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教育现状范文

城乡教育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教育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教育现状

第1篇:城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义务教育;研究现状;评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95-02

1 引言

义务教育以基本的生存技能训练和合格的国民素质培养为目标,是现代社会最根本的需求之一,但由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各方面原因我国义务教育一直存在城乡不均衡问题。对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调查;无论是价值讨论还是政策思考都是学人们对国家事务进行进言献策的责任与贡献所在。目前学术界针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问题上的讨论一直方兴未艾,但笔者在梳理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时发现虽然言者众多,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学人们的继续努力,以更好地为现实的改善服务。

2 研究概况

目前学术界直接针对城乡义务教育的专著很少,相关的研究主要散见在以义务教育研究为主题的著作中,直接针对城乡义务教育的研究主要是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直接以“城乡义务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43篇,其中核心期刊上有10篇,从1980年开始,截止到2008年。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中以“城乡义务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从2006年开始共有8篇,博士论文为0。研究主题主要有: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性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有效供给、义务教育财政机制与问题研究、城市化进程中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等。

1980年城乡义务教育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者视野,但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教育公平性等问题的探讨,直接针对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研究并不多。一是,义务教育区域差距问题更为受到学者关注,这从实证研究中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我国衡量义务教育水平的公开统计数据在分城乡统计方面比较缺失,一手资料的不足直接导致研究障碍;再次也可以看出我国学界主流对城乡差异问题关注度并不高,似乎大家已经习惯了建国伊始就开始存在的城乡二元制度。对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的普遍质疑通只是近几年来的事情。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梳理目前为数不多直接以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为对象的研究文献,内容主要为:“城乡义务教育现状的实证分析”和“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这两方面。

3.1 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里既有全国性的城乡对比研究,也有关于某个省,县等的个案分析。如:翟博在《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中的城乡分析部分;《2008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及模式创新”。硕士论文:《嘉兴市南湖区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研究》(马正忠,2008);《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袁佩琦,2008);《新疆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马萍,2007)等。期刊论文:《成都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实践》(杨伟,2006);《中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吴春霞,2007)等。

游河和刘小干(2007)对全国各地50所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不公平问题很严重或比较严重。综合研究者的观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现状描述一般选择这些方面:1、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水平衡量一般用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事业费等。另外还有学者通过比较各个学段(小学中学大学)国家的财政投资比例,我国义务教育中央财政投入比重,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来进行总量投入上的考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获得的各项政府性资金投人都大大低于城市,两者之比在统计学上呈显著性差异(鲍传友,2005)。(2)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义务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差距(鲍传友,2005),这导致了城乡教师专业素养、综合素质上的差距(张家勇等,2003)。其次,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部分村级小学英语、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严重紧缺(李振国,2006;中国教育绿皮书,2008)。(3)城乡中小学校的物质条件相差较大。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陈回花,2004;徐剑波,2006);在办学条件衡量指标方面,使用最广的是危房面积城乡比重(解建立,2007),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和普及,很多实证研究还选取生均微机数量、生均电子书、生均图书、生均语音室等指标衡量。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还选择音体美教学器材达标校比重来考察。2、城乡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的差距。与城市义务教育相比,低人学率、低升学率、高辍学率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显著特点。而且由于经济困难等因素,农村已入学儿童中途辍学的现象也较为普遍(鲍传友,2005;李波,2005;张鸿,2007;李振国,2006)。3、城乡教育结果差距大。接受义务教育的毕业生在学识和能力方面的参差不齐除了与他们的先天素质有关外,还跟他们所享有的教育资源密切关联。“城乡教育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或决定结果的不公平”(朱迎春、周志刚,2006)。在结果衡量指标方面一般选择升学率。

3.2 原因分析

关于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一方面在上述涉及有关城乡义务教育的著作和评论性期刊如《中国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评论》等中有所分析,另一方面在一些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中也有阐述,如《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樊继达,2008);《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陈昌盛,蔡跃洲,2007);博士论文《中国特色的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问题研究》(解建立,2007)等。针对性的讨论主要还是在各种期刊论文中,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内容:(1)、制度因素。这些制度和政策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农村士地制度、农村税收制度、农民会保障制度、重点学校政策、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政策、分级办学体制下的教育投资政策(鲍传友,2005;李振国,2006)、精英或城市取向的教育政策(马佳宏、彭慧,2006)等。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认为“城市取向的教育政策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直接的内部原因。中国多年以来所制定的诸多教育政策并没有发挥消除城乡教育差距的功能。相反,由于这些政策的的精英或者城市取向,教育资源的分配表现出了相当大的不均衡,拉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

(2)经济因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由于教育对经济的依附关系,二元经济结构必然衍生出二元教育结构(陈回花,2004;朱迎春、周志刚,2006),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一原因在于“城乡义务教育的支撑系统不同,支撑城市教育一的是现代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和商业文明,而支撑农村教育的是传统农业社会、乡土社会和农业文明”(任仕君,2005)。在经济因素方面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城乡二元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不合理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制度根源(曲恒昌,2003)。杜育红认为“财政分权化改革以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财政体制使得能够利用多渠道的往往是发达地区、城市以及重点学校,这就使地区间、城乡间以及学校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3)管理因素。学者多从我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以县为主”等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来分析它们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利。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尚存不少弊端,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陈回花,2004;马佳宏、彭慧,2006)。农村教育始终未解决谁负责、应该负什么“责”的问题。在“国家管理教育”的宏观层面,政府对城乡教育差距反应迟钝,对于农村教育中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财物”责任不到位。

(4)法律因素。从法治视角看,我国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落实到位,缺乏强制性,处于弱势的地方农村教育未能享有法律上的真正公平(宁本涛,2006)。

(5)教育因素。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但“我国农村教育缺乏真正教育学的关注而难以按教育规律办学”(宁本涛,2006)。农村学校的校舍建设、配套设备等方面得到高度关注,而农村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农村学校盲目追求不合适自身发展的城市教育发展模式(何奕飞,2006)。

4 问题与分析

(1)实证分析还需完善和科学。在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选择方面,已有的文献基本上一致,并且大部分文献认为目前城乡义务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基本已经实现,发展的差异主要在质量方面,也就是过程的不平等。虽然指标选取学界已形成一致意见,然而在数据处理方面,相对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研究已经运用极差、方差等比较科学的统计方式,目前已有的城乡义务教育实证文献对数据的处理大多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上,缺乏比较和评价(这与我国国家统计资料在这方面的不完善有关),同时引用间接资料,数据陈旧、单调的现象也较多。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还需要学者们一方面尽量从国家公布的权威统计资料上获取第一手数据,数据来源务必系统一致和最新(我国不同的统计资料选取口径不一,若来源不系统一致将使关键数据出现较大出入),另一方面须对数据进行可以量化和比较的处理,如使用“差异系数”来衡量城乡差异等。

