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 导语 结束语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096-01

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要求:“政治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科学常识。”由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鲜明的思想性、时代性,有深刻的科学性、哲理性,有严密的逻辑性、知识性,有高度的严肃性、抽象性。因此,教学大纲对如何完成教学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应“密切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这是对教学艺术方面的要求。政治教师只有灵活、恰当地运用好教学艺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仅从思想政治课的导语和结束语两个角度,谈谈教学艺术运用方面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 导语设计要求

导语就是导入新课的语言。好的导语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磁石,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引导学生思维的路标,提示教学内容的序幕,融洽师生关系的油,振奋学生精神的兴奋剂。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语。

对于导语的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要求。

1.1导语设计要有多样性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证明:越是新颖的东西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应注意导语的多样性,让学生常听常新。一般可采用故事、歌曲、图片、录像、讨论、训练、悬疑等形式导入新课而不拘泥于一式。

1.2导语设计要有启发性

导语要围绕激发学生思维来设计。根据这一点,教师应注意从授课内容出发,抓住重点与关键,巧妙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情境,以此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造成急于探究的心理状态。

1.3导语设计要有简洁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子,导语应短小精悍,切忌庞杂、冗长,力求以最少的话,最短的时间,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和集中到讲授的教学内容上。有些教师片面追求生动有趣,使导语时间过长,影响了主要内容的讲授,进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有画蛇添足之嫌。

1.4导语设计要有趣味性

导语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因此,导语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趣味性的主要表现手段有:(1)语言(如故事、寓言等);(2)视频(如音乐、录像等);(3)教具(如道具、模型等)。

1.5导语设计要有科学性

导语设计要与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必须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必要补充,或虽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但能把学生兴趣思维引向教学内容,使之成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因此,导语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违背科学性。

1.6导语设计要有适应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导语的设计应从班情、学情出发。

1.7导语设计要有目的性

导语设计要从教学目的出发,那些只图形式、图热闹,与教学目标无关,无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导语,即使很精彩、有趣,也不可取。

2 结束语设计的艺术

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完成后,还应进行巩固总结。而一个构思巧妙、耐人寻味的结束语,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对知识的总体把握以及对政治课学习的内驱力的保持。

结束语也需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其形式可以有以下一些方式:

2.1提纲式结尾

教师以精炼准确而又概括的语言,将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是常用的一种形式。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在归纳时进一步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教学主题,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2感召式结尾

即教师将教材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对学生提出奋斗目标,激励学生为完成奋斗目标而努力。

2.3悬念式结尾

教材的新旧知识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4检测式结尾

新课结束之后,教师根据所讲知识和教学实际,抓住重点、难点或关键点,精心设计好一些题目,组织学生回答。答题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2.5图表式结尾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关健词: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性参与 统一性 学理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是指除学校专门性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其它社会力量所参与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其重点是强调各种社会力量、多条途径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彻底改变学校(培育人)与社会(影响人)两个环境系统之间“我教我的”、“你做你的”的相对非连贯性,广泛倡导社会性力量对主体性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承接与反哺,改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身效力的有限性。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展和成效诉求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其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和生活观,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与渗透化趋势。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提出,是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的深化,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本身的内生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本质需要,有着深刻的学理基础作为理论支撑。

    一、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本质基础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本质基础,理由在于从人的社会性本质出发,科学分析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并由此推导出思想政治教育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性。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出发点和本质归宿点,也是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基础,为我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理论原则奠定了本质基础。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本质问题始终是社会历史观的一个重要问题。产生以前,从总体上看,对人类自身本质的探索仍没有达到真理性的认识高度。而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特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在于人的自然性,也不在于人的意识或思维,而在于人本身所特有的活动方式。人的现实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是生产,并在生产中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人们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社会。人们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劳动,个人、小团体的存在与发展与整个社会的事业是相通的,受制于社会主义物质生产方式。个人、小团体的存在和发展的主观要求务必服从国家利益的要求。换言之,现实的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核心和目的。

