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乡村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数字化;农村医学;职业能力;校本教材
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是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新增设的专业,同期卫生部也明确规定该专业毕业生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资格后,必须到村卫生室和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执业。因此,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特定工作岗位为农村基层的乡村医生。然而,自2010年教育部增设中职农村医学专业以来,多数中职学校教学一直沿用三年制专科和本科教学的模式和课程体系,即学科型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1]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充分暴露了课程体系模式老化、课程设置缺乏新意、课程内容偏离岗位、教材建设明显滞后等弊端。[2]一方面过于偏重理论知识,通常以逻辑讲述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于技能型、服务型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较高的门槛和学习难度导致中职学生更难掌握相关技能,也易造成学习兴趣的缺失。当前已进入数字化时代,中职农村医学专业与之相匹配的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有限,中职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难以驾驭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绝大多数的研究是将视线集中在三年制专科及以上的学科教学改革上。而针对更加贴近基层、有更强实用性要求的农村医学专业,中职教学改革却缺乏有深度的探索。尤其是基于乡村医生特定岗位职能的行为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是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教育体系改革中的空白,需要中职医学教育工作者进行更深入、及时的探索和研究。于是,在学校领导及各级部门支持和帮助下,我们成立了“中职农村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基于乡村医生特定岗位职能的相关研究探索”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本课题由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研究,参研人员由长期在教学一线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和乡卫生院及村医务室的乡村医生组成。近些年教师们最焦虑的是当前“90后”的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数字化时代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学生喜欢看的专业教材。教材是实现教与学的载体,是学生成才成功的路线图,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3]
因此,一年多来,我们首先进行了数字化环境下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共开发编写了《正常人体结构》和《遗传病与优生》两本校本教材,并于2014年9月投入使用,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以农村医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正常人体结构》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为例,阐述数字化环境下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一、研究措施和方法
1.成立校企合作的校本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
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由学校教育教学相关领导、行业(医院)专家、教研部主任、教研室主任等组成。由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为农村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层医生,行业专家除了邀请省、市级医院有高超医疗水平和一定教学经验的医疗专家外,还邀请了来自农村基层医疗一线的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生,这样的专家团队既可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前沿性,更能体现针对职业岗位的适用性和必需性。该委员会主要承担教材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决策之责,具体督导并组织实施教材建设的开发编写工作。
2.成立校企合作的校本教材开发团队
本开发团队主要担任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教材开发编写工作,参与人员除本教研室全体教学人员外,还邀请了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行业(医院)专家。在教材的开发编写过程中,由于企业人员的全程参与,从而能切实做到根据农村医生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导出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提炼教学大纲,指导教师针对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确定医学基础课程的知识需求等,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编写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真正意义上进行了校企合作,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3.培训教材开发人员的信息素养
当前,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90后”和“00后”的中职学生成长在数字化时代,可谓“数字化原居民”。数字化网络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充满了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中职学生每天从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速度和数量,远远超过了我们这些经历了数字化技术从无到有的“数字移民”。如果我们这些被称之为“数字移民”的中职教师没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所开发编写的教材仍然沿用传统经典教材的思路和模式,那就是用前数字化时代的过时模式,来强制教育一种熟练掌握全新数字化模式的新生代,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一本教材在保证其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一定要具有时代特色,并具有创新性、适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否则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对学生是缺乏吸引力的,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还会被喜追求时尚、喜颠覆传统的中职学生所摒弃,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中职教师要及时充电补习信息化技术知识,以提高信息素养。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基本素质、思维方式等才能与时代同行,教师才能编写出符合数字化时代要求的教材。
4.主要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分析法、现场访谈法、专家座谈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进行广泛调研。
以2010年9月江西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农村医学专业《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教学大纲为蓝本,基于乡村医生特定岗位对《正常人体结构》中的各知识点需求,设计“《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调查问卷。对临床乡村医生,我校后续其他医学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教师,和农村医学专业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向乡村医生、教师和实习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各60份,请乡村医生按照他们所在科室的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后续基础和专业课教师按照他们所授课程的知识技能,临床实习同学按照他们实习中所见的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诊疗知识技能,分别对照正常人体结构知识点的需求,如实填写《正常人体结构》的教学内容提纲和要求。最后,对《正常人体结构》调查问卷中的知识点需求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当前中职学生认知能力及学生喜爱的教材编写体例形式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尽可能使我们的教材符合学习心理认知能力及适应学生的情趣需求,而不是让我们的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材。此外,我们还深入到农村基层卫生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现场访谈法、专家座谈法、头脑风暴法等进行广泛调研,进一步掌握农村医生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再进一步分析这门医学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实际需求,以便更好地开展中职农村医学专业基于乡村医生岗位的行为导向教材建设工作,最终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教材与技能的对接。
二、结果及分析
1.分析调研结果、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
从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中获悉,《正常人体结构》不是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内容,因此,我校把本次调研结果以及本教材开发团队全体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临床一线专家的临床经验,作为本次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的主要依据。
新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三方面综合考虑生成:一是调研问卷教学要求中“掌握、熟悉”两项,选择人数之和超过总调查人数1/3以上的内容;二是某一课程教师回答教学要求中“掌握”人数超过一半的教学内容;三是本课程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临床一线专家的临床经验“了解”部分的教学要求认定,主要是认为掌握和熟悉的总人数占调查总人数1/3以下的教学内容;其余部分为熟悉内容。而对极少数调查者认为要熟悉的“人体重要器官、系统的发生”的大部分内容,本大纲已删除,少部分内容已放置“人体胚胎学概要”中,因而新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比原大纲精减了一章。新教学大纲中的“了解、熟悉、掌握”三部分的比例分别为:13%、31.1%、55.9%,符合教学要求。新旧大纲教学要求中的“了解、熟悉、掌握”三部分教学内容的不相同比率达34.72%,此数据说明基于乡村医生特定岗位职能的课程内容设置,实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农村医生岗位需要的对接,教材也实现了与生活、岗位、学生的贴近。
教学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设置,根据特定的学生对象和学制,制定特定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情感目标;教学任务分解、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其解决方法上,体现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实践技能,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其教学效果要达到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于一体,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获取信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教材编写适合职业教育活动新形式
教材主要是基于农村医生特定工作岗位的各项调查研究编写的,即以新编写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为指导,融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的标准,依据当前中职生的心智水平、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格式体例的编排。教材内容和体例上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且能适合项目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职业教育活动新形式,符合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材编写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
主要创新特点:①教材内容:在保证《正常人体结构》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基础上,以新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基于岗位职能,体现教材内容的适用性,使内容贴近岗位;另一颠覆传统的尝试是对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如,把传统教材中最后一章“人体胚胎发生发育概要”提前至第2章,从人体的起源开始,激起学生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兴趣。②学习目标:在表达上打破传统惯例,直接以考点提示形式提出,并在正文中加粗倾斜标注,更能让学生重点关注,同时可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时尚性。③体例编排:符合当前数字化时代中职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在保证教材整体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不走传统套路,增加或突出了病例、拓展链接,执业考试考点、知识要点等板块,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④内容表述:教材内容表述上大胆使用多媒体,以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从而适应学生学习。例如,把传统教材中大幅枯燥乏味的文字,编排成比较表格、流程图、关系结构图等。如,对心脏外形的描述,先归纳为“一尖一底二面三缘三沟”,再把其重点内容列成表格比较;对椎骨的一般形态描述,先归纳为“一体一弓七个突起”,然后对它们的主要特点用表格比较;主动脉分部及主要分支,用流程图形式表示。这种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更符合初中毕业生的心智水平,使学生爱读想读。
4.教材使用已初显成效
创新型《正常人体结构》校本教材,已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校2014级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已投入使用,这种基于农村医生岗位工作能力及数字化环境下的创新型教材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学生尤其喜欢对教材中简明扼要、清楚易记、重点突出的多媒体化表述的内容,利用手机进行拍摄,随身携带,利用碎片化时间和他们喜爱的方式进行学习,以享受学习过程。2013级农村医学专业(75人)用传统教材进行授课,其期中考试平均成绩为67.50±0.23分,而2014级农村医学专业(72人)使用的是该创新校本教材,期中考试平均成绩为80.00±0.26,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谈他的四个职业教育梦想之“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时说过:“职校的教学过程、课程设置、教材必须要改变,要让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他们所能适应的学习方法与职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相匹配。首先从教材建设做起,教材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因此,我们课题组审时度势,在基于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基础上,建设了数字化环境下的《正常人体结构》校本教材。实践证明,学生使用创新型数字化环境下校本教材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边艳芬,高旭.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01).
