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教育的特点范文

乡村教育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教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教育的特点

第1篇:乡村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内涵;建设理路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9-0046-05

农民职业教育对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政策的落实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其通过对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有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1],同时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落实。然而,由于农民居住分散、需求多样以及文化程度差异较大等原因,针对农民开展普及性的职业教育成本高、难度较大,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云”技术的发展给农民职业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可能,依托农村网络及其终端设备开发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有助于农民职业教育的普及与效率的提升。

一、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的内涵

课程是农民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决定着教育实施的成效。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云”技术得以广泛运用的背景下,“云”技术以其便捷、高效与大容量等特征为农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生发土壤,因此,开发与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对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一,农民是一种身份界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其内涵基于社会分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农民的身份具有时代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指以农业种植为主要工作的人群,如《管子》中“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即为此意。建国后,国家对农民身份做出了新的界定,包括农林牧渔等基础性行业的人员。此时期农民身份既是一种户籍认证,也是对农民居住地域的界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人口的流动,传统基于行业、地域与户籍的农民身份与实然意义上的农民身份渐趋模糊,从而出现了三种与农民身份相关的群体。一是已迁入城市,不再以农业生产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具有农民户籍身份的农民群体。二是继续长居乡村,且具有农民户籍身份的群体。三是介于二者之间,具有农民户籍身份的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农民工群体。由于第一种与第三种群体在工作性质上都已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农业生产,其居住地具有相对便利的教育资源,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类型,即居于乡村且具有农民户籍身份的农民群体。

第二,“云”计算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所诞生的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技术或模式,其可通过网络让需求者在自身的终端设备上获取需要的任何资源。“云”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正逐步成为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如美国历届联邦政府都把“云”计算技术的创新与使用作为推动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手段,并于2011年出台了《联邦云计算战略》,欧盟委员会于2012年启动了释放欧洲云计算潜力的战略计划,韩国政府2011年颁布《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我国也于2012年首个部级云计算专项规划《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云”课程正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全球化的背景而提出的,其指“建立在云技术(云计算)、智能移动等新技术基础上的新课程形态”[2]。由“端、管、云、台”四要素构成,“端”指手机、电脑、MID等移动接入终端设备,“管”指网络(宽带),“云”指课程资源库,‘台’指专门开发的课程运行平台。“云”课程的核心在于“云”技术强大的处理能力,“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保存在互联网的数据中心里,用户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存储能力不够,也不需要关心存储发生在哪朵‘云’上。”[3]端、管、台只是“云”课程运行的辅助措施。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规定职业教育是“为学习者掌握在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从业所需特有的知识、技艺和能力而设计的教育课程”。以此为基础,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指为使农民获取从事农业生产和加工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艺和能力,以“云”技术为基础所开发的课程形式。其运行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为:在乡村范围内,分散居住的农民可以在任何互联网覆盖的地方借助网络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通过互联网获取职业教育课程“云”中的任何信息,还可以通过“云”课程虚拟的与现实的学习环境讨论交流课程“云”已包含或未覆盖的信息。总体而言,乡村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建设有助于解决农民因生产与生活、交通不便而难以集中学习的问题,“云”课程大容量能满足农民职业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虚拟学习平台的搭建有助于解决部分农民因学习能力较差而学习效果不好和“云”课程未涵盖而现实生产中却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的政策基础

教育本身是一项需要资源支撑的社会活动,在某种教育形式尚未形成自觉化的时期,其全面发展往往需要政策的支撑与推动。就我国现实而言,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建设已具有政策基础。

第一,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建设有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支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教育云服务模式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全面普及,提升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径。居于乡村的农民居住分散、对职业类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多样,致使对其集中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存在困难。诚如贵州省F县W村的成人学校校长所言,“我们2016年2月开展为期一天的养牛基础常识培训,结果全村只有5户养牛散户来参加,但是我们有1名工作人员负责管理,2名教师负责上课,课酬花掉了1000元,这确实有点浪费”。针对这样的情况,如果建成农民职业教育数据库,并把养牛的相关技术分成微小主题融入课程云中,农民能通过网络进入学习系统随时查询并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第二,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建设有城镇化政策的推动。城镇化并非仅指地域、人口的城镇化,其目的是城乡一体化,即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最终促进社会公平,根本在于人口素质的提升。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观念、知识与技术等内涵上的城镇化。从生产生活的视角而言,城镇化首先解决的是城镇化后农民的就业问题,这要求基于地方实际针对农民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然而,鉴于农民基本都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情况,农民职业培训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影响农民自身的生产生活,因此,在集中培训的情况下,依托城镇化的政策,建设职业教育云课程体系,把职业教育融入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既有利于农民职业教育效率的提升,也有助于城镇化政策的落实。

(二)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的设施保障

技术的运用要以相应的载体为依托,“云”技术的运用也需要依托相应的载体,即物质载体与虚拟载体。物质载体指“端”与“管”,虚拟载体即“云”与“台”。物质载体是前提与基础,虚拟载体建立于其上。进入21世纪以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逐步蔓延并走进乡村,成为乡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例如智能手机与无线网络在农村已基本普及,甚至部分条件好的乡村已有了有线网络、电脑、网络电视以及WiFi等,这为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

第一,智能手机、电脑、网络电视等电子终端设备是“云”课程建设最基础的物质资源保障。“云”课程的载体是“云”技术所依托的电子设备,否则“云”课程只能停留在理念层面。我国乡村目前已经具备或具有具备“云”课程运行所需的终端电子设备条件。已经具备指我国乡村已存在大量智能手机,这为“云”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具有具备指乡村农民具备购买智能手机的能力,甚至具有购买电脑与网络电视的能力。这类显在或潜在的电子设备为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硬件支撑。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智能手机、电脑、网络电视等电子终端设备在农村将会更加普及,为“云”课程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第二,乡村的网络、QQ、微信与各类网络播放器是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虚拟的保障条件。“云”课程的建设不仅需要“端”与“管”在硬件上的支撑,也需要“云”与“台”的软件支持。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部分乡村已覆盖有线网络,而在能使用手机的地方基本也能使用无线网络,这使得“管”已具备乡村基础。“云”是课程的核心资源库,是“云”课程称谓来源的依据所在。目前农民职业教育课程“云”尚未形成,这是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尽管如此,目前农民仍能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查获相关资料,这为“云”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观念与技术上的参照。QQ、微信与多种播放器能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使用,为“云”课程提供了“台”要素的保障。

