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第二课堂总结范文

大学第二课堂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第二课堂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第二课堂总结

第1篇:大学第二课堂总结范文

关键词:第二课堂;数学与物理素养;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28-03

一、问题缘起

数学与物理类课程是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五类公共基础课(“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数学、物理)之中的两类,无容置疑,数学与物理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在理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数学与物理学院除了承担本院数学与物理专业的教学外,很大一部分教学任务是全校各专业大学生的数学与物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2009年底学校召开了《中国地质大学数理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讨会》,我院对教学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其中,对我院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也作了认真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其特点有(1)分散性,有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有些是团委、学工处组织的,学院内部没有统一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组织和协调;(2)临时性,有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每年都开展,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3)无固定经费,有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无经费或仅有极少经费支持,导致活动质量差,相关教师与学生缺乏积极性。逐一为每一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经费十分麻烦,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4)无监督和评估,无法了解和改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针对上述问题,学院班子进行多次的讨论和研究,向学校提交了《关于建立数学物理公共课教学质量提升工作基金的报告》。在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建立了数理学院教学改革基金,每年拨款20万元专款,用于本院第二课堂的教学改革。

二、第二课堂是什么

要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改革,首先要理解第二课堂的作用、目的和意义。我们认为,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之外的与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各专业培养方案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解决共性的问题;而第二课堂的主要作用在于发展专业人才的个性化特长,丰富同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和知识多样性,解决特殊性、个性的问题;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规定性、基本性和主体性,而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可选择性、深化性和延展性。因此,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相互补充、良性互动的作用,对于本科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数学与物理第二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进行第二课堂教改的首要问题。我们认为: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数学与物理素养。众所周知,数理素养在人才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仅就地学领域,院士和著名学者都拥有非常扎实的数理素养。这里,所谓数理素养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数学与物理知识,它们是已经被理论证明和实践检验的规律、认识和事实,被当今社会广泛使用,是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们还是生产力提升、各类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平台之一。(2)数学与物理技能,它们包括作图、计算、推理和交流等基本技能,还包括更为重要的数学建模和物理实验的技能。(3)数学与物理语言,它们是数学与物理的交流工具,具有通用、简洁准确的特性。在物理中广泛使用数学语言。数学语言还是数学的载体,它能不受具体国家文字的限制。(4)数学与物理思维,它们包括: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等非形式化的思维。物理更直接研究自然世界,因此,实证思维是物理思维的突出特征。(5)数学与物理意识,指用数学与物理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物理信息和物理属性关系,进而达到运用数理逻辑的观点科学地认识世界。我们大学的第一课堂(专业培养方案)主要传授数学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对部分优秀学生开展进一步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例如,数学建模、数学竞赛和交流的技能,物理竞赛和更复杂的物理实验技能)则有赖于第二课堂。一些数理素养,如数理语言、思维和意识需要在大量的训练中培养和完善。第二课堂正是提供这种训练的重要途径。我们的理工科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厚实的数学物理素养,才能成长为真正高水平的理工科人才,才能在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三、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

为了过去第二课堂无系统组织结构,五固定经费、无监督、无考核的状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并执行了如下数理学院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见图1)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的建立给学院对第二课堂教学实行统一管理、监督和评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每年各单位进行第二课堂教学项目申报,填写第二课堂教学项目申请书,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根据各单位教学实际需求和师资情况确定开展项目的数量、内容、经费及项目负责人。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年终进行第二课堂教学项目考核,每个项目负责人都提交相应的项目结题报告。通过结题的项目负责人,可以申报下一年的第二课堂教学项目。2011年年底,通过对一年来第二课堂的总结,学院对项目设置及经费做出了一些调整,例如删去了“专家、名师门诊”项目,增加了系、部的教学研究项目,单设了各、系部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为了切实发挥教改基金的作用,提高第二课堂的质量,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文件,例如,《关于建立数学物理公共课教学质量提升工作基金的报告》、《加强教学的中心地位,开展数学物理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数理学院教改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数学与物理学院教改立项申请书》、《数学与物理学院教改项目工作计划书》、《数理学院教改立项结题报告》等。这些制度的建立能够引导广大教师重视第二课堂,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使得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实现持续化和规范化,保障第二课堂顺利开展。

四、实践的成效与认识

从2010年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第二课堂的成绩有一些是短期看不到,例如“高等数学知识团体赛与教学研究”、“数学自主学习与数学开放实验”、“物理自主学习与物理开放实验”、“大学物理知识对抗赛与物理科普周活”、“数理学院学生志愿者学习服务中心”等项目,但有些竞赛类项目,则可以看出成绩。例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近三年来,我校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2项;湖北省首届数学竞赛我校获得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湖北省高等学校首届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我校(7队参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4队参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2010~2012三年共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5项、国家三等奖3项,第二届物理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8项、国家三等奖11项。

回顾近三年的实践,对我院第二课堂教改有如下几点认识。

1.建立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使我院的第二课堂教学有了有力的组织保障。通过第二课堂教改立项,明确了负责人和参与教师。我们认识到有负责任、肯投入精力的教师去开展某项第二课堂教学,是该项活动成效好坏的关键。

2.第二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过去第二课堂活动的临时性,保障了第二课堂经费的固定性和人员的相对固定性,有利于参与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有利于各个项目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

3.建立年终项目结题制度,便于学院宏观上掌握第二课堂教学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整个学院的第二课堂教改实施方案,发扬成绩,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

4.关于评价第二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只看是否获奖或得奖的多少,主要考察项目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工作是否到位。

5.关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问题,不能简单地考察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课堂的主要意义在于提供大学生实践性学习和深入性学习的平台、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物理基本素养以及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高等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只有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条腿走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之路才能迈的更加稳健、更加坚实。

参考文献:

[1]李大潜.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J].中国大学教育,2008,(10).

[2]韩鹤友,陆冬莲,等.农林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9,(10).

[3]杜其奎,宁连华,周兴和.浅谈数学与数学素质[J].中国大学教育,2011,(5).

第2篇:大学第二课堂总结范文

关键词:培正学院;行政管理;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10—02



一、引言

广东培正学院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所谓第二课堂是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它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和有酬性的(如勤工俭学)、服务性的等等活动。我们认为,第二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营造起了课堂教学之外的校园学习娱乐氛围,它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和开放性地培育人才的园地。

纵观学院近几年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社团数量庞大,规模空前,全校42个社团组织,包括文化交流协会、红蓝电脑协会、知识加油站、证券期货投资协会、连锁经营研究协会、酒店管理协会等,几乎所有的院系都有自己的社团组织和成员;校园活动异彩纷呈,包括各种知识讲座、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文体和娱乐活动等。这是一个有着十几年发展的学校所必备的优秀的学生活动传统,已经积淀起来的第二课堂文化大大促进了学生对于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从而确保了其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虽然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同学们对于课堂之外的学习和兴趣要求,但是从总体上讲,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的关联性还不够强,其中文体娱乐活动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第二课堂时间。专业的拓展性还不够广,知识性也不够深。也就是说,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还没有形成学科方面的特色,需要进一步挖掘,深化专业内涵。现在,我们以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本系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如何围绕专业知识展开组织和构建。

