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

第1篇: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 作用 研究

合格的职业人才必须具备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其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只能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由于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日常运行和管理中也会产生很多费用,因此,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一般做法是在校内建实训室,让学生简单地摸一摸、做一做,至于专业技能培养,主要采用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方法来解决。但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对学生动手操作并不支持,实习效果往往不如人意,造成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所以,认识实训环节教学的重要性,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办法,对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促进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实训基地功能

1、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的高素质劳动者。从培养目标可见,高等教育比其他教育更侧重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被培养者掌握从事某一职业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理论,还要通过实训教学使被培养者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2、实训基地的功能

高等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因此实训教学的比例较高。实训教学是指在学校能控制的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和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形式,而实训基地则是实施实训教学过程所必需的实践训练场所。

实训基地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一般而言,校内实训以培养能力为主,学生由不会到会;校外实训基地以巩固能力为主,学生由会到熟练。所以,校内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的主体,对实训教学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有实训教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

二、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

1、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是坚持高等教育办学方针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只有以服务为宗旨,才能促进高等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只有以就业为导向,把就业率作为衡量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才能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不论是高职还是中职,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树立“高等教育是就业教育”的理念,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是坚持高等教育办学方针的必然要求,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则是落实高等教育办学方针的具体举措。

2、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由于自身实训条件有限,都在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由于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要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对学生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面对学生实习,他们考虑的不仅仅是生产安全等因素,还担心如果某一工序出现问题,会连带影响其它工序的正常运行,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懂不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构建适应企业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必须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

近年来,国外高等教育中一些好的方法也引入我国,其中有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模式。“双元制”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两个办学主体:学校和企业,一元为高等院校学习,一元为企业培训,是一种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它关注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同步进行,认为动手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三、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方法

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每个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这都是吸引企业、与之合作的基础。如我校培养的印刷专业学生既有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面对印刷行业在用人数量上存在很大需求和对工人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有更高要求的现实,印刷企业非常希望在人力资源方面获得学校的支持。因此,我校就是利用这种有利条件,以保证为企业优先提供学生资源为吸引力,通过定单培养、工学结合等模式,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吸引企业在学校建厂或提供必要的和闲置的设备,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使企业在享受学生资源的同时,学校共享企业的设备资源,从而实现双方实质性资源共享,为校内实训基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结合实际,量力而行

一般认为,只有配置先进的设备,才能培养出掌握先进技术的人,但就印刷专业而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设备越先进,价格越高,操作越简便,但这种简便的操作反而不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一定非要购置最先进的设备,而是应该保证所购设备的工艺具有先进性且符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以能够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标准。

3、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实训中心建设的指导和扶持

如果每个学校都搞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投资费用高,而且各个学校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易达到较高水准。

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化专业技术人才。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高等院校和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竞争力,才能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

第2篇: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它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全面、生产经验丰富、劳动技能先进”,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输送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提供了基础。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逐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比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其专业实践技能及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专业类的技术岗位,经营类的管理岗位和操作类的智能岗位。他们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需要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的熏陶。在计划经济年代,国营企业除了担负经济生产任务以外,还要担负社会政治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生产实训工作基本上由政府部门负责安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发展,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性和经营发展自增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高校管理逐步放权,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联系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的迅猛发展,每年都有大量学生需要走进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这就增加了难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新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从学校理论走向社会实际有个过渡,在校内就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具备满足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功能,能有效实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教学目标。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能较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各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相对于教学性实训而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我国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备受推崇的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际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在校内建设的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生产性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进行投资建设,也可以与政府、行业或企业联合共建。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培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质量意识、品质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和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精神,以上这些只靠学校单一的教育教学是无法完成的。根据合作形式的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建成公司型实训基地、附属型实训基地和协作型实训基地。

公司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以学院专业师资或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注册成立校企一体、教学实训一体的公司。它面向市场需求,以企业订单生产形式,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批量生产,获得经济效益。经济上独立核算,实行公司化管理,让学生真实体验公司运行情况和生产性实践,增强适应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目前,公司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最急需的是政策上支持,应该像过去企业支持职业教育那样享有一定的税费优惠。

附属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学院提供场地、劳动力资源和管理,由社会行业或企业提供资助,建成工学一体、学研一体的校办企业。它是企业的附庸,是企业的一部分,或是一个分支机构。企业负责给学生开设技术应用课程,与学校实训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结合技能训练的教学培养目标,组织学生生产。学生定期在基地内开展实训,企业还可经常性地筛选一些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方面的问题,交由实训基地的师生进行讨论攻关,提高师生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合作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由企业提供技术,学院自主投资或融资的校办企业。它专门承接企业外延生产任务,教师按照图纸技术要求和学生职业培养目标,组织生产。学生在实训基地从事产品生产活动,企业按照图纸,对产品实行检验收购。

以上几种模式,各有利弊,需要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项改革的新事物,其运行管理和调控在多数高职院校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

