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教学研究报告范文

网络教学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教学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教学研究报告

第1篇:网络教学研究报告范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2019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1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1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10分重要的意义。

1、课题研究背景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 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1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1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1个重要课题。时至2019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19年4月也发表了1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1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2、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2)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3)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1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19年5月-2019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19年9月-2019年1月,开发软件

2019年2月-2019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19年9月-2019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2)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4、课题研究价值

(1)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2)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1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3)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1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5、研究基础

(1)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9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19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4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2等奖。

4、承担国家"95"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4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19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1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1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3)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1994年第2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19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1届至第5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19年(新加坡)、2019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19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19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第2篇:网络教学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堂模式 分解

【基金项目】2016年度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8-02

研究性学习原本是为中学阶段的学生所设,在经过很多年的实践之后,各教育者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应用在大学的课程教育中,我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施。实施后作者发现62个教学班级中,普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整体意识还不强,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不高,总的研究性学习效能低。根据对学生提交成果的分析与调查发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课堂时间与内容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按照本课程一共30个学时的要求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套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的讲解――安排课堂8课时。

本套教材需要讲解的内容共七章两大篇,需要花8课时的时间,利用启发式教学和典型历史事件解说引导式教学及PPT课件对内容的难重点及总体脉络进行梳理。尽管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本门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毕竟中学阶段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识记上,而大学则更多的要求学生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与时事发展对历史现象的思考,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且研究性学习教学对学生的要求高,对大一的学生来讲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须进行全方位的解说与引导才能很好的掌握,才有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初步确定研究方向,为研究性学习的下一步选题工作打基础。

二、选题的指导――安排课堂4课时+网络指导无数个小时。

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的整体讲解之后,学生对该课程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与把握。在选题指导中,利用新技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辅助教学工具,如幕布、聚光灯、放大镜、照像机、图形编辑、课件等,讲清楚选题范围、选题方法,同时对研究方法给予相应指导。集中指导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确定初步选题方向上报给老师,为后续指导提供依据。再建立和利用在线网络交流研讨平台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选题做出进一步的指导。在学生选题基本确定之后,教师对选题出现过大问题少量组给予个别辅导,对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三、围绕主题的课堂型与实践型自主研究性学习――安排课堂4课时+实践4课时+无数个小时的网络交流与指导。

学生对选定的课题利用课后时间查阅大量资料、走访、调查等适合方式进行研究,并得出研究结论,形成研究报告。在学生围绕主题的课堂型与实践型自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一个指导性的作用,包括教室课堂间学生分组讨论时的走动指导,实践课堂间学生动手操作的手把手指导,更包括课堂外通过在线网络交流研讨平台与学生的交流与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和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自主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提交与成果展示――安排课堂8课时+网络指导无数个小时。

在学生提交研究成果报告之后,教师安排统一时间由学生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PPT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辅助教学工具给教师和同学讲解,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情况给予点评,指出其优缺点,帮助学生通过反思与不断修改提升研究能力。

第3篇:网络教学研究报告范文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认真做好全省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编辑印发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年年鉴》。

.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举办××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 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

第4篇:网络教学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职学校 校本研究 教师专业化发展

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将成为职业学校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之一。如何让职业学校教师改变单一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角色,向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的多元角色发展,以挑起时代的重任?这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题已无法回避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以为外出进修、集中培训、教师提高工程等都只是“破冰”,将重心下移,关注绝大多数普通教师,通过校本研究,让教师自主学习、现场研究、自我反思,从而获得持续的、大面积提高才是上策。校本研究标志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回归”。

一、高职学校校本研究的本质与重点

(一)高职学校校本研究的本质。

教育部朱慕菊副司长说:“‘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加,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即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本质是改变的是教师的‘专业态度’,这种改变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实践,通过行动和反思。”

(二)高职学校校本研究的重点。

聚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组织教师针对教学和实践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现场研究、反思实践和行为跟进,进而总结提高和探索规律。必须把“研究”、“反思”、“行动”与“问题”联系起来。教师的研究是否有意义,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对问题的诠释及对解决问题的决策和行动是否正确。

