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管理和运作范文

信息化管理和运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管理和运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管理和运作

第1篇:信息化管理和运作范文

一、信息化在公路试验检测的作用

(一)保证过程透明与公正

信息化管理可以保证公路试验检测的运作透明化,并可以有效地处理公路试验检测运作的不透明,人员操纵检测结果等问题,从而保证公路试验检测的结果真实性和准确性问题。公正性主要体现在检测结果的客观性。由于人为操作公路试验检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往往会与实际结果存在一定偏差,而信息化管理具有固定的流程,能够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与精确性。

(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施工单位建设的工地临时试验室,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利害关系的考虑,往往不可避免的在试验检测的规范性、结果评价的严谨性、试验检测的目的性上产生偏差,由施工单位给出的检测数据真实性往往难以保证。由于施工单位检测报告将直接影响工程的竣工验收,在施工进度的压力下,施工单位试验室是否能够出具数据真实的报告更难以控制。为了保证公路实验检测数据具有一定真实性,而且鉴于我国目前公路工程量不断扩大,信息化管理能够克服施工单位工作的专业化人员的欠缺和试验检测环境限制条件。

(三)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在也应运而生,信息化管理尤其具有便捷性,这与传统管理无法比拟,信息化管理具有管理流程的固定性,流程也具有一体化、标准化和优化的特点。在公路试验检测中,传统人力检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往往施工单位为节约投资,导致公路试验检测数据缺乏准确性,但在在公路试验检测中引入信息化管理,既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也可以节约施工单位为检测的投入。

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1、现状分析

(1)各试验检测机构使用的试验检测软件多为一些早期使用普及性平台所开发的专业性和管理功能较差的单机版或局域网软件,或仅使用自编的Excel表格对试验检测数据进行处理,软件编制目的主要集中在对试验检测数据处理自动化方面,管理功能较差,管理要素不全、不能适应计量认证试验室的管理和控制的要求,责任关系不清晰,对关键的控制点没用融入管理所需要的强制控制手段。另外,还存在信息不完整、格式不统一、功能不完善、升级改造困难等问题,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要求。

(2)试验检测管理工作涉及部门较多,目前一些试验检测机构和管理单位分别使用独立开发的管理软件,同样的信息用于不同的软件需要大量重复的录入,软件之间没用任何联系和接口,不能进行信息传递,信息不能同时升级和修改,修改内容难以保证一致。各机构独立开发的管理软件因受开发思想和应用技术手段的限制难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信息管理要求。

(3)因管理意识不强和信息积累手段落后,使基础信息和数据收集困难,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不知道收集哪些信息,一些宝贵数据信息不能及时收集,造成数据信息丢失且无法弥补。

(4)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手段没有同管理对象对接,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不能有效使用被管理方的信息资源及时进行监控和管理,往往采用事后检查和处罚的方式进行管理,信息反馈和协调管理的速度都相对较低,造成管理效率低下,成效不高。

(5)工作中积累的大量数据信息多采用人工整理和分类,缺乏专业高效的处理工具来维护和整理,许多数据信息存在重复收集,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造成数据信息混乱而无法使用。

2、信息化管理是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运行的不断深化,试验检测机构的市场诚信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试验检测机构必须加强全方位的细化管理工作。而信息管理技术的使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和手段。

公路试验检测信息化管理以人为主导,将信息技术、试验检测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利用计算机系统、网络通信系统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储存、查询、更新和维护,带动了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技术为用户提供了管理运行、过程控制、宏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是实现管理工作向智能化转变的必要手段。

3、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试验检测信息化管理创造了基本条件。系统开发使用的MVC、J2EE技术架构、XML、Web服务标准、工作流引擎技术、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等所提供的功能为系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行业管理部门和各试验检测机构的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奠定了管理基础。

二、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试验检测中的发展

(一)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试验检测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客观、准确、及时的试验检测数据是工程实践的真实记录,是指导、控制和评定工程质量的科学依据[2]。为适应公路试验检测的现实需求,就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管理创新方面的建设。目前,我国公路试验检验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以集成芯片、智能模块为主导的信息化管理,并不断的在寻求发展和创新。公路试验检测人员的学历、业务素质也都在不断的提高和深化,为了充分发挥信息化设备的功能,必须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思想为指导,建立一个综合的、专业化的、密的信息管理平台。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试验检测中的主要作用规范和系统化试验检测运作的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公路试验检测的数据记录和数据统计的任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人为因素产生的误差和错误,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大量的计算任务。在公路试验检测的信息化管理中,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公路试验检测任务计划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公路试验检测作业的特点,进行固定检测运作的任务计划安排,确保试验数据的及时性。当公路试验检测运作过程完成最原始的数据采集后,通过计算机对试验数据进行精确计算及图表分析,可最大程度的避免人为因素造成数据失真。