(一)重经济效益和轻学生素质的培养

校内生产性实训具有生产性的特点,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基地的生产和实训目标经常会发生冲突,在经济效益和学生素质的培养这两者关系上发生倾斜。企业通常会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大等情况,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学生数和时间,出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基地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效果。

(二)实训基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有些教师原为实习工厂老职工,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理论知识;有些教师只适应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缺乏一线生产经验;还有一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根本没有实践经验和一线生产的基本素质。

(三)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通用性和系统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实训项目安排缺少系统考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缺乏典型性和递进性。

(四)缺乏法律保障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法律上对学生安全管理与责任问题,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途径

(一)建立健全基地体制机制

首先要按照企业实际进行改造和布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配备符合培养目标的常规机械和先进设备,并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要根据各个院校专业特点,设立基于操作型的实训基地、产品生产型实训基地、技术研发型实训基地和营销服务型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实训,能够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企业意识[1]。充分发挥基地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功效,更快更好地促使学生完成由在校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其次,要处理好实训与生产、学生与工人的关系。实训是属于教学的范畴,是教育的环节;生产是一种生产经营行为。学生的生产是为了学习,工人的生产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这些都是有着质的区别的。再次,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突破课程的旧有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调整,引入企业的实际生产题目、教师的科研题目,尽量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相联系。在教学举例、习题、实训等方面尽量取材于企业实际生产的模具零部件。采用项目教学法,零部件、图纸以及工程技术资料均来源于企业,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境。同时结合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模具设计制造大赛等技能比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校内实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主动性学习的风气,掌握实践动手能力,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的兴致大增。同时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培养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毕业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职业能力得到认同,必将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二)配齐配强实训教师队伍

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与求职就业信息的提供者,又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既具有教师素质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有实训基地教师的个性特征,应该注重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潜移默化地贯串于整个训练教学过程中[2]。因此,建立专业知识扎实、技术应用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全程职业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十分重要。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校企合作,共同来培养。教师队伍从教师骨干、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师及岗位骨干中进行筛选。学校选择专业基础扎实,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理论教学任务,实训指导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形式灵活的思想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骨干侧重于企业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并鼓励考取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企业人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同时积极获取“教师资格证书”。构建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同时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三)合理合适调控实践任务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规律与特点,灵活地安排实习实训的时间。例如需要合理分析合作企业生产任务在一年中的分布规律,然后尽量将实践教学安排在任务相对比较轻松的时期,以减轻教学对企业生产任务产生的影响,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应尽量早些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安排以书面的形式递交给企业,以便企业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将这些实践教学任务完成。

(四)建成建好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好质量评价体系,是监控和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要求、岗位要求、学校标准相互协调的质量标准体系,并由此建立起质量管理制度、作业文件和考核办法。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质量保障及监控。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通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认证,使学生“就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顶岗”,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3]。坚持以国家职业标准、骨干行业与企业标准、国家与省的职业技能大赛等标准为依据,推行由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要求、学校标准所组成的三方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现有的成熟技术,而且还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采取学生学习过程表现与成果相结合的全方位学生评价与考核方式,并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工具钳工、数控车(铣)工、CAD/CAM软件应用中级等等折算成相应学分,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上,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强化优化安全法律保障

第3篇: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

1 建设一个县级综合实践基地

基地创建 2008年8月,苍南县教育局在原云岩中学闲置校产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性改造,建成苍南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拥有实训楼、综合楼、拓展训练场、农业实践区域等活动场所,占地30亩,建筑面积7700平方米;与当地“村民合作社”合作开辟学生农业实践区,占地30亩,共计占地面积60多亩。2012年,苍南县人民政府苍政发〔2012〕16号《关于印发苍南县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把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程列为“十二五”苍南教育十大建设工程。苍南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2010―2014年,各级财政对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共计1200多万。基地独立编制,苍南县编制委员会苍编〔2008〕31号,就批准了创建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苍南县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0人。2009年12月15日,苍编〔2009〕34号文件又将编制10人调整为20人,以进一步推进基地建设。

基地运行 基地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已经进入正常化运行阶段,截至目前,基地已开展活动333期,参与实践活动近10万人次,实践活动深得参训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教育教学效果显著,社会反响良好。基地持续深入开展“实践基地山区行”活动,把“流动科技馆”、手工制作、航模制作与发射等项目,送到偏远且不能来基地的薄弱山区学校,让山区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基地活动课程的乐趣。截至目前,基地已开展18期“实践基地山区行”活动,足迹遍布全县各偏远乡镇,行程达1000多公里,为18所学校近6000名学生送去了优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让基地的实践教育活动惠及全县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实践基地山区行”活动已然成为基地的一项常规、特色工作项目。

课程建设 我们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结合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美术、体育、科学等等课程标准,充分挖掘苍南的课程资源,研究构建富有苍南特色的内容涵盖农业实践、人文地理、生存教育、科技探究、手工艺术制作、军事拓展课程、海洋文化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实践基地课程体系,形成30多个具体项目。基地总部已开设包括中国结制作、快乐电工、科技探秘、农业实践、军事拓展等18个活动项目,成为省、市“手工艺术制作”教研大组的挂靠单位。基地的“中国结艺”被授予省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优秀活动项目的荣誉称号。为了进一步总结提炼实践课程建设成果,基地将对原有汇编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活动课程指南》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并正式出版发行。

