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社区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区教育;合唱;老年人
前言
党的十六大为我国绘就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全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迅速到来,日益突出的、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是亟待各级政府需要重视并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几年,全国各地的社区老年教育迅速发展起来。新型的生活区域社区随着一些小区的新成立不断的形成,社区作为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地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如何过得充实、精彩,是关乎社区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以社区为办学地点开展的社区老年教育在我市起步较晚,12年10月,以市电大为依托成立社区教育办公室,13年社区教育学院在市电大挂牌提上日程,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的实施。
一、社区开展合唱教育教学是顺应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开展社区老年合唱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构建繁荣、和谐、稳定社区的必要性所趋。社区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地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观念,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相当普遍。再加上离退休人员面对角色变迁,要改变并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模式,心理很难调整和适应。生活圈子越来越小,感觉很失落,好像一下子失去了自我,老人们基本上很少和家人见面,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少,精神上极度空虚,情感没有寄托,总觉得心理没着没落的。长此以往,缺乏与人交流沟通,好多老年人情绪就变得抑郁寡欢,心理烦躁苦闷,感情上特别脆弱。他们渴望与人交流,希望依旧被社会认可,受到重视和关爱,如果这样的心理状态得不到疏导,转移,势必被一些封建迷信、组织所利用。如何安排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除了物资上的丰盈,医疗保障上的完善,社会保障的更进一步健全,更要注重精神生活的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认真研究老龄社会、老年教育工作的特点,将巨大的老年人口压力转化为动力,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智慧和活力,使之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宝贵资源,这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选准老年教育的的立足点,准确把握老年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起新的老年教育观,为老年人搭建最适合于他们的学习平台,是一项关乎社会和谐发展,利国利民的课题研究。
二、社区开展老年合唱教育教学是社区教育办学特点的体现
陵园东路社区是我校帮扶社区。该社区的成员组成主要以原先鱼儿山这一带的老居民为主,多数居民是一些企业的职工,收入相对偏低,社区位置离市中心又比较远,这样的一个社区老年人群体,为我一直想创办老年合唱团的梦想提供了契机。该社区的老年人,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关系,普遍的退休较早,年龄都不是很大就离开了工作岗位,过早的步入老年人生活圈,从心理上的极度不适应,使得他们渴望与外界建立联系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很强。由于这里的老年居民普遍的文化层次不高,经济收入中下等,生活压力大,心理状态很不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体力下降,生体机能老化,生活区域性很强,鉴于老年人们的各项条件限制,以社区为依托,开展老年教育教学,要适合他们年龄特点,针对他们身体、心理的特征确定最佳的教学方向,制定最适宜的教学实施方案是社区教育开展的关键。社区老年教育的办学范围应突出“小区域化”的特点。地域选择要就近生活所在社区,社区教学的开展场地选择要相对简单,资金投入越少越好,还得易操作,普推广,意义重大。老年人的学习要考虑促进身心健康,能寓教于乐。而合唱教学的开展要求极其简单,教育活动场地需求不用太大,规模可大可小,文化需求不高,队员的参与近乎没有门槛,人员可多可少,很适合在社区普通居民中开展。
三、合唱艺术的社会功能符合构建繁荣、和谐社区的教育保障
合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13、14世纪奥尔加农,合唱艺术起源于17世纪欧洲教堂的唱诗班。我国的合唱最早是在清末的时侯,西方的宗教音乐随传教士来到中国,这便开启了日后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之路。最开始的中国合唱是以基督教的圣咏诗合唱为主。我国合唱艺术的兴起,是从“学堂乐歌”开始的,李叔同的三部合唱《春游》是最早的合唱作品。经历了100多年的积累,我国的合唱艺术发展很快,推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合唱作品。
如果说西方的合唱离不开宗教的发展和宗教文化;那么中国的合唱从传入至今被赋予很浓重的政治色彩,鼓舞人心,激励士气,传递着正能量,挖掘着人们内心的真、善、美,使人的情感品质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方向发展,促使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合唱艺术作为声乐的最高艺术形式,既是一种古老的、高雅的、具有极高形式美的艺术体裁,它是集语言、音乐、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包括了和声、复调、转调等多种音乐元素。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声音极富表现力,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集体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增强团体的凝聚力,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在老年人的沟通、交流、协作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效。社区合唱教育教学的开展对于营造平衡和谐的社区氛围,构造和谐社区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开展社区老年合唱教育教学,扯起社区老年教育的大旗,为社区教育的进一步扩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定会打开社区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梁琳琳.老年期的心理健康[J].中国社区医师,2005(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M].北京:2006.12.
[3]周正松.关于中国合唱发展的几点思考[J].人民音乐,2005(4).
