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范文

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

第1篇: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范文

【关键词】研讨型教学;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理论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并能指导相关经济行为的决策。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此,能调动学习主动性的研讨式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应运而生。本文在简单介绍研讨式教学内涵要求的基础上,介绍自己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应用研讨式教学的步骤,并分析其效果和不足。

1研讨式教学的内涵及要求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1997年研讨式教学法开始被引入国内,随后受到极大关注。研讨式教学是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研讨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搜索、选择、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师生共同探索,进而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它包括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案例和讲授式等多种具体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体现的主要教学原则是学生主体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它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工协作自行探究,学生始终占据教学的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创新性,要有探究的价值;它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和量力而行的教学规律。

2研讨式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

笔者自2013年始,践行研讨式教学改革。实践表明,研讨式教学改革需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环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编制体现研讨式教学要求的课程教学大纲。研讨式教学区别于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在教学大纲上也要有体现。比如教学时间的重新分配,教学内容的整合安排,哪些内容需重点掌握,哪些内容需重点设计研讨环节等。(2)教学设计体现研讨式教学特点。研讨式教学的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的教案和课件设计都应体现问题导向。小到每个知识点,都可以从问题切入,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大到每一个完整的理论,可以设计覆盖完整内容的大主题大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讨。(3)科学设计研讨主题。可以说研讨主题的设计是研讨式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好的主题设计,应该既覆盖教材理论重点内容,又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在参透教材内容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比如讲授价格理论时,可将研讨主题设定为当前最热的房价问题;讲授生产理论时,可选择规模经济问题作为研讨主题;讲授市场理论时,可选择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的收入差距为研讨主题;讲授分配论时可讨论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等。这些研讨主题的确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留给学生自主研究的空间。(4)合理安排研讨小组。确定研讨小组是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上第一次课,需先介绍微观经济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能力要求,并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要求等,使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有一个基本认识。学生根据自愿组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组成每组3-5名成员的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式学习。分工协作完成资料搜集、数据分析整理、研究报告撰写和PPT制作讲解等工作。(5)组织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介绍过程需要有观点、数据、材料支撑。在小组代表介绍完毕后,同小组同学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接下来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环节。师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提问,由小组成员回答,还可以进行辩论。教师要把握课堂研讨时间,既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最后是教师点评,从形式到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补充说明。(6)研讨的课后延伸。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研讨主题的设计是否恰当,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有无改进空间等。学生可以从学到的知识、发现的问题或差距等进行总结。同时,经过研讨阶段,学生可以对研讨主题撰写研讨心得或直接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3研讨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自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践行研讨式教学以来,总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这种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观点的提炼,再到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确定,从报告论文的撰写到主要观点结论的陈述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此过程中,认真参与的学生,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和提高。绝大部分学生反馈“研讨式教学法优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2)学生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做到学以致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对身边无处不在的经济现象熟视无睹,原因在于缺乏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训练。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提出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不仅能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得到培养。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最后撰写报告或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并有不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动手撰写科研论文。(4)教学效果得到改善。研讨式教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学生在研讨过程中的表现能及时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这些反馈结果,教师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做相应的调整。这个教学反馈的速度较快,反馈周期短,因此学生的正确认识能及时得到强化,错误的认识则可以及时得到纠正。

4研讨式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研讨型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注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讨论主题要准,质量要高。主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质量的高低,合适的主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增强教师继续进行研讨型教学的信心,故设计好的主题是讨论成功的首要步骤。因此,选题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实践基础,要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和针对性的专题。笔者的原则是,选题应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了解,选择性地选择有争议的知识点;其次,选题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选题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涵盖课程内容中比较多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探索时有较大发挥空间。(2)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注意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讨论气氛。在课堂讨论中,教师需要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表现、观点和发言,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时间和指导方式做出决策。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难以进入状态,部分是由于性格内向,不敢发言;部分是由于偷懒,准备不足而不愿意发言;还有部分学生表达能力差而不愿发言。为了提高这些学生的参与度,笔者尝试了多种方法:一是诚恳邀请性格内向和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并多加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二是将发言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体系中,激励学生发言;三是讨论组长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保证一学期下来,每个同学都有锻炼机会。(3)制定并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在讨论过程中,难免有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想“搭便车”,往往出现“一人代劳,全组过关”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课前制定并公布了详细的考核标准,要求明确每次研讨工作中小组成员的分工,并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体系。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公正评判的基本要求,也是督促学生学习和提高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梅.高等教育研讨式教学现状评述[J].高等教育,2008(3).

第2篇: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范文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以来,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相续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计量经济学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本科阶段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对于本科生提高应用定量思想分析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培养研究基础至关重要。由于我国将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到经济类专业培养体系的时间比较短,另外,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是经济类专业所有开设课程中学习和教学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之一。特别是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其学习和教学更是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因此,关于如何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国内各高校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国内各高校的任课教师在总结自己多年授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各个方面对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

经过对这些主要研究成果的梳理,大致可以归纳为:

(1)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主要的研究有何剑提出了“三维”教学模式、薛贺香提出了实验教学模式、张益丰等提出了“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李磊提出了“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雪合来提•马合木提出了EDP教学模式、李莹等提出了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2)关于教学内容的探讨。主要的研究有张长青、李子奈、姚寿福等。经过近年来国内高校各任课教师对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探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的提高。但是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笔者根据多年来任教计量经济学课程所积累的经验,以重庆某高校为例,在深入分析和总结该校经济类专业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基于笔者多年来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对重庆某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

