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教育的优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远程教育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行为自主化。在《教育大辞典》中,关于“远距离教育”这一术语有完整而明确的定义,即凭借教育媒体,师生不面对面接触所进行的教育。远程教育把教育的场所延伸到教室与学校的围墙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授以一定程度的课程,修业期满,经考试合格者,承认其学位资格。[1]因此,较之于传统教育,远程教育更为便捷、灵活,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水平来自由安排学习内容、学习层次,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懂的知识还可以重复听课,直至听懂。同时,受教育者可以不用天天花长时间坐车到校学习,这也为其更好地学习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精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过程是全民自觉学习、自觉追求的过程,远程教育能够以更好的资源、更优质的教育、更便利的学习环境来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二、发挥远程教育交互化优势
远程教育的交互化优势主要表现为学习形式交互化和学习内容交互化。首先,远程教育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形式交互化。在远程教育形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并且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等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主要问题,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是一个思想的内化和自省过程,同时也是行为的外化和实践过程,它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的自我学习,还包括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交流和实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迫切需要发挥远程教育学习形式的交互化优势,在实践、学习、交流、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学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积极培育其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远程教育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内容交互化。学习内容的交互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包、视频文件等)与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教育者根据学习内容交互性原则,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掌握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将远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做相应的修改,以期满足学生的需要,以积极有效的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要以抽象的文字表述为主,对受教育者的理论功底要求比较高,要达到全民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目标,需要积极发挥远程教育的学习内容交互化优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人群对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三、发挥远程教育教学形式修改化优势
远程教育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教学形式修改化。因特网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形式修改化的新型教育模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在远程教育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根据时代的需要、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的教学需求而相应的发生改变。远程教育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针对不同学员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一方面,系统对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人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另一方面,教育和学习服务系统可根据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进行一对一教学。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日趋明显,特别是在进行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过程中,纯理论性的文字会让受教育者产生枯躁、乏味之感,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目的性的创新,需要发挥远程教育教学形式修改化的优势,用以满足受教育者对知识多样化、个性化、时代化的需求。
四、发挥远程教育教学管理自动化优势
远程教育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教学管理自动化。远程教育有统一的自动化机构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计、制作、发送,并监督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在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中,远程教育主要通过两种教育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一是利用互联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大面积传送教育信息,教育者通过运用这些载体向远距离的不能见面的受教育者传授课程教学内容;二是运用各种储存教育信息的媒体自动地组织教学活动,如网上上传文件、印刷教材、录音教材、电视录像等,将大量的优化教学内容储存在网络中心和媒体资料库中,在地区学校建立资源中心,供求学者学习和应用。这两种形式均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进行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助处理相结合才得以实现。另外,远程学员在咨询、报名、交费、选课、学籍管理、作业与考试等方面,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完成。远程教育在育人模式和管理方式上的创新,有助于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及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表征。
五、远程教育服务于以养成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关乎民族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关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客观需要。[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为内核,在远程教育中,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省而升华为受教育者自身的理论素养。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远程教育课程
当前,将远程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要的途径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远程教育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程是进头脑进人心的必要前提。通过课程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党的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这三个方面的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对价值观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个新概括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远程教育课程化提供了思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时,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作为三个远程教育课程层面,每个课程层面又分为四个专题。既可以分专题又可以成系列地开展教育,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国家层面培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从社会层面培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进而推进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远程教育网络系统
网络既是远程教育的主要载体,同时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远程教育网络系统的教育资源具有共享性和传播快速性的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远程教育网络系统,以更快、更有效的方式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和灵魂,转化为内在的思想道德素养,转化为人生态度和价值标准,外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行为准则,指导学生以更好的方式参与社会实践,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真谛所在。通过网络系统,可以上传教学视屏、教学课件、教学案例,通过理论疏导与案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方面分别设置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进行专项教育,让受教育者在阅读案例的同时将核心价值观铭记于心,并以此指导受教育者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进行正确的社会实践。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远程教育活动