师资建设 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我们制定教师从“专业转型”“一专多能”向“专家型教师”三步走大成长规划,以校本教研为立足点,以省培计划为助推,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专家指导和外出学习考察为有效补充,全面做好师资培训工作。在积极支持教师参加省师资培训的同时,在已开展的教师“三个一”教研活动基础上,加强校本教研工作,包括扎扎实实做好磨课、评课、议课,组织教师对每一节课进行多次的研磨,不断完善。基地还组织全体教师前往苏州吴中基地考察学习,选派教师参加全国基地现场会,派出教师参加省、市教研大组在温岭、温州、鹿城、平阳、文成等地开展的教研活动达到20多人次。基地教师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实践教育教学论文,分享教学经验成果,多次在《浙江教育技术》刊发。

2 一个山海文化教育分基地和两个质量教育基地(“X”)

山海文化教育分基地 2013年上半年,信智山海文化教育分基地正式开放,首批来自龙港三小、钱库二中的学生在山海文化教育实践分基地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山”“海”主题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内容包括踩沙滩、观水族、做贝艺、睡帐篷等,开启了基地露营实践新模式。现建有水族馆、大渔湾战斗史迹陈列室、渔业文化展示馆、海贝手工制作室等,并租用学校后山200余亩山地作为真人CS、定向活动、果树管理与采摘、拓展活动场所。分基地的建设举措,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实践活动需要,也有效破解了基地总部规模受限的问题。

两个质量教育分基地 温州市老李食品有限公司、浙江熊猫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是苍南县本地最为规范,质量最好的企业之一,主要生产经营卤制品及炼乳产品,在国内都具有良好的声誉。我们在这两家企业里建立苍南县学生质量教育基地,通过参观了解生产流程、体验质量生产环节,对学生进行质量教育。

3 做好校内实践活动场所建设(“Y”)

浦亭学校农业实践基地 苍南县的浦亭学校农业实践场所建设已经开展了10多年,目前该校开辟有20多亩的校内农业实践场所,系温州市示范性基地。在原有基础上,我们加强了对浦亭学校的校内农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指导,帮助其做好合理规划更深层次发展,使之成为我县农业实践场所建设的一个样板,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安一小的“苏渊雷”文化实践场所 苍南县钱库镇新安是已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被誉为“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的苏渊雷老先生的老家。苏渊雷先生祖屋就在新安一小不足百米的地方,结合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新安一小已经开展系列课程,进一步完善“苏渊雷主题文化公园”的建设,进一步开发苏渊雷艺术文化传承的课程,以期形成新安一小文化教育特色。

第4篇: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职服装专业 校内实训基地 建设与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大,但同时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原因在于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陕西省出台了《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创新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举措,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

服装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根据服装企业生产特点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在要求,积极探索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硬件及内涵建设,建成集教学性、生产性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活力等有着重大意义。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为人才培养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或教学情境,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氛围,培养了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也可以减少实习材料耗费,既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又能降低实习成本,达到学院、学生双方共赢。

服装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满足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数量、质量方面的要求,必须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1.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

服装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尽可能贴近服装企业生产第一线,努力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按照工作岗位对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服装行业对应岗位的基本要求。

2.实行开放性的管理

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实训室有专人管理,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时到实训室进行训练,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受影响。要让学生可以接触服装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让他们可以自主自发地学习,认真完成实训项目,实现实践教学的开放性。

3.力争与其他专业、企业之间资源共享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尽可能做到与学院其他专业(如纺织)、服装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一方面能够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投资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保障设施配备齐全,有效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对促进技术交流和提高研发的综合能力。

4.围绕核心技能训练设置实训项目

实训的内容以核心技能训练为目的,以服装产品为载体,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和职业体验中,按照真实的生产要求生产实用的服装成品,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劳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

服装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

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2007年立项的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项目,同时也是陕西省中职培训基地重点建设项目。中央财政先后投入160万元,购进了包括JUKI(日本重机)电脑平缝机等近300台(套)设备,可同时接纳500余名学生进行各种专业实践活动。形成“校企共建,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服装工程技术训练中心的运行实效

生产性实训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处理并解决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训环节的教学。

1.创新实践教学见成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组织实训,强调学生的参与,要使学生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2013届毕业生主要通过课题组、科技创新小组等,实行导师制,同时有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的支持,并把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

2.职业技能培训结硕果

服装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是陕西省服装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单位,每年5月份和11月份组织两次“服装定制工”的技能鉴定。2010年、2011年成功举办“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服装CAD板型制作与服装缝制大赛。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大赛中,荣获集体三等奖。近三年组织培训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服装专业技能大赛,共获得两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

3.开展社会服务展风采

服装专业实训环节的教学以实现有效服务社会为目标,在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服装实训中心承接并高质量完成了2011年第一届和2012年第二届陕西教育暨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博览会上陕西工院服装展品和纪念品的制作任务;承担了2012年陕西省职业院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节目的23套服装设计制作及展演任务,为多家企业加工标志绣花产品5000多件。

结语

校内生产性实训,必须体现“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训中能生产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实训成本。通过生产性实训,也可以锻炼一支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生在校期间就以企业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是陕西工院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郝文星.示范性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4):47-48.

