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科学原理范文

管理科学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科学原理

第1篇:管理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运筹学;数学模型;科学计算能力;教学改革

管理科学是对与定量因素有关的管理问题通过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辅助管理决策制定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学科的传统名称叫运筹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知识和技术的总体。管理科学研究只是对问题涉及的定量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向开明的管理者提出建议。管理者还必须要考虑管理科学领域以外的众多无形的因素,然后根据其最佳判断做出决策。管理科学主要以数学和计算机为工具,以社会科学为基础,尤其是经济学。

1.培养科学计算能力应该是培养现代管理人才的教育目标之一

科学计算能力是指利用现代工具(包括硬件和软件)解决管理科学中计算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掌握一种计算软件、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实现高效的编程和运算、对计算结果做正确的表述和图解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提高科学计算能力当然是商学院培养管理人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环节。作者曾经遇到一位本科毕业生,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新人民币汇率制度下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研究》。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外汇储备(不含港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美元资产,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而就目前国内的外汇管理体制而言,总量管理受制于国际社会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评估:当外界预期人民币汇率上升时,大量资金涌入国内,外汇储备迅速膨胀,而当外界预期人民币汇率下降时,资金外逃则使得外汇储备总量下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央银行发挥这方面功能的条件。在这一背景下,对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尤其是币种结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该学生主要利用哈里马克维茨(Harry Markowitz)和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创立的均值――方差理论建立一个非线性数学模型,对我国外汇储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以确定外汇储备的最佳结构。他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复杂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可是计算不出结果。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商学院的学生学习管理运筹学时,艰深的数学理论让他们捉襟见肘。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高考入学比例逐年攀升。有些文科生的数学基础及其能力与理工科学生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造成了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给教授管理运筹学带来了客观上的困难。另外,在中国管理运筹学的教材还是20年前的老面孔,往往比较侧重基本原理和算法的陈述,过于强调数学公式及其推导,较少使用计算机,与现代化管理脱轨。许多商学院的学生在选择管理运筹学课程和教材时表现出了相对大的焦虑和怀疑,焦虑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运筹学是一门高度抽象化、高度数学化的学科,而这也使得大多数人对于管理科学方法能否处理实际管理问题产生了怀疑。二、历史原因。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取代了计算器,成为了主要的计算工具,它的标志是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科学计算软件的成熟。这些软件的特点是用矩阵和数组为模型,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计算。然而,计算机取代计算器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意识的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中国的大学几乎还没有给学生进行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的教育。直到现在情况并没有根本变化,我国在大学课程中使用计算机方面与世界各国的差距在不断加大,从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可见一斑,因为它们没有反映出计算机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在1990年代中期,国外大量课程的教材都已经采用数学软件来做分析和计算,而国内教材都比国外滞后,《线性代数》教材的差距在10年以上,因为国外所有《线性代数》都用了数学软件。大家知道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运筹学软件主要有MATLAB优化工具箱、LINDO、LINGO优化工具箱,而它们的使用都要建立在矩阵、数组的基础上。矩阵、数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规范化表示和计算海量数据群的形式。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点,欧美各高等院校MATLAB已经成为《线性代数》、《时间序列分析》等诸多课程的基本教学工具,成为大学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设计研究单位和工业部门,MATLAB已经被广泛的用于研究和解决各种具体的工程问题。然而,让我们的学生学习以上这些比较复杂的专业软件是有一定难度的。

2.改革理念:需求牵引、技术推动

先回顾一下处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定义问题和收集数据。管理者必须鉴别出所要考虑的问题以及确定研究的合理目标,然后可能会在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时花费很长的时间。2.构建模型(一般为数学模型)。商业数学模型同一般的数学模型一样也有其描述问题本质的等式和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组成的系统。3.从模型中形成一个对问题进行求解的基于计算机的程序。一个设计完好的数学模型的完美之处在于它能够在计算机上运行数学程序对问题进行求解。4.测试模型、修正模型,应用模型分析问题并给出管理建议。从处理管理问题的步骤可以看出,数据的收集和模型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而这两点分别与统计学和管理运筹学建模及其求解有关系。统计学教学中,统计开放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将统计学基础方法与软件的处理技术相结合,提高读者借助统计分析工具,利用统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许多的统计学软件不断地被应用到统计学开放实验的课程中,而且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些统计软件会比Excel电子表格软件更高级。然而,大多数管理者和其他从业者们都直接选择Excel电子表格软件。这与当前的商务环境、世界计算环境对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的大量需求有直接关系。值得庆幸的是,Excel电子表格软件也提供了管理运筹学建模及其求解的功能――规划求解功能。美国高校的管理运筹学从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其主要表现为美国各个大学已经普遍采用“Excel电子表格”。使用电子表格已经成为管理运筹学的一个明显的潮流。在美国管理运筹学用的较多的教材是《数据、模型与决策――运用电子表格建模与案例研究》,作者通过运用电子Excel表格对所有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一方面使读者的注意力始终集中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提炼数学模型的技巧上,另一方面使得读者掌握了分析求解的工具,能够对求解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对管理实际问题做出决策。

3.案例比较

例:任务分配问题。某车间有甲、乙两台机床,可用于加工三种工件.假定这两台车床的可用台时数分别为800和900,三种工件的数量分别为400、600和500,且已知用三种不同车床加工单位数量不同工件所需的台时数和加工费用如下表.问怎样分配车床的加工任务,才能既满足加工工件的要求,又使加工费用最低?