首先肯定个人与社会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个体有自己对社会的期望,社会也对个体的行为角色充满期待。同时始终坚持认为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对统一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本质上还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是由人来决定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每个人的发展最终也会内在地蕴涵和促进着社会的整体发展。马克思曾指出:“现实的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此,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它充分调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将松散的个人意志整合为整体国家意志,形成热爱祖国、追求发展、渴望进取的国民精神风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化育人的实践工作,是一项社会性极强、需要参与程度较高的工作。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全面发展的促进性,而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剥离的内在统一性。个人的发展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泛参与来促进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同步。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本质基础,还在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的所具有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现实的一致性而不是抽象的一致性,它科学地反映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的高度一致性。对此,马克思积极强调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活动和能力的发展,人是社会生产力当中最为积极和最为活跃的因素,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本身。进一步说,是由人的实践力量,即人的最重要的实践动力—生产力来决定的,而人的精神思想或精神动力决定和影响着人的现实实践力量的大小和强度。由此,某种程度上社会的发展进步力量必不可少地可以推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力量,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整合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个体自由性意志形成社会共同性意志,进而不间断地彰显自身特有价值。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本身也在通过人,继而通过社会促成了社会结构的有序化、现代化,促成了社会多元力量的同向化,最终促成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从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广泛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人民群众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客体,体现为主客体二者的统一。于是,理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价值。不同地方在于:每个人都必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每一个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必定都是影响其他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毫无疑问,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承担者,或者说是个体承担者,都有义务和责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密切相关,社会发展及社会结构的稳定客观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客观地需要来自社会系统力量或资源的积极支持。

    二、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辩证统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根本基础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活动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知识,更好的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内容应尽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保持一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理论性知识同具体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课的宗旨就是要学生带着理论问题走向社会,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有带着实践产生的新问题回到课堂,丰富理论并达到理论的创新。实践课的这一宗旨符合“实践——认识——实践——认识”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教学内容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富有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具体思想状况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工作中应该遵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能搞“一刀切”。根据学校特点、学生专业特点、学生性格特征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方案。(2)体现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是指理论教育与实际现实联系起来。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就是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时代性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高中和大学两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在衔接过渡上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向深度与广度扩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为什么”,思考传统的道德理念在当今社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时代性其次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在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这两个因素中,通常认为,教学效果=学术水平+教学方法。这是把教学方法与学术水平放在同等位置上的。”在当今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忆苦思甜”的教育方法因为当代大学生没有艰苦生活的经历,对当代大学生不完全适用;“榜样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但在当代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境下,榜样教育法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使得教育效果弱化。”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关键。(3)彰显特色性。在实践内容的选择上,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理人文环境、产业发展布局等相关方面体现实践内容的特色。利用了高校所在地的地域文文,既彰显了实践方案的特色,又给所在地做了宣传,吸引更多大学生投入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符合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方式选择

(1)服从内容需要。关于内容和形式的理论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同一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一形式也可运用于不同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形式要取决于教学内容。如进行“先进性”教育,可采用报告、讲座、座谈等教学形式,将先进事迹宣传出去。还可以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在一起,利用多种方式使学生近距离的接触杰出人物,增加了学生参与面,扩大教学的影响力。(2)利用科技技术。在科技高达、网络普及的今天,除了上述在现实空间开展的实践活动之外,可以借用腾讯、博客、微博等网络的形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在虚拟空间开展,并获得现实意义。张瑜、冯务中在《虚拟与现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畴》一文中提出,“虚拟与现实,成为网络时代背景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有效工具”,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范畴。(3)发挥学生主体性。实践形式的选择方面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色,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创新活动形式。笔者曾安排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其中一名学生在3·12植树节前提出组织学生植树的活动方案。该学生为了实施此活动,积极寻求有关部门帮助,主动联系相关等单位,并得到了支持。在活动的具体实施阶段,该学生从确定参加活动的学生名单到联系车辆、劳动工具等具体事宜都作了安排。这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组织者的热情,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锻炼学生组织安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激处理能力等。

参 考 文 献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顶层设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反思

一、“顶层设计”理论的内涵

“顶层设计”最初为引进的工程学概念,英文为“Top-down”。 它被定义为从最高端向最低端、从一般到特殊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顶层设计”方法实质上是“将系统理念贯穿于该系统内的各子系统之中,每个子系统同样需要经过提炼的理念并向下一级系统延伸,直到阐明系统的基本要素为止。

目前学界针对“顶层设计”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建筑学、工程学的应用领域,以及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领域。其中,主要是在工程学应用领域内,在这里“顶层设计”就是一个总体规划的具体化。在工程学中如果光有规划,缺乏具体的实现手段,则有可能导致在总体规划之下又出现各自为政、分兵把口的局面,造成资源难以共享,信息难以互联互通的后果。因此传统的“顶层设计”理论着重解决的就是子系统如何有效统一在总规划中,其实质就是如何将系统理念贯穿于整个子系统中的理论。

