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简述建构主义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建构主义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建构主义理论

第1篇:简述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一、引言

纤维艺术,是当今最为绚丽、最具有人类智慧的手工艺术品之一[1]。这门艺术主要是指艺术创作家通过各种纤维质以及类纤维质材料(如羽毛,碎布,树皮等)的收集,对其进行初步的定型处理,然后经过捆绑、缠绕以及打结等多种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纤维艺术最为常见的作品,就是壁挂工艺品,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经常被当作装饰品表现出居室的品位和格调。我国的纤维艺术最早的雏形,就是享誉全球的“中国结”。为了继续发扬这门艺术,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同时也拓宽广大学生的视野,我国开始了“纤维艺术入课堂”的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近些年开始了“以人为本”的新课标教育制度的探索。在教育制度探索的过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人们广泛重视,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2]。为了符合教育制度的发展潮流,进一步推动纤维艺术教学的普及,提高教学效率,我国教育部门开展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发展不充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为此,本文从当今社会的热点出发,结合了教育体制的发展变化,进一步介绍了现阶段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状,并通过分析该项研究的必要性,从而探讨出实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实途径,为我国纤维艺术教学实践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及文化教育建设的不断推进,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

二、我国现阶段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尽最大可能的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化、互动化、创新化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由于目前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不完善,无法充分的应用于教学实践,导致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我国现阶段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

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较为严重,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从而导致建构主义理论只浮于表面,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2.学生缺乏沟通交流的热情以及独立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当今的学生学习理念出现偏差,普遍的认为成绩决定一切,另外再加上传统教育对学生思想的束缚,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三、现阶段进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1.现阶段进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研究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人性化教学的需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侧重于对广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掘,从而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依靠学生本身实现独立学习[3]。因此,将该理论广泛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可以有效地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化交流,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充分的沟通中,实现独立性学习,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从而推动人性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2.现阶段进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研究是推动我国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切实可行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措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现人性化的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研究解决了这一难题,有利于推动教育制度改革,提高当前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文化教育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四、 现阶段实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实途径

1.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为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纤维艺术教学中的应用,我国的教育部门必须通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加强教师的实岗培训,努力提高教师应用新型教学模式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为了实现人性化教学管理,有必要对广大教师进行教学培训,保证其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从而保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完善和发展。

第2篇:简述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它提出的教学观,使人们从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使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它提出的学习观,提出了更符合人的学习规律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最大限度的激发,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于当代欧美国家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深人研究而产生的,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川。而传统的教学理论则认为,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承担着知识传递的功能,人类的知识积累是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复制和输出传递下来的。这决定了教师对知识是否正确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学习的主动精神,更压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建构主义的产生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它的产生既有哲学的渊源,又有心理学的基础,更有其现实的原因。

1哲学基础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一种新的学习哲学,有人认为最早的建构主义者是苏格拉底。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应该算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到18世纪,哲学家维柯被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德国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进人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提出了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提出了关于科学的观点,尤其是库恩强调知识是个人的理解,为建构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之后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思潮影响下,建构主义就从认知主义中繁衍而出,它是在综合二者的核心概念思想的基础上现代教育思想的必然发展趋向,是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学习理论中的一种体现。

2.心理学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讲,最早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是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杜威提出了经验性学习理论,强调经验的生成和改造。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被认为是当代建构主义的先导。他对建构主义的出现发生影响基于他的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即活动内化论,认为学习最基本原理就在于发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杰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3.现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因特网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构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传统教学在科技的冲击下,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核心是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学习和教学作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基础提出的一系列设想,对改革传统教学有重大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教学思想

1.学习观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意义建构是双向的。一方面,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另一方面,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视具体情况的变异进行重新建构,而不是原封不动地被提取。建构主义还倡导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的情境性、学习的社会性、学习的反思性,学习的创新性。

2.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从他们独有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教学过程有着独到的见解。建构主义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合理性[31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在教学观念、教学目的、对教学环境的认识上都有所不同。在教学目标方面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观念上首先强调教学的理解性,其次是重视教学的情境建构,第三是重视活动与主体的交往,第四是在师生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必须树立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善于建构知识,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具有发挥主体性的潜力,应学会自我管理,培养自我控制学习过程的技能和习惯;而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是提供给学生现实世界复杂的真实问题,在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在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其角色从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或高级合作者。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学习过程中的“做一反思一学习一应用”等四个环节的内容,通过设计一定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建构主义对学生与教师的作用的认识发生了改革,提出了新的观点。教师应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和引导者。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价