解:设在甲车床上加工工件1、2、3的数量分别为x1、x2、x3,在乙车床上加工工件1、2、3的数量分别为x4、x5、x6,可建立以下线性规划模型:

运用MATLAB优化工具箱编写M文件如下:

f = [13 9 10 11 12 8];A =[0.4 1.1 1 0 0 0

0 0 0 0.5 1.2 1.3];b = [800; 900];

Aeq=[1 0 0 1 0 0

0 1 0 0 1 0

0 0 1 0 0 1]; beq=[400 600 500];vlb = zeros(6,1);vub=[];

[x,fval] = linprog(f,A,b,Aeq,beq,vlb,vub)

结果: x = 0.0000

600.0000

0.0000

400.0000

0.0000

500.0000

fval =1.3800e+004

即在甲机床上加工600个工件2,在乙机床上加工400个工件1、500个工件3,可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使总加工费最小为13800。

若使用Excel电子表格的规划求解功能,同样也可以得到比较漂亮的结果,而且还可以得到敏感性分析报告。

4.运筹学开放实验

运筹学开放实验与管理运筹学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目的:充分发挥Excel电子表格软件这一先进的计算机工具的强大功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软件的应用引入到课堂教学,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求:能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中的规划求解功能求解运筹学中常见的数学模型。

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

5.结束语

第2篇:管理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教学研究;经管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053- 02

1 前 言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集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边缘性的新兴交叉学科。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于80年代引入我国。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原来只是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需要大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有鉴于此,从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管理信息系统”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类学科的核心课程。我校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我校商学院工业工程、产品质量工程、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专业都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欠缺成为学习这门课程的障碍。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距离太远,难以理解、接受相关的学习内容。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特点,分别从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2 合理明确教学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既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部分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但由于两类受众对象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教学上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经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工作,他们应该是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张义刚[1]认为应该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 以后在管理工作的岗位上, 能够更好地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改进, 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使学生掌握MIS 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备较强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能力;(2)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战略性作用,培养其在信息化环境下管理和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参与意识,使其了解MIS 开发步骤和方法,能够配合MIS的开发工作。系统开发中的3个步骤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系统实施涉及到软件工程、程序设计等知识,这些是经管类学生的弱项,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不应要求能够进行系统实施,而只要能够完成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工作就可以了。另外,从专业分工的角度来看,系统实施应属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范畴。

3 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就可以科学地规划教学内容。一般来说,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在概念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认识组织中的信息系统,特别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信息系统。第二部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介绍信息系统基本的组成部分及其发展趋势,即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管理和通信网络。第三部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介绍信息系统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以及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第四部分是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介绍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项目管理,以及投入使用后的维护和评价。第五部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典型应用,如ERP、CRM、电子商务等。

在以上教学内容中,如何针对经管类学生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淡化末节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张义刚[1]认为,为了使管理类专业学生以后在管理工作的岗位上, 能够更好地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改进,应该把数据流程的分析和如何利用数据来解决更多的管理问题作为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顾继光[2]认为,教学内容往往受到所选用教材的制约,教材出版时出于通用性的考虑肯定会使其缺乏对特定对象的针对性, 所以在授课时应“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注意把一些教材上没有深入和没有出现的内容引入课堂。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课程教学中不侧重于讲解信息技术本身,而是重点讲清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管理的革新与信息技术改造的关系、管理的需求与信息系统实现的关系。重庆工商大学在本课程教学中强化了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中需求分析的讲解和分析,淡化了其他具体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内容,从而突出了管理类专业的特色。

我校经管类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是参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或使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首先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化观念,认识信息化大潮的背景及其对社会、企业的影响,通过分析讲解一些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作用的认识;其次,强调数据和数据管理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如何运用管理模型解决管理问题;第三,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系统的思维考虑管理问题,如怎样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如何进行业务流程改进和再造,如何画数据流程图等;第四,在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需求分析能力,相对淡化其他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的具体内容;最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并了解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和评价工作。

4 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的很多方面。对于从未走出校门,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的大学生而言,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如果只重视理论教学,学生往往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学内容,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加强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方法[3-6],如引入案例教学法、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等。下面分别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讨论如何改善教学方法。

4.1 理论教学

理论讲授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通过课堂理论讲授,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本课程相应的理论知识。在课堂理论讲授中,应特别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学生的思考、提问等交流,使得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逐步了解和认识。

案例教学较好地弥补了学生企业管理经验的欠缺,通过实际的案例,学生可以观察到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通过对各种业务流程的分析,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管理的内涵,进而对管理信息系统产生感性的认识。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讲解案例,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去, 促使学生将以前所学的内容应用于案例分析中,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可以把课堂上要用的案例提前给学生,并把案例的思考题一起给学生, 这样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案例中,避免了将“案例学习”变成“听故事”,锻炼了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案例教学以外,还可以通过课堂演示某个开发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讲解其内部原理和功能,加强学生对现代应用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到企业实地调研,使学生切身感受信息化对组织变革和管理效率提升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4.2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实验等帮助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认为该课程实验只是局限在课程设计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系统,一些院校在课程设计之外还安排了实验教学。如重庆工商大学将实验教学从低到高、从易到难分为4个层次:认知性实验帮助学生感性认知“MIS是什么”,案例分析实验让学生了解MIS是如何开发的,模拟性实验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解决系统开发中的难点与关键,最后设计性实验(即课程设计)让学生学习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前3个实验帮助学生逐步地加深对MIS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的课程设计锻炼学生达到能够自己开发的程度。这样的实验安排对我们很有启发。

