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支教存在的问题范文

支教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支教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支教存在的问题

第1篇:支教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实习支教;思想政治;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34-03

一、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自1997年开始,山西忻州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及河北师范大学等高师院校陆续开展了扶贫实习支教、顶岗支教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成功证明了实习支教实习模式的实效性、科学性,也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实习教学教育新模式[1-3]。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吸取各兄弟省份院校成功经验,在南北疆广泛开展了高师院校的实习支教,涉及多个学校和几乎所有的文理术科专业,效果显著。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义、组织领导、经费支持等内容。

为期一个学期近四个月的实习支教,让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学生远离校园,远离家庭,深入基层,走进乡村,接触的是相对以往更为复杂的环境、境遇、人群、习俗、思想与文化,面对的可能是更为多变的挫折、彷徨、困惑、诱惑,甚至侵蚀、渗透等恶劣影响,脱离了校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年轻气盛、尚未成熟和容易接受外界影响的他们而言,决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的校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此外,以实习支教为契机,将其作为落实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有效从课堂教育延伸到实践领域,从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具有极强的价值诉求。

相对“实习支教”创新模式的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效跟进略显不足。一方面是实习支教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原有高校的校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实习支教模式自身具有的特殊性,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不足日益凸显。

实习支教模式具有如下与传统大学生实习模式不同的特殊性[4]:首先是实习人数多、规模大、周期长、地域广、布点散。其次是由于受援学校条件参差不齐,指导教师覆盖实习点的有限性,实习支教学生需要逐渐培养和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自主能动性。再次是因为实习支教具有义务性质,而市场经济中有偿劳动的价值观点与义务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学生对实习支教的工作性质还未能深入理解和认识到位,需要学校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最后是鉴于实习支教受援学校所处的地方经济条件较差,实习支教学生的物质生活相对是艰苦的,精神生活相对是贫乏的,因此也是需要有奉献精神的,为时一学期的实习支教生活对学生而言必将是严峻的考验。上述的特殊性也就赋予了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特点和难点:诸如教育主体多元、教育对象特殊、教育途径有限、教育内容复杂等。随着实习支教学生的学习活动转入各支教学校,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支教学校,但是发生的变化则为:单一形式变为多元化,整体统一变为根据学生所在学校的不同具体情况而呈现小范围、多形式、复杂化、分散化的倾向。

目前,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力量缺乏,教育效果有限。由于实习支教点学生的众多、实习支教点的分散、当地交通网络的局限,使得原有的教育师资队伍发挥的作用有限。二是校本教育在时空上的错位。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际上很难在第一时间便有效地作用于学生主体,时间、空间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位。三是教育途径方式较为局限。实习支教点的分散及多处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条件难以满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便更多地依赖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校缺乏整体统一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四是监管略显薄弱。由于人数有限,学校方面的指导教师很难全面覆盖所有的实习支教点,只是巡回进行分散式的监管,因此在实习支教日常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实时了解,而且对教育管理的回应也就不够及时,还有就是委托监管缺乏积极性和针对性。

二、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学生思想状况调研与分析[5]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分配至和田地区各实习学校的新疆师范大学第十三批实习支教学生,涵盖数学、化学、物理、生物、中文、体育、音乐等理科、文科和文体类专业。随机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6份,其中有效问卷119份,回收率为96.9%,有效率为94.4%。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基本信息、国情知识和区情知识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学习汇报的渠道和途径。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在实习支教前后,学生对国情、区情、乡情、民情及实习支教意义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特别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艰苦奋斗精神的认知方面有了显著变化,对其专业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职业道德素质与信念、爱岗敬业与奉献社会意识及师德师能提高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实习支教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习支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实习支教让学生在这次特殊的校本外实践教学中更为客观地清楚地意识到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素养的层次方面还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结束实习支教返校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学习效果明显改善。另一方面,这次特殊的实践教学经历,让学生透过基础教育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一窗口,对区情和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也进一步提升了对国情和国家方正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感。此外,在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尝试解决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更为牢固的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得以针对性提升。不仅如此,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现实的是非辨别与诠释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大力增强。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会反馈至教师,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成就感,也使得教学变得不再枯燥,而变成师生沟通的桥梁。

第二,实习支教的环境特殊性和条件艰苦性为实学生提供了磨炼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良好实践机会,而这些恰恰是当代青少年、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便是提升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塑造积极稳定乐观向上的意志品格。在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中,实习支教发挥了强有力的实践育人以及推进固化作用。学生在较为艰苦的支教环境中,无论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受到了良好的洗礼,渡过了初期的难关并适应后,他们对如何在艰苦环境中运用自己的所学所知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和从事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切实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步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一点则成为他们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不仅如此,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思想情操得到了熏陶、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得到了巩固,锤炼了意志,培养了爱心,陶冶了情操,磨砺了品格,在体会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无形中实现了思想道德方面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化。尽管为时仅有短短的一个学期,但这种弥足珍贵的基层锻炼,却实现了大学课堂难以真正实现的教育目标,即由真切感悟上升至理性升华。

第三,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问题,通过实践证明,实习支教不仅实现了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的模式突破,还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的校本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教师―教材―教室”展开,以理论教育为主。实习支教则借助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优势,形成了实习支教前中后不断线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第四,实习支教使大学生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社会责任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也树立了决心。在实习支教过程中,从基层农村学生上课时期盼的眼神里,实习教师读懂了他们对知识的那份渴望;从学生们恋恋不舍为他们送行留下的热泪和哽咽的哭声中,实习教师体验到了自身存在的那份价值;从学生家长和当地教育部门工作者的嘘寒问暖与亲切关怀中,实习教师感受到了他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大学生们在亲身感受这一份份浓情的同时,也增进了基层教育的感情、对贫困农村的感情,并能够进一步正确地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大学生在实践洗礼后,回到母校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积极性,无形中也有效地促进了学风建设、校风改善。通过实习支教,师范生不仅增强了奉献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与诚信意识,也充分意识到了自己在基础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三、加强实习支教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意见[6]