二、高职学校校本研究的基本步骤与核心要素

(一)高职学校校本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1.对问题进行梳理(学校层面、专业学科层面、班级层面、教师个人层面),发现带有共性的关键问题或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确定行动研究的当前课题和后续课题。

3.筛选和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研究并制订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

4.实施行动计划和方案,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

5.总结和反思(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提出改进策略,写出行动研究报告(叙事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等)。

6.行为跟进,改变教学行为,提出新的问题。

(二)高职学校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

提倡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保持同事的互助指导(同伴互助),并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专业引领),三者的整合,构成“校本研究”核心要素。

三、高职学校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行动策略

(一)从教育叙事研究开始校本研究,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变教师“做研究”的话语方式,让教师进入研究状态。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再加上自己的反思。反思处于教师发展的中心位置,只有经过反思的教学经验才能成为教师的财富。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1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二)以社会化网络软件支持校本研究,实现教师之间互助和互联。

搭建网络校本研究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思想互联。基于网络交互的教研社群主要集中在即时通讯软件群落、内容分享社区、社交网络和论坛等社会化媒体之中。教师们可以公开、便捷地参与,实现同伴互助和思想互联。

(三)以观察研究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发现和揭示教学问题;通过行动和反思,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围绕“课”展开,把研究融入备课、上课、观课、说课、评课的全过程,重点解决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基本操作步骤如下:

(四)开展以案例/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究,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师承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教学课例是案例的特殊形式,它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教学课例研究的特点是以教学问题解决为对象、以观察为手段、以反思和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常见形式主要有多人同课、一课多轮和同课异构。

(五)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基于专业教学问题的校本研究,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学校、教研组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并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转化为教师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并形成研究课题;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在自主、开放、宽松的研究氛围中形成研究群体,以行动研究方式开展课题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反思、改进和提高;课题成员间团结协作,互相观摩,共同探讨,分享经验,共享成功。

2.基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校本研究,提高教师个人研究能力。

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包括个人发展目标、自我教学能力分析、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教学改进的方法、专题研究计划等内容,形成以“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为特征的校本研究模式,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针对个人的问题、疑点、难点、兴趣点,教师确定自己的独立研究课题,选择多种学习资源(书籍、报刊、网络、录像等)等进行自主学习,获得专业支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教师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记录个人研究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论文、听课评课记录、获奖记录、他人评价等,促进教师形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更新的能力。

3.基于区域校际协作的校本研究,提高教师合作研究能力。

发挥优质教师资源在区域的辐射作用,以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工作室为引领,通过协作组织教学观摩和研讨、合作开发校本研究课程、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形成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促进区域教师的共同成长、共同提高;充分利用网络研修平台等载体,开展基于网络的连片教研和校际协作研究。

(六)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高学校和教师整体水平。

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创新教研制度,重构教研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学校。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让学校从内部发生变化,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了。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有效地推进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的重大课题。校本研修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的途径。校本研究就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提高、学生成长的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训活动。在研究的状态下,构建融教学、研究、培训为一体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自主研修方式。在不断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能提高师德师能,感受到专业化发展的快乐,享受事业成功的幸福,克服职业倦怠,保持持久的工作热情,激发内在的动力,拒绝平庸,不断否定自我,创新自我,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出版社,2003.01.

[2]孟庆焕.立足校本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5.

[3]彭展声,马硕章,石郦.在校本研究中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4]黎有彦,曾德智.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理论导报,2011.1

第5篇:网络教学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9—01

项目:重庆邮电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ZDKC2010—7),重庆邮电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提升项目。重庆市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xjg201018)

一、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加强工科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便成为新型通信信息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等开设的数学分析[1]课程已相对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以工为主,经管、理等相结合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开设的工科数学分析[2]课程建设则相对滞后,为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校的发展,我校工科数学分析课程于2000年开始在部分专业进行试点开设,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优化教学内容为基础,以丰富教学资源为抓手,以改革教学措施为突破,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思路,采取加强基础,注重能力;适应需求,重视应用;突出特色,适度拓展等课程建设实施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 紧扣工科专业需求,优化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内容