二、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构想

(一)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

我所在的公共管理系目前只有行政管理一个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它受到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多方面学科的影响,学科本身的交叉性、边缘性特点决定了其专业定位的模糊性,要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凸显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原因是本专业同学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不甚清楚,对将来的就业趋势缺乏了解,有的出现了消极厌学的情绪,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有必要制定出适合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借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辅助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拉近专业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工作没有做好,专业拓展教学还没有能够渗透到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尤其对于培正这样一个民办高校的新兴专业来说,大部分同学都是调剂后分配到行政管理专业进行学习的,他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专业意识,专业基础也相对比较薄弱,系部也还没有前瞻性地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围绕专业来开展第二课堂构建。以上造成了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难以建设性地开展本专业的活动,面对其他专业的特色活动则有盲目跟风的倾向。同时,2012年的学士学位评估工作马上就要展开,专业评估建设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着手,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则是检验我们办学成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专业进行第二课堂活动既可以回答同学们普遍反映和关心的对于本专业不知道要学什么,应该怎样学的问题,也可以使大家对自己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状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更可以使学位评估找到有力的落脚点。

(二)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原则

1、本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在院团委学生会的统一领导下展开的具有专业建设性的人才培养工作。从总体上看,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同,对专业的认同度和了解度也不同,因此,需要让学生树立专业素质培养第一,辅以第二课堂促进学习的集体意识。以往第二课堂留给同学们的印象是一种主要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对于自身专业的学习帮助不是很大的课外活动。一些老师也有这样的看法,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完成学生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保障,至于第二课堂应该属于学生的自由安排,不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指导。这种想法既违背了教学相长的素质教育目标,也割裂了课堂学习与课外辅导手段相结合的教书育人的关系。我们应该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搭建平台,让学生能够在突出专业知识的拓展活动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这又不是单纯的学生课外活动,需要教务处和科研处的在学习管理上予以支持。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时向全国高校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最近,《广东培正学院课外科技活动学分实施办法》已经出台,当中将课外科技活动作为选修课程列入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本科专业学生至少选修课外科技活动2学分,学生参加后在学期末记录取得0.5课外科技活动学分。通过学分鼓励同学们多参加校内外的专业拓展活动是一个良好的举措,但我们的目标并不仅此而已,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丰厚的专业收获。

2、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应凸显专业的学科特色。它既不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修养的作用,也不提倡学生只参加文体娱乐活动等素质教育。本专业相比其他门类专业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特别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可以说没有实践教学活动就失掉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灵魂。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要将课堂上僵硬的、封闭的、狭窄的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的知识理论内容融会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去,发挥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丰富性、组织的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知识容量大的优势,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对课内知识的掌握,检阅他们对行政管理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升华他们对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由于行政管理学科交叉化的知识内容,影响到了我们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选择,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认为不管我们如何创建自己的第二课堂都会带有其他专业活动的色彩。实际上,内容上的重合并不影响第二课堂形式的创新,我们要在第二课堂中重点开展深入社会,关注民生的实践活动,让社会成为我们最宽广的第二课堂。又因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行政管理的政策法规,具有行政管理业务能力与素质,能适合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能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所以我们更要走向社会,从中了解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制定决策的依据,掌握社会各类机构的行政管理规律,也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专业意见。

3、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必须结合本院系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校内外的现有资源,在院系配合的基础上发挥同学们的首创精神。要把第二课堂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他们提供精神支持的和物质保障。当下第二课堂活动在培正学院蓬勃开展无疑是与上级的重视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关乎到学校荣誉的大型文艺表演、学科竞赛等对外活动更是受到格外关照。反观系部组织的一些活动,因为规模小、影响力有限,所以基本上都是自己筹措经费和申请场地,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花费很大时间和精力去拉赞助、搞宣传以缓解学生经费预算有限带来的巨大压力。所以,对第二课堂活动要做到量力而出,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例如,可以通过承办协办特色的专业学科竞赛获得学院的物质支持;也可以与其他系部或学生社团开展合作,举办针对我系行政管理专业背景的第二课堂活动,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参加政府部门或者政管理部门的各类考试获得专业资格证书等。以上办法在控制活动成本的基础上既兼顾了学院对于各系部活动的整体组织,又使得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参与,对他们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将来就业的帮助不言而喻。

(三)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构建

1、筹备阶段:按照学院的要求,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各系(部、中心)应将本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目的、内容、时间、场所和经费预算)上报学生处,由学生处审核批准后才能正式开展活动。因此事先做好一份切实可行完整有专业特色的策划书非常关键。待策划书做好后,需征询科任老师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议,在目的、内容和实施方法上给予指导。辅导员做好时间、场所和经费预算的审定,以不影响教学秩序为前提,保证学生经费总体不会超支,规定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学校场地有计划地开展。学生会必须做好通知报道工作,可以通过广播、互联网等快捷便利、信息涵盖面大的手段进行宣传。

2、实施阶段:在校内方面,主要是利用课外学习时间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如定期开展行政管理专业的案例讨论活动,“定期举行时政知识竞赛、时政演讲、时政辩论赛以及公文写作竞赛,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类时政报告、政策分析讲座,提升他们对于时政理解能力。利用学校计算机实验室,训练学生计算机应用、现代化办公和行政信息处理能力,练习编制行政计划与人事考核方案,举办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网络模拟考试等。在校外方面,主要利用周末和假期让学生走入社会,考察各种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和运作流程,“组建社会调查服务队,就时政热点、民生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字写作水平。”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每一年的省考和国考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实战机会,也会为将来的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辅导员要加强思想上的引导,强调专业学习拓展活动的重要性。学生会须安排人员做好考勤和记录,在学期末总结的时候为教师统计成绩和辅导员德育分评定的依据。

3、总结阶段:第二课堂活动结束后应该及时总结,对于表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如果是集体参与的,在每一项活动结束后的一周都必须填写我院的《第二课堂活动记录表》并把活动的具体方案一起上交学生处备案。如果是个人参与的,需要到学期末填写《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分取得情况汇总表》统一由辅导员交给科研处,作为学分统计的凭据。学生会在每学期末须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总结,对于效果较好,影响力比较大的特色活动系部予以继续支持,对于学生反映效果一般的活动予以淘汰。同时应该邀请教师和辅导员对我系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点评,总结经验和改进不足。

三、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展望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选择人才的标准越来越趋向于实用性,而实用性的核心是要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只靠第一课堂的知识讲授很难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质是研究国家政策、研究社会发展的学科,更应该具有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的创新实践勇气。要训练和培养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依赖于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就人才培养而言,没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只能是哗众取宠的表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把我系第二课堂变成求真务实的精品活动,有助于检验和转化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有助于深化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第二课堂要包含具有专业特色的素质教育活动,否则便不能满足学生进入大学求知创新的根本要求,偏离“以人为本”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培育良的好第二课堂文化,打造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将是我系学生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要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才会使得我系学生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会在第二课堂建设中走出一条符合我系学生工作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于志勇.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