第5篇: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3561(2015)05-0008-02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职业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四个服务”要求,即“职业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职业院校加强了产教结合。实行工学结合既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又是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既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又是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合作教育”是得到世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包括所有以学校与企业部门合作为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简言之,工学结合即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相结合,其中至少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强调过程的结合;其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即教育部门与产业界或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合作,强调对象的结合。具体地讲,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能力本位,从“培养技术型人才”转向“培养技能型人才,重视就业发展能力”;学习制度工学交替,从“学校核心、全日制主体”转向“校企合作、弹性学制”;教学内容实用先进,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转向“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行动导向重于书本知识”;证书制度双证融通,从“学历证书”转向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教学评估双向评价,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重社会评价”;学习过程理实结合,从“书本学习是基础”转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就业成为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专业教师注重实践,从“知识理论型”转向“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兼职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从“单纯的学院教育”转向“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学生既在学院学习理论知识,又在企业接受技术培训,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条件多方投资,从“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到“资金来源于政府、企业和社会捐助”,实施“工学结合”到企业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增加学习位置,解决专业实训设备价格高、更新快的重负等。

三、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的路径

工学结合可以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工艺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可以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学业上的经济负担,并在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需要;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要实现工学结合必须实行校企合作,制订工学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1)实现工学结合必须实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前提,它包含在校内与企业合作、在校外与企业合作两方面的内容。那么,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

其一,在校内与企业合作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向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创造实境教学,不断改善实习条件,努力开发实习产品,逐渐使实习产品市场化,降低实习成本,甚至达到逐步创收。①与企业联合进行新产品开发及校内生产部分产品;业务人员承揽各种定制业务,研究市场需求进行定型产品生产。②实习(生产)车间的主任、实习(生产)指导教师、业务联系、生产工艺制定、生产安排、质量检验、成本核算等都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规范进行。③聘请校内部分教师、聘请企业专家或能工巧匠作为管理人员及实习指导教师。④严把质量关,努力提高产品合格率。⑤把产品销售出去,获得利润。

其二,在校外与企业合作方面:重点选择一批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不仅满足了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也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①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学校可以派出带队实习指导教师,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教育和实习指导;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培养目标要求,制订并实施生产实习计划;配合企业做好留厂就业实习学生的选拔工作。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可以承担学生入厂后的生产、教育、培训活动。这其中包括挑选思想、业务技能素质好的工人师傅来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协助学校带队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训任务;对实习学生进行厂纪厂规教育和安全生产教育;按照学校校外实习计划的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组织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完成生产任务;提供学生饮食、住宿的基本条件和劳动保护用品,根据地域差别适当解决学生的生活补贴;负责在实习学生中选拔留厂就业人员等。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根据专业的不同,学生在校两年或两年半,完成基本课题和复合作业两个训练阶段后,第三年或最后半年到校外实习基地结合企业生产进行技能的强化训练,最终达到中高级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要求。为了保证实习教学的正常开展,可以采取“校企共同负责,共同管理,专人具体实施”的分层管理办法。在每个实习基地建立由校企领导、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工人师傅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对校企联合育人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生产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负责给学生安排生产任务和技能训练课题等日常协调、管理工作;生产一线岗位的工人师傅和带队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和质量考核工作。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始终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做到“六定”,即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岗位、定师傅、定目标,并在实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从而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迅速提升。

(2)实现工学结合必须制订工学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加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为重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①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沟通,跟踪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共同调整设置专业,并报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工学结合。②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成立由行业专家、企业代表(政府教育部门的代表)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他们根据教学和企业的(考虑订单要求、职业能力要求)需要,分析每一个专业的具体能力要求,构建出每一项能力的知识、技能、态度,进而构建出具体的理论及实践课程,从而制订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③改进教学内容方法。教学内容由学校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材体现工学结合,由校内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完成,教学形式包括课堂上的知识讲授、学生课后的练习以及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或企业进行的实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同时进行,一年级主要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实习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二年级主要是专业课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生产实习,三年级为专业课及顶岗实习,同时在寒暑假期间,让学生进入相关单位部门进行专业课程对应的业务岗位操作练习,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工学交替”;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顶岗实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处于中心地位,独立思考问题和进行实践操作,教师主要进行组织和咨询。④专兼教师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学校教师将主要负责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学生管理、诚信与思想品德教育,负责专业体系结构的整体设计;专业课程和实践指导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和企业一线专家与能工巧匠等行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实现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和水平。⑤整合校企教学资源。一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进行校企教学师资人力资源整合。学院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管理和产品开发,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保证。同时,学院选派教授专家到企业开展员工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二是通过在合作企业建立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中心等进行实践教学环境与硬件资源的整合。三是通过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展科研教研活动,实现专业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