(2)原因分析尚待深入与创新。研究者对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比较透彻和全面,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很多具有可行性的办法。大家对同一个问题的许多不同方面都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彼此间没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尤其是制度或投资体制不合理论,这个观点从制度层面分析了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原因,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义务教育产生较大差距的制度原因,这对于探索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产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它不能很好地回答如下问题:是什么力量在影响着制度安排和决策本身?为什么明显有失公正的制度会一直使用而得不到改善,为什么更加剧城乡不均衡的义务教育政策会一直以合理的面貌从上到下贯彻?为什么相关法律己经对于教育投入做了明确规定(集中体现为“三个增长”的规定),但是却远远没有达到,而在其他行业的投资却出现过热的现象?……这些都是制度或投资体制不合理不能或者没有很好地回答的问题。另外,已有研究大多从教育内部来探讨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问题,如“分级办学,以县为主”体制对于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障碍,国家不合理的财政拨款制度和不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分税制带来的投入不足等。实际上,义务教育的差距己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兼有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复杂性问题。还有学者从义务教育各项政策方面城乡的不公平待遇逐一分析。虽然这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国家在城乡义务教育实践中的公共政策方面的不合理,但这些具体的政策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一个政策而不是另外的政策,对此却缺乏解释。因此,对于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尤其造成制度与政策选择的背后机理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魏宏聚.偏失与匡正: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现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第2篇:城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乡差异;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48-02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一种通用的国际语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英语教育有了全新的发展。但就农村英语教育和城市英语教育相比较而言,农村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滞后、信息闭塞、办学条件差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城市英语教学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英语教育和城市英语教育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农村英语教育面临的现状和困难。

一、办学条件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经费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经费短缺,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日常教学的基本需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师工资待遇不能保障,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基本仪器不足等也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有的学校也建有电脑室,但设备落后,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甚至于成为摆设和应付检查的空架子,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尤其在落后的地区农村教师上课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陈旧模式,老师也在尽力的给学生传递现代的信息、西方的文化,可学生只能凭空想象,没有丰富的图片、视频等直观信息,老师虽然费尽口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然而城市的英语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根据自己的课堂需求随时为学生穿插视频,音频资料,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灵活。除此之外城市学校往往配备了语音实验室,网络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校园数控音响,学生可以方便进行听力训练。从办学条件来看,城市对英语教育的投入远远要优于农村。

二、师资力量

目前,城乡英语教师的总体水平差距明显,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农村教师资源匮乏,尤其是英语教师师资力量配备不足,很多小学因为没有英语教师而无法开设英语课程,学生只能到中学时才能开始正式的英语学习,现有的农村英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的教师并非英语专业出身,因为学校没有英语教师,只能赶鸭子上架,半路出家靠自己中学时的底子再来教学生,这些教师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没有机会进行专业培训,只能勉强应付书本内容的课堂教学,讲解一些僵硬的语法知识,并且发音不准确,更谈不上语音语调,根本无法适应英语教育新的发展要求。近几年也有一些年轻教师加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来,但往往并不能在农村扎根,优秀的教师通过各种选拔途径会到条件更好的城里或重点中学教书,这也是农村学校存在代课教师的原因之一。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艰苦,客观条件的限制使英语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只能就现有的书本知识一遍遍的死记硬背,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尤其在听力、发音、口语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很大差距。而城市里小学阶段已普遍开设英语课,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城市中小学英语教师大多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能用英语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城市教师还有更多的进修培训渠道,可以根据新课标,新需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保证了英语教学的质量,推动英语教育的发展。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自身来看,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英语素养和英语学习现状上也有很大差距,首先他们开始接受英语教育的时间不同,在城市,家长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和幼儿智力开发越来越重视,很多孩子在5岁以前就开始进行英语培训,并且很多城市幼儿园也是双语幼儿园,城市的孩子很早就开始接触英语,到小学阶段正式的英语基础教育,孩子们会学到一些常用的词汇和基本句型,为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生活中城市的孩子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英语或运用他们的英语知识。而在农村,相对单调封闭的生活,孩子们很少看到英语的电影、图书,没有机会了解和英语语言文化相关的知识,往往是初一才开始英语ABC的学习,城市孩子到初中时已经有了至少5、6年的英语积累,农村学生要在三年中追赶5、6年的学习差距,知识可以恶补,但对于语言的感受和理解却不是一两年就能赶超的。其次对于英语的学习认识上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也有很大区别,从学习兴趣来分析,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对英语更感兴趣,城市的英语教学,从小学阶段无论是课堂上老师利用各种教具的生动讲解,还是各种英语培训机构和英语学习班,教师都会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唱英文歌曲,看简单的英文电影,用英语来组织各种各样的小游戏,使学生保持了浓厚的英语学习热情,觉得学英语是快乐的过程。在农村,学生们已经错过了幼儿阶段语言敏感期的学习,初中开始英语学习后教师又多是填鸭式的语法讲授法,学生在死板僵硬的语法和大量的题海练习中一点点被磨掉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习效果不佳。

四、学习环境

城乡学生英语学习环境的差距体现在课堂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两个方面。首先在课堂上,农村的英语教育过分注重成绩,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具体语法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中,忽视了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相应的也把时间浪费在死记硬背词汇语法和无休止的题海中,缺乏英语语言的灵活运用,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反之城市的英语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手段灵活,除了具体知识的的讲解以外,听说能力也得到强化,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家庭环境方面差距更为明显,由于城乡父母各自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关注度也有明显差异。在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父母为了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需要辛苦劳作或外出打工,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此外由于自身文化素养不够,对英语一窍不通,很难在学习上给孩子帮助或指导,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即使花钱供孩子读书将来也不一定就有好的工作,所以对孩子的学习持一种消极和放任的态度。在城市里,家长往往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并且长期生活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能体会到学习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他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业,尽自己所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城市孩子参加各种英语的辅导班,接受英语培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在农村极为少见。学习环境的差异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了一定影响。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城市英语教育和农村英语教育之间确实存在很大差异,缩短城乡教育差距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政府和教育部门应采取相应对策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使农村孩子可以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英语教育,体验英语学习的魅力和快乐。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城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结构性不平等导致了城乡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城乡教育上的差异。本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基本步入大众化的进程,适龄青年的入学机会大为增加,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仍然明显,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试以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师范大学2001~2003年录取人数城乡差异状况,来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现状。笔者选取这两所高校的原因是鉴于本人的一个研究假设,即在南京这样一个经济与文化发达的城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尚且如此明显,那么全国的其他地区会更明显。本研究所采取的是个案研究,旨在通过所选取的这个特定城市来揭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问题,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中国经济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决定了研究只能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代表性。尽管如此,这两所高校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的状况。

