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

乡村学校教育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学校教育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学校教育现状

第1篇: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第2篇: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教育

在提出“应当从战略性的高度重点建设中国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应当将思想德育工作放在战略性位置,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将“传道”放在首要环节,即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知识讲授之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工作,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工作,其在实践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现实性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根源在于教育制度和理念建设的不足,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升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新渠道。

一、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现状

当前,在我国农村中小学,重视“智”的发展,忽视“德”的发展是普遍现象,虽然强调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多年,但是由于考试机制的存在,应试教育离不开中小学教育的舞台,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时有冲突,中小学通常都将知识教学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升学压力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中“德”与“智”这两个本不冲突的因素,成为了两者必须选其一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德育情况考核机制还停留在传统的科目考试成绩为主,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通常比较僵化和走过场,对于其重视程度也很低,通常将对于德育的认知代替了行动,对于德育评价的模式僵化,科学性比较差,这就导致农村中小学对于德与智的平衡性把握有限。

2.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现状

我国当前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其实效性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针对性弱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很多农村中小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没有科学的机制体制,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变化,需要制定新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方法,缺乏科学有效的良好标准来进行新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开展。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考核成绩应当纳入在整体的考核当中,学校在整体的德育工作计划制定中,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老办法,应当遵循教育的基本分析方式,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背景,同时尊重农村中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创新发展,保障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庭与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不仅仅教育机构,各个地方的社会行政部门也都认识到对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渠道,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对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补充教育。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社会中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认识责任感不全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和社会只需要依赖于学校、问责于学校即可,这一思想就导致当前我国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程度十分有限,难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同时,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教不得法的问题广泛存在于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当中。

二、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仍需要受到教育从业者广泛的重视。主要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落后,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不够,很多学校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都不够全面。例如,在2016年5月,针对农村中小学思想教育问题,甘肃省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对于甘肃省的中小学进行综合整治,对于网络暴力、肢体暴力等手段进行的校园欺凌进行集中整治。然而,就在2016年9月,微博上传播的一段《定西市工贸中专文峰校区校园暴力》视频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时常1分23秒左右的视频拍摄于学校围墙旁,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背对着围墙,另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狠狠的抽了她一耳光,随后打人的女学生脱下了校服,再次不停的扇对方耳光。同时,她还不断的用陇西方言责骂着被打女生。被欺凌女生反抗无力不断哭泣,经过媒体曝光后,目前,被打女学生已经回校正常上课,学校也对打人的女学生进行了相关处置。

不仅如此,也追究了打人女学生的监护人的责任,对于被打女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赔礼道歉,同时保证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工作。这一事件,深刻体现出我国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没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同时,教育从业者当中也存在着道德教育不够耐心、科学,奖罚机制不合理,对于学生的培养耐心和态度不同,没能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因而校园欺凌,体罚事件偶有发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也会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了不良循环。对于部分突发事件,例如校园欺凌事件,应当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在事件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进行教育策略的探讨,从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和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三个角度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为我国培养出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人才。

参考文献:

[1]浦明磊. 试论德育管理问题不足与解决策略[J]. 亚太教育,2016,22:193.

第3篇: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委托管理;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为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在达成这一目标过程中,很大的一项举措就是借助城市名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实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把名校的优势资源辐射到乡村,而委托管理办学就是众多举措中的一种。所谓委托管理办学,就是把学校办学的管理权委托给多方或者其中一方管理,实现教育资源的高位“嫁接”,但委托管理办学不是全权办学,更多的是管理,即办学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改变目前乡村学校相对落后的教育局面。在学校教育中,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而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动力,只有改变并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完成对学校的整体改变,才能创新一所学校,因此,促进乡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委托管理办学的模式下,如何让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让乡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上一个台阶,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结合现状,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信

长期以来,由于对乡村教育的偏见以及受到乡村经济条件的制约,乡村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大量乡村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学校,大学毕业生也不太愿意走进乡村中学,即使在博士生、硕士生大量走进教育行业的今天也不例外。乡村教育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造成了乡村学校教育的两大硬伤,一是教师专业不对口,许多学科教师并非专业教师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改行任教。这种现象,一方面制约了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打击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二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水平相对落后,处于这种环境下的教师,普遍都有一种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的心态,缺乏上进心,对职称、晋升等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在现今的教育形势下,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和完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时展的需要。因此,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信就成了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

1.针对实情,查找和弥补差距

一方面,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庞大,师生比远远高于城市;另一方面,学校教师配置不合理,学科专业不对口。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调研各校情况,补强师资,统筹调配,调整学校师资结构,建立教师的流动机制,尽可能保证教师的专业对口,在本专业的领域内发挥教师的特长,这是增强教师专业自信的有力保障。乡村教师的学历不高,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也是阻碍教师上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关心教师的学习不能只是一种口号,应利用各种平台,提供学习机会,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自卑心态。要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了解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不学习不仅导致教育教学能力低,也势必影响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已经成为过去,现今的理论是“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成为一条河”,取之不绝,用之不尽,这也是对教师继续教育,终生学习的最好诠释。