对于我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认知实验可以采用课堂演示一个系统,也可以安排学生上机操作了解ERP 系统中的财务子系统、采购子系统、销售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等功能模块,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企业相应的业务流程,企业的管理功能如何利用信息系统加以实现等内容。案例分析实验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完成该实验。模拟性实验围绕系统开发中的难点及关键点,例如针对系统分析阶段中的“需求分析”,任课教师提供若干中小企事业组织的信息化需求背景,包括“超市销售系统需求”、“学校教务管理系统需求”、“中小贸易公司进销存系统需求”等,由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分析,形成需求分析报告,帮助学生领悟所学的相关知识。课程设计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难度偏大,可以不进行系统实施这个步骤,只完成系统分析和设计工作。另外,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考虑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合作完成课程设计。在小组分工时由经管类专业学生承担系统分析的任务,根据用户需求提出系统逻辑模型;系统设计可由双方合作完成,共同设计系统的物理模型;系统实施的工作主要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承担。在开发过程中,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另外,如何进行沟通合作,协调彼此的工作,同时控制好项目进度,这些也是很大的挑战。这种合作与今后实际工作中的项目开发非常类似,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项目合作能力和开发能力。

5 合理设置考核机制

课程的考核方法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起着督促和引导的作用。李竹宁[3]认为,一般的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只能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很难考核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应该尝试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我院的MIS课程分别开设了理论课和课程设计,按两门课程进行考核。理论课的考核方法目前以期末笔试成绩为主,以后可以通过安排1~2次案例分析的讨论,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给出平时成绩,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参与讨论。

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工作,最后每组提交一份课程设计报告并派代表用PPT汇报演示自己小组的设计成果,在汇报中教师进行提问,根据陈述和答辩的情况给予答辩成绩,教师还将根据报告质量给出报告成绩。另外为了防止“搭车”情况,每位同学都需写课程设计总结,说明自己负责的课程设计内容以及工作情况,教师据此给予平时成绩。最终每位同学的成绩由以上3部分成绩构成,这样既考虑到了小组的整体合作情况和成果,又兼顾了每个同学的工作表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6 结 语

本文研究了上海电机学院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进问题,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一些院校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从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角度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本文的研究对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有借鉴意义,希望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企业提供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义刚.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6):122-124.

[2]顾继光.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1):96-97.

[3]李竹宁.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刍议[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2,vol.2:23-26.

[4]刘智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理 工 高 教 研 究,2008,27(4):119-121.

[5]李锐,郝庆升.面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9):123.

第3篇:管理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培养实用性人才为根本出发点,提高教学质量为准绳,进行全面系统地管理,是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它对学校教学起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控的作用,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质量工程的有效实施与教学管理密不可分。

1 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1.1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对教学管理水平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2007年毛入学率达列23%。在校学生超过2700,稳居世界第一。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急需调整状态,适应教育规模扩大对教学管理水的考验。

1.2 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学管理水平的要求 教育规模的扩大,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输送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与此相反的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滑坡问题也受到了全社会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教学管理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一旦动摇,将会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社会信誉。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适应教学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保证教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其重要环节。因此,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教学管理水平的要求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大量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问题必然考验着高等院校。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用难。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样考验着他们的教学管理水平。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四方面剖析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本管理理念不够深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的管理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升华,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日益深人人心。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观念虽然被大多数认可接受,但教学管理由于长期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经验管理、行政管理依然占主导地位。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着主观上积极倡导人本管理的理念,而客观上仍沿用行政管理模式。行政管理和党政领导习惯于包揽一切事务,教学管理过程参与程度高低、教学管理方法过分强调统一性、重视控制监督轻视机动,造成教学管理措施与教学实际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以及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缺乏热情所造成的。

2.2 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应用型本科院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一般由两条线组成:一条是由校(院)(系主任)…一教研室(学科组),这是对教学活动实行全面综合管理的垂直领导主线;另一条是主管教学副校(院)长院(系)主管教学副主任――院(系)教务办公室,这是在实行分工主管制领导下的教学活动的实际管理线。主管教学的副校(院)长下还有教务处。多条管理线的存在致使有太多的中间管理队伍,组织结构分工过细,管理幅度过小。造成职责重叠,且难以区分。

2.3 管理模式急需改革 管理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中介,是在制定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管理目标,用来设计管理内容提示管理者活动的基本范式。良好的管理模式能够调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大多偏重于行政化,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安排,目标的确定,活动的安排,大多还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硬性规定,但实际上,教师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由于缺乏参与教学管理参与的自由,而长时间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致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

