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口腔保健建议范文

口腔保健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口腔保健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口腔保健建议

第1篇:口腔保健建议范文

1.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一般情况:234例孕妇的年龄19~45岁。其中19~29岁149例,占63.68%;30~35岁58例,占24.79%;36~45岁9例,占3.85%;年龄不详者18例,占7.69%。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下者86例,占36.75%;大专以上者138例,占58.97%;文化程度不详者10例,占4.27%。职业情况较为稳定者142例,占60.68%;不稳定或无业者82例,占35.04%;职业稳定情况不详者10例,占4.27%。家庭月收入为6000元以上者62例,占26.50%;6000元及以下者155例,占66.24%;家庭收入情况不详者17例,占7.26%。有医疗保险者148例,占63.25%;无医疗保险者77例,占32.91%;医疗保险情况不详者9例,占3.85%。

1.2孕妇口腔健康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统计结果表明,18.38%的妊娠期女性孕期实行口腔检查;13.25%的妊娠期女性能达到每日3次刷牙,5.98%的妊娠期女性能每日使用两次以上的漱口水,19.23%的妊娠期女性能每日使用两次以上的牙线。妊娠期女性实行口腔检查的习惯保持较好,而实行刷牙、使用漱口水、使用牙线等口腔保健行为略微欠缺。

1.2.1孕期口腔就医情况:在回收的234份有效问卷中,本调查项目有效应答233例,应答率为99.57%。调查中能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妊娠期女性有43例,占18.38%;仅在不舒服(如牙疼)时进行口腔检查者57例,占24.36%;怀孕后从未进行口腔检查者133例,占56.84%。可见,孕期从未进行口腔检查的女性占大多数,妊娠期女性的口腔就医情况尚有待提高。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妊娠期女性孕期口腔就医情况的主要因素为职业稳定情况与医疗保障情况。

1.2.2孕期刷牙次数:在回收的234份有效问卷中,本调查项目有效应答234例,应答率为100%。本次受调查的孕妇中,每天刷牙1次或以下者36例,占15.38%;每天刷牙两次者167例,占71.37%;每天3次或以上者31例,占13.25%。能够达到每天刷牙3次或以上的优秀者很少。在本次调查中所涉及的因素中,没有对妊娠期女性刷牙次数产生明显影响的因素。

1.2.3漱口水使用情况:在回收的234份有效问卷中,本调查项目有效应答228例,应答率为97.44%。本次调查中孕妇漱口水使用情况结果如下:从不使用漱口水者144例,占61.54%;每天使用1次或以下者34例,占14.53%;每天使用2次者36例,占15.38%;每天3次或以上者14例,占5.98%。以每天使用2次及以上者为优秀,则所调查妊娠期女性使用漱口水的优秀率为21.37%。在本次调查所涉及的五种因素中,孕妇年龄、家庭平均月收入情况、职业、学历均对妊娠期女性漱口水使用情况产生影响,医疗保障因素对此没有明显影响。

1.2.4牙线使用情况:在回收的234份有效问卷中,本调查项目有效应答233例,应答率为99.57%。本次受访者中,每天使用1次及以下者188例,占80.34%;每天使用2次及以上者45例,占19.23%。以每天牙线使用2次及以上为优秀,则本次调查中妊娠期女性牙线使用优秀率为19.23%。牙线使用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本次调查涉及的五种因素中,孕妇年龄、职业稳定情况、家庭平均月收入、医疗保障因素对妊娠期女性的牙线使用情况产生正影响,学历因素对此影响不大。

1.3妊娠期女性的口腔保健相关知识及其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以龋病和牙周病为例,重点探讨妊娠期女性对于预防龋病和牙周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妊娠期女性对该两种疾病的了解情况尚可。

1.3.1对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在问卷中一项意在了解孕期女性对于预防龋齿方法的题目中,答对四项及以上的妊娠期女性共106例,占45.30%。约有半数的受访者可以大致了解龋病相关知识,调查结果尚可。是否具有不同方式的医疗保障对于妊娠期女性龋病相关知识的获取有重要影响。

1.3.2对牙周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在问卷中一项意在了解孕期女性对于预防牙周病方法的题目中,答对四项及以上的妊娠期女性共107例,占45.73%。约有半数的受访者可以大致了解龋病相关知识,调查结果尚可。对妊娠期女性牙周病相关知识了解情况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学历、职业稳定情况、家庭收入以及医疗保障因素。

