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教育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生命力和个性植根于学校的文化,而文化来源于本土,来源于传统。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为青少年建立正确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只有在青少年的心灵里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通过日常的学科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才能在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内在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培养出既有现代科学文化,又有人文素质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此,我们才不负历史赋予我们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策划人:郝婵 陈诚)
【摘 要】 引导中小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各学科教学都有责任,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学科更是义不容辞。传统文化与我们的学校课程到底有多远?与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又应该有多近?广大中小学教师可以有哪些作为?本文立足现实,作一些简要的评议,并结合我们自身的实践,介绍一些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学中运用的实例。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改革构想
【作者简介】 杨邦俊,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江勇,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的阅读与教学。
一、传统文化与基础教育的远
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座美不胜收的山水名胜,既有风景秀丽的崇阿,险峭挺拔的岩,又有幽古深永的沟壑,下临无渊的绝壁,到处是迷人的果实,犹如一座绿色的海洋”。高山仰止,景行景止。我们的中小学课程,看起来离其很近,但实际上相距还很遥远,通向这座高山的路途也还十分漫长。
1. 与学生生活的远。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是以儿歌、童谣等形式口耳相授的,孩子们学习的早,诵习的时间长。《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儿歌童谣,孩子出生后,开口说话,家长就引导他们诵读,慢慢到了入学年龄,又作为启蒙教材,反复诵习。这些文字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易诵易记,可历可为。例如《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百家姓》,从表面上看只是一部单纯介绍姓氏的童谣,但它实际上是一部中华姓氏文化的索引,所引504个姓氏,虽然只占中华民族众多姓氏的一小部分,但却是引领中华子孙走向姓氏文化巍巍殿堂的津梁,孩子们在日诵夜课中慢慢就能深入中华姓氏文化的堂奥,体会中华家族文化的博大和久远,就能感受到其中无穷的魅力,追宗怀远,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有了这种教育,传统文化就深深地融入孩子生命的根基之中,终身受用不尽。然而,到了现代社会,崇尚科学化教育,进入读图时代,孩子一出世,见到的是电视、手机,接触到网络信息。高科技的东西让孩子们眼花缭乱,也让孩子们逐渐远离传统,丧失了文本阅读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没有文化,传统文化正在离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2. 与学校教育的远。古代学校非常重视做人教育,以《诗》 《书》《礼》《易》《乐》《春秋》等传统经典和礼、乐、射、御、书、数等日常生活技能教育学生。对于帮助学生修养德行,学习礼仪,通晓事理,陶冶情操,修炼本领,治国统民,防身驱邪、生存立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诗经》,作为正宗的儒家文化的代表,古时候是用来供人配乐演唱的,既可用于各种典礼,又可供人娱乐,还可以用来风化民众。学生通过对《诗经》的反复讽诵歌咏,能够得到儒家文化的教化和熏陶。有了这种教育,一方面能够优美语言,帮助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人们可以自由地摘引化用,以艺术的形式,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赋《诗》言志”,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又能借以加强自己的政治、道德修养,古人讲,经过“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又说:“《诗》者,远之可以事君,迩之可以事父”,从中能够学到侍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可见传统文化教育是典型的做人教育,对端正人的品行有重要作用。到了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全盘照搬西方社会的教学模式,按照科学教育的原则设置学科课程,采用精细化教学的方式实施教学,传统文化已经离我们的学校教育越来越远。
3. 与语文教学的远。古代教育是典型的民族化教法,教师依据汉语文象形表意、婉曲讽喻、音形义相生相趣的特点,采用以语感教学为主的教育方式。教师教学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讽读朗诵,因声求气,来亲近、接触、感获先哲沉淀在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深刻理解文本的情趣和意旨,马一浮先生将其称为“讽味遗言”;与此同时,教师又通过自己特有的“诵”、“吟”、“咏”、“唱”等汉语文表现形式,来向学生宣示自己的思想倾向、情趣爱好、文人雅趣。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耳濡目染,获得鲜活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马一浮先生将其称之为“亲承音旨”。现代语文教学一反传统,走形式化、工具化的路径,课堂教学采用讲授法和练习法,学习的重点是语修逻文、字词句篇,突出的是逻辑思维训练,又用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高考的应试训练。语文教学已经很少看到传统教育常用的讽读、墨义、疏注、聆受、驳难等教学形式,耳濡目染的传统教学方式正在被急功近利的现代教学所取代,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远离我们的语文教学。
