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手术室护理检查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质量改进;手术室;快速冰冻标本
在外科肿瘤切除手术中,活体组织的快速冰冻病理诊断报告决定实施手术的方式,而手术方式又决定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1]。虽然现代医学中有许多先进的实验技术和诊断方法,但活体组织病理诊断仍是外科疾病最可靠、最直接的“第一诊断”,是“金指标”。随着患者需求的增加,术中快速冰冻越来越多,通过回顾2011年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手术室 快速冰冻标本送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质量改进,以提高认识,完善手术室标本管理。
1 临床资料
本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年手术量1.2万例,2011年1月~2012年1月,术中快速冰冻标本687例。存在问题标本50例,占7.28%,其中手术医生原因23例,占46%,病理科原因18例,占36%,手术室原因9例,占18%。
2 快速冰冻标本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①手术医生原因:未提前联系病理科,术中临时电话通知;术前医生忙于术前准备、开医嘱等未填写病检单;病理检查单字迹潦草,患者资料填写不全,标本切取部位描述不准确,给病理科诊断带来困难。②病理科原因:正常工作日中午或下班时间无人值班,择期手术快速冰冻无法进行,手术时间只好推迟到下午,节假日或休息时间临时冰冻无法进行。③手术室原因:无专职人员送检;与病理科人员口头交接,无文字记录;病理结果口头传达,无书面报告。
3 质量改进措施
①实行预约制度。术前一日手术医生和病理科预约冰冻时间,由于手术时间不确定,病理科接到通知后预留值班人员。节假日或休息时间病理科安排听班,每个手术间张贴听班人员的联系方式,建立临床科室各部门之间协调关系,在良好沟通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②手术室固定专职护士送检。手术标本切下后根据术者需要做特殊标记,洗手护士将切下的标本交给巡回护士,填写标本袋上标本签,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标本组织名称、标本数量、手术间电话。将标本放入标本袋,填写快速冰冻登记本,将标本、病检单及快速冰冻登记本交专职护士核对后即刻送至病理科,病理科收到标本后在登记本上签名并将登记本带回。由于专职护士对预约患者心中有数,了解手术进展,缩短每份标本送检时间5 min。快速冰冻标本不需加固定液,必须立即送检。③更换全省统一的病检单。病检单是病理科医生做出病理诊断必备的文字资料,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手术当日将填写好的病检单随病历带至手术室,术中所见由主刀医生口述指导下级医生完成。根据《河南省加强二级以上医院病理科规范化建设通知》要求,更换了全省统一标准的病检单,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医务科应组织手术医生学习相关要求,规范病理资料的书写。对不合格标本及申请单进行登记,详细记录不合格的原因及送检人、所在科室。医院不定期对申请单、标本进行抽查,并分析、总结抽查结果。
4 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报告发出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手术时间。病理科与手术室之间传递冰冻报告结果通常是电话告知方式,虽实施多年未发生错误,但是口头转述必然存在安全隐患,为此制定了快速冰冻报告接听管理措施:①每个手术间设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记录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病理报告者、接听人、接听时间、快速冰冻报告内容、手术方式、手术医生等。②巡回护士接听后及时汇报主刀医生,采取相应手术方式。③患者家属签字后将书面冰冻报告带至手术室。④争取医院支持,申请手术室安装传真机,用于快速冰冻报告。
由于手术室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手术标本管理制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2012年2月~2013年2月术中快速冰冻标本758例,2例由于手术医生二次取材,耽误病理诊断,未发生1例手术室原因造成的标本延误送检,使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
论文摘要:目的:通过医生对手术室护士工作满意度,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216人次外科医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将调查表生对护理工作有意见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结果: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物品准备不当;巡回护士未能及时关注手术进展;器械护士配合欠熟练;护士长不到位;服务态度;手术欠佳等。结论:通过科室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针对影响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了解手术医生的反馈意见,促使护士长及时发现护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3学方法采用百分比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9个项目的满意度为92,2%全部为满意的项目是无菌观念、严格查对2项;对护理工作不满意的有6项,分布于78份问卷.占36.1%。项目累计168项,占8.6%(168/1944)对168项不满意意见依照满意度情况排序依次为:物品准备不当57例次;巡回护士未能及时关注手术进展49例次;器械护士未能熟练配合手术39例次;护士长管理不到位9例次;眼务态度8例次;手术环境欠佳6例次
3、讨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满意的项日较为集中、说明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评价意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3.1存在问题分析
3.1.1物品准备不当主要是对手术医生的习惯和手术步骤、器械性能不熟悉。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器械也在不断改进,新的器械、特殊器械不断增多,特别是一些专科器械、外来手术器械,如脑外科、骨科、腔镜等器械。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新护士上岗,对器械的认识不足,所以医生普遍反映手术室护士对手术器械准备不充分、专科器械不熟,造成手术配合欠佳。
3.1.3缺乏手术室工作经验、专科理论及专科技能。一是由于我科护士流动性大,年轻护士多,手术室工作时间短,缺乏经验;二是外出学习的机会少,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慢,部分护士主动学习劲头不足,业务素质较差。对专科技能掌握不牢固,特别是对新开展的大手术配合以及在新仪器、新设备使用中欠熟练,配合欠默契。三是我院为教学医院,要承担大量的进修、护士的培训,这些护士在手术配合上不熟悉,引起医生对护理工作的不满。
3.2对策
3.2.1加强培训力度。首先科内建立年轻护士堵训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专业强化培训,以老带新、一帮一的方式、利用每日一题、每月轮流讲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岗位培训。对于新开展的大手术,开展前瞻性业务查房,学习相关生理、病理、解剖,术前器械物品的准备,手术步骤等专科知识,或者请专科医生讲课,手术后及时经验,要求每位年轻护士在参加新开展大手术、疑难手术后及时写出学习笔记,交给护士长批阅。鼓励年轻护士多学习,在工作中向有经验、责任心强的高年制护士学习,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护士长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加强岗位职责检查落实,比如手术前一天应重点检查器械物品准备情况对于器械准备不充分影响手术的护士应进行登记,分析原因,及时改进。同时认真落实奖罚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激励年轻护士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科技术水平。支持年轻护士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如自考学习、外出进修、护术活动等,以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3.2.2对于新购买的仪器设备,除由供应商集体培训外,应由专人负责科内培训,写出简易操作流程,再进行设备使用考核,作为科内操作考核的内容之一,以达到人人都会使用设备的目的。