2讨论

2.1加强孕妇口腔教育,提升口腔保健意识本次调查显示,妊娠期女性的口腔保健意识尚不够健全,口腔相关知识不足。以刷牙方式为例,在调查过程中只有极少数孕妇了解科学有效的“巴氏刷牙法”刷牙方式,能够规律使用漱口水、牙线等其他清洁方式护理口腔健康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而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学历因素对漱口水的使用以及口腔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都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不同方式加强对于妊娠期女性的口腔健康教育对于改善这一现状有指导作用,这项工作已迫在眉睫。对孕妇这一特殊群体的进行适当及时的口腔卫生宣传教育,这对指导孕妇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有重要意义:通过临床口腔椅旁宣教,提供科学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通过医院孕妇学校定期口腔卫生宣讲,全面有效地普及孕期口腔知识;通过网络、社区等构建更为广泛的社会教育平台,在全民范围内强化对孕期口腔保健的认知,从而达到有效提升孕期口腔卫生保健意识、促进妊娠期女性口腔卫生健康的目的。

第2篇:口腔保健建议范文

【关键词】口腔保健;口腔卫生指数;作用体现

口腔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牙健康是牙、牙周组织、口腔邻近部位及颌面部均无组织结构与功能性异常。牙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龋病、牙髓病与根尖周病、牙龈病与牙周炎、口腔黏膜病、口腔颌面部疾病、牙齿缺失这些都是我们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在医院临床当中我们对患者开展口腔教育工作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这个工作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为了验证我们进行这一工作的效果,特对我院600例口腔疾病患者开展了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看,对其干预效果跟踪观察,总结归纳出一下心得。

1 研究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的研究对象都是于2004~2010年这一阶段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总数大概600人次,男女所占比例相同,年龄分布大致为6岁~20岁100例,20岁~25岁350例,46~66岁150例。

1.2 研究方法 这次研究的主要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对所有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健康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调查,等全部问卷填报完整后后再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口腔健康检查的过程都是由资深口腔医师采用新探针、平面口镜、牙周探针在自然光线下进行的。把所有问卷人的口腔健康观念与行为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口腔健康检查的结果填入统一设计的表格,对这些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初诊后随机抽取30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另外3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口腔健康教育。6个月后对所有口腔病患者再做一次完整的复诊调查,对其进行口腔健康检查,检查方式与第一次的完全相同。

1.3 在口腔疾病当中口腔卫生指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一般通过视诊检查龈上牙石、软垢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然后用光滑的尖探针查根面有无龈下牙石,尤其检查口腔中具有代表性的6 颗牙,16、26、11、31 的唇颊面及34、46 的舌面。作好相应的检查记录计算出口腔卫生指数(OHI)。OHI是用以衡量人们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其计算公式可归纳为为OHI=DI+CI。软垢指数(DI)的记分标准可以总结为:0=牙面上无软垢;1=软垢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1/3 以下;2=软垢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1/3~2/3之间;3=软垢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2/3 以上。牙石指数(CI)的记分标准总结为:0= 龈上、龈下无牙石;1=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1/3 以下;2=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1/3~2/3 之间或在牙颈部有散在龈下牙石;3=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的2/3 以上或在牙颈部有连续而厚的龈下牙石。

1.4 对于调查数据的判定标准 OHI值为0或1时认为该值为低值;OHI值达到4或5时认为该值为高值;中间值为2或3。

1.5 对于调查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中的χ2检验来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调查的结果

通过我们把所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口腔教育干预前后的口腔卫生OHI高中低值分布列成表格,进行对照比较。最终我们不难发现,在实验组干预前后患者OHI高中低值分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03.40,P0.05);实验组干预后与对照组第二次检查结果更是有明显的区别(χ2=44.41,P

3 对此次研究的讨论

3.1 对于口腔健康教育而言,口腔保健可以大致认为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总的来说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从心理上主动采取措施,注重自己的口腔健康的行为,在口腔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如果医生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计划,定期开展一些关于口腔的教育活动来达到对口腔疾病患者积极性的调动,通过行为矫正、口腔健康咨询和信息传播等方式,来最终达到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那意义将是十分深远的。在目前社会来说牙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如龋齿的严重性在国际上得到公认,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健康的十项标准之一。就我国国内的状况而言,平均患龋率大致为40%左右,牙周病的患病率更是高达90%以上,口腔疾病的防治形势可以说是相当严峻的。因此,如何控制口腔疾病,提高自我口腔保健意识,尽快改善口腔健康状况,不断完成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是我国口腔医学的目前最红要的任务之一。这也是我们做这次调研报告的最终目的所在。

3.2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还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在所有患者中普遍存在护牙用品的选择和刷牙方法、时间上科学性极差,甚至存在很多的误区。如本次调查中使用牙签的比例可以达到55%,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讲,牙签的使用不仅会造成齿缝的扩大,而且也存在这很大的卫生隐患。同时大多数患者还不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同时在牙膏的选择上更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后我们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中,重点就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确选用护牙用品,如保健牙刷、含氟和盐的牙膏、牙线,对于牙签的使用必须节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和技巧,在刷牙的方向、力量、位置、时间、次数都要加以引导和指正。