3 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落实人本管理理念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素质和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以人为本管理注重激发学子们的潜能,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是开发人才潜力的重要手段学习是教育的目的,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学习是开创未来的宏大途径,只有通过学习行为主体学生才能不断地获得新知识,才能不断促使其隐性和显方式发生改变。创新离不开学习,创新发展需要的实现必须以人的创造能力的提升为前提,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鼓励创新的文化和一个能加速学习,开发创新培养人才和流程的系统,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增强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对象教师,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重视教师的参与,充分听取教师的心声和意见。以师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师生不断成长和进步。

3.2 理顺管理体制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建立应当以科学规范、优质高效、开拓创新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完善的院(系)教学工作制度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监控。此外,作为学校教学基层组织的教研室也是学校教学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的组织保证,它是按课程或专业方向设置的教学组织,是直接承担计划、组织和检查教学以及师资培养、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基层教学单位,也是教学改革立项、精品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工作的重要承载者。增强和发挥教研室的功能和作用,建设创新型的优秀教研室,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次,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主导方式。激发教师的动机,诱导教师的行为,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其根本目的就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学校培养人才建设一直处于最佳状态。最后,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实行刚柔并举的管理。为了保证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设置指标体系时要注意,各项指标的制定必须遵循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和教育统计学原理,切合本校的实际,难易适度,具有可测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各级评价指标相对独立互为一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绩效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使奖优罚劣的方法起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的效果。

3.3 创新管理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教师和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努力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参考文献:

[1]毛莹,郭君伟,贺晓芳.深化教学管理 培养优良学风[J].价值工程,2011,(36):167.

[2]童汉清.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3).

第4篇:管理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案例库

结合案例教学,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是目前国内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任课教师的共识[1-6]。人力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其显著的实践性特征使得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尤为突出。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也切身体会了开展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制约。本文将系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障碍及其破解路径,以期有助于提升案例教学的成效。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障碍

基于实施案例教学的客观必要性及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多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同程度地安排了案例教学,但客观而言其总体成效并不理想[7]。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任课教师为减轻自身的工作负担,主观上对实施案例教学有所抵触,进而敷衍了事;另一方面,诸多现实障碍的客观存在也不容回避。当前,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通常面临以下四方面的现实障碍。

1.案例资源稀缺。

目前,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普遍面临选择面有限、案例资源稀缺的制约。一方面,多数任课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面临现实的职称晋升压力,信息渠道也较为有限,故而出于精力、时间及信息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不愿或难以自行设计教学所需案例。另一方面,尽管有公开发行的案例教材,但教材本身较为稀少,从而所能提供的案例总量也非常有限,并且部分案例还存在直接取材于国外进而与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情景相脱节或较为陈旧,等等问题。

2.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有所不足。

普通高校的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大多都是在取得管理学或经济学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后直接开始从教工作,他们接受过相关学科的系统教育,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满足课堂理论讲解的需要。但由于多数任课教师既缺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也未接受过有关案例教学的系统培训,因此案例教学能力普遍不足,而这必然会对案例教学的最终成效带来实质性影响。

3.课时有限。

依据所涉及的领域,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即基础模块、通用模块以及特殊模块。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基础模块部分、通用模块部分和特殊模块部分的系统讲解分别需要10~12学时、32~36学时和4~8学时。目前,普通高校的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通常被安排为40或48计划学时,故而即使将特殊模块部分设置为自学内容,现行的课时安排对满足基础模块和通用模块部分的系统讲解仍稍显紧张。在此状况下,如果要适量安排案例教学,就必须精简课堂理论讲解,增加学生的自学比例,而这往往又会引起习惯于完全跟着教师的课堂讲解进行学习的部分学生的不满。实践中,多数教师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顾忌,权宜安排案例教学。

4.合班制上课。

受前些年扩招政策的影响,普通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规模均有大幅提升,从而也导致任课教师和其他教学资源的相对紧张,合班制上课由此就成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常态。在合班制上课的背景下,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往往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为控制小组数量而增加组内学生人数,就会大幅增加小组内的组织与沟通难度,这不仅直接影响组内合作成效,也必然会引发更多的“搭便车”现象;如果合理控制组内学生人数,则小组数量就会大幅增加,而这不仅加大了课堂讨论环节的组织难度,也会导致在这一环节上耗时过多,甚至于最终仓促收场。因此,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经验和驾驭能力,则在合班制上课基础上的案例教学效果会比传统课堂讲授更差,从而使案例教学失去意义。

二、提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成效的相关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多方现实因素制约着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开展,而且部分制约因素短期内难以有实质性改善。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任课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只有正视现实、创新思路且多方努力才能有效突破当前案例教学所面临的困局,而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又是重中之重。

1.创建并不断完善教学案例库。

案例选择的适宜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案例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选择空间。故而,任课教师要摆脱对外部案例的单纯依赖,着手构建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案例库。笔者认为,教学案例库的构建可借助下述两种路径:

(1)直接吸纳或适当修改后吸纳公开渠道中的现成案例,包括案例教材、专业性案例网站或相关机构的开放性案例库中的适宜案例;

(2)通过信息调查、资料加工及整理,设计编写教学案例。尽管后一种路径需要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财力和时间,但客观而言自身所编写的教学案例的适宜程度也通常更高。需要强调的是,鉴于实践中企业对实地调研往往较为排斥或者持谨慎态度,且企业自身的信息披露也相对有限,因此任课教师可综合利用诸如和企业开展横向科学研究、进行针对性的实地调研、查阅企业网站及其所的公告或报告、关注专业机构和相关媒体的研究与报道等渠道收集案例编写所需的各类基础资料。此外,任课教师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调整,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案例库。