1.从认识论上来说,建构主义阐释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有力地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它反对机械反映论,对认识个体的主体性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科学地处理认识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认识论方面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对客观主义经验论的种种弊端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攻击。但与此同时,建构主义(特别是激进的部分)走向了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相对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不要去追求“真理”,另外,它过于强调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甚至完全否认本质、否认规律、否认一般,有一定的相对主义色彩。

2.从教育理论与实践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具有合理性。它提出了新的知识观,影响了我们对知识观念的重新建构;它提出的教学观,使人们从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使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它提出的学习观,切中了传统学习的要害,提出了更符合人的学习规律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最大限度的激发;它提出的学生观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主张和观点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符合时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因而对教育改革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3.建构主义理论的优点在当今已为许多人所熟知,是无可争议,有目共睹的。但是它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有:

(1)建构主义理论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和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由此而导致往往忽视实际知识内容的教学和那些常识性的、系统性的知识的传授,这样学习者通过自身意义建构学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会带有一定的片断性、不连贯性,甚至出现知识断层现象。这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

(2)建构主义过于强调发现学习法。建构主义理论适用于指导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开发。但即使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发现学习法并不是绝对有效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去意义建构、去发现学习;而且,发现学习法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比较高,适合于高级学习,很多学习者并不能通过这种学习有效地建构知识;还有就是它占用的时间较长,并不一定适合于实际教学。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过分强调它在具体教学中的地位。

第3篇:简述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关键字】建构主义;数学;自主;实践

G633.6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过程。随着国内外对教育的不嘀厥佑肷钊胙芯浚产生了许多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教育理念。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含义和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根据这一理论的指导思想,我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多元交流、架设桥梁、积极实践等多种教学措施来改进教学的效果,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即主体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去主动构造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通过任务驱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主体的作用。

比如,在讲数学必修五第二章《数列》时,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及等比数列的性质、公式以及求和公式,从若干数列中归纳总结规律。教学时如果直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公式的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理解程度不高,记忆效果不佳,运用不够熟练等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发现规律。例如我给出一个等差数列的若干项,让同学们依次求出前四项、前六项、前八项的数值,同学们能够迅速的发现规律并给出答案,这时候我再问“那么第155项的数是什么呢?”同学们不可能把前面的155项都列出来再计算求和,我提醒同学们去总结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的计算公式从而解决问题。最终,在同学们的探究总结下,大部分的同学都归纳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Sn=a1*n+1/2*n*(n-1)*d。然后我再给同学们疏理一遍推导过程,让同学们加深记忆。

在上述教学中,我通过任务驱动,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获得更深的理解与感悟,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元交流,深化思维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时,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观点不同观点的基础,即合作学习。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在教学时,我通过采用多元交流的方式,开展讨论与交流活动,与同学们合作探究问题,从而获得新知。

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在讲课时,通过有效的问答,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引导同学们主动的学习与探究。比如我在讲必修五《解三角形》这一章节时,同一道题可能会有很多种解题方法,当同学们有不同的见解时,我会邀请他到讲台来给大家分享和讲解。我在对解三角形中的最值问题进行讲解时,我对大家进行提问:“在解决三角形最值问题时,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利用对称变换、利用二次函数与利用圆的性质这几种策略那个更为通用及有效”。同学们就此问题展开了思考与讨论,通过比较若干三角形的最值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最终意见不能统一,但同学们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对这类问题的解题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解读,起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加深了同学们的理解。

在上述教学中,我通过设置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与学生有效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深化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与思维,契合了构建主义理论合作探究的思想。

三、架设桥梁,顺势而导

在学生建构学习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新的认识活动的基础。因此,我在对新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通过架设桥梁,顺势而导,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与衔接,让同学们对知识形成深入的领悟。

比如,在讲必修五《不等式》这一章节时,对于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式要变号这一性质,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一知识点,对其进行熟练的运用,我首先带领大家复习了有理数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例如5>3,然而-5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我按照构建主义理论的指导,对学生的知识构建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让同学们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高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积极实践,升华素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建构活动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知识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同学们积极实践,让他们对知识形成深入的认知,升华数学的素养。