3.3 对于所有的口腔疾病患者来说就诊不仅是一个医生医治口腔疾患的过程,同时也是患者接受口腔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这个意义将是十分深远的。口腔患者自身的口腔卫生保健行为不单单是服务于它本身,所有这些好的习惯对其家人和周围的任何人都能发生直接的影响,他们既是口腔健康教育的受益者,也是口腔健康的传播者。广大的口腔医护工作者应及时纠正口腔患者固有观念中的误区,促使其积极参与口腔保健活动,主动地向每一位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整个社会重视口腔卫生保健,提高口腔卫生保健意识,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对于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工作意义。

就医学来讲可以认为它是一门实践科学,口腔医学尤为突出。在临床实践阶段,如何使发挥出我们医生已学的口腔基本理论知识并用其指导实践工作使我们真正运用这么科学的体现。虽然我们注重临床前期实验能力的训练,但对患者的健康知识普及是我们开展人文关怀治疗的新举措。通过文中的实验数据总结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口腔保健知识是我们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继续完善的新领域,需要我们几代医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林雨.大学生口腔卫生保健认识情况的调查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15(S5):159-160.

第3篇:口腔保健建议范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健康教育方式 口腔卫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文化里幼儿园由家长填写完整合格调查问卷的幼儿220人,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1.2 研究方法:自设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家长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 ②家长及孩子口腔卫生习惯、刷牙起始时间、刷牙次数、刷牙方法、刷牙时间 ③相关口腔保健知识:幼儿龋危害、幼儿龋预防方法、口腔保健知识获取渠道等。

1.2.2 健康教育前后分别作菌斑指数检查并做记录:根据Quigley和Hein(1962年)提出,并由Turesky改良的牙菌斑指数记分标准记分,所有检查全部由同一位检查者完成。

0=牙面无菌斑;1=牙颈部龈缘处有散在的点状菌斑;2=牙颈部连续薄带状菌斑,宽度不超过1mm;3=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1mm,但在牙面1/3以下;4=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牙面1/3,但不超过2/3;5=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2/3或2/3以上。

菌斑显示法所用染色剂主要成分为酚红、乙醇和水。

牙周病流行病调查中每位受试者均检查6个指定牙齿(即16、11、26、36、31、46),每个牙的记分为4个牙面记分平均值,每个人的记分为6个受检牙记分平均值,其为衡量口腔卫生状况指标。

1.2.3 干预措施及资料收集方法:①对220名幼儿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和牙菌斑指数检查(世界卫生组织牙周病流行性调查标准)记录菌斑指数,瞩其刷牙后再次进行牙菌斑指数检查并记录,全部调查工作由同一检查者完成,期间无一人退出。

1.3 统计学处理:将口腔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数据做t检验、x2检验。

2 结果

一般情况:家长年龄:25-35岁;母亲161人,父亲59人;国企职员125人,私企49人,自由职业46人;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以上63人,大专74人,中专以下83人,他们所受教育不同,家长口腔卫生习惯、口腔保健意识各异,随之幼儿口腔卫生状况出现显著差异。

2.2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数比较:

表1 口腔卫生习惯调查表[n(%)]

表2 口腔保健知识

表3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数

3 讨论

3.1 正确有效的刷牙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具有重要意义:控制菌斑可以减少和预防口腔疾病,正确有效的刷牙是控制菌斑与消除软垢的最佳方法,刷牙给予牙周组织适当的接触刺激,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粘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牙周组织抵抗力[1],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牙龈上皮薄、角化差,受细菌感染后易发生炎症[2]。 

3.2 学龄前儿童更需要保持口腔卫生:学龄前儿童所进食物精细,粘稠性强,含糖量高,易于发酵产酸;加之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长,唾液分泌少,自洁作用差,牙齿钙化程度低,龋齿发病率为71.97%,87.73%儿童有不同程度睡前进食不良习惯。

 3.3 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提高有赖于家长口腔保健意识的增强:调查发现保健牙刷知晓率只有29.09%,家长为孩子所带牙刷合格率只有23.19%,存在刷头过大、刷毛过软、刷毛过尖等误区:只有15.90%家长知道自孩子出牙起开始刷牙。

3.4 应加强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宣教:我科口腔医师每半年到甲级幼儿园做一次免费口腔检查,调查结果显示幼儿龋齿发病率为72.66%,而就诊率只有13.38%,说明广大家长对乳牙龋认识程度不够。 

4 结论

健康教育涉及到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应采取直观化、形象化、多样化、具体化、反复强化等措施,另一方面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及幼儿园老师的配合及监督,加强城市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家庭幼儿口腔保健[3],但他们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社会医疗保证,卫生保健完全靠自费[4]。建议政府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增加一些城市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农民家庭社会福利项目。

参考文献

[1] 卞金有 预防口腔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177-178

第4篇:口腔保健建议范文

【关键词】 口腔患者;口腔保健;分析与建议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9-02

口腔内科疾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多发病症,龋齿、牙周病等都是人们十分常见的口腔内科疾病,其中,龋齿更是口腔疾病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近些年,口腔疾病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为了对人们的口腔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并调查口腔内科患者对口腔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医院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了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 医院在2012年2月到3月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对前来本院口腔内科就诊的患者进行了调查,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尊重口腔患者的隐私。

