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案例教学课题申报范文

初中地理案例教学课题申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案例教学课题申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地理案例教学课题申报

第1篇:初中地理案例教学课题申报范文

通过对新疆大学、新疆教育学院、新疆财经大学和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四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56名教师进行的调查,同时对这四所院校的10位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结果发现目前新疆旅游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学科发展

(一)专业学科发展较快,但独立性不强

新疆旅游专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旅游专业的学科地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全疆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看,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两所上升到2010年的16所,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数占新疆高等院校数的42.1%,在校学生为2301人。但目前旅游专业的地位仍不容乐观,其首要的原因是缺少独立的学科地位。通过对新疆16所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进行调查,仅有4所院校(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职业大学和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单独成立旅游学院,占总比例的25%,低于全国的35%,其余的12所均是同经济管理、地理或服务管理等其他专业联合成立的,这种同其他专业联合的形式,在旅游专业成立初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专业教师资源紧张的状况,但从专业发展的长期性看,由于缺少学科独立性和针对旅游专业教师的培养及管理制度,致使学校对旅游专业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师资培训和教师实践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从而影响了教师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师生配比相对合理,但旅游院校、教师和在校学生数量远落后全国

表1显示,截止2010年,新疆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为16所,在职专任旅游教师133人,在校学生为2301人,旅游院校数、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在全国排名中,分别为第27位,第28位和第29位,旅游院校数、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数的1/4,1/11和1/15,说明旅游院校数、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落后全国,这与新疆旅游资源大省不相称;师生配比为1:17.3,低于全国的1:23.9,按照教育部规定高校合理的师生比例应为1:18,新疆高校旅游专业的师生配比相对合理。

(三)教师学历较高,但职称偏低

通过对四所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调查得知,从学历结构上看,目前,新疆高校旅游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博士、硕士教师数占教师总数的81.2%,其中新疆大学和新疆财经大学这两所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师100%都是博士硕士,新疆教育学院和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这两所高职高专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博士硕士也占教师总数的72%。伴随着学历提高的同时,是旅游专业教师的职称偏低,由于旅游专业自身起步较晚,旅游专业的教师队伍还属于一支年轻队伍,在职称结构上看,具有副教授以上高职称的比例远远低于初中级职称,教授、副教授只占教师总数的34.4%,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副教授以上高职称的比例更低,在调查的两所高职高专院校,副教授以上高职称占该院校旅游教师总数的比例仅仅为16%;这样使整个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缺少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致使在组建学术梯队的过程中缺少高职称、高学历的带头人,这将影响整个旅游专业教师的职业水平的提高。

二、专业教学发展

(一)教师缺乏实践经历

教师的实践水平是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不足,将会导致科研不利,教学不济,从而影响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教师讲课是否生动,是否令人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历。经历越丰富,讲解理论就越能由浅入深,驾轻就熟,生动活泼。

目前,新疆旅游教师队伍在学科结构和学历层次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唯有与旅游业缺乏交流与接触这一点尚未根本改善。调查显示,只有25%的教师在工作后参加过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而仅有12%的教师有过旅游方面的从业经历。通过对具有从业经历的教师进行更深一步的访谈得知,一部分具有实践经历的教师是通过在旅行社或酒店做短期兼职实现的,也有个别教师曾经有过较长时间的企业工作经历,这些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都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能将自己的实践经历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深受学生的欢迎,但这在为数众多的专业教师中所占比例极其有限;还有一部分的教师通过带学生到酒店、旅行社实习,有过简短的见习实践经历,大多高校的旅游管理教师走的是从“校门“到“校门“的路线,虽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都比较高,但实践能力却相对较弱,这样就很难将书本上生涩的理论融会贯通,变成学生能够熟知的工作常识。一些教师虽然通过自己多年的刻苦钻研,掌握了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却没有从事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像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景区规划等具有较强实务操作性的课程,由于缺乏从业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局面,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保证对学生的教学质量,也会在学生实训或实习的时候捉襟见肘。