“导游基础知识”,特别是其中“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部分,因为涉及面广,知识要求高,所以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中相对较难的一门,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分析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与特点,进而探讨该课程的教法与学法,将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课程的定位由于笔者认为浙江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命名能较好体现《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定位,故以下皆以“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中“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的课程和教材。
1.“知识”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功能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知识性课程。“知识”与“技能”相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与《导游业务》(上海市考试教材称为“导游服务规范与技能”)相对。我们常说导游是“杂家”,要求“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也就是说导游要广闻博识,要有丰富的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广博的知识,导游技能也就无从发挥,导游服务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2.“导游”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职业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导游的课程,也就是从导游的职业特点出发,明确导游“应知”的内容,基本框定导游的知识结构。
3.“文化”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范围定位,明确这是一门文化类课程。笔者认为“导游基础知识”的定位太宽,导游的“基础知识”涵盖了从政治到经济,从科学到军事,从游客的职业知识到国内外热点时事,“天文文/沈民权地理‘鸡毛蒜皮”,几乎都要了解,都要有针对性地准备。但是,作为课程,却不可能无所不包,“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不同于“鸡毛蒜皮”,突出了“天文地理”的部分,强调的是对未来导游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与大多数同样性质的教材内容涵盖相符。
4.“基础”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基础”的理解,笔者认为要强调两点,一是“入门”,定位在“入门教材”,即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也就是初级导游员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二是“基石”,导游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必定是最能体现“终身学习”特点的。而这时候的“基石”很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它已经为导游员的职业成长搭建了文化知识的基本框架,起“索引”的作用,以便他们顺藤摸瓜地去学习和积累,为导游今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面广点散”四个字来概括。“面广”是指导游文化知识的“包罗万象”,课程涵盖了历史、地理、民俗、建筑、园林、宗教、饮食等等,真正地体现出导游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要求。但是教材的篇幅毕竟有限,“面广”的特点同时必然带来“点散”的特点。以“中国历史”一章为例,篇幅较多的教材,如北京、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山西,一般在1.8~3万字之间,而篇幅较少的教材,如广东、海南、江西等,就只有1~1.5万字了。其中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在陕西、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市的教材中已经缩减为短短的一首《中国历史歌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重大成就”只是罗列式的“选介”。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要浓缩在l~3万字的篇幅里面,必然被压缩、抽干,呈现出来的只能是零散的、缺乏逻辑关联的“点”。其他章节也是这般情况。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面广点散”的特点,给教学上带来很多难题,对学生和老师都是考验。学生没头绪,常常记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老师也没有头绪,常常以“划书(重点)”代替授课,以“做题”应付考试,或者以天南地北的闲聊代替严谨的课堂教学。
因而,我想在《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与学上,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导游的培养与成长有所裨益。
三1、对老师教学的建议
1.反对灌输,不提倡“背书”导游知识犹如浩瀚海洋,需要我们日积月累,不断吸收和掌握;导游知识也是生动鲜活的,很多“知识点”的背后,都有有趣的故事。所以我们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提倡让学生背书。很多学生起先都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津津乐道,可是到后来却对它望而生畏,为什么?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太枯燥、太死板了12.激发兴趣。讲究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游知识是教不完的,学校的课时量有限,导游短期培训班的教学时间更少,笔者认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比起教会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
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能接受的方法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导游员的讲解服务必须在研究游客、了解游客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那么,在导游的教学培训中,教师就更应该自觉地站在学生——未来导游的角度和立场进行教学。
其次,要帮助学生寻找知识规律。“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既然有“面广点散”的特点,教师就一定要善于寻找一条“线”,从而完善“点线面”的关系。就像夏夜的满天繁星,如果我们用“线”串起,便能明确地指认这是“××星座”了,知识也就容易辨识和记忆了。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笔者推荐几种本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大家分享:(1)共建博客。笔者和学生一起建立了一个名为“未来导游俱乐部”的博客,在博客成员中,又分为“普通成员”“高级成员”“管理者”等几个级别,鼓励学生发贴和晋升。其中“旅游文化”一栏,要求学生从书本和网络中寻找一些知识。然而书本和网络的知识难免鱼龙混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这些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们。共建博客,也建立起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效果非常显著。
(2)学案导学。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导游文化知识量大,学生学得累,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学法指导。而教师设计好学案,提示学习的路径,使得学习内容问题化,学法指导具体化,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景教学。情境教学模式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景区网站虚拟游,以及众多的图片、视频资料,可以极大地改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过教师切忌被大量影像资料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过分使用影像资料,而是应该有所选择、组合与提炼。
3.热爱传统,自觉传承
导游是“文化使者”,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伟大复兴,导游员实则担负着历史的责任。因而,教授《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老师应当树立“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意识,并且自觉践行之,使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教师要把这种意识和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1.导游成长,素质优先随着旅游内涵的不断拓展,文化旅游的不断深化,对导游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让良好的内在素养支持外在形象,导游的整体形象才能立起来。导游必须多读书,通过“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来提升导游的内涵,修炼涵养,做好文化使者。知识是优秀导游的“源头活水”,导游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找到与游客共鸣的话题,越容易使游客作出“这个导游很有修养,很有文化”的评价。
2.活读书本,活用教材
导游要博览群书,更要活读书本、活用教材,千万不能迷信书本。由于受编著者水平与教材篇幅的限制,现行考试教材不可避免地有很多局限,学生死读死记的方法实在不可取。笔者认为,学生既然把教材当作入门之本,不妨以此为导游知识学习的线索和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顺藤摸瓜地学习。
3.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导游的学习,靠勤奋,二靠方法。
