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大学生劳动实践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劳动实践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劳动实践感悟

第1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通过组建大学生宣讲团的形式,把高校的德育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大学生利用暑期返乡和社会实践的时机,深入宣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任务目标和工作安排,密切大学生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宣讲团成员通过深入社会,实现“学习—宣讲—实践”三结合,接受国情教育、体验民生诉求、感悟时代精神,培养自身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感恩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

(二)拓展了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的途径

宣讲团成员要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情况的“传播者”,首先就要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明白人”。这就要求宣讲团的成员充分利用书籍、宣讲手册、网络等工具加强自身学习,做好知识储备;认真学习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常识,学习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和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论述,及时掌握省市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和动态。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宣讲团拓展了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的途径。

(三)促进了高校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塑造健康人格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大学生宣讲团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宣讲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摒弃“艰苦朴素已过时、吃喝玩乐要高端”的享乐主义倾向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培养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比如通过深入社区、街道、厂矿、农村等社会各个领域,与工人、农民、学生、商贩、自由职业者等不同人群同行、同言、同劳动,感知社会、体验民情,从而引导学生转变固有不良思想,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的意识,促使其形成乐观、开朗、理性、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四)帮助了高校学生深刻理解社会变革

第2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关键词:社会实践;影响因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104-02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1]。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显性方法之 一[2]。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功能的不可替代性,现实中应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力度,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性的研究。只有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才能顺应大学生自我成才的渴望,适应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最终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性的价值尺度

社会实践作为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提升其社会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评判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主要应从以下四个维度分析:一是学生社会认识水平的提升。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以及独立自主地面对、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二学生是所学课堂理论知识的深化。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现实生活和生产第一线,可以将课堂上所学的抽象片面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全面的知识。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通过实践能够将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劳动以及知识与能力联结为一体。三是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逐步实现从学习者角色到工作者角色的转变,实现从学生到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四是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炼。通过实践使大学生受到社会大熔炉的锻炼,能够增长才干,磨炼意志品质。

总之,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解课堂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精神和品格的必要途径[3]。

二、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1.社会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的匹配度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化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提升个人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其了解社会实际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现实参与意识,渴望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体现自身价值。但是有的社会实践组织者在实践内容的选择上忽视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匹配问题,所选课题与专业对口的较少,内容缺乏实际性,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不到充分运用,致使部分学生由于实践内容的单调、脱离实际及流于形式而不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2.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度

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把参与活动仅仅视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而只是简单地去完成任务,或只是为综合测评加点分。另有一部分学生则是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作赚钱或旅游观光的机会,或者当作提高社交能力的手段,过多地投入时间,从而却荒废了自身的学业。还有的学生抱有“考上大学就有了好工作”的传统思想,忽略了社会上残酷的竞争,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还是一味地沿袭着等、靠的思维,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导致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表现出实践能力的缺失。

3.社会实践组织形式的合适度

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1],但是目前,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领域不够宽、内容不够丰富以及时代性不足等现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大学生的实践需要。目前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表现为散兵式的特点,重点不突出,形式较单一,缺乏自身特色,不能充分发挥高校专业系统集中、智力资源

丰富和优势互补的优势,从而使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发挥出最大作用 。

4.社会实践支持体系的力度

实践育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高校的积极努力。我国现有在校大学生约2 500万,做好数量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的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单依靠教育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4]。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许多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缺乏社会为其提供的有效信息。部分家长出于安全考虑或其他原因,不支持子女独立参加社会实践[5]。同时,大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远远超过他们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自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经济负担。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多个方面的影响,需要三方面形成合力,为大学生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帮助。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性的对策

1.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社会实践活动要点、面结合,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实验、实习、社会调查、课外兴趣活动、暑期“三下乡”以及毕业设计等活动,都是直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的有效活动形式。同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不断探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学校要倡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活动,力争使社会实践活动做到重要节点有主题,重大活动有影响,常规活动有品牌。另外,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和创业模拟活动[6]。

2.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实践育人的对象,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 体 [1]。大学生应当把握好“为什么要实践、怎样实践和实践之后怎么办”这三个问题[7],加强提高实践能力的意识,在重视理论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尽可能多地进行实习,增加社会阅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实际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锻炼自己,施展才华,通过社会实践有所提高、有所感悟、有所成长,而不是走马观花般地完成任务。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支持引导学生自主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例如,鼓励学生组织跨专业背景人群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成员从其他专业背景的人身上学到更多知识,在互相的协作中开拓思维,塑造性格,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运作