(二)构建信息化管理网络共享机制

在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可以说施工单位试验检测的管理是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这个主要原因在于试验检测的数据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共享,而公路试验检测的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有限,根本不可能完全保证公路试验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这样就到这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往往存在公路试验检测的技术资料和公路实体质量有偏差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普及,目前,我国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实现不同地区检测信息快捷准确的传递与共享。信息化管理要求公路试验检测需通过信息数据库连接实现数据自动传输和远程控制的功能,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及分析,科学的作出趋势预测,全方位的掌控公路工程质量。施工单位真正实现工程质量信息化管理,必须做到公路试验检测的公正高效、科学决策、求真务实。

(三) 构建检测信息化技术保障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公路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而作为检验工程质量的唯一有效手段―试验检测,其重要性不容忽视[3]。公路试验检测是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中一个具有较高技术要求。这种技术要求对公路试验检验具有指导性,需要去合理评估公路工程质量。第一,要加强公路试验检测信息化技术设备的完善,只有当公路试验检测的具有高科技技术设备,才能更好地实现公路检测的信息化。第二,公路检测工作人员要具备技术信息化,专业化公路检测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使用高科技设备的能力,需要不断提高公路检测业务人员的综合技术素质,不断扩大公路检测的技术队伍。第三,公路试验检测的信息化技术发展要贯穿于公路试验检测的运作整个过程,让信息化管理随着公路试验检测技术、程序、控制等环境而变化,而且,它还要求整个组织及其成员能不断学习信息化管理公路试验检测的知识。公路试验检测信息化发展的技术保障,要求公路检测的组织以及个人进行检测工作时要依靠技术手段,以技术创新为保障不断推动公路试验检测信息化的发展,但我国公路试验检测信息化的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结语

公路试验检测是公路质量工程的生命线。公路试验检测要不断创新信息化管理作为试验检测的首要工作,广泛学习成功管理经验,不断探索新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和思路,努力提高管理试验检测信息化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质量工程项目广泛应用。

第2篇:信息化管理和运作范文

本文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部署及港口企业业务目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论述了建设港口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初步设计了信息系统规划的模型,从而提升码头能够科学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

港口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部署,明确重庆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重庆市委、市政府把握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态势,立足重庆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提出了初步建设成长江上游现代物流中心框架。重庆港口企业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将在重庆打造长江上游现代物流中心战略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一、重庆港口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紧迫性

全球港口正在从第二代港口向第三代和第四代港口转型和升级,经营模式从粗放式投入、数量型增长、低端向精细化、高增值服务和高端领域转型,管理由僵化低效向务实高效和科学化转型。作为重庆市的港口企业,决定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是它们的核心价值取向。重庆港口企业需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通过改善内部运营管理,挖掘潜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在重庆的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码头装卸、堆存业务日趋标准化,码头业务正朝着类似流水线方向发展。此种环境下,码头操作必然采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技术提高码头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装卸效率、合理利用堆场。因此,全球集装箱码头已成为各种尖端信息技术的应用舞台。可以说,码头信息化建设对提升港口营运效率至关重要。重庆港口建设如火如荼,码头操作信息开发建设也刻不容缓。

二、重庆港口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码头内部业务关系复杂,涉及到码头与客户、码头与监管当局、码头与集团等方方面面的业务协同及信息对接,开发码头信息系统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进行统筹考虑。故既需要依靠内部业务骨干和IT管理骨干的力量,也需专业的机构进行整体规划,并能指导后续的系统开发项目的招投标工作,以适应公司业务规模的发展和公司组织结构、业务模式的调整。亟需绘制一个整体的港口信息化发展蓝图。随着周边港口的迅速发展,考虑到未来港口发展的趋势,目前重庆港口发展仍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和相应的挑战:港口硬件设施正在建设当中,软件设施及管理水平极待提高;作为内河航线,通航能力不足;港口集疏运系统有待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尚未建立;港口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港口物流服务功能单一。因此,通过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提升港口软件设施及管理水平,拓展港口功能,全面提升核心港口竞争力是重庆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经济全球化下重庆港口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价值

