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

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

第1篇: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

年工作要点

20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科技富民强县为宗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创新行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采取切实措施,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引导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的重视,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聚集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设立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促进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继续健全和完善相关科技扶持政策,推动财政科技投入向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自主品牌等方面倾斜,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引进或培育创新人才;引导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20年,农村科技工作继续以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为抓手,力争做到“一新、二抓、三培、四提、五度”。“一新”:开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新局面;“二抓”,抓科技特派员队伍结构优化调整,抓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规范管理;“三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四提”:提升科技特派员综合素质,提炼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提升产业技术升级,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五度”: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向深度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向广度覆盖,创业领域向宽度拓展,产业链条向长度延伸,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向高度增长。

(三)加大工业科技工作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认真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宣传、咨询与培训工作,积极引导科技型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高新技术产品,落实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申报科技民营企业,兑现民营科技企业所得税奖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创建研发中心或其他形式的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四)继续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20__年,是全省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的最后一年。县知识产权局将认真做好试点工程的验收工作,力争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充实知识产权工作队伍,初步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力度,逐步引导全县企事业单位建立专利制度,鼓励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大专利申请力度,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

(五)深入征集科技项目,加大项目申报和实施力度。

联合竞争力强的企业共同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继续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搜集、挖掘项目,从中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竞争力强的项目,指导编写项目书,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紧盯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项目申报指南,第一时间帮助企业组织申报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县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示范工程、产学研合作专项等。

(六)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以及人才、装备、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产学研合作专项,每年择优选择5个产学研合作良好、成效显著的项目予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联合安徽大学做好共同培养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选择10名安大研究生到县经济部门和有关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全县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信息、科技咨询、项目编制、信用评估、专利、财务审计等服务。

(七)加大科技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坚持“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的原则,举办科技培训班,①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培训班,重点培训乡镇科技分管领导和农技人员;②科技特派员和新型农民培训班,重点培训全县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大院技术人员、农村乡土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③知识产权业务培训班。重点培训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人员。

(八)开展县级科技进步奖评审和享受县政府科技津贴人员评选工作。为总结、收集全县科技成果,表彰为全县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明年初,将组织开展每两年一度的县级科技进步奖评审和享受县政府科技津贴人员评选工作,适时组织召开全县科学技术大会。

第2篇: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

贯彻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相关政策,认真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任务,整合区域科技力量,突出重点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支持重点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推进科技计划项目改革,继续探索科技项目后补助机制体制;制定和完善《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二、加强科技项目对上争取与监督管理

加强科技项目储备与对上争取。协助富平农业专合社等在七坝村开展豪猪养殖科技扶贫养殖基地建设,争取省市科技扶贫项目资金支持。全年力争获得省级科技项目3项、市级科技项目6项,市级重大科技项目1项。抓好省市已立项科技项目管理,重点抓好已立项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富民强县等省级、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与和绩效评估。抓好县级科技项目管理工作,发挥项目支撑带动作用。

三、加快科技型企业建设

支持企业引进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加快技术升级与改造,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鼓励蜀山食品、竹海玻璃等企业创建省级创新型企业与省市技术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帮助“富源发电”等企业积极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县职高、海啸网咖等开展众创空间平台建设。全年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市级科技型企业3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家。

四、推进农村科技和社会领域科技进步

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深入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围绕竹笋食品加工、肉牛养殖、西瓜、草莓等绿色果蔬、珍稀观赏苗木、生态循环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发挥科技特派员的示范带动、技术支撑作用;加强国家、省、市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增强园区带动示范功能。进一步增强全民健康、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社会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社会事业科技进步。

五、加强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

针对我县特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继续开展与浙江农林大学、西华大学、大学、省农科院、学院等高校、科研单位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科技合作,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围绕我县竹原纤维、竹笋食品加工、肉牛养殖、三角梅种植等优势产业,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六、抓好科技宣传与培训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科普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竹笋加工企业食品安全培训》等科普培训项目等形式,组织开展3次以上较大规模的科技宣传培训活动,全县完成科技培训2万人次以上;加强科技法律法规和科技政策的宣传贯彻,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宣传《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等法规和各级鼓励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让更广的的人民群众知晓、参与科技工作,营造科技工作的良好氛围;抓好科技外宣工作,努力提高科技工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力争全年被各级媒体采用稿件10篇以上。

第3篇: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

建设“科技北京”,就是要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智力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就是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推进高新技术成果在城市管理与群众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推动“科技北京”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发展方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地位是关键,惠及民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期特别报道《让自主创新成为首都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在大唐唱响》、《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全力打造自主创新高地》三篇报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您揭示科技北京的丰富内涵。

“科技奥运”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在开幕式上得到了充分展现,北京向世界完美展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化视觉盛宴。奥运开闭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曾感叹道:“天大地大不如科技大”。

当前,“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已被传承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新理念,使北京能够站在一个历史新起点上,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错综复杂的形势,依然沉着冷静,蓄势待发。日前,记者专访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伟光。

■ 科技北京的目标和任务

《数据》:建设“科技北京”是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科技北京”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什么?

