整改力度,加强对学校设施建设的把关,将体育设施建设的要求拿到台面上来,做到现实中去,使祖国的青少年真正得到德、智、体的全方位教育。

第6篇: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矛盾;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2(a)-0028-02

体操课程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重视人个性发展的现代化教育目标逐渐将体操课程化为异类。自学校体育产生以来,体操课程一直都是体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但其包含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分支逐渐成为独立的教学研究方向,而留下的器械体操、徒手体操、队列队形等基础内容已经被体育专业学生认为是枯燥无味,不符合时展的陈旧内容,为此,很多学校已经将原有的学制一年的体操学时压缩为半个学期,甚至有些学校已经不再开设体操课程,这种情境令人担忧。由于对体操课程重要性的理解存在严重的分歧,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步伐快慢不一,严重阻碍了高校体操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该文针对体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提出体操项目改革新的思路与看法,让体操教学重新焕发新的生命。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种矛盾

1.1体操课程自身特点与学生日益下降的身体素质之间的矛盾

在古希腊体育史上,“体操”一词曾经代表了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发展至今,“体操”包含的内容已经随着其他项目的逐渐壮大而只剩下基本体操、器械体操等内容,这些内容在趣味性上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新奇事物的追求,训练标准高、需要极强意志力等特点使学生对体操项目望而却步。很多学生喜欢体操课,可接触到体操的竞技性内容时,却又变得胆怯,怕受伤心理较为严重,一旦学不会动作就不敢重新尝试,形成恶性循环后,体操课堂上积极性不高,练习次数减少,导致害怕体操课。严格来讲,体操的这些难度动作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认真的练习以及和同伴之间的协作最终完成动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如今,随着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日益下降,除了个别在高中时期接触过体操的同学外,大部分同学自身身体素质不能在短时间快速提高,不足以快速消化掉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体操教学内容,比如在教授“鱼跃前滚翻”内容时,没有足够的腿部力量、对动作的正确认知、以及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根本不可能做出高质量的动作。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整体素质日趋下降的今天,还将一直持续下去,解决矛盾的方法只有通过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等途径来不断解决。

1.2体操项目内容的独特性与大众对其认知偏差性之间的矛盾

众多体育项目中,体操项目有着其他众多项目没有的项目特点。项目分类众多,如器械体操中,男子项目就分鞍马、吊环、跳马、双杠、单杠等众多项目,女子有跳马、高低杠、平衡木等,各个项目特点也不尽相同。但是,大众传媒灌输给观众和听众的仅仅是竞技体操的众多内容,奥运会、全运会竞技体操比赛的冠军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却不了解体操技巧比赛的冠军,队列队形比赛的情况。大众认知上的偏差导致了许多人不敢轻易碰触体操这种兼具美观性和危险性的项目。体操项目在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相关领导的扶持,领导对项目特点理解上存在偏差,害怕学生出危险的心理直接就能将体操项目拒之门外。所以,体操项目如果想走出泥潭,这对矛盾的对立必须缓和。

1.3体操课程“实用性内容”与“竞技性内容”之间的矛盾

80年代以来,高校体操课程总学时数基本能够达到96学时以上,基本上都能够对基本体操、竞技体操众多内容进行介绍与学习。随着排舞、啦啦操等新兴项目的不断涌现以及课程的不断压缩,如何在短时间内将体操包含的众多内容教给学生,竞技体操内容与广播操、队列队形、轻器械体操内容安排比例为多少,让许多体操教师为止头疼。竞技体操以发展学生身体柔韧性、协调性,改善肌肉力量,提高心血管机能,发展学生勇敢果断的坚强意志品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彼此保护与帮助,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增强了其融入团体的适应能力。而基本体操中的队列队形、队列口令、广播体操等内容是体育教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功,这也是上好其他项目内容的基础。由此看来,“竞技性”内容与“实用性”内容的有效协调,也是体操教学改革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4体操教学改革的高要求与目前教学现状之间的矛盾