3.2.3完善护士长,护士长是管理工作最基层、最直接的领导者,是护理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决策者、实施者。在工作中加强医护的沟通与配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弹性排班进行调度,合理解决连台手术衔接及中午繁忙时段一人看管多个手术问的问题。同时争取领导的支持,解决专科护士人手不足的困难,进一步完善整体护理工作。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手术室;护理质量;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21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护理工作现代化和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1]。手术室是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及抢救危重患者的场所, 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 因此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如何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实现持续的质量改进是手术室管理的重要内容[2]。本院自2015年1月制定并使用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项目,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模式, 对比护理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6月来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6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另选取2015年1~6月来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41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女性。
1. 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手术护理:按照患者病情及手术情况, 手术室护士配合手术医生及麻醉师进行手术。观察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 包括:①科室成立护理质控小组, 护士长为组长, 按护理安全管理、急救物品药品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医院感染管理、护理培训及满意度进行分组, 评选5名质控护士, 形成护理部领导下-护士长-质控小组三级管理体系。②组织全体护士学习护理工作持续质量改进评价标准。③按照月计划、周安排、日重点采用定期或随机对护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对存在问题及安全隐患及时分析原因, 制定整改措施并实施跟踪, 使护理工作“常态化”。④对患者及手术医生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手术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 找到护理过程的不足, 转变护理服务理念, 增强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⑤加强业务知识、核心制度及专科操作培训考核, 定期组织技能比武, 提高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判断和应急处理能力。⑥每月召开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质量分析会, 对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护理不良事件, 进行讨论分析, 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⑦成立品管圈, 利用管理工具, 开展自下而上的工作模式, 让护士主动参与到科室管理中。⑧根据护理质量督导检查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安全隐患修订与完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流程, 做到“调查-试行-修订-培训-执行”。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对两组的手术等待时间、服务满意度、护理工作纠纷、护理质量评分进行对比。每组发放患者及手术医师问卷调查表300张, 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 每项分为满意或不满意, 问卷全部收回且有效;对手术护理质量进行评分, 满分100分, 其中护理安全管理30分, 急救物品药品管理10分, 护理文书书写10分, 护理培训及满意度20分、医院感染管理30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的手术等待时间比较 对照组的手术等待时间为(24.12±11.29)min, 观察组为(13.36±10.47)min, 对照组的手术等待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的满意度情况比较 对照组满意263张, 不满意37张, 满意率87.67%;观察组满意292张, 不满意8张, 满意率97.33%。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的护理纠纷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护理纠纷19例(0.35%), 对照组发生160例(2.85%);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4 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4.56±4.78)分, 对照组为(78.75±5.69)分;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的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存在片面性, 以注重项目管理为主, 缺乏科学系统的综合评价标准, 不利于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管理, 给患者的手术带来不利的因素[3]。随着现代手术学科的不断发展, 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手术室的管理需求, 需要借助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对手术室进行全程管理[4, 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护理工作纠纷率及手术等待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对照组护理质量的评分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
综上所述, 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 可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减少护理工作纠纷, 缩短手术的等待时间, 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临床优势明显。
参考文献
[1] 王方.现代化洁净手术部护理工作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9.
[2] 冯翠翠, 刘冬华, 陈雪莉, 等.术后急性疼痛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中华护理教育, 2015, 12(8):614-618.
[3] 董新华, 李欣.持续质量改进在感染疾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28):3406-3408.
