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劳动教育教学方案范文

大学生劳动教育教学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教学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劳动教育教学方案

第1篇:大学生劳动教育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教育质量;综合素质;支撑

创业是指在创造就业岗位和职业效益的过程中具有风险的创新活动。创业教育是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同志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把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增强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部署,来落实”。十七大报告中,同志再次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既是对加强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的科学阐述,同时包含对创业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为我们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顶层设计,积极进行创业教育实践

(一)坚持顶层设计,初步构建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模式是反映创业教育自身特点和总体面貌的抽象图式,集中反映了创业教育系统的因素、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行业特点十分明显的职业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纺织行业变化及学生就业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立业创业能力”,开始探讨“就业与创业教育”、“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等教育思想;2001年后,逐步将就业创业教育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助推器,扩大创业相关课程。2003年,规定学生要修满4个创业类学分,同时建立了就业与创业工作委员会。2004年,确立“进德立业,敏学笃行”为校训,立业成为办学灵魂和特质。2005年,第三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之后,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确立了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得到专家组高度评价;2006年实施“创业教育行动工程”,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和积极创业,促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在整个创业教育探索过程中,学院党委、行政领导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亲自抓好创业教育方案的制订,负责布局规划,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局的高度,开展创业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我们坚持顶层设计的思路,厘清了创业教育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坚持办学特色,培养三创精神,使全体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并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少数学生毕业时能自主创业;使部分学生就业后能抓住机遇自主创业或协同企业共同创业。同时,我们初步构建了创业教育模式,这个模式是:一个设计(顶层设计),两个主体(师生共创),三类课程(科目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四个体系(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条件体系)。

(二)以创业教育为抓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我院把创业教育作为对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检验的重要指标,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教育教学全方位改革。一是坚持办学特色,培养三创精神。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依据纺织服装的固有属性,在技术教育中渗透丰富的艺术思维,在艺术教育中渗透理性逻辑思维,培育学生独创精神和批评精神,形成了“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交融”的办学特色。长期坚持劳育,通过20年的劳动教育,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创业精神,毕业生以职业精神好、职业能力强享誉省内外。二是推进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我们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把“创业实务”、“创业指导”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形成科目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结构体系。三是通过学分制改革,加大创业教育进入课堂力度。2003年起将创业教育列入学分制改革的内容。

(三)采取有力措施,优化创业教育环境与条件

保障体系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外部条件,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设立组织机构,建立了就业与创业工作领导组、创业教育办公室、创业教育教学与研究中心。二是组建了一支由政府官员、教授学者、企业家、校友会组成的创业咨询指导专家队伍,定期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三是加大经费投入,专门设立创业基金,为在校生申请创业给予适当支持。四是秉承办学传统,把校内实训中心、教师工作室、双重属性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分别作为基础平台、综合平台、拓展平台、转型平台。五是把创业教育渗透到各项校园活动之中,开展创业专题活动,举办创业、创新大赛,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和网络平台。在校园内布置了激励学生投身创业的名言警句,专题展出创业成功者的风采,作为活教材,广泛宣传,使创业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二、强化五个支撑,扎实推进创业教育开展

学校层面实施创业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其内容具体而复杂,关键是下大决心,花真功夫,把创业教育作为对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检验的重要指标,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着力五个强化,推进创业教育。

(一)加强教育实践研究,强化理论支撑

加强创业教育研究,指导创业教育实践。实践理性告诉我们,为避免误入歧途,我们必须弄清楚创业教育与其他范畴的关系问题,如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创业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及因材施教、因需培养的教育之间的关系;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等等,通过研究使我们的设计更合理、共创更高效、课程更丰富、体系更健全,进而实现以创业教育推动创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加强内容体系建设,强化载体支撑

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要以多样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为特征,深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创业教育课程包建设为基础,积极开发多媒体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创业教育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的更新,以适应时展。同时要创新课程开发机制,聘请成功创业者合作开发创业教育新课程、新教材,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强化平台支撑

创业基地是创业教育的试验田和实践训练场,要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一是利用试验室、实训中心接纳优秀学生参加课题研究。二是利用由本院教师组建的既是经营性质又是实践教学场所的双重属性公司组织学生进行创业体验。三是创建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室,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四是把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促使学生萌生创业意识,涌动创业激情,确立创业目标。五是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验园,为大学生提供政策支持和孵化条件,通过实践平台,让学生真实体验创业历程。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

聘请有创业经历的人和企业家来担任创业教育的老师,是提高就业创业师资水平的一个捷径。要大力聘请社会上有影响的经济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等作为兼职队伍成员,使创业教育开展得更生动活泼、更贴近现实,实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要素的多元化。

(五)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强化环境支撑

优良的文化氛围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要利用多种形式反复宣传创业教育的意义、作用,使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同时要加强创业类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把社团作为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技能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帮助和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业成果,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成果提供机会和场地。如举办个人作品展览、科技成果展览、特长技能展示会等,鼓励学生发展特长,脱颖而出,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大力营造创业光荣、成才光荣的浓厚氛围。

