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乡村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三农 陶行知 乡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10-179-02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的衰落、农村经济的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恶化,中国农村生死攸关的现状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建设农村的社会浪潮的推动下,乡村教育应运而生。中国当代先进的乡村教育改革者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乡村教育的重要性,陶行知作为其中积极地倡导者,对中国的乡村教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三农问题是中国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之首就要从乡村教育改革开始。

1、乡村教育的地位――立国之根本大计

陶行知出身于贫苦的家庭,他深知如果中国农民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不懂科学知识,就会长期处于愚昧的落后状态,国家也无翻身之日。他强调,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的大国里,农村的教育问题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走向,进而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他明确指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乡村教育则是“立国的根本大计”。为了改变中国当时农村的社会现状,陶行知结合我国的时代特点和改革需求,指出当前的紧迫任务就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和发展的媒介”。陶行知几度提出,中国历来不重视农村的教育,即使创办了一些乡村学校也走错了道路,指错了方向。因此,陶行知提出教育下乡运动,以建设切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生活的活的农村教育。这种活的乡村教育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脱离贫困,为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发展农村的经济状况和改善农业的生产技术开辟了新道路。

2、乡村教育的内容――生活教育

陶行知在乡村教育改革运动中,本着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的根本大计,从1926年开始积极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之中。他极力批判传统的乡村教育,积极提倡“整个的乡村生活就是乡村教育的内容”。他指出只有活的乡村教育才能开辟新的农村发展道路,他极力主张“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育不仅要依据农村的需要培养农民,还应该将出发点设置在乡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上,成为乡村改造的中心。当时中国农村教育完全脱离了社会现实,让广大农民产生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错误的价值取向,使乡村教育陷入危机。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必须在乡村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开展,才能把握好乡村教育改革的方向,取得良好的效果。整个的乡村生活就是乡村教育的活教育,乡村教育的内容要紧密与生活结合。过去开展的乡村之所以没有实际的效果,就是教育与农业生产严重分离,因此陶行知提出乡村教育要和农业生产“携手”,开展一条教育与农业携手的新道路。教育如果不能为农业生产结合,不能为农业生产服务,那么教育就是无稽之谈。而农业生产没有教育的支持,就不会改变落后的状态,无法脱离贫困。教育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才是活的乡村教育,才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内容都是在他“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他所讲的“生活”,是指人民群众改造社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乡村教育的实质就应该是以人民群众和乡村社会生产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而人民群众的生活是不断变化的、前进的,所以陶行知也积极主张要对随着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生活而赋予乡村教育新的目标和内涵,在不同的时期按照社会的需要,给予农民不同的教育。

3、乡村教育的方法――教学做合一

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适合乡村教育的发展。为此,陶行知提出了适合乡村教育的教育方法论,即“教学做合一”。在乡村教育的过程中,他认为只有从农业生产经验里产生出来的知识才是适合农村需要的知识,而当时的乡村教育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教学在学”。陶行知特别强调“做,是“教”和“学”的基础和中心,教学做要在学生的生活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相互结合,才能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会本领,才能达到改造乡村生活的目的。可见,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做为中心,以教会学生学的教育方法,在乡村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4、乡村教育的实践

4.1乡村幼儿园

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人的一生的重要习惯、态度等大多可以在幼儿时期形成,他认为幼儿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儿教育是最重要的的教育。在乡村教育运动中,他极力主张创办乡村幼儿园,并希望有志于幼教事业的人应该投身到乡村幼教事业的建设中来。早在1926年陶行知发表了《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和《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的文章里,他就明确提出来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开办幼稚园有利于让广大农村妇女走出家门得到解放,能够让农村的孩子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但是,在当时处于贫困中的乡村中创办幼儿园还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阻碍。陶行知在确立创办幼儿园的目标和方法的同时,也极力建议政府用自身的行政手段去推广和创办乡村幼儿园。在陶行知的努力下,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在1927年11月诞生了――南京燕子矶幼儿园。与此同时,陶行知也亲自创办了几所乡村幼儿园,以推动乡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在陶行知看来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推进阻力,除了费用较高、所收儿童多属贵族之外,还存在仿效国外,不适合我国国情的严重弊病。为此,陶行知提出,我们现在所要创办的幼儿园,要把外国的幼儿园换成中国的幼儿园,把费钱的幼儿园转换成省钱的幼儿园,把贵族的幼儿园转换成平民的幼儿园。他所提出的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就是创办乡村幼儿园的总目标。