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自我评价

“名师出高徒”。这是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评价,也是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的片面认识。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乡村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许多都转向城市求学,现在乡村学校的生源结构主要由留守儿童和部分外来务工子弟组成。这一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相对较差,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落后,教师的成就感在消失,造成教师专业成长动力缺失,专业发展缓慢,自信降低。其实,从社会上追求名校入学现象就可以知道,名师之名,更在于名校之名。因此,要让教师提高自我评价,就要跳出这种思维,转变观念,不能因为所教学生的成绩而妄自菲薄,要从教师的专业角度对自己重新认识,重新评价自己,把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和业务素质作为自我评价的出发点,教师的教育个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3.成功体验,提升教师专业自信

成功体验是树立教师专业自信的快捷方式。在学生教育中,教师都会运用这种方法促进学生的转化和提高。在教师自身发展道路上,作为管理者,也应当有这种思路,创造各种条件,利用各种场合,对教师的工作多鼓励、多肯定,大力支持乡村教师参与专业的比赛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学科活动,以活动激发自信,促进成长。在现今的一些教育教学技能比赛中,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乡村的教师受条件限制,对教学技能的掌握弱很多,如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就是典型的例子,城乡教师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乡村教师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上。因此,在教育的大环境下,应创设一种更加公平的竞争机制,甚至于向乡村学校倾斜政策,多给乡村教师成功体验,增强乡村教师的自信,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创设平台,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依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来源于团队的帮助。在委托管理模式下,委托管理校是作为资源优势校而存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软实力、教育办学的理念、师资的优势、教育教学的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等方面,而这些资源优势,正好能给予乡村学校提供优质平台。因此,在委托管理实践中,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创设平台,形成城乡之间的师生互动,增进两校之间的深度交流合作,通过托管校创设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促进被托管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如学科的联合教研,“同题异构”课堂开设,师徒互帮对子的确立,外出培训和交流,等等,以课堂为阵地,活动为平台,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1.建立健全托管机制,提供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在委托管理办学中,对被托管校的师资培训是一项重点工作,如我校的“十年一贯制”学校,是采用委托两校管理的模式。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议内容:成立学校校务委员会,托管校委派校级领导,同时互派教师进行交流,托管校派出骨干教师到学校任教及开展带教工作,而学校选派教师到两托管校顶岗任教、跟班培训。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才能出成效,针对协议内容,在实践中,我校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教代会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关教师交流合作的措施和制度。如《厦门市新圩学校外派交流实施意见》、《厦门市三校联合教研实施方案》、《厦门市新圩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厦门市新圩学校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厦门市新圩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计划》等,让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可持续性和制度保障。

2.专家引领,让专业成长之路更快

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是理论层面,其次才是实践层面。乡村教师的薄弱点在于教育教学的理念不足,理论基础不够。通过与城市优质校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托管校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能力。推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思路,请进来,就是把外校教育教学的专家、学者、骨干请到学校来,给教师开讲座,上示范课、观摩课,与专家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理论;走出去,就是通过走出校门,向别人学习,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为学校教师提供与外校名师零距离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快速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善目前城乡教师的专业水平差异,一方面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更好地为乡村教育事业服务。

3.多样平台,让专业成长之路更宽

教师的专业发展,包含学科教学水平和学科教研水平的发展,最终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品质,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因此,要创设多样的平台,让教师的专业全面发展,如我校在委托管理过程中,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增加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学校逐步创设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平台:教学平台、教研平台、网络学习平台。首先,三校之间制定教学、教研的联合交流机制,每学期按要求制定和实施交流计划,学科的课堂教学、教研常态化,师生的交流、互动活动多样化。其次,加大教师的培训投入,规划外出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让教师走出学校,走进省内外学校进行学习、观摩和考察,开阔视野。再次,打造学校的网络平台,建立网上学习平台、教育教学论坛等,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与校内外教师形成网络互动,教师通过学习丰富和充实自己,在交流和反思中不断成长。

三、立足校本,形成教师的专业自觉

托管校的带教、培训以及外出学习,只是针对部分的教师行为,使教师的能力得到提升,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整体教师队伍形成的专业自觉,让教师从教书走向教学,再从教学走向教研的转变,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的一种文化,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形成严谨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另外,由于教师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差异,从外面学习的东西,需要经过教师的实践和反思,才能内化为教师的教育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因此,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应立足于岗位实践的主动建构,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立足校本,学以致用,加快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掌控课堂,形成教师的教学自觉

课堂是教师施教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施展的平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形成教师的教学自觉。首先,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在为人师表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践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育箴言,以完美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其次,教师的业务素质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严谨的教风、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灵活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全面落实各项课堂常规、在和谐稳定的课堂氛围中达成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等方面。再次,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在教育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确实施教育教学策略。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出“减负增效”的政策,减负意味着减少学生课外的学习、作业时间,因此,课堂的增效就成为必然。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转变教师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教学方式方法多样,给学生留有广阔的观察与思考、实践与探索的空间,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以“研”促“教”,形成教师的研究自觉

