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营造好氛围
在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是上下级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显然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形成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这是在思想品德课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首先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建立合作的、和谐的、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例如在讲“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时,笔者针对学生在遭遇挫折之后产生的紧张、消极、伤心、气愤等消极情绪讲了一个钢琴家的故事:“一个钢琴家到一个城市举办独奏音乐会,谁知首场演出观众不足3成。但那位钢琴家并没有为这难堪,他在演奏前对观众说:‘你们城市的人很有钱,每个人都定了3个座位。’观众一愣,随后便会心地微笑起来,并长时间地为钢琴家的幽默鼓掌。”幽默的故事,打破了课堂的沉闷,缓解了紧张的情绪,融洽了师生的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还应该在课堂营造心理相融的环境。要做到师生心理相融,教师必须得首先接纳学生。接纳是师生心理相融的切入点。无论学生说出不佳的观点,还是做出不良的行为,教师都应当使得他们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仍然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承认和尊重他们的权利,以最大的热忱帮助他们解决其心理问题。教师要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使得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他的体验,并且与他有同样的感受,能够知道他们的孤独,懂得他们的失望,理解他们的气愤等。分享学生的感受,能有效地将师生置于平等地位,使学生容易接受来自教师的各种帮助。特别是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时,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重视那些品德、智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2 紧扣思品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从认知开始的,只有对一件事情有了正确的认知,他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表现才能表现出一定的健康水平。初中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形成,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思品课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丰富多彩,七年级涉及如何设计成长计划,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逆境和挫折;级则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思品教育者则要充分发挥思品教材的优势,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化,使学生的内心有所领悟,认识有所完善,干涸的心田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滋润。
3 开展活动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喜欢在活动中学习,而不喜欢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而且,通过活动,学生的情绪情感过程有了体现,并且有了行为训练过程,使学生实现认知(理清问题)――情绪情感(情境体验)――行为(投入情境中训练)的心理素质培养过程。通过营建气氛,给学生某种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去示范去感染,可以使问题完成起来更加简单,而且在有目的、有意义的实践中,更利于学生稳固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的形成。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十分积极,对于每一项活动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评价。通过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的意识也有了提高,而且学生自己较为突出的智能表现出来,寻找到成就感。
4 拓展思品渠道,挖掘学生内在的心理潜能
一、转变观念,调整目标
在基础教育目标导向中,虽然教育方针、教学计划都有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全面发展,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学科中心主义”,甚至更为狭隘的“主科中心主义”,这种目标导向不仅造成对德育、美育、体育尤其是劳动技术教育的忽视,而且造成主科负担重、效率低,各学科间缺乏联系与沟通,课内外、校内外教育脱节,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甚至严重忽视并损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创造性的发展。在对当前教育实践目标反思的同时,应加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实现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在学校教育目标导向方面,作出符合现实教育需要的调整。具体说,就是将过去学科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以教书为首位的教学目标”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以育人为首位”的教学目标,既关注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更注重情感目标的落实,体现“三维目标”的内在统一和协调。
二、 实施渗透,关键在人
1. 教师要建立积极的态度。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期望是教师实施学科渗透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态度和期望,可以导致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和积极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构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
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除受教育观念影响外,还与教师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理解与评价、对教育方法和策略的掌握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
2. 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师角色的特殊性,不断改善和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全面育人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1)特殊的工作对象、特殊的工作任务,决定了教师实践角色规范具有较大的难度,也决定了教师必须随时防止角色意识的淡化。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规范的特殊性,以及这些特殊性对工作的要求与影响,并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在工作中趋利避害,提高教育行为的自我监控能力,以优化教育行为。(2)提高全面育人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经验与兴趣,通盘考虑学科渗透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和科学性。
三、多管齐下,分层渗透
1. 学科之间的协同与相互渗透。学校教学以学科为主要课程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各个学科中。从各学科之间构成的课程体系来看,不同学科各自独立、自成体系,充分挖掘各学科内含的教育资源和调动各学科特有的教育功能,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同实施”,因此,要通过学科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达到相互协同、相辅相成的理想效果。
2. 学科教学中的不同渗透层。一层: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态,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教师在与学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端正的工作态度,以及恰当的教育行为,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
二层:教师通过学科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心理健康的发展。
学科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要给学生全面地、丰富地发展留有充足的空间,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久地发展,教学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随意扩大、拔高。
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书要尊重学生人格。每一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挖掘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在学科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过程。学生的发展是教师教育行为、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学生完整的学习活动实际上包括有知识、技能态度诸方面内容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及教育行为,都应促使学生学会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科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有效、有益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或服务系统,引导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积极寻求并有效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帮助与指导,要促使学生在这种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和成长。