第3篇:大学第二课堂总结范文

第二课堂一般意义的特征主要有主体的自愿性、活动目的明确性、活动内容广泛性、活动形式多样性、活动空间广大性等等,但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第二课堂有其自身特征:第一,学员主体特殊性。远程教育的学员基本是成人,与普通中小学、甚至普通大学都不同,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面临很强的工学矛盾。因此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能不能参加,有多少人参加,怎样能够让更多的人参加。只有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才有意义和效果。第二,活动目的性更强。远程教育的学员学习目的主要有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取得学历证书和扩大社交范围。因此,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目的,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三,多样性与灵活性。每位学员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所长,有些学员甚至是本岗位的专家、带头人。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完全可以结合学员的工作进行,既有专业的针对性,又有对所有学员的示范性、启发性。如果把各个专业的优秀学员组织起来,向他们学习,我们的第二课堂的内容就会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性多样。总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既有优势,也有困难。我们要结合远程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优势,使第二课堂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第二课堂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作用

(一)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

第一课堂教学作为最基本、最普遍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教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对众多学生进行同步教学。目前现代远程教育第一课堂的形式主要是面授辅导与网上教学,而这两种形式的教学课时数只占总学时数的1/3,其余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开展全方位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第一课堂教学为学生传授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使其学员对专业知识有共同的理解。第二课堂主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三)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朱邦芬曾经说过“一流人才不是老师从课堂教出来的。”一流的人才不但需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强弱是人才质量高低的直接表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第二课堂建设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在第二课堂中的训练和实践,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学员之间、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重要渠道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面授课少,学员见面交流的机会少,学生很难形成同学友情,感受不到大学的氛围,因此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交流,增进感情。

三、第二课堂的内容与形式

(一)活动内容要以围绕专业教育为主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安排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围绕学生所学专业来组织第二课堂,让学员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巩固所学知识。要充分利用学员自身条件与优势,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例如机械加工、数控等专业,可以到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学员单位,按照要求亲手操作;汽车专业的学员同样也可以到汽车检测与维修车间开展活动;计算机专业可以成立维修小组,实际组装与维修。

(二)活动形式要灵活

可以小组为单位,只要小组内大部分学员有时间,就可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甚至可以年级为单位。不管是什么形式、什么内容的活动,事先都要有科学、合理、安全的方案,保证活动效果和目的。

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的措施

(一)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首先考虑学员的特殊性,学员是否愿意参加,能不能参加是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每学年都要对不同专业学员的第二课堂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形成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主题、形式,以及经费的预算和安全的预案等详细的计划书,然后经过学校研究审核通过后,加大宣传,通知到每位学员,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制度保证为前提,落实为根本

第4篇:大学第二课堂总结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英语专业;第二课堂

一、引言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说指出,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受到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氛围等因素的制约,学生的“情感过滤层”极易升高,进而导致他们处于焦虑、畏惧及逃避等心理状态,无法有多余空间接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而第二课堂活动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有利于学生降低“情感过滤层”,很好地吸收和内化可理解性语言。正如胡壮麟教授所说:“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课堂)上下工夫,谁就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为了紧跟时代脚步把第二课堂工作做到学生心坎里,作者借助“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研究”科研项目及多年教学经验,给学生提供大量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更能够接近自然语言环境,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牢固掌握语言工具、拓宽视野、提高兴趣,并最终将所听、所看、所学转化为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日常交际能力,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环境下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二、当前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英语第二课堂依然停留在理论教学的模式上,实践效果并不明显,在第二课堂的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一)形式多年不变

一方面英语专业第二课堂一直是通过竞赛类、讲座类、表演类等形式进行,没有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并且往往过度重视口语而轻视其它;另一方面学生们虽然迫切想提高口语,但口语水平普遍不高,羞于当众交流,导致这些活动参与度不高。

(二)技术相对落后

现在大部分的英语专业第二课堂还停留在组织活动、反复训练口语、单纯训练当众表达能力等低技术含量的形式上,仅相当于把老师主导的课堂教育转变为学生主导的课下学习,与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社会格格不入,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知识总量有限

由于受到时间、形式、兴趣等诸多因素限制,传统的第二课堂单位时间传授知识量小、学生接受效率低,这也使得学生容易认为第二课堂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象征,造成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生零零散散,不能形成固定的规模,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

教学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改进英语专业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解决以上问题。

三、解决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存在问题的主要途径

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有关解决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的途径。

(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对第二课堂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深入思考。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喜欢网络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的特点,开辟网络化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已成为新时期第二课堂建设的首要工作。

(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

学习效率和效果是检验学习方法有效与否的核心指标,学习方法合适与否最后要由学习效率和效果来证明。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应该是第二课堂建设的最终目标。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知识涵盖面

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大学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或教师的推荐知识,而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各种知识、信息、技能……让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为以后适应社会、突破发展瓶颈、突出个人特长提供必要工具,这是作为教师的“良心工作”。所以第二课堂应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向W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技能,帮助他们尽快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深入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和目前的信息化技术,选定一、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座位研究对象,从网络化作业库、网络化知识共享和改进传统第二课堂三个方面进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的探索。

(一)网络化作业库

作业是体现第二课堂教学所教授知识核心内容的集萃,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第二课堂授课效果的重要途径,建立一套适应时代、适合当今大学生学习心理、层次分明、知识点明晰全面的作业库体系是很有必要的。作者重点通过作业库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功水平。首先认真整合语音、阅读、听力、综合英语以及写作等主干课程的核心内容和重点知识,总结出以上课程的共性知识点和个性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对照以上课程的共性知识点和个性知识点进行“同类合并”,萃取精华,保留学生们实际需要的、体现课程精髓和重点教授内容的作业,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在专用网络平台上共享,供学生练习、测验。

在网络化作业库建立并使用后,通过对一、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得到有效提高,能比较积极地完成网上作业。调查结果为进一步提升和丰富网络化作业库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网络化知识共享

突破传统的第二课堂思路及常规模式,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将教师、学生、教材、课外知识等不同因素联系在一起,建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原则的网络信息化第二课堂,建立一种以网络、视听材料为基础的、综合各种学习活动的综合学习模式。

为了切实有效的推进和拓展信息化技术在第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创建“汇华外语”和“汇集英华”微信公众号,利用公众号定期推送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建设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化第二课堂期间,定期推送英语学习相关微信内容,并结合基础课程语音课尝试实行对“英音模仿大赛”参赛选手视频的网上投票活动,增加了学生练习语音的积极性;以语音课为试点,以教学班为单位建立微信群,利用微信群建立师生互动空间,及时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将课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的网络第二课堂活动;利用智能手机普及的条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MyET”、“BBC”、“CNN”等手机APP软件,做好随时学习,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外语学习。

以上措施,直指当前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用引入实时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再加上多元化的知识点和多种学习形式,达到了依托先进技术、克服固有短板、提高学生知识面和学习效果的效果。问卷调查分析显示,二年级学生对于利用网络化平台推送图文信息型知识点的偏爱率高达66.53%,一年级学生对于利用网络化平台推送图文信息型知识点的偏爱率高达69.48%,两个年级的学生对于利用网络化平台推送视频型知识点的偏爱率均高于24%。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于信息化推送方式的接受程度之高,另一方面也证明了网络信息化第二课堂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作用之强。通过分析将近两年的建设经验及问卷调查,进行的第二课堂建设效果显著,有效改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不断改进传统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形式需要根据社会文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进。学习社团等第二课堂形式就是传统第二课堂的优秀产物,应该在新形势下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为了更好地在课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结合网络平台,以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成立了三个英语专业学习型社团:英典读书会、思辨演讲社和英华翻译社。英典读书会定期制作经典名著的海报并进行展示,利用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契机举办“莎翁诗歌朗诵会”,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和爱好;思辨演讲社从发音、仪表、语调等方面对学生们进行训练,并定期进行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辩论赛,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英华翻译社以“培养,提高学生翻译兴趣”为出发点,侧重翻译实践,兼介绍翻译理论,下设有翻译实践小组、翻译搜查小组、翻译理论小组,对于提高学生们的翻译实践能力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我们还利用信息化形式宣传推广传统形式和改进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各项第二课堂活动都结合微信公众号进行定期推送,让学生们能彼此交流学习动态,互通有无。传统形式的比赛也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如英国议会制辩论赛,因为其独有特色的提问方式备受学生们的喜欢。现在我们的传统第二课堂无论从学习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日臻成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们对于英语工具的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