(一)先行课的衔接问题该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其要求的先行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是该校经济类专业本科生主要以文科生为主,这些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理科生来说比较薄弱。通过与讲授微积分、统计学等课程的任课教师的沟通,大部分的任课教师均反映这些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都比较吃力,每年在这些课程上的补考率都比较高,有时候补考率甚至超过30%。另外,对于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比较差。由于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且这两门课程在该高校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教学,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这两门课的学习难度。还有就是与先行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由于该校的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学等课程是由其他系部的教师来任教的,而计量经济学课程则是由另一个系部的教师来任教的。由于两个系部的相关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一些先行课的讲授难度和讲授内容难以与计量经济学讲授内容很好地衔接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缺失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本科生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重庆某高校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到目前为止,还是难以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提供开展实验教学的相应条件。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基本上采用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无法开展实验教学。由于无实验教学的配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又由于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本身又比较抽象,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三)案例教学的忽视案例教学由于能再现案例情景,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经济类专业各专业课程中。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受讲授课时的限制,通常在一个学期中只能安排1-2次的案例教学课,另外由于通常采用合班教学(一个教学班的人数通常超过100人),以及缺乏经典案例库的建设,导致所安排的案例讨论课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由于所采用的案例趣味性不足,通常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为此学生通常对案例讨论缺乏热情,参与积极性不高,更多的时候是由授课教师从头至尾地对自己所提供的案例进行讲授。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软件讲授不足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离不开软件的使用。因此,对于相关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的讲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对教材上的相应案例进行演示,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重庆某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讲授过程中,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的讲授并未安排专门的讲授课时,受讲授课时总数的约束,教师通常只能在课堂上粗略地介绍个别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通常的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都是采用英文界面,而学生通常又缺乏对相应专业术语的掌握。因此在对相应应用软件的简单介绍后,根据了解学生通常不知所云,其实际教学效果也很差。

三、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夯实先行课知识首先是提高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主要有:一是加大基础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讲授学时,从原来的每周3课时,增至4课时。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基础宏、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对经济学问题的感觉。在这个基础上,二是增开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过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能够增强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这可以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结果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夯实微积分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等课程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与相关的授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并通过领导的协调,提高这些课程的讲授难度和扩大讲授范围,以满足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需要。

(二)开展实验教学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实验室建设的相应资金目前已基本到位,并且实验室的建设场地也得到学校领导的批准。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完成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来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为配合开展实验教学的需要必须对以前的教学方案进行修订,修订的目标就是让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具有的措施是:在理论教学的环节上淡化烦琐的推导和证明,重点突出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的思路,强调各种方法的具体用途和相关检验的步骤。在理论教学环节后,马上安排实验教学环节,为了能够很好地体现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呼应,应该针对理论教学环节讲授的知识,组织编写相对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并以此来指导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活动。这一方面可以在讲授理论知识以后马上应用于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和理论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能力。

(三)基于问题驱动的案例教学为了实施好案例教学,确保案例教学的质量,高质量典型案例库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案例库建设必须考虑案例的典型性、时效性和趣味性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实验室里选取案例库中的相关案例,演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结果分析,并与学生进行互动性的讨论。这可以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分析现实问题方面的魅力所在,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案例课堂上要结合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以经典案例中的热点问题为中心,从中提炼出要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同时在案例讨论的时候要尽量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地融入案例中来,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冲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3篇: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范文

关键词:微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128-01

一、《微宏观经济学》及其特征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包括的相关理论十分广泛。主要有:一是均衡价格理论。研究某种商品的价格是根据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并根据价格机制对经济进行调节,当市场上某商品供大于求时,说明资源配置不合理,其价格下降。相反,供不应求,则价格上升。二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到各种商品的购买上去,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三是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去,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四是厂商均衡理论。研究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厂商如何决策。五是分配理论。研究按照什么原则来分配。六是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理论。研究微观经济政微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杨金磊

(枣庄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东 枣庄 277000)策有利于弥补公共物品、垄断性商品等价格机制不能有效调节的缺陷。

宏观经济学则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包括相关理论十分广泛。主要有:一是国民收入理论。研究包括长短期的宏观经济学决定。即长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水平及失业问题;短期的AD-AS模型。二是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三是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原因。四是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微宏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及经济政策存有较大区别。但是,二者之间又有密切联系。一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相互补充。即微观经济是假定资源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假定资源配置的条件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的资源利用。同时,二者共同组成西方经济的理论体系。二是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其中,微观是研究个体行为,而宏观则是研究总体行为。因此,微观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三是《微宏经济学》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西方经济学是在社会制度的背景下,来具体分析问题。因此,二者研究方法属于实证研究领域。

二、学习《微宏观经济学》的困难分析

对于初学者来说,《微宏观经济学》较为抽象且不易理解。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自身原因,也有教学方法原因。

首先,入校新生对《微宏观经济学》缺乏理性认识是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所谓经济学的理性思维则是对任何观点都要怀疑的。同时,需要用逻辑的精确性去怀疑。而对于初学者来说,从宏观层面上看,在高中阶段的教学环境相对较小,课程安排较为集中,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相反,大学阶段教学环境相对宽泛,课程安排比较分散,教学方法多元化。从微观层面上看,过去的教学内容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经济学思想。另外,对于高中应试教学为主,向大学以自我学习为主的转变还没有完全适应。再加上,课程的抽象、理论性强、难以理解更是让入学新生学习西方经济学难上加难。因此,入学新生无法形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进而缺乏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入校新生对《微宏观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理解缺乏是学习困难的关键原因。假设条件是经济学理论成立的前提。因此,学习经济学必须从正确的理解假设条件开始。诸如:在学习《微宏观经济学》之前必须理解基本假设。一是“经济人”假设。把人的本性假设为利己的,企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完备信息”假设。在“完备信息”条件下,人们拥有做出决策的一切信息。三是“完备市场”假设。在“完备市场”条件下,市场竞争充分。四是资源稀缺性假设。正是因为人类欲望无限与资源有限的矛盾性,才有必要深入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

再者,入校新生对《微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学模型重视不够是学习困难的直接原因。经济学模型是深刻认识和理解原型问题而对其所作出的一种抽象和升华的概括。尤其是通过经济学模型来分析经济问题,更加直观、更加清晰、更加简化、更加利于理解。因此,重视经济学模型对于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

另外,教学方法陈旧,理论介绍过于枯燥乏味是学习西方经济学困难的又一直接原因。

三、学习《微宏观经济学》的方法

当前,针对二批本科学生学习《微宏观经济学》的困惑。笔者认为,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专业老师应该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首先,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一是适时开展相关经济学讲座。尤其是结合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等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其现状及原因。二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采用言简意赅、通俗的语言讲解尤为重要。三是采取案例教学,并将典型案例融入经济学理论当中。

