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劳动实践劳动感悟范文

大学生劳动实践劳动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劳动实践劳动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劳动实践劳动感悟

第1篇:大学生劳动实践劳动感悟范文

1对幼师大学生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原因分析

过去的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堂教学理念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上课只专注给学生传授经济学的主要范畴、基本理论和重要原理,教师的职责是讲解,学生的任务是接受。似乎只有教师才有发言权,学生没有发言权。与此相反,教育新形势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客观要求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学的交流、反馈,师生要互动感想、互传信息、彼此启发、你我补充,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认识、体验和智慧,交流你我的经验、思想与情感,创生新的教学内容,寻求新的发现,进而实现共想、共疑、共究、共赢、共进,做到教学相长和共同提升。对幼师大学生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对其会产生深刻影响:一是可提高他们的经济学素养;二是对其教育教学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来他们会将探究式教学方式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去。

2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以两种类型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为例,谈谈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法,在此本人展示两种类型的探究式教学实践活动。

2.1环节型探究教学实践

按照以往的课堂模式,讲授《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教师先直接讲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然后分析价格上升和价格下降对消费需求的不同影响,再讲解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最后强调互补商品、替代商品价格的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的影响。学生要做的仅仅是识记这些理论,拿经济生活中的交易事实来验证理论,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他的结论。而探究式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探究探索和互动交流。因此,笔者在设计这次课堂教学时,就给了大学生一个广阔的舞台,以一个简短材料引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由探究发现知识。材料与问题如下:暮春买毛衣,夏末买凉席,春秋买空调,在商品的使用期高峰过后再去购买,消费者能在价格上获得实惠。问题一:在你的消费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在旺季购买的,哪些是在淡季购买的?为什么?问题二:常言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现实中是不是真有“物美价廉”的商品?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材料,回答“为什么在商品使用高峰期过后再买,购买者能在价格上得到实惠”;以这一探究活动为序幕,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列举有关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例;在组织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笔者做了简要点拨,使学生知道当市场充分竞争而且商品质量信息对称时,的确会有物美价廉的商品,而当商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时,则会出现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现象;引导学生对有关例子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互补商品、替代商品价格的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的影响,并得出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的一般规律。

2.2专题综合探究教学实践

大学经济学教学通常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综合探究活动。笔者在此以《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专题探究为例,谈谈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如何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和谐统一的。

2.2.1本探究设计意图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讨论的永恒话题,坚持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协调、兼顾效率与公平,既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又有利于经济发展。

2.2.2探究活动策略

分两组分别收集提高效率的表现与促进公平的表现;分两组分别讨论提高效率的意义与促进公平的意义;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分正反方展开辩论;学会剖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分配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提出合理建议。

2.2.3探究路径实例展示

呈现实例一。有一家生产电气设备的国有企业,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员工之间也不够团结,离职的情况时有发生。新上任的企业领导为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全体员工的报酬。但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消极怠工、不团结、离职等情况并没有明显减少。企业领导经过调查发现,导致部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症结不是报酬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他们认为,与其他一些员工的投入和所得相比,自己的相对报酬太低了。第一问:结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第二问:如果你是该企业领导,将采取什么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展示实例二。吴某就任某国有企业的领导后,实行新的分配制度,向一线员工和创利多的车间倾斜。这种分配制度拉开了员工的收入差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涨,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后来,吴某自定年薪50万元,懂技术的副总经理年薪30万元。一些技术人员认为自己的工资还停留在每月三四千元的水平上,分配不公,于是,有的到别的单位兼职,有的“跳槽”。一些员工认为,自己每月工资只有一千多元,自己的劳动贡献被低估了。企业内部矛盾日益加深,人心涣散,经济效益直线下滑。第一问:结合上述材料,探讨企业内部的初次分配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第二问:收集管理实践中常用的激励措施,与同学交流,并从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些激励措施的看法。

3幼师大学生经济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思考

坚持不懈地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使幼师大学生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教学实效明显增强。

3.1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素养

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悟经济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学生变得大胆大方,爱与老师交流探讨问题,爱与老师谈论人生和生活,学生将学习、做人和生活有机结合了起来。

3.2实施探究式教学后,课堂发生深刻变化

过去,为了完成经济学的教学任务,只强调学生思想与教师讲解内容相同或相似,不同认识都一概否决,这既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又削弱了学生的创造性,现在鼓励学生畅谈不同观点,指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来回答相关问题,答案往往不要求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3幼师大学生探究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

第2篇:大学生劳动实践劳动感悟范文

一、立足于生活实际,将实践活动服务于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结合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让大家把“死知识”变“活”,并用现实的教育手段去进行教学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更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把书本的知识付诸于实际生活。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儿童,他们好动、对事物感兴趣、喜爱动手探索发现事物的奥秘,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添快乐,参与到其中,经由开放型的活动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力和热情,这无疑对于今后语文教学大有裨益。