第5篇:大学第二课堂总结范文

关键词: 第二课堂 课程建设 大学英语教学 研究与实践

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求》对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提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标志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我校在继1999年推行分级分班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强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英语创新教学研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环境,创造更多的运用英语的机会从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第二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

一、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理论基础

英语第二课堂是指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以外,围绕英语学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各项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大学英语这门实践为主的学科,第二课堂显得尤其重要。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最好环境是在语言环境之中,即学生接触到的真实或自然的语言。克拉申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的只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而很难自然地过渡到正常交际中所需要的隐性的语言知识。克拉申还把语言学习过程分为输入和输出两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例失调,教学学时有限,使课堂教学大多都是用来进行输入,而对于同等重要的输出部分却无暇顾及。据国家教委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1至4级教学阶段,“课内外时数的比例不低于1∶2”。这就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在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于不受教学时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没有任何精神压力和负担,学得轻松,效果显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t Learning)是在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罗克等早期建构主义思想发展起来的学习理论。它从学习的目标、内容过程、控制、社会性、物理情景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学习的基本特征,即深层理解、通过思维构造实现意义建构、自我监控与反思性学习、充分地沟通、合作以及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的学习。建构主义的理论对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它强调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同时,它也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认为利用情景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英语第二课堂组织计划

我校英语第二课堂的组织和实施都由学校训练部教务处、基础部组织,由外语教研室负责牵头实施。大学英语教师直接对第二课堂学习进行指导,它避免了第二课堂中盲目性、无组织性、缺乏系统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之初就对第二课堂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按各个学期的教学段有计划地实施。同时,我们还把第二课堂的教学和活动列入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把第二课堂作为课程来加强建设,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通过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我们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兴趣、增加实践、锻炼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全新的、系统的教学理念。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一些课外知识,了解英语语言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第二课堂具有时间空间选择上的自由和方式灵活多样等优越性,它通过提供大量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接近自然语言环境,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三、英语第二课堂的实施情况

1.原则

在第二课堂英语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构想,把每个有理想、有抱负、乐于上进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在各种英语活动中不断成长。因此我们在活动设计中遵循了下述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第二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英语学习的各种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主人翁意识,参加各项活动。这些活动以主题统领学生英语活动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英语文化活动的愉悦,深度发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和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

(2)延伸和增强课堂教学活力的原则

第二课堂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延伸,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补充课堂教学时间,极大地促进班级内课堂教学的活力,满足不同需求。有的学生只是满足于考试,基础好的学生希望能够熟练地掌握英语,具备较高的语言交流能力。课堂大学英语教学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这些英语学习需求,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

(3)实践性原则

课堂教学由于种种因素,难以广泛开展深度语言交际活动。第二课堂英语教学活动要在形式上力求新颖,吸引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各种活动,使不同年级、不同能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4)兴趣性的原则

大学英语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由于班级授课的约束,学生在课堂内只能体会到有限的趣味,而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题,来激发保持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增强教学的效果,开阔视野,拓展能力。

2.主要实践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我校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在学校训练部教务处和基础部的支持下已成为固定的学习模式,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建设了一支责任心强、实力雄厚、各有专长的师资队伍并制定了规范的外出学习和匹配奖励制度;开设了文化类选修课、英语技能选修课和医学专业英语选修课,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技能培训和医学英语基础培养;结合医科院校专业特点,开展了SCI医学应与写作系列讲座及外请专家、外教讲座,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为推动学校英语学习再上新台阶;组建了写作、视听、书法、演讲、英语角等各类英语兴趣小组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组织了全校范围内的英语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书法大赛、戏剧小品大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DV大赛、配音大赛、短信大赛等,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所有比赛由师生共同策划、组织、实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极大地培养和锻炼了其创新意识与能力;通过经典英文电影周、英语文化节等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扩建了英语调频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进行节目编导、录制和播音。不仅培养了一大批英语播音员,还通过调频频率营造了英语学习氛围,使更多的人群能受益于英语学习,更加关注调频台这个英语学习的喉舌;在学员旅及各学员队成立了英语学习部,组织实施英语学习和各类比赛和活动,掀起了全校范围的英语学习热潮;挑选校级竞赛中的优秀苗子,对其学习策略,特别元认知策略进行重点强化培训,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全军、西南地区和重庆市各类竞赛获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从2005―2007年,由于注重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我校学生在全国、西南地区和重庆市的英语各类比赛中成绩优异。累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知识竞赛46个特等奖、65个一等奖;参加西南地区首届模拟联合国比赛获得最佳代表队、最佳代表奖和最佳演说奖;先后参加重庆市英语演讲比赛及“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重庆赛区选拔赛,获得6个一等奖,并连续三年冲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总决赛,获得去马来西亚等国参加亚洲英语辩论赛的资格;2006年参加重庆市政府和加拿大领事馆联合举办的“枫叶”杯英语演讲比赛第一名;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总决赛暨200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夏令营获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英语辩论赛第一名,等等。

学生在积极参与各类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信心,激发了兴趣,提高了实践能力,拓展了创新能力,形成了很好的大学英语学习氛围。

四、结语

我校在继续推行分级分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英语创新教学研究。从第二课堂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得出两个富有启发意义的结论:(1)第二课堂活动是一种充满个性化的创造性很强的趣味性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他们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不是被动地依赖于老师,而是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互动的一个过程,更是一个学习者自主学习、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教学的原则精神。(2)第二课堂活动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有限,听、说、读、写能力难以得到均衡的发展;二是教学内容有限,学习者语言知识的输入量不足,难以体现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和教育性特点;三是班级过大,不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不能发挥其个性和特长。针对这些情况,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使学习内容和方法有更大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使各类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加大了他们的英语实践量,从而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因此,第二课堂教学和课堂英语教学是一个教学体系的两个方面,是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教学的不同分工。课堂英语教学依托第二课堂大学英语教学,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学生通过“第二课堂”能够巩固和加深“第一课堂”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它极大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率,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移到以校园为主的英语学习的大课堂。

参考文献:

[1]Jonassen,D.Learning with Technology:A Constructive Perspective.NJ:Prentice-Hall,1999.

[2]H.Douglas 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Prentice Hall Inc.,1987.

[3]Krashen,S.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Pergamon,1982.

[4]周淑珍.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外语的能力[J].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5]赵广平.如何搞好大学英语课外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

[6]高燕.开辟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7]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2004.3.

[8]孙云英.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课堂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0,(3).

[9]王湘玲,宁春岩.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主义教学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6.

[10]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11]陈永元.大学生课余学习心理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心理应用技术研究,2003.2.