二、顶层设计理论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顶层设计”是全新的现代科学设计方式,它适用于教育或学校的科学发展设计,同样也适用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划。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阐释顶层设计理论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运用,但在有意无意间,顶层设计理论却逐渐和高校发展规划等同起来。事实上,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明确的是高校的发展目标,规定了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强调宏观性、原则性和前瞻性;而高校的顶层设计,是从其功能和社会角色入手,强调组织的系统化、管理清晰化、措施的可操作性。就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发展规划可以是宏观的、抽象的,但其顶层设计必然是系统的、明晰的、可实施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顶层设计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与我们常说的发展规划是有联系有区别的。

三、“顶层设计”理论视角下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顶层设计理论的特征有三点:一是顶层决定性,即高端决定低端,顶层决定底层,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是顶层设计的灵魂;二是整体关联性,顶层设计理论是一个工程学概念,尤为强调系统的作用,它注重母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系统化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三是过程的可操作性,顶层设计理论不完全是一个抽象概念,作为一个管理体系,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对每一个层级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对顶层目标的完成有清晰的界定,因此它必然要求系统的运转过程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过程可以控制、结果可以反馈。参考这些因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认识不统一,缺乏核心理念。

每所高校与思政相关的部门都有各式各样的表述繁杂的教育理念内容,有的相互重叠,有的互不相干,有的甚至相互矛盾,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却不得而知。这就给高校内部各机构教育理念的摩擦创造了条件。

(二)目标众多,终极目标不明晰。

学校思政教育各部门都有相应的目标,诸如德育目标、教学目标、后勤管理目标、特色教育目标等等。这些目标经常变换和更改,而学校思政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什么却很模糊。由此,基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往往只能清除最直接的二等、三等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却难以详述,给教育工作带来了难以言明的困惑。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缺乏系统整合。

学校内思政教育各部门或多或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形成合力;学校发展理念与实际运作游离,理念和目标成了一种虚假的摆设;思政教育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不匹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例如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管理,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有专门的奖学金助学金发放系统、有财务处学费管理系统、有教务处选课系统、医保系统、住宿管理系统、团组织团员管理系统、党员管理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分属不同学校机关管理,各系统相互独立甚至不兼容,人为割裂了本应统一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设计缺乏参与主体的广泛认同。

很多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理念、思路、计划和措施并不是在征得广大师生员工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由学校几个领导研究形成的。没有广大师生的知晓和认同,再好的发展理念和计划都难以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甚至会招致巨大阻力和抗拒。因此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参与需要纳入学校发展的系统设计。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诸多现实问题都需要倚重“顶层设计”才能予以解决的。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基于核心理念的系统目标的构建,因此就要求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进行组织系统和非组织系统的系统设计,并使其最终体现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管理的“顶层设计”中。

本文系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项目《顶层设计理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秦明.学科生态承统棋型的建构和解读闭[J].西安电子料技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2007.

[2]徐敦楷.顶层设计理念与高校的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8.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引言

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水平以及社会认知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完善政治理想追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社会人文素养的重要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在掌握职业实践操作能力与职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与完善学生的社会属性,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工作环境中去,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与融合,进而提高职业中学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地符合社会岗位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一、职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计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技能学习质量以及就业能力的影响作用小,加之职业教育任务多、教学要求高、教学压力大,使得职业中学逐步减弱了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力度与教学课程安排与创新,使得职业中学对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弱,降低了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综合管理能力。

2.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政治问题突出,思想政治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与社会人际关系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学生个人的思想政治问题变得更加多元化与突出化,部分学生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不仅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甚至对其他人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消极影响,进而导致现代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变得更加复杂,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计与工作安排难以适应这样的新变化。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教育人才缺乏,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同时职业中学在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教师人才,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设计与活动形式研讨中缺乏专业人才,导致了职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基本知识点以及基本观点的讲解上,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课程参与度不高,严重的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同时也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1]。

4.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不强,思想政治教学形式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具有明显的理论性、抽象性与说教性,使得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免会出现抵触情绪,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不强,实践活动形式少、教学形式单一,降低了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滞留在理论教学层面,无法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与联系。

二、提高职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策略选择

1.组建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队伍,提高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为了提高职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首先就应该组建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队伍,使得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管理与协调,保证学校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提高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实现职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一个全面、科学、综合的组织与管理[2]。

2.做好思想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与专业水平

此外就是应该做好职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工作,尤其是应该积极引进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学人才,定期做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教学理念学习,引导教师之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分享与交流,创设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课堂活动,进而提高教师对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学的综合把控能力与职业水平。

3.为学生制定一个思想政治学习档案,为学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辅导计划

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质量也是职业中学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还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思想政治学习档案,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效果以及思想政治素质以档案资料的形式进行记录与管理,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实际情境有一个更为细致全面地掌握,进而为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学辅导提供教学依据[3]。