[4] 郝梅, 王彩云, 王韬.手术室信息化管理的研究进展.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3):25-27.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
手术室是为患者实施手术诊断、治疗及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技术科室。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的任务。随着临床医学、生物电子学、麻醉学的迅速发展,现代手术室已成为运用多种学科成果,为临床各科提供先进技术的重要基地。手术室护理的质量、效率,直接关系到医疗效果和患者的愈后,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此,严格的要求,合理科学的布局,高水准的护理管理,严密的组织分工,健全的规章制度,严格的无菌技术程序,是至关重要的。
1手术间管理
每个手术间应派固定责任者1人,负责手术间固定物品、药品补充和清洁,以及手术间设备保养,定期检查、维修。无手术时,手术间要保持干净整洁。每周末检查,每个手术间备消毒登记本与手术记录本,根据登记例数随时总结手术例数,增强手术间护士主人翁责任感,也提高管理质量。
2加强手术物品的管理
物品管理是手术室管理的重要部分,手术室器械多,易耗品多,仪器设备多,物品的管理的好坏不仅影响手术成败,也与经济效益息息相关。手术室物品管理目的在于:①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充分满足手术需要,让物品有效地物尽其用;②维护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2.1手术器械管理 手术器械是手术操作的基本工具,不同手术部位的手术器械要求不同,为确保器械好用、够用、耐用,充分发挥器械的效用,器械性能好坏直接影响手术操作甚至手术的成败。
2.2手术仪器的管理 对各种入科设备应建立档案,实行培训制度,设操作程序卡,消毒灭菌制度,保管制度,保养制度,定期检查维修并记好使用登记录。并由专人保管。手术前须认真检查术中所需物品,对存在隐患的物品给予维修或淘汰更换,保证手术仪器的使用功能完好。
3手术室质量管理
3.1 加强医疗安全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术中医务人员不得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搞好护患关系。主动配合危重患者的抢救。 做好标本的保管与送检。防止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
3.2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整洁、手术间布局合理。分无菌 一般和感染手术间。严格术前、术中无菌技术管理。防止手术期感染直接影响手术的疗效及术后的恢复。
3.3严格执行各种手术的隔离及终末处理。如一般感染性手术,可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处理。 如有特异性感染可采用一次性物品进行焚烧。消毒浸泡液定期测试与更换。做好一次性物品用后的毁形处理工作。
3.4 接患者时,认真查对姓名、年龄、性别、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患者或家属签字,有关检查结果等。核对无误方可送入手术间。坚持术前、术中、术后手术物品清点制度,并作好术中护理记录放入病历存档,每周周三、 周五查无菌物品有效期。严禁使用过期物品和外带入手术植入物。护士长每日检测急救器材,保证完好率100%。一类伤口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
4整体护理管理
术前访视、术中关心、术后随访三个环节。做到对身体护理详细周到,对心理护理无微不至,解除患者对手术不必要的精神负担,使其获得安全感。术前一日访视患者,阅读病历,向主管医生了解病情、手术方案,以及手术中所需特殊用物及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使其对配合手术做到心中有数。保证术前器械准备充分,并且熟悉手术步骤,使手术配合默契,术中巡回护士应协助麻醉医生观察患者意识神志等情况,增强医护关系,对手术室护士业务是一个很大提高,增强护理人员渴求知识紧迫感和竞争意识,促使手术护士不断自觉学习业务知识,认识到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正常护理工作。术后随访了解患者切口疼痛、愈合情况,及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收集存在问题及时向护士长反馈,以便于改进。
5教育管理
以培养和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为目标的工作程序,包括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安排,新护士的培养和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等。①成立科内护理学术小组,由护士长及责任主管负责,研究与制定年度的在职护士培训计划、科研计划,指定专人负责带教工作。②在职护理人员可根据毕业后年限和技术职称进行教育和培训,有具体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并有专人负责、定期考核,如新护士的半年培训计划及低年资护士做好手术室工作日记,定期检阅评价。③在职护理人员,每年按规定完成一定的学分,并鼓励其撰写论文。④根据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分别担任新护士及进修护士的指导老师和带教工作。⑤有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奖惩条例并存档备查。
6手术室安全质量管理
6.1手术室不安全隐患①接错患者:特别是患者术前紧张及应用镇静剂后,不能正确回答问话,易发生接错或错放手术间。②手术安置不当:安置不当导致压疮发生,约束带过紧或两上肢过度外展造成神经受压,衬垫不当影响患者循环、呼吸。③清点有误:术前、关闭体腔前后,器械、敷料、缝针等清点有误。器械完好性被疏忽;自动腹撑螺丝短缺或传递前忽略检查,导致手术缺乏条理。④术中操作不规范:准备时未试机,电刀电极固定不牢,造成脱落和污染;患者皮肤与升降台或手术台金属直接接触,造成电灼伤;输血输液查对有误,药物摆放不当,静脉和大输液标志不清,导致误用,执行口头医嘱有误;术中标本保存不当或丢失;⑤手术患者护送不当:护送途中发生各种管道和引流管脱落,患者坠床,术后患者x片、CT片、手术衣裤等用物遗漏。⑥手术记录单填写不及时,不规范。
6.2防范措施①完善、系统的规章制度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是防止差错事故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②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教育,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护士长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7体会
手术室通过加强管理,护士们为患者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注意了自己的服务言行和自我保护。认识到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防范护理差错及纠纷的根本保证。在人员没有增加,手术量与同期相比增加20%的情况下,无护理差错发生.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有效地防止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韩忠福.新形势下加强护理人员管理实效性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69~171.
[2]贾桂芝.护理管理与人际关系的研究及展望[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6):419~420.
[3]王瑞华.我国医院护理管理进展[J].山西护理杂志,1999,13(1):21~22.
[4]林荣瑞. 品质管理[M] . 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208~21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0例。观察组男270例,女230例,年龄12~72岁,平均年龄(42.6±2.6)岁;对照组男290例,女310例,年龄13~70岁,平均年龄(41.9±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65名的护理队伍中,主任护师3名,副主任护师5名,主管护师15名,普通护理人员15名,护师15名、助理护士12名,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6.9±2.3)岁。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模式进行管理;观察组则采用质控小组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管理,具体如下:第一,对质量控制小组进行构建,质控管理要多样化,涉及到质量检查、消毒隔离、护理文书、基础护理控制、压疮、健康宣教等多个小组,建立由主任护士领导、副主任护士为中坚、主管护师为核心的质控小组三级方案,小组组长必须要保证其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能力和很高的素质。第二,要对培训工作进行强化,对医院中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保证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技能得以提高,并充分发挥作用,保证护理质量,另外要落实好责任制度,护理人员要制定质控标准表,质控标准按照实际情况,并让小组组长对其进行充分解释,如果存在问题要进行讨论,形成总结方案。第三,不断的对质量进行充分改进,按照质控表中的相关标准,对护理人员进行抽查,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在每周的统一时间段内对工作记录进行上报,在每个月的一定时间内召开质控会议,对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护理质量要和工资绩效挂钩,从而保证手术室护理管理的质量得以太高,从而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出院。第四,采用闭环管理:确立控制标准;评定活动成效;纠正错误手段,消除偏离标准和计划的情况。
1.3观察指标
按照质控小组中制定的标准,对患者护理质量进行比较,总结管理过程中两组护理中存在的优良事件和不良事件的概率,并提供《护理质量满意评价标准》要求患者填写。标准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对比,护理情况主要分为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护理操作4个方面,观察组4项的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第一,手术室质量在控制形式上出现了变化,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有多个质控小组存在,都具有相同的体系,即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士-主管护师[8]。第二,质控小组在手术室护理中发挥的优势,实行质控小组护理后可以发现,我院护理质量极大提升、优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患者满意程度提高,在管理过程中,不断的应用闭环管理模式,通过制定标准,规范手术室护理管理程序,明确工作质量,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将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绩效挂钩,这样护理人员的护理积极性极大提高[9],另外质控小组中涉及到基础护理、压疮控制、质量检查、消毒隔离、护理文书、健康宣教等部分,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更加细化,保证管理评估更加合理准确。在本次研究可知,在对手术室护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采用质控小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护理满意效果,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失误情况,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防止医患之间纠纷的出现,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周小瑜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参考文献
[1]伊学珉,朱学玲.“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1):140-141.