(三)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的主体基础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3.91%,其中,农民占农村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农村地区建设符合农民学习需求及特点的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体系具有宽泛的人口基础。农民是成人,具有与儿童不同的学习需求与特点,“云”课程自身的特点与农民学习特点具有内在逻辑关系,从而使得农民教育“云”课程具有深厚、稳定的乡村基础。农民职业教育“云”课程的主体基础主要表现为“云”课程自身的特点能满足广大农民职业学习的基本需求。一是“云”课程能从数量上满足广大农民学习的需求。农民居于乡村,由于其散居与需求多样,难以集中开展教育活动,“云”课程灵活、便利的特点能在不把农民集中起来的情况下开展教育活动,能扩大农民的受教育面,让所有乡村农民获得学习的机会。二是“云”课程的特点符合农民学习的真实特点。农民以散居为主,加上生产与工作性质、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农民教育需关注农民学习的个性化特点与需求。成人教育家梅里安认为,“成人不仅是自愿学习者,他们所学的课程或技术也主要是由自己选择的”[4]。“要根据成人学习者各自的要求与爱好来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5]农民也属于成人,因此农民职业教育要满足成人的个性化需求。“云”课程系统随身、随时与内容全面的特点能满足农民碎片化学习的需求,而且不会干扰其日常生产与生活。

三、农民教育“云”课程建设的内在理路

“云”课程作为农民教育的新理念,在农民职业教育领域的落实仍面临巨大挑战,需从课程环境、课程文本、课程“人”观念[6]与课程管理模式四个维度开展建设。课程环境的重建即如何突破传统的实体学习环境而重建虚拟学习环境。课程文本建设即建设符合农民学习需求与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云”。课程“人”观念的转变要求转变课程开发者、学习指导者、管理者与农民的观念,其中农民学习观念的转变是核心。课程管理模式的重建即重建一种既能管理又不会影响农民正常生活的管理模式。

(一)基于农民的现实条件重建虚拟课程环境

第2篇:乡村教育的特点范文

Abstract: The health training of rural doctors integrates the academic education, occupation education andeducation, and the training objec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age and educational span, large difference in knowledge structure, uneven theory foundation, varied technical positions,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higher principle of training requirements, to make the country doctor get can have record of formal schooling and medical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with high pass rate, our country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grass-roots health education, tries to collective lesson preparation and levels of education, actively organizes village doctors to take medical practitioner certificate examination and subject research with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updates teaching methods, to explore a set of bett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approach.

关键词:乡村医生;学历教育;管理模式;名师教学

Key words: rural doctor;education;management mode;teacher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245-02

1 我国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

乡村医生的性质决定了乡村医生的工作地点,他们是我国农村医生这只队伍的重要组分,他们承担着我国近10亿农村居名的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疾病预防等工作,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结构极大程度上关系到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及教育程度。因此为保障我国广大农村居名的健康、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来解决农民的健康问题,也就是对各省乡镇卫生服务者进行规范化、人格化的集训。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在快速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乡村医生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的要求也需要增强,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使得绝大部分的乡村医生的能力和服务的水平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针对我国乡村医生队伍比较落后的状况,根据国家的具体、实际情况,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我国乡村医生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在乡村医生的学历教育及其管理模式上国家应该更加合理地对待,最终使其实现向执业助理医师的转化。

为进一步的提高乡村医生的执业水平和思想教育,国家对乡村医生实行的计划是凡事接受集体培训的乡村医生并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国家给予免费培训,所需费用是由国家财政部支出。乡村医生可以享受到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由于乡村医生队伍比较缺乏,在原有的队伍基础上国家实行优惠政策培训出一批新的优秀的年轻医生进入乡村医生的行列,上到中央、下到各级地方政府都要严格执行乡村医生培训的要求,逐渐建立起健全的乡村医生岗位培训制度,明确提出培训要求,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

2 以人为本 多种教育模式

这项工作是由省卫生厅负责政策指导、省乡村医生教育中心负责宏观调控和管理以及日常教学的检查和监督。市、县级卫生局则负责宣传发动、组织生源、报名及资格审查等,并协助所承办的学校设立相关的基层教学站点,完善教学条件。各省所承办学校要负责学生的入学注册、学籍管理、学籍发放等工作,重点是负责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在教师的聘请、教学条件、实验实践教学、教学大纲及计划的实施等主要教学环节上实施指导和监查。

乡村医生的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培训或者集中授课的管理模式进行学历教育,比如:集体观看教学视频、分片辅导、集体探讨等方式。因为不能像本科生那样有5年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教育,所以我省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及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管理模式,比如:举办讲座、集中观看教学视频、临床指导学习、分片辅导、附院院长集体问答和会诊等多种模式。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的让这部分乡村医生再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有价值的知识,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也积极征求这些乡村医生的疑问和建议,按照绝大多数乡村医生的要求和建议进行教学,切合具体情况积极落实,合理安排和调整授课的方式和内容,尽最大的努力提高授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通过抓好面授教育、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修改和订正等工作,在按照乡村医生的严格培训前提下,采用分段式教学模式。聘请高素质的名师做积极地引导,根据成人实施教育的特点,旁征博引,举出我们身边的典型范例来增加授课的吸引度并且要及时地做好课后反馈,以提高面试率,另外授课安排也要科学、合理、要有利于这些成人学生能够把学习坚持下去而且要落实到位、减少临时调课、停课所造成的学生扑空或者缺课的现象;对这些课程的选用要以培养技能型、突出应用性、灵活性人才为主,在教学手段上要注重研讨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加强乡村医生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的指导。