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科研的发展是关键。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学校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形成教师的研究自觉。现今的乡村学校,由于学生生源数的减少,同时政府部门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学校的硬件建设已经趋同于城市学校建设水平,小班化教学已经比较普遍,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和策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为支撑点,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是问题研究的提升,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让教师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认识问题,从而把问题转化为课题来研究,建立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向科研要质量,完成从“教学”到“教研”的转变,通过校本研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让教师完成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

3.完善制度,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第4篇: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

1 农村教育研究现状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政策上的战略选择,它涉及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如何分配。直接关系着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教育资源的配置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影响教育结构及调整,同时影响教育质量。

2 农村体育教育的意义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经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乡村体育教育任重道远,地区差异特别明显,基础教育有独特的规律性,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完善人格,还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执行者,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农村学校体育的开展质量,所以必须加强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当前整体上与城镇存在差距的情况下,促进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学校体育事业发展,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体质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法、对比分析、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等方法。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调查表,分别走访了南阳市13县市38乡镇78所乡村中小学校,进行了问卷发放,共计发放3 00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2 791份,有效回收率为93%份,为研究提供数据依据。

4 调查结果

4.1 乡村体育教师队伍男、女结构现状调查

男、女体育教师比例适当才是合理的教师队伍,在这方面,体育教师更为重要。

在调查的南阳市38个乡镇78所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共200人,其中男性体育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88%,女性体育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12%,男女比例为7.3:1。男、女性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衡,教师性别失衡问题日渐凸显,并已经从多方面影响到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所以说数量合适的女体育教师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基于以上考虑,乡村中小学女体育教师比例不合适的情况应予以重视。见表l。

4.2 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现状调查

年龄不仅是一个人生理功能的标志,也是知识、经验积累的体现。年龄结构,指教师队伍年龄的构成。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要成梯队分布。

通过表2可以看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所占比例为32,经过差异性检验,P< 0. 01,可知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老龄化比例差别非常显著,说明新老体育教师比例失衡,造成“青黄不接”现象,体育教师职业对青年人吸引力明显下降。

4.3 乡村体育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现状调查

体育教师普遍存在兼职现象,对专职体育教师的需求还有很大缺口,兼职体育教师一般是有一定体育基础的非体育专业教师或是其他任课老师担任,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调查中有119位专职体育教师,67位兼任教师,14位代课教师。78所农村中小学在校教学班级7 206个。P< 0. 05说明乡村体育教师兼职现象比较严重,可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量繁重,面临着一个专职体育教师短缺的现实问题。见表3。

4.4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情况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其学校地位、学生地位、学生家长地位等的综合体现,是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这一职业被社会认同并尊重的程度。见表4。

该调查从数据上看,在社会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地位认定结构中,仅66.1%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教师比较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与尊重,学校的评价和认知度占48.2%,学生认同占比为56.7%,高达84.9%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不认为自己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5 结论

该市乡村教师队伍存在年龄老化、学历与知识层次偏低、学科配比不合理等结构性问题。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乡镇师资不足问题,加大招收体育特岗教师力度,特别是增加女体育教师招收数量。加大乡村体育教师培训力度,保障专职专用,落实素质教育总体目标。

第5篇: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乡村学校;校本教研;核心问题;专家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32-02

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业务水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而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乡村学校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既有助于乡村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当前,许多乡村学校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同时在校本教研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推进速度和推进质量。

一、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1.教研主题缺少乡土关注。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乡村学校在确定校本教研主题时更倾向于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往往依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和相关指示,由学校的校长和教研组长确定本校的校本教研主题。如,某地教育局某一阶段大力推广“双主互动”教学模式,所辖的学校便基于此确定本校的校本教研主题为“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学习与研究,整个地区上上下下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一股“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热潮。“自主而下”的模式有助于教育主管部门对所辖学校的宏观管理,也有助于乡村学校了解和学习一些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避免成为“井底之蛙”。但是,这种模式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首先,乡村学校囿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硬性安排,按部就班地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急于模仿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而忽视了乡村学校所在地区长期传承下来的乡土文化特色以及乡村学校的教师风格、学生特征,导致校本教研缺乏校本性而根基不稳。其次,一些乡村学校在教研活动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解读上级教育管理部分颁发的相关文件材料,而未充分根据自身学校现实情况对文件进行内化吸收,研究和探索基于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由于缺少对自己学校特点与现实情况的考量,导致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投入很多精力却收效甚微。最后,乡村教师在这种“自上而下”确定教研主题的模式之下,校本教研的话语权被无形中剥夺,教研自主性难以得到实现,以致很多教师往往认为校本教研仅仅是上级下派的“外在”任务,研究主题与自身教学实践相互剥离,最终成为校本教研的“被动参与者”。

