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运营方法技巧范文

新媒体运营方法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方法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运营方法技巧

第1篇:新媒体运营方法技巧范文

调查发现,参与调查者所在媒体已开通官方微博的超6成,加上近期准备开通的接近8成;已开通官方微信的只有2成多,但加上近期准备开通的则超过6成。

官方微博、微信对传统媒体会有什么影响?选择最多的前三项分别是:开辟与受众沟通、互动的新渠道;提升传统媒体的品牌价值;方便传统媒体进行内容、活动的营销。

参与调查者所在媒体,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应用所持的态度,最多的是积极利用新技术,与传统媒体的内容结合起来。有6.25%的认为这些新媒体应用最后会不了了之,把传统媒体做好就行了。

超6成参与调查者认为,微博、微信类应用对媒体而言作用会越来越大。也有近3成认为技术日新月异,能发挥阶段性作用就行了。

近8成参与调查者认为传统媒体官微的碎片化传播与传统媒体内容的独家、深度不矛盾。但也有参与调查者担心微博培养了受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会更不愿意看传统媒体。

超9成参与调查者认为,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运营商的关系是互利共赢,而不是传统媒体为微博、微信运营商抬轿子。

下面是具体的调查结果:

1.您所在媒体是否已开通了官方微博?(单选)

A.是 62.5%

B.正在准备开通 15.63%

C.近期不准备开通 10.94%

D.不清楚 6.25%

E.其他 4.68%

2.您所在媒体是否开通了官方微信?(单选)

A.是 26.56%

B.正在准备开通 34.38%

C.近期不准备开通 18.75%

D.不清楚 18.75%

E.其他 1.56%

3.您认为传统媒体运营官方微博、微信,对传统媒体会有什么影响?(多选)

A.提升传统媒体的品牌价值 75%

B.方便传统媒体进行内容、活动的营销 73.44%

C.顺应受众移动互联网阅读习惯

60.94%

D.开辟与受众沟通、互动的新渠道

87.5%

E.精准传播,维系粉丝圈 39.06%

F.微博是把双刃剑,用好才有意义,用不好反而伤及自身 50%

G.传统媒体的官微会对传统媒体的内容产生一些替代效应 28.13%

H.受众若习惯了在官微上阅读碎片化的内容,会更不愿意看传统媒体

18.75%

I.通过官微提前设置议题,会吸引受众关注传统媒体内容 60.94%

J.其他 1.56%

4.您所在媒体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应用持怎样的态度?(多选)

A.积极利用新技术,与传统媒体的内容结合起来 79.69%

B.等发展成熟了再跟进使用,以免试错 15.63%

C.这些新媒体应用最后会不了了之,把传统媒体做好就行了 6.25%

D.人力不够,有心无力 17.19%

E.其他 7.81% (对新媒体、新技术接受得慢)

5.您认为微博、微信类应用,对媒体而言发展趋势如何?(单选)

A.作用会越来越大 60.94%

B.技术日新月异,不会长期使用,但能发挥阶段性作用就行了 29.69%

C.昙花一现,作用不大 4.69%

D.其他 4.68% (不好说)

6.您认为传统媒体官微的碎片化传播与传统媒体内容的独家、深度是矛盾的吗?(单选)

A.是 12.5%

B.否 78.13%

C.其他 9.37% (如果进行科学管理和维护,应该会相辅相成;主要看使用者的使用方式、方法技巧;双刃剑)

7.您怎样看待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运营商的关系?(单选)

A.传统媒体做微博、微信,是为运营商抬轿子 9.38%

第2篇:新媒体运营方法技巧范文

(国内首部社交电商实操之作,全面解读社交电商,讲方法,讲实操,讲技巧)

作者简介

贺关武,陕西铜川人,“我看电商”自媒体联合创始人;深圳晚九点新媒体创始人;电商实战派,自媒体人。出版畅销书《电商,这么玩才有未来》。

内容简介

2015年下半年综合性电商平台已基本稳定,大平台商家出现拥堵,O2O项目遍地开花,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火爆一时的微商出现拐点。传统的营销方式作用越来越小,网络推广成本也越来越高,对于创业者,对于广大草根如何找到突破口,找到自己的客户。

能改变这一切现状的就是社交电商,在未来社交电商会渗透到各个行业,影响到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做,人人都能做好。本书堪称国内首部社交电商之作,全面解读社交电商,讲方法,讲实操,讲技巧,几乎全部覆盖社交电商的各个方面。详细讲解了社交电商该如何玩,做社交电商之前的准备,培养网络社交用户的方法,如何在社交平台促成成交,各大社交电商平台如何运用。