[2]文金玉,李永红,鲁超轶,等.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86-87.
[3]李建荣.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23):164-165.
[4]王素云.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9):94-95.
[5]曲洪翠,阚学巧,孙霞.质控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4,11(29):99-101.
[6]李蕾蕾.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效果评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10):167-168.
[7]索改霞.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9):3956-3957.
[关键词]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管理
手术室为医院重要科室,承担着救治患者的重要职责。为了保证医院手术室的治疗效果,临床应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而其中保证护理质量关键在于质量控制[1]。通过成立质控小组,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的护理实施情况,及时发现护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该次研究中,研究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4月—2013年5月未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的护理人员100名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为20~38岁,平均年龄为(28±2.1)岁;将2013年6月—2014年7月实施质量控制小组人员100名为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为21~40岁,平均年龄为(29±2.3)岁。两组一般资料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
该院从2013年6月开始实施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具体内容为以下几点。1.2.1建立质量控制小组。挑选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小组长,选择组员后,明确手术室护理组员的具体职责,建立5个质控小组,每个小组共5名成员,护理人员自愿报名参与,并从中挑选1名组长。护士长负责全面进行质量控制,不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抽查,各组质控小组负责对所属小组进行护理检查监督,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对应的改善措施。5个质控小组分别为教学组、五常法组、护理文书组、管理质量检查组、消毒隔离组,每个小组成员必须熟悉了解该组质量控制内容、标准以及质控所考核内容,且定期汇报质控工作内容,组织所有人员每月1次质控管理模式会议。1.2.2各组质控内容。①教学组,其内容为制定并严格落实实习护理人员以及新护理人员的教学实习计划,并有计划安排护理人员接受再教育,提高该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水平以及护理技术操作水平,而且应认真检查记录以及护理人员具体操作情况。②五常法组,其主要内容为检查手术室环境、区域划分是否合理,药品摆放是否整齐、标签是否清晰、手术记录以及不良事件的记录是否完整,准备充足的应急物品,了解一些品的供给以及医疗废物的处理情况。③护理文书组,检查填写的护理表格是否准确、详细、真实以及护理人员是否有严格按照规范书写。④管理质量检查组,参与医院的管理检测工作,负责监督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流程具体落实情况。⑤消毒隔离组,检查无菌设备以及操作技术、物品的具体摆放情况,规划好一次性物品的用量,并提供足量的无菌物品。1.2.3质控员工的工作职责。根据质控标准各科室的质控成员每周要对护理质量进行随时抽查、监督。消毒隔离质量控制组注意检查无菌药品使用情况,护理人员文书组质控人员要抽查病历,以及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质控人员实施检查记录情况,并将质控结果定时汇报给护士长以及组长,分析护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应的整改措施,之后每月要质控人员积极参与汇报,讨论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以及发生频率较高的护理问题,鼓励所有成员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积极鼓励工作表现优异者。1.2.4质量控制措施。护士长组织成员共同学习质控标准,并制定符合各科室的评价标准,制定后给每位成员发放质控宣传手册,提高成员对质控内容的了解掌握,同时发现问题并标注,小组讨论后整改。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总结两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满分100分。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该次统计数据,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质控小组管理模式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小组各质控组平均得分
观察组的教学组、五常法组、护理文书组、管理质量检查组、消毒隔离组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一个医院的存在之根本为护理质量,这也是医院的核心内容。手术室护理质量主要由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所决定,手术室护理人员数量较多,且工作时间比较集中,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单纯依靠护士长个人不能对手术室护理进行科学有效管理控制[2-3]。为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需要医院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为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有效护理模式,是将单一的护士长管理,改变为由科护士长-护士长-质控员-专科组长实施四级管理,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形成全过程无缝隙、全方位的有效控制管理[4-5]。该护理管理模式具有制度化、标准化等特点,其指定的质控标准内容更具有全面性,适应性更为合理。该护理模式改变了传统以管理者为主指定标准进行检查、实施者被动接受检查情况,实现人人参与共同进行管理的模式。质控成员定期对护士汇报工作,为每位护理工作人员提供交流以及讨论的机会,便于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对应的改善措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通过对每个护理人员的工作成绩进行公正评价评分,体现质控管理公平客观。该次调查表明,实施质控管理模式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未实施质控管理模式组,教学组、五常法组、护理文书组、管理质量检查组、消毒隔离组护理质量评分优于未实施质控管理模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可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完善护理实施计划,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水平,将质控护理理念贯彻落实,让护理人员学到更多护理知识以及护理理念。同时该质控模式下形成规范、标准化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实施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模式,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较高,促进医院护理质量整体性提高。
作者:李家秀 单位:江安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姜晓惠,李景维,齐先超.五常法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0,24(6):578-579.