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现状

(一)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录取人数的城乡对比

表1、表2反映出两校城乡录取人数的差异是很大的。不管南京师范大学还是南京审计学院,农村子弟录取比例均很小。两所学校3年的数据显示,只有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农村录取比重超过40%,其他都在40%以下。以2003年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城镇录取比重为62.1%,农村为37.9%;南京审计学院城镇为64.1%,农村为35.9%。显然,农村子弟录取比重是比较低的,均不到40%。如果把城乡人口因素再考虑进去,这一差距更会拉大。2000年我国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3.78%,这样算来,城镇子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弟的近3倍。

(二)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城乡录取人数的男女生对比

表3、表4反映出在城乡录取人数差异大的背景下,同时存在着城乡入学机会间的性别差异,即在城乡录取人数较大差异的层面上,女性差距远远大于男性。2001~2003年,南京审计学院农村男性分别占总数的43%、44.2%、43.8%,农村女性3年的比重均不到总数的1/3;南京师范大学三年的比重男性分别是45.1%、46.4%、44.5%,女性分别是39.6%、36.4%、33.7%,南京师范大学的差异略小一些,但也同样明显。

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现状的原因分析

人们对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因素有诸多见解,如遗传决定论、家庭经济、文化因素影响论等。日本学者的研究表明,个人成就中能用天赋说明的只有20%。该研究认为,人的“能力”或“可教育性”主要是由环境决定的,只要给予同等的学校教育,每个人都能发展自己。而笔者认为,其只看到了环境的作用,而影响一个人入学机会的因素,还与个人所处的制度、经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戴维·波普诺曾指出:“受教育机会是一个受到社会阶级地位强烈影响的生活机会。”本文旨在从经济层面来分析影响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异问题。戴维·波普诺的一项对大约9000名学生的经典研究发现,那些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很高的人,中学毕业后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几乎是那些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出身的人的2.5倍。约翰·罗尔斯也认为,人们不同的机遇及生活前景是受人们出生伊始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所决定的。一方面,经济是决定能否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直接因素,即无力支付高额的学费,这对于我国大量的低收入家庭来说表现尤为明显;另一方面,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倾向于让子女接受更为优质的学前教育,上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多的校外辅导。当然,经济因素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也是全面而深刻的,下面笔者主要从微观方面城乡家庭子女教育经济投入上的差距来分析导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问题。

(一)城乡家庭子女教育消费上的差距

城乡居民在子女教育消费上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绝对额上还体现在占生活消费的比重上(表5)。这是因为农村居民在生活消费支出以外还有大量的生产性消费支出,再加上观念上对教育的需求农村居民也远不及城市居民,使得城乡居民教育消费上的差距远远大于收入上的差距。以2000年为例,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是2.79:1,而教育消费之比却是3.37:1。城市居民子女教育费用除了学校内的花费外,学校之外也有很多的花费,如为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各种费用。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沈阳五大城市的调查,自己的孩子目前或曾经学过艺术技能的公众达80%以上。而这些“学艺”费用是很高的,1小时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农村居民的教育消费主要是用在学杂费与购买所需的文具上,至于一些学校外的消费一方面农村偏远闭塞没有相应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消费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居民相比。

(二)城乡家庭教育投资上存在着性别差异

对城市孩子家庭扶养费的调查表明(表6),女孩的扶养费普遍高于男孩。男孩的扶养费为93865元,女孩则为94830元。其中教育费,女孩为27000元,男孩为25072元,女孩比男孩高出近2000元。教育费在扶养费中的比重,男孩为26.71%,女孩为28.47%。

反观农村,男孩的年消费额以及教育费均高于女孩。1998年,河南农村一个男孩的年消费为1238元,女孩为1188元,男孩高50元,其中,教育费比女孩多24元。农村的孩子除了学杂费外,其他的教育消费几乎为零。而城市的子女拥有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是农村家庭的子女不可企及的。总之,城乡家庭子女教育消费上的差距,不管是从绝对量上还是从具体的实例上,这种差距都是显而易见的。

城乡高等教育投资的差异还可从笔者所做的一项调查反映出来。这次调查是针对城乡家庭子女高中阶段参加课外辅导的情况来统计的。2007年10月,笔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46份,即时回收有效的问卷542份,回收率达99.3%。

从表7的数据来看,总体上城乡家庭子女参加课外辅导的差异很大,农村子女从未参加过的不管男女都在70%以上。相应城镇家庭子女男性从未参加过的只占41%,女性的比重更小,只有22%。城镇子女每年参加、经常参加、偶尔参加的比重都高于农村子女。再从性别角度来看,城镇男性参加辅导的比重远不如城镇女性。相反,农村女性参加辅导的比重小于农村男性。 尽管我们不能就此断定是否参加过课外辅导是能否进入高校门坎一个关键因素,但从目前我国“一次考试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来说,接受较为优质的课外辅导的确能增加进入高校的机会。从笔者考研的经历来看,获得一些优秀专家的指导能令自己的学习事半功倍。就考试本身来说,辅导还是能起一定作用的。那么,把是否参加课外辅导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城乡之间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较大就自然而然了。

第4篇:城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 城乡 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024-02

“十一五”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增加,河北省义务教育发展迅速,“普九”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但是,由于受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城市偏向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影响,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公平的现象,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仍然突出,进而影响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加快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是促进城乡共同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性任务。

一、十一五以来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取得的成效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以来,河北省始终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2008年省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对县级政府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体系。为促进师资均衡,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建立完善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连续5年完成了“万人支教”工程。2006年以来,省政府连续三次召开会议,部署和推动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深入总结和推广承德农村学区改革、石家庄“一托二”联合校、邯郸城市区“四种模式”治理择校问题等一系列经验做法,全省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明显缩小。

2.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达到78%,有效保障了学校正常运转。2006年到2010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由355.44亿元增加到717.69亿元,年均增长19%。2007年以来,河北农村普通小学、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均高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除2007年河北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略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外,其他年度的河北农村普通小学、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均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见表1、表2),河北农村普通小学、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均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多数年份也高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见表3、表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十一五以来,河北省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逐年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3.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河北省坚持把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十一五以来共筹措资金79亿元,实施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初中学校改造等一系列工程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615万平方米、消除危房198.8万平方米;投入7.3亿元,为全省19317所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装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使680万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冬季取暖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1.97亿元,改造完成项目学校14859所,完成改造取暖面积1828万平方米,结束了农村学校冬季靠火炉取暖的历史;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18.64亿元,开工面积1281.23万平方米,其中547.45万平方米交付使用;实施了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特教学校建设工程,安排项目学校397所,开工建设332所,已竣工302所。