2.教研开展缺少核心问题研讨。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校本教研的文件要求中,往往更关注学校组织校本教研的数量层面的达标要求,而缺少对校本教研具体开展和实施效果的关注。以致所辖学校的部分教学主管领导,在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时,问题意识和效果意识淡薄,缺少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整体规划与构思,更缺乏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以乡村学校校本教研常见的组织形式――听评课为例。由于学校组织听评课时,对听评课研讨主题的确定不够明确,而导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分析与研讨难以围绕着某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在某小学的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仅围绕一位教师的一节语文课,参加活动的教师们便衍生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阅读课的教学模式”等将近十个话题。再加之,校本教研组织者不能及时引导教师确定本次研讨的“核心问题”,最终校本教研由于话题分散而使得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流于表面化,也使得教师之间的交流因为缺少共同话题而难以充分发挥其“教学研讨”之功能。

3.教研活动急需专家引领。调查发现,乡村校本教研活动迫切需要专家引领。一方面,由于受到地域条件和资源限制,一些乡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专家多为校内专家,即主要是本校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表现突出的学校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与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这些校内专家对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熟悉,在教研活动中对教师的帮助切合实际,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然而在更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和新教学理念的推广方面,则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学校的教师普遍表示,希望在原有校内专家的基础上加强校外专家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教师反映,学校邀请一些高校教师或研究机构中的专业人员来做校本教研指导,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了解教育发展动态的同时,由于个别高校教师或研究机构中的专业人员虽掌握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却缺乏对中小学实际的深入了解,导致他们的引领有时不仅不利于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反而使教师如坠云雾,更为迷茫。

二、校本教研的策略

1.给予乡土关注。校本教研是教师在解决教育教学遇到的真实问题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而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校本教研的内涵可知,校本教研的突出特点便是其校本性,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因此,乡村学校的校本教研的主题确定和活动开展都应紧密围绕着乡村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在当前“自上而下”的主流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自下而上”模式,确定校本教研主题之前,应积极搜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将搜集到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确定相应的研究主题,开展研究,研究过程中对乡村学校的乡土特色、乡村教师风格和学生特点给以足够关注,以使校本教研发挥其最大功效。

2.持续研讨核心问题。当前,部分乡村学校不能很好地引领学校和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关注某一核心问题,以致难以切实帮助学校和教师寻找解决问题之有效方法,导致校本教研实施效果不良的现象。因此,乡村学校在组织和开展校本教研时应关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确定学校校本教研的核心问题。其次,确定核心问题之后,应对核心问题给以持续关注。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哪种活动方式,其目的都应是服务于核心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此真正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能力,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构建专家引领机制。乡村学校的校本教研应构建专家引领的有效机制。一方面,组建专家引领团队。团队成员的构成应具广泛性,既包括部分校内专家亦应增加一定数量的校外专家。校内专家熟悉本校的教育教学情况,拥有比较丰富的适合本校的教育资源,对校本教研的指导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乡村学校应充分关注身边的“专家”,本校的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同时,校本教研要基于学校,但不能限于学校。乡村学校不仅优秀教师的数量少,而且教师整体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科研能力较差,如果停留于校内“近亲繁殖”式的研讨,势必不利于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因此,乡村学校还应积极地邀请一些校外专家参与到本校的校本教研之中,如本地区的中小学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教科所的教研员以及高校教育专家。另一方面,考虑到乡村学校的地域条件和资源限制,在专家引领方面可以考虑将“直接引领”和“间接引领”相结合,既邀请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直接引领,包括开展专家讲座、专家与教师共同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等,又积极通过专业性学术期刊、专家博客、在线教育资源等平台加强专业人员对教师教学研究的间接引领。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可以进一步开发网络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校本教研,以获得教育专家的间接引领。

参考文献:

第6篇: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

一、农村学校教研现状

1.农村学校教师缺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广大农村地区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得到人才的地方,不但吸引不了外地人才,而且农村地区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基本不回到本地工作。有的山区学校甚至以代课教师担当主力,教育教学教研水平自然无法得到提升。部分学校师资紧张,无法让更多的人力投入到教研工作中,而且有的学校教师严重不足,教师负担过重,他们本身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已经很不容易了,对教学研究工作力不从心,就连听课、说课、评课这样最基本最简单的交流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

2.有的学校校长素质低下,行政型的领导多,业务型领导少。很多学校领导不参加教研活动,不深入教学第一线。据不完全统计,有的校长三年进入课堂听课不到十节,平常不参加、不指导学校的教研工作。管理水平跟不上。对开展教研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复杂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教研活动会分散教师精力,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一些学校即使开展了此项工作,也是属于敷衍各级领导的检查(只注重资料建设)。还有的学校领导在聘任教研组长时,不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聘任的教研人员年龄偏大、素质偏低,根本不能组织开展教研工作。

3.有的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加上一部分教师又是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没有经过师范院校培训过,文化素质、业务水平较低。再加上平时不善于学习、积累,不了解外界教研动态,无力承担起这项工作。他们有的长期只能胜任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就更谈不上指导年轻教师和搞什么教育教学研究了。