(3)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①加快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法律规章。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培训模式的一个重要保障。在我国职业教育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企业持久参与的积极性,如何保障学校教学组织实施有章可循,如何保障学生的双重角色,这些问题都需要由政府在相关法规的制定中给出回答。②制定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培训大纲及其配套措施。这是有效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培训模式的重要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文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③推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和改革学生考核管理制度。明确院、系、实习单位、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各自的管理职责,制定管理工作规范,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完善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考核鉴定制度。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施全程跟踪监控,确保顶岗实习安全,达到实习效果,实现“生产育人”的目标。同时,将理论知识考核与生产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建立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推行技能证书“制度。④加快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参照发达国家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与工学结合的经验,企业培训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工学结合教学培训质量的保障条件。为了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培训质量,目前必须加快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建议可以与人事劳动部门一起,建立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书体系,先期研制企业培训师资格标准与培训考核获证办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此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应该成为工学结合教学培训模式是否持续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⑤依法加强对学生参加企业劳动培训的保护工作。这是我国职业院校开展工学结合培训活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刚入学学生的年龄关系,其劳动环境和强度受法律的特定保护。为此,建议事先做好相关工作,保障学校与学生的权益,保障工学结合教学培训活动的正常开展。

总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开展,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职业教育战线要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尽快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轨道上来,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把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张莉娜,于德弘.灰领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05(01).

第6篇: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

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可以有效的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在实习阶段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全面的发展。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理论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的意识只停留在对于理论的理解,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的应用理论知识。虽然我国现在也重视实践的重要性,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实践教学缺乏资金

在实践教学中,校内实训基地对于教学方法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高校中,实践教学的资金相对短缺。这使得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陈旧,功能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使得实训内容跟不上理论内容的应用。这阻碍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从实训教师的机构来说,其中有一部分教师以前从事的是其他的专业,对于旅游管理的内容不能很好的理解。虽然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缺乏对于教学理论的研究。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但是却不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降低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实习目标不一致

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企业为降低劳动成本希望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学生则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实习经验,希望能够接触更多的实习岗位,学到更多的管理知识。而学校更希望学生能够按照教学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的完成实习。因此,学生、学校以及企业都有着不一样的实习目标。

(五)缺乏对于实习质量的监控

学生在实习期间更希望能够通过学校来维护自身的权利来减轻劳动力,而企业也希望教师能够使学生按照企业的规定来实习。但由于经费和师资的缺乏,学校不能对学生的实习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学生不能顺利的完成实习,造成了学校和企业对于学生的管理的不到位。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针对实践教学中的问题,高校应加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实习当中的职位。以岗位需要为基础,学校应从培养素质和能力两方面来构建课程体系。

(二)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的培养

从学生入学开始,教师就应加强对于学生的专业意识的培养。这样能够避免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抵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实践教学的意义。在实习中,学生希望能够更快的进入管理岗位,而企业更希望学生能够从底层做起。这更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都应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课后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习活动,定期进行实习经验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进行职业技能的比赛,选拔出职业技能较好的学生,并且让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生对其他的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能够有效的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首先,学校应规范专业教师的聘用制度,吸引更多的教师来加强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其次,学校要建立一定的培训制度,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并有效的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最后,学校应聘请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专家,全面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五)保证校内实训基地的经费

校内实训基地能够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保证校内实训基地的经费虽然对于学校具有一定的压力,但是学校仍应该通过一些方式来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环境。一方面,学校应替换实训基地的设备和软件,提高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将现有的招待所进行改造并对外开放,模仿实习酒店的场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对职业的适应能力。

(六)完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

学校应与企业建立相关的合作管理制度,为双方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学校可以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双方权利与义务的确立。学校应为学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这样既可以满足企业对于人员的需要,又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岗位得到锻炼。

第7篇: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 全真实训“一体化”实训室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49-02

随着整个社会对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社会对劳动者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教育应适应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坚持以就业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级专门人才。酒店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必须建立适应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本文以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景阳楼宾馆”全真实训基地为例进行探讨。

一、建立全真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建立必要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是保证实训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基础,且根据现阶段酒店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酒店管理类人才既要求具有优秀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又要全面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熟悉酒店各管理部门的管理知识,掌握各项酒店业务、酒店服务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专业队伍和技能人才,促进理论学习和实践较好结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理论够用、技能突出,我们应建立一个或多个质量优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全真酒店管理实训基地(本文所指的全真实训基地是相对于仿真、模拟实训基地的特定称呼),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完全按真实的工作环境效果进行实训实习,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真正做到“纸上谈兵练真功”。因此,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在建立了区内外等8所校外星级酒店为实训基地的同时,在校内已有一个客房实训基地、一个餐饮实训中心以及一个导游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设立了一座校内三星级宾馆——景阳楼宾馆。宾馆拥有多种类型的客房共35套,餐饮包厢、茶餐厅、咖啡厅及大小会议室等。在实现其生产性社会功能的同时,可以为酒店管理专业实现“课堂学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课堂学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课堂学习—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学训相间,能力递进”的教学模式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全真实训室在实训教学中的利与弊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块是按照酒店管理岗位群来设置的,包括有餐厅服务岗位群以及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康乐服务等岗位群,开设有“餐厅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等核心课程,开发了“前厅服务、中餐宴会服务、西餐宴会服务以及现代饭店客房业务”等实践课时,并将专业课程设置成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情景式教学的模式。因此,这就需要各个实训基地能按照酒店管理岗位群提供进行实训教学的设备和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教学总结证明,全真实训基地相对于仿真实训基地而言,在实际的实训教学中存在以下利与弊:

(一)具备了真实的职业环境,但无法完全兼顾实训教学的需要。景阳楼宾馆全真实训基地营造一个与酒店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工作现场基本相一致的真实的职业环境,并具备了一定的星级酒店管理的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从酒店设施设备、服务标准、管理水平以及人员和岗位配置等方面基本和职业环境一致。并且借鉴现代酒店的管理运作模式,与学校的文化产业以及文化特色相融合,特别重视学生的文化水平尤其是对传统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及职业素质训导。通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训、作业答疑、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的合理安排,构建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按职业道德素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不是片面的、部分的、无序的内容,而是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

景阳楼宾馆等校内实训基地应实施全方位开放运行,以确保满足学生实训为主要构建目的,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学生和教师全面开放。即学生随时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安排和需要到实训基地开展实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实训步骤,处理和分析实训过程。这样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学生独自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但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本身为3A级旅游景区,这就决定了其在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训教学的同时,校内全真实训基地的另一主要功能之一是供餐饮与住宿、休闲与旅游服务,即其本身承担了生产与社会服务、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社会功能,因此,当其社会功能需要最大化的时候就有可能与实训教学需要相冲突,不能完全确保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8篇: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

(一)实习基地数量较少。目前广立学院的实习基地数量较少,学院和学生的选择面狭窄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学院没有建设管理专业实验室,部分学院只有一至两个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导致很多专业实践课程变成了理论教学;部分学校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合格,所谓的实习基地只是一个名称而言,没有学生实习或者企业安排学生实习;部分实践基地虽然安排实习岗位,但学生只能从事一个实训岗位,缺乏轮岗的机会,实习效果不佳;部分学生自主实习,只是为了走走实习形式,寻找的实习单位与专业不对口,这些方面问题均严重制约着广立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习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随着物价上涨,学生外出的实习路费、食宿、实习材料费用不断上涨,一些学院安排的本来就很少的实习经费,在现在经济形式下,显得杯水车薪。当前广立学院投入的实践教学经费增长缓慢,远远落后于实践教学的所需费用。实习经费不足导致老师在实习的过程中选择免费、就近原则,致使实习效果不明显。另外,一些独立学院正处于规模扩张阶段,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没有资金和实力去进行标准化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三)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当前,广立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只是一种高智商劳动力的派送。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中,后续的实践教学内容、时间、形式、方案便全部交给企业。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只是一种利益的合作,所以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缺乏对学生学习系统培养的动力。对于企业而言,接受和培养学生首先考虑的是成本和管理费用等,如果学生能够长期实习或者实习之后直接签订就业协议,这样企业会把学生当成自己企业的储备人力资源进行培训,如果只是短暂的实习,那么企业便把学生当作廉价高智商的劳动力派到最基层的岗位进行实习。这样学生在实习的过程,容易出现情绪抵触、情绪波动等,容易产生失败感,对专业失去信心。

(四)实习基地缺乏维护。目前广立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基本是依托学院领导或者教师的人脉关系来维系和确定,学院缺乏统一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与部署。有些独立学院只是根据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联系的实习单位均是临时性的,由于这种临时性实习基地的选择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度调整,因此造成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混乱,学生的难以适应和配合,影响后续的实习管理和实习效果。部分学院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只是与校外实习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具体学校与企业如何互动,如何监管、如何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教学基本不涉及。因此,独立学院在后续实习基地维护和发展方面的战略、措施缺失。

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原则

(一)校内和校外相互结合原则。广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要重视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的充分挖掘和结合。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内外结合,里面组合、校企配合,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不断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二)学院和企业合作共赢原则。广立学院实习基地建设要进行学校主导、企业协作、学生参与、政府扶持,实现学校、学生、企业、政府四方共赢。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思想,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诉求,以充分调动各方的办学积极性,拓展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层次,使校企合作向着更深、更广、更宽的维度发展。

(三)空间和时间相互组合原则。广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注重空间结构优化。实习基地的选择在坚持就近原则的前提下,要把实习基地放到更广阔的空间中,要加强与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扩展实践基地的空间范围,以点带面,发挥实习基地的示范效应;同时在时间层次上,要注重固定性与临时性的结合,固定性为主,临时性为辅,建立一批固定实习基地以满足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实习需要。