1.积极构建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模式。通过加强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内涵建设,积极拓展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平台与资讯传播渠道,以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网络教育作用,切实贯彻落实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模式的构建,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途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做出有益的尝试。

2.全方位、全过程地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一方面,实习支教前,采用动员大会、经验介绍座谈会等方式方法,加强对支教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引导与就业指导,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实习支教,他们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职责,能够给自己准确的定位。另一方面,要做好实习支教期间的思想指导,在实习支教过程中,需要通过指导教师、当地管理部门和班干部、实习组组长,密切关注学生思想的动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完成实践任务的同时,帮助其进一步巩固教学技能。不容忽视的是,在实习支教结束后,非常有必要针对实习支教中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召开实习支教汇报会、实习点经验交流座谈会、优秀实习生表彰展示汇报会、指导教师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实习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3.充分发挥实习支教大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学生党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他们兼具学生与党员的双重身份,非常了解学生和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因此,在实习支教前要通过思想谈话、组织生活,帮助并促使学生党员进一步认识到他们所肩负的责任,能够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情况,影响身边的同学,引导身边的伙伴,并能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树立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同时,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努力做好指导教师的帮手和助手,积极与学校、教师沟通交流,为实习支教的顺利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确定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的评价指标。目前,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指标尚未确定,有待完善,设计合理、全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势在必行。实习支教过程中,务必注重学生平时的思想政治和品德表现,在当地实习学校的配合和监督下,实现动态管理与指导;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学生间开展自我教育和监督管理,力求构建出动态化、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评价机制,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积极的就业观和乐观的人生观。

5.加强思想导师在管理队伍中的关键作用。实习支教实践中,不仅需要实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还应该适度地增添和配置实习支教学生的思想导师。思想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突破常规,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可以是忘年交形式的朋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学们遇到问题会更愿意找思想导师倾诉或寻求帮助,也更易接受导师在思想上的建议和指导;不仅如此,通过与学生长时间接触,这些导师还可以从专业学习角度出发,给予深层次的教育,因材施教,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才,也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李思殿.实习支教:一举双赢得教师教育改革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09,(25):22-24.

[2]杨挺,覃学健.基于合作教学的师范生实习支教模式改革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2):197-200.

[3]戴建兵,程浩.探索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新模式[J].河北师范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78-81.

[4]韩泽春,王秋生.实施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32-35.

第2篇:支教存在的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新形式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式趋向多元化,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化,当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较之以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辩证地认识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有效地解决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我们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1 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来说是好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他们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向往金钱,向往享乐,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竞争、利己思想的传播,当前大学生在追求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过分强调自我利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情往往从自己的价值立场出发,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忽视集体和他人利益。同学间团结互助意识逐渐减弱,做事情、交朋友都以能否为自己带来利益为标准,利己思想逐渐蔓延,社会责任感日益丧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他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趋向。

(2)部分大学生开始崇尚金钱,倾向于拜金主义。在金钱诱惑下,很多学生把挣钱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把金钱看为了衡量认识价值的唯一尺度①,将发财致富视为他们人生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贡献感逐渐淡漠,因而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挣钱上,对学习漠不关心,对班级集体活动概不参加,有的为追逐财富甚至逃课旷课,放弃学业选择经商…他们把金钱的多少视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

(3)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将人生价值目标定位于享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开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做事情讲求排场、阔气,以个人享乐为目的,将理想、信念等抛之于脑后…他们不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后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他们向往大都市,追求安逸奢侈的生活。他们将人生价值的目标定位于享乐,将个人价值看地高于社会价值。

2 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高等院校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中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不可否认,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不足。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高校教育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我国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途径比较单一。目前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其他零散的课程活动来进行,很多高校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部署,开设了基本的德育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摆设。课程安排的时间与课程的重要性不成正比,不少学生只是为了赚取学分,为了通过考试而去学习这些课程,并不是自己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知识的需求而去学习。教学途径的单一性使得大学生很难掌握基本的价值观知识,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我国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偏向于理论的教育,偏向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以单项的讲授为主,更多地是单纯的老师授课,讲述课本的内容,学生听课,记笔记,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太多的交流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做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看到学生的主体性。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导致缺乏一种宽松、民主和热烈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的单一,很难使教育的真正意义落实到学生教育中,学生很难在那样简单传教授课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教育内容比较空泛。我国高校教育缺乏应有的价值教育目标,在价值观教育内容上比较空泛,理论内容居多,比较形式化,不形象具体,很难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其内容。目前高校教育基本上偏重于道德认知的理论传授,侧重于大学生掌握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却忽略了大学生实际的道德困惑和价值取向的迷茫,缺乏对大学生现实问题的指导。同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重智轻德;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突出的政治价值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德行修养的倾向;生活教育、精神教育、环境与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匮乏不足②。