(i)列表归纳法。正是对应于导游知识的“面广点散”,所以老师们往往会建议学生用“列表法归纳法”来学习,这是非常适用于《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方法。不过笔者不是很赞成老师给学生列好表格,也不赞成学生把表格列得很大,写得密密麻麻,因为表格是为自己学习用的,表格里的知识点是学生自己提炼出来的,所以,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力求简洁精练,~目了然。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电子专业 研究 实践
电子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性课程,与信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子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是电子的另一种呈现方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近年来,电子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课程,国家更是将电子信息列为国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子专业的学校教育目前处于瓶颈阶段,面临一系列教育难题,尤其以课堂教学问题最为突出。因此积极借鉴信息化大赛的成果,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是解决电子专业教学问题的必由之路。笔者以信息化大赛背景下的电子专业教学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教学信息化过程。
一、教学信息化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当前,信息网络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已必不可少,网络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生活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信息化教学就是在这种影响下产生的。
首先,教学与信息的结合是现实所需。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教学已经在国内的教育领域形成规模,这为教育的实质性改革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国家也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充分利用看作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可以说,与信息化相结合是社会现实对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次,与信息的结合能够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无法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这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而信息网络的独特性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对教师来说,信息网络创造了虚拟教学平台,变革了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对学生来说,教学信息化有效摆脱了传统课堂的束缚,为他们的自由交谈、自由想象、自由发挥创造了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信息化遵循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尝试教育改革的一剂“良药”。而在此背景下,每年一届的信息化大赛就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将信息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平台。
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当前,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普遍存在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践课时较少。目前的电子专业课程由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及实习四部分构成,其中,专业课与实习是核心环节,集中体现了“学习+实践”的高职教育特点。但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在课时安排方面存在着三个不平衡:专业课时大于实习课时,理论课时大于实践课时,课堂教学课时大于实际操作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不平衡,学生的学习活动被迫停留在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层面,而动手操作能力则显得捉襟见肘。
其次,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疲于应付。电子专业偏理科,是对电子电气、机械电工学科的研究。因此,电子专业的机械制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测量、电机与电气控制、电工识图、电子设计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专业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再加上传统的静态的单向传授方式,这些都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疲于应付,得过且过。
最后,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活动缺少创新性。电子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一方面是受课程本身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教学方式的保守与落后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更多地表现为被动接受,很少表现出主动的状态。与此同时,实践操作课时得不到保障,学生自学时间较短。在主观与客观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成了纸上谈兵。
三、信息化大赛背景下的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策略
由上可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甚至违背了现代教育理念与客观规律。因此,我们急需以信息化教学为切入点,详细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最终借鉴、模仿信息化大赛中的有益尝试,改进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1.动画导引,变枯燥为生动
面对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如何吸引学生至关重要。在信息化大赛的参赛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做导引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电脑动画、视频技术。据此,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视频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全景概括+名人访谈+成果展示”的导引方式。例如,学习电子设计自动化时,可以先用视频剪辑或FLASH的方式回顾其发展历史,然后在网上搜集专家、名人对自动化的理解与感受,最后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对电子自动化成果进行展示。
2.创设情境,变抽象为形象
电子专业课程概念内容高度抽象化,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因此,将抽象的内容转换为具体的形象就成为电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参赛项目“TD-LTE单站基站建设”中,单站、基站、流程、定位、TD-LTE等概念都是极度抽象化的,即使有些概念的表面意思非常清楚,但其内容却极其复杂,学生理解、接受起来很困难。该学院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出来。由此可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创设情境,将抽象的内容置于情境中,然后在声音、图片、视频的综合作用下,抽象的概念就会变为具体的形象。例如,在《电工基础》“电容器的充电与放电”一节中,充放电原理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先制作、播放一段关于电容器充放电的flas,然后利用编程在电脑上显示正负电荷的移动过程及灯泡明暗情况,让学生在深切领悟的同时对电工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3.演示过程,变难点为易点
在电子专业课程中,很多概念、原理、法则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我们认为将原理、法则过程化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所谓“过程化”,就是在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所学内容进行动画描述、流程演示以及局部放大。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甲醇的精馏”就采用了流程展示的方式,而临沂职业学院的“中国梦、青年梦”则局部放大了青年梦。不管选取哪种过程化形式,两个学校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积极借鉴。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一节中,可以利用投影仪将二极管的图形、符号、波形、电路连接图投射出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记,然后让学生观察电流的流动过程,整个过程一目了然,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四、小结
总之,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传播媒介,网络信息化以其独特的优势给予了课堂教学更多的支持,它能让书本知识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自由交流互动的平台。因此,信息化教学既是教师手中得力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帮手。
参考文献:
[1]唐文晶,武马群.基于虚拟系统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实践教学大赛赛项设置规程与组织机制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4).
[2]王金霞.信息化大赛背景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4(17).
[3]谭邦喜.电子电工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浅探[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26).