3 重实用 加强临床实践

由于乡村医生的临床经验的相对缺乏,因此,我省就要结合临床的案例和经验来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并制定出实纲和学习计划,针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实行导师制,也就是负责院校要聘请附属医院的经验丰富的医师作为培训乡村医生的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规定的操作技巧和实习内容,并且要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导师针对所指导的乡村医生进行指导并严格指导学生学习临床所常见的疾病及其并发症,同时也要细心的解决这部分乡村医生以前在医疗保健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在临床的实践中,导师要带领所指导的乡村医生为病人做诊断和治疗,教育乡村医生要有关爱病人的人文思想和理念。在导师的指导下,乡村医生要积极配合和学习实际操作技能,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临床的实践操作中去,较高水平地完成临床技能的实际操作,同时也使自己受益匪浅。

4 严格管理 高素质修养

各省负责的院校要积极开展入学教育、行为教育、安全教育规范等一系列的规范教育活动,要积极地开展市、省教育沟通活动及讲座,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精神。通过不断地提高管理和组织,使学生有较高的思想素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 名师教学 精选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更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的任务,就要在教学的材料上精挑细选,力求典型和结合实际,因为乡村医生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很难得,另外乡村医生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工作经验,年轻的教师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有限而不能胜任这项工作,所以院校有义务派出最优秀的教师进入培训行列,因此,这就要要求相关授课的院校选拔副教授及其以上的优秀名师组成教学队伍,并要求很好的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让乡村医生满意。教师队伍内部的成员也要进行集体备课,严格整合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和内容,合理安排各项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尽量使知识更加地合理、更加地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并在指导期间积极督促学生。

6 多角度考核 有效评估结果

考虑到乡村医生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考核的方式主要采用笔试、面试实验和考试等,尽可能地模拟执业医师考试的现场情况对乡村医进行规范化的考核,提高乡村医生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总而言之,就是运用这些人性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在对乡村医生进行教学及管理的问题上要有针对性,使得广大的乡村医生受到更多的农村居民的认可和好评,也为今后的乡村医生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农村医疗水平的不发达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张静如,李晓伟,魏津平等.河北省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管理模式探讨[J].河北医药,2011,33(10):1571-1572.DOI:10.3969/j.1002-7386.2011,10,082.

[2]赵杰荣,赵杰英.基层卫生人员学历教育教学管理调查与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125-126.

[3]王壮,肖锋刚.乡村卫生人才培养过程中规范化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8):1287.

[4]梁平.曾小立等.广西乡村医生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12):1015-1017.

第3篇:乡村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从业人员 培训

乡村旅游是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市场,以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自然生态为目的的旅游产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回归田园的需求日旺,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南宁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例如隆安、武鸣、上林、扶绥、宾阳、横县等县城,大力发展面向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加强各项旅游资源建设,旨在打造首府南宁 “后花园”。例如,近年,隆安县努力成为南宁“旅游休闲基地”,进一步全面完善全县旅游休闲产品规划与发展体系。

乡村旅游发展能够带动农业及农村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推进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环境卫生、乡村民主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包括了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服务的各方面从业者,其中以本地农民从业人员为主,比如旅游景区交通运输提供者、餐饮旅店管理及服务者、农产品及工艺品销售者等等。由于乡村发展比起都市来说,尚有较大差距,很难吸引久地人才,缺乏有素质高文化的旅游人才一直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软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数是当地农民,因其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较低,这些都会影响旅游形象的建设和旅游竞争力的提高,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维护者与销售者,是旅游景区的形象传播者,因此,要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一、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影响要素

1. 接受培训的需求与动机

需求产生动机,所有的行为都源于需求。在农村发展旅游产业,对农民的生活与生产都会造成什么影响,会带来什么益处?对于村民们来说,有需要才有动力,只有当他们切身体会到旅游产业给自身带来的好处,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与聪明才智,投身于旅游产业建设与发展中去。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能提高农民家庭收入,安置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水平,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助于促进农民意识的提高,扩大农民视野等。

培训需求确定了培训的目的与出发点。通过培训,首先要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过培训,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积极营造干净优雅的服务环境,自觉地维护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通过培训,使村民充分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从而主动地去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可持续、生态地发展;通过培训,扩大农民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通过培训,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进而改善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

2. 培训对象的素质与能力层次

乡村旅游农民从业者主要有以下特点:(1)农民相对来说文化素质较低,接触面比较窄,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由于电脑普及率较低,知识信息更新慢。(2)思想保守,思维方式直线型居多,对于抽象知识理解能力较差,培训内容更应侧重具像的讲解及亲身练习。(3)学习决不是单单为了增加知识,其目的主要是致富,而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创新意识,思想保守,从众心理强,只有亲自看到身边的致富典型才跟随效仿。

培训要根据农民的特点,确定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在培训方法上,重现场实现展示,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生动活泼,贴近农民生活及思绪方式的授课方式会更受欢迎。

3. 培训者

针对村民的特点及培训的目的,对培训者的能力要求也比较多元化。不但应熟识旅游专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更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及实际经验,能够真正指导及帮助村民们解决在当地进行旅游生产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 培训效果的评估

评估是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总结,怎样的培训效果是合格的?培训效果的好坏影响到农民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理解与应用情况,决定下一次培训工作的开展。所以,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在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反馈,是有其必要性的。听取群众意见反馈,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对比培训前后村民对旅游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能力和发展经济的技能。

二、培训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任何的培训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适应性要求及范围,没有放之四海兼准的培训方法。必须要根据所培训的对象、地区、时期等多种特征,来展开有针对性、行多有效、命中要害的培训。 起码要考虑三方面:一是对象。不同的培训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农民。这要求根据受训农民的文化背景、年龄大小、性别差异、经济情况等因素,开展适合他们的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二是适用时效。不同的时期,人们的培训需求和社会信息资源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信息化的发展如此之快,所有的培训内容都是有时效性的,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方案的设计都必须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来进行,必须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的特征,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三是适用地区。不同的地区存在着社会差异、经济差异、自然条件差异、文化差异等。这就要求不同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借鉴、建设及应用适合本地区的农民培训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