杨伟光: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今年4月出台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促进自主创新行动》,为“科技北京”建设做出了战略谋划,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推动“科技北京”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发展方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地位是关键,惠及民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行动计划》提出,推动“科技北京”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通过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实施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通过提升民生科技在首都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服务水平,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做出切实贡献。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2812科技北京建设工程”。其中的“2”指“2项对接”,通过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增强首都自主创新能力;“8”指“8大科技振兴产业工程”,集中力量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装备制造、汽车、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等8大产业集中支持一批产学研用项目,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到2012年,力争新增产值超过5000亿元;“12”指“12项科技支撑工程”,即:信息基础设施工程、食品安全工程、农业科技工程、医疗卫生与健康工程、科技交通工程、节能与新能源工程、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程、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城市安全与应急保障工程。要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提升科技惠民能力。

■ 建设科技北京的重要举措

《数据》:建设科技北京,我们的自身优势有哪些?近年来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杨伟光:建设科技北京,我们具有非常坚实的工作基础,概括起来看具有两大优势。首先,北京具有雄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大家都知道,北京是世界少有的科技和智力密集的地区之一,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科技项目落在北京,两院院士有一半以上工作、居住在北京,众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一流的科学家使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每年产生一大批优秀科技成果。据统计,2008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10.9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8%,占到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4570亿元的13.4%。 2008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交额1027亿元,占全国成交额的比重约为38.5%。其次,北京具有鼓励机制体制创新的政策优势。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从此拉开了建设国家高新区、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20年来,中关村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成长为全国最大、最有实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园区。今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先行先试,进行一系列政策创新,将会极大地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

近年来,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激发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促使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关键性措施:

第一,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重大关键问题。每年组织一批重大项目,每个项目经费支持强度在千万元以上,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促进产学研优势力量的组合,解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在重点产业领域支持大唐电信、京东方、中芯国际、同仁堂等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区域发展方面,按照“一区一品”原则重点支持各区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例如平谷的大桃、大兴的梨产业。房山的食用菌产业,带动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在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奥运筹办等领域围绕一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相关委办局开展科技攻关,建设示范工程。如官厅水库的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门头沟等区县的生态修复、智能交通建设、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和新能源利用等项目都取得重要成果,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北京市人大制定了《中关村园区条例》、《技术市场条例》等科技法规,市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软件、集成电路、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科技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覆盖科技创新主要过程和重要环节,极大地调动各类创新主体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2001年至2007年,全市通过落实技术市场政策,共支持4.5万个项目落实免税额达到38.6亿元,为3.4万个技术买方机构落实奖酬金184.7亿元。在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积极推进软件产业发展的工作中,2001年―2007年间共通过软件增值税退税累计118.7亿元,双高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累计获奖人次超过43406人,得到将近5.1亿元的专项奖励。北京市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被首批认定为全国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积极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优良的金融环境。探索建立了市场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到目前建设了分布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农业与农村建设、新材料、文化创意、先进制造、社会发展等领域条件平台及大型仪器、实验动物等基础条件平台共20个,汇聚了价值61.5亿元的可共享科技资源,为2万多家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了专业服务,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专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超过70家,在孵企业数量总计超过6000家,拥有1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数量全国第一。孵化器的科技条件、技术转移、科技咨询以及专业融投资等专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第三,积极探索鼓励自主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加大机制体制创新的力度,完成以大学院所为核心、以技术为导向的科研体制向以企业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科研体制的重要转变,探索实施了吸引国际国内投资者在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资源招商”模式,建立了鼓励实现联合创新的“产业联盟模式”,发展了鼓励资源共享、协作创新的“市场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模式,支持建设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科技协调员”、“创新型乡镇”工作模式等等,一系列机制体制创新催生了科技创新,开创了科技工作新局面。例如,为有效解决病毒性肝炎的防治问题,市科委自2003年启动“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一体化研究”项目,共组织了17家中央军队、地方医院96位高水平专家共同参加,建立了统一的研究平台和专家会诊机制,大范围整合了医学研究资源,项目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市近200家二级以上医院,为国家《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肝衰竭指南》的起草与推广提供了重要支撑。

■ 支持中小企业以科技促发展

《数据》: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复苏和发展壮大方面,在贯彻执行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方面,北京市科委将采取哪些措施?