3 不断完善高校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摇篮,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阵地,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占领网络领域。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很多大学生不满足课堂知识的讲授,开始通过网络来获悉知识,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空间越来越大,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占领网络领域,使其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比如说,在网络上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素质,对网络进行科学地管理,进行正面的舆论宣传与导向,弘扬主旋律,弘扬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通过有效地技术手段来防止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要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要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其充分发挥在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绝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教育上,不能单纯的讲授理论,而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参与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应该更多地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从而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从实践的角度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革命老区,听取革命战士的英雄事迹;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去参加支教、扶贫计划,让更多的学生体验艰难的生活等,以此来触动大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 从而逐步确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要把握好教育的突破口和立足点。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应着重加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加深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排除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的教育者,更要在新的起点上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高等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把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要将其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制定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案,落实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要把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战场,家庭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阵地,而社会是一个大的舞台,是练兵场,对学校家庭起着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或缺。因此,必须将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使其充分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学校要引导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工作,而家庭和社会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更好地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21世纪是科技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而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贯穿和体现人生价值观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袁贵仁著.《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59页

② 吴亚林著.《价值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237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人生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北京大学学院组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黄艾华、郝琴.论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d].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第3篇:支教存在的问题范文

针对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社会认可度不高、高职院校科研发展薄弱及学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从理论上看来,这些措施不但能够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并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高职科研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全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判定标准不再单一和局限,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开始成熟地从学校的办学思路及理念、师资力量、教师的专业技能、学生的就业状况等各方面来评判一个学校的水准。当今,高职教育毕业生的高技能素质和高就业率已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高职教育已逐渐适应市场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先进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用人单位对于高素质的一线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与之矛盾的是,仍然有部分人认为培育出一线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具有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差、社会认可度低等特点。本文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我校所处的东部地区人才需求、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师的科研能力等方面谈一谈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足

1.调整办学思路,面对产业转型。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是随着产业的变化而改变的。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再依赖于土地和资金这两种相对“原始”的资本,而是更多地由该地区的人力资源水平、劳动者的素质及新技术的掌握程度所决定。以我校所在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例,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企业对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产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上;从2010年开始,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用工需求不断增加,然而由于沿海地区高生活成本以及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的增多,导致沿海地区的人力资源供给相对不足,出现了“用工荒”【1】。从表面上看,“用工荒”的出现是由于众多的沿海地区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所导致的,进一步分析,其实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原材料、人力资源更加丰富、生活成本更加低廉的中西部地区,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方式进行技术升级,减轻生产强度,提高劳动效率【2】。以湖州织里镇的童装产业为例。织里童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初步形成了童装产业格局,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该模式所需人力成本高,管理混乱,且生产规模偏小,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为使企业顺利进行产业升级,政府从外部着手,为童装企业投资建立了类似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织里童装城,便于商家与客户的直接沟通交流;从技术方面来说,为了节省逐渐增高的人力成本,企业主花心思将技术产业升级,利用机器代替人力实现服装的制造:投入一批布料,按照所编程序对该布料进行切割、缝合,实现服装的生产制造。由此,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人员代替了纺织工,并大大缩减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有企业家曾希望招机电一体化、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使用自动化技术实现缝纫机自动切割布料。浙江浦江的空调被产业、螺丝产业对于能使用数控车床、自动化设备的技术工人也非常渴求。我们必须意识到,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给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产业转型的现实,高等职业教育急需调整办学思路,以更好地服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由此看来,随着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制造设备不断升级,企业希望员工不仅掌握常规自动化相关技能,还包括先进的自动化相关技术;不仅拥有专业技能,还应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2.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适应企业需求。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职业群的出现,使得高职院校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以应对职业群的变化。当前,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密切关注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某些传统产业的衰落,人才需求的降低,必然导致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萎缩;二是某些新兴产业的兴起,人才需求的旺盛,将促使高职院校新专业或新专业方向的产生【3】。如各地需求量较大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已成为一些高职院校新开的重点方向。用人企业希望高职毕业生不仅能胜任一个岗位,还需要适应岗位群的要求。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提出以下几点发展策略:为使高职毕业生满足岗位群的要求,要发挥自身专业的特色,更要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实践能力是理论课程的体现,理论课程是根基,只有打好根基,才能应用自如;针对东部沿海地区自身的交通及经济优势,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该地区,在与外企合作期间,英语交流与写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加强职场外语的学习刻不容缓;与此同时,针对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还应充分把握机遇,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校企多元化投资办学模式,推动校企在区域内部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纽带,形成集团化运行模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此促进区域经济、教育的一体化进程【1】。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