综上分析,基于现代港口的发展趋势,全球化下港口物流价值链中对临港物流园的要求,结合我国及重庆港的发展机遇、挑战,未来重庆要发展就必须注意两方面:第一,提高港口的吸引力。要根据现代物流发展需要,通过完善港口功能配套,进而提升港口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吸引货物通过重庆港来操作。第二,采取主动的态度和做法。顺应沿海地区产业向重庆等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吸引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使用重庆港口作为进出港通道,通过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并由此获得竞争优势。

四、重庆港口信息化解决初步方案

先进的信息平台是港口专业化服务与管理的重要手段,并辅助港口为其服务对象提供更多增值服务。重庆港口企业可通过“港口信息平台”建设,打造服务港口、上下游企业及政府监管部门,并与国际接轨的“智能多式联运电子物流平台”,优化港口作业流程,降低港口物流成本,提升港口整体竞争力。在满足海关、检验检疫、经贸部门、交通部门信息化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结合重庆地区物流信息系统现状,在实施方案时将考虑其前瞻性和系统兼容性,打造一个能适应现代港口运营管理要求的高水准信息化管理平台。

考虑到信息平台建设越来越趋向于资源集中和共享化,以一个信息平台为中心,各政府部门和企业主体共同从平台录入或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全信息化作业,既节约时间和费用成本,又便于集中管理。因此建议信息系统平台除港口业务管理功能外,预留接口与电子口岸平台连接,为企业及政府部门提供高效便利的信息服务(见图1)。

第3篇:信息化管理和运作范文

【关键词】 供水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71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727-5123(2010)02-009-02

ShiHe reservoir water-supply informatio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bstract】 ShiHe reservoir water-supply managem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Water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lementation of water supply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management the importance of work,From the aspects of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he authors discuss water supply.

【Key words】 Water 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石河水库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西北约6公里的石河上,于1972年动工兴建,1975年竣工即投入运用,是一座为城市生活、工农业生产供水,兼顾防洪、发电、旅游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石河水库设计标准为百年设计,千年校核,总库容为7000万立方米,年调节水量为1.01亿立方米,为年调节水库。

随着国内水务市场的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对外充分适应并快速响应;对内高效沟通并快速决策”的管理系统,尽快摆脱原始的管理模式,使供水管理工作趋向于数字化、系统化、专业化、精细化,从而有效地提高水库对外的服务水平和对内的管理能力。

1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现状。石河水库工程科供水组负责供水管线上计费流量计日常运行管理和流量计周期性校定工作。在供水管理中,由于个别流量计距离较远,致使不能及时掌握流量计的供水数据和运行状态,供水管理基础工作更显薄弱。由于内部操作程序不够规范,加之监督管理不到位,在一定程度已直接影响到水库的经济效益。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手工作业,效率低下:在供水数据资料分析整理,均以手工记录、书面通知用水单位为主,工作效率低,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差,易产生计量纠纷,影响对外服务质量和水库诚信经营的形象。

1.2.2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存在漏洞:在供水计量管理中,操作程序基本上是在班组间完成,工程科供水组集抄表管表职能于一身,抄管不分,人为因素难以避免,拆换表随意性较大。在修、校、拆换表工作中监管不到位,漏洞较大。在抄表过程中易出现误抄、漏抄、估抄等现象,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受到影响。

随着用水单位和流量计数量的增加,用户信息档案和运行数据越来越多,并且这些数据始终处于变化状态。计费流量计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定期校定、何种原因造成水表修换、周检和修换前后数据是否及时准确记录更新等,这些水库均缺乏对其进行有效动态的监管、跟踪和数据分析工作。因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加之部门之间配合衔接不畅,极易造成用户资料丢失或不能及时抄表收费甚至造成漏抄。客户资料也需不断更新修正,依靠人工的静态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动态变化的需要。

1.2.3校定不及时,周期率低:由于受季节、安装地点等限制,加之管理不到位,流量计不能及时、正常地进行周期性校定,用水单位和水库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不仅容易产生投诉和用水纠纷,也易给水库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供水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供水信息化管理,不仅涉及到水库的经济效益,而且涉及到水库的服务水平和社会形象。供水信息化管理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量设备和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计量器具基础信息库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流程,实现供水管理的科学化和自动化。

供水数据面临着实时性和可靠性、管理的动态性和系统性、信息化系统的复杂性和共享性等种种困难。这些困难在于各种管理的分散性、独立性、滞后性和不完整性。实施供水管理信息化建设,目的是保证信息沟通及时、准确和高效,增强信息共享性、一致性、准确性、时效性和部门间运转协调性,提高工作绩效和服务水平,完善、改进内部运作流程,增强水库快速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升水库管理水平。

