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中学教育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我国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一直以来比较差,处于课改阶段,如何稳步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是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从教十年来,笔者发现当前农村英语教育现状与时展的要求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师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有待提高;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缺乏语言环境;课堂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生源差、基础差,教学班额大;教学时间不足,教材内容多,考试成绩不好等等。这些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英语教学的发展。因此,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克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呢?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面对学生,努力把握好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管理措施,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策划者――教师自身的素质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的示范者,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备课越充分、教学设计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要做到胸有成竹。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随时反思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适时调整,使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统一,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目标。
二、培养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对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为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今天的主流是素质教育,课堂仍然是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对英语初学者来说,要让其能坐得住、静下心,并能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听一点、懂一点,时时有收获、堂堂有积累,如若教师高谈阔论,学生如听天书般就将毫无收获。
2. 培养学生大胆说的习惯
农村学生胆小害羞,初学英语时很难主动开口。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语言课,必须亲身体验才能掌握要领。开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第一关,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排除害羞的心理障碍,敢于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开始时不必提出过高的要求,允许学生说错,以助其摆脱逆反心理,逐渐提高说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经常读的习惯
农村学生很少有与别人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因此,熟读和背诵是农村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虽然新课程反对学生死记硬背,但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要学生强化记忆的,而强化记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经常反复朗读。
4. 培养学生正确写的习惯
从字母教学开始,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规范书写,按照四线、三格确定每个字母所处的位置。要求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大方。既要笔画正确,也要间距合理、卷面整洁。一旦养成不良的书写习惯就很难纠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经常组织英语书法比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5. 培养学生及时做的习惯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学生只有在认真听的基础上,通过及时做才能消化课堂学习的内容。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只有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也才能逐步地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求实效,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1. 执教者在课堂上要有亲和力
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差,我们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既要正视现实,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微笑教学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会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亲和力的强弱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它包含了教师的品德、资历、才能、情感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等因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时,就会对学生产生自然性的影响力,从而形成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的语言魅力
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丰富有趣,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应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如果学生未达到一定水平,盲目追求全英式课堂教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教师讲得热烈,学生却“鸭子听雷”。如果我们采用英汉结合的方式,偶尔穿插一些笑话、幽默,课堂就会生动有趣,学生也会乐学。因此,课堂上要适当使用母语,要讲求实效,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使用和接受英语。
3. 要对教材进行整合
英语新教材在农村中学普遍反应内容多。教师必须充分吃透教材,熟悉新课程标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整合教材。整合教材包括对教科书上的内容先后顺序的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进行部分取舍与补充,教材
重难点的适时处理。现行英语教材的使用宗旨是一纲多本,我们必须抓住“纲”,也就是新课程标准。这样,我们在整合教材时才不会迷失方向。对教材的整合处理还必须适合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教师一定要有前瞻性目光。通过对教材的整合,内容多、讲不完的问题就得到了有效解决。
4. 要有新理念,新教法
在新课程改革下,有的教师以“不变应万变”,死守“讲、读、译、背”的老方法,有的则一味追求新教法,又没能吃透,使得一课堂成了花架子、空架子,中看不中用。一种优秀的教学法是针对一定的教学实际而探索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一定完全适合你的实际。翻译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以及任务型教学法等等,它们都各有所侧重,各有所长。因此,对于各种教法,我们要采用“拿来主义”,取长补短,融合使用。
5. 分组进行目标教学
农村中学每个班人数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可采用分层次、分组目标教学。譬如,把学生分为ABCD四个组,分别制定学习目标,进行阶段性流动,以完成目标或进步分来计平时成绩,避免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分组目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互助学习的能力,又适当渗透了竞争机制,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长期实践证明,分组目标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6. 分课型培养自主能力
根据每堂课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分课型进行教学。例如:口语课、听力课、阅读课、语法课、写作课和练习课等等。课堂上要避免面面俱到“满堂灌”。我们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差,搞不懂,于是不停地讲、反复讲。殊不知,越讲学生越没感觉。有句话说得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良好思维方法的引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7. 精挑细选做练习
课堂上时间很有限,教师必须设计精选每个课堂练习。形式也不拘一格。我们不提倡题海战术,但适当的题型练习、定期的检测、中考、高考前的适应性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对题型进行筛选、归类,检测要及时,反馈信息要迅速,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及时查漏补缺。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
总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恒心、有耐心,更要有信心,需要我们在这方面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弥补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使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应海双.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创建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10).