1.①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有专家认为,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与中专、技校人才培养定位重合,高职院校自降身价与中职“抢饭碗”。针对这一说法,北京电子职业科技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赵永良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相对的。二者都是以就业为目标,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层次不同。中职培养的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的技能型人才,一般只需要具备把握技术操作层面或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的能力。而高职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不仅要能够熟练应用岗位工作的技能、技术,还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4】。因此,不应该存在“抢饭碗”的说法。既然社会上有质疑的声音存在,说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问题。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理论知识缺乏导致实践操作不能很好地发挥,以及在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程度、二度创造程度上能力不足。就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来说,同等状态下,中专技校如果也开设这个专业,那么企业就会选择学历相对较高的员工。据了解,在高职毕业生入职后的前两年,其在做自动化工程项目上的优势明显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因为大学三年时间不间断的实验、实训,半年至一年时间的企业顶岗实习等课程内容,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做项目更容易“上手”。然而,在工作三五年之后,普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就凸现出来。原因在于普通本科毕业生有比较扎实理论基础,对巩固实践技能及提升是非常有好处的,而高职毕业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不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使得在实践操作时缺少“有章可依”,这是高职毕业生的一个弊端。比较高职生与中职生、普通本科生的工作情况之后,不难发现高职生正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尽管文化程度高于中职生,但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导致的操作能力的限制,面临与中职生“抢饭碗”的局面;另一方面,技术技能水平高于本科生,同样由于理论知识的相对薄弱,不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互相渗透,与本科生比较,在实践能力上“先来者居下”。应对措施:针对这一不足,采取方法――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如自动化类专业的《工业控制网络(DCS、FCS)技术》课程,其本质内容就是一系列实际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包括控制方案的提出、设备选型、组态和程序设计及实现控制算法、调试、参数整定、故障诊断等。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接线、编程、组态等,更要强调结合控制规律的选择,正反作用的选择,各种传感器、仪表设备的工作原理,各种参数的整定方法,控制的品质指标等控制理论知识。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不仅仅能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巩固理论知识,更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②加强学生的英文学习,随着国内科技的发展、人力资源的丰富以及人力资源的低廉,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愿意与国内企业合作,这就意味着工程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的高职专业对于学生的英文能力往往要求不高,与普通本科院校的英文能力相距甚远。低水平的英文能力,一方面会削弱学生进行项目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来说,高职学生失去了一定的竞争力。从下企业调研发现,有加入外资企业项目组的毕业生,碰到全英文的使用说明书、技术资料或与外国人交流时,就比较吃力,大大增加他们实际操作的难度。虽然高职院校的英文学生基础普遍较低,但我们尽可能不降低学生的对英文要求。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便于与人交流,因此应注重英语口语教学。综观我国高职院校,能实现英语口语教学的软硬件设备较为滞后,多媒体语言教室等硬件设备不到位。再则,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应大力推行职场英语的读写内容,提高实用性。针对高职学生英文学习的特殊性,重视“任务型语言教学”[5],即强调在英语会话中完成对英文的学习和理解,而非通过课堂教授的方式学习英文;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当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国外项目,需要加强英文使用说明书的阅读和简单英文项目书的撰写。③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校企合作能够让学校教师紧跟企业创新生产的步伐,改进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让学生提早进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提前熟悉、学习知识与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学生下企业实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不知如何实习、实习内容分工不明确、实习目的性不明确等特点,提出以下几个建议:对于低年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观企业运作,观摩工程师、专业技师实践操作的机会,并让其与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技师交流沟通,加强对未来工作的见解和认识;在学生下企业实习之前,学校教师需要与企业带教老师共同探讨、制订出合理、详细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内容、分工安排、心得总结及困难解决方案、实习目标等,并尽可能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得到实行;工学结合是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有力举措。高职学生的工作内容与中职学生不同,对于自动化类学生来说,除去基本的安装接线工作,高职学生还需进行工程设计调试以及后续的设备故障诊断和维护工作。因此,工学结合并不仅限于基本的设备拆装、设计、调试和维护,还要学会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积累技术应用经验。在实习结束时,学校教师需要与企业带教老师共同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如项目完成情况、困难解决情况等,进而改进先前的实习计划,以期更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2.高职院校科研发展。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所帮助。因高职院校的教师多为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上体现出非常强的实践能力,当然,实践操作也是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如果加入“科研”因素,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是增强学校师资力量的有力办法。对学生来说,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熟练的操作工,而是需要在此基础上,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工程师或操作工。企业所需要的高职学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项目上手快且操作熟练,还需要其有资质和潜力,能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6]。应对措施:一方面,积极发动广大教师注重“实践性的科研”,试图发展具有推广价值、社会生产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还能够推进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性的关键问题。这样做的好处:能够更新教学内容,锻炼教师自身的能力,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高职院校的教师最好能够组织成有序的科研团队,一是制订出对教学内容有帮助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开发研究项目;二是促进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提高科研能力;三是为企业提供科研和理论支持。如图1所示为高职学生、教师与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关系图:

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做好内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对外“开拓市场”,加强与各个企业的联系合作,力图“内外兼修”,以此改变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7。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教学改革创新还需要走一段长远的路。每个学校在教育学生和培养教师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与不足。毫无疑问,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核心成员,只有进行有序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保证学校的稳健发展。同时,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要求。当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挫折和矛盾,只有适时适合地克服,高职院校的发展才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姚寿广.产业升级呼唤新型技能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报,2010,(3).

[2]王海晋,王玉琪.多重压力挑战高职人才培养定位[J].北京青年报,2010,(9).

[3]黄朝晖.高职英文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0,(6).

[4]邹霞.重视科研是高职院校兴校的必由之路[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10,(4).

[5]李成革,贾晓东,李欣.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6).

第4篇:支教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09-02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不仅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日益体现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当前,各高职院校为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作为基础学科的高职语文却日趋边缘化,甚至有被专业课完全取代的危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受招生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院、系领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招生指标的争取上,放在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上,这些当然无可厚非。高职院校在学历上先天的短板,在办学规模、水平、经验及教学资源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决定了在一段时期内,仍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也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的师生们普遍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把“专业课”学好了,毕业时能找到一个好工作,那比什么都强,至于基础课,从小到大,都已经学十几年了,多学点、少学点,学与不学都无所谓。这种心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领导对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对语文课堂不重视。

(二)课时太少,难以有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年制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多数为二年或二年半,为完成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基础课的课时量被大幅压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正在开设语文课的高职院校,实际授课量多数在30至60课时之间,分为一或二学期完成。能够开设三或四学期的语文课,实际授课量在120课时以上的,几乎不存在。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学校逐年削减语文课教学课时,部分学校将语文课改成应用文写作或开设一、二门选修课代替,极个别学校甚至直接将语文课砍掉。一方面是大力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方面却逐渐将语文等基础性学科边缘化,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让人不解,也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三)语文教师缺少工作动力,教学改革停滞不前