2.合理安排案例教学计划。

面对计划课时相对较紧的制约,笔者认为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需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案例教学计划。首先,任课教师必须摒弃本科案例教学可有可无的理念,认识到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其次,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比例,明确案例教学的设置环节;第三,合理组合安排案例,建议在各职能模块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安排相应的专题案例,如在招聘与甄选模块讲授结束后安排企业招聘或录用决策案例,在考核与评价模块讲授结束后安排企业绩效考核案例,待课程理论讲授全部结束后,再安排1~2个综合性案例。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表明,此种案例教学安排思路不仅满足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课时较紧的现实制约,而且也符合本科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特征,有助于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地案例学习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逐步提升其分析和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新案例教学的组织思路。

规范的案例教学流程包含五个基本环节,即发放案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教师评价与总结、撰写案例报告。在上述五个环节中,分组讨论、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两个环节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的组织成效。在合班制上课的现实条件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如果简单遵循规范流程实施案例教学,将会面临两难选择。故而,笔者认为任课教师需要正视现实、优化流程,创新案例教学的组织思路,而创新与优化的关键就在分组讨论和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两个环节间增设组间预讨论环节。教学实践表明,组间预讨论环节的设置可以将多元化的观点碰撞与融合环节前置,从而大幅减少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环节的时间耗用。在组间预讨论环节,应以2~3个小组为宜组建预讨论小组群,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自由组合。同时,在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环节,任课教师应明确要求以预讨论小组群为单位进行陈述,鼓励不同观点及补充性发言,并严格控制重复性发言。

4.多方努力提升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

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决定着案例教学的设计思路与组织秩序,并实质性地影响案例教学的最终成效。教学管理部门与任课教师都必须充分意识到案例教学能力欠缺的严重影响,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切实提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笔者建议,可以考虑综合利用以下几种路径: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利用假期与业余时间到企业兼职,通过具体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制定措施支持任课教师接受案例教学的系统性培训、到国内外案例教学的标杆院校观摩学习等,促使任课教师深刻理解并系统把握案例教学的精髓;建立校企间较为稳定的科研基地,为任课教师创造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实践调研与业务交流的平台,全面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从客观而言,上述路径的实施都会要求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也.基于案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人力资源开发,2015,(18):205.

[2]付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J].人力资源开发,2015,(16):139-140.

[3]李灵芝.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5,(5):37-38.

[4]蔡小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1):49-51.

[5]陈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4,(11):175-176.

[6]帅力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55-57.

第5篇:管理科学原理范文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家底薄,教师责任大,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职院校的入学新生素质层次下降且复杂化,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对自身的潜力,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是理论教育与实习实训并重对教师能力要求高。要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高职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职教师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

面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界形势,高职教育也应脱离以前那种以理论教育为只要目的的教育模式,而是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例如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等。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但是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对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就有了更高,更严格的职业要求。因为大多数高职教师缺乏实际的实践经验,他们对本专业的理解仅限于教科书式的理解,很难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到本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因此高职教育首先要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重中之重,其次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随时做到以学生为本,保证教育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科学发展观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理念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以人为本这样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放到高职教学工作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并且还要满足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需要。

以学生文本,就要在学校里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同的学生起点、经济条件、家庭背景不甚相同,同样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环境痕迹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高职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按照每个学生的人才成长规律和成长需要,来优化教学元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放宽思路,不局限于学生的知识教育,而是要发展学生应具有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综合素质,如:素养,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等。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工作,尽量全面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等。例如:很多学生对目前所学专业不了解,不知道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将来是如何在工作中运用,那么作为教师,有义务给学生解释所讲课程在实践工作中的运用。另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多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相互借鉴研究,便于学生在将来尽快适应社会的多元性。高职教师的角色性质决定了工作任务并不是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而是要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毕业后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尽快的成为一个具有高等理论知识的社会劳动者。因此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必须掌握的教学理念。

3高职教师的自我实践科学发展观

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工作中要始终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为学生服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不断的把新方法新知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在教学中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推进教育创新,使教学过程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和择业观。

当然,在我院的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还应该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加强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要让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是一位工作上手快、专业技能高、有良好人际关系的高综合素质人才。

我想,在以后的工作我会将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当作是对教学工作总要求,去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把更多的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的高技能型、高素质型人才。

总之,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关键。高职教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度的责任感,精益求精,向科学要高度,向史学要深度,向前沿要新度,向相邻学科要广度,向本身学科要精度,向教科研要知名度,不断增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的自觉性并使之向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职学院也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知道,统筹规划,综合资源,创造条件,促使教师队伍职业素质整体化提升和协调发展,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洪玲.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高职教师提高职业素质.2009年4月22日.