【关键词】电气信息工程;课程体系;创新实践平台;研究型教学
引言
目前,电气信息类专业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一级学科。它融合了电子、信息通信、自动化等二级学科专业方向, 由于现代电气信息类专业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这类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一直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热点。[1][2]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方向性的工作,也是高校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电气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发展速度快,电子与通信新技术不断涌现,电气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层出不穷,各种技术不断互相渗透,相应的国内各种产业也在快速发展,这就对高等院校的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设置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势必引发以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目标为目的,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学改革。以适应当前电气信息类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3]
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需要在明确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整体优化的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平台。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
就目前电气信息类专业来看,现有的部分课程教学与实践体系容易造成综合教育的削弱,创新教育的忽视,以及实践观念的淡薄;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科学与人文分离,创新与实践能力有待提高。[2]个性发展受到忽视,最终阻碍学生创造性发展。
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存在知识更新快,而教学内容相对更新缓慢的矛盾,教学方式和实验手段与创新人才培养不适应的突出矛盾;电气信息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建设,应该突出专业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3]人类步入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相关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业内的教育工作者也经常思考,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新的知识结构?该知识结构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如何使国内的通信技术教育与国际接轨?本文从未来电子及信息技术科学教育发展的走向,以及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对构建整体优化的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 优化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的必要性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建并逐步发展的电子与信息技术,当时主要在一些相关专业中开设相应课程,1978年以后一些重点高校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发展进入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大量需要电子与通信技术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电气信息类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子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方法、课程体系逐步完善。[4]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实施:①公共基础课程;②专业基础课;③面向多层次、各方向的专业课程;④创新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决定了学校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而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面向社会, 因此,使学生掌握坚实的电子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了解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新学科和新技术、受到电气信息类的基本训练,成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5]也是实践教学和创新的基本出发点。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和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应围绕着两个方面:一是要保证学生扎实掌握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二是要持续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力度,建立专业实践创新平台,加强国际化教育,适应新形势下的电气信息新技术挑战。
2 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创新平台实践的必要条件
要构建整体优化的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平台基础作为支撑,这个基础就是支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否则创新平台上的实践将是空中楼阁,结果会缺乏真正的创新基础。
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工程数学分析理论、物理学、电路理论、电子线路(线性和非线性)、信号与系统、通信系统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课程,目标是培养的学生具有工程能力强,富有实践与创新精神,具备“宽口径,基础扎实”基本要求。因此,要建立电气信息类大专业的创新实验平台,扎实的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非常重要。有了扎实的基础,在大类的平台上形成宽口径的专业教学分支,构建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创新实验平台。基于这思路,可以按照一级学科招生,在前2年专注培养学生的扎实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随后进行面向二级学科专业知识培养,形成重基础的,专业特色鲜明的电气信息类实践创新平台。
按照一级学科招生,二级学科分流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模式,可以在前阶段整合和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平台,课程体系建设可以模块化规划和建设,与原先按照单一的二级学科专业培养模式相比,很多重复和交互性的知识学习可以精简,增加新的前沿基础知识、技术和相关的EDA工具在学科的应用。有利于形成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系统思想,对于后续的面向专业的学科学习具有大局观和系统观念,使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可以站的更高。
电气信息类专业是科技含量高、知识更新快、交叉学科多、国际化程度高、应用范围广、服务性强的新学科。拓宽加深基础和提高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主的全面素质,具有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
构建整体优化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应该以人才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着重突出专业基础课程间相关课程的多元化、各二级学科间的多样化,同时,应不断创新实践环节,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上,也应该适度转变角色,应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突出基础实验教学活动的思维过程,又可以给学生的培养创造富有特色的良好发展空间。
3 深化教学改革、架构多层次的创新实践平台
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已是社会的迫切需求。通过分析现有课程的不足,依据科学的课程设置,提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内容改革的方向,确定大学课程的具体内容,为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条件。
为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必须解决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在“纵向”整合与“横向”整合两个方面精心设计适应新要求的新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纵向”抓住创新能力培养这条主线,“横向”突破学科界限,建立电气信息大背景的电气信息类专业新型课程体系。
必须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考试与考核方式, 加强专业基础, 以构建一整套培养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具体说,有如下一些方案:
3.1 基于软件仿真的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案例教学平台。