【关键词】微信;社区;老年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我市作为人口大市,老年人口多,老龄化形势严峻。2013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144.4万人,占总人口比例14.06%。在全市老年人中,市区老人人数达到13万人,各县老年人达到131万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人口年龄结构、城乡分布、收入水平都将发生深刻变化,“421型”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多,使得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学习热情也在不断地递增。目前保定老年教育主要依托市、县(区)老年大学、老年电视大学及老年学校,这些教育机构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已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要。当前将老年大学、社区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有益结合将是一种重要的老年教育创新途径之一。
一、微信用于社区老年远程教育的可行性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可以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对于社区老年教育来说,微信所具有的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新的学习和交流平台,这也将成为数字化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微信具有用户粘性的特征
微信是依托智能手机及移动通信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主要在智能手机的平台上运行,其手机适用版本也不断更新,现已包括主流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iphone、android、windowsphone等平台。据了解,随着中低端智能手机价格的不断下降,以及退休老人对于子女淘汰的“二手智能手机”的再使用率提高,老人对于使用智能手机的热情不断增加,他们借助微信实现与子女、朋友的视频、语音通话,进而了解新闻、增进见识。该优势有利于突破信息传播路径的局限,为社区老人教育信息服务营造了切实可行的技术环境。
(二)微信操作运营简便利于信息传播
微信技术平台需求低、接近零成本,能及时获取信息。不同于社区老人教育信息资源网站建设,微信是由独立的网络运营服务商提供的独立运行网络平台,这对使用微信的用户网络技术要求非常低:对老人来说,可以不必掌握复杂难懂的技术和操作,直接使用微信提供的信息平台即可获取所需信息,省去了到其他地方查找学习的时间;对社区老人教育机构来说,即便是在缺少网站专业人员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微信来给老人提供信息服务,使得信息的更为及时。
二、基于微信公共平台的社区老年远程教育的原则
(一)方便快捷,生动活泼
既要尊重老人的心理、生理特征,又要了解老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于老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困难情况,坚持易学易懂的原则,建议家庭和社区建立WIFI热点,在微信开通老人教育微信公共平台,利用平台的多媒体特征,加大视频、音乐、动画等内容,减少文字内容,教会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可登陆社区微信公共平台进行学习、交流。
(二)交互直观、成效明显
由于社会结构的转变,老人社会的形成,使得很多老人处于空巢状态,老年人交际有限,借助现代网络的老年远程教育,如采用即时聊天工具、在线学习等交流方式,可以有效加强教育方式的交互性。老年人通过微信公共平台这一简便易懂的网络平台,可以轻松了解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的课程信息,大大增强了学习成效,实现了“人人、时时、处处”的社区教育学习理念。
三、微信用于社区老年远程教育的服务实践
(一)提供及时丰富的教程
利用微信传播社区老人教育信息服务,除了提供信息推送服务、社区老人关注信息外,还可以发掘利用老人的行为习惯、特点,结合该机构的实际工作,并运用各种分析技术手段,给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提供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主要是建立在其传播形式灵活多样的条件上,除了提供常用服务超链接地址外,还可以为关注者推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的老人关注信息,从而促使更多的用户关注该订阅号。此外,社区老人教育信息通过微信的形式在用户和用户之间、社区之间流动,让老人信息在微信平台更广泛地循环式的得到和分享。
(二)提供在线咨询服务
微信公共平台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提供了“关键词回复”和“人工回复”两种交互方式。关键字自动回复功能,指为了让微信用户更轻松获取所需要的老人服务信息内容,只需在文字编辑处发送需要信息内容的编号,即可迅速获取相应信息。也可以在文字编辑处发送想咨询的问题请求在线咨询。社区可以把统计回答频率较高的问题,并设立自动回复功能,如通过文字、语音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需求迫切的查询结果,使用户更加及时获取档案信息。
【参考文献】
[1]贾春春.顺应老年教育需求致力老年远程教育[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5).
[2]许明、陈曦.社区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J],河北金融,2013(3).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附近社区2013年1月~2014年12月慢性病患者120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其中男78例,女4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0.6±8.4)岁,慢性病类型:高血压20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12例,同时患2种疾病以上10例,病程1~27年,平均病程(12.8±6.9)年,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公费医疗22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0例,自费医疗8例。研究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73.9±7.2)岁,慢性病类型:高血压22例,糖尿病19例,冠心病19例,同时患2种疾病以上6例,病程2~26年,平均病程(12.5±7.8)年,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公费医疗24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1例,自费医疗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针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工作、疾病诊断结果、病情进展、基本的治疗措施及长期服药物名称、剂量、服药时间、地址和联系电话等。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社区慢性疾病管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安全用药的健康教育措施:①向患者介绍服用药物的基本知识,药物服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口服药物时的食物及药物之间的禁忌;学习阅读药物说明书;理解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学习记录用药后身体反应。②向老年患者发放安全用药的手册: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安全用药的知识,增加对药物的基本认知,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可能引起的并发症。③强调不规律服药或者不按照剂量服药的危害:自觉症状改善不能代表治愈;服用药物存在个体差异,别人的经验不能作为参照;保健品只能辅助治疗而不能代替药物。④对于记忆力较差的老年患者可以采用三色口服药杯和闹钟结合的方式进行服药,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老年慢性病患者安全用药行为评分情况针对两组老年慢性病患者购买药物、研读说明书、服药依从、药效自我监测、贮存药物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每一项满分为100分,安全用药行为评分越高,安全用药行为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老年慢性病患者安全用药行为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目前糖尿病的诊治面临“三高三低”的问题,即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发症发病率高,并发症治疗费用所占比例高,及知晓率低,确诊率低,治愈率低且糖尿病患者大多数时间是在社区、家庭中度过。随着医疗制度改革及健康模式的转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不甚了解,没有得到足够的自我知识,据调查43%的患者自护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医护人员[1],因此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使糖尿病患者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减少急慢性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进展,提高遵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6月共对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4361例进行体检,发现老年糖尿病患者262例,男性151例,女性111例,年龄67.2±7.3岁,其中正规服药134例,不正规服药112例,不服药16例。
2 社区健康教育
2.1 社区健康教育形式
2.1.1 医护人员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是开展健康教育最重要、最权威的力量。①对糖尿病专职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以脱产进修、参加研讨班或在职自修、函授等形式,系统学习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必要的传播手段和沟通技巧,提高业务能力;②对全体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岗前培训或在职教育,以业务学习、专题讲座等形式,结合糖尿病专业特点和工作需要,普及有关糖尿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知识,进行人际沟通技巧培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2]。