体操改革的高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师是体操课程的引导者,也是体操课堂的调度者。体操教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材的分析、备课的充分程度、对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等诸多方面,教师掌控教学的能力越高,取得的教学效果越好。而体操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能够熟练的掌控课堂,还要使每节课都能“出彩”,如器械教学中如何生动形象的讲解动作,如何让学生主动的去接受教授内容,如何能够使学生积极性提高,如何能够在动作教学中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能让其心理品质同样更上一层楼。而目前,教师业务水平低、学生素质差、接受动作慢等问题使体操教学改革不能够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不断积累教学实践来推进体操教学改革的进度。另外,高校体操教学中的场地设施直接决定了其体操教学改革的力度。如进行实用类体操教学内容时,涉及到走、跑、攀登、爬越和背负重物等练习手段,而这些手段对器械要求相对要较高,如爬绳、肋木、攀岩墙、软梯等练习器械,其中有些器械比较昂贵,学校在配置体操相关器械时捉襟见肘,器械的缺乏就导致了部分实用类体操内容无法进行,学生不能够获得与生活相关的实用类技巧。

2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

2.1“创新型体操教学”势在必行

上世纪,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追求创新型的体操课堂是满足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有效手段。如表1所示,创新型体操课堂包括项目教育、健康教育、身体教育和能力培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型课堂必须要落实到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去,改变以往学生学习体操只是为了应付最终的考试。体操练习方法多种多样,如何让这些方法成为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动作过程中去掌握动作的原理和方法,转而去引导其他同学探究式的共同学习,这是创新型课堂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创新能力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学会去主动思考,做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意识创新,这样才能使新型体操课堂呈现出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敢于让学生创新,引导他们主动去展现自我,让他们敢于释放他们的个性特点。

2.2“传统型+趣味性”体操内容的有效补充

当代学生无限的求知欲决定了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必须要有全面性的教育。在传统体操基础上加入趣味性的内容,让他们在身心愉悦的基础上,主动吸纳传统的基础性内容,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力量练习时增加实用类体操中的一对一搬运、二对一搬运、骑坐肩上、托背托腿法等多种方法,各种方法练习的部位不同,都能够起到力量锻炼的效果。在复习广播操时,可以采用一编用全力做,一遍放松搞笑的形式,采用分组比赛的方法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正确动作的同时,看一看别人的错误动作,这样在做广播操时能够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动作要领。

2.3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进行体操教学改革的前提

在开展体操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以往以比赛为目的、以提高身体机能为核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舍弃掉,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及个性需求为核心,以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和追求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从心底爱上体操运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在体操教学中多多聆听学生的反馈,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翁,教师不但能够看到自己教学中忽略的部分,也能够发现学生在主导课堂时有哪些不足。体操教改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改革的主体,两者只有最大限度的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这样才能起到“1+1>2”的效果。

3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深化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师能力素养差与学生素质日益下降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另外,体操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加强对体操内容和概念的宣传,消除大众对体操认知上的片面看法,促使民众对体操有全面正确的看法,社会及学校要对体操课程改革多多扶持,才能走出目前体操尴尬的境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继续进行体操教学改革的前提,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教师业务理论能力的学习,在课堂上注入吸引学生眼球的新的体操内容,释放学生个性,引领学生具备终身体操意识,形成健康的锻炼习惯,为将来的中小学体操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闫虹,赵永魁,雍世仁.探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改革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384-385.

[2]杨萍,张学刚.我院体操教学回顾和改革设想[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2):55-60.

[3]陈淑珍.中小学体操教学路在何方[J].成才之路,2010(3):96.

[4]马飞,张战毅.普通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思路[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1):116.

[5]梁建平,候乐荣.体育教学中的非语言符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60.

[6]刘文蛟.在试论体育教学与非言语行为[J].体育学院学报,2001(3):45-47.

[7]王汝田.试论非语言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2-94.

第7篇: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职高篮球;教学方法;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5-01

如何进一步提高篮球教学质量是我们继续解决的问题。而我国各阶层篮球老师们都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制约的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因为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篮球教学训练深入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我国高中篮球教学训练的发展指明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初中篮球教学训练的现状

篮球教学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其积极、有益的作用,但在篮球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忽视学生对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的现象,致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难以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等。