比如,在学习完必修五《解三角形》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后,为了让同学们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中体会解三角形这一数学思想的应用,我安排了让同学们动手实践的学习内容。例如学校锅炉房的高度无法用皮尺直接量出,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高度问题呢?在完成这一实习作业时,同学们首先需要进行理论的分析,

如果所示,AC为锅炉的高度,首先需要选两个点B、D,测量出BD之间的距离,其次需要利用学校的经纬仪器设备对∠ADC和∠ABC进行测。∠DAB=∠ABC-∠ADC,AB=BD*sin∠ADC/sin∠ADC,AC=AB*sin∠ABC,最终求得AC的高度。同学们在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实际测量,求解,进一步巩固了解三角形这部分的知识,使自身素养得到了升华。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安排实习作业,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了运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实践的能力,充分贯彻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老师的引导、合作与交流,让学生主动去构建知识,掌握并在实践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思想,用它来指导教学,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第4篇:简述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单纯地提取知识,而是借助已有经验的支撑,通过加工信息、类比分析、推理验证、概括综合等活动,对旧知进行重组与改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兴趣、习惯、毅力的培养。

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数学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很强,学生往往需要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获取结果。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学生会在理解上感到困难,教师要适当点拨,并给予必要的鼓励,让学生克服困难,感觉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有意义的。

2.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在认知背景、知识经验上存在着差异,他们对相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将数学与生活及其它学科联系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过程化教学实践

1.创设教学情境,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概念和定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教师若舍本求末,把知识简单地“抛”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去背诵,就会使他们无法获得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产生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有意识的建构而取得的。(1)创设生活情境。教师应加强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架设桥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教师利用动画演示弹簧伸缩运动的过程,创设了如下情境:“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5cm,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kg)每增加1kg,弹簧长度y(cm)增加0.6cm。根据所挂物体的质量填写表格:

(2)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学生的头脑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点燃的火把。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悟问题、探索问题,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播放海上日出的视频,让学生利用直尺和圆形纸片模拟“海上日出”的情景,探索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圆心与直线之间的距离与圆的半径又有何关系。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重视操作过程,感悟探究过程。数学教学应摒弃简单的模仿和机械的训练,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学实验来体验“做数学”的过程,提高他们操作、实践的能力。新课程提供了数学实践活动的教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在直观操作中发现、感悟、思考,主动观察现象、掌握知识、揭示规律,使知识扎根于脑海之中。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时,教者让学生用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沿此三角形底边的中线进行折叠,再将此三角形展开,并标出相关的线段和角,猜想哪些线段、角存在等量关系。

3.渗透数学思想,促进思维发展。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联系紧密,两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知识中蕴含着思想方法,思想方法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教师要深入挖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知识的内涵,形成正确的数学观。部分数学教师为了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把数学定理强加给学生,忽视了对教材蕴含着的思想方法的挖掘,剥夺了学生发现的权利。教师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5篇:简述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数学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终舟学习的能力。

当今世界教育已发生深刻变化,以培养学习能力、非智力品质、全面性和专业性知识学习与教育相结合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运而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它不同于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主义学习理论。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不同,每个人对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学习不应看成是对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因此,它更关心教学环境的设计,注重学生自主地学习。笔者也发现,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试中仍然是谬误百出;教师尽管很强调数学的重大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数学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要想让学生真正接受知识,需要他们自己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人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其成为整个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建构主义引人数学课堂教学是改传统的“提出概念一解释概念一举例说明”的教学过程为“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归纳提高”的新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间题的方式和规律,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笔者在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数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东

我校2003级五年制大专临床医学5个班,随机抽出2班(102人)作为实验班,2个班(101人)为对照班。2组学生共203人,男女生比例、年龄、所开课时数、基础成绩、身心健康、智商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挂

对照班按照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即复习、预习、教授新课,侧重于客观地“教”。实验班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授课,其基本学习观是:学习自主性、学习情景性、学习社会性,侧重于学生自主地“学”。