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渗透;研究
纵观我国目前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在学科教育中适当的加入心理教育是迫切需要的。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要是贸然大量的加入心理教育必然会使很多的学生和教师不适应,同时这样也会增加学校的运营成本,给学生家庭和国家带来负担。基于上述情况,我们要在实践教学中不露痕迹的加入心理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课堂里接受正规的心理教育。
一、正确树立现代教学观和学生观
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建立符合时展的教学理念。一是设立适合学科教育的教学目标。
每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不同,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因而也就产生教学接受能力的不同,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语文,有的喜欢数学等,而对不喜欢的课程就会产生厌倦的心理状态,为了化解和避免这种心理状态,老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制定适合学科教育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理念中,要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下,加强学科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在青春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要正确的评价每一个学生。传统的教学理念里,往往过度的关注学生成绩,通过排名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从而不能从全局角度去评价学生,这种激励方式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学生看来老师用成绩高低定优劣,只能导致两极分化,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这不仅仅是成绩高低问题,还有对学生自尊心的歧视。久而久之学习差的学生越来越赶不上课程教学,而且影响学习好的学生,最终只能造成学科教学失败。所以关心每一个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学习的希望,才能接受老师的教学熏陶。也只有心理接受了老师,才能接受传授的知识。教学活动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只观众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真实内心需求,这就会造成难以实现实际教学目标,也体现不出学生的真实价值。
二、合理设置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每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目标,要达到教学目标,就要从学科的内容特点出发,确定和培养适合学生心理接受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演讲或者辩论的方式来鼓励大家踊跃参加,不但起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教学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工作是否成功,各个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结合在一起并同时反应出心理层面的情况才能形成一套完成的教学目标体系。现代教学理念不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教学,还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进行多元化教学。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接受学习成果的反应,学生有怎样的心理反应就会有怎样的学习状态,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重视和观察心理教育,有助于掌握教学方法,从而改变教学方式,顺利实现教学内容。因此,不管在进行哪个学科的教学工作,都要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整体目标,同时结合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是各个学科的根本性需求。教育部发行的教材中通常会将最基础的心理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而不是在教学之外硬性的加入一些心理教育内容。第二,各个学科的教学整体性目标。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都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都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这些教学内容之外的内容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就组成了我们先进的科学教育体系。
三、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潜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都不相同,同时也都暗含着一些心理教育的内容在其中。语文、历史、地理、品德等学科都明显或者不明显的包含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语文的各个年级教材中都含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供了有效载体。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人格,还可以通过布置日记等作业来消除学生在青春期的反叛和消极情绪,并且去除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负面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灵情感沟通,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于自然科学类的学科中,如物力、生物、化学等,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学好这些学科能够树立学生的科学发展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并培养他们自主的进行观察和想象,让自然走进他们的内心,打开心门,开阔心胸,切实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广袤的天地给了我们无限的资源和生存所需的一切,引导学生使用这些科学类的学科知识以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大自然神秘,通过切身体会来获取所需的知识,还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真实事物来让学生去感受,并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进行表达。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并能无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感知力,开发他们的潜能,并能促进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音乐、体育、美术对教学成绩的要求不是很高,往往一些学校会忽视这些学科的教育,但是这些学科往往是心理教育最重要的载体,能够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有一个放松身心的机会,有效缓解学习压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美术课堂上的绘画,能够真实表达出学生的内心情感,学生在绘画中体会乐趣,感知生活的美好,也促进学生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
四、加强课堂管理,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在内心觉得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够完全发挥出内心的潜能。因此,教学课堂的环境能够真正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幽默、和谐、温暖的课堂氛围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也会积极的参加课堂上的互动,使得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如果课堂氛围非常的压抑和不舒服,学生上课的时候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容易造成学生的心慌和紧张,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效果将会大大降低。因此,必须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去学习,还能形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互动,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
每个教学课堂选择不同管理模式都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教学必须要结合本班情况选择合适的课堂管理模式。民主性管理能够使学生和教师进行高质量的沟通,教师会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然后根据不同情况来进行心理辅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放性课堂管理模式能够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发挥出他们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在最放松的方式的方式下学习新知识、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朝著正面的方向发展。
五、提高各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往往也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这种问题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要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向发展。教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素养,还包括性格、品格、情感表达,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将消极的、负面的情绪传递给学生,更不能给学生以错误的示范。教师只有完美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才能活跃课堂氛围,学生才会愿意学习、快乐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的了解教育的精髓,同时灵活的、不露痕迹的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六、结语