4.巧用国家大事与社会热点来拓展思想政治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

国家大事以及社会热点不仅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重点,也是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的具体案例,因此学校需要巧用国家大事与社会热点来拓展思想政治学习实践,让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设计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比如老师可以利用“2017美韩军演”“2017中国两会”等社会热点来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拓展,优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

5.利用好社会公共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社会公共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且有更为专业细致的思想政治讲解,可以让职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思想政治教学具有更加的社会性与实践性,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社会认知素质的培养。

6.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节,明确思想政治教学任务与教学细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安排与教学设计,因此学校还必须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细节设计,尤其是应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学活动形式、教学考核方式、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等,保证职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是有组织、有计划、有偏重的,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质量[4]。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基础,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和核心,对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社会名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为了培养出适应世界所需的一流的人才要在各个方面实现质的跨越,在创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方面实现跨越,在为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方面实现跨越,以上这些质的跨越都需要相应的学科建设作为支撑点和核心点。学科建设是高校立校之本,如果将一所学校比喻成为一棵大树,那么他的枝干和枝叶就是所谓的学科建设。学科发展的好坏状况直接严重影响着高校的发展,这种影响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如果高校很好的抓住了学科建设,那么就意味着其就抓住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这样就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统领全局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文主要从学科历程、学科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队伍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论述和总结发展历程,正确认识到学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建议,这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学科历程、学科体系、学科研究对象、学科队伍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的发展,并提供了一些见解和意见,以供参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

党的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阶段,主要成绩经验都经历了不断的成熟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酝酿和准备阶段;(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初创试点;(三)思想政治学科的系统建设;(四)思想政治学科的整体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不断的革新和发展,从酝酿到提出观点,再到初创试点,初步建设,再到后来的不断发展扩大,其也在不断的成熟和完善。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教育学科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这样学科才不会被其他一些学科所代替,不会失去建立和发展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形成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从诞生这个学科的那一天其就一直在争议研究对象这个问题。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和科学性也衡量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否成熟,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研究对象的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对不同的意见进行科学分析,还能揭示出研究领域中的矛盾关系。这也是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但是,在学术界中还一直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形成统一的看法,多年来学术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规律论”和“两个规律论”。这种争议一直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所以,经过学术界的统一观点,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这样表述: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与发展规律。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队伍

一个学科的建设都有相应的学术学科队伍,学术队伍可以说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起着主导的作用,一个学科建设是否有效快速的发展,都和队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关。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也是一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也经历了相应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两支学术研究队伍:一是高校以外的社会研究力量,另外一个是高校系列。前者主要包包括企业、党政部门和军队三部分;后者就是本文所讲到的最主要的学术学科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了统一的队伍,即以学科学术领头人为核心,老龄青年相结合,有很强实力的一支学术学科队伍。我们知道学科学术队伍的建设发展是充分提供人力的支持和人才的保障。根据经验得知,没有一支经验丰富质量一流的学术队伍,想要有一流的学科基地简直是无稽之谈。对于新成长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与理论的合并无疑又影响和阻碍了学科队伍的发展。尽管一些带头人有着丰富的理论功底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但是从学科的整体情况考虑,不论是与其他方面的学术学科相比还是与学科自身的性质和战略地位相比,在学术队伍的建设发展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深层次不易改进的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学科力量相对薄弱。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成立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学科力量的是否强大也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发展。早期,该专业的师资都是有其他学科专业转过来的,由于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的不足,相当一部分人虽然名义上是属于这一学科实际上根本胜任不了此专业的教学研究。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志很快的融入到这门学科领域中,别且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但这样的人才毕竟是少如牛毛。这样导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的人员混杂、学术力量较弱、队伍不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队伍的建设发展和学科力量的提高。

第二,学术带头人匮乏。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有相应的创始人和带头人,这些前辈和专家在学科建设当中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也是同样重要的。在我国,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直未有自己的学术圈子,相关的刊物也没有办起来,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高水平人才仍然相当的匮乏,学科的发展也相应的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第三,队伍建设有待改善。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中存在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并且学术背景和专业化程度也普遍较低,这样的一支学术队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建设要想实现可持续良性的发展,必须培养和制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术骨干队伍,尤其是要重视年轻有为的接班人,这是比为条件更是可行之路。因此,加强和提高学术队伍的建设要从长远考虑,深谋远虑,应把培养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年轻骨干和充分发挥前辈专家带头作用的计划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