杨伟光:当前,国家把加强科技支撑能力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加快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步伐,对动员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作了全面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市科委将负责对科技北京行动计划进行任务分解,推进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科技发展更多地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速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让科技在化危为机中彰显巨大作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建立“北京市科技型企业”帮扶机制,市科委会同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中关村管委会、亦庄管委会等部门积极研究完善认定辅导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政策落实工作,重点做好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年收入过1000万元且未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2951家企业的“一对一”辅导服务。与此同时,根据北京市企业实际情况,对确有科技含量和市场前景但暂不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办法规定的企业设立培育期,拟认定为“北京市科技型企业”,对培育期内企业25%法定税率与高新技术企业15%优惠税率的差额部分予以补贴。

二是推进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按照《关于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展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市科委会同发改委、建委、工促局、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抓紧组织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认定792家企业的1816个产品为北京市第二批自主创新产品;认定20家单位的20个产品为北京市首批政府首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第二批政府首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三是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市属研究院所、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等14家单位被列为首批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单位,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进一步创造多方主体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局面,推动中关村示范区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工作。会同市农委启动“首都籽种产业发展科技行动”,开始建设占地2万平方米的北京国际种业交易中心,建立作物制种、林果苗木、动物良种繁育等三大籽种基地,加快全市籽种更新换代步伐;积极推进全市创新型乡镇建设,形成了多种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依托全市7000多名农村科技协调员,形成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紧密结合的工作网络,进一步强化成套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京郊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第4篇: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化,国际化和高度专业化趋势,使企业从事科技开发活动必须与外界进行大量的技术,人才,信息、奖金和物质交换,与智力、知识、信息资源丰富的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符合社会生产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

多方行动,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等都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研、成果、育人、信息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所以,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的创新模式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而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务院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更加重视和强调高校要通过产学研合作工作,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广东省在产学研工作上先行先试,开创了省部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2006年广东省政府与教育部联合签署《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探索省部合作共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子,开创了省部合作推动产学研工作的创新机制;2007年科技部加入,称为“两部一省”产学研合作体制;2009年中国科学院也与广东省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近期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政府又启动了“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2008年选派了157名、2009年选派了1087名专家学者到广东科技型企业驻点工作1年,并设立了“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专项”,引导特派员立足产业发展前沿,服务企业发展需求,深入,扎实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

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也存在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首先是产学研合作还多处于浅层次的项目合作阶段,或者是高校与企业合作拿政府资金的阶段,缺少真正开展有重大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二是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难,学界和业界素有“两张皮”的说法,意指科技与经济脱节,一方面是大量科技成果“养在深闺人不识”,另一方面企业却找不到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研成果。三是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造成了产学研发展的新瓶颈。高校和企业在项目合作中,互不信任的现象时有发生,知识产权的归属就成了纠缠不清的“糊涂账”,严重影响双方合作的基础。四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政府科研资金的管理制度还不是完全匹配。目前大量的政府科研经费由产学研渠道下达到企业,加强对企业纵向科研经费的监管与管理培训仍然非常必要。而在目前的体制下和市场经济环境中,这几个问题短期内都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一是因为高校传统考核体系的“指挥棒”依旧在起作用,“象牙塔”里的科研仍然是“重成果、轻转化”;二是因为企业对利润的追求往往造成对技术创新的漠视和短视,缺少人才、技术和项目储备,要遇到危机时才会有产业升级改造的冲动,才会寻求技术创新的支持;三是市场机制要求企业财务制度较为灵活,以方便应对各种状况,但是对研发用纵向资金的管理欠缺经验。

大学科技园是促进高校产学研工作的有效途径

大学科技园是促进高校产学研工作、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大学科技园具有高校、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多重特性,本身即为产学研集合体,是高校产学研工作的重要基地。