(二)讲授课程缺乏相互联系

通过对56名教师的调查,笔者发现52%的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关联性不强或不是很强,处于杂而散的状态。本文列举5名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并试以分析。教师A的主讲课程包括“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教师B“客源国概况、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教师C“新疆旅游地理、旅游民俗、旅游经济学“,教师D“旅游公共关系、旅游政策与法规、摄影技术与欣赏“,教师E“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许多旅游专业教师都成了“杂家“,甚至有少数教师3-5年内,讲授课程达7-10门,固然,通过授课方向的交叉可以增加专业教师对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师知识掌握的广泛性,但却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师授课内容需要一个主干体系的支撑,教师的授课应围绕这一主体而向相关方向拓展,这样教师的学术科研才能在自己熟悉的学科领域中进行深度的探究,形成自己的科研课题和主攻方向,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水平都得以提升。

三、科研发展

(一)教师科研积极性不强,科研数量不多,而且等级较低

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体现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56名教师的科研情况调查,结合中国知网期刊检索(http://),从的数量看,2000年至今,共计数447篇,每人发表7.98篇,每人年均发表0.6篇,在调查的56人中,11人从未发表过论文,占调查人数的19.6%,15人从未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论文,占总调查人数的26.8%,教师以第一作者身份209篇,占总数的46.8%。从论文的质量看,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论文较少,一般刊物多于核心刊物,国际性刊物极少,2000年至今,核心期刊158篇,占总数的35.3%,而且普遍是一般核心期刊,影响因子较小,较高级别的核心期刊为《人文地理》《地理学报》,但为数很少。

(二)科研立项数量少,与旅游相关的科研立项更少

除了科研论文外,科研立项的申报也是反应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科研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目前许多科研立项在审批过程中倾向于高职称教师申报的课题,而使得职称低的教师立项数量相对较少,虽然目前国家出台了青年教师立项申报的政策,但由于旅游是一个新兴专业,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致使在同年龄段申请立项过程中竞争非常激烈,这也阻碍了一些青年教师的申报积极性。而新疆旅游教师总体高职称少,而这些高职称教师中许多又是从其他专业或相近专业转变过来的,真正搞旅游的不多,前期的一些科研成果与旅游相关性不强,申报立项率自然较低。如一些高校的许多老师是搞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研究,或者在攻读硕士、博士时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前期的研究成果自然是属于地理类多,而地理属于理工类,旅游归属于管理类。

第2篇:初中地理案例教学课题申报范文

关键词: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62-04

泰安市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辖泰山、岱岳两个市辖区,宁阳、东平两个县,代管新泰、肥城2个县级市。《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是泰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TJK2013Z0011),课题自去年10月份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人员先后对泰安市(除泰山区外)五个县市区的14处农村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每处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况形成材料,整理成14份案例。现抽取其中的5份(每县市区1份),进行初步研究。

一、案例简介

【案例一】:

学校: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学校驻地华丰镇简介:因境内有华丰煤矿而得名,位于宁阳县境东部。北与岱岳区隔柴汶河相望,南与灵山乡为邻,东连东庄乡,西接南驿、磁窑二镇。面积59平方公里。镇机关驻新街村,距县城35公里。蒙馆公路、磁莱铁路横贯全境。全镇辖30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农业突出三园一牧(果园、菜园、桑园、畜牧)建设,立体种植1.5万亩;乡镇企业以煤炭、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日用塑料、五金电器为主。主要企业有华丰镇煤矿、华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建筑安装公司、东趸特产有限公司。学校简介:山东省宁阳第二十五中学始建于1977年,学校占地36122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12916平方米,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1850人,教职工120人,专任教师102人,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连续获得“泰安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十佳学校”、“泰安市学校文化建设AAA单位”、“泰安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泰安市教学示范校”、“泰安市个性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翔实、实用。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感恩》、《文明礼仪 感恩》。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均为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感恩》主编1人,副主编6人,编辑15人,系教师多人集体合作开发;《文明礼仪 感恩》主编1人,副主编2人,编辑9人,系教师多人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必修,每周1课时。《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校于2010年确定以“感恩成长”主题教育为特色,结合这一办学特色,编写完善了《“感恩成长”主题教育读本》、《文明礼仪 感恩》校本课程,2011年5月承办“泰安市新道德教育”现场会,泰安市教育局组织全市教育系统有关人员来校学习该校新道德主题教育的先进做法,同年10月在“山东省素质教育论坛”上作了经验介绍。

【案例二】:

学校:岱岳区道朗镇第一中学。学校驻地道朗镇简介:道朗镇位于泰山西麓,北与济南长清为邻,西与肥城市搭界。泰肥公路、铁路及泰肥一级公路贯穿东西。面积131平方公里,辖56个行政村,4.5万人。全镇主要盛产苹果、板栗、核桃、石榴等干鲜杂果,年产各类干鲜杂果4万吨。境内有白马寺、黄山寺、黄巢寨、魁星阁等多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丰富。学校简介:岱岳区道朗镇第一中学始建于1988年,占地71.1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1996年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2007年首批创建为泰安市学校文化建设AAAA级单位验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省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已制定。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1)《文明礼仪教育》;(2)《生活中的物理》;(3)《十字绣》;(4)《课外古诗词背诵》;(5)《乒乓球》。校本课程表现形式:(1)、(2)为实施方案,(3)为实施方案和教案,(4)、(5)为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形式:均为教师合作。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选修,每周一课时。《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校立足本地实际,开发《文明礼仪教育》、《乒乓球》等多种校本课程,每周二至四下午的活动时间及周五下午以社团形式开展活动。

【案例三】:

学校: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学校驻地桃园镇简介:桃园镇位于泰山西麓,康王河畔,毗邻肥城市区。镇域面积100.8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总人口5.9万人。北接京沪铁路泰肥支线,肥梁路、湖王路穿越南北,泰临路、肥桃路横贯东西,交通便利。桃园镇物华天宝,地方特产――肥城桃,个大味美,风味独特,已有11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室贡品,桃园镇因此被誉为“世上桃园”。学校简介:桃园中学创建于1988年,占地86余亩,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3人,教职工104人,专任教师92人。学历全部达标,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中级职称教师43人;泰安市优秀教师6人,泰安市教坛英才3人,泰安市教学新星3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20余人。先后获得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泰安市电化教学示范学校、泰安市教学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制定规范,实用。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该校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较多,课题组对其进行了分类:学科拓展类5项,如《生物与生活》、《快乐写作》等:工艺(艺术)类5项,如《艺术插好》、《工艺美术小制作》等;乡土文化类1项――《桃乡历史与文化》;科普类2项,《走进科学》和《农村中学周边环境的污染与防护》;体育类1项――《羽毛球》;社会文化类1项――《中西文化差异》;能力拓展类1项――《中学生能力拓展》。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均为装订成册的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自编教材上落款均是“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校本教材编写组”,可见是集体合作。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有必修与选修,七年级每周开设2课时,八、九年级每周1课时。

《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兴趣选择相应课程,每学期对学生的作品、作业进行评比,同时对老师的教学过程给予评价。问题:教师能力不足,教学设备缺乏。

【案例四】:

学校:东平县大羊镇中学。学校驻地大(DAI)羊镇简介:大羊镇位于东平县境东北部,地处东平、平阴、肥城三县市交界处。全镇面积93.39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4.1万人,8.3万亩耕地。核桃是大羊镇的特色产业。大羊乡所生产的“鲁东”牌核桃,具有个大、皮薄(手攥即开)、肉丰等特点,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大羊镇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授予的“中国核桃之乡”的荣誉称号。学校简介:大羊镇中学始建于1959年,现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30人,专任教师63名。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先后荣获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县“教学工作进步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无。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1)《中学生文明礼仪》;(2)《核桃树的栽培与管理》;(3)《剪纸》。校本课程表现形式: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教师合作完成。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1)为必修,(2)、(3)为选修,每周1课时。《学校采访简录》摘要:《核桃树的栽培与管理》与《剪纸》都是根据学校和地方资源特色开发,山核桃种植主要是劳技教师在劳技课和课外活动时进行,有时请来有种植经验的村民传授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剪纸》主要在美术课和课外活动有美术教师时进行。

【案例五】:

学校:新泰市天宝第一初级中学。学校驻地天宝镇简介:新泰市天宝镇,是隶属于山东省新泰市的乡镇之一。该镇地处鲁中腹地,北倚国家森林公园徂徕山,南临黄河支流柴汶河,北部山区风光秀丽,南部平原土质肥沃,素有“小泰山”、“汶阳田”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辖50个行政村,人口7.8万人,耕地面积8.7万亩。樱桃是天宝镇特色产业,有“中国樱桃第一镇”美称,天宝樱桃因其品味佳而盛誉一方,目前已种植2.2万亩,是国内较大的樱桃生产基地之一。学校简介:天宝一中始建于1959年,原名新泰市第六中学,1986年归属地方,始名天宝镇第一初级中学。学校现共有31个教学班,教职工135人,党员23人。在校生人数1666多人,其中住宿生823人,覆盖人口44000余人。2006年被评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2012年再次被复评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已制定。目前已开发的校本课程:(1)《天宝印象》;(2)《我可爱的家乡――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3)《保护野生动物主题辩论会》;(4)《素描与彩画》;(5)《走进李白》;(6)《月亮诗情》。校本课程表现形式:(1)与(2)为自编读本,(3)为课程纲要,(4)为自编教材,(5)与(6)为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形式:(1)与(2)由教科室人员合作完成,(4)由两位教师合作开发,其余均为教师个人开发完成。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每周1课时。采访摘要: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虽已制定,但执行比较困难。人员紧、教师缺乏校本培训、考评制度等诸多因素都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其结果导致校本课程形同虚设。

二、案例说明与分析

(一)案例说明

1.课题组调研人员对泰安市五个县市区农村中学的考察是随机的,不存在由于好恶取舍因素,因此,以上10份案例能基本反映出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2.一个学校驻地的地理自然资源和周边社会资源(即乡土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所结合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者把学校驻地乡镇简介列入案例的一项,以期望所研究的学校有没有结合这些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进一步说,看开发了什么,还有什么资源有待开发。

3.为什么案例要列入学校简介?一是让读者对学校概况有个大体的了解,二是看学校发展状况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是“省规”还是“泰规”,把两种规格、两种级别的学校进行校本课程专项比对,看能不能说明问题;第三就是看简介中学校有没有因开发校本课程而具有办学特色,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往往是与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联系在一起的。

4.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对每一所学校而言,国家教育方针都是一样的,但是学校怎样依据教育方针确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即每所学校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哲学。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什么?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一所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就要考虑课程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其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兴趣或需求。如果说兴趣和需求问题是回应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的话,那么校本课程开发还要考虑其他可能性,也就是当前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即依学校、社区现有的可得到的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求。另外,校本课程开发还要有实施与评价的方法、保障措施,等等,这一些都是《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所要解决的。一个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前,必须先要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是随意的、无目的的,是起不了作用的,这正是研究者把《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列入案例的原因所在。

5.案例中“目前所开发校本课程”一项所列举的校本课程以实地考察为准,调研人员对每项课程内容的封面、目录一一拍了照。对学校开发较多的校本课程,研究者暂且作了归类,如【案例三】,但归类方法不追求规范。

6.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开发形式、学习组织形式与课时数都是考察与研究校本课程的重要参数,通过这些项目参数,可以窥视到开发者对校本课程的理解程度,所以案例中一一列出。

7.《学校采访简录》(或采访录)是调研人员实地考察时由采访学校分管领导亲笔所写,有据可查,其摘要能反映出学校层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程度。

8.校本课程评价方法能在《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得到体现,凡对《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评价“翔实、可行”的评语,都是对其评价方法给予肯定的,故案例中评价方法不再作为一项列出。

9.限于研究者能力,对校本课程的其他研究参考项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二)案例分析

1.关于《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原因,本文案例说明中已陈述,这里打个比方,如果把校本课程开发看作一项工程的话,那么《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就是工程的预算方案、设计图纸,等等。在以上抽查的案例中,无这种方案设计的有3处学校,占抽查学校的30%。这说明什么呢?让我们先看国内知名学校的做法:江苏锡山中学是在国内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比较早的,也是影响力比较大的学校,他们的做法是:(1)建立课程领导组织。该校组建了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师生比为2比1。(2)需要评估。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6套问卷,并采用其中的教师、学生问卷进行调研,辅以访谈、座谈等方法,获取必需的信息。同时还研究了学校教育哲学、课程资源等问题。(3)建构框架。先确定总体目标,再形成课程结构,最后,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及《校本课程规划方案》。(4)组织实施。共五步:教师培训;教师申报课程;审议、课程;学生自主选课;组建教学班级,编写《课程纲要》。以上流程反映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而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缺少这一环节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完整的,是一种随意的、无目的的开发。另外,《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制定不是信手拈来、凭想象写出来的,它需要对学生兴趣和需求、教师专业素质、资源问题等进行调查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我们调研人员在考察时,并没有发现制作《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过程性材料,这不能不说明问题。