一门学科的体系建设是影响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体系经过20多年的努力探索也有了初步规模,基本成熟并且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由于学科体系自身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所以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理论研究一级学科的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适应和定位也成为我们必须考虑和研究的问题。一门学科的体系是否严密是够完善我们可以从学科体系构成的三方面来了解认识:

第一,学科研究对象。一门学科是否成立的首要条件就是是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所以如何科学合理的界定和明确其研究对象,需要我们更需要学术界做大量的工作

第二,学科的专属概念、范畴和术语以及研究方法。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全面的认识,这无疑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受到外界的质疑。所以,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时首要条件就是确定相应的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有哪些方面,针对一个还是多个,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只要明确这一问题我们才能有个构建的开始。然后,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内容,其研究对象就相应的决定了基本内容,但其基本内容不能原地不动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条件的变化,同一个研究对象决定的学科内容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最后,要规范学科的专属概念、术语和范畴,由理论作指导,认真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渐的取向和特点,从自身性质出发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

第三,学科研究内容。思想学科内容是由学科对象所决定的。而学科内容一般情况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研究对象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相应的结构;另一方面是研究对象的如何实施与发展的规律。目前,在我国由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所成立的研究方向不是很明了,相对的缺乏,才,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优点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难度和问题。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提出问题

在目前的教育领域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诸如学术概念的不精准;学术边界的不明确;研究方向的不明确模糊等。

首先,任何一个学科专业都是由一定基本概念和相关特征内容构建起来的,如果一个基本的概念都不精准,基本原则的不确定,概念的混杂程度都严重影响着学科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而不同的研究者虽然有时使用的同一个概念,但是对这些基本概念含义的理解却是大相径庭的,用法也没有统一的规定。这种混搅概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很难精准化和专业化,精确度也不高,也使得该学科的建设发展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其次,理论中说到,每个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任何一个事物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中的。同样对于学科专业来说,没门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通性,但是没门学科也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是否清晰是否明确是由研究领域的相对确定性决定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深化发展的必备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包括哪些研究领域,针对哪些研究方向,有哪些研究对象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并需要我们统一意见达成一致。

最后,研究内容成熟理论的发展模式通常表现为学科研究方式的重审和转换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乃至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都面临着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问题研究;二是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两种研究方式都有各自的内在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样自身也存在着许多潜在和隐性的问题。如果两者可以有效的结合,取长补短,科学合理的处理和把握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样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快更好更有效的发展。

(二)分析原因

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科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1、学科建立时间较短,许多理论问题未及充分争鸣讨论

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研究问题却没有向学科建设的核心上集中。在某些领域中,针对一些问题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研究群体,大量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工作者的研究精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论坛相对滞后。还有在一些学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并没有被重视起来,相反被长期搁置无人理睬。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严重阻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工作的完善。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

在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专业领域中,都依赖于大部分工作者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和奉献,他们为改专业的发展建设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同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学术界这些前辈专家的奉献精神努力程度是分不开的。然而,一些工作者研究员由于专业背景、研究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认识理解也不同,导致会以自己专业的思维方式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理解认识。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时候的初始阶段都会用借签模式来代替,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这种情况的存在和发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后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使学科具有不成熟性

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方面有几个方面的复杂性,我们这里做一些分析: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上来说,他是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发展和成长起来的;其次,从内容的角度而言,它不仅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还具备一定的心理内容,丰富多彩;再则,就研究对象来说,有着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精神和生活需求具有一定的多样化和综合化;最后就是针对教育的过程来说,它涉及了很多方面的环节,由观念到行为的转变,这是不可度量的过程。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是为相应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对此我们也面临许多的挑战,需求和问题,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的探索以求甚解。

(三)建议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改革也不断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要日益完善和快速发展,学科建设也要相应的提高,高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这才符合中国社会主义不断进步所需的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为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学科建设有所提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统筹安排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相关问题。

要经常定期的举办学术专业方面的研讨会和学术会议,在大学本科中,研究生中,博士生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学术特点设立相应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已经成功设立,主要责任就是对学术开展的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评议相应的研究课题,审定优秀研究成果,这样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很好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工作者,所有学术方面的工作者他们之间的团结一致也能醋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并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制定相对统一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要搞好学科建设工作必须以总书记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融合学科整合法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在重视体现理论的整体特点下,加快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要克服本位论的束缚和限制,做到广范围,大口径,中基础,在其他学科上的专探,这样有助于增加人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高校中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计划要重视开设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体现和反映学科专业的特点,用来区别于其他学科。如本科专业必须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