目录

01思维篇:机会随时都会出现

社交电商的趋势/ 2

初步认识国内相关社交平台/ 7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容易/ 10

有情怀必将有人追随/ 12

请教是社交的开始/ 15

网络社交也能发展成为强关系/ 18

中高级人才招聘将被社交网络垄断/ 22

初创企业的发声地/ 26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社交/ 29

每个人都是社交自媒体/ 32

这4种人能够在社交平台中赚钱/ 36

社交中发现潜在需求/ 39

02技能篇:动手照做就对了

你拥有什么,能坚持多久/ 43

因为兴趣走到一起/ 46

社交电商运营策略、技巧与实操

6步让自己的账号变得有价值/ 49

点赞是初步试探/ 53

玩转互动的7个小技巧/ 55

转发分享是传播的开始/ 59

文字、图片、视频怎么玩/ 62

这6点玩转圈子营销/ 65

网络社交中的9大禁忌/ 69

这5招防止落入社交网络的时间陷阱/ 73

03晋级篇:修炼,再次引爆

搜索偏爱/ 77

如何打通二度人脉、三度人脉/ 80

红包用好了才是红包,用不好是毒瘤/ 85

激发粉丝活跃度的6种方法/ 88

优质社群的7个必备条件/ 91

好内容:有争议、有后续/ 95

至少选择4个社交平台/ 98

玩网络社交就是不断埋线索/ 101

1000个忠实粉丝的真正含义/ 103

04实战篇:社交中卖产品、做服务

人就是产品,就是服务/ 106

中小卖家拼的就是人脉/ 109

这3种组团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111

这4招让网络社交也能本地化/ 114

信任的5种方式/ 117

5种直播场景下的传播/ 121

从一个产品开始,一个卖点就好/ 125

搞定官方微博的8个小技巧/ 128

7招让你迅速成为标题党/ 132

能卖出东西的6种好文案/ 136

一定要有奖励措施/ 147

借势营销的5个技巧/ 150

5种免费的赢利模式/ 154

05融合篇:社交电商化,电商社交化

朋友圈怎么玩电商/ 160

微博的快速电商化/ 168

支付宝的社交化/ 177

手机淘宝社交化/ 181

职场社交电商化/ 185

手Q的电商化/ 189

豆瓣的兴趣社交电商化/ 195

陌陌的匿名社交电商化/ 200

后记:

第3篇:新媒体运营方法技巧范文

点击互联网,每年我们都能看到不计其数的书籍,以不败营销为铭,大行其道,侃侃而谈。这些书籍皆披着光鲜的外衣,阐述着堪称完美的秘技,堆积出令人眼花缭乱的五光十色。有人满怀期望,却满心失望;有人不抱期望,却收获意外。那堆充满诱惑力的白纸黑字,剔除华而不实的百分之九十,唯剩下的百分之十,或许才能称得上真金白银。

营销的根本目的是获得顾客对产品、品牌乃至整个公司的认同感,如何为两者搭建一座四通八达的平台堪称关键。对此,斯科特·斯特莱登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建议,如果生意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之上,那么,就把关系当做一笔重要的生意来做。在《强关系:社会化营销制胜的关键》一书中,他直击社会化营销的核心:深化与客户关系。书中列举了大量案例,详细讲述了企业该如何把与客户的“弱关系”转变为“强关系”,只有把关系放在首位,深化与客户的关系,才能迎来长期、高质量的发展和收获。

与此相仿,《顾客凭什么购买》也提出了如何让顾客买单的绝佳方案,比起《强关系:社会化营销制胜的关键》的专业和大气,它更像一块精致的蛋糕,营养有之,美味有之,且通俗易懂。本书的重中之重—7Q营销模式,立足于顾客购买决策流程的分析,认为营销是推动顾客购买进程的过程,其核心是系统回答顾客最关心的7个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企业的自动畅销系统。在本质上,传统的4P是基于方便企业进行营销操作而提出的,7Q才是真正以顾客为中心而提出的。

在营销领域,大师级的营销专家天生就是实践的高手,身为Facebook著名的营销家,戴夫·柯本更是唯一三次荣获口碑行销协会WOMMY奖的得主,他撰写的《超赞营销:社会化媒体擦亮品牌》无疑给正在焦头烂额的营销人员一个崭新的理念。他在书中提出运用社会化媒体互动的四大诀窍:先听后说、真诚相对、快速响应、免费分享。《超赞营销:社会化媒体擦亮品牌》详述利用社交网站的数十个黄金策略,每个策略更配以“实战招式”和大量国际品牌的成功例子,引导读者构思和执行有效的营销策略。

提起新媒体营销,微博营销可谓当红炸子鸡,正如一块看似巨大的蛋糕,人人都想切下来一块,但怎么切才好看却是一门巨大的学问。《企业微博营销》无疑是迄今为止内容最系统、实操性最强的企业微博运营书籍之一。书中详细阐述如何从短短的140个字中攫取丰厚的利润,令人眼前一亮。资深微博营销专家陈永东通过观察、研究与实践,系统地阐述了企业微博运营的策略和方法,并辅之以大量知名企业的成功案例,讲解企业微博运营的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4篇:新媒体运营方法技巧范文

但是企业要开展邮件营销,首先需要的是用户的邮箱地址,而外部购买邮箱地址不但非法且效果太差,那么如何去收集到真正有价值的邮件地址呢?在以往的文章中,笔者也谈论了很多的关于如何获取用户邮件地址数据,良性增长邮件列表的技巧,但是笔者是一个喜欢从各种角度使用不同策略方法来完成同一目标的人,今天就再为大家介绍几种另类的电子邮件用户增长方法。