1.2 调查方法 本次口腔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医院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口腔患者的个人信息、就诊原因、个人口腔护理状况以及口腔健康检查等,并设置了一些跟口腔内科相关的知识问答以及口腔保健之类的题目。本次问卷调查由口腔内科的护士进行发放,一共发放了720份,并全部回收,其中有效调查问卷有698份,调查有效率在95%以上。

1.3 数据统计 口腔内科对口腔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之后,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将处理结果用百分比的形式显示。

2 调查结果统计

2.1 患者基本信息的调查结果 本次有效的调查案例为698例,男性有282例,女性416例,调查对象中最年轻的22岁,年龄最大的是7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有254例,高中或者中专271例,初中及小学有173例。

2.2 患者就诊原因调查结果 分析患者就诊原因,有25.50%的患者是因为牙齿疼痛,25.50%是因为牙齿松动,18.05%的患者是因为龋齿,8.45%的患者是到医院进行常规口腔健康检查。

2.3 患者口腔护理状况调查结果 统计患者口腔护理情况可以看出每天刷牙在两次及两次以上的患者占88.11%,每次刷牙实践在三分钟以上的患者占29.80%,有81.95%的患者刷牙时各面都会刷到,而其他患者则刷唇颊面。

2.4 患者对口腔健康检查的认知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71.20%的患者认为口腔健康检查十分必要,需要定时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其中有7.45%的患者认为两次口腔健康检查应该相距3个月,20.20%的患者时间间隔应为半年,有43.55%的患者认为口腔健康检查应该一年进行一次,还有28.80%的患者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定期的口腔健康检查,他们认为等到病情显现之后再进行口腔健康检查也来得及。

3 对口腔内科患者提供的一些建议

医院分析本次口腔调查结果后发现,口腔内科患者对口腔疾病及相关知识缺乏认识,并缺乏必要的口腔保健基本知识,很多患者没有进行定期口腔内科健康检查的意识,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每次刷牙时间过短,刷牙时往往只清洁牙齿和唇颊面,有遗漏部位,因而不能有效清除口腔内细菌,从而导致口腔疾病的产生。接受调查的患者中有九成以上是出现了明显的口腔病症才来医院就诊,而能够定期进行常规口腔健康检查的患者仅占8.45%。为了让患者早日摆脱口腔疾病的困扰,减少口腔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医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并给患者提供了合理的建议。

3.1 对口腔内科患者加强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 医院口腔内科的大夫及护士要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患者认识到口腔疾病的危害以及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免费为口腔患者发放口腔保健知识宣传手册、就医指南等,方便患者翻阅;大夫及护士还要耐心接受患者的口腔问题咨询,在口腔内科患者候诊区内循环播放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片,引起患者的注意。通过有效的口腔健康知识教育,患者在得到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口腔健康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降低患口腔疾病的概率,并能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提高公众的口腔健康防护意识,并使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口腔卫生常识,增强健康意识,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养成健康的刷牙习惯等。

3.2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正确的刷牙方式以及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等对于保护口腔卫生,远离口腔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口腔内科的大夫及护士要指导口腔患者正确选择牙刷与牙膏,选择牙刷时一般要选择刷头适中,刷毛柔软、清洁度好而且能够清洁各个牙面的保健型牙刷。

3.3 培养患者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的意识 口腔疾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多发病症,口腔内科疾病中,龋齿更是被视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因此口腔内科大夫及护士要培养患者定期进行口腔卫生检查的意识,使患者认识到口腔疾病的危害性。口腔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病变过程较长,初期没有十分明显的临床症状,患者如果忽视口腔健康,不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等到口腔疾病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就会忍受巨大的痛苦,并且要付出更多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因此,医生建议患者每半年或者一年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若有医嘱应按时复查。

4 结 语

口腔疾病是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一大杀手,近些年,口腔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本院对前来就诊的口腔患者进行调查之后发现,患者对口腔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口腔保健知识,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医院需要加强相关的口腔卫生知识普及与宣传工作,培养患者的口腔保健意识,使患者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降低口腔内科疾病的发病率,更好地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第5篇:口腔保健建议范文

有研究指出,暴饮暴食后两小时内出现心脏事故的危险几率是平时的4倍。所以,心脏病患者过节千万别为了口腹之欲暴饮暴食、过量饮酒,还应避免吃太多油腻食物,最好不要改变平时的生活起居规律。

节日期间如果放纵自己,吸烟饮酒、熬夜娱乐等,打乱了正常的神经调节的平衡,就易诱发心悸、心慌甚至猝死。所以节日休闲时,别让自己的心脏太“疲劳”。

补钙产品不能与强心药联用党大胜

生活中,很多心脏病患者都有服用保健品的习惯。但是,服用强心药时最好不要同时服用含钙的保健品。

洋地黄是一种慢效强心药物,主要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某些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及阵发性心动过速等。使用洋地黄的同时服用含钙保健品,则容易诱发洋地黄中毒,出现心律失常、恶心、头晕、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如果老年人骨质疏松非常严重,必须补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补钙,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如果仅是常规补钙,建议最好食补。

一出来就口腔溃疡咋办?

