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项目实施的经验总结范文

科研项目实施的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项目实施的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项目实施的经验总结

第1篇:科研项目实施的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PDCA法;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66-0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下简称毕业论文)是大学四年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对教学成果的总检阅。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应是系统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锻炼过程,是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展示过程,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教师综合素质的展示平台。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环节。

但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生源质量下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科研仪器更新不足等现象,同时由于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这都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面临的问题

1.学校管理层面

过程管理不到位。学校制定有毕业论文总体管理规范,但由于学科专业数量多,各专业特点不尽相同,造成相应内容不够细致、可操作性差。同时由于存在执行不严格的情况,因此缺乏对毕业论文过程可行、有效的监管。论文成绩由答辩分数和论文评阅分数组成,缺乏前期准备、开题、实验操作能力和中期检查等过程评价。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没有引入淘汰机制等。

教学资源短缺。学校给每名本科生提供的毕业论文经费有限,显然不能满足创新性科研实验的开支。

实验硬件不足,实验设备数量增长的速度滞后于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从容地进行细致的实验和数据的获取;另外部分实验设备价格昂贵、操作复杂,需专人专岗操作,禁止本科生实践操作,他们得到的只是最终的数据和结论,也就无法得到应有的实践锻炼。

2.教师方面

师生比不合理,毕业论文缺乏有效的全程指导。每年一个导师必需指导10个左右本科毕业班学生,由于导师同时还要上课、承担科研课题、指导硕博士研究生,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很难对本科毕业生进行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

在毕业论文选题和具体实验、数据分析等指导工作中无法做到人人兼顾,部分导师则把任务分派给不具备指导能力的硕士研究生,因此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方面

精力投入有限,态度不够认真。本科毕业生很少去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遇到困难不是积极主动地自主寻求解决方法,而是过分依赖导师或网络资源。而且,毕业论文环节开始的时间是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而在这段时期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等各方面压力,很多学生把就业和考研作为当务之急,认为只要找到工作或考上研究生,学校在就业率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的压力下,就不会因为毕业论文质量的问题而不让他们按时毕业。这种心态导致了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实际投入到毕业论文工作中的精力和时间都极其有限,甚至敷衍了事。这也成为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PDCA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项目研究的内容、目标

PDCA原是企业工作质量循环管理方法,其目标是为了提高系统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等工作循环的方法。PDCA 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计划阶段是分析现状,找出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方针、目标以及活动计划;执行阶段主要是指进行必要培训,大胆放权,让执行者自主行事,实现计划中的内容;检查阶段是总结执行计划的情况和效果,找出问题;行动阶段是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成制度标准。未解决的问题反馈至下一循环P阶段进行解决。PDCA方法的主要特征如下:首先是这四个阶段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各阶段可以存在交叉,但先后次序不能颠倒;其次是周而复始、连续循环,其中处理阶段是推动循环不断深入发展的关键;第三是环环相扣,在循环中提高。每次循环都完成一定的预定目标,未解决的问题作为下次循环的计划,实现工作质量和管理效益不断地提高。

PDCA方法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是质量改善的科学程序,不仅能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也能应用于教育管理领域。将PDCA方法应用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管理,能够将以往经验性的工作方法转变为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增强管理的科学性,使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的质量得以不断改进和提高,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管理工作的效能。

2.具体工作计划和分工

计划阶段。论文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学校毕业论文工作总体管理规范的质量要求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地制定学生毕业论文计划。论文指导教师应该事先充分与每个被指导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共同制定毕业论文计划,确定论文的目标、任务、时间、要求、应变措施等要素。计划工作在不违反学校对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和进度安排的前提下,尽量兼顾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应聘等实际需求情况。

执行阶段。论文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执行毕业论文计划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督促,鉴于目前大部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欠缺,不能被动地等待学生来找自己答疑,更不能对学生放任不管。应该定期召集学生进行会议交流,解决学生执行计划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特点,在论文选题、资料查找、方案设计、数据采集、方法选择、写作技巧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检查阶段。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和执行过程中有一些关键点如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初稿完成、修改稿完成、论文定稿、答辩准备等,这些关键点构成了毕业论文检查阶段的重要检查点。论文指导教师应在毕业论文计划中对学生明确这些关键检查点及其检查时间、检查标准等,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执行毕业论文计划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查、互查和教师抽查。

行动阶段。论文指导教师根据检查阶段的反馈信息,寻找学生在毕业论文实际执行阶段的不足之处,分析造成执行结果与计划产生偏差的原因,与学生共同制定消除偏差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措施的执行制定计划,指导学生执行这些计划,并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检查。如此不断进行四个阶段的反复循环,论文质量获得不断提高。

三、毕业论文PDCA法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计划分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9级和2010级学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推行PDCA循环管理法,促使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提高并进行书面经验总结推广,形成管理标准。

实践教学措施如下:

1.奠定毕业论文计划执行基础

大学四年的教学期间,通过定期组织学生与专业课老师互动座谈会、学术交流会、讲座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各个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研究项目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兴趣,进而选择参与专业教师的研究项目,逐步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

在大学三年级时,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就着手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专业兴趣的基础上确立一个研究方向,进而专注于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提前制定毕业论文的研究计划,明确PDCA方法四个阶段的进度、方法及过程控制的要求。

学生参与各指导教师成立的不同课题小组,定期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介绍收集的文献资料、最新专业动态、研究新方法、专业新理论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增购仪器设备,合理使用实验室现有设备,统筹安排各课题组的实验时间表,提高实验仪器的利用率。

2.做好学生思想教育

由于社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找工作和完成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