1.2.1创设惰景《引导自学.发现问坷》讲课的前5一10分钟,笔者不再采取传统的方式授课,而是先告诉学生本节课所要学习内容的容量(从第几页到第几页),让学生自学,归纳知识,发现问题,存疑。

1.2.2问趣定向(启发讨论.研究间翅)利用8,10分钟时间,让学生把自我归纳的本节内容的知识点进行问题式分析,使其深人到课本内容的学习中去,相互分析、讨论,使学生真正领会本节所学内容的知识点,真正能够自己归类,从而培养其自学能力。

1.2.3多问求解(归纳探究.解决问题)利用分钟时间,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给出合理化的课业讲授,使学生比较出自己与教师在归纳知识点、提出问题方面有何区别,对本节知识的认识怎样才更合理、更清楚,从而避免了“填鸭式”的书本知识讲授方法,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2.4突破创新(运用结论.升华间题)利用10一巧分钟时间,解析书中的例题(可略讲),因为解决了本节课内容讲授与学生掌握的矛盾,使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教师的归类整理,学生已基本掌握,然后再把所学知识加以引导,运用到例题的解析上,则学生掌握得更好。这时,笔者可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引申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实际例题、典型例题,并引导其参阅课外阅读资料,使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到书本知识之外,丰富其学习的知识内容,完成其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性建构。

评价方法:(1)问卷调查。调查表由笔者设计,内容为10个项目,每项回答方式为肯定或否定,在期末课程结束后发放,当天回收。发放问卷102份,回收98份,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100%。(2)理论考试。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同时进行考试.比较2个班的考试成绩。

2结果

2.1实脸堆毋住对建钧直氏毋习趁格敬毋16砰价(见表1)

2.2格考试成竣比撅

实验班平均成绩(83.50t10.30)分,对照班(72.75f10.20)分,2组比较,‘二6.22,PN.0l,有极显著性差异,实验班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3讨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数学教学,把时间让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机会留给学生,把权利交给学生,把学生视为学习中真正的主人,把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发展他们的智能。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后,再经过教师的系统引导、重点精讲和课堂讨论等,真正成为了课堂舞台的主角。表中1,2,s项实验班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均Fm.01)。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数学教学过程,围绕着引导问题进行,突出了目标导向作用,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学生为解决问题需归纳、整理所学知识,通过解决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表中9,10项实验班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均P<0.01)。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数学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表见解并激烈讨论,学生学会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提高了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完成了知识的系统建构。表中3,4,6项实验班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均P<0.01)。

第6篇:简述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1985)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在上个世纪深受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推崇。 他认为,学习者只要能获得足够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就会水到渠成,语言水平也就可以从i发展i+1。换句话说,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所有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特征。输入量愈大,学习效果愈好;反之,缺乏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则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甚至谈不上外语学习。Chomsky(1988)在研究语言习得机制时,也非常重视语言输入对语言学习的作用。可见语言输入是外语学习一个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那么,学习者如何才能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呢?Krashen认为,要使输入可理解,关键在于语码的调整。就像儿童习得母语过程中能获得大量的保姆语那样,如果外语学习者能够获得大量经过调整的简单语码输入,那么学习者不仅可以获得可理解的处于i+1阶段的语言输入,而且还有助于他们获得超过现有水平的语言能力。

然而,“输入假说”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成为语言习得领域关注和争议的焦点,并不断受到挑战和质疑。Krashen的输入假说过于简单化,片面强调外界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的决定性作用,而无视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主动建构作用。他把学习者看作是被动的语言输入接受者,认为语言输入经过“情感过滤”后,部分输入就成为吸入,进入“语言习得机制”,于是就产生了语言习得。按照Krashen的观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外界输入的可理解性,这是语言习得的促进因素;另一个就是学习者过滤的强度,这是语言习得的限制因素。

本文拟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出发,批判性地应用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说”中的某些观点,探讨和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输入。