首先,大学科技园从理论上可以解决目前产学研工作中的瓶颈问题。教育部文件中指出,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实现产学研合作及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支撑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的一部分,熟悉高校的运作体制和相关规定,了解科研成果的经济地位和社会价值。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园与高校之间不存在互不信任问题,两者是互相促进的依赖关系。按教育部规定,大学科技园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产业化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高校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入园创业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虽然科技园也需要以利润支撑其服务,但是其根本任务是完成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基地,是实现高校的教育、科研与服务功能的社会责任载体,也不存在追逐利润而轻视社会责任问题。大学科技园在人才和财务管理上一般按高校模式,处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严格监管范围内,可以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其次,大学科技园的产学研体系建设在国内、国外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范例。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区“硅谷”。由于“硅谷”在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影响,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创立大学科技园区。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也抓住机遇,在一些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地区,开始了建设科技工业园区的积极探索。例如,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核心的中关村科技园,是国内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了联想、四通和北大方正等高科技产业,基本上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一条龙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实践证明,大学科技园区不但促进了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速了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与应用,缩短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促进了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第5篇: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

为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全市科技进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08〕4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支持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

1.鼓励各类主体创办为特色产业服务的区域(行业)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对列入国家、省和市级(含*市级)建设计划并通过评估(认定)的区域(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分别给予60万元、30万元和15万元的奖励。

2.对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根据需要,添置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的,通过上报计划、组织评估等程序后,科技部门在安排科技项目经费时予以重点支持。

3.鼓励创建企业研发中心。通过国家、省、市(含*市)当年认定评估的,分别给予40万元、20万元、5万元的奖励。同时对各级企业研发中心实行动态管理。另行制定《*市级企业研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4.推进科技创业孵化中心建设,对于入驻*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的高科技项目给予创业资金、用房租金等优惠支持,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支持各类科技创新项目

5.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项目,通过验收后分别给予10万元、8万元奖励;对列入省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项目,通过验收后分别给予5万元、4万元奖励。

6.对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的,给予10万元奖励;经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的,给予3万元的奖励。对通过省级鉴定、省级验收的省级新产品,每项给予2万元的补助。

7.对列入*市级重大、重点和一般科技计划项目的,视项目情况,给予分期或事后补助,具体按《*市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办法》和《*市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经费事后补助实施办法(试行)》执行。

8.对列入国家、省各类科技项目,且尚未享受本级激励政策或科技经费支持的,可按上级要求或项目合同,给予一定的配套补助。

三、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9.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包括省级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高科技园区)的,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奖励。对于不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国家级(原)、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以企业被认定上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为基数,环比增长10%以上部分的100%分别在5年内、4年内补助给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以企业被认定上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为基数,环比增长10%以上部分的100%3年内补助给企业。

10.鼓励民营资本进行科技风险投资,凡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市认定的科技风险投资项目,给予实到注册资本中民营资本注入部分的15%、最高50万元的奖励。新办企业注册起3年内对地方财政贡献的100%由市财政补助给企业。

11.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凡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方式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经投资各方约定、市有关部门认定,技术要素入股比例最高可达注册资本的35%,科技人员红利所得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前2年100%、第3年50%补助给相关科技人员。

四、支持专利创造和产业化

12.支持企业、单位和个人开发专利产品,鼓励创建各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和专利示范镇(街道),安排专利专项资金予以资助,具体按《*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五、支持产学研合作

13.重点支持市外机构或个人来我市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对来我市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进行补助,安排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予以资助,另行制定《*市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六、扶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

14.鼓励科技中介机构转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对当年度实际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科技中介机构,每完成1项给予5万元的奖励,单个科技中介机构最高资助额度不超过10万元。

七、支持科技创业(风险)投资

15.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实行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和直接投资四种方式。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八、推进信息化建设

16.支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工程项目建设。鼓励全市性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经市立项(下同)、建设完成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后,给予投资额30%(或软件投资额50%)、最高20万元的补助。继续推进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城市和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信息化应用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完成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后,给予每个项目软件投资额50%、最高15万元的补助。

17.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凡列入“CAM、CRM、ERP”示范性和重点推广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后,给予每个项目软件投资额50%、最高15万元补助;对获得国家、省信息化示范企业称号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补助。

18.鼓励发展信息技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对本市企业申报列入省级以上信息技术产业化项目且尚未享受本级政策补助的,可按上级规定给予一定的配套补助。

19.鼓励企业申报软件产品和软件企业。本地企业软件产品通过省信息化协会新认定的,给予每项软件产品1万的补助;通过软件企业新认定的,给予5万元的补助。

九、附则

20.建立激励和约束双重机制。激励政策的享受建立在企业严格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认真落实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凡违反税务、环保、国土资源管理、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工商管理等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或未完成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指标的企业,不能享受所属年度优惠政策。