高职院校以理工科院校居多,这便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这些院校中属于“弱势”群体。即便在一些综合类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语文这门看起来“谁都学过”、“学得都差不多”的科目,也多采取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困难重重,课堂教学质量无从保证。在这种局面下,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要么改行,彻底离开教师岗位,要么转教一些其它相关科目,如“就业指导”、“公关礼仪”等。特别是一些年富力强的中青年语文教师,人才流失严重。只有那些年龄较大,接近退休,实在无法转行,或者非常热爱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随之产生的恶性循环就是,愈是无人重视,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就愈差,教师工作的动力愈是不足,教学改革就愈加停滞不前。如此一来,高职语文教学的命运可想而知。

(四)教学目标不明确,人文性、工具性之争分歧较大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也在探讨教学改革的出路。但是,在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却出现了较大的分歧。一些人认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文性的突出地位;更何况高等教育阶段培养的是高层次人才,这个层次的人才必须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素养,所以,高职语文不仅不能放弃人文性,反而应突出、强化其人文性的地位和特点。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高职教育在根本上还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其办学目标必须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以“适用”、“实用”为标准,离开了这些目标和标准,一切改革都是空谈。这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给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带来许多困惑。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正处于进退两难、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究其根本,应该与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国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是分不开的。当然,我们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完全推卸责任。语文教学改革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语文教学不能与专业课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较好地结合起来,缺少能够大面积推广的成熟的高职语文教改经验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走向艰难处境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走出困境

(一)主动出击,争取支持

高职语文教学要想走出困境,获得领导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可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主动出击,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和手段,宣传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上级领导和广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几乎所有的语文教育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语文的学习更能体现“学习的终身性”这一重要特点。人处于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生产、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起居,甚至是娱乐活动中,时刻都在运用和实践着语文的知识和技能。无论是口头表达交流,还是书面阅读浏览,这些获取、分析、归纳、编辑、输出各种复杂信息的过程,都是运用、实践和学习语文的过程。而且,语文这一学科带给我们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它对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至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社会和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呼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要做到这些,重视和依靠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将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

(二)转变思路,增加课时

没有量变的积累,很难产生质变的飞跃。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课时量的增加必不可少。然而,高职院校专业课和实训课内容的大量设置,决定了语文课要想获得大量的课内教学时数是不现实的。既然客观事实无法改变,那么,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转变思路,实行变通,在不影响正常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想方设法增加语文教学的课时量。办法有很多,比如:利用午后7、8节课或者晚自习时间,大量开设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选修课、讲座;利用网络,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者业余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形成质量较高的阅读笔记或论文;利用第二课堂或者学生社团,组织书法、演讲、朗诵、辩论等系列活动;利用党团活动,协助相关部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与专业课教师密切合作,深入各种专业课教学和实训教学,协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处理实际操作、训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

实际上,语文学习渗透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了广大师生的支持,只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肯于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和思考,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活动中去,就一定会创造出很多好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语文教学工作,最终质量良好地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三)积极改革,大胆尝试

实事求是地说,高职语文教改相对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已经远远落后。特别是同专业课相比,在课程建设、精品课开发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高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勇挑重任,积极探索,锐意改革,迎头赶上,在培养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立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赢得广大师生的尊重。

现在,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根据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将教学内容设置成应用文写作、文学赏析、书法训练、口语训练等若干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还可以在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将这些模块设置成必选课和任选课,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加以取舍,这样既保证综合素质的培养,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还有一些院校,在语文教学中设置实训周,集中时间,强化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非常大胆有益的尝试,值得肯定。

此外,在教材的编写、使用上,在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上,高职语文都应该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如教材的选择,同一所院校不同专业之间,不一定局限于一本书,应该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大胆取舍,而且应该鼓励教师积极推进校本教材的建设。在成绩的评定上,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笔试与口试、期末与平时,以及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出一个公正、公平、合理的综合评价。坚决避免出现一张试卷定成绩,几个数字定高低的现象。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愿意学,不怕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较高的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四)明确目标,广泛交流

毫无疑问,关于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争论还将持续下去,但这不应该成为束缚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枷锁。因为,无论是哪一种观点,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这一学科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且,从这一角度上讲,人文性与工具性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事实也是如此,华罗庚、钱学森等许多老一辈科学家,他们都曾多次指出语文等人文学科的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也都曾积极倡导年轻人学好语文,提高文学和艺术修养。正因为如此,各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加强彼此间的学术交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本着的原则,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求同,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存异,各尽其才,百花齐放。我们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一定会逐步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王传勋.考试改革与语文素质教育\[J\].学科教育,1998,(10).

\[2\]张冬梅.人文社会科学专家谈加强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2002,(3).

\[3\]邝春明.高职院校应实施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4).

第5篇:支教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新世纪以后,高等职业教育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如雨后春笋,飞速发展。在办学规模 校园硬件设施 实训场地与设备等方面均有了极大的改善,教育质量也有所提高。但是,笔者认为:当前高职教育质量问题仍然不容乐观,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高职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位不科学

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比较模糊,不能摆脱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没有办出自己的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确立和定位要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来决定的,须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未经人才的调研和科学论证,致使目标与企业的需求脱节。第二,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为‘本科化’或‘中职化’,定位不清就困绕院校的发展,第三,错误地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解为‘就业教育’,没有充分的考虑学生的生涯发展,人为的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2.专业设置模糊

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招生规模,盲目扩张招生好的专业,使得专业设置出现了专业边界模糊,专门化方向随意增减,稀释了现有的教学资源,致使教学质量下降。