1、篮球教学内容重复、陈旧

当前初中篮球教学内容与中学的教学内容区别不大,内容陈旧,没有创新突破。导致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趣,甚至厌学,难以培养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而这种内容的安排导致学生不得不在课堂重复学习他们早就已经甚至熟练掌握的技术动作,使学生因篮球技、战术水平提高缓慢而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2、篮球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重实践,轻理论”的模式进行教学,给学生的印象就是篮球课就应该在室外进行课程与训练,而非坐在教室中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篮球技、战术分别讲解教学的方法不适合篮球运动的发展,应该在比赛中提高学生技术水平,通过比赛提高其篮球基本技、战术能力的运用。他们认为通过课堂篮球学习,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能为将来参加篮球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当代初中的篮球教学模式往往忽略这一点,总是把理论与实践分开进行,不能相结合,即便是理论知识丰富充足,但缺乏实践,盲目的按部就班。而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训练相对空洞,乏味,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水平也停滞不前,无法提高技战术水平。

3、篮球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工作的成败以及教学效率的高低。当前初中篮球教学仍然延续着竞技项目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被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手段单一,往往是围绕着达标与技术考试进行,缺乏自主性、娱乐性与趣味性。篮球运动本身带给学生的是积极主动,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理念,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单一,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使其学习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大幅度下降,从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观念使学生很自然地将篮球课与竞技性的篮球比赛联系到一起,忽视了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篮球课的教学过程变成了篮球运动竞技项目的训练课。

二、篮球教学训练更新改革

1、强调竞赛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篮球本身是富有激情的体育项目,可以使参与者在运动中发挥自身的热情,展现参与者运动的激情美。而以竞技比赛的方式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最好方式,学生在比赛中可以充分展现自身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也可以通过比赛对相关的技术进行检验,并在比赛中找到自身的缺点,进而促使学生在教学中认真训练,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职高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考虑充分发挥竞赛教学的方式,通过比赛教学激发学生激情及天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并根据学生在比赛中的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具体来说,可以在时间上进行划分,在进行有步骤的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找到相应的感觉,然后在让学生在一定的比赛时间中进行实际的运用。而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分组对抗,采取三对三或者五对五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

2、发挥学生特长,进行个性教学篮球

是集体项目,但是篮球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也是其可以充分的展现学生的个人竞技能力。纵观国内外著名的篮球运动员,他们都有共同的篮球技术基础,但是能使他们大放异彩、吸引球迷的还是其个人的技能特点,是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篮球魅力。而且,从因材施教的角度上看,考虑学生的身体和习惯,有针对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扬长避短,是实现教学效率大幅提升的主要途径。而且,重视学生的个人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下,尊重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要求。

3、分层次教学,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在篮球教学中

我把篮球基础好的学生放在一组,让学生自己通过大脑思维来学习动作技术,学生在练习中可以互相研究、互相学习技术动作。例如,我在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好的一组先自己练习投篮,有了一定的体会以后,教师在做二至三次的动作示范和精确的的讲解,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练习体会投篮动作,学生很快就能学会投篮动作;这时再适当提高一些要求,在0度和45度角进行投篮练习,巩固学生投篮动作,提高学生投篮动作的协调性和手指拨球、控制球的能力。使“优生”能够“吃得饱”。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先进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示范,使学生通过直观动作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表象,再进行徒手练习体会投篮动作的要领、方法和投篮的动作顺序,然后再持球进行投篮练习。

三、总结

篮球教学训练的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等深层次的变革。体育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学生在运动能力、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性格和气质等方面存在的个性差异,认识到现有的不足,进行改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的身心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传统武术 体育院校武术 武术发展 武术技击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1-0018-03

提到武术人们都不陌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延续上千年的传统文化。武术发展到现在有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分。传统武术以防身健身为主要目的并具有一定历史性属性且内容比较丰富,竞技武术是武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体育演变而来的以竞赛为主的练习形式。随着竞技武术和武术竞赛的开展,现在武术在全同范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是武术在新时期下演变的一种发展形式。