4.学校校长几十年不变,领导和教师之间矛盾重重,还有个别庸、贪的校长,严重影响教研工作的开展。

5.很多校长将学校经费用于搞形象工程,学校经费根本不投入于教学研究之中。

6.校内教研效果不明显。

二、改变农村学校教研现状的方法与对策

1.教研工作要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更应该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切忌贪多求大。

这是因为:(1)教育科研是教师自己的本职工作需要。(2)教师自己要熟悉教材,掌握教学方法,充分了解学生。(3)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便于操作,易于实践。(4)教师所研究的课题,要针对于本地区、本校实际。就学校教研工作而言,其重点应放在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后进生的转化、尖子生的培养、留守儿童的关注上。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效果最终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把教学设想转化为教学效果的桥梁。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是教师和学生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一手抓教学思想的转变,一手抓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小结合,以小为主,采取小范围的大改,大范围的小改。

2.教研工作要着眼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研工作要最终落实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事实证明,教研与教师的业务素质成正比。教师承担了教研课题后,就要多方搜集信息资料,四处找人探讨交流,然后形成研究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课题承担者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迫使他不断查阅资料,以至拜师求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研究任务后,还要在科学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研理论,以便推广使用。随着对研究过程各个环节的反复思考,一个最佳的研究方案形成了,新的一轮研究又开始了,形成教研的良性循环。这样,不论是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还是教师的教研意识、教研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反过来,由于教师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能自如地遵循教学规律,辩证施教,对落后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目的。

3.校长要投身于教研工作中去。(1)校长参加教研工作,一是能起表率作用,更好地带领全校教师积极投身于教研,形成全员介入的良好氛围;二是校长能更好地把握全校的教学研究工作情况,取得第一手材料,做到熟悉情况,掌握工作主动权,形成学校的教研风格;三是能直接从教研工作中发现有价值的课题、值得推广的经验或存在的工作问题,促使这项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另外,校长最好要有自己的实验课研究,或是要参与学校某一课(组)的研究工作,担任其中的部分研究任务,这样既可融洽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又能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更好地全面管理学校。(2)学校校长要实行交流。一个校长长期在一所学校工作,校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严重影响教研工作的开展。校长要清正廉明,将公用经费用在点子上。(3)校长要改变家长制的工作作风,构建和谐的教研氛围。(4)建议学校将一部分经费用于教学研究。

4.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有效提高农村学校教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城乡教学教研水平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现在的主要任务逐步创造条件力求缩小差距。目前,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更多地关注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重视并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的制度。城市教师到农村,不仅带去了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与教学,更带去了新的教育观念和教研方法,同时替换出乡村教师到城市进修提高,把先进教学教研方法与理念带到农村地区,带动农村学校教育教研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水平。

第7篇: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撤点并校;农村义务教育;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

1.背景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即“撤点并校”。撤点并校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学和小学,使学生集中到部分城镇学校的一系列措施,这些城镇学校一般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较好,而农村学生也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权利,政策的实施影响到很大一部分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学生能否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而义务教育更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教育质量应当给予保证。从1997年到2014年的18年间,“撤点并校”无疑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为了掌握这些影响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对黑龙江省一些典型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试图让更多人了解到此政策实施的情况,为我国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2.调研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研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佳木斯市的一些典型农村地区为研究区域,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生家长、教师为调研对象,采用线上与线下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与村民访谈两种调研方法。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家长、教师三个群体共设计了3个不同的版本,其中给学生群体共发放了问卷354张,回收率是86.4%,家长群体共发放了问卷263张,回收率是82.1%,教师群体共发放了问卷214张,回收率是76.6%,有效问卷的信息通过微软EXCEL软件进行归纳总结和数据分析,在发放问卷的同时进行村民访谈,询问村民关于撤点并校的事情并及时记录整理。

3.撤点并校的影响

通过对统计出来的数据和与村民访谈的记录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3.1对农村地区教育硬件环境的影响

撤点并校后的学校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有44.45%的学生对此非常满意或较满意,可见学生满意度较高,良好的设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有74.39%的教师也认为学校的管理较为严格;撤点并校后的学校统一组织了较多的集体活动,有34.1%的学生认为活动非常多或较多,但还需要加强,说明学校组织的活动较丰富,可以增强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同时也在更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讲课水平高,总体师资力量强,选择对教师非常满意或较满意的学生人数占72.87%,选择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学生只有7.52%,反映学生对于教师十分认可,这也反映在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上,认为非常满意或较满意的家长人数占67.13%,可见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满意度很高,也符合家长对于教师的预期,希望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3.2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在人际关系方面,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教师、同学、舍友关系很好,选择与教师关系非常亲密或较亲密的学生人数占48.69%,选择与同学关系非常亲密或较亲密的学生人数占74.19%,选择与舍友关系非常亲密或较亲密的住宿生人数占70.37%,变化的环境增强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使学生的交往能力提高,同时认为自己的自立能力提高的非常多或较多的住宿生人数占53.66%,住宿生活虽然使学生远离父母,也使一些学生觉得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但也提高了住宿生的自立能力,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以后进入大学,走向社会做好准备。从总体上看,67.29%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比较适应。