从热点社交媒体获得新用户相信很多的企业目前还是独立运营着社交和邮件两个渠道,或者是因为企业内的架构体制原因,或者是就目前看来两个渠道目前分别运营良好,但是如果邮件与社交的结合可能会给你带来一座满满的矿山。持续的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邮件中的内容闪光点、价值点,甚至是让用户预览你有价值、超性价比的产品,提供用户进行邮件订阅的入口,可以吸引对你感兴趣的潜在消费者未来获取更多、更深入的关于你的消息。邮件沟通的长期持续性以及沟通内容的深度很好的弥补了社交网络广告销售推广中的碎片化、多断点以及粉丝的流失性和业务不稳定性。把社交媒体用户从粉丝转化为你的邮件用户,是从品牌推广向品牌与销售双向提升的极佳方式。从日常接触点中挖掘邮件用户来自Forrester的数据显示,在美国,2013年营销电子邮件的发送数量可能达到8380亿。全球商业邮件发送量也一直继续保持上升;而在市场经济活动活跃的新兴市场中国,从智能化营销服务机构webpower的行业报告数据来看,国内的邮件发送数量应达每年数十亿,涉及的行业众多,如教育培训、传统企业、国内外B2C电子商务、旅游酒店等。而你的企业可能正是其中一员,每天兢兢业业地给用户发送大量的电子邮件。人与人之间的最初沟通是从周围人际沟通开始,那么你身边的同事朋友、同事朋友的朋友、业务合作伙伴、日常接触的各方等是否已经订阅了你的邮件,成为你的邮件用户呢?

有个社交效应这么说,1个人可以影响身边的288个人,如果这288个人再去影响他身边的另外288个人。在日常的邮件签名档中加入引人注意的信息,然后建立链接引导用户直接注册订阅邮件,这个小技巧就能把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逐渐纳入你的邮件列表。

活动事件对邮件用户的吸纳作用

活动事件一直是企业搜集用户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各种线上线下活动也经常被用于搜集用户的邮件地址,智能化营销服务机构webpower在研究中发现,企业往往习惯把邮件作为活动事件传播推广的渠道,而没有充分利用活动事件提升企业邮件列表,提升长期邮件营销效果。如果你定期参加各种峰会、论坛,举办各种网络培训研讨会,或进行比较正式的会面,可以发挥和使用技巧,考虑把这些资源尽量转化为邮件资产,增加邮件订阅用户。另外,85%的人宁愿提供邮件地址获得一本免费电子书,利用电子书、数据报告、成功案例、技巧指导、操作手册、设计模板等企业资源,引导用户提交电子邮件地址信息进行下载查阅,也是增长邮件用户的高效之法。

在合适时间场合搜集邮件用户

电子邮件日复一日地作为基本的“社交媒体”已经让大家所接受。据皮尤研究中心针对美国上班族进行的一项新的网上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接受调查者认为,互联网、电子邮件以及相关联的科技使得他们在工作上更加有成效,电子邮件是工作场所最重要工具。我们一直在研究什么时候发送邮件给用户最合适,但是你知道吗,搜集用户邮件地址同样要注重时间和场合,填写邮件地址需要时间和耐心,那么在我们开展以增长邮件列表为目标的营销时,是否也要考虑时间问题呢?是选择工作时间还是晚上时段,而工作正式或休闲娱乐等不同营销表现方式的采用也可能决定最恰当的搜集时间。

第5篇:新媒体运营方法技巧范文

据《2015年度安徽理工大学青年学生移动新媒体使用行为研究报告》发现,大学生拥有的以及经常使用的上网设备以笔记本和手机为主(94.5%学生使用笔记本上网,85.6%使用手机上网);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年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依赖程度也是越来越高,研究生每天使用电脑和手机上网时间总计达到8.0小时以上;青年学生进行的网络活动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网络搜索、即时通讯、在线观看或下载视频、社交网站;从学校校园网络流量的监测数据来看,每天的9:30、11:30、15:00、16:30、20:30等几个时间点的网络流量往往出现极大值,说明学生容易在课程和晚自习的后半段出现困倦、注意力下降的现象,部分学生通过无线wifi或手机热点上网来消磨时间。

一、 近年来高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综合近年来的现有研究文献,课题组发现,可以把中国高校出现的新媒体简单分成六个阶段,一是1995年以水木清华BBS为代表的电子公告板,二是1999年在中国出现的腾讯QQ,三是2002年出现的博客和QQ空间的日志,四是2004年出现的手机报,五是2009年出现的微博和2010年出现的微信,六是2014年出现的app。如果按照这种代际的递进,那么可以得出结论:每个代际大概3.8年。这里指的是下一种新媒体的出现,应该会在2017年前后,一定还会有更新的、更受学生喜欢的新媒体技术再次出现。

二、高校新媒体与网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院系组织覆盖率与重视不够。部分院系群团组织没有及时创建新媒体平台,或者平台使用、有效互动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奖励。

2.内容缺乏吸引力与规范。大多数高校新媒体平台的文章的创新性不高、图片多而影响观看、图文发送太频繁、内容或标题甚至靠低俗之风吸引眼球和点击率。

3.新媒体及网宣工作人才匮乏。无论是学校群团组织还是院系群团组织,都十分缺乏新媒体及网宣工作人才。

4.缺少对青年学生新媒体使用规律的把握。当代青年学生都是90后、95后大学生,对于高校的群团组织来说,这些青年学生的新媒体使用习惯和使用规律更加难以把握。

三、高校开展新媒体及网宣工作的主要困难与障碍

1.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成员积极性不够,还有会出现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迷茫。开展新媒体以及网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网络文明志愿者,给予这个群体一定的重视是必要的,应该给他们一种组织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家的感觉。所以,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机制是相当有必要的,加强大家的凝聚力,我们这个组织的效率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2.生活与工作融合:在网宣过程中,可能会用到微信,微博等渠道进行扩散,但是大部分网络文明志愿者基本都是工作和个人的账号重叠,而网宣工作又需要扩散大量的信息,朋友中可能会有各种意见,这也导致了积极性不高。