案例学习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学习方式,在创新工程教育教学的背景下,基于问题解决的案例教学在工程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问题解决子目标、基于产生式问题解决、基于图式和自动化、基于问题表征是有效的案例教学模式,对这些当前广泛使用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分析和评价对工程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指导意义。
在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既方便学生理解,又有利于后续阶段的实验验证。类似这样的软件还有Matalb\smulink、Multisim、SPICE、ADS等众多EDA工具应用软件。
3.2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完善课程体系的信息平台建设。
搭建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专业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目前在信息化建设中还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程网站建设的统一性、规范性和可适用性有待加强,同时由于资源数量的有限,教学资源还不能充分满足同学需要,同时更新周期长;学生上网参考学习的交互性开发不够等等问题。
现阶段电气信息类课程建设网站良莠不齐,教学信息不够全面;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存在着重复建设问题。
电气信息类专业网站建设应以丰富课程背景为基础、构成一个非单一课程的综合的课程体系网络资源,增强学生学习该专业的积极性以及启发学生对后续问题的思考等为出发点,在组织课程网站内容的时候,参考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根据一系列的观测点来确定,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添加上网资源以及相应的功能模块,比如:考试信息、教学活动变更、留言簿、网上交流等,让网站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成为一个能够进行师生交互的平台。
教学的组织开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课程网站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网站上的各类信息资源,建设一个能上传和下载功能的服务器。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网站的建设应与电气信息类专业发展的大背景相协调。
3.3 引入科研与教学交互的研究型教学平台。
研究型教学强调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研兴趣,同时促进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研究项目,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兴趣,研究型教学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电气信息类专业采用的教学模式之一。
随着电气信息类专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课程非常有必要进行研究型教学的探索,把研究生教学中好的教学模式引进到本科教学中,针对本科生的认知特点,探讨在课程实践中进行研究型教学方法,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强调创新性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且加深对专业课程理论的理解。
研究型教学平台的建设应突出以科学研究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旨在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兴趣,在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深化专业理论理解。
3.4 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和竞赛测试平台。
建设和开发具有创新能力的实践基地,更新教学手段、开放实验室等等,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创新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平台的必要途径。
实习基地建设对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科来说是关健问题之一,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应该着重从“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入手,探索电气信息类学科实习教学可行的有效方案。
目前,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全国电子设计竞赛规模已经形成,如何根据学生兴趣和学科专业特点,积极建立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实践应用与创新平台对教学改革将会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教学改革成果起到检验作用。在广泛吸引学生参加, 发现优秀人才方面起到了独特作用。通过电子设计竞赛,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把这一阶段的成果得与失反馈到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
4 结语
电气信息类教育的发展历程,虽然每一个不同时期的课程体系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课程体系的构成既要具有核心,又要具有灵活性和弹性,以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性。但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创新教育不够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的创新教育应融合专业教育和创造学等其他学科。课程的创新实践和创新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目前随着电气信息类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由于创新实践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优点,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越来越重要。
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创新教育首先要从课程教育开始,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创新平台实践的必要条件,同时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实验平台建设应具有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和原则,根据二级学科特色,逐步形成高水平的、多资源的实践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征求意见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赵丽平, 何正友, 赵舵. 电气信息类专业高水平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4 :61-65
[3] 邱捷,胡增存. 国外著名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教育剖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6:76-79
[4] (美)戴尔蒙德 著,黄小苹 译.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实用指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 闫敬文.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设想及方案设计.电气电气教学学报,2003,25(4):8-11
论文关键词:城市;垃圾箱;形象
1 国内垃圾箱现状分析
1.1 大理石垃圾箱
大理石垃圾箱总体造价要比之前所用的分类垃圾箱低,较普通塑料垃圾箱固然有既无人偷又摔不碎的优势,但是由于过于结实导致搬运困难,且容量小,无垃圾箱盖。垃圾箱内的塑料口袋泄漏之后垃圾箱底部无法清扫、清理。因此,大理石垃圾箱暴露了其容量太小,清运不及时,没有盖子等缺点。垃圾箱及时清运需要人力,而且其也应起到本身优美环境的作用。
1.2 地埋式垃圾箱
箱盖露在外,箱体埋在地下,这种可以防止塑料袋乱飞、捡拾人员乱扒垃圾的“地埋式垃圾箱”被大众认可。垃圾箱盖子为踩踏式的,扔垃圾时,人们只需要用脚踩一下,箱盖就会自动打开,即可扔进垃圾。垃圾箱的盖为双层,被扔进去的垃圾非专业人员不能掏出。地埋式垃圾箱内的积水排放、如何清扫是严峻的问题。
1.3 “突出”型垃圾箱
设计教育是全民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我们许多市政管理部门为了突出自己的成绩,把垃圾箱漆成红。“红色”是色彩中给人视觉冲击力最为强烈的颜色,这与环境格格不入,既不协调,又不美观。
1.4 “隐蔽”型垃圾箱
同“突出”型垃圾箱相反,“设计巧妙”的某旅游景区观光山上的垃圾箱,隐蔽在石道上。垃圾清理困难、工人作业危险,背面就是的陡峭的悬崖……领导在想如何隐蔽垃圾箱时恰恰忽略了安全性问题。
1.5 忽视科学、过于强调艺术的垃圾箱
(1)狮子造型垃圾箱。狮子造型垃圾箱曾在中国极为常见。狮子原本在门两侧,却被设计者设计成“垃圾箱”后,不但没有“一举两得”反而影响市容。设计者注重垃圾箱的美观,却忽视了垃圾箱的基本功能。水泥制成的垃圾箱,垃圾根本无法搬运。看守大门的北京狮子是城市的镇宅之兽,将他作为垃圾箱有反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人把狮子吉祥物做成垃圾箱,这种不尊重中国传统的设计不被世界接受,所以狮子类垃圾箱设计是最大的败笔。
(2)“花蕾”造型垃圾箱。“花蕾”造型垃圾箱,忽略了垃圾箱的原本功能是既要储存垃圾又要易于装卸。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用垃圾箱来美化城市,形成垃圾箱怪异造型的流行事态。请问此“花蕾”型设计垃圾箱能容纳多少垃圾呢?