在对农村地区教育硬件环境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有下列几个方面。

3.3对学生往返学校的交通形式和交通费用的影响

在对上学交通方式的调查中,41.58%的同学选择步行,10.89%的同学选择骑自行车,26.74%的同学坐校车,20.79%的同学选择其他方式,选择步行的同学主要是父母陪读或是住宿生,而非住宿生主要是选择坐校车上学,但是在访谈时有家长反应,学校的校车要收较高的费用,增加了家里的花销。而且虽然大部分学生的上学时间能控制在30分钟以内,但是仍有4.42%的同学要用30~40分钟,4.87%的同学要用40~50分钟,因为家与学校的距离太远,且有38.39%的同学认为上学路途花费的时间和体力对学习造成影响。

3.4对学生食住方式和安全的影响

在对午饭方式的调查中,17.13%的同学会在家里吃午饭,53.24%的同学会选择在食堂吃午饭,20.37%的同学会去小饭桌吃饭,还有9.26%的同学选择其他方式。根据数据,大多数同学都选择在食堂吃饭,所以食堂的食品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据走访,学校食堂的情况不是很让家长放心,有50.54%的家长表示非常担心或较担心孩子的午饭食品安全问题。在对住宿方式的调查中,16.20%的学生住自己家,44.92%的学生住学校宿舍,16.20%的学生住校外的宿舍,20.37%的学生由父母陪读,在城镇租房子,2.31%的学生选择其他,有一些父母为了孩子能有更好地住宿生活选择陪孩子一起到城镇生活,但大多数父母还是选择让孩子住学校宿舍,但是却有47.67%的家长对孩子的住宿安全非常担心或较担心,更有72.73%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交通安全非常担心或较担心。

3.5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学习方面,有53.44%的学生认为作业多,写作业的时间大多集中在2小时~3小时,这是使学生压力过大的一方面原因,有54.46%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非常大或较大,而有的班级人数过多,教师往往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46.34%的教师认为农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城镇学生相比较差,在学习能力方面,有62.80%的教师认为农村学生学习能力与城镇学生相比差,在学习成绩方面,68.90%的教师认为农村学生成绩比城镇学生差,92.68%的教师认为农村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农村学生在学习方面总体来说不是很好,不仅如此,70.73%的教师还发现农村学生有心理问题。

4.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实施撤点并校政策的优势所在,也看到了在实施撤点并校政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想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我们必须着眼于这些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一些意见,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或提高。

4.1适当保留一些农村学校

在农村地区需要适当保留一些学校,家长们也希望离年幼的孩子更近一些。对于这些未成年的学生来说,各方面的能力都不成熟,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在身边给予一定的呵护与帮助,而且学校与家里的距离变近也会使学生的食住行等方面变得更加方便,更让家长放心。乡村小学是乡村文化的传播中心,学校和村民、乡村文化是紧密联系的,有些村民对乡村学校有很深的情感[2],可见,保留一些农村学校显得更为必要。

4.2让食住行等方面更加安全放心

如果能够恢复一些农村学校,可降低学生的伙食费、住宿费和交通费,如果不能恢复,也希望政府可以给予农村学生一些补贴,以降低家里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希望学校加强对食堂、宿舍和校车的管理,开展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3],使校园生活变安全,也让家长不为孩子的安全问题而担心。

4.3改善农村学生的学习情况

经调查,发现农村学生的学习方面不是很强,因此他们自身应该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同时学校、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农村学生更多的关心,如可以与农村学生多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近况,这样既可以了解到他们的学习困难在哪里,还可以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第8篇: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教师 教师培训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6-02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教学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教师职业日渐成为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教师职业专业性提升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能够识文断字的人都可以从事的职业。时至今日,边远农村地区,除了教师数量仍存在不足之外,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教师专业发展不能满足教师自身和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成为限制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困难之一。

教师要不断面对在新时代、新天地、新环境、新的文化价值观的“染缸”中生长起来,将要在充满挑战、竞争、危机,同时又充满机会的未来社会去大展拳脚,绽放生命色彩、书写生命意蕴、实现生命价值的新生的一代又一代,越来越感觉到职业的压力和教学的困惑了,这是由教学“与时俱进”的本质和规律决定的。发展与变化无时不在,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困难随时产生。教育教学理论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产生的新情况对之以策,而在教育和教学中,理论总是通过教师才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提高教师素质,使每一位教师胜任他的工作,具备与时俱进,顺应教育教学发展变化的要求,能将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实践力量,适应教学新环境,敏锐察觉和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的解决,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思路。教师须具备持续发展的“素养”,面对诸多变化,教师原本的学识水平、教育教学的理念,教育教学技能等,就会出现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发展变化需求的状况。面对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变化,教师能否紧跟其变,甚至是“以变制变”,“以变测变”、“以变促变”,教师的素质走在教学变化的前面,实现教师对教育教学变革的引领和支撑,改变教师在教学改革面前不知所措的现状。而教师要实现素质发展较为有效且被广泛认同的一条道路就是实现“专业发展”,通过专业发展使自己在教学技能上游刃有余、教学心态上永葆青春、教学认识上高屋建瓴、在教学事业上乐此不疲。