21.企业享受各项财政补助实行最高限额,除明确注明限额外,同一企业在一个年度内享受的各类财政补助最高限额为100万元(不含与对地方贡献相关的补助,下同);凡享受“一企一策”优惠政策的企业不再享受本政策;同一事项符合本政策意见多项条款的,不得重复享受,但可按最优惠的条款执行;同一项目进档升级,属定额补助的给予两档之间的差额补助,按年限补助的,按更高年限减已享受年限补助;本意见所指企业研发中心、省级新产品与经贸系统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业新产品不得重复享受。

22.为规范核算,企业收到的财政补助计入“补贴收入”科目核算,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各级财政按企业逐个建立优惠政策兑现的档案和清册,详细登记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依据、期限、标准和实际享受金额等内容。审计部门将政策兑现列入审计范围。

23.本政策意见出台后,除本政策意见列举外,市委、市政府以前出台的优惠政策与本政策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政策意见为准。

第6篇: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技术转移

本文在分析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对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现状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

1、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现状

1.1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对我市登记的农业科技成果87项进行分析,其中蔬菜21项,水产13项,畜禽14项,林果13项,粮棉油及其它24项,农机2项。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共计投入资金1.64亿元,新增收入35.47亿元,新增利润8.32亿元。我市蔬菜行业科技成果21项,占总项数24.1%;投入资金448.2万元,总总投入2.72%;新增收入48114万元,占总收入13.56%;新增利润23686万元,占总利润28.43%。水产行业科技成果13项,占总项14.9%;投入资金3271万元,占总投入19.85%;新增收入18650万元,占总收入5.25%;新增利润8974万元,占总利润10.77%。畜禽行业科技成果14项,占总项16%;投入资金6593万元,占总项39.4%;新增收入11793万元,占总项3.32%;新增利润1444万元,占总项1.73%。林果行业科技成果13项,占总项14.9%;;投入资金795万元,占总项4.82%;新增收入4280万元,占总项1.2%;新增利润2541万元,占总项3.05%。粮棉油及其它行业科技成果24项,占总项27.5%;投入资金5325.6万元,占总项32.31%;新增收入274285万元,占总项77.4%;新增利润47239万元,占总项56.71%。

1.2农业技术转移

天津市黄瓜研究所研制的“津美1号”黄瓜新品种寻求武汉地区推广,与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办公室鉴定一份合作推广协议,我们在江夏区和东西湖区分别选点示范推广,并纳入武汉市科委成果推广计划,两年示范试种面积18亩,平均亩产达5500KG以上,而且商品性好,瓜条直,刺少,色泽亮绿,腔小肉厚;用药少,农药残留少,市场潜力大。主要收获如下:一是由单纯重视技术成果的先进性,提高到既重视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又重视技术成果的市场性,坚持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一起抓,有利于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二是开展外向型黄瓜新品种—津美1号示范推广工作,合理地利用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办公室”的工作职能,为后续的项目推广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即利用“协议”的方式接受推广委托,安排试验、示范,逐步扩大推广面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三是示范基地的建立,促进了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形成,为我市农业科技成果向区域化、规模经营方向发展提供了“以产品为核心”的服务模式。

2、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的基本特征

(1)武汉市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明显,技术输出源头充沛。以华中农业科技大学为核心,农业科研院所为骨干的技术储备十分宝贵,作为技术输出的源头,能够不断地为在汉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形成农业产业化的项目。并能够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众多农业企业,技术接收库容量大。武汉市现有农业龙头企业16家,农业重点企业108家,正在成长的农业企业400余家。

(3)农业创新投入不断增加,为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经费支撑。2月6日,武汉市“农业科技促进年”科技兴农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江夏区隆重举行。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制定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339”行动计划,以提高支撑能力和引领能力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围绕武汉农业科技优势产业基础,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努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加快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发展的思考

(1)建立区域一体的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要素市场体系,这是武汉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要以提高武汉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要素市场资源利用率和市场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为着力点,在现有市场服务功能前提下,进一步健全服务功能,基本完善信息沟通、交易规则等功能;要素市场规范制度配套,各类要素市场既要有各自法规体系,又要有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管理,制止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

(2)实施“技术整合”战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用工业化生产的理念推进农业生产的步伐。这是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的关键。

结合具体项目,借助市场机制,组织有关的专家参与项目技术整合。在政府支持的高新技术研究项目中,重点支持技术整合类研究开发项目,从源头抓起,提升我市技术整合能力,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发展。

(3)培育完善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这是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发展的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即“前瞻性产业”的发展,要形成科学的产业发展序列。