关键词:农村中学;信息化教育;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44-01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农村中学如何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
一、农村中学信息化教育中的现状
(一)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不足,从学校领导到学生,绝大多数人的心中,信息技术所处的位置是非主课,甚至在有的偏远地区直接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对课时的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身兼数职,不受重视,把大多数时间耗费在与教学无关的杂事上,而对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
(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兴起虽说已有一段时间,但仍不完善,与之相配套的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也相对薄弱,信息化教育队伍严重影响着农村信息化教育建设进程,阻碍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能否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关键是教师,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与时代相符的信息素质,在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承担机器的维修维护工作,也就是要具备丰富的硬件知识。
(三)教学模式的欠缺,信息技术是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作用下的教学过程,而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的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由于是新兴学科,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相对也比较缺乏,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可用来借鉴的东西很少,大多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处于探索阶段。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对策,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一)紧扣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意识情感: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学生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紧扣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是信息技术的主人它是一种人―机―人的教育方式,所以,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主角,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只是学习主题、学习目标的设计者,是学生如何去获取有关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的指导者、帮助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引导者和咨询者,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导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建良好氛围。随着信息技术课程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加快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现有教材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运用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学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使整个教育过程既能实现由目前教材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基于“整和”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对策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由于生活坏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美术这方面也不例外。初中美术课程标准还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搞好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应是广大美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1、长期重视不足,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应试教育长期主导我国的教育事业,对广大农村学校的教育影响深远。广大农村学校对美术学科的认识不足,没有把美术教育放到素质教育及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思想素质及审美素质的提高。在农村学校一般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美术课就是学生自己随便画,所以在学生的印象里,美术课就是画画,仅此而已。同时,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对美术学科的视不够,美术教学落实不到位。一些学校根本不开设美术课,一些学校即使开设美术课,也是形同虚设。也有的学校只在七、八年级开设美术课,由于九年级是毕业班,考虑到升学率,所以就不开设美术课。不少学校几乎不开展美术方面的教研活动,更多的是关心主科的教学发展。
2、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器材严重不足,不少农村中学缺乏美术教具和学具,美术教学硬件设施简陋,没有专门的画室,学校也没有提供给美术教师画架、画板、画笔等教学用品,不利于基本功的训练,影响教学;学校图书室关于美术方面的书籍也很少,师生都无法从中获得可用的美术资源,这些严重制约了美术教学的开展和中学美术教育的改革。近几年,大多数农村中学都已配备了专业的美术教师,但部分美术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美术教育改革的信息了解甚少,教育科研能力较弱;在思想上较大程度地满足现状,缺少改革创新的精神;对农村美术教育规律探索不够,课堂教学水平一般,美术功底不够深。目前不少农村的美术教师从毕业至今,一直从事非专业学科的教学工作,几年时间就把本专业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了,较少有时间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缺少从事美术创作的条件。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参加书画展览的次数更少,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美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术教学质量。
3、学生对美术课不够重视