3.奖惩机制难落实:在开展新媒体工作中,由于网络志愿者这个群体还是太年轻了,很多东西都还在实践中,这难免会出现不少难关,需要结合更多的奖励与惩罚机制要推动工作。

3.人员积极性不高:成员之间大多都互相不认识,网上联系也不少,但是都是在网上进行交流,作为非专职的团学学生干部,需要加强线下的联络交流。让大家意识新媒体工作的重要性。

4.微信普及率不大:在校大学生使用微信普及率不高,关注校院团组织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不高,缺乏校院领导的重视、有效的引导与线下活动的宣传。

5.工作流量限制大:网宣队伍与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在平时的工作中,对流量的需求是很大的,一个主要骨干每个月在流量上的花费不低于30元,流量的限制制约着网宣队伍的理论学习与工作开展。

四、加强高校新媒体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1.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将新媒体平台的搭建、使用纳入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评体系,并提高相应考评分值。在群团组织新媒体平台搭建、运营使用设置专项考评分数,并在其他专项工作考评中增加“新媒体平台运营情况(如活动、活动报名、活动参与、活动评论、活动总结、过程展示等)”的量化指标,设置相应的比例分值。

2.定期开展培训交流:在新媒体运用中效果突出的高校群团组织可以发起举办高校新媒体论坛活动,及时分享新媒体运营与技巧经验,推动各高校群团组织的新媒体发展。

3.规范平台内容:高校群团组织的新媒体平台运营者要努力保持内容的积极健康、时效实用、真实可靠、新意有趣。

4.规范新媒体的团队:高校群团组织应积极创建新媒体与网宣工作团队,有效引导团学组织融合新媒体开展活动,固定时间推荐竞选,落实工作奖惩机制,开展内部交流培训。

5.明确骨干成员职责:高校群体组织的新媒体工作队伍要有实际作为,并将工作内容细分,具体到每一位骨干成员该干什么,做到职责清晰,责任明确。

6.拓展线下引导活动:高校群团组织应利用新媒体广泛开展线下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新媒体工作,以及新媒体工作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7.增加专项资金投入:高校要为群团组织的新媒体工作团队拨出专项资金,解决办公设备、流量补贴、评优奖励、工作场地等现实问题。

第6篇:新媒体运营方法技巧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手段;互动参与性;媒体融合

《学前教育》主要服务于3~6岁幼儿及家长,办刊宗旨是“家园共育,亲子共读”,通过提供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育儿知识方法,帮助家长提高教养能力,促进家园合作,共建和谐氛围,为儿童创设健康愉快的成长环境;通过提供有趣好玩的儿童读本和多元智能精品课程游戏画刊,让幼儿能够在家长的陪伴下,在读读做做、玩玩乐乐中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品质,增进亲子感情,建设家庭和谐。为了实现这些办刊理念和宗旨,《学前教育》围绕精品栏目、专题策划、深度通联、读者参与等各方面做过大量的尝试,深受读者认可。但是伴随如今媒体融合的时展趋势,该期刊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无论纸媒如何努力,都无法避免人们翻阅传统纸媒的频次越来越低、阅读越来越快速、碎片和浅层化的趋势。也就是说,家长越来越少地打开杂志去读编辑精心编辑加工过的稿件,即使这篇文章或许能够解决他的某个育儿问题,比如孩子挑食,比如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等等,因为他很容易就能利用移动平台检索到更为详尽、链接更丰富实用的信息。这种趋势和境遇,让传统纸媒在面临尴尬、紧迫局面的同时,似乎也迎来了开放和拓展的机会。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更好地发挥纸媒的价值。考虑到《学前教育》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条件,在媒体融合方面,可以做哪些尝试呢?本文将以期刊“舌尖上的幼儿园”和“绘本阅读”两个栏目为例,进行分析。

