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教育研究范文

农村教育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教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教育研究

第1篇:农村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 农村教育 农业收入 非农业收入

一、问题提出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十二五规划”第二篇便提到要“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重点阐述了应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农村仍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如:农地产权不明晰;农民负担较重,支农政策落实不到位;农业资源约束加剧;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与挑战等等。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制度不明晰、政策不完善限制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民自身教育程度较低,导致其面对市场不能及时的把握市场信息,经营项目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解读国家政策偏颇等。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1960年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就职演讲中提出了著名的《论人力资本投资》,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他将人力资本分析方法运用在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教育与家庭经济等问题中。雅各布·明塞尔建构了一个把个人收入的分配与个人的教育投资联系起来的模型,指出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个人获得收入能力的形式。维尔奇、洛克希德等人对农民教育和农业劳动产出方面作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教育对于农民生产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国内研究也趋于增多,林毅夫(2001)在其《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著作中通过一系列的实证分析讨论了中国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其中一个结论就是“农户的教育水平对农户采用杂交种子的概率和采用密度具有正的和统计上的显著相关”。李晓嘉、刘鹏(2008)对农村义务教育影响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中,从农村义务教育对于农民非农业和农业两部分收入的影响入手,得出虽然教育对家庭农业收入的影响似乎不大,但对家庭总收入的增加仍然有较大作用。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实证研究农村教育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但对于农村教育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理研究却较少。教育如何影响人们的收入增长,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如何引导农民增收,现有的文献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农村教育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一是从农村教育对农业生产中的资本投资、技术进步来讲,教育可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研发新的农产品、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的生产等,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二是从农村教育对劳动力的直接影响来讲,教育可以提高农民的学习能力、获取资讯的能力、承受风险的能力等农民自身的素质,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本文研究主要是农村对农民的教育而不是关于农业教育对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第二个方面对农村教育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

二、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

农村教育对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者通过接受教育,可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接受新的资讯,不再局限于被动式的灌输。

其次,教育提高了农民资源配置能力,改进了农民理,使得农民所拥有的资金、土地、时间等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改善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接受教育前,农村的资本、劳动力主要被投于农林牧渔等农业产业,劳动者接受教育之后,能使劳动者获取投资的其他途径,优化农村的资源配置。

再次,通过教育农民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开阔劳动力视野,减少与人沟通、协调等方面的障碍,提高村民的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教育提高了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教育增加了人的求知欲,提高了其对新思想、新机会和新方法的接受性,促进了新技术和新工具的使用,使农民对技术变化的反应更加灵敏和迅速,成为更有效的信息的获取者和处理者。教育可以使农民在种植新产品或适用新技术时,获取市场信息,树立风险意识,从而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农民抗击风险的能力。舒尔茨(Schultz)认为,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教育能提高成功应对经济失衡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教育带给处于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人的主要收益之一。

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影响农民增收的途径

1、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影响农民农业增收的途径

第一,农村教育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及农产品结构。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业还处于弱质农业阶段,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

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可以提高劳动者学习能力和获取新资讯的能力,有利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快速的转化为生产力;有利于掌握新的耕种、施肥、灌溉等方面的技术;广泛实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包括优化种子工程,传播先进的播种技术、灌溉技术、农作物的动态监控技术和收获技术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农产品的质量优势,在市场上可以卖个好价钱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第2篇:农村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学生外流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将近9亿。农民孩子的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很大,但是现在农村教育仍然有许多问题,导致农村教育提不高。

一、农村的家庭教育阻碍孩子的教育提高

现在农村的农民大部分知识水平低下,对知识的认识不是很清楚。有不少农民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很热心。我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是自从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农村工作,并且担任班主任工作,对家长的了解较多,知道不少农民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不是很关心。例如:一次开学报名时,孩子的假期作业没有完成,我把情况告诉家长,这位家长是这样说的:“孩子的作业没有完成没有什么,我也不打算让孩子上大学,只要认识几个字就行了,上大学又有什么,你看你们老师的知识水平都很高,一个月才拿那么两个工资,你们现在攒下多少钱?我是一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现在攒下几百万了,不如你们教师?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叫你们教师把孩子看大,不要让孩子摔倒、颠倒,等孩子大点的话就叫他和我做生意挣大钱,读书没有什么前途的。”还有一位家长是这样说的:“我的孩子一放假就到他的外婆家去玩了,昨天才回家的,哪来的时间写假期作业。”这样的家庭教育怎么能使他们的孩子学习好呢。再者,农村有些学生缺少父母的关爱。现在由于农村实行封山造林,好多农民在家里没有事情做,就把孩子交给其父母到外地打工。还有好多农村孩子失去父母,有的是母亲嫌弃农村的穷苦生活,丢弃家人和别人跑了。父亲在外打工丧失生命的等等,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大多数学习成绩一般,并且很难管理。据我了解这样的问题不仅在我们学校有,其他的农村学校也有类似的情况。

二、农村学习好的学生外流严重

虽然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基础差,但是也有部分的学生天生聪明、资质比较好,经过教师的教育这些学生的成绩也很好,但是这些学习好的学生家长,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好就把孩子转到县城里的学校。好多农村学校学习好的学生,都转到条件好的学校。所以,几乎每个班里的学生,学习成绩刚刚上去,就转学了。就我所在的学校,几乎每个班每年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就我所带的班级也是这样的。前年我带的是一年级,在去年的时候,也就是我带的班要升二年级了,我们班转走了5名学生,这5名都是我班的佼佼者,几乎都是前五名的学生。同样其他班级也转走了好多学生,大部分学生是学习好的学生。今年,也就是我所带的班级要升三年级了,报名时又转走4名学生,几乎都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倒是一个也不转走。我访问我们学校其他的班级情况和我所带的班级是一样的。有时候也碰上其他农村学校的老师,说他们学校的情况和我们学校的情况一样,好学生都转走了剩下的都是些学习不好的,好多老师上课没有信心。这样农村学校的教育能提高吗?