2. 目的性原则

农民从业者来参加培训的目的性是非常强烈的――致富。所以,在实施培训工作之前,应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对培训需求也要有足够的把握,根据培训人员的要求与特点来精心安排培训内容,设计好培训方式。在内容上重实践,能真正帮助村民们解决在旅游业经营与管理当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在方式上要重具化,重操作,力求活跃生动,要体现出实用性。

3.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就是要针对农民、农民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特点,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方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农民培训,使农民培训能够顺利进行,且取得实际效果。

4. 循序渐进原则

参加培训的农民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为此,对农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应该注意进度的安排,尽量做到由易及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根据农民的自身经验及特点,系统安排好每个阶段的学习。

三、培训内容

培训要以实际操作为主,用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由培训教师集中对农民进行面对面、互动式、手把手等行之有效的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益。培训应在具备一定培训条件的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研究、教学的企业(园区)和教育培训基地进行。

1. 旅游专业理论及基础知识

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受训村民讲解旅游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介绍旅游业的发展与最新情况,让农民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意义作用和相关政策。理论知识虽然并不直接产生生产力,但是对于培养村民对旅游行业的客观认识,建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纠正农民仅仅把旅游业当成赚钱工具的短视观念,有助于建立村民的全局观念,使得乡村旅游业可以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2. 旅游服务培训

通过培训和训练,使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特别是树立和提高正确的服务理念,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培训内容一般包括:

(1)礼仪常识

主要介绍基本游客心理学;仪态与体态知识; 掌握如何用心沟通、微笑服务;掌握与人交往、沟通、服务礼仪。

(2) 餐厅服务

主要介绍掌握餐厅的布置与舒适环境营造; 能提供适合客人用餐需求的服务; 掌握正确的食品加工、制作、保存、运送知识;掌握餐桌的布置;掌握点菜、上菜、结账等服务技能。

(3) 客房服务

包括掌握客房整理技能;掌握卫生间整理技能。

(4) 前厅及前台服务

主要介绍问询礼貌用语;了解正确的商品介绍及商务服务知识;掌握房间安排、交接技能;掌握结账收款技能。

(5)导游解说

主要包括导游基本常识与礼仪;编写解说词和语言训练;如何介绍景点;如何推荐体验项目;如何做到体贴、细致、周到及应急处理。

3. 烹饪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和练习,让接受培训的村民了解烹饪基础知识;了解色香味搭配基本理论; 掌握主要主食、面点制作技术; 掌握家常菜品的烹饪技术;掌握一定的特色菜肴的烹饪及制作技术;掌握一定营养卫生常识 。

4. 卫生保洁技能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的整理和保持知识;了解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的常识; 会使用室内外常见清洁工具。

5.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技能

通过培训,让村民能够掌握“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的一般经营管理知识;了解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懂得如何突出农家特色;学会如何开办“农家乐”、组织各种节庆、文化活动等,怎样设计游客参与体验活动。

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基本类型

1. “学校+农户”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当地的农民,对农民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乡村现有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往往不可能通过正规学历教育来完成。这种模式,由当地政府提供资金,当地的旅游职业教育院校提供培训服务。这种类型的培训模式,一方面在培训当中更注意增加理论方面的内容,实行教学一体化,另一方面为学校提供一个“产学研”实验基地。

2. “政府+农户”型。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培训班、一对一帮扶、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和培训方式,为农民讲解国际国内开发农村旅游、开办家庭旅馆的先进经验,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和旅游服务技能。

3. “研究机构+农户”型。这类培训模式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较受当地农民欢迎。特别是生态农业旅游区,农民对生态农业高新科技的需求特别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解决农民在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能力、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 “公司+农户”型。这是一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中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其核心是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公司为龙头,把分散的乡村旅游农户打造为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团队。在做法上由占股份较多的公司来组织培训,使村民具备旅游服务、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的技能,打造乡村旅游综合开发、经营、管理的经济共同体。

5. “旅游协会+农户”型。协会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有一定的向心力,能够把分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组织起来,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改变以往农民个体型的粗放式经营,通过改善服务设施,建立经济合作体,实现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经营。能够保护农民自身利益,有效整合乡村资源。旅游协会充分发挥主要作用,使得乡村旅游更上层次、升规模。

从整合教育资源优势角度来看,由政府来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助学是搞好乡村旅游教育的最佳途径。各类型培训可以互相交叉、补充,不同的模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果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培训有明显优势也是有一定缺陷的,实行多元化的培训体系,能够起到有效的互补作用,产生更为理想的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德刚.田园季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第4篇:乡村教育的特点范文

1.1对象

抽样湖南省怀化市边远少数民族地区4个县50个乡、镇乡村医生,县级及以上医务人员,以乡村医生为主要调查样本,按照1誜60的比例抽样,平均每点采样人数为15人。以调查乡村医生计算机应用技能为目的,现场发出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644份,有效率为85.9%。

1.2方法

采用问卷式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将调查对象分成村级、乡镇级、县级及以上3个等级,村级卫生室医生占70.0%,乡镇卫生院医生占21.1%,县级及以上医院医生占8.9%,其中县级及以上医院医生为对比样本。问卷以年龄结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平时计算机用途以及参加计算机技能培训的愿望为主要调查目标。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Access数据库中,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年龄结构

调查显示,村级、乡镇级医务人员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医院级别越高,年龄层次结构越趋于合理。