2.1.2 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 患者及家属的长期密切配合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采取多种方法指导患者及家属增加对疾病的认识,让他们了解糖尿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使之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为提高学习兴趣,健康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①专题讲座及培训班:成立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小组,由社区全科医生、糖尿病专职护士、居委会干部、义工等组成。在社区设“糖尿病之家”专科门诊,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接受健康教育指导的固定场所,以预约门诊形式定期将糖尿病患者及家属或需要接受相同保健服务的人员集合起来,有计划地结合门诊治疗,实施健康教育,双方互动,现场气氛活跃,深受广大患者欢迎;②一对一个体辅导:对糖尿病及家属的教育要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特点、健康问题、心理状态等不同,进行随机性个体化教育方式;③随访教育:随访教育是一个连续追踪过程,给患者长期、动态的健康咨询和指导。由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疾病史等。护士坚持每月一次深入社区家庭访视、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随访,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健康评估及健康检查,劝导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自护能力和健康水平;④其他教育方法有:聘请专家定期指导、推荐相关书籍、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如食物含糖量一览表、常见并发症的防治知识问答等)、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有条件时可采用电子屏幕、闭路电视、播放录像片等现代化电教手段;⑤开辟24 h热线电话,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
2.2 社区健康教育内容
2.2.1 心理教育 ①糖尿病患者常存在两种不良心理状态:一种是满不在乎,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表现为不重视饮食,不严格用药等;另一种表现为过于小心、焦虑、悲观等,针对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介绍有关疾病防治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消除异常心理,教育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念;②焦虑、易怒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胰岛素释放增加,使病情加重。所以,患者保持乐观情绪,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③向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进行保护性医疗原则教育,指导他们在精神上给患者以支持和鼓励,避免恶性刺激;④让老年患者知道,糖尿病虽目前尚不能根治,但合理控制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科学的应用药物,可以使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并能像健康人一样正常地生活、学习、长寿。
2.2.2 饮食教育 强调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不可少的措施。饮食治疗的目的:维持理想体重,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使血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①制定总热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根据理想体重计算每天所需总热量,教会患者制定膳食计划;②食物的组成和分配: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分配:碳水化合物约占50%~60%,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的杂粮;蛋白质约占15%,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0.8~1.2 g,至少应有1/3来自动物蛋白;脂肪约占30%。主食的分配应定时定量,可按每天1/5、2/5、2/5或各按1/3分配;③饮食注意点:当患者因饮食控制而出现易饥饿的感觉时,可增加蔬菜、豆制品等副食;严格控制甜食,必要时可使用甜味剂;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包括:豆类、蔬菜、粗谷物、含糖分低的水果等;炒菜宜用植物油,且少食动物内脏、鱼子、虾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限制饮酒,每天食盐
2.2.3运动锻炼指导 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还可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使人心情舒畅。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①运动锻炼的方式: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球类活动等,其中步行活动(三餐后1~1.5 h快步行走15~30 min)最安全,容易坚持,可作为首选的锻炼方式;②运动量的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为活动时患者的心率应达到个体60%的最大耗氧量。个体60%最大耗氧时心率简易计算法为:心率=170-年龄。一般活动时间为20~30 min,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延长,1次/d,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者最好每天定时活动;③预防意外发生:运动不宜空腹进行,防止低血糖发生;血糖>14 mmol/L,应减少活动,增加休息;当运动中出现胸闷、胸痛、视力模糊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处理;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卡上写有本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病情以备急需;④运动后做好运动日记,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2.2.4 用药指导 无论是住院还是非住院患者,都应在医生的协助和指导下用药,不能擅自改药、停药。控制餐前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有些糖尿病患者经历多方治疗,对自己的病情及常用药物一知半解,凭借自己“久病成医”的经验,点名要药、私自停药或加用药物;有的患者经常询问同种患者所用药物,听到别人用某种药物有效,便生搬硬套地仿效用药,忽视了自己体质及疾病与他人的差异,甚至道听途说的偏方、秘方,背着医生偷偷试用,过分迷信广告宣传,多药杂用;还有人片面地认为价格昂贵的药就是好药,治疗效果就好,滥用补药、贵药,忽视了对症下药。我们对此类患者加强教育,强调科学用药的重要性,以免贻误病情。(1)胰岛素使用指导①有的患者对胰岛素认识不足,认为注射胰岛素和吸毒一样会成瘾,通过个体疏导,使糖尿病患者尽早接受使用胰岛素注射,教会患者及家属计算胰岛素的应用剂量,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部位。胰岛素采用皮下注射,常用的有胰岛素专用注射器和胰岛素笔,专用注射器消除了普通1 ml注射器注射无效腔较大的缺点,并且注射器上直接标注胰岛素单位,有利于减少发生剂量错误;胰岛素笔是一种笔式注射器,不需抽取,易于携带,对老年患者尤为适合。注射部位可以选择上臂三角肌、腹部、大腿前侧及臀部等,最好注射在腹部,因吸收较四肢皮下慢,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注意有硬结或瘢痕的地方及脐周5 cm范围内不能注射,注射部位要经常轮换,局部如产生硬结,可用热敷,但要避免烫伤;②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和视力下降等因素,应在老年患者床旁备放大镜,把胰岛素用量写在胶布上并贴在胰岛素包装上,谨防因记错或看错胰岛素用量而引起血糖波动;③未开封的胰岛素放于冰箱4~8℃冷藏保存,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在常温下(不超过28℃)可使用28 d,无需放入冰箱,但应避免过冷、过热、太阳直晒,否则可因蛋白质凝固变性而失效[3];④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观察夜间低血糖症状的发生。当患者出现心悸、出汗、饥饿感、软弱无力等症状,应警惕是否发生低血糖,一旦确定患者发生低血糖,应尽快给予糖分补充,解除脑细胞缺糖症状。平时患者应随身携带一些糖块、饼干等食品,以便应急时食用;⑤如患者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呼吸有烂苹果味等症状立即就医。(2)口服用药指导护士应详细讲解各类降糖药的作用、剂量、方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服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于早餐前半小时口服,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双胍类药物不良反应有腹部不适、口中金属味、恶心、畏食、腹泻等,严重时可发生乳酸血症,餐中或餐后服药或从小剂量开始可减轻不适症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应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服后常有腹部胀气等症状;瑞格列奈应餐前服,不进餐不服药。
2.2.5 糖尿病足的预防发生足溃疡的危险性及足溃疡的发展均与血糖密切相关:①足溃疡的预防教育应从早期指导患者控制好监测血糖开始,同时要说服患者戒烟,防止因吸烟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而进一步促进足溃疡的发生;②加强足部护理的指导:社区糖尿病患者足部自护能力不容乐观,指导患者穿棉袜及宽松平底软鞋,注意下肢保暖,每天39~40℃温水泡脚20 min,检查足部有无水泡和皮肤擦伤等,如有表皮破损时及时处理,若伤口在2~3 d内未愈合,即应去医院就诊。皮肤瘙痒或脚癣切忌抓挠,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2.2.6 自我监测和定期复诊 大部分患者只是象征性用药,并不注意效果,也不定期复查相应指标,只是以有无自觉症状来调整用药量,通过教育使患者明白糖尿病治疗中定期复查各项指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严格控制血糖,能使39%~74%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延缓发生并减慢其进展[4]。一般每2~3月复检GHbA1c,如原有血脂异常,每1~2月监测1次,如无异常每6~12月监测1次即可,体重每1~3月测1次,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每3~6月门诊定期复查,每年全身检查1次,以便尽早发现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2.2.7 远离欺骗性宣传,坚持合理治疗。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尚无根治办法,需终身规范用药治疗。一些不法商贩、游医利用患者急于治愈和惧怕西药不良反应及不愿使用胰岛素的心理,过分宣传中药无不良反应,向患者销售假药品,从中谋取暴利,使患者不能坚持正确治疗[5],导致血糖控制不良,病情恶化。向患者讲解实际受害事例,使其了解其中的危害,并强调糖尿病的可防可治性,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负担,树立起与糖尿病长期斗争及战胜疾病的信心,远离欺骗性宣传。