2.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socio-constructivism),最早由两位英国著名学者Williams 和 Burden共同提出。它主要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在吸取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互动学习等理论上形成发展的。行为主义一味强调“刺激―反应”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根本无视学习者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的理解及心理过程。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强调学习者对外部刺激(即所学知识)的内化吸收,将个人意义带入认知世界,但却忽视“社会”环境的作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学习者主体的知识获得是客观的统一过程。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而非外在的“输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体的原来经验和主动性以及“社会”环境对建构新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主要人物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较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识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等等。他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a)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个人意义。同化是指学习者将外在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相互作用,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改变,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学习就是一个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说,语言知识结构是开放性的,它会随着新的输入不断地改变原有结构,使新的语言输入与已有的信息相互作用,重新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当然,皮亚杰的理论也有其局限性。第一,强调自然发展和个人经验,忽视人为干预和直接教育应有的作用。第二,强调“个人”发展,忽视“社会”环境的作用。

因此,从建构主义学习观来看,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社会环境联系紧密的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有选择性地知觉外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语言的习得是在一定环境中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

3.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看语言输入

3.1 输入材料的选择性

在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中,语言学习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输入的可理解性,忽视学习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他看来,学习者只是被动的输入接受者,只要能够接触到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就能学好外语。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输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学习者面对许多语言输入,常常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先前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因此,语言输入首先面临的是学习者主体对输入材料的选择性,而非输入的可理解性。事实上,如果输入的材料没有得到主体的选择性注意,即使有许多可理解性输入,也谈不上学习者对这些输入材料的吸入,要谈不上学习成功了。反思外语学习,这种情况并不鲜见:不同的外语学习者在同一课堂上接受同质同量的语言输入,但其成功的程度却大不一样。这主要是由于主体选择性的存在,外界语言输入量和主体吸入量不相等所致。由此可见,克拉申的“i+1”假说只是一味强调外界输入的决定性作用是站不住脚的,关键在于他没有认识到新旧知识是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主体的作用。

3.2 语言输入的过程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所接触到的外界语言输入,要想成为吸入,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情感过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情感因素(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比作一张过滤网,一部分输入被挡在网外,成为“僵化”;一部分输入网内,成为“吸入”,并进入语言习得机制。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对新知识的获得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双向建构过程。一方面,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语言知识,来建构当前输入的意义;另一方面,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又会使原有的知识发生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和改造。因此,在输入变为吸入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新知识的获得决不是克拉申所认为的那样,只是通过过滤后输入而成为吸入那么简单。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对外在输入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外部输入信息,包括可理解性输入,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中建构和整合。

由此可见,语言学习并不是外部输入的简单累加,它同时包含着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知识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过滤和吸入,而是新旧知识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输入向吸入的转化充满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包括同化和顺应这两个基本活动过程,而决不是被动接受。正如Anderson(1983)所指出的,外部输入只有通过认知主体的积极建构,才能使学习者原有的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知识。

3.3 吸入结果的螺旋式更新

克拉申认为,吸入是外部输入经过理解后漏入过滤网的那部分输入。按照克拉申的观点,这部分输入似乎是静态的,即吸入的那部分输入并没有经过学习者的认知加工或处理,而是原先的那部分输入。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知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既然在输入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建构,那么建构的结构应该是一个全新的结构。它既不同于原有结构也不同于新的输入,更不是二者简单累加的结果;它是一个由新的输入和原有知识结构相互作用、重新建构形成的完整的新体系、新结构。也就是说,吸入的结果是螺旋式更新,而并非克拉申意义上的过滤后的简单吸收。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语言知识的结构是开放性的,语言共时性系统也并非静止不变。因此,它会随着输入过程,不断地改变原有结构,形成新结构。语言的习得实际上是学习者积极主动不断建构的结果。输入向吸入的转化过程充满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由于学习者总是不断地接触语言输入材料,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就成了不断建构的过程。

4.结束语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把学习者当成被动的接受者。从以上讨论可知,语言输入实际上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学习者通过原有的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第7篇:简述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设计角度,探讨其对武术教学的影响,并把它与武术教学结合,尝试现代教学理论对武术教学的具体指导.

0 前言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探求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理论自九十年代传人我国,人们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不断实践与反思,现在这种理论已较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是众多教学中的一种,其教学特点是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主要的教学形式为主,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借鉴新型学习理论,挖掘、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是体育与社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试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设计出发,并把它与武术教学结合,探讨其对武术教学的影响,尝试现代教学理论对武术教学的具体指导.