4.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普遍提高了教师工资水平;全省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比例由65.8%提高到82.3%,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由38.8%提高到65.7%;高度重视教师在职培训,2006年以来省级共培训中小学教师28200人;2007年以来,通过公开招录择优选拔了2.1万名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2009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累计录用特岗教师11182人。

二、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面临的问题

1.农村中小学经费投入不足

十一五以来,河北省重视城乡中小学均衡发展,在经费投入上,农村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大多都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只有2007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农村中学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河北省农村中小学因为历史欠账太多,经费投入仍不满足办学的需要,应该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2.办学条件城乡差异

河北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普遍短缺,现有的教学设备落后,不足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而城镇学校的各种教学仪器、设备都比较齐全,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器材等方面也是没有可比之处。另从校舍情况看,2008 年河北省小学校舍危房面积1524469平方米,其中农村小学1223013平方米,占80.2%,城镇小学301456平方米,占19.8%;初中校舍危房面积914313平方米,其中农村初中460119平方米,占50.3%,城镇初中454194平方米,占49.7%,城乡学校校舍差距很大。

3.师资条件的差距

一是数量上的差距,教师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大中城镇教师普遍集中,偏远农村教师缺编严重。二是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分布失衡,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以专科及以下学历为主,而城市中小学教师学历以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为主(见表5));农村中小学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远小于城市,城乡差距较大(见表6、表7)。三是城镇教师的稳定性较强,乡村学校教师变动频繁,优质教师流失严重。四是年龄结构失衡,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偏大,中青年教师比例偏低。

4.教学质量的差距

受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差距的影响,必然形成教学质量的差距。就目前而言,城镇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高于农村,由于城乡各地教学质量层次不齐,许多农村家长为了使子女到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就读,不惜更多的教育投入到城镇上学,由此,形成了农村学龄儿童大量流失,而城镇学校则“人满为患”。据笔者了解,有些农村学校一个班只有十几个人,而城镇学校一个班多达六七十人,重点学校则班级人数更多。由于农村中小学生源急剧减少,只好将许多农村学校进行合并或撤消。

三、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1.宏观因素――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与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

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忽视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引下,逐步形成了“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居民的利益。这种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同样体现在公共教育政策中,表现为“城市公益事业国家办,农村公益事业农民办”,直接导致城乡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城市教育获得大量的教育经费而得到有效发展,而农村教育的经费严重不足,从而造成得不到应有关注与相应发展。

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河北省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上实行“省级统筹、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县乡往往无力承担巨大的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使得教育教学设施不配套、学校办学条件差的状况无法得到改善,同时也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最终使得农村义务教育长期处于低发展水平状态之下。

2.中观因素――城乡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保障因素之一,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的总量、结构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教育供给能力的差异。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导致城乡经济发展间差距的增大。河北省也是如此,相对于城市,河北省农村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县乡的财政收入较少,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教育事业,致使长期以来当地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缺少有力的经济支撑,城乡教育差距日趋扩大。与此同时,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也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以河北省2009年为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718.3元,人均消费支出9678.8元,而农村人均纯收入5149.7元,人均消费支出3349.7元,差距明显。这种差距影响了城乡居民对教育的有效需求,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居民要求政府和学校提供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并愿意且有能力支付,而农村居民因经济收入水平低,尽管也有强烈的对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的需求,却因教育支付能力不足而降低了对教育的有效需求。虽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分割的局面正在逐渐被打破,但消除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现状,还需要有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

3.微观因素――城乡间收入水平与生活条件的差距

在影响义务教育发展的诸要素中,教师是唯一“活”的要素,义务教育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河北省城乡间教师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的差异引发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这是农村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

教师收入水平的差距。由于河北省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目前“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使得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城镇教师,特别是偏远的山区教师收入更低,如果再考虑城市教师的“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则收入差距更大。

农村生活条件艰苦,无论从基础设施、物质条件、精神生活、教育发展环境,还是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城乡间差距巨大,农村相对落后的生活条件、发展空间对师资缺乏吸引力,优秀教师想尽办法要往城市里调动,形成了城乡师资力量的差距,因此农村义务教育难以留住、引进高质量的教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云川.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河北教育(综合版)[J].2011(3).

第5篇:城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英语教学 问题 对策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在生活当中占据的重要的地位,社会对于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的越来越高,教育界对英语教学进行了重视。我国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时代的发展较快,英语水平与时代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新课程标准改革对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语运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要求从基础抓起,使学生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我国的土地较为辽阔,城乡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乡镇的英语教学情况较差。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城乡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城乡结合部,在这里形成了典型的学生群。这个群体中的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从而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效率造成了影响。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乡结合部是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对英语口语教学不够重视。口语教学是提升英语能力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就应当体现出来。目前在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很难做到这一点,由于对于英语口语没有办法进行检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对口语教学的重视度不高,很多小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英文的发音都不够标准,这也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英语是一种用于交流的语言,对英语口语的重视就是对英语水平和能力的重视。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英语教师都对小学生的英语口语不够重视,认为不需要对小学生的英语口语提出明确的要求。由于教师的不重视,使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中口语不能够得到练习,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敢开口讲口语。

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即使是在小学教学中,小学教师和学生都更为关注笔试,英语笔试中考察的是词汇、语法等书面的东西,学生学习英语也只是为了考试,并不是为了说英语而学。虽然,新课标要求重视素质教育,但传统的教育方式仍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而且应试教育在一定的时间内地位很难被撼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忽视了英语是一门语言,重要的是将它作为语言运用。不仅仅是老师不重视口语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是为了考取好成绩,为了追求标准答案,而不愿意过多地运用口语在课堂上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学生只会写不会说。

有些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在小学毕业的时候,他对学过的单词,仅会拼写,知道其汉语意思,但对于单词的发音完全不会,甚至最简单的单词都会读错,对我来说他是悲哀的。

2.在课程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对课程的设计,是教师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保障,好的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够促进教师更好的教学,使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内容更加明确。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发展相对落后,教学方式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颇为严重,使小学英语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在很多时候都过于依赖教材,况且小学英语教材上的内容极少,学生学习的知识也相对较少。教师只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词汇量,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对语法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学生只能够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教师在课堂的设计当中,没有加入自己的创新意图,不和学生进行互动,只是按部就班的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学,很多时候对于最简单的语法,学生都不能理解。其实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在课堂的设计当中考虑进来。

3.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由于城乡结合是一个特殊地段,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城市教师的差距较大,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和经验也相对较差,且有一部分教师的英语发音不够标准,有一定的地方口音。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教师的发音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标准。所以教师自身的英语发音不能够达到标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害无利。