1运用新媒体手段对内容进行再次开发,实现深度融合

《学前教育》有一个栏目是“舌尖上的幼儿园”,全彩图文介绍幼儿园的营养健康食谱。栏目设立初衷是为满足家长对幼儿园给孩子吃什么、怎么吃的好奇心和了解的需求,同时也对幼儿园卫生保健营养膳食工作好的经验做法进行宣传报道,给家长传递科学的知识和有效的做法。栏目初创时,吸引了很多幼儿园的关注,并积极地参与到内容的组稿、设计和制作中。编辑部采取文编前期策划联络设计、美编到幼儿园现场拍摄美食制作的照片、最后进行设计排版的工作流程,从栏目创意、内容制作和版式设计上取得一定成效,一度成为整本期刊的精彩亮点。栏目持续一年之后,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增强这个栏目的现场感和情境化,借助杂志社的微信公众号,提高传播效果,深化读者服务?每次去幼儿园现场拍摄照片时,何不同时把厨师制作精美食品的过程也录制下来?这样给读者的信息不是更直观更形象吗?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结合,应该是结合音频、视频技术,互动性更强,界面更丰富的综合数字产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是满足读者多元的阅读习惯和喜好,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更广泛的渠道和形式接触和了解期刊内容,并参与到内容的创作中来。于是,从2016年第1期开始,扫描“舌尖上的幼儿园”图文彩版上的二维码,读者就可以看到当期栏目中介绍的美食制作的现场视频了。视频中,幼儿园的厨师分步骤清晰的讲解和示范,以及呼之欲出的精致美食,给读者带来了平面媒体无法实现的视觉感受。当期出镜的幼儿园将视频的微信公号在家长群中进行转发,是对幼儿园工作的宣传,更是对学前教育杂志的有效推广。很多幼儿园主动联系期刊编辑部希望能够借助杂志社的平台参与这个栏目的创作,很多家长也反馈说看着视频学会了不少幼儿园营养美食的制作,尤其是那些幼儿家庭里年龄较大、帮忙照顾小孩子的老人,看视频远比通过看图片和文字更方便他们学习。栏目的互动参与性增强了杂志与读者的黏性。《学前教育》还有一个栏目板块是“儿童绘本”,一直主张倡导刊登原创童话故事。从2016年开始,邀请全国知名幼儿园园长、教师为绘本进行配音讲读,于是,幼儿不仅可以欣赏精美的图画,还可以扫描绘本封面的二维码,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为孩子们读的好听的故事了。这是音频形式与纸媒结合的尝试,满足了孩子们即使不识字也可以独立阅读、欣赏阅读的需要,同时也展示了名师阅读故事的技巧和方法,是对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的良好示范和指导,深受孩子们喜爱。通过以上尝试,我们发现,期刊内容还是那些内容,但是新媒体方式结合微信公众号平台,让这些内容实现了移动化、视频化、场景化、社交化的转变,不再是单向唯一被动式的传播,而更尊重了读者的个性、即时、多元化的选择和体验,也更促进了期刊基于版面提供内容向基于平台提品的转变,基于读者思维提供信息向基于用户思维提供服务的转变。这种转变让我们在浩瀚的互联网浪潮冲击下,似乎抓住了实实在在的切入点,坚守纸媒阵地的同时,也在媒体融合中做出了小而美的成效。

2从栏目入手,借助活动运营平台,扩大期刊社会影响力

《学前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自创建以来,一直以资讯、优质文章和活动通知为主,虽然如前文所述,在期刊内容的新媒体融合传播方面有所尝试,但是受条件所限,没有在推广运营上投入过多精力,粉丝关注度并不高。2016年10月,受绘本阅读音频形式相结合的启发,学前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起了“宝宝讲故事”录音作品的征集活动,并设立了“青蛙爸爸奖”“百灵鸟妈妈奖”和“海豚宝宝奖”,倡导家长陪伴孩子,亲子共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书香家庭。活动一发出,短短两个月就收到来自全国的700多件音频作品,幼儿园和家长参与的热情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筛选出优质的作品在官微进行推送,并进入网络评选环节,最终结合专家评审意见评选出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不同奖项。在录音故事展播期间,有的作品阅读量达到6000多人次,最多时点赞量达1580人次,其中一条网络评选微信阅读量达到了近4万,粉丝留言一天最高达700条。整个活动期间,公众号粉丝数上涨近万人。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如果是在传统的办刊模式和技术条件下组织读者活动,尤其是这种需要借助新媒体手段作为承载形式的内容,参与程度、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都是不可想象的。很多家长正是通过这次活动,认识了《学前教育》,给编辑部写来热情洋溢、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成了《学前教育》的忠实读者,甚至为此还改善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学前教育》通过这次活动,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积累了大量的创作资源和讲读资源,这些也都将为期刊本身的内容策划和实施发挥积极的作用。传统期刊在创建和运营新媒体平台的过程中,要明确平台与纸媒的关系,不是彼此分离割裂,更不是对立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和搭台,逐渐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实现真正的融合。在融合过程中,新媒体平台与纸媒始终都要坚持一个统一的价值取向和原则,那就是内容和质量是根本保障,“粉丝”数量并不是融合时代的终极追求,甚至也不是当前目标,无论传统纸媒还是新媒体形式,都要服务于内容,服务于专业信息,服务于产品,服务于用户。正是因为在这种摒弃了“拉粉丝”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的前提下,我们能够专注到内容的细节和品质,专注到站在读者和用户的角度去策划产品和活动,利用互联网思维,让读者和用户成为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和受益者,成为期刊、平台的建设者和传播者。这样,期刊的融媒体发展才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打破传统分工,全媒体人才实现融合式流程

