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智育与德育内在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在新课改的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标做出了明确规定: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之中,作为三维目标中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往往被知识目标所掩盖,而这最终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是一些分高德低的人,这是思想政治学科的失败,更是我国教育的失败。
一、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1.考试升学压力
在中考、高考的考试制度下,社会评价体制往往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有差的标准,加之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在这些观念下,难以明确、具体地测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被许多教师所忽视。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知识目标上,放在了如何拿高分上,考试升学这一目标成为最主要的目标。无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缺失与我国的教育评价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2.教师个人素质
新课改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但由于教育与实践的脱节,许多老教师思想固化,并不能跟上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仍旧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具有内隐性与抵抗性,一味“灌输式”教学极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对教学的抵触,不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有的教师本身对教材的把握度不够,在教学观念上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认识不足,在教学的设计中,并未多花心思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一目标之上,认为将知识点讲透就是目标的达成,这也导致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缺失。
3.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中不同教学对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民主有序的课堂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生成;而在专制的教学氛围中,虽然有时候课堂看上去井然有序,但并非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自然的,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并不感兴趣,更别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因此在价值观的引导上学生也更加容易被接受。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1.提高教师素质
(1)以教材为基础,提高教学研究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教材的研究,特别是就思想政治学科本身时代性、发展性等特性而言,教师更应着眼教材,把握教材,从教材出发,剖析时代的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培养,还要重视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刻挖掘教材中隐含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根本,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
(2)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则应该教会学生回归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对知识、对人生的探索。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才会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2.健全社会评价体制
新课改下,教学评价更应多元化,在对学生知识考查的基础之上,更应注重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知识的学习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将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改变现有体制下只看分数的现象。
3.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合力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场所,是集中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地方,而家庭则是学生主要生活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具有直接的作用,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也需要家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教育方面,学校要与家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达成一致,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所得到的认知是一致的。而这最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全社会要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强有力的合力。
教书育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中学思想政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忽视应引起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注。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只有当三维目标都能实现时,思想政治课堂才能称作是真正的有效课堂,培养的学生也才会是健全人格的学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环境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26
1 前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及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需要不断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故而本文拟从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这三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
2 教学环境的改革与创新
所谓教学环境就是指学生在教学空间里面所有东西的整合,对学生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否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很难继续。
在对教学环境进行改革与创新过程中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第一,要坚持课堂中两个主体的原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多以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而两个主体的原则则修补了原有教学模式中的漏洞,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区别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自主性与实践意识的发展,进而实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标。第二,要坚持师生情感互动的原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并在充分了解其心理变化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这样既能改善师生关系,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1]。
3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首先就需要构建和谐机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积极形成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的合力,促进三者关系的融合。其次,营造并利用校园文化,使学生与校园文化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校风与学风中受到无形的感染,进而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第三,积极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要是以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主要内容。
其次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吸引力,其方法总结起来有如下四点:第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理论水平。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它具有科学性,同时也有政治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授课的时候能够广征博引,把握该学科的学科进展,使教学具有科学性。同时,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使用不同的教学理念,以使教学具有知识性、思想性、生动性及说服力。第二,要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是学生,其根本目的是从政治上、思想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成长为中心,积极推进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坚持教育、引导、激励学生,同时又要尊重、关心、帮助学生;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出发,坚持为学生服务,做到贴进生活、贴进实际、贴进学生,帮学生释疑解惑;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第三,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和手段。一种合理的教学方法,一定是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被学生所喜闻乐见。同时,还要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身心规律。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早已不再适用,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注重引导、启发、探究。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另外,要不断改革考查与考试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口试、写读书报告、调研报告等方法进行[2]。第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平台。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结合,促使课堂教育延伸到网络领域,利用互联网的数字化、多媒体化、实时性等技术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及方法手段的创新。
4 教学目标的改革与创新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总要求,它是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质量规格。对教学目标的改革与创新关乎社会人才的培养。所以接下来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进行改革与创新,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知识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已经成为个人进步的必要资源,为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使用效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科学进行知识管理及知识运用。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获得、知识应用及知识创造进行有效管理的活动,它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必须要时刻围绕此目标来开展。第二,能力目标。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个人的知识并不是通过传授而获得的,而是个体利用学习资源,并且在教师、同学以及其他伙伴的帮助下获得的。每个学习者都有着独特的认知结构以及对世界的看法、知识的理解,只有通过互相协作才能促进每个人能力的真正增长。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第三,价值观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教育,它既追求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同时在本质上它又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是能够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它既要促使学生形成对政治知识及政治思想的认同,又要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将思想中的责任、正义等价值观外化为社会行为和社会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真正实现。
5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并促进其改革与创新,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更好实现和学生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飞.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12,(12):47-48.