[1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第6篇:大学第二课堂总结范文

[摘要]为创新应用型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发挥第二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试以合肥学院新闻专业第二课堂培养模式具体内容为切入点,探索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途径,为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3009804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既依托第一课堂教育的知识基础,又有别于第一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生动而富于实效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大量师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实现了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教育目标。第二课堂的实践性是活动教育理论在大学教育中的一种体现和延伸,它所具有的消化性学习特征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涵,更对大学生非结构性知识的掌握和知识转化速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应用型高等教育背景下,历来看重实践的新闻专业如何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无疑是高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第二课堂的界定和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高校文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增加实践比例,丰富实践手段,优化专业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实践教学则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之一,更是促进专业知识转化吸收和培育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桥梁。第二课堂作为高校实践教育改革的有效载体之一,在部署与实施过程中,既要体现其自身特质,更要紧扣当下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进程和具体课程改革实际,不断发掘其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关联点,实现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人才的目标。

经过调研发现,制约我国高校第二课堂发展的因素很多,具体表现为:(1)对第二课堂的认识不足,部分高校还没有把第二课堂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尚未进行第二课堂的学分制改革,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扶持力度有限;(2)目前,由于高校第二课堂的实际承担部门很多是团学组织,指导老师常由辅导员等担任,导致第二课堂非专业化的比例较大;(3)即便有的高校为第二课堂配备了专业教师,由于一方面部分教师对第二课堂的理解还停留在“课外活动”的概念上,仅仅关注学生参与的“自发性”与活动评价的“结果性”;另一方面学校对专业教师第二课堂工作量和工作业绩缺乏科学的管理与考核,这些都会造成教师积极性不高、疏于指导,甚至只是挂名的情况。综上所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教师指导不专业、考核管理不到位的影响下,不少高校虽然开展了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第二课堂活动,但这种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互补性体现不充分,存在“活动”与“课程”分离、“文艺熏陶”与“知识拓展”脱节等现象。不少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舞台,而在面对大学生专业成长需求的务实性、针对性引导设计时却力不从心,造成了高校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等不可小觑的问题。

2新闻专业第二课堂的构建与意义

新闻专业的属性决定这是一个重实践的专业,新闻专业也因此获得了“文科中的工科”的别称。“重实践”的新闻专业教学不仅要求高校具备较为完备的教学设施设备和固定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对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也有较为实际和可操作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与同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1]。因此,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应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能够引导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相互合作性,从而科学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实践活动。以新闻专业二课堂的构建为例,就是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补,从知识的输入、吸收、消化、输出环节着手,提升专业知识转化速率,强化新闻实践能力,培育新闻职业素养,从而打通新闻专业学习过程到实际运用的途径。

第3期

潇潇基于“第二课堂”的应用型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路径探析

首先,由于多数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一般只吸纳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所以对于大部分的一、二年级学生而言,创新校内外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无疑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实践的新路,对于他们学习兴趣、专业认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新闻专业毕业生的主体去向是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提前与企业接轨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毕业实习只有一次,且大多放在四年级,即便有些学校在大二下学期安排了为期8周左右的企业认知实习[2],学生与企业和社会的接触也是时断时续,不能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常态,因此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欢迎。其次,通过与专业结合密切的常规性比赛、校际项目、校地合作等活动,第二课堂不仅可以配合第一课堂的教育实施,还可以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意识,对于促进学生非结构性知识的培养和深化实践活动效果明显。虚拟情景教学和项目教学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新闻评论能力、编辑排版能力、创意策划能力、摄影摄像能力、媒介经营管理能力。专业竞赛和品牌项目能搭建一个开放性实践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走出校园,接触行业,完善纵深复合知识结构,构建整合传播的思维能力。

3应用型新闻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策略

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实施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对于应用型新闻专业来说,既需要对第二课堂的体制机制进行科学定位,又需要因地制宜、灵活架构第二课堂实践与第一课堂理论,通过项目驱动制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践、校际联合和校地合作平台,从而逐步实现应用型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1科学定位第二课堂的体制机制

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第二课堂的开放性、互动性和灵活性特点源于其关注实施过程评价和监控的机制,只有建立健全科学的体制机制,才可能实现第一课堂的知识与第二课堂的活动的顺利过渡、结构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知识的有效衔接,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通道。

对于新闻专业而言,第二课堂活动的实用性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解构与重构,将新闻专业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活动打通,这就要求深入探索课外活动与专业教育、人才方案、社会需求相融合的新模式,重新整合第二课堂内容,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与专业学习紧密相连的第二课堂活动。

首先,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发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到学科内容、学生、环境、教师这四个要素,使这四个基本要素达到协调与平衡[3]。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育专家或专任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加强与学校管理者和各类新闻单位的合作研究,不断吸纳新的产业形态,形成一个与时俱进的导师组,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自上而下”的注重“教”的课程决策模式,探索了“自下而上”的关注“学”的新模式,从而变革了大学课程的决策体制。

其次,要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就要在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学分设置等方面建立一套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在有效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开放式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跟踪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第二课堂过程、内容和效果的评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保障学生参加课外学术活动(第二课堂)的规范有序和切实有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教师培训机制,引入合理的岗位准入体制,才能有效发挥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创意、策划、组织和指导的作用,提高第二课堂的学习效果[4]。目前,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制管理在部分高校的推广,逐渐成为了第二课堂活动的一种有效激励机制。

3.2丰富拓展第二课堂的内涵设计

1) 以系统综合训练为核心,实现第二课堂实践与第一课堂理论的灵活架构。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更需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基本技能,并通过丰富多彩而富于实效的内涵设计来实现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业务知识学习有机结合[5]。以合肥学院新闻专业为例,在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模块化改革之后,实践模块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所占比重达到了40%以上,比起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 3∶1甚至 4∶1的比例,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将新闻学专业相关联的能力要素、培养能力要素所需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组合成模块,而且更加关注专业知识的关联、发散和拓展,也更能体现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特征,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新闻传播的具体实践之中。实践比例提升后的第二课堂活动也列入了“3+1”新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占分,使得第二课堂具备了更为充足的设计、实施、反馈和评价操作空间。

第二课堂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可以依托专业竞赛、品牌项目和素质培养,以项目驱动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内容与实践的灵活架构。首先,发挥专业应用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活动、专业竞赛的互补和聚合效应。其中,通过“媒介策划”、“新闻采访写作”、“播客”、“摄影摄像”、“微电影”等校内或校际的学科竞赛,使新闻业界人士走进校园,与师生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作品展评,从而吸引低年级学生,实现第二课堂参与面的覆盖。而加强高校新闻院系与本地媒体合作,成立非官方的媒体驻校记者站和新闻组,依托稳定的项目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则可以吸引高年级学生,从而达到第二课堂参与质量的提高。其次,通过参与校媒实践,让学生从大一开始便增加与各类媒介的接触率,提高对“全媒体”业务的认知度和使用度。根据校园媒体的不同属性,安排专人指导,充分利用校园各类媒介,让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着手,结合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逐步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新闻素养与动手能力。