同时由于小学的英语较为简单,很多小学英语教师并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虽然有些教师也经常进行课后反思,但是很多时候反思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教学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使城乡结合部的英语教师素质普遍偏低。

4.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较大。由于城乡结合部有城市的学生,还有一部分乡村的学生,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城市的小学生在小学之前都在幼儿园中对英语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乡村的学生在小学之前对英语很少有涉及,他们对于英语零基础,教师在教学当中对于不同学生的教育就会付出更多的精力,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率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对于城乡结合部小学英语教学的相关策略

1.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进行重视。无论学生处于任何阶段,要想学好英语都要对学生的口语进行重视,虽然小学没有开展英语口语的课程,但是在教学当中,教师也不应将学生的口语教学忽视。教师应当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让学生对英语口语积极地练习,可要求学生在每天的早自习期间对学过的英文课文进行朗诵。同时也可以给学生图片让学生进行看图描述,运用学过的英文单词表达,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应当按照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学生的兴趣进行内容布置,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英语话剧,考察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2.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掌握英文听说读写翻译的基本能力,能够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看懂英文节目,并且在交流的过程当中语音、语调都能够达到标准。对于英语教师,英文的口语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发音和口语习惯受到英语教师的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3.适当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之后必须要做的工作,合理的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反思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改善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接收程度进行反思,发现学生的不足和学生学习当中的难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4.在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多一些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很多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中,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较低,在老师提问时不敢回答问题,怕自己出错,受到老师的批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结束语

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要求对英语的教育予以重视,任何地区的学生都不应该受到教学的限制,由于城乡结合区的地域相对特别,教育行业更应该对当地的小学英语教学予以关注,让学生在任何而环境当中都能够获取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程闰闰.农村中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2]邓丽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农村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5]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李保康.促进城乡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策略研究――以“上海市W 中学英语教师”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2.

[7]孟柯南.浅谈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活动的策略和反思[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 ( 03).

[8]彭荣梅.中国教育研究论丛[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9]田世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6篇:城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生源危机授课模式

[作者简介]郑晶(1979-),女,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及翻译。(上海201418)

[中图分类号]G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54-03

一、引言

我国的成人学历教育经历了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七八十年代成长到九十年代繁盛的发展过程。近几年,成人学历教育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着生源逐渐萎缩、质量良莠不齐 等问题。以上海市广播电视大学为例,2010年度计划招生4万人,实际招生率还不到50%;其中地处市中心、历来生源较充裕的电大长宁分校2010年度计划招生405人,实际招生率也仅为54.3%。因此,成人学历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能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教学改革。本文拟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成人学历教育的现状及改革方向,以期推动成人学历教育的改革。

二、问卷调查方案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上海市电大长宁分校的40名学员。所使用的问卷主要涉及以下三类问题:(1)生源问题:参加学习的信息途径;学习目的;是否达到期望值;成人学历教育含金量。(2)教学现状: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师的业务水平;教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3)改革方向:实际授课方式;希望授课方式;改革方向。

三、结论与讨论

(一)改善成教生源

根据表中关于生源问题的调查结果,笔者认为解决招生人数下降和生源质量下滑等问题的对策是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提高成人学历教育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但是,广告宣传的影响是较为粗浅和表层的,良好的口碑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现承认学历教育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长远来看,成人学历教育应走“内涵建设”的道路。

上表中的调查结果反映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参加学习的信息途径方面,“朋友介绍”的比例最高,这说明学生的满意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朋友对成人学历教育的认可度,进而间接影响整个社会对成人学历教育的口碑。此外,通过报纸广告和网络广告来获得学习信息的人数超过50%,这说明媒体宣传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学校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务实的学习方法、灵活的授课模式、科学的课程设计全方位地展现给广大群众,扩大潜在学员范围,稳定并逐步扩大生源。第二,学员对成人学历教育的预期值普遍不高。学校有必要通过提高学员的满意度来逐步提高期望值,这也是影响学员周边人群对成人学历教育重视程度的重要因素,这将有助于改善生源问题。第三,学员的学习动机多为复合型动机,即同时具备不同的需求。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学员不同的学习需求,尽量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制。同时,对于个别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的学员,学校也应该加强引导,使其对自己的学习基础、未来事业发展等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从而提高学习的内部动力。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人类认知周围世界是在原有图式的作用下进行的。图式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知识怎样被表征出来以及这种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学员对成人教育的预期值及满意度属于原有图式的范畴。学业完成后所获得的文凭、知识、阅历等对学员的实际工作有多大程度的帮助,学员在心理上得到多大程度的满足,学员是否有学习内动力以及选择何种方式继续深造等,都直接影响学员新的相关认知图式的形成。因此,学校要摒弃仅靠加大宣传力度、一味通过提高学员期望值来吸引生源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要实行“两只手”的方针,即在加大宣传力度来吸引生源的同时,注意到学业结束、学员离校后的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二)探析薄弱环节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成人教育质量总体上值得认可,但成人学历教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调查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为了使提高学员对成人学历教育的满意度,我们有必要开展形式多样、务实高效的综合改革。

如图1所示,首先,学员对教师的教学热情和业务水平是相当满意的。教师的教学热情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热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继续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促进师资素质的提高将成为成人学历教育的工作重心之一。其次,教材和课程设置问题成了成人学历教育的两大弊端,选择“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学员分别占总数的1/3,这表明教材改革和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最后,考核方式也是成人学历教育的弊端之一,仅有22.5%的学员选择“基本满意”。总之,目前的成人学历教育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只有发现问题并分解症状,才能明确教学改革方向并为教学改革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开展教学改革(见56页图2、图3)

1.教师角色改革。一方面要继续改善教师的业务素养和师德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来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 人教育不能搞“一言堂”,而是需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作为一个思维成熟、阅历丰富的群体,成人学生多为家庭、单位乃至社会的中流砥柱。针对成人学员的这一特点,成人教育更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演讲能力、分析能力等,开展自主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顺利完成互动型教学任务。只有提供自由灵活、松紧适度的教学实践环境,才能激活学生的情节记忆,将真实的生活、工作融入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2.教材编排改革。成人学历教育要努力提升教材的新颖性、科学性与时代感。这不仅是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而且是成人教学改革的前提。从学术角度而言,教材应该体现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从教学角度而言,教材应该便于互动型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从实用角度而言,教材应该紧扣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求。目前有不少教材距首次出版已经超过5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些教材无疑在新颖性和时代感方面是不足的。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有34%的学生认为改革重点是“教材内容时代性”。例如,经常有学生提出“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某些例子不能说明中西文化差异。首先,教师要告知学生不能以个例作为反映文化的尺度,跨文化交际侧重于研究不同民族长期形成的、全民性的、最典型的文化表征。文化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和不断变化之中。显性文化相对易变,而宗教、价值观等隐性文化相对稳定。随着东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化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相互融合。因此,教材应选择最为核心、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征作为案例,同时要及时更新案例,避免脱离现实,提高教材的科学性。