[2]蔡建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之我见[J].黑河学刊,2013,(6):127.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协同性;理论与实践;反刍功能;制度性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2-0029-03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模式都是理论教育,也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而全面铺开的教育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在课堂内非常重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认识到理论不能与实际相脱节,要克服空洞的、抽象的理论说教,从而逐渐重视课外、校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至实践教育教学,通过实践去验证理论。笔者认为,有关改革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的探索为我们接下来的思政教育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新问题,需要我们在改革创新中用较宏观、整体的视角去考虑思政教育创新的诸多问题,更好地去协调各方面、各部分,使之能协同朝着同一目标去走,即便有时殊途,但最终得于同归,具体的路径、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经自觉的协调及协同,使之目标、结果能够一致。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恒久弥新的话题,而以整体性、协同性的视角去考量可能是较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的很多难题的一个很好的抓手。其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除了理论教育教学外,应该有实践教育教学。其二,如果是两者并存,那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才合适、才协调、才能协同朝着同一教育教学目标前进?其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何各自的作用与功能?这些作用与功能是一种什么关系?其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情况又当如何处理才符合我们的整体性与协同性考量?其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实践教育教学的条件是否成熟?其六,是否有更好的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顺畅有效进行?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而在探讨研究时,我们的立足点是其整体性和协同性,所追求的是整体的效果而非只是课内或者只是课外效果,或者只追求理论教育,或者只追求实践教育的效果,而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果;另外协同性有助于其朝着良好的预期方向发展,有助于整体效果的更好实现。因此它要求我们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协调以上各方面、各部分关系,对系统内的各部分要协调好、处理好可能的冲突乃至矛盾,要有分工又有协作,要协同作战,要朝着共同目标共同努力。
在理论教育教学与实践教育教学之间,近年来有更多地方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教学,这非常值得肯定,也值得我们去总结。纵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是对理论教育教学讲得多,对实践教育教学讲得少。二是相比而言,对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探索较多,而对其抽象研究、总结尚少,也亟待提高。对实践教育的内涵理解也有分歧,导致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脱节、实践教育与“一般”实践混为一谈,在不少高校里把实践教育等同于社会实践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中,有意识地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整合到一块去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系统及各个子系统内的关系认识不到位。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促进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协调不同形式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使之能够协同一致,充分发挥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各自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设计相应的制度性创新给予更有力的保障。
一 课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心应从理论教育转移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者并重,确立和加强泛实践教育在其中的地位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课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一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模式和主阵地,当然离不开理论的灌输,而具有相当的理论性。从很大的意义讲,大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因此理论的教育在课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当然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与中小学的同类性质的课堂相比,这种理论和理性只会更强而非更弱,只会更系统而非更零散。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仍然要加强和改善理论教育。但是从其他方面来看,却有比较大的欠缺,这就是实践和泛实践的教育(指牵涉实践教育各元素的教育,与传统和狭义的实践教育些微不同,范围更广)。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加涅理论 教学 应用
[作者简介]吕鹏(1979- ),男,山东莱州人,青岛理工大学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青岛 26603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11-02
多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课堂教育为主要途径,以理论宣讲为主要内容,以灌输填鸭为主要手段,往往重视“教”的引导性、有效性,忽视“学”的主体性与可塑性;重视经典理论讲解,忽视教学内容多样性需求;重视灌输过程,忽视教育效果测评的有效性等。加涅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在行为心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信息加工思想和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内容,形成了有理论依据也有技术支持的一系列学习理论。实践证明,这一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大部分课堂学习。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研究探索如何应用加涅理论对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
一、加涅理论的基本体系
加涅理论主要包括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两大部分。两大理论是加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应用行为心理学研究方法,吸收信息加工思想与构建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内容,总结归纳出的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是教学理论的基础,它由学习结果分类论、学习层次论、学习过程论、学习条件论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学习理论阐明了学习过程中人对“信息”的处理原则、处理过程以及外部条件等。依据学习理论,加涅推导出了科学、有效的教学理论,它包含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划分、教学方法选择,以及教学目标陈述、任务分析、媒体选择运用、教学结果测量评价等教学设计理论与技术。
(一)学习理论体系
1.学习结果分类论。加涅将人类的“学习”看做是一种信息处理的过程,其结果有五类,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事实上,这五类学习结果涵盖了人的个体学习的全部“信息内化”结果。言语信息是一种以“规范逻辑”形式陈述某事实或观点的能力。智慧技能是一种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包括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四个层次。认知策略是学习者调节自身内部各种机能参与认知行为的能力,其核心是由“已知”认知“未知”的能力。运动技能是学习者肌肉运动形成“活动”的能力。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三个部分,其核心是情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态度与品德非常相似,但不完全相同,态度之中涉及普世准则的部分属于品德范畴。
2.学习层次论。加涅将学习状态划分出八个层次,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这八个层次是有固定顺序的,每一层次的学习都是下一层次学习的前提条件。这种划分也说明,人类的学是由简单的低级学习向复杂的高级学习发展,而简单的低级学习是复杂的高级学习的基础。加涅把前四类作为学习的基础形式,称为联想学习。在联想学习的基础上,出现了五种学习结果。