工科数学分析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高度抽象、逻辑严谨、应用广泛的一门基础学科。该课程的建设我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把学生培养成我国信息通信事业的杰出人才,根据“数学是基础,工学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的教育理念,从在试点班开设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扩大至普通班级中对数学要求较高的同学,进一步拓展为工科数学分析[3]双语课程。通过研究工科专业对数学知识需求特点以及数学知识对工科人才未来发展趋势,结合课程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课程目标

根据工科专业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的特点,在制定工科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我校确定了“加强基础,注重能力;适应需求,重视应用;突出特色,提高能力”的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指导思想,突出信息科学和通信工程的地位,采取“理工结合”模式,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型工科专业人才。

(二)根据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建设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形成了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保留精髓,突出特色,适应需求,适度拓展,推进国际化。具体为:

1.保留分析课程的精髓,体现分析课程的本质内涵。

2.突出课程的工科特色,实现与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

3.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增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4]。

4.拓展工科学生的数学视野,打开面向现代数学的窗口。

5.开设工科数学分析双语教学,推进教学的国际化进程。

三、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构建优质立体化课程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教学资源的构建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持之以恒地开展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改革的研究。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研究

根据课程的特点,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力求从学生数学基础出发,遵循“注重思想方法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

1.注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2.引入“案例教学”,融入建模思想。

3.加强学法指导,增强学习信心。

(二)整合信息技术,推动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精神和要求,整合信息技术资源,构建立体化工科数学分析课程资源。具体为:

1.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近年来团队教师先后编写出版了多本教材,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师生反映良好,先后被多所高校选用。

2.为配合实践性教学及实施教考分离,教学团队编写了相应的习题库和试题库。通过多年来的使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3.研制“工科数学分析CAI”,成果获得重庆市第五届电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并被多所学校选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课程教学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条件。通过该教学平台,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的特点,依托学校特色,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立了将课堂教学、网上自主学习、课后实践教学融入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1.课程习题课教学的宗旨是通过问题讨论、例题演示、案例分析等,以便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方法的理解,逐步提高应用、运算和论证能力。

2.将课堂教学、网上自主学习、课后实践教学融入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在工科数学分析的教学中,团队老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将工科数学分析的课后综合作业(实验)和课程小论文(综合实践、作业、上机)引入到教学中,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思想融入讲课内容中,使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布置网络学习作业或实验,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中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尤其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数学竞赛中,我校学生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尤其是在过去的2011年,获得了4个全国一等奖,6个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 结论

通过工科数学分析课程的建设,对我校各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大的提升,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实现了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网络教学研究报告范文