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应入学前,为增强孩子的想象能力都会鼓励他们去学画画,入学后则以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地认为文化课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文化课成绩才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得高分就行,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多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美术基础薄弱,到了中学,教材内容的难度又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又仅限于教材,知识拓展不够,学生感兴趣的卡通、水彩、作品欣赏等内容单一,涉及较少,能刺激学生感观的实物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审美判断更谈不上,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美术能力提高偏慢,难以跟上进度,逐渐拉大距离,兴趣明显减退。
二、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
学校要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正确认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切实开足、开齐美术课程,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美术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创造精神。同时,优化课程结构,保证七、八年纪的美术必修课的教学时间,增设九年级美术必修课。必修课的教学,使学生得到基本素质的各种训练,获得不要的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正确认识真善美,着重解决共性的问题。要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加强课外活动。选修课和课外活动教育着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使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二者之间,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又有所侧重,发挥了不同的育人功能。
2、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培养良好的美术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知道,不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当对一件事产生了兴趣以后,才会认识它、学习它、探究它。为此,我在多年的美术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一直致力于三方面的工作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兴趣:首先,利用我们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一切美术形式。如雕塑、工艺作品、剪纸作品、书画作品、戏剧脸谱、标志等向学生讲述什么是美术以及美术的种类,让学生了解美术并不神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对美术的亲近感。其次,查阅资料并搜集相关图片,出示搜集的图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对中国绘画历史的认识,使他们对祖国古代极其丰富的文化和艺术遗产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做有助于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使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及世界伟大的美术家及美术作品,以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充分利用农村条件,把美术教材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农村学校有农村学校的特色,乡村学校里特有的稻草、沙子、树叶、种子、碎布、蛋壳、豆粒、麦秆等材料对农村学生来说既经济又易取,我们把这些农家材料收集起来,让它变成农村美术课堂的素材;抠一块泥巴,可塑造出千姿百态的泥塑作品,比如:让学生用泥巴捏成在村庄里处处可见的鸡、鸭、鱼等形状,用豆子做眼睛,等干了之后再涂上颜色,就成了精美的艺术作品了。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元素,美的东西积累的过程,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陶冶了情操。
美术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当前,我国对新课改的推行,面对美术教育前所未有的革新和挑战,农村中学教育应当科学,准确的给于定位,以学生为本,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结合,将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实现综合效应,才能真正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隔代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38-01
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农民外出打工,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中,由孩子的祖父母辈,外祖父母辈照管、教育。这些隔代长辈成了孩子的日常监护人,肩负起教育孙辈的重任。我们把农村的这种现象称为"隔代教育"现象。
我们都是在农村中学任教的一线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隔代教育的问题,关注较多。我们调查研究发现,在我们农村中学存在大量"隔代教育"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管束,家庭教育基本处于零状态。这些学生的成长着实令我们身在一线从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担扰。
1.“隔代教育”中学生的社会现状
我们今年10月对本校2015级学生进行调查得知:该级段共有学生326名,有家长在外地打工的254名,约占学生总数的77.9%,父母一方在外地打工的148名,占学生总数的45.4%,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106名,占学生总数的32.5%。调查还发现,一方家长在家的85%以上是留守母亲,而她们中又有70%以上的人在本地的鞋厂、棉纺厂、汽配厂,纺织厂打工,每天早出晚归。大多数工厂实行按劳计酬,好多家长天不亮就出门,半夜才回家,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地处中原腹地,是典型的农耕经济模式,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致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可是,他们后代的教育,只好交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管。而这些孩子由于亲情的缺失和管理不力,许多孩子孤独闭锁,心情冷漠,学业荒废,误入歧途,出现了很多令人扼腕叹息之事。
2.“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2.1 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家的老人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更容易溺爱孩子,他们相对落后的管教方式,观念和某些生活习惯等,都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而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家庭管束,他们年幼无知,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池塘里游泳,在鱼塘过垂钓,在国道上飞车,在网吧中沉迷……,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每学期,各地时常发生学生受到伤害的悲剧。