4. 与母语课程的远。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经过几千年发展,形成了很多分野,诚如一座名胜古迹,有亮色,也有暗面,有精华,也有糟粕。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再来欣赏、攀援传统文化这座大山,就要善于挑选美好的景观,就要学会剔除破败的枯叶。要全面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说传统文化的好,也不能简单地说传统文化的不是。我们需要认清传统文化的主体,综合它的各个侧面,圆融贯通,才能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母语课程建设,理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这根主线,重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要构建传统文化的母语课程教育体系。首先,应考虑传统文化教育的框架结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就主流而言,有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众多流派,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对国民精神的影响也有差异。母语课程怎样把这些传统文化请进教材,学生在什么年龄时段学习哪种文化最为适宜,选择哪些代表作家的作品最具有教育效果,各种文化之间怎样形成配伍和互补,文章选进教材以后,能不能被学生接受,都要深入研究,通盘考虑。不是简单的选几篇文言文作品进教材,不是挑选几篇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目做课文,就能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母语课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开发、利用都还十分有限,真正的传统文化教育离我们的母语课程还很远。
二、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近
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巨大的宝藏,有取之不绝,用之不尽的资源。玉工取其璞以为玉,金人拣其砂以为金。富者寻其珠宝,贫者获其膏粱。庖者以鼎,厨者以铛。对于那些深谙传统文化的教师,尽管离古代文化的时空很远,但在他们日常的教育和课程教学中,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养分,传统文化实际上离他们很近。因此,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善于利用传统文化来培养民族精英,弘扬传统美德。
1. 与语文教学的近。现行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虽然缺乏系统的介绍,但是,也收录了一些传统文化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教学中,只要教师有较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较高的教学立意,立足教材,适当增补内容,也能制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大餐。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可以离我们的语文教学很近。
高中教材收录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学生在初中又学过他的《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上完教材,我们认为有必要为学生系统地介绍一下陶渊明。于是,以“中国传统士人的读书生活”为课题,设计了一节传统文化教育课。我们从人教版《语文》读本中选取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作为拓展教材,选配宋代苏轼的《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和清人孔继《读晋皇甫谧〈高士传〉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作为补充教材,设计语文教学。苏诗和孔诗用的都是陶诗的原韵,苏轼在诗前还有小序,说“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皆仙语,余读《抱朴子》有所感,用其韵赋之” 。陶渊明读《山海经》,苏轼读《抱朴子》,孔继读《高士传》,读书不同,好读书则一脉相承。苏、孔的和作体现了对陶渊明的喜爱。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也不是对陶渊明生活的简单复制,它是对陶渊明理想生活方式的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陶渊明是一个公认的清高典范,从唐宋到元明清,不知影响了多少士人,他们在人生失意的时候,无不从陶渊明身上找到了精神的归宿,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最终从卑污的物欲中走出。
教学过程从已学课文的回顾开始,引导学生认识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清高典范的精神品格,帮助学生明白,陶渊明读书的真正意义是在人生的逆旅中消除孤独,增强自我,提升境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士人的崇高品节。学完课文,我们又回归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浅薄浮躁的时代里,许多人在精神上陷入焦虑,但是,只要我们走近陶渊明,就能找到一帖退烧的清凉剂,陶渊明的人生观能够帮助我们保持人性中原本的善良,纯洁的善根,抵御尘世的种种诱惑。课文教学超出了一般语文教学的水平,显示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内涵。
2. 与课程改革的近。当前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学科课程的改革为我们开发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做人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时机,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又为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改革距离变得非常近。为此,我们利用课程改革开设选修课程的时机,在高中学生中开展《论语》全读和 “诸子”选读教学,收到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高一年级上学期,我们帮助学生精选优秀的《论语》版本,引导学生每天用20分钟阅读原著,用一个学期读完全著。训练的基本线索为:读原著――记手记――写心得――照言行――开论坛――作点评――重读原著。
高一下学期,指导学生选读《孟子・万章》《孟子・告子》。孟子在这两章提出著名的“四圣说” 和 “四端说”。前者,提出中国古代评价圣贤的四种类型及其标准,选择本节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自己的人生榜样,有助于引导学生实现智慧人生。后者重点论述人的生命本原中具有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恭敬之心四种善端。学习本节内容,对于帮助学生修养美好的人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二上学期,选读《墨子・公输》。让学生感悟墨子的非攻思想,思考怎样运用墨子的思想来应对当今的世界环境。高二下学期选读《韩非子》外储说中的《楚王谓田鸠》《晋文公攻原》《公仪休相鲁》三个故事,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法家治国御臣的艺术,增强学生的政治智慧, 学习治国理政的本领。
高三上学期,选读《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和《庄子》养生主中的《右师之介》《泽雉》《 秦失吊老聃》。通过阅读老子的这三章,体会“美恶相对”的概念,明白“信言”和“美言”的不同。学习老子“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以之争”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人生智慧。通过学习庄子的这三章,体会庄子顺应自然,逍遥自在,安时处顺的精神境界。
3. 与学生生活的近。传统文化有很多内容原本是指向生活、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一个优秀教师要善于联系现实生活,创造生动的教育情境,利用传统文化来教育学生。这样,传统文化就离学生的生活、离我们的日常教育非常近。
教学中,我们经常把自己阅读文化经典的心得展示出来,教育学生。例如,一日早晨,笔者在教室读《论语・阳货》,读到阳货对孔子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时,抬头一望,窗外的太阳正上来,阳光很艳,赶忙板书:
阳人(笔者的笔名)于教室读《阳货》,及仰,日搏,正赤。所见与货非也!