三、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

现在的农村学校,好多有经验的、年轻的教师都调到城里好的学校或者直接转到其他的单位了。

一是好多农村学校的老师待遇低下,虽然和城里的老师上班时间是一样的,也一样为学生备课、上课、改作业、教育学生,但是城里的老师待遇很高,而农村的老师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福利,甚至在大的节令也没有任何福利,好多的农村老师都想往城里调。剩下的大部分是些年纪大的老师,他们的年纪大,快到退休的年龄了,上课是可想而知的。再者,现在的课本知识更新很快,这些老教师教学思想落后,根本跟不上现代的教育。

二是大部分农村的老师家在城里面,家里有点事情请假回家也不方便,请假多了学校领导不乐意,不请假家里的事情又没有人做,尤其是女教师,结婚生小孩后,把孩子带到学校,农村没有幼儿园,把孩子放在家里没有人接送孩子上学,这些老师只能想方设法调到城里上班。

三是农村学校教育硬件和软件跟不上。好多学校科学实验是空白,有的是学校没有实验器材,只能靠嘴讲实验。再者学校没有专业的科学老师,有些实验就算是学校里有实验器材,要不是实验不成功,要不就是有的教师根本不会做。这样学生的科学会学好吗?好多农村学校音乐、美术和体育课简直就是应付,好多农村学校出来的学生连音乐上的1、2、3也不认识。

四是农村教师的思想不积极,好多农村教师都以为离城里远,用一句话就是山高皇帝远,教师上班也是不上心,能应付就应付。这样农村的教育能实现新课改吗?

第3篇:农村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村人口流动教育供给博弈

一、人口流动下的农村教育需求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7.5亿劳动力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并提高其边际报酬的过程,尤其是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农业转移到其他产业,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数据显示①,至2006年末,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②为53100万人,其中外出从业劳动力③13181万人,其中男性占64%。日本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6%、26.8%、65.5%,而我国的从业结构为49.1%、21.6%、29.3%,因而未来我国从业人员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还会大量减少,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将会大量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在城市的滞留时间越来越长,举家流动现象也越来越多。有关研究表明,居住3年以上的占农村流动人口的1/3,居住5年以上的占1/10。有关调查发现①,全国进城的农村学龄儿童占农村流动人口的比例在3%左右,如果按200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400万进城的农村流动人口来测算,就有280多万学龄儿童进城求学,2007年1.3亿流动人口,应该有390多万学龄儿童进城求学。这么多孩子进城,城市社会究竟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条件和机会呢?更值得一提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多达2000万,目前随父母流动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粗略的估计80%)儿童应该是潜在的进城求学者。留守孩子家庭环节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据调查福建省福清的“留守孩子”中学业成绩差的多达32.6%,沙县为22.7%②。笔者2007年对山西永济市的文化教育需求进行分析发现,家庭让子女在小学阶段到其他地方读书(借读或转学)的现象高达30%以上,而让子女在初中阶段到其他地方读书的现象更是超过了一半以上。农村人口的迁移,带来了农村教育的新问题,即便是没有人口的迁移,教育资源的差异分布也会造成流动性的教育需求。

二、现行义务教育免费提供的原理与问题分析

(一)义务教育免费提供的原理

义务教育的免费提供的原理是基于教育的外部性、公平以及效率。(1)外部性。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是将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外部性的私人产品(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1980;Boadway&Wildason,1984;罗森,2003),但也有少数文献将义务教育定义为纯公共产品(Barlow,1970)。在纯市场供给下,家长过于盘算眼前利益而削减子女受教育的年限,家庭购买的教育数量将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外部性引发的市场失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用政府来取代市场,如果政府对学校或家庭的教育支出给予相应补贴,私人市场在理论上同样可以实现社会最优的教育数量(李文星,2006)。(2)公平性。从公平角度强调的是有关教育平等的价值诉求。托宾的特别平等主义认为,对投票权、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等这样一些特殊产品,应按平等原则进行分配(Tobin,1970)。这里强调的是一种纵向公平,政府提供的免费教育,使得每个人在接受最起码的或最低数量的教育上应该享有同等的机会。(3)供给效率。在现实中,由于不同家庭的财富或孩子数量上的差异,向每个难以承担孩子教育经费的家庭提供资金支持需要大量的调查,这无疑是一件成本十分高昂的事情。因此,以政府强制规定最低的教育数量、并负担学校的教育经费为特征的义务教育制度,便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替代安排。

(二)义务教育免费提生的问题

政府提供的免费义务教育可以产生两个问题:其一还是公平问题,其二是竞争与效率问题。

公平问题。对于教育的公平可以只针对无法承担教育费用的贫穷家庭的孩子,而对所有学生免费提供是不公平的,即就是横向公平问题。免费提供教育可能产生择校问题,进入私立学校的孩子的家长除了要支付学费外,还要为公立学校分担税负,而他们的子女并未享受到公立免费提供的教育服务(弗里德曼,1982)。但是托宾(1970)则认为免费义务教育的这一特点体现了特别平等主义;高收入家庭支付私立学校高昂学费是对不同家庭的收入进行了一次再分配(Bruce,1998)。

竞争与效率问题。公立学校实施的义务教育制度基本上都采用就近入学政策。这一政策的优点是能够节省学生及其家庭因学生上、下学引起的各类成本,在人口稠密的地方还具有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等好处。但这种政策也会使得公立学校拥有分立割据的区域性垄断力量,弱化了它们提高教学质量和进行教育创新的激励。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1997)认为,为维护个人自由而反对政府介入教育服务的生产领域,则会要求政府在教育财政预算上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公立与私立学校一视同仁。

(三)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其他问题

免费的教育供给不能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承担比城市教育高的机会成本。农村义务教育只是短期免费,而在后义务教育时承担高额的成本。我们参看南昌大学甘筱青教授的调查:2004年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费用在1万元左右,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四年计算),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教育投资之大、周期之长(正常包括16年③)、风险之高,致使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教育负担沉重。另外,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家不允许再向群众集资,一些地方形成了较为沉重的义务教育债务负担,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也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三、农村教育供给模型设计

——基于博弈的机制设计

(一)基于博弈的机制设计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不能满足时,我们能否取得帕累托最优?机制理论认为一个社会最优目标不能实现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社会成员的个人目标与整个社会的目标不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①所采用的机制,或者制度,或者博弈的程序与规则,就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设计教育财政的供给机制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信息成本问题,即所设计的机制需要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和信息(运行)成本。二是机制的激励问题,即在所设计的机制下,使得各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达到设计者所设定的目标。笔者定义信息成本就是利益博弈的结果与最优解的差距,影响信息成本最主要的因素是流动性,因为资源的自由流动与选择就是显示信息的最好途径,它节约了信息的搜集成本。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假定:(1)没有契约博弈关系,信息成本大于任何一个有契约关系的契约成本,假定契约关系正向相关,即合作比不合作强,这正是公共财政存在的理由。(2)契约网络越大,其信息成本越小,即契约的有效性只有正向影响关系,在分权制的财政体制下,教育应该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区域段。