(3)“信箱”造型垃圾箱。金属信报箱型垃圾箱,造型固然很好看,但实在很难清理,且不易于垃圾存储和搬运。
1.6 新型可移动式垃圾箱
胶封不漏水,加盖不跑味,容量两吨多,小车拉着走——这就是可移动式垃圾箱的特性。其优点有:可移动、容量大、封闭好。封闭性好是这种垃圾箱的最大优点,箱体四周没有任何缝隙,除了残土外,任何垃圾都可以收集,包括液体垃圾。由于它的底部是锰钢材质,所以耐腐蚀性特强。有诸多优点的垃圾箱却失掉了最重要的功能——垃圾分类。我国的垃圾箱设计一直在努力真正实现垃圾分类。
1.7 “分类”垃圾箱
恐怕只有生物工程硕士以上专业毕业生才会了解有机物投放口和无机物投放口的投放垃圾的区别。所以,有机物投放口和无机物投放口分类垃圾箱注重材料,而忽略社会学。我们一直在努力实现垃圾分类,却在在垃圾箱设计改进的路上跋涉。
2 可行性建议
(1)垃圾箱实现体量大、口很小、密封严的设计。口小不易于有害气体的挥发、扩散。
(2)民众要有良好的分类扔垃圾的习惯,每年法国80%的废弃包装类垃圾都得到了循环处理。63%的废弃包装类垃圾经再处理后被制成了纸板、金属、玻璃瓶和塑料等初级材料,17%被转化成了石油、热力等能源。
(3)实施可燃、不可燃、玻璃、宝特瓶、铁罐等垃圾分类,实现彻底而仔细的分类标准。例如,日本分类垃圾箱的第一个箱子里是玻璃瓶和易拉罐;第二个箱子里是塑料瓶;第三个箱子里是塑料袋和餐盒;第四个箱子里是废纸和杂志。图示即可。日本也经历过从垃圾分类配文字时期,最后彻底演变成只用世界人民都可看懂的图像说明。
(4)垃圾箱把世界各种酒瓶由电子分码将瓶子分类,回收垃圾形成产业。回收垃圾会有很高的收入,可以考虑将此收入分给“城市美容师”。
(5)全民环境健康教育。环境卫生靠市民的自觉性,发达国家的环境卫生既是靠自觉性,并非环卫工人的庞大队伍。中国付出的人力和物力是由于中国市民从小学无环境健康教育,导致给国家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造成负担。全民环境健康教育应从孩子抓起,全民族的意识必须从小学、中学做起,要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企业机关。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平等 教育决策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一、政策主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保障我国外来务工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问题的决策分析
二、问题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我国社会特有的“农民工”群体。与此同时,一部分农民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人口流动呈现出“举家搬迁”的现象,大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跟随父母流入城市。另外,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也大批存在,他们的教育问题也令人担忧。保障农民工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政策目标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2003年教师节,总理专程赴北京石景山玉泉路小学看望那里的农民工子女,在黑板上写下这句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展望。我国的义务教育面向全国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城乡,不分人群,农民工子女理应受到良好公平的义务教育。
四、方案设计
农民工子女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随父母进城的随迁子女,一类是被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针对这两类人群的义务教育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2、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
五、决策分析
(一)针对“随迁子女”的方案。
1、优点:
可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从体制上保证随迁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让流入地政府直接承担起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责任,有利于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强化,在体制上有利于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一样受到当地相应水平的教育。
2、缺点:
会导致流入地政府的“不堪重负”。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会导致流入地教育资源的更加紧张,使当地财政“不堪重负”。同时,由于“两为主”政策没能就流出地政府的辅助责任作出详细的设计和要求,客观上“免除”了其对流出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责任,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流出地”财政、管理、师资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导致了另一种“不公”。
农民工子女会存在入学适应难等问题。从已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看,目前,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公办中小学大部分位置较为偏远,学校环境较差。即便个别学校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但是学校自身办学环境相对其他一些公办学校来说,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体上来讲,教师对入学的农民工子女态度是积极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一定的被动性。而且随着学校农民工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有些城市学生的家长一方面担心学校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他们怕农民工子女给自己子女带来不良行为影响。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的学习氛围较之其他学校来说,不甚令人满意。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也普遍存在适应不良和学习差的现象。
(二)针对“留守儿童”的方案。
1、优点:
鼓励社会参与,可以调动大量资源,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负担。公民的志愿服务意识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为有需要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帮助可以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公益人士,如港澳台和内地的知名企业家、演艺家等,他们的资助是发展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的一大资源;二是大学生志愿者,近些年高校公益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很是盛行,大学生通过参加支教、公益宣传等活动,也可以为留守儿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在大学就参加过对留守儿童的捐款捐物活动;三是一些民间社会组织的长期服务运作,像广东的“华裔助弱服务中心”、四川的“萤火助学志愿服务中心”、安徽的“太阳伞服务队”等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机构。这些力量可以有效地带动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怀。
寄宿学校的建设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上学远等问题。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住在偏远的山村,到当地学校上学,往往要长途跋涉,早起晚归,上学十分辛苦,且存在安全隐患。建设寄宿制学校可以让学生避免奔波,方便读书,同时留守儿童在家大多由爷爷奶奶照顾,存在相应教育和照顾上的问题,留在学校可以较好地解决该问题,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缺点:
寄宿学校的设置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情感上的缺失。寄宿学校再好,毕竟不是孩子们的家。留守儿童大多为年幼的儿童,正是最需要家庭关怀的时候,学校是否能代替家、照看留守儿童是否是教师的职责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六、结论
从总体上,纲要中列出的解决方案符合目前的问题状况,有利于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但政策的关键还是在于落实,期待这两个方案能不断完善、达到预期的目标。
“农民工”群体是中国现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随之产生的特殊社会问题。产生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独有的城乡户籍制度和对教育投入的不足, 看来彻底解决该问题还是得放在改革和发展这个大方向上来,这与分析其他社会问题后的结论有种殊途同归的感觉了。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斌.和谐社会视域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载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2]陈家斌、王守恒.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回顾与思考,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2月第22卷第2期.