4.2乡村师范教育

陶行知坚信:“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他对师范教育认识的见解,不仅注意到师范教育对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从我国实情出发,把师范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救济落后的民族,改造旧社会,创立新国家的角度上把师范教育同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陶行知要求乡村教师成为学校和乡村的指导者,成为社会改造的领导者,成为真理的传播者。他在《介绍一件大事》一文中,又从小学教师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而且指出教师要靠师范教育的培养,由此可见,师范教育对于民族振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在教育体制上,陶行知主张要从乡村师范教育的实际出发,在适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建立我国特有的乡村师范教育。陶行知为解决“中国学务不发达”的问题,在1922年《新学制与师范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师范教育的三原则,即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教育界各种人才要什么,就该教他什么:谁在那里就教谁。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了我国师

范教育的体制,包括了初级一中级一高级―研究院的各级师范学校。其中,对乡村女师范教育的建立尤为重视,他认为乡村师范教育是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重点。他提倡大办乡村师范教育,号召开展“师范教育下乡运动”。为了实践他改造乡村师范教育的主张,1927年3月他在南京北郊的小庄(后改晓庄)创办了南京实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无论在招生、课程、考试各方面都打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陶行知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全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趣味”、“改造社会的精神”作为全新的培养目标。1932年秋,陶行知先生又在上海宝山创办山海工学团,在办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小先生制”,其最重要的方法是“即知即传”,每个小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先生,小先生不但要教人,还要教会人去教人,充分显示了中国普及教育的强大力量。乡村师范教育在迎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特点之上,深入农村,引导他们不断向前,创造新生活。

5、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为三农服务的启示

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调整,使农村教育受到极大地关注,甚至人们将重建农村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种种希望寄托在农村教育上。在此改革过程中,教育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农村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无疑,陶行知的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观的思想无疑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政策的影响之下,我国农村和城市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仍然是以考试和升学为中心。在现阶段的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单一的教育培养目标已经不适合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在县、乡一级领导衡量农村办学质量的标准还是升学率,农村教育的工作重点也仍是抓升学率。农村教育就是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农民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借鉴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要在意识到乡村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养目标。端正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把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生存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等等,转移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道路上来。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应以以实用性为前提,多开设一些与当地实际情况密切结合的实用技术课程。这样以农为本。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根本需要出发建设的乡村教育才是真正的乡村教育。陶行知为我国乡村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教育理论,在乡村教育实践上开拓创新,开创了中国乡村教育的新道路。他为乡村教育所提供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对当今我国教育为三农服务提供了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

[l]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1981.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5卷[M].长

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61-162.

[3]程斯辉.把农村学校建成农村礼区的中心[J].教育理论与实

践,2006.6.

第2篇: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艺术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艺术教育的教化作用和道德规范作用;在我国,也早在商朝时期就很重视礼乐教育,故有“殷人以乐造士,其学为瞽宗”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艺术教育,特别是农村艺术教育,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反而越来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今很多乡村中小学只重视主科教学,忽视艺术教育或者根本取消艺术教育。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并加强关注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真正推广和实施。我国的教育先驱孔子早在《乐记》中就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说,他的意思是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这一观点说明了艺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建议“把艺术与科学相结合,以艺术的灵感来激发科学的想象力”,这些都表明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农村人口居多的我国,艺术教育自然也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的确,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德国的柯尼利亚曾这样说过,“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这说明艺术在德育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我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的实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始,能够有机会体味艺术世界的丰富、充实、自由和深邃,使人格更加高尚、独立、完美。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乡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而这又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兰格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中小学学生自身却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去引领中小学的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感,就迫切地需要艺术教育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这就强调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并为此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它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且不断地积极向上,越来越独立自主、人格高尚。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就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查阅资料中得知,乡村的艺术教育不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态度上都和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必将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正所谓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艺术教育带着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步入乡村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为了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艺术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一样,引领着乡村中小学生前进的步伐。

