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经济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第1篇: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发展战略

一、武汉城市圈的概况

城市圈是一种要素高度聚集的区域经济网络系统,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57年就提到了城市圈的界定。至今大多数研究者所作的是一种地理学含义上的概括,即都是圈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形态或城市空间系统。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主要指武汉以及在其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构成的城市圈,又“1+8”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面积达5.80万平方公里,2007年总人口3139.79万人,以占全省31.2%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省51.7%的人口,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圈域。

武汉城市圈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得中独后的区位优势,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是带动中部地区接起的“龙头”。在湖北这样一个农业、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省份,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能够大量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把数以千万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使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口走向城市,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带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发展工业化这个角度看,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形成的产业聚集效应,可以促进城市圈各类产业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配置,为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省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出探索。

尽管武汉城市圈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大半壁江三”的地位,但与我国其他发展较快的城市圈相比,无论是整体实力还是平均水平都有较大差距,自身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因此,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促进武汉经济圈经济增长,是非常必要的。

二、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发展状况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逐步深入,为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对加快实施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圈内粮食经济发展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做到勇于创新,善于落实。要坚持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用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大胆的闯,用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新发展。

(一)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是促进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武汉城市圈内建立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互补性强,圈内各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不同,区域间粮食生产的发展状况也不平衡。根据具备良好合作基础。

粮食产量、商品量、消费量等情况,可以划分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也有粮食产销基本平衡区。因此必须要根据各自情况制定不同的粮食经济协作规划。

近年来,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武汉城市圈粮食产销合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产销合作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保证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当前,圈内粮食行政总理部门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支持和鼓励产销区的粮食企业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多种粮食市场主体开导产销合作,逐步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的合作格局,使产区生产的粮食有稳定的销路,销区需要的粮源有可靠的保障,实现了粮食合理、有序、顺畅流通,促进了粮食总量和区域供求平衡。

(二)以服务“两型社会”建设为切入点,探索推进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合作的新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各地对能源、资源有着强烈需求。但现实状况是,我国不仅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利用率低下,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别无选择,必须放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点是“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粮食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还有很大的差距,面临很多挑战,必须在粮油加工生产中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在粮食储藏环节中大力推行绿色储粮,减少化学药剂对粮食的污染。确保粮食安全体系在工作中,就是要有节约资源的意思和理念,要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在生态事前保护与事后建设上要向事前保护为主转变,在污染自理与污染预防上,要向预防为主转变在发展粮食经济中要在体现尊重自然规律上做好工作。

三、粮油企业的发展态势

(一)经营规模逐年扩张,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目前少数民营企业不仅单个企业规模向大中型发展,而且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二)建立公司制和股份制,向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部分民营粮油企业正在初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改造股权结构。私营粮油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由于起步晚,建立公司制的比重较低,且多数很不规范,与《公司法》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少数规模较大的私营粮油企业正在逐渐摆脱家庭经营模式的束缚,积极推行公司制模式。

(三)转变经营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少数规模较大的民营粮油企业正在努力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四)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在规模较大的民营粮油企业中逐步树立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改变企业的文化构成,调整产品结构,逐步摆脱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局面。

四、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全市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多为家庭式作坊,进入粮油工业统计范围的只有32家。企业资产总额一般都是几十几百万元,上1000万元的只有25家,上亿元的仅有5家。日处理能力100—200吨企业15家,200—400吨企业6家,年处理能力2万吨以上企业中有26家,5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10家,全市规模化的粮食加工企业少,且点多面广,分布比较分散。有的企业地处偏僻,不利于产品外运,打入外地市场;有的企业虽交通便利,但各自为战,相互打压,内耗严重,尤其是稻米旺销季节,诸多企业争相抢地盘、争客户,相互设防、相互抬压粮价,束缚了企业发展和提升规模效益。

(二)加工能力大而不精。我市粮食加工企业中从事粮食初级加工者较多,精深加工者较少,相当大比例的粮食是以原粮投放到市场,并没有通过加工转化以及精深加工而把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在全市大米加工企业中,有色选、抛光、小包装工艺设备的主要是龙头企业,除粒粒晶、油中王、克明面业、口口香等少数几个企业外,其它企业不具备科技研发能力,绝大部分粮食加工业多为初端产品,绝大数产品仍以米、面、油传统产品为主,品种单一,仍停留在原粮加工率不高,加工度不深不精的状态,企业创造市场需求的空间和能力有限。所有这些直接制约着我市粮食资源利用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粮油加工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形成。

(三)粮油品牌杂而不强。作为产粮大市,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尴尬现实是:我市的粮油品牌杂而不强,尽管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商标有115个,但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仅有1个,荣获湖南省名牌产品仅3个。虽然有几个在全省叫得响的牌子,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只有“豪丰米业”,总体上知名度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大。

(四)发展空间定位过于狭隘。我市作为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至今为止,除豪丰米业、禾丰米业、潜江巨鑫粮油集团等极少数企业外,我市的绝大部分企业仍然将企业发展的空间局限在市域境内,这与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大产业的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定位严重地制约了我市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

(五)内部管理简单粗放。武汉市粮食加工企业多为家庭式企业,内部管理简单粗放,成本核算观念不强,设备不计折旧,生产不算成本,难以反映其效益的真实性,市场营销自成一体,单打独斗,信息滞后,产品知名度和信誉低。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普遍缺乏粮油产品精、深加工所需要现代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以致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进一步发展。