大概始于上帝,始于圣经,到古人“结绳记事”,再到孩子安静好奇地聆听故事,人们似乎天性就痴迷于叙事。人类叙事形式多样,结绳刻画、文字记载、说书评书、电影舞台再现,到今天的网络博客和微信,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都可以见到叙事的踪影。叙事进入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学者Clandinin与Connelly(2003)在教育叙事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国内最先开始是在丁钢教授的推介践行下,引发了一场教育教学的叙事研究热潮(钱晓霞、陈明瑶,2014)[3]。那到底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呢?傅敏、田慧生(2008)指出,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4]。换言之,就是指教育研究者们借助叙事这一研究方法,对自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改进的反思过程,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虽然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定义,学者们持各家之言,无法统一界定。但是“自主”意识都是被教育研究者们所基本认同的一个核心因素。例如“自我概念”(丁桂红,2012)[5],“以自己为资源”(孙炬,2009)[6],这些名词充分体现了强烈的自我发展要求和意识,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个人自主意识才是真正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内因与持久动力。于是学者和教师们开始关注利用叙事的方式记录和研究自己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的个人经验,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人的教育故事,从而通过自己成长的轨迹,发现不足,改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从表象来看,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教育借用了叙事的方法进行教学、科研方面的研究。从本质来看,它聚焦于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包括教学科研现象之中个体的一系列教育生活故事所包含的基本结构性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进行解释性理解。由于其生动形象且容易上手,讲教育教学故事、做教育叙事研究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二、网络教育叙事与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戴炜栋、王雪梅(2011)提出,现代信息化环境赋予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包括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网络元评价能力以及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7]。从宏观来看,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和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新内涵和高要求。就微观而言,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微博、微信、微课、慕课(MOOC)等网络新名词的出现,学习者似乎不用中规中矩地坐在教室就可以听课,可以获得知识,于是学习习惯趋于碎片化、泛在化,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平板等便携上网设备,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文秋芳教授称这种泛在化的学习方式为4A学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在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变革之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应该借助网络,利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和记录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超脱故事本身,获得隐含在故事中的教育规律和价值,最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可行性和优势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相对年轻,因专业特点经常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熏陶,多有出国接受教育或进修的经历,因此网络媒介素养较高,网络媒体使用频繁,多媒体操作能力强,更易于借用网络媒介帮助教学和科研,这是他们的自身优势,也为他们进修网络叙事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wifi等的快速普及,使得网络教育叙事较之传统的教育叙事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的教育叙事研究往往是教师通过纸和笔记录下有关的校园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及其反思,花费时间较长,易受时空限制,局限在个人经验中难以共享和互评,且随着量的增多,难以管理和查阅。而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已非常繁重,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反映每周平均课时可达16节,忙碌的工作生活往往会让他们疲于奔命,很难有时间静下来专门撰写教育故事,等到终于抽出空来,留在脑海中的教学问题和冲突细节又寻不到踪迹,而有了网络,教师则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及时记录(或录制)现场文本,即时,即时更新,具有强大的云存储功能,可以时间为轴自动归档,便于查阅,更容易交流和分享,相互促进。

(三)提倡基于微视频的网络教育叙事研究

目前,网络教育叙事研究主要通过文字方式进行记录。张仙、黎加厚(2004)总结了基于网络博客教育叙事的特点:开放型、共享型、动态型、发展型、展示型[8]。笔者认为,教师研究者们可以借助影音方式来记录,通过微视频等方式直接录制现场“文本”。在高像素手机等便捷设备普及之下,微视频相比文字记录而言,更加快捷、直观、真实且生动地反映当时当地的教学细节、思维变化等过程。学术界对叙事当中的教育故事虚实问题有过很多讨论,例如刘良华(2007)认为,叙事研究并不拒绝虚构的叙事,也没有必要否认虚构的叙事[9]。而鲍道宏(2007)则强调教育叙事研究不宜虚构教育之事[10]。笔者以为,文学叙事适用的虚构手法不能否认教育叙事研究“求真”的态度,所以视频录制的方式避免了叙述者在文字符号转码过程中偏离了研究对象的第一本意,主观歪曲也好,客观误解也罢,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一定的“失真”,而视频录制则尽最大可能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失真”。因此,微视频应该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网络教育叙事手段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好莱坞生化大片里经常有这样一幕:一位生物学家用视频录制自己试验进程,汇报试验数据、重大调整、研究突破等,这个过程就是客观、理性的记录和分析,以备后续跟踪研究。只是在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环境中,镜头里的叙事者不是生物学家,而是描述教育故事、试图掌握教育价值和规律的教师科研者,研究对象不是某种新型药物对大猩猩智力提升的影响,而是通过对教育问题和冲突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得出对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成果的促进效果。视频录制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对一门系统且严谨的科学研究而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有助于构建生态化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

教师叙事研究对象可以是教师自己本人,也可以是其他教师,还可以是你的学生。例如某教师对一位年轻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教学行为的叙事研究,抑或是对某一种类型学生学习特点的叙事研究,抑或是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在科研意识觉醒、科研理论和方法掌握、科研成长和进步质变过程的研究。简言之,一切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专业成长有关的故事、反思、评价都可以作为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而教师、学生、同行、教与学、教学与科研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复杂的共同体。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叙事平台,试图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授课、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网络叙事教学反思、师生互评、同行互评与指导的生态网络环境。包括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科研专业领域创新平台、教学科研专业成长交流平台。