问:我今年61岁,或者遗精之后便口腔溃疡,疼痛难忍,西医说缺维生素B2,但服用后无效。中医说阴虚火旺,服用滋阴清热药仍然无效。这种状况已经折磨我30年了,咋办呢?

石家庄读者章旺

第6篇:口腔保健建议范文

读者 梅芳

读者:

不好好刷牙,不仅会长龋齿,还会导致牙龈出血和发炎。医学研究证实,牙龈疾病患病率的升高与其他诸多健康问题,包括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痴呆、支气管炎,甚至某些类型的癌症都有密切的关联。

美国纽约大学的调查显示,如果人口腔内的有害细菌翻倍增长,未来十年便会发展成胰腺癌。胰腺癌主要成因是不按时刷牙,不保持口腔卫生,从而使菌斑聚集导致牙龈发炎感染。

瑞典科学家曾经对1390名成年人进行跟踪调查,将他们有可能导致患癌症的生活习惯记录在案,包括口腔健康情况。结果显示,受试者牙齿和牙龈表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牙菌斑问题。24年后,有58人死亡,其中1/3是女性,35%因患癌症而死。在这些死者中,女性比预期寿命短13年,男性短8.5年。在去除其他因素(比如吸烟)后,患有牙菌斑、牙周炎和早死的相关性仍然较高。

刷牙的正确方法如下:

第一步:先刷牙齿外表面。将牙刷头与牙齿表面成45°角,斜放并轻压在牙齿和牙龈的交界处,轻轻做小圆弧状来回刷,上排的牙齿向下、下排的牙齿往上轻刷,确保每个牙齿的表面都被刷到,并注意轻刷牙龈。

第二步:刷牙齿背面。将牙刷竖起,同样成45°角斜放,上排牙齿向下,下排牙齿向上提拉轻刷。

第三步:刷牙齿咬合面。将牙刷倾斜,与咬合面垂直,力度适中来回刷。建议选择保健型牙刷,因为保健型牙刷的动感刷毛可发挥不同部位的独特作用,分别深入清洁牙面及牙间缝隙;灵活纤薄的刷头,令难以触及的后臼齿也被清洁干净。

第四步:刷牙齿内侧面。牙齿的内面最容易藏垢纳污,也是最不好刷到的地方。刷上下前牙的内面时,应将牙刷竖起来,利用牙刷前端的刷毛沿牙缝上下以小圆弧刷动。

第五步:轻刷舌头表面。由内向外轻轻去除食物残渣及细菌,这样可以使口气保持清新。

研究表明,人们平均刷牙时间为1分钟,这通常只能刷掉60%的细菌。建议每天刷牙两次,每次每个部位刷10次(来回5次),时间一般不少于3分钟。

第7篇:口腔保健建议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教学方法;共生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27-02

Analysis of oral medical courses in clinical medicine(general direction)symbiosis provided teaching

Peng Chun1,Song Jin-lin2

(1.Affiliated Yongchuan Hospital,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2160,China

2.Affiliated Stomatology Hospital,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147,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Song Jin-lin,Email:.

Objective:Clinic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necessary oral medical knowledge supplement is of important value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skill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comprehensive,has the good symbiosis. At the same time,in the stomatology clinic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practitioners should follow the prevention,diagnosis,diagnosis and reasonable principle,choice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Clinical medicine;oral medicine;teaching methods;symbiosis

临床医学中全科医生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是在社区医疗机构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不可避免地面临常见口腔疾患甚至是口颌系统的急症处理。因此,临床医学全科医师十分有必要掌握口腔疾患急症处理原则和常见口腔疾患的转诊建议。一般而言,临床医学全科医生的培养正逐步规范为“5+3”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本科学习,再进入临床医院进行3年规范化培训后,方可取得全科医师执业资格。根据我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中全科医师技能标准的规定,并未将口腔医学的技能纳入规范化培训的标准,结合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和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方向,口腔医学教育在临床医学全科医生培养中不容忽视,需要高度关注口腔医学课程在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中设置的共生性。

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全科医师培养的重要环节

1.当前我国人口中的口腔卫生水平较低。高发病率的口腔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我国在口腔保健意识和口腔健康水平方面和欧美日等国家相比,差距十分巨大:青少年龋齿率平均高达80%以上,成年人牙周病患率平均高达90%以上,老年人牙齿保有率少于40%(60岁以上,八个牙齿以上)。特别是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更为严重,大量的儿童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儿童由于对口腔卫生的保健、口腔疾病的预防等知识教育基本为空白,在乳(替)牙期,出现了大量的龋坏、口腔溃疡、牙周疾病等状况,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极大地影响了儿童身心健康。注重口腔预防保健是社会发展、人们健康水平、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因此,全科医生都有义务担当起宣传口腔卫生知识,在临床实践中重视对患者的口腔预防保健的职责。