毋庸置疑,语文就是一门生活性质的学科,语文知识也全部源于生活,从小学生们学习汉语拼音、汉字,再到阅读、背诵课文,这实质上就是一个培养他们交际能力的过程。学生们学习语文之后会理性地认识和感知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学习《秋天的图画》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带领孩子们去公园、田野、乡下等地方寻找秋天,观察在秋天里植物、庄稼、天气等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可以通过图画、文字把它表现出来。如果在乡下寻找秋天的可去田地请教农民伯伯庄稼(如水稻、小麦等)什么时候播种、施肥、收获的,懂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感悟只有劳动才有收获的道理,这样的实践活动比在课堂上“灌”收到的效果是没法比的。

二、开展课堂表演活动,激发大家的兴趣

教师要在讲解课文的同时,自觉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大家能觉得语文就是与生活相贴近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管是内容的选择、还是方法的确定,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进行生动有趣的课堂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文、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明白文本的中心思想,更能让大家懂得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从而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好奇感和亲近感。

例如,学习《陶罐和铁罐》这节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大意,接着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学生接到任务后就开始探究合作,在文本中找答案,用什么“台词”和表情来表演,小组充满了合作、探究的气氛。最后可以派2—3个小组的成员上台表演,并让孩子们评价演得好不好。他们幽默滑稽的表演不但吸引了全体学生的眼光,还让大家在评价中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优缺点,从而感悟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要拿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来比较的道理。这样的课堂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气氛中学有所获。

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实践的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课堂上要尝试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去自主探究,探究的过程也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首先给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教师可布置适当地任务,鼓励大家在探究的同时运用一些创造性的办法提出猜想,构建新方法,进而逐步培养大家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学习《鱼游到纸上》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比如问大家,以前有没有画过金鱼?有没有仔细观察过金鱼在水里游动?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则倡导大家必要时动手画,有一些绘画才能的学生用水彩笔已经画出了水里的金鱼,教师要予以肯定并鼓励,让画完的学生讲一下自己所认识的金鱼,这也便于带动全体学生以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经绘画金鱼的学生讲述作画的过程,大家就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像课文中的那位青年那样,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回家”,这样日积月累,才能达到“鱼游到纸上”的效果,学习也是如此,这些道理的悟出都要由实践来检验的。

2、创设多媒体情境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可用多媒体或者网路活跃课堂氛围,加大学生自主实践的力度。为此,在课堂上引入了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课堂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借助于多媒体的优势特征,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例如,学习《日月潭》这篇写景课文时,教师应用多媒体播放出台湾日月潭的相关纪录片,让大家对这个景点有一个整体印象,便于掌握课文情节、把握段落大意。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们才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集体学习的成果,大家也能感受到宝岛的壮丽风光。

第3篇:大学生劳动实践劳动感悟范文

我校开设园艺、计算机、会计等9个专业,从近几年的招生来看,就读我校学生主要集中在机电设备安装和维修专业,其他专业较冷门,而幼儿教育专业近年及未来几年需求量较大,但是学校没有开设。造成这种情况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市场观念,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我们为更好地实现“就业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当今社会掌握机电设备安装和维护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和要求的特点、知识、能力和质量,在访问一些著名的企业和许多机电专家后,我们做了一个对象为机电设备制造商、销售和维修方近200多人,涉及40多家公司厂企,包括高、中、基层领导和所有员工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机电公司劳动需求,各种机械和电气生产、销售、安装和维护招聘员工的基本要求是不同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是大多数企业的首选对象。为此,2012年我校适当调整专业,以会计、机电设备安装和维修、制冷和空调运行与维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四个专业作为核心专业拟重点扶持,同时针对我县生源的要求,2015年拟新增幼儿教育专业或者寻求与城市学校合作办学,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2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模块式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核心。每个专业课程、训练直接关系到学生直接上岗和后续发展。我们借鉴他校实践经验,大胆将课程体系整合成基础教育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课拓展模块三大模块。根据“必须”、“足够好”优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工作过程,对就业的原则,遵循从简单到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研究,第二学期结束时为初级证书作为起点,然后为中级证书,毕业前实现双证书教育。对于第一学期新生,我们选择基础教育模块学习,穿插计算机、英语、语文、德育之类的公共课,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为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基础。第二学期开始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训练,学生可以学习各种各样的理论、技能和设备维护,掌握各种技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第二年的课程主要是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技能培训。学生确认符合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在一个专业(或更多)方向上努力完成任务,根据需求选择技术的工作过程,并通过实际的设计问题,巩固理论知识,实现一体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学习。培养学生专注运用知识促使任务完成的能力,而不是专注于知识的记忆习惯,并强调学生的具体的、完整的、全面的工作,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促使专业的增长,与此同时,专业能力的形成造就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在第三年,学生到企业实践。由学校教师驻厂管理。