3.学习过程论。在加涅看来,学习是“未知信息”认知内化为“处理信息”,并进行实践操作反馈的过程。由此,加涅提出学习是个体的一整套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分为八个阶段,依次是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八个阶段可归为准备、操作和迁移三个部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把环境中的刺激转化为能进入记忆状态的信息(即学习的结果)。这些信息在个体完成各种操作的条件下,可以从稳态变为应激态,从而为个体提供支持。
4.学习条件论。人类的学习活动受到内部、外部两大类条件的制约。内部条件是指以前习得的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能力等,是学习者内省学习的基础。从信息加工理论来看,内部条件是“已知”信息,学习者的学习层次是内部条件的主要表现之一。外部条件是指输入刺激的结构和形式,外部条件是信息的来源。从信息加工理论看,外部条件是“未知”信息。显然,特定的“已知”信息可以匹配处理特定的“未知”信息。“因材施教”就是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使之与内部条件相匹配。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告诉我们,提高教学质量要重视学习者的内部条件,并创造相应的适合学习者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二)教学理论体系
加涅教学理论的基本理念是为学习者创造适合的外部条件,这一过程即设计教学。加涅在其代表作《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设计教学,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技术和媒体选用、教学效果的测量等内容。在教学目标描述中,加涅提出运用“五成分”描述教学目标,即目标描述应包含行为情景、刺激的能力、行为对象、学生应激时的行动以及教学工具限制或其他限制条件五个部分。他将教学中的教师活动称作教学事件,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部分(准备、操作、学习迁移)、九个阶段。“准备”包括注意、预期目标和提取“已知”信息三个阶段;“操作”包括应激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和强化四个阶段;“学习迁移”包括刺激认知和技能迁移两个阶段。在媒体选择与运用的技术方面,主要依据有学习情境、媒体的物理因素、任务特点、学生特点等。在学习效果的测量上,应该保证多样性与有效性,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要用不同的测评方式和衡量标准。如果说加涅的学习理论完整、规范、清晰,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指导意义,那么他的教学理论则更注重实用性。教学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联系更紧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加涅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中的应用
(一)在思政教育目标确立中的应用
1.教育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涅认为,学习者素质分为先天的、习得的和自然发展的三种。只有后天习得的素质是直接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的,这部分信息可以被提取,可以进行迁移,是新的学习的必要组成。在“全面发展”的目标中,德育主要涉及情感、认知方面的内容;智育包括言语、智慧、认知等方面的内容;美育涵盖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体育归结为身体素质、技能迁移等方面的内容。可见,加涅的五类学习结果高度概括了“四育”的全部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习得五种学习结果,与“四育”目标要求相统一,与“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相统一。
2.教学目标应该依据五类学习结果深入细化。在“四育”的教育方针中,智育与体育的传统教育形式比较具体,手段比较丰富,易于教学实践,通过具体行为检验,便于教师获得反馈,从而保证了学习效果与教育质量。但是,德育、美育比较复杂、抽象,传统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教师没有特定的获得教学反馈的方法与途径。而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分类,可以很好地解释、支撑德育与美育的内容。五种学习结果相互联系、互有影响,完整地统一在一起,便于界定考察、设计教学、获得反馈。比如,智慧技能、运动技能、认知策略等是态度的基础,态度又决定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的学习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将德育的反馈考察分解为对智慧技能、运动技能、认知策略三个维度上的考察,在各个维度上,再进行详细设计,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细化、量化刺激,获得反馈。由上可见,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论为“四育”的教学目标细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
(二)在思政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加涅的学习条件论告诉我们,学习受到学习者习得的素质(内部条件)和教师施加的学习环境刺激(外部条件)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内、外部条件,即学生自身条件与教学事件达到的刺激效果,而这正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知识、获取技能的主体。学生主体的内部条件差异是造成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其次,要强调教师在学习中的引导作用。要使具备不同内部条件的学生获得同样的学习效果,施加同样的外部刺激显然是行不通的。根据不同学生的素质(内部条件)制定符合个体需要的特定教学刺激(外部条件),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但是,教师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内部条件才是先发的、差异的、主动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遵从这一规律。
2.深化教学相长的观念。加涅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施加的教学刺激都应该与相应的习得过程(应激信息处理过程)紧密联系。例如,在迁移阶段,信息从记忆储备中被提取出来,为学习者的操作行为提供内驱支持,操作行为的外部表现对教师是一种信息反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学习者反馈,进而加强外部条件刺激,增强学习效果。可见教学相长是教学与学习两种行为实践的同一性体现,其对学习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具体教学事件,将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理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在学生习得有关信息后,可以从具体行为中获得反馈,再进一步完善对教学事件的设计。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之后,学生内在的信息处理、知识迁移过程,可以从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得到反馈,从而指导教学事件的完善。如果学生表现明显没有达到集体主义教学目标,那么教师可以使用集体游戏、素质拓展训练等手段,使学生体验集体主义,加强对学生的外部刺激。
三、加涅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创新教学目标设计
运用加涅理论进行教学目标设计,要求我们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出主次,并将这些目标分类细化。这样就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具体化,以学生的外在行为为反馈,结合学习环境中的情景、行为对象,判断学生是否习得某种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标是进行感恩教育,可以将目标分为通过事件形成对比认知、通过认知获得情感态度、通过情感态度进行升华迁移三个具体的目标。学生在外部刺激下,完成细化目标更为容易,教师获得的反馈也更准确。由此可见,目标的分类细化有利于因材施教的进行,有利于明晰教学效果,有利于完善教学事件设计。
(二)创新教学方法
加涅认为,针对不同学习结果、不同学生群体,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启发教育与讨论问答相结合;二是课堂言传与课外身教相结合;三是集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相结合;四是课堂教育与课外宣传渗透相结合;五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六是课本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创新教学结果测量
考试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果测量的主要手段。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门知识学科,更重要的是其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进而内化形成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内在性、抽象性的特点,不容易进行准确测量。加涅认为,学习效果的测量应该保证多样性与有效性,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要用不同的测评方式和衡量标准。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准确测量,必须坚持“长期学习通过阶段测量,内化认知通过具体实践测量,抽象目标分解为简单单元测量”的原则。
[参考文献]