在具体操作中,第二课堂的设计不仅需要满足课程中单项技能训练的需要,而且能按照行业实际要求提供系统实践训练条件。比如,通过制作《校园“零距离”》这样定期播出的校内新闻电视节目,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多种新闻操作的单项技能,对于高年级的节目组组长来说,他们常常自主管理其中的某一栏目,独立完成从栏目选题、策划到拍摄的全过程实践活动,从而使他的新闻采写、摄影摄像、策划创意、电视编辑与制作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得到了系统综合的训练。

2) 建立复合型实践教学队伍,打造校内新闻实践平台,统筹规划第二课堂校内教学资源。合肥学院着力构建新闻专业校内实践平台和实习基地,即建设一支由校新闻宣传骨干、专业教师、媒体工作者组成的多层次教师队伍,将校报、校刊、广播、网络、电视等校内新闻宣传资源引入高校特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模中,联合打造学生新闻中心。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遵循因地制宜、布局合理、整体规划、分步建设的基本原则,从2007年开始,通过相关专业类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鼓励新闻专业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积极融入学院新闻中心这个专业实践平台,在参与校园新闻采编和筹办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实践能力。

利用大学生新闻中心这一实践与实习的平台,不仅能实现积极吸收各个年级新闻专业学生参与实践的基本目标,而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还能为学生提供各具特色的实践平台(校园网、校报、广播台、电视台),使校园媒体新闻专业实践贯穿学生大学教育始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自2007年以来,该中心累计吸纳和培养了近400名新闻专业学生,覆盖面超过90%,这些学生先后成长为校园记者团、广播台和校报学生骨干,从事文字编辑、栏目策划、摄影摄像等工作,年度发表新闻稿件500余篇。此外,在参与校园新闻采编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和培育创业、创新团队,更可以形成良好的传帮带,高年级的同学主动将自己的经验传承给低年级的同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之外较早地形成一些关于职业的感性认识,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形成对将来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基础认知。

3) 以校际联合和校地合作为依托,通过专业性品牌活动提高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实战性。新闻专业注重实践,仅靠单一途径的第二课堂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所以通过接地气的品牌项目驱动实现专业间的校际联合与校地合作,便成为了拓展第二课堂活动范围的有效途径。合肥学院安徽省大学生记者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始建于2004年,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安徽省40多所高校新闻专业的稳定运行模式。2009年,论坛以安徽青年网为依托,创办安徽省大学生通讯社和大学生周刊,逐步建立校内新闻中心与高校记者站、省内传媒(实践平台)互动的教学管理和实践模式,为新闻专业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体制保证和实践平台。一般而言,由于高校类型和发展历史的不同,不同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校园文化活动都各具特点,项目型的校际活动不仅可以取长补短,为学生的交流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也有利于深化和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

校际合作模式进一步融合了高校新闻教育教学资源,也为第二课堂活动的打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避免了同类项目的机械重复和单一发展。对于新闻专业而言,校际、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成熟完善将实现第二课堂活动的以强带弱、优势互补,为学生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校园媒体的交流与发展酝酿了浓厚的氛围,更切实解决了安徽省20多所新闻传播类大一、大二在校生实习困难、实践演练机会少的难题。

更为难得的是,与课堂教学和传统实践教学中的简单印证性模式相比,以校际联合和校地合作为载体的媒介活动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也对实践中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技能与素养要求,即学生不仅要具备“真刀真枪”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与经营管理意识,这是实现新闻专业大学生职业角色实战性体验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论坛与安徽青年报联合创立的《大学生周刊》来看,学生们不仅要具有策划、撰写新闻的基本技能,更需要与其他高校开展广泛合作,形成合力,以联合组稿的形式实现一种覆盖面较广的媒介视角。此外,积极创新活动载体,通过诸如“播客大赛”、“微课堂”等活动与相关行业和企业进行深入合作,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与影响力也成了该周刊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合肥学院的实践来看,第二课堂是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新闻专业教育来说,只有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目标,改革传统的“知识传授”导向为“能力培养”导向,紧密结合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丰富第二课堂的内涵设计,才能强化第二课堂的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涛,刁宗广.应用型本科专业认知实习运行模式研究――以合肥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2010,(6):38+50.

[3] 施良方.课程原理: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94206.

第7篇:大学第二课堂总结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第二课堂;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05-02

21世纪是“创业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聚焦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世界各国为了使自己国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都在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并将此作为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国外对创新和创业教育有一个逐渐深入认识的过程,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体系。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帷幕。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后,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全而铺开。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以〔2015〕36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按照总体目标,我国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但是,创业是一项十分艰巨、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大学生进行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机会型创业更是凤毛麟角。据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也不过4%,广东省只有1%,河北省仅有0.3%,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靠第一课堂难以实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第二课堂的建设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1]。

一、建设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课堂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有别于以接受知识为主的显性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2,3]。然而目前多数高校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①第一课堂部分内容不够系统,学生和教师沟通较少。②部分内容有待优化,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在第一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专业技术前沿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以学促教;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项目驱动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中的适用情况,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效建设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扩展和延伸,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为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能力发展提供一系列的渠道和平台。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在开展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如下问题:①制度不够规范。只有规范的制度才能够实现资源有效地配置,做到组织结构明晰、人员配置合理、制度建设完善、操作流程高效、监督措施有力,确保实施效果明显,实现一个动态高效的育人平台,融入到大学生培养整体体系当中,形成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良好格局。②缺乏合理的第二课堂素质培养体系。合理的素质培养体系,可以使第二课堂的开展结构清晰,各部分内容设置配合合理,更有利于实现培养结构优化、综合素质水平很高的优秀大学生人才的目标。可以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不削弱对大学生因材施教的个性培养。

二、第二课堂的建设

下面以河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简称我院)为例,浅谈一下第二课堂建设和实践情况。

1.规范第二课堂管理制度。①成立实施小组,针对这些问题,我院把建设第二课堂――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小组作为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之一,第二课堂的建设由学院的实施小组,即教学质量办公室、分团委和协同创新办公室共同完成,其中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教师团队的组建及活动协调,分团委主要负责学生队伍建设、学生活动组织,协同创新办公室主要负责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②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师自愿加入创新创业小组,要求责任心强,能够投入必要的精力指导学生。每个小组有一名组长,其负责组建和管理团队、安排小组活动,完成活动总结和成果记录。实施小组对组长和教师成员都有约束作用,如不符合要求则要求其退出创新小组。③学生团队的建设,各活动小组的学生选拔工作由指导教师小组和分团委负责,每年安排1次学生选拔工作,一般从一年级第2学期以上学生中招收学习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自愿加入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小组,曾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者优先。原则上每名学生只可以加入1个活动小组。小组学生成员必须服从指导教师安排,积极参加小组活动。④其他规章制度,实施小组制定了经费管理制度、竞赛管理制度以及小组活动考核等制度,以便使创新创业小组能长期有规划的发展。