[3]杨润勇.新背景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与建议,载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7期(上半年月刊).
[4]吴向东.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载教育政策研究2010年第7期(综合研究).
[5]王清志.浅探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载中国农村教育2009年7月第8期.
[6]吴瑞君.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思路,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0月.
[关键词]市情教育;思想政治;创新
近年来,在市委党校的主体班教学中,“空对空”、“两张皮”的倾向有所显现,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不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党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与实际特别是邯郸的实际―邯郸市情紧密联系起来势在必行。
一、在传统历史文化教育中进行思想教育
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值,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是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做到:首先教育学员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吃透这些人类的瑰宝,铸造邯郸文化新的辉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最强烈、最真挚的情感,形成共识和共同的信念,产生强烈的共鸣,把邯郸文化真正内化为一种人文精神、城市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品格、性格和人格魅力,内化为能力、本领和精神,内化为自身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内化为自觉行动的纲领和指南,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动力; 其次,启示学员充分发扬邯郸优秀文化中的精粹,大力宏扬“开放,进取,包容”的改革精神,“将相和“的精诚团结精神和重社稷、轻荣辱的高风亮节,敢于拼搏善于斗争的完壁归赵精神,撼天地、泣鬼神,勇于征服自然的女娲精神……第三,引导学员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振兴邯郸发展邯郸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
二、在市情常识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
邯郸区位独特而优越,交通发达而便利,资源丰富,物产丰饶,产业基础雄厚,城市功能完备,文化旅游繁荣,开放格局良好。这些都是值得自豪和欣慰的地方,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优越条件,充分利用好、发挥好这些珍贵的条件和资源,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同周边城市相比,我们的区位、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尽人意;我们的资源虽然丰富,但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的产业虽然有基础,但资源型产业的比重太大,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尽理想;我们的文化旅游,城市功能都有提高服务质量、提供更优良产品的巨大空间;我们改革的速度、开放的力度,都有待于极大的提高和加大。
三、在成就和前景中展开思想教育
建国五十多年来,邯郸已由一个冷落萧条的小市镇,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城市人口超百万的新兴的较大城市。特别是以后,邯郸更是由一个封闭半封闭的城市,变成一个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城市。三十年来,从经济建设到政治建设,从文化建设到社会建设,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乡村到城市,从机关到企业,邯郸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这三十年,是人民群众生活改变最大、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十年,是社会逐步走向和谐的三十年。
成就诚辉煌,前景更美好。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邯郸未来发展的意志更加坚强,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空间更加广阔,规划更加务实,策略更加灵活,实施更加有力!
【关键词】知识降位论;应试教育;素质
接受了十多年的中国教育,我深刻体会到了‘应试教育’带给我们的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等积极成功的一面,也感受到了“应试教育”使得社会各界人士为了通过学校教育打造新世纪优秀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家庭内部对于人才的需求而如何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放弃尽可能多的休息娱乐时间去拼命地奔赴高考战场。“应试教育”带给我们的优点和缺点,很多人都了然于胸,但却很少有人能系统准确的评判这种教育模式。这就导致最近有很多人士片面地看到应试教育的缺点而忽视其存在的优点,应试教育被当成素质教育严格的对立面被抨击,一股轻视知识(即‘知识降位论’)的教育思潮开始盛行。“知识降位论”最早见于王策三教授的论文《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中。知识降位论得以发展传播的原因除了素质教育的提出外,还有诸多其它原因,本文就此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地区“知识降位论”盛行的原因
在农村地区,传统的生活方式让土生土长在农村的人们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想观念:一辈子不太可能和最高端的技术,高档次的生活扯上关系。虽然很多长辈渴望孩子多接受学校教育,学会基本的识字计算唱歌等技能,但从根本上来讲,他们并不懂得接受教育与他们今后人生的转折,生活的质量有什么样的关系。他们没有意识到教育还有更加广阔的概念和意义,比如:学了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生可能回农村创造超高的价值和财富。他们很少见一个成功接受高等教育人的最终人生高度,因此孩子辍学打工这种事情很常见。所以提高农村人们的教育意识和观念对于农村教育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现在去偏远落后地区支教的教师很多,我希望这些老师能借此机会向那些地方的人传播教育的内涵及意义,让他们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对接受教育产生兴趣。
各种环境条件的限制也是“知识无用论”在农村的传播的原因。如:资金不足,教学设备不合格;师资不强,教学的两个主体之一出了漏洞;外部社会环境没有对他们造成如城市般的压力和动力,使得学习的主体--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得不到充分调动,潜力得不到深层开发。
二、城市地区“知识降位论”盛行的原因
而在城市,知识降位论的盛行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不合理或是太单一。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每天接触世界各种高品质生活,见识广,他们内心渴求高档次生活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一旦有一种方式途径能让他们最终达到追求高品质生活这一目标,他们会很乐意接受并付出努力的。但是现在厌学的情绪在中学生中的普遍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并且意识到他们厌学的根源是学习的内容不能帮助他们达成目标,也就是不契合社会实际;学校的教学方式又总是把他们固定在教室单调地听课,做题,考试,还要承受巨大压力,失去了和外部世界的正常联系让他们感到不安,他们开始对学校教育的作用产生质疑,知识降位论也就产生了。
三、虚荣心引起的知识降位
我发现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平常生活学习中,普遍也有这样一个共识:那些比较注重外在形象的学生大多数不太爱学习,而是有体育,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特长;而打扮朴素的学生多半是很爱学习和专研问题的并且成绩较优异的,但是不太爱在其它技能方面下功夫的,从而形成书呆子的形象。为了不让别人认为自己很书呆,没有特长,学生们开始有了《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中所提的“学习好反而不重要,要被淘汰;上大学成了落后的观念;学生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也错了”现象,知识降位论便得以滋生。也就是这样一种消极的生活共识使得学生心中虚荣心被勾起,而他们又没有足以强大的正确价值观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知识的学习也便慢慢被降位。