2.关于学校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反映出学校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参与度,以上案例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居前三位的是【案例三】16项、【案例五】6项、【案例二】5项,后两位的是【案例一】2项、【案例四】3项,从数字上不难看出县市区之间的差距。让我们再看看国内知名中学他们所开发的数量:上海中学(1999~2005共897门),华师大二附中(124门),大同中学(80多门),南洋中学(2004年47门),市八中学(约47门),静安教院附校(一学期初中部74门、小学部32门)。如此多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其次涉及领域广。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遍布哲学、政治法律、历史、艺术、语言文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众多领域,基本能满足学生多样的需求,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三是课程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如:上海中学的《CPS-资优生必修课》,南洋中学的(心灵之旅》、《红十字青少年救护知识》,市八中的《钱币文化》、《侠与道(金庸小说解读)》、《金融知识入门》,格致初中的《学做编辑》、《火花欣赏》、《少儿茶艺》等。抛开校域差别、资源差别不说,单从数字上分析,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同时也说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发展趋势,任何人不该有应付一时、搞形式主义的想法,我们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

3.关于校本课程表现形式。汇总以上研究案例,我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所表现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自编教材,(2)实施方案,(3)教案,(4)自编校刊,其中以自编教材最多,【案例一】、【案例三】、【案例四】,都是单一的自编教材形式;【案例二】是一个唯独没有自编教材的案例,他们以“实施方案”、“教案”的形式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而【案例五】中出现了“课程纲要”的实施形式,确实值得一提。这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校本课程到底应该以什么方式呈现?我国课程学者廖辉认为:自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组织和集中一些人员(如教师)开展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将校本课程开发看成了静态的教材编著,脱离了学校里、师生间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其实,课程开发除了教材的开发,还必须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设置合适的课程与课程群,开发课程标准(地位和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与评价等),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并认真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教材的开发,除了自己编写,还可以选用和改编他人编写的比较理想的教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里要求:原则上不为学生提供教科书。考虑到校本课程的价值与定位,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部门以及学校不要关注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而应关注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由教师开发的《课程纲要》。因此,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不必热衷于编写教材,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教材编写。另外,我国课程专家崔允t、韩延伦等人认为,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化为“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或辅导材料”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一大误区。这个误区不仅在实践上“窄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类型以及内容选择的范围,还局限了教师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思维视野。以上资料说明,我市对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还普遍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在这方面【案例五】和【案例二】做得比较好,尤其是【案例五】中的课程纲要;进一步说,这实际上是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和领悟程度的问题,不是说自编教材不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而是说不能作为主要形式。

4.关于校本课程内容(分类)分析、案例中资源开发运用状况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与学习组织形式分析以及采访中折射出的问题,等等,限于篇幅且时间紧迫,课题组将其研究并完善后,将另辟文章陈述。

三、初探心得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落一叶而知全秋。通过对泰安市五个县市区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抽查调研,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初步梳理,通过对案例的横向比对,通过对案例与省内外同类对象比较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问题。尽管我们课题组人员作为研究者受其水平、能力的限制,尽管我们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尽管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磋商,但我们课题组还是初步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我们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很多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需要我们去应对,需要我们去克服。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有关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以及应对措施,我们将以成果的形式奉献给大家。

第3篇:初中地理案例教学课题申报范文

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始建于1953年,是一所校园优美、设备先进、师资优秀、校风好学风正、教学质量高,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市重点中学。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与关怀下,学校已形成一校四址的发展格局(即高中部、初中部、国际部、未来科技城),其中高中部实现了全部班级的特色化建设,并建构了支持各种特色类型班级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在全体二附中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经过60多年的办学实践,已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教育理念与特色,形成了二附中以“人文、自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教育特色:人文教育、自主发展

教育理念: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 打好学生的发展基础

教育主张:尊重学生自主、倡导人文教育;重视环境熏陶、强调道德实践

发展特色:发展以人文教育为基础;育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管理以人文精神为主导

在校园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指引下,学校历来重视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重视现代化教育理念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的渗透。基于此,学校积极实践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业务应用,认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以建构和谐的“数字文化”,促进信息化环境下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的创新。

数字校园核心需求

在学校办学理念与发展特色的指导下,面向校本实际与未来发展,我校数字校园核心需求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支持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为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始终如一地坚持课程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先后实践研究性学习课程、高中新课程改革、班级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数字化教学模式探索等。为此,学校提出了以下建设需求:(1)建设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有效实施的管理系统;(2)建设支持学校新课程体系实施的管理系统;(3)建设支持数字互动课堂教学实验及数字化学习的网络与资源环境。