其次,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个人实际情况出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二是注重通过适时反问,来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三是重视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再者,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一是要求专业课老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经济学的基本结构。经济学研究不仅是关于生产、成本、价格、供求等方面,也不单是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问题。而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规律的社会学科。二是要求专业课老师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另外,要求老师必须采取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取“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看清全过程及各种逻辑关系。同时,还要多注重激励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多激励、多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的过程中注重眼神、肢体语言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黄亚钧.西方经济学(微观和宏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4篇: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研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8750(2012)02

一、引言:高等教育的新环境、新主体呼唤新方法

高等教育面临国际化的新形势,同时高等教育的受众和主体也有新的变化,不仅包括“90后”的大学生受众,而且还包括越来越多的新的教育工作者与教师队伍(即“70后”、“80后”的加入),对西方经济学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都要有所创新。

很多学者都认为经济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刘志彪等认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学教学模式经过多次更新,但由于其是脱胎于苏联的教学设计思想,因此仍存在若干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或问题[1]。方福前指出,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两大偏向:一是夸大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二是完全忽视西方经济学中所蕴含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全盘地将西方经济学作为方法论意义来对待。他认为要矫正这两大偏向,必须进行教学理念、方法的改革[2]。逄锦聚从宏观层面指出了经济学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主认为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有待转变,高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等方面[3]。

也有一些学者在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探索。元惠萍从现代经济学本身的分析方法入手,指出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适合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由抽象转化到具体[4]。阮守武认为,像西方经济学这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以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中心,教师应该侧重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尤其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5]。于泽认为,实验辅助教学是本科经济学教学较为理想的选择[6]。唐国华认为,教师应通过比较教学法使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课程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7]。

这些研究都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主要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尝试提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几种可能的“新方法”,包括换位思考教学法、批判式教学法、内容创新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体系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以期引发中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新探索。

二、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学教育宏观环境的新变化,面对教师与学生的“新主体”,如何设计、开发与选择西方经济学教学上的新方法,是本部分的核心研究主题。笔者认为,“换位思考教学法”、“批判式与创新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体系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抑或以上这一系列方法的综合运用可能构成西方经济学教学新方法的备选子集。

(一)换位思考教学法

在理论研究层面,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中有关换位思考法的研究较为鲜见;在实践教学层面,这一方法也未得到广泛运用。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同行听课,笔者发现,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并促使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实现双向换位思考,寻求相互间的交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主动将自身定位为学生,把握以下内容: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样的教方法,期望达到怎样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方法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的把握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当老师从学生的视角来开展教学时,一方面,更容易了解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对教学难点的解决与根除功效更为显著,更容易了解学生为何“卡”在某个问题上,找到问题的症结。

例如,在微观经济学“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总效应”的讲解过程中,如若教师能实现学生身份的换位,就能够很容易把握学生在理解这组概念的过程中的难点,这个难点在于对“补偿预算线”的来缘和对替代效应的理解,即一种商品价格发生变动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其一,使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其二,使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我们界定替代效应时,却提及“在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对于两种商品而言,其中某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二者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进而导致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需求量发生变动”,看似前后矛盾,而事实上,笔者认为,教学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白分析某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时要剔除其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由此,在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界定过程常常出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这一表述,这样也容易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严谨与作为一门“科学”的显性特征。

(二)批判式与内容创新式教学法

这里的批判式与创新式教学法均是相对教学内容而言,而非方式本身的创新。笔者认为,这一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将不仅使该部分内容取得较佳的传授效果,还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独立思考、创新的热情。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是富有创意的一代,教师理应注重这一层面的培养与训练。批判式与创新式教学法对教师主体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更要求教师对此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而形成对原有内容的批判与创新。也恰恰因为这一要求较高,这个方法在中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国内一些微观经济学教材往往倾向于将“需求”与“需求量”这一对基本概念相互混淆,进而使学生产生极大误解,笔者曾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上复习微观经济学内容时,问及“影响需求的首要因素”,95%以上的学生回答是价格,而且其理论根据均是来自于教材。

(三)研究式教学法

所谓研究式教学法,就是针对相关课程中的核心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在对基础理论进行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式的深入研究。研究式教学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有利于对课程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当然,这一方法的运用应根据差异化受众主体有针对性地、适当地应用,比如综合性大学可以尝试将其作为主导性的教学方法,而普通财经高校和其他一般性高校则可将其贯穿于重点章节和重要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之中。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适当开展研究式教学,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或难度高,而且相反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掌握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并能拓展其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视野,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运用这一方法时,教师可以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他们时间允许、精力充分和能力较强的情况下,要求他们个人单独完成,如若某些条件受限,可以采用分组开展,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

例如,教师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弹性理论时,可以布置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一定的应用研究,如“如何运用弹性理论看待叶圣陶的《多收三五斗》”,“运用弹性理论对超市日常与周末商品差异化定价进行经济学分析”,“从供求理论与弹性理论看公园门票的定价问题”等。再如,在讲解宏观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中国近年来采用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思考并形成若干小论文,如“2008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为何提出保8而不是保7.6抑或9呢”,“家电下乡政策的逻辑出发点、内在机制与效果”,等等。

(四)体系式教学法

截至目前,体系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中较为鲜见,然而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逐步认识到该方法的必要性。这里的“体系”指的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教师在讲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都应该注重其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中的坐标位置,即该知识点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如若能做到这一点,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具体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连贯自然是水到渠成。事实上,这一教学方法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点和教学体系了然于心,否则就难以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体系式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体系式教学[鉴于国内各高校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有所差异,因此这里笔者基于国内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部分与宏观部分)进行阐述。]十分必要。如从对微观经济学整个体系的把握来看,教师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引导学生对整个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进行把握:(1)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全貌进行介绍以使学生对之有个概览;(2)通过供求理论引出课程核心理论,即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之手”,尤其要强调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并将价格理论作为课程体系的主线;(3)进入微观经济学的两大微观主体之一(即居民或家庭的消费行为理论)的介绍;(4)从生产论、成本论开始介绍另一大微观主体――企业的供给行为决策过程;(5)引导学生思考连接两大微观主体的纽带,这个纽带显然是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6)围绕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种市场类型展开对市场行为的介绍;(7)在上述讲述的基础上可引入一般均衡研究方法,主要探讨在市场体系中是否存在一般均衡,如若存在,是否存在经济效率,后一问题可引导学生进入福利经济学的学习范畴;(8)指出市场不是万能的,由此引出对微观经济干预的介绍。