2.2 影响学生性格的培养:中学生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父母在这一时期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很大影响。祖辈只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孩子,但孩子的心理和性格他们根本不知顾及。长期与父母的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在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上得不到满足, 情绪消极。在学习生活上有了烦恼,长期闷在心里,长此以往,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极端。这些性格与情绪上的缺陷,势必对孩子的人生道路产生不良的影响。易出现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不轨行为。
2.3 影响学生的学习:由于祖孙辈的年龄差异所致,这些农村老人有70%以上是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无法顾及,只要不饿着、冻着,是很多留守老人带好孙辈的想法。但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即使孩子有了一些过失,也认为"树大自然直"。姑息纵容,使孩子得不到正确、严格的家庭教育。使学生学习不用功,得过且过;养成骄横的性格,产生厌学的情绪和"读书无用"的思想。而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还造成学生很难接受父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结果是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3.应对农村中学生“隔代教育”现状问题的对策
勿庸质疑,农村中学生的隔代教育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城乡就业壁垒打破以后的必然现象。如何让这些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已成为一个应当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作为担负教育教学重任的学校和教师当然不能等闲视之。我们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心中对每位学生的成长时刻担忧着,唯恐哪位学生因教育的偏悖而性格变异,学业荒废,误入歧途。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始终尽心尽力,想方设法,给予我们的每位学生以"心灵鸡汤"。
3.1 创建新的班级机制,管住这些学生。动员他们在校寄宿,建立专用花名册及其家庭住址,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父母联系电话等档案资料。班主任为本班这些学生的直接代管责任人,全体教师与他们结对,成他们的"代管家长"。责任是:定时找他们谈心,交流感情,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定期清理这些学生的生活费用,让他们少有余钱,绝不少钱;监督这些学生的学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学期末对进步较快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
3.2 实行“谈心日”制度,促进这些学生。班级定期召开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他们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让他们深切感受到班主任,任课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和信任感。并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活动,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加强磨砺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让他们也得到发展,杜绝厌学而流失。
3.3 建立应急机制,关爱这些学生。建立"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他们在学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告知委托监护人和上级主管部门,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告知学生及其家长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联系电话,详细地址,学校办公电话,让学生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的学习状况,并把家长的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定期召开"隔代教育"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对他们有的放矢加强教育。
3.4 重视和家长的合作教育。建议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尽量将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亲情。
【关键词】农村中学 中层管理者 思考
一、前言
中层管理者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学校决策和战略的执行、战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基层管理者与决策层的管理沟通等的责任。他们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何充分发挥学校中层管理者的作用,是高层管理者和学校管理相关人士需要认真研究和重视的课题。
二、中层管理者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中层管理者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具有既承上启下,又独当一面的特点,在学校所有管理者中处在重要和关键地位。
中层管理者在学校中的作用主要有:(1)中层管理者是学校战略决策的执行者;(2)中层管理者是学校战术方案的制定者;(3)中层管理者是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进行衔接和沟通的桥梁。
三、中层管理者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中层管理者流失
学校高层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了各方面足够的重视,从理论上、政策上、措施上促进了他们对学校的有效管理。但大部分学校缺乏对中层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由于很多学校内部存在着关系林立、“人情大于法”的现象,致使中层管理者处于对下属的不合政策、不合规定的做法管不了、甚至不能管的境地。而且高层管理岗位少、升迁机会小,在环境、工作待遇等方面不合心意或受到打击、压抑的情况下,他们只好一走了之。
2.中层管理者管理理论和经验缺乏
大多数中层管理者缺乏应有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经验。很多学校的中层管理者的来源是普通员工,这些员工由于在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中表现出色而由技术骨干提拔起来。他们虽然是基层工作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层管理者的合适人选,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必要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经验,在担任领导职务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3.中层管理者执行缺乏力度