1 对传统武术教学的审视

传统体育教学以客观主义思想为指导,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变革,以运动训练学为特征的学校体育教学逐步向以教育训练学为特征的学校体育教学方向发展,现代科学理论已成为体育教学理论的基础,武术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教师知识技能传授为特征,学生模仿作为主要学习手段;和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合理地简化与改造教材等手段,控制与调整学习过程.这两种教学理论一直主导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也是武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征.前者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正确的方法和答案告诉学生,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教师根据学生成绩的表现进行评价;后者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持的学习理论、能够较为准确的解释学生学习的内在结构和过程.这两种教学理论都忽视了影响学生学习的其它因素,如动机、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冈素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等,使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真实情景相分离.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突破和飞速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已较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教学实践中,也使武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受到冲击和变革.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设计

2.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观点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人类的认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的知识获取是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主,教学再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过程,而是根据自身原有知识的结构,主动构建新知识过程.

2.2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首创精神、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新的评价方法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等几大要素,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过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丰富而真实的学习坏境,给学生呈现真实可信又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主动探索并发展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一些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展示学习的成果,并以此做为评价的依据。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武术教学的影响

从传统的武术教学思想和模式来看,其优点是便于学和教学组织的管理以及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标准都已发生根本的变化.其缺点日渐显现:传统的武术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教师指令性的教学中,学生没有尝试的机会.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把学生当做统一规格的产品,每节课都要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课中围绕教学目标传授知识,学习方式完全由教师决定.在传统的武术教学中学生虽然也学到了一定的技术动作知识,发展了分析性思维,但很少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长期得不到发展.不利于学生在实际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使原有知识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再拘泥于单纯的武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渗透其中的是素质培养和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一个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自主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掌握要点和规律之后,主动去形成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能力.

3.2武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程最重要的教材之一.现在低层面的单纯的武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现代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充分挖掘武术运动对人的教育与发展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并把这种文化价值和意义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对人的身心、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人终身受益.

3.3武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主要是知识信息的流动,通过追求其流动的速度、质量和互动的良好状态,达到教学过程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立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合作关系.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知识的来源之一,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的学习促进者,体现了师生之间以平等为基础,以关爱为纽带的情感交融,对学习活动有很好的强化作用.

3.4学习情境,是指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和环境是武术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教学理论重视良好学习情境的形成.集体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的凝聚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构成了武术教学活动的微观社会环境.武术运动是集体和个人高度统一的项目,有别于其它的竞技运动,对学习情境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应主动构建学习的情境因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合作学习模式正是优化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武术运动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实践性、表演性和传统性,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其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3.5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互动式学习模式要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思想相互磨擦,碰撞和交融,在这种互动中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丰富学习手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武术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辟了学习理论的新领域,丰富了教学理论,是形成新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有助于实现武术教学中的知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4.1创设学习情境,开展“在练中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当新的情境与旧的结构相似时,在旧的情境中所学到的知识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镶嵌在有意义的情境之中.例如:教师以“讲解员”的身份和学生一起观看武术教学片,或者介绍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故事、传说以及相关拳种的历史典故,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会起到特别的效果.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在“练中学”.武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是武术运动的基本要素,学生在“练中学”,了解武术套路、动作技术和武术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知道结果,还亲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武术运动发展过程本身就是知识,学生在亲历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将来通过有关过程的回忆,使知识再现.例如,学生在学习武术技击动作及其攻防含意,多年后当他看到一场比赛或者表演时就会联想到当时的学习情境和有关知识.

武术教学应加强直观教学,实践探究活动等开展在“练中学”.武术直观教学除讲解示范外,包括运用人体模型、板图、投影片、图片、武术教学片、电子计算机等进行教学.直观教学不再仅仅由教师来操作,而是由学生参与完成甚至独立完成.运用直观方法学习不是验证知识而是发现知识,并建立起与此相应的知识和经验.

武术教学还要走出课堂到生活环境中去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包括实地观看比赛,参编各种武术团体操活动,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各种实践和指导,参与武术知识、武术文化背景的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学生在“练中学”,不再是死记硬背技术动作和套路,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建构,来获得真实有用的武术知识,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发展.