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教师可以主要以国民收入或总产出为分析框架展开教学:第一,从国民收入的概念界定入手,介绍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第二,在国民收入内涵与核算基础上,讨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利用IS―LM分析工具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仍然是探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与此同时对均衡利率的决定进行分析;第四,从政策理论与政策实践两个层面,仍借用IS―LM模型,论证财政或货币政策的运用组合方式以及政策效果,落脚点同样在国民收入;第五,借用另一种分析框架或工具,即AD―AS模型,放松在IS―LM分析中价格P不变的假定,使得分析更为接近经济现实,探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六,表面上探讨失业与通货膨胀间的内在关系,实质上仍围绕总产出为中间变量开展论证;第七,放松IS―LM、AD―AS模型中国际汇率E固定不变的假定,基于全球视角将汇率内生化进行考察,利用IS―LM―BP模型探讨国内外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八,从长期视角分析国民收入增长的趋势问题以及周期性波动问题。显然,国民收入构成其整个分析过程的核心主线。

这一方法的运用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在全程教学过程能否做到认真对待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每一门分课程、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认真对待每一个知识点。

(五)启发式教学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然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并没能具体细化,也不具可操作性。事实上,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教学的初始阶段,而且还可应用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之外的经典寓言、人生哲理、世界观与价值观等方式来开展教学,还可以利用西方经济学课程自身内容进行启发。

教学过程中的启发非常重要,它能引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企业微观经济主体是如何定价的?该考虑和权衡哪些变量和因素?如若定价不当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现实当中又有哪些成功案例和惨败的经验教训?这一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启发足以引起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再比如,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如何判定与认识宏观经济形势与趋势?宏观经济政策该如何制定?政策力度该如何把握与决策?政策效果当如何评价?这一系列贴近现实的问题必然能激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六)兴趣式教学法

兴趣教学法对于任何一门课程都非常重要,然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中,笔者之所以撑起为“新方法”,是因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兴趣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从根本上激发教师“教”的热情与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应成为授课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当学生兴趣被调动时,教师就在一定程度上驾驭了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就完成了一半。至于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其实上述每一种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学生兴趣的调动,将学生导向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其知识的长期保持,并为其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与探究提供了动机。从宏观层面来讲,校园的教风与学风、良好的校园文化塑造、学生整体的精神面貌等都会对其有较为深刻的影响;从微观层面来看,教师的人格魅力、具体的课堂传授方式等的影响更为直接。

从某种意义上说,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一门艺术,它并没有标准划一的方法或模式。对于具体的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常见的生活案例,“假定今天早晨你的口袋中只有3元钱,你如何安排你的早餐?”“假若只有馒头和油条,你又会如何选择你的消费组合?”这会让学生对“消费者行为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兴趣激发式教学会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产生意犹未尽之感。

(七)实验教学法

尽管实验教学法在众多课程(如物理、化学等)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然而事实上,这一方法目前在国内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尽管实验经济学这门课程近年来已逐渐被引入到我国,并重点采用实验方法进行教学,但截至目前,它在我国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仍较为鲜见。

实验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与热情,进而转向研究式学习的境界。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运用这一方法。事实上,很多教师会有疑问: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如何去设计实验?换句话说,设计实验很难。事实上,现有研究已为教师提供了很多良好的素材,教师主体在这一领域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经济学家张伯伦(E.Chambelin)曾在哈佛大学创造了第一个课堂市场实验,用以研究市场的不完全性。尽管由于众多原因他当时未能取得成功,但这却为实验方法的应用与拓展提供了重要思路。随后,当时还是哈佛大学研究生的史密斯(V.L.Smith)开始深入思考经济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并倡导经济学实验方法,促成了实验经济学的产生。借鉴史密斯有关市场机理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同样可以设定由某班全班同学进行经济学实验,具体的做法是:将该班同学随机分成市场上的购买者和销售者两组,然后由这两组模拟市场进行自发交易,最后通过实验中的供需情况,来观察市场上的均衡价格是如何实现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供求理论以及均衡价格的决定过程,进而也使其能够通过实验实现对理论的验证。

三、评价与建议

以上论述了笔者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些可行的新方法。事实上,以上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也较为显著。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和讨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他们从事学术研究与创新的内在潜力也得到挖掘,不仅表现在课程成绩和成果方面,还表现在理论的升华、分析问题的视角拓展与能力的提升、实践应用等诸多方面,学生的创新实践立项、获奖、等比率均表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述教学方法的先后顺序并不意味对其重要性的主观价值判断。事实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很难量化每一种方法的具体效果。这一系列的“新”方法,与传统的高等教育学中所提及的一般教学方法相比,结合了经济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特征,显得更为具体、更为专业,因此更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笔者建议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对以上教学新方法进行综合运用,而不是单一方法或单纯几种方法的组合运用。

其次,鉴于专业之间的差异,比如经济学专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之间的不同,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上有所侧重。

最后,教学方法的内涵界定上通常不仅包括教师“教”的方法,而且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本文这里论及的“新”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更凸显了这一方法论上的内涵特征,即不仅对西方经济学教师在“如何教”方面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学生在“如何学”(包括批判式学习、创新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系式的系统学习、实验中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启发。

参考文献:

[1] 刘志彪,王国生.美国名牌大学经济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1999(12):64-69 .

[2] 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5(9):13-15.

[3] 逄锦聚.当前经济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0-12.

[4] 元惠萍.思想与工具――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教学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8):18-19.

[5] 阮守武.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44-45.

[6] 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4):70-76.

[7] 唐国华. 论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妥善处理[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1):98-102.