2.因口腔疾病带来的全身的其他疾病患病风险认识不足。俗话说“病从口入”,口腔疾病引起的感染和炎症造成咀嚼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消化系统,会加重一些病症。有科学家研究证实,牙周病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另有研究表明:牙周病患者口腔内细菌产生的致癌化合物会诱发体内组织出现炎症,是牙周病可能导致胰腺癌风险增加的原因。还有研究表明口腔卫生差者患肺部感染及肺功能降低的几率是口腔卫生良好者的1.77倍,口腔感染还会引起肾病及一些皮肤病等。正因为对口腔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足,所以在社区人群中对口腔疾病不重视,口腔卫生保护知识淡薄,加上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全科医师对口腔诊疗知识掌握不足,无法有效的分诊和治疗,所以增加全科医师口腔医学课程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3.执业口腔医师严重不足且区域分配不均。执业口腔医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专科口腔医院或综合医院口腔科,以及部分非公立医疗机构。据资料统计,受过正规口腔医学教育(本科)的口腔医师不超过3万人。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500~600人一个口腔医师的比例,我国口腔医学卫生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严峻的口腔卫生需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扮演着重要的“守门人”角色,全科医生在掌握了口腔医学基本技能后能有效缓解口腔医师不足的矛盾。

4.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口腔诊断治疗不可或缺。我国医疗体系中最基本的结构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具有分布广泛、诊疗质量能达到一定水准、服务比较周全、完善和方便病人就诊的特点。同时,由于90%左右的常见和多发口腔疾病能在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得到治疗,这样既可以满足对不同层次的口腔卫生服务的需求,又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临床全科医生应完成所辖区域内居民日常口腔疾病的治疗,进行口腔疾病预防、口腔健康保健、口腔健康教育等工作,使社区居民都能获得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口腔卫生保健服务。

5.口腔医学教育是全科医疗特点的需要。强调早期发现并处理疾患;强调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是全科医疗的一个重要特点。全科医生要具备丰富的综合性知识,能对常见多种疾病作出预防意见和早期治疗。大多数口腔疾病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指导而减少患病风险的。全科医生可以利用其接触人群广泛,覆盖面大的特点,有效地宣传口腔卫生保健、口腔疾病预防、儿童口腔疾病预防等知识,使社区不同类别的人群都能得到一对一的口腔卫生知识指导,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口腔疾病,特别是牙周疾病是可以通过早发现和早治疗来治愈的。全科医生可以通过掌握的口腔医学知识,尽可能早的发现社区人群中的口腔疾病,并通过病例的判断提出合理的诊疗建议和诊疗方法。对于不需要专业设备要求的常见口腔疾病,如:牙周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就可以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中完成治疗;对于需要龋坏、牙列缺失、错颌畸形、牙髓疾病等需要专业设备诊断和治疗的病症,可以提出转诊意见,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社区整体的口腔卫生水平,减少专科医院的就诊压力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更能体现出全科医生在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价值。

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口腔医学课程设置

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总时数的控制,通常将口腔医学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在全科医师的培养中也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根据全科医师的工作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课程设置。

1.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全科医师通过口腔医学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口腔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口腔颌面部外伤的应急处理原则与方法,认识到口腔是全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疾病也可以引起或加重全身其他器官的病变,对全身造成明显的影响,全身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口腔,并在口腔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因此,全科医师对口腔医学的知识理解与掌握,不仅能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还能增长他们的医学知识更新。

2.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内容。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内容,应根据全科医师在将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来确定,不能等同于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根据全科医师预防和发现口腔疾病、口腔保健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内容应从口腔预防学、口腔内科学、口腔外科学、儿童口腔学入手,结合口腔疾病的发病率和人群分布,选择重点内容对口腔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讲解内容要根据全科医师的特点,选取不同的侧重点。例如,讲述牙体牙髓病等内容时,并不是要强调具体的治疗方法等,而是重点讲授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预防和作为病灶对全身机体功能的影响;在口腔颌面部感染讲授中,除了要讲解一般临床表现外,还要对口腔颌面部炎症的特有特征:如,牙源性感染,要尽早消除病灶牙对恢复颌面部的功能带来的影响等。此外,增加介绍咀嚼习惯养成和儿童口腔卫生,牙膏、牙刷、牙线的选择及正确使用方法等教材中没有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3.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方法。①宜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画面新颖、注释明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临床实践的距离。通过多媒体的图片、视频、动画可使一些在教学中遇到的比较抽象的知识点、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问题一目了然,大大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可以将大量的临床典型图片资料,充实到教案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②宜采用PBL教学,PBL教学模式即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ed,PBL)。PBL教学模式可以从一个或多个临床病例出发,做到以切合实际、解决问题为根本,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实现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教育目标。在临床专业全科医师教学体系中,更多强调的不是“教”,而是“学”,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利用PBL教学方法对口腔常见疾病教学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口腔粘膜病”这一章节中,我们可根据学生们已有的医学知识加以引导他们如何去理解发生在口腔粘膜这一较特殊部位的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