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走产学研发展之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新命题,这一命题是对现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个挑战。破解这一命题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业型高校、培养“三创型”人才、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2篇:大学生劳动教育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生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1)03-0078-05

国外大生社会实践具有较长的历史,有公民体验教育、劳动教育、军事训练、纪念性活动、校企联合“双元式”实践、医院义工、小区服务、校外打工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大生社会实践是指大生按照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活动。中外大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功能等具有相近之处,但在表现形式、运作模式上存在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者围绕大生社会实践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对我国相关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具有很好的启示。

一、国外大生社会实践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有关大生社会实践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大生社会实践内涵、行为动机、运行模式和功能等几个方面(见表1)。

(一)对大生社会实践内涵的研究

Snyder等人认为,社会实践是一系列长期的助人行动,是有计划、有准备、前摄性的而非反应陛、后置性的行动,是在一定时间内承载相应责任的行动,是正式化、大众性的行动。BalzerTM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是一种可以循环实施并为了实现集体目标而进行的集体行为,大生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需要参加社会实践。John Friedmann 对社会实践认识论进行了阐述,主张对世界的评价应该客观真实,或者至少揭示一个持续伸展的真理。Suellen Shay指出,“实践”两字表明人类的行为是习惯性、持久性、目的性和有意识性的(并不是常常有意识),应更多地关注参与实践中去的人的行为和组成实践活动的大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前国际志愿者协会总裁Kenn Allen指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愿的、利他的、没有直接资金回报的活动,是一种积极活动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单纯的志愿者的闲暇活动。我国者牟宗泉通过研究国外大生社会实践指出,西方国家的各类社会实践为延伸校课堂教授效果奠定了基础,各类社团活动和教实习活动都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Huberman将社会实践作为知识转换的纽带,指出理论世界和客观世界靠一种纽带相互连接,社会实践就扮演了这个纽带,当人们从知识转换的角度具体分析问题时这个纽带的作用就愈加明显。

(二)对大生社会实践行为动机的研究

国外者历来重视研究人的行为动机,对大生参加社会实践动机的研究也是如此。Parkert认为,参与大生社会实践的行为动机主要来自利他(帮助他人)、交换(期望得到某种回报)、信仰(传播自己的信仰)和休闲娱乐(寻找休闲的体验)四个方面。Jonestgl的研究表明,加拿大青年人参加社会实践主要基于追逐某种信仰、运用自身技能和经验的愿望、开发潜能、增加工作机会、与其他志愿者交友等几种原因。Richard G.Niemi等人通过调查发现,青年生参与小区服务的比率较高,其动机与生、家庭、校特色及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Steve等人从志愿者招募、遴选、评监以及留任的角度研究了如何引发大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May Kim对美国青年足球组织的志愿者和当地青年运动联赛的志愿者菜单数据进行了修改和验证,提出修改后的志愿者菜单更适用于与青年运动组织和事件有关的志愿者动机的研究。Justine B Allen 新西兰达尼丁举办一年两次的新西兰MASTER’S GAME志愿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自我决定理论有助于加深理解运动项目志愿者动力和预测志愿者行为,并能促使志愿管理者提升志愿者的工作动力。O.A.巴伊沙科娃通过抽样调查和口头访谈的方法研究了俄罗斯大生兼职状况,全面分析了大生兼职的动机、兼职与业的关系、兼职与习的态度和兼职对习的影响等问题。日本者雨宫孝子、佐佐木正道等对日本大生志愿者活动进行了研究,指出日本大生整体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比率较高,参与领域比较广泛,主要是源于大生把志愿服务作为大生活的重要体验这一动机。英国政府在2004年利用志愿行动组织100多万人融人地方小区,获取发展技能与获得工作经验的机会成为大生踊跃参加此次活动的原始动机。

(三)对大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的研究

为便于指导实际工作,国外者对大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奖励评价和体制机制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美国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体现对大生社会实践的主导作用,马里兰州最高司法机构早在1997年便开始强制执行75小时的小区服务作为中毕业的基本条件这一政策。法国高校鼓励生利用假期打工或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直接参与企业实际工作,不仅企业积极接收,而且政府也积极参与并提供1/3的经费支持。日本大实行实践分制,十分重视利用社会教育的场所、设施、人力等资源以及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大生进行实践教育。德国高校对生实施“开放式管理”,生在修好校硬性规定的必选课外,可以根据选课情况安排打工时间。英国者Helen Busselltll提出了大生社会实践的“4W”理论,即什么是社会实践、到哪里社会实践、为什么社会实践、谁去社会实践,提出要建立社会实践志愿者奖励或回报机制。联合国志愿者组织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麦柯里兰激励需要理论等设计实施了一整套的志愿者管理机制一“志愿者赞赏认可机制”(Volunteer Recognition)。加拿大者Steve等人从需求评定、方案规划、工作分析、招募面谈、训练督导、激励表扬、绩效评估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社会实践的计划组织和管理规划。德国者Balzer认为,要保持大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久开展,必须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社会实践的法律保障机制两大因素。美国者Huberman Lva带领的课题组研究发现,大、小区、大生、政府四个方面只有有效互补,才能保证大生社会实践顺利进行。以色列的Roni Kaufman对俄罗斯圣彼得堡一服务机构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志愿服务机构的结构及管理对志愿者的表现影响重大,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是成功的重