The New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Western Economics in China

Fan Shide

第5篇: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范文

【关键词】CPE培养模式;经济学实验教学;分层实验教学

为适应《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针对广东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贯彻“教学为本,特色兴校,科学发展,质量强校”的教学方针。我院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转变为CPE三段式培养模式(Core Coures、Profession Coures、Employment Coures)。这一模式凸显实验教学在学生应用能力开发上的重要地位和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应用性、实践性最强的专业,实验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深入探讨CPE培养模式下经济学分层实验教学改革,在实践中稳步推进经济学分层实验教学,对于应用经济学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显得尤为的迫切和重要。

一、设立分层次的经济学实验课程体系

我校经济学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处于起步阶段,只能满足最低层次的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正常运行,普遍存在低档次、不规范、欠统筹等问题,因此,亟需对经济学实验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创新。依据我校的经济学实验教学情况,应当建立分层次的经济学实验课程体系。

1、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分层设置

具体来说,经济学实验课程项目应当分成三个层次六种类型:

(1)基本型实验,包括演示性实验和模拟性实验。演示性实验一般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一手操作,旨在说明实验原理、展示实验过程;模拟性实验一般是指单一性验证实验,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独立完成全部实验操作过程。

(2)综合设计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运用两种以上的基本实验方法完成同一个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方式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选择实验方法和设备,独立操作实验过程,独立完成实验分析。

(3)研究创新型实验,包括研究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是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训练时所采用的探究式实验,旨在揭示实验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创新型实验指学生针对某一选定的创新项目所进行的具有设计、制作及探索性质的实验,一般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经济学实验课程的模块设置

以上实验课程不会孤立地进行,而是具体落实到实验课程模块之中。

(1)经济学课内实验。它隶属于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的课时非常有限。比如,演示性实验直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模拟性实验通常为单一性验证实验。

(2)经济学实验课。它独立地成为一门专业课程,融实验理论、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一体,分为独立实验课程和综合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多为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

(3)实验经济学课。它是在可控制的实验环境下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或提供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显然,这种实验主要用于高层次的经济学理论研究。

二、构建分层次的经济学实验教学平台

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按照分层构建实验教学平台思路,建立由3阶段3层次平台组成的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教学实验平台(基础实验)、专业或综合实验室教学平台(综合实验)、开放实验和研究室教学平台(提高实验)。

(1)第一阶段:基础实验平台。主要开展经济学基本技能实验模块的实验项目,由1年级经济学基础实验课、2年级经济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组成,旨在培养学生有关经济学基本实验技能、操作规范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掌握经济学基本实验技能,熟悉相关的软硬件技术设备,增强实践意识,以加深对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个阶段特别注意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几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开设如微观经济学实验、宏观经济学实验、国际经济学实验、统计学实验、概率论实验等。

(2)第二阶段:专业综合实验平台。主要针对三、四年级经济学本科学生,主要目标是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进行本专业综合实验技能训练。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全部或主要内容设计,也可将多门专业课内容组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运用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职业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上以学生自主式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师工作精力主要在前期指导,方法指导,注意事项指导,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的能力。开设如计量经济学实验、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实验、中级宏、微观经济学实验、区域经济学实验、发展经济学实验、产业经济学实验等。

这一层次的重点是根据经济学专业的教学特点,通过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训练,培养学生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和方法,掌握基本原理、实验设计、软硬件使用、规范化操作、实验观察、数据采集、处理、结果分析、报告撰写及实验方法等基本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从查找资料开始,进行积极思考、分析实验的每一个步骤、要领,最后独立完成实验,使学生体会到从耕耘到收获成功的喜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从而为培养具有实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第三阶段:提高实验平台。这一平台由3、4年级的创新实验项目构成。一般由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组成,比如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问题式”实验项目、“项目式”实验、“科研式”项目等构成。它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实验条件,选择不同的课题,独自进入开放实验室或者创新实验室研究,培养学生独立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进行设计、实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成为真正的实用型专业人才。“问题式”实验项目:项目来自学生自个具体的实际感兴趣的问题或企业及社会疑难问题,经过学生大量查找资料,自主分析,得到自个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项目式”实验:这是一个综合实践探索性很强的项目,学生从文献阅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以项目带动学生的实验技能、方法的全面发展,学生从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先进实验手段等方面得到综合性的研究式训练。“科研式”探讨实验:教学过程从文献阅读到选择研究题目,从实验方案设计到时间安排,从实验设备到软件的确定,从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到注意事项,从数据采集到分析,从拟稿到整体论文的成文发表,经历的全过程的研究训练,真正反映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水平、精神境界、习惯、素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这一阶段通过创新实验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发展需要。

三、建立分层次的经济学实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分层实验教学就是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前提下,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学习基础、知识能力与水平,来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学生因材施教,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长,促使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1)建立经济学分层实验教学模式。以前的经济学实验教学是按课程独立开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实验操作技能单一,许多课程实验内容重复,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项目少,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济学分层实验教学需要一个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及知识层次分明的实验教学平台。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灵活性,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针对学生的不同爱好,对同年级层次的实验教学应采取灵活多变方式:除基本技能实验规定的每生必做实验外,对专业基础实验,规定其75%的基本实验项目为必修,25%的实验项目可选修;尤其是结合创新教学和科技竞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选修项目和课程,以提高学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对专业综合实验和创新研究实验,则规定每位学生应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取实验项目,但实验项目数和总课时必须达到大纲要求,保障完成实验教学时数和质量。

(2)建立经济学大类不同专业相融合的分层实验教学模式。组建交叉专业科研小组,以“科研式”探讨实验,不同专业学生在一起实验研究,开展自主学习、协助学习、互助学习、研究学习、教学过程从文献阅读到选择研究题目,从实验方案设计到时间安排,从实验设备、软件的选配到确定,从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到注意事项,从数据采集到分析,从拟稿到整体论文的成文发表,经历全过程的研究训练,真正反映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水平、精神境界、习惯、素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这种方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验,高年级学生采取科研教学模式进行,比如大学生创新项目、各类实验竞赛、科研开发创新研究等;培养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项目进行研究,选择相应的创新性项目进行实验和探索。有利于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增强不同专业学生知识及技能的互补性、拓展知识面,增强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较全面掌握实验技能、方法的能力,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创新精神。