市委、市政府顺应社会信息化的新形势,年3月。全面启动数字建设,把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的综合信息系统,提高了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数字化促进服务精细化动态化
解到中风十多年,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怎么也没想到数字会改变了生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居民健康数据库。行动方便,为他设立了家庭病房,每月安排医生定期上门进行护理、检查。
也是加强社会管理、更好服务群众的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录入,翔实的数据是数字建设的核心。则是一个繁琐、细致的工作。市把数字建设的数据采集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结合,全市开展信息统一采集,系统掌握群众的居住、就业、社保、计生、教育等多方面基础信息,动态掌握、全面了解群众特别是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实际情况,提高了群众工作的精细化、动态化水平。
市在对部门已有信息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从去年开始。确定了部门需补充采集和完善的信息内容、规范,组建了900多人的市直部门信息采集员队伍,全面完成了部门小平台信息的补充采集和完善工作。同时,将大平台基础信息采集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结合,完善地名标志设置、信息采集试点、调查摸底、规范采集方式和规范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7000多人的统一信息采集员队伍,从年11月1日开始,上门入户现场登记,圆满完成了基础信息的统一采集和录入工作。
数字社区”数字城管”数字卫生”数字教育”数字审计”等一个个信息小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过去各部门各单位分散建设的一个个信息“孤岛”通过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连接。并且相互串联,共同形成一片茂密的信息竹林”社会管理思想、理念、技术和体制实现了全面整合与流程再造,建立了精细化、动态化的全方位社会管理模式,实现了由主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政府的工作效率也得到快速提升。市民彭德亮在月湖区交通街道胜西社区仅用3分钟时间就完成了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个人身份证明,这在过去得要半个多小时。社区主任刘元玲说:以前查找纸质档案费时费力,信息不全的还要上门去核实。现在居民信息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鼠标一点就能找到所要的信息,方便多了
数字化构建严密治安防控网络
市公众平安感调查位列全省第一,年。被评为全省平安感调查公众满意市,治安好转率位列全省第二。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我市着力推进九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和整合工作密不可分。
大力推进天网工程、公安大情报系统、道路交通监控系统、数字乡村管理系统等电子系统建设,市在数字建设中。完成了社区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为群众创造了平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目前,市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天网工程(一期)公安大情报系统、消防应急指挥系统、道路交通监控系统、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天网工程(二期)正在建设实施中,数字城管正在抓紧做好相关建设工作。通过规范审核和整合建设,九大信息化工程不只节约资金1700余万元,而且在运用现代手段,创新治安管理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使我市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社会治安动态管理成为可能。目前,正是因为有了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全市视频监控点达到936个,并仍然在强力推进中。市正朝着建设普及各治安堵卡点、乡村主要出入口、主要街道的视频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目标迈进,系统建成后,乡村主要街道、交通要道、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全面实行24小时视频监控。
市在街面巡逻、社区联防和校园、单位安保等激进社会治安防控手段的基础上,一个融技防、物防、人防为一体的现代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就此拉开帷幕。又增添了网上巡逻、视频巡逻等新的防控手段。同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应急处置能力、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又为“平安”建设编织了一道维护网。
数字化建设综合性多功能服务平台
一个随同着数字建设呈现的新名词,电超市。一个集收费、票务、社区服务、特许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综合性”服务。
全力引进和建设利安社区电超市。目前,市委、市政府通过考察调研、市场分析。第一批20个利安社区电超市已正式运行。市正在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计划在全市乡村设立400个点,将家电百货等商品引进电超市,确保电超市经营的稳定性、临时性。利安电超市象山营业厅营业员说:原来这里周边没有电话费、手机费缴费点,自电超市开通后,大大方便了群众。虽然现在营业额不高、经营内容也不多,但我有信心做下去。
关键词: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023―06[DOll 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04
河北省阳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但是对教育却非常重视。2007年,阳原县教育局参加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开展了在“整体优化”理论指导下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引领,强化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学改革试验,使全县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为了进一步促进县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阳原县教科局于2012年6月申报的“贫困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经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审批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的子课题,并被协会确定为总课题“全国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实验县”。
本课题研究正是探索在贫困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经过三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推进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 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1 建设教育城域网,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课题组以张家口市教育城域网建设为契机,对全县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使乡村学校和县城学校同步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的目标。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含民办学校)全部通过光纤接入张家口市教育城域网,通过该网络平台组建了阳原县教育城域网,并实现了教学点的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城域网建成后,整合了“人教数字校园”、河北远程教育网等教学资源,链接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供全县各学校共享使用,扩大了优质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了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为全县实现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2 创建信息化示范校,打造了贫困地区数字校园
2012年9月投入使用的阳原县第三实验小学,是一所贫困地区按照数字校园标准建设的教育信息化示范校。校园网通过光纤接入张家口教育城域网,学校基本上建成了数字化校园网络环境,实现了以校园网为主干的互联网、校园广播、校园监控的多网融合。同时建设了全自动课程录播教室、网络计算机教室、数字影院。全校有36个教学班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系统,其余教室全部配备了65寸多媒体触控一体机。
数字校园使信息技术的环境与手段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促进了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创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人教数字校园”全面进入了课堂教学。数字校园也为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提供了新的媒介与手段,校园网络及教育技术设备得到了高效率应用,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利用云教育平台提供的资源及教育、教学、教研功能开展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教育教学活动,改变了师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更多地变为自主获取,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借助信息化云教育平台得以逐步实现。
3 加强信息化教学应用研究,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教师有了更加开阔的教学视野、更加开放的教学意识,对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更加自觉的追求。
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完善,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现在,乡村学校和县城学校都通过教育城域网共享了“人教数字校园”资源,并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融合,优化了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了教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4 开展课题研究,促进了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贫困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使信息技术对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得到了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县范围内的培训与各学校的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城乡学校逐步实现了学校管理的信息化,进一步形成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促进了学校管理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通过网络实现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交流,依托教育城域网,通过网络公开课的功能实现了远程课堂教学,实现了学校之间校本资源(电子教案、课件)的共享交流。