(六)产能过剩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矛盾凸现。受市场利益的驱动,粮食加工企业纷纷上马,但在粮源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半数以上的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五、考虑促进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发展对策

(一)合理区域布局,科学制订粮食加工企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粮食行业的领导,组织粮食、发改委、农业、产业化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从实际出发,科学制订区域内发展粮食加工企业的中长期规划。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要合理布局,做到产能相适应,有效利用粮食资源,引导理性投资,克服盲目发展。要严格实行准入监管制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投产即倒闭的窘境。

(二)优化粮食品质,推进粮油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生产优质粮源是企业原料保障和产品质量保障的根本,是企业的第一车间。积极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立自己标准化优质粮油基地,从抓种子培育着手,重点培育具有原产地标识的绿色、有机、无公害的优质粮油品种,为粮食加工提供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同时,大力发展粮食订单经营,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探索公司+中介+基地+农户+标准+质量监督的产业化模式,建立种子培育、种子供应、田间管理、技术培训、质量检测到全程监管体系。

(三)整合粮食加工资源,打造粮食强势品牌。通过引导企业采取兼并、联合、收购、股份合作、贴牌等形式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限制,整合粮食加工资源,实现企业技术、设备、信息、市场、人才、品牌共享。重点打造稻米以豪丰米业、禾丰米业、潜江巨鑫粮油集团的核心标杆企业。实施以品牌立企,以各牌兴企战略,以现有品牌资依托,推进品牌资源整合,积极申报以武汉城市圈地理为标志的粮食品牌。延长产业链,发展粮深加工,大力开发适合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营养米、米糠油、饴糠、稻壳纤维板等产品。鼓励优势企业以品牌产品为核心,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经营,打造强势品牌。

(四)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提高科技水平。引导企业加强科研机构和院校的联系,构筑以科技合作与交流为切入点,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靠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增加科技含量。打破传统家庭用人观念,不拘一格引进吸收优秀专业人才,采取各种方式培训现有人才,培育造就一支懂管理、善经营、高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五)导入现代管理模式,促进粮食加工企业良性发展。引导企业摒弃“小富即安,小进即满”传统观念,导入现代管理模式,强化现代经营理念,加强核算观念,在各个环节实行成本管理;在提升劳动效率上实行人文管理;在工业流程、机械配型、设备更新改造上实行技术规范管理,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生产性自有资金投入,有计划、分阶段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通过龙头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路子,促进粮食加工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基地化建设,从根本上加快武汉市粮食圈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立涛.浅谈当前国有粮食企业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粮食经济,2009(8).

[2]罗峦.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D].湖南农业大学,2001.

[3]吴潇.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政府作为问题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1.

第2篇: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城市作为人类的重要聚集地,对于绿色植物的渴望也变得更加迫切。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园林的建设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这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产生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园林建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欠缺创新技术。

(2)生态环境效用与城市景观建设不统一。

(3)园林规划重建设轻管理。

(4)整体规划与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总的来说,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人员的规划手段和方法以及设计能力还比较低,有些城市不重视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缺乏管理和监督,从而使城市整体规划和设计水平不高。

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环境也跟着日益恶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担心居住环境的质量。城市景观设计师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追求崇尚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近年来,在国内现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城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建设园林景观,展现园林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园林景观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将园林规划放在城市生态建设的高度上去思考,并根据气候特点、自然风貌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等差异,营造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当前,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体现出如下特点。

2.1把园林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一些城市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地布局园林景观,使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得到了均衡发展。

2.2完善了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理念

一些城市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坚持创新发展与科学管理相结合,依据本市的发展现状、景观风貌、历史文化等实际状况,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独特,切实可行性的园林景观规划理念。

2.3创造了一批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一些城市从实际出发,为满足城市规划的整体需求,通过有效的景观设计突出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完善了园林绿地系统,创造出了指标先进、质量良好、环境改善、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运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绿化作品、标志性园林景观雕塑和游乐设施,在园林系统绿地的布局上形成了包括块状绿地、带状绿地、楔状绿地和混合式绿地 4种空间布局和模式,达到了全面展现城市乡土风情,提升城市品位的长远目标。

2.4引进了先进园林景观建设的施工工艺 许多城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注重行业创新,不断学习既有的先进工艺,以多种手段并用,在园林建设中引进并综合应用电子产品、霓虹灯、仿生学、音乐喷泉等新工艺和新产品,增加了园林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现代气息。

2.5开始了节约园林的探索与推广 许多城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自觉与不自觉地探索出了节约园林的理念,在园林建设中推广运用乡土树种、天然雨水及生产生活污水回收净化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循环利用、RED 及太阳能照明等。

三、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策略

3.1 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城市环境的设计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以及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应注意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进而掌握其认知与使用空间规律。现代城市环境的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将满足使用与功能要求为其首要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注重人性方面的追求是不容忽视的。

3.2重视水景设置,实现动静合一

对于园林来说,拥有山、水,才能有灵气,自古以来城镇都是依水而建,因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注意水景的设计。园林在进行水景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到其水质,其次是水形成的景色。同时还应注意水的补充、排泄、净化等一系列的问题,真正做到生态园林。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的循环流动,进而产生溢水、涓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进而提高其含氧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居住区的美好意境。

3.3 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地域特征与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的挖掘城市的主题文化、植被特色和环境等重要的潜质,进而营造城市独特的艺术氛围、历史文化以及绿色环境背景。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方文化运用到城市园林建设之中,充分体现城市园林的个性。园林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以及特色的重要方面。园林的景观设计首先应理清城市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与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与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宗教、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景观之中,因而增加园林景观的地域性以及文化性,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与吸引力。