2.2第一学历结构

调查显示,村级、乡镇级医务人员第一学历普遍偏低,医院级别越高,高学历比重越大。

3讨论

3.1结果分析

从年龄、第一学历结构来看,年龄在35岁以上的乡村医生比例远高于乡镇和县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村级64.1%、乡镇级53.7%、县级及以上28.1%);而乡村医生第一学历普遍偏低,大部分只有中专文凭或参加过学历补偿教育,县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大都有大专、本科甚至更高的文凭。计算机是从21世纪初才开始普及,部分乡村医生没有接受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教育,导致湖南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医生计算机应用技能普遍偏低。从计算机应用技能调查结果来看,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乡村医生很少(3.3%),甚至能够进行一些常规操作的比例也很低(8.0%),绝大部分乡村医生不会操作或只会一点简单的操作。相比之下,县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计算机应用技能要好得多,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员达40.4%,能进行常规操作的占31.6%,远远高于村级、乡镇级医务人员所占比例。从参加计算机技能培训意愿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乡村医生是非常愿意参加计算机培训的。乡村医生深知计算机应用技能在现代医疗上所起的作用,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查询相关疑难杂症的治疗办法,了解新的疾病,掌握医学动态,为能正确治疗病人而咨询专家,也可以利用办公室软件记载病历,管理病人。相对于乡村医生,乡镇、县级及以上医院医生由于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培训意愿不强烈。

3.2提升乡村医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意义

2010年卫生部《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卫农发[2010]3号文件)要求:乡村医生要科学地承担起“农民健康指导、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治防、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急性精神疾病管理等”任务。然而,对于湖南省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医生,由于其计算机应用水平低,加之各种病错综复杂,新的疾病越来越多,常发生错诊误诊现象,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要承担和完成上述任务,除了提升乡村医生专业技能和学历外,更需要提高其相关计算机应用技能,以适应现代化医疗的需求。这既是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更好地推进新农合工作的需要,更是科学管理、保障农民健康、减少医疗事故、增强医疗卫生服务透明度的有力保障。

3.3提升乡村医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措施

(1)应将计算机这门学科纳入湖南省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医生学历教育的辅修课程,在其集中学习期间,由所在地区高校分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乡村医生进行系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教学,以操作性强的内容作为主要授课内容,学期末进行考核。

(2)针对湖南省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医生的特点,实施适合的计算机技能培训模式。由于身处乡村的特殊环境,乡村医生工作与家庭负担重,没有更多时间参加培训。针对这一特点,可以选择集中授课与业余训练相结合方式进行培训。在其集中进行学历教育时系统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在其工作时可利用CPSL(协作—问题解决学习)教学模式进行网络辅助教学。这样既不占用乡村医生的医疗工作时间,又可以让每一名乡村医生都有培训的机会,一举两得。

(3)针对性制定培训和辅导内容。所在地区高校应提供充足的机房,使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时间。同时,在培训内容上应依据乡村医生的特点,以基本上机操作、相关软件(如Word、Excel等)以及基本网络操作为主,以适应其工作要求。

4结论

第5篇:乡村教育的特点范文

(一)对于区位资源利用不足,幼儿园空间分布散乱

传统农业文化是造成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处在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关于幼儿教育迄今为止尚处于落后阶段。并且由于农村地区的没有对于资源利用和规划布局的相关知识储备,区位资源缺乏科学的认识,没能充分认识农村区域的区位资源优势,来发展乡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促进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发展。但通过实地考察不难发现,乡村幼儿在空间上布局散乱,没有合理的规划,导致幼儿园的服务区出现重叠、盲区等。幼儿园所供非所求、所求而非,供需矛盾突出,无法满足整个乡村地区的幼儿需求。

(二)交通资源认识不足,导致资源浪费

在当今社会,幼儿教育已不是单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多层面、多元化的综合系统工程。家园合作,共同承担对孩子的教育活动。这就对交通有了一定的要求。出于舒适安全、方便快捷的出行要求,幼儿园的布局应当考虑交通因素,这样既方便学校也方便家长。通过实际体验,幼儿园布局均忽略了主要交通干线所带来的优势,而到从家里到幼儿园再返回家中平均需用时一个小时以上,相对来说需花费的时间太久。

(三)幼儿教育设施配置不足,师资力量欠缺

近年来,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注重对乡村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幼儿教育,乡村幼儿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根据我们实地调研数据显示,与城市幼儿教育相比,农村幼儿教育仍处于落后地位.并且通过实地体验,发现农村幼儿教育设施仅配置有一些基本的教学用品,相关的音乐教育辅助设施几乎没有,这样的教育设施配置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二、乡村社区幼儿教育资源利用对策建议

(一)根据区位优势,确定幼儿园服务半径

任何一个公共服务设施在建设,要依据服务区域的具体情况,如区域人口数量、区域需求量等角度出发,通过合理的服务半径规划,不仅能够满足区域需求,还能确保服务机构的利用价值,实现服务机构效益最大化。根据调研地的实际情况和区位优势分别确定了三个乡镇的幼儿园服务半径,已达到儿园最佳数量和全乡镇的覆盖服务范围。

(二)利用乡村交通优势,合理进行幼儿园位置选择

交通对于区域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合理的交通规划既可以打开市场也更便于区域内的交流发展。农村幼儿园的布局,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乡村的交通资源,对于幼儿园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保证幼儿园一定的入学率也能很好的将学校与家庭连接起来,共同对幼儿的教育发展负责。合理的交通规划能够增加区域的竞争力,区域内各中心充分利用城市交通根据设定的服务半径综合地区特点,从规划角度对调研地的三个村镇做幼儿布局规划。

(三)优化教育设施配置,提高师资力量

第6篇:乡村教育的特点范文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305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304-02

我校自2003年开始,参与了"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项目"培养的试点工作,2005年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六省市试点基础上,正式确定了以"分段式脱产学习加辅导自学及作业练习"为培养方式开展乡村医生学历教育。研究表明,比较好地达到了培养目的。但在实践中发现了几种影响培养质量的共性因素,如果在教学、管理上重视解决,可以更好地提高培养质量。

1.影响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培养质量的共性因素

影响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培养质量的因素,除了乡生医生存在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等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外,还存在一些共性的影响因素。一是面授的时间不长,但仍有部分学员不能按要求坚持参加面授学习;二是面授结束后的自学阶段,缺乏坚持学习的主动性,自学加辅导流于形式;三是学员均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如果知识内容陈旧、师资授课方式单调,将难以唤起学员的学习兴趣,无法集中注意力;四是许多乡村医生经济收入都不宽裕,脱岗学习带来对收入的影响及支付培训费用上的困难影响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五是执业助理资格考试的要求不甚适应乡村医生实际需求,如果参加项目学习的学员屡试不能通过,也会影响参加学习者的信心。

