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教育现状范文

城市教育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教育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教育现状

第1篇:城市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家庭式流动;教育情况

一、农名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1.就学过程不平等

(1)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资金不足,而且不少学校以盈利为目的,而不是以教育为目的。所以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办学条件非常简陋、师资力量不高、管理水平太低、教学设备奇缺以及很多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农民工子女虽然能够上学,但是享受的待遇并不是很好;当地主管教育部门有严重的以城市为主体的观念,不但没有落实国家的政策,不对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补贴,改善教学环境,完全不考虑流离失所的学生。

(2)与城市的子女同处于一个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原因,要比城市子女多缴纳更多的费用,尽管他们的经济条件很低。能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公立学校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第二种就是城郊结合的乡镇学校。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通常都是“单独编班”或者是“插板”。因为户口不在本地,经济条件很低,经常被学校里的城市子女排挤;甚至有的时候无法参加学校或者当地举办的活动,和三好学生的评选。有的教师素质不够高,会歧视农民工子女,剥夺了和城市子女的平等教育权利。

2.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就学渠道上。农民工子女的主要就学渠道有:第一,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第二,在公立的中小学借读。第三,在家乡接受教育。很多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六十五的适龄儿童都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几乎都不在身边。

3.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有限

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途径目前仍然是选择民工子弟学校,这就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非常狭窄。公办学校的容纳量是有限的。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短缺,公办学校大部分都是按照学校学区内的常住人口数目来确定班级人数,因此,大量的农民工子女的涌进,会给本地的公办学校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很多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城市里的公办学校借读,只能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相关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虽然各地都对城市农名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实际中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治理上还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农民工子弟学校正处于一种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

2.《义务教育法》不能够适用于人动趋势的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的规定了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治理的体制。这样,户籍就成为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依据,然而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是分离的。这种地方负责的治理体制,使各地的教育行政部分在对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处于一种无责任呢状态。

3.农民工的经济收入低

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部分,但是农民工却常常遭遇到拖欠工资的不公平待遇,收入非常的微薄。许多农民工都生活在郊区,城市学校的费用非常昂贵,这就导致了很多农名工子女上学难。

4.目前一些地区政策落实不力

很多农民工子女无法入学,入公办学校的歧视性收费仍然存在,众多民工子弟学校处于未被承认的状态。原因是受城乡分割体制影响,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不负责的思想观念仍在起作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认识农民到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与本地劳动者和其他要素形成经济发展合力,给农民、企业、地区、国家都带来了利益。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不是按户籍人口数量划分,而是对地区财政总量按税种按比例分成,地区财政总量中有农民工直接间接做出的贡献,让其子女在教育上分享公共服务,是合理的。有的城市一年放在城市建设上三四十亿元,拿一些用于农民工子女教育事业是可能的。农民工流出地多是不发达地区农村,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少,这些地区财政困难,要把不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经费转到城市来,不现实,也不合理。

三、解决城市农名工子女教育的对策

1.协调疏导农民工的流动。

农民工的流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任何城市的资源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来控制流动人口,通过实施区域政策,来解决农民工的流动,这也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务的根本途径。另外,可以与欠发达的地区建立用工信息机制,减少农民工流动的成本。

2.明确政府的责任。

明确政府在农民工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首先要加强教育部分之间的沟通;其次,要明确政府各个职能的职责,并且要密切合作;最后,在教育经费中要专门设立活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专项拨款,这些款项要用于资助农名工子弟学校,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设施。

3.拓展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拓展农名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给农名工子女良好的教育,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

(1)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倡本地教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其根本在于实现城市农民工和城市子女的同等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地区存在着很大差距,许多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来,就是希望能够子女可以接受城市高质量的教学。所以国家应该把投资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和边缘地区,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多增加一些教育机会,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2)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资源。城郊结合的一些学校被合并后的教育资源可以改造成民办公助学校,专门接收农名工子女。另外,在公办学校,还可以成立一个专门招收农名工子女的班级。

四、总结

农名工子女的文化素质关乎着社会的教育水平,也关乎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准。农民占据着我国人口的大部分,我们必须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农民工子女可以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参考文献:

[1]胡建勇.陈海燕.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2]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2005,(8).

第2篇:城市教育现状范文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概念、含义及本课题指标选择

(一) 中小学艺术教育概念及含义

中小学艺术教育是通过教师引导中小学生参与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的心得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心智、情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艺术实践素养、艺术审美能力、艺术生活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基础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的最简捷的途径,它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所谓中小学艺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层面的整体性艺术教育,二是宏观层面的整体性艺术教育体系。

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全面育人,推进学校的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的文化艺术环境,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技能技巧性的应用型教育,它是一种追求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弘扬人文精神,使人的生命经艺术的熏陶更加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就国家和区域教育的宏观层面来说,中小学艺术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而不仅仅单指学校艺术教育一个方面,而是包括了四个方面的艺术教育:

第一,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这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主体。

第二,以培养艺术特长生为目标的艺术特色学校、艺术特色班教育。

第三,社会艺术教育。它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

第四,以培养培训中小学和幼儿园艺术教师为基本任务的高等、中等艺术院校教育,即艺术教师教育。这是艺术教育的源头。

(二)本课题指标的选择

本课题重点对第一个方面即学校层面的艺术教育进行研究。主要指标为:课程门类设置、艺术课时数量安排、艺术教学效果、艺术师资的专职化程度、学生对艺术教育认识理解程度等。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况,课题也涉及到了中小学生学习艺术技能的渠道选择问题,这对于宏观层面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有着积极地参考意义。

二、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本课题以石家庄市、保定市为城市代表,分别随机抽取高中、初中、小学各5所,每所学校随机抽取学生10名发放调查问卷,当面答卷,当面收取,由于部分学生不愿意配合答卷,为了保证随机性和科学性,所以这部分问卷采取了由学生回答问题,调查员代为答题的方式。整个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回收率、有效率均为100%。数据统计分析采用了分类统计、图表统计、定量分析等方法。

三、城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

调查统计数据和整理分析的结果显示城市中小学的艺术教育现状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艺术课时总数达标率低。2002年7月教育部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11%;初中阶段艺术类课程开课不低于艺术课程总课时数的20%;普通高中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相当于108课时)。对照此要求,调查结果除小学阶段情况稍好外,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都很不理想。两个城市十所小学中有7所学校的艺术课课时数符合教育部要求,十所初中只有1所基本符合教育部要求,十所高中也只有1所符合教育部要求。符合要求的7所小学艺术课时达到了每周4节,按每学期19周计算,艺术课时总数为912节,占总课时数的百分比达到了13.3%。不符合要求的3所学校的艺术课时为每周2节,艺术课时总数为456节,占总课时数的百分比为6.7%;而十所初中都是只有初一、初二设艺术课程,其中9所学校课时数在152节左右,艺术课仅占总课时数的4.4%,1所学校艺术课时数为304节,占总课时数的8.9%;高中阶段的艺术课时总数绝大部分只有76学时,只有1所学校达到了228学时。

阶段 学校

类型 两类学校各占调查学校总数的百分比 阶段艺术课时总数 阶段总课时数 艺术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百分比 教育部要求标准