教师做教学研究,外出学习培训等都是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克服和调整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专业发展会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愈加胜任而产生自我认同,是教师良好教学习惯的养成过程,是源源不断的蓄势进一步发展的内心需求不断强化的过程。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地从“涉足”教师职业不断地钻进教师职业本身和内部的过程,意味着他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再仅仅处于“皮毛”层次做工作,而是深入到教育教学内部、触及教育教学本质、发挥自己创造性和智慧去干的“事业”。与流逝的岁月一道,一部分教师成为教学名师、特级教师、知名专家、用精彩的笔墨书写了自己的教学人生,而另一类教师则做起撞钟和尚的差事,他们每一个教学的过程将他们推上了不同道路,这主要来源于他们不同的专业发展道路。

二、农村学校及农村教师有其特殊性

教师教书育人,承载国家和民族兴亡使命、关乎社会和谐发展和文明火种的传播,甚至掌握人类未来幸福和发展方向的舵盘,任重而道远。教师职业的从事者须是身心健康的人,也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人类未来、国家民族的强盛等培养出健康的有用之材,为我们建构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长久的存在家园而做出贡献。教师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边远农村教师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由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等因素决定的,农村学校的教师有其相对特殊的生存状态。“与城市学校相比较,农村和偏远地区乡镇的生活条件无疑存在较大距离。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文化生活贫乏,这些必然影响教师工作热情、教育质量和师资队伍的稳定”[1]。此外,边远乡村教师获得信息的途径、专业发展的渠道等多方面都明显的处于劣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行走的不竭动力,是教书育人工作不至于变成乏味的苦差的有效预防之策,是教师心态保持青春的“良药”。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且设法改进并解决相关解决,这也是乡村教育获得发展和提升的必然要求。农村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良好发展是提升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

三、边远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边远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缺乏有效的、能够持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运作机制及保障。边远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常见三种途径:一是自主提升;二是国家(上级)组织领导的教师培训(如“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等);三是学校或当地教育领导部分(如教育局)组织力量外出学习“取经”。自主提升常出于教师教学的困惑所带来的教师自身意识的改变而引发的一种自觉的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及提升,这种提升往往可以产生实际的效果,一些优秀教师就是通过自觉的学习而实现自身教学水平发展的,但这种教师在农村一线实属“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毋庸置疑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但是在农村学校能够主动研究教学的教师却很少。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人数过少与学校的“教研制度”建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而教案备写、作业批阅,计划总结的书写等,常常是在被统一的领导下,按一个模式完成的,缺乏创造性和个性,教学工作变得机械而死板缺乏生机。对此,有研究者指出:“鼓励教师求实创新,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应少‘刚’性,多‘柔’性,让教师在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自由的学术气氛中施展才华,实现教师工作由被动向创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还有一种自主提升是教师为“提升”而采取的提升,主要体现为“文凭”的提升,如自学考试、电大、函授等教师采取的自主提升方式成为近年来教师学历提升的快速通道,但这种提升大多数情况之下并未如学历提升一般对教师本身的学识水平和教学素养等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于国培计划等,借助于网络的远程形式的培训,由于培训机构的评价方式、培训单位与学习人员之间的“距离”的限制和约束,教师自身日常工作需求等原因,培训的效果和预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线学校按照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和所下达的培训比例派遣教师外出参加实地培训也是培训的主要方式,但这种培训也极大地存在实际与预想不一致的情况。迫于升学压力及其他原因,一些中小学校长舍不得骨干教师、潜力股、实力派教师外出考察培训,一般会安排“后勤人员”、“机动人员”、“后备力量”去参加培训,认为只要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即可。不能不说这是在急功近利的眼界之下对培训目的的严重曲解和培训项目的致命损害。有效的培训提升和教学实践工作的关系正如磨刀和砍柴的关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利刃在手,光靠工夫怎能顺应和满足日新月异的教学发展变化的需求。另外一些农村学校(尤其是学生人数偏少的学校)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培训费的支出也成为教师培训不可忽视的阻力之一。一些学校管理者因为经费紧张会想方设法向上级要求压缩培训名额。另外,教师对培训认识不足,甚至是被迫参与培训,一些培训机构对培训效果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也是培训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