用W表示信息成本,f是因素如何影响成本的对应法则。信息成本函数表达式为:w=f(流动性,产权就鉴定充分程度,契约关系主体边际利益对比,契约的和谐度,当局人的谈判能力对比)。

1.流动性——货币近似物。美国多年实际生均支出大幅提高,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却是很有限的,为此美国经济学家引入竞争机制改善美国教育的质量。竞争机制的载体是一定的可流动性的资源。流动性最好的载体就是货币或者是货币近似物,实物的流动性最差。

2.产权的充分鉴定——以券的形式供给。著名经济学家巴泽尔指出产权的充分鉴定能防止双方攫取(公共领域)剩余利益,契约才能得到完美实行。制定有效制度,明确产权鉴定,能使信息成本最小化。产权的充分鉴定程度=f1(信息表露的完美程度,有效的组织制度)。信息表露的完美程度受到教育资源产权能否界定,资源能否流动的影响。有效的组织制度能有效地降低信息成本,有较好的操作性。

教育券供给是一种典型的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资助机制,这种机制是以消费者为轴心的资源流动模式,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为资源流向及流量大小的实际决定者。教育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学生选择学校的过程就是"用脚投票"的过程,学校将努力探索降低服务成本,根据就业市场信息,提供最能够满足教育券拥有者需求的服务。

3.各契约主体边际利益对比。各契约主体边际利益对比是指契约能否得到双赢结果。托马斯·诺斯在《西方世界兴起》中指出西方国家的兴起是由于一种有效的组织,即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一致。契约实施对双方的边际利益趋于一致,这就要求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个人的教育目标一致起来。考虑教育本身属于准公共产品,是高的内在收益与高的外部收益的统一体,政府愿意供给教育券,而学生也非常愿意接受教育券。

4.契约和谐程度。契约和谐程度主要受教育资本的可持续性以及风险与收益的对等程度影响。首先契约和谐度受教育资本的可持续性影响,教育资本的持续性就是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的协调分配,从而实现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统一。其次,契约和谐度受风险与收益的对等程度的影响,教育券的终身制、实名制的设计,保障了教育资本的长期性,防范了公共资源中的腐败风险。

5.当局人谈判力量对比。当局人的谈判力量对比是指契约参与人双方对教育资源的控制和影响的程度。对比值大于1或小于1都会使契约中部分资源受到扭曲,使其信息成本增大。这是因为一方力量过大操纵契约,使另一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减弱,从而使强的一方攫取更多的剩余资源。教育供给机制要使得家庭、学校与政府之间处于均衡状态。

(二)人口流动下的教育供给模式

参看图1,个人的消费选择中教育消费没有发生变化即ep=ef,但其他物品的消费由Q1增加到Q2,这说明消费者的福利增加;图2表示向需求者补贴,以教育货币券的形式实现。

图3是教育券的运作流程。将教育公共资源归属为我们的教育需求者,信息才能表露完美。设计机制如下:政府按生均教育费用折成教育券学生得到教育券选择学校学校获得学生择校交上的教育券学校再到教育财政部门取得择校学生的教育费用。教育券就是产权的代名词,“科斯定理”(CoaseTheorem)认为产权对效率产生影响是通过产权界定清晰与否来实现的。张五常着重探讨了在交易费用存在时产权对效率的影响,只要产权界定清晰,交易双方可以利用一些交易费用较低的和约方式来提高效率。教育券成了规范的契约,很好地界定了政府、学校和学生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并顺利实施了产权交易,它把资源配置权交还给市场(学生),让"看不见的手"来完成,不但减少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而且使学生的福利得到提高。教育券对私人收入享受权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从以前的暗补转化成明补,人们更加珍惜教育资源。

(三)择校问题的解决

韩国与日本实行"教育平准化"政策,坚持就近入学原则,各公立学校的教师与校长定期流动交换,以平准化各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但其缺点是受到优质学校教师的抵制,利益调整难度大。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区的每一个孩子,本是由国家投资的义务教育的当然之举,问题是中央仅仅承担部分的教育经费,而各个地方的经济差异决定了供给能力的差异,很难做到公平教育资源。在中国还有许多的农民工在大江南北转移,他

们子女需要的流动性教育资源,只能选择教育券的供给机制。给家长运用教育券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完全依靠公立学校之间自发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可以最终达到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著.蔡江南等译.公共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2.

[2]哈维·S·罗森、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Boadway,R.W.,andD.E.Wildason.PublicSectorEconomics[M].Little,Brown&Company(Canada),1984.P170.

[4]Barlow,R.EfficiencyAspectsofLocalSchoolFinanc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78(5),1970.P1028-1040

[5]Bruce,N.PublicFinanceandAmericanEconomy[M].Addison-WesleyEducationPublishers,Inc,1998.P669.

[6]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三联书店,1997.

第4篇:农村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师;路径;策略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实现四个现代化,国家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动力很大程度上都集中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上,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兴,则农村兴;教育强,则农村强。老师强,教育才能强!作为江西省南部的一个大市,因受各种因素制约,赣州社会经济与文化事业仍发展滞后,导致农村教育落后,特别偏远的山区县乡,农村教师问题非常突出。健全完善农村教师引入、培训、交流机制。教育质量的好坏关键在教师,要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必须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2月我国总人口13.39亿,其中城镇人口6.6亿,占我国总人口的49.68%;农村人口6.7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50.3%。其中岁6以上农村人口6.09亿中,文盲0.44亿人,占7.22%;小学文化程度2,32亿人,占38%;初中文化程度2.74亿人,占45%;高中文化程度0.47亿人,占7.7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0.12亿人,2%占。从以上统计结果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数占农村岁以上人口总人数的90.22%。我们农村的教育形势还是很落后!