3 结果
健康教育是一个双边活动,通过对26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宣教,护士用丰富的知识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健康信息需求,使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医学知识得以增长,预防保健意识逐步提高,大大降低了并发症,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提高了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护士自身价值得以体现,激发了护士工作和学习的热情,激励护士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为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医疗服务网络,提高了医院的信誉。
4 讨论
4.1 开展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提高糖尿患者群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和自我监护能力,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影响和改变糖尿患者群的不健康行为,提高防治意识,是有效控制疾病,减少和延缓并发症发生和节省治疗费用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必须而迫切的。
4.2 医护人员掌握和运用基本传播技巧是至关重要的:注重信息的双方沟通,让患者有机会提问,并给予满意答复;适当重复重点内容,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加以强化;使用适宜的教育辅助材料,增强教育的参与性、趣味性,提高学习兴趣,减少学习压力;适当组织患者及家属集体学习,利用群体动力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4.3 定期的家庭访视,对于提高患者遵医行为,自觉地控制疾病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 朱高萍,杨丽珠,赵春艳.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自护行为的影响.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4,12(1):46-47.
[2] 吕姿之.健康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3.
[3]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424.
[4] 梁颖.糖尿病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方向.糖尿病教育通讯,2005,(9):15-18.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对老年肠梗阻的发生的影响,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对我院负责的两个社区各110名老年人分别给予不同干预措施。A社区老年人,仅对老年人进行资料的登记和随访,为其定时测量血压等常规的体检方法。B社区老年人,除进行常规的体检外,针对老年人便秘情况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观察两社区老年人护理干预3年内发生肠梗阻的例数和便秘情况,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社区老年人便秘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发生肠梗阻例数仅为3例,占2.73%;A社区老年人便秘情况无明显变化,3年内发生肠梗阻11例,占10.00%;B社区老年人情况明显优于A社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社区老年人中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便秘情况,避免肠梗阻的发生。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肠梗阻;老年人;便秘
肠梗阻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其未外科急腹症,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疾病一旦发生,会发生电解质和体液的消失,引起肠壁的循环障碍,出现肠道的坏死和感染情况,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休克、毒血症和死亡等[1]。老年人由于机体的各个系统功能减退,容易发生便秘等情况,因此肠梗阻的发生率也较高。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便秘情况,需要从多角度调节老年人的生理情况。我院护士在对社区老年人加强健康宣教,有效改善老年人的便秘情况,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管理范围内A、B两个社区进行本次试验。随机选取每个社区内110例老年人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A社区110例老年人,其中男性61例,女性49例,年龄在61~74岁之间,平均(68.11±3.39)岁;合并症包括高血压13例,糖尿病11例,心血管疾病9例,肺部疾病4例;既往发生过肠梗阻者8例。B社区110例老年人,其中男性60例,女性50例,年龄在62~75岁之间,平均(68.74±3.71)岁;合并症包括高血压14例,糖尿病10例,心血管疾病10例,肺部疾病5例;既往发生过肠梗阻者7例。两社区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社区老年人,仅对老年人进行资料的登记和随访,为其定时测量血压等常规的体检方法。B社区老年人,除进行常规的体检外,针对老年人便秘情况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观察两社区老年人护理干预3年内发生肠梗阻的例数和便秘情况,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便秘改善判定标准:显效:老年人排便无费力感;排便次数增加;粪便松软;无甘油等药物使用。有效:老年人排便费力感有所减轻;排便次数较以往增加;粪便较为松软;偶尔使用甘油等药物。无效:患者便秘情况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加重。
1.3 健康宣教内容: 护士向老年人及老年人的家属,详细进行饮食的指导,嘱老年人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增加食物中的纤维素和水分。尽量多进食谷类、水果、菠菜、韭菜、芹菜等[2]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蔬菜烹饪时使菜变软,易于老年人咀嚼。饮食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适量增加脂肪类的食物,起到润肠的作用。每日饮水量在1500ml~2000ml之间[3],在清晨晨起后饮一大杯水。
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制定运动方案,如散步、跑步等。在用餐后可进行半小时左右的腹部按摩,将手掌面平放到腹部,沿着肚脐周围顺时针旋转10~20圈,随后左右摇动腰部,以促进肠道蠕动。
嘱老年人生活规律,养成定时的排便习惯。由于餐后多会引起胃肠反射,因此在餐后30min如厕[4],可能会缓解便秘。如厕时选择高度适宜的坐便,或用小凳子辅助。
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多与老年人交流和沟通,以了解其内心的焦虑、抑郁等状态。同时针对性地给予护理干预方法,体贴老年人,多给予安慰。告知严重的不良心理状态会引起老年人出现便秘等情况。为老年人寻找各种生活的乐趣,如养花、养鱼等,鼓励其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积极乐观地生活。
此外,护士还可根据老年人的便秘情况选择一些治疗方法。如穴位按摩、通便剂或灌肠等方法。在便秘严重者中酌情使用。但要避免引起药物的依赖。
老年人一旦出现有粪便的嵌顿,要立即到医院就诊,不可拖延病情,以耽误治疗。
1.4 数据处理: 将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社区老年人便秘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发生肠梗阻例数仅为3例,占2.73%;A社区老年人便秘情况无明显变化,3年内发生肠梗阻11例,占10.00%;B社区老年人情况明显优于A社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社区老年人便秘情况和肠梗阻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肠梗阻是临床的急危重症,其一旦发生,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对老年人便秘情况进行改善,是避免老年人发生功能性肠梗阻的主要方法。我院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加强健康知识的宣教,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便秘情况,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姜晓林. 肠梗阻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15) :85
[2] 吕国凤. 便秘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7, 5 (2):119-120
[3] 童志敏. 老年肠梗阻患者276例的综合治疗与细化护理[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9, 15 (3):286-289
[4] 罗祝梅,邓爱华,邓淑德等. 功能性便秘病人的家庭健康指导[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5, (6) :92-94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 健康教育及用药指导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42-02