学校的中层管理者由于缺乏应有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个人影响力和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力度等原因,对上层管理者制定的战略和政策缺乏理解和思考,从而在政策和战略方案的贯彻执行过程中缺乏力度和有效性。
4.中层管理者缺少与上、下级沟通和联系
一方面,是由于学校高层领导对中层管理者不信任,缺乏对中层管理者沟通和桥梁作用的认识,在工作中存在直接指挥基层管理者、“架空”中层管理者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层管理者沟通和领导能力的欠缺,使学校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不能做到“上情下达或下情上报”,使学校的战略、政策和方案的制订同贯彻、落实、执行发生脱节。
5.中层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差
有时由于中层管理者素质较低,他们对学校高层管理者制定的战略和方针缺乏理解和领会,在战略的贯彻和战术的制定过程中,方式和方法不科学,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会处理,不及时反映或不会反映,与基层管理者缺乏沟通和相互信任。在日常的工作和对政治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四、对策和建议
1.对学校高层管理者的建议
(1)正确认识中层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和在学校中的作用。优化中层管理岗位,针对每一个岗位,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机制,做出有区别、有政策、有激励、有制约、有考核的办法和措施,让他们自觉去执行学校的各种战略,让他们有动力、有信心、有能力,创造性地去工作。
(2)高层管理者也要从自身抓起,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管理理论水平和能力。在各方面给中层管理者带好头、掌好舵。
2.对学校中层管理者的建议
(1)加强对政治思想的学习,加强对有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管理能力,提高与管理相关的统率力、预见力、组织协调能力,提高自身的创新力,树立全局观。
(2)要正确理解学校的战略、方针的实质和精髓,懂得怎样去落实、贯彻,怎样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3)认清自身在学校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当好领导者、被领导者和专业技术职员的“三重”角色。
(4)加强同上下各部门和同级部门的协调和沟通。
3.学校应该慎重对待中层管理者的聘任和选拔工作,做到知人善任,聘任有依据,选拔有标准,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中层管理者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机制
对外聘任要讲求实际,尽量不出现为名为利而聘请不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高级人才”;对内要提拔业务能力好、思想素质高、讲奉献、有能力的技术骨干,将他们聘任到最合适的管理岗位上去,发挥他们的特长。
4.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灵活运用各种激励约束机制,最大程度地满足中层管理者在个人发展方面的需求
中层管理者是学校人才的中坚力量。怎样留住和正确使用他们,是高层管理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实行各种激励机制,其根本目的就是留住优秀管理人才,使他们在实现学校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使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在实施各种激励制度和考核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励机制的制定要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准确、清楚,而且要与考核评价制度挂钩。
(2)高层管理者的行为是影响激励制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高层管理者要做到自身廉洁、公正不偏,在学校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与中层管理者的情感交流,信任他们,并为他们所信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等。
(3)激励机制要体现出灵活性。除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外,给他们以股票期权,体现所有者身份,在住房、旅游、休假、保险等福利计划方面要灵活,对技术部门实行协议工资制,对销售部门实行提成工资制,对管理部门实行年薪制等。
(4)有一个系统、公正的评价、考核体系做配套。坚持“三重角色”认可原则、多层次评价原则、部门分类评价原则。考核和评价要及时、公正、全面、系统,内容应包括道德素养和品质、管理工作实际完成及贡献、领导素质和能力、领导环境和技术业绩等方面,但主要以实际工作业绩作为衡量的依据和标准。
(5)激励不能过度,必须考虑个人的承受能力,不要物极必反。
(6)考核结果除了要与薪酬挂钩外,高层管理者还要与中层管理者就考核结果进行沟通,指出其优点和存在的不足,避免工作和绩效考核时的矛盾和误解。
关键词: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046-01
从2007年9月份,笔者就开始对甘肃省静宁县仁大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即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相关教师进行访谈,再加上笔者的平时观察,了解到静宁县仁大中学在地理教育中实施环境的有关基本情况。
一、 教师方面
通过对高喜燕、赵安国、郑建明三位地理教师的访谈了解,加上笔者本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笔者也是静宁县仁大中学的地理教师)得知:
(一)教师在环境方面的专业水平不高
在本校,高中地理教师有四位,四人无一人是地理专业毕业。其中,高喜燕老师的专业背景是文秘专业,赵安国老师的专业背景是中文专业,郑建明老师的专业背景是政治专业,只有笔者是环境科学专业。在对教师访谈之后了解到他们对环境知识很缺乏,他们都是文科背景,对许多环境方面的问题不太明白,对有些学生提出的环境问题不能够很准确地进行回答,在环境教育方面也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概括和综合,其实自己对许多问题还是很困惑的。
(二)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静宁县是甘肃省有名的教育大县,近几年来本科上线人数都在千人以上,在教育上可谓硕果累累。然而,在这里,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于学生的升学非常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也正是这个缘故,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转移到学生的升学上面,所以教学工作的重点就转移到应试上了,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地就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环境教育本来更多的是关心学生素质的提高,而认识上的这种不到位或者说是偏离,使得环境教育在这里不被重视。在访谈中不难发现,本来教师在环境专业知识上很缺乏,然而,他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他们的教学重点在地理课程上,对环境教育很少涉及,只是对课本中出现的,非讲授不可的内容进行了讲授,但在这些课程上对学生很少留作业。他们感觉环境教育不太重要,涉及较少,即使遇上环境教育的课题,也就只是做了简单教授。