(五)局限性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教育理论储备不足。高校青年教师立足于高等学校教育环境中,而高等教育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研究方法和范式还需要教育学者们的不断探索,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要注意弥补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用于指导教学和科研实践。其次,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应系统学习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从发现教学问题、检索前人教学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方案、执行和调整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到撰写叙事研究报告,这是一个教师本人亲身参与的完整过程。虽然叙事研究注重个人经验和参与,但绝不等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流水账,需要系统严谨的理论指导。苗洪霞、徐瑞(2007)指出,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厚重的,研究视野是宽阔的。后现代哲学、现象学、解释学、文学叙事理论、现代知识论、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为叙事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11]。近年来,高校教师招聘往往注重高学历,而忽略了教育教学和科研理论方面的储备,青年外语教师往往学历较高,语言专业知识基础牢固,但是教育教学科研理论不足,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主动培养和加强教育叙事研究方面的理论素养和指导。例如补充年代学方法和理论,因为叙事的基本因素就是以时间为线索追踪丰满的教育故事,这必然涉及年代学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又如学习多种叙事结构,掌握如何对原始故事(现场文本)进行编码和转录,使其再现(retell-ing)。关于叙事结构,可以借鉴目前比较权威的基本叙事结构,一种是Creswell(2002)提出的组织故事元素成为问题解决的叙事结构,将故事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分解为:背景、人物、活动、问题和解答五个方面[12];另一种是Clandinin与Connelly(2003)提出的三维空间叙事结构:相互作用、连续性和情境[2]。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赘述。另外,要特别注意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既是研究,就要体现其科学性。目前教育叙事研究的困境在于,教师(研究者们)由于缺乏叙事研究理论指导,容易将叙事流于形式,变成了单纯的记流水账,这不是叙事研究,仅止于叙事而已。教育叙事研究固然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但是在叙事过程中更应该记录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并对这些过程做出分析、解释和评价,企图找到理论依据,发现教育规律和价值。卜玉华(2003)在纵观西方教育学领域的叙事研究之后指出,“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必须以对话者、倾听者的身份同时与三种声音(至少)进行交流:叙事者的声音(包括录音带或文本作者的声音)、理论框架(为解释提供概念和思考的工具)以及对解释与阅读的反思性批判(即对材料所作结论的自我评价与反思)”[13],笔者以为这是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求。所以教育叙事的本质是教师的反思,没有反思、没有总结和评价,即使视频制作再精彩,教育故事描述得再丰满,也很难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结语

第7篇:网络教学研究报告范文

结题报告范文“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作者:省东中科研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二、课题界定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七、课题的研究内容八、课题研究成果九、遗憾

课题结题材料的准备一、成果性材料1、主体:结题报告、阶段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论文、著作、教案、案例、教例等2、附件:声像、图片、照片、光盘、学生作品集、教师课件等3、成果效益、影响材料 ①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及社会反响②与课题相关的教师、学生的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子课题结题报告》是实验区(校)参加课题研究实验的最终成果形式之一。为增强结题报告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总课题组对其撰写内容和格式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

课题开题报告格式及开题报告的写法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

怎样写结题报告一、结题是课题研究重要且必要的环节。 课题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课题立项、开题、实施、结题、后续工作。后续工作包括:鉴定、表彰、宣传推广等。 二、结题要拿成果说话。 什么是成果呢? 1、研究报告是成果的主件。

结题报告格式社会科学课题基本完成以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大致的框架结构。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课题报告。课题报告侧重于研究成果的表述,而结题报告则侧重于回顾过程和评价成果。

语文结题报告海安县小学教研课题“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实验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背景及意义 1、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 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课题结题报告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收官”阶段,旨在反映课题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材料。通过结题报告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培养自己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永春仓满幼儿园课题组执笔方莉梅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

中学语文结题报告作者:薛海兵 江苏省第四期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名称 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课题单位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课题主持人 薛海兵摘 要:基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和语文教学环境,本课题将语文教学、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这三者

语文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表项 目 类 别:合 同 编 号: 项 目 名 称: 项 目 负 责 人: 所 在 单 位:电子信箱(Email): 起 止 年 月: 填 报 日 期: 项目结题简表项目类别项目名称负责人职 称研究期限计划完成年月实际完成年月实际参加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生