第三,建立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上网归档、抽查、检查制度,规范学位论文选题。在大学期间,硕士期间,完成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也是重要依据。其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内容在此期间也能很好的体现出来。高校再为学生选题和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活动时,有时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所做的内容方向,对于和本专业要求特点重合率低的问题也不做相应的纠正,而是忽略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根本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健康快速有序的反战,所以,高校在为学生指导和选题时,必须严格明确有关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如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经典作家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等方面和内容,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内在要求相一致。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44-02

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一种叫做“微时代”的时期。借助现代化方便快捷的多媒体传播平台,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带着“微动力”深入“微生活”进而形成“微时代”。根据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1]。其中,使用手机互联网上微博、观看视频和新闻的人数比例大幅增加。在“微时代”时期,教育工作者将“微时代”中所带有的微元素融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教学方法“微课堂”,我国教育也在对此种教学模式进行尝试。

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思想觉悟的优秀党团干部,我国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但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局限于课本教学,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而很少根据社会现象进行实例教学,上课较为枯燥乏味,这便出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高校将如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能否将“微课堂”教学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一、“微课堂”概念界定

1.“微课堂”概念。据北京报记载,“微课堂”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创造出来的。彭罗斯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吸引学生眼球、抓住他们的兴奋点,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分五个步骤来准备一堂课:(1)列出课堂上准备讲解的知识点,特别是列出知识点中的核心概念。(2)撰写一份不超过一分钟的课程介绍和要点。(3)用音视频设备(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来录制一段包括上述内容的素材,并制作成1~3分钟的适宜于多媒体教学播放的音视频。(4)为对课后阅读或深入探究感兴趣的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5)将多媒体教学音视频和课后阅读或探究的问题、任务上传到教学信息资源库或课程管理系统中去[2]。因此有人将微课堂定义为将教学资源、学生、教师等结合起来,以其中某一个因素为主题,从而设计的小规模的课程教学过程。微课堂采取以视频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和授课模式。如果按照其特点来定义,微课堂是现代教育工作者以多媒体为形式,采用的知识传授时间较短,教授内容较少,自主学习为主,资源容量较小,学生学习手段较多的新型现代化教学方法。

2.“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堂”概念。根据微课堂的定义,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堂定义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借助多媒体网络这一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现在国家重点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进行把握、了解,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将更系统、全面和科学的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加强对政治理论上的自觉性。

自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行2005年的改革方案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统一使用由教育部指定专家编写的教材,目前使用的2015修订版教材,新增加了“十”、“两会”、“中国梦”以及新颁布的法律等内容,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有与新增内容相匹配的新的教学方法,再结合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如今的微课堂教学模式便是一种很好的新型教学方法。在这一模式下,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可以自主的利用手机查找资料、观看视频学习,更好的结合当代国家发展需要、结合实例真正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

二、“思想政治微课堂”特点

1.知识传授时间较短。学生是否能集中注意力,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教育思想家洛克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并且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人都会出现疲劳期,整节课死板的教授知识,会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较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属于理论知识较多,课程相较工科、体育等科目实践性、活跃性较低,而“微课堂”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注意力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内将课程最核心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2.教授内容少而精。微课堂中强调教授内容的少而精,也就是要求教师精讲,把握课程目标中的核心内容。精讲是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大动脉。精,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而减少量,而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难易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用形象、精练的语言突出重点,指出难点。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教师在备课时应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选例题,精讲内容,在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上分清主次,对重点知识进行详解,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如果只是片面的要求课堂量,而不顾学生的理解程度,学生就会无所适从,失去其学习的兴趣。在讲授核心内容的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手段,与学生互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3.自主学习为主。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实现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培养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究知识,敢于竞争,敢于质疑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微课堂的特点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更好的自主学习。大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课程预习的很少的情况,他们只是一味地在听教师讲解知识,有时出现不理解的知识点时也无法及时的得到解决方案。思想政治课虽然不像其他理工科学习内容的环环相扣,缺少一部分便无法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但是政治课也需要对课程提前预习,提出疑问,以便在课堂上得到解决。这便要求学生课下要学会自主学习,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微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条件,通过邮箱、微博、微信等,在课前将要教授的相关信息或有助于教学的资料给学生。不同于传统的网上信息堆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选择探讨性、启发性更强的资料,结合新闻和案例,让学生提前自主的进行下载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好铺垫。

4.学生学习手段较多。“微课堂”中提倡学校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视频及网络内容向学生进行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与艺术,也是一门时政性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要紧密结合。我国网络发展很快,网上信息量也很大,“微课堂”便要求学生通过手机、媒体、新闻、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化手段对各种知识进行学习,了解国内外新闻,学习我国历史知识,掌握政治核心知识,拓展自己的学习范围。