小学

符合要求的学校7 70% 912 6840 13.3% 9%

不符合要求的学校3 30% 456 6840 6.7%

初中 基本符合要求的学校1 10% 304 3420 8.9% 9%

不符合要求的学校9 90% 152 3420 4.4%

高中 符合要求的学校1 10% 228 3420 6.7% 108学时

不符合要求的学校9 90% 76 3420 2.2%

2.艺术课程类型陈旧且偏少。两个城市的10所小学中有7所小学开设艺术课程为多年来的传统艺术课程―美术和音乐,另外3所小学开设3门艺术课程,在2门传统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舞蹈或棋类。10所初中则全部为美术、音乐两门课程。10所高中情况也不乐观,其中9所开设艺术课程与初中一样,一所学校有所创新,没有像绝大多数学校一样开设传统艺术课程,而是开设了“播音主持”课,但且不说此课程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艺术课程(因为研究人员认为此课程的实用意义大于它的艺术熏陶意义),就算作是艺术课程,高中三年只有一门艺术课程,似乎种类上有些太单调了。

3.课外艺术活动偏少。课外艺术活动是艺术课程的实践和延伸,同时,也是艺术课程课时数量的有益补充。它对于活跃校园气氛,愉悦学生身心,增强集体凝聚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调查结果看,各阶段学校的课外艺术活动偏少。10所小学中,只有1所小学的学生认为本校经常搞课外艺术活动,8所小学偶尔搞课外艺术活动,1所小学的学生认为本校从来没有搞过课外艺术活动。初中阶段情况更糟,6所学校偶尔搞课外艺术活动,4所学校学生认为所在学校从来没有搞过课外艺术活动。我们统计结果之前的预料是:高中阶段的情况将比初中还糟,因为各学校忙于强调升学率,更顾不上搞课外艺术活动。但出乎意料的是:高中阶段竟有2所学校经常搞课外艺术活动,只有3所学校从来没搞过,5所偶尔搞。

从整个调查数据看,经常搞课外艺术活动的学校只占总调查数量的10%,显然,这个数字太少了。

4.学生对于所在学校的艺术课程安排满意率低。学生满意率是衡量课程安排科学与否的重要参考条件。调查统计数据显示:300名被调查对象中对所在学校艺术课程安排不满意的有179名,满意的有121名,总满意率占40.3%,不满意率占59.7%。但分阶段的数据则显示小学阶段满意率稍高,100名学生中,不满意的有41名,满意的有59名,满意率占到了59%。高中阶段,满意率最低,100名学生中有70名不满意,满意率只占30%。结合分阶段的艺术总课时数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课时数量达标率越高学生满意率越高,反之,课时数量达标率越低学生满意率越低。为使数据更具说服力,我们对学生不满意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调查。68%的不满意者认为,课时太少是主要原因,45%的不满意者认为,课程种类太少导致了自己的不满意。可见,有13%的不满意者认为二者都是自己不满意的原因。

(二)取得的成绩

1.艺术的普及程度和学生对艺术的认可程度较高。在300名被调查者中,表明自己喜欢艺术课的学生有280名,占总数的93.3%,这占了参加调查总人数的绝大多数;认为自己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数为152名,占总数的50.7%,这个数字超过了半数,应该说这是个不小的成绩。此外,在统计中我们还发现一个规律:按高中、初中、小学这个顺序排列,“喜欢艺术课”和“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数都是按顺序排列的。这说明,近年来我们的艺术教育是不断进步的。

2.艺术课时保证情况较好。在30所学校中,“能保证艺术课时,从来不挤占”的有4所学校,占总数的13.3%;“还可以,偶尔挤占”的有24所学校,占总数的80%;“不能保证,经常挤占”的学校只有2所,占总数的6.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各学校在保证艺术课时工作中,已做了大量努力且取得了明显成效。

3.艺术师资专职化程度较高。在30所学校中,艺术师资构成情况“全部为专职教师”的数量为24所,占总数的80%;“部分为兼职”的数量为5所,占总数的16.7%;“全部为兼职(外聘)”的只有一所,占总量的3.3%。这说明,绝大多数学校重视艺术师资建设,在艺术师资专职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4.学生对于中小学校艺术教育作用的认识比较到位。在对于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认识方面,300名学生中,有228名学生认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为美育打基础”,这占总数的76%;选择“为完成教育管理部门课时课程规定而凑课,没什么大作用”的有64名,占总数的21.3%;选择“让学生学习某种或几种艺术技能”的只有8人,占总数的2.7%。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校课程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这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定位、发展、改革、创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艺术技能教育方面,社会力量占主导地位

在学习艺术技能的选择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可的最好方式基本全部为社会方式。其中选择“上社会艺术培训班”的人数占总量的66%;选择“找私人教师”的占30.9%;而选择“在学校学习”的仅占3.1%。这表明,学生和家长广泛认可的学习艺术技能的方式是社会方式。因为,学生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就是家长的认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社会力量已经占据了艺术技能教育的霸主地位。

三、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合理定位学校艺术教育。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作用,社会上的认识大致分以下几种:技能论、无用论、熏陶论。从本调查的结果看,学生普遍认可熏陶论,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很重视,并没贬低到“无用”的程度,学生和家长有期盼;不过,没有那么高的期盼,还没到奉若“技能”的程度。基于此,请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要因地制宜,正确评价艺术教育的作用,为艺术教育课程合理定位。明确中小学艺术教育要以育人为宗旨,坚持先进的文化导向,把艺术课程教学、校内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学校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这三个方面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实现学校艺术教育的科学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里,要把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全面素质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精神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收集艺术教育信息,不断完善艺术教育体系,使学校艺术教育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不要让它承载过多的职能,更不要让它流于形式。

(二)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改革艺术课程,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拓宽艺术教学门类。社会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这是不可逆转的大形势,在这种形式下,作为肩负“普及文化艺术知识,提高人们艺术欣赏水平”奠基重任的中小学校自然应该首当其冲,走在社会的前列。我们传统的艺术门类有很多,新兴的艺术门类也越来越应接不暇,音乐、美术两门传统课程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艺术知识的渴求。文化艺术传统是我们的根基,继承传统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深挖传统内涵、发扬光大传统艺术,开拓创新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拓宽艺术教学门类。但学年总课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合理安排上尽量多的艺术门类和艺术课时,这是个需要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增加课时数量,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安排艺术课时。我们分析统计结果发现:按照教育部要求安排艺术课时的学校,学生对于学校艺术教学现状的满意率普遍高于艺术课时量低于教育部要求的学校。教育部的规定是教育专家根据我国的国情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前提下做出的,应该说,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它对于中小学的艺术教学不但有指导性还有强制性。中小学校应该转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切实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置艺术课程、安排艺术课时量。

(四)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增加课外艺术活动数量,增强学生艺术参与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明确了艺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定位,我们还应该为艺术教育确立一个合理的目标,这个目标不能遥不可及也不能唾手可得,应该设定在一个努力就能够着,不努力肯定够不着的水平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既定的艺术教育目标,中小学校不能继续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应大胆改革,开拓创新,努力拓宽艺术教育渠道,增加课外艺术活动的种类和数量,用艺术魅力和管理魅力吸引学生的艺术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我们建议不妨尝试阶段授课、专题授课、以活动带教学等多种灵活方式。