关键词: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现代教育动态平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随着新世纪的逐步深入,现代教育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现代教育意味着继承与变革,继承就是传承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变革就是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使教育和各方面符合时代的特征和培养新时代的和谐发展的人。
一、文化与华夏传统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1.华夏文化
华夏是中国和华夏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
华夏民族起始于距今约四五千年。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在此后的几千年的发展和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民族为大多数和各少数民族共生共荣的中华民族。
华夏文化对应的英文有china cultural,huaxia-china culture,chinese culture。一般人们认为,华夏文化是指一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上居住民族的总的文化系统,子文化则是在华夏文化这个总系统下一定的地域和一定民族产生的小文化;也有人认为,古代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就是华夏文化。
在常见的使用过程中许多报刊杂志甚至学术论文把它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混为一谈,我认为这都是对华夏文化的一种狭隘化现象。
华夏文化的主干是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学,但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很多内容,不仅仅有儒学,还有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及佛教,在地域上还包括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文化和新疆文化等甚至大陆以外的亚洲的四小龙和日本等文化因素的多元文化体系,而“中国”是一个政治实体,我们不能直接用到文化上来。
华夏文化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也不是一个具体学术派别,所以我认为华夏文化是一个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相区别的概念,她应该定义为:古代的中华民族及现代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她以中国范围内的文化为主体,也包括世界范围内一切华人甚至其他民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所以相对应的最合适的名称是中华文化。
2.华夏传统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就是超越时代的华夏文化,从古延至今,仍然活跃于现实中的动态的华夏优秀文化。上文提到华夏传统文化主干是儒、道、墨、释,以地域上表现为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文化和新疆文化等子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传承了几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以下特性:
(1)旺盛的软文化生命力结构,软文化是内层的通过社会各种媒体的传播,可以对现代化社会甚至未来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2)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无限的超地域性。早期的华夏文化具有鲜明的河洛文明特色,各个地域文化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同中国范围内其他文化互相接触、吸收和同化,由此形成一些超地域的共性,即华夏文化的天下观等。
(3)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有人说华夏文化总体上说是一种农业时代的文化,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华夏文化圈的迅速崛起正说明了其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
(4)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善于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并使之有机地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性。
(5)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具有世俗性、伦理性等。
二、有别于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首先,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育主要是与传统教育相对应而提出来的。对于从夸美纽斯以来到赫尔巴特形成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称作“传统教育”。同时由于杜威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他对教育作了“进步”与“保守”、“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划分,因此,以杜威为主的教育思想就称为“现代教育”。
其次,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现代教育,对于现代教育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用相对立的方法大量描述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如在教育目的上,两者表现为知识技能与能力和素质的对立;在教育过程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规范学生行为,现代教育强调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自觉行为;在教育结果上,传统教育强调对确定性知识的掌握,现代教育强调创造性的发展;在教育评价上,传统教育强调统一性和标准化,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对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控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等等。
最后,有的学者认为无论是所谓“传统教育”,还是其以后的教育思想都有现代化教育的成分和思想,即现代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创新。
但是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教育二者也是有区别的:首先,前者更多地具有时代和社会的意味,而后者更多地具有教育革新的意味;其次,前者的过程比较漫长,而后者可以在短时期内有一个突破性和超前性的发展;最后,前者更多地强调宏观的物质和管理及指导方面,而后者则更多地强调在现有的教育物质基础上如何发展和用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在微观的教育过程中理想地实施教育应有的功能。
我认为目前的现代教育应该定义为: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以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以人为本社会为目标的立体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理念上吸取传统教育精华和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优秀成果,并灵活运用的和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具体教育实情而进行的以培养具有民主精神和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最优化教育。
三、华夏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动态平衡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有双重的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才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很长时间里处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而对其的传递和深化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现代教育虽然是相对于一个传统教育的概念,但又不是截然对立的,有一部分是要继承的,而且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使教育系统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不平衡,因此,现代教育就意味着变革,意味着进步,只是这种变革和进步是围绕着“现代化”而来的。
简单地说,现代教育和华夏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在推动自身的完美化、理想化的同时把华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发扬光大。
如我们弘扬华夏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谦让为怀、贵和尚中的精神,创造一个多元文化和平发展并和谐相处的世界;发扬以背离祖国为耻,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矢志爱国的精神;发扬“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不为现代文明的物质和技术形形的外在诱惑而异化;发扬业精于勤、勤俭简朴的精神,形成不比享受而比贡献的良好社会风气。