2.1系统建设。

2.1.1网络物理链路:供水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信息数据中心是必不可少的,数据服务器设在水库计算机机房,用户信息和数据存储在数据服务器上。通过现有的10M光纤与Internet相连。在水库内部电脑组成一个局域网。

2.1.2数据库结构及软硬件环境:供水信息化管理系统采取Client/Server结构,即客户机/服务器方式,根据各部门的需求及权限不同,给与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整个系统流程通过事件驱动运作。从经济性、稳定性、开放性和完整性考虑,决定数据库采用ASSESS,运行于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下。

硬件数据服务器采用联想高性能服务器,以满足客户机较频繁的数据查询。对于日常的查询工作,我们通过WEB方式设计查询模块,以便各用水单位查询、监督。

2.1.3功能模块:供水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功能模块:①数据查询:用于各用水单位及有关单位对供水数据进行查询和监督。②数据管理:用于供水数据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2.2系统运行管理。设有日常操作、网站维护和数据维护三个小组负责供水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工作。日常操作组主要负责对每日供水数据进行更新,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及时。网站维护组主要负责对供水信息化管理系统网站进行维护和升级,满足各用水单位对供水数据的各种需求。数据维护组主要负责对供水数据进行审核和维护,保证数据可靠,起到监督工作。同时在各用水单位和有关单位查询过程中,还可以对供水数据进行监督,保证数据公正透明。

3结论

供水信息化管理系统以供水计量为枢纽,优化了供水管理工作流程,完善了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克服了原有管理的弊端,提升水库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潜在价值:

3.1完善了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保证计量数据真实可靠,避免人为干扰、堵塞管理漏洞,提高了水库经济效益。

3.2信息化管理代替手工作业,降低劳动强度,节省管理成本。

3.3计量数据真实、完整、准确,减少用户投诉和纠纷,提高服务质量,树立水库诚信经营的好形象,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3.4提高了水库管理水平和对外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增强水库竞争能力。

3.5实施供水信息化管理,克服了现行管理模式和技术条件的束缚,摆脱了人为因素、地理因素的影响,变原有的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和监控,使计量管理工作更趋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董哲仁.生态水工学――人与自然和谐的工程学[S].水利水电技

术,2003(1)

第4篇:信息化管理和运作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50-2

0 引言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在这个大背景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逐渐成为可能,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还可以实现对企业各种信息资源的全面集成,以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可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是在现代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应用当前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各种信息资源[1],从而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运作效率。企业信息化管理应该以实现企业生产自动化、商务电子化、决策智能化为目的。

首先,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可以拥有更加全面的数据参考资料,使得企业领导可以做出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决定,进而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当然,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这为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其次,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重点在于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深度发掘,而企业在生产销售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数据信息,所以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多个平台,并分别将企业的采购数据、生产数据以及销售数据等等一一呈现在各自的平台中,从而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此外,现代化的自动感应装置也是获取数据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并且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最后,大部分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企业质量监管的信息化管理、企业营销的信息化管理、企业采购的信息化管理以及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其中,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企业职工的薪酬与绩效进行管理。企业质量监管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指将企业购买原材料的数据信息、企业加工产品的质量信息以及企业加工产品的检验质量信息及时进行登记,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的过程。企业营销的信息化管理,需要根据企业的营销流程建立一个统一的营销网络,该营销网络需要囊括销售、以及售后等多个环节。利用这个营销网络,企业管理人员还可以实现对营销过程的实时监控与管理,并接受各种反馈信息。企业采购的信息化管理实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企业采购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从而避免采购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谋利的现象出现。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规定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必须使用统一的软件和方法对财务信息进行管理,在这个原则下确保流动信息的准确性。

2 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优势

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优势非常明显[2]。

第一,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管理的集成化,而且还可以实现管理的系统化与动态化,对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也可以进行实时的掌握与监督;

第二,现代计算机技术在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方面发展较快,将其应用到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可以随时对企业的经营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便于决策者适当对之前的发展决策进行适度更改;

第三,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为企业的移动办公提供了条件,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数据的安全与可靠。总之,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化企业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而且对于实现企业的高校生产与最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企业普遍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的。

3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3.1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运营方面的应用