二 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为了科学地检验课题研究的效果,课题组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课题研究确实对促进阳原县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1 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对比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二五”总课题组曾经提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要素,即教育环境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均衡。并依此确定了11项二级指标及其对应的47项三级指标,形成了“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阳原县课题组分别以“贫困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开展前(即“十一五”末的2010年)和课题研究即将结束时(2013年)为时间节点,以课题研究所得到的数据为依据,详细填写了《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数据分析。为了节省篇幅,在此只列出一级指标的数据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二五”总课题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曾经给出,当计算所得城乡均衡系数大于0.8时,即可以认为达到了均衡发展状态;在0.6~0.79之间可以认为达到基本均衡状态;在0.4至0.59之间呈不均衡状态;而在0.4以下则为非常不均衡状态。
根据表l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县义务教育区域均衡系数在2010年为0.8596,到2013年为0.9310,经过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均衡系数提高了7.14个百分点,达到了高度均衡的状态;其中和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变化最大,从基本均衡提升到均衡状态。从数据的变化看到了本课题研究对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在高水平发展层次均衡和低水平发展层次均衡的问题。阳原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在本县区域内的教育方面能够有此成绩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其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也正是阳原县今后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2 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影响的研究》一文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信息技术通过对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机会、“学与教”方式、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能够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显著地影响其评价指标的实现。通过相关讨论,我们建立了信息技术与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关系。为了量化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总课题组制定了《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统计简表》,其中“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对应着《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教育环境”要素;“教育资源建设”对应其“教育资源”要素;“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对应其“教育质量”要素。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具体数据加入到《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统计简表》中进行统计,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影响的状况,如表2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过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课题研究,使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得到了提升。现在,城乡学校顺利访问教育城域网的比例均为100%,均衡系数达到了1,利用教育城域网,乡村学校和县城学校一样在教学中引进了“人教数字校园”资源,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学校间的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城乡教师经常应用信息技术的比例均有明显变化。
但是,从上表还可以看出,城乡学校“班班通”的比例(初中0.4、小学0.3)、城乡学校教育资源校均保有量(初中0.64、小学0.59)、城乡小学教师经常应用信息技术的比例(0.67)、城乡小学教师参加本县优质课的比例(0.5)、城乡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的比例(初中0.75、小学0.63)、城乡教师人均发表研究成果数(初中0.67、小学0.63)等方面,不仅处于基本均衡的层面,有待改善,而且更重要的是总体水平偏低,有待提高。
三 课题研究结论
通过几年来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县中小学教育城域网的全面接入,教学资源的全县共享与教学应用,全县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本上实现了同步与均衡,极大地促进了县域均衡发展。全县中小学全部接入张家口教育城域网后,为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实现了学校间的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
信息化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建设是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除硬件基础设施外,还包含教育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几年来,我们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做好乡村薄弱学校的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以信息化为保障打造高效课堂,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一大批乡村青年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最优化。经过教育信息化的洗礼,使教育教学环境与条件得到了全面提升。
(1)以创新的思路,利用网络平台组织选拔文化带头人。
从2013年起,我们尝试利用互联网微博、QQ群、微信平台,将下属七个县(市)文化馆作为主要联络资源,将选拔“基层文化带头人”的内容条件共享,并要求其将所有乡镇(场)的选拔对象所创作的作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在空间公布,做到内容透明、公开,由于在时间、空间的有效利用,使我们最初的选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经过筛选后2013年昌吉地区首批命名了650名基层文化带头人。通过利用网上选拔,既节省了时间,又省去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最基层的文化带头人自创、自编、自演的各类节目的上传,让一些群众喜欢的、来自民间原汁原味的作品得以交流、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利用群众文艺团队的数字化管理,从方式上创新服务机制。
群众文艺团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其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文化创造的原生性、文化传递的普遍性及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的公共文化需求,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便民化的有效载体。为了使昌吉州的民间艺术团队水平上层次,能够有效的安排它们到文化馆内进行活动,由文化馆业务干部进行包干辅导排练,利用这些艺术团队再到基层普及宣传本土民族文化,我们利用微信及互联网平台,合理安排排练时间。依靠社会力量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整合昌吉州业余文化资源,强强联手、共同打造,集中力量建成专业能力强的社团,使其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能够不断涌现出更多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品牌项目和品牌团队,截至目前,文化馆已有管弦乐队、中老年艺术团、健身气功、民族舞等团队来我馆进行活动。打造品牌团队,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均等性及标准化的特性,各团队之间互相通过我们的数字化平台,相互交流、演出,让老百姓享有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3)利用数字平台使基层文化带头人拥有动态交流空间。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形态,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多种文化表现,包括组织、机构、设施的有机组合,其来源于、发端于草根文化,聚合生长于群众生活之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有,享用的精神生活总和。尤其在基层文化活动中蕴藏着及其丰富的百姓喜爱的文化创作资源。昌吉州“基层文化带头人”中有很多来自乡村农民所即兴创作的好作品,既简单又上口,它们总是把最新的党和政府的政策、信息编成小段子或用新疆曲子、花儿演唱等形式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表演,非常生动且容易记住,我们就把一些好的作品放在“基层文化带头人”网络平台共享,让大家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昌吉州所属木垒县东城镇的带头人农民苏娟所编排的宣传村民少喝酒、不吸烟、不赌博、唱“花儿”的小段子就非常受欢迎。如:你打你的麻将,我搞我的演唱;你斗你的地主,我拉我的二胡;你抽你的香烟,我唱我的“花儿”;你喝你的白酒,我跳我的新疆舞;“花儿”越唱心越宽,新疆舞越跳体越壮;你我看谁最健康。诸如此类的用本地方言表演的小段子在农村非常流行,通过这类小作品在农村的普及,既宣传了党的政策,又教育了身边的朋友。这种网络化共享服务,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对“基层文化带头人”进行再培训、再提高的一项非常行之有效的工作途径之一。