二、学生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上都存在很多缺陷,具体表现如下:
(一) 环境知识掌握不够完整系统
学生的环境知识不全面不系统,表现在:1、概念掌握模糊。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环境知识方面的名词,没有一个是全部学生都了解的。2、知识不全面。如环境教育中常提到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占有水资源的量、我国的森林面积都不知道(不过多数学生还是知道我国和世界的人口数的),表现出知识方面有很大的漏洞。
(二) 环境问题关注不够全面具体
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全国和全球环境问题认识不全面,另一方面忽视自己家乡的具体环境问题及措施,以及自己生活中的周围环境问题。如同样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学生对水体污染的认识比土地荒漠化的认识差,对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形势和水土流失的认识相对更差。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环境污染很严重,但不知道是那方面严重,更不知道运行在自己身边的环保措施。很少有学生注意到校园或社区这些自己生活的环境中有什么环境问题。
(三)环保态度不够积极明朗
面对自己也认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找借口,或听之任之,或浅尝辄止。面对有悖环保的行为,不是坚决制止,则是自认为“清白”而满足,或者只是管好自己的事,或者也是听之任之。比如,面对白色污染时,70%的人有借口仍使用塑料袋;面对废旧电池的危害,有76%的置之不理;面对成山堆积的垃圾,除了“无所谓”和“不支持,太麻烦”的人外,还有22%的人“垃圾没分类过,但废旧物尝试过利用”;面对实验室、微机室抽屉满仓的垃圾,有15%和47%的人只不过“难以忍受”和“我不会在那儿留下任何垃圾”罢了,只有7%的人“自己不这样做也要制止别人”;在集体活动期间15%的人只愿带走自己的垃圾,不管别人留下的;对实验室、微机室抽屉、地面上的废纸,51%的人只表示自己不会在那儿留下任何垃圾。
(四)环保责任感缺乏
学生环保的责任感只停留在口头程度。有82%的人认为环境保护人均有份的同时,只有8%和13%的人“非常愿意”和“愿意”把自己的一部分零花钱用于环保。更不用说还有人是自己的钱和家长的钱都不愿多一分用于环境保护。
(五) 环保行为上欠自律
很少有学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环保行为。调查为避免造纸对环境的巨大压力而节约用纸的行动时,除了“不了解”和“不想了解”的人外,还有75%的人要人提醒才会节约用纸。为环保而减少电池的使用情况,也有44%的人需要老师要求。47%的人维护校园、教室、实验室、微机室的卫生要纪律约束。不管是调查结果还是平时对学生的观察结果,都证明学生环保自律行为缺乏,这说明学生与环境和平相处的能力还有待开发与提高。
三、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环境教育在农村中学还没有真正开展开来,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学校教育目标的扭曲,导致教师教学目标的扭曲,最终结果就是教师的不重视。学生的环境意识差,其原因是教师的教育做的不够,还有就是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学生对环境问题不够敏感。从而环境教育不能积极开展开来。
另外,农村不像城市,各地又有其特殊的环境问题,对于当地特殊的环境问题,教科书里没有,学生就没有在学校学到相关的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国家课程,没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又一大缺陷。所以各地区和各农村中学建构自己的环境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现状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的范围内已经全面展开,农村中小学也涌入了改革的浪潮中,课改对教育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对于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学更是如此。然而,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与中学严重脱节。面对着版块组合新颖、内容生动有趣、练习设计灵活、口语训练充分、知识背景广博的初中英语教材,农村英语教师在不长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好奇、积极尝试到失望、迷茫甚至痛苦的过程。小学的英语教学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中学的英语学习接不上扣,学生进入中学后还得从头学,给中学教学增加了很重的负担。这种现状在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尤其突出。
一.教材在新理念的体现上与农村教育的实际脱节。客观地说,初中英语教材充分体现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特点,但在内容的选择上大多以城市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农村学生对此较为生疏,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仅对英语知识感到费力,那些不熟悉、不理解的生活知识也成了学习的障碍。再者,在教材方面。因为小学英语未被纳入统考范围,教材的使用出现五花八门的情况,不能统一。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升入中学之前,学的东西各不一样。虽然一些基础的英语知识都大同小异,但一些细节方面的要求还是存在差异,而对于这些接触英语不久,甚至还对英语带着一些恐慌心理的学生来说,还是会有较大的影响。
二、教育设施和教育环境的落后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新教材理念的前卫,还体现在对教学过程实施中的手段和设备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村初中虽说这几年在硬件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对照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一时还跟不上新课程的要求。加上经费的拮据、后勤服务的滞后,一些学校连基本的教学挂图、光盘、教具也没有。另外,农村学生的家长相当一部分作为“农民工”流向城市,学生在家中基本是依靠多半是文盲的爷爷奶奶的照顾。家庭作业没有父母的辅导、配合和督促,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和烦恼无法倾诉、无人疏导。新课程的倡导的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互动、整合的设想难以实现,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三、英语课程开设不规范,以致小学与初中的英语教学严重脱节。目前有的小学开设英语,有的学校没有开设,导致学生进入初中后起点不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初中英语教育不得不“从零开始”,使本来就有限的教学资源重复浪费。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厌学情绪严重。