中之重。而Sherraden建立了一个评价志愿服务的参考模型,该模型表明志愿者服务单位、志愿者本身和志愿者派出机构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会因个人或机构的属性特征和服务能力而呈现不同。美国学者McBridetlgj研究国际志愿服务(IVS)负责的跨国界志愿服务和国际开发及人道主义救援两大类实践活动后发现,他们均以完善的工作项目为依托,设有专门工作机构,负责组织领导、项目选择和经费筹措等。

(四)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功能的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分析了社会实践对学生、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参与方的积极作用,其中对促进学生个体成长、提高群体能力以及服务社会发展等功能的研究较多。Newmann等人L20J研究指出,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胜任力,增强自主性,促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Clary等人分析指出,社会实践的功能主要包括价值、理解、提高、职业、社会和保护六个方面。MarciaBok L提出,社会实践的重要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群体能力。Marcelt231对医学院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提出教学实践在塑造教师社会规范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并有效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对教学工作的深层次认识。McLellan等人认为,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对学生成长更有战略意义,社区服务通过教育学生成为社会维护和增值的负责贡献者而刺激公民权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政府和社会。BennetttL研究发现,志愿组织正逐步成为社会福利的提供者,他通过一个模型解释了志愿组织在提供社会福利中的作用。Christiant26j以塞内加尔青年志愿法律、中非共和国国民服务草案、纳米比亚国家青年服务项目等为例,研究了志愿服务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振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指出发展中国家通过这些志愿服务项目激发出了生产力的潜在活力。

二、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国外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成果及其成功经验,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适当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国外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深入剖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质属性,对其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二是运用行为科学理论,通过大量实证分析,深刻挖掘了大学生个体参与社会实践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特征;三是借助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探索出了较为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四是从不同视角全面分析了社会实践对学生个体能力、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对社区建设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与此相比,虽然国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但仍然存在―定差距:在研究内容上,我国着眼于经验总结多、理论研究少,对实践形式与内容面上研究多、个别深入研究少;在研究方法上,我国着眼于宏观系统论述多、单个问题突破少,定性阐述多、定量研究少;在研究视角上,从教育学角度研究多,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研究少,从学校和师生角度研究多,从政府和社会(实践单位)角度研究少。为此,我们需要认真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适当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一要扩大研究范围,提升研究层次。要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人手,全面关注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要紧跟国外研究热点,重点研究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等问题。二要更新观念,积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大学生社会实践虽然属于人的社会活动,但同样可以采用系统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一系列科学理论进行研究。当前,我国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应突出对某个问题、某个环节、某个案例的深入研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更多的实证分析,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三要改变研究视角,跳出学校范畴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突破教育学研究的局限,借助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动机、激励机制、运行模式等问题;另一方面,改变只有大学教师从教育视角研究的状况,吸引更多领域的学者从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等多个视角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机制

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表现出鲜明的“全员参与”特征。德国汉诺威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德国打工大学生人数在过去的20年翻了一番,2/3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打工;法国大约50%的大学生打工,大约10万大学生在从事一种类似半日工的工作,每年至少持续6个月。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状况不容乐观,除课程实践以外,课外社会实践仍然是“精英实践”,即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锻炼,没有建立起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模式。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实践岗位供给不足,不能适应广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二是实践经费来源渠道不畅,严重制约着各项实践计划的实施;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践主体内在动力不足。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大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学校教育因素;既有实践单位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及其家庭因素。而实现“精英实践”向“全员实践”模式的转变,关键是机制建设。其中,既有涉及实践单位的社会责任机制和经济利益机制,也有出自高校内部的师生激励机制,还包括与国家、高校、学生及其家庭和社会密切相关的实践经费分担机制。只有构建由社会责任机制、经济利益机制、师生激励机制、经费分担机制等构成的机制模式,才能加快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模式的实现。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基于网络的办公模式正在极大地改造和推进传统手工处理领域的办事流程与实施效率,网络化的集约、高效、实时处理等优越性正日益凸显。发达国家已经广泛运用信息手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动员、招募选拔、项目对接、过程监控和激励表彰等工作环节均实现了网络信息化操作,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信息化管理已相对成熟。而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相对较少。随着我国高教规模的急剧增长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变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空间迅速扩大,领域不断拓展,所涉人员剧增,形式日益多样,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服务目前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处理手段,存在着信息不透明、传递速度慢和失真等突出问题。因此,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已是大势所趋。一要以管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媒介,根据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和信息流的运作特点,研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数据库、智能模块及其功能、系统体系结构,准确快捷地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各参与方对信息的需求,实现信息的高度集中与高度分享,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化管理理论体系。二要运用互动式需求分析、专业化设计规范、系统体系模块化结构设计、工程化方法开发,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各参与方提供管理数据库系统,并嵌入OA系统,开发出具有可靠性、可移植性、可扩展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管理体系设计、开发和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