学科教学中融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还能够使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真正的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心理健康教育完美的、有效的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就必须要所有的教育从业共同努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全社会的教师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且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摸索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魏朝珍.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语文天地,2016(13)
[2]莫茵茵.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物理,2016(12)
关键词:中职;政治学科;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政治学科教育要求教师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但是要想提高学生的政治教育效果必须要求教师能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1]。因此,以下本文就中职政治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内容进行了浅析。
一、中职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政治学科教育中的渗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树立学生真情给的思想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中职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中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对职业人士不够清晰、价值观出现偏差、形成错误的心理认知等等,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以及促进学生未来的心理健康发展均十分不利。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那么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自我认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过去的中职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由于过于自卑、失落、成绩较差,因此规划时往往会出现多种问题,导致职业规划失去原有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并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政治学科教育中的渗透能够帮助促进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毕业后学生会走向社会,而在就业发展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提高自我的心理素质,以便有效应对就业中的各种心理压力问题,实现就业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平衡。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政治学科教育中的渗透策略探析
(一)挖掘政治学科教育中的有关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政治学科教育中的渗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政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因此需要成分挖掘政治学科教育中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因素,然后以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渗透。而要做到这点需要政治教师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两个方面着手,尽量挖掘更多的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因素,也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3]。例如,从教材方面着手,政治学科中强调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就可以从这一方面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告诉学生事情总是不断变化的,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学生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随时准备迎接生活中的变化,并且要对未来抱有正确的期望,坚信未来一定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或者告诉学生,虽然目前我们在学习、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了一定的挫折,但是也要坚信只要我们肯努力,未来一定会是我们期待发展的样子。而从学生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对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和分析,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这样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效果也有着积极的寓意。例如,中职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无论是在能力还是在学习成绩上都比别人更差,影响学生客观的自我认知和未来的长远发展。教师就可以结合哲学的有关观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告诉学生矛盾是始终存在的,我们要用对立统一两种观点来看待问题。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不足。学习成绩并不完全代表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强项和优点,应该要正确地看待自己[4]。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教师还可以以某位学生进行具体距离。如某位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算很好,但是人际关系却很好,说明该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而人际交往能力是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可以预测该学生未来在职业上的发展较好等等。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政治学科教育中的渗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理解、尊重和关爱学生,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有着重要意义。中职学生与其他学生不同的是,他们在学习上承受的压力较大。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均属于学习成绩不够优异的学生,他们在过去的学习中经常承受着家长、教师的批评和指责,学习成绩较差,经常落后于他人,因此自我心理压力也较大,对自己表示非常失望[5]。这种不良的心理情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经常关心、爱护学生,通过行为上的关心和语言上的鼓励、表扬等,提高学生的自信,缓解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积极健康的心理体验,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奠定一定的环境基础。
(三)开展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在政治学科中的渗透并非要求教师在教学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要求教师能够在行为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能够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在过去的中职政治教学以及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也经常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但是最终起到的效果却不够明显。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关。灌输式教育以及单纯的口头教育只能够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如要树立自信、要正确认识自我,但是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或者发生的事情却会让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过于理想,从而弱化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效果[6]。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进行有针对性、有效果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能够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犯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心理教育的实际意义和作用,从而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作用。如教师可以让几位学生表演一个小话剧,在话剧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内容的渗透。通过话剧的表演,学生自己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而其他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从实际的行为和实践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帮助中职学生从过去自卑、灰心、失落等不良的心理情绪中解放出来,转变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心理自信,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自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曲崴,李凤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4(04):30-31.