第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3]。企业的人力资本在企业全部资本中的份额比较大,企业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能否进步和发展,可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计算机就可以通过既定的程序,对企业职工进行工作分配。而且,借助计算机技术,企业还可以对职工的能力进行锻炼。例如,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风险或者问题,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企业职工可以及时对风险进行防范,对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及时给出解决方案。此外,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对企业职工的信息进行实时统计与分析,而且企业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帮助企业选择具备发展潜力的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第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物品采购管理方面的应用。企业采购是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计算机技术对需求品的价格走势有一个统计分析,在价格低的时期采购所需物资,不同商家之间的价格有一个明显的比较统计,选择物美价廉且售后服务方便的商家,这样可以方便采购人员对于商品或服务的选择。为企业在产品采购方面降低更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盈利数额。

第5篇:信息化管理和运作范文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例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明确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1];国家大力投资于电力、通信线路,扩大电讯容量,加强对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设备、数字程控、远程通讯的投入等。同时,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效益。各种企业根据行业特色、具体运作状况,均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据国家经贸委对2000年IT投入最大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8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裁或副总经理[2].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3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3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4].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3、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4、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金达仁。我国企业信息化渐入佳境[OL].人民网,2003-05-14.

[2]安筱鹏,王厚芹。中国企业信息化回顾与展望[N].中国计算机报,2003-02-26.

第6篇:信息化管理和运作范文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医疗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医院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医学理念的指导。当前病案室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是我国医院建设的重要部分,是病案管理的重要保障。然而从目前我国医院的病案室管理实际来看,还存在着管理失范、病案室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影响了病案管理工作,不利于医院的稳定发展。因此医院的规模越大,越需要做好病案管理工作,提高病案室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1、做好病案室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首先,医院对病案室进行信息化管理是信息时代办公的要求。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医院办公普遍采用了计算机网络进行日常工作。很多病案不仅需要用纸质录入,还需要计算机进行电子病案信息的录入和储存工作。0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病案会越来越普及和重要。而且随着医疗设施的科技性提升,许多电子仪器的数据资料都需要通过计算机来分析和处理。电子病案具有搜索方便、存档快和不易丢失的优势,有助于提高医院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加强病案室的信息化水平有助于数据的分析处理,提高医院工作的科学性。当前我国各大医院基本都配备有专门的信息管理软件,能够将医院各个科室的数据搜集起来,根据医院的实际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对比。例如,病案室可以将患者以往的病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来判断患者目前的健康状况。这些分析得出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能通过表格的方式准确呈现出来,这样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有更准确的了解。

2、目前病案室管理的缺陷分析

2.1 病案室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这是当前病案室管理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主要体现在由于缺乏完善严谨的管理制度,很多病案没有得到良好的保管。有些病案借阅以后没有及时归还,而且随便复印的现象很多,容易造成患者个人信息的泄露。医生在调用病案的过程中也没有进行必要的申请环节,不经医务科批准就查看或者复印患者的病案。

2.2 病案室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低卜。从当前部分医院的病案管理实际来看,病案室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病案都是纸质版本并且没有进行电子数据的录入。很多纸质病案在利用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合理的整理与摆放,甚至有些直接堆放在一处,没有进行有效的编号。特别是医院新系统上线之后,很多化疗的病人跨年度治疗只用一个病案号,造成一个病案号住院几}-次的现象,这就带来了病案架无法摆放和病案查找困难。有些病案即使进行了整理,但是仍然跟不上信息化的管理要求。另外部分医院即使配备了计算机,安装了相关的病案管理软件,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3 病案室条件差,不具备信息化管理的条件。部分医院没有重视病案管理要求,没有配备专门的病案室,大部分病案室都是利用原有的库房或者闲置房问充当的,普遍环境较差,阴暗潮湿,不利于纸质病案的保存,也无法配备现代化的信息设备,不适于病案管理工作,不利于病案室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3、提高病案室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措施

第一,医院要完善病案管理制度,提高病案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病案管理工作最主要的是制度健全和方法科学,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医院要指派专门的管理人员对病案进行监督管理,实行抽查制,遇到问题及时上报并处理。加强对病案的审查力度,严格病案借阅与参考制度,医院内部人员借阅时要进行严格的登记,保护患者的病历资料不外泄。田同时,医院要对病案室进行定期的清理和检查,对已有信息设备要实行有效的检修制度,保护计算机的正常运作与电子病案的安全性。