现代教育的时代背景决定华夏传统文化、教育传统和以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它的活水源头,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教育的宝贵资源。华夏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精华和糟粕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就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要使身不在此山中者用来对它们进行吸收和再创造,这是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童富勇.现代教育新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目前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
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后,接下来,就应当了解目前我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以求找出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更好办法。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明显。当前教学活动中由于专业限制,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设差异很大,甚至不开设此类课程,平时所教授的也是围绕考试范围展开,侧重点在课本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而不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明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2.市场经济下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在21世纪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产生重利重直接效益的思想,这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看到成效的,因此,学生对于老师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免有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开展。
3.古代文学的特殊性。古代文学与现代话语在语法、构词、词义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比较吃力,需要下大工夫去学习、理解文章的意义、思想,教师想着如何教好学生,学生想着如何学好知识,侧重点均在知识的学习上,也就忽略了对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
4.部分老师对教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无法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部分老师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作用没有信心,被动的进行教学活动,必然使有限的教学活动收效甚微也是一个原因。没有能够效的利用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开展不同形式的拓展教学活动,没有能够实现教学中的最大化,这是教师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够的弊端。
对于更好地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诉,对于在古代文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代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客观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文化,都是在不断发展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的教学时,对于其中的传统的文化,要教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思想进行分析评判,去粗取精,对于精华要吸取,对于糟粕要舍弃。例如,《论语》中教导子女要完全听从父母以及关于“违”、“孝”的教导,如今,这个说法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父母与子女其实是平等的,父母的话不一定全都是对的,子女不应为父母的附庸和愚孝,父母有错的地方,子女也要指出并进行纠正。对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仁、爱、孝、诚、信、恭、俭、让等,朴素、温暖、智慧的传统文化是我们需要传承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古代文学是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直接媒介,教师在进行传统教育时,不能搬开教材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应当使两者相互结合,例如,学白的《将进酒》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其怀才不遇,但又拥有远大抱负的伟大志向,教师可在这是教育学生,不管现实有多么残酷,人只要有一个伟大的抱负,一个认定的人生目标,并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艰苦奋斗自古就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注重古文字的教学。中国文字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再到现如今的简化字,文字的发展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适当穿插对古文字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古文字的构形法、构意法,了解古文字的基本含义,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天”的甲骨文是,《说文解字》中有这么一句话。“天,颠也。颠,顶也。”指的是天是在人的头顶的,有的解释是正面站立着的人,也反应出了天人合一这一古代著名的思想观念。
4.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自古就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教师自身不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他就不足以去教学生,因此,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完善自身的修养,学校也要定期对新进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培养教师的良好美德。
结语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 传统文化 形态
一、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文化
远程教育是指借助于相应的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传送到本空间以外的一处或多处学员,方便、快捷、低成本地完成教学过程的一种现代教育形式,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是远程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代表和反映着教育现代化的水平,人们也往往认为远程教育的本质是技术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将在教育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现代远程教育虽然依靠技术的支持,但终其目的仍在于改善和提高教育环境及质量,笔者认为它脱离不了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故而本质上仍是一种文化表现,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相对教育的新生的文化现象。
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具体到现代远程教育各个层面来说,其物质化文化主要表现为现代的信息工具、信息产品和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等;其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师生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意识、价值观念以及必须遵循的信息道德等;其行为文化主要体现为师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处理、交流信息以及解决信息问题等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及方式;其制度文化主要是有利于师生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而建立的一系列评价制度和导向机制等。
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教育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质的不同。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传递与嬗变,孕育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良传统,与西方文化相比较,在教育观点、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上都表现出一些典型的特点,这些特点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多种文化形态中也同样有所体现。正视这种客观存在,非常有利于在现实环境中理解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首先,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是人文主义文化,而不是西方的“神文”主义文化,这为我国传统教育树立了理性态度的风范。其次,中国教育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有别于西方的“智性文化”,自古以来,我国教育一直强调道德教化,强调人格价值。第三,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以“和为贵”为传统,和谐是中国古代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不同于西方文化以重斗争和对抗为传统,我国传统教育推崇“和为贵”,把“和”与“安”作为处理事务的原则,对己对人都须以和谐中庸的原则来指导。