(五)规范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加大对社会艺术教育的监管力度。通过调查可知,社会力量在艺术技能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主导力量,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个现实,社会艺术教育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这个夹缝中不但能够生存,还能发展到如此壮大的程度,这必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应该说,这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之一。但是由于这个市场是一个自发的市场,从产生就存在着先天的不足,那就是缺乏一个统一的准入标准、规范标准和检验标准。虽然发展壮大,但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只能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如果任其畸形发展下去,总有一天,它会沉重地倒下。如今社会上的无照办学办班、无序收费、偷税漏税、坑骗学生家长等不良现象的日益增多正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切实行动起来,大力规范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加大对社会艺术教育的监管力度,使社会艺术教育真正成为中小学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的有益补充。

第3篇:城市教育现状范文

一、教育失衡现状

(1)办学条件:不少农村“薄弱校”在办学硬件软件存在着“先天不足”,如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计算机教室)欠缺,许多学校仅会议室有多媒体投影设备,而市区许多学校每间教师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甚至配备全国最先进的基于交互式的电子白板教室;不少学校的英语教学还仅靠一台磁带录音机,音量小且经常卡带,而市区许多学校安装了室内播音系统,可分年段进行听力训练和其它广播;理化生实验室及配套用品不足,许多实验和劳技教育只是“纸上谈兵”,而市区学校早在创建省达标校就已配齐配足所需教室和设备;运动场地运动器材较少,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时空几乎没有,而市区有的学校运动会都在塑胶跑道举行。最遗憾的是,除个别学校能得到侨亲和部分厂家的支持,许多学校仅能靠政府划拨的办学经费运转,要丰富开展各项活动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市区部分学校资金充裕,还有各种“奖教教学基金”。

(2)师资条件: 尽管现在全市教育和不少学校存在师资饱和,但在一些偏远学校仍师资欠缺,或者出现严重的学科失衡:有的学科教师过度饱和,而个别学科教师严重不足甚至无法运转,如我去支教的学校全校英语教师仅3人而历史教师有4人。师资短缺还影响到学校一些活动的开展,如我所支教的学校,举行校运会除校长外,全体教职工都要担任裁判工作,不然人员就不够。师资问题在农村小学和幼儿园尤为突出。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薄弱校”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缺乏发展空间、家庭负担和周边环境负面影响,不少教师仅仅把“教书”当做谋生手段、当做“职业”而不是“事业”。这样,他们单纯来学校上几节课,课一上完就往家里跑往校外走,教研反思交流学习的机会就少了。

(3)学生状态:我支教感受中,最痛心的是发现不少孩子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学校早早对学生按成绩进行分流,早早就造就了一批老师认为“没希望,只要顾着让他长大,不出事就好了”的学生,造就了一批自认为“就是这么着了,父母叫我来上学我就来了,但要不要学、学了什么、学了多少都无所谓”的学生!以上学期的学生必须参加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为例,100多元的费用整整一个多星期才交完,有的是父母认为没必要不给孩子钱,有的是孩子压根不想去。而市区的孩子,一听说要出去社会实践,个个兴奋不已,早早就准备了大包小包的零食。

这才是教育的悲哀!本来,由于城乡差距,乡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竞争就已处于不利的位置。现在,在“各种原因”(包括利益因素)的“推动”下,这种差距更大了!有多少“教育不公”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造成的啊!

二、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缺失也不可忽视

两相比较,同个地区,不同乡镇的孩子,成长的环境、教育的环境已如此残酷,更谈何与大城市的孩子相比?

学校发展:就学校层面而言,随着办学行为的进一步规范,许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校、小学,普遍面临着资金困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必备的经费。经费短缺,导致部分学校的创先争优积极性低。

而如果有的校长好不容易争取到资金,又出现了学校长远发展与教师短期利益矛盾的问题。学校要发展,就要建设,就要添置设备;教师们则希望能改善福利,最好是把钱分完,把以前积累的未兑现的奖教奖学早日兑现。这就需要校长要与教师充分沟通,要在学校发展与教师福利之间取得平衡,用学校美好愿景来凝聚师生员工,一起克服短期困难,努力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均衡方法思考

(1)政府层面:探索区域内师资交流互助,如按现在的初中教研片、高中教研片进行师资交流,既可帮助资源共享、又可解决教师支教难题,实现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公平配置;在财政资金支持、教育培训名额、职务评聘名额等进行照顾倾斜;继续探索绩效工资改革,完善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岗位管理制度,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教师准入,完善退出机制;随着市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教职工福利,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学习部分县市,对教职工的年度福利进行统筹,实行保底福利;在春节、教师节等重大节日,组织教育部门领导深入学校,对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特别是毕业班教师进行关心慰问。

(2)学校层面:“丛人拾柴火焰高”,学校领导要建好用好各种公共关系,努力争取所在乡镇、村、企业家、侨亲、校友的关心和支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学校领导要深入教师当中,关心帮助教师的工作、生活,拉近彼此距离,争取教师对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的理解和支持,用共同愿景来鼓舞和带领全体教职工前进;学校要抓好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各个环节,可以尝试对剩余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培训转岗,尽量解决师资不平衡问题。

第4篇:城市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郊区旅游;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领略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更是一种非常时尚而高级的精神享受。而近郊游因为经济实惠、方式灵活、行程短及美丽的田园风光吸引了大量的城市游客。郊区旅游的出现和发展为当地老百姓开辟致富财源的同时也提高了地方财政收入,促进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郊区旅游市场已成为旅游市场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各地郊区旅游市场蓬勃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交通状况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郊区旅游交通状况差一方面体现在路况差,如有的道路维护修缮不及时,路面狭窄且坑坑洼洼车辆通行困难。有的路面没有作硬化处理还是土公路,导致晴天车辆过后尘土漫天,雨天路面泥泞不堪难以通行,令喜欢自驾游的游客望而却步。二是没有开通城郊景区的公交线路,不通公交车。公交车是连接城市和乡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由于没有直达景点的的公交车所以流失了相当数量的潜在客户群体。

二、郊区旅游市场缺乏规划,挖潜不足,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

郊区旅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自发的市场状态,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浪费。由于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使得市场主体行为比较盲目和被动,无力探索市场的潜在发展和后续动力。郊区旅游市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接待游客能力有限,制约了郊区旅游市场的发展壮大。

三、卫生状况难以保证

人们在外旅行衣食住行都特别注意安全、卫生。郊区旅游景点的饮食服务业大都因陋就简,餐具没有消毒措施,游客用餐后只用清水冲洗一下。食材摆放随意,垃圾乱丢,既破坏了环境又为游客的健康带来安全隐患。

四、各级执法部门监管不到位,旅游市场商业行为不规范

近年来,旅游市场纠纷不断,如强买强卖,以次充好,甚至销售假货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案例时有发生。郊区旅游景区由于位置偏僻,通讯不发达,交通落后还有地方保护主义的泛滥加大了各级执法部门监管的困难,提高了执法成本,从而导致了郊区旅游市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了郊区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郊区旅游季节局限性较强,旅游项目匮乏

如我国南方的“油菜花节”、“梅花节”,北方的“梨花节”、“荷花节”、“牡丹花节”还有各类瓜果的采摘节等都是红火一时,一旦过了季节则“门前冷落鞍马稀”。旅游项目匮乏表现在其品种单一,缺乏创新,重复建设,对游客缺乏长久的吸引力。