2.针对影响质量的因素的解决措施

2.1 严格纪律要求,促使学员坚持参加面授学习。学员采用"分段式脱产学习加辅导自学及作业练习"为培养方式,安排的面授时间不长,因此,要求学员克服工学矛盾和耽心影响收入的短视行为,确保参加面授学习。学校要加大管理力度,除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且累计请假超过三分之一时间者,不能参加学科结业考试,必须补够理论学习,方可参考。

2.2 严格要求自学阶段完成学习任务。面授结束后,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学员缺乏坚持学习的主动性,自学加辅导将流于形式。因此,在面授结束后,结合学科特点布置学习任务,并给予检查指导,跟踪和掌握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例如我们在《中基》诊断学部分教学中,要求学员在自学期间,坚持记录自己的诊疗医案,至少完成书写30个用脏腑辩证法进行的辩证分析、分型论治的病案,重点写出症状、体征及辩证分析[1]。

2.3 根据学员实际,调整教学内容。针对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对于他们的教学,要与其它全日制普通班有所区别。教师授课时既要立足于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学习,更要重点强化中医药适用技术的培训和临床能力的提高,注重适用、够用、通用的原则。同时考虑执业医师应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应考能力的训练。

2.4 选择优秀的师资授课。优秀教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证。因为培养对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长时间临床经验,学员年龄差别大且年龄整体偏大,纪律观念相对偏淡等特点,在选择给项目班学员授课的教师时多安排年长、资历较深,特别是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2.5 落实政府政策、给予经费支持。许多乡村医生经济收入都不宽裕,脱岗学习带来对收入的影响及支付培训费用上的困难影响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承办院校,又必需收取一定的费用,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及教学服务、教学管理工作。调查了解到,部分地方市、县政府未按项目要求配套予以经费补助[2],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切实落实项目中确定的经费投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减轻他们的负担,使他们安心学习,提高培训质量。

另外,针对学员都是在岗的乡村医生,由于这一群体的工作特殊性,所接触的病源和承担的医疗任务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对通过培训,取得中医专业正规学历教育毕业证书并符合参加国家中医执业助理考试条件的中医乡村医师在考试范围和内容、方式等方面应区别对待,确保一定比例的在职乡村医生能顺利通过考试,增加学员参训和参加执业考试的信心和动力,彰显这一项目的社会意义。

我国开展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项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在项目实施中,各级政府,重视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性,给予一定的经费和优惠政策;承办学校重视教学管理,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学员积极参与培训,认真学习等。可以加快在岗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完善执业资格制度,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步入良性循环,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第7篇:乡村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信息取向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79-02

长期以来,由于文化教育等公共资源没有实现均等化,形成了城乡二元文化结构。众所周知,文化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无论是城市文化,还是乡村文化,无论是主流文化还是地方文化,它们都在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带动着时代的前进。然而不同的学生却会对地方文化有不同的取舍,他们的信息取向或是说他们所关注的文化角度不同,获取的信息不同,教育程度也就相对不同。中国一直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在我国,城乡“二元化”问题非常突出。中国由于近代化是在外在入侵压力下开始的,因而从一开始就形成了“现代城市———传统乡村”的格局,城乡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1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

在我国,文化早已成为岁月的记载,历史的象征。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国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文化。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文明的不断地发展,我们在教育研究方面,逐渐将地方文化分为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两大类,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文化对于学生和教育上的影响。

首先,城市文化是在内涵与本质上区别于乡村的一种文化。因为城市是人类进步的象征,是发展的核心。城市中汇集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益的工业、商业、科技和人才。城市的文化丰富多元,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层次性、地域性、综合性,还具有丰富性、辐射性和集聚性。城市文化主要以工业和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管理为导向,在观念上以创新和利益为中心。城市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商业化的过程,而这种商业化也具有浓厚的城市文化气息。其次,城市文化还表现在居民日常的各个细节上,例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再次,城市中的人们普遍是思想较为开放,对于外界快速更新的知识和信息具有较高的接受率,但受外界信息的影响也较大。城市作为信息的集散中心,信息的更新速度较快,这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最重要的是,城市文化在当代具有三种功能:其一,约束功能,城市文化能够对城市中的人们有一种思想上的约束力,这在于城市文化在他们之间形成的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其二,城市文化能加深城市中每个人之间的凝聚力,并且能够激励人们蓬勃向上,积极进取。其三,辐射功能,城市文化因为其本身的特性,能够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对社会各界产生影响,使社会各界的人们都能够接受这种文化带来的影响,从而为城市各方面的发展带来契机。

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虽然是相辅相成共同为我国的文化锦上添花,但乡村文化还是因其独特的魅力区别于城市文化而独立存在。乡村文化大多是文化沉积的结果,它们用一种能够构成稳定的社会结构和适合自我发展的模式生存着,这其中就蕴含着无穷的文化。乡村中社会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本身能够掌握一种相对的平衡的自洽性。其实,乡村文化就是一个村落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相对于处于主流位置的城市文化而言,乡村文化就属于一种边缘文化。乡村文化因其传统和分散的特性而独立存在,它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知识形态,以继承、血缘等观念为主流思想。总而言之,乡村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封闭,因为其自古以来都秉承着自然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甚少,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也主要是依赖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村民间自然而淳朴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一些淳朴而善良的感情,这也是乡村文化核心的价值观。虽然我们不能否认乡村文化确实是存在一些相对落后的东西,一些思想可能会制约着当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如果要改变这一相对落后的局面,就要从教育方面着手,从思想上真正改变,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带动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改变这种相对落后的思想给他们带来的束缚。