“社会实践项目化”是笔者所在学校社会实践的一大特色。每年五月中旬由校团委下发社会实践主题供本科和研究生组队申报,申报的时候要写成项目书的形式,并且要求每个项目团队人数控制在8~15人,这充分保证了项目运作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同时每个项目都要经过初审和公开答辩过程,最后经过激烈角逐选出优秀项目,学校给予一定的资助。实践结束后团队回到学校再进行项目验收,并且申报评优,通过评优小组审核和公开答辩评选出校级、市级及全国优秀或最佳项目奖。在这个过程中,广泛地调动了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发动了学生们集思广益做好项目的申报工作,在培养学生团队组织协调能力的同时更加锻炼了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4.强化实践基地的拓展与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桥梁。因此,应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桥梁作用,探索实现社会实践基地与生产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以及就业实践基地一体化的道路。首先,高校应本着“双向收益、互惠互利”的原则,主动加强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的协商协作,为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高校应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校所合作等,建立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数量足够、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实践基地全面开花的态势。其次,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市场,使得社会实践基地不仅为大学生锻炼自我提供场所,更可以借助实践之机充分展示自我,创造就业机会。此外要广泛动员整个社会资源来促进高校社会实践的开展。

总之,当今社会就业市场的竞争异常残酷,没有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想找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日益困难,社会实践尤其是实习已成为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的重要准备。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可以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将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还可以做到融会贯通,开拓视野,锻炼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升华,从而对本专业知识形成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不与社会现实相脱节[8],为毕业后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N]. 中国教育报, 2012-01-10.

[2]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开展大学 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

[3]龚涛,徐建军.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J]. 现代大学教 育,2010(4).

[4]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2-02-09.

[5]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 江苏高教,2007(5).

[6]龙妮娜,等.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J]. 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第3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更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分析和研究女大学生就业弱势状况问题,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外界因素 

(1)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矛盾尖锐。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大学生就业地域的有限选择,使人才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实,用人单位抬高就业门槛,这样就为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 

(2)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我国虽然在法律中规定男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但在现实中,有些用人单位受封建思想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影响,不乐意招女职工;有的用人单位招女大学生承担的成本较高,需要支付女性在孕育生命期间的各种费用,所以很多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实行非准人制度。 

(3)社会分工对劳动者的需求有差别。很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性别有要求,主要是因为女大学生受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在从事某些工作时存在不便或不利的现象。这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主观上缺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部分女大学生在主观上缺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认为找工作需要运气,靠家庭和社会关系等,学习没有目标,怕吃苦,专业知识薄弱、结构单一,贪图安逸舒适,缺乏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决心。依赖性较强,意志力不坚定,把将来的希望寄托在师长、亲友身上;自己则甘于平庸,竞争和发展意识不强,成为影响就业的一大障碍。 

(2)就业观念陈旧。部分女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不能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把求职的首要条件定义为给自己找一个好的城市或者要留在父母身边,过分看重第一次就业,工作岗位不是以自己是否喜欢,更多是看自己的父母来决定,鄙视体力劳动,怕苦怕累怕脏,贪图安逸。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不愿到艰苦的基层和生产一线去,也使她们失去了为数甚多的就业机会。 

(3)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素质较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知识继承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而部分女大学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只看重考试成绩,对实践环节和社会活动不大热心,这使得女大学生普遍动手实践能力低,创新意识不强。相反男生更注重实践能力,特别是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使得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收男生。 

二、高校方面要着力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能力. 

(1)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女大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一方面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它是用人单位衡量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准。高校应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按照市场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变革教学内容,做到人才培养上的超前预测、超前设计和超前培养,能真正做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方便女大学生就业。

(2)将全面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使女大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乐于吸纳专业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女大学生作为就业的弱势群体,更应该具备这方面的优势。为此,高校可以尝试因“女”施教,在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同时,开设一些女性特色课。增加她们的就业筹码,满足社会需要,提高就业成功率。 

(3)培养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各种基础能力。女大学生要具备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决策能力等基础能力,才能增强与男生相竞争和抗衡的实力。为此,学校要多提供女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习的机会。如:大学生科研活动、 “青年志愿者”活动、毕业实习工作以及校园创业等活动都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各项技能。事实证明综合素质高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并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 

2.加大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增强女大学生的择业能力 

高校应在政策、思想和技术指导三方面来提高女大学生的择业能力。其一,进行自我分析、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女大学生准确认知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气质等,正确认知现实的职业需求现状和自身条件,避免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我,在合理的期望值下,保持健康的心态来寻求和选择适宜的职业。其二,提供就业政策和及时的职业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女大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分析。其三,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帮助女大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做好就业自荐材料等面试应聘的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求职技巧训练和形象礼仪训练,并加强自身权益保护的意识,对职业要进行辨别、筛选,克服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3.帮助女大学生正视自身的弱点,并调整择业期望值 