四、“压缩饼干”式的编排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在对我校初一新生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连26个字母都不会读写,对于他们来说初中的英语教材就犹如“天书”一般。小学毕业生的英语级别基本达不到2级英语水平,而初中教材在设计上缺少必要的梯度,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到大量的词汇,而且多数单词过长。众多的英语句式、复杂的英语时态,大量的日常用语等过于密集。内容编排上跳跃性太大,涉及到的知识面太广。这让基础差、年龄小、心智发展水平还不成熟的初一学生从一开始就感觉到英语学习十分费力,开学才几周已经有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出现了“分化”现象。
五、培训不到位致使多数英语教师无法适应课改的要求。虽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年来有了很大改观,基本适应了原来的英语教学体系,但毕竟还没有完全成熟,面对新的课程体系教师们不仅在教育理念上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上也存在较大缺陷。新课程培训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却很有限。
关键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 现状 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已经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对教育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对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更是如此。那么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是什么样子呢?笔者就此从教学环境、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教学内容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并对上述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认识
1.教学环境不完善。目前农村教学媒体十分落后,英语教师所使用的录音机基本能够保证,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料、图片、语音教室都没有,更不要说计算机网络等设备。学生多为大班授课,每班人数较多,这种情况不利于师生交流互动,无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2.教师不成熟。我们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年来有了很大改观,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陈旧的英语教育体系,但面对新的课程体系,他们不仅在教育理念上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而且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上也存在较大缺陷,造成了现在的中学英语教师只是从理论上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是没有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3.学生基础薄弱。农村中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落后,学习资料有限,这些不利因素都限制了农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导致其英语水平低下。
4.教学内容不合实际。新教材所设计的城市生活的内容太多,很多农村学生视野小,知识面窄,他们根本不知道新教材中所提到的语言知识如电脑网络、旅游蹦极等,这无疑又增加了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度。另外,每个单元一般有二十多个生词,对农村学生来说由于起点低,学习起来很困难。这些都成为了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不利因素。
【关键词】农村中学;英语教育;现状思考
改革开放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方略的实施,使农村中小学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着城镇化及新课改的推进,农村中学教育面临全新挑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更甚,下面,我就自己所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工作经验,谈一些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1.教材内容远离生活实际 影响农村英语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当前农村中学使用的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新教材为板块组合,其形式新颖、内容生动有趣、练习设计灵活、口语训练充分、知识背景广博,确实是一套较好的英语教材。但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却致使新教材影响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影响农村中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1)课程标准要求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初中英语教材是在小学阶段学满四年英语课程基础上编写的。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严重缺乏,多数农村小学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不能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学生大多是在初中阶段开始学习英语,起点如此之高的教材对农村中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可想而知。
(2)现行的新版教材很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但其中的部分内容与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相距太远,不易在他们心灵中产生共鸣,不利于他们较快地接受;农村中学生上网、看英文报刊和收听、收看英语节目还有不同程度的困难,他们能接受的外界信息有限,不利于帮助他们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容。
2.教学设备陈旧 教学手段滞后 制约教学质量提升
(1)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而现实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所使用的录音机基本能够保证,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料、图片、语音教室都没有,更不要说计算机网络等设备,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资源匾乏,教学辅助材料严重不足,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2)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绝大多数教师仍在使用录音机这样陈旧的教学辅助工具授课,对学生的听力训练及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只能由教师带读训练,根本就达不到教学要求,至于利用影视资料、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只是一种奢望,而新课标中倡导的为英语教学配备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VCD、DVD等多媒体设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只能是多数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梦想。