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它是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综合体,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大学生是高校就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的共同客体,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就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和意义。现阶段,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将就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的统一和融合,对于不断完善就业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就业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更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 高校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利实施就业教育的必要途径
目前,就业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意识,拓宽就业途径尤为重要。首先,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只有不断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和强烈的内在动力,就业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其次,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的实践当中,需要培养自己艰苦奋斗、不怕苦的精神,不断激励自己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除此之外,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健康疏导非常有必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就业心态。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可以成为就业教育的必要途径,而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完全可以实现融合和统一。
(二)就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的内在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简单纯粹的理论灌输现象,它忽略了对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发展和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较低,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的最直接因素就是对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欠缺;从课程体系上看,以往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毫无疑问这是必要的。[1](P.107)但是,一方面,高校作为国家培养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教育本身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时代性的特点,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就业精神和就业意识方面的内容,不但可以不断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而且能够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做到一举双得。
二、当前高校就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对就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当前,我国高校对就业教育方面的课程,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重灌输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大学生本身也把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就业课程只是停留在表面。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对挖掘学生潜在的就业创造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的培养,无法将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就业教育只是流于形式。
(二)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教育课程并没有完全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而是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教育课程设置,被严重边缘化。大部分高校在就业教育方面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必要联系,使专业课教学无法发挥优势。
(三)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效果不显著
就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二者之间结合的效果并不明显。调查后发现,一方面,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将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较好地内在融合;另一方面,高校在激发学生就业信心、培养学生就业意识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也没有有效地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更好地融合,更没有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优势。尤为重要的是,部分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放在对学生就业的引导上,使得这两种教育活动没有发挥各自的优势,各自为营。[2](P.80-82)
三、高校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
(一)更新就业理念
1.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首先,通过在相关领域的锻炼培养自己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才能;其次,伴随着社会上新行业和多学校交叉行业的出现,迫切需要高校为社会输送大批复合型人才。“一岗定终身”的传统观念早已不复存在,大学生需要更新知识结构,大学毕业生不断要培养自己专业特长,还要考虑自己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不要刻意追求不现实的东西;二是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要分析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实际,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何具体要求等综合因素。同时,要主动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方向,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就业意向,确立正确就业目标。
3.要正确对待挫折。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人们保持进取的勇气,增强自身的心理品质,保持自身内心达到一种均衡,吸取经验教训,去争取新的机会。
4.要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评价,相信自己在某项职业中具备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当然,自信一定要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前提。就是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当前就业形势,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就业目标。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学习好学业,不断发挥好自己的特长,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所有招聘单位才可能够信心十足。
5.要做好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的心理准备。大学生找工作时具备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的心理准备是尤为重要的,这样可避免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通病,使自己的求职目标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从根本上排除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所以,大学生要懂得从小处做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道理。大学生在毕业之季,面对自己的就业选择,多数学生不能准确地做出决定,需要通过就业指导解决问题。但在大学期间所养成的各种想法会在这时形成他们的就业观念,这是不可能通过几次次就业指导就能改变的事实。由此可以看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必须贯穿于整个大学的学习阶段,形成较为完备的大学阶段的就业指导体系。比如,在大学一年级,重点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进行教育,明确了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面对的职业的关系,以及所归属领域的具体素质要求;大学二年级,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不断在此过程中完善自己,包括建立合理的专业识体系,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大学三年级,依据学生在素质能力培养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规划的进一步修正,逐渐明确并最终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目标、为实现就业目标应该努力的方向;大学四年级,加强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方针的宣传及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融入就业教育