高校中大部分女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看重考试成绩,忽略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不太喜欢参加课外的一些活动和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直接导致能力素质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另外很多女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是瞄准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公司,期望工资待遇优厚,错失了许多的就业良机。还有些女生缺乏就业心理准备,以至稍遇挫折,就造成心态失衡,变得焦虑和自信心不足,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学校要加强女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学校要想方设法去搭建各种就业平台,创造各种就业环境,让女大学生及时地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动态,及时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4.帮助女大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完善女大学生的就业人格特征 

(1)乐观自信,勇于竞争。女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保持适度的自信,利用女性独有的体贴细腻的品质、擅于交际和表达的能力、对事物的敏感好奇等优势,在从事传统的外语、师范、财会行业的同时,寻求如旅游、保险、金融、服装等新兴社会服务业,甚至勇于向男性“垄断”的高科技行业挑战,扩大择业空间;学校也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强化激励教育、典型事例教育,让女大学生从中感悟生活、感悟成长,树立远大理想,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敢于接受挑战,直面就业。 

(2)不卑不亢,增强耐挫力。女大学生的心 

理较男生更脆弱,心理承受力差,在求职中遇到挫折往往一蹶不振,心理失衡,甚至自暴自弃。让女大学生在择业中既不盲目自负,以免难以接受失败的打击,同时在面对挫折时,也不消极自卑。要及时调整心理落差,正确评价自己,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总结经验,选择恰如其分的目标,作好几手准备,充分预见到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不懈地向自己的职业目标挑战。 

(3)善于合作,敢于创新。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正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员工所必备的品质。女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较弱,这使得她们不善于与人合作,缺乏合作意识。高校应当为女大学生多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科研活动和社会活动,帮助她们克服怯懦、畏惧心理,鼓励她们积极参加团队协作工作。在合作中,要敢于打破陈规,敢于创新。 

5.大力提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女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第4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关键词]高校;公寓文化;三生教育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高速发展,90后一代大学生正面临来自学习、经济、就业、社交等方方面面的压力,“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茫然”等问题不断暴露,大学校园中的自杀、校园暴力、吸毒等现象频频发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能完全有效地遏制这些悲剧的发生,因此,在高校学生最重要的场所学生公寓中推进“三生教育”,应该成为高校研究的重大课题。无论是生命、生存,还是生活,都需要人的亲身体验和亲身实践,将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与公寓管理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应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教育,应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提供路径。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这一概念最早于2008年,由云南省高校工委提出。生命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尊重与珍惜生命,教育他们认识生命的自然规律,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同时,要尊重与珍爱他人的生命。受教育者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培养对他人、社会的爱心,在人格上得到全面升华,感悟生命的意义。生存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适应能力与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在生存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会判断与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形成较强的劳动能力,能够解决生存问题。生活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了解生活常识,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的美好,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在生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学生用正当的方式追求个人、家庭、集体与国家的幸福生活,认识生活的真谛。“三生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的哲学,它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通过启发大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帮助他们解决人生困惑与茫然,维护他们所寄托的社会理想与价值观念,寻求人生的终极目标。它包含的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生存教育”是关键,而“生活教育”是方向与目标,缺一不可。

二、“三生教育”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实现路径

三生教育,其内容包含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要素,技术、文化素质、基本技能及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在公寓内开展“三生教育”活动,要与公寓日常服务相结合,与公寓文化活动相互联系、补充和促进,更要与公寓管理相结合,对学生的生命个体、基本生存能力、生活技能充分了解和尊重,让他们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找到成长的空间。公寓内的教育手段多样和教育资源丰富,利用公寓阵地可以使理论教育和生活体验实现完美结合,优质的公寓文化环境、高品质的公寓文化活动以及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年学生起到“三生教育”作用。公寓的文化环境从地面延伸到墙壁乃至整个公寓空间,在公寓的大厅、走廊布置“美丽的生命”图片,悬挂体现生命哲理、生命感悟的漫画作品,张贴保护生命的安全制度和温馨提示,帮助广大学生认识自然生命,了解生命常识,从而认识自己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为将外化于形的生命内化于心,公寓还需要开设生命教育主题讲座系统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公寓举办“衣橱整理大赛”,培养学生生活物品的归纳能力,“身边的洗衣巧手”,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必备技能,“公寓生活达人秀”,分享公寓生活小窍门,“寝室装扮大赛”,锻炼生存空间的管理能力。利用公寓社区的生活环境创设具体的素质拓展活动和营造具象的社会生存项目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起到生存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和技巧。公寓创设生命自救讲座、突发事件自救演练、“关爱心灵,大写人生”、驻楼心理驿站等系列活动来吸引个人和寝室参与到其中,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公寓增设主题卧谈会“寝室你我他,温暖才是家”、“寝室论天地,学子添才气”等活动去引导学生要为别人想一想,为父母想一想,为学校想一想,希望通过讨论改善个人意识,扭转学生中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愿望为目的、以个人利益为主体的思想,建立群体观念,接纳文明习惯,学会生存适应,热爱大学生活。优质的公寓文化氛围营造和多元化的公寓文化活动举办,让三生教育从理论延伸到现实,真正融入大学生的生活,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培养大学生具备过硬的生存能力和意志品质,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技巧,热爱大学生活。