四、结语

第3篇: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乡村初中化学 课题效率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32-02

前言:化学作为乡村初中教育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化学课堂效率成为了化学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是促使学生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关键所在,在过去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化学教学大多采用题海战术,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率。

一、乡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乡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化学教学质量

化学学科实验性很强,但是由于乡村化学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化学实验并没有在乡村化学教学中得到充分落实,乡村初中缺少专门的化学实验室,化学教师无法进行实验教学,致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不能有效理解与掌握,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能力不强,无法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开阔思维,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1]。

(二)乡村化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方法不合理

由于乡村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缺少到乡村任教的意愿,大部分形成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改变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信心,学生对化学学习缺少主观能动性,不能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效率低下,同时乡村化学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课堂教学进行当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情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灵活的应对能力,有效的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够对课堂有合理有效的掌控,一出现事先没有意料的情形就不知所措,直接影响了化学课堂教学效率[2]。

(三)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影响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乡村化学课堂教学当中,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大部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是一味地将化学知识等灌输到学生脑袋当中,而不是侧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应用,注重结论,而不注重结论得出的过程,缺乏钻研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取根据教材讲教材的方法,而不是以教材为基础对所学知识展开联想,延伸,缺乏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不能够有效的带动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反而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距离感,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3]。

二、提高乡村初中化学课堂效率对策

(一)加强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化学教学质量

在乡村初中化学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化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或改造化学实验室。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重视起化学实验对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将化学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增强学a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提高化学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4]。

(二)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化学课程效率

在乡村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适应学生的化学学习需要,提高教学方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要不断充实化学教师师资力量,促进乡村初中化学课堂效率的提高,和乡村化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

(三)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提高乡村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6]。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通过学习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化学注重的是理性思维,更多的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和方法,比进行题海战术更加有效,记忆更加深刻,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总结: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教育事业日益发展繁荣,对我国社会全面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化学教育成为了乡村初中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次研究从乡村初中化学课题教学现状出发,提出了提高乡村初中化学课堂效率对策,不足之处还望指正,希望可以为乡村初中化学课堂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韦明海.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05):147-148.

[2]刘光明.如何提高乡村初中化学课堂效率[J].才智,2012,12(03):162-163.

[3]杜娟.浅析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12):141-143.

[4]许洪良.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1,85(05):197-198.

第4篇: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和顺县;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

一、绪论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跨世纪的、全面发展的现代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充分说明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那么艺术教育如此重要,实施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本文选取山西省的一个县城和顺县进行研究,力求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果。对当下和顺县的乡村艺术教育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该时期和顺县艺术教育实行的现状出路及对策等问题。(一)概念界定。艺术教育是什么呢?“艺术教育是要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训练,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播、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而是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①。本文艺术教育所指的是广义的艺术教育,包括中小学开设的除专门教授知识以外的所有课程与活动,具体包括音乐、美术、电脑、体育等课程及其他与艺术相关的活动。(二)和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顺,位于山西东部,晋冀交界之地,巍巍太行之上,清漳穿城而过,四周环山,县界天成。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和顺的相对封闭与隔绝。因而地处太行之巅的和顺,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两区”开发县,也是典型的山区县。例如和顺的马坊乡、横岭乡、阳光占乡、青城镇,都距离和顺县城达百里之遥,马坊更是如此。较大的县域面积,多山的地形,共同造就了独特的和顺。和顺有各级中小学校(包括幼儿园在内)共有67所,除和顺县第一中学、和顺县职业中学两所高中不在研究范围外,剩余65所学校。和顺县农村中小学则指的是除了县城的三所初中(和顺二中、和顺县三中、兴才中学)、6所小学(和顺县东关小学、义兴镇串村小学、和顺北关示范小学、河北寄宿制小学、义兴镇南关小学、任元汉小学)和7所幼儿园(县城6所小学均有附属幼儿园,外加康乐幼儿园)。除此之外的49所学校,皆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农村中小学数量占中小学总数的75.4%,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38%,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19.5%,因此农村中小学在和顺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不可谓不重。