2“基层文化带头人”数字化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多年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群众文化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提升着百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基层文化带头人”如一股剂,让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如春风拂面,备受乡村文化骨干的欢迎。笔者通过回顾和认真反思,在“基层文化带头人”数字化管理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第一,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现代化网络体系还不尽完善,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大,网络化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来自最边远山区的“文化带头人”来地区接受培训时就感慨的告诉我们,她们生产队的农民很喜欢唱歌、跳舞,但是没有创作的作品,文化室也没有能上网的电脑,信息渠道不畅通。因此,各级政府如不超前研究并及时解决,势必影响这些带头人的工作积极性。第二,由于受编制制约,基层文化馆人才短缺严重,难以满足群众提出的数字化服务要求;随着数字化培训量不断增加,如不统筹安排,必将影响各级文化馆馆办活动及其他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三,要重视基层文化馆馆长及业务人员的数字化服务观念,防止服务质量下降。实行数字化服务后,全体群文工作者面临的工作量会更大,涉及现代化办公面更宽,承载的任务更重,群众的要求也会更高。如果不能及时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力度,提高超前服务,将会严重影响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3结语
关 键 词:视唱练耳 数字化音乐环境 多媒体系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音乐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20世纪末,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开始应用于我国的音乐教育领域尤其是高师音乐教育领域。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不断得到完善和优化,全国各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发展数字音乐制作技术和在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的教学新模式,已成为21世纪高校音乐基础课发展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如何让视唱练耳教学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数字化音乐环境,使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能满足实践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已成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运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与多媒体系统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视唱练耳课堂教学,基本上与其他专业的课堂教学的授课方式相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架钢琴,教师讲,学生听。在以钢琴为辅助工具的学习环境中,课堂音响来源多为钢琴音色,学生在单一教学手段下接触到的信息与他们所面临的音乐环境严重脱节。通过广播、电视、磁带、CD、MP3等载体承载的多元化音乐千变万化,从音色上来讲有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等;从节奏上来讲有迪斯科、华尔兹、伦巴、探戈、摇滚等;从音乐风格来讲有古典、民谣、乡村、爵士、拉丁、新纪元风格等。而这些音乐在传统的单一钢琴音色及单纯的听觉技术训练中根本无法涉及到,学生在课堂上训练出的听觉实践能力与当前丰富多彩的音乐环境差别太大,使他们经常在音乐实践中感到无所适从,致使学生学习被动、教学进度迟缓,教学效果、考试成绩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音乐文化。
如今,随着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电脑多媒体系统的不断完善,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提高视唱练耳教学质量已成为现实。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存储量、编辑能力及现场改编能力足以使教师的备课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的内容空间得到扩展。多媒体系统能把多媒体电脑的多媒体信息处理功能与音乐设备、音乐软件相结合,以直观、具体、形象的多媒体方式展示音乐教学内容。在计算机上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某些音响效果时,可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之表达的信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接近现实的音乐现象,缩短了学生与实际作品之间的距离,改善了传统视唱练耳教学处于单一音响状态,听觉材料有限和风格单一的状况,并且对其他音乐基础技能教学也具有辅助意义。在视唱练耳课堂上,充分运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这一教学手段,完全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与当代音乐文化接轨,并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型教学,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型教学,使资源教学有限的封闭式单学科成为资源教学无限的开放式交叉学科。因此,将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应用到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应该成为当代高校视唱练耳教师必须掌握的现代教学手段之一。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辅助软件
听觉训练是视唱练耳课程的中心教学内容之一,其重要性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高师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专业起点程度不同、视唱练耳课时偏少且学习年限较短,长期以来,视唱练耳教学多在较低层次上徘徊不前。特别是近年来因招生人数扩大导致近百人的大班上课,使得教师在教学时顾此失彼,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这已经成为严重影响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练习。有条件的学校只要建立一个视唱练耳听觉训练教室,再运用一款合理有效的练耳软件,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均达到有效练习的效果。国内外现在有很多专业的练耳软件,如Ear Master、Auralia等都是很优秀的软件。它们都是以问答的交互形式,寓教于乐的视听方法,让学习者通过软件进行音程、和弦、音阶、节奏、旋律的练习,并且可以由教师设定教学计划与练习难度,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内容。只要在电脑上安装这些训练软件,就可让学生的课外学习无需教师指导,也不用求助同伴,能根据教师或软件的设定进行有目的地练习。学生在视唱练耳听觉训练教室里,不但可听辨上千条不同的听觉曲目(如各时期的音阶、和声连接、节奏等内容),还可以做构唱、视唱练习等。如果学习者能够真正按照教师或程序设定的教学计划,通过计算机循序渐进地学完各项内容的所有课程,其听觉能力必然会大大超过视唱练耳教学大纲所要求达到的程度。这种形式的采用,克服了以往学生训练的盲目性和枯燥性,同时丰富的训练内容和科学的检测方式也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可以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合理运用作曲软件,也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优秀的作曲软件国内外均有很多,如CAKEWAIK8.0/9.0、MW5.0等。只要熟练运用其中的任何一款都可以解决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在以钢琴为教具进行教学时,只要在备课时使用作曲软件将不同音色、音程、和弦、旋律、节奏等训练内容制作好,上课时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播放,就可以使教师在集体训练时到学生中去进行近距离辅导,同时教学内容也可以得到扩展。例如在制作传统视唱练耳的单声部听写条目时就可以按照设计的节奏、音程跨度、速度等相关进度有序增加难度,使用电脑中的MIDI播放器播放,并达到百分百的准确率。因为制作合成的内容,音高节奏准确,可以任意逐小节、逐句随教师意愿及学生的熟练程度进行播放,其速度、音调和示范音色均可随机变化,使教学过程可以随时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调整。再如进行多声部练习时,传统的听觉媒体中,教师的弹奏、CD等一系列不可改变实质操作内容的播放,无法达到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训练的目的,但电脑丰富的可变参数可使我们随心所欲。教师可单独播放每一个声部,逐步叠加至二三声部,在听的过程中可调整每个声部的音量,使其做到用单声部的听觉状态享受多声部的听觉训练,做到适合每一个程度。 运用作曲软件还可以减轻教师不停伴奏的辛劳,教师可在若干视唱曲目中挑出部分曲目,课前制作好音乐伴奏,其中既可灵活运用除钢琴之外的数百种音色,还可以运用不同风格的打击乐器,穿插不同类型节奏,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音色和伴奏风格。一方面学生的视唱练耳训练融入到了实际的音乐作品中来,另一方面不同声部可以从整体音乐结构中剥离出来,让学生对每个声部清晰听辨,为学生以后参加各类型演唱、演奏、合奏、协奏打下良好的听觉基础。此种训练手段不仅能满足学生对音色、音高、和声、现代节奏、乐队合奏、协奏、交响作品等音乐要素乃至整体音乐作品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真正使学生的全面音乐基础能力与实践所需的知识、技能训练做到互相结合。只要熟练运用作曲软件的各项功能,教师将会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既省时又省力,同时取得很好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三、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音乐系统进行教学的能力
作为新环境下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师,要运用好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精力和合理的知识体系。多媒体音乐教学系统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硬件方面: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含声卡、电视卡、Modem等)、投影设备(投影仪、视频展示台)、视频设备(DVD、VCD等)、音响设备(录音卡座、功率放大器、音箱等)、音乐设备(电子合成器)。二是软件方面:主要包括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 中的Word等)、音乐软件(如音序软件、作曲软件、听力软件、打谱软件等)、多媒体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等)。教师除了要对以上这些硬件、软件充分了解并熟练运用之外,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熟悉国际国内相关软件的更新换代,才能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音乐教学系统的能力,使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能够真正与高师数字化音乐教学大环境融合。
参考文献
[1]赵易山、付妮著 《电脑网络时代的视唱练耳、乐理教学》
[2]洪啸音乐教育网, hu99.myetang.com
【关键词】 数字化音乐环境 数字音乐制作技术 多媒体系统 应用 高校 视唱练耳教学
当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我们发现,历史赋予了中国高校音乐教育新的发展契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脑进入了千家万户,于此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全世界利用电脑、互联网进行工作、交流、学习研究的人数不断增长。人们更方便、快捷地利用电脑从国际互联网上查询信息、收集资料、进行知识交流。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此时,高校音乐教育必须抓住机遇,利用科技迅速调整相关课程教学模式,将伴随着计算机发展而逐步成熟的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引入教学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它们的应用不仅关系着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模式的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甚至对我国音乐教育思维也将产生根本的改变。