此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还有:一是农村学校激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制度建设薄弱,学校教研机构不健全,没有教学研究的组织机构保障。一般学校均设有教务处,但是教务处常常忙于教学服务的琐事,没有精力专门去组织力量从事教学研究。一线学校是否应设立教研室,组织学校的精干力量带领学校教师进行校本教学研究,形成教学研究的风气和氛围,从理论层面为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寻求破解之道。二是对于进行教学研究的教师,学校不予以支持和帮扶,存在一些教师在孤军奋斗、事务繁忙中终因孤掌难鸣和体力不支而中道退出。三是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大多数教师的信息素养偏低,要么是由自己的知识结构造成的,要么是由于设备的不能及时跟进导致年轻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逐渐地也落后了。在信息化代表了时代特征的今天,没有联通互联网的农村学校数量不少,另外教育类期刊杂志的订阅也非常有限,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阻碍因素。四是教师自身对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够。另外,对乡村教师的学习机会现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教学繁忙,学习时间偏少;二是经费短缺,学习资源匮乏;三是支持不足,学习机会缺乏政策保障;四是气氛不浓,学习文化呈现惰性”。[3]这些严重的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进而对农村中小学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胜任教师工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路径。边远农村学校教师受限于其生活和工作的实际环境,实现专业良好的发展往往具有更多的困难,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走上良好的专业发展道路,是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陈元辉.城乡教育二元分离问题的解决策略探讨――日本教师轮岗制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5):157.

第9篇: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基层学校;艺术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其现状和水平是衡量我国整体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世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民族,约有1.4万个行政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人口多,农村基层学校教育的现状和水平对于全区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影响深远。广西的基层学校主要分为城(县)市级、乡镇级、农村级三个层面。据不完全统计,广西三个不同层面的小学数量比例约为3:2:5,在校学生人数比例约为4:3:3,教师人数比例约为5:3:2。由表1看出,广西农村基层小学的数量、在校学生人数、教师人数结构比例明显失衡,导致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本文以广西农村基层学校为切入点,对其艺术教育现状和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试提出有利于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广西农村基层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走访调查统计,广西农村基层学校中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有:艺术教育投入执行力度欠缺,导致教学条件落后,使艺术教学受到很大的限制;艺术学习环境较差,导致学生学习艺术的意识较薄弱,不利于义务教育的综合发展;现任教于农村小学的艺术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但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大,因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限,且缺少教学交流和提升的机会及平台,面对困难重重的教学现状,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在教学态度上表现得力不从心;民族艺术文化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接受程度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基层学校艺术教育的关注度不足,对艺术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仍不到位,使艺术专业或师范类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这对解决教学不平等问题极为不利。

二、“艺术援梦”农村基层艺术教育的对策研究

本文以广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品项目“艺术援梦”为基础,提出“艺术援梦”农村基层学校的对策,引导广西艺术专业大学生关注农村基层学校艺术教育,对艺术教育开展较薄弱的农村基层学校进行援助,以改善其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用艺术服务行动帮助农村孩子实现艺术学习的梦想。

(一)组建“艺术援梦”服务团队

艺术高校组建艺术服务学生联盟,形成教学服务团队机制,为实现农村基层艺术教学服务的长期化、高效化做人力资源的准备。团队包括组织、宣传、教学、生活、机动五个组,面向全体学生招募成员。“艺术援梦”团队坚持教学团队化原则,从活动的策划、组织到开展都有专人负责。在艺术服务过程中,根据农村基层学校的实际需求,联系一些社会和学校艺术团体走基层、进乡村,开展艺术支教、节假日主题活动、慰问演出等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利用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为农村基层艺术教育发展献出一份力量。

(二)实行线上线下结对子服务

线上结对子即网络结对子,通过网络新媒体,对农村艺术代课教师进行长期性的远程指导,实时给农村基层学校发送学校艺术教育的前沿动态和教学方法,并通过网上交流,针对代课教师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有利于及时更新农村基层学校艺术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有利于加速其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和局域网等先进的手段开展艺术教育,有利于高校艺术学习和研究者实时了解农村基层学校艺术教学的真实情况。线下结对子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同一个基层学校进行较为长期性的教学服务。结对子教学服务是阶段性的,在该阶段内,高校与固定的基层学校结对子开展教学服务活动。

(三)采取层次性艺术服务

有层次地开展教学服务和进行成果汇报,有利于保持基层学校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长期性。在艺术服务教学中,占比重最大的是音乐、舞蹈、美术这三种艺术形式。针对农村基层学校的需要,教学主要以节目编排、美术手工、艺术常规教学等形式为主。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由简到难、从少到多,层层递进,并随学生的学习程度和需要进行调整。

目前,关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问题的主要有高校、群艺馆和社会艺术机构等群体和个人。他们开展艺术走基层活动的时间周期较短,教学队伍的不成熟或不稳定导致很多活动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广西庞大的农村基层学校数量而言,目前的艺术志愿服务队伍的规模、覆盖的农村学校、影响力等还远远不足。由此,本文提出高校艺术专业开展“艺术援梦”农村基层学校志愿服务的对策,旨在有效地缓解农村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使农村基层学校艺术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覃展鹏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