综上所述,口腔疾病发病率高,国内口腔健康水平整体较差,而专业的口腔医疗机构严重缺乏且分布不均,人民群众对口腔疾病的认识不足,是造成国内口腔健康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从业人员以临床医学全科医生为主的社区医疗服务工作者,十分有必要掌握口腔疾患急症处理原则和常见口腔疾患的转诊建议,预防和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也可以通过早发现、早治疗来保障口腔疾病带来的一些对其他疾病的负面影响,临床医学与口腔医学在教学和实践中并不排斥,具有很好的共生性。因此,在建议临床医学全科医生培养中,适当增加口腔医学部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德渝.我国口腔健康、疾病趋势及发展方向[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9):64-65.

[2]黄实华,徐仙星,郑静,等.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03):153-155.

[3]李正阳.牙周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07),576-580.

[4]吴王喜.牙周病可能增加胰腺癌患病风险[J].广东牙病防治,2007,(4):192.

第8篇:口腔保健建议范文

资料与方法

2007年9月按随机原则抽取了柳州市在园儿童,部分来院就诊的婴幼儿,年龄0~6岁,平均3.3岁。调查人数733人,男415人,女318人,性别比例接近1∶1。其中0~12个月74人,1岁105人,2岁149人,3岁128人,4岁101人,5岁108人,6岁68人。

方法:“婴幼儿口腔保健状况的问卷调查”表750份,收回有效问卷733份,回收率97.73%。调查内容包括:①婴幼儿基本情况;②婴幼儿饮食习惯;③口腔保健习惯;④家长基本情况;⑤家长口腔保健意识。

结 果

不同性别孩子口腔护理情况:

进食后让宝宝漱口:①每天1~2次:男176例,女133例;②很少/从不:男140例,女106例。

用棉签或纱布擦:①每天1~2次:男116例,女101例;②很少/从不:男193例,女153例。

替宝宝刷牙:①每天1~2次:男118例,女133例;②很少/从不:男172例,女114例。

宝宝自己刷牙:①每天1~2次:男203例,女161例;②很少/从不:男108例,女69例。

检查孩子刷牙效果:①每天1~2次:男109例,女82例;②很少/从不:男197例,女144例。

各年龄组口腔卫生行为:①每半年1次:0~2岁2例,2~4岁12例,4~6岁11例;②每年1次:0~2岁301例,2~4岁210例,4~6岁150例;③不定期:0~2岁14例,2~4岁6例,4~6岁2例;④从未检查过:0~2岁11例,2~4岁1例,4~6岁3例。

不同性别婴幼儿日常饮食习惯:每天进食甜食占70.94%,而513位(69.97%)的孩子在睡前习惯吃甜点和喝甜饮料。只有4.63%的孩子很少或从不进食甜食。口腔保健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家长的帮助,调查发现孩子长牙之前只有504位(68.76%)家长给孩子进行口腔清洁,长牙后有598位(81.58%)家长知道对孩子进行清洁。

讨 论

食物中的蔗糖是被公认的致龋的重要因素[1]。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婴幼儿全都偏爱吃零食和甜食,特别睡前喝甜奶(69.97%),高于每天的蔬菜比例。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儿童普遍有在三餐间甚至餐前喝甜饮料的爱好,但是家长们对这些饮料的危害性还缺乏认识,没能给予正确的诱导。加强对父母的口腔健康指导,必能影响下一代的自我保健水平[2]。

口腔健康行为包括合理饮食、刷牙以及定期看牙的行为。一般来说,儿童在乳牙未萌出时进食完奶类和糖类食品后,应该用清水清洁口腔,当第一乳牙萌出后,就应该开始刷牙[3]。刷牙作为一种个人口腔健康行为,不仅可以机械的去除口腔不洁物,还可以按摩牙龈,促进牙龈血液循环,增进牙周健康。孩子刷牙主要在于养成好的习惯,未必能达到有效刷牙的目的,只能通过家长检查刷牙的效果和帮助才能达到刷牙的效果。调查中57.02%的家长从未检查过孩子刷牙的效果,家长应该给予重视。调查中发现97.95%婴幼儿家长每年都能带孩子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对儿童龋齿研究发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地位决定其对孩子口腔卫生的认识,决定他们对口腔保健品及保健措施的采购执行。91.8%的家长能够定期给孩子更换牙刷,并根据孩子的要求选购牙刷。预防龋病而使用含氟牙膏被认为是预防龋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在牙膏的选择上,建议3~6岁的孩子每次可以用绿豆大小的含氟牙膏进行刷牙,才能达到更为理想的口腔保健效果。

参考文献

1 卞金有,胡得渝,预防口腔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170.