3.4园林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其生态理论

第一,应注意优化园林的布局结构。在城市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中,应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协调好城市绿地与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城市功能分区间的关系,着眼于整体的城市生态环境之中,将自然引入城市。因而可以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充分发挥城市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第二,选择本地带野生或者栽培的建群种。追求城市绿化的个性与特色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目标,地区之间因气候、土壤条件的差异造成植物种类的不同,乡土树种是表现城市园林特色的重要载体。使用乡土树种使其更可靠、廉价、安全,充分发挥城市园林建设的作用;第三,应注意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每种植物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植物本身并没有低劣好坏之分,关键是如何利用这些植物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因此,在植物配置中,应尽量挖掘植物的各种特点,考虑不同植物的搭配,切实增添园林的色彩及其个性特色。

结束语

我国的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起步较晚,整体规划设计水平还不高,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还有有比较大的距离。未来的园林景观建设已经是现代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文明程度的象征,现代城市的园林景观应本着高标准建设,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建设成为一项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 程绪珂,胡运骅主编.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 [美] PeteMelby,TomCatheart编著.可持续性景观设计技术———景观设计实际运用 [M] .张颖,李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俞孔坚,李迪华.可持续景观 [J] .城市环境设计,2007(1):7-12.

[4] 安画字.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J] .山东林业科技,2004 (6) .

第3篇: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现状;发展趋势;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作用

1.1 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维持

城市在飞速的发展,环境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树立环保理念,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良好城市园林建设对环境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是十分有利的。

1.2 城市园林建设,有利于发展民族文的化特色

在网络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的今天,由于标准化和商品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城市的特色。一个城市想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就得借助自然的力量设计城市园林景观,使得城市当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沉淀色彩。

1.3 良好的城市园林景观,有助于丰富城市居民生活

城市居民每天忙于生活奔波,所以城市园林景区可以提供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身心的放松,并且缓解压力,是一个绝佳的生活休闲场所,所以,良好园林景区,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2、目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现状

2.1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不遵循实际情况,造成成本浪费

在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起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的有:当地的经济环境、社会人文、地形地貌、资源等等因素。有些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园林景观的时候,只注重高档次的要求,忽视了城市的实际情况,这样的话就会使得增加了大量资金的投入,当时却得到了不理想的社会效益,如此巨大的反差,就不能发挥最大效用的投资,浪费了成本。

(2)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追求形式主义,缺乏立体和层次的实用性

有些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的的时候,优先对对园林风格、手法和形式进行考虑,但是对功能方面的重视程度就不会太高,所以在设计园林景区设施的时候就只会注重形式上的美感,对基本便民设施的功能就忽略了,对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就无法满足,使得城市园林景观失去真正的使用价值。

(3)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雷同,设计简单

随着城市和文化的发展,很多西方文化开始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所以人们开始憧憬欧式浪漫情怀。所以很多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的时候就开始效仿西方简约、浪漫情调,但是缺乏了解文化本身的内涵,所以设计就只停留在不断简单复制的层次上,这样的话,很多城市园林景观在风格上趋于雷同,简单粗糙的设计,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根本就不能体现出文化的涵义。

2.2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等方面的特点

(1)在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结合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一些城市当中受到重视,优先坚持生态环境原则,在布局园林景观的时候力求科学地布置,均衡的发展了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对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理念进行完善

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有些城市结合了创新发展和科学管理,依据该城市的发展现状、景观风貌和历史文化等实际状况,逐步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性的园林景观规划理念,并且保持科学性和独特性。

(3)在设计城市园林景观的时候,开始探索和推广园林节约

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当中,很多多城市自觉与不自觉地开始探索园林设计节约的理念,推广和运用乡土树种进行园林建设,生产生活污水和天然雨水进行回收、净化和利用,分类循环利用生活垃圾,使用RED 和太阳能照明等等。

3、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3.1 树立符合当代城市发展要求的生态园林理念

按照当代化城市发展要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做到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应该走生态城市建设之路,使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既达到美化城市、推动旅游、增进经济效益的目的,也要以城市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以开放式绿地形态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工业园区之中,让城市不再是一个个绿色区块,而是弥漫于园林城市整体的“绿色液体”。政府要主导,民众要参与,家家要栽花,户户要绿化,使阳台、屋顶、甬道、墙面、门前、屋后,无不披上绿色的盛装。

3.2 立足当代城市整体发展要求规划长期目标

所谓当代城市建设,是指通过最优秀的人才激活最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材料与工艺,降低城市建设与运转的各类成本,提升城市的各项配套系统功能与效率,增强城市的经济价值与经济发展的活力,节能、低碳、环保、绿色、高效、宜居。园林景观的设计者们要把现代城市的建设理念、发展总目标与城市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做到布局合理,设计出满足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体系和方案,做到城市的景观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发挥园林景观对城市正在进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有的推动作用。

3.3 遵循生物多样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

以注重生态优先为原则,在园林生态景观设计上,遵循生物多样性,注意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生态与景观兼顾,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协调植物间的关系,增加生态效益;以注重适地适树为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引进树种为辅,讲求科学,适地适树,宜草则草,宜树则树,努力形成城市个性化的园林绿化特色;以注重因时绿化为原则,紧紧抓住春季重要时节,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建设,防止园林绿化建设反季节施工,避免严寒酷暑种植绿化影响苗木成活率和绿化生长效果。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植物群落,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植物群落,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达到理想的绿化、美化、净化效果。