1.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着重注意对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体系,使思政课教师逐渐意识到它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不断深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准确定位自己的就业计划,将就业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完全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努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德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2.在教学活动中构建系统的就业教育体系。首先,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容性强的特点,可将就业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整合起来。比如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充分利用课堂,扩大教学本身的内容含量,运用交叉学科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为学生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其次,在实践教学中,适当安排师生互动、专题讨论等形式,在讨论中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实践性,在创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专业课程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地融入到就业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功能。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第二课堂中融入就业教育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课;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116-01
思想政治教育课创新是初中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关系着全民的道德水准,因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创新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符合时代与国家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一、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创新的原则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应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品质以及创新技能的学生。为了实现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的目标,在教育创新活动中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启发性原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记忆,注重死记硬背、反复练习,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元发展、开拓发展,不利于学生真正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因此,思想政治课程创新必须加强启发式教育、探讨式教育,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自觉性。其次,进步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第三,合作性原则。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合作精神。第四,主体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五,整体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中必须坚持全面性与整体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课程创新中,必须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进行综合创新。第六,个别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知行统一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遵循知行统一原则,切实解决“知与行”、“知与不知”间的矛盾。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创新的策略
(一)教学理念创新
目前,集体灌输模式是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采用的基本
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内在需要动机,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教学理念创新。教师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当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与组织者,灵活运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创新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应当进行以下创新。首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进程有计划地安排一些社会实践内容,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社会实践内容,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用身边真切的生活实际充分去感受体会,还能够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其次,加强信念教育。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时俱进,教师要引导学生坚定立场,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在教学中,将伦理道德、民主法治融入进来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三)教学技术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媒体主要是文字教科书、黑板、挂图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媒体也在不断地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技术正朝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方法不断发展。在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抽象的思想政治道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电教媒体在传输教学信息方面具有容量大、速度快等特点,能够增强教学信息的密度,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刺激,从而改善学习的接受效果。多媒体教学还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情景创设,促进学生自主地内化知识。
(四)评价反馈机制创新
关键词:新升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新升格高职院校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院校,其思想政治教育既区别于本科教育,又区别于办学时间久,师资力量强和生源优秀的老牌高职院校、示范类高职院校,其生源来源复杂、思政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充分全面的认识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以及思想政治队伍的现状,才能做好学生的管理以及教育教学工作,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新升格高职院校生源构成复杂
政府为支持新升格高职院校发展,允许其在前期招收不同层次的学生,如高中生、“三校生”和初中毕业的学生[1]。五年一贯制和高招录取的三年制高职学生虽然同为高职计划录取,但是在认知、心理的承受力和是非辨e等方面却存在着较大差异。复杂的生源构成在进行思政教育活动时容易顾此失彼,给新升格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以重庆市2011年某新升格的高等职业院校为例,学校建校5年来生源构成情况如表1。
(二)教育方法陈旧
新进的高等职业院校多是由中等专科院校升格而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大多是沿用中专时的老模式[2]。然而面对教育层次的变化,大部分新升格高职院校没有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方法,还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填鸭式、灌输式等的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思政教育队伍成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思政教育队伍是进行学生思政教育的组织保障,高水平的思政教育队伍对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新升格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不长,部分老教师还没有完全完成角色的转变;转岗或兼职思政教师的情况比较普遍;新引进教师多为应届毕业生,缺乏系统训练和有效岗前培训,没有完全具备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思政教育人员的后期教育上还未有长效机制,这些因素致使思政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以重庆某新升格高校为例,2011年升高时思政教研室教师8人,一人为校内专任教师,7人为校内兼课教师(多为行政岗领导兼任)。截止2016年,思政教研室教师9人,2人为校内专任,7人为校内兼课教师。2011年-2015年学生辅导员由校内任课教师兼任,2015年下半年,学校才开始实行专职辅导员制度。