第6篇:管理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电子白板;小学;科学教学;整合

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m应时代的需要,板书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等方面已经无法更进一步。而随着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一线的潮流。本文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整合电子白板与小学科学教学对教学所起的积极作用,重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利弊分析并针对情况提出意见。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发展历程与教学现状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历程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雏形是Liveboard,于20世纪9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施乐公司,主要是商业人士使用,但Liveboard功能不够齐全,无法得到广泛应用。加拿大Smart Board公司经过不断研究,发明了功能较为齐全,适于广泛推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也是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电子白板感应器、电子笔和白板软件是保证交互式电子白板发挥作用的重要元件。交互式电子白板产生于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成熟之时,融合各种技术的优势,将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实现了人机交互。

(二)国内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现状

交互式电子白板正式进入我国教育领域是在2004年,中英双方就交互式电子白板实验研究项目达成合作,这使交互式电子白板正式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开始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引入,使我国的教育观念逐渐得到转变,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国内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普及同样存在较大的问题。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导致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无法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教师也未完全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方法,受光线影响易导致反光等问题也未得到解决。

二、小学科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误区

(一)过度依赖白板,夸大教学作用

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小学科学教师对电子白板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认为电子白板应当全面应用于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实际上,教师的这种想法走进了一个误区。虽然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通过各种资源的使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电子白板的作用体现在“加深”二字上,如果学生未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则无法接受白板教学环节的内容。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无法解决一切教学问题。在具体的知识讲解上,教师应当提高自身能力,不应当过度依赖交互式电子白板。

(二)教师地位下降,课堂效率降低

小学科学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后,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演示教学内容。但如果教师过于依赖电子白板进行演示讲解,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操作白板上,不重视教师与学生互动对教学的启发性作用,就会导致学生只顾观看演示内容,不重视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到头来并未理解科学知识,降低课堂学习效率。

(三)放弃传统板书,忽视板书优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非常明显,但传统板书也有其自身优点。交互式电子白板因面积有限,无法将科学课本的知识结构完整地展现在白板上。但黑板面积较大,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科学课本的知识结构,而后在电子白板上对知识结构中的内容进行逐一讲解,强化教学效果。

三、应用电子白板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使用白板,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使用白板可以解决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的观念是错误的,夸大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作用。教师应当合理定位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地位,时刻记住白板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在备课时思考如何将教学内容与电子白板的合理使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科学知识的前提下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更为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中“七色光”的内容时,科学教师从网上搜集大量有关“七色光”的视频和图片资料,但教师并未将视频和图片资料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学生一直在观看白板上的资料,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高估了电子白板的作用,学生通过电子白板的展示无法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解“七色光”的相关内容时,首先应当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发学生对七色光的记忆,而后对课本上七色光的产生原理进行详细讲解,再向学生展示有关“七色光”的视频和图片资源,通过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对现象做出解释,而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更正和总结。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第二种教学方式对白板的使用更为合理,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科学知识的前提下,理解图片和视频中“七色光”的产生原因,从而加深了对“七色光”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强化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虽然优势较多,内容展示形式多样化,但教师应当合理控制电子白板的操作时间,更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小学科学教师应注重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带入教师构建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思考课本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观看白板展示的教学资源,一方面通过师生互动紧跟教师思维,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课本中第二单元“冷和热”时,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热传导实验的操作步骤,学生了解步骤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实验完毕,教师让学生在白板上写出蜡熔化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询问不同学生的意见,对答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可以进行虚拟实验,既保证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安全性,又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热的传递”中的相关实验,在研究实验探究方案方面学生可能就有一定难度,再者实验过程需要用到酒精灯,学生有可能因操作失误引发安全事故。此时我们就可以在白板上利用虚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使用互动功能选择器材和组合器材模拟实验,评价模拟实验,然后再用实物实验,师生很好互动的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效率。

(三)结合传统板书,优化知识结构

第7篇:管理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取向;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37-0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和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而言,如何在准确把握管理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质,创新管理学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成效,着力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和培养高水平公共管理人才的教学目标,已成为一个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拟从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与考核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和明确公共管理类管理学教学改革取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创新路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市场上流通和课堂上所使用的“管理学原理”教材绝大多数是面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材中的案例主要是针对企业管理,教学改革成果大都局限于工商管理领域,对公共管理领域涉及得很少,教师授课时举例论证通常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其他资料。尽管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各种版本《管理学原理》陆续上市,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行的《管理学基础》和《现代管理学原理》等,但总的来看,适合公共管理学科的、高水平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依然十分缺乏。现有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涉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多,论及我国管理历史与现实的少;对经济事务管理着墨多,而对社会公共事务涉及的少;教材内容时常滞后于社会现实而停留在理论本身,学院气息浓厚,容易造成与现实世界的隔膜,缺乏应有的实用性和现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此外,与课程教学配套的案例库、习题库和资料库等支撑条件都有待更新与加强。

2.学生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管理学原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且较为抽象,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这对于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教师授课时更多地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如何促进学生利用管理理论去分析管理现象和管理规律。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授课主要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性缺失。处于中心位置的教师作为“演讲者”占据课堂时间多,学生通常难以参与其中,大都处于被动、机械式的学习状态中,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相对落后教学手段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理论授课时数多而实践教学时数少也是影响学生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管理学课程教学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科学的考核评价是保障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平时作业成绩和课堂出勤率组成,所占比重大都低于30%。而占较高比重的期末考试成绩主要采用标准化试卷以闭卷方式进行考核,侧重考核学生对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的掌握状况,忽视学生分析、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容易造成“考前突击”的现象。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容易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和学习者“高分低能”,既难以准确、全面和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探寻新型的、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也是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改革的基本取向