一、数字化音乐环境中需要教学新模式
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是科技发展的结晶,也是数字化音乐环境不可缺少的技术和硬件支持。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指利用相关硬件和软件对音乐信息进行编辑和整理的技术。多媒体系统包括计算机本身机体和外接设备如:声卡、合成器(或MIDI键盘)、音频制作软件、音源、调音台、数码录音机和MIDI连接线 、投影仪等。计算机可以将来源于音源的信息进行适当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存入硬盘, 然后用制作软件对每个轨道的音乐进行节奏、旋律、音色、像位、混响、延时等方面的编辑处理,再通过音源、调音台、数码录音机将数字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录制为磁带或CD 等声音载体。
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在中国已经为广大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所拥戴。因为其有多方面的应用,在现代音乐制作上,它的地位已不可取代,不论是影视舞台音乐还是广告音乐,计算机音乐事实上占据了主要地位。 其优势在于:易修改性,具有传统乐器及乐队无法达到的声效,具有优良的音质和宽动态等特点。数字化音乐环境及计算机音乐随着计算机和英特网的发展而产生,我们认识到,它们还可以应用于音乐教学中。通过相关软件的支持(如:CAKEWAIK8.0\9.0 、SONAR1.0.0 、 MW3.0、 JAMMER4.0、BAND-IN-A-BOX9.0 等)利用相关设备器材学习作曲、和声、视唱练耳、制作打印乐谱。可以制作各类型音乐,具有即时修改各项内容的功能。当现代科技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是否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呢?在教学中我们即时可以听到所需音响效果,是否比空洞的纸上谈兵先进呢?“技术就是生产力” ,充分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革新高校基础课教学新模式,势必为高校音乐教学带来新的技术革命。
二、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如何适应数字化音乐环境的发展
1, 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代数字化音乐环境
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是对所有学习音乐的学生及音乐工作者的基本音乐能力训练。但是,在教学中一直困扰着教师是:怎样合理安排教学结构?运用什么手段?如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把基本能力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等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成效不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数字化音乐环境中音乐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性和学生的吸收能力已远远超出了教育者的想象。在以钢琴作为辅助工具的学习环境中,课堂音响来源多为钢琴音色,传统的单一钢琴音色及单纯的听觉技术训练已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教学进度迟缓、学生学习被动,使教学效果、考试成绩、学生实际需掌握的音乐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无法保证。因为以钢琴为音色主体、伴奏主体的视唱训练和以其为打击乐器使用的练耳训练已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音乐文化。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或通过磁带、CD、MP3等载体承载的多元化音乐现象往往会使他们迷失。摆在他们面前的音乐千变万化,数字化程度太高!从音色上来讲有:弦乐音色、木管铜管音色、打击乐音色、电子乐器音色、合成音色;从节奏上来讲有迪斯科、华尔兹、伦巴、探戈、摇摆、摇滚等;从音乐风格来讲有:古典、民谣、乡村、爵士、蓝草、拉丁风格、非洲风格、新纪元风格等。在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现象面前,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听觉究尽应该如何来适应数字化音乐环境。
学生面前的困惑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传统模式教学与当代音乐环境脱节的现实。如今随着高级音色采样技术和电子合成技术的高度发展,电子乐器的逐步完善,以及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电脑多媒体系统的不断完善、音序软件的不断更新使改善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成为可能。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提高视唱练耳教学质量已成为现实,将它们结合运用到教学中完全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即与当代音乐文化接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存储量、编辑能力及现场改编能力足以使教师的备课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的内容空间得到极至扩展。人机交互、反馈及时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于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可以通过多感官进行,而用多媒体表达的信息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计算机上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某些现象的发生或再现时,可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能让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接近自然和科学。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运用的数字化环境中,视唱练耳教学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2, 数字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
将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严肃地应用到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已渐渐成为当代高校视唱练耳教师必须掌握的现代教学手段之一。它一方面有效地丰富了传统听觉训练;另一方面缩短了学生与实际作品之间的距离,改善了传统视唱练耳教学处于单一音响状态,听觉材料有限和风格单一的状况,并且对其它音乐基础技能教学的辅助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视唱与听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以钢琴为教具进行此项教学时,教师一定会遇到训练音色单一,要不断反复弹奏,无暇顾及学生学习效果的难题。教师可以事先运用电脑多媒体系统制作好训练内容如:不同音色音程、和弦、旋律、节奏、伴奏。上课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对视唱曲与练耳内容进行编程、自动播放,从而使教师在集体训练时得以到学生中去进行近距离辅导。同时,在视唱训练时更可以减轻教师不停伴奏范唱的辛劳,因为制作合成的内容,音高节奏准确,可以任意逐小节,逐句随教师意愿及学生熟练程度播放,其速度、音调和示范音色均可随机变化。只要合理运用系统的编程功能,教师将会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既省时又省力,同时取得很高的效率和质量。以视唱伴奏为例,教师在若干视唱曲目中挑出部分曲目,课前制作好音乐伴奏,其中即可灵活运用除钢琴之外的数百种音色,还可以运用不同风格的打击乐器,穿插不同类型节奏,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音色和伴奏风格。为学生以后参加各类型演唱、演奏、合奏、协奏打下良好的听觉基础。在制作的音乐伴奏下,一方面学生的视唱练耳训练融入到了实际的音乐作品中来,同时对不同声部可以从整体音乐结构中剥离出来,让学生对每个声部有清晰听辨,这样的听觉训练即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又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另一方面学生所获得的是从音色、节奏到音乐情绪的立体的多方位的音乐感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更好地帮助学生及早适应多元化的音乐发展,并且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增强社会竟争力。这样的训练手段同时满足了学生对音色、音高、和声、现代节奏、乐队合奏、协奏、交响作品等音乐要素乃至整体音乐作品的吸取。通过使用新的数字化音乐技术手段,新的音色,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视唱练耳课作为基础课的目的是什么?过去由于设备的落后,多着重训练音乐的基本属性即音高、音强、音值。如今有了先进的数字化音乐手段,有高科技色备和软件所提供的大信息量,使得基础课也完全有能力承担音色感、音乐的情感属性及多元化节奏感等音乐本质的训练。
素有“音乐灵魂”之称的节奏在视唱练耳教学的训练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也是最具有训练难度的。因为节奏训练要求精确性的掌握和不同风格的把握。电脑音乐系统内具备全人类发明的几乎所有代表性的打击乐器效果,统称“鼓机”功能。它不仅音真,而且表现力度具有手感,从全套爵士鼓到木鱼,从拉丁鼓到梆子等百余种打击乐器都能从合成器的键盘上或音源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每一种打击乐器又可以任意编成节奏型,可以即时播放,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即时改变速度、力度,与传统日常节奏训练时教师用跺脚拍掌、用嘴干喊“哒哒哒”进行教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其效果和效率有天壤之别,。
3、优秀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
合理运用优秀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也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澳大利亚RISING公司以其优秀的《Auralia》进入视唱练耳软件领域。《Auralia》包含26课分属于4个主要课题:音程和音阶,和弦,节奏,音高和旋律。①音程与音阶中包括:音程的比较、音程的听辨、音程的视唱、音阶的听辨、音阶的视唱、复杂的音阶、复杂的音阶视唱。②和弦部分包括:终止式的听辨、和弦的听辨、和弦的视唱、和弦进行的听辨、复杂进行的听辨、音块的听辨、爵士和弦的听辨、爵士和弦听辨视唱、爵士和弦进行的听辨。③节奏部分包括:拍号的听辨、节奏的听写、基本节奏型的听辨、基本节奏型的听写、节奏模仿、节奏风格的听辨。④音高和旋律部分包括:对位视唱、旋律听写、音符听辨。其中各部分由易到难分不同的级别,有大量的习题供选择,并伴随正确答案。
《Auralia》提供了大量在线帮助,每一课都有相关的理论背景和交互式教程,以及教程的使用方法。它为教师提供了大量可以自定的选择,虽然不能增加新的课题,但是可以加进新的和弦类型,编辑现有的和弦类型,改变某些术语。用它作测验非常简单。可以从菜单进入,让学习者为一次测验命名,决定哪一个课题和级别,题目的数量和允许出错的次数。学生登录以后程序就会通知他有一个测验,让其选择题目同时显示其过去的测验成绩。有的学生更希望能够增加课题。检测音高的功能给程序增加了趣味。在视唱练耳听觉训练教室中《Auralia》也能够连成大的网络,供更多学生同时使用。这是一款卓有成效的练耳软件,适用于多种程度的学生。它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软件的辅助下学习基本的视唱练耳课程,软件能够对学生的练习给以评判。据悉中音公司已完成该软件的汉化工作,这无疑对其推广和应用起很大帮助。