参考文献

[1]杨新美.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国食用菌事业的商讨.中国食用菌.1991.(1)2

[2]曹锦清.三农研究的立场.三农中国,2004.(2)86

[3]韩小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的难点与对策.科技成果纵横,2001.(1)30

第7篇: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

“环保产业”,即“环境保护产业”的简称,包括环境保护工业、环境工程、自然生态保护等三大门类。湘潭现有环保产业大体可分为传统环保产业、节能及新能源产业、资源再利用产业等三个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湘潭的环保相关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湘潭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产业结构不合理。湘潭市环保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虽然多,但规模小,市场占有份额少、名牌产品少、支柱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2、产业布局分散,重点不突出。虽然湘潭目前有约100家清洁技术企业,但散布在各县市区,布局分散,产业缺乏集聚性,产业群、产业链尚未形成。3、企业融资难,资金匮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4、促进环保相关产业发展的环境不优,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二、我市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以建设“两型社会”战略部署为平台,着力加快环保产业发展。

2、以环境保护的不断推进和绿色消费的蓬勃发展为契机,不断开发和拓展环保产业的广阔市场。

3、抓住机遇,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求发展。

4、以高起点求生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我市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引导,建立健全我市环保产业政策体系建设。我市要尽快建立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机制,把环保产业纳入“两型社会”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两型社会”建设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优化导向机制,明确优先发展产业、重点发展产业、限制发展产业,为环保产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快建立促进环保产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制度,形成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等机制,提高污水垃圾处理费标准,促进企业达到环境标准;改革不合理的资源定价制度,使资源价格正确反映其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制定促进环保产业的财政扶持政策;进—步完善促进环保产业的土地政策等。

2、打造“一区三园”的湘潭环保产业布局。“一区”是指高新技术开发区。借力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依托九华经济开发区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契机,把环保相关产业园区纳入长株潭“两型”产业总体布局领域,力争申请国家级环保相关产业基地,争取享受国家促进环保相关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优惠政策。“三园”,即环保相关产业技术创业园、清洁技术新能源产业园、清洁技术环保节能产业园。充分利用高新区环保产业技术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专业化孵化器,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重点培育一批风电技术、光伏技术、生物质能源、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等创业企业;清洁技术新能源产业园以高新区德国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风电设备制造、光伏产业、生物质能源等环保相关产业加工制造业;环保节能产业园利用九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技术与设备制造,水资源及水处理设备制造,除尘、烟气脱硫脱硝、有机废气净化、汽车排气控制及室内空气净化等领域设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研发与加工制造等环保节能产业。

第8篇: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

坚持求实创新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市场导向原则,按照“系统设计、分步实施、重心前移、综合考核、重点突破”的思路,强化源头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强化优势集成和扶优扶强,强化优势产业发展和富民强县,着力提高企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

二、申报范围

围绕“新农村建设科技专项、院市合作科技专项、苎麻新品种选育和加工后整理科技专项、特色种养殖科技专项、制造业信息化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专项、提高减灾防灾能力科技专项”等重点科技专项行动计划涉及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技术改进、重点优势资源开发、重大管理技术创新等,申报20*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三、申报原则

1、自主创新原则。申报项目必须明晰知识产权归属,必须突出原始创新、引进和集成创新以及消化再创新主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2、优势集成原则。注重优势院所、优势专家、优势企(事)业紧密联合、协同攻关,优先支持院市科技合作项目。

3、产业化经营原则。强调科技攻关计划成果或研究开发的配套技术,能在工农业生产上及时转化和应用推广。

4、富民强县原则。突出“科技”含量、彰显“富民”内涵、体现“强县”张力,具有带动与辐射作用。

5、项目绩效原则。项目申报必须规范,计划任务书必须完备,项目实施必须有技术方案,项目跨年度实施过程中必须有阶段性总结,项目实施完毕必须结题验收和出成果(通过市或县一级鉴定验收)。

四、实施年限

原则上按照20*-20*年跨年度进行设计,实行计划项目中期评估、检查和到期结题、验收(鉴定)的动态管理模式。

五、申报内容或方向

1、新农村建设科技专项围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民科技培训、星火科技扶贫和农村科技信息化五个方面,突出“三村建设”主题,强化产学研结合和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1)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能力建设,主要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特色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培育。

2)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新模式。

3)新农民科技培训。以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目标,以星火培训基地和星火学校为依托,组织开展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培训、非农产业就业技能培训、市场营销知识培训等。

4)星火科技扶贫。以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主要对象,通过引进、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5)农村科技信息化。基于“三电”(电脑、电话和广播电视)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等。