1.明确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定位

“管理学原理”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它具有显著的基础性、辐射性和拓展性等特点,它是学习公共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石,处于基础的核心地位。由于该课程教学对象主要是大一新生,对于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的要求较高,这是因为管理学中所反映的管理活动具有高度的“环境依赖”特征(权变理论),没有所谓的“精确解”,而只能提供或然的或不明确的解答,对此很多学生觉得管理学难以捉 摸[1]。因此,进一步明确管理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定位,需要强化对该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科学梳理和调整,大力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努力体现深入浅出的特点,使学生既打牢学习其他课程的坚实基础,又形成对管理学的浓厚学习兴趣。

2.努力体现公共管理的学科特点

我国大陆地区对管理学原理的研究主要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而作为正式课程讲授则始于1985年。当时把企业管理分为管理原理和企业管理两部分,1987年起正式将管理学原理独立出来,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深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直接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它所掩盖。经济事务管理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差别,“管理学原理”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应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努力体现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人才。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管理学原理课”既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也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与经济学、统计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十分紧密。管理学课程的内容涉及广泛,教学中要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综合并做到融会贯通。管理学原理的讲授和学习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不断凸显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和艺术性等特性。在教学改革中要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同时将它贯穿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之中,做到“在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以促进“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更好达成。

三、改革的路径

1.教学理念的调整与更新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实践性和艺术性是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突出特点,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先进教学理念,从单向度传播转向双向度交流式教学,从单纯传授知识式教学转变为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并重式教学。应抛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在讲授“组织运行”章节时,可以先让学生以所在学校学生团体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为切入点去构思和设计新的组织运行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2)体现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理念

不同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教学理念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和“重科学、轻技术”的做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逐渐弱化的动手能力更应得到重视。当前公共管理类的教学改革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管理学原理”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无疑也要力争体现这种教学理念,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

(1)加强教材建设

“管理学原理”作为所有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和基础课,需要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研究管理的一般理论和管理方法。但是该课程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要建设体现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管理学原理教材。管理学课程的内容设置要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社会问题分析、公共资源管理和公共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教学案例与阅读资料的选取和设计上更应突出专业特色,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放在公共管理的视野中去思考和探讨,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管理理论章节中,韦伯的组织行政理论可以适当丰富,并结合我国行政改革做进一步的分析;在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章节中,可以选取省管县体制改革和撤乡并镇改革等指导学生做拓展阅读,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还要建立与课程教学配套的资料库、习题库和案例库,努力满足教学需要。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增多、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涌现以及新的公共政策的出台,要求管理学课程的内容要不断更新与完善,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例如,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项目管理和政府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案例和内容。任课教师最好能通过自编讲义及时补充最新的教学内容,以跟上管理理论快速发展的步伐。此外,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和阅读国内外公共管理类学术期刊,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公共管理的时代脉搏,以增强其学习管理学的动力,逐步形成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的习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3)依据公共管理的学科特点优选教学内容

根据公共管理学学科的特色,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经过多年实践逐渐形成了结构合理、突出特点、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四大核心模块教学内容体系:第一模块为管理基本理论,第二模块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三模块为管理的基本职能,第四模块是管理方法与管理改进。四大核心模块的教学原则是“加强基础,注重应用,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教学模块中有不少公共管理思想和理论,不仅能指导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实践,而且还能对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起重要作用,可让学生终身受益。例如,在第三模块教学中,可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和所在学校在管理方面失败或成功的案例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以管理者身份出现,逐渐熟悉信息获取、计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内容,运用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由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授课对象主要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大一新生,在探索新型教学方法过程中,需要“因人而异”,否则将南辕北辙。笔者认为,不太适宜采取专题研讨法等对学生要求较高的教学法,比较适宜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启发式教学和参观考察等方法。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穿插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强化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有助于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应举例分析大量古今中外的管理方面的案例,这样做不仅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问”、“思考”和“释疑”,促进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教学案例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感和代表性,分析过程及实现的目标要有系统方案。

(2)推广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式教学就是在管理学课堂上设置一定的工作(或管理)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结合教学内容,参与的学生可以按照各自角色开展具体管理活动和工作,从而把抽象知识形象化[2]。这种教学法有助于学习者通过模拟管理实践场景,使其身临其境,以加深印象,有助于学会处理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角色模拟。

(3)运用启发式教学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双向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可采取辩论与讨论的方法。通过讨论与辩论进行思想碰撞,增加教与学之间的积极互动,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也可采用诱导式教学,即让学生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提示、讲解和总结。

(4)组织参观考察

为了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更多的感性认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一些企事业单位,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了解管理是怎样进行的,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将实践内容正式纳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亲身体会和领悟到管理的真谛,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

4.学习与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完善

(1)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管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去应付考试,而是要学会一种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后者是授课教师的重要责任。教学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学习方法,根据自身和课程特点形成独特的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管理学基本理论适合于所有的组织活动,具有许多共性。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带有普遍性的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以获得综合性知识。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图书馆、网络、学习小组和管理现场等渠道,进行管理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以持续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通过每节课留有5分钟时间,让少数学生对上节课布置的思考分析题进行解答,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新能力。此外,为探寻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法、系统分析法、图表法、快速阅读法、关键词法和自觉实践法等学习方法。