媒体融合包括几方面内容:一是从理念上融合,二是从内容上融合,三是从技术上融合,四是从流程上融合,五是从管理上融合,六是从渠道上融合,七是从平台上融合,八是从体制机制上融合。大多数传统纸媒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在现有条件下,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与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上。所以,在技术、人才队伍、流程和管理、体制上的融合挑战也很大。在当前形势下,纸媒必须摆脱过去传统的人员岗位分工模式和出版流程,而要在媒体融合战略之下,巧妙地将纸媒内容制作流程与多媒体形式结合,与运营活动结合,与平台公众号推送结合,再造出全媒体的产品流程。《学前教育》就是在积极尝试和应对媒体融合的进程中,采取了全媒体人才转型的培养以及内部挖潜的策略,培养一体化团队,开始建设融媒体流程。例如,《学前教育》编辑部组织编辑、美编和编务、经营人员共同加强对新媒体的学习和了解,为大家的职业兴趣和志向选择提供机会,成立新媒体工作小组,与期刊编辑部原有流程相结合,以项目或内容为单位开展工作。以“舌尖上的幼儿园”为例,围绕此栏目成立工作小组,文字编辑负责前期与作者沟通内容,进行编辑加工;美编负责现场拍照和版式设计;编务人员负责拍摄和后期剪辑;微信编辑负责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排版与。这样,新的分工合作模式形成了,不再局限于固有岗位,而是围绕工作、事件的性质本身,更开放融通,也更灵活多变,即时性和随机性增强。出版的内容也从过去狭隘的纸媒发表扩展为平台首发——纸媒发表——平台再次传播的融媒体流程,多渠道,多手段,多形式,多平台,多频次,完全根据用户的需要和反应来主动调整把控,更具主动性和人性化了。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和融合式流程再造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开创了新的局面,队伍因此更富有活力,也更具有协作精神。管理者需要从期刊整体的融媒体布局上看清形势,秉持开放、创新、绿色、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运用互联网链接的思维,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热情,让每个人都能在成为全媒体人才的道路上获得成功经验和愉快体验,更主动更愿意地参与到融合式流程中,推进纸媒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和适应,树立纸媒自信,发展移动生产力,逐渐打造积极健康的全媒体生态系统,为社会进步,为媒体发展,发挥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巍.“互联网+媒体”的融合与创新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4):320.

[2]胡占凡.媒体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2):2-9.

第7篇:新媒体运营方法技巧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推动,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接连增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一方面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促进了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学科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作为学科建设核心部分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

一、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属于艺术类专业范畴,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所不同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定位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交叉和细化,是关于媒体领域,表现方式为数字化,也就是“换笔”了的艺术类专业。

当人类从工业社会走进信息社会后,艺术家与科学家都猛然发现艺术与科学竟然同处一个载体中,以至于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这种密不可分的现象,几乎遍及艺术与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如:舞蹈、音乐、绘画、戏剧、电影等。一切都离不开新技术,有了新技术,传统的艺术形式才更加绚丽多彩。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来塑造形象,创造更新、更奇、更异的艺术效果;科学也同样需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证明和推销自己的新技术,依赖艺术无边的想象来创新。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等新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学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扎实的数字媒体艺术操作能力;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动态,具有独立完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

二、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设置研究

当前,我国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普遍以核心课程为主,其他课程协助的方式进行设置。本学科的核心课程一般为:《数字游戏概论》、《游戏三维视觉制作技术》、《游戏原画设计》、《游戏界面设计》、《游戏引擎应用技术》、《游戏三维场景制作技术》、《游戏场景设计》、《游戏角色设计》、《游戏三维角色制作技术》九大类。

《数字游戏概论》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字游戏的定义、发展简史,以及数字游戏开发和市场运营相关的知识,初步了解数字游戏行业。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下坚实的基础。

《游戏三维视觉制作技术》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维建模与贴图,理解游戏建模与贴图的深入含义,了解游戏美工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三维游戏场景,道具及三维游戏角色模型的制作能力,提高学生制作游戏道具贴图和场景贴图的绘制技巧和要求,为学生学习后续次世代场景与次世代角色模型课程和从事游戏美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游戏原画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游戏角色、场景、配饰及道具基本的造型规律、透视规律以及塑造游戏美术资源的一些表现手段,使学生创作的游戏内容更为丰满、真实,强化学生的造型基础。针对现今游戏行业中的场景及角色概念设计原画,开展此课主要针对学生独立创作游戏场景的概念设计能力与技能的培养。

《游戏界面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游戏界面设计的基本方法,理解游戏用户界面设计原则,了解除游戏外其他软件用户界面设计需求,培养学生在游戏用户界面方面的设计能力等。

《游戏引擎应用技术》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游戏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理解不同游戏引擎特点,了解游戏引擎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在独立游戏开发和团队游戏开发中游戏引擎的协同操作能力等。

《游戏三维场景制作技术》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游戏场景及道具的制作流程,理解网络游戏场景和次时代游戏场景的特点和区别,了解2D、2.5D、3D及次时代游戏道具及次时代游戏场景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游戏场景的模型制作,UV拆分以及贴图绘制的实践能力。

《游戏场景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游戏场景,建筑基本的造型规律、透视规律以及塑造场景及建筑的一些表现手段,了解如何塑造游戏场景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创作的游戏场景更为丰满、真实,强化学生的造型基础。

《游戏角色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游戏角色、非人生物、配饰道具基本的造型规律、透视规律以及塑造游戏角色的一些表现手段。了解如何塑造游戏场景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创作的游戏角色更为丰满、真实,强化学生的造型基础。针对现今游戏公司中的场景及角色概念设计原画,开展此课主要针对学生独立创作游戏场景的概念设计能力与技能的培养。