体育院校是我国传授知识的高等学府,也是学习高层次知识的场所,能进入体育院校学习也是很多武术学子的梦想。在体育院校发展武术有利于学生对武术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追求。全国14所独立的体育院校都设有武术专修课,在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上起了重大作用,使大量武术学子有机会进入体育院校继续深造。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修课上学习的拳种众多内容很丰富,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竞技拳术、传统拳术等。但随着武术在体育院校的发展,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大多数高校武术教学依旧注重技能的传授,很少讲授武术动作蕴含的技击涵义,教师则转变成了只教技术动作的武术分解机,教学内容方面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1]南于传统武术包涵的内容比较丰富,因此传统武术在体育院校的发展现状并不太理想,大多是在校期问学习几套关于各拳种的套路,了解一些拳种的特点,学习相应的拳术理论,而对传统武术的技击方式和攻防技术稍有忽视,缺失了对武术技击技术的学习,也就是传统武术的本质内容学习,因此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传统武术的追求与练习。同时,对高校毕业的武术人才培养没有做到完善设置。1 关于传统武术武术容纳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传统武术更是门派众多、内容丰富。很多人都再思考.传统武术究竟是什么?根据周伟良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一书中的阐述,“传统武术是在农耕时期所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形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题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并说明技击是传统武术最根本的价值存在,武术最本质的功能就是攻防技击。李远伟认为“传统武术是指在中国近代以前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有一定地域性特征和习练人群的带有民族文化属性和技击属性的各种拳术的总和。”[3]传统武术的技击属性是被公认的本质属性。拨开武术层层的文化外衣,真正的武术是以功防技击为核心价值,在危机情况或实战中求得生存的一项技能。

1.1传统武术的练习内容

“武术是以中国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4]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武术的技术练习主要有套路、功法和格斗,而格斗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内容。通过对民间的武术前辈交流,了解到一些传统武术的练习内容。传统武术练习时是特别讲究每一动作的技击、打法,以及在实战中的变化,注重的是武术的技击性,手法、身法、步法的变换都是围绕攻防来实现的。与现在的竞技武术套路练习稍有区别,不像竞技套路那样追求动作的规范以及难度、流畅、美观、节奏等等。传统武术的练习主要包括套路练习、功法练习、技法练习、打桩练习、实战练习等,套路练习形式只是其中一种,而拳术中的技法与运用是练习传统武术的根本。说的简练一些,就是在练熟套路的基础上提高每个动作的攻防用法、以及实战中的变化,通过击打木桩等方式增加身体击打与抗击打能力,最终以达到防身健身的目的。

1.2传统武术的练习方法

现在的竞技武术套路,按照项群训练理论的技能主导类划分,属于表现难美性项目。“提倡的高、难、美、新技术方向发展,只在外型上体现攻防涵义,并不考虑技术上的实战意义。”[5]在练习时主要以身体的柔韧、弹跳力、协调等为主,以观赏性为主把武术套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以这种形式展示武术的精、气、神、韵、等外在特征。传统武术在练习时,主要强调动作的攻防。首先学习每个动作的基本形态,进而学习动作的攻防用法以及随动作变化的步法,在此基础上加以时问的磨练,达到动作的熟练掌握,这也就是功法练习;然后在不断提高功法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攻防演练,利用实战喂招练习,体会每招每势在实战中的真实用法,此练习是为了增强实战的技击意识;在基础套路和招式熟练掌握后,通过打桩练习增加身体的击打与抗击打能力,例如,八极拳里的打桩、靠撞练习都是以增加身体的击打与抗击打能力为目的;最后,再不断的进行实战切磋,以提高技法在实战中的应用,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问磨练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习武者意志力的磨练。

2 体育院校武术的发展状况

2.1调查分析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等6所独立体育院校的调查,目前体育院校的武术专项课,基本上都是以套路为主要练习形式,每学期都会有一到两套武术套路需要学习,本科毕业需要学习十几套拳种套路,但对实战技法却涉及很少,这无疑是对武术学习的缺失。

单锡文在《武术普修课教程》书中说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发生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但攻防技击这一精髓始终不变。”[6]套路是武术表现形式的其中一种,也是优秀的武术文化,但缺少了技击的元素,只能被称为“花拳绣腿”。另外调查显示,现在在学校学习的套路内容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所学习的套路基本忘记,更无从谈起武术的技击性。