二、和顺县艺术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及现状

(一)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在孩子性格定型之前,有意识有引导性地进行大量广泛的阅读,这有利于塑造孩子丰富而强大的内心世界,培养对美的感知和独立思考形成独立而健全的人格。艺术教育在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在艺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与纰漏。当今青少年所面临的现实折射出,需要对艺术教育提高重视。(二)从和顺乡村艺术教育的地位和现状看。和顺县的乡村中小学在和顺县的教育中扮演着十分特殊的角色。乡村中小学人数虽然仅占20%,但其占据了近40%的师资,这些教师都是日后和顺教育的支柱,对于他们的培养与使用,直接关系到和顺教育的成败。从和顺县乡村艺术教育现状说起,以较偏远的马坊乡、阳光占乡、青城镇、横岭镇四地作为研究地域,四所乡镇一贯制学校为例进行研究与探讨。虽然此四所学校不能代表和顺县农村艺术教育的平均水平与状况,但因其距离遥远,管理上肯定存在某种先天的缺陷,各种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与集中,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⒈繁重的教学任务马坊乡马坊一贯制学校在这四所学校中,更具典型。马坊乡马坊一贯制学校有学生74人,有教师30人,师生畸形结构比,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带来的弊端是显著的。⒉师资的配备不合理与频繁的调动自2009年以来,特岗教师的引入,虽然极大提高了和顺教师队伍的质量,但带来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专业与教学不匹配,不利于师资的优化处理。从2014年算起,以马坊中心校为例,最近三年招聘教师算起,所学专业与所教专业基本不匹配,甚至达到75%左右,这样势必导致师资配备不合理,造成浪费,因而十分有必要对全县教师进行相应的统计,再次进行更加合理的分配,达到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然而,县城中学下乡制度,乡镇中学交流制度,凡此种种,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乡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进了城乡老师的交流与沟通,提升了乡村的教育水平,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频繁的调动,使得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导致学校政策的延续性、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与学习效果都大打折扣。也给乡镇中学的管理,师生的共处与学习,都带来了种种不利,因而十分有必要将时间加长,统一定位五年或许更加合适。(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当今中国,社会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一个缓慢、稳定、相对封闭和单一的社会形态正成为过去,不确定性、复杂性、多元互动性、开放性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必须面对且浸染其中的生存环境”②。学校教育需要直面学生发展现状,乡村中小学生面临更大的困难与挑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民工第二代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复杂性,在这种境况下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应该得到重视。马坊九年一贯制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突出,马坊乡的经济支柱是农业,农忙时节过后,人们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在家,所以很有必要加强马坊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更要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艺术教育的解决方式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农村教师和学生对艺术教育观念的转变及家长和社会对艺术教育观念的转变对于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都很重要。而今教育界呈现出两种现象,一种是由于该地受地域环境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家长与学校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学校很难开展艺术教育。同时,由于受农村经济收入的制约,某些家长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在学生艺术教育上搞艺术投资甚至抱怨学校为孩子订了些没有用处的书(音乐、美术教材)增加了经济负担。(二)政府应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扶持。首先,和顺县教育部门应尽快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估体系,要依据素质教育的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强化评估内容的全面性、评估方式的科学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评估过程的可操作性。同时也要把艺术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评估;把教师艺术教育的业绩纳入教学评估,还要加强评估结果的运用,把艺术教育的评估结果作为评优的依据之一,年终考评晋升职称的时候把艺术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对待,使评价管理产生强大的驱动力,这样才能调动教师从事艺术教育的积极性。其次,依照和顺县经济发展现状,县乡两级政府应适当承担小部分的办学经费。相关部门要对艺术教育经费进行依法监督管理,确保教师工资的及时足量发放。和顺县教科局已在此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对乡村教师加大了补助力度,分为三档:600元、400元和200元,以距离远近划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马坊、青城、横岭、阳光则是最早的受益者。(三)学校应开展乡村艺术教育地方课程。和顺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学校应开展乡村艺术教育地方课程。为此,和顺县马坊乡马坊一贯制学校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艺术教育教学之中,开发出适合本校特点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如选修课、专题讲座、生活技能性课程、艺术欣赏性课程等内容。例如和顺县作为全国知名的牛郎织女故里,马坊可挖掘其农耕文化;战国名将乐毅曾避难于马坊,可带领学生去乐毅村访古;可在秋收时节,帮助农民收获,体会种地的苦与乐;可参观抗战时期碉堡,缅怀先烈,牢记国耻,这些条件得天独厚。同时,在开展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时候,应与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木雕、刺绣、编织、剪纸等艺术创作技术,支持学生主动参与当地的文化用品开发和民间艺术创作等文化产业建设中,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民间艺术的拯救和传承,参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四、结语