3.4 兼顾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三者间的必然联系

一是在生态城市园林建设方面,要遵循“以小为主,中小结合”的原则,空间绿化要与绿地建设相配套,进行多层次的绿化。以城市规划学、生态学、植物学等学科理论为支撑,应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进行种植,使城市生态建设向草坪、植被、乔木、灌木等多层次立体混交发展。二是城市园林绿化在重视整体环境的同时,要逐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重视生态小区的建设。三是生态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长远与近期、整体与局部的利益关系。

3.5 明确人性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主题

以人为中心,关注园林景观的使用者,设计出人性化、使用便利,让人产生愉悦感的园林景观,是园林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要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要体现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

3.6 多学科高度综合应用性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特征

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是园林学、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园艺、林学、文学艺术等自然与人文科学高度综合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城市园林设计师不仅要用感性的眼光,更要用科学和理性的方法去观察和研究自然与环境,要用科学的手段指导城市园林建设。园林设计师还必须密切与资源、生态、生物、水保、哲学、社会学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学者们的交流与合作,产生新观点与新思路,博采众长,以不断提高整体规划设计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利于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同时,未来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已经是现代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和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在设计中了解发展趋势,遵循设计原则,从而保证园林景观建设真正符合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4篇: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城市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建设生态城市已经为世人认可并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途径,因此加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建造高质量的园林是城市发展前景中不可缺少的日趋重要的一项工作。

一、概念探讨

传统的园林称“PARK”或“GARDEN”,l9世纪下半叶以后称“LANDSCAPEARCHI— TECTURE”即“景观”。园林设计的因素包含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与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路和场地,植物种植,置石,假山与小品的设置等。是文科与工科的贯穿、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交融、在广义建筑学中与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共同组成一个学科和建设的系列。而绿地是城市用地的一种类型,指以有生命的绿色植物种植和覆盖的用地。建设绿地的行为称绿化。林学、农学、园艺学和园林学等都是与绿化相关的学科而各有其本门研究的范畴。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城市绿地系统的专项规划,而城市景观不仅有绿化的要求,更要着眼于园林城市建设。说绿就是美是不全面的。园林不仅是绿,还有美学和园林艺术的内容。

二、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盲目照搬缺乏个性

良好的园林景观应能充分体现其特有风格和地方特色,并可充分体现区域内文化底蕴及历史内涵,而国内现实中的园林景观往往盲目照搬照抄发达国家模式,导致欧美式园林在国内遍地开花,街道失去原来个性,大量照搬照抄现象导致多条街道雷同现象和可识性缺乏,甚至有的设计人员忽视了园林内道路的作用导致行人在草坪上踩出道路,或不结合当地环境及气候特征而盲目引进奇异树种,最终导致植株死亡率高,资金浪费现象。

2.违背以人为本的原则

正常的设计过程应是接收到设计任务后首先应花费大量精力研究风格、手法以及形式等,同时应充分考虑其功能,但现实中往往忽略其功能而乐道于其形式上的美,或将其功能定位于休息桌椅、集散场地以及活动广场等基本需求,而不能充分认识到该类温饱型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民的需求。

3.讲究气派忽视细节

在设计过程中存在只重视视觉上的宏伟、气派而忽视工程后期投资及管理成本,不能充分结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情而盲目同发达国家相比,诸如近年兴起的草坪热大多因后期维护成本过高而纷纷流产;或仅偏重图画效果而忽视实际感受,导致尺度不宜人,其它如对气候、土壤、水文以及地下基础设置等基础资料掌握不充分,或对历史人文景观及现实环境调查深度不足,均导致设计同实际情况相差较大

4.城市园林建设的意识普遍不高

受经济条件以及观念的制约,很多城市依然没有意识到园林建设在城市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影响,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认识不足。只是一味的追求气派,难以从其自身的功能以及市民的需求出发,只是盲目的追求景观,忽视城市绿地的实用性与生态效益。因此,很多的城市在园林建设上往往片面的追求眼前暂时的利益,将绿化放在次要的地位,忽略了城市长远的发展。

5.园林植物配置缺乏生态学的指导

园林植物配置应尊重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生长规律,否则就难以生存下去。但是有一些城市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往往不切实际的对植物进行配置,比如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者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强的乔灌草结构却十分少见。园林在种植植物时,不仅要考虑其固有的生态习性,而且还应注意其自然地理条件特征,切实发挥其效用。

三、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策略

1.摒除盲目模仿,因地制宜创新设计

随着园林景观对生态学以及社会进步需求的不断进步,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摒除传统设计理念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并应能够提高人们的自然志向,最终实现人们可在观察及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意识到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借鉴其他园林优点时应先要考虑其条件是否适合,考虑所要的植株是否能够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及环境温度等,并通过认真研究以提高园林景观的生命力,全面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水平。

2.应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个性化设计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城市环境的设计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以及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应注意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进而掌握其认知与使用空间规律。现代城市环境的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将满足使用与功能要求为其首要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注重人性方面的追求是不容忽视的。

3.遵循美学原则,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城市的文化特征

园林中的植物文化是城市精神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植物树种选择和配置要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l)遵循美学原则现代植物种植设计在遵循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根据植物的观赏特性和美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注意主体树种和次要树种搭配,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不同的季相草本花卉与木本花木相结合,注意林缘线和林冠线的变化。形成主次分明、疏朗有致、疏密相间、层次和色彩丰富、季相景观明显的植物景观。