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更蕴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它的实施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价值观念的整合。
二、传统文化在远程教育中体现的形态
现代远程教育从形式上看是技术支持下的改善和提高教育环境及质量的教育活动,其内在本质则是信息技术文化与教育主体文化相互融合并全面展现的动态发展过程,尤其在文化形态的四个层面上,传统文化特征展现的特别明显。把握住这些基本特征,对于促进现时期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物质层面的体现形态
现代远程教育的实际操作是建立在一种技术平台应用的基础上,这种硬件平台是完全基于现实存在的教育资源匮乏和发展的极度不均衡性等我国教育实际现状的,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同时,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强调对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进行不同调配和共享,不同于西方国家以方便和降低成本为推动力的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中庸调和思想。
这种为实现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的教育建设和发展理念,反映了人们对所拥有的自然物质资源力求合理的转换关系,其利用思路、形式和手段均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一致,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同时,远程教育作为一种物化的知识力量,它是人们阶段性认识成果的实践性应用,也需要在我国“中庸、和谐”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不断地检验、改进、完善和更新。
2.精神层面的体现形态
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其信息文化的开放和多元性,展现出我国传统教育文化中民主、个性和人本的精神价值,这对当前脱离了传统教育本质的应试性教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冲击和革新。
这种冲击和革新将在信息时代特征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重建我国传统教育的人文主义特征,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前进。我国儒家教育把“圣贤”和“君子”作为追求的理想人格,立足现实,不重鬼神,以天下为己任。现代远程教育正以这种精神构建起以主动探究和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师生平等、合作、民主、开放的课堂文化氛围。
回归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反思和认识以应试这种机械目的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学手段的落后以及教学模式的局限,以全新的视野审视当前教育技术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认识到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具备积极的教育技术意识和态度。
3.行为层面的体现形态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实际接触较少,这就要求师生各方都要用较为严格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讲求“慎独”,讲求“谨而信”,才能达到远程教育的教学目标。这与我国传统教育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为先的准则完全相符。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准则均强调道德原则与实际生活的统一,道德原则不能脱离日常的学习、生活,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必须体现道德。
教师通过自律地、积极地、经常性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主动完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课堂全方位的控制者向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学习伙伴的行为转变;学生也不再是在教师面对面强压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提供的环境平台,更多地体现出主动探究、积极合作、广泛参与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准。
4.制度层面的体现形态
中国传统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内心修养,道德修养重在践行,这种以儒表里的伦理―政治型文化教育制度,完全不同于西方在长期政教合一基础上形成的宗教―政治型文化教育制度,就属于中国的传统。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缺失原因有很多,有现实环境与社会思潮的影响,有不良传媒与网络传播的影响,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受传统教育模式弊端的束缚。就音乐教育而言,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从开始就是以西方为摹本确立的,当时在文化进化论的影响下盲目的认为西方音乐比中国音乐更先进,要使中国音乐摆脱落后的局面必须膜拜西方。这种一味效仿西方的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音乐教育体制、内容、评价标准的制定,并且左右了百年来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对几代人的音乐听觉审美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高等大学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中,西方音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较常见的有西方交响乐、歌剧、钢琴等作品的赏析课程,而传统音乐相关的戏曲、民族器乐、民歌等的课程却不多见。这样一种在高校教育中西方音乐占主流,传统音乐非主流;西方音乐是模板,传统音乐要参照的现象造成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盲从,久而久之形成了西方音乐“高大上”,中国传统音乐“低俗下”的认知。不仅如此,长久以来传统音乐教育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音乐在作为单一的音乐形态存在的同时还包含着广阔的文化形态,仅仅从音响符号的层面不能体现出传统音乐的丰富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在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中重视人声的传统正是符合这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最早见于东晋陶潜的《晋故征西达将军长使孟府君传》中记录了著名的美学命题“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反映出中国人视人声为最高旨趣的审美趋向,传统的演唱艺术中,都共同的保持着人声嗓音演唱的自然状态。这是传统文化以生命为本体,注重情感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写照。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哲学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所以传统乐器的制作更注重天然材料的选择,西周依据乐器制作的材料将乐器分类为“八音”就是很好的佐证,“金、石、土、木、丝、竹、匏、革”中除“金”以外都是纯自然材料。传统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功用,传统音乐对加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在高校的艺术课程中应加大传统音乐课程的比例,完善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内容,不仅在课堂上传授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更要把对传统音乐文化认同的理念灌输于教学理念之中。让大学生熟悉优秀传统音乐,理解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及传统审美,重新构建音乐文化的价值观,树立起对中国文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二、通过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世界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已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大学艺术教育也应该把这一宗旨贯穿在大学生音乐素质的教育中。引领学生了解世界不同民族多样性音乐风格,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其音乐巨大的艺术魅力,通过音乐以及艺术、舞蹈、戏剧、文学和社会研究的角度来对不同文化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先生曾说过“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够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2]。