尽管当前和顺县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遗憾,但只要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一线教育工作者能认识到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发挥乡村的地域优势,切实提高乡村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从而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在不远的将来,我坚信:和顺县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就一定会展现出新的面貌。

作者:郭强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谢欣.安顺市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4(3).

第5篇: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聆听专家讲座提升教育理念

学习期间,聆听了十余位专家的讲座,每一次讲座,都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将科学的教育理念和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结合起来,让我们在生动的案例中深入浅出地接受着专家们的理念。用专家的理念来检查对照自己在学校所做的管理工作,提升自己的办学理论水平,办学思想,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比如聆听了陈曦老师的《未来学校变革与校长专业成长》讲座后,对学校的教育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未来学校有了自己的预判,对自身修养提升有了自己的规划,对学校的发展有了更长远的思考,对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什么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听了钟桂荣老师的《教育在先 预防为主 妥善处理——后疫情时代的生命安全教育问题》,我重新认识了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生命的历程中进行的,一个健全的生命是在社会、自然、内心的自我之中获得养料和力量,继而成长和发展的。通过郑勇主席的《后疫情时代乡村校长角色的重新定位与个人成长规划》,认识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网络环境和技术支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必备能力的专项培训,有效促进教师常态教学必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迫切。对现代乡村教育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要做有根的乡村教育,做有魂的乡村教育,让乡村教育成为中国现代化教育的亮丽名片,培养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和静下心来思考、静下心来生活、具有独立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现代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和现代化农村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转变现代农村教育有了一定的思考。通过郑主席的成长感悟分享,我也感到作为校长为提升学校的生存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学生的生活质量而执着奋斗,学校的招牌越来越亮,办学效益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幸福。听了张春亮老师的《乡村学校的突围——阅读立校全面提升核心素养》,思考着为什么有的学校突围成功,有的学校突不出来呢?最关键是“理念”问题,也就是对教育的理解。通过担当者的经验分享,明白阅读真的能改变人的一生,认识到了中小学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刘一彬老师的《疫情之下中小学校如何省时高效地应对学习与考试》,对疫情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梁美凤老师的《冥想的8个积极影响》,让我认识了一个新领域“冥想”。总之,每一个讲座都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有了重新上路的欲望和力量。

二、学校考察取他山之石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三明组22名校长到了梅列区陈大中心小学、三元区星桥中心小学和三明市陈景润实验小学实地考察。三天学习考察中,陈大中心小学的赏识教育、星桥中心小学寄宿生管理、陈景润实验小学的写字特色教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发现了名校与乡村学校不只是硬件的差距,而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管理理念的差距。农村的学校都是单一的,都没有构建起自己整体的文化体系,学校还处在规范化向特色化过渡的时期,或者说是品牌学校的初级形态。我将学以致用,带领自己的团队提炼出属于的本校办学思想和适合校情的学校文化,办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小学。

三、在经验交流中进步

在研修班学习期间,学校采用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那就是办学经验交流活动,来自五个地区的97位乡村小学校长齐聚一堂,互相交流。听了他们办学的经验,感觉到这不仅仅是学校管理经验的交流,而是地区教育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通过优秀学校的交流让我找到了与他们的差距,明确了自己办学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让我找到了值得自己坚持和发扬闪光点,增强了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四、返岗实践,理论与实际引领成长