第二,医院要加大对病案室建设的投入,为病案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医院的病案资料是重要的信息数据,对于患者和医院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要做好病案室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要搞好病案室的建设,为病案管理工作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专门负责整理和保管病案的工作。具体来说,医院要对本院可利用的空问进行合理的安排,为病案室提供一个通风、干燥和明亮的场所,确保纸质病案资料能够长久保存,同时能够满足现代化信息设备工作的需要。另外,病案室一般需要较大的空问以放置各种用具如工作台和复印机等,此时医院要对病案室的空问进行合理规划,提高病案室的信息化电子化水平。

第三,医院要引进现代化的病案管理设备,提高病案室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素质。病案室的信息化管理离不开应有的计算机设备和相应的病案管理软件。医院要充分重视病案管理工作,加大对病案室的资金和人力投入。a,首先要投入相应的资金引入电子设备,同时做好病案室环境优化工作,为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环境。其次要对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利用计算机管理电子病案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病案整理和分析素质,能够适应医院发展的要求。

第7篇:信息化管理和运作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信息化;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与传统的建设施工方式相比,信息化的建筑施工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从根本上改造了原有的管理体制及生产方式,为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有能力应对信息化的挑战。

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

建筑企业在业务和管理上的特殊性

建筑施工行业整体具有流动性强、活动分散、人员不固定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行业与那些相对固定的行业相比,在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管理上具有更大的难度。因为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信息系统需要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具体业务和分布设立计算机的局域网,以使整个企业或行业能够在局域网之内共享信息,给企业人员设立档案,对生产活动进行统一管理,这需要比较固定的设施和平台,然而建筑行业的自身特点决定该行业不适宜设立相对固定的网络管理设施。

建筑行业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差

建筑施工行业的从业人员多数只重视该行业具体的知识和运作,而忽视了社会上新型的管理方式,不了解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具有的特点与优势,认为计算机在该行业的应用仅限于编辑和处理文件,进行财务管理和计算,或用于工程设计等方面,而不了解信息技术给管理方面带来的变革,不能接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从而意识不到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建筑施工行业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习,最终阻碍了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进程。

建筑行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人才储备是建筑行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然而现实情况是,建筑施工企业不重视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导致该行业对于该类人才的吸引力也不断下降,造成恶性循环。大多数企业知识在信息部聘用几个计算机使用技巧较强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这些人员的工作也仅限于企业的计算机修理和养护,对于信息化管理技术不甚了解,不能协助企业建立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没有能力使用信息化系统解决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也缺乏实践经验,受自身能力限制,不能承担起实现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责任。

提高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构建企业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为实现信息化提供保障

实现建筑施工行业的信息化,首先就要在该行业内部完善人才技术队伍,引进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建立专门的管理队伍,为建设信息化系统提供人才保障。其职责首先应该是建立完善针对企业或行业的信息化系统,对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保证和日常维护,以保证该系统能够正常有序运行,并在企业、行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将技术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也要保证该系统的安全运行。其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也应该和其他部门的人员进行协调合作,使信息能过第一时间通过该系统实现共享,做到快速准确传播。

根据建筑行业实际情况,分步骤有层次地开展信息化系统建设

在看到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对其取得的进展进行肯定,因为国内部分企业已经在建设信息化系统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为保证后续的长期发展,建筑施工企业还应该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调整该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引入或建设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信息化系统。在实际建设时,还要注意结合实际,有步骤有层次地展开,从具体项目到个别企业再到全行业,最终实现整体信息化和全国联网。

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实施信息化管理

实现行业内部资源共享和信息化管理是建设信息化系统的终极目标,而建设数据库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基础。在建筑施工行业,建设数据库的主要难点是怎样在复杂灵活的具体生产过程中抽象出一个较为固定的、逻辑性强的数学模型。因此,建筑施工行业应尽快根据自身需求和实践建设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形成统一的建筑行业建设施工标准,提高信息利用率。

第8篇:信息化管理和运作范文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医院的财务关系到医院日常工作的顺利运作,包括了收支的核算和物资的进出管理,这些与医院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密切相关的,对于一个事业单位而言,财务就是一条主要的命脉之一,只有让财务管理得当,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其职能。而针对于一个庞大的机构的财务管理,单纯依靠人力是不现实的,所以信息化的发展为这样快速可靠地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推行,将整体提高医院的运作效率,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就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为主要的探讨方向,进行简单的研究,提出基础的途径。