四、教育的隐性价值被忽略
我认为,教育的价值分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知识降位论的出现很大部分原因是人们只认识到或夸大教育显性价值,而忽视教育隐性价值。显性价值通俗的说就是挣钱的多少,隐性价值包括:个人觉悟程度,享受生活的方式,认识世界的能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豁达心胸的构建,思维的广度等等。的确,现在有些高材生工资不一定比那些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人丰厚,但是,教育赋予我们的隐性价值将会在我们今后的人生中发挥它潜在的作用,并且这种能量是无比巨大的。比如:教育让我们有一种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并且是完全发自个人的,不借助外力的作用。它如果能提高教育隐性价值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我相信知识降位论不会盛行。
五、明星的错误示范
据我了解,现在中小学生中的追星族是很多的。很多韩国名星,国际巨星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年收入是惊人的,远超出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比如韩寒,成绩差但就是写作能力强,很多运动员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仍然是世界冠军。这些明星的经历本应该产生一种正面积极的教育意义―努力才能成功。但是中小学生没有足够的判断力,会觉得高等教育对于他们收入的获得没有太大作用,就使得他们觉得知识无用了。在这时候,成年人要做的就是改变他们的观念,然而如王策三教授所说,很多专家却附和孩子们,失去理性思维判断,最终对“知识降位论”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启示:摒弃“知识降位论”,充分发挥知识的价值
“知识降位论”的传播和抨击“应试教育”之风并行。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应试教育”盛行是有它的现实基础的,学校教育得以盛行是因为它对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人类文明传承,新技术的创造,社会水平的提高是很重要的。时期进行的学制改革把小学缩短为五年,初中高中各缩短为两年,大学停止招生,学校教育删减了大量科学文化知识,如地理学科,生物学科,美术学科等,这些最终导致中国教育受到了巨大创伤。所以我们不能任“知识降位论”肆意发展,而应该更加注重和发掘知识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人才价值,以及知识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认识论(修订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116-120.
关键词:矿区 小学班主任 教育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主要力量,特别是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最初的引路人,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巨大。
对于矿区小学班主任来说,鉴于学校及所在环境的特殊性,具体表现有矿区小学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学生家长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孩子疏于管理,故其教育管理工作不同于城市和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因此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管理工作是必须的。
一、小学及环境现状
矿区小学隶属于矿区,是矿区社会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矿区小学远离城市,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没有城市小学那么好,但强于农村小学,加之矿区学生绝大多数是职工子女,家长总体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简单粗暴,很容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1],再者矿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家庭、社会中的一些不良影响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且随着矿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减缓和就近城市吸引力的增大,一些矿区职工离开矿区,导致其子女的上学问题变得愈加复杂。因此针对矿区小学及其环境的变化改善相应的教育、管理工作对矿区小学班主任来说刻不容缓。
二、矿区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几点:
(1)营造民主平等的班级氛围
班主任和学生是两个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要改变以前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因为这种态度只会导致师生间的隔阂,既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树立人本主义学生观,不能管得过严、过宽,要摒弃一个人说了算的工作作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使其成为班级的主人。
(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衔接的成长网络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密切结合和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小学生教育工作中薄弱的环节。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矿区小学班主任应从班级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引导。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学校对家长进行的家庭教育辅导、讲座、咨询等形式的活动,向家长宣传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传播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此外还应主动向家长推荐好的家庭教育书籍,不断推进矿区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提高,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展各种评比活动,树立家庭教育先进的典范,并推广好的家庭教育经验。至于社会对小学生教育方面,对矿区小学而言主要是呼吁矿区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矿区小学的师资水平,丰富、完善学校的教育资源,并投资建设少年宫、科技馆等课外教育基地,同时还要利用好矿区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校内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上述的各种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对于小学生教育的沟通互动更加顺畅,促进小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3)因材施教,鼓励、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不是每个学生都优秀,但他们一定是可爱的;不是每个学生都出类拔萃,但他们一定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相同的学生[2]。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用爱去温暖学生们幼小的心灵,用责任区承担教书育人的重托,用知识去浇灌他们渴求知识的梦想。班主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其个性化发展的环境,给予更多的呵护和友爱,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对小学生的教育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作为矿区小学班主任肩负着教育、管理的双重重任,无悔的为学生的成长输送营养,承载着学生前进的脚步,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时代赋予的责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