三、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三生教育”实践反思

综上所述,“三生教育”的内容需要环境的熏陶与群体的感染,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实施,学生公寓的功能和特点正好可以满足“三生教育”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将“三生教育”与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提供现实的路径。高校要营造适应“三生教育”的公寓文化环境。首先在公寓管理工作中要突出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从只强调管理为主转变到“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辩证互动的观念上来,以教育为基础、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保障,三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其次是营造公寓文化氛围时要把着眼点放在“生、时、新”上。生,就是从生活事务做起;时,就是要结合学生当下的情况及时开展;新,就是形式要有创意,不要老生常谈,让人一听就生厌。公寓文化活动的创设应以生为本、面向未来,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精神。只有通过开展学生愿意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有特色的公寓文化活动,才能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促进大学生自我实现、回归成人和成才。

参考文献

[1]周家荣.“三生教育”的实践形式与特色[J].教育探索,2010(7):97-99.

[2]李梦,赵双生,曹友雷.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构建“三生教育”环境[J].中国校外教育,2014(5):62.

[3]董艳.小议寝室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77-80.

[4]毛永强,王晓芳.新时期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5):88-90.

第5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Abstract: Humanity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a university. It provides guidance to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rning how to be a civilized man, and how to cope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human and society. Besides, it help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 rationality, sensibility and determination. Thus, social practice is of comprehensive significance in strengthening university students' humanity awareness, humanity educa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self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 practice; university student; humanity education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把杜威的命题进行了辩证的否定,认为“生活即教育”。两位伟大的教育家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都主张结合社会生活来教育。我国古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说法也从一个侧面充分强调了到社会中去学习,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从教育的规律来看,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文意识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环是经历“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对从抽象思维到实践具有综合效应,可以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断强烈、不断升华,能强化大学生培养人文意识、人文素质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投入社会生活,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之一

高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是直接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应从根本上反映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质量要求。但是,由于社会需求的可变性与学校教育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与学校培养人才规格的相对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加强社会实践,可以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减小这种差距。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起决定作用。作为大学生,仅仅依靠课堂和书本知识来认识事物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补充、完善课堂和书本知识的不足,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人文素质教育本质决定了它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体会“处处涵人文,人文在处处”,才能真正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实践的结果不仅是外在客体的改变,同时也促进实践主体的身心变化和知识、能力的发展。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促使自身发生变化,锻炼与培养自身的气质、修养、性格等人文内涵,体验到社会的需要、社会的责任、应具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通过社会实践,也可完善、强化培养目标,深入改革教育、教学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切实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

二、社会实践是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通过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情民意,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规范,不断改造自我,以适应各种社会关系的要求,从而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发展自身社会性的过程。它也是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首先要从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开始。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才能彻底端正对自身的认识,修正对自己的角色期望过高、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感情脆弱、不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开拓协作精神不够等缺点,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和主流,明辨事理。实践不仅能出真知,而且是创造的源泉。创新的课题来自实践,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解决来自实践的课题,并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和革新。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桥梁,融入社会的纽带,能有效地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培养创新精神。

转贴于

三、社会实践是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大课堂

当大学生跨入社会门槛之后,学校里的老师已不在身边,父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唠叨,但他们的观念在改变,知识在增长,经验在丰富,技能在提高。谁是老师?是社会生活大舞台中的人们,是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它能使你学到课堂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学会求知、共处、做事、做人。大学生在学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大课堂学习。学校尤其是高校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极其有限,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性。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汪中求说“细节决定成败”。大学生有了向社会大课堂学习的态度,就要注意生活的细节,真理情理无处不在,人文素养成于点滴。学校是播种理想的乐园,而现实才是我们生活的场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曾有多少学子的理想之火被现实生活的狂风暴雨所扑灭。我们不能因现实生活的复杂就否定理想的必要,也不能因理想的绚丽多彩而否定现实的生活,大学生不可能生活在脱离现实之外的国度,理想之花只能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盛开。[1]而人文素质教育本质决定了它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对于大学生而言,积极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拥抱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砥砺品格、提升人文素质十分重要。