六、关于发展城市郊区旅游市场的建议

1.改善交通状况,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便利条件

可由当地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各方力量通过向银行贷款或集资入股等方式筹集资金修缮道路,使通往景区的路保持畅通无阻。开辟旅游专线,有固定班次公交车通往景区,节假日可根据客流量的多寡灵活安排车次。

2.加强郊区旅游市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有力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改善郊区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可在景区设立流动洗手间和垃圾站,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加强对饮用水的净化处理,为游客建设集娱乐休憩购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的消费场所。做好景区通讯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保持通讯畅通。加强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训练和准备工作,成立综合治理办公室最大限度的保障游客的安全,保护当地旅游市场正常运营。

3.加强卫生和工商监管,保护游客的身体健康促进郊区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郊区旅游市场因为条件简陋,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卫生准状况不尽如人意。当地卫生防疫 部门应通过宣传教育及其他行政手段多方位多渠道的做好卫生监管,为游客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工商监管部门要对市场做好监管杜绝假冒伪劣商品,防止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的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杜绝不顾长远利益只顾眼前的短视商业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使当地旅游市场得到健康发展。

4.做好统筹规划挖掘郊区旅游市场潜力。

根据郊区旅游市场季节性较强的弱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开发旅游衍生产品,对当地土特产进行深加工,打造精品旅游。(2)开发四季旅游市场 春季可安排游客赏花踏青,拓展野外生存技能。夏季可开发水上娱乐项目,为游客提供休闲纳凉的场所。秋季可安排谷果蔬菜采摘,让游客自己动手感受丰收的喜悦。冬季因地制宜建造人工滑雪场和溜冰场,品尝农家饭等项目。此外还可以搞观光养殖业游客可以亲自动手饲养家禽和家畜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3)增加郊区旅游市场文化和科技 的含量,为郊区旅游市场的良好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第5篇:城市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重庆;农民工子女;教育

一、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研究内容

对研究内容的分析,主要是为现状分析做一个铺垫。

(一)受教育机会。受教育机会就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和权利,是教育现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教育机会又包括就学渠道和失学率两个方面,这一部分主要会了解到入学难的问题。

(二)师资。师资即教师资源,是教育相关调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受教育水平的高低。

(三)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设施是一所学校的硬件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图书馆、体育场、绿化等基础设施。教学设施的好坏及完备程度也是对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四)学业成绩。在学校学习的好坏,学习成绩是一个最直接的反应标准。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成绩的调查,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他们的教育现状。

(五)心理状况。主要了解孩子是否有自卑、自闭、压抑等负面心理状况。

二、重庆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随着重庆的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化。当前,进城务工农民数量在不断增加,跟随他们进城的未成年子女形成了一个庞大群体。就目前我所了解到的来讲,当前我市农民工教育问题的现状还很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心理状况,以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等方面。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而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他们同城市孩子一样,接受公平的教育,真正融入这个城市。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就一些区县的干部及基层公务员反映,进城务工人民的子女教育形势十分严峻,急需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给农民工的生活造成相当大的压力。由于非重庆市内户口的学生来重庆市内学校上学都需要缴纳择校费,择校费是一笔不少的费用。特别是一些名校,例如重庆巴蜀中学、重庆南开中学等这样的学校,这些学校教学水平高、教学设备好、教学资源多,而且在重庆来说名气很大,择校费更是高得惊人。就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来说,光是择校费就是一项经济上的负担。其实这一现象是不合理的,是社会的一种不公平的现象。

由于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择校费的不同,很多孩子没有办法去到名校甚至好一点的学校就读,所以师资,学校的教育设备也有所不同。在学业上,大部分的孩子都很努力,在学习上认真对待,学习成绩不凡,但是与名校的孩子相比,由于外部条件的差别,学业成绩上会相对差一些。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是不自信。这些孩子生活在大城市,很多东西都是他们以前没接触到的,这些的东西既让他们感到新鲜刺激,也会在接触这些东西的时候感到畏惧。在跟城里的小孩子接触的时候会不自信,做比较的时候会有自卑的心理,其实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都是正常的,只要通过在以后期间的慢慢适应和大人们的正确引导,这些不积极的心理状况都是可以消除的。

三、解决重庆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因为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许多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呼吁,政府也出台了许多相关规定。2001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其中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以此,根据重庆的真实情况来提出对策。

第6篇:城市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失衡

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较好较快发展,但是受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间仍然存在着发展相对不均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比例失衡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无论城市学校或农村学校,教师资源的配置过程中,都存在者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城市学校虽然也存在男女教师比例失衡问题,但是相比较而言,农村教师的男女比例失衡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小学,女教师的数量几乎占到了学校教师数量的四分之三,男教师的数量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种男女教师的比例失衡非常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比例失衡

城市学校学科种类多样,课外活动丰富,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课程中尽情的发展完善自己。然而在农村的中小学中,课程学科不全面的现象则普遍存在。农村中学中,生物、地理、物理等学科教师的配备也相对短缺,心理健康课、综合实践课的教师更是寥若晨星。因此,农村中小学中,“学非所教、教非所学”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2]

三、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比例失衡

教师学历水平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学历较低的教师,知识储备、教育教学能力则相对较弱,可能缺乏教学的热情和教育的进取心。学历较高的教师,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接受了全面系统的教育,知识储备、讲授能力方面相对强与学历低的教师。[1]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教师在学历上存在着显著的失衡情况。

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比例失衡

教师职称的高低是反映教师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现阶段,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职称的总体情况上,高、中级职称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初级职称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多。然而,面对总体的教师资源职称状况,城乡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称的分布对比的差异则更加明显。为数不多的高、中级职称的教师毅然选择留在发展前景广阔的城市学校,数量相对较多的初级教师也是优先选择了在城市发展,因此,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有职称的教师则寥若星辰。

五、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比例失衡

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年龄结构差异是目前我国教师资源配置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目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年龄的分布状况来看,城市中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知识储备多的优秀教师和知识观念新颖、教育模式独特的年轻教师大量存在;反观农村中小学,拥有新的知识储备、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年轻教师几乎没有,学校中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多是些年老体弱、知识储备陈旧的教师,他们虽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进步和学生的发展。

六、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队伍的收入结构比例失衡

城乡间教师收入的差异是影响城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城市学校的教师还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老师所付出的心血几乎是相等的,那么在相同劳动量的情况下,较高的收入则能够吸引优秀的教师来校任教,相反,相对较低的收入则是影响教师来校任教的因素。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城市学校,教师收入较高;而交通相对闭塞、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教师的收入则相对较低。因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中,收入结构的比例失衡也是一个比较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结构比例失衡

教师专业技能的高低是影响城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因素之一。纵观我国目前城乡中小学的学校,教育教学水平高、专业技能熟练的骨干教师一般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学校中任教,他们的存在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闭塞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专业技能则相对较低,在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只能尽可能的保证基本的教育教学,骨干教师的存在更是天方夜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失衡问题的分析,能够有效改善教师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7篇:城市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市交通;人性化;人性化城市交通;发展建议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humanized urban traffic analytical philosophy, and make clear its gradual demand connotation and covers content, from the urban traffic function, a safe, convenient and satisfa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umanized urban traffic analysis Angle,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gives article 11 better direction of humanized urba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district future Suggestions.