一、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一)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包含的内容。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含义就是指,针对于财务运作的各个环节,譬如日常的医疗费用的收支,物资的进出运作等方面实现计算机的统一管理,连接到通信,网络系统,以软件作为辅助工具,协调运作。简单快速有效地记录和核实医院的财务信息。信息系统通过人工录入的主要的数据,自动生成财务报表和资金凭证,提醒管理人员主要的问题和大体的走向,将主要的信息自动反馈给领导,进行统筹。其主要的运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原始财务有关数据的信息化,财务管理部门首先建立一个数据库,将医院原始的资金库存,收支流动和采购凭证等以数据的格式录入数据库中,以数字的形式进行保存,可以通过简单的检索调出需要查询的数据信息,便于管理;二、财务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在整个医院的管理系统中,将财务方面的管理也需要一个系统的信息化流程,将每一个部门的职能运用信息系统进行协调,使得每一位工作人员进行工作交接的时候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理问题。三、财务分配的信息化,医院的主要的资金都是用于采购大型的医疗设备或者先进的药品方面,信息化的管理可以使决策者快速准确地依据以往的财务的走势而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预算和控制,使整个医院正常运作。

(二)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要求。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技术的顺利引进和投入使用,所以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要求主要包含以下一个层次:(1)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减少失误率,所以作为信息化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应该是首要的因素,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障。现行主要的信息化技术包括微电子,计算机,网络以及软件等。由于医院的特殊性质,所以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还是比较先进的,在适用性的基础上尽量引进先进的技术是很有必要的。依靠这些技术建立起的数据库,成功地投入使用,使得财务管理真正地实现了信息化。(2)对于一个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之后,进行维护也是相当重要的,信息化发展迅速,所以需要进行实时的更新和完善。财务管理是财务分析的重要前提,将财务进行核算之后,决策者根据上报的数据进行决策,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就提高运作的效率,缩短了运作的时间,完善了医院的体制,所以对于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定期的维护和更新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二、推动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一)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的软件。财务管理的软件有很多种,具体选择那一种投入使用还是要结合医院的实际运营情况来决定的。现行的财务管理软件主要有以下的几类:自行开发式的,委托开发式的和外购的。如果医院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可以使用自行开发式的,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并且有利于很好的维护和更新,委托开发式的可以让设计方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与医院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财务软件,这样可以提高运作的效率,但价格偏贵,外购的软件有相关部门的技术认证,是十分可靠的,引进之后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进行一定的修饰完善才能投入使用。医院这一类型的单位一般采用的是委托开发或者外购的财务软件,更符合单位的性质。

(二)加强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也需要共同更新知识,系统运行前,需要统一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系统认识,便于日常工作中操作快速准确,避免纰漏的出现。如果采用的是外购的软件,由于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装,所以单纯的软件公司的培训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改装的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准确地操作软件,进行数据的管理。所以提高人员的素质,是重要的前提,只有人能够熟练地掌控相关的管理软件了,才能够实现信息化的有效管理。

(三)加强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和包容性。由于信息系统和网络以及计算机等连用,所以安全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于病毒的免疫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计算机病毒种类繁多,所以不能仅仅依靠软件自身的免疫功能进行防护,还需要财务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在使用网络和计算机时注意尽量切断一切病毒可能感染的渠道,使得财务系统安全运作。另外就是数据的多样化,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各个数据均存在不同,所以这样的财务管理系统应该对于大多数的数据形式具有包容性,都可以纳入系统进行统一的计算和处理,当一个新的信息系统研发运作时,老的系统应该及时更新以达到包容性,使日常工作顺利进行。

三、总结

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医院管理方式的一个重大的革命,也是提高医院运作的一个重要的方式,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得以实现,使得医院的收支和资金的进出有了一个统一化的管理和统筹,方便于决策者进行财务决策也使医院的竞争力加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举措。

参考文献:

[l]张国强.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13.

[2]卢德高,夏自宗.计算机在医院成本核算中的开发与应用.中国卫生经济,2000(11).

[3]赵肃芳.运用微机网络化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中国卫生经济,2009(8).

[4]黄英,黄豪,余秀君.信息技术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现代预防医学,2007(9).