四、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和检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高校要精心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接触社会、感悟人生。为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向深入,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各地与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签订大学生就业实训、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协议规定:学校定期组织大三年级的学生到协议单位参加就业实训、社会实践,基地单位提供岗位和部分物质帮助。利用这样的实践机会,学生不仅能了解到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信息,而且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识到自己与社会要求的距离,从而增强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向基地单位展示和推销了自己的才华。而基地也可能从中发现自己需要的人才,同时还能向学校反馈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存在的一些距离。对学校而言,既解决了学生实践的单位、节约了相关费用,又能为改进人才培养规格取得一线资料,可谓一举三得,实现了三赢。

另外,人文素质教育本身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特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博物馆和人文景观,到工厂、农村、街道等去认识社会、体验生活,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五、社会实践具有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社会实践不仅具有显著的德育、智育功能,而且也是体育的有益补充,有助于美育发展和促进劳动教育。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可界定为社会智能和实践智能的培养。社会智能是指对社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及实际所具有的社会经验和适应社会能力,包括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交往等,其中包含人文素质教育的许多内容。实践智能是指对生产劳动、社会改造、科技、教育、艺术等人类实践领域中的实际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以及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方面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动手、动脑能力。两种智能尤其是社会智能的培养非常有利于理工科学生人文气息的凝集。

六、结语

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旨在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素质。但是,由于认识和客观条件的一些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高校的发展并不平衡,有的不够深入,有的走过场,有的无经费,有的参加人数少,并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所以,当前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要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学理研究[3],重视开展社会实践。任何脱离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或割裂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理论和实践,都将不可避免地坠入虚无和尴尬,直至走向穷途末路。

参考文献

[1]申屠待旦.教育的新节奏[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第6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高校的学生可以来自天南地北,他们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也都大不相同。因此,学生的贫富差距就会造成相互攀比,从学习到吃穿。在物质经济方面,贫困生由于受到攀比心理的影响,就会感到很自卑,久而久之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产生抑郁情绪。比如前几年出现的马加爵事件,就是由于产生了自卑情绪继而怒杀舍友。

(二)贫困大学生存在仇富心理

由于贫困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比较,会逐渐觉得贫富差距较大,并且他们缺乏对社会的认识,继而产生仇富心理,甚至开始仇视整个社会,心理感到失落,对生活没兴趣。如果任由这种情绪继续发展,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学生会失去奋斗目标而一蹶不振。

(三)贫困大学生感恩之心淡薄

部分贫困生以贫困为借口,只想依靠学校和社会对其资助,认为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对于学习方面不够重视,学校的活动参与度也不高。还有些学生利用资助金满足自己的私欲,逐渐变得懒惰,缺乏独立创造的能力,感恩意识淡薄,不懂得知恩图报。对于父母和朋友的帮助认为是理所当然,进入学校后与家人的关系更加疏远。对于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也呈现出冷漠的态度,甚至认为是分内之事,不必感恩。最后,还有些毕业的贫困生不偿还贷款,给学校和国家社会都带来负面影响。

(四)贫困大学生缺乏对政治的了解

贫困学生一般成长的环境条件比较艰苦,因此接触到的媒介和信息平台也较为有限,而关于国家政策、政治的了解就更少了。在他们的眼中,国家大事比不上自家的小事,他们对此不感兴趣。这些情况都使得他们缺乏是非观念,影响他们对是非的评判标准,甚至淡化了爱国的热情。这些都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他们今后的工作表现。

二、高校辅导员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

贫困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和思想方面多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辅导员应该加强对他们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首先,辅导员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学生会活动,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通过展现自我,能够提高个人的自信心。辅导员还应该与学生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于他们的问题给与反馈。此外,辅导员应该提醒其他同学要关心和照顾贫困学生,多与他们交流,不要歧视和嘲笑他人,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在这种环境中,贫困生能够逐步消除心理自卑。其次,辅导员要让贫困生能够正确看待贫困差异,对社会抱有希望。辅导员可以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灌输学生财富是靠自己劳动创造的理念。积极安排一些育人讲坛和成功人士的讲座,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最后,要注重贫困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辅导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干部的竞选,努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演讲、表演等,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培养贫困生的爱国情操和政治素养