(2)与周围环境相配合,注重植物自身的文化性植物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观赏特征,与其他造景要素相配合,可使得园林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声色俱佳。

(3)注重对乡土树种的运用在园林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或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取上都应强调主体,注重对乡土树种的运用,以表现园林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风格。

4.园林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其生态理论

(l)优化园林的布局结构。在城市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中,应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协调好城市绿地与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城市功能分区间的关系,着眼于整体的城市生态环境之中,将自然引入城市。因而可以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充分发挥城市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

(2)选择本地野生或者栽培的植物品种。追求城市绿化的个性与特色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目标,地区之间因气候、土壤条件的差异造成植物种类的不同,乡土树种是表现城市园林特色的重要载体。

(3)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每种植物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植物本身并没有低劣好坏之分,关键是如何利用这些植物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因此,在植物配置中,应尽量挖掘植物的各种特点,考虑不同植物的搭配,切实增添园林的色彩及其个性特

参考文献:

[1]何敏贞.简议城市园林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4).

第5篇: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244

0 前言

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环境信息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国家信息化想要快速发展,需要城市环境信息化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城市环境信息化发展可以不断的改变、优化城市环境,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各大城市都非常注重城市环境问题,想要改善当下糟糕的环境,作为环保部门对保护城市环境和治理工作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如果环境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环保部门就不能进行及时的管理,所以,需要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1 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现状简介

1.1 管理机构建设颇具成效

自我国建设了环境保护总局信息中心以来,各级环保部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许多重大的建设项目都依据建造完成,这一切都促使各省、市积极开展环境信息工作,并设立了多个环境信息中心。当下,我国国家、省及一些重点地市几乎都建设了三级环境信息机构,环境信息队伍正在我国落地生根、逐渐成长壮大。

1.2 基础网络建设

我国各级环保部门将办公自动化与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项目作为核心,建设了环境信息机构和基础网络,环保局卫星通信专网在我国省级环保局实现了全覆盖,还有121个市级环保局实现了覆盖,并与我国87个全自动水质监测站直接对接,总局与以下省级环保局间不再使用公文纸张传递信息,实现了电子传输。

1.3 政府门户网站与内部办公平台建设

我国省级环保局与大部分市级环保局基本都在当地建设了网站与区域网办公系统。通过网站,可以将许多环境、政务信息传递给社会。这些网站与办公平台的建设,不但极大的增强了环保部门的服务水平,使环境信息与大众互动、沟通更方便,同时推动了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化与廉政工程,积极促进了保护环境的传播工作。

1.4 应用系统建设

我国环保总局为了满足环境管理工作的需求,组织研发了业务应用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环境统计、监测及污染源治理等环境信息管理系y网络已建设完工,集合了国家环境管理运用、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打造了一个完整的环境保护综合信息平台。

我国政府针对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帮助其建设发展。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有许多环节没有落实到位,不能满足社会和人们的需求,所以,今后的发展工作仍十分艰巨。

2 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未来的发展道路,需要我国上下各级环保部门共同努力,为实现环境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而奋斗。

2.1 环境管理部门应按照规范化和制度化进行建设

针对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应当出台与之相符、针对性的制度,进行管理和约束,帮助其井然有序的平稳发展,因此,环境管理部门应按照相关制度,对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管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环保部门要发挥功用,对各个区域内信息化建设实施统一的调度、安排及指导工作,使各级环境信息化管理部门不断的发展壮大和健全,逐步实现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使各个管理部门都做到物用其极;其二,不断增强环境信息化管理部门的业务能力与管理水平,将所有的规章制度加以健全,设立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通过规范化建设来加快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速度,确保其发展质量。

2.2 强化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推动信息化建设发展

强化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需要政府部门推行一套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首先,推动环境信息数据库不断完善和发展。环境信息数据库是环境信息系统的根本,可以推动、指导环境信息系统快速建设。

一般而言,环境信息数据库主要涉及环境背景数据库、环境法律法规标准数据库、污染源数据库、环境质量信息数据库及环境信息代码库等五大部分。其次,应当促使网络平台与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向标准化发展,使其更加完善,确保环境信息共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环保部门应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督促各级城市加快建设,尽快实现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

2.3 环境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要不断扩大

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不但需要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更需要专业的科技人员投入建设。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是紧密相连的,两者缺一不可,应该同步进行。在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一个专业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出谋划策,策划出合理的发展方案与规划路线,指导其建设。在此过程中,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工作,可以在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内部进行人才培训,又或者外聘一些专家开展讲座,通过积极的培训工作,训练一批可用之才用于环境建设工作,同时宣扬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推动环保内部人员更自发、踊跃的投入工作,以此提高环保工作的整体效率,不断加快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

3 结语

伴随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再加上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重视,相信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会越来越健全,改善当下污染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效、科学的保护环境。虽然环境保护工作困难重重,更有许多问题不断滋生,但是在我国政府环保部门的正确引导之下,通过各级部门与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城市环境将得到质的改变、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成.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4):189.