3.课程改革缺乏引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提倡和鼓励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但也出现了课程标准不统一,许多院校自定课程标准,致使课程标准的标准性不高,教材出版无序。凡有课程改革的就有自编教材,只是教材编写低水平重复。

4.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沿袭‘课堂讲授’,‘讲授法’仍然是这些学校主流的教学方法,二是教学模式依赖学校教育,学校与工厂之间存在着脱节,人才培养仍局限于校内。

5.评价机制不健全

高职教育的教育质量评价存在评价机制不全面,对质量监控不足的问题。评价机制不全面主要表现为是沿袭‘纸笔测验’,对学生的评价仍停留在考试,忽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有效评价,分数成为评价的目的,缺乏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和对教学环节的有效反馈。

还有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问题。

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差异性。两种教育在人才培养类型、质量要求和内涵方面是不同的,高职的学生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相比,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相对较弱,对学习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进度等方面也有差异,因此应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探索并选择一条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职教育的质量。

总体讲,高职院校应定位在立足地方经济、服务社会需要、培养实用人才、完备教育体系上,但由于各校情况不同,要结合各校的特点和自身条件,明确办学定位和自身的培养目标,找准自己的办学方向,科学地确定自身在社会上的定位,严格按照自己的教育层次来培养和塑造人才,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这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基础。

2.合理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

(1)专业设置方面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要与社会与行业需求为主导,把学校的教育与社会、行业密切结合起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体现鲜明的职业特点,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过窄,每一个专业应对应于某一职业岗位群,在人才培养上应与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必须是行业或有潜在需要的专业。

(2)课程设置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保持课程结构相对稳定和动态发展。高职院校教育部门和院系机构要在紧密结合市场调研和行业发展的前提下,研究专业发展方向,开发课程,同时注意课程的不断完善,以保持其市场适应性,同时注意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适应课程开发完善的需要。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职院校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一要以人为本,重视教师的自身发展。第二要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要通过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形成师德目标的正向导向机制。第三要提高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和质量。第四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第五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教师参政议政的能力。

从法律和制度上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问题。我国的教师法、义务法都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实际操作上,教师的待遇与公务员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只有教师的待遇提高了,才能真正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中队伍中。

(2)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一支能够适应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有计划地选送在职教师到企业学习和顶岗挂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高职院校可根据自己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点从社会及大型企业引进具有高职称的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充实自己的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训练课教师的力量。另外,学校可根据专业及课程设置需要聘请一些专家、教授来院授课,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以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矛盾。

4.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保证质量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

(1)建立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联系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纽带。为此,要遵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规律,规范日常教学管理,要制订教学计划管理、师资配备、教材建设、教学设备配备、课程改革、教育科研等管理制度,并按照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经常性地开展领导评教、教学督导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校运行效率,提高办学综合效益教学管理质量及教学质量。

(2)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建立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目前高职院校的监控体系还较落后和不完善,导致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缓慢,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如可以聘请一些有经验和影响专家来校进行教学督导工作,来完善和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而切实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支教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的缺乏

在目前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较少,存在过多的案例内容。学习者对于会计行业的案例了解较多,但对于系统的职业道德知识却缺少了解,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缺乏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材而造成的。对于会计专业的学习,学生注重的是各种会计证的考取,教师的教育业偏向于考试。这就造成学校较多的注重对有关会计专业知识、公共德育的教育,对于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这方面的教材也就偏少。多数情况下,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也将存在某种程度的违法行为,这些都是职业道德知识缺乏,法律知识欠缺的表现。

(二)教学方式、模式的落后

在当前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教育中,对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多数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职业道德模式和思想道德教育,将应试教育作为重点,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职业修养。在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大部分职业道德教育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为理论依据,以考试为导向,对于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道德问题涉及较少。在教学模式方面,缺少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传统的知识灌输为教学方式,局限于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的理解不全面,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思考不充分。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的培养

现在的高等教育中,普遍的缺少实践环节。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中,实践环节的缺少导致课堂教授的知识不形象生动,对于学生而言,所学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与实际生活偏离较大,不能使学生直接、深刻的理解、思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几节课堂、几本教材的学习就能养成的,对其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中,学生缺乏会计实践,对会计行业的现状不了解,对于违背职业道德的危害的认知不足,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会计行业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及财产安全等。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途径的改善

(一)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对于会计工作者而言,诚信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品质,在专业教育中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增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在教学中,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将案例与职业道德相联系,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解,结合会计行业的实际情况,对于行业的发展状况,人员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同时,榜样在道德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便是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会计职业道德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学习提升对会计行业的认识。还可组织教师、学生听会计专业人员的典型诚信案例讲解,增强师生对会计职业道德重要性德认识。

(二)完善课程结构

由于当前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单一、内容简单,职业道德的课程主要是《会计法规》及一些会计考试所规定的法规课程,且这些课程的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教学的目的也是以考试为主,教师学生只注重对知识的介绍、背诵等。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就需要对课程的改革,需要在教学中确立职业道德课程的地位,以提高教师、学生对其的重视。应将部分职业道德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加大讲解的内容,还应增加有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以职业道德的提升为教学目标,合理的开展课程,调节课程结构。

(三)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学生具有专业的判断能力和业务能力。对于初入会计行业的人员而言,往往会因为业务能力不强、判断能力不足而在工作中出现一些违法违规的事情。因此,高等院校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参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提升其职业判断能力。例如,学校可安排学生去银行进行实习,熟悉结算方法,了解有银行业务的办理程序,对银行的出纳等工作职责进行学习。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税务局学习,让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有关纳税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偷税”“避税”的危害。在学校内,可组织开展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竞赛等,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三、结语