[2]尔古果果.中职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科教导刊(下旬),2015(07):172-173.
[3]刘秀兰.浅析如何在中职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16(01):68.
[4]简福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管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31-32.
一、引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重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为更好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师应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首先,学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使得教师容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中小学学科教学教材本身就含有大量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如语文课文《谈骨气》,在学习这篇课文后,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的强烈自尊和骨气所在,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外,中小学学科教学是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教师自觉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在课堂上营造促进心理健康的氛围。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的目标
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可分为自我意识教育目标、情感教育目标和人际关系教育目标三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教育的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提高自尊、自信水平及自我接受程度,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象,真正做到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发展提高自我价值感,能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协调、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推动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
(二)情感教育的目标
吴增强研究员提出的情感教育目标:“帮助个体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帮助个体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个体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对快乐的情感体验;帮助个体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
(三)人际关系教育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发展交往技能,使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乐于助人、善于合作与竞争,提高交往效能,进而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除遵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则外,还要遵循学科自身所特有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教师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有的放矢,切实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能泛泛而谈,针对性原则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工作更富有成效,更有意义。
(二)随机性原则
随机性原则是指有机会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创设情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不能牵强附会,把中小学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从而失去中小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如果发现了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就应该充分利用;相反,如果确实不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就没有必要强行实施。
(三)双效性原则
双效性原则是指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既要完成中小学学科教学任务,又要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双效性原则是在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衡量中小学学科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准。
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内容
(一)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协调、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五个方面。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培育和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认识自我的方法主要是:同别人比较、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分析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活动成果等。
2.自我接受
自我接受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豪感,学会从正面评价自己,正确分析、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培养自我解嘲能力,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力与特长,了解自己的独特价值,最终达到愉快地接纳自己。
3.自我协调
自我协调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积极自我与消极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关系,掌握“内心对话”的方法,善于化解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
4.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自卑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善于给自己打气。
5.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教育是帮助学生确立现实的、有价值的自我目标及合适的志向水平,引导学生合理掌握时间,妥当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同时引导学生自觉控制自我,学会处理自我意识上的困扰,努力改善自我。
(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情绪认识、情绪识别、情绪沟通、情绪控制和情绪熏陶五个方面。
1.情绪认识
情绪认识教育主要让学生明白情绪的内涵、功能、分类,情绪对学习、生活、工作、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认识人类情绪情感的丰富多样化,懂得乐观与悲观是情绪序列上的两极,掌握其间的区别。
2.情绪识别
情绪识别教育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察觉和认识自我情绪,进而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敏锐地体察他人的情绪。
3.情绪沟通
情绪沟通教育着重训练学生运用非言语手段和言语手段正确、合理、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使学生善于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培养学生移情的能力。
4.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教育主要让学生学会排解、控制消极情绪。在渗透情绪控制教育时,重点要让学生了解何为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承认不良情绪存在的事实,在此基础上,要教会学生正确控制和宣泄情绪的方法。
5.情绪熏陶
情绪熏陶教育是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积极、健康的情绪,诸如学会爱与被爱、自信、乐观、幽默、喜悦等,养成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要让快乐、乐观等正面情绪成为学生的主导情绪。此外,在情感教育中还要培养学生自我情感修养的能力,最终养成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等高尚情操。
(三)人际关系教育
人际关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交往意识、交往技能、学会合作与竞争等方面。
1.交往意识
交往意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的、全面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建立亲密关系及友谊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2.交往技能