《游戏三维角色制作技术》目的让学生对游戏项目实践开发的流程进行了解,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了解传统三维游戏和次时代游戏项目生产的一般流程与各个环节之间的不同,懂得游戏美术制作方面的具体要求,掌握游戏中角色的制作方法。

三、总结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技术和艺术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社会需要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这一专业的就业压力开始逐渐增大。该专业课程设置非常有意思,特别是核心课程,实用性很强,但要完全掌握好一个软件,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大学四年的时间很难学得精深。而且由于这门课程是新兴课程,众多高校懂行的老师较少,很多都是从计算机系等其他专业调过来的,想法不够前瞻,技术水平也老套。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廖祥忠先生指出了几乎在所有院校都存在的问题:“首先,总体上还未能形成科学的体系,课程种类也存在缺失,课程之间的衔接有问题,就像是散开的珠子,乍一看都不错,却有不少雷同内容,反反复复学了,有些知识点却仍是空白。其次,核心主干课程缺少特色和绝对实力,跟国外的专业院校相比,可以体会到国外‘小而精’而我国‘大而全’的特点。”由此可见,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任重道远,离不开每一位从事这项工作的学者、教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8篇:新媒体运营方法技巧范文

近年来,中国传媒行业特别是新媒体领域的飞速前进,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数量要求日益增多,同时对能力的要求也悄然发声转变,传统的“采写编评”人才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对于全能型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学改革显然没有跟上传媒行业的改革步伐,“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到无法与就业需求良好对接。因此,实践教学就变成了新闻传播教学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不是一句空谈,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意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将他们打造成与社会接轨的人才。

1 实践教学中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的思路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新的新闻传播思路推动着新闻传播的教学改革,面对媒介融合,我们的新闻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验教学条件有限

文科实践教学和理工科相比有其特殊性。理工科实践教学主要依赖精密仪器设备,文科实践教学则依靠于一些基于信息技术的数码设备和编辑软件。例如,数码照相、摄像机、视、音频编辑、网页制作、报纸编辑软件等等。

然而很多高校往往只注重对理工科一些精密仪器设备的投入,却不愿花大力气在文科实验室器材的投入上,尤其是新闻传播专业的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器材的更新换代非常之快,基本四、五年一些机型就淘汰了,学校对设备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资源短缺,软件和硬件跟不上时代步伐,学生自然就缺少了很多实践锻炼的机会。

1.2 实践教学体系割裂

新闻实践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新闻的动手能力培养相较于其他学科要好很多,熟不知,“扛机子”、“剪片子”这些技能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实验教学绝不是造就只懂一两项技能却没有感悟能力的“拍摄机器”。电视新闻作品的诞生,需要经过一系列流程,有新闻的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拍摄、后期剪辑、文字编辑、设计、评论等等。这一系列的工作流程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因此各流程之间需要进行很好的衔接,从而保障新闻作品的质量。然而,在新闻实践教学中,大多人都的对新闻作品制作过程并理解,认为不全面,认为实验课程中只包括技术和制作部分即拍摄、编辑等部分。因此,在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重在向学生传授这一部分的知识,譬如电视摄像这门课,老师主要灌输的是电视摄像的方法和技巧,然而,如果缺乏好的新闻策划、新闻采访、相关文字的表达能力,那么前期拍摄、后期制作技能掌握得再好,也很难打造出一个高品质的新闻作品。

而新闻策划、新闻采访这些课程又在课堂上以理论课的形式进行,策划方法和采访技巧都是靠书本和老师口头传授,更别说和后期的节目制作融合在一起了,这种割裂的片段化的教学体系很难让学生把各项知识和能力融会贯通。

1.3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落后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闻实验教学中已经根深蒂固,理论学习是新闻学习的常见方法,通过理论学习后再进行实践演练,这对于其他学科效果很好,但对于新闻学却不是最好的方法。学生是一群被动接受知识的群体,其主观能动性很难发挥出来,学习成果更是很难检验。然而在全媒体新闻生产过程中,必要的时候,需要一个人掌握所有的职业化技能,同时也隐含着专业分工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有很好的人际协调、统筹调控的能力。

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环境与学生未来的媒体工作环境存有很大的差别,对学生之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学生毕业之后,到工作岗位中还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在新环境下进行学习,从而去适应一个新的媒体环境。

2 高校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应用

2.1 专业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据相关统计,国外新闻传播教育人士的媒体工作经历相当丰富,大多由媒体人升华为媒体相关专业教师。根据近些年的调查,全美最佳的五大新闻院校中,很大部分的教授都有十年以上的媒体相关工作经历,所以可见从业经历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我认为,国内新闻教育的一大缺憾就是在很多普通二本院校中,专业教师从业经历严重缺乏。目前,各大院校聘请的新闻专业教师大多都是高学位人士,其基本上是硕士及以上学位,甚至是副教授以上的职称;但真正具备丰富实战经验、媒体从业经历的教师却寥寥无几。也正是因为很多新闻专业教师缺乏从业经历,导致教师在讲授实验课程时使得自身也缺乏足够的底气,因而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事实上,如果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都不好的话,在教学中便便无法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进行深层次的指导。因此,各新闻专业教师必须通过种种途径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复合全能型的新闻专业教师。