第6篇: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视域 乡村文化 建设路径

农村文化的发展作为实现我国农民地区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重视,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足,文化发展不平衡,正是由于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与经济不同步,从而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针对于此,本文就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展开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1有助于培育新时期的农民群体

要想培育出社会主义新农民,必然要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予以实现,使农民群众了解党的国家政策方针,提高其政治觉悟。同时,文化建设工作对于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水平,进而引领创建农村社会新风尚。

1.2有助于乡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的推进

我国农村发达地区,基层民主建设得以充分发展,相比较而言,广大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层民主建设工作难以真正落实,正是由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公民意识与自主意识,能够自发维护自身的合法民益,从而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参政热情与水平。因此,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必须大力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为基层民主更好实现创造条件。

1.3有助于实现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的,对于我国乡村文化与经济建设工作而言同样如此。文化作为经济软实力能够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养,为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正是借助于文化发展,促进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进而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2.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2.1就教育教学方面,相对滞后

尽管我国整体的教育工作进展顺利,并且在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就农村教育而言依旧相对落后,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我国接近90%的文盲以及半文盲出在农村地区,甚至有的西北偏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率甚至不到60%,教育普及率有待提升,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2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明显匮乏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水平有限,从而导致在相关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上明显不足,并且大部分农村地区在思想观念上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乡村文化建设,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形同虚设,文化设施不全,也没有专门的文化工作人员,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开展。

2.3就文化宣传方面,有待提升

由于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并且农村地区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居民,正是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落后,其购买力有限,消费水平不高,并且加之很多农村地区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因此致使农民接触新的信息程度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现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创新路径

3.1注重农村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

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实现广大农民群体文化综合素养的提升,教育教学工作要始终贯穿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对于乡村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首先,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力度,切实提高农村教育的水平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休养,实现农民落后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提升,使农民真正意识到文化教育与文化素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崭新的生活方式与科学的生产方式迎接农村新生活;其次,重视对于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相应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这有助于提升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从而为实现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乡村的发展以农业生产为主,因此,应当在农村地区大力普及科学种田知识,向农民普及科学方法,从而实现农民群众综合技能的提升;最后,当地政府部门理应强化针对于农村地区开展的教育普及与职业培训工作,增加在该领域的资金与师资投入,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教育教学经验,依托国家政策引导多元化民间资本构建起科学完善的农村教育教学体系,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等,为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3.2依托政府引导,加大乡村文化设施投入

农村地区的文化公共产品作为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在其建设完善的过程中理应充分发挥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作用,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的原则构建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机制。首先,当地政府文化发展部门应当对于农村地区的不同文化需求深入调研,科学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工作,避免出现资金上的浪费与不足;其次,对于农村地方进行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要有所提升,尽量向落后地区倾斜,从而在制度上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增幅力度的稳定性,并根据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有所调整;最后,要充分发挥相关政府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上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合理引导民间资本以及非营利机构等共同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体系中,从而拓宽乡村文化建设的融资渠道,为实现农村多元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与渠道上的保障。

第7篇: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山区音乐教育;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66-01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

1.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涵

起初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人的目的。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是让学生去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到音乐的美,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有责任让音乐文化在他们身上传承下去;通过音乐教育人,是开设音乐课程的最终目的,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出更能适应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人。通过了解音乐课程的内涵,我们看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也就在于它本身和育人方面。

2.解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1)传承文化。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音乐诞生之日开始,人类社会就自动形成或者是主动创造出音乐文化的传承机制;(2)发展个体。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发展个体,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通过让学生学习音乐课程,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张扬个性、创新的能力,最终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个体,音乐文化价值的体现也离不开个体,所以个体价值的体现是其他一切价值体现的根本前提。

3.音乐课程的价值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个体体现出来大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1)丰富生活方式,提高审美修养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有这样看似很不起眼的一条: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通过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这次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理念。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在这方面毋庸置疑地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2)开发潜能,培养创造性