老年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内分泌代谢疾病,治疗目的是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命。我们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指导,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中心随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65-82岁;病程1—25年。空腹血糖(10.8-3.61)mmol/L,餐后血糖(16.64-2.8)mmol/L,全部病例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可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体重下降;多饮、多食;消瘦、疲乏;皮肤瘙痒;四肢酸痛、麻木、腰痛;减退、阳痿不育、月经失调、视力模糊等。
并发症: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器官,主要有:心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眼部病变、皮肤病变、感染等。
2 健康指导
2.1 心理指导。老年糖尿病并发症多,往往因病程长,用药多而出现忧虑、抑郁心理,易产生消极情绪,有时拒绝服药不配合治疗。故社区医务人员要理解、关心患者,多与患者交谈,多讲解一些治疗效果好,患者配合好的事例。将糖尿病的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诱发因素等告诉患者和家属,使他们知道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终身治疗及适当的体育锻炼,也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长寿。只要有信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就能延缓和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2.2 饮食指导。多数老年患者摄入肉、鱼、蛋、食油较多,从而导致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故应控制脂肪胆固醇的摄入量。注意补充维生素、钙和铁,增加磷的摄人,提高红细胞释放氧的能力,防止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总热量每天三餐各占三分之一,或少食多餐,使糖份平均分配。禁食糖果、糕点;限制含胆固醇高的食物。饮食以少盐清淡为宜,少食动物内脏、少食松花蛋黄、少食含饱和脂肪酸多的食物,少食肥肉、动物油等。最好是粗纤维含量较多的食品,如:糙米,面,蔬菜等,因含粗纤维较多的饮食能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排空,减少消化吸收,有利于控制高血糖。指导病人记录每天出入量,定期复查血糖,观察病情转变情况,定期测量体重,发现病情变化,应遵医嘱适当改变进食量。
需要注意的是,饮食治疗是糖尿病重要的基础治疗,应严格和长期执行。
2.3 运动指导。运动疗法能促进糖的氧化利用,增强末梢组织特别是肌肉对胰岛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将更多的皮下注射储存的胰岛素调动到血液中,使肥胖患者的体重降低,对糖尿病患者十分有益。应要求患者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采取的锻炼形式应为需氧活动,如步行、老年舞、健身操太极拳及适当家务劳动等,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定时、定量。一般每日坚持半小时左右,可酌情延长至1小时。运动时间宜在餐后1小时,可达到较好的降糖效果。不宜空腹运动,长时间运动者应适当增加食量。为了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最好选择在饭后血糖较高时进行。但活动要以不感觉疲累为主,运动时手边要备有糖块或饼干等易食用的小食品,一旦自觉有出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食用,以预防或减轻低血糖症状。
2.4 药物指导。降糖药: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数为Ⅱ型糖尿病,常常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医务人员应准确掌握各类药物的药理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剂量数据、毒副作用及过敏反应,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经饮食控制无效的肥胖患者及饮食控制加磺脲类降糖药未能控制血糖的非肥胖患者,可选用双胍类药物治疗。
胰岛素:胰岛素不能冷冻,避免温度过低或过高(不宜30℃)及剧烈晃动,注射前1小时自冰箱内取出。普通胰岛素于餐前30分钟注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在早餐前1小时注射。长、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应先抽短效胰岛素(普通胰岛素),再抽长效胰岛素(鱼精蛋白锌胰岛素),以免长效混入短效内影响普通胰岛素的速效作用。注射部位应选皮肤松软处,如上臂外侧、臀部、大腿前及外侧、腰部、腹部,且要按顺序轮流选择,每次注射要离开上次注射处至少3厘米,重复注射部位要间隔8周以上,以防止皮下组织萎缩或增生、皮下硬结、局部红肿等反应,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教会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正确方法,并讲解胰岛素和各种降糖药的药理作用、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一般要求每2~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2.5 皮肤护理。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及血液内含糖量较正常人高,细菌繁殖力强;机体形成抗体能力较正常人低,且白细胞杀菌力与吞噬力均降低,易出现皮肤瘙痒与感染,且感染后不易康复。注意指导患者勤洗澡、勤更换衣物,用温和的洗浴用品,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2.6 日常护理。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全身及局部清洁,尤其是口腔黏膜、皮肤、会的清洁。少去公共场所,戒烟酒,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消化道感染。指导患者学会尿糖血糖定性测定,有便携式血糖测定仪者向患者说明并演示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同时让患者了解尿糖和血糖测定的结果意义,嘱咐患者定期随访。定期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
3 小结
老年糖尿病治疗目的是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命。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患者,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掌握、控制疾病的主动权。总之,护理指导贯穿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始终,通过社区健康指导可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坚持科学地、系统地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老年人群;高血压;健康教育
现今中老年人群易出现高血压情况,在对其进行社区疾病管理时,应给予一定的关注,从而有效地改善其日常生活质量以及身体情况。本文就此问题对社区老年人群高血压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0年5月2011年5月期间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30例,在患者同意情况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有6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段在60岁至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5±3.2)岁,其中男性高血压患者35例,女性高血压患者30例。观察组有6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段在60岁至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7±3.5)岁,其中男性高血压患者33例,女性高血压患者32例。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情况、文化程度、身体情况以及家庭情况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在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关管理时,其中对对照组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常规的管理,即定时对患者进行血压测量以及降血压治疗等;而对观察组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干预,对两组患者对于相关管理干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分析。
3讨论
高血压作为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一定程度上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从而在对社区高血压人群进行相关的管理时,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从而更好地控制其血压情况[1]。而在对老年高血压人群进行相关管理时,相对于对其采取常规管理,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对于相关管理的满意程度。由本次试验所得相关数据额可以得知,对照组中有56例患者对于相关社区疾病管理满意,观察组中有61例患者对疾病管理满意,即观察组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于相关护理满意程度更高,p
在对老年高血压人群进行社区疾病管理时,首先应定期的对患者进行血压值的测量,从而及时了解患者的血压情况。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血压改变情况,给予患者血压值控制的相关建议,其中包括合理膳食,低盐饮食,营养合理[2]。第二,鼓励患者积极的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从而能够较好地保持理想体重。第三,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并且耐心地对老年高血压人群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以及日常相关注意事项,有意识的改变日常不良习惯,从而更好地进行血压值的控制。第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一定的心理指导,从而使患者能够以较好的心态进行相关疾病管理[3]。
综上所述,在对社区老年高血压人群进行相关管理时,应有意识地进行健康教育,从而更好地改善其日常生活质量同时,有效控制其血压值,有一定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向,沈干,吴蕾,陈尹,徐维平,胡世莲.安徽中部职业人群高血压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v.18;No.13010:965-969.