3.教学媒体改革。从目前实际授课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仍倾向于采用传统授课模式,而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选择新型多媒体授课模式。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符号、图形、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把多媒体信息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并呈现在屏幕上,然后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使学生在优化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为教育革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体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当然,我们也要兼顾近1/3的倾向于传统授课模式的学生的不同需求。这部分学生可能出于年龄较大、原有专业基础不强、缺乏计算机知识、自学能力比较差等种种原因,更习惯于或适合于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在授课之前对本班级学生的现状和期望进行预测和调研,适时调整授课方式,寻找传统和新型教学模式的最佳结合点。

4.考核方式改革。考核是衡量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成人学历教育的考核方式既要符合考核的普遍规律和要求,又要体现成人学生的特点并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考核媒质的角度来看,目前电大普遍采取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笔试、网考和面试;从考核性质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这种多层次、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基本体现了考核的科学性和高效性。然而仍有15%的学生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考核方式多样化”。可见以终结性考核为主的形式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期望。例如,有些成人学生因为工作时间与考试时间冲突而无法参加考试,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逐渐减弱,而理解能力、洞察能力、分析能力、阐释能力等却逐渐加强,因此单一的终结性考核可以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增加实地考察调研、实践试验报告、相关课题论文、非实时网络测试等考核方式,提高成人学历教育考核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更好地满足成人学生的需求。

四、结束语

为了改善成人学历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须细致研究每一个教学环节,切实改善生源和教学质量问题,提高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含金量。总而言之,成人学历教育只有走内涵建设道路,提升总体形象和内在素质,才能逐渐走出低谷,实现持续性、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超.跨文化交际实用教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傅荣校,杨福康.空中学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城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忠诚度;现状;影响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应坚持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因此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应始终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这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民办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民办高等院校竞争的实质已变成教师资源的竞争。如何留住优秀教师、培养与提升教师忠诚度是关系到民办高等院校能否获得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而教师的忠诚度又决定着对学校发展会产生多大的推动力,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师忠诚问题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民办高校

目前民办学校的概念定义目前仍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按照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将国有资金(包括国家财政资金和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所办的学校,称为公办学校,其他学校称为民办学校。然而这种划分的缺陷在于,目前许多政府投资举办的学校,其经费来源渠道极其复杂,政府的经费投入只占其中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占有极其微弱的比例;另外,把所有其他学校都归为民办学校,模糊了其内部不同学校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还有观点认为应该根据所有权与管理权两个维度来区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同样的概念争议也存在于民办高等教育。有不少学者认为民办高等教育就是私立高等教育,民办大学即为私立大学。民办大学是指社会上各种力量集资兴办的高等学校。有的学者认为民办大学并非纯粹意义上的私立大学,私立大学是指完全用个人的金融资本即纯粹个人投资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北京教育科学院“民办学校产权与权益问题研究”课题组总报告,民办高校的概念包括三个必要条件:第一,学校的举办者为非政府组织;第二,学校的经费来源为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第三,学校是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在取消了学历文凭考试民办院校之后,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学历教育机构。这类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资格。第二类是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包括自考助学教育机构和延伸办学教育机构,不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的资格,一般没有长期稳定的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多是依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教育延伸的方向和层次,确定学校的定位。

(二)民办高校教师忠诚度

忠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人文概念。在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对忠诚的定义及推崇,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传统的忠诚概念是指对国家、民族、他人的尽心尽力。

目前,就查阅的资料来看,关于教师忠诚的类型方面只有很少的研究,胡永新(2006)认为,根据教师愿意留在学校的情形分析,教师的忠诚分为实质忠诚和形式忠诚;根据忠诚的对象划分,教师的忠诚有对个人的忠诚、对团体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忠诚。事实上,作者认为,教师的忠诚可包括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态度忠诚是指教师忠诚表现为教师对学校的一种态度,应该重点从教师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加以考察。行为忠诚指教师的忠诚是教师表现出来的对学校的一系列具体行为,着重强调对学校的贡献标准。实际上,教师的忠诚应是对学校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在思想意识上与学校价值观和政策等保持一致,在行动上竭尽所能为学校做贡献,时刻维护学校集体的利益。

教师忠诚与学校忠诚具有互动关系,因而高校教师忠诚度来源于学校对教师的忠诚。对忠诚度高低的判断会受各国的风俗习惯及高校文化等的影响,但是民办高校与教师双方如何进行有意义的投入以增强学校的整体价值已经成为影响忠诚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民办高校教师忠诚度现状

(一)工作敬业度和绩效下降

民办高校教师一旦出现忠诚度危机,最容易出现工作敬业度下降,对工作不仅不会额外付出而且对工作没有兴趣,出工不出力,产生“三厌”心理综合症,进而导致工作绩效下降。“三厌”心理综合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厌教”,即对教育教学工作丧失热情和积极性,工作马虎,教育教学水平难以发挥,最终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二是“厌生”。即见了学生就心烦,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出言不逊、讽刺挖苦学生;三是“厌学”。即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读书、不看报、不钻研工作、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二)组织满意度下降

民办高校教师出现忠诚度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组织满意度下降,对现行制度、政策和人事关系会吹毛求疵,聚集在一起抱怨,对学校的相关领导也十分失望,严重的甚至发展到人事冲突。

组织满意度下降不仅会影响到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不易形成团队的凝聚力;还会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下降,从而破坏了校园的和谐局面,导致了民办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下降。

民办高校教师一旦出现忠诚度危机就不愿意对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作更多的投入,对个人收入、津贴等私利问题斤斤计较,反复和别人比较,不断地从公家谋取私利,把科研经费挪做他用。还有就是对工作原则问题不再坚决支持,甚至做出违背原则的事情。

(三)多种兼职、副业为主

现在不管是国家教育部还广大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民办高校不再是大学的一个层次,而是一种大学类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中国有一句俗语:“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民办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民办高校民办院校教师是广大青年教师中的优秀者,他们年富力强、精力旺盛,为他们兼职提供了能力保障和精力保障;国家政策允许兼职和民办高校教师不要坐班为他们兼职提供政策保障和时间保障。因此,许多民办高校教师在校外有多种兼职,坚持以副业为主,对于学校工作只要过得去就行。从被调查的民办高校教师和人事处长(或干事)那里了解到,除了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和相对冷门的专业之外,这些学校70%左右的民办高校教师在外有兼职。