3建立就业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主要参考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和上海通用青年培训课程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学习过程中,在项目教学方法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以培养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用手、心和大脑学习。在专业技能方面,事务能力和社会均衡发展,一改以往教师讲知识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行为导向教学策略支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根据这一模型,我们首先为每个课程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可行的基本要求并明确定义。让学生记录项目完成后的过程,让学生自我评估。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分为几组,和其中一组任务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坐标空间。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独立设计规划和实施工作,遇到问题互相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会感到集体的智慧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评估阶段,我们设计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定量评价每一个学生,每一次的形式完成项目评估、确定评估结果。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估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团队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广泛讨论,寻求解决方案,并最终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综合能力。训练后,学生们掌握了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沟通和协调能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4深化改革专业课教学,建构适合职业学校教学与就业的最优化模式

4.1传统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上,往往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老师只要按照大纲完成教材上课任务,照本宣科,考查学生专业学习情况也只是考查书本知识,没有实践操作考核。而传统会计教学在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系列的会计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准备课程、如何准备报告,但在使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业务和会计的问题上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只是掌握一些简单的账务处理和工作方法,缺乏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不强,不能满足企业的工作要求。

2)其次,课程的设置内容重复、过于理论化。如传统会计专业课程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存在许多重复的教学内容。我校会计专业作为一个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计税基础”和“经济法”等系统教学的专业,因老师之间缺乏沟通,不同的教师使用不同的教科书往往浪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会计教材的设置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适应,一些课程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范围,且课程本身实用性不强,导致毕业后基本用不到课程中的知识内容。

4.2专业课程教学最优化实验与研究措施

我们围绕就业为导向,根据岗位所需的能力提高质量,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研究,试图建立一个新的教学实施模式,提升就业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建立一个结合行业和教育的长效机制。

1)坚持“需要”“足够用”的原则整合专业课程。即在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条件下保证必修课程,突出发展方向的专业课程“纯”“活”,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根据各个专业结构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区域,建立全面的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一是核心课程。比如机电专业主要有机械制图等8门核心课程,空调制冷专业有电工基础等7门核心课程,电子电器专业有电子技能等8门核心课程,而会计专业有会计核算等9门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主要用于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实践技能。二是限选课程。主要是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及知识范围,使其有坚实的专业基础,更广泛地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处理问题。三是调试课程,主要开设心理学、礼仪学、德育等课程,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及与人交往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到如何使用知识去处理企业纷繁的事务。

2)以就业为导向清晰定位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胜任技术应用、智能操作和普通技能工作岗位的初级“蓝领”,实现就业岗位的重心“下移”,比如会计专业则以培养审计、统计、收银员为主,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客观需求。努力培养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的能力。

3)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抓住实践教学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一是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具体通过三种方式:一是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压缩理论课,比例可以控制在1:1甚至2:1,有效地使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培训缩短调整时间的过程;二是实践类课程公开、独立检查;三是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训练,提倡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突出学生自己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快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但要注意防止模仿。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我校现建立4个校外实训基地,有玉林市之荣板业有限公司、广西春茂农牧集团有限公司及光明机械厂及广西汽牛机械公司,二年级学生第二学期到合作企业实习,由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学习,学生接受的是一种在生产和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学生职业实践的工作经验增多,有利于他们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了解岗位的社会属性。同时2013年学校投资在县城设点成立一间修理店,对外承领家电等维修业务,派2名专业老师轮班坐镇指导学生,并另派1名老师专门负责管理,制冷空调、机电及电子专业学生二年级学生轮班到店进行维修实践或上门服务,这真实的实践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我们2011级空调制冷班及2012级机电专业学生在三年级顶岗实习阶段非常受工厂的欢迎。二是整合教学结构。我们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技能教室,要求科任老师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更现代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模式融入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展示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坚持以交互式教学切切实实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操作、实习、主动感悟、内化,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主体性和老师主导性两者的交融整合,以形成教学生多方面正确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4篇:大学生劳动实践劳动感悟范文

关键词:舞蹈;人格;教育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ance education should cultivate good from the point of personality, teacher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from The direct, indirect effect and integrated system function of the dance discusses and demonstrates the unique role of complete personality on the dance education. Key words: dance education; personality

中图分类号:J7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科学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素质教育包括了很多方面,而完整的人格教育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21世纪,完整人格的培养已成为当今全球教育的主题之一。

在人们审美需求的作用下,舞蹈艺术教育作为人类最早的教育活动之一,千百年来以其多元整合的教育功能,重在塑造和提升人生境界,教人求真、向善、尚美。舞蹈作为一门“动”的艺术,与生命情调最接近,能够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地表现内心情感,袒露人的心灵。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学校的舞蹈艺术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想要了解如何培养正确的人格,那么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人格。