(四)效益和质量相互兼顾原则。广西的独立学院要加强与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合作,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基地为目标,实现资源综合效应的最大化,通过对不同形式分散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整理、有序优化、合理分配,从而使得资源实现整体的最优配置,发挥“1+1>2”的协同效应。通过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协会的功能互补、分工协作,可以构建整体优化的实践基地体系,提高实践基地的质量。

三、广立学院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创新

(一)校企一体化模式。独立学院具有校办企业和校企一体化的先天性优势。独立学院可以在教育管理集团下,成立附属的饭店、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院,经营旅游景区等。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由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运营和管理,附属的企业可以直接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这样校办企业直接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师也可以把课堂搬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学生学习上理论脱离实际的痼疾,又能为校园企业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一举三得。

(二)校内虚拟企业实习基地模式。校内虚拟企业实习基地模式是学院成立经营实体,但是不注册公司,进行虚拟化成立、实体化运作。可以把整个独立学院作为一个虚拟的公司,学校领导为企业总经理,系部主任和领导为部门经理,教师为高级培训师,学生为企业一线员工。另外学院可以与本地知名的饭店、旅行社、餐厅、酒吧、书吧、咖啡屋等企业进行对接,在校内成立营业部或者分公司。这样成立的虚拟的饭店、虚拟的旅行社、虚拟的餐厅、虚拟的酒吧、虚拟的书吧、虚拟的咖啡屋等均可以让学院学生参与经营和管理,虽然没有注册,但经营的均是实体企业。

(三)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模式。广立学院可以与社会上一些著名的旅游酒店管理集团、旅游企业集团、旅游航空公司、旅游景区等合作,进行合资办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如可以和万豪酒店集团、桂林旅游发展集团、宋城集团、香格里拉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建设“万豪班”、“宋城班”、“香格里拉班”等,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为专业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学校免费为企业培养员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四)业务外包实习基地模式。业务外包模式是指独立学院不建设实习基地,而是通过签协议将旅游实践基地业务外包给外部的专业厂商,租用他们的场地、设施设备、师资等优势资源为本校的旅游实践教学服务。业务外包模式不仅可以降低独立学院的办学成本,增强办学活力,而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这种形式目前对于广立学院而言,是旅游管理专业较为适合的。

(五)校校共建实习基地模式。目前广西共有七所独立学院,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和桂林。广立学院可分片进行资源整合,实施校校共建实习基地战略,比如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漓江学院可以共同建设餐饮、客房、旅行社等实验室,共同建设旅游企业,共同建设旅游实习基地,通过“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由单打独斗变成合力办学,由分散经营变成规模聚集,通过实践教育资源的整合,构建布局,规模聚集的大型实践基地,提升学校的整体影响力。

四、广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发展校办产业,打造工学结合的平台与载体。发展校办产业是广立学院促进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化的战略举措。广立学院要发挥民营资本优势,在高校产业链条的延伸形式上进行创新。一是独立学院可以进行校园咖啡吧、校园酒吧、校园自助餐厅、校园星级宿舍的尝试,通过校内产业发展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二是独立学院可以延伸校外产业,可承包或者租赁酒店、宾馆、旅行社、旅游景区,实现校企一体化发展,通过校外产业发展,为学生实践提供载体。通过校办产业发展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校内校外融合化发展,实现经营、管理、实训、技能培训、课堂教学“五位一体”。

(二)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广西的独立学院对实习基地的建设,首先要实现思想上的革新,要逃出广西看广西,站在全国乃看广西,要充分认识独立学院教学与高职院校、普通高校专业教学的区别,要对实践教学进行足够重视。对实践教学重视的重要参考标准不是红头文件下发和开会口头上的强调,而是实习经费的直接投入。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成立独立学院“大学生实践基金”,鼓励学生创业,加强珠三角、长三角实习基地的建设,突破实习基地建设的地域性,全面提升实习基地的质量和数量,对于广立学院的实践教学发展和学校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深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加深校企合作的首要前提是要发挥独立学院的智力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企地方企业发展。只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强大之后,对当地社会和企业有利,校企合作的形式才能更宽和更广。在校企合作的过程,可进行战略、战术以及策略层面的多层次合作。校企可以共建、共管实习基地,共同建设专业,企业可以订单式培养,学校可以成立企业进修基地、战略咨询和问题的诊断机构,企业高层可成为兼职教授参与学校专业和学科建设。通过企业与学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广度和深度。

第9篇: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

Abstract: The practice teaching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teaching,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high-skill tal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 is key link to improve the quality skills of high-skill talents, realize the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explores the mode of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attentiv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关键词: 生产性实训;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Key words: productive practic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76-02

1职业院校实验、实习的区别及实训的内涵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环节组成, 实验一般是在实验室里,学生按照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开出的题目独立动手完成,题目大多是验证前人在书本中论述的结论是否正确,通常也使用仪器设备,但与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有很大区别。实习一般是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在企业工作现场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实习达到某些教学要求,如在各岗位、工种间轮换,以完成多方面的训练。实训是在学校能控的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