《EarMaster Professional》(可译为“练耳大师”)是另一款交互式多媒体听觉训练教学软件。它包括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的性质及音高听辨;原位与转位和弦的音高听辨;长短不一、风格各异的四声部和声进行听辨;数十种调式音阶的类型及音高听辨;十多种拍子类型,1-6小节长度的节奏视奏、节奏模仿、节奏对比练习;4-12小节不等的旋律听记等十项训练内容。每一项训练内容又根据不同的练习难度分别设定为10-60课不等。
《EarMaster Professional》有着极强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例如:(一)在音程性质听辨中,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在同度至两个八度之间设定听辨材料的范围、听辨的音域、旋律音程或是和声音程、旋律音程的进行方向是上行还是下行或是上下行交替出现。(二)在音程的音高听辨中,可以设定是否指定调性、是否显示调号、是否显示旋律音程的第一个音域和声音程的低音、参考音是单音或是调内和声进行等等。(三)在和弦听辨中,可以设定听辨材料的范围、听辨的音域、柱式和弦或是分解和弦、分解和弦的进行方向是上行或是下行。不但可以听辨传统和声范围内的各种和弦材料(可以选择只听自然音三和弦、七和弦、甚至只听各种增六和弦),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现代和声的和弦材料进行听辨。(四)其余各项练习内容如音阶、节奏、旋律、四部和声等,都可以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根据教学要求自行设计每一课的训练内容。
《Auralia》和《EarMaster Professional》这两款软件不仅可以在视唱练耳课的课堂教学中使用,还可以在学生的课后练习中广泛使用。如果学习者真正能够按照教师或程序设定的教学计划,通过计算机循序渐进地学完各项内容的所有课程,其听觉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必然会大大超过视唱练耳教学大纲所要求达到的程度。同时单一的听觉技术训练和音乐本体得以完美结合。
与教师待遇、名誉、地位密切相关的职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和教师群体的现实利益与价值诉求。但对很多农村教师来说,职称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这项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地位的制度还存在着不尽合理之处,有悖公平发展的制度伦理。
许多地方对职称实行“名额配给制”,即一所学校的初、中、高级职称的人数是精确划分的,其比例是以单位职称人数为基础的。这样一来,学校习惯的做法就是以人员的资历、工作年限为核心,在“按资排辈”的惯例下,教师要么“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要么自轻自艾,闷闷不乐,甚至还有些校长以人际亲疏为标准,或将职称评审当成“权钱交易”。身处如此逼仄的环境,无论新老教师,都可能会变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制度本身不是目的,但好的制度会成为一种良性职业生态和坚实职业伦理的保障。制度的优化当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和经济利益掣肘,重新考量职称评审标准,取消“名额配给制”,实施具备条件“自然晋升”的评聘制度。既然是专业技术标准,是否应立足于建立一个城乡教师都认可的标准,这标准不仅仅要有结果评价,还要有过程性评价,更要避免以城市教师为中心。尤其是在教育教学成果的评价中,应摆脱唯结果论、唯成绩论的数字化考核,更凸显人性化的过程测量,要考虑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比如,是否可以考虑给在乡村从教多年的教师适当增加权重。
在实行职称“自然晋升制”的同时,应正视城乡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结构上的天然差异及城乡教师专业水平的客观差距,给农村教师同等的甚至是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机会,以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水准。应启动农村教师的专项培训计划,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多平台,在教育科研、教学比武、荣誉奖励等诸多机会中让广大教师看到希望。毕竟职称是与收入挂钩的。当上升渠道被彻底打通、板结的城乡地域格局被彻底摒弃、人人的价值预期都可以充分兑现之时,也许就是迈出困局的第一步。
另外,要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务之急是解决好乡村学校教师配备的问题。农村学校的老师往往身兼数科,甚至得全科教学。学科教师配备不全,势必造成乡村教师长时间、高强度的跨学科教学,怎么可能有精力和时间在教学专业领域内有更好的发展呢?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库;高职英语教学;应用
高职院校要实现英语教育的信息化,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代表的硬件是基础,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为代表的软件是关键,其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是核心。数字化资源库中的资源不但信息量大、易传输,便于教学,而且集音像、图片、文字、动画于一体,使语言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形象具体。数字化资源库应用于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课外活动,能够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字化资源库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精读课中的应用
英语精读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综合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建设英语数字化资源库时,要建设与课程和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库。精读课的课程资源库包含课程文档和课件视频两部分:课程文档有课程大纲、教学计划、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详细的电子教案;课件视频有每个教学单元的课件、MP3格式的课文音频以及其它与教学相关的英语音视频等[1]。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库中的图片、文本、课件、音频、视频等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资源库为课堂教学服务。
以《实用英语综合教程》(Book l)中的Unit 2“Rock and Roll”为例,教师提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包括阅读课文、听课文音频、了解文章大意、查阅所涉及的新词汇和短语。在导人时教师先播放一段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的视频,让学生对摇滚乐有个感性认识,然后再听英国的甲壳虫乐队的作品及国内崔健的歌曲,以了解摇滚乐的特点及国内外的摇滚乐发展现状。课文学习可采用篇章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topic sentence)、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主题(theme)。接下来学习语言知识点,可以播放课件,着重讲解重点词汇、习惯用语、固定搭配以及俚语等[2],要求学生掌握。在讲解课文中关于美国的蓝调、乡村音乐时,教师播放一些歌曲如约翰・丹佛(John Denver)演唱的Take MeHome,Country Roads等;讲述猫王的生平时,教师可展示一些猫王演唱会的图片、视频片段及歌曲如Love Me Tender的音频文件等。课文串讲完毕,则让学生做课后的阅读练习以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可安排一些课堂活动如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或要求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等。这样,精读课就不再是单一枯燥的课文阅读和知识学习课,而成为能够调动学生视、听、说各种感官,集音乐欣赏、文化了解、知识吸收、活动参与于一体的语言活动课。总之,通过恰当地利用课程资源库中的资源,教师可以寓教于乐,圆满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在听说课中的应用
听说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听”是“说”的基础,“说”可以促“听”,把“听”和“说”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听力资源库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可以在听力资源库中建音频库、视频库,必要时配备文本、图片、动画等,并将其中的听力资源分级以方便不同水平的学习者使用。口语资源库中的资源应围绕口语教材或会话主题(如问路、购物、旅行、就餐、求职等)进行建设,口语资源也可以分级,如有配套的音视频供观摩则更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库中的英语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以“听”为主、以“说”为辅,或以“说”为主、以“听”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时间的安排上,教师要把握两个“三分之一”的原则,即“主”的时间占三分之二,“辅”的时间占三分之一;严肃听说内容占三分之二,休闲听说内容占三分之一。
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Bookl)的Unit3为例,在进行听力部分(关于问路)的教学内容时(以高职院校两节课连排,时间90分钟为例),可以调取资源库中的相应听力资源,先让学生听教材内容并完成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并给予一些听力方法上的指导(这部分即以“听”为主的部分占三分之二时间,40分钟);然后教师把关于问路的英语表达法和常用句型总结出来,可能时辅之以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掌握并进行对话表演或练习(这部分即以“说”为辅的部分占三分之一时间,20分钟)。在完成教材学习内容(即严肃听说内容共60分钟)后,教师留出30分钟的时间进行休闲英语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听力水平从资源库中选取一段大约5、6分钟的英语视频(如最新的英语动画片《冰雪奇缘》等)播放,第一、二遍可以带英文字幕,教师对其中的生词进行讲解或要求学生查阅。当学生能够理解并看懂后可以播放第三、四遍,这时要不带字幕的,以训练其听力。当学生看没有字幕的影片也可以听懂时,教师可利用剩下的约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把影片的内容试着用英语复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使“听”、“说”结合,而且实现了讲练结合和劳娱结合,能够消除学生在单一学习模式下的倦怠,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在写作课中的应用
英语写作资源库包含三个写作资源分库:普通写作资源库,介绍普通的记叙文、说明文及议论文的写作;学术写作资源库,针对高职院校课程和科研的学术写作,如毕业设计、学术论文等;实用写作资源库,各种实用文体,如信函(申请信、邀请信、祝贺信、感谢信、介绍信、求职信等)、留言、便条、通知、名片、传真、请柬、海报、启事、广告、简历、说明书等的写作。每个写作资源分库中不但下设范文库,为学习者提供本族语文章及中国学生的优秀习作;还有语料库,包含各种文章中常用的词语、表达法和句子;写作知识库,介绍各种语言知识、主题知识,文体的写作格式和要求等;写作练习库,其中要有各种练习如改错练习、写作练习及其参考答案供学习者使用。资源库应用于写作教学,能为课堂贮备丰富优质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