而武术的本质是攻防技击,每一招每一式都体现着攻防涵义。通过观察天津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学生的训练,大多以套路为主,基本上很少涉及到传统武术的技击练习,这无疑是对传统武术学习的丢失,对培养武术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利。以天津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100份问卷,有效收回90份。调查数据显示,现在的武术专业课应该练习一些传统武术中真正的技法内容,大多数以上的学生比较愿意接受传统武术的技法学习,这说明大部分的学生对传统武术的攻防技击及练习形式具有浓厚的兴趣,是非常愿意接受传统武术的技击内容练习的。2.2.1教学大纲要求 传统武术在体育院校的发展滞后原因之一,有可能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所致。由于每学期都要学习一到两个拳种套路,如果再增加传统技法的练习,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应该以地方特色拳种为主,系统的学习地方特色拳种的练习方式与方法,提高传统武术的技击发展。2.2.2安全因素 安全问题无疑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因为传统武术的攻防特点,有可能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受伤情况。但传统武术作为一项民族技击术有它本身的存在价值,也正是由于它的技击才有了存在的可能。因害怕受伤而放弃传统武术的本质内容,这是不可取的。2.3建议增加传统武术的练习内容2.3.1增加功法练习、技击练习 传统武术的功法主要包括手法、身法、步法、腿法等。以手法为例,如太极拳手法中有拿法、刁法、扣法、缠绕等,少林拳手法有抓法、拿法、锁法等等,这些手法都是结合在实战中的应用而出现的。在体育院校中很少涉及技法应用,院校中很多武术专业学生都在被一个问题困扰,假如遇上实战交手,自己是否能够擒敌致胜?因此很多学生想在武术的课堂上学到一些关于技击方面的知识,但往往是学几套套路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对武术的技击没有深刻的认识,更没有经历实战的练习。所以,应该在学习套路的基础上,增加单个动作的技击性练习。例如,懒扎衣是陈氏太极拳的典型动作,应在学会套路的基础上,对此单个动作进行反复练习,体会内在的攻防涵义,然后两人进行配合练习此动作的技击要领,增强功法练习逐步提高对传统武术技击性的融会。2.3.2提高传统武术的理论知识及实战应用在学会套路后,应全面的学习此套拳术的理论知识、技击特点、发力技巧等,只有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辅助练习者在使用中的效率。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提高技击意识、掌握技击要领,同时多进行实战交流。 任何理论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武术招法也一样,只有多进行实战练习,才能逐步找到技击要领,如对距离感的掌握、步法及招法的变通等,这样才能真正的学习到武术的精华。2.3.3系统的增加地方拳种练习方式 体育院校的专业课除了竞技武术外,还应适当的增加地方特色拳种的练习课时,把地方拳种的练习方式、训练方法、技击特征、实战应用等系统的结合起来,在高校的课堂内进行传统武术的习练,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拳术在体育院校的展开,也能促进传统武术更好的发展。 例如,天津体育学院武术专项课现在开设有天津的特色传统拳种――拦手拳,是传统武术拦手门中的拳术。在熟练套路后还应增加拦手拳技法与桩功的练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对其门下其他拳术、器械进行系统的学习。3 结论 传承与发展武术必须要吸取其精华部分,对于传统武术来说,攻防技击是其最本质的内容。体育院校是我国对武术高等层次教育的场所,要提高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增强传统武术在体育院校的发展。把传统武术的技击技术纳入专业课的学习范围,使高素质的武术人才具备传统武术的知识,对武术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目前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课还不能完全满足武术专业学生的需求,应该把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进行同时发展,这样也可提高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体育院校传统武术发展在注重拳种套路练习的基础上更应重视武术技击的发展,把武术的技击内容凸显出来,以体现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1]曹佩芳.安徽省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6).

[2]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李远伟.当代武术概念综述[J].中州体育,2014(5).

[4]邱丕相,蔡仲林.武术格斗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5]孙自立.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差异之比较[J].湖北体育科技,2002(3).

[6]单锡文.武术普修课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7]任路遥.传统武术进入高校课堂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4(4).

[8]刘文武.传统武术进入我国学校系统的必要性及其途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

第9篇: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奥林匹克;传统体育;文化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然而,从古至今在持续的时间、规模、影响以及所追求的崇高思想方面,几乎没有一种活动可以同奥林匹克运动相媲美。尤其在当今社会,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成为人类社会体育史上规模最大的体育活动,也成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宏大社会文化现象,在全球各个领域产生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奥林匹克文化随着帝国主义的隆隆炮声传入中国,通过近百年的传播,我们由“被动”接受发展到逐渐“主动”接受。从接触、了解、认识到实践奥运的过程中,充实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了解、交流和融合。本文探讨奥林匹克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重视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加强竞争意识培养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几千年来为历代王朝所推崇,也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中。中国传统体育的精神也深受其影响,重人伦、重道德是中国传统体育的一大特色。在射箭、投壶、蹴鞠、马球、捶丸这类竞技活动中,也倡导人们保持优雅的风度和揖让的礼仪。因此,在竞技比赛中所体现出的特点是“礼让先行”,以及“揖让而升,下而饮”,也就是“礼”和“让”。