第9篇:信息化管理和运作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面临知识经济形势下需要开展知识管理这一新课题,广大中小企业大都感觉找不到着手点。本文立足知识管理的系统性要求,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可从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入手,采取渐进式发展策略,逐步提升知识管理水平和能力。希望能对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日益动荡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实施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占居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50%左右的经济总量,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受自身种种因素的制约,很少企业能系统和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鉴于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构建的系统工程,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从信息化建设人手,夯实开展知识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平台,循序渐进推行知识管理,应该是一种更为稳妥和可行的策略。

1.实施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1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O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理论营运而生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就是要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尤其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持续获得领先于同行的竞争优势。

1.2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在企业或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企业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能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帮助企业组织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竞争和挑战。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导入

要开展知识管理,首先是要让企业的员工都了解它,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这就是知识管理的导入。

1.2.2知识管理内容体系的建立

第一,在总体上监控和管理的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最上层。主要包括:总体经营规划、总体质量监控、总体产销监控、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设备管理。这些监控和管理贯穿于知识管理工作链,并为工作链服务。

第二,支持业务工作的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的中间层。主要包括工作经验、体会与方法、工作计划总结、工作成果(报告、报表、结论)、工作相关信息、工作基础知识、工作制度以及专家头脑中知识等。

第三,基础方法理论和基本产品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的基层,对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不可或缺的基层支持。主要包括: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产品知识、产品介绍、产品基本特性说明等。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三个层次的企业知识管理内容体系结构。

1.2.3企业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企业知识管理落到实处的过程包括知识沉淀、知识发掘、知识引出、知识固化、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默化以及知识优化等。这些分步过程需要一个平台,这就是基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信息技术平台。

1.2.4知识管理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知识管理的平台建立起来以后,并不能说明知识管理就能有效地落实,必须要有完善制度或运行机制来保障。

2.中国中小企业开展知识管理面临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来源。但近几年来,持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人民币汇率,国家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以及国内外严酷市场竞争环境,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中小企业必须进行发展创新。实施知识管理虽然是广大企业寻求发展创新突破的重要途径,但对于85%以上以传统产业领域经营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面对知识管理这一现代企业运行管理新模式,感觉到象是画饼充饥,一下子难以找到策略突破口和操作着眼点。

3.推进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有效突破口

知识管理是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而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因此实施知识管理必须与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广大中小企业由于管理基础落后,市场信息陈旧,缺少现代的传播工具,信息的交流渠道单一,管理人员信息意识不强,这就注定在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将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过程。

从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看,知识管理从信息化管理实践和理论中丰富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内涵,知识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有着割舍不断的内在联系。如果说第一代信息化管理的是数据,第二代信息化管理的是信息,目前已经进化到第三代的信息化管理的重点就是知识。所以,基于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这种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从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入手,加快推进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分阶段推进和实施知识管理,不失为一条切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有效途径。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基本架构

4.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广泛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完善信息服务,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就是要形成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技术创新为动力的企业自动化生产信息运作系统,使生产要素的资源信息化、数字化,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生产技术装备、原辅材料、人力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成化和高效利用。

2)流通过程的信息化。就是要建设使企业能适应外部经济、市场变化,可快速、灵敏反应的企业运营信息化系统,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企业与市场有效沟通的业务运营信息化管理体系,以便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3)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就是要建立实现人、财、物、技术等生产要素相互紧密结合并有效发挥作用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程交互衔接运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高效的经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4)组织结构信息化。就是要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模式,实现对组织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可以预见,今后的企业运营管理组织体系将进一步朝着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临时性、多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小组为主导、扁平化运行的组织结构体系发展。

4.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策略途径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企业管理的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异,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和解决方案与大型企业有明显不同。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薄、资金少、人才缺、起点低,不能照搬大企业“高投入、长周期”的信息化模式,应当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寻找一条经济、实用、方便、有效的信息化建设途径。笔者认为,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应该成为当前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ASP模式就是集中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行平台,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使得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的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ASP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同时ASPJ]~务商会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措施保证每家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效果上与企业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将大幅度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既可以节省用于购买IT产品、技术和维护运行的资金,又能使中小企业象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能用水一样,方便地利用信息化系统。

ASP模式在满足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基本需求方面,同传统的信息化模式基本一样,诸如寻找客户、扩大市场、财务电子化、生产计划、销售和存货信息管理等,AsP模式都可以很好地解决。对于一些传统方式不易解决的问题,如多地点管理、多分支机构、扩展应用和升级换代等,ASP可以提供更加方便可靠的解决方案。ASP服务商,与网络营运商、咨询顾问公司、公共服务公司以及应用软件供应商,形成稳定、强大的服务联盟,可以无时间限制、无地域限制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平台租用,使企业减少信息化后顾之忧,集中精力致力于本业发展。在国外,AsP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美国60%以上的中小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了AsP模式。可以断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AsP模式,定能成为国际性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