第9篇:口腔保健建议范文

关键词:口腔保健;妊娠期;妊娠期龈炎

妊娠期患者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管理问题。临床医师有责任为妊娠母亲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有些母亲口腔状况的改变,可能是妊娠期一系列生理改变的结果,这些改变需要引起口腔医师关注。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不仅内分泌等多个系统发生生理变化,同时还会伴有口腔状态的改变,如发生妊娠期龈炎、妊娠期龈瘤等。临床口腔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治疗时机是必要的。我院近年来对妊娠期妇女的口腔保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临床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月妊娠期不超过三个月,妊娠后初次因口腔疾病来院就诊,无糖尿病、心血管病、甲亢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3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组一(接受口腔保健宣教且进行必要的牙周治疗),408颗牙。组二(接受口腔保健宣教,但因患者拒绝做牙周基础治疗,故未进行牙周治疗),412颗牙。

1.2 方法两组均在初诊时检查并记录口腔情况,包括牙周情况指标:菌斑指数(PLI)分4级、牙龈指数(GI)分4级。组1,组2初次检查后接受口腔保健宣教,宣教内容包括:(1)牙龈炎、牙周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2)了解妊娠期及哺乳期易患口腔疾病的种类、原因及危害。(3)如何防治妊娠期龈炎并指导刷牙的正确方法。组1根据孕妇的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组2在初诊检查后接受口腔保健宣教,宣教内容同组1,但患者未接受做牙周基础治疗。初诊后五个月复查口腔并记录菌斑指数、牙龈指数。

1.3 统计学处理所得资料用SPSS10.0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初诊时组1与组2相比,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复查两组比较,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 (G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2。

注:初诊时两组比较P>0.05,复诊时两组比较P<0.001。

3.讨论

妊娠期妇女易患妊娠期龈炎,广泛的牙龈炎症是妊娠期龈炎最常见的口腔并发症,而妊娠期妇女患有妊娠期龈炎的高达25%以上,虽然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均可 患,但妊娠2-8个月期间最容易发生。妊娠期龈炎最常影响的是前牙边缘龈和牙间,典型的表现是水肿、点彩消失、牙龈色红和出血倾向。较少见附着丧失和牙周袋深度增加。口腔卫生不佳造成的菌斑堆积与炎症发生有关,而加重菌斑堆积的因素是孕激素、雌激素和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这些生物活性因子改变了牙龈的血供,不利于细胞免疫功能的发挥,抑制胶原合成,改变龈下菌丛【1】。Offenbacher于1996年首次报道,妊娠期妇女患有严重牙周炎发生早产低体重儿的风险比牙周健康产妇高7.5倍;口腔检查中发现牙周附着丧失的早产孕妇较健康孕妇发生率多。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孕产妇的口腔卫生宣教,妊娠期前后应进行口腔卫生宣教、牙周检查、治疗及维护,以减少不良妊娠的发生,提高人口优生率。

在妊娠的早期就应该开始对患者进行教育。由于牙科疾病并非直接由妊娠导致的,而是由于生理和行为的改变使已经存在的牙科疾病加重。由于妊娠者易患龈炎,而注重保持良好口腔卫生、掌握口腔健康常识的人,可使患龈炎的风险降低。因此,旨在获得良好口腔卫生的预防措施应该尽早开展和实施【2】。

防治妊娠期龈炎的基础和前提是有效的控制牙菌斑,有效的控制牙菌斑与进行正确的日常口腔维护息息相关,故妊娠期妇女与医生达成共识共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如果妊娠期妇女对口腔卫生不重视,医生常规治疗后不能进行正确的日常口腔维护,即使医生进行规范的治疗,也难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这就要求口腔医生不断加强对的口腔卫生宣教。本研究选取PLI和GI指数作为口腔卫生状况和牙龈状况客观诊断标准,初诊时两组的口腔PLI和G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选择符合统计学随机原则;5个月后复诊两组患者的PLI和G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表1、表2可以看出,即使组2未做牙周基础治疗,但经过口腔卫生宣教患者的PLI和GI指数有所下降,口腔卫生有所改善。这说明妊娠初期的口腔卫生宣教及合理的牙周基础治疗是防治妊娠期龈炎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由于口腔卫生与保健和孕妇及新生儿的健康息息相关,要求临床口腔医生对妊娠期口腔卫生宣教及恰当的口腔干预应作为日常工作开展。防治妊娠期龈炎最有效的方法是孕前、孕中进行口腔保健宣教及牙周基础治疗。建议广大孕产妇重视孕前、孕中、产后的口腔保健,定期检查与防治,特别是孕前的口腔保健宣教及牙周基础治疗作为防治的重点,尽量减女妊娠及哺乳期口腔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