①在开发个体潜能方面,我们尤其要着重提到音乐对于特殊群体(如智障、残疾人)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音乐给予他们全新的生命;②音乐课程的价值也体现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音乐的创造性体现在它本身以及创作、表演、欣赏活动中。音乐因其有着强烈且清晰的个性而充满魅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冲动,让他们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快乐地学习,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尽显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二、山区音乐教育的现状

1.受重视程度不高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表面上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事实上仍实施着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把考试排名当作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音乐、美术等不列为是考试科目,山区中小学校的老师、家长对音乐教学、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得音乐教师也随之成为不受重视的对象。

2.音乐师资缺失严重

山区县中小学音乐专职教师的配备一直是很难解决的老问题。现在,除个别重点学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外,有90以上的学校还缺失专职的音乐教师。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教学,认为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使得农村的师资严重紧缺。

3.音乐教学设施不足

教学设施是一所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良好教学设施的配置可以帮助学校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随着“普九”工作的展开和深入,全社会正打理捐资助学,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是发生了变化,但对于音乐的教育工作经费还是非常的有限。有的学校即使购置了部分乐器,但常年的闲置,破损的乐器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导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三、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设想

面对在山区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教育师资紧缺、设备配置落后、课本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针对地采取一些可取的积极办法,尽量改变当地中小学现在的相对落后状态。

1.强化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首先,当地的教育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为各个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各级领导以及各校长应该尽量带头加强自身对音乐的学习和认识,俗话说“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和体制的同步改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一个先进的理念”,利用领导强有力的号召力,在学校掀起一股真正的素质教育狂潮。

2.加强建设师资队伍

第8篇: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在我国,城市居住评价体系已基本建立。而对于广袤的乡村却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而适用的居住评价体系。这种现状造成了乡村建设的盲目与无序,也制约着乡村居民的整体进步与发展。目前有不少城乡规划与建筑界的学者开始关注乡村居住的状况。但政府和管理层,对于乡村居住水平及乡村居住的评价体系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为了更有效地推动乡村建设,需要尽快的建立起完善的乡村居住评价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明确乡村居住评价的主要指标。这些指标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件指标,也包括精神层面的软件指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共7个层次。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产生匮乏性动机,为人和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会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需求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并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在实现了其他低层次的需要之后才会出现的。第一,缺失需要对应的是生理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等。在乡村生活中,这些就展现为一些基本的物质需求。如居住条件、交通条件、生产工具、医疗保健设施等。它们在乡村居住评价体系中,都属于物质层面的硬件指标。第二,生长需要对应的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乡村评价体系中他们都属于精神层面的软件指标。以人本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会得出以下结论:在乡村居住评价体系中,只有硬件指标达到要求,才有可能出现对软件指标的需求;只有硬件指标达到一定的高度,软件指标才能达到要求。因此,我们既要坚持两种指标同时抓,也要坚持以硬件指标为基础。

2.乡村居住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

第一,乡村住宅的建设水平。现阶段,国内乡村居住建筑的建设依然处于无序状态。乡村居民多采用自建房的形式进行。建筑缺少专业设计,一方面导致房屋质量较低,另一方面导致能源浪费。房屋建设缺少监管与维护,存在较多安全隐患。这些问题都有待政府管理部门与居民一起共同解决。第二,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乡村公路的建设规模较小,但数量巨大。近年来乡村交通状况达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建设标准较低,监管力度较小,维护滞后都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到全方位的管理。第三,医疗保健设施与政策支持。农村医疗一直是一个较受关注的话题,医疗条件的改善一个是从经济条件上改善,这需要医保政策的支持。再一个是要加强农村医疗网点的建设和管理。第四,教育设施配备与居民受教育水平。目前,国内城乡差别明显,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较多,乡村儿童数量减少,乡村学校生源的丧失,造成了乡村教育设施建设的两难境地。乡村教育设施必须要找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来适应这种生源少而且分散的现状。第五,乡村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乡村依然如此。乡村居民的生存依赖于生产力,因此要想提高乡村整体评价,必须要重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第六,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的频率。乡村居民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更多的来自于社会其他成员的评价。因此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对于乡村居民来说是很重要的。在乡村建设项目中,必须配备合适的乡村居民交往场所。在政府计划中,应提供让乡村居民参与的社会活动的机会。第七,社会福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它的意思是:我们要考虑将来。而现代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在乡村居民的心中,防老、养老及身后事是最重要的,乡村居住评价的提高与这三类保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乡村居住评价体系的其它指标