造成农村教育严峻形势重要原因是农村教学机构日益向城市聚集。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从高中到小学,城市的学校数量均明显处于增长的趋势,而农村教育则正好相反,教育机构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高中学校,数量急剧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面临没有高中的境地。经过国家的“撤校并点”,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从2002年到2011年,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农村地区高中数2312所减少到了848所,减少了63.6%,初中,39735所减少1535到所,减少了61.9%;小学从384004所减少到169405所,减少了56%。同一时期,城市地区高中和小学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初中学校数量减少49.7%了。和全国大多数地方情况一样,赣州的基础教育也走过了这样的一段历程。目前,赣州市共有3771所义务教育学校(含小学教学点),132万在校学生。其中,有小学2140所,教学点1242个,在校生91万人,专任教师4.18万人;初中389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41万人,专任教师2.31万人。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3696所,在校学生116万人,分别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数及学生总数的98%、88%。比起70-80年代减少了30%。县内有普通中学22所,比上年减少8.33%;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077人,比上年减少9.3%.县内有小学162所,比上年减少7.95%;小学专任教师1449人,比上年减少20.08%,小学在校学生30513,比上年减少0.76%。

造成农村教育落后除了因为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经费投入不足且结构不合理外,农村师资力量匮乏薄弱且结构不合理是主要的问题。农村教师无论是在福利待遇,培训、晋升等方面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以上主要问题是制约农村教育顺利发展的严重障碍,而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就必须找到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1 乡村教师的充实

农村教师队伍数量少,并且流失严重。农村师资面临的是先天“缺血”和后天不足的双重困境。不仅如此,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也让人堪忧。主要表现为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学科结构设置不合理以及教师性别结构的不合理等。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几点解决:

(一).分配优秀师范院校毕业生,应重视招聘和培养本地生源的教师。已经吸收进来的老师,必须有2-5年的实习期,待遇可以提高到公办老师水平,但手续要等考察好后才办,不是有特别的成绩的,除了基本工资(占工资总额的30%可以定低)其他70%要以担任的课时,班主任的任务和成效来计算。在各项的指标与工资挂钩评比时,要排除走人情关系来评比的可能,一有发生可以投诉查处。

(二).根据赣市府发(2001)8号文,近几年来有很多老师是被离职的,如寻教字(2002)39号就一次性自动离职了40位有经验,有成就的老师,余字[2005]44号文件也是被离职了一批老师,在赣南至少有几年这样清理老师的,数目也很大,如寻乌2001年清理了38个,2002清理了40个,2003年后也一直有被离职的老师!因为赣南好多县在清理老师的过程中,程序没做全,《限期返岗通知书》没送到本人手上。所以很多有经验,也有责任心,的老师被清除了,而并不是他本人意愿!吸收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被自动离职的教师,他们有经验,也有责任心,也愿意长期呆在农村,作出贡献,也有开阔的思维,见识也广,会给一个地区的教育带来一股新风!

(三)。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以抑制和改进优质农村教师调往城区,要采取高于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保证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优质教师资源存量。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教师资源由县教育局统管,教师的编制不是归属于哪个学校,而是一个县的!不分农村和城市老师,即以市县为单位组建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库,对各校的校长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进行统筹配置,按照相应的比例和期限相互轮岗,哪里需要就派往那里!全县老师轮岗,在教学生涯中每人都有多次的乡村任教的轮岗经历!以确保各学校的师资和管理方面的存量,教育部将牵头制定中央有关部委任务分工方案。省、市、县、乡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贯彻落实的实施办法和细则

(四).形成全民关注教育的氛围。

另外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定期支教等,充实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只要有教师资格证,都有资格应聘乡村教师,不一定要编制,可以签劳动合同形式!

允许一些有志为乡村教育服务的退休人员,社会成功人士进入学校服务。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

2 乡村教师如何留住的问题

一,满足教师的第一层次的需求---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处。提高待遇保障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政策倾斜,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和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使用机制。制定办学条件、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等农村基础教育重点倾斜制度,让基础教育的教师拿到与城市学校教师一样的工资,获得相对较高的薪酬待遇;2是加强经费监管。要把资金和投入更多地用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迫切需要的领域,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规范使用,强化监督,坚决杜绝截留、克扣、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4.重点扶持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推动其软硬件建设上台阶。为鼓励优秀人才引进和教师安心教学,地方财政在实行教师工资统发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每人每月的补贴增发。

二,满足教师的第二层次的需求.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的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在定编定岗中也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新增教师首先用于满足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需求。二是师资培训政策也向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倾斜。针对其教师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对他们进行培养和培训。

3 满足教师的第三层次,社交需要

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宿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1.学校要合理布局。学校布局合理有利于缩小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规模效益。把学校布局于环境条件更好的地方,有利于吸引和稳定优秀的教师人才,利于推行优质的教育教学。

2.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满足他们接触社会,与人交往的愿望,成就他们的事业心,积极向上的好想法,开阔的社交环境和婚恋环境。

3.还应注重学校、教师与外部的交流互动,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如与城镇村学校交流互动,争取城市学校的帮扶指导,到城市学校观摩教育教学,接受城市学校的支教。当然,也可以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地方师范院校联合建立合作基地,充分利用高校教师教育的力量合作开展教学科研项目,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4 满足教师的第四层次的需求;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增强农村教师被尊重的需要

加强表彰宣传。建立健全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加大对乡村教师的表彰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认可、鼓励、支持优秀人才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职称(职务),乡村教师队伍的定编定岗、培养补充、交流轮岗、培训提高。

除通过工资改革提高待遇,大胆提拔工作努力、成绩突出的年青教师、骨干教师,还要节假日看望教师,慰问教师及其家属。

5 满足教师的第五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关键是乡村教师如何教好的问题

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所以评价教师好坏要提高质量为核心,杜绝表面工作注重本质、从注重文凭职称等硬件要向硬件软件并重转变,加强建设乡村教师队伍。(一)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要给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促进其个人专业发展,以事业留人。鼓励多把业余时间用在科研,创造方面,让社会形成搞学术,搞专研成为学者的风气!提高教学质量为荣的氛围,有志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二).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也要苦练内功,不断夯实和提高自己的办学实力与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教学目标定位科学;坚持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鼓励教师编写《校本课程》,国家有偿使用!让老师既有收益又有事业。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素质能力。