以西方国家最常用的感谢信(letters of thanks)教学为例,英语教师可采用英语范文仿写法,即从仿写到原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信心[3]。教师从范文库中选取几篇典型的英文感谢信,让学生了解一下其形式和内容,指出感谢信的使用范围――当西方人收到朋友赠送的礼物,得到别人的帮助,受到盛情款待时,除了当面致谢,他们还会写信以表谢意。教师首先启发学生从范文中总结出感谢信书写的三个步骤:表达感激之情并说明原因;详述对方给予的帮助;再次表示感谢并表达回报的愿望。接下来从写作语料库中调出英文感谢信的常用句式并要求学生掌握:Thank you very much for…,Iamwriting to express my thanks for…,l am writ-mg to show my sincere appreciation for…(开头常用).I must thank you again for your gener-ous help,I am most grateful for your gift,Ifeel most obliged to thank you once more(结尾常用)。最后教师从写作练习库中寻找一两个作文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英文作文仿写或原创。当作业完成后老师可以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文请学生参与评改或评讲,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将一些典型的错误句子等收集起来供学生参考借鉴。
二、数字化资源库在高职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要真正实现英语教学的信息化,高职院校除了要建设英语数字化资源库,还要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利用数字化资源库和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辅助英语教学的优势。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能够为师生提供集学习、答疑、作业、考试等教学任务于一体的虚拟空间[4]。作为一门公共课,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课时少、所授信息量有限等缺憾,而有了数字化英语资源库和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就能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源,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自主学习,不但使学习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保证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英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某一门或某几门课,或者某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制作成网络课程到教学平台上的课程资源库中,并设定其开放权限。学生选取该门课程后,可以通过各个单元或章节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听力音频、文本图片等资料等进行学习,然后可完成相关的练习。师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收发学习资料,也可以完成网上作业的布置、提交和批改。教师在线辅导时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加以指导,也可以了解学生作业情况并给出每次的作业成绩,还可以开发试题库,为学生提供在线测试。学生完成一定学时的学习后,综合其平时的作业成绩和期末的在线测试成绩,系统可以自动生成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这样某些英语课程和教学内容不需要纳入课堂教学安排计划,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种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库自主学习课程的模式既节约了课堂教学资源,又能使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数字化资源库在英语课外活动的应用
英语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高职院校负责英语教学的部门可以组织一些社团如英语沙龙、英语俱乐部、演讲协会、翻译协会、戏剧协会等,并以这些社团为依托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如英语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口语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书法比赛、英语翻译比赛、英语写作比赛等)、英语讲座、英语技能培训、英语夏令营、英语文化艺术节(讲英文故事、朗诵英文诗歌或散文、唱英文歌曲、做英语游戏、英语知识抢答、表演英文小品或短剧)等。数字化资源库能为高职院校的师生开展英语课外语动提供充足的资源基础,如资源库中的口语、翻译、写作和竞赛材料能够在赛前供教师进行培训和学生进行练习;资源库中的讲座、演讲、歌曲和影视资料可供师生在举办各种活动时进行观看、学习和模仿。而在举办这些课外活动时,组织者可以把整个活动的过程完整地录制下来进行保存,事后对这些视频进行编辑,必要时加上中英文字幕等,然后选择其中优秀的部分放入英语数字化资源库。这样,资源库为课外活动提供了资源,同时,课外活动也为资源库积累了资源。
在进行英语短剧表演时,指导教师可从数字化资源库中直接调取英文剧本,或者把英语影视中一些适于表演的场景的对白提取出来改编成英文剧本,也可以从资源库和网络搜集相关资料自己编写英文剧本。选择、改编或编写剧本要注意语言难度适中、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表演;主题鲜明、健康向上,这样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综合素质[5]。以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为例,在确定了剧本之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收集相关的中英文资料,如莎士比亚的生平、《威尼斯商人》的中英文译本、电影及评论等;然后通过朗读、讨论来让学生了解、体会、分析剧情和人物。在对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排演剧本。首先要排除语言障碍,对一些较难的和易读错的单词进行识别和纠音,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台词;然后通过听录音和看视频来体会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如Shylock的贪婪、可悲,Antonio的镇定、无畏,Portia的机智、坚定;最后学生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创造性发挥,用语言、动作、表情,加上服装、道具、场景、音乐的配合,最终把剧本再现出来。英语表演不但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训练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挖掘整合校本及网络教学资源,加快英语教学资源库的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给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和教学环境;英语教师则要有效使用数字化资源库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资源,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精心组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培养他们的英语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总体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淑敏,基于网络教学平台英语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5).
[2]林英,英语精读课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篇章教学[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2):82-83.
[3]陈桂花,大学英语写作综合教学模式探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0):59-64.
一、数字化音乐环境中需要教学新模式
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是科技发展的结晶,也是数字化音乐环境不可缺少的技术和硬件支持。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指利用相关硬件和软件对音乐信息进行编辑和整理的技术。多媒体系统包括计算机本身机体和外接设备如:声卡、合成器(或MIDI键盘)、音频制作软件、音源、调音台、数码录音机和MIDI连接线、投影仪等。计算机可以将来源于音源的信息进行适当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存入硬盘,然后用制作软件对每个轨道的音乐进行节奏、旋律、音色、像位、混响、延时等方面的编辑处理,再通过音源、调音台、数码录音机将数字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录制为磁带或CD等声音载体。
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在中国已经为广大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所拥戴。因为其有多方面的应用,在现代音乐制作上,它的地位已不可取代,不论是影视舞台音乐还是广告音乐,计算机音乐事实上占据了主要地位。其优势在于:易修改性,具有传统乐器及乐队无法达到的声效,具有优良的音质和宽动态等特点。数字化音乐环境及计算机音乐随着计算机和英特网的发展而产生,我们认识到,它们还可以应用于音乐教学中。通过相关软件的支持(如:CAKEWAIK8.09.0、SONAR1.02.0、MW3.0、JAMMER4.0、BAND-IN-A-BOX9.01011等)利用相关设备器材学习作曲、和声、视唱练耳、制作打印乐谱。可以制作各类型音乐,具有即时修改各项内容的功能。当现代科技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是否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呢?在教学中我们即时可以听到所需音响效果,是否比空洞的纸上谈兵先进呢?“技术就是生产力”,充分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革新高校基础课教学新模式,势必为高校音乐教学带来新的技术革命。
二、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如何适应数字化音乐环境的发展
1,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代数字化音乐环境
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是对所有学习音乐的学生及音乐工作者的基本音乐能力训练。但是,在教学中一直困扰着教师是:怎样合理安排教学结构?运用什么手段?如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把基本能力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等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成效不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数字化音乐环境中音乐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性和学生的吸收能力已远远超出了教育者的想象。在以钢琴作为辅助工具的学习环境中,课堂音响来源多为钢琴音色,传统的单一钢琴音色及单纯的听觉技术训练已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教学进度迟缓、学生学习被动,使教学效果、考试成绩、学生实际需掌握的音乐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无法保证。因为以钢琴为音色主体、伴奏主体的视唱训练和以其为打击乐器使用的练耳训练已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音乐文化。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或通过磁带、CD、MP3等载体承载的多元化音乐现象往往会使他们迷失。摆在他们面前的音乐千变万化,数字化程度太高!从音色上来讲有:弦乐音色、木管铜管音色、打击乐音色、电子乐器音色、合成音色;从节奏上来讲有迪斯科、华尔兹、伦巴、探戈、摇摆、摇滚等;从音乐风格来讲有:古典、民谣、乡村、爵士、蓝草、拉丁风格、非洲风格、新纪元风格等。在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现象面前,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听觉究尽应该如何来适应数字化音乐环境。