居住评价指标除了这些可以量化的物质因素以外,还有一些精神层面的因素必须要考虑。比如:乡村的整体定位、乡村居民的社会地位、、政治面貌及其它综合背景等等。

4.乡村居住评价体系的应用

第9篇: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3 ― 0158 ― 03

教育精准扶贫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要集中精力打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教育扶贫是治本之策,过去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中没能将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到其自身应有的高度。国家为了扭转城乡教师资源结构性矛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免费师范生”教育办法以及“特岗教师”政策,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结构。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仍然呈现教师知识退化、知识更新速率缓慢、教学方法过于旧化、年龄过于老化的状况,人才的引进和退出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精准扶贫就应把精力放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促进乡村教师水平提高和乡村教师结构优化升级。

一、精准扶贫与教育精准扶贫

(一)精准扶贫内涵

精准扶贫对应的是粗放扶贫。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精准扶贫就是在传统的粗放扶贫的基础上,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就是谁贫困就扶持谁〔1〕。精准扶贫主要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及居民,建立科学可行的精确识别程序,探求精确帮扶与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是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扶贫在于帮助贫困居民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十三五”规划重要工作任务是扶贫攻坚,对于坚决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精准扶贫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扶贫必扶智”,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和根源与解决策略。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在于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在于教育扶贫,只有把本源性问题挖掘出来加以明确,才能够找到解决扶贫瓶颈的突破口。精准扶贫旨在切实消除贫困人口的贫困、防治返贫,而稳定脱贫需要教育扶贫来推动。要阻断贫困,就要依靠教育,教育可以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有利于打破贫困人口传统思维模式,通过接受教育学习,能够吸收丰富新鲜的社会信息和外界发展理念,让贫困人口摆脱传统的桎梏,积极进取谋发展,依靠智慧致富,跳出“放羊娃”的怪圈。教育能够教会贫困人口掌握知识技能,帮助贫困人口提升竞争力。

“治贫先治愚”,农村义务教育在撤点并校的教育政策指导下,近10年教育的具体政策实践者单向度地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致使学校城镇化聚集,乡村文明的根本受到影响,农村学校的数量也迅速萎缩以至于威胁到农村教育存留。政策的实践者却认为这种威胁是农村教育与城乡政策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而且以提高教育|量的口实掩盖农村学校的完结,片面地理解撤点并校的实际意义。义务教育必须要予以重视,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的均衡发展不能让教育的受益者变成“受害者”。精准教育的精髓之一就是贫困对象要精准识别,贫困地区的孩子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只有农村教学资源能够统筹协调和教育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才能更好地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

“脱贫靠人才”,农村教育实际实施的主要对象是乡村教师,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是教育精准扶贫的能动因素,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核。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有理想、有志向、甘于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没有优秀的教师,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农村贫困学生身心健康无法保证。

二、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结构性缺编、学前教育师资短缺、师资流失、专业素质不高。

(一)结构性缺编

贫困地区中小学普遍地存在着缺编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结构性缺编,各学段教师的编制数量不成比例,这种情况在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当中也很普遍,结构性失衡导致总量矛盾。农村基础教育辐射区域往往较大,学生数量起伏不定,师生比例不合理,进而造成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工作任务较重。音体美等学科经常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艺体类课程时断时续教学效果差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教育师资短缺

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师资严重短缺。幼儿园管理与安全意识淡薄,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和知识较为匮乏,管理者或经营者缺乏教育理想与理论且以营利为教育目的。大部分教师不是正规幼儿专科学校毕业,这些教师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教师对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科学认识存在不足。学前教育教学“小学化”倾向太严重,忽视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难达到寓教于乐的程度。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简陋致使农村学前教师对专业要求降低,侧重于保证小朋友的人身安全、合理作息和健康饮食,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更是妄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