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重点针对强化学生责任心,明确近、远期目标。督促学生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实现所研究目标。

3.发挥教研室的作用

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促进教师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改进管理措施,提高学术水平。

由教研室专业教师组成检查组,安排时间分别对各个课题组的进度、质量进行检查,并做出评价。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改进意见和信息依据。

每届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教研室要总结成功经验和提出存在的问题。将行之有效的好经验总结提炼,上升为标准,在今后工作中贯彻执行。同时,把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提出整改措施和计划,作为下一循环的动力和依据。

四、小结

实行了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后,学生对毕业论文各阶段的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有的放矢,调动和激发了大家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毕业论文质量显著提高。

在本项目成员组指导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或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49名2009级和38名2010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推行PDCA循环管理法,毕业论文平均成绩达85分以上。

参考文献:

[1]常金玲.基于PDCA的信息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模型[J].情报科学,2006,24(4):584-587.

[2]廖志玲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82-85.

第2篇:科研项目实施的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性能计算;实验教学;教学体系;开放实验

1、高性能计算平台应用概述

高性能计算机作为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已经在众多高校中部署,是必不可少的计算工具和实验平台。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武汉大学高性能计算实验室对基于高性能计算机开展的实验项目和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制定培养目标

创新实践型人才是指不仅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能将想法付诸实践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完成基于高性能计算机开展的一系列有层次的、进阶性的实验,达到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的,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发创新思维,积累创新知识,落实创新实践,锻炼创新意志以及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开发超前的创新思维,突破已有的思维束缚,在现有基础上提出有新意的且可行的构想;积累丰富的创新知识,创新理念的实现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通过在实验环节中丰富各项专业知识,为创新实践打下基础;落实科学创新实践,任何好的创新理念都要通过各项实践环节付诸实施,科学的创新实践方法有助于更好、更有效地落实创新理念;锻炼坚韧的创新意志,创新是一种求变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历程,期间会碰到各种困难,坚韧的创新意志帮助我们克服障碍,获取自己期待的结果;任何创新目标的实现,都不是凭一己之力来完成的,需要集思广益、共同合作开发,好的团队意识有助于激发成员工作的主动性,更高效地完成创新项目。

实验教学通过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合作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研讨解决方案,划分任务,查找资料,实施测试来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合作解决。这个过程都体现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3、目前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普遍部署Linux操作系统,使用MPI实现程序并行,学生必须通过LSF作业调度系统提交作业任务。但就目前的实验效果来看,普遍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虽然大部门学生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但普遍缺乏Linux命令行环境下的基本操作知识,因此在使用计算平台开展实验项目时上手困难甚至无法使用平成基本操作;其次,对LSF作业调度系统使用不熟练,学生难以根据当前平台的可用计算资源以及整体作业运行情况灵活设置作业提交脚本,导致了用户作业提交后出现诸如申请的计算资源无法正常分配、作业运行速度缓慢、作业长时间等待甚至作业无法运行等情况。

2)实验项目内容不丰富,开放实验教学建设力度不够。

实验项目主要是基础性实验、测试性实验。根据指导教师提供的程序和数据基于平成实验项目,以调用计算资源为主,基于平台提供的软/硬件资源实现进一步开发的设计性实验较少,分布式计算平台的功能和特性无法进一步体现。教学模式仍是以“实验理论教学+动手实验”为主,开放性实验模式建设不充分,不利于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

3)实验指导模式单一。

实验教师的指导体现在讲解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指正。但由于缺少稳定、长期的沟通渠道,指导教师必须反复回答重复出现的问题,耗费了大量精力。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平台对出现的各类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加以整理、积累。

4、实验内容及方法创新

针对上述过程中提到的3点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法。

4.1 设置多层次的实验内容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设置有针对性的基础性实验项目。基础性实验的目的是加深对于Linux操作系统的了解,掌握Linux系统的操作方法;了解LSF脚本结构,根据要求灵活编写脚本并提交作业;掌握MPI基本概念以及MPI基本程序设计方法。

其次要加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它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组织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设计性实验在实验内容上要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实验分组完成,每个小组3~4人,实验项目包括:HPC集群中基于Linux的大型机环境的配置及应用、基于GPU图形加速的程序设计、集群环境下基于Linux的集群系统监控程序设计等。通过完成该类型实验,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学生查阅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4.2 建设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室开放实现了院际间的资源共享,打破了地域上的限制,但其恰恰是许多学校实验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实验室开放方式包括面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放以及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放。开放主要采用立项管理,依托于武汉大学本科生自主科研项目、本科生课程设计、本科生在读期间参与导师项目需求以及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开展。将项目类型划分为课程设计型、科研型和竞赛型。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放的实验项目以应用性为主,计算机本科学生申请的项目以设计性和开发性为主。此外,分别针对参与项目的学生以及项目本身建立档案,采用定期回访机制,了解项目实施进展。

4.3 搭建协同交流平台

由于没有建立长效的交流机制,指导教师需要不断解决实验过程中重复出现的问题,导致了精力的大量浪费。同时由于学生能力水平差异,水平高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得不到推广。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建立,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性状态,无法给予学生实时指导。搭建“实验师教师一平台用户”协同交流平台,在教师和学生、能力高的学生与能力低的学生之间建立了离线的交流机制。

协同交流平台依据学生的能力高低、知识结构、系统使用频率等进行分组,依托高性能计算实验室主页和电子邮件或即时交流工具,通过建立留言板、讨论区,创建电子邮件讨论组、QQ群等方式,达到经验共享、协同交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