二、新升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思路
(一)立足学生现状,开展分层针对性教育
新升格高职院校应根据受教育的对象的不同个性、不同群体特点,进教育手段和方法,提前筹划分层管理,从消极预防和紧跟严管向主动引导的科学管理转变。
一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如五年一贯制的学生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高招计划录取的学生注重目标、信念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育目标也要有所差别,一年级突出适应教育,二年级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及职业生涯教育,三年级加强择业和就业观念的教育;三是在相同的年级不同时段设立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如在学期初进行感恩和励志教育,学期中进行反省、自查教育,学期末进行回报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诚信教育等。同时紧贴职业教育的实际,多设立主题教育活动,如引进企业文化教育等,让学生天天有想法,时时刻刻的受到教育,年年都有进步,使大学生活成为学生青春记忆中值得回忆的一部分。
(二)思想政治队伍建设
1.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3]。新升格高职院校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对有效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2.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高校学生干部承担着沟通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工作。一定要把优秀的且具有一定干部素质的学生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学生干部良好的工作能力、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能够在学生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3.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针对思政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内培外引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严把新教师的入口,对教师进行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树立教书育人观念,每个老师在教学实践要发挥榜样作用,以言教和身教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方法,多借智专家,进行分层、分类培训,使教师学习交流成常态。
(三)教学方法改革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的潮流,主动多运用新媒体技术,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微博、微信和QQ等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信息的分享无差别化,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再是教师课堂上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的形式,思政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在平等开放的情况下进行思想交流的,这势必要构建一种思想引导与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交流模式。
三、小结
我国的高等职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新升格的高职院校做为高职院校的新生力量,其数量以及学生人数等占有高职教育相当的比例,正确认识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所面临的现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民 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个性化;生活化;幸福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内涵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体现为我关系,所表明的是主客体关系的重要概念,以客观对象的需求对人的需要满足来衡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关系中,客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主体主要是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广大受教育者及身处其中的个人和社会。因此,广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可以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践活动满足广大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需要的效用,是作为客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践教学活动同作为主体的社会的人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在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主体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狭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可以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践活动满足广大受教育者和社会需要的效用。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括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第一要义,使发展承载了科学的内涵与人文意蕴,彰显了人文关怀的时代价值。“坚持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核心价值就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和核心价值。所以以人为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定位是必然的结果。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关怀价值层面相契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
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体现人文关怀的基本价值,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也就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面临的重大教学问题。由于人文关怀内涵丰富,其教育的方式方法多样,笔者认为应主要把握三大基本原则,才能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个性化原则是内容、生活化原则是核心、幸福化原则是目标。
1.个性化原则是内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人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那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也就不例外,必须让它具有个性化。一切的管理条文、规章制度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人格角度出发,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思考,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尊重个性至上,培养健全的人格至上,要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满意,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发展自己,关怀他人,发挥潜能,超越自己,走向世界。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以社会法律为行为底线,以自己健全的人格为核心,尊重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会自己负责,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照顾自己,树立基本的、健康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基本的处世原则,克服缺点、发挥优点。当然,也应该容忍别人的缺点,给自己和别人提供发展的空间,使自己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2.生活化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核心,生活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
高校的大学生活也不例外,这也是人的本质,只有把一切融入自己的生活,个人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必须生活化才会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生命化。高校应当采取各种办法、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注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建设者。
3.幸福化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目的