Keywords: the city traffic; Human nature; Humanized urban traffic;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十二五”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迎合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维稳的综合需求,趋同国际城市科学发展趋势,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和功能作用将向人本化、集约化、生态化、现代化等方向做出合理的调整及变更,人本化将成为各政策措施制定的导向。人性化交通的发展亟待探索。2011年3月6日,深圳市交委公布《深圳市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五年实施方案》,明确打造具有“深圳质量、品质交通”的深圳特色“公交都市”,促进城市交通车本位回源至人本位。龙岗区作为深圳市的一部分,整体交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市水平,其该如何在全面理解人性化城市交通内涵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人性化发展之路是龙岗近期重点工作。

1. 人性化城市交通内涵

国外研究认为,城市交通体系人性化的发展趋向是:以公共交通为主要发展方向,提倡人本化、步行化城区发展模式,可促成城市交通由传统的“被动适应性”向“主动诱导性”转变,实现交通与集约土地使用双向调节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社区交通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减少居民出行及通勤成本。国内学者认为,人性化的交通将实现居民出行快捷、安全与舒适,利于建立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并在分析人性化与城市交通的关系的基础上,给出了人性化城市交通的内涵定义,基本构建了人性化城市交通发展的理论框架。

结合综合国内外与人性化交通相关的研究及实践,人性化城市交通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为准则,以人幸福的身心生活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和谐统一为尺度,以提高各类交通参与者的满足感和满意度为最终目标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控发展过程。

(1)人性化城市交通规划——体现在轨道交通、机动车交通、慢行交通、社区交通、停车、各交通工具出行衔接、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与优化发展等相关规划中深度融入“人本化”思想,决策源头上体现服务于人,维权于人。

(2)人性化城市交通设计——根据人的出行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以交通功能性、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低耗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交通系统资源为约束条件,对现有和未来建设的交通设施进行优化设计,主要涉及交通方式参与及导向、交通方式衔接及交通环境维护与改善等三大方面。

(3)人性化城市交通建设——在规划及设计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施工严把关、施工队伍重素质、施工过程低噪减排、施工时序及强度社会公开及监督等方法,保障各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材料运输与施工全过程高效率、少扰民、低能耗、重环保。

(4)人性化城市交通管控——面向各类交通参与者与交通设施,涵盖管理、教育、监督、调控等层面,并适度引入新科技与新方法提升总体管控水平。

人性化城市交通强调以人为中心,在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控发展过程中,不断由交通功能、安全、便捷、满意度、可持续发展,即由低到高依次满足并完善出行者的渐进交通需求。

2. 龙岗区人性化城市交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依据人性化城市交通渐进式需求内涵,龙岗区人性化交通现处于“安全环保维稳渐进,畅顺通达交通、多式公共交通、细部交通环境、满意度需加速提升,全盘协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阶段。

(1)人本交通畅顺干道密度不足,通达路网级配问题突出

现状全区次干道以上道路网密度中全部未达到深标最低标准,各等级道路规模比例“高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为“1:2.67:1.14:8.45”的不合理结构,特别是次干道规模不足,且高等级收费道路比例过高,导致由城市主干道不但承担了过多的过境、对外及组团间长距离运输的交通量,还承担集散交通功能,直接影响民众出行便捷度及满意度。

(2)公共交通惠民利民“无缝”服务提升空间大

相比之下,现状深圳市公交分担率为45%,500米站点覆盖率100%,宝安区公交分担率为43%,500米站点覆盖率80%,而龙岗区现状公交分担率仅38%,500米站点覆盖率83%,差距明显。

(3)人本慢行及特定人通系统化发展不足

慢行交通发展欠缺上层专项指导,无法科学有效指导慢行交通发展。“车本位”仍为主导,无法保障慢行、特殊人群对路权及配设的需求,公共交通相关导向及换乘设施不完善,无法全面做到人性化引导出行方式及路径选择。

(4)交通环境细节人本化改善力度不足

全区约有700公里道路未完善交通标志,人行道建设仅占微循环路网中的61%,部分新建、改扩建道路未完善交通标线或附属设施,道路的智能交通监控系统规划及建设尚未全盘启动。

(5)人性化交通分类满意度调查结果差异明显

抽样调查显示,区内民众对高峰小时顺畅程度满意度较低,公交与慢行交通、无障碍设施的满意度也处于一般水平,仅在空气及噪声环保方面较为满意。

(6)环境维稳仍有可改善空间

龙岗区空气中汽车尾气含有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指标为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09年龙岗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比去年上升了0.2分贝达到67.5分贝,属于“较好”至“轻度污染水平”。环境工作需在保持中有提升。

3. 龙岗区人性化城市交通未来发展建议

第8篇:城市教育现状范文

远程教育导学教师是为学生提供非学术支持服务的专职教师,在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并发挥着独特作用。目前关于远程教育导学教师的研究都是基于实践工作的思考展开的。本文在导学教师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天津、上海、安徽三家省级电大及其基层教学点的导学教师为样本,对远程教育导学教师的基本特征、工作状况进行了调研,探讨了远程教育导学教师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开放大学的视角对远程教育导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 非学术支持服务;远程教育导学教师;现状特征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11—0049—06

一、引言

远程学习以完善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为前提,已经成为了远程教育领域的共识。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包括学术和非学术两个方面,国外文献也称之为“教学支持服务和非教学支持服务” 或“学科支持服务和非学科支持服务”,学术支持服务注重认知、智力、知识等方面的支持,非学术支持服务偏重于情感关怀和组织学习诸方面为学生提供支持。随着远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迅猛发展,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职成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对学生的非学术支持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有学者提出:要保证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建设好元学习环境(meta-Learning environment) , 即同时搞好学科和非学科学习支持服务工作,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1]而根据国外远程教育的经验, 以及中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来看,非学术学习支持服务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减少其学习障碍,降低辍学率,能够起到很大作用。[2]

从各国远程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的实践来看,人的因素都是至关重要的,即负有这一职责的教师;而从目前远程教育院校教师的设置来看,提供非学术支持服务的教师涉及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专职指导教师。其中,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专职指导教师,他们在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享有世界远程教育典范的英国开放大学为例,它建立了一个遍布全国的地方兼职教师体系,其兼职教师体系中包括兼职教育指导顾问( Counselor) 和兼职课程指导教师 (Tutor),其中的兼职教育指导顾问主要提供非学术支持服务,负责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保持学生与校本部的联系直到学生毕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顾问。在我国,作为规模最大且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因其独特的系统办学和分级教学,教师设置分为主持教师、责任教师(包括专业责任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课程辅导教师和导学教师,其中导学教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指导学生学习等工作。从其职能界定上,导学教师是为学生提供非学术支持服务。从现实状况看,导学教师在电大远程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并发挥着独特作用,导学教师不仅承担班级的组织管理工作,还承担着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和服务工作,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和“情感支持者”,为学生提供远程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情感支持和人文关怀等非学术支持服务。一项研究表明:凡是由优秀导学教师带的班级,学员普遍呈现“三高一低”,即注册率高、专科升电大本科率高以及申请学位通过率高、辍学率低,学生对电大开放教育有较高的认同感。[3]因此,远程教育导学教师在电大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中起着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积极创建国家开放大学和区域开放大学,而创建开放大学,为社会成员提供高质量的远程教育服务,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然而,由于远程教育导学教师工作职能主要涉及学生管理、服务和情感关怀等非学术支持服务,以及我国远程教育界对非学术支持服务重视不足,关于远程教育导学教师的研究较为薄弱,仅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远程教育导学教师实践工作的思考及其重要作用上,对远程教育导学教师现状特征、存在问题的研究却比较少。