一、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格又称性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有不同的看法,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机体因素、二是环境社会因素、三是个人生活方式实践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机体因素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提供了引诱力,而个体因素把两者结合起来,使之可能变为现实。”而另一位西方哲学家是这样解释人格的:“人格是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即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资格和品格的总和。”

关于完整人格的定义及标准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新型的完整的人,是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的发展,从自由发展中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完整人格的标准概括为:“完整人格的标准应是完美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其含义是:只有追求“真善美” 的人,才具有完整人格。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超越自我、充分发展潜能等优秀品质,具有求真、求美、求善的本质要求等等。

(一)人格取决性格

人格的形成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个人的性格。从性格的发展规律看,大学生的性格正处于逐渐定型到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如何定型,定什么样的型,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将起到重大影响。由于大学期间,学生的性格还没有完全稳定,特别是青年初期的性格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这为大学生性格培养与锻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大学生的性格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已逐步形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是非辨别能力的增长,他们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加。他们可以以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此同时,又可进一步认识自我,改造自我,逐渐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优良性格特征。总之,大学生性格的可塑性和相对稳定性,对其人格的完善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教育促成人格

过去,我们曾片面地认为,人格教育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与其他学科关系不大。由于这种片面的观点,导致包括舞蹈艺术教育在内的诸多教育学科,在教育作用及教育功能的发挥方面一度有所削弱。事实上,人格的形成本身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教育对人格的形成都给人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舞蹈,千百年来以“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不但传承着人类文明,提升着人类的情感。

二、舞蹈艺术教育不可忽视对人格的教育

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从整体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而又系统的,在这其中,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完整人格的培养也应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要把完整人格的教育贯穿在知识、能力培养的每个教学环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舞蹈艺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舞蹈艺术教育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的自觉意识。

舞蹈教师培养学生完整人格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生理、心理的个体差异性,不能搞“一刀切”。例如芭蕾基训课中软度和开度训练要在个人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如操之过急,强度过大,则容易造成过度疲劳和伤害,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打击学生的情绪情感。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在快乐情绪之下,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认知课程的速度快;反之,受负面情绪的干扰,则使认知操作速度减慢。由此可见,生理、心理引起的个体差异性不仅关系到效率的高低,而且还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和人格的形成。又如,舞蹈专业的学生有的自身条件不够好,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对学习失去信心。介于此,在施教中应可能地考虑一个周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对于个别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进度区别对待,比如,在教学形式上,除了集体课外,还可以选择诸如小组、个别辅导等不同的授课方式,有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看优秀演出。此外,在教学中采用鼓励欣赏、扬长避短的原则,可以促进学生自信心、荣誉感的建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有的学生虽然自身已经非常努力了,但由于先天动作协调能力欠缺(或者动作节奏感、模仿能力较差),一方面要继续耐心细致地指导其进行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其尽量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说舞”,把“说舞”纳入评价学生成绩的一方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表达能力,还可以弥补部分学生在“跳”上的先天不足,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信、自觉地投入到舞蹈课的学习当中去。

其次,在舞蹈艺术教育中,教师应该自觉培养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人的一生是不断变化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发展,每个人从青年到老年,都要不断的重新认识自己,不断的进行反省,自我调节与控制,这样才能不断改正与完善,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进行人格的自我塑造,只有当个体的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了,完整人格才能正真形成。一般来说,完整人格的培养及其初始阶段的形成受外界影响较多,但当其教育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判断力达到一定水平、特别是自我意识觉醒后,就能自觉地选择优与劣来完善个体的人格。学生应该主动拿社会普遍认同的完整人格作为参照,来审查自我人格的局限,发挥自我人格上的优点,克服自我人格上的缺点,进而在实践中运用完整人格标准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制力、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能力。因此,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学生用以仿效的榜样。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方法。如舞蹈艺术作品中包含了一种审美媒介聚集和浓缩着人类丰富而深邃的内心精神,让学生在欣赏舞蹈和表现舞蹈的同时,默默观照着另一个“自我”,从而将审美媒介作为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娱悦和开拓自己的精神动力。对照自己与舞蹈作品中所反映、描写、刻画、塑造的人物、事件以及所感悟的高尚境界、高尚品质和生活美与艺术标准的差距,进行自我分析与总结。

三、舞蹈艺术教育促成学生人格完整的“三作用”

舞蹈艺术教育是借助于舞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一种教育形式。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艺术经验中获得更为完整的人格,是目前舞蹈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首先应结合舞蹈艺术的特点,以舞蹈艺术审美为核心,以受教育者的欣赏、体验等活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完成舞蹈艺术功能的实现。其次,舞蹈艺术教育应通过舞蹈对人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和“综合系统作用”等三个舞蹈艺术独有的特点来促进完整人格的形成。