幸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归属和目标,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例外。从某个层面来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幸福是需要教育的。以育人为崇高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要目标内在统一起来,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人文关怀教育的平台和着力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关怀素养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要把这三个基本原则贯彻下去,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人文关怀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信息化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高中政治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是评价主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按照科学的评价原则,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高中政治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及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一、高中政治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含义
高中政治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是指评价主体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高中政治教师工作的价值和有效性的整体判断,为高中政治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教训,从而促进高中政治教学活动有效、深入和健康发展的活动。
二、研究高中政治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的依据和意义
1、依据: 《教育管理学》指出:“就学校来说,教师无考核评价,长期‘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职责不明,功过不清,好差不分,奖罚不严,势必影响教师的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要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调动教师积极性,必须探讨教师的科学院管理,建立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
2、意义:在理论上,能为学校的督导评估提出新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实践上能使学校改变教好教坏一个样的状况,将极大地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极大地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能够为教师的奖惩、晋级、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这将为学校的教师管理和教学管理解决了一大难题。
三、高中政治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原则
高中政治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原则是进行绩效评价活动客观进行的重要保证,是对高中政治教学绩效评价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的认识。
1、党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党性很强的学科,作为这门学科重要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首先应坚持党性原则,即紧紧围绕党的宗旨和党的任务这个根本点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在政治教学中,应紧密联系时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校在进行评价是也应该以此为关键点使政治教育达到应有目的。
2、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即评价内容对每一位教师都是公平的;评价内容是公开的,评价对象在评价开始前就知晓评价的具体内容;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以公正的态度进行评价。
3、激励性原则:评价工作中必须着眼于激励教师团结协作、积极向上、自我总结、反思、调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促进其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学校的共同发展。
4、反馈性原则:反馈是双向的,一方面学校对捆绑式评价的团队提出指导意见和设想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教师团队可以提供评价信息,便于更好地提高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水平。
5、个体差异性原则:政治教师在教学水平、教学风格以及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性很大,同时,个性特征分化也很明显,在评价时我们要充分注重教师的个体性和创造性,进行客观分类评价。
四、高中政治教学绩效评价方法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教学质量评价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的含义,是定性基础上的定量评价,或者说是用定量手段做出定性的评判。定性评价以系统的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定量评价则以反映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具体指标体系为依据。
2、效果与效率相结合:我们在评价教师时,一是要看效果,即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牢固,能力的提高是否明显等。二是要看效率,类似生产中的投入产出比。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某学科知识能力的增长,不应以加重学生负担、牺牲其它学科时间为代价,应该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保证其教学的质与量,高效率不是靠时间里泡,功夫里磨,题海里战,拼出来的质量。
3、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教育评价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及全方位的、动态的评价,而不仅仅指对结果的评价。所以,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是教学过程及其结果,即教和学相统一的全部活动过程及所产生的各方面的结果。
当然对于不同的实际需求,评价的某种功能与作用会受到偏重。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标准,指标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教师和学生努力的方向,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对教学工作起着导向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有优点与缺点,所以,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难以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
五、高中政治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是指由各个评价指标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能够反映高中政治教学效果的指标整体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对评价指标具有导向的作用。评价指标的重点,往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因此,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的科学评价应该是对高中政治教师的教育理念策执行,学生成绩,教学过程,以及投入和环境的评价的综合。
总之,一般情况下,只要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评价方法是科学的、评价原则是客观的、评价过程是公平的,那么评价结果就是合理的。这样才能有效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绩效评价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编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8
[2]《新型数学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王淑玉
[3]《教学过程和评价改革》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
[4]《教育统计学》王孝玲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7
[5]《学校管理学》王洪亮等主编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5.8
[6]《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及方法探析》金军;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7]《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研究综述》邱健;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8]《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指标体系问题》邱柏生;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