2城乡二元文化对学生信息取向的影响

由于城市与乡村文化具有截然不同的特质,因此对学生的信息取向影响也是不同的,首先我们可以来分析两种文化对学生的信息取向的影响中较为积极的一方面,城市文化在物质上表现为交通健全,高楼林立,基础设施完备,商业发达,各种文化也趋于多元化发展,并且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在精神文化方面,也因城市人口较多且流动频繁,艺术氛围浓厚,人民的自主意识较强。根据以上几点综合来看,城市学生的信息取向趋于外向化,也就是说,城市学生的信息取向较为多元化,他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与信息,并且获取的信息种类也较多。城市学生获取的信息是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联系较为密切的,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并且这些信息通常是多民族,中西方文化的交汇而成,城市文化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更细腻、更丰富,通过与他人的接触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能够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使他们更加自信。

相对于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则在物质上具有房屋低矮,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的通达度也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及经济不发达。从制度角度来看,乡村文化具有部分制度缺失的特征,并且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增大,资金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但另一方面,乡村文化的历史悠久,虽然与外界的通达度较差,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较少,但其内部的种族或是血缘关系带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极强的。因此乡村中的学生,信息获取通常是通过一些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书籍或是当地人民的口口相传,乡村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即使途径较少,但他们还是注重获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历史气息的信息,这有助于将地方特色的文化进一步地传承并与时代交融。此外,乡村的孩子们能够有机会去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能够获取更多自然传递给他们的真理,他们虽然没有博物馆或是图书馆,但那里面的信息,全都是来源于自然之中。

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人们获取的经验来自三大类10个层次,很显然,受城市文化影响的学生,其信息来源更多地来自于抽象的经验,而乡村学生的信息来源则多地来源于位于塔的底部的经验,即做的经验和观察的经验。

另一方面,城市人口流动性强,商业和经济较为发达,这也促使了文化的不断地繁荣,而城市中的文化,多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学生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途径相对于乡村学生来说也较多,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或是手机、电视机等方式来获取信息,而他们对信息的取向则侧重于新鲜和刺激,忽略了这些信息可能对他们的行为、心理和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一味地追求走在时代的潮流尖端,而忘却了自己本身的文化,丢失了最基本的价值观。因此城市文化带给学生信息取向的影响有些是不利的,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应注意文化的辨析,信息的筛选。

乡村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较窄,这主要是因为其闭塞和相对落后的特征造成的,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快,国际化的理念终会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对于信息的更新要有极强的敏感性,积极地融入时代的变革之中去,而不是固步自封地沉浸在乡村文化的氛围中,因此,乡村学生的信息取向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创新和创业的能力,小农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形式终会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无法融入当今社会之中。

3如何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

文化是教育的起点,无论是城市文化还是乡村文化,都对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将地方文化对学生教育方面产生的影响平衡化,我们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社会的发展不仅依靠文化软实力的推进,也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本,以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来发展教育。虽然城乡地区的学生所接受的文化影响不同,但在教育发展的大局势下,满足人的需要,在尊重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要协调全面的发展的目标是不变的。

深入贯彻文化关怀理念,对于城乡文化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要以文化为切入点,注重物质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双丰收。对于城市而言,注重文化与生态的统筹发展,注重中西文化精华的汲取,重视文化对教育的推动力。对于乡村教育而言,在保留其原有的文化以外,也要注重文化与时代结合的重要性,建立健全文化的全面发展机制,与城市文化统筹发展,形成一个城乡均衡发展的生态圈,使城市文化的辐射性带动乡村的发展,将乡村的教育向高品质,全面化发展。

城乡文化的不同源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在统筹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城市和乡村不同的文化禀赋特征,既然城市与乡村的文化早已有了鲜明的差距,那么我们在统筹发展城乡教育的时候就不应坚持一条标准化的道路。我们要根据地方文化的不同,来提倡走一条既符合城市学生又能满足乡村学生要求的优势互补之路,尊重文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现同一目标的前提下,促进地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使两种文化在交融的瞬间得到文化的创新,从而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地方文化承载着地方的思想和精神,然而文化又具有隐蔽性,也可以说,文化的劣质性在影响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文化的劣质性在影响着各地方的教育,这也是我们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充分利用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进行城市与乡村文化的整合,最终使城乡学生的教育能够均衡发展。

4总结

城乡二元文化对于学生的信息取向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各地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原因,面对差异性的城乡二元文化,我们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由于文化的不同,学生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学习条件都是不同的,这也充分影响了他们对未来的看法,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设立。因此,统筹城乡的教育发展,才能全面的推动社会的进步。

(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嘉应514015)

参考文献:

第8篇:乡村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体型;肺活量;身体素质;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3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769-02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对学生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分析是研究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一种手段[1]。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对提高学生体质,制定改善措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方,学生体格发育历来处于全国中下水平。本文对200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重庆市监测点校7~18岁中小学生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将城市与乡村学生体质状况进行比较,以进一步了解乡村学生的体质发育特点,为重庆市实施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和建设“健康重庆”提供基础性数据,为提高乡村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和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原则,抽取200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重庆市监测点校(沙坪坝区和大足县2个监测站城乡中小学各4所,共计8所)7~18岁城乡中小学生共12 197名,其中男生6 109名,女生6 088名;城市学生5 958名,乡村学生6 239名。

1.2 方法 以身体生理功能、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指标为主要研究内容。数据检测按《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2]的要求执行,除耐力测试指标分年龄、性别外(7~12岁测试50 m×8往返跑,13~15岁男生测试1 000 m跑,13~15岁女生测试800 m跑),其余项目均为7~18岁男女生必检(测)项目。

1.3 统计分析 将所测得的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均数比较均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身体形态指标比较 7~18岁各年龄组城市学生身高均高于乡村,除12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各年龄组城市学生体重均高于乡村,14~16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各年龄组城市学生胸围均高于乡村,除15~17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各年龄组城市学生克托莱指数均高于乡村,14~16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生理功能指标比较 7~18岁城市学生肺活量均高于乡村学生,除12,14,15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生理功能指标城、乡2个群体互有高低,无规律性变化。见表2。

2.3 身体素质指标 各年龄组身体素质指标虽互有高低,但7~18岁总体平均值比较,城市学生力量(仰卧起坐)和柔韧性(坐位体前屈)均优于乡村学生(t力量=6.17,t柔韧性=2.94,P