四、经济学分层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

依据我校CPE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新理念,经贸系对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分层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以构建经济学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

1、学生实际水平分层。通过对07级经济学专业2个班92人的测试摸底,初步了解学生的经济学基础能力。根据学生测试成绩,综合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认知风格、性格特点等因素,确定其所在层次,统一分班。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次。当然,这个层次的划分是呈动态变化的,有升有降。根据学生的成绩和综合能力,将B、C班有进步的学生按比例上升到上一级的A、B班。这样,使学生有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实验教学目标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实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达到分层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A班属提高班,针对优等生。A层次的学生由于经济学基础较好,其教学目标定为在全面完成原有实验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向深度和广度方面扩展。B层次属中等班,针对中等生。C班属基础班,针对基础生。B、C层次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定为严格按照原有实验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抓好基础,重在能力提高。

3、分层实验教学效果。经过分层实验教学实践,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经济学水平。通过分层实验教学,A班的优秀率上升,B班的低分率明显下降,达到了整体提高学生经济学水平的预期目标。与此同时,提高了各层次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B、C班成绩优秀的学生升入A班。这种升降使A班学生产生了危机感。B、C班的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经过两学期的经济学分层实验教学实践,通过对学生成绩及平时的考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相对于教改前较好的成绩。在教改实验结束后,我们对此次实验进行了全面的问卷调查,为以后分层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好充分的准备。

(1)学习兴趣上的前后对照。进行实验分层教学改革后,对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增减,认为增加了占56.8%,减少了占20.9%,没变占22.3%;对分层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认为有的占48.6%,一般的占30.9%,没有的占20.5%;对是否赞同学校进行实验分层教学,赞同的占46.6%,不赞同的占30.6%,无所谓的占22.8%。

(2)学习成绩上的前后对照。我们对分层实验教学前后经济学考试及格率和优秀率进行了统计。第一学期(实验分层教学前为宏观经济学),及格率为76%,优秀率为18.6%;第二学期(实验分层教学后为中级宏观经济学),及格率为89.8%,优秀率为30.8%。从及格率和优秀率来看,学生成绩的进步是比较明显的。同时,中级宏观经济学更难学。这就表明,实行分层实验教学,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各有所得。由于学生对成绩是非常看重的,因此可以说,成绩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

(3)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在问卷调查中,最后的问题为:请每位同学对经济学任课教师一个评价。有30.6%的学生写到:“老师教学认真,为人师表,管理严格”;有28.8%学生写到:“老师辛苦了,您真的很好,我们每个人都喜欢您”;有19.7%的学生写到:“经济学分层实验教学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我要抓住时机”;有20.9%的学生说写到:“老师应该多讲点课外知识,别整天就是经济学原理和模型”。

参考文献:

[1]叶芬.经济学实验方案的科学设计[J].商业时代,2001(19).

[2]许晓东,刘岑玲.管理类实验分层教学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9).

[3]张延斌.试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J].实验室科学,2006(3).

[4]周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个性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3).

[5]高鸿桢.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6]梁静溪.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7]徐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0).

本文为学院重点教改课题:“CPE培养模式下我院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经济学专业分层实验教学为例”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第6篇: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范文

关键词:特色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普通财经院校;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一般项目《特色财经院校经济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与探索――基于与综合性大学、普通财经院校的比较研究》(146号)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中,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国际贸易、财政学等经济类课程构成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也一直是国内外财经类高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便于分析,本文着重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进行研究。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无论是在规模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笔者认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经济学教育中一直存在或新暴露出的困境和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作为经管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经济类课程,在我国大学中总体教学效果不佳,截至目前,“教师感觉很难教、教不好;学生感觉很难学、学不好”的现状或问题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在笔者的视野中,现有关于经济类课程的研究主要偏向问题式的罗列和宏观层面的困境分析,而相对具体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论和路径研究较为鲜见,对特色财经院校(如南京审计学院等)的专门性研究以及有关特色财经高校、与综合性大学(如南京大学等)、普通财经院校(如中央财经大学等)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更为缺乏。

基于此,本文结合近年来自身的西方经济学教研实践经验与体会,重点结合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特征,尝试以综合性大学、普通财经院校和特色财经院校三类高校为研究个案,着重对特色财经院校经济类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同时,结合当前特色财经院校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背景”,以及特色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研究面对“新受众”、“新主体”,教师该如何设计、开发、甄别与选择“新方法”以及相应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的构建等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在教学方法创新与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不仅将重点凸显特色财经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与综合性大学的区别,还将聚焦其与普通财经院校课程教学方法的共性与差异性特征研究。

二、特色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与普通财经院校经济类课程教学比较

(一)共性特征。从我国目前的特色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与普通财经院校经济类课程教学过程现状来看,如西方经济学课程,具有以下共性特征:

首先,教材使用上基本相同。特色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普通财经院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材的选用上较以往有所变化,目前已基本选用相同的教材。一方面是由于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所推进,尤其是向全国高等学校推荐该类课程的精品教材;另一方面特色财经院校与普通财经院校的快速发展与质量稳步提升也推动了在教材使用上的共性特征。当然,也有其他方面的诱因,比如特色财经院校与普通财经院校为了尽可能地缩小与综合性大学的差距,提升教学质量最为快捷的方式是先在教材使用上实现统一。再如,特色财经院校与普通财经院校为了提升学生能够考取综合性大学研究生的概率,进而有动力选取统一的教材。

其次,教学体系上差异不大。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与不同类学校间同行的交流,发现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上也基本相同。比如,对微观经济学而言,一般是先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全貌介绍来让学生有个概览;接着通过供求理论引出课程核心理论――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之手”,尤其强调“价格机制”的调节,随后将价格理论作为课程体系的主线;然后进入微观经济学的两大微观主体之一,即居民或家庭的消费行为理论的介绍;紧接着,从“生产论”、“成本论”开始介绍另一大微观主体――企业的供给行为决策过程,同样是阐释前面供给理论中厂商在既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均衡的微观决策过程。在此基础上,连接两大微观主体的纽带是什么呢?显然是市场,之后即围绕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种市场类型展开对市场行为包括商品与要素市场需求与供给的介绍。在上述无论是商品还是要素市场研究中,采用的均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即单纯研究商品市场或生产要素市场,而现实中这两大市场显然紧密相连,随后引入一般均衡研究方法,主要探讨在市场体系中是否存在一般均衡?如若存在,是否存在经济效率?后一问题带着学生进入福利经济学的学习范畴。最后,市场显然不是万能的,存在多种“市场失灵”的情形,这就决定了微观经济干预的必要性。