三、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组合本无固定的形式,关键在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方法的合理选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微时代”应运而生,“微课堂”也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国内将“微课堂”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微课堂教学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此前提下,为了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将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打造成“精彩课堂”,使学生真正喜欢这门课,充分贯彻国家培养优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并掌握微课堂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确保微课堂教学能够更快更好地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政治理论素养、高工作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融合;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二者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侧重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应用;辅导员则侧重于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树立,注重学生个体思想政治的实践养成教育。二者在教育侧重点、教育方法与教育环境上虽有不同,但教育目的相同,最终培养目标都是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虽然相互间的交流在不断加强,从课堂教学到课外生活两支队伍都渐渐融合,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多数高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辅导员工作较为繁忙,更多的时间忙于学生工作安排、档案整理、活动组织等具体事务,很难将学生的具体思想状况第一时间传递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其他时间与大多数的学生接触并不多,与辅导员的交流也并未形成常态化,因此二者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团队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随着高校环境的日益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要求两支队伍之间必须进一步加强沟通,深度融合,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可以说,建设好这两支队伍,加强二者交流及深度融合是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一、提供两支队伍深度融合的组织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是孤立的,二者是分工不分家,是一个系统工程的两个分支,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引导与配合。首先,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成立专项领导小组,从源头上为二者融合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将学校各部门,如学生处、教务处、团委、教研部等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从干流上形成合力。最后,从学生中选拔骨干力量,发挥学生的团体优势,从学生中汇聚力量,形成党、政、师、生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宏观调控,整体规划

从学校宏观层面调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从源头上将二支队伍牢牢地连在一起。专项领导机构将学校的统一工作要求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具体需要纳入到机构的日常管理中,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融合的计划、方案、办法、考评等各方面制度,从而使两支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宏观指导下做到有机结合、有序开展,通过合力共建,取得良好效果。

(二)提供平台,整体建设

1.交流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可采取共同参与学生课堂或课外活动的方式增进了解、积极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的相关问题。但因其工作时间不重合,也可以采取定期研讨或开会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的常态交流。同时还可以利用QQ、微信等网络形式开展经常性沟通,做到时时关注学生动态,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出现的新问题。2.科研平台科研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动态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引导最有价值的科研方向。二者可组成研究团队,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专项课题研究。辅导员更易于从学生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形成真实有效的调研报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学科优势和理论基础,更易于组织材料,解决问题,挖掘理论深度,两支队伍通过共同研究来推进理论建设、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3.培训平台国家和各省市职能部门都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提供了良好的培训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高校应积极推动,让这两支队伍经常性地接受前沿知识的学习培训,再通过经常性地交流,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也会随之日益提升。

二、加强两支队伍深度融合的交流建设

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与辅导员深度融合的前提和依托,只有在此基础上,二者才能真正地走到一起,从而真正做到对大学生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相统一。两支队伍如能较好地建立交流互动平台,就会全方位地掌握学生情况,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也将更加科学、有效。

(一)两支队伍优势互补

打铁先须自身硬,要让学生真懂、真信,教师必须理论水平过硬、指导能力过硬,这就需要两支队伍优势互补、互相指导,从而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自教育一线,理论优势显著,具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研究,能从理论层面协助和指导辅导员的实践工作。辅导员来自课外,深入学生生活,具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经验,可以从实践层面协助和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教学,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富有实效性。

(二)两支队伍合作互助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走出课堂、深入学生实际,进入到辅导员的工作领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如积极参加大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社会调研活动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管理中与辅导员交流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辅导员也要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中,以辅导员的独特视角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中,辅导员更能发挥出自身优势,将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具备较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管理经验的辅导员补充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的队伍中,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三、创新两支队伍深度融合的工作方法

有了组织的保障及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也就完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深度融合的主体架构,但有了骨架,还要有血肉,这就需要创新工作方法。两支队伍各自利用自身的优势深入探讨大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活力。

(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的落脚点是学生,最终目的是为了培育高素质的大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是二者的共同工作原则。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还是辅导员本身,都应当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交流。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基本都是合班授课,辅导员一般都会带多个班甚至是几个专业的学生,所以不可能做到时时与每一个学生进行沟通。针对此情况,可以借助学生社团的力量,形成学生代表责任制,学生代表可从各班班委、课代表和积极参与者中挑选,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分工细化,责任分化,同时每学期分阶段评选优秀学生助手,学校给予奖励或加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全面了解学生课堂情况、业余生活,并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与时俱进地制定出更为适宜的教育方法。