[2]李蕾蕾.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效果评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12(10):167-168.
[3]罗颖.术前访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的影响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9):158.
【关键词】 手术器械;管理;探讨
随着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建立全院集中管理的消毒供应中心,对医疗器械进行专业化的处理已经成为消毒供应管理发展的趋势[1]。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卫生行业标准《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要求,医院应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对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由消毒供应中心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但是,消毒供应中心普遍存在存放使用面积不足,以及手术器械周转数量紧张,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对专科手术器械认识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做到手术室器械完全集中到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由于大多数医院手术室器械都是在手术室,由手术室护士进行手工清洗、消毒、器械保养和包装,然后送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手术室复用医疗器械的洗涤和包装质量成为护理管理者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手术室医疗器械集中处理也成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模式的出现,功能的扩大,手术器械的管理问题日渐突出。由于手术器械从手术室到消毒供应中心环节很多,容易出现手术器械丢失或已灭菌手术器械不能及时供应,以及手术室护士器械清洗质量难以达到要求等问题[2]。现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介绍如下:
1手术器械集中管理存在问题
1.1缺乏系统管理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对手术室的器械没有总体的了解,对于手术器械的名称、分类和器械数量无法正确掌握,只能是工作场所的一体化,无法达到功能上、管理上的一体化[3]。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原有护士年龄偏大、身体素质差,记忆力减退,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下降,新入科护士和新毕业护士则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专业知识基础差,均不能在短期内熟练掌握种类繁多的手术器械的包装技术,难以适应消毒供应室管理模式的变化。
1.2服务意识方面由于供应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互不了解各自工作特点,服务修养水平参差不齐,语言态度生硬,在器械的回收与发放时,造成语言矛盾,影响工作心情。
1.3手术器械方面
1.3.1器械的交接是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运作的关键所在,其间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该流程的运转,甚至影响两科室的正常关系。手术室器械使用后摆放无序,不利于清点,供应室包装器械时缺乏器械使用常识,未能发现器械性能及质量有误,有时还有两个包器械混淆的现象。定时回收器械时段工作量大,工作人员疲于完成工作而忽视检查器械质量和规格。手术护士不及时处理轻微螺丝松动而最终因配件丢失使器械报废。
1.3.2器械清洗效果欠佳。以往手术结束后手术器械均为手术室护士立即进行清洗处理,但在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 增加了器械等待清洗的时间,对器械预处理不重视,血液凝结造成清洗难度增加,血液等蛋白质附着在器械表面造成生锈严重和影响消毒剂的作用。
1.3.3 器械供应时间延迟。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在器械打包、灭菌时间上,与集中式消毒供应前相同,在清洗时间上有差异。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前无需等待时间,手术护士在手术后可立即手工清洗并打包,在集中式消毒供应后运送到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由机器清洗,且机器清洗比手工清洗消耗时间长。
1.3.4对租借器械处理不重视, 外来手术器械是指由器械商直接提供给手术室临时使用的手术器械,其广泛应用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有效降低了医疗成本,同时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有调查表明,大部分医院使用外来器械前未经洗涤直接进行灭菌处理[4] 。有报道骨科植入物并发症逐年增多,骨科置入器械的污染是术中外源细菌种植的重要原因。外来器械品种多种多样,多纹路、多沟槽,有管腔的器械如长期清洗不净,就可能形成生物膜,造成爆发性感染,器械的重复使用并频繁的传递于各医院,有的医院无机洗和手洗相结合的条件,就无法保证清洁的质量,未经感染筛查患者使用后,也很难追溯到上家医院使用后的感染处理情况,使交叉感染控制存在一定的难度。
2对策
2.1加强管理 ,完善健全工作制度。在消毒供应中心没有足够的室间集中手术室器械洗涤和包装时,应充分评估现有的条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重组,充分利用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员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积极挖掘潜力,优先考虑处理手术室的器械,提高人力资源使用率。此管理模式中,手术室与供应室仍各自独立,但又通过工作流程一体化相连。手术室与供应室建立一个良好的双向沟通平台。加强沟通,理顺组织管理体系,手术室参与器械洗涤和包装的助理护士应归属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才能更有利于发挥消毒供应中心质控护士的督导作用,提高工作人员的执行力和提高管理效果。在质控过程中,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应重点抓好手术室器械处理质量,与质控护士一起建立细致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与操作指引[5],规范特殊器械的管理流程,建立系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大质控力度,加强技术管理,以专业知识与技能纠正器械洗涤和包装过程中的错误做法,严格抓好手术室器械消毒灭菌质量,确保手术安全。
2.2转变服务意识,提到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 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供应室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供应室护士整体素质的高低对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转变服务理念,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管理思路和运作模式。开辟多渠道的岗位培训。定期的听取反馈意见,取得信任、支持和配合,从而建立和谐、快速的工作通道。根据临床业务需要,更新工作程序和方法,及时解决临床科室困难,调整上班时间,根据器械处理的需要,合理配置人力。供应室按手术室的工作需求制定相应工作时间,错开病区与手术室物品的收污时间,在手术器械集中时段配备足够的人员,以保证手术器械的及时快速回收处理。手术室固定无菌物品管理员,及时向供应室反馈器械包装相关问题,保证无菌物品管理的连续性、动态性,减少寻找器械的时间。