(一)直接作用

所谓直接作用就是指通过舞蹈艺术教育活动本身对完整人格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作用。英国著名哲学家艾理斯在《生命之舞》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对舞蹈艺术漠然视之,那么我们无法了解肉体生命的至高表征,而且无法了解精神生命的至高象征。”人类从舞蹈这种既能改变自身(肉体和精神的),也能施及社会(道德和文明)的艺术形式中,可以获取审美经验,增强优美体魄,开启智慧大门和培养高尚道德的价值,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走向崇高。舞蹈艺术教育既是审美的、又是娱情的,它主要通过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和教育人。离开了感性的、现实的、直观的艺术形象,舞蹈艺术的教育就失去了价值。就舞蹈艺术教育而言,它的形象性既不同于思想品德的说明和教育,也不同于智力教育的概念和推理,更不同于体育教育,生动感人的教学却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它是通过蕴涵丰富情感内容的舞蹈艺术形象的直观展现来进行感染、启迪,最终达到施教者预期的教育目的。俄国文艺理论家普列诺夫在谈艺术表现时是这样论述的,他认为:“艺术既表现人的感情,也表现人的思想。”舞蹈艺术教育通过感人至深的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在给人以强烈感染的同时,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培养一种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使人变得更加高尚,从而形成完整人格的道德特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现代大学生知识多元化的构建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教育,还可以直接培养人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知识性等品质,运用舞蹈艺术特有的感应力和感染力可直接培养促进人的完整人格的形成。

(二)间接作用

舞蹈艺术教育,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可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某些促进完整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直接实现完整人格的内涵,而是完整人格因素形成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把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叫间接作用。比如:教师通过舞蹈教学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认识方式、认知结构、表演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舞蹈教学激发积极性、自觉性。这些能力和属性虽然不发属于完整人格所包含的因素,但正是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是个体完整人格形成的必备内在条件。在课堂上,先让学生随意做几拍动作,再引导学生用舞蹈的意识来加以美化,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能性,进行常规动作和反常规动作的体验,打破思维定势,假造不同的节奏。通过这一训练学生会发现自身舞蹈运用的创作,同样可以表现不现情感,从而达到“超越本能的一种飞跃”,这种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加速个体完整人格形成的必备内在条件的培养。

(三)综合系统作用

完整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通过舞蹈艺术教育活动本身对完整人格培养所发的作用。另一方面,其他学科专业特点在各自的教育活动中对完整人格的培养也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舞蹈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生理学、解剖学等。这些学科的交叉、知识的交叉、教学方式的交叉,使得各学科教学内容相互交融,从而对于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它是一切艺术中最具综合性的艺术。舞蹈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相通的一面,都具有空间的、时间的运动方式,都必须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这些学科与舞蹈学科无从客观上还是微观中,都有是在探索与揭示客观实际规律,提练与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舞蹈学科和其他 “相通”的是“共生”的,也是相互作用的,对这些“相通”的方面,用其它学科的基础理论,能够帮助理解舞蹈学科的运动理论基础知识,而舞蹈学科的运动理论,则为自然科学的动力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也正是这种综合性、系统性和多元性所具的凝合力在完整人格的形成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促使舞蹈艺术教育最终实现完整人格的目的。

结 语

作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有责任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圆满人格,决不只限于笼统的提出思想教育,而应该在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去谈思想进步,政治信仰,爱国主义等等。将舞蹈专业教育与塑造人格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忠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风尚的舞蹈人才, 而这一类人物在我国历史文化沉淀中大有人在,都靠教育者在创造性为学生树立榜样,但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去发现发掘每一个学生人格上的闪光点,去鼓励实践者去继续实践,去鞭策未实践者紧紧跟上,大力表扬,广为倡导,激励大家竞相学习。舞蹈艺术教育就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不仅能作用于人的外表,塑造富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美的形体,同时还能够作用于人的内心,教人追求真善尚美。因此,应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完整人格的教育,培养知识水平高、能力强、人格健康完整的21世纪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梅传强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②《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第16次印刷

④《中外舞蹈思想概论》 于平 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⑤《舞蹈》杂志 2005年第8期

⑥《舞蹈》杂志 2005年第10期

第5篇:大学生劳动实践劳动感悟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硬件软件、大学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可以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大类:软件方面主要指学校的传统等硬件方面包括校园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和美化绿化等物化形态的东西。

一、硬件方面的建设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很多大学都在提倡“四育人”理念,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其中,“环境育人”与校园的硬件环境关系密切。校园外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它主要包括校容、校貌、建筑、绿化及各种设施等,是校园文化最直接、最具感官性的反映。