2.2 建设学生媒体团队

在新闻传播的教学中,可开创实验课程,建设学生媒体团队。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实战性的新闻传播学习平台。在实验课程中,建设学生媒体团队,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的枯燥、固定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变为媒体空间,让班级成为媒体团队,让学生来扮演新闻作品成产过程中的不同角色,体验每个环节的工作。因此,新闻传播实验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带入到媒体的工作环境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成效,实现教学的目的。以纸媒为例,学生可分别承担记者、编辑等角色,记者负责报道新闻;编辑则负责分析与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和制作标题,配置版面的内容。同时,学生组成的媒体人团队内部也按个人能力、经验、专业的不同划分不同级别的职务,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责。

除了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团队以外,也可以成立学生实践活动组织,搭建一个实践平台。如建立以新闻专业为依托的传媒网站,增强新闻学子之间的交流,网站由学生自主管理,内容、管理、运营、推广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成立学校的微信宣传平台和微博协会,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边干边学,增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3 为学生提供展示新闻成果的平台

第9篇:新媒体运营方法技巧范文

我一向厌恶纯凭感觉拍脑袋的方式,所以对于我不了解的行业,都会从行业背景、现状痛点、竞争情况、产品测试等一点点问起聊开。(应该是因为这些问题是投资人爱问的吧,大家都对答如流,应该有过准备。)

然后,开心的谈话通常会卡到一个问题上:“你打算做一个独立APP,是怎么考虑的呢?”

本来其乐融融的聊天突然凝固了,我开始听到各种各样的回答:

做一个APP,可以拿到更多投资啊。

移动互联网创业不就是应该做APP的吗?

额,,额,,,不然呢?

不做APP叫什么创业啊?(同时对我投来不屑的眼神~)

然后,我就balabalabala说了我对做APP的看法,一大杯冰水的量,真累。从反馈来看,大家对我的想法认可度还不错。于是总结一下写出来,省点以后的吐沫星子,出门左转这里看,哈哈。

关于是否应该做APP,其实无外乎几个朴实的道理:

1、一些产品idea根本撑不起一款值得创业的独立APP

比如,你想用以下这些idea帮助你创业,达到人生巅峰,我劝你再好好想想:

做一个查询北京学区房的APP,输入小区名,输出是哪个学校的学区房。

做一个解密兴趣讨论的APP,讨论加密解密的心得技巧。

做一个捡钱还给失主的APP,捡钱->失主认领。

做一个北京到天津汽车时刻表的APP,解决官网更新不及时的问题。

这三个肯定都是有产品价值的,而且对某些用户/场景也是疼极了的痛点。

但是呢,实现这个产品的最佳形式,也许是一张流传甚广的Excel表格、也许是一个豆瓣小组、也许是一张张公告栏的招领启事,也许是一张截图、也许是一个微信公号。但很可惜,它不该是APP。

简单来说,频次超低的、离钱远的、交互(人人、人机)弱的idea,应该好好反思。

2、从精益创业的思想来看,上来就做APP不够轻

创业最初,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快速投入市场、验证idea、并探索产品模式。

因此请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想论证我的idea可行性,一定必须注定要通过独立APP来验证吗?”

我得到多数的答案,是NO。

如果想做个特定话题的兴趣社区,其实可以从豆瓣、贴吧等兴趣小组开始尝试运营。

如果你想做一个媒体,其实你可以从微信、简书等开始运营,看看大家会不会爱上你。

如果你想试试大家有没有闲置物品交换的需求,做个公号、Wordpress就能收集用户需求了。

我理解所谓精益,是在不断小步测试和推翻中探索产品,其实论证绝大多数的idea,APP都不是必要环节。

3、最重要的,想清楚APP这种方式的优缺点

“我在创业啊,就得立刻马上做一款APP出来。”这是种迷信,得治。科学的方法论应该是辩证的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这件事也不例外。

APP这种产品形式,能提供哪些独特价值?我总结主要有三点:

支持更丰富的交互设计,更好的用户体验。(相比H5页面)

对设备有更大的控制权。(如获得用户位置,使用摄像头、陀螺仪、NFC等)

产品和用户有更好的互动。(主动push通知、后台任务等)

其他渠道也有各自的优点:

H5网站:无需安装/更新,有链接即可访问,超轻量。

微信公号:提供基础交互逻辑、朋友圈分享渠道、可push可编程。

Wordpress|discuz:基础功能无需开发,当天上线,提供完整内容管理后台。

小组贴吧知乎简书:目标用户扎堆,便于快速启动运营/测试/拉拢。

于是我的建议是——

如果你的产品重依赖于特定交互、硬件设备和消息通知,那就果断做APP。

如果不是,尤其是媒体类、兴趣小组类,那就好好再想想。

4、一些案例思考

嘀嘀打车

定位上,打车软件是工具,轻社交,所以初期在社交媒体上价值不大。

而打车重依赖于地图、GPS、push、支付等交互场景

所以需要做个APP。

功夫熊、宜生到家等020上门

产品初期,其实就是搜索列表、下单的基础流程,无重交互。

因此,现在大量这类产品都是微信公号+移动网站启动,并借势微信平台推广。

产品跑起来,获得稳定大量订单以后,再考虑独立做APP。

罗辑思维

人家《罗辑思维》都有三百多万爱智求真的小伙伴了,依然就是视频+微信公号。

其实对于这类内容为核心的产品(媒体)来说,做APP基本没有意义。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