通过学习政治知识,培养爱国情操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可能甚少使用先进的设备,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也比较缺乏,辅导员就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比如订阅相关杂志报刊,分发给贫困生,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国家实事。利用开放网络教室,使贫困生能够通过网络,掌握到国家动态,了解政治知识。通过政治知识的有效传播,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组织贫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有些贫困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了培养他们能够自力更生,辅导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老人院看望孤寡老人,照顾福利院的儿童,进行义务献血等。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别人的困难之处,从而产生帮助他人的心理,改变原来的态度,怀着对学校、社会的感恩之心学习和生活。此外,辅导员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学校提供了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可以让学生减轻家里的负担,还可以让学生尽早地融入社会,锻炼个人的工作能力。通过勤工俭学,学生培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还通过工作感悟到劳动的辛苦,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让贫困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减少仇富心理,学会用勤劳创造财富。

(四)教育贫困生常怀感恩之心

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诚信活动,使学生能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让受国家资助的贫困生写一封感恩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还可以组织贫困生进行义务劳动,通过辛勤的劳动换取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表达他们对学校的感恩。通过感恩系列活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关心身边的人和环境,感恩社会对自己的关怀。只有常怀感恩之心,才可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未来通过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回报父母。

(五)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培训

很多辅导员不是心理专业或是思想政治专业的专家,因此在实际的教育中,总是凭着自己的经验辅导,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使辅导员能够准确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辅导效果更加显著,学校可以安排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或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专业的培训可以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为实践提供帮助。学校还可以安排辅导员参加一些经验交流会和其他学校的辅导员进行这方面知识的互相学习和交流。通过安排培训考核,对于心理和思想政治培训合格的辅导员办理合格证允许上岗,对于不合格的辅导员进行再培训。这样的培训不仅可以使辅导员自身素养得到提高,还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

第7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关键词:主体意识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创业教育

引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尤其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与思路,同时必须通过教育指导使大学生对当前就业环境有一个全新把握,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认识,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学生在就业指导中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西部高校,大学生能够坦然面对由于经济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能正确看待就业,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的关注,但同时,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主动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较为缺乏,等、靠思想较重,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不强。具体分析如下

1.1就业的策略及方向不明确。①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较明确的就业方向与目标,对就业方面的策略了解不足。②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规划。有调查显示六成以上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明确,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走上社会时的事,刚上大学就做职业生涯规划太早了。还有的认为对就业成败的影响最大的并不是职业生涯规划。③就业准备时间不足。考上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考虑就业问题,而选择毕业当年或毕业之后再考虑,充分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意识不足。

1.2就业能力及知识技能有待加强①对就业指导了解不多。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说,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但在现实中,学生多数认为就业指导的意义不大。②创业意识较为薄弱。学生中大部分是等待、寻找就业岗位,没有积极创业的想法。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③依赖和盲从心理。部分学生并不清楚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怎样的知识及技能要求,有少数的学生表示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1.3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当前,工作地点、经济收入、发展前途已成为许多大学生择业的三项重要指标,导致大学生就业期望居高不下。

1.4就业遇到新问题。①“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同时存在;②择业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③政策依然存在;④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就业歧视严重(学校、专业、性别、生源地等);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权益保护问题;⑥就业稳定率低。

二、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必要性

2.1主体意识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现实需要。人的主体存在是创造和发展的前提,主体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世界并使其满足主体自身需要的意识。因此,就业主体意识是大学生在就业活动中表现自我的一种自觉的能动意识,即作为认识和实践就业活动主体的学生对于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客观表现。它同主动、进取、创造、克服障碍的限制分不开,而无主体性则总是同消极、被动联系在一起,主体性就业指导赋予就业指导以鲜明的价值内涵。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主体性就业指导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国际教育界在谋求对现行的“制度化教育”进行革新的尝试时,就曾经提出了关于未来学校的新构想:“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2.2就业主体意识培养是高校就业工作体制与机制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实施的是“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政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日趋成熟的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市场调节劳动力供求,引导劳动者自主就业。高校就业工作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工作体制与机制,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模式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由此可见,如今各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将是就业指导,就业工作将实现从重就业服务到重就业指导、从全员全程帮就业到提高就业竞争力和从帮学生找工作到学生自觉找工作的转变。因此,高校就业工作体制与机制也要求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培养。

2.3树立就业主体意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跨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十分突出,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实施主体性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等、靠、要”的求职心理,培养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与主动精神,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主能力与创造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变化的要求。