摘要:社区老年人闲暇生活和闲暇教育是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学者致力于相关研究。选取浙江温州市内几个社区老年人为样本,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分析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现实状况,社区老年人接受闲暇教育的影响因素。提出以下策略: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必须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等因素进行安排安排;健全保障制度与机制;拓宽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培养多种类型志愿者,参与帮扶老年人活动;开发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课程和拓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路径与策略;老龄化
作者简介:杜惠洁,女,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1-0070-05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上通常把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同问题。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闲暇时间的安排与其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为解决老年人口不断增多所带来的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依托社区所开展的老年人闲暇教育就极具研究意义和价值。怎样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经成为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话题。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随着老年人物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质量也产生了新的需求。本文以温州社区老年人生存状况为例,对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质量问题作以探讨。
二、社区与闲暇教育
(一)社区
“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 1855—1936)在其《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aft)一书中首先提出。社区的英文(community)之意兼有公社、团体、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在滕尼斯看来,“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的人群组合,它的基础是“本质意志”。“本质意志”表现为意向、习惯、回忆,它与生命过程密不可分。在这里,手段和目的是统一的,靠本质意志建立的人群组合即“社区”是有机的整体。“社会”是靠人的理性权衡即“选择意志”建立起的人群组合,是通过权力、法律、制度的观念组织起来的。在这里,尽管人们通过契约、规章发生各种联系,但手段与目的在本质上是相互分离的,因而“社会”是一种机械的合成体。判定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的存在,特别要注意社区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的特点。包括社区成员间彼此交往的频率、范围以及社会心理(情感、意向)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特点和一致性程度,这是因为,社区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区成员对社区认同感,既是社区成员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共同经营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结果,又是将社区成员凝为一体的粘合剂和纽带。[1]
在我国,“社区”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由燕京大学社会系学生根据滕尼斯的愿意而首创。[2]近些年,我国学者对社区展开深入并较为广泛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社区的理解与认识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更加重视了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社区及社区人群的互动关系。这些研究认为“社区是某一地域里个体和群体的集合,其成员在生活上、心理上、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互关联和共同认识。”[3]笔者认为,研究社区以及社区内人群的生活,不管是从社会学的视角,还是从心理学抑或是从教育学的视角,尽管对其内涵的解读不尽相同,研究者们都对居住在一定地域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对象予以了极高的关注。
(二)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亦称余暇教育,指闲暇时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闲暇教育一般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使学习者在信仰、感情、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教育。目的是使判断闲暇行为价值、选择闲暇活动、确定个人闲暇目标等能力得到提高,并认识利用闲暇时间的重要性。”[4]闲暇教育是人们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所受的教育。闲暇教育是一种提高、充实人的精神境界的教育活动。
老年人在社区框架下的闲暇教育是指,在闲暇时间使老年人感情、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积极变化的教育。老年生活方式是老年群体及其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心理的老化,必然产生各种不同于其他年龄群体的特殊需求,满足其需求的生活活动模式随之发生变化,构成老年生活方式的特点。所以,要在老年人生活的区域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满足老年人晚年心理生活的需求。
三、温州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一)温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温州市作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经济较为发达,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人均寿命较长。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912.21万,居浙江省第一位。全市有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67.1万户,占全市常住人口家庭户的23%,比2000年“五普”时增加了24.5万户,增长57.5%。在有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中,空巢老人家庭户为20.3万户,占全市家庭户的7%,占有老年人口家庭户的30%,比2000年“五普”时增加6万户,增长42%。在空巢老人家庭户中,单身老人户11.7万户,只有一对老夫妇的8.5万户,分别占空巢老人家庭户的58%、42%。[5]其实,早在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资料调查显示,温州市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71.17万人,占总人口的10.21%,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早了四年。[6]
(二)温州市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为调查温州市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状况,我们从温州市主要的5个街道中随机抽取8个居民社区进行问卷发放。一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率100%。本次问卷发放对象中,男性占72?22%,女性占27.78%,其中55-60岁占5?56%,61-65与66-70均占22.22%,71及以上者占50%。并在每个社区随机抽取1-2位老年人进行访谈。调查数据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近40%的人受到中专(高中)以上教育,绝大多数人月收入超过1 500元(83.34%),他们经济较为充裕,生活闲适。在居住方面,与配偶同住的占61?11%,与子女同住和与配偶子女一同居住的均占11.11%,单独居住占到了16.67%。可见,空巢老人比重不容小觑。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温州市空巢老人家庭达20.3万户。
在闲暇娱乐活动中,选择看电视或听广播的最多,占88.89%,其次是养动物或植物,占55.56%,22.22%的老年人选了打牌或下棋,11.11%的老年人选了唱歌(戏)、跳舞,选书法或绘画的为0%,还有16.67%的老年人选了其他(见图1)。总体而言,大部分老年人都选择较为轻松普遍的娱乐方式。在闲暇运动活动中,94.44%的老年人选择散步或跑步,44.44%选择旅游或登山,选择太极练剑等晨练活动的占5.56%,选择打球的为0%,其他的占11.11%(见图2)。在问及对所在社区提供的闲暇设施是否满意时,认为满意和一般的老年人均占27.78%,而表示不满意的老年人则占到了44.44%。可见,绝大部分的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的设备并不满意。
四、现状成因分析
(一)老年人自身条件的影响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状况与老年人自身条件等密切相关。这里指的老年人的自身条件包括:身体状况,收入状况,文化程度,是否与配偶同住,是否与儿女同住等。老年人是否能参与社区闲暇教育的首要因素就是个人身体状况,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参与社区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此外,老年人参与社区闲暇活动的积极性也受到文化程度和个人月收入的影响。访谈显示,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越高,其参与积极性也相对越高;且月收入越稳定越高,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频次也越多,相对收入较低或收入不稳定的老年人,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稳定性也更高。反之,则亦然。