(四)非正常离职加剧

近几年来,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教师跳槽频繁、非正常离职加剧是高校教师管理中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据2004年有关我国普通高校(含高职院校)教师流失的调查结果显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流失所占比例高达96.6%,具备中级、副高级职称的教师流失比例为71.7%;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流失比例为59.1%;高校教师流向国外和经济发达地区比例为88.9%;高校教师流向薪酬较高的外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的人数较多,其比例达到78.8%,自办企业也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民办高校教师,由于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操作技能,为他们流失和非正常离职创造了知识和能力条件。

民办高校教师频繁跳槽、非正常离职的主要形式有:一是通过政府公务员招考流动到政府机关从政或当公务员;二是通过考硕士、博士跳出所在高职院校;三是被其他高校挖走;四是跳槽到大公司、三资企业、金融证券公司等单位;五是出国不归,或回国不回校;六是辞职下海经商、自办公司等。

三、民办高校教师忠诚度危机的影响因素

忠诚是相互的,教师不忠诚学校,很大原因在于学校管理体制不妥当,没有对教师真诚负责,亦即学校缺乏对教师的忠诚。许多学校都宣称要“以人为本”,要对教师真诚负责,但他们实际考虑和贯彻的都往往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利益为依托,对学校忠诚负责。尽管有的学校给教师相当诱人的待遇,也试图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促进教师发展,但由于始终摆脱不了“我出钱,你干活”的狭隘思想,摆脱不了“以学校为本”的宗旨,从而不能真正把教师放在与学校平等的位置上,公平合理地与教师分享利益与成果,不能为教师的未来忠诚负责,因而必然会造成教师与学校的隔阂甚至对立,教师对学校的忠诚也无从谈起。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忠诚度出现了一些危机,而出现民办高校教师忠诚度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经济因素和一些非经济因素。

(一)影响教师忠诚度危机的经济因素

商品经济加速了社会财富的积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激起了人们对金钱的欲望。教师大多追求一种成就感,这主要表现为有较高的薪水、得到晋升、拥有个人财富等。如果一个教师为学校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与重用,就会使其士气低下,导致他们对学校的忠诚度下降。即使他不跳槽,也不会拼命地为学校工作。因此,薪酬和福利待遇低是造成教师忠诚度低的主要诱因。虽然它不会成为教师忠诚与否的关键因素,但却是最低层次的影响因素之一。调查证明,较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是教师忠诚的必要条件。

(二)影响教师忠诚度危机的非经济因素

影响教师忠诚度危机的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发展因素、制度与管理因素以及观念与文化因素。

1、个人发展因素

诚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校提供的薪酬待遇如果与教师的心理价位相去甚远,无法满足教师的低层次需求,不少教师确实会选择去薪酬更高的单位工作,但待遇留人的管理思想依然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比如,教师如果对现从事工作失去了兴趣,只靠金钱的维系,是不能留住他们的,而向教师承诺吸引他们的更优厚的薪酬条件确实又很困难,况且再优厚的薪酬待遇也不会是最优厚的。从实践中看,在考虑经济待遇的同时,越是高层次的知识型人才,越倾向于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著名知识管理学家玛汉・坦姆扑认为,金钱以外的因素对知识人才更具有激励性,在他看来,激励知识员工的主要因素及权重关系,依次是个人发展(占34%),工作自主(占31%),工作成就(占28%),金钱财富(占7%)。特别是作为知识型人才的高校教师更加看重学校的现有师资队伍结构、教学科研实力、条件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吻合度,更加注重学校的规划发展能否为自己提供发展机会。学校的作用不仅要保证教师有各种机会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而且要为教师提供可以在社会中得到普遍认可的需求。

2、制度与管理因素

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不仅规范人的行为,还提供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人的行为在一定的制度的规范下进行,同时也会对制度作出合理的反映。人的发展、事业的进步总是依赖于某种特定的制度和管理的路径,好的制度、有效的管理可以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使落后变为先进。相反,不当的管理行为,不畅通的沟通渠道,不公平的竞争、提拨和分配机制,只看重人才的回报和短期效益,而不注重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等等不良的用人机制,都将使教师感到工作动力不足、难以成就事业,在客观上给高校吸纳和留用人才工作增加了难度。今天,我们应当重新界定管理。工业时代管理的目的在于控制,知识经济时代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而言,管理更应该界定为支持。民办高校管理者主要责任是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满足于寻找他们的不足。在管理中,应当变职能导向为战略导向,变活动驱动为价值驱动,变权力管理为服务管理,从传统行政型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只注重教师的工作绩效和满意程度等微观问题,向帮助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实现教师贡献最大化转变。

3、观念与文化因素

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体制,从深层次看,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文化。由长期的自然经济、宗法制度而孕育出的平均主义、守旧意识、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思想观念,与现代人才观相冲突。由此产生的落后的人文环境,不仅会束缚人们的思想,而且造成实施人才争夺战略的内吸力不足。不管何种教育,说到底都是一种文化的事业,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生命现象,它包含着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价值不断反思。当代教育更不止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使人通过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的真实体验,回归于生命的扩展和价值。高等教育中的文化实际上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民办高校文化作为一种对教师的软约束和柔性引导,相对于制度层面而言,是更深层次和更为持久的,每一所高校都不能忽视学校文化对学校发展的支撑,都必须进行学校文化理念的系统整合与管理,以形成共同的生存习惯和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形成持续的人才认同感和保留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民办高校要发展,靠的是人才,教师做为民办高校发展核心,其忠诚度的积极效应是多方面的。有对学校忠心耿耿的教师群体,能够增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管理成本的降低。民办高校教师的忠诚度问题日趋严峻。人力资源建设是将是民办高校的重要工作的重中之重。怎样才能让人才发挥更大作用,提高教师忠诚度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提高员工忠诚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民办高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志勤.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72-74

[2]黄藤,阎光才著.民办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

[3]吕叔湘,丁声树主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56

第8篇:城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现状;发展方向

在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交通是出行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公路交通作为诸多交通形式中最方便、最灵活的交通方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公路交通体系基本涵盖了全部的公路系统,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等,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发展更是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建设水平。文章就我国当前公路交通中工程设施的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并就它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更好的提高工程设施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从而不断促进和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的高速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

1 我国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现状

目前,我国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具体体现在:

1.1 我国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成效

经过20多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我国的公路交通工程设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规划、科研、设计、制造、施工以及管理等方面均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和突破,并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例如:在监控系统、收费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等方面,已经开发出了高水平的管理软件、收费制式、控制方式、设备布置以及部分硬件设备,并已经投入使用;在交通安全设施方面,我国已经研究出了适用于我国实际国情的一套集设计、制造、施工等于一体的标准规范等等。

1.2 我国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缺陷

目前,我国的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由于起步晚、资金少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其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