再次,三类高校面临的大环境也基本相同。一方面三类高校均处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新形势、新背景之下;另一方面新受众、新主体也逐渐成为三类高校面临的新特征与新问题,主要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不仅包括“90后”新的大学生受众,还包括越来越多新的教育工作者与教师队伍,即“70后”、“80后”这一主体的加入,新主体的加入给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对于三类高校经济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也不例外。

(二)差异化比较

1、课程教学深度的差异化。由于特色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与普通财经院校学生主体在层次上的差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诉求不同,综合性大学适合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深度上进行深挖,尤其是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较大程度的研究式教学,学生不仅不觉得枯燥或任务过于艰巨,相反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到提高,而且掌握了利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拓展了分析问题的思维、视角,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特色财经院校与普通财经院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深度上应与综合性大学有所区分,而不能过度地在深度上与综合性大学竞争。具体来说,综合性大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对企业的介绍部分,可以引导或要求学生掌握究竟什么是企业或如何认识企业的性质?企业的边界又是由什么来决定?而特色财经院校与普通财经高校则基本采用直接引入企业,向学生介绍企业的类型与企业的特征等。

2、课程教学特色的差异化。我国特色财经院校显然与综合性大学在综合实力上有较大的差距,实质上普通财经高校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实现与综合性大学、普通财经高效的差异化竞争,尤为关键。笔者认为,特色财经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主要特色或品牌专业,如南京审计学院应该重点依托支撑近年来学校迅猛发展与质量显著提升的大审计平台,发挥审计行业的比较优势,将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与审计相结合,既可以全力和全身心打造和巩固审计的专业特色与品牌,又可以强化对经济类课程的理论把握与拓展经济理论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而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广度与深度方面显然构成其主要特色。

3、教学方法方式的差异化。尽管近年来特色财经院校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其综合实力与综合性大学仍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论办学历史与底蕴也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如何提升与确保特色财经人才的培养质量成为了关键。笔者认为,特色财经院校经济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则构成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中之重,教学方法方式上的创新则是培育特色财经高校人才的核心路径。笔者认为,在深度与广度上无法与综合性大学形成竞争的情况下,特色财经高校可以将自身的特色专业与特色品牌优势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抓住学生对特色专业的浓厚兴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对专业的这种兴趣转化为对经济类课程的兴趣,采用多方法的融合,如换位思考教学(教师与学生身份的互换,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学习特点、难点所在)、批判与内容创新式教学(对教材内容错误的纠正以及学界众多观点的批评与商榷,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创新)、研究式教学(侧重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兴趣式教学(特色专业兴趣与课程学习兴趣的结合)、实验教学法(通过有趣的经济学实验,让学生成为经济实验主体进而身临其境,使得复杂的经济理论变得更为浅显易懂并让学生深刻掌握)等方面。值得说明的是,综合性大学、特色财经高校与普通财经高校在方法上的选取与甄别上有所差异。具体来说,尽管三类学校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与使用上有交叉,但综合性高校一般偏向研究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的选用,批判与内容创新式的教学也构成其重要内容;然而,对于特色财经高校来讲,一方面研究式教学或批判与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构成其主导性方法,而另一方面应用性较强的方法理应构成教学方法创新与改革的重点,比如兴趣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这里有学者会针对这种教学法提出如何与高职类、专科院校相区别的疑问。笔者认为,尽管与其有应用的共同特征,然而其一方面要在理论深度上有一定差异;另一方面要在利用经济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上形成特色财经院校的比较优势。在这一系列方法的综合应用中,特色财经院校与普通财经院校的显著差异在于巧妙地将自身的特色专业优势与品牌优势应用于经济类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显然对于特色财经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针对特色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与普通财经院校经济类课程教学方面尤其是教学方法层面进行了共性与差异化的比较,笔者偏向认为特色财经院校应注重多方法的融合,重点强化经济类课程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探索与自身“特色”的结合,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综合性大学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需重点聚焦于课程广度与深度上的结合,尤其要注意不宜广泛的铺摊子,应该通过研究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方法在深度上进行挖掘。而普通财经高校与特色财经院校除了特色上的差异化之外,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共性特征。然而,从长远来看,普通财经高校也需要在自身应用财经类人才比较优势的凝练方面做文章。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友金等.地方综合性大学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第7篇: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各高校普遍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深度拓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校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的瓶颈及创新模式进行探索,以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西方经济学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是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管理类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在实践中能对经济学原理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课程实践是培这一能力的有效手段。

1、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教学内容中有大量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图形和数学推导的公式,由于学生接触社会比较少,对这些抽象的概念难以接受,大多数同学出现听不懂,学习吃力并失去兴趣。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可以提高一些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概念的深刻理解,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加深对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因此,课程实践教学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其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均与现实密切相关;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总需求理论、通货膨胀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也与生活生产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要学生学好并熟练掌握这些理论,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教学可以将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机地结合,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3、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热情,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而且也可以通过课程的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程实践实际上就是要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把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习惯。只有通过课程实践,才能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制约因素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其课程实践教学开展较为缓慢,许多高校依然滞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上,究其原因,主要受到四方面因素的制约。

1、观念上轻视课程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一种误区,一直采用纯理论教学模式,认为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原理可以通过图表和公式推导实现对经济理论的理解,主观认识上,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各高校普遍存在对课程实践弱化现象,导致教学计划上未安排相关实践课时,即便少数学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了西方经济学实践课时,实践课时也很少。这种主观上轻视课程实践教学,导致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环节难以开展。