(一)校园建筑规划和建设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有了“记忆中的活力”,而不是那种“瞬间的活力”,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因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校园群体建筑是一个学校文化品位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的象征,因而应当具有比其他建筑类型更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校园主体建筑尤其应当在“文”与“雅”上下功夫,使之具有良好的文化品格,从而鲜明地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创造物之一的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老名校的建筑,式样各别。例如,剑桥的校舍,按建筑年代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比如,建于15世纪的国王学院是哥特式的建于19世纪的纽南学院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我国大学校园建筑中同样不乏一些陶冶功能较强的优秀之作。比如,作为近现代中国建筑中名作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是经过80多年,三次建成的,三个部分浑然天成,体现了清华园一贯的文化品格和特有气质,让人感到厚重而明亮,亲切而不陌生,幽静而又有生气,透出浓郁的学院气派。一流大学校园的每一座建筑都是精品。而新的建筑都应当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若干年甚至几百年以后,每一所大学都应当是一所建筑博物馆,能够反映其历史文化。

(二)校园的绿化

校园环境既是学生休憩、活动、学习的场所,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校园文化品位及师生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座雕像都具有文化意义,置身于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让人们在自然的山水树木、艺术雕塑、纪念场馆、警言语录中耳濡目染,情操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心灵会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大家美好的情感,这是一个学校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重要条件。

校园绿化首先要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各种绿化带、花圃、草坪应星罗棋布般分布在校园内,做到从校门口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处处绿树环绕,鲜花娇艳,碧草如茵,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另外,校园绿化强调植物的合理配置及校园生态的多样性,目的是使绿化空间表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做到“远近高低各不同”,“浓妆淡抹总相宜”。

在校园的绿化上,不要急功近利,要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要选择追求卓越,坚持宁缺毋滥。应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命期长的名贵树木,若干年后,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因为古树以其优美的形态、丰富的人文内涵,被人们尊称为“凝固的诗,动感的画”。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树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人们尊敬它、崇拜它。以古树为题材的神话传说、人物事迹、历史典故、诗歌及绘画作品构成了我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它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绿化还要追求绿化和建筑以及校园雕塑、雕像的完美结合。表现校训、校园文化精神的雕塑、纪念雕像、碑刻等要注重与整体校园建筑风格的配合,并与校园的其他环境因素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该把整体布局与零星点缀协调起来,使实体象征与抽象隐喻相结合,形成一种意象共存、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建筑文化。

二、软件方面的建设

(一)和谐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各高校的知名度可能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但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其中,和谐就是最基本的。和谐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国家的和谐昭示着辉煌。单位的和谐孕育着希望。学校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和谐是完成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包容、自由精神是校园要素和谐相处的前提与“溶剂”,是大学精神灵魂之所在。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正如他在北大任校长时那样,对各种学派,依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大度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直面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气度,大学作为社会精华浓缩的特殊存在,必须拥有这种气度,才可能让校园的一切尽可能地归位于和谐的范畴。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增强高校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也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建立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之上,有助于促进大学各主体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有助于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最终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二)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的保障

各项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就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提高。要定期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整理,按照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修订、废止、补充和规范。通过制度建设,使学校制度更加健全、内容更加科学、形式更加规范,科学管理上水平。

制度建设必须建立民主、公开的程序机制,民主、公开的制度建设机制本身既是高校制度建设的组成部分,又是制度建设工作持续良性运行的基本保证。民主、公开的制度建设机制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制定制度的程序和制度的内容合理合法,而且能够让制度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有利于制度的实施和遵守。

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十分关键,再好的规章制度,如果不能落实,等于废纸一张。要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制度的学习宣传工作,增强教职工和学生的制度意识,为制度执行奠定思想基础,确保制度贯彻执行的有效实施,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做到奖惩分明。

(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精神风貌、文化内涵等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参与活动时感悟科学的力量与人文韵味,体验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和魅力。

社团组织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参与社团活动是结识朋友、娱乐、增强自信、补充学业知识的最好途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等,不仅能训练体能、增强体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及拼搏精神。

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还可以培养个人领导才能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一所大学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四)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教育的成败,关键不在于它有什么样的校舍,或有什么样的现代化教育设备,而在于有什么样的校风。校风是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而成的,反映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是一个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统领,它反映了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校风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学风和师风。学风以学生为主体。其核心是学习风气,其中既包括学习的动机、目的、态度、兴趣等内因要素,也包括学习的方法、纪律、主动性、刻苦性、创造性等外显要素。师风的主体为教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气、学术风气、育人风气,以及教研室、院系、实验室等风气。

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风中,人们在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中能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并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师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基础。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导者,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靠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人格魅力,即自己的信仰、品格和言谈举止。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到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培养和造就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天职,也是学校工作的根本着眼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学风建设时,注重客观环境的变化,化被动为主动。通过积极引导和严格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崇尚真理的风气、刻苦钻研的风气、富于开拓的风气,在考试中培养诚实守信的风气、耐心细致的风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敬重师长的风气、诚恳礼貌的风气、遵纪守规的风气、服务奉献的风气等。要引导教师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大力倡导追求真理、追求卓越、清除赝品、拒绝平庸的学术风气,着力构建以人为本、尊重差异、鼓励创新、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