①监控系统缺乏完善、统一的设计标准,导致公路交通工程设施在配置水平和规模上存在差异性,从而阻碍了公路交通在不同线路、不同区域形成信息联网,导致全线统一监控无法实施。

②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不合理,对施工技术要求和原则选择方面不明确;在制造方面缺乏严格、规范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 我国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发展方向

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内容主要包括几大方面,即:公路管理、监控系统、交通安全设施、照明系统、收费系统、智能运输系统、沿线供配电以及服务区。下面,就几大主要设施的发展方向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2.1 公路管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变化,对公路交通的管理模式也逐渐向着智能化运输管理系统的方向的转变,这一发展趋势也是诸多工程设施发展方向中最有潜力、最具前景的发展形式。智能化运输管理系统,遵循“以人为本”的基础原则,为公路行车提供公共交通信息服务、道路导航信息、车辆自动识别定位、偏离车道警告、路障警告、交通事故管理、无线电话报警求救、公共交通紧急服务以及车辆防盗报警等交通服务,并为人们提供有效的行车旅行资讯信息,能够在公路管理人员同车辆驾驶人员之间形成通畅、良好的沟通渠道,使公路管理方和行人方均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公路交通的实时情况,从而为行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2 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公路交通中监控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各级公路网线中的主线、匝道、特大桥、隧道以及多雾段等的交通情况进行监控,并对监控过程中发现的弯道盲区、交通异常情况等进行系统告警。一般情况下,公路监控系统的控制中心主要是通过闭路电视、监视软件以及控制软件等共同合作完成监控操作的。随着我国公路网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路上车辆的不断增加,对道路监控系统的应用也必将越来越多,最终实现对公路交通网络的全线覆盖、实时监测,并对全国各类公路交通实行信息资源共享。

2.3 交通安全设施的发展方向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通常包括有:栅栏、人行跨路桥、照明设施、公路反射镜、视线诱导标志、公路情报板、停车场、紧急停车带以及公共汽车停靠站等等。由于其同公路沿线供配电、公路照明以及服务区等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形成了各部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共进式发展建设趋势。虽然我国的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在设计、制造、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同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交通安全设施也必将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推进。

2.4 收费系统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现行的公路交通收费方式是人工收费。由于人工收费存在操作慢、时间长等缺点,导致行车的速度缓慢,通常每条车道的通过率为100~500辆/小时,特别是在节假日等行车高峰时段,常常会造成收费站路段长距离的车辆拥堵现象,给人们的出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给收费人员造成很大的工作压力。而在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其公路收费系统已经采用了更为方便、快捷的电子收费模式。这一收费方式的优点是车辆在通过收费路段时不停驶,且同时被收取相关费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公路收费的效率和行车速度(800~2400辆/小时),也更加的适合于未来高车流量的公路交通形势。

3 结束语

科学、合理、正确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公路交通工程设施建设发展的有效动力。我国各级公路交通部门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公路发展形势,对公路工程设施的建设发展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预测,并将加强公路交通工程设施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积极采取多种渠道和方法,不断提高工程设施的建设发展水平,从而不断促进和推动我国公路交通行业的现代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覃遵齐.浅谈交通工程设施对县级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J].广东科技,2010(24).

[2]刘砚杰.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探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3).

[3]罗闪波.论我国目前交通工程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0).

第9篇:城乡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深入,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心理,这是在思想品德课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同层面,而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学校德育的最基础层面。两者的目标一致;两者所遵循的教育规律一致;两者的服务主体一致,都是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好这项工作呢?除了开设心理导向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以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的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中,一些教师是怎样做的呢?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与调研,我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看到了下面几个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的不够深入

在一所中学听过这样一堂课“学会学习”,当讲到学习方法时,教师很想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力的科学依据,于是将教材上关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活动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很感兴趣,但教师却没有多加讲解就匆匆转向了其他内容。课后,我问这位教师:“学生对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很好奇,您为什么不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和学生一起互动呢?”这位教师有些无奈地说:“我也知道教师要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可心理学知识我自己都不懂,还谈什么引导学生呢?”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也时有发生,比如“如何引导学生自救”教师也很想讲得全面一点儿,深入一些,可苦于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够,有些方法自己也不明白,所以在对待特殊问题时没有办法展开更加翔实的讲解,也没有办法推进,所以只能是草草了事。

二、课堂教学设计形式化

在调研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热闹”的课堂教学。如在思想品德课上,有的教师通过大量的问题情境设计让学生“参与”教学,有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材,有的教师通过人性化的程序和环节设计开展教学,有的通过小品表演、诗朗诵、小组竞赛等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虽然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有了一些转变,课堂教学比以前更活泼热闹了,但仔细观察却发现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模式,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学生只是充当了一次“临时演员”。一些教师在谈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时,经常说:“新课程就是要多活动,多让学生参与。但是这样的教学有时学生什么知识也没学到。”“现在的教材学生都喜欢,就是知识点太少,这让我们怎么教啊?”

三、心理问题缺乏关注

当问教师“思想品德课上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哪些问题”时,一些农村教师认为主要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等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少提及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知之甚少。从他们的回答中,感到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和学习能力与成绩,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教师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缺乏了解,没有养成观察学生心理动态的习惯,课堂教学往往无的放矢,甚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健康教师的职责,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缺乏实效的重要原因。

四、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程度不够

思想品德课教学离不开主题鲜明的各种案例,包括名人、伟人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当前,大多数的教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教学中也充分利用了各种鲜活的事例来开展教学。但是由于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执教能力的差异,案例的选用和教学过程中开展的程度却大相径庭,有的教师虽然选用了较好的事例,但由于开展得不充分,教师的启发引导不到位,案例挖掘得不深刻,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一般,学生心理素质和分析理解能力没有得到真正锻炼。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真正开展和运用好事例,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学校生活,同时也使思想品德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如在“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一课中,除了通过一些问题情境的开发,如“说一说自己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次挫折,并谈谈这些挫折是怎么造成的”、“你了解你的父母吗,你的父母有挫折吗”、“对待考试失利,你应怎么办”等,让学生交流自己及家人的挫折,帮助学生提高解决挫折的方法。同时可以设计听《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你从音乐中能感受到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可以设计小型辩论会: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也可以让学生创设面对挫折的一句座右铭,以勉励自己或别人。这些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既能注重学生的体验,了解和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又能为面临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思想品德新教材知识点很少,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教师自己去开发、去设计、去开展活动,更不用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再加上实行开卷考试,试题的开放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更让教师感到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开展的难度。

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除了专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外,学科教师涉及的较少,更谈不上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其实,思想品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层面,对于学校而言,这两个方面不单单要求专业教师要有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全体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试问一个心理有问题的教师怎么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又怎么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呢?针对学校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师要更加努力,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