6)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根据我市粮食作物主产区的气候生态特点和生产条件,围绕实现三个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和五良配套(良壤、良种、良法、良制、良水),对粮食作物持续丰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后减损增效技术攻关、技术集成转化与大面积应用示范进行系统设计,为粮食作物主产区提供系统、成套、整体的技术模式。

2、院市科技合作科技专项以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广泛开展的院(校)市科技合作项目为主要支持对象,重点在优势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等方面。

1)优质富硒茶无公害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研究;提高产品安全卫生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到HACCP认证标准和国家QS标准;

2)盐卤及杂卤石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研究与产业化发展;

3)泥石流、地震、洪水等灾害的预报、预警和安全防范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

4)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设备研究开发及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技术研究开发;

5)油气开发及附产物综合利用相关技术研究。

3、苎麻新品种选育和加工后整理科技专项重点开展优质高产多抗苎麻新品种和优质高产雄性不育杂交苎麻新组合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苎麻优良不育材料的创造;特高支高产苎麻新品系选育;苎麻加工企业生物脱胶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1)*州苎麻加工企业生物脱胶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与推广;

2)优质高产多抗苎麻新品种和优质高产雄性不育杂交苎麻新组合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4、制造业信息化科技专项积极开展*州市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及省级重点城市网站建设;广泛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工艺、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关系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

1)重点开展CRM在现代制药业的应用示范,叶轮加工机床数控化改造;

2)三维CAD在橡胶制品、水泵、电缆设计上的应用示范;

3)基于生物、医药及农副产品深加工领域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

5、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专项

积极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开展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公共平台及省级技术中心的建设。

1)现代物流信息集成系统研发及应用;制造业信息化ASP平台开发及应用;

2)生物酶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在农副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生物能源的开发及工业废水高效处理生物技术的应用;

3)多功能的金属或非金属复合材料的开发;高效复合耐候材料的开发及应用;苎麻复合材料的开发。

6、特色种养殖科技专项研究*州中药材资源种类、分布、贮藏量、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重点开展川产道地药材品种选育研究。培育特色种养殖业,引进推广质新品种,带动区域经济、拉动富民强县。

1)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特色养殖,优质高产粮食物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能够助农增收,提高经济效益;

2)(*州)川产道地及优势特色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品种选育研究,GAP认证及商标、原产地保护申报等。

7、提高减灾防灾能力科技专项围绕我市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要求突出重点,整合优势,坚持自主创新,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等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1)公共安全的监测、预测、预报、预防和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及集成研究;

2)应急救灾救助及集成技术和设备研究开发;

3)社区安全防范系统关键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研制;

4)煤矿生产安全预防措施及设备研究开发;

六、申报条件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优先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申报。

第9篇: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范文

重点展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4G工程)、北京高端数控装备产业技术跨越发展工程(精机工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计划、北京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北京纳米科技产业跃升工程等六大产业工程进行展示。

1.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4G”产业(4G工程)

新一代移动通信(以下简称4G)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北京4G技术创新及产业培育,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从2009年至今北京市科委共投入科技经费1.3亿元,撬动企业投资近40亿元,在技术、标准、芯片、系统设备、终端以及应用服务等4G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并从科技项目、创新体系、产业集聚、资源引进、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以及科技金融等多维度全面推进4G产业发展。本次科博会将集中展示“4G工程”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取得的突出成果。

2.北京高端数控装备产业技术跨越发展工程”(精机工程)

为引导资源整合、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发展,市科委联合市国资委于2011年11月6日正式启动了北京高端数控装备产业技术跨越发展工程(精机工程),旨在面向未来制造业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面向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需求,以高端数控装备、智能装备、3D打印及其他高端装备为重点,带动上游关键技术和功能部件攻关和下游重点行业的应用和服务。本次科博会重点展示高端整机和功能部件以及推动整机产业化、培育系统集成商方面的工作进展。

3.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

2010年4月23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启动和实施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简称“G20工程”),北京市科委作为牵头部门,联合市相关委办局制定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实施计划”,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选择,聚焦企业,规模发展”,聚焦支持一批规模企业、培育一批潜力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重点企业,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G20工程”实施三年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从2009年394亿元增长到2012年超过1000亿元,成为北京新增千亿级规模产业。包括赛科药业、百泰生物、博奥生物、悦康药业等一批G20企业的生产线通过欧盟EUGMP及美国cGMP认证,率先与国际标准接轨;泰德制药靶向药物“氟比洛芬注射剂”,成功打入日本市场,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注射剂高端剂型出口国际主流市场的制剂产品。以泰德制药、纳通医疗、双鹭药业、义翘神州为代表的G20企业,通过并购、投资、合作开发、海外上市等多种方式,实现产业链全球布局,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G20企业已经成为引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