以正确的文化视野对待传统文化,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健全理解多元文化的能力,也是当代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我国传统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东方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传统音乐中体现出的宇宙观、世界观、审美价值对东方音乐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可以很好的促进大学生理解东方音乐文化,理解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了解人类音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东亚为例,东亚音乐文化在音乐审美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古朴典雅的横向旋律的音乐美。东亚各国普遍存在的音阶是五声音阶,一种无半音的五声音阶在我国、朝鲜、韩国、蒙古的民族音乐的应用中都非常普遍。在节奏方面非均分律动的自由节奏也是这一地区的共同的特点,我国戏曲中的散板及信天游、花儿等山歌的节奏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日本这种类型的节奏叫“八木节样式”,在蒙古称为“短调”。西亚、北非地区的音乐文化最引人注目的是作为世界音乐史的源流之一而存在,古代的许多乐器种类沿着文明的潮流东渐西流,传播到欧洲和中国,对我国传统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民族器乐中琉特体的弹拨乐器琵琶、齐特尔类的击弦乐器扬琴,还有胡琴类乐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由此可见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音乐文化长期的相互交流中,以自身强大的文化魅力辐射影响着周边国家,也以自身兼蓄包容的文化力量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优秀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承载者。因此,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实现世界音乐资源的共享,提倡采用全球性的视野看待一切音乐事项,彻底打破以一两种音乐文化代替全世界的音乐文化或以某一种音乐的审美观为标准来评价其他音乐的片面价值观。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全面发展,以开放的眼光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21世纪。
三、重视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留学生;高校
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高速发展,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日益凸显,在国际的交往当中也有了更高的话语权,令国外的许多国家所向往。近几十年间,特别是在我国在国际奥运会上,运动员取得的优异成绩,吸引了国外的留学生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学国的璀璨文化知识和涵养品德。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教育更是受到了留学生们的青睐。中国传统的体育是指中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传承发展下来,益于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体育锻炼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个时期、不同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文化传统知识。传统的体育文化教育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蕴含着古代文人义士的思想精华,更值得人们去学习和领会。
一、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目的
在我国的教学课程当中,留学生的课程教育是国家教学课程当中的重要一部分,是传播国家的文化传统、人文素养、扩大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尽快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上扩大认知和认同。因此,在大力倡导留学教育发展的时代,对留学生进行体育传统教育也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1.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我国具有5000年的传承文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包含着人生的哲理。例如太极拳,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健身运动。易于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但是,太极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刚柔相济,相互融合。从其动作的要领、姿势和展示的形态以及其打法和发挥的威力,都是值得去学习和反思。更值得留学生去认真的思考和体会。从中能够体会到我国体育的传统文化内涵,逐步建立起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好的将国家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其都认同中国。令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更好的发扬出去,传播出去。
2.提升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地位。留学生教育是项国际化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民族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知识层面和生活方式的融合教育。留学生在各高校的学习过程当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当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本质习惯,能够增进对当地国家的认同感和接受其传统的文化内涵,从而将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一个将国家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机遇,让世界了解和认同中国。当今,是大力倡导和发展留学的时代,是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时代,我国要把握时展的旋律,奏响时代的凯歌,利用这一机遇扩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3.推动国际化教学发展的步伐。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国际化的发展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留学生教育将是推动时代融合重要桥梁。留学生既能够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又能够了解国外的传统文化知识,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融合。这也将是我国进入国际化轨道的重要纽带,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关键要素。留学生教育也是提高我国教育水准,适应国际化潮流的方向,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办学水平和提高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意义
21世纪以来,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融合发展,高校的教育也呈现出融合之势,留学生的队伍不断壮大,对留学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1.提升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声誉。我国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特色的体育精神,例如中国的功夫,在国际上也占据着一席之地,深受外国友人的推崇。但是,他们都是在膜拜功夫的暴力,对暴力的崇拜或是种可以宣泄的工具,不能够理解其内涵。因此,要通过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转变对中国体育文化的误解,转变思维,充分诠释中国传统体育的内涵,树立体育大国形象,提升国家的体育文化声誉。
2.便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随着留学生群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已成为社会上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是国家文化交流、传承的重要媒介。例如中国的武术这类项目,学校要对留学生专门开设武术课程,提升他们对武术的内在认可。将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到世界,在各地得以推广,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国家地位的提升。3.促进对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讲究身心和谐统一的关系。对留学生的教育要从本质上进行教育,让其深受文化的熏陶,思想随着学习发生转变,摒弃本国的思维束缚,对国家传统的体育文化形成认同感。
三、结语
预测未来几十年内来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只增不减,留学生队伍必将随之不断地壮大,对留学生进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的方法,对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提升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地位、推动国际化教学发展的步伐的重要举措,也是对留学生教育的目的。
作者:余丽华 吴京彦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汪军.论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体育社会科学,2014年9月.