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具体内容

3.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主教育,增强主体意识。观念是思想和行动的先导,实施主体性就业指导首先要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入手。主体性就业指导是一种全新的就业指导理念,它要求学校和教师首先要摒弃“训导观”、“灌输观”,倡立“引导观”与“选择观”,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意愿和潜能,不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以培养他们的主体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最后,要扩展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和实践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激发其活力,使之成为学习、工作的主体。

3.2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程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指导。应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自主意识,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与方向,制定职业发展战略与计划,激发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的自主性,使学生从劳动价值观的角度强化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重视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明确未来职业方向,提前做好职业生涯预备工作,提高就业能力。

3.3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实践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实现大学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是大学生吸取课外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了解社会现状,提高思想水平。同时,通过把书本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可发挥怎样的作用,也能让学生明白,将来走上社会参与具体的工作时如何开展这项工作,让学生自觉地将理论和实际、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4强化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鼓励、支持创业并不仅仅为了就业,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激发社会的创新潜能。创业教育也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补充。无论学生最终是否成功创业,他们在创业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创新思维和整体的就业能力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开展创业教育时,我们一定要明确此项教育的目标,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断探索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济.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

[2]邓艳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25.26.

第8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7(c)-0141-0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的施教活动和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的有机统一。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归根结底,在于学生能否接受教育,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品德,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空洞的说教和传统的“灌输法”已不能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1],具体表现有:(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兴趣不足,被动接受明显。相关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同学对思想政治学习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对教育活动缺乏热情和主动性,无法调动内部的积极性,接受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2)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降低,甚至远低于书籍、报刊、杂志、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及计算机网络,这说明了学生接受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及学校教育影响的弱化,而多元化的信息没有经过合适的筛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传统授课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形势发展,单一僵化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既不生动也缺乏灵活性,而学生不仅从书本、课堂上接受思政教育,还受到外界的影响,如就业压力的困扰、多元化思想的冲击、社会阴暗面的影响,搞不好就会对思政工作和品德课教学产生不听、不信、不从的逆反心理。直接导致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接受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体验教育[2]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一、体验教育的内涵。体验教育[3]就是借助特定事件的经历,使学生通过想象、移情、神思、感受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的经验,使已有的经验升华,并产生新的认知。体验教育一般由学校组织引导学生亲身参加实践,从而使他们把做人做事的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它突出的不是对知识体系的原封不动的储存,而是强调自我的感悟与发现,是一种变书本化为人本化的教育。体验教育带有强烈的情感成分,主体从自己的经历、情感积累和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内在情感的生成,是对生命的深情感悟。体验教育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成长。

二、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案例。(一)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思想道德教育体验教学实施的关键是组织和促成学生投身实践活动,让思想道德教育植根于生动、丰富、现实的生活世界里。可以为学生设置一种情境,寻找一个岗位,安排一个角色,帮助学生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明白做一个合格公民的道理,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学会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本领。体验教学模式可以如下构建:1、将学校德育教育内容细化为几个主题系列。例如爱国主义教育、个人挑战潜能、团队建设、就业观念体会、亲情教育等。2、将每个主题分为若干个实施阶段,用讲授、角色扮演等方式实施。3、每次活动设计总体思路是“体验、觉察、共享、整合、运用”。4、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情景的设计,以增加吸引力,吸引学生通过体验的方式即用直觉、感官、精神和智力等对事物进行思考。(二)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案例。结合我校实际和大学生的特点,我们进行过一系列的体验教学的探索,比如:1.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组织学生观看革命电影、参观洛八办等,通过详细的讲解、图文声貌的感觉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联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活动,通过“演”与“看”体会英雄先辈的心路历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事实证明,这些活动不但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这样的体验也使得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和心理的震动,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2.职业体验与生存体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体验与生存体验,再由校长和教导主任招聘普通教师;然后率领“支教学校”下乡招收学生,自主备课、授课、考核,自己安排生活等。通过活动,很多学生体验了组织教学和授课的艰辛,提高了教学能力,同时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情感内化,并对教师的职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些自理能力原本很差的学生在农村授课期间甚至学会了自己蒸馒头、做饭等,他们也从中体会了生活的艰辛和父母的恩情,变得非常懂事,这些进步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三、体验教学的反思。体验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也有很强的可行性,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通过一段时间的体验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如果要保证体验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特别注意对一些环节的处理:1.体验教学的准备环节要细致周到。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的,细致设计教学环节,合理设置 冲突和角色,才能够保证体验教学的顺利进行。2.教师的指导和引导的度要适当。体验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消失,而是体现在教学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以及活动中根据实际状况的灵活调控的能力上。3.教师对体验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的把握要精细。只有对体验教学环节的把握准确才能正确进行指导,教师要通过细致观察、精确记录、详细分析来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4.教师应注重与相关成员的沟通。教师与体验教学有关人员的有效沟通能够保证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家庭生活中实施体验教学时,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和环境,避免因家长的溺爱等因素使体验教育失去应有的意义。