温州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外出务工的人口数量较多,空巢老人家庭逐年增多,在对老年人进行访谈时发现:与配偶同住或是单独居住的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更高也更积极,而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他们有更多的琐事牵绊,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精力都会受到限制。。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如果老年人需要帮助他们的子女照顾小孩,即照顾第三代,那么,他们老年人个人的闲暇时间几乎为零。一般情况下,那些对于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持积极态度,并乐于参与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由于他们接受了积极的正面暗示,并同时具有积极的行为,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乐观,豁达,会保持饱满、积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社区设施和活动内容及类型的影响
就我们所调研的几个社区总体情况来看,社区提供的闲暇教育并不理想,设施缺乏,活动内容不丰富,类型单一,频率密度较小。社区很少提供系统规模的设施、课程、培训,就算有,也不系统,并不能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在许多情况,社区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兴趣等原因,自发组织活动,社区闲暇教育的设施短缺,活动类型单一,内容相对贫乏。由于一些老年人本来身体就有一定的健康问题,加上长时间的孤独与生活被动,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生活和心理健康。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哈基姆·伊娃萨(Hajime Iwasa)等人做了关于日本社区老年人闲暇活动与认知功能之间关系的5年跟踪研究。该研究在综合考虑了参与研究老年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外,发现比起更多参与闲暇活动的老年人,那些不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在这5年时间里认知退化的可能性较大。[7]
五、完善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实施路径
老年群体及其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这个群体的特征有如下特征:(1)逐渐从劳动职业生活活动中退出。这是老年生活方式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越到高龄期,这一特点表现得越明显。随着劳动能力的丧失或减弱,身体健康状况水平下降,而医疗保健等支出的费用增大,老年人需要依靠年金、保险、社会救济或个人资产等作为自己的收入保障和补充。其数额一般都比以前有所降低,因而将使消费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年人的消费指向集中于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满足。(2)社会政治活动明显减少,相应的是与社会接触减少,人际交往的频率显著降低,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与社会的脱离,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3)精神文化生活活动的内容发生明显的变化。首先,从事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活动显著减少。老年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增进社会交往。其次,劳动职业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减少,个人闲暇时间增多,使人们的各种兴趣爱好显著增加。(4)家庭生活活动成为活动的主要内容。家庭是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伙伴。因此,家庭生活活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老年生活的质量。(5)生活活动空间明显缩小。家庭成为老年人生活活动的主要空间;家庭成员成了老年人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这将给老年人生活质量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根据上述老年人群体的特点,社区机构应该在以下诸多方面,完善社区老年群体闲暇教育。
(一)健全保障制度与机制
建立健全的保障制度,是发展和完善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有力保障。政府各级部门从上到下,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如成立“老年人工作委员会”,或者“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领导小组”,等,机构一般可设3-5个编制,专人专职负责开展工作。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各方面优秀人员投入到关爱老年人的工作中来。社区专职人员要负责建立老年人档案,定期走访,了解老年人各种类型的生活状况。成立“老年人工作检查科”,保障队老年人教育工作的监管和落实。端正思想认识,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整个社区老年人群体的闲暇教育作出统一规划和安排,使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更加规范化与制度化,更充实并具可操作性。使我国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尽快从无序走向有序。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是老年人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社区管理机构的运作,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服务设施的提供与改善,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因此,不断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多方筹集社区服务资金,就成了实施社区服务规划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8]硬件设施在社区老年人闲暇活动中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不论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还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郊区、农村,社区均应逐渐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绝大部分社区并未给老年人群体提供足够的资金以及设施支持。因此,增加并不断完善与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相适应的硬件设施,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开展社区老年人工作的迫切需求。建议通过以下方式拓宽资金来源:(1)加大地方政府直接性的经费投入;(2)建立弹性的社区财政支持系统;(3)老年教育与老年福利想结合;(4)广泛宣传,争取大型的社会机构或者团体的赞助;(5)适当收取学员学费等。
(三)培养多种类型的志愿者,积极参与老年人的帮扶工作
开展社区老年人的服务工作,要有比较充分的服务资源。社区的养老服务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包括社会福利和非盈利组织,囊括大批青少年、成年和老年志愿者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福利性老年服务活动。[9]目前,有来自不同行业的自愿者,也愿意参与对社区老年人的关爱工作,他们来源于中小学和大学生社团的成员,这些人绝大部分没有经过老年服务的相关培训,缺乏对老年人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的认知。同时,这些自愿者由于都有他们的学习、工作等任务,工作具有阶段性和偶然性,不能够长期或者系统地跟踪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因而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为保证志愿者能够长期有效的服务社区老年群体,一方面,应对服务志愿者进行系统的老年服务相关知识培训;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老年人间的互助,可以采取“结对子”的方式互助。把那些刚刚退休、身体健康并且热心的、年龄还在60左右岁的老年人组织起来,与年龄稍大的老年人,结成互助对子。前者经常走访,关心帮助年龄大的,陪后者聊天,通知或者陪同后者一起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有益的活动。社区管理机构,为他们建立“互助卡”,对帮扶过其他老人的人,采取“积分”的方式,给予打分,建立积分档案,等他们以后年纪大了之后,可以受到优先的支持和帮助。
(四)开发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课程
自1983年,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建立,如今已有30余年,虽老年大学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分布并不均衡,覆盖率依然较低。秉承着“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在老年教育机构还未覆盖地区和人群,社区可通过开展“夕阳红”知识讲座的方式,丰富老年人知识,拓宽老年人思维。社区相关部门可根据自身地域差异灵活选用讲座内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食疗保健、心理保健、老年痴呆的防治、道德观、法律常识、新闻新事、自理、自救、自我保护、老年人与子女的沟通教育、计算机的简单使用等,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老年人退休后还有很多年时间,让老年人重新就业,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发展的必然趋势。[10]
因此,可加入适当的创业教育等。社区机构可协同医院开展保健讲座之余,可为社区老年人进行体检,为老年人身心发展提供便捷。
(五)拓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整合社会资源是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社区应与社会其他部门协同服务,依靠大众力量,利用有效资源,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老年人群体性活动,使社区老年人形成关心社区,参与社区事业的共同志向和热情,提高老年人生活积极性。社区可与大学生或相应艺术团合作,为社区老年人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书法、诗词、绘画、摄影、棋艺、广场舞、太极拳、读书会、合唱团等,并可定期举办文体比赛,活跃社区老年人群体氛围。社区相应部门也可定期举办“夕阳红”老年人旅行项目,进行短程旅行等,增强社区老年人群体的凝聚力。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的价值,也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洁,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30.