4.2拓宽学习背景,运用实例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应尽可能接近实际背景,脱离背景的知识是不真实的,没有意义的.武术运动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发生发展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日本的空手道就是从我国五祖拳演变而来的),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武术活动,学生在这种生活环境和各种媒介中积累了大量的武术知识背景,广泛运用乡土武术资料就是武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武术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环境,武术知识经验等武术知识背景去进行武术知识建构,去理解武术概念所包涵的内容,去建构自己所能理解的武术概念,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当然,学生自己生成的经验和背景总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范例,以范例作为学习背景,实施实例教学.“案例教学”义被称为“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运用实例教学,学生在初始状态已有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产生认知不平衡,通过对案例的综合分析、修改或重建新的图式以达到新的平衡来提高认知水平.同时,学生对同一实例有不同的认知而引起争论,能发展创造性思维.将实例纳入自己的经验体系中,能发展实用性思维.武术运动的改革和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实例和事实材料,这给我们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当前媒介举办的各种太极拳、五祖拳实战擂台赛就是很好的实例.在使用实例时,要注重实效性、启发性、针对性和代表性.

4.3在武术教学实践中鼓励合作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建构主义者倡导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来更正学生个体学习中所产生的错误.学习中的错误是有意义的,只有当错误发生了,而且经讨论并被及时纠正了,学习小组的讨论才富有意义.研究表明,人若想将自己的体验与意义的内容传递给他人,他首先要对这一内容进行概括归类,而这个过程正是思维的产物.武术教学中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以每组4—6人为宜.在课堂上,学习小组成员可以讨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问题,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分析体验太极拳与长拳的不同特性、技击运作与套路技术动作的区别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学生之间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就能发展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解释,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

4.4用建构主义的评价体系丰富武术教学的评价内涵,改进学习评价方式

武术教学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在静态的对套路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结果的评价.当然这种评价有其合理性,但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对富有意义的解释进行构建,学习过程是审视知识建构的一面镜子,所以,建构主义教学评价是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学习者武术基础不同、起点不同、智力因素差异等,其学习结果肯定不同,因此我们不能静态地看待结果,应注重对每个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只要有进步,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就值得肯定.只有用建构主义的评价体系丰富武术教学的评价内涵,才能建构客观地、全面地、公正的评价体系,才能够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改进和优化教学策略,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更加有效和优化.

第8篇:简述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建构主义源自认知发展的理论。总体来说建构主义是对知识、学习、学生以及教学有着共同的主张和看法,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学习的建构性、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等,而这与当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恰好是一致的。为适应新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建构主义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目标指引,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具有目标指引性和情景性,因此,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出的“目标指引,创设情景”的教学策略。例如高中新教材“二倍角公式应用”,教学上可如下设计问题情景:导入新课教学,有一块以点O为圆心的半圆形空地,要在这块空地上选择一个内接矩形ABCD辟为绿地,使其一边落在半圆的直径上,另两点B,C在半圆的圆周上。已知半圆半径为a,如何选择关于点O对称的点A、D 的位置,可使绿地面积最大?设计如下问题:

问一: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最优化选择或最大值问题);

问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什么?(确定A、D位置);

问三:A、D位置是由什么量决定的?(OA或OD的长度);

问四:什么方法可解决上述问题?(目标函数法);

问五:你有几种构造目标函数的思路?

这样的问题本身具有现实意义,源于生活,可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独立探索,积极体验

1.引发主体,主动探索

这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启发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教学技巧。”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运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观察、实验、计算、阅读、思考等,主动地研究问题、探索知识。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学习。

2.研究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以求二次函数最值为例,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复习练习:求函数y=x2+2x+3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拓展迁移:求函数y=x2+2x+3在一l≤x≤0时的最大、最小值;

提高训练:求函数y=x2+2x+3在t≤x≤t+1时的最大、最小值;

强化训练:已知x2-3x≤0,试讨论y=x2+2x+3的最值情况;

能力提高训练:若x≥0,y≥0,x+2y=l求t=x+y2的取值范围。

在教学时充分发挥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同点,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同时也能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构解题模式

对指导学生解题,波利亚认为,在解决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之后,要善于去总结一个模式(或称为模型),并井然有序地储备起来,以后才可以随时支取它去解决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建构解题模式,指导学生解题。在探讨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其中就蕴藏着一个重要的解题模式――逆序相加模式,在教学时可以加强它的运用。我们可以运用这一模式来很好解决这样一道题:求证Cn0+2Cn1+3Cn2+…+(n+1)Cnn=(n+2)2n-1。