交往技能教育是让学生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有关原理、技能、策略、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序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能够妥善地解决人际冲突,从而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网络。要让学生掌握人际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和影响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如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等),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交往方式,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具体策略,如消除同学间误会的策略、与同学和好的策略等。
3.学会合作与竞争
合作与竞争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会合作就是引导学生养成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得学生勇于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学会竞争则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竞争的两面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正当合理的竞争局面,避免因竞争而产生嫉妒、破坏等行为。
五、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要实现自己的渗透目标,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实现。渗透的途径主要有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两个方面。
(一) 创设情境
积极的教学情境,指良好的课堂气氛,是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严肃与活泼的统一,这种情境氛围的创设,可以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距离,丰富与活跃学生的思想,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份“活”气,增一份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 开展活动
从应试出发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厌学情绪渐浓,学习感官麻木,“厌之于形,恨之于心”。因此,还学生应有的内心愉悦,把教材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融课内、课外于一体,熔社会、学校为一炉,是使学生走出个人小圈子,健全人格的关键环节。中小学学科教学活动可以在课堂45分钟内进行,如每节课用3~5分钟时间讲故事、播新闻或在教学中适时举办讲座或编演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小剧本等,也可走出课堂在课外进行,参观游览,看指定的课外书,收集整理资料等;也可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亲自去发现和体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与情感,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内涵,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健全。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学科教学渗透,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科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实现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育资源层面来说,各科教学本身就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无论是社会学科、自然学科,还是体艺学科,都蕴含了大量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完善人格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有靶子,枪射击才有方向。同样,教师要明确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才有利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学科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师既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要明确每节课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而言,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力图达到以下八个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即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作为教师可采用如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所选学习材料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适当开展竞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为:第一,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有趣的、能逐步掌握的、可获得科学知识的教材,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并能将其成功地运用于实际,及时得到强化。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会觉得饶有兴味,学习兴趣就会日益浓厚。第三,了解学生的已有兴趣。新的学习兴趣很少凭空出现,它多半是已有兴趣的衍生物,因此,摸清学生已有的学习兴趣,就有了扩展和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基础。第四,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某一学科(或材料)的社会意义及其与个人的关系。
三、树立学习自信心
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信心是人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自信心强,则人际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都能有长足的发展;相反,自信不足会造成自卑甚至自闭,对成人后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整与学生的关系;注意言传身教;重视与保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
四、实施潜能开发
学生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有些学生暂时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而是因为潜能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潜能开发,主要是指开发学生潜在的心理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在实施潜能开发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为有的学生性格外向,气质属于偏多血质,善于表现自己,较早脱颖而出,才能易被人早发现;而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气质属于偏粘液质或抑郁质,不善于表现自己,常被人忽视。教育专家认为,在“有潜力的中下游学生”身上,上升的潜力和致命的弱点同时存在。教师如果引导得当,他们可能上升到中游乃至上游,若没及时扭转,可能会一直默默无闻。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变成真正的学习能力呢?教师既要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成功欲望,还要让他们掌握成功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顽强的毅力,敢于挑战任何困难。要加强注意力的训练,从课堂45分钟开始抓起。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一分钟是一分钟,让每一分钟都发挥效用。针对一些中下游学生平时不努力,到考试之前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要培养他们学习的计划性,使其改掉懒散的毛病。当学生与他人进行比较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帮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从课堂教学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五环修学法”。“五环”是指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和小结,“修学”是指学生上课跟着老师学习课程。预习是准备,上课是关健,复习是巩固加深,作业是练习运用,小结是系统提高,不重视哪个环节都不行。五个环节的习惯养成了,学习成绩就提高了。
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能力,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能悦纳他人,能适应环境。课堂是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平台。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师生面前展示自我。如设置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站起来回答,或者走到讲台前回答,把全体学生的目光都调动到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其次,教师要利用课堂优势,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根据学生的性格、气质特点,促进学生敢说、会说、能说,同时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帮助,达到促进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七、塑造乐观开朗的性格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持久;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心情总是开朗、乐观的。一个学生的情绪状态如何,是衡量其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不失时机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活泼、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