2.建设第二课堂素质培养体系。在和各年级学生、任课教师以及多个招聘单位进行交流之后,第二课堂素质培养体系主要是建设六个专业创新课外活动小组,其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拓展课堂教学,通过实训项目开发和参加竞赛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应用软件开发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工程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六个小组分别为:(1)大数据专业创新课外活动小组,目的是旨在促进学生了解计算机领域大数据处理技术前沿知识,提高学生海量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处理和应用开发技能。(2)智能机器人专业创新课外活动小组,旨在培养小组成员动手能力,培养内容涵盖嵌入式开发、机械构造、传感器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等。(3)嵌入式小组专业创新课外活动小组,旨在深入理解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熟悉各种嵌入式芯片,了解多种通信方式,加强软件的编程能力等。(4)应用软件开发专业创新课外活动小组,通完成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软件项目的开发,让学生熟悉软件开发的工程,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安卓、.NET、JAVA、JSP、ASP等开发工具和数据库,熟悉移动应用开发和桌面应用开发的流程。(5)新媒体技术专业创新课外活动小组,其主要通过讲座、授课、自学以及游戏公司人员辅导等形式组织进行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和3D建模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完成游戏公司实际课题,并申请软件著作权等。(6)网络技能专业创新课外活动小组,其主要侧重于强调培养学生应用各种网络技术的能力,包括网络管理能力、网络设计能力、网络分析能力、网络故障排除能力、网络编程能力等。实施小组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给出了各活动小组的活动建议,如表1所示。

三、第二课堂的主要成果

我院一直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2014年成立实施小组,开始规范化第二课堂建设,近几年统计数据表明,2012―2015年参加竞赛学生人次数达800余人,其中省级以上竞赛获奖人数达350余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3年国家级2项,省级4项;2014年省级16项,2015年还未统计;学生取得的专利项从2012年的0项,到2015年目前已达76项。获得的国家级奖项主要包括:2014年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铜奖2项,银奖1项;2015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全国特等奖1项;2015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全国三等奖2项。

四、结论

当前第二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沟通方式,能够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教学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学习空间非常广阔;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既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从考察方式上看,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第二课堂对于大学生特长、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首选。

总之,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它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突出特长、独立实践的过程中,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剑.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三课堂融合”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69-272.

第8篇:大学第二课堂总结范文

关键词 转动课堂 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

“转动课堂”是2015年渤海大学依据地方性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引申而来,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实现了整个教学体系、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重新构建,是一种完全颠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经过我校全体师生近两年的努力,改革成果已初见成效,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课上课下结合,课内课外互补,课堂教学获得有效延伸和拓展,呈现出生动灵活、教师授课更精、学生参与度更强等特点。

1转动课堂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转动课堂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个“转”,一个“动”,“转”的核心内容是转变。转变教师全程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现状,转变单一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动”是让教师动起来,不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的教学,还要关注教学效果。让学生动起来,不仅仅被动接受知识,还要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让课堂动起来,不仅局限于单一的课堂,而是可以开发多课堂教学模式互动。让思维动起来,老师不再仅仅研究理论深度,而要多在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方面动脑筋。学生不仅仅学会接受,更要学会自主学习。

转动课堂理论是现阶段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是顺应教育时展要求的产物,是为了进一步培养适应性高等人才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2转动课堂中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转动课堂理论的有效实施,不能仅仅局限在固定的课堂中进行,转动课堂更是全新的教学模式,第二课堂甚至第三课堂的引入,将是转动课堂理论成功与否的关键。

2.1第一课堂改革是转动课堂理论的主体

第一课堂是常规的授课地点,我们称为第一课堂或主要课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这个课堂中,教师主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解,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完成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甚至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等。

在转动课堂模式下,转变了常规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引入了第二课堂的概念和实践,转动课堂模式下的第一课堂不再拘泥于教师的宣讲,而是更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2.1.1转动课堂的第一转:第一课堂改革――分组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对多”,即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转动课堂第一转,变“一对多”为“多对多”。组织学生分组教学,这样,形成组和组之间的教学互动,教师只在其中把握方向和关键内容,并根据各组表现点评引导即可达到教学效果。

2.1.2转动课堂第二转:第一课堂的“听”转变为“讨论”

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进行互动讨论。所谓的讨论,可以是和教师一起讨论,也可是小组内讨论,亦或是小组间讨论。总之,通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吸收知识并消化知识的能力。所以,第一课堂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阵地,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战场。

2.2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

第二课堂是有别于第一课堂而提出的称呼,它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是第一课堂效果实现的关键。

2.2.1第二课堂的最主要的功能是第一课堂的预习和演练

第一课堂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第二课堂就是第一课堂的准备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用心挑选互动的主题和内容,并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预习工作。通过精心的准备,学生对基础知识了然于胸,同时,根据教师选择的互动题目,就能在第一课堂上演一场精彩的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

2.2.2第二课堂的互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真正学会自学

中小学阶段的教师都会让学生课前预习,到了大学阶段,再提“预习”,不应该是简单地针对教材的预习,而是应该广开思路,旁征博引,吸取百家之言,融会贯通,这才是未来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所应具备的“自学”素质。

2.2.3第二n堂能够帮助实现差异教学

差异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第二课堂开设答疑课堂,真正实现了差异教学。对于知识掌握程度好的学生,可以不用来课堂,把时间用来攻克其他科目。对于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因为课堂人数的缩减,那么就体现为个别辅导,充分实现差异教学。第二课堂能真正实现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需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因势利导,构建因人而异的教学模式。

3第二课堂的地位和作用

3.1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效果保证的关键

第二课堂是决定第一课堂效果好坏的关键。第二课堂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学教学本不应是填鸭式教育,可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的精英教育,很多学生反映上课“没意思”。高校教师的选拔标准多是看重是否具备学科深厚的理论底蕴,同时,高校的定位也是培养某专业某学科的高端人才,所以,高校教师的着眼点多为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而教学手段稍显单一。所以,很多学生不爱听。第二方面是学生的“没意思”,主要是听不懂。大学教育阶段不再是普及教育阶段,而是精英化教育阶段,于是,大学教学偏重学科的理论深度,这和之前的教育阶段有本质区别。所以,第二课堂的开展,正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现在的大学生是被填鸭长大的学生,而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普遍认为,我国社会发展更多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所以,现代高等教育必须改变这一局面,变被动填鸭教育为主动探索。因此,第二课堂应运而生。

第二课堂必须教会学生自主选择吸收知识的途径和渠道,例如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包括图书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等,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例如网络等),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例如通过向教师、高年级同学请教)等途径,学会自主吸收理论知识。然后到第一课堂,通过任课教师的点拨,达到良好的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因此,第二课堂的质量决定了第一课堂的效果。

3.2第二课堂是充分调动教师教学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转动课堂理论就是要转变这一局面。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把关者、决策者。那么必然迫使任课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效果的考核等等,从而给任课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任课教师从对知识深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3第二课堂开拓了教学新阵地,探索了教学新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有了多N形式,那么高校的教学模式也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增加一些新的内容。转动课堂改革就给了这种探索以发展空间。第二课堂也是课堂,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第二课堂中,可以一方面允许教师选择更加合适的授课地点。比如,对于化学这门操作性强的学科,这样的授课模式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例如分析化学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具体课程内容选择去学校附近的工厂进行参观,并进行实地操作和解说,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知识,再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物理化学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去电池厂参观电池的制造和回收,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掌握专业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各种媒体平台也可以是教师传授知识和能力的阵地。多种交流媒介,例如微信、QQ等工具的运用,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有利于第一课堂效果的提升,更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传授。

4学生的实践方法及其作用

第9篇:大学第二课堂总结范文

【关键词】 第二课堂 三位一体 工商管理专业 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类专业不仅要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即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四种能力”。