(二)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丰富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社团组织、寝室文化等日常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适合大学生特点和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学的教学内容,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的结合,还需多方协调共建。如观看相关影视资料(可与学校团委、广播站联合)、组织主题班会(可与辅导员、班级干部共商)、开展专家讲座(可与教务处协商)、举办演讲和辩论会(可与校团委、学生处共同交流)、开发微信平台与学生及时交流讨论、师生共建网络平台等。学生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只有内容丰富才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主动性。

(三)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实习、实训等校内外实践平台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目前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多样化,可更多地利用网络形式和资源,将学生的一部分上网时间引导到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来。也可利用好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如兄弟院校交流、校友会分享经验等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深度融合,可以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教育机会,给辅导员提供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从而可以有效提高两支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间的融合程度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程度,二者在工作任务、教育内容与过程、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联系越密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就越显著。

参考文献:

[1]刘华才,刘晓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属性及特殊效能[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2,(3).

[2]王民强.构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结合”的育人机制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接受障碍 消除措施

思想政治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活特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内容,这是在新课改之后摆在所有政治教师面前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教师主动的施教行为与学生能动的接受教育行为的“双向互动”的过程。[1]这一过程中,一个是传授者,一个是接受者。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完全取决于教育者怎样工作,而主要取决于接受者怎么接受、认同和实践。如果出现接受障碍,教育是很难奏效的。[2]高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的难点与重点,做好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是消除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接受障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研究这一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产生接受障碍的原因

1.教师方面。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简单化。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简单的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教学方法上还是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很少和学生有互动。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没有用,缺乏学习积极性。[3]其次,教育者不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层次和内在需要,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有些教师没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产生接受障碍。最后,教育者对情感教学的重视不够。高中政治课并不是主科,许多学生不重视,甚至有厌烦心理,如果教育者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状况,探究学生的情感需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将会产生巨大的教学效果。

2.学生方面。首先,学生心理需求的影响。学生作为接受主体,他们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果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他们就会采取抗拒的态度。其次,情感因素的影响。在接受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起着巨大的作用,情感在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构成的影响是积极的、有益的就是正效应,反之就是负效应。[4]

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环境影响。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渗透进来,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舆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的校风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对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反之亦然。

二、接受主体产生接受障碍的表现

1.学生的精神厌倦。由于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高中以后,这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方式还是没有改变,导致学生厌倦情绪的产生,由于思想政治课不是主要课程,学生就更没有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再加上高中课程设置的有些章节并不像小学初中那么生动有趣,有的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章节内容甚至听不懂,虽然表面上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实际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学生将自我意识封闭起来。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本身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能动的高级反映意识。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分化和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也就是说当学生出现缺点和错误的时候,他们有时并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去分析错误的原因,有的学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陷入绝望的境地。同时,学生有时也会将自己封闭起来,这样当教师在课堂上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他们就无法接受到。

3.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且表现形式不一,这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出现了因人而异的效果,这种层次性的出现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高度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搞一刀切。

4.情感接受障碍。情感存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学生情感过程的激发作用没有得到正向的发挥,而进行了错误的过滤和反方向激发,就会延缓或中断学生对正确教育内容的肯定和接受。[5]

三、消除接受障碍的措施

1.教师方面。第一,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把自己的学习和前途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政治教师从备课、教学设计到上课,组织教学活动全过程,都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感兴趣,如何让学生把这种兴趣转化为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能动性。[6]第二,重视学生的接受情感。情感教育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教师实施情感教育要寓德于教,要言传身教,教师对学生要倾注热情和关爱,善于运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达成师生间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由于性别、性格、生理等状况不同,必然导致思想认识的差异。研究接受主体的差异性,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创建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第四,思想政治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改革要求教育方法要进行改变和创新,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探索、改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政治老师必须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和高超的教学技巧。[7]

2.接受环境方面。环境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其所处环境因素的影响。要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环境,就要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在社会环境中,学生比较容易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良好的社会风气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我们还应该对网络环境进行监管,因为在互联网上承载着大容量的不良信息,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其次,在学校环境中,学校应该全方位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管理,同时还要完善学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后,还要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形成接受障碍的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只有针对其不同的表现形式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使教育过程处于理想的状态。同时教师还要转换思路,密切关注接受主体,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的。

参考文献:

[1]车广吉.关于德育首位的全球化问题[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119.

[2]张志刚.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碍、成因及理想状态[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3]何明芳.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文化,2010.

[4]王俐,邓晨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及对策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5]莫祖伟,莫婷.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及对策探究[J].消费导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