3.评价不当 目标偏离 误导教学
大纲要求:初中学生要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获得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高中学生要掌握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目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虽有不少也在努力提高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由于受我国现行高考和中考考试制度的影响,很多农村中学仍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和学,甚至是学校的一切工作,致使现阶段农村中学的教改只是迫于形势,多数教师不得不放弃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注重“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对学生进行英语素质培养,坚持走知识、技能本位的语言教学“传统教学法”的老路,以考试为评价体系和培养目标严重制约教学、误导教学。
4.量不足质不高的师资 阻碍教学改革的步伐
(1)由于农村生活和工作环境差、经济待遇低等原因,致使农村中学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数量不足,工作量超标。超负荷地工作,自然减少教师学习、进修、备课、批改作业和个别辅导的必要时间,打乱教师的正常教学安排,影响教学效果。
(2)虽然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基本达标,但很多非大学英语本、专科师范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很大欠缺,他们往往是瞄准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与考试要求,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课本知识的讲授上。即使是交际性很强,情景丰富生动的语言材料在他们的教学中也往往变成了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的拼盘。至于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以操练为主线,以任务型、活动型教学方法为创新,对他们中不少人来说显得那么的陌生和遥远,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差甚远。
(3)尽管已步入信息时代,农村仍有相当数量的英语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能上网搜集教学资源、吸收外面世界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二、改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对策建议
1.编写或者整合教材,适应农村英语教学
(1)使用适合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教材。既然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在广大农村中学使用有一定的困难,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教材编写的专家和机构,面对教材起点高、教学内容不适应农村实际生活的现实,应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现有的教材,充分考虑农村中学的客观实际,编一套适合农村中学生使用的教材。新编教材必须适当降低现有教材单元课时的难度,便于农村学生理解和接受,使他们易消化,能学有所得,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不断获得英语学习成功的体验,以维持其持久的英语学习动机;教材内容应尽可能地接近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他们把生活经验和英语学习有机结合,调动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
(2)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整合教材。英语新教材在农村中学普遍反应内容多,上不完。而编著新的教材也非一日之功,在新教材还未出来之前,教师必须充分吃透教材,熟悉《新课程标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整合教材。整合教材包括对教科书上的内容先后顺序的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进行部分取舍与补充,教材重难点的实时处理。现行英语教材的使用宗旨是一纲多本,我们必须抓住“纲”,也就是新课程标准,这样,我们在整合教材时才不会迷失方向。同时,整合教材还应将教材内容与农村生活相互结合起来找到与农村学生平时生活相关的地方入手,让学生们不再觉得教材内容与自己有很大的差距从而缩小了教材内容与农村生活的距离。通过对教材的整合,有效解决教材内容多、上不完等问题。
2.加大教育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
在关注农村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改变的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要加大对农村中学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加更新教学设施,丰富教学资源,让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能应用更多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之成为有用之才。
3.制定正确培养目标 建立合理评价体系
教育管理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应当依据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教师才敢大胆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而非一味强调知识的掌握;农村中学学生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英语教师往往要比其他科目教师花更多时间在备课和个别辅导等方面,学校应考虑英语的学科特点,尽量减轻英语教师的工作负担,以便他们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同时,还要创造条件缩减班级人数,以便英语课上真正贯彻实施有效教学方法和增加教师“因材施教”的机会;为了使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学生直接理解英语,有良好的体验英语机会,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学校一定要尽全力添购英语辅助教材和教学设备,努力实现英语教学现代化。
4.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英语师资培养,抓好农村英语教师在职培训。进一步深化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为农村中学输送合格的英语教师。师范院校要加强与中学的联系,把研究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教材教法列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做进一步的调整,以适应农村教学的需要。与此同时,加强对新招用的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教材教法的培训工作,为在岗教师提供更多的在职培训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