一、第二课堂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第二课堂教学是指一种综合教学理念,即现实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国家与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个体的理想相融合的教学理念。高等教育中的第二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机制,以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来推进教学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延伸和补充。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的平台,是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阵地。第二课堂教学还是一个文明、健康、科学及结构开放的个人成长空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利于服务教学的综合制度结合体。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教学是相对第一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话,那么第二课堂教学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空间范围非常广: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企业和家庭。我们的研究从改革三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索如何通过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延伸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从夯实第一课堂教学着眼,探索第二课堂教学

明确专业培养定位,搞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开发第二课堂的教学补充、延伸和“升华”教学效果的功能。

三本独立学院作为一支异军突起的高等教育力量,全国有近300多所院校,其中90%以上的院校设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如何找准本专业的定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首先,三本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要不同于一、二本院校,科学研究能力培养要弱于一、二本院校,实际应用能力和技能培养要优于一、二本院校。其次,三本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要不同于职业院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发展后劲要优于职业院校,实际应用能力和技能的专业适应性和迁移性要强于职业院校。

三、从四大能力的培养着手,践行第二课堂活动

在专业培养的定位思想指导下,为使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们将此分步进行。

第一步:将学生引入第二课堂。从新生进校开始,通过推行“专业导师制”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所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强化基础素质。在学生的大一至大二上学期,学生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一、二本院校基本相同,旨在使学生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但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阶段有步骤地引入专业技能的培训,如在计算机基础、统计学、数据应用、管理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等课程中增加或单设相关的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在实训课程中布置一定量的课外训练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加强对学生应用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引入社会和企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外活动和社团活动,如参加“市场调研与预测”、“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社会经济及民生问题调查”、“行业展览会”、“企业参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了解企业、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深化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在学生有一定基础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学部组织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在竞赛中,自发组建团队,成立相关的项目模拟公司,由学生分别担任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等,负责各自的专业运作的计划与策划工作,学生们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提交创业计划书、项目计划书等,同时在竞赛中,安排教师进行专业指导,解答和解决学生在竞赛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辅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展和计划书撰写。学部成立专门的竞赛评选组,并邀请企业的专家和院本部的指导教师参加竞赛评比活动,奖励优胜者,选拔学生参加省级竞赛。为使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学部从大二下学期假期开始直到大三,都要求专业教师拟定相关的调查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假期实习和假期调查,提交假期企业实习或调查报告,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新学期的理论学习。

第三步: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进行凝练和提高。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学部根据学生们参加的各类竞赛活动和社团活动,组织和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类省级竞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组织学生团队代表学院参加“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ITMC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及物流经营大赛、金碟公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大赛等多项赛事,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这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并加以创造性发挥,从而在竞赛获得好成绩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在此阶段,学院还按专业开展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轮岗实习,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并在实习过程中派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进行指导,结合企业生产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

第四步: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进行实际的检验,并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固化。在大四阶段,主要根据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和发展规划,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拓展,学生可以选修相关的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学生可结合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自选拟定毕业设计的研究项目和实习内容,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固化为学生的实战能力。

通过以上四步,学部逐步形成了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第二课堂的三位一体的四步法循环教学实践体系。第一步:学习—认知,引入第二课堂;第二步:学习—初步实践,深化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第三步:学习—实践,凝练和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第四步:再学习—再实践,检验和固化所学的内容。通过三位一体的四步法循环教学实践体系的实施,学部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四、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确定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类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课外行为,相反,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在作为第一课堂补充、延伸和升华的基础之上。

第一,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了《企业ERP经营沙盘模拟》等实验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为了配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学部从2009年开始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创新大赛。同时,于2010年开始,工商管理系组织学生团队代表学院参加“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ITMC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及物流经营大赛、金碟公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大赛等多项赛事,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第二,从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专门为学生开设了《创业学》这门课程;同时,还引进了“创业之星”模拟实训软件,为学生们提供了在校内机房中模拟社会创业的全流程培训。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派遣骨干教师课外指导学生,从2009年开始连续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取得了优秀成绩。2012年,我系KIWI大学生创业团队还成为了湖北省第一支取得湖北“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政策扶持的“重点关注企业”。

第三,从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后的职业工作能力。学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了11处校外实训基地。其中,引进了上海鼎捷公司的ERP人才培养计划,将企业的员工培训直接“搬”到了学校,真正实现了学生“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为保障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学部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在寒、暑假的较长假期中安排学生赴企业实习;二是开展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同学们的企业实践能力。

五、从专业化、系统化着手,完善第二课堂教学程序

本课题所开展的各项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明显有别于一般、普通的学生社团活动,其是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的有严格组织纪律的、以追求管理科学真知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科技活动。学部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邀请相关公司的人员对学生进行职业和项目的培训,全程活动中指定专职指导教师进行辅导,并在工商管理系建立了“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ERP协会”,正式将ERP教学通过大学生社团的方式成功延伸至课外的第二课堂。

六、以专业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作为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载体

在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依托专业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为第二课堂教学提供专业、规范的活动实施空间。自2007年以来,已建成“ERP企业管理物理沙盘实验室”、“工商管理综合模拟管理实验室”两处校内实验中心,并与武钢集团公司、武汉武商量贩连锁有限公司、上海鼎捷软件有限公司、江苏远洋数据有限公司等单位建成了11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还在校内建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了配合创新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与武汉“1+8”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近两年来学院成功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处,其中9处位于武汉及其周边地区。另外,还在长江经济带相联系的长江三角地区建成了江苏远洋数据有限公司与上海鼎捷软件有限公司两处校外实习基地。

在学院的支持下,我学部还建成了“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了用友SCM供应链沙盘(含电子版)、金碟商道ERP沙盘(含电子版)、贝腾创业之星电子经营沙盘三大系统,将我院的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实验实训平台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同时,学部还对原有的ERP沙盘实验室进行了电脑网络化升级改造。为了便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校内实验室在活动期间对学生实行全日开放。

七、打造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教学的特色

学部从改革三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索如何实现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第一,强调独立学院与一、二本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错位发展的思路。独立学院在师资力量与生源水平上与一、二本大学是存在客观差距的,我们在实践中应正视客观存在的差距,不片面强调一般工商管理专业的共性发展规律,而是应该创造性地提出实施“错位发展”思想,即在狠抓经济、管理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强调创新、创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构建三本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创新实践与职业技术能力上的优势。

第二,大力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使第一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去。这一方面可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落实到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去,从而科学指导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与实践活动,并对第一课堂教学形成补充;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成果与成绩,来客观检验教学效果。

第三,以武汉“1+8”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为契机,强调“产、学、研”的动态有机结合与平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以武汉“1+8”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为契机,以实地调研当地中小企业对三本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着手,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改革方案,并拟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第二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八、三位一体四步循环教学实践体系推广应用效果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学部工商管理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重点培育专业;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推动下,本专业学生分别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金奖3项、省级银奖6项、省级铜奖8项;荣获 “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企业经营模拟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金奖2项、省级二等奖1项等优异成绩;ITMC全国大学生企业管理沙盘竞赛湖北省亚军;ITMC全国大学生物流管理沙盘竞赛三等奖;金蝶杯全国大学生企业管理沙盘大赛湖北省一等奖。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本。研究和实践三位一体四步循环教学实践体系,是独立院校教学的升华和拓展,是对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的有益探索,它夯实了第一课堂教学,为社会培养了适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田巍:工商管理类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