八、探讨生命教育
[关键词]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美术教育;
近年来,不断有各种关于中小学生轻生的报道屡见不鲜,有离家出走、吸毒甚至跳楼轻生等,是家庭原因还是教育问题,令人深思。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原因,暴露出来的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弱。在学校方面,一直都在探索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最好最直接的办法除了正常的心理辅导之外,就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在所有学科中,美术教育具有塑造学生健康心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等的独特作用,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美术教学之中。
一、美术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要想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⑴。而美术本身就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挖掘美术本身的心育内容,掌握什么东西是学生需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美术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从古至今的美术作品,无不体现了画家的内在思想与审美追求,无不体现画家的激情与无奈。空洞说教,会容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而美术教育就是用图式审美的视觉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跟随艺术作品的节奏感进行律动,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审美过程,让学生跟美术作品对话,在情感上跟艺术品产生共鸣。
二、美术教学过程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
教学是一种多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课堂秩序、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处理,都将对学生的情绪产生重大影响。所谓情绪:指“在人的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⑵。它能集中反映出学生是否对课程感兴趣。
美术课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老师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绪,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美术教学过程有一个先天优势,教师可以用大量图片、视频、实物、动手演示、亦或让学生亲身体验等方式,创造出这样一个空间氛围,使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的热情,达到教育的目的,反之,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呆板,充满敌对,会使学生思维混乱、迟滞,行为对抗,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因此,创造愉悦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育的功能。
然而,美术课毕竟不是心理健康课,如何才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值得我们去探寻:
1、教师应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满足21世纪的现代学生的需求。而教师往往只注重从自己出发,向学生灌输他们的思想,没有真正的去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特征,即是用老办法教新学生,那肯定会出现所谓的“问题学生”。传统的教学是一种知识教学,强调知识传授并以学生获得知识为最终目的。如有的美术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专业素养很高,自己滔滔不绝,不顾学生的反应,这就违反了“以生为本”的教学规律,也不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培养。现代美术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代化的教学条件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欣赏到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的选择性更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才能从各方面满足学生的的好奇心理,能更好的在心理上进行正确的引导。现在提倡的“教书育人”观、“教书”是手段, “育人”才是目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思想政治工作和知识技能训练应达到的水平,还要有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全面的作用,。
2、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发掘渗透的主要内容。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⑶美术教材上有很多可以加以引申,并成为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如校风校纪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热爱祖国等等。
根据我校德育“三立”课程,初一先“立归”,其中一条“穿成套校服上学”,我就结合教材中《多姿多彩的服装设计》一课,开展了《我的校服我设计》——中学生校服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认为“校服呆板、没有特点,个性都得不到张扬”。我很肯定的表扬了学生想法,同时也提出了学校校服的特点和一个学生的标志,即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还想学生传达了一个社会人的基本概念。
我又根据学生忽略传统艺术、沉浸在美、日漫画里,我又开展了历代书法作品欣赏和中外美术经典鉴赏等。同此种种,在学生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给学生的心理进行洗礼。
3、精选教学内容,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法无常法。同样,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以一种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教育没有捷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科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有的老师擅长运用视频资源,让学生在视听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陶冶学生的心灵;有的老师运用优美的语言,让欣赏课不再枯燥,而是沉浸在如诗似画的想象之中等等,但不论用哪种方法,我们应该遵循是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不要老师自己唱“独角戏”。毕竟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根据美术作为课程它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寻找合适的渗透点。我们反对作秀,在渗透的过程中,讲究自然、贴切,并能与整个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环环相扣,不做作,不生搬硬套,无中生有。
其次,在具体的渗透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握好 “度”。美术课跟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毕竟有质的区别,在一节课中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不脱离美术进行心理教育,,不然就喧宾夺主,不叫学科渗透,而叫心理辅导课了。
所以,在美术学科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教育智慧,适时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加以指引,解除学生心中的迷惑和恐惧,每一个问题行为都有一个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如果教师能运用教育智慧,就能在课堂当中游刃有余,引导学生在你的课堂里活泼、自由、健康的成长。
注释:
(1)张厚粲主编《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51页
1 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1 客观因素。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社会环境,严重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1.2 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教育部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2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 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效地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