6 满足教师的第六层次的需求。自我超越的需求

如高峰体验,灵性成长。但它更多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神圣感所构成。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神圣的平和与宁静,高峰体验在自我实现者的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国家应该在思想政治领域多多地宣讲教师行业的重要性,充分应用学生,同事,领导,实绩等方面综合品比!提高农村教师的精神境界,提起他们的事业心,让他们从事教育事业的高尚性,热爱这份职业,社会舆论要提高教师的地位,要高于其他行业,公务员,还有其他垄断企业,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让他们以教师为荣,以这个行业为傲,为了站稳这个行业,值得全身心地为他奋斗为他努力为他创新,这样的话。何愁提高不了教育水平和质量呢?又怎么会出现那么多负面东西呢,,老师们都是社会有文化话有知识的,他们会不断向上,实现人生的六大要需求!总之国家想以、待遇、感情,事业方面留住农村教师是有效的,但最有效的是要价值观留人。有何种价值观就会有何种价值驱动;有何种价值观就会有何种人才。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姜勇,洪秀敏.迈向和谐的教师教育:问题与展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1).

[2]刘新玲, 苏淑珍.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基础教育和谐发展问题研究[J].教育与考试,2007(9).

第5篇:农村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均等化;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36-02

(一)城乡差异

小学和中学是公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小学和中学(含初、高中)为例,描述黑龙江省城乡教育资源现阶段存在的差异。此处以学校数、在校学生数和专职教师数代表教育资源,由这些指标构成的生师比及万名学生拥有学校数作为衡量教育均等化水平的指标。相关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5》。

从全省水平来看,2014年黑龙江省城镇小学生师比高于农村小学,师均超过7.9人,即每个城镇小学专任教师平均教授的学生数比每个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多7.9人,且不存在城镇小学生师比低于农村小学的市(地)。详细情况见图1、图2。

图3和图4反映了2014年城乡中学教育资源现状,与全省小学情况以及形成的原因相近。

(二)区域差异

从图1至图4可以看出,全省13个市(地)的教育资源存在区域差异。相比城镇而言,农村教育资源在各区域的差异更大,图5和图6具体反映了这种差异。

以2005―201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全年生活消费支出以及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这两个指标,从人均投资的角度反映农村教育资源的个体投入差异,具体数据见表1。

2005―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全年生活消费支出由2 544.65元增至7 830元,年均增长13.3%;人均文教娱乐支出由277元增至984元,年均增长15.1%。后者增速超过前者,说明农村居民的教育意识逐年增强。尽管消费支出增长率和文娱支出增长率在各年之中并不稳定,但总的趋势是: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年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呈上升趋势,后者占前者的比重亦呈现上升趋势。

(一)加强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系建设

教育属公共物品,投资主体期望获得社会收益,如农村义务教育的目的是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社会风气的改善,因此,政府应该成为教育的投资主体。农村教育具有私人物品属性,个体投资农村教育期望获得收入水平的提高,企业办学的目的是为本企业输送人才。综上,各投资主体期望的投资收益不同,决定了教育投资的主体的多元化。以黑龙江省各级政府、社会力量和个人组成的农村教育投资体系应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黑龙江省在建立高效的农村教育投资体系时要兼顾各投资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收益主体和投资主体的统一,形成投资与收益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合理有效的费用分摊机制。

(二)加强农村教师基本制度的建设

省教育部门要适时对各地编制情况进行核查和调整。一是建立小学教师流动教学制度,积极鼓励乡以上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要按规定落实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津贴和补贴。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可通过开展远程教育和办寄宿制学校等方式,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提高教育质量。二是继续加强和推进教师资格和聘任制度,严禁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逐步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层次。要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工作的业绩作为选聘教师的主要依据,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专业对口、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

第6篇:农村教育研究范文

1.问题

(1)思想观念明显滞后

一些乡镇领导对农村成人教育认识不足,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缓慢,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由于农村的文化、交通、通讯、信息、科技等相对落后,使得农民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农民作为受教育者,大多存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小农意识比较强,不愿花钱学习,认识不到科学知识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思想观念的陈旧,严重制约着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新农村建设。

(2)政策制度保证乏力

长期以来,由于以普教为中心的格局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的投入,还是资源配置、机构设置、信息服务等,都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致使许多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与措施得不到落实。农村成人教育基础设施陈旧、办学条件差、教学手段落后,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3)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是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多数教师由普教转岗组成,他们对成人教育的方法及农业科学知识掌握不足,缺乏实用性教学经验和成人教育管理经验,影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质量。

(4)成教理论研究滞后

长期以来,县域农村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和农村成人教育实践严重脱节,在内容上,存在忽视理论支撑和基本农情掌握的现象,因而缺乏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难以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对策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保障之一的农村成人教育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当前成教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如下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

成校要善于推销自己与成教工作,让当地党委政府认识到成教工作的价值,特别要与分管领导做好沟通交流,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成校要实实在在为当地农民致富做事,为当地政府排忧解难,为推进政府中心工作添砖加瓦,对农民群众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他们的疑惑和顾虑,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参加和支持成人教育。

(2)加强队伍建设

目前,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数量不多,远远没有达到国家、省规定的标准,难以担负起农村成人教育应担负的责任,同时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信誉。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做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是拓宽农村成人教育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对此,可以通过挖掘乡土人才,将农村的行家里手变成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力量。要通过与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合作,优化师资配置。

(3)强化制度建设完善

学校管理制度,强化执行力度。为此,要组织制订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要在监督上做足文章,下大力气。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做好各项工作的监督,形成人人是执行者和监督者,同时又是被监督者的矩阵执行体系。特别要严格考勤制度,以此为学校正常运转和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保驾护航。

(4)优化教学设置农村

成人教育对象人数多,从事的生产活动和职业也不尽相同,很难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做到“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针对不同乡镇、不同产业结构、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教育内容也要有所区别。农村成人学校要从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规划成人教育教学设置。应当按照提高培训档次、延长培训时间、加大培训强度、提高培训质量的要求,以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培训管理,完善培训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因此,要在培训类别上更加突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让农民真正掌握一项过硬技术,促进受训农民从“劳力型民工”向“技术型工人”转变。高度重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农村高素质人才紧缺的矛盾,着力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要在培训内容上更加突出主导产业紧缺的技术工种。要从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入手,实现培训工作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从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促进培训管理更加规范。