2. 支撑人文精神主导下的学校管理与服务

在管理方面,学校倡导以服务促管理,通过即时的消息互动、精确的数据驱动与展示,促进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在此方面,学校先后提出了建设校园即时通讯系统,用于解决学校教职员工间的信息互动;建设办公用品领用平台与后勤报修系统,既实现低值易耗品的公开透明化管理,又促进学校服务工作的改进;建设学生学习行为评价平台,以数据展示促使学生日常行为的改善。

3. 支撑数字校园的应用集成、便捷使用与可持续

伴随数字校园业务应用的渐进发展,软件平台众多,数据、信息分散,软件设计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功能聚合度低、重复建设的功能组件多,从而导致用户操作体验差、运维管理复杂、效率低下等问题。据此,学校形成了建设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支撑系统的基本需求。

数字校园优秀成果在学校办学理念与发展特色的指导下,我们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现已形成了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系列成果。

1. 结合校情并有普遍性的数字校园建设的理论探索在充分领悟数字校园内涵后,结合建设实践,形成了以下支撑数字校园建设的系列理论。

(1)形成了服务师生发展的、具有中小学特征的数字校园业务规划方案;在此方案中,我们提出了构建数字校园五大业务中心(即课程中心、指导中心、发展中心、服务中心、数据资源中心)的概念内涵,为学校建设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数字校园提供了思想导航。

(2)结合实践体验,总结出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模式与发展路径”。

(3)形成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五层技术模式(即网络层、数据层、支撑层、业务层、表现层),以及面向微应用开发的、支持未来发展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基础架构方案。

基于以上内容,我们先后撰写并发表了与实践应用有关的论文8篇,供校内使用的文件手册2本。先后多次在全国性数字校园建设会上、市区组织的信息化建设会上做专题发言;曾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全国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上,面向来自全国各省会城市的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做了系列专题讲座。相关建设理念与做法得到了专家、同行乃至有关社会团体的普遍赞誉。

2. 分层次、有重点的数字校园软件建设

结合学校原发性需求,我们先后建成了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数字校园应用软件系统和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支撑系统。

数字校园应用软件系统主要包括:

(1)支持学校课程管理与实施的软件子系统,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软件和高中课程管理平台。其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软件是结合课程实施流程,将课题研究所涉及的课题申报、指导、交流、评价、过程监控、消息管理等集成一体,由学校自主研发的互动型课程管理软件。该软件是学校第一个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覆盖全体师生使用的软件系统,对提升教职员工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起到极大作用。到目前为止,该软件已支撑了学校近2000个学生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在其支撑下,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实施》荣获第三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高中课程管理平台是依据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兼顾普适性与特色性,自主开发的课程管理软件。其功能包括基础数据管理、课程管理、辅助排课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社团管理、系统管理等内容,涉及支撑高中新课程从开课、排课、选课到学生最终学业评价等整个实施过程的管理。该软件也与业务进行了深度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有效助力了学校新课程的管理、实施与改革。目前该软件已运行多年,是学校数字校园软件系统中的支柱性软件。

(2)支持学校办公协同与服务管理方面的软件系统。此类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办公协同通信系统、学生日常行为评价系统、办公用品领用平台等。其中,办公协同通信系统有效解决了教职员工间信息的及时互通、电子文件传递的问题,极大提升了办公协同的效率;办公用品领用平台则集中对学校低值易耗办公用品的信息及使用情况进行了网络化管理,开启了线上订单、线下配送的服务模式,有效促使学校资源的公开透明化管理,促进后勤服务的改善;学生日常行为评价管理系统则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进行了网络化管理,学生能随时在线看到自己的行为表现记录,有效促使其自我行为的改善。

(3)支撑数字校园应用整合、集成与发展的基础运行支撑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基于现有软件系统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消息分散,共享困难,功能聚合度低,通用组件存在不同应用中时组件无法重用,软件体系缺少开放式接口,数字校园运维管理复杂等系列问题,而构建的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架构与体系,是学校基于岗位的个性化信息、个性化资源与个性化应用的聚合平台,也是学校公共数字服务、师生工作、学习与生活的网络空间。系统主要包括:支持用户可配置的个性化门户系统;支持多种形态的单点登录与统一认证机制;嵌入了良好的系统消息自动触发与服务机制;提供良好的ESB系统总线机制与权限管理机制;构建了统一的数据中心,能实现包括统一用户管理、数据交换等于一体的相关功能;提供了组件机制、相关规范及若干基础数据接口等;提供了统一运维管理中心,能实现数字校园统一运维管理。