【关键词】网络文化 交际 文化失语 网络词汇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以其多媒体、点对点、及时互动等特点,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思维模式和求知途径。在网络文化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有效地拓展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和求知途径,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科技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这种新文化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脱胎换骨式的转变。这些转变在传统教育层面上不可避免地带来冲突: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冲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的冲突。此外还有一个,也是我们英语教育者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冲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英语取代了流行一时的俄语成为重要的外语学习语种。在国际政治经济频繁交流的今天,外语学习的重要性迅速提高,英语的地位稳步上升。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英语文化的主导地位
20世纪末,互联网以极快的速度闯进了中国普通人的视野和生活,并作为一种文化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随之网络文化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开始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互联网是人类至今最大的信息库,储存丰富的各类资料。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传递、存贮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而这些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大多是建立在英语语言平台上的。尼葛洛庞帝说:“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成为标准语,网上英语内容约占 90%,法语约占5%,其它占 5%”,要想在网络文化中自由倘佯,英语是必要的交际手段。这也就是说,中国的大学生要想获得并利用网络中充分、大量的英语资料,良好的英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网络文化的发展造成了英语语言文化使用的需要,使大学生英语语言文化学习有了直接现实的目的。网络文化在英语作为世界性的主要工作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英语的主导地位。
今天,作为毋庸置疑的强势语言,英语在全球范围内冲击着每一个非英语文化。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使得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传统,同时又汲取外来文化中的先进成份;如何抵制外来文化的扩张,同时又要加强自身文化的发展,这些问题在如何对待英语发展的层面上具有了研究意义。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失语现象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形式,又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最重要的手段。随着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改革的推进,英语教学已越来越强调教学中目的语的“文化导入”,网络上、教材中都大量充斥着欧美原版材料。这些材料内容涉及西方文化生活的多个方面,它们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纯正的英语表达方式,还能促使他们熟知英语思维和行事习惯,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英语是为了交流,这种交流不但包括普通的日常交际,而且包括信息和文化的双向沟通。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发展,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日益熟悉。现在,大学生们能熟练地介绍西方节日,能翻唱多首英文歌曲,能把国外名胜古迹如数家珍。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却惊人的贫乏。当他们要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节日,推荐中国名胜时却常心欲言而口不达。如今,翻译课的难点已经不是如何将英语翻译成汉语,而是如何将介绍中国文化的文本翻译成英语。甚至很多教育工作者本身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存在狭隘性,仅仅强调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而忽略了语言交流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的,语言是相互交流的工具,只有相互理解才能做到平等。
我们知道,这种问题不能指望网络来替我们解决,大学英语教科书的编排要注重课本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性。大多数学生需要的是必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如今的课堂仅仅以介绍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为目标,使课堂的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对于那些十分熟悉的中国事物,学生在教材中却找不到英语说法。这种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习得,必定会阻碍中国文化输出,错失宣传自己的大好机会,从而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就传统的外语学习与教学观而言,过多地强调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忽视母语及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的积极影响,师生双方关注的焦点均放在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上,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的文化失语现象。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地位中的转变,也从不同侧面刺激外语教学工作者反思现行的文化教学,只注重目的语文化输入的教学已不适应当前母语文化输出的需求;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有效途径。
三、英语交际中的网络词汇
语言是基于生理学,心理学和物理学的符号系统,既是特定的人类行为,又是人类信息交流的载体。在信息时代,因特网作为一种高效媒介高速发展,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对语言的影响更为显著,新词和新术语不断出现在英语词汇中,并且在篇章中出现了新的用法,这就形成了一种相对特别的语言现象,以至于刚接触网络世界的人有可能不能恰当地理解网络交流中的这些表达方式。现在,很多网络词汇已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当中,甚至是很多正式的刊印文中。由于网络独特的交际方式,在构词方式上网络英语尽管具有传统的构词方法,但是也具有独有的特点。在词汇层次上,网络英语新词的构词方式包括缩略,合成和派生法;而在网络英语词汇变异方面,主要利用标点符号,数字和字母大写等几种情况。在句法和语法层次上,网络英语具有句子主语省略情况多,短句和简单句使用多,疑问句和感叹句多等特征。
网络英语新词汇自从因特网诞生至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存在具有合理性,并且,网络英语已对英语语言中某些现存的规范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网络英语是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现在的大学生们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也喜欢上网浏览,这样必然会接触到网络语言和英语。这种使用起来即简便又诙谐,带有随意性和非规范性的语言,甚至是汉字、数字、英语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的语言,已经在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中被大量使用。
总之,网络文化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高校校园的主导文化。学生在上网的同时大量地接触西方文化,久而久之,以英语国家为主的西方文化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和思想。大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若缺少正确的文化观和及时有效的文化引导,就很可能失去正确的文化取向。只有通过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避免网络文化对教育和交流的消极影响,才能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刘建华,斯琴格日乐.网络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冲突与虚实结合[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9(6):20-22,44.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石勇.文化的软实力[J].中学生百科.2006,33:20-21.