3 讨论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复杂过程,是各种因素诸如社会环境、经济文化水平、营养状况以及疾病、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重庆市城乡学生身体形态、生理功能、素质总体呈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形态指标平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城市学生形态指标的平均值均优于乡村学生,提示乡村学生可能处于体格加速生长期,因营养摄入相对不足导致生长减缓甚至停滞[4]。城市学生肺活量平均值大于乡村学生,而肺活量指数平均值则低于乡村学生,表现为体重不足、体型瘦弱,在青春发育早期,这一特点更加明显。在身体素质方面显示城乡学生各有优势和特点:仰卧起坐和坐位体前屈城市学生平均值均优于乡村学生;50 m×8往返跑、1 000 m跑和800 m跑乡村学生平均值优于城市学生平均值;城、乡学生50 m跑和立定跳远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城、乡中小学生体质差异与社会环境、生活条件、体育活动,特别是营养水平密切相关[5]。随着重庆的直辖、社会进步、经济条件改善以及实行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城乡学生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的差异有所减小[6],但差距仍明显存在。要提高全市中小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必须实行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渝委发[2008]32号)文件精神,对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给予特别关心和特殊扶持[7],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王晓琴.太原市2005与1985年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和素质状况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1):1 006-1 007.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70.

[3] 叶广俊,胡虞志,林琬生,等.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4-90.

[4]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47.

[5] 李林静.学校卫生学.4版.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3-46.

[6]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1-579.

第9篇:乡村教育的特点范文

海口作为海南省省会城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更是红红火火。国外旅游观光客选择乡村旅游的趋势也在逐年扩大,各景区以及民俗旅游村镇接待外国游客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但是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水平的研究还处在摸索、探寻阶段,形成的相关教学思想缺乏系统性、理论性。而英语口语是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英语口语技能训练,从而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并力求促进从业人员智能的全面发展”。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分析与研究,以期丰富乡村旅游研究成果,并为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英语培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一、当前海口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海口乡村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优美的热带自然田园风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丰富的海洋渔业旅游资源,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都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标准与要求,海口拥有270个旅游单体,7大类,22个亚类,50个基本类型。其中,自然资源87个,占总数的32.2%,人文景观183处,占67.8%。国家5级旅游资源单体两处,分别为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级7处,主要有凤生香草园、绿枫山庄、琼崖云龙改编旧址、侯家大院等;三级旅游资源单体34处,以东寨港乡村公园为代表;二级及其以下等级共228个。总的来说,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储量大,类型比较齐全,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多,旅游资源布局在空间上相对集中,特色鲜明,地域组合较好。

目前,海口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有1255个,可作为乡村生态游点开发的有270个,已推出3条成熟乡村生态游线路,分别是火山休闲徒步游、乡村农家乐游、渔家乐生态游。初步具备接待条件的特色乡村生态旅游点约28个,年接待市民游客突破70万人次。主要有美兰区演丰镇乡村主题公园、凤生香草园,秀英区火山泉休闲农庄、南海休闲农庄、绿枫庄园,琼山区本立村、龙连村、加乐湖村、南畴村、田心村,龙华区新坡、文山村等。近期还将重点培育10个乡村生态旅游点,中远期将打造50-100个乡村生态旅游点。近几年,海口乡村旅游景点接待的外籍游客的数量有所增加,乡村旅游渐渐趋向国际化。因此如何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外国游客的水平是提高海口市乡村旅游整体接待和服务质量、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形势需求,而且这个需求随着海口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会变得越来越急迫。

二、当前海口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主要指的是现在在海口各个乡村旅游景点工作的服务人员、渔家乐和农家乐的经营者、服务者等。近期笔者对海口最受游客喜爱的10个乡村游景点,海口火山泉休闲农庄、龙鳞村、世外桃源养生度假区、绿色乡村世界―龙泉香园、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等景点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针对300名乡村游从业人员,我们统计了他们的年龄、性别和学历教育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乡村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超过70%的从业人员学历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不到5%。在调查中,只有龙泉香园的从业人员接受过一些培训,90%的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技能培训。由此可见,乡村游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培训少。90%以上的从业人员对英语一无所知,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只有很少的地方有一些英语标示,大部分都没有英文的介绍。

2.乡村游从业人员女性偏多,占到60%。由于乡村游主要是服务行业,从业的人员中大部分以女性为主。外出务工人员中,以男性偏多。从性别结构来看,农村实际从业者女性偏多,而在外务公人员中男性较多。

3.近年,由于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中较高文化素质的中青年人员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大学生返农比例过低,致使乡村游从业人员结构配置呈现以下特点:女劳力多、年龄偏大者多、文化程度偏低者多,无技能者多。

4.许多乡村游景点经营者存在小农意识,注重短期效益,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欠缺。在乡村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专业层次低、专业结构单一,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深、不透,指导能力不强。

5.由于从业人员的受教育背景、英语学习基础以及个人语言学习天赋和积极性等不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海口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水平非常低。

6.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各区县旅游局每年都组织培训,但内容大都集中在如何提高餐饮制作、卫生水平以及一些简单的服务接待礼仪培训,针对接待外国游客的英语口语培训和西方禁忌礼仪常识等培训存在盲区。

三、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能力的措施

1.建立旅游英语培训班。为了海南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海口市旅游局可以和各高校外国语学院合作举办旅游英语培训班,来自海口附近乡村旅游景点的从业人员可以参加培训。各个外国语学院可以安排英语教师和一些外教进行授课,内容包括常用旅游英语口语、跨文化交际、西方礼仪等相关英语知识课程。也可以建立培训基地,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的培训方法,确保培训质量。同时抓好宣传,积极深入各个乡村旅游景点,动员、组织有志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参加培训。

2.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针对培训对象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特点,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方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使培训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如互动交流、实景培训、个别辅导、图文并茂等形式,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争取达到学员有兴趣,培训有效果,实践有应用。派选的上课教师有中方教师也有外教,有集中授课,也有个别辅导,同时也邀请外籍教师假扮游客深入到农家院进行实践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