思想政治体验教学的完善仍需要大量的工作,不仅要准确把握教学规律,还应深入研究学生的状态和现有的资源环境,各级教学部门应通力合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设施,为体验教学的实施提供最有利的保证。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静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优化原则[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12):104-107

第9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关键词】 图书馆 大学生 参与 管理

让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既缓解了图书馆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减轻了馆员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丰富同学们的人生阅历,锻炼了工作能力,同时也改善了部分生活困难同学的生活条件,促进了馆员和读者间的沟通,并且能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1 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途径

1.1 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指一边读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劳动。高校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在学校的各个部门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提供一定的薪酬,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协助完成学业,而图书馆是勤工助学工作的重要场所。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多半来自家境贫寒的农村家庭,他们朴实、能干、肯吃苦。

1.2 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社团是学生间搭建的一个交流平台,社团成员因为共同的爱好和认识聚集在一起,拥有共同目标,其所产生的凝聚力更为坚实、持久。学生读者以社团形式参与图书馆管理服务热情更高,纪律性更强,服务更为规范,自我管理水平高。学生社团产生于读者群体中,能深刻了解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他们对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更强,更具有实用性。

1.3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每年入学的新生学校要求参加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地处郊区县的大学新生,课业较繁重,寻找社会实践场所有一定困难,而校园内图书馆是他们便于选择的地方。这部分学生人员分散,时间相对集中,流动性较强。

2 大学生在图书馆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2.1 从事流通服务方面工作

大学生参与图书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图书馆管理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减轻了馆员的工作压力。他们协助馆员做图书上架、图书整架排序、书库的卫生清洁等具体工作。学生在将当天还回的书准确上架后,还对自己负责的书架进行精细排架和日常清洁。保证书架整齐干净,由于他们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分类和馆藏地点比较了解和熟悉,还扮演咨询员的角色,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帮读者查找文献资料。身为读者的同龄人,学生比工作人员更具有亲和力,与读者更容易沟通,帮助读者更有效地使用书馆资源。

2.2 参与报刊阅览室的管理工作

报刊阅览室的期刊、报纸种类较多,每天都有新的期刊、报纸上架,深受广大读者喜欢,也是学生在学习之余逗留时间较长的场所,人流量大,阅览频繁,工作量较大,大学生和馆员一起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和排班,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独立承担值白班或晚班的工作。

2.3 宣传图书馆的工作,扩大图书馆影响,深化服务内容

大学生参与图书管理工作,有利于读者参与到图书馆中来,他们积极参加图书馆馆报的投稿,敞开心扉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以及人生感悟。做好期刊、文献资料、新书的宣传工作。例如:参与组织读书沙龙、英语沙龙等活动,在大厅开辟“读者园地”宣传栏,包括服务动态、新书推荐、信息反馈等栏目,定期更新,让读者及时的全面的了解图书馆的服务信息,从而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3 对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建议

3.1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明确的规章制度

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学生工作前,馆员多数时候都是做一些口头要求,因此造成责任不清,标准不统一。没有清晰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工作中无法可依,容易造成松懈情绪,影响工作质量。应建立明确的的岗位职责、严密的管理制度,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提高工作效果。

3.2 做好上岗前的培训工作

岗前培训应包括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的训练。参与工作的学生应树立服务读者的观念,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另外,要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基本工作规程,了解书刊分类和简单的书刊制作流程,图书排架规则。只要做好了这些前期培训工作,他们才能顺利开展管理工作。

3.3 加强学生的管理

现在国内高校多是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管理学生工作者,因此管理上显得较为松散和随意。而国外大学多是将学生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看作是一项长期工作来做,并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对学生的工作进行系统管理。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在图书馆内专门建立一个由较高专业水平及较强责任心的馆员组成针对学生在图书馆工作的管理机构,从聘用到评估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从而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以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更好地服务读者。

3.4 促进学生自我管理

除了建立馆员组成的学生管理组织外,在学生内部也应成立一个自我管理的组织。一方面,它可以收集并反映学生参与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提出对于图书馆管理的意见,并及时汇报给图书馆领导;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在学生内部起到一种自我监督作用。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可以安排工作,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活动,加强同学们的团体意识,丰富他们的生活,并加深和图书馆员工的感情,从而创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

总之,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和学生是互助互利的,它将会有力推动图书馆服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浅谈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实践.(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总第37~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