本文通过对天津、上海、安徽三家省级电大及其基层教学点导学教师现状的调查和导学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相应的思考,以丰富现有国内外远程教育教师研究的内容,并从实证方面进行探讨,为国家开放大学教师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核心概念界定

1. 远程教育导学教师

“导学教师”的称呼最初源自英国开放大学的兼职教育指导顾问( Counselor)。英国开放大学的兼职教育指导顾问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顾问,着重为学生提供非学术支持服务。在我国远程教育界,导学教师以广播电视大学最为典型和突出,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师配置基本要求”,规定了基层电大教学点要配置导学教师,导学教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指导学生学习等工作。但尚未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从现有电大远程教育的相关研究中,导学教师定义和职能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有研究者认为:导学教师是负责专业或年级学生的联络教师, 或班主任;[4]也有研究者认为导学教师的角色很难用传统教育中的“班主任”来概括,导学教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员”,协助学生自主选课的“策划员”,帮助学生学习的“咨询员”,学生心理的“导航员”,日常事务的“管理员”,以及鼓励学生学习的“啦啦队员”。

结合上述观点,鉴于“导学教师”的称呼符合我国远程教育的传统习惯及远程教育中“教学”活动的“导学”实质,因此,本文的远程教育导学教师指在我国远程教育环境中,引导、支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其学习目标的一类专职人员,其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入学指导、咨询服务、情感关怀、管理服务等非学术支持服务。

2. 非学术支持服务

对于非学术支持服务的概念,国外最早提出这“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思想的贝那德特·罗宾逊指出:由于学生的问题并非都是学术性的,远程教育系统需要提供学术性材料之外的支持服务,如日间班级教学、周末学校、地区中心的个别辅导、与导师集体讨论,与辅导人员会晤。[5]而首次将学习支持服务分为教学支持服务和非教学支持服务两个类型的奥蒙德·辛普森认为:教学支持活动最主要的内容是教学辅导。非教学支持主要在情感和组织学习诸方面为学生提供支持,其内容主要包含提供信息、提供咨询、探索问题、安排活动和实施管理等方面。[6]在国内,陈伟提出“学术性帮助活动”和“非学术性帮助活动” [7];熊文把学习支持服务分为补救性学习支持和发展性学习支持;[8]邹范林提出非学习支持服务就是与学科(课程)内容无直接关系,但是仍然与学生的学习有密切联系,并对学术完成学业起着帮助作用的服务措施,偏重于情感关怀、学习环境提供、学习技能的培养和管理方面的服务[9]。综合上述观点,邹范林的阐述更贴近非学术支持服务概念的内涵,符合我国远程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的实践工作范畴。

三、研究方法

(1)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导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天津电大直属学院、天津电大西青分校、上海电大开放学院、上海电大南汇分校、松江分校和安徽电大开放教育学院、安徽电大黄山分校等7个教学点的导学教师为样本总体,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6份,问卷有效率为95%。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具体采用了问卷和访谈两种调查方式。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导学教师的基本特征

(1)年龄分布

图1显示,被调查的导学教师中,年龄在20-29的占29%,30-40岁的占9%,41-50岁的占20%,50岁以上的比例最高,占42%。从年龄分布看,导学教师的年龄跨度较大,有的刚20多岁,有的高达60多岁,这与各省级电大的不同管理规定有关,如上海电大明确规定,导学教师要以退休返聘老教师为主;天津电大则要求导学教师要以20-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为主。

(2)学历构成

从图2导学教师的学历构成来看,拥有本科和专科学历的导学教师占主导地位,占到了92.1%。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迅猛发展,各地电大相继出现了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导学教师,成为了导学教师中的新生力量。

(3)专业素养

问卷调查中,发现导学教师的专业结构多样化,以行政管理、法学、计算机、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导学教师较多,具体见图3。而行政管理、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法学等专业也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招生人数比例较多的专业,说明了各地电大在选聘导学教师时更多兼顾学生的专业学习,以期有效的发挥导学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支持服务功能。

(4)从事导学教师工作时间

调研数据表明,从事导学教师的工作时间主要集中在1-5年或6-10年,见表1。这与导学教师的年龄分布相关,青年导学教师的工作时间多为1-5年,而50岁以上的导学教师多为6-10年。

(5)导学教师所负责的学生人数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据调查,目前各地电大一般以该比例为基础,结合本校开设的专业和学生人数来设置相应的导学教师岗位。如天津电大直属学院规定1名导学教师指导200名左右的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安徽电大开放教育学院则规定专职导学教师与学生比例约为1:200。根据导学教师自身意愿来看,14%的辅导员选择了151-200名学生,72.6%的辅导员选择了101-150名学生,只有7.8%的导学教师选择了200以上。

2. 导学教师的工作状况

导学教师的工作状况对于其能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支持服务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之始,导学教师对于工作状况的感受和评价是本次调研的重心所在,希冀通过导学教师的主观感受,反映其深层次的诉求。

(1)工作职责

对导学教师的访谈发现,各地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的工作职责涵盖了学生电大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繁、杂、碎”的特点。总体来说,导学教师的工作职责包括入学指导、日常管理、班级和社团管理、咨询服务和情感支持等方面(见图4)。

① 入学指导。帮助新入学的学生了解学校相关管理机构,介绍报名、注册、缴费程序;在入学教育时给学生讲解开放教育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有关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② 日常管理。包括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家庭、工作情况、联系方式等,保证能够及时联系到学生;提供学生咨询服务,了解学生意见和需求;指导学生选课、注册,提醒督促学生报考、交费、成绩登录、毕业审核等具体工作;协助课程辅导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工作等。

③ 班级和社团管理。班级是电大远程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导学教师对班集体的组织管理负有专门的责任,包括班级建设(评选班干部、组织班会),组织班级课外集体活动(比赛、联谊、参观等);学生评优和资助(奖学金、助学金、优秀班集体、优秀学生评选等);学生团体建设(学生会、兴趣小组等)。

④ 情感支持。导学教师作为与学习者接触最频繁的群体,担当着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的情感支持包括:激发学生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干扰学习的相关事件时,予以关心和帮助;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对残疾学生予以特殊的帮助和心理辅导等。

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电大的导学教师工作职责中还包括招生任务,如天津电大西青分校的导学教师岗位职责中明确规定导学教师要配合学校组织和发动学生宣传招生,完成自己的招生任务。可见,导学教师的工作内容相当宽泛,其工作职责明显泛化。

(2)导学教师周工作时间长

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导学教师每周工作时长远远高于40小时,相当一部分导学教师每周工作时长高达50小时,具体见表2。过长的工作时间,让不少导学教师倍感疲惫。

(3)导学教师的培训

电大导学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是学校和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而导学教师一般来自不同的岗位,人员流动较大,对他们的岗位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各地电大对导学教师的培训非常重视,在实践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2012年,天津电大全面推进导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导学教师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新聘导学教师实行培训上岗的管理办法,培训考核合格颁发导学教师岗位合格证书。上海电大南汇分校和松江分校,每学期都开展导学教师的技能培训,并组织导学教师外出考察和赴兄弟院校参观等活动,以促进导学教师相互间的学习和交流。