[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03.
[3]刘视湘.社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3:60.
[4]关世雄,等.成人教育词典[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290.
[5]温州市统计局.温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5-09].wzstats.gov.cn/info_view.jsp?id0=z0h8lnkbkw&id1=z0h8lo5459&id=z0hbddvmw1.
[6]周文珍.温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龄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3.
[7]Hajime Iwasa,Yuko Yoshida,Ichiro Kai,Takao Suzuki,Hunkyung Kim,Hideyo Yoshida.Leisure activiti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elderly community-dwelling individuals in Japan:A 5-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12(72):161.
[8]于显洋.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6.
[9]高娟.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摘要:目的探讨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和保健指导的意义。方法对86例辖区内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同时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和指导。结果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对其生活方式的干预和指导,8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对健康知识的了解、饮食的控制都比教育前好,尤其是教育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有了明显改善,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思想顾虑要比教育前少。患者病情得到了明显控制。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作好社区干预和指导,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促进医患密切配合,有效的控制病情,减少其并发症。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可以降低社会和糖尿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针对性健康教育;社区干预和指导
中图分类号: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67-01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1]。这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导致的一种终身性疾病,可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我中心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对辖区内的8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积极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2],同时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和指导,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8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均为我中心辖区内居民,其中男68例,女18例,平均年龄72岁;胰岛素依赖型23例,非胰岛素依赖型63例。年龄60~81岁;病程6个月至14年。其中有原发高血压病史的61例,冠心病29例,糖尿病足4例,糖尿病眼病1例。
2方法
2.1健康教育
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让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高危人群了解糖尿病知识,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改变自己的错误的生活方式,从而确保血糖控制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延缓并发症的进展,避免或减少致残、致死率;同时消除紧张、焦虑甚至绝望心理,使其能正确对待疾病,增强自我管理意识,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社区干预和指导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原有的生活方式的评估,指出其不正确的地方,帮助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2.1生活方式的干预[3][
多懂点:对糖尿病的知识多了解一点;少吃点:遵照“三高二低”的饮食原则,每天吃的总量要少点,包括主食和副食,饭要七分饱,少量多餐,粗细结合;多动点:多锻炼、持之以恒。坚持每天30分钟以上的活动(切忌空腹),每周至少5天,这样以来可以保持体形和健康的身体;放松点:保持平和的心态,必须做到心情乐观避免情绪激动。同时指导患者服药要按时,并与进餐配合,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2.2.2用药的指导
要反复向患者本人及家属交待清楚各种治疗的细节,教他们如何合理用药,在联合用药时,特别要小心谨慎,避免出现由于未掌握或忽略准确服药的方法而使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况,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低血糖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方法,使患者对治疗有安全感和信心。对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向其讲解药物的剂量。胰岛素治疗,必须在饭前半小时注射,进餐不可拖延,胰岛素剂量必须抽取准确。各种治疗药物剂量的调整,应当由医生根据血糖检测情况来作出决定,患者不可自行决定;尤其是各种所谓的土方、秘方绝对不可乱用,即使使用也应该在咨询了医生后方可进行,同时必须要告诉主治医生。2.2.3自我监测的指导
糖尿病控制的好坏预期并发症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指导糖尿病患者学会自我监护,每1~2个月要定期复查,每1~2年全面复查,并将获取血糖和代谢方面的有关的数据准确记录,作为调整药物、饮食和活动量的依据;确保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糖尿病监测主要包括血糖监测、尿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及各种慢性并发症的监测。血脂水平,心、肾、神经功能和眼底情况要经常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治疗。当身体状况不佳时及时就诊。2.2.4自我保健的指导
要特别重视糖尿病足的预防,经常进行足部运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避免因血管或神经障碍引起的小腿、足趾感染。剪趾甲时不可剪的过深,不要用锐器抠老茧和鸡眼。鞋袜应合脚舒适的,穿脱袜子要轻柔,有接缝、破洞或不平整的鞋袜,最好不要穿;当发现小腿、足趾颜色和温度变化或有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3~6个月定期做口腔检查,看牙医时要告知牙医您患有糖尿病。要加强皮肤的保健,女性使用化妆品时要防止毛孔堵塞,引起疖、痈。男性刮脸时要防止刮破皮肤造成感染,对于已经感染的部位,要做好局部清洁和消毒。
3结果
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对其生活方式的干预和指导,8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对健康知识的了解、饮食的控制都比教育前好,尤其是教育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有了明显改善,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思想顾虑要比教育前少。患者病情得到了明显控制。
4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一旦确诊往往需要终身治疗,因此社区老年性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重视。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还可以提升患者的自我防护技能,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4],从而做到饮食合理,戒烟限酒,提高了对医嘱的依从性,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家属由于提高了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其协助、督导患者配合治疗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患者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
社区是常见病及慢性病的就医场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充分体现[5]。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区干预和指导,已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蒋国彦.老年糖尿病的防治.中级医刊,1997,32(4):20.
[2]孟昕.糖尿病教育的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27-28
[3]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7―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