当前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以下的实施方式;一种是教学消耗性的实训,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关系渠道,低成本购进一些原始材料, 让学生按照加工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做出符合教学要求的产品,达到基本技能的实习。另一种是校企合作方式的企业生产性实训,实训有企业的参与,在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人员的辅导下,进行部分加工工序的实训。还有一种是真实岗位实训,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归纳起来,生产性实训分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利用各种资源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 通过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生产经营过程,使基地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中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具有企业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产品生产的工作流程布局“生产性”的基本软件、硬件设施,使其既具备产品生产功能,同时又具备学生实训功能。必须体现“学做合一”,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实际操作,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要通过学生的实训能够出产品、见效益,是实训教学的生产性特点。二是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要提高技能,增强职业能力。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进程中较为特殊的实践方式,是对专业技能实用性、针对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的检验。通过生产性实训,学生接触生产、经营管理等实际业务,在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经受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情况锻炼,在生产现场、实际岗位中将科学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巩固和充实的同时,获取在书本上不易了解和不易学到的生产经营现场的实际知识,进而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巩固、提高和锻炼,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2 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依托完善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课程改革的深入创造前题。只有依托实训基地, 才能深入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改革, 才能广泛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 才能以实际的工作要求进行教学。才能推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2.3 是“双师型”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生产性实训要求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下,指导学生从事实际业务和管理工作,促使教师必须与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保持紧密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工艺和管理保持迅速的对接和应用,做到对企业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心中有数。

2.4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载体生产性实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在生产经营一线作业,真实感受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能使学生在大量“做”的过程中学习,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专业技能,提升了职业素质,增强了职业适应能力,积累了职场经验,缩短了学校向工作岗位的磨合期,大大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3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组合模式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可以根据其建设投资主体和运营形式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3.1 校办企业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以学校的校办企业为中心,以学院专业师资为依托,学院自主投资或社会融资,将其建成产学研一体,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投资主体是学校或校办企业。运作模式是企业与实训基地一体,学院自主管理经营。优点是因其管理经营人员大多为学院职工,学院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便利性, 通过发展校办企业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既解决了资金投入重复的问题,又实现了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缺点是学院集经营与管理学院于一身,责权不明晰,管理成本较高;市场反映能力较差;资金投入有限。

3.2 社会资助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行业或企业为支持高职教育,扩大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无偿赞助或以半赠送的形式向学校提供该企业生产、营销或折旧的仪器、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等,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或者学校提供土地或厂房,企业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等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这种运作模式为校企合作、合资, 企业化管理。优点是可以做到资金投人、设备投人和更新、实践师资投入有保障、规范管理高水平,责权利明晰,有利于提升实训基地水平,获得企业生产的部分转移,取得经济效益。缺点是校企双方合作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常常会造成合作中断或不稳定。

3.3 校企合作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 技术和师资支持,或者学校提供土地或厂房,企业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等合作形式,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投资主体是企业、学校。运作模式是校企合作、合资,企业化管理。优点是可以做到资金投入、设备投入和更新、实践师资投入有保障、规范管理高水平,责权利明晰,有利于提升实训基地水平,获得企业生产的部分转移,取得经济效益。缺点是校企双方合作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可能会造成合作中断或不稳定。

3.4 学校自建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自我筹资建设实训基地,面向市场需求企业订单、寻求项目外包等生产形式,小批量生产,获得经济效益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一种模式。投资主体是学校。优点是学校自主性较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更能面向专业,生产和实训兼有,更能有效地投入高学生的技能水平。缺点是学校投入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难以适应科技、工艺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缺乏技能较高的教师、技师进行指导。

4生产性实训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4.1 在观念层面理解实训与生产、学生与工人的关系实训是有目的的完成教学任务,是职业教育的组成环节,生产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二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生产性实训既是一种职业教育思想和理念,也是一种复杂的方法运用。必须坚持高职学生的生产性实训的最根本目的仍然是学习,要强调的是生产实训也是教学的内容,是职业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在生产性实训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策划和考虑相关问题,高职学生的生产性实训与岗位工人生产劳动也是不同的。高职生产性实训的本质是在以育人为本, 以教育性和学习性为基本特征,体现了生产是为了学习,而岗位工人的生产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这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在生产性实训中应当注意避免把学生当做岗位工人对待。

4.2 在教学模式上,实习基地建设应坚持“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实习课题与生产产品相结合,操作手能力与职业素养相结合,实习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考证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结合教学模式,采用“产中有教、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实习教学模式。使学生达到“应知、应会”的基本能力要求,养成“朴实、踏实、务实,能干、肯干、会干”的职业精神和素质。在实训过程中理解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的不同。教学性生产是着眼于课程所承担的专业能力培养之要求,这种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对课程重要理论与课程核心技术的有机整合,是专业技术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为学校消费性教学生产,因产品没有“商品”的属性,教学过程对学生“生产过错”的包容性大;生产性教学一般是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其重点是针对学生专业技术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及培养。生产性教学立足于企业,并行于企业生产过程的教学,生产性教学教学产品具有“商品”的价值,质量合格产品的生产也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对此,生产性教学必须依据企业的要求,严格按照产品生产的流程和规格实施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