合作学习结题报告一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提出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

校本教研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校本教研现象由来已久,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苏格拉底就具有这种基于自身办学、基于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思、研究的最初理念,进而提出了有名的教学思想和原则等,后来许多伟大的教育家也对学校教育教学都提出了研究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作者:华土木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语文教学结题报告柳州市北站路小学课题组执笔:曾海霞【内容提要】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

心理课题结题报告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是从2004年9月开始进行实验的。三年来,在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扎实开展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德育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意义1、问题的提出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家教结题报告在美丽的南淝河畔有一所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学校——合肥市三十八中,她遵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安徽省教育系统家长学校工作试行条例》为依据,确定了“规

关于礼仪的结题报告不是第一次做课题。仔细想想,自己先后主持了两个上海市青年教师基金会课题,一个区级重点课题,一个区级一般课题,并且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多个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这次不同。

教学课题结题报告前言课题级别: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市教研室原化学科蔡秀珍老师和教科所高思刚老师设计和组织(组长为蔡秀珍),全市中学共同参加,课题组成员共15人(其中高

初中语文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自主学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率先兴起于西德,后风靡于欧美,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我国虽自古就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之说,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远远没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国家

物理课题结题报告我校在xx学校的领导下,在我校领导的关怀下,确定下列研究性子课题,在物理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子课题为主进行有效的探索。

第8篇:网络教学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51

教育部规定全国中小学必须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是课程改革中的新型产物。是一门全新的、整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不是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突出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以综合活动为特征,也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构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信息技术教育。

目前,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们大多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软件的功能上,专注于满足学生对软件功能的需求,忽视了功能与应用的关系。很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学课堂就像是各个软件公司举办的培训班: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多以“教”为主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陈旧,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根本没有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学生也不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从传统的信息技术课过渡到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的信息技术教育是我们主要探讨的内容。

1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

比如,学习博客(BLOG)的使用和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建立自己的博客,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很多不太会的操作,学生自然会去探索学习。学习的方式可以是自学,可以是同伴互助,教师协助,长辈帮助。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成长,会学到很多的信息技术知识。这样比教师照本宣科效果要好得多。

又比如,学习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教师不应是把软件界面上的菜单功能一个个介绍。而是可以把整个单元以《走进我的家乡》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主题中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网站的制作,学习这个软件的各项操作,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爱国爱乡的思想情感。

载体是知识学习,手段是信息处理,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在信息技术课中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其自身的需要、兴趣和动机置于核心地位。把信息技术作为桥梁,在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

2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果没有一些现代信息媒体的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就会单调乏味,他们智慧、才能的施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各种工具软件是撰写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计划、展示研究成果的强有力助手。例如:学生可以在网络中甄别和筛选出自己需要的素材,并利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制订课题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通过Excel电子表格软件可以设计问卷调查表格、可以统计实验所得的数据,对数据按课题的要求进行各种方式的处理,简便快速,省工省时,处理的数据清晰明了,更具说服力;支持多种格式的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体形式的电子演示文稿编辑软件 PowerPoint,同时提供灵活的调用方式,使用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编辑。因而成为学生展示研究成果的最佳手段;简单易学的FrontPage网页编辑软件可用于编辑个人主页,制作主题网站;还有PS等各种图片编辑与处理软件可以绘制出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图形图片。

信息技术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发挥特长,展示潜能的舞台。我们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对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软件进行知识传授。

3 借助信息技术独特的手段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交流反馈

因信息技术具备同步和异步交互的特性,跨越了课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此建立的实时交互式远程教学系统,将多媒体、网络及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起来,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达到双方或多方实时交互及异步交流,生生、师生之间随时可以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方便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逐步形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性化环境、演示实验环境、信息化环境。通过及时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在师生之间建立指导与交流的桥梁。如:通过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和电子邮箱等异步通讯工具实现个人之间的交流;通过BBS或博客(BLOG)等协作平台,为学生提供讨论平台交流、共享成果。目前文明小博客(福建)网就是备受中小学生青睐的非常出色的讨论、交流、展示平台。