第6篇: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市经济 产业布局 城乡制度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贵州城市涉及9市11区,具体包括贵阳市7个区、钟山区、西秀区、红花岗区、汇川区、清镇市、仁怀市、赤水市、凯里市、福泉市、都匀市、兴义市、铜仁市和毕节市,所涉地域范围24112.13平方公里。

经济总量快速上升。1978年至2008年,贵州城市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如图1显示,国内生产总值从217,616万元上升到16,434,093万元,30年内绝对量增加75倍多;绝大部分年份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5.51%;1980年代波动幅度较大,1990年代增长率有所回落,但波动幅度较小,2000年以来呈加速发展态势。

图1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城市经济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过30年的发展,贵州城市经济产业结构逐渐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如图2显示,一产和二产比重已分别从21.06% 、55.97%下降到7.22%、47.52%;三产比重从22.97%波动上升到45.27%。这表明,城市经济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图2 贵州城市经济三大产业比重变化趋势

城市经济占全省的比重上升。我们选择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个指标,分析城市经济在贵州全省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如图3显示,1978年至2008年,城市人口从553.95万人增加到934.89万人,所占全省比重从20.62%上升到24.65%;国内生产总值从46.68%增加到49.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从18.85%波动上升到45.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从46.00%增加到63.49%。这些都表明城市经济已成贵州省经济的重要构成。

图3 城市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的变化趋势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1978年至2008年,贵州城市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建成区面积从76平方公里上升到822平方公里,城市供水管道从230公里上升到7720公里,供气管道从451公里增加到2694公里,实有道路从184公里剧增到3837公里,城市排水管道从214公里上升到4796公里,公共交通运营数从326标台上升到4715标台,客运总量从7053万人次上升到103383万人次,园林绿地面积从1037公顷增加到41841公顷,主要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均成倍增长。

贵州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投资拉动。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之一。1978年至2008年,贵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城市GDP的比重从9.47%波动上升到51.82%,1997年之前上升较为平缓,1997年至2003年呈跃升态势,2003年后在50%上下波动,经济增长的投资驱动态势明显。

工业、服务业带动。三十年间,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波动中上升,目前已近90%。工业、服务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得到明显强化。

产业布局的优化。产业布局的优化也是贵州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前,出于国防考虑的“三线”建设使工业呈“山、散、洞”的特点;改革开放后,这些工业得到了重新布局,相当部分搬到了城市,壮大了城市经济规模,也带动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20世纪末期兴起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更是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布局的优化,城市的产业集聚效应更为明显。

制度垄断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前,制度垄断的优势主要以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农业税费的形式表现出来,21世纪以后则表现为市场优势和国有资源的垄断经营,尤其是城市政府从农村土地征购中获取了相当的超额地租,土地财政现象相当明显。

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阶段判断

过度依赖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投资渠道有限,固定资产投资多集中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从而导致大部分年份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0%。近年来,通过加大民生投入和刺激消费,过度依赖投资的增长动力机制有所改善。

经济要素选择偏好。贵州城市经济已达全省GDP的一半,但城市人口不及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是因为城市鼓励资金等要素的聚集,而忽视或限制了人口的聚集。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力度的加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措施逐渐加强,城乡消费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刺激,但由于市场极化效应的客观存在,资金要素选择偏好依然存在,单向度的集聚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缺乏增长极引领。贵州城市体系布局相对分散,城市之间空间距离较大。虽然国家确立了以贵阳市为核心的黔中经济区,但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城市间的功能定位不明确,产业间的关联度较弱。可喜的是,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和快速铁路网的建成,贵州城市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增长极之间的时间距离大为缩短。

城乡制度衔接不畅。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制度仍然双轨运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体系将城乡区隔开来;城乡内部制度体系也不完全统一,经济要素流动不畅,关键领域制度改革有待突破,从而影响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动关系,我们选择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城市化率判断贵州城市经济的发展阶段。2008年城市人均GDP为2585美元,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分别为7.22%、47.52%、45.27%,城市化率为50%以上。对照参考指标(表1)可以看出,从人均GDP看,贵州城市经济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从三产产值看,处于工业化后期,从城市化率看,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贵州城市经济应是介于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两个阶段之间。

表1 贵州城市经济发展阶段主要参考指标

注:A代表第一产业,I代表第二产业,S代表第三产业。

加快贵州城市经济的对策思考

加快城乡制度改革进程。新阶段应加快城乡土地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保制度以及户籍制度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消除人为障碍,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市经济发展。

加速贵阳增长极发展。应该依托高速公路网和快速铁路网,围绕贵阳市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促进贵阳增长极的发育;以行政主管联席办公会为主要形式,建立黔中经济区区域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合作的常态化;以贵阳为中心,加快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实现无缝连接;消除区域间要素流动的障碍,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根据各地区的功能定位,明确主导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加快贵阳在制度改革方面的进程,发挥贵阳在全省的示范效应。

促进产业集聚。根据贵州城市经济的发展阶段判断,应该结合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磷化工、煤化工等特色产业群,合理配置各类产业园区,优化产业布局,发挥集聚效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优惠政策,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积极筹办产业承接园;完善产业集聚机制,促进企业、科研院所与政府的协作,加大创新力度,提高集聚效果。

第7篇: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SPF实验动物环境工程建设投资高,能源消耗大等问题的分析,介绍了净化空调节能技术的应用,认为空气定向流技术是SPF实验动物环境工程净化空调节能技术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净化空调 空气定向流 节能

1 SPF实验动物环境对净化空调技术的要求 2 SPF实验动物环境净化空调技术的现状和问题 3 净化空调节能技术在SPF实验动物环境中的应用

第8篇: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一、建设现状与产业亮点

1、规模大,类型多

目前,全市已累计建设13.8万户,其中城区0.1 3万户、泽州13.5万户、高平3.8万户、阳城3.4万户、陵川1.3万户、沁水1.6万户。建设中,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其中在阳城、沁水、陵川等散户养殖基础较好、农户居住相对分散的贫困地区发展户用沼气5.1万户;在城区、泽州等养殖小区集中地区,发展小型沼气工程115处、0.75万户;在高平、泽州等规模化养殖场和秸秆丰富、农户集中的地区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48处、2.59万户,发展纯秸秆沼气工程11处、1.36万户;在阳城、泽州、高平等集体经济较好的地区,建设秸秆气化站97处、3.5万户;另发展生物质炉0.5万户。