中国礼乐文化还主张万物和谐,阴阳协调,古代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所强调的不是技艺的竞赛,而是通过技艺的修养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达到道德的升华。因此,中国传统体育中竞赛的目的不是取胜,而是要在竞赛中遵从礼的规范,体现竞技者的神韵和品格,即“神形合一”,修身养性,藉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境界。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持两用中”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制约着华夏民族的道德与行为规范,使得体育文化也毫不例外地被纳入“不争”的节制之下。中国传统体育规则的制订,更多的是从礼仪修养的角度出发,对参赛者提出品德要求,人们重视的不是比赛的结果,而是谁更符合礼仪规范,谁更具有谦谦君子的风范,是所谓的“君子之争”。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重视和谐。在和谐的思想影响下,传统的体育竞技演化成君子之争,具有自我修身的特点。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和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现代社会,人类对于自然和自我命运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正是需要与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育思想必须改变。在竞争的环境中,传统的体育思想必然演变成为现代体育思想,才能与环境和谐,才能生存和流传。

而奥林匹克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公平竞争特点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完善成了人们的普遍心理需求。竞争精神构成了西方体育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构成了当代人类自我完善和社会交往的基石。它通过竞争,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品格,激发人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决心和勇气;它通过竞争,让人们学会了面对挫折后的坚强,学会战胜对手更要战胜自己。而这正是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的格言,她表达了奥林匹克主义所追求的目标:“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它所体现出的就是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奋发向上,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挑战极限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记录。这是百年奥运不断辉煌的精神所在,是人类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人类社会自强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人生如赛场,时代要求当代青年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只有不断的战胜自己,给自己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铲除封建的臣民意识,加强平等意识的培养

所谓平等观,是指人们彼此之间承认其权力和地位平等的一种理想化表现。它要求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生存、享受、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这种机会面前的平等,不承认任何种族、性别、年龄的差别,更不承认那种由血统、门第、宗法关系所决定的封建等级差别和特权。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帝王统治的农业文明古国,其封建专制思想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古代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处不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上尊下卑的阶级差异和男女的不平等。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也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这种专制的、不平等的道德教化下,传统体育也只成为谦谦君子展示“温良恭俭让”人格魅力的场所。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往往被抑制,独立人格往往被忽视。

奥林匹克运动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平等生活的模式。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自由、平等和不歧视原则为运动员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拓宽了人权概念的范畴。《奥林匹克》规定的“努力使运动中普遍贯彻公平竞赛的精神,消除暴力行为”,以及一切竞技体育比赛中所施行的规则、裁判、仲裁、竞赛、选拔和奖励等,均模拟了法治社会的准则,它教导着每一个参与者遵守规则,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平等观念让人们学会服从裁判、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与人和睦相处,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公民。将奥林匹克的平等观念引入高校体育改革,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完善和健全民主与法制的各项基本原则,无疑是有益的。

3.正确对待恕道原则,加强公正意识的培养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儒家强调恕道原则。宽恕、仁爱、和睦就成了人们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一个不必通过法制规范,而是靠人的“自律”,靠启发人的道德之心进行自我教化的典型例子。但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造成了几千年中国人文思想淡化物质利益,扼杀个性的一面,养成了人们保守、内向、克制、依赖的心理性格。