但是,当问及导学教师希望学校能提供哪些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时,发现单一选择学习支持服务的导学教师占48.2% ,单一选择信息技术能力的导学教师占2.1%,单一选择“远程教育理论”的导学教师占35%。但有64.3%的导学教师同时选择了“远程教育理论、学习支持服务、信息技术能力”这几项,突出反映导学教师希望提升自己的远程教育理论水平,提高学习支持服务技能的强烈愿望(见图5)。

(4)导学教师工作考核指标

导学教师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发展和班级管理效果。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实践过程中,各地电大不断摸索,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细化导学教师的考核评价。如上海电大南汇分校制定了《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从9个方面量化考核辅导员的工作,包括工作情况记录、会议活动论文、班委会议、教务工作、学生活动、学生出勤率、考试出考率、考试合格率和学生注册率等。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先进、津贴发放和聘用的重要依据。

根据对导学教师的访谈,发现学生的面授到课率、学生流失率、学生满意度以及学生课程考试通过率都是电大导学教师的工作考核指标。这些考核指标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导学教师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督导者和联系者,直接关系着到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保障。

(5)影响导学教师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

据与导学教师访谈,相当一部分导学教师坦言自己在工作中没有成就感,没有受到重视,如地位低,物质待遇低;同时,琐碎的工作、庞杂的事务,技术含量的缺乏,也使导学教师普遍感到工作没前途,缺乏个人发展空间。当问及希望学校在导学教师工作上如何改进时,有75.3%的导学教师都同时选择了“提高待遇,加强职业能力培训,给予专业化成长的路径”等这三项,而专业化成长路径也成为了青年导学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因而,如何规划、指导青年导学教师的成长,尚待进行深入关注和研究。

五、问题与反思

1. 问题

根据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现状特征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导学教师在远程教育的非学术支持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强,其管理水平总体偏低

在与导学教师的实地交流中,不少导学教师反映: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电大学生个体差异明显,素质参差不齐,教育和管理难度相应的也就非常大。从目前电大导学教师的来源构成上来看,很大一部分是离退休人员,缺乏专业化的知识背景和心理素质,对远程教育的认识存在着诸多观念误区,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明显不足,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导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成为了制约我国远程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2)导学教师的服务流程缺乏规范,其核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由于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管理理念、教学实践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来说,具有时间紧、任务重、节奏快、内容新工作特点。如果没有规范的工作及服务流程,直接影响到导学教师的工作质量。目前,各地电大对导学教师的工作职责或岗位职责均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但在其工作流程上缺少科学和优化的设计,更多依赖导学教师的工作经验和积累,导学教师埋没在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之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服务的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都不足,导学教师的核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3)导学教师的“教师编制”身份缺失,其稳定性相对较差

据调研,各地电大导学教师以对外招聘为主,多为非事业编制的其他合同教师或临时聘任教师,与拥有正式事业编制身份的教师相比,其福利待遇具有较大差距,收入和社会保障也都远远落后于拥有正式事业编制的教师。尤为突出的是,由于长期以来电大导学教师角色定位的模糊性,使得青年导学教师还面临着个人专业发展和职业提升的困惑。作为编外聘任教师,青年导学教师甚至根本没有机会和资格参与职称评定,极大的阻碍了导学教师的个人发展,导致了导学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相对较差,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 相关思考

导学教师并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在西方还是我国的学习支持系统中,导学教师都是一个重要元素。根据电大导学教师的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未来国家开放大学导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思考:

(1)边研究,边探索导学教师的“内涵”

伴随着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导学教师在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其角色定位是什么? 国家开放大学导学教师的“内涵”如何去把握?种种问题都预示着我国开放大学导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实践工作中边研究,边探索,边创新,边思考。

(2)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学教师管理机制

教师队伍的成长,制度建设是关键。目前,各地电大对导学教师管理机制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非常好的经验,为国家开放大学导学教师管理机制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国家开放大学要将导学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开放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建立健全导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科学编制其岗位和职责标准;建立导学教师的聘任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增强导学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提升导学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9篇:城市教育现状范文

1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

1.1 高标准配备营造数字化环境

据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底,宁波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累计投入20.4亿元,其中教育计算机装机总值达6.2亿元,网络与外部设施达8.1亿元,共装备了143 588台教学计算机,建成计算机教室1 483间,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13 770套,基本实现班班通。宁波市中小学生平均生机比例已经达到407∶1。其中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累计达2 687元,2011年生均教育技术经费投入达435元,两项指标均处浙江省第一。在进行普及型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同时,更注重配备能够引领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高端新仪器、新装备。在2009年学年中,一大批高科技教学设备,如数码互动实验室、微格教室、分子生物实验室、电子白板等逐步进入课堂,全市中小学教学设施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高标准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基本形成。

1.2 科学规划引领信息化持续发展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项系统工程,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载体,为早日实现教育系统的“数字宁波”目标,“中心”在从中央到各省市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数字化校园实施规划的情况下,多次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在全国率先制订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并于2010年4月对《宁波市中小学“十二五”数字化校园规划》进行高标准论证。

1.3 数字化校园应用工作扎实推进

在做好科学规划与硬件配备的前提下,“中心”格外注重强化应用管理工作以提升教育品质,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2009年11月,“中心”组织了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视频会议,聆听了蒋鸣和教授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管理工作的主题报告,使全体与会同志受益匪浅。组织召开了全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会议,全市各县(市、区)分管局长、装备中心主任和直属学校分管校长共120余人参加会议。沈剑光副局长作了关于实验学校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工作的主题讲话;镇海中学等3所学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交流;中心应用管理科作了《解读实验学校、定位目标任务》的专题辅导报告,介绍了全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新理论、新技术,使全体与会人员在思想上达成共识,经验上得到共享。2010年4月,“中心”组织召开了全市教育信息化专题报告会,邀请祝智庭教授作了《信息化教学新装备——新环境——新理论》的主题报告,“中心”应用管理科科长作了《现状、困惑、思考——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校园数字化》的专题辅导报告,使与会的各地教育装备中心主任、直属学校校长深受启发,为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管理工作打开了思路,并直接推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工作的开展。

1.4 各地数字化校园建设如火如荼

在宁波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现场观摩会之后及市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方案的指导和推动下,各县(市、区)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如火如荼,呈现各有特色、经验共享、齐头并进的动人图景。鄞州区以创建 “星级数字化校园”活动为抓手,两次召开全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会,已经评选出首批 “星级数字化校园”18所,仅奖励经费就达130余万元,获得“星级校园”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快速发展,又对其他学校产生辐射示范效应。江东区内建外联双管齐下,区域内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室多媒体覆盖率达到100%;向外专建了一条从宁波到南海直至香港的4 M光路专线,依托“视像中国”平台,和香港、广东等地开展远程教育活动,在观点碰撞、教学研讨中开阔视野,凸显了区域教育特色。镇海区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象山县着力构建信息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慈溪市全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达标工作,江北区、江东区、海曙区、余姚市已经开建或建成区域教育数字应用平台,为实现教育教学的集约化、精细化管理创造良好条件。