3. 数字校园应用成果及案例

学校建成了支撑学生自主与泛在学习的数字化环境,主要表现在:

(1)网络方面,建设了信号覆盖全校的高性能、可控可管的校园无线网络。

(2)资源方面,引进了高校包括CNKI、龙源期刊等在内的几乎全部电子资源,为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主题研究等提供了泛在资源环境;同时建设完成了鲁迅专题的精品资源网站,能有效支持教师备课及学生专题探究。

(3)课堂教学方面,学校引进了支持课堂教学互动的iTeach平台,可支持师生高效率课堂互动;搭建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所开发的Moodle平台,能有效支持教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引进了上百种iPad学科应用软件,可支持学生学习与自主探究。

在当前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校于2012年9月创办了数字化学习特色班,并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开展了常态化的数字课堂互动教学实验。目前,班级规模已扩展到了高中三个年级共9个班,形成了在线式主题研修等特色应用案例;地理等文科综合学科的部分教师已在课堂上自发地常态化使用课堂互动教学软件;全校9大主要学科已开始全面推进了Moodle系统的使用;部分有独特教育思想的老师已经开始探索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指导的问题,学校信息化工作也迈向了“智慧校园支撑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之路。

数字校园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后续思考

建设数字校园的宗旨应是服务教育,服务于人的发展;其自身的发展路径应伴随学校现代化改革与发展而逐渐演进。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应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演进的过程。在建设中,学校需立足自身办学思想,突破传统管理体制的限制及对技术认识的局限,既要把握好数字校园发展方向或战略,又要掌控好数字校园的建设方式、节奏与发展路径等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建设的数字校园才是一个高效的、能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数字校园。我们认为,以下几个观点值得与大家分享。

1. 在项目运作与管理上,推行项目管理机制

因数字校园项目覆盖范围涉及全校、操作过程需跨部门协作、流程优化会涉及部门业务创新、高效运行可能涉及人事改革、项目建设与持续发展需资金与制度保障等,要推行数字校园建设高效运作,则需突破传统层级式管理体系的限制,实行以项目团队为主导的扁平式管理机制(简称“项目管理机制”)。

2. 在恰当阶段选择合适的数字校园建设形式

考虑信息化人才培养、数字校园投入成本及应用效益等多方面因素,按数字校园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设形式。

(1)数字校园建设初期,适合自主开发模式

采用自主开发模式,可以起到以下作用:分阶段建设小应用,逐渐迭代学校需求;培养学校的技术支持队伍,培育师生IT应用意识;控制好数字校园建设风险与投资成本。建设起点:从资源聚合与后勤服务开始。

(2)数字校园建设发展期,适合与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模式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降低数字校园应用集成与数据梳理的成本;便于学校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为数字校园未来发展奠定技术基础。建设起点:适合于从技术支撑架构与基础数据开始。

3. 把握好数字校园建设思路与恰当的演进策略

(1)主要建设思路

基于校情,以理论探索与实践推进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学校数字校园的发展;一定避免追求建设大而全的数字校园,要立足校情,建设实用的数字校园;在目标引领下,分阶段建设,主导快速原型开发方式,促进项目螺旋式发展。

(2)项目演进策略

结合实践提出了如下数字校园建设演进的策略:“体验、服务、支持与共享”的建设策略;开发典型应用,实现“骨干人员的参与带动全体师生应用”的项目建设策略;以数字校园应用整合与校园文化融合为导向,提供个的项目建设策略。

专家点评:

作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的第一批实验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数字校园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首先,学校将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作为一个行动研究和发展的过程,避免大而全的数字校园,立足校情,分阶段推进,以“骨干人员参与带动全体师生应用”的典型应用生成策略,建设实用的数字校园。在建设初期采用自主开发模式,积极组织学校力量开展了面向应用的建设,采用内部项目管理机制,以较少的投入,自主探索数字校园建设,明晰了数字校园建设的需求,锻炼了数字校园建设的队伍;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与专业性力量结合,使数字校园建设深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