2.3专业培训实行规范化、 标准化。加强培训,提高专业人员配合能力。通过传、帮、带作用进行传授。手术室主要学习供应室的流程、规范、要求和环境的熟悉。供应室人员到手术室上台观看常见手术过程、了解手术的大概流程,掌握各种器械的识别、保养、打包等技术。此法大大消除了供应室人员对手术室工作的陌生感和恐惧感,积极主动熟练地配合手术室工作。制定各种手术所需物品明细表并及时更新内容,保证打包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4再造工作流程,加强环节质量控制。标准化管理流程要求: 手术后的污染手术器械, 由污染区经专用通道直接送往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负责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装、灭菌, 改变了过去的工作流程。持续的质量改进使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从以往的重视终末质量,逐渐认识到环节管理的重要性,发展到更加注重各个环节质量控制[6]。
2.4.1重视感染控制,重复使用后器械的回收采用封闭式运送。器械数量的准确交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回收区存放手术室器械包装手册,每个手术器械包都要核对清楚,无误后双方在回收登记本上签字。每包选用合适的清洗筐盛放,器械清洗、打包、灭菌始终固定这个容器,避免出错。
2.4.2重视清洗,从人员防护到清洗过程的每一环节进行过程控制。目前,对手术器械清洗质量,国内外尚无标准的定义。完美的清洗效果是灭菌合格的前提[7]。保证术后器械清洗质量是手术室和供应室护理管理的核心和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要求手术室的器械护士术毕及时进行初步预处理,如果是夜间不能及时运送,应用稀释的酶液浸泡或喷淋以防止血液干结影响清洗效果,减少器械损耗。供应室接收区护士根据物品的性质采取正确的清洗方法。租借器械必须提前1 d送至供应室,认真清洗后,包装护士确认准确无误后才能进行灭菌,以保证质量。
2.4.3重视检查包装过程环节质量控制
2.4.4认真落实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2.5手术室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全程质量追溯管理。建立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追踪系统。根据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器械回收、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监测、发放流程》实施全程质量追溯管理,明确各环节流程责任人,严格做好相关记录,确保可追溯性[8]。
3小结
专业化的清洗消毒灭菌过程,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已得到充分肯定。手术室与供应室实施一体化的、既分工又合作的管理模式, 实行规范化、程序化操作,建立良好沟通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了专科发展的需要。 供应室既保证了器械的灭菌质量,又净化了手术室空气,减少感染,同时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医院在物力和人力方面的投入和支出,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我们只有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工作内涵,使医疗护理工作真正做到以病人的安全为第一。
参考文献
[1]任伍爱.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追溯系统[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9-20.
[2] 洪范宗,林天华,刘承军 消毒供应中心对手术器械管理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501.
[3] 徐宇红戴小明李小娜江丽华孙勇6 Sigma管理模式在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10{45}10:927_928.
[4]刘葆华,易小梅,詹德群.医院使用租赁手术器械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8): 896.
[5]钱黎明,王雪晖,钱健.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65-466.
护生实习是护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手术室是专业性极强的特殊科室,其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节奏、护理技术操作等与病房迥然不同,护生在校所学的有关手术室的理论知识也较少。要在短短的4~5周实习时间让护生尽快的熟悉环境及工作性质,掌握无菌技术操作,手术台上、下的护理配合等甚为困难。而且,对每位带教老师来说,每一批学生带教需从头开始,加上工作繁忙,任务重,给带教增加了难度。为确保护生圆满完成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临床教学中针对手术室带教实习中存在的难点制订相应的对策,取得了预期的带教效果。
1 带教难点
1.1 护生心理压力大:手术室的工作氛围紧张、严肃、约束性强、规矩多,护生进入手术室常常有陌生感,无所适从,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1.2 实习要求多:手术室作为特殊实习单元,有其特殊的要求:如手术室特殊环境要求,进入手术室穿戴要求,出入的路线要求、消毒隔离制度,物品准备和岗位职责要求等。
1.3 实习内容多:手术室各项护理工作要求严谨,无菌观念强,无菌技术操作严格,需要护生掌握和了解的操作多,如无菌技术操作、外科刷手、铺无菌桌,术前访视及手术中的流畅配合等。但实习时间短,所以要求护生各项护理操作确有一定难度,有的护生因要求严格而不敢操作,看到老师紧张工作的场面,自己却无所适从,甚至失去信心。
1.4 教学与工作的矛盾:手术室工作繁重、工作量大、工作面广,并且紧张有序;手术中想让护生多操作,却因手术要求高或患者病重以及时间不允许,减少了护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即使让护生操作也担心他们不熟练或不规范而影响或延误手术。或手术配合时需精力集中,无暇更多的讲解、示范;同时也由于讲解增加了工作的忙乱等,使临床教学与工作的矛盾非常突出。
1.5 教与学不协调: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的事情(如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无菌区域的划分等),而护生感到很茫然,很多工作也不能只交给护生做,或都是老师做学生看。看与做,哪些做、哪些看,教与学、学会与熟练、熟练到掌握在教学中怎样平衡掌握。
2 对策
2.1 全院护生大讲课: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初,由护理部统一安排,手术室带教老师对全体护生就手术室的基本知识、环境特点、进出手术室的要求等进行介绍和讲解,使护生对手术室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2 岗前培训:刚进入临床实习的大讲课,护生对手术室有了一定了解,在入科第一天由带教老师集中导游介绍手术室环境、各区域的划分及出入路线布局,常用物品摆放位置;了解手术室规章制度,如手术室一般规则、参观制度、接送患者规则、查对制度等;了解常用器械名称、用途、传递方法、布类敷料的名称、规格,器械包的规格及包扎法;熟悉常用无菌技术操作;使其心中有数,减轻护生的紧张感,加深记忆。并且在手术室《岗前培训手册》中,让学生们了解手术室护理哲理、手术室实习期间护生应具备的学习态度、纪律要求、要达到的实习目的等内容,每人1册,使护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有章可循。同时手术室老师要给予护生更加理解,主动关心爱护她们,讲解要注意语气温和,帮助护生尽快熟悉环境及工作性质。
2.3 集中教学与实际工作中一对一带教相结合:不断完善科室教学管理制度,由带教小组根据大纲要求和难易度,制定5周集中教学及一对一带教计划,并组织实施。
2.3.1 制定集中理论讲课及操作示范计划并组织实施:讲课和操作示范选派科室有大专或以上学历、中级职称、业务能力较强、操作规范的老师担任;要求每位讲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及手术室具体情况认真准备讲课稿;示范操作也必须规范并通过科室教研组考核通过方可胜任。通过集中的、循序渐进的有关手术室的理论讲课和操作示教,使护生对手术室感染管理一般知识、消毒效果监测、手术后器械的处理、术后环境的处理及手术室各项制度,洁净手术室的一般知识和注意事项,手术室各种布类、用品的准备及洗手、巡回工作职责、常见手术的洗手、巡回配合等知识和工作有较明确的认识。通过无菌技术、外科刷手、铺无菌桌、穿手术衣等操作示范,直观明确、由浅入深强化无菌观念,让学生分清哪些是有菌操作,哪些是无菌操作,使学生无菌概念明确,讲解各项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常用设备、仪器和物品的正确操作方法;手术围术期的护理配合及手术配合的无菌原则等。重点细致的讲述,使学生有了完整系统的理论,基本能掌握手术室常见的特殊操作。