2.2 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开展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基础比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动力,加上政治课也不是主科,思想认识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偏差,认为政治课太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学好政治课失去信心。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本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慢慢地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多数家庭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面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经济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教学实践中,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学生反应相当热烈,教学效果相当明显,并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帮助父母,分析市场行情,指导家庭经济作物的种植,同时在消费观念的教学中教育学生要理智消费,量力而行,培养健康的消费观。总之,只要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努力探索,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信心,最终真真正正的学好、用好政治课。
2.3 对学生施以“真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作用。爱,是教育的真经。它能产生育人的正确动机,能产生关心、尊重、信任学生与适度地严格要求学生的正确行为。所以,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和学生交朋友,才能走进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矫正心理偏差。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科学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出和发展,如何开展学科教育来适应新要求和新标准成为广大教共同探讨和研究的一大话题。初中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它的主要特点是探究性教学,承担着科学启蒙和科学入门的重任。初中时期的中学生正值生理成长的发育期,心理的转型期。随着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家庭教育的错位,一些学生表现出紧张、焦躁、忧郁、敌对、冷漠等态度,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一个好的心态,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社会和家庭这样的话也就成为一种空谈,在这样的条件下,科学学科教育也就无法真正起到作用。此时,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精神面貌,让健康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我们教师好好的思考。
一、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因此,很多人主观的认为它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关系。其实不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上必须让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
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学习压力已经超出了中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面临升学压力容易造成他们心灵上的创伤,加之在教师教课过程中,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偏重于说教,生硬灌输,过分强调学生的外在或掌握知识能力,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心理。由于缺乏很好的宣泄手段,有些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的创伤在他们内心不断积累,各种失控越轨行为在学生群中时有发生,对学生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如果教师可以结合心理教育来进行教书,愿意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样学生可以更主动的去汲取教师给予的知识和本领,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以前,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以至于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以下就个人看法发表几点意见,提供给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
1.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课堂氛围的影响。这就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创造一个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课堂环境能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内心享受,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例如在教室中摆放一些盆栽,名人名言,字画书法或者校风校训,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还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优美的旋律或舒缓的音乐,让学生绷紧的神经得到释放,达到松弛情绪的目的,从而得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其次,古语有云:言传身教。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的影响,在精神上产生共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老师的语音也十分重要,往往一个恰到好处的点拨或表扬,能激发出学生对所学知识极强的兴趣,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样的课堂能给学生带来愉快、开朗、乐观和自信的积极情绪,不再会心里压抑,恐慌不安,达到理想的状态。
2.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而现在的教学却违背了初衷,学生为分数而拼搏成为读书的机器,作业的奴隶,加大了学生心理负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倒置了教育手段与目标的坐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讲过沸腾的知识以后可问学生:一锅烧开的水里,放一杯冷水,不让开水进入,杯也不触及锅底,问经过一段时间的烧煮,杯中的水能不能沸腾?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可沸腾的,教师再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追求答案的强烈意愿。另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供学生在课上和课下思考和验证,如飞机很重为什么能在天上飞,金鱼为什么可以在水里随意的上下游动。学生年龄还很小,集中力和自制能力都比较弱,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身上,这对于学生加深知识的了解也十分有帮助。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的意义远大于掌握知识本身。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本领,任何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但是要让学生掌握这样的本领,他们本身的主观性就十分的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主自愿的去思考成为教师课程教学的重点,也是广大教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学习的兴趣和方法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例如,在教授科学计数法时,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数量级,让学生自己往里面填写。好比人就是米这个级别的,而珠穆朗玛峰就是千米这个级别的,从而让学生自己大概明白数量级差异所带来的区别。进一步教师可以在课上放几个容量不同的量杯,让学生把同样的水分别倒入其中,他们会惊奇的发展10个小量杯(1mL)的水正好和一个大量杯(1L)的一样,这个时候再切入单位换算的概念就简单得多了。有的时候一些趣味游戏和问答,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把他们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这样的效果会远大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书育人”不是一个刻板的工作,是一个非常需要人与人交流的平台。教师如何扮演好其中的角色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老师必须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要做到平时关心和爱护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做到语言文明,举止大方,仪表整洁;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与他们交朋友。当然,在专业水平方面也要不断提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教师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学生就会给予惊喜的回报,这也教师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张承芬.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明天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