学生面前的困惑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传统模式教学与当代音乐环境脱节的现实。如今随着高级音色采样技术和电子合成技术的高度发展,电子乐器的逐步完善,以及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电脑多媒体系统的不断完善、音序软件的不断更新使改善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成为可能。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提高视唱练耳教学质量已成为现实,将它们结合运用到教学中完全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即与当代音乐文化接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存储量、编辑能力及现场改编能力足以使教师的备课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的内容空间得到极至扩展。人机交互、反馈及时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于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可以通过多感官进行,而用多媒体表达的信息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计算机上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某些现象的发生或再现时,可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能让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接近自然和科学。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运用的数字化环境中,视唱练耳教学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2,数字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
将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严肃地应用到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已渐渐成为当代高校视唱练耳教师必须掌握的现代教学手段之一。它一方面有效地丰富了传统听觉训练;另一方面缩短了学生与实际作品之间的距离,改善了传统视唱练耳教学处于单一音响状态,听觉材料有限和风格单一的状况,并且对其它音乐基础技能教学的辅助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视唱与听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以钢琴为教具进行此项教学时,教师一定会遇到训练音色单一,要不断反复弹奏,无暇顾及学生学习效果的难题。教师可以事先运用电脑多媒体系统制作好训练内容如:不同音色音程、和弦、旋律、节奏、伴奏。上课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对视唱曲与练耳内容进行编程、自动播放,从而使教师在集体训练时得以到学生中去进行近距离辅导。同时,在视唱训练时更可以减轻教师不停伴奏范唱的辛劳,因为制作合成的内容,音高节奏准确,可以任意逐小节,逐句随教师意愿及学生熟练程度播放,其速度、音调和示范音色均可随机变化。只要合理运用系统的编程功能,教师将会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既省时又省力,同时取得很高的效率和质量。以视唱伴奏为例,教师在若干视唱曲目中挑出部分曲目,课前制作好音乐伴奏,其中即可灵活运用除钢琴之外的数百种音色,还可以运用不同风格的打击乐器,穿插不同类型节奏,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音色和伴奏风格。为学生以后参加各类型演唱、演奏、合奏、协奏打下良好的听觉基础。在制作的音乐伴奏下,一方面学生的视唱练耳训练融入到了实际的音乐作品中来,同时对不同声部可以从整体音乐结构中剥离出来,让学生对每个声部有清晰听辨,这样的听觉训练即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又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另一方面学生所获得的是从音色、节奏到音乐情绪的立体的多方位的音乐感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更好地帮助学生及早适应多元化的音乐发展,并且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增强社会竟争力。这样的训练手段同时满足了学生对音色、音高、和声、现代节奏、乐队合奏、协奏、交响作品等音乐要素乃至整体音乐作品的吸取。通过使用新的数字化音乐技术手段,新的音色,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视唱练耳课作为基础课的目的是什么?过去由于设备的落后,多着重训练音乐的基本属性即音高、音强、音值。如今有了先进的数字化音乐手段,有高科技色备和软件所提供的大信息量,使得基础课也完全有能力承担音色感、音乐的情感属性及多元化节奏感等音乐本质的训练。
素有“音乐灵魂”之称的节奏在视唱练耳教学的训练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也是最具有训练难度的。因为节奏训练要求精确性的掌握和不同风格的把握。电脑音乐系统内具备全人类发明的几乎所有代表性的打击乐器效果,统称“鼓机”功能。它不仅音真,而且表现力度具有手感,从全套爵士鼓到木鱼,从拉丁鼓到梆子等百余种打击乐器都能从合成器的键盘上或音源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每一种打击乐器又可以任意编成节奏型,可以即时播放,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即时改变速度、力度,与传统日常节奏训练时教师用跺脚拍掌、用嘴干喊“哒哒哒”进行教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其效果和效率有天壤之别,。
3、优秀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
合理运用优秀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也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澳大利亚RISING公司以其优秀的《Auralia》进入视唱练耳软件领域。《Auralia》包含26课分属于4个主要课题:音程和音阶,和弦,节奏,音高和旋律。①音程与音阶中包括:音程的比较、音程的听辨、音程的视唱、音阶的听辨、音阶的视唱、复杂的音阶、复杂的音阶视唱。②和弦部分包括:终止式的听辨、和弦的听辨、和弦的视唱、和弦进行的听辨、复杂进行的听辨、音块的听辨、爵士和弦的听辨、爵士和弦听辨视唱、爵士和弦进行的听辨。③节奏部分包括:拍号的听辨、节奏的听写、基本节奏型的听辨、基本节奏型的听写、节奏模仿、节奏风格的听辨。④音高和旋律部分包括:对位视唱、旋律听写、音符听辨。其中各部分由易到难分不同的级别,有大量的习题供选择,并伴随正确答案。
《Auralia》提供了大量在线帮助,每一课都有相关的理论背景和交互式教程,以及教程的使用方法。它为教师提供了大量可以自定的选择,虽然不能增加新的课题,但是可以加进新的和弦类型,编辑现有的和弦类型,改变某些术语。用它作测验非常简单。可以从菜单进入,让学习者为一次测验命名,决定哪一个课题和级别,题目的数量和允许出错的次数。学生登录以后程序就会通知他有一个测验,让其选择题目同时显示其过去的测验成绩。有的学生更希望能够增加课题。检测音高的功能给程序增加了趣味。在视唱练耳听觉训练教室中《Auralia》也能够连成大的网络,供更多学生同时使用。这是一款卓有成效的练耳软件,适用于多种程度的学生。它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软件的辅助下学习基本的视唱练耳课程,软件能够对学生的练习给以评判。据悉中音公司已完成该软件的汉化工作,这无疑对其推广和应用起很大帮助。
《EarMasterProfessional》(可译为“练耳大师”)是另一款交互式多媒体听觉训练教学软件。它包括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的性质及音高听辨;原位与转位和弦的音高听辨;长短不
一、风格各异的四声部和声进行听辨;数十种调式音阶的类型及音高听辨;十多种拍子类型,1-6小节长度的节奏视奏、节奏模仿、节奏对比练习;4-12小节不等的旋律听记等十项训练内容。每一项训练内容又根据不同的练习难度分别设定为10-60课不等。
《EarMasterProfessional》有着极强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例如:(一)在音程性质听辨中,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在同度至两个八度之间设定听辨材料的范围、听辨的音域、旋律音程或是和声音程、旋律音程的进行方向是上行还是下行或是上下行交替出现。(二)在音程的音高听辨中,可以设定是否指定调性、是否显示调号、是否显示旋律音程的第一个音域和声音程的低音、参考音是单音或是调内和声进行等等。(三)在和弦听辨中,可以设定听辨材料的范围、听辨的音域、柱式和弦或是分解和弦、分解和弦的进行方向是上行或是下行。不但可以听辨传统和声范围内的各种和弦材料(可以选择只听自然音三和弦、七和弦、甚至只听各种增六和弦),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现代和声的和弦材料进行听辨。(四)其余各项练习内容如音阶、节奏、旋律、四部和声等,都可以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根据教学要求自行设计每一课的训练内容。
《Auralia》和《EarMasterProfessional》这两款软件不仅可以在视唱练耳课的课堂教学中使用,还可以在学生的课后练习中广泛使用。如果学习者真正能够按照教师或程序设定的教学计划,通过计算机循序渐进地学完各项内容的所有课程,其听觉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必然会大大超过视唱练耳教学大纲所要求达到的程度。同时单一的听觉技术训练和音乐本体得以完美结合。
4,数字化音乐实验室的建立
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数字化音乐实验室,即可以进行音乐制作课程教学,同时该实验室还可以作为视唱练耳听觉训练教室。利用电脑安装训练软件,使学生的课外学习在无教师指导下既不用求助同伴,又有了完整正确且科学的进度标准。学生在视唱练耳听觉训练教室里,不但可听辨上千条不同的听觉曲目(其中许多内容是我们目前课程中未能涉及到的领域,如:各时期的音阶、和声连接、节奏等内容;从中古调式一直到爵士音阶;从传统和声连接到爵士、蓝调和声进行、从传统节奏组合到近现代节奏安排等),并且还可以做构唱、视唱练习。学生可在任意的时间,通过计算机中的学习软件来巩固、加强自己的学习,并可获得许多额外的收获,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在非常愉快的形式下完成的。这种形式的采用克服了以往学生训练的盲目性和枯燥性,同时丰富的训练内容和科学的检测方式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听觉训练教室的建立和使用,为全国有能力建立数字化音乐实验室的院校作出了样板,并且领导着数字化音乐环境中的全国各院校视唱练耳教学。
5,教师的素质要求
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熟悉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如:window982000XP系统),熟悉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熟练掌握计算机音乐制作技巧(如对音乐制作软件CAKEWAIK8.09.0、SONAR1.02.0、MW3.0风格软件JAMMER4.0、BAND-IN-A-BOX9.01011等的熟练操作)和相关硬件设备(如MIDI接口、音源、功放、调音台,合成器)的操作。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了解熟悉国外优秀的练耳软件,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使用。事实上,要运用好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也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精力和合理的知识体系。一堂质量差的多媒体音乐课或许比传统方式教学还要糟糕。但是,数字化音乐环境中多媒体所带来的崭新知识传输方式,广博的信息量是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所不可比拟的,所以作者本人认为各高校视唱练耳教师应该尽早掌握这一先进数字化教学技术,为教学服务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