2.3.2 一对一带教指导: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每位护生指派一位大专(或大专以上)毕业、中级或高年资护师为指导老师,负责护生日常工作的指导。第一周让同学多看,以后根据学生情况,因人施教、循序渐进予以指导。对待学生特别想自己单独操作的心理,要多示范,尽量给护生操作机会,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做到放手不放眼,放做不放教,指导要细心、检查要严格,随时向护生提出问题,促使她们多想、多看、多问、多实践、多干,让护生懂得基础知识怎样在临床中应用并指导实践。
集中教学与一对一带教指导穿行,两者结合,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了集中教学,为实际工作奠定了理论和操作基础,增强了自信心,学生大多不再缩手缩脚,能够坦然地跟老师学习、思考、提出问题。也减轻了指导老师的压力。一对一具体手术带教更为关键,因此,应合理安排洗手、巡回。开始老师细致讲解、正规示范操作,然后只要手术允许,多让学生实际操作,老师指导,强化训练,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2.3.3 带教查房:通过教学查房,不仅使护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手术室感染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对如何遵守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同时也能拓展护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3.4 出科考试:每组出科前对护生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理论考试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手术室特殊要求制定考试题;操作考试为“无菌技术”。通过考试,检验教学效果,找出存在问题,及时解决。最后对护生做出综合考核评定。
2.4 不断强化带教意识及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指导老师的学识、操作、修养等直接影响带教的效果。因此,带教老师应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自我形象、过硬的业务技术、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教学示范能力。要经常组织带教老师学习,不断强化带教意识。老师通过带教过程促进了学习,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实习结束时,让护生评出优秀的带教老师,作为年终评选先进、优秀的条件,从而提高带教老师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师生相互评定,老师认真带,学生用心学,师生相长,形成良好氛围。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5-0115-03
手术室是高度紧张严谨的工作环境,医务人员需要有高度责任心和优秀的岗位技能完成繁重细致、技术性、专业性强的医疗服务工作。但由于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意外事件高发等特点引起的手术室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难以避免,护理管理难度大[1]。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众多,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将有助于手术室护理的完善。因此,笔者对2011年度手术室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2012年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手术室的各类手术患者7974例及各手术科室及手术室医生55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2011年1~12月(2011年)3879例患者,手术包括头颈外科557例、肝胆外科663例、骨科755例、妇产科868例、肛肠科584例、其他452例。选择2012年1~12月(2012年)4095例患者,手术包括头颈外科596例、肝胆外科678例、骨科797例、妇产科896例、肛肠科634例、其他494例。
1.2调查方法
收集2011年1~12月我院手术室护理差错、护理投诉、护理质控的数据及原因,采用问卷对患者和医生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并分析原因,将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归纳:(1)人员因素,包括责任心不足、岗位技能差、心理障碍、沟通能力欠缺等;(2)用药因素,包括药品标示模糊、执行医嘱错误、药品摆放错误等;(3)设备及环境因素,包括设备维护不佳、环境或器械消毒不合格、物品摆放无序;(4)术中操作因素,包括不当、无菌操作不规范、器械或仪器使用不当、术后物品清点不到位、标本处置不当;(5)管理因素,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组织纪律性不足、团队建设欠缺。
1.3风险管理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由护理部及相关部门协助制定了对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风险管理模式,由2012年1月起实施,主要内容包括:(1)完善手术室规章制度,根据我院手术室具体资源和管理目标,细化规章条目,明确人员责任和设备管理。(2)加强人员管理,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设立监督员,巡回检查各手术室环境、设备、药品及人员,严格执行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3)每月进行护理质量评价考核;加强岗位培训和团队建设,增强责任感,定期反馈护理质量存在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培训,定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岗位基本技能巩固和先进技能学习,组织团体活动增强凝聚力。(4)环境及设备管理,制度和监督的管理前提下,定期由专人进行手术室空气、仪器、器械消毒检测,保证手术室空气质量及无菌条件合格,规划手术室物品摆放,限制参观人数并对之进行管理。(5)手术配合管理,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三查七对原则、仪器管理和物品清点,根据手术方式做好护理,避免压疮发生;手术所留标本严格按规定进行留存、送检,避免接触样本、暴露于传染源。(6)心理关怀和沟通技巧培训,心理关怀主要针对手术室护士自身,合理排班和接班,避免过度疲惫和紧张,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团队成员相互进行心理疏导;沟通技巧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与患者、家属和医生有效性,避免误解造成的纠纷,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医护合作。
1.4效果评价
对比2011年和2012年的手术室护理差错、护理投诉、护理质量的数据及患者和医生对护理的满意度,满意度评价包括患者对手术室护理评价和医生对手术室护理评价,分为满意和不满意[2]。采用我院护理质量考核表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描述性分析风险因素,干预效果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描述,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2011年1~12月我院手术室护理差错和投诉分别为279例和312例,其中人员因素是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的主要原因,设备及环境因素、术中操作因素分别为护理差错和投诉的次要原因。见表1。