(5)拓展阵地渠道拓展

农村成人教育的阵地渠道。农村成校应像普通教育一样,列入当地政府部门重要工作。乡镇化技术学校更应下功夫搞好建设,并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县域中心成校要积极创建农民学校。

(6)实现农科教“三位合一”

遂昌县一度广泛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建立了上下贯通的农科教结合的工作体系,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广泛开展各种层次的科技培训、推广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校要善于找准部门工作与成教工作的交汇点,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修教育之渠,引科技之水,灌农业之田”,实现教育与农业、科技的密切结合,使教育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7)加大经费投入

第7篇:农村教育研究范文

一、政府和社会需要加强农村社会教育环境监管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如果从小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会成为制约农村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按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得进入游戏厅、网吧,但在农村由于法制意识不强,监管不到位,网吧和游戏厅往往成为未成年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在走访和调查过程中发现,有73﹪的学生认为,在节假日他们唯一的活动场所是网吧或娱乐厅,而在与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座谈中,也认为现在大多数学生逃学逃课的主要原因是迷恋于网吧。很多班主任认为: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抵不上游戏厅或网吧的一夜网聊或游戏。虽然家长和老师对学生进入网吧游戏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制止,但收效甚微,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学校周围娱乐场所的管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是解决现存矛盾的关键所在,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不可能保证子女在工作地点上学,而使农村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因此,开发利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开办家长学校,对监护人进行短期培训。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比较高,却又苦于文化太低而无法进行家庭教育。在对家长的问卷中,有68.5%家长认同对家长进行短期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应对新时期未成年人教育的需要。

2.丰富农村学校文化生活,为未成年人创造有安全保障的学习环境。学校的安全成本越来越高,安全责任越来越大,现在社会普遍认为教育成为一个高危行业,现在学校的一些活动,不是考虑学生的发展问题,首先考虑的是安全问题,安全成为学校管理中的头等大事。基于安全考虑,建议学校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具有安全保障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3.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从学校层面上来说,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校外住宿学生进行登记和排查,一是要加强安全教育,二是与校外住宿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对住宿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和教育状况也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必要时也要对家长的有关情况进行登记,以便能够及时和家长就子女情况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家校双方的努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生命的体验,感受父母般的温暖,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三、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1.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改革制度。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城市家庭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家庭中可供利用学习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城市家庭信息化占有率比较高。但是在农村,真正可以用来帮助学习的信息工具很少,同时缺乏与父母的心理沟通,农村儿童多数情况下出现一些棘手问题,很难获得有效的帮助,只能根据自己的、同时也是极端的方式来处理,从而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改革的过程中应采取针对性更强的农村家庭教育方式。

2.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农村中学建设学生公寓,实行公寓化管理。现在,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租用学校附近的私人房屋,学生在外面居住,学校很难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由此造成这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也使很多学生游离于学校的监管之外,在周末大多数学生进游戏厅或网吧成为必然。

3.探索适合农村中学的节假日课外辅导制度。在调查中发现,经常进网吧的学生当中,有64%的学生回答去网吧的原因是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才去的。所以,探索适合农村中学的节假日课外辅导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办法。总之,为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政府和社会、学校都要认真研究农村教育,积极探索,形成适合农村实际的教育方式,也要制定与农村教育现状相适应的、与城镇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建立与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相吻合的教育策略,切实支持农村教育发展。

作者:李剑南 单位:庄浪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吴雨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面临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5(36)

第8篇:农村教育研究范文

束定芳(2005)在论及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时指出:中国的研究者应该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对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可操作性强的外语教学实践原则。[1]本体论研究是基础研究,主要是研究事物的本质,即本来面目;实践论是研究具体实施某一计划的步骤、原则和方法;方法论则是研究达到某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是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本体论和实践论又为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本文即是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农村初级中学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论。

1.1本体论研究

就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本体论研究而言,需要解决以下一些主要问题:①什么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③影响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应用,针对我国特定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中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1]根据查阅到的文献,目前国内针对如何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影响农村中学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因素分析上。

1.2实践论研究

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需求分析,教材的编写及评价,教师的教学观,教学评价。

1.2.1需求分析

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分析主要分析在我国农村特定的环境下对合适的教材、合格的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就这一点而言,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的。如:陈莹莹的《河南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2004);熊惠平《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吴金萍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刘晓贵《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研究》(2010年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农村英语教师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文章里,缺乏专门关于教师教学观的研究。

1.2.2教材的编写与评价

教材的编写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部分要研究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教材的功能、教材的形式、教材与教师、教材的评价,等等。国外对英语教材评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如:①哈钦森和沃特斯(Hulchingson&Wasters)(1989)认为评估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本等[3]。②坎宁斯沃斯(CunningsWorth)(1995)认为教材评价的标准除了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因素外,还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师。而且他又进一步将教学对象(学生)这一因素细化为:学生年龄、水平、期望、动机、兴趣;现有的学习资源;喜欢的学习风格。他不仅仅强调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所使用的教材与大纲的差异程度,教师是否可以对教材进行改编和补充。[4]③汤姆林森(Tomlinson)(1998)尤其重视评估教材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认为:教材应该形式新颖,题材多样,版式引人入胜,内容及安排使学生不感到紧张,能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多投入学习;应该让学生多接触真实的语言,多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达到交际的目的;应该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情感因素,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能鼓励智力、审美和情感的介入以激发大脑左右半球协调工作;还应该提供学习成果反馈的机会等。[5]将三位学者所设计的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综合起来,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好的英语教材首先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其次要考虑所使用教材的适用性,即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是否适合当地的教学环境,教师是否能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智力,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情商等;再次,一本好的教材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即是否能达到节约的目的。国内关于农村英语教材的研究很少,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农村中学英语教材”为题名,在搭配为“模糊”的条件下仅仅搜到4篇文章。分别是包志烟的《立足农村中学实际合理利用英语教材》(2009);袁选选的《也谈农村职业中学英语教师、教材和教法的问题》(2007);钱新谊的《新英语教材与农村中学》(2005);杨倩《关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制定及配套教材的编写问题》(1999)。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如何教、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等方面。加上其他有关英语教材的研究,总的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侧重对现有教材的评价,涉及农村教材编写内容的研究大都比较宽泛,可操作性不强。如: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1996)、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和设计》(2002)。②涉及农村中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更是凤毛羚角。如,刘道义只是在《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2004)中谈到:“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要符合四个基本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符合各地教改实际。教材编写不能仅面向城市、而应当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异”。③缺乏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对于教材适用性较为系统全面的反馈。