2 小学“科技校园”工程

2.1 多次发文加大推进力度

“小学科技校园”工程被誉为“学校改变一点,学生改变一生”的实事工程,它的育人理念与实际效果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在中心的努力下,宁波市教育局联合宁波市财政局3次发文,对“小学科技校园”工程进行合理规划,加大推进力度。到目前为止,该项工程建设成绩斐然,已经下达奖励经费127.8万元,共新建小学探究性实验室近200个,一批科学探究性实验室和科普长廊或校园科技馆将得以建立和应用,一些具有宁波特色的“科技校园 ”校本资源得到整理和推广,一系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因师制宜的科技活动得到有效开展,一支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2.2 多方联动提升学科质量

小学科技校园工程的核心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工作绝非“中心”独力可为。为此“中心”抱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主动争取,取得人事处、计财处、基教处等部门的支持。针对小学中科学教师人员不足、学科能力不强的现状,通过组织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在领雁工程教师培训系列中增添小学科学教师学科能力强化培训等活动,着力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切实改善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同时,“中心”主动搭建联动平台,架设起县(市、区)装备中心、学校与科学探究性实验室研发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室走向内容学科化、材料丰富化,衔接紧密化,提升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3 书香校园工程

3.1 加大投入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

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全市学生“有书读、读好书、好读书”的目标,2009年“中心”共投入1 260万元进行读书配备,各县(市、区)也投入相当数量的经费丰富学校藏书量。到目前为止,经过省、市、县、校四级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全部图书已经发到学校,可供学生借阅。而且此次购书还配备一定数量的电子图书,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扩大书籍的辐射面,实现“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有名著”的便捷式阅读,同时以共享的方式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3.2 开展系列活动 促进阅读开展

自宁波市全面启动“书香校园”工程以来,“中心”以图书馆建设为抓手,以校园环境建设为依托,以“阅读·悦读”为途径,组织“书香校园”征文比赛和优秀阅读指导课例、图书馆管理与应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用书香熏染人格,用文化启迪智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9年12月,“中心”在镇海区召开“书香校园”工作建设与实践工作会议,总结了2009年度实施书香校园工程的先进经验、工作特色和亮点。同时,各个县(市、区)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高新区开展“‘相约高新名著阅读’班级读书会暨书香校园建设研讨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潮,促使学生学习文学经典。

3.3 建设主题网站 传播先进文化

2010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中心”开通了“书香宁波”网站,该网站以历年书香校园工程建设成果为基础,集成了学生作品、教师作品、优秀图书馆展示等内容,版面设计优美,文章格调高雅,洋溢着馥郁的书香气息,以信息化的手段、全免费的方式、无间断的优势向所有阅读者传送先进文化。

4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4.1 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工程扎实推进

宁波市教育局和财政局在2009年9月底联合发文,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农远工程”,规划用3年时间克服宁波教育装备的短板效应,提升农村地区教育质量。2009年是“农远工程”的开局之年,为了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成立“农远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工程的部署和实施,各级、各地均制定了内容翔实、安排合理的3年工程实施方案,按照工程实施细则有序进行。2009年底,部分领导前往奉化市检查“农远工程”实施情况,认为该工程实施成效显著,有些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与城市学校相比毫不逊色,让农村的孩子提前共享了现代教育的阳光,是实践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的有力抓手。

4.2 搞好硬件建设 提升教育装备层次

按照“农远工程”实施三年规划,2009年的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200年度,“农远工程”受益地区新购置计算机近3 500台,完成教室多媒体设施900余套,共计投入经费近2 000多万元。其中余姚市已经实现90%左右教室拥有多媒体,并且投资800万元进行校园网远程教育平台建设,目前余姚市所有学校均有100~1 000 M裸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宁海县仅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网络布线工作就投入了72万元,共投入369万元进行“农远工程”建设,并在全市率先开通了区域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奉化市新增或改造校园网络15所,以NC多媒体教育设施配备为载体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效益,超额完成2009年“农远工程”指标。从全市来看,南三县和市级贫困地区的农远工程建设正在按照三年规划有序展开,2009年的目标工程已圆满完成,各县(市、区)均超标完成经费投入,市级财政的补助款569万元也已经分两批下拨,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装备层次得到显著提升。

5 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工程

5.1 优质资源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中心”资源建设实现新的突破,30节《学科重难点网络课程》初中优质课程,160节成人高中“双证制”教育语文、社会科学视频网络教学课程拍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河姆渡》、《滕头村》两部乡土教材资源片已经送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审定。同时协同局人事处、组宣处、教研室等部门进行名师大讲堂拍摄,名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评比拍摄,无论是拍摄课程的数量,还是资源建设的质量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到目前为止,191所网校已经拥有600多节名师、特级教师、教坛新秀的优秀课堂实录;有1 000多个优质教育课件;建立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学科的单双册单元辅导课程目录,并且这些辅导课程完全按照宁波新课改标准和全市学生教材配套,起到了很好的教学辅导作用。宁波教科网经过不断升级改版,一直保持着同类网站的领先地位,近10年来连续入围宁波市最佳网站,2011年荣获“最具潜力网站”、宁波市“十五佳”网站称号,2012年又荣获国家级奖项“地市级五十佳网站”称号。

5.2 开展远程教育惠及四川学子

2009年12月,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要求宁波市推荐6所优质学校参加中央电教馆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启动的 “技术启迪智慧”项目(浙江省共12所),“中心”在各县市区的支持配合下,精心选择、确定6所学校,多次组织这6所伙伴学校校长与教师赴杭州参加ICT项目培训工作,指导伙伴学校基于互联网开展对四川汶川县及沧海县等6所学校进行教育指导,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四川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推进探究式学习、启发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四川贫困地区提供教育帮助。

6 教学仪器质量监管工程

6.1 建样品陈列室以加强引导

为引导企业生产优质产品,并及时进行质量、性能鉴定,“中心”建设了教学仪器样品陈列室,把宁波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会员企业生产的优质产品放入样品陈列室进行封样陈列,目前已经收集2009年中小学仪器采购封样产品200余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各会员企业也为自己产品进入样品陈列室感到荣耀。同时“中心”利用每年国家、省、市级产品鉴定、评审、推介的机会,把优质样品纳入陈列范围,进一步鼓励、引导企业生产优质产品。

6.2 坚持开箱检验 确保仪器质量

2009年5月,“中心”出台《加强教学仪器质量检验工作若干意见通知》,并专题召开部分县(市、区)装备中心工作人员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做好本学年度采购仪器质量验收工作,共10个县(市、区)分别组织专业学科教师承担了20家直送企业开箱检验工作,严格把关,确保送入学校的教学仪器的质量安全。

6.3 组织生产监管人员培训活动

2009年12月,“中心”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教学仪器4个“国家安全标准”为契机,在余姚市举行教学仪器安全培训活动。活动邀请了教育部教仪所质检部主任、标准起草者党建伟等专家对企业生产厂长、教学仪器监管人员进行培训,专题讲解4个“国家安全标准”的总则和具体要求。据了解,从全国范围来看,对4个“国家安全标准”的培训和贯彻工作中,宁波市走在了前面。

其余两项工程是新课改装备工程和教育装备

服务保障工程,新课改装备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教育装备服务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并取得显著成绩:①服务范围扩大。与所有直属学校、三区初中签订了维修服务协议,并且拓展到城区近郊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