表1 2011年我院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分布
2.2风险管理干预效果
2012年护理差错率、投诉率均低于2011年,护理质量得分、患者护理满意率、手术室医生满意率均高于2011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见表2、3。
3讨论
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因素是导致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次调查将2011年的113例护理差错和132例护理投诉的风险因素归纳为人员因素、用药因素、设备及环境因素、术中操作因素和管理因素等5大风险因素。风险管理是依据风险因素调查结果,通过对制度、人员、环境及设备、手术配合和心理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
人员因素包括责任心不足、岗位技能差、心理障碍、沟通能力欠缺等个人素质内容;责任心是护理工作尤其是手术室护理工作至关重要的工作态度;手术室是严格的消毒环境,室内的物品、器械、仪器、药品的摆放、消毒、清点、维护和使用都是手术室护士工作内容,也是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高度的责任心是确保手术室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前提[2-3];岗位技能则是在责任心、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完善的,但有效的培训机制,将有助于低年资护士的快速成长和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整体技能提高;心理问题是目前备受关注的医务人员职业态度和行为相关的重要因素,重复而繁重的工作、长时间的加班等工作特点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并可能出现职业倦怠感从而影响到工作效率及准确性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4];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和谐沟通能尽量减少由于误解导致的矛盾或矛盾激化产生的医疗纠纷引发投诉,而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的有效交流和配合则是协同顺利完成手术,避免差错的关键。在2011年度调查中,人员因素是护理差错和投诉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风险管理措施中必须强化人员的全方位管理,完善人员责任制度,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合理化排班,系统化培训,重视心理疏导及团队建设都是针对人员因素采取的措施。
设备及环境因素包括设备维护不佳、环境或器械消毒不合格、物品摆放无序等内容;手术室内包括心电监护、麻醉剂、内镜设备等多种类型的设备,都需要正确的使用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功能,设备维护不佳出现老化或导致损坏则是护理差错甚至是医疗事故的重要原因;手术室对环境要求严格,患者手术部位直接暴露于空气,对空气菌落有严格要求,手术器械和设备直接接触患者组织、血液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载体,因此,严格消毒、无菌操作是手术室工作的重要原则[5-6];手术室物品类型繁多,摆放秩序混乱无序极易发生误取无用损害患者利益。在2011年度分析中,设备及环境因素是导致护理差错的第二大原因,是导致护理投诉的第三大原因。因此,风险管理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管理,在制度的规范下,由专人执行定期检测监督环境及设备消毒情况并对参观人员数量进行限制,以2个及以下为宜[7],并要求严格准时手术室行为规范,合理规划每间手术室的物品摆放和保存,做到易取易放易区分。
术中操作因素所包括的内容涵盖了手术过程及术后的各项操作,任何一项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引发投诉,且影响到与医生的配合;不当可能导致患者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导致压疮,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患者不适感明显增加等[8];无菌操作是手术室操作最重要的原则,如操作不规范则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器械或仪器使用不当,反映了护理人员对所参与手术事前准备不充分、经验不足,严重影响与手术医生的配合及手术顺利进行[9];术后物品清点不到位则是发生医疗事故、纠纷的重要差错,是责任心欠缺的表现;标本处置不当,导致遗失、污染、误留、损坏,或者发生传染性样本暴露接触导致医务人员感染等都是严重的护理差错[10-11]。2011年调查结果显示,术中操作分别是导致护理差错和投诉的第三大和第二大原因。因此,风险管理必须对手术操作过程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督,采取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三查七对原则避免感染及药品误用,增强责任心,对术毕前各类物品的清点加强制度管理强化培训,杜绝任何物品遗留患者体腔的事故发生,强调做好术前准备根据手术方式选择做好护理;按不同类型手术标本保存和送检进行流程细化,提高操作的规范性。用药因素和管理因素也是导致护理差错和投诉的原因之一,但占比并不高,通过各项风险管理措施也都得到有效的管理。
2012年执行风险管理后护理差错率、投诉率均较2011年显著减低,而护理质量考核分数、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手术室医生满意度均明显提高。风险管理对控制手术室护理风险和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明显,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手术室医生满意度都达到了90%以上较高的水平,但仍需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以持续增加患者及医生对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陈灵,张婉婷. 手术室药品管理与风险防范[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5):673-674.
[2] 王煜娟,李怀娟. 定期强化培训对改善大型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掌握情况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1):87-88.
[3] 吴福丽,雷璐敏,张敏. 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821-3822.
[4] 林皓洁. 手术室低年资护士职业倦怠与压力因素的分析与干预措施[J]. 中国医师杂志,2012,(1):161-162.
[5] 马玉莲. 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中国医药导刊,2012,(2):774-775.
[6] 鲁海蜃,胡丽君. 手术室应用医用瓶装气体的风险评估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1041-1042.
[7] 徐玲琳,姚冬利. 手术室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及防护对策分析[J]. 护理研究,2012,26(36):3422-3423.
[8] 易红. 风险管理法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3):520-521.
[9] 钟飞燕. 手术室护士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行为的认识[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2):292-293.
[10] 童丽娟,陈坚.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调查及防护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5):3308-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