2、课程实践教学实施途经难。

虽然高校面对人才培养新形势要求,不断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依然存在难以实施。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没有适合西方经济学的实践软件,与其他专业课程比较而言,缺乏实践的平台,无法实现实验室教学;其二,西方经济学多位合班课程,并且同一学期多个专业同时开课,人数之多给课程实践带来难度;其三,理论教学课时与课程实践课时冲突,难以合理安排课程实践。

3、缺少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目标。

西方经济学课程涉及抽象概念多、公式多、理论多,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宽,其实践环节的设计比较复杂,而且难度也较大。目前,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中,还没有形成优化的课程实践方案,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没有落实到实处,实践教学内容还没有细化的各章节,这给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实现的模式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补充而非替代,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做实践的,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是相辅相成。有关实践的模式研究有很多,纵观以往的研究,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三种模式实现:

1、课程的认识实践。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相关章节内容安排学生认识实践,比如,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章节中,可以安排学生到社会实践中了解一些产品价格水平,了解企业生产状况、成本状况以及销售状况,通过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认识过程在课外进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总结交流在课堂进行。

2、课程的调查实践。调查实践是对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深度理解的过程,教师依据课程大纲要求,规定内容,学生分组开展相关内容的调查研究,例如,学生可以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地方GDP的构成及增长趋势、通货膨胀效应等进行调查分析,切实做到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调查分析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过程在课外进行,交流安排在课堂进行。

3、课程的研究性实践。研究性实践教学是将西方经济学中的研究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通过教师命题或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分组专题研究。例如,对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转型影响,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性的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实践安排在课外进行,研讨在课堂进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秀芳,涂宇清,华钧,秦海英:研究型大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

第8篇: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范文

 

实验教学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使用有关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课程的教学中。实验可以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实验法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西方经济学采用实验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来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在理性人假设和资源的稀缺性两大基本假设条件下,以供求为基本的分析框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古典经济学时代,经济学主要采用的是“观察一归纳推理一比较检验”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问题之一是从一定的经济现象归纳到普遍的经济规律在思想上需要一种逻辑上的跳跃,这极有可能从真的前提推导出假的结论。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时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逐渐由“观察一归纳推理一比较检验”过渡到“科学解释的假定一推理”,数理方法也应用到经济学中来以强化经济学理论推理的严谨性。经济学开始建立一种统一的分析范式。随着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尝试用实验方法来认识多重选择的不同均衡结果,有用的实验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经济学开始进人实验时代。

 

在西方经济学中进行实验教学是认知规律的要求。从认知的角度看,记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形成记忆的东西,学习者才会灵活应用。记忆编码理论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记忆加工阶段存在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视觉识记成效为70%,听觉识记成效为60%,试听结合识记成效为86.3%。西方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法既有听觉刺激,又有视觉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识记成效。

 

经济学实验教学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发展的,学习者是在认识、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知识的。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的良好、反复的刺激是促使认知结构完善和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教学法,使得学生必须认真快速主动思考并验证经济理论。

 

在西方经济学中采用实验教学方法有其必要性。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能够更加清楚的理解西方经济学中的抽象的理论知识,也能够亲自证伪或证实理论,甚至还可以从实验中发现新的理论。因而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实验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方法是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条件。

 

3经济学实验的目的

 

(1)检验理论的有效性。无论是采用证实还是证伪的方法检验经济理论的有效性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检验环境和条件的不可控性和不可重复性,因而对同一理论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检验结果。而实验数据是在人为的控制环境下产生的,可以确保检验结果的一致性。

 

(2)修正理论参数。理论是对现实的抽象,理论付诸实践所存在的问题是理论所不能发现的,这就需要借助实验来找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一个理论在最初进行实验时可能不成功,但不能完全否定该理论,通过实验修正理论参数可以使理论变得更加完善。

 

(3)理论的对比和区分。通过设置相同的环境,将多个理论逐一进行实验就能够实现理论对比的目的,同时在实验中也能够区分出理论中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

 

(4)发展新理论。重复性的实验能够发现新的数据,就可能诱发出新的理论,此外,通过实验还能够发现理论拓展到新领域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5)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许多的实验还被用于理论运用的测试,比如在产业理论构建的理论模型通过在实验室运行可以显示出不同产业政策选择的结果,由此可以用于指导产业和政府的政策选择,以及各种政策所需要建立或调整的制度安排。

 

(6)破除经济学理论教学的“黑箱效应”。一直以来,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更多地注重理论内容的讲解,同时辅之以理论的运用,对理论的检验由于缺少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而难以展开。通过实验方法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理论所阐述的经济运行,这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的经济理论,特别是对理论推演过程有深刻的把握,实现学生对经济运行和经济主体行为的动态理解。

 

4西方经济学中实验教学方式的运用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供求原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模拟完全竞争市场实验前,老师要设置好实验初始数据信息,并写在信息卡片上,还要准备好足够的相关数据分析图表,指导学生熟悉买卖双方的市场交易规则,要求学生不得从事转手买卖学生作为供给者和需求者参与到市场的买卖,来T解完全竞争市场上供求双方的自发作川是如何促使市场t出现合理的价格水平的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熟悉简单商品市场中的交易机制,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收益计算,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预测。当然除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模拟,还可以模拟不完全竞争市场。比如可以模拟完全垄断市场、双寡头产量决策、卡特尔等等,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下.不N的厂商的价格、产量决策有什么不同,从而加深对微观经济学中市场理论的理解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博弈论也吋以设计实验教学的环节。教师事先准备好去掉大小王的扑克牌,并将扑克牌按颜色分类实验开始前,先将全部学生分为两组,每人拿一张红牌和一张黑牌。在实验中影响结果的是牌的颜色,每位同学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两组同学配对进行实验,每个M学每次只能出一张牌。如果都是红牌,每个同学获得5元,如果都是黑牌,焯个同学获得6元,如架一红--黑,出黑牌的学生获得0元,出红牌的学生获得11元。要求学生不得进行任何的交流,并且在出牌前不能让对方看到自己要出牌的颜色。每轮实验结束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收益,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使学生亲身感受“闪徒困境”。

第9篇: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范文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