(五)创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教育部日前的《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新跨越。而与此相反的是在世界前100名的一流大学中,难觅我国高校的踪影。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第6篇:大学生劳动实践劳动感悟范文

启示一:体育文化与电视文化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向人们展示体育的精神与体育的美,又有利于增强电视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奥运火炬传递不仅包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而且包括更深刻的内涵。它是人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技能、体育技巧、体育理想及体育物质的总和。体育文化与电视文化融为一体,向人们展示体育的精神与体育的美,能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火炬本身就是美丽、动感的工艺精品。火炬和火种灯的质量、性能,又充分展现我国的高科技水准。

奥运火炬的传递过程要历时130天,其中有33天属于境外接力,5月4日后圣火回中国内地,陆续在内地进行97天的旅程,4个多月里,圣火将“光临”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13个城市和地区。圣火接力,将有近2万名火炬手使用近2万支火炬,如此浩大的声势让世人感受到中国的胆识和气魄,感受世界各国的“奥运情绪”和“中国情绪”,体会中国人民企盼奥运、关注奥运、积极参与奥运的火样激情。这样的体育文化通过电视的转播和直播,不仅能在我们民族发展史上留下真实鲜活的影像记录;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把各国人民因为北京奥运引起的“中国情绪”通过电视媒体强大的辐射力和广阔的覆盖面传播出去,让北京成为世界的焦点。这种美的融合,力量的融合和“中国情绪”的融合,仅凭体育文化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圣火传递场面再热烈、隆重,参观欣赏的人数再多,如果没有电视媒体面向全世界传播,也只能影响一部分人,而不能影响、幅射全球人。电视让体育插上了瞬间飞越全球的强劲翅膀,让体育之美播洒进世界爱好体育人们的心田。与此同时,体育的奥运传递活动,也让全世界持有“中国情绪”的人们更加关注中国电视媒体,更加关注中国电视的传播能力与传播水平。当电视观众随同奥运火炬途径我国113个城市时,无疑会让世人看到中国城市建设的锦绣画图,看到绿山秀水,看到各地的风土人情,也会为文明古国的秀美和现代化建设的俊美而惊艳、而目眩、而神迷,从而更想从电视荧屏中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各方面情况。这对增强我国电视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激励我国电视从业人员进一步提升电视产品质量、进一步搞好对外宣传无疑也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启示二:体育文化与电视文化的有机结合,既能使体育文化凝聚更多的人气;又能大幅度提升电视受众群体,发挥电视的教育、引导、服务、服从国家大局的作用

一般讲,奥运竞技体育是无国界、无党派、与政治无密切关联的。但是电视文化却不同。我们国家的电视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电视文化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宗旨的,一切电视宣传都必须讲求正确的导向,都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奥运火炬传递从一开始到现在,无论是希腊的火炬手,境外的火炬手,还是国内的火炬手,都是激情的点燃,情谊的传递,是梦想的传递,也是奥运精神的延续。尽管在境外传递时,曾遇到一些“”分子的挑衅,但也是蚍蜉撼大树,没有能阻挡住华侨、华人的爱国思乡热情,没有阻拦得了人们传递和平、和谐的梦想。可以这样说,迎圣火,是全球华人的接力;护圣火,吹响了中华民族的集结号;架桥梁,沟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情感;护荣誉,有许多动人事迹载入了光辉史册。

为维护奥运荣誉、捍卫祖(籍)国尊严,海外华侨、华人采取了合情合法的行动,展现出的民主素养与法治精神令西方人吃惊,也令部分西方媒体反思。德国《时代周报》发表文章认为,因和问题抵制北京奥运会是错误的。瑞士《新苏黎世报》刊文说,有抵制北京奥运会声音的一些国家,也应想想自己。所有这些,都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也让世界看到发展中的中国的成熟与风度。奥运圣火的传递,如果从体育文化层面来讲,它是和平、和谐的接力与延伸。但从电视文化的角度来看,“祥云”火炬的接力传递,就是一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团结协作、友善和谐教育的大课堂,是凝聚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团结互助精神的“聚合剂”。尤其是珠峰的圣火传递,象征人类依靠智慧、体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鼎力合作、克服重重自然界和人为的困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这是值得全人类都感到自豪的。不同种族队员合作,从队员完成传递后兴奋的心情来看,他(她)们的喜悦,已经超越了民族和政治的领域,体现奥运会追求人类突破的精神。5月28日,当“祥云”圣火到达浙江宁波时,奥运火炬接力传递组委会为悼念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决定暂停3天,更体现了奥运文化的人性关怀。这种“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精神的传递。由此可见,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为丰富电视宣传、扩展电视节目影响,提供了极好的载体和报道信源。同时也为电视宣传报道凝聚了更多的人气。电视文化将体育文化包容并深掘、升华后,使电视文化更具竞争力和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激起了13亿中国人民、世界华侨、华人和各国体育爱好者前期“盼奥运”、中期“看奥运”、后期“想奥运”的情结,使关注北京奥运、关注中国的人群越来越多,中国的国际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启示三:体育文化与电视文化的相互交融,既有利于体育机构补充财力;又有助于电视媒体扩大创收