1.2.3教师的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师对于教学内涵、教学模式和教学控制方式等因素的总体认识、理念与看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对教学本质与过程的基本看法。教学观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彼此决定关系,更不是单纯平行的线性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教学观是教师思考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理性认识,既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现实认识,也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前瞻性价值判断和结果选择。而教学行为是指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6]语言教学观是人们对语言教学活动的本质的认识、理解及所持的相应观点和态度。任何一个语言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观和相应的语言教学观。[7]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观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具体的教学行为既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观的形成和改变。目前国外对具体学科教师的教学观研究还较少,国内对语言学科教师教学观的研究更少。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理念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通过该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养成什么样的教学观。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如下:①课程总体目标,从以单一英语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转变,从升学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②教学内容,从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特别强调英语交际能力的养成。③教学模式与方法,从以英语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尽量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④课程评价,从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并且更加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⑤教育技术上,从简单的黑板粉笔向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转变,特别要重视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发与有效利用。[8]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农村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基础学科知识,了解交际语言教学法,还要具备教育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否则就达不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出发来研究英语教师的教学观,他们从反对传统的英语教师输灌、学生被动接受行为主义机械教学观的立场出发,认为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观可以解读为:以人为本,学生主体教学观;凸现环境,情景脉络教学观;勇于探究,问题本位教学观;对话协商,合作学习教学观;综合评定,多维发展教学观。[9-10]

1.2.4课堂教学

关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③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上应该、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④教学方法。这几个问题都要求我们深入课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师“教”的方法上,鲜见研究学生应该怎么学的方法;在对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上,大都是从缺乏语言环境、硬件、师资方面着眼等,缺乏具体有力的论证,更缺乏实证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建议的较多,缺乏理论探讨和支撑;鲜见对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目的的探讨,目的不明确必然会失去方向,必定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总的来看,现有的文献对于农村初级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对具体教学方法的探讨,计算机技术怎么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研究领域,对此缺乏系统全面地、有理论支撑的研究。

2方法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语言学界、外语教学界开始探讨方法论。与西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悠久历史相比,中国的方法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纵观15年以来对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①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定性研究居多,以问题、思考、分析、建议或对策、经验总结和观察为主。如:皮平凡《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障碍与对策》,高美玲《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罗哲《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案例分析很少,缺乏行动研究;定量的方法主要以调查研究为主,如:梁琼琳《昭通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11),熊惠平、李堉华《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曹金梅、贾萍《河北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09)等。②由于研究方法过于单一,造成现有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大量的零散研究造成许多重复、无用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论文题目的文字表述中涉及农村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的论文就有60篇左右,这充分说明重复研究的严重性。

3结束语

第9篇:农村教育研究范文

本调研全面了解了城镇化对F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城镇化过程中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健康、科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城镇化;农村;基础教育;影响;对策

一、调研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成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战略决策。这一进程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相应的也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找出并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教育根本,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此,利用2015年和2016年暑假时间,围绕“城镇化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这一问题对黑龙江省F市的11个镇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的方法与步骤

第一阶段:资料的准备。首先确定了具体的调研计划,并下载了与调研相关的资料和论文,进一步了解城镇化以及农村基础教育的相关信息。第二阶段:编写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明确调查对象,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置不同的调查方式。将调查问卷分为家长用及教师用两种。同时,针对镇领导以及中小学校长等,设置了简洁明了的访谈提纲,以便进一步更深入的了解城镇化对F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第三阶段:组织调查。以定向访谈的形式对F市教育局、F市各镇中小学校长进行访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F市11个镇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同时,抽样调查F市各村、镇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其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3份。第四阶段:撰写调研报告。利用SPSS等软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录入分析,得出数据,从而形成调研报告。

三、调研结果分析

1.学生方面。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在实行了“撤点并校”后,F市农村儿童上学是更加困难还是更加方便,在对回收的162份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后,得知有65.59%的家长表示“撤点并校”后孩子上学更加困难。

1.1交通成本增加。由于撤点并校后的学校多在镇中心,一些距离乡镇中心较远村落的孩子距离学校较远,无形中给孩子上学带来了交通困难。162个家庭中选择步行上学的家长仅有44人,占27.2%,选择公家车的有29人,占17.9%,校车48人,占29.6%,出租车21人,占13%,私家车20人,占12.3%。从数据可知,多数孩子上学需要乘坐校车、公交以及出租车等交通工具,这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农村家长的生活支出。

1.2家长陪读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由于交通负担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35.5%的学生选择住宿,据了解,国家对住校生每年有一定的住宿补助,这虽然能够减轻部分家长的负担,但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为了使孩子既接受优质教育又不缺失家庭教育,他们往往选择陪读。农村孩子家长进城陪读,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留守老人现象进一步增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方面。

2.1普遍重视教育,但自身知识水平偏低。调查显示,100%的农村家长认为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很重要,但在受访者之中,57%的家长只有初中学历,24.7%的家长只有小学学历,2.2%的家长并未接受过教育。也就是说,虽然农村家长普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原因,却无法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和帮助。

2.2农民经济负担加重。由于交通、住宿等原因,家长经济负担加重,不仅要负担起孩子上学的费用,更要负担比农村高几倍的生活费用。虽然国家免除义务教育学费以及为住校生提供补助,但据调查显示,71%的家长经济来源仍为家庭种植业,每月支出费用大概在1000~2000之间,而在这些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就是子女教育。此外,对于陪读家长而言,除了要负担子女教育的费用,还要承担城镇生活支出,据调查,有40.9%的农村家长表示,很多同村的家长为孩子读书而在市内买房,这无疑也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而选择很少买房的仅有49人,没有买房的仅有2人。在统计农村村民日常开支结构一项时显示,子女教育支出高达6.67%。

3.农村学校教师方面。

3.1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在填写调查问卷的231位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只占到总人数的55.41%,本科以下学历的教师占总人数的44.59%,F市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为0。而在回答教师流失情况时,55.1%的教师选择转入城市学校现象较多。而在对162位学生家长开展的调查问卷中,有46.3%的家长认为这些年,学校教师流失严重,并导致农村教师素质下滑明显。