(2)丰富和完善课程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要更加灵活多样,力求准确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切实改变当前单一的期末闭卷考核方式,除平时作业成绩、出勤率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之外,还要将平时的案例讨论情况、课堂互动情况等方面的表现纳入总成绩评定之中。要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期末考试应主要以分析类试题为主,平时作业除了教科书课后的题目,还可以是管理问题评析、案例分析、对管理理论的分析理解等为主的小论文。

参考文献:

第8篇:管理科学原理范文

1.远程教育结合了一般成人教育的学习特点,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成人教育。一般成人教育的学习特点是以函授学习为主,即职业外的学习。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学员大多都是带职学习,学习时间不自由,收到职业的限制,这同时也是远程教育的学习特点。除此之外,远程教育的学员在学习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习时间更加业余。它突破了一般成人教育的学习的时空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习时空。它不需要实实在在的学习空间,也不需要与教学老师在课堂上面对面的沟通,也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它的学习可以随意选择时空来进行。而且,一般成人教育的面授形式,在它面前没有用武之地,它是通过网络去进行学习。它体现了现代信息多媒体教育的综合特点,通过网上整合教学资源,来实现学习的效果和目的。2.远程教育教学的空间跨度属于世界一流。对于它的教学,有的学者指出,远程教育是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它突破了一般教学的地域性,全国不同区域的学员均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学校去学习,学习不需要到所报名的学校去,只要有办学点的地方,均可以报名学习,并最终由做报名的学校统一组织教学和管理。由于不同的地域的高校资源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对于想要学习的学员,他们的学习需求是不一样的,仅限于本地的高校和专业资源,已远远满足不了学员的求学需要。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的发展,培养不同地区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打破原有的办学模式,突破地区封锁,实现教学资源全国共享。

二、远程教育学员的学习特点

1.学习的业余性。学习的业余性是所有成人教育学员共同的学习特点,而在远程教育中,这种特征体现的更为明显。由于时空的跨度较大,远程教育的学员可以突破学期内任何时空的限制,根据自身的工作、家庭和其他的安排需要,灵活的掌握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2.学习的随意性。远程教育的学习相比较其他形式的学习,其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学员可以在某个时间内选择学习,也可以在某个时间内放弃学习;可以在学习中做其他事情,也可以在从事其他工作中进行学习;可以因为某些事情的中断而选择学习,也可以因为学习的中断而继续工作。这是目前职业工作者最理想的学习形式。

三、远程教育学员的科学化管理的方式

第9篇:管理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配置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十七大报告正确地评价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深刻地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基本内核。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学发展观。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相对滞后

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仍带有十分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和兼容性。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只重视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新的理论还缺乏了解,致使管理观念和方式落后。大多数民营企业摆脱不了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企业以家族成员利益为中心,企业的核心部门都由本家族人士掌管,这种近亲繁殖的形式难以担当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同时使得引进的外来人才得不到重用。

2.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

很多企业缺乏明确而又合理的人力资源长期规划,致使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无法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企业在引进人才以后,重使用,轻培养,甚至对有很好潜质的人才不培养、不敢培养,怕他们流失,进而未能造就一个优化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既不能吸引人才,也不能留住人才。有的企业为了避免人才流失,通过扣押工资等方法来阻止人才流动,挫伤了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人才流失,极大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完备的绩效考核体系和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由于缺乏较完备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操作规程,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多以晋升、加薪和奖金作为激励手段。许多许诺不兑现的失败激励措施,不但挫伤员工继续工作的积极性,并且破坏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对领导的信任,这就使人的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影响个性的发展。

三、十七大精神中的科学发展观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

1.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灵魂。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晋升和辞退有完整科学的开发计划,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进行分析和说明,加快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2.转变观念,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企业老板要加大企业资本投入,把企业发展规划与人力资源开发与计划配套,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领导业绩考核重要指标。对于高级管理人员,要实行继续教育,使其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对普通员工要实行在岗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3.塑造企业文化

对文化传统的继承,要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对原有文化进行改造,由于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层次各个文化方面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它需要企业员工有正视自我否定痛苦的勇气,需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需要有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营建企业文化,加强职工的理想信念、人生观、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企业价值观灌输到职工思想行动中,转化为员工价值观,形成企业群体精神,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无形力量。

4.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考核内容方法上可根据企业现状采取适合的考核方法,如采用目标考核、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平稳计分卡等手段。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对各类员工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除了通过待遇留人外,企业对不同需要的员工还可采取信任激励、职务激励、知识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和行为激励等,从而构建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5.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企业要想求得和谐化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具有超前意识,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和合理的长远规划是关键。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既要着眼于近期培养、稳定和吸收高层次人才,还应着眼于长远规划,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确定重点培养对象。

6.对员工进行战略性培训

企业在新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建立全员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应通过企业大学和虚拟培训组织等新型企业培训组织形式,将培训提升到经营战略层次上,为团队提供培训的战略导向,让员工个人在培训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等,以最终达到应对来自市场竞争的各种压力和挑战的目的。

四、结论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审视和指导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时代的要求。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完善企业的人才管理,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规划结合起来,稳定员工队伍,留住人才,提高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实现人力资源最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