2、投入大,项目多

2007年,市政府出台了每户扶持1500元的保底承诺,各县(市、区)也出台了按通气户数每户县级补助500元的相应政策,其中高平市还针对沼气工程将此补助标准提高到2000元。2003~2011年,我市共争取省以上各类农村能源建设项目102个、涉及农户8.5万户,市级安排各类项目185个、涉及农户5.3万户。工程总投资5.52亿元,市以上补助2.65亿元,其中市级1.43亿元、争取省级资金0.66亿、国家资金0.56亿元。

3、影响大,关注多

从影响来看,农业部已把我市列为我省唯一、全国十个“循环农业示范市”之一。从范围来讲,沼气秸秆气已普及到了全市30%的农户和70%的村,它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用煤变用气)、农业的生产方式(化学农业转向循环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广大用户及政府、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极为关注它的综合效果和发展前途。

二、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

近期调查显示,全市沼气秸秆气综合使用率仅为60%,其中户用沼气61%、小型沼气站33%、大中型沼气站54%、秸秆气化站69%,陷入了使用率下降、效益下滑的新困境。

1、使用率大幅下降

散户养殖退市、农村人口转移、日常管理怕麻烦,造成了户用沼气池的使用率大幅下降。

由于散养成本较高、疫病较难控制、市场风险较大等原因,我市散户养殖大幅下降。目前,全市散养户已从2006年的11万余户,降到了今天的1.6万户。人口向城镇集聚的速度加快,农村人口逐年减少。2011年,全市乡村的人口107.99万人,仅占总人口的47.25%;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16.85个百分点;另外有17%的农户游荡在家乡和打工地之间。一个沼气池一次大出进料需320元,自己去干嫌麻烦,别人服务怕出费。调查显示,在弃用和报废的沼气池中,48%因不再养殖而缺原料、37%因常年外出务工、7%因村庄合并或住房搬迁。

2、主要原因

集体经济萎缩、管理成本上升,而三沼产品及服务价格达不到其应有的价值,是造成许多大中小型沼气站、秸秆气化站及服务网点负债经营甚至停运的主要原因。

我市100%秸秆气化站、30%大中型沼气站和60%的养殖小区沼气工程由村集体建设管理,福利供气。煤炭资源整合前,集体有点收入,可以负担工程的运行费用;整合后,加上盲目创办村级企业、实施“XX通”“XX全覆盖”等工程,不但没了收入反而增加了债务,据估计全市有村级债务近60亿元。集体经济萎缩了,而人工费及各种成本却在急速上涨。一个气站,燃煤、电费、工资等每年需十几万元;由于收入低,习惯福利用气的农户,一时难以接受按成本收费;而农产品价格低、沼肥使用麻烦、成本高,沼肥只靠农户自觉的使用,未变成沼气站的收入。服务网点服务对象收入低、支付能力有限,用户分散又加大了服务成本,现在也是“有场无市”。目前,全市因经济原因而停用的小型沼气站有74处、占64%,秸秆气化站有25个、占27%,大中型沼气站4处、占7%。另有9处气站因接煤层气而停用。

3、政策与机制问题

面对以上形势,配套政策不能及时跟进、科学的运管机制没有及时建立,加剧了产业效益的整体下滑。

目前,大部分的集中供气站还未建立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服务网点未建立合同约束、严格考核、绩效挂钩与激励机制。

三、开拓创新,促进我市的沼气事业迈入良性发展轨道

为实现“气化晋城”,计划至2015年,全市新建小型沼气135处、大中型沼气53处、秸秆气化站15处、秸秆成型代燃15处、太阳能利用5万户、水电代燃和煤层气用户879户,使全市30万农户用上清洁能源。抓机遇、拓思路,我们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使沼气事业步入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1、市场预测与发展机遇

(1)市场需求还很大。

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渴望用上卫生方便的清洁能源。特别在贫困农村和煤层气难以延伸的地区,沼气是最佳选择。

第二,以沼气为核心的循环农业符合安全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特别对养殖企业来说,沼气有“被需求”空间,因为按照有关规定,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就会收取排污费或罚款。

第三,沼气建设一头连着废物处理、一头牵着清洁能源,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的主要抓手,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2)发酵原料还很多。

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我市还有大量的养殖小区、养殖场没有沼气利用设施。到目前,全市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猪场有1000多处,而我市已建的大中小型工程总数只有220余处,大中小型沼气站的建设空间还很大。

(3)通过试点,越来越多的地区认识了秸秆沼气。

粪便原料供应不稳,而秸秆来源广泛。全市每年产生秸秆140余万吨,除秸秆还田、用作饲料和沼气秸秆气原料外等,还有40万吨废弃或在田间地头焚烧,而秸秆沼气可实现秸秆的完全生态循环和高效利用。我市最早的两处秸秆沼气站(高平川起和吴庄)已成功运行4年;农业部试点的高平市酒务村秸秆沼气项目已建成并验收,泽州县西王庄和高平市朱南庄项目正在建设中。截止目前,我市已建成8处、通气1.1万余户,在建4处。在这些项目的示范带动下,许多村和企业热情高涨。