总之,开展信息技术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拓展研究性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能使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目前已初具雏形。我们教师应承担起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把知识、网络、信息和我们的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邹开煌.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定位与作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

第9篇:网络教学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移动学习;微信公众平台;教师研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61-03

一、引言

根据CNNIC在2014年8月的《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而在美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是计算机用户数量的4倍。移动互联网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必将掀起互联网发展的新一波浪潮。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覆盖无线WiFi信号的数字化校园越来越多,为教师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能够使用移动终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主动下载学习类应用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师,随着各级电教部门及学校逐步开展新媒体、新技术教育应用培训,40岁以上教师群体主动参与移动网络环境下交流研讨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与学实验研究在南京多所中小学开展两年有余,积累了丰富的学生开展移动学习的实践经验,技术沉浸环境下的学习[1]越来越流行,微信等移动平台深受年轻人欢迎,年轻教师在微信平台上的活跃度高,乐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接受最新资讯并进行相应主题活动的研讨,很多教师善于通过微博、QQ空间分享优秀文章、反思体会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应用已趋于成熟,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在线学习的应用研究如火如荼,其中也不乏基于移动学习的中小学教师研修平台,但其实践应用明显缺乏,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移动学习在教师研修中的应用明显滞后于社会整体水平,为教师提供的移动学习资源还比较少,根据我们使用教师协作平台交流研讨的经验来看,教师本身能够主动使用社交软件进行教学问题的交流研讨,所以建设开放的、有针对性的教师移动学习资源平台非常重要。

我们对开发新的APP移动客户端与使用已有的社交软件(诸如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做了深入的比较,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丰富的开放接口、良好的用户使用体验、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方便的社交功能。遵循可操作、易交互、共获益的建设原则,提出了在现有教师研修空间与网络学习资源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区域教师移动研修空间的建设方案。

针对移动学习的特点,增加教师研修过程的跟踪、教研资源的推送,实现移动研修平台与传统网络资源平台统一身份认证,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相互融合,搭建支持区域常态教研与协作交流的教师研修平台。

二、教师移动研修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网络研修是以网络平台为技术支撑,开展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教师自主研修的新的学习方式,网络研修不是对传统研修与面对面培训方式的取代,而是对传统的教师继续学习和培训方式、内容的延伸与发展。[2]目前网络研修平台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目前人们关注的大多是网络研修平台的功能与作用,对网络研修的组织和应用模式的建构研究却很少;并且网络研修的参与人员较少,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学习群体,网络研修平台资源更新缓慢,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难以满足教师“3A学习”[3]的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基于移动学习的网络研修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在新媒体传播占据宣传主流的今天,微信通过它的普及率及功能平台化成为当今新媒体传播的主载体,本文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接口与原有教师研修资源平台相结合构建教师移动研修平台,使教师能够通过手机微信参与研修活动、观看微视频以及与学科专家互动交流等。

江西教师微课平台、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机构对基于移动学习的中小学教师研修做了相关研究,阐述了微信、微博、QQ等移动学习平台在教师研修中的应用,规划在3G无线通信环境下以手机为主要移动终端的教师研修平台。[4] 上海大学计算中心有关人员利用微信群的社交功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做了大量微信创新性教育应用实践。[5] 陕西师范大学相关人员利用公众平台编辑模式下信息的自动推送功能,实现了学生分组进行信息交互的功能。[6]

上述相关研究,注重使用微信自身的社交功能进行教育教学相关的交流研讨。但其并未对微信公众平台公众接口做深入的开发整合,无法控制记录研修活动过程、评价研修效果等。在网络研修空间搭建中,应该将网络研修的主体教师作为需求的中心,重点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动,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服务。

三、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功能设计

基于云服务与大数据的理念,区域教师网络研修平台主要实现了三大功能:满足教师继续教育的在线知识学习、满足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在线教研协作、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在线实践反思。

1.参照MOOCs模式的教师在线学习

MOOCs是一种大规模在线教学模式,与其他在线学习资源不同的是,MOOCs为学习者提供的是在线的全过程课程教学,学生的在线学习过程被全程记录,保证了学生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针对学生的课程选择和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行在线作业、在线考试,根据考核情况发放证书(见图1)。[7] 基于此我们对原有教师研修平台做了优化改进,同时通过学习行为追踪记录分析教师的知识缺陷,为制定教师知识需求提供依据。