“G20”工程二期已于2012年底正式启动,二期工程将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政府“一企一策”服务职能,强化创新驱动,重点培育创新品种、重磅产品、龙头企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市场拉动,发挥目录、定价、招标、注册审批四大政策对医药市场的杠杆调控作用;突出人才带动,促进高端人才和团队不断向北京聚集;推进国际化,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企业开放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加大政府投入,市统筹资金每年投入不低于5亿元支持生物医药领域重大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及产业化项目。

4.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计划

为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本着“利民、益民、惠民”原则,遏制严重影响市民健康的十大疾病快速上升的趋势,自2008年起,由北京市科委牵头,联合市卫生局、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中医局、市药监局等相关委办局启动了《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历经一年多时间针对重大疾病的筛选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的科技支撑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在征求百余名医疗卫生领域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讨论,以”四高”为标准(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科技在疾病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程度高),筛选出“十大疾病(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禽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宫颈癌和乳腺癌、抑郁症、慢性肾脏病、脊椎和骨关节病)作为当前医疗卫生科技工作的重点,制定了《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2010-2012 年)》。

《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2010-2012年)》自2010年1月26日北京市政府正式以来,市科委和市卫生局以“三集一推广”(集中人民健康重大问题、集聚社会各方优势资源、集成各类高新科技成果和推广标志性科技成果)的工作思路,全力推动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工作的开展。截至2012年,科技经费共投入3.9亿元,启动重大项目34项,目前三年工作目标全部实现:市民对十大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由43%提高到73.7%;搭建十个疾病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制定103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筛选“十大疾病”科技成果61项,在800家(次)医疗机构推广;17个中药品种已获得“十病十药”专项经费支持。同时在一期工作结束时对各疾病领域取得的惠民效果好和创新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进行评选,选出“十大惠民型科技成果”、“十大创新型科技成果”(附件1),并在2012年“第三届首都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进行表彰。

目前,“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二期工作已经启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明确了到2020年北京要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这为北京科技创新推动重大疾病防治工作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打造市民健康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核心,科技创新是实现“利民、益民、惠民”的重要途径。希望通过二期工作的实施,首都医学科技水平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市民健康可以得到更有力的改善,为将北京建设成为开放、创新的“世界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5.北京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工作立足纯电动汽车,以整车为龙头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区及扩展区,把北京建成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研发、生产和服务基地。积极探索运营支撑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汽车消费环境,加快推进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把我市建设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城市。本板块重点展示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整体情况以及核心产业链成果。

6.北京纳米科技产业跃升工程

纳米技术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一代共性技术,其发展将对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变革,并形成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兴产业集群。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大对纳米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2012年由北京市科委与怀柔区共建的 “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园”正式启动,“北京纳米科技产业跃升工程”也将发展纳米科技产业作为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支撑,以及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板块涵盖了纳米科技产业园建设、碳基集成电路、纳米材料超级电容器等15个参展项目,集中展示了北京在纳米园区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纳米领域高端前沿技术成果和产业聚集发展态势。

二、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板块

2010年8月16日,科技部与北京市政府举行了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签约仪式,通过5至10年时间,将共同合作把农业科技城打造成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农业产业链创业服务中心,“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以要素聚集武装现代农业、以信息化融合提升现代农业、以产业链创业促进现代农业”为特征,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引领和服务支撑。本板块将结合“一城多园五中心”建设,以农业智能装备和农业信息化为主题,重点展示北京农科城在智慧农业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宣传展示北京农科城昌平园、顺义园、通州国际种业科技示范园的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链建设特色。

三、科技企业孵化器(25周年)板块

长期以来,北京市各类孵化机构以促进创新创业为目的,与创业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其它创新资源有效融合,形成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较为完善的科技孵化体系。为北京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实现的重要力量。本板块重点围绕孵化器成立25周年以来发展历程,选择20家已上市的毕业企业和有代表性的在孵企业进行重点展示,展示25年来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成就。

四、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板块

根据“科技北京”发展战略,北京市科委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科技工作“北京模式”,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和政策资源,为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培育首都创新精神,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支撑服务首都发展。本板块主要展示近年来获得科技进步奖的企业和项目成果,突出体现首都科技创新的水平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