第7篇:支教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中学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对策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由于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不同,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多重性。教师设计支架和切入点时无法完全顾及全部学生的需求,因此会造成一些学生对知识进行构建时无法与最近发展区相联系,造成知识脱节或者学习困难。

2.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缺乏新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探究的时候便会缺乏动力,学生探究效率不高,或者小组讨论等环节看似很热闹,但效果不佳情况。

3.支架式教学模式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许多有思想的学生会产生很多新奇的想法和观点,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敢表达,更不要说向老师提出问题,这种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对某些中等程度的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造成我们常说的“就差一层窗户纸,捅破就明白了”的现象。

4.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拘泥课本内容,使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使那些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的学生无法融会贯通。

5.效果评价单一,缺乏针对性。高中生思维敏锐,观察力强,太多单一的评价,诸如“很好”、“做得不错”等对很多学生来说作用不大,他们渴望得到的是实质性评价,是符合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积极的评价,这些评价能在今后诊断性、反思性学习中发挥鼓励作用。

6.教师、学生思想的转变。随着新课改深入,现在很多教师都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经常出现过于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忽略教师重要作用的现象。如何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成为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大难题。

二、支架式教学在中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教师、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地位。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支架的设置者。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作用,好的支架设置者如同优秀的教练,了解每一位选手的特点和能力水平,知道建设什么样的支架,何时构建,何时撤除。但是教师要清楚自己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支持者,而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要明白他们才是探究、合作、交流的主体,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要获得知识就必须自己开动脑筋去挖掘、去探索,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张开嘴巴等着老师喂。笔者并不认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而是在不同任务、不同关键时刻能发挥最大作用的人才是课堂的主体。有可能在一节课中,主体不断变化几次,这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及课堂发展情况而定。并且,师生间的互动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等待,留给学生足够的建构空间。“探究”的东西比“告诉”的东西,“吃”起来更有味道。

2.找到“教”和“学”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支架式教学模式最关键的部分是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设定邻近学生已有水平的教学情境,激励其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很好地掌握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水平和兴趣,使教学保持在最近发展区内,该“补”的“补”,该“切”的“切”。由于实际教学中,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层次,最近发展区有多重性,要求教师在设置切入点时照顾大多数学生,并给予基础较差的学生一些提示,创设问题情境时尽量体现一定的坡度。

3.教师提供的支架应具有方向性、发展性和渐撤性,最终使其与学生的知识融为一体。

高中生的自我知识建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教师提供的支架应给予一定的方向引导,从而使之少走弯路。同时,这个支架在设置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且要考虑与后面即将要学习的思想政治知识的联系性,为今后发展和知识构建奠定基础。同时,随着学生的思考、探究活动的深入,学生对知识脉络的把握会逐渐清晰。这时,教师必须把学习管理权、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能逐渐把支架撤除。

4.教师应多角度提升自身素质。

很多教师对支架式教学模式虽早已接触,但操作能力不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教师的素质不够高,无法很好地掌握其精髓。例如,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自己的作用,或者课堂过于强调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意义建构等,这都是教师对支架式教学模式操作能力不足的表现。因此,要使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政课堂中很好地发挥作用,教师应多角度提升自身素质。

首先,熟悉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现代化教学设备种类繁多,投影仪、计算机、录像等被广泛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对其使用方法不熟悉,定会手忙脚乱,打破整个布局,不仅会影响教师的威信,而且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使课程进行不下去,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调试好教学设备,并熟悉各类先进的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和简单故障处理,对于突发事件可以采取很好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教师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兴趣是创造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教学内容的同时,恰当添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是课内的,更可以是课外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每节课增加一点点,积少成多,三年下来,相信学生会收获颇丰。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与时俱进”,关注一些学生关注的,体验一些他们喜欢的,知己知彼才可以对症下药。

5.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这就导致教师过于重视课本知识灌输,学生缺乏思考,很难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更不可能全面发展所需的能力。因此要使支架式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在课堂中,评价方式必须改革。

首先,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应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在小组合作中起到关键作用,在课堂发言表达中更流畅等,而不是单一地针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另外,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同学之间的评价。

其次,除了考试以外,教师还可以采取更多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兴趣的研究,写成书面调查或者小论文,抑或者进行交谈,这些评价方式等都可行。

参考文献:

[1]孟艳华,唐路.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教研,2014,(17):9.

[2]高芹.“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4):49-50.

[3]高穗.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J].校长阅刊,2005,(12):30-33.

第8篇:支教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职 体育教学 问题 对策

中职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还应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更应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观念和习惯。

一、中职体育实际教学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不够

新课程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抗压、面对困难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自身没有对体育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的进行。再加上老师没有将新课程的精神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上,还是一贯的采用落后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削弱,学生体会不到体育的乐趣,再加上老师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地监督,使得教学效率大大降低。

(二)体育教学目标模糊

中职体育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师以及学生对于中职体育教学的目标的认识不能够完全以及达到很好的程度。中职体育教学的目标目标是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也是人们通过努力在一定时期内,期望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但是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并没有搞清楚中职学生目前对学校体育教学的需求兴趣是什么,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是什么。 不能够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得到很好的把握,所以使得首先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需求的问题;其次不能够选择何种教材组合的类型更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三)师生之间交流较少,有碍于集体发展