3.2年轻教师数量少,教师梯队建设不利于教育发展.在受访的231位农村教师中,教龄在5年以下的仅有22人,教龄11—20年的确有103人,而20年以上的有54人。在对学校领导访谈中,53.9%的受访者表示,近五年来农村学校上班的应届毕业生较少。

4.学校方面。

4.1农村学校在校人数比例呈减少趋势。在对231位教师的调查中,有47%的教师表示,“撤点并校”后,农村学生在校人数比例与并校前相比明显下降,而有42%的教师则表示在校农村学生人数比例与以往基本持平。

4.2办学水平相对提高,家长教师满意度较高。对162位学生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农村基础教育持非常满意态度的家长占到了9.7%,比较满意的占到了22.6%,一般满意的家长则占到了47.3%。在231位农村教师中,对农村基础教育持非常满意的占7%,比较满意的占44%,一般满意的占42%。这直接的反映了农村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于农村教育的认可程度。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7%的教师和19.4%的家长对农村基础教育表示不满意。

四、城镇化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1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撤点并校”将原本条件差、规模小的学校合并,这不但扩大了学校的规模,也整合了学校的资源。“撤点并校”前,原本的村小学、中学,由于过于分散,缺乏必备的师资及基础的教学配置,而经过整合后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课程开设相对完善,能够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整合使用,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1.2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撤点并校”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原本相对分散的学校集中起来,在扩大规模和整合资源的基础上,也提高了教学质量。由于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班级规模也相对扩大,使得学校在班级和教学的管理上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此外,由于师资的整合,出现了专业教师,教师不再身兼数职,使得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专业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效果提供了保证。

2.消极影响。

2.1农村学校生源流散。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大部分青年人带领自己的孩子进城接受教育,这不仅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留守老人现象增多,更使得农村入学适龄儿童数量大大减少,造成农村学校生源的流散。更有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了更好的接受教育,放弃在相应的乡镇读书,选择去市内中小学就读。据统计,F市某村小学为7个村小学合并而成,但其在校学生总人数却不足260人。而在对F市某镇中学的调研中得知,很多成绩优异的初三班级学生为了拥有更好的教学环境,接受更好教育以保证考上更好的高中二选择去市里中学就读。而在XX镇的小学,预备上四年级的小学生人数竟只有2人,在校生人数90余人,教师80余人。

2.2相应设施不完备,制约农村学校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国家和政府为了适应并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撤点并校”的举措。整合了教学资源和师资配置,但在这一过程中,与之相应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如学生宿舍、食堂、交通等设施以及心理咨询室等没有得到及时相应的配套,这一系列原因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的发展。

2.3陪读现象增多,农村家长经济负担加重。“撤点并校”后,学校大多位于镇中心,这使得一些居住在镇边缘以及交通不发达地区的家庭往往要花费比在本村内更高的金钱去供养孩子读书,虽然大部分学校为孩子上学而配有专门的校车、宿舍等设施,但这也在方便之余,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甚至有很多家长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将孩子送到F市市内陪读。在F市某村的调查中,村里居住的多为没有子女上学的家长以及老人,基本上全村的孩子都在镇上或市内由家长陪读接受基础教育。

2.4住校生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学生由于交通不便以及家庭情况等因素选择住校,由于家长不在身边,这些孩子便利用周末外出上网或出入电子游戏厅等场所,家长无法及时监管,进而导致他们出现学习成绩下滑等问题。对于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来说,师长的管教无法完全替代家长的监护,而孩子远离父母缺少必要的管教和父母对其最基本的关爱,导致这些孩子心理成长缺乏必要的环境而极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2.5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梯队结构不合理,出现年轻教师比例小,教师队伍学历低,农村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不合理等问题。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以及城乡教育环境、水平的差距使得部分教师更加青睐城镇的教育环境,导致农村教师想法设法转入城市学校,流失现象严重,进一步导致农村柿子水平下滑,梯队结构不合理,这将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极可能会导致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

五、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

总体来看,集中办学初期,F市成果显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集中办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对于目前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如下几项解决措施:

1.政府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教育关乎着国家的未来,而政府担负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责。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要始终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后续发展,尽可能多的为农村基础教育进行倾向性财政投入。

1.1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基础建设。政府应该进行科学的论证之后,投入专项资金,加强学校环境、宿舍、食堂、教学仪器、实验设备、校车等学校基本设施的建设,以美丽的校园、完善的设施吸引孩子留在本地中小学上学。

1.2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基本待遇。政府要筹集专项基金,用于吸引高素质的年轻教师到农村学校就业,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进而推动农村教育得以稳步发展。

2.提高对农村适龄上学儿童的教育救助力度。政府建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资助适龄入学,比如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等,保证农村适龄儿童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3.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学校角度看,也应该下大力气想方设法从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搭建家校有效沟通平台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出发,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3.1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加强学生管理,特别是学生空闲时间的管理和教育,应该设立专职的课外辅导员,悉心关怀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加强学生在宿舍和周六、周日等时段的管理和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发挥学生心理咨询教师的作用,定期为在校学生开展心理疏导,以有效解决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

3.2建立家校有效沟通平台。孩子的发展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二者互相理解,力往一处使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应组织构建家长和学校网络互动平台,方便教师就学生在校表现能够和学生家长随时沟通,以利于家校携手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3.3培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要把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完善教学设施,开设全面课程,避免形式主义,从根本上做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轮训、进修、外出高访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大力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增强招生吸引力。

4.加强对孩子家长的教育和引导。

4.1引导家长更新观念。镇教育、民政等部门应该联合学校,对学生家长开展教育宣传,引导家长思想要与时俱进,要及时更新观念,引导家长充分信任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将孩子留在农村学校上学,同时,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学校,特别是与学生老师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以利于家校携手引导教育学生早日成才。

4.2引导家长适时开展家庭教育。在调查中,62.2%的教师表示家长不理解学校,且表示孩子的教育与家长素质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农村应该通过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等形式,转变农民不良嗜好,提高农民素质,倡导农民适时开展家庭教育,有效补充学生学校教育不足,给学生打造更加有利成才的环境。

作者:王久才 关皓月 张琪 田欣 汪亮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周晔.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

[2]吴雨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面临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5(12).

[3]卢宝祥.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基本矛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