[5]但海剑.英语文化的扩张与传统文化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5.25:115-116
[6]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J].2010.26(3):108-111
关键词:朝鲜族;传统文化;礼仪教育;游戏;园所文化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如何发展朝鲜族民族文化,又如何从幼儿抓起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在对朝鲜族传统文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朝鲜族传统文化作为幼儿园的可利用资源,甚至是发展为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将富有朝鲜民族特色的教育与幼儿实际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怀,使幼儿从小就将朝鲜族传统文化深深地融入心中。
一、以传统礼仪教育为主线,开展教育活动
朝鲜族传统礼仪历史悠久,并有其特殊的礼仪形式,注重用优秀的礼仪传统感染培养后人,被誉为“东方礼仪之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长的礼仪观念日渐淡薄,许多朝鲜族孩子也缺少礼仪教育,致使一些不良语言和行为产生。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和活动。
1.编写幼儿礼仪教育活动课
在组织教师学习《朝鲜族历史形成》《朝鲜族礼仪文化》《朝鲜族民俗概况》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认知学习特点编写幼儿礼仪活动课内容。小班主要开展个人礼仪课,中班主要开展家庭礼仪课,大班主要开展“社会礼仪”和“民俗传统礼仪”课。
2.利用重大节日和朝鲜族传统庆典进行专项教育
传统节日有着浓重的民族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朝鲜族的传统特色节日有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在这些重大节日中,要求教师和幼儿穿着民族服装,教师制作传统节日的课件,介绍节日的由来、习俗、饮食、活动等。在班级内摆设屏风、地垫的传统设施,创设实际环境让幼儿来表演。
利用幼儿参加朝鲜族传统庆典,如:小儿周岁、结婚、花甲宴等机会,让幼儿在班级中,开展他们看到的、学到的、参与的礼仪形式,教师从旁指导纠正。
3.开展每日礼仪迎宾员活动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参与礼仪活动,幼儿园每班每天选4名幼儿,在班级门前担任礼仪迎宾员。要求幼儿身穿传统服饰,佩戴迎宾绶带,每当有家长和小朋友来园或离园时女孩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男孩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有礼貌地低头弯腰行礼问好。教师悉心指导、不时纠正其动作、语言、语调、表情上的错误。孩子们都十分愿意担当礼仪迎宾员。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传统礼仪观念,又培养了其责任感。
4.融合餐桌礼仪的传统美食制作
在幼儿园的美食制作活动中,选取具有朝鲜族特色的美食制作。例如,“紫菜包饭”“辣白菜”等,让幼儿自己动手实践,亲自品尝自己制作的美食,感受朝鲜族美食的魅力。在美食制作完成后,要求幼儿将亲手制作的食品回家奉献给家中长辈,并教导幼儿在家用餐礼仪。要双手捧托盘恭敬地将食品端到长辈面前,长辈举匙后全家才能用餐。
二、以传统游戏、音乐、活动为辅线,开展教育活动
朝鲜族传统游戏是人们在沿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加工改编而形成,承载了众多民族传统文化,富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深受大家喜爱。
朝鲜族的传统游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其中有许多游戏适合幼儿学习游乐。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方式,传统游戏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尽情玩乐嬉戏的机会,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好好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机会。有些游戏可供家庭成员一起参与,这类全家齐上阵的游戏,有利于亲自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增强了幼儿与家人间的情感,又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对深化幼儿民族传统教育和学习民族精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教师根据幼儿年龄、心理等不同特点,选取适合他们的游戏。游戏设计尽量要求内容多样化、形式生活化、活动趣味化。游戏时幼儿和教师均统一穿着朝鲜族民族服饰进行游戏活动。小班的幼儿玩花图、荡秋千等,中班的摔跤、拔河等,大班的射箭(幼儿玩具模型)、假面戏、击等都深受幼儿的喜爱。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乐,尽情感受和体验民族文化。
一些极富民族特色的歌曲,如,《桔梗谣》《阿里郎》等可以播放给幼儿倾听,使幼儿通过音乐感受浓郁的朝鲜民族风情。
此外,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开展了舞蹈、跆拳道、民族鼓等特色兴趣活动课。
三、以民族特色园所文化建设为隐线,开展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文化建设是一种很重要的隐形民族文化教育。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齐发展的幼儿园文化,才能更好地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宣传民族文化,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地同化作用。
教室布置上突出民族特色,用七彩的纸张丝绸做装饰,在物品的摆设上采用民族特色鲜明的辣椒、圆鼓、小簸箕、长鼓、百宝袋。
在楼内走廊上悬挂朝鲜族美食、服饰、游戏、传统节日、民俗用品等图片和宣传画。
幼儿园还精心布置了民俗活动室、民俗礼仪室、舞蹈乐器室、跆拳道室,为幼儿提供了更为专业的学习场所。最吸引孩子们眼球的是一进大门的是民俗文化墙,在传统艺术背景的映衬下,展现了朝鲜民族优秀的文化精品,象征着民族精神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