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当今竞赛场上,我们仍然扮演着这种受冤屈的角色。在前不久亚洲杯上被日本队用“上帝之手”打进制胜一球的中国男足,轻易地放弃了规则赋予的申诉权利。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击剑选手谭雪与美国选手扎古尼斯的对阵中,开局阶段裁判即有两个明显的误判,致使谭雪冤中两剑。但中国队并未当场提出异议,理由无一例外是“毕竟结果无法改变”。只有对竞技规则的普遍遵守和严格维护,才能保证每一位运动员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展开竞争。而当运动员得不到公正对待时,运用规则进行抗辩、申诉,也就成了维护竞赛公正性和运动员合法权益的惟一正确的途径。类似谭雪的事件虽然转瞬即逝,其负面影响却很深远。让数以亿计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目睹了世界顶级赛场的不公已经是对奥运公正形象的损害,而作为一个积极参与奥运事务,即将举办奥运赛事的国家面对这种不公却不采取行动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不去维护奥林匹克的公正形象就更是失职和对观众的误导。奥运的主要社会功能在教育,而类似谭雪的事件大大的削弱了奥运的教育意义。公正是奥运的生命元素之一,维护公正需要作出全方位的不懈努力,这是谭雪事件给我们的启发。

公正是奥林匹克的基本原则。它是构建人类社会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模式的基石。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奥运赛场竞赛参与者同等的资格、共同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又为社会竞争创建了一种典范。在这种平等的竞争中,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公平地得以展现。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与比赛方法详细具体,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并要求每个参赛选手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其公正民主、平等竞争的社会意义,远非竞赛本身所能涵盖。奥林匹克运动中的Fair play(费厄泼赖)原则,可使青少年从小就认识到无论是赛场上还是人生中的竞争都必须遵守规则、服从秩序、保证公平。这对青年一代健康人格、民主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

4. 抛弃狭隘封闭的农耕文化,加强参与意识的培养

参与是指在某一项具有具体目标的社会活动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联系。参与有积极参与和消极参与两种类型。积极参与是指参与者在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参与;也就是参与者能将集体的目标当作个体的目标,能在集体的宏观行动中找到自己的微观行为。而消极参与则是指参与者在活动中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参与;参与者往往不明白集体的目标,或不明白自己的微观行为与集体的宏观行为之间的联系。

在中国长期农耕文明的土壤里诞生的封建制度和“儒”“释”“道”文化使中国人具有“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重视自己的土地和家庭、缺乏协作精神的特质。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潜意识地就体现出“事不管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参与意识或者随大流的消极参与意识,还有更为愚昧的听天由命的消极哲学思想。这里的“天”,一是指大自然、二是指封建皇权。这种产生于农耕文明土壤的消极参与意识与现代科技文明是格格不入的。

“参与”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内容,是体现民主和平等的一种行为模式。奥林匹克的著名格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在全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通过奥运会的宣传、组织和比赛,使运动员和全社会其他与奥运有关的群体在“参与”过程中充分体现自身价值。顾拜旦曾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

奥林匹克格言鼓舞和激励着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勇敢地面对未来,更有无数的年轻人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公正和平等的教育。美国纽约市一位前任警察局长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体育要求孩子们遵守规则,又反过来要求同伴也遵守同样的规则,这使孩子们对了解个人的价值和尊重别人的权利有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获得了如何玩的公正的意识,并掌握了社会行为准则,因此体育对民主是再好不过的教育了。”将参与意识融进我国体育教育,有利于改变和消除农耕文明留下的消极参与意识,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打下基础,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培养环境。

5.克服愚民的道德教化,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对待人的态度和做法。它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人文奥运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奥林匹克这一社会文化活动,颂扬人类的真善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促进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进而建立和平与美好的世界。

传统文化中缺少对人的尊重体现在封建专制制度和儒家文化落后的部分。愚民政策、君主制度和等级观念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人文精神的落后和新社会人文精神进步的艰难。苍海明月曾撰文说:“反观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虽然蔚然壮观,但因为缺少了人文精神而逊色不少。当历史行进到二十一世纪时,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倾力构建属于我们这个世纪的精神家园,改造缺少人文精神的传统,建设全新的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给我们带来巨大创造力的文化。这个文化既体现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又能唤醒每个个体敢于舒张个性、勇于创造,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自主意识和博爱精神。”把人文奥运的崇高理想,渗透到我国体育教育中,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意识、体会人文关怀并学会关怀周围的人群,有利于将体育改革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现在,以人为本的“工程人文精神”已经为当代大学生接受,并成为当代工程科技人员最基本的设计理念,在工程实践中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已成为指导工程科学进步的思维主旋律。因此,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在体育教育中重视现代体育人文精神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从广义上说是一项全球性的社会活动,竞技比赛只是一种手段,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才是她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不断充实和完善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取长补短,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