2.以活动为主线的在线教研协作

教研活动贯穿于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目的是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因此每次活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对教研活动质量影响很大。在教研协作社区中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师现场研讨与线上研讨相结合,使所有教师都能够在平台中针对教学研究课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如图2所示,活动发起人可在平台中提前活动通知,活动开展时在LBS(定位服务)技术支持下,教师通过扫码签到进行现场考勤,随后实现现场评课互动,教研员或活动组织者在活动结束后可将活动课件、教学设计、活动新闻等资料到平台上,实现资源入库,为教师后续学习提供资源共享服务。

3.基于学习分析的教师在线实践反思

实践社区关注教师隐形知识的发展,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为教师提供个人协作空间,支持信息聚合阅读、个性化内容与风格配置,为教师提供资讯、云盘、日程、博客等个性化应用。教师通过实践社区将自己的教学案例上传,利用平台提供的S-T分析等学习分析工具,[8] 对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根据生成的分析报告进行教学反思。也可将教学案例提交给专家,专家利用平台提供的学习分析模型,对案例样本进行分析,对教师所提交的案例给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教师根据反馈意见在线咨询专家并进行研讨和交流。

四、微信公众平台与教师研修空间的整合

微信平台与原有研修平台整合的目的是实现原有资源适用于移动学习平台,有效地将微信自由交互功能用于平台内师生交互。南京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解决了微信公众平台与教师研修协作平台的对接,教师通过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并且实名绑定后便可实现教师研修平台学习、教研及在线实践反思的功能。

1.研修平台与微信用户绑定的功能实现

移动研修平台需要将教师微信中的虚拟身份与研修平台中的真实身份对接起来,实现多平台下教师的统一身份认证,教师可以使用微问移动研修平台教学资源。教师将研修平台的微信公众账号添加关注后,首次使用微信参与研修活动时,微信服务器会将教师的数字身份识别标识(ID)发送给教师研修平台,返回要求教师填写真实姓名、密码的页面,系统会将信息提交给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进行实名认证,并将ID写入研修平台数据库,从而实现微信号与研修平台的绑定。[9]统一身份认证(UIA)实现了移动研修空间的用户权限识别、管理、控制、授权等。

2.教师移动研修平台界面设计

根据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接口开发规则,设计并开发微信公众平台中教师研修界面,实现与研修平台功能统一。受移动终端设备显示尺寸及待机时间的限制,移动研修平台的用户接口应简洁、直观、易操作,不应设计过于复杂的结构界面。以教研协作社区为例,通过微信教师可以与查看活动公告、扫码签到、听课观测、接受远程培训、参与集体备课并实现个人资源管理等,如图3所示。现场评课环节借助4G信号或活动现场无线AP的支持,教师在活动页面通过简短的语言及时发送自己的感受,让其他学习者第一时间分享交流,起到现场无声的交流与互动。

五、结束语

基于移动互联服务的网络研修与传统的网络研修相比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研修的时空限制,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为教师研修提供了更为便利、多元和自由的选择,构建了一个实用的移动网络教师研修环境和资源沉淀、共享平台。

随着国家“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重点推进项目“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以及区域电教部门逐步推进的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评比,为中小学校进行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教师移动学习创造了硬件条件。目前,国内出现了很多支持学生移动学习的APP,如猿题库、作业帮以及移动教育办公平台等,但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平台扩展教师研修空间,我们还应充分借鉴国内成功的网络研修平台及移动学习客户端开发应用的经验模式,开发适合教师职业特征的移动研修平台,为区域教师研修培训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屹,许哲,张帆.沉浸理论对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构建的指导[J].现代教育技术,2010(5).

[2]钟启泉.教师研修:新格局与新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

[3]杨孝堂,陈守刚.泛在学习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12.

[4]周震,朱敬东.移动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教师研修平台的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4).

[5]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6]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

[7]徐锦霞,钱小龙.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MOOCs教学系统构建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