三、协作学习,引导民主气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具有社会性,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以进一步补充、修正和深化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而协作的学习环境应该是民主、和谐的,为此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可以重点运用“协作学习,引导民主气氛”的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性的互助可以促进学习,学习者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作用。学生们在老师的教导和指引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可以采取三四人一组的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共同建立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在协作学习的环境中,整个学习群体一起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和构建。

参考文献

[1]李长存 构建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7。

第9篇:简述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普通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文献分析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深刻反思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缺陷,总结出了问题探究、情境陶冶、自主学习三种武术教学模式,并进一步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博弈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美国学者杰夫里·舒尔曼,他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一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的特点川。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对话、意义建构等现实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建构所学知识的目的。

我们倡导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武术教学模式的重构,是因为武术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兵学、医学、艺术等多种知识门类,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运动器械种类多,运动套路数量多,动作路线变化多,动作蕴涵的人文精神因素多,具有健身、防身、娱乐、观赏、交流等多种功能和价值。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正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情境设计、尝试协作、会话交流、意义构建等理想教学情境的设置,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对武术教学模式的重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价值。

1.2高等学校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缺陷分析

1.2.1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武术教师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都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体现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经验性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却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在教师主导下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失去了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不可能达到武术教学所要求的各种教育目标。同时,这种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思想,也会使部分教师养成不思创新,不求进取,自我感觉良好的不良习惯。

1.2.2注重技术学习,忽略良好习惯的养成

高校武术教学往往以技术学习为主,常常是一套拳、一套器械、加上理论成绩就可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极易造成学生盲目追求考核项目的成绩,而忽略应该根据自身发育特点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学生只知道自己某个项目的成绩,并不知道自己身体健康总体状况如何,以至造成被动、消极参与武术的学习与训练,不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2.3注重统一标准,忽略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单一的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施教,使所有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执行老师的安排,而不能针对自身条件和兴趣特长制定锻炼计划和进行自主学习,无法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教学模式重构

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规律,创造教学环境,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所采用的教学范型或过程。通过领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并结合武术学科的特殊性,以科学的态度加以总结,形成了如下三种行之有效的武术教学模式。

2.1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是依据武术技能的形成,需要学生不断练习、反复体验的特点,在教师科学指导下,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和练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研究讨论—练习反馈—体验成功。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讲解和示范基本技术动作后,学生在动眼、动脑中获取丰富的运动表象,为进行意义构建和自主探索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组际间的交流与竞争,对武术技术动作进行思维加工,以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过的基本动作进行重新组合,使学生在协作中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学生不仅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强了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自信,更能从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愿望,造就出高素质的自主学习者。

2.2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武术学科的特点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探究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通过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验证假设,去获取知识、技能,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运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互动探究—促进发展。在武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学训练有关的问题,并形成假设。学生根据假设和猜想而进行具体练习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探究的内驱力,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同时,促进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领域的发展,使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得到自由拓展、重组和升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达到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

2.3情境陶冶模式

情境陶冶模式是指在武术教学中,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关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通过创设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类似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动机,从而以高涨的情绪投人学习,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组织会话—明确结论—扩展推理。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各种自然情境,帮助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促使学生学习的正向迁移。从各种情境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拓宽分析、解决问题的渠道,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整合、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明确、具体、深化。武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的基础上,而应达到对该知识和技能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

3.1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前提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重构武术教学模式具有许多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武术教学方式方法的彻底摒弃。对武术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构建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仅要吸纳众家之长,更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契合,考虑到本学校实际教学条件和现有设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优势,准确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对武术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选择、组合、优化和超越,使武术教学永远充满着活力。

3.2把握武术教学的特点是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关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项目,它集中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所有体育项目都具备的强身健体的特点,还具有注重内外兼修、道德教化的功能。古谚讲“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在武术教学中不仅仅要学生学会几个套路、几种拳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武术的内涵,如武术伦理、武术哲理、武术文艺、武术医学等,使武术情结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因此,在重构武术教学模式时,更应充分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设计、协作教学、尝试完成、会话交流等形式,不断总结出科学实效的武术教学模式。

3.3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水平是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