体育与电视一样都是高投入、高消耗的事业。为此,国家一直给予财力支持,每年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都要给体育、广电部门一定财政拨款。并允许发行体育彩票和奥运特殊体育彩票。我们国家已向世界宣布,要将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要兑现这一承诺,就要通过奥运传播来塑造“文化中国”、“文化北京”的国际形象,让“文化中国”、“文化北京”的形象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具有更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实现“体育文化搭台,唱好经济大戏”。既要使北京这一城市品牌迅速升值,实现效益最大化,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又要通过宣传效应,吸纳更多的有形投资和友谊资助。同时通过电视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和休闲娱乐体验产业的扩展和延伸,增加电视媒体的创收收入,以推动电视文化事业和电视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以往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实践表明,奥运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或“眼球经济”。由注意力资源相对集中而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的我国,当然要吸收世界历届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和开发好注意力资源,实施好奥运经济带动战略。

今年我国首次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叫关注的眼球超过以往。这一目标光凭体育文化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依靠电视等各类媒体的大力宣传,前期造势、蓄势,中期才能发势,创造奇迹。各种媒体资源的整合宣传,无疑是造势、蓄势的有效办法。奥运火炬传递的宣传造势已经彰显了中国媒体的强大合力,这是有口皆碑、有目共睹的。

要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是需要一定的财务作支撑的。我们国家前期在兴建奥运场馆“鸟巢”、“水立方”、奥运村等大型设施时,已经花费巨大的财力。但我们国家不是世界经济强国,目前还处发展阶段。今年又遇上南方地区雪灾和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灾害,国家财政急需开支的方面很多,许多事业要发展,还得要通过市场运作来自谋发展,自求生存。虽然像举办奥运会这样的大事,会尽举国之力。但国家同时又大力提倡体育文化产业化和电视文化产业化,尽量通过产业经营来减轻国家财力负担。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和电视文化产业也是我们体育界和电视业界文化自觉和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体现。

体育与电视的关系日益密切,并与日俱增地共同创造出商业价值的原因在于:体育赛事自身所具的激烈、对抗、精彩、悬念、新颖、优美程度的特点和体育明星的影响因素,用电视直播所反映的体育表演的多角度审美观照和各种赛事的绝对真实,以及向观众传递的视觉信息尽可能达到的全面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确实能使体育精神和体育的美感升华到相当高的境界。只有传播出观赏性较强的体育盛会开幕、闭幕式及各种比赛的电视节目,才能吸引广大观众观看,提高电视媒体的收视率;观众收视率的提高,才会引来大量的广告客户和赞助商;而广告、赞助的收益,又会使体育机构和电视媒体双方都能获得较大的发展后劲。有较大的商业价值的体育盛会前期的各类报道和中期的开、闭幕式及体育比赛的节目,常常是体育赛事举办、管理部门和电视媒体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体育竞赛所具备的吸引力加上电视传播对大众的辐射力,使利用传播体育竞赛插播广告成为各大厂商、经销商竞相争夺的广告时段。电视媒体转播体育竞赛,出卖冠名权和插播,现场摆放各类广告,可获得巨额收入;厂商、经销商则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扩大销售。由于其商业价值的提高,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权的销售价格也会不断膨胀飚升。

启示四:体育文化与电视文化紧密相连,既有利于鼓舞体育健儿的士气,加强对体育规则的监督,又有利于锻炼和培养高素质的电视采编队伍和营销人员

这次奥运火炬在国外、国内传递,火炬手的遴选都是十分严谨的。既有体育健儿、往届奥运会、残奥会奖牌得主,又有演艺界明星和有关行业佼佼者,还有在校大学生和城乡劳动模范。此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5月18日等七部委联合举办的《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义演活动中,央视一套、三套、四套并机直播募捐义演实况,一下子云集了近500名宣传文化、文学艺术界和体育界的明星、大腕参与,一些新闻、文艺界名人和演艺名人、港澳台歌星也踊跃参与捐献,一次募捐活动就捐得善款15亿1400万元,演绎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义演。这固然是当代众多明星和企事业单位法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无私奉献意识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的使然,但与央视强势媒体的精心策划、积极组织发动和周密细致安排也有相当的关系。电视文化整合文学艺术、新闻、体育文化的资源,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抵估的。常在荧屏上露面、观众熟知的明星大腕尚且如此,对体育界的人士而言,激励和鞭策作用也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