在体育实际教学之中,会有比较拔尖的学生,一些教师会自然为了能够培养出好的体育将才,而对某个学生青睐有加。但是个体学生的发展不能代表新课程的成功,只有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才真正发挥了新课程的作用。实现了教学的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缺乏与老师的交流,遇到问题更不会寻求帮助;反过来老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动态的把握,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以及学习。所以老师要重视集体,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活动,加深学生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每个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可以促进集体和谐健康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模式比较陈旧,缺乏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的模式比较陈旧,很多中职教学学校不能够非常重视素质教育,不能够尊重学生的人格。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做到承认学生的个性,更不能强调学生主动性、学生不能活泼地在体育教学之中体会体育教学的魅力。教学方法体育教师依然采取单纯“灌输”为主的方法体系,体育教师不能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并注重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体育教育之中,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差别发展没有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创造条件处于一般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

二、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对策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灵活适合的教学方法能使得学生在思想上愿意、在行动上主动地学习。(1)实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化组合(2)因材施教,运用分层教学来实施教学目标。(3)体育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取舍进行多方面理解,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等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备学生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体育课程失去了兴趣,再好的老师再好的课程都会化为乌有。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时,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老师可以改变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开展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回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学习体育。

(三)定期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即使恰到好处的能动的反思一定会使学生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一种知识的享受。定期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时刻进行教学反思,这样才能促进自我完善发展。所谓的教学反思便是打破教学原本预先设定的固定模式以及套路,充分体现能动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是教学环节的反思。教师必须在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时进行必要的反思。其次是抓契机点的反思,学生在教学中是能动者,主动者,所以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情境,偶发事件处理都需要教师进行灵活的反思。再次结课前反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自己的而成功之处、失败之处,今后的改进点等等。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四)随时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联系素质教育思想与体育教育实践的桥梁,它集中地体现了设计、实践、控制、评价教育活动的一整套教学方法论体系。大凡是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总是随着体育教学实践、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能调动广大学生参与,使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保障,个性情感得到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新的中职体育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实践、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明.体育游戏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1,(27):168-168,173.DOI:10.3969/j.issn.1672-7894.2011.27.101.

[2]杨帆.浅谈中职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价值工程,2011,30(5).

[3]张剑.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渗入[J].才智,2012,(8):299-300.

第9篇:支教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推行,为农村更多想要上学的孩子实现了就学梦想。但是,不同文化和各科思潮的涌入,给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采取必要的手段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整个农村的长远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1. 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农村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三观”的主要手段。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农村广大在校青少年进行先进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增长知识、认识社会,还有利于了解当前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主张,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效途径。中学生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指导思想,会通过学生和家长的交流以及学生的日常言行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对于提升农民自身素质、规范农民日常行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仅需要正确的政策扶持、先进的观念引导,更需要作为建设主体的当地农民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与时效,将会为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供有益的补充。

二、我国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农村青少年的成长及农民素质的提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长期处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农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都与城市存在诸多差异。结合当前发展的现状,可以梳理出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 教师队伍素质偏低,难以胜任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实施者,他们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可、储备的专业知识和所采取的做法会直接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师资队伍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①首先是农村教师的素质水平难以应对当前教育的要求。农村教师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虽然部分教师入职之后通过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进修学习,在学历方面达到了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能力方面并未得到同步提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难以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手段和多方面知识。其次,农村中学教师的人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专业教师较为紧缺,因此,思想政治课便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或者由后勤教师代课的现象时有发生,专业水平难以得到保证。最后,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较差,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农村中学教师进取心不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还与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紧密相关,这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上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联系当前的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一个不求上进的教师是很难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较差。

2. 思想观念滞后,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目前,不仅是农村,甚至城市的大部分学校也迫于升学压力,对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认识都存在偏差,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德育,忽视了其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仅仅是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伦理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农村中学中,从领导到教师普遍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心理,这种观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最终的结果就是虽然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也例行公事的组织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最后的教育效果却远未达到教育的目的。

3. 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达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改观。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都有使用。但是,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部分课堂中,仍然还在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没有创新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制约着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没有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其次是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学校的教学设备老旧,致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很难被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最后是农村的德育模式单一,对于不同的学生只能采取同样的教学模式,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致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远低于开设这门课程的目标。

4. 教学内容陈旧,难以适应中学生的心理需求。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一部分条件优越的学校采取了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给学生播放有教育意义的视频或鼓励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等。而在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大部分仍然采用传统形式的班会、校会和思想政治课等形式,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缺少实践活动的参与。而这些理论知识的内容大都过于理想,只能给学生树立一个高尚远大的道德楷模,这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而言,这种“高、空、大”的道理只能在思想里束之高阁,并不能得到他们内心的认可和共鸣。

三、加强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本文立足当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其他地区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

1. 转变观念,正确领会农村人才培育的需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提高当前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必须提高地方领导及学校领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政府的力量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再以学校的目标来要求教师教学的过程,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校长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岚清曾指出:“要改变一所学校的面貌,关键是校长和教师。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就能吸引一大批孩子来读书。”“农村中学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一个具有现代人才培养意识的好校长。”②而对于好校长的要求,不仅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组织观念和法制观念,还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能把握时代脉搏、准确预测未来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这样才能引导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2. 加大资金投入,打造优秀的农村思想政治教师团队。农村中学教师待遇低下,人员流动性较大,激励机制不完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村的教育经费有限所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中学教师的工资、福利制度,减少教师城市外流的现象;另一方面,学校也要探索多种渠道的经费来源途径,解决学校经费紧缺的现状。

3. 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内容。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模式,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是改变农村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首先,教师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教师要善于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适当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借鉴和运用其他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再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最后,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以结合校园特点,每年定期开展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各年级和班级也可在不同的时间段以不同的主题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校园广播、黑板报、校会、班会等文化宣传的作用。注重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而实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