(4)国家政策条件依然有利。

国家发改委提出,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提高沼气补贴标准并加大对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支持力度;财政部对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也有补助政策,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和农业部正实施绿色能源示范县项目;利用国际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可使沼气工程建后有补贴。优越的政策条件,给沼气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工作思路

(1)对农村能源的建设模式和项目扶持有了新思路。

在建设模式上,以发展大中小型沼气集中供气模式为主,积极探索生活污水沼气净化、秸秆固体成型燃料、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太阳能利用等技术,着力培育专业化设计、施工企业和各种专业化的服务与管理公司。

在推进渠道上,努力将沼气建设主动融入我市现代农业、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扶贫攻坚、农村清洁工程等中心工作。

在项目推动上,利用我市建设国家级循环农业示范市在农业部的影响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沼气建设项目、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项目、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项目、乡村清洁工程项目、省新农村沼气项目、国际CDM项目等资金,用项目推动我市农村能源建设综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积极研发和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和工程设备,提高沼气技术和装备水平

(2)按照实事求是分类推进的思路,提高户用沼气使用率。

建设时,都是户用沼气与分散养殖结合在一起。但是,随着散户养殖退市、规模养殖扩大,沁水县找到了一条“规模养殖、网点配肥、市场运作、有偿服务”和“粪便不足秸秆补”的新路子,让因原料短缺而停用的沼气池再次发挥效能。同时,要做好因搬迁和外出务工而暂时不用沼气池安全保护和病修复。

(3)按照市场运作的思路,探索建立高效运管和服务模式。

集体管理福利供气模式效率低下,如采用委托专业化管理模式,可大大提高集中供气站运行效率。从单位工程来讲,此模式更加专业化、规范化,提高了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整个行业来说,有助于产学研的结合和技术进步;从经济上来说,规模化管理降低了运营公司的单位管理成本。另外,要扩大原料渠道。目前大多数气化站是烧玉米芯,因为嫌麻烦很少用玉米秸秆和麦秸。秸秆干馏炭化与燃气集中供气相结合可开辟原料的选择范围。

还要加强日常管理,开展三沼利用,努力增收节支。后续服务方面,要按照“政府承担公益和引导开展市场化服务”的原则,建立绩效挂钩与激励机制。

(4)按照政府购买生态收益的思路,推动出台终端补贴政策。

目前,对沼气项目的支持重在前期,是一种“推力”,缺少市场拉动的“引力”。考虑沼气项目的公益性,消费对象为低收入的农户,按照政府购买沼气工程生态环境收益的思路,建议对沼气秸秆气、沼肥及服务网点进行补贴。同时,建议气站电价执行农用电价格,出台能源化利用补贴政策。

第9篇: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相互影响

城市规划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城市规划局对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各项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政府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来对经济进行引导和调控。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探索出城市生活和生产的合理布局,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市场产业水平和经济发展效率。

城市经济发展并不单单指城市经济水平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还要关注到城市环境方面的发展状况。城市经济发展要考虑到整治、环境、经济等各方面,要进行科学的生产和发展,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要想实现这种绿色、可持续的城市的发展,就必须要制定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的指引下,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城市规划可以使城市的功能结构发生改变,能够开拓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城市规划可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就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如城市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规模以及经济指标、产业布局现状等等各种因素。经济发展的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重点,几乎全国所有城市都完成了上一轮规划的内容和目标,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做了充足的准备。

2、城市规划可以有效的推动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优势。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是国家城市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城市规划的制定中会特别注意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进行引导。注重将销售、供应、办公、服务、娱乐、文化等活动联系起来,使各个场所得到相应的、最适合的发展和市场效益,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力,建成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引入国际资本。

3、城市规划可以在长时期内,合理有序的引导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从整体上对城市今后几年的发展做出长远规划,同时也会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目标进行具体化,使得规划期限与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一致兑现。城市规划的计划性、长远性、具体化,都能真正发挥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此外,城市规划的不到位和不科学、不合理也将会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为城市规划属于政府经济职能管理体系, 它是政府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特殊需要。但如果城市规划没有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调查城市市场的发展结构和体系,它也将阻碍城市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

1、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城市规划制定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的依据。如果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的不清楚、不真实,将会导致城市规划具有误导性和阻碍性。所以,在制定城市规划之前,一定要对城市企业的规模大小、地理位置以及城市的地质水文、地形地貌都调查分析清楚。

2、地区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规划执行起来的速度和质量。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城市规划得以顺利执行的条件和基础。经济基础好的地区使得城市规划的进程加快,效率提高,最终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反之,则会影响甚至阻碍城市规划的执行和实现。此外,由于地区企业分布状况以及发展状况不同,将会直接影响城市规划的制定速度和难易程度。

三、将城市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发生作用的。城市规划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向标和动力,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条件和目标。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两者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将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城市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要依据城市中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潜力。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据调查资料显示,城市规划目前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忽视了农业在城市化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要重视城市中的第一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此外,还要进行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拓宽城市发展新空间。

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要按照城市发展规划的大方向和具体步骤来进行。城市发展规划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向标,所以,城市经济发展中一定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中的各项发展指标,例如要力行环境的保护,绿化工程的建设等各项标准。按照城市规划的步骤脚踏实地的走,就能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结语:

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都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中包含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而城市经济发展又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规划制定和执行的速度和质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在实际城市建设中,一定要将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广雄. 浅议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21) .

[2] 范围,李国庆.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4) .

[3] 奚江琳,钱七虎. 中国大都市地下空间后发优势探析[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