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教育的发展范文

乡村教育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教育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教育的发展

第1篇:乡村教育的发展范文

目前国家正在努力地促使我国城乡的差距缩小,但是现实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教育方面,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极差,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潜力和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所以为了农村教育事业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农村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是避免走弯路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研究并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寄宿制学校概述

寄宿制学校简单的说就是能为学生提供饮食和住宿场所的学校,在当前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中,寄宿制学校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的人口分布并不像城市那样密集,不可能以村庄或者社区为单位建立学校。有一部分村庄路程较远或者道路条件较差,如果学生每天需要走很多的路上下学,不仅安全不能保证,还极大缩短了本就很少的休息时间;二是农村的学校一般生源较少,寄宿制学校不仅可以解决离家较远的学生的生活问题,还能够吸引非本地的生源;三是在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背景下,办寄宿制学校可以将一些学校整合起来,节约教育资源,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

在农村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是国家已经建立起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共同作用的体系,已经将农村的教育发展提上了日程,农村教育发展尽管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至少已经开始发展;其次是农村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相互左作用。搞好教育从长远看,就是为了农村的未来发展,而农村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刺激着教育资源的整合和进步,这是一个双向促进的过程。

二、我国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有了不小的发展,其中,社会办学力量进一步支持,国家的政策,政府的资源,民间的支持都使得农村寄宿制学校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质量有所提升,在教育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相当多的新校舍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设。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大的问题。首先,基础设施较差。大部分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缺乏,宿舍条件差,安全性能差,仅仅是给学生一个安身之所,而并没有给学生带来生活上的温暖和学习上的动力。寄宿条件差,严重挫伤了农村学生的入学积极性,进一步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其次,在基础设施方面,缺乏必要的教学器具和图书资源。教师仍然是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先进的仪器辅助,学生无法跟时代接轨。图书资源的短缺也使学生的知识面受到了限制,甚至最为可悲的是连课桌椅子这种学校基本的设施都短缺;最后是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有经验有水平的教师不愿意去农村教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教师的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寄宿制学校需要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对生活老师的要求是能够照顾学生日常生活,理解学生的需求。但是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往往不配备生活老师,只由文化老师进行兼管或者干脆无人管理。

三、乡村教育整合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策略

首先,国家政策和资源的倾斜。想要农村教育发展,想要农村寄宿制学校成为农村教育前进的源动力,首先要对其重视,只有国家重视,地方才能重视,各个方面才能够都重视起来。另外,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政策,将农村教育乃至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上升到法律层面,用法律的强制力和政策的引导作用指引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其次,调整农村教职工的编制问题,加强农村教职工的待遇。在任何一所学校,教师都是除了学生外最重要的主体,教师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如何调动,调整编制和提高待遇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编制问题一直是制约教师走向农村的重要因素,为教师调整编制,提高收入水平,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教师进入农村,进入农村寄宿制学校。另外,不能仅仅在政策上提升其教职工的待遇,还应当按时发放教职工工资,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再次,重视寄宿制学校的“寄宿制”特点。寄宿制学校还必须要注重寄宿这一特点,尊重学生的需求,并且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专门照顾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在学校也有在家的感觉,增强学生对自己身份和对学校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农村教育的信心。

最后,在农村要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城市素质教育已经提上日程,农村受各种条件所限,基础教育都无法实现,更遑论素质教育了。要改变农村寄宿制学校当前的局面,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目前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异常单调,除了日常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外,学生极少进行交流,这就导致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性格上的差别和在适应社会方面的差别。积极发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城乡学生的一体化,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各民族的大团结。

第2篇:乡村教育的发展范文

一、引言

在国家大力提倡三农政策的前提下,乡村旅游的研究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较早,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其市场细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 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学者研究主要从概念界定、发展动因研究、乡村旅游的经济性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乡村旅游的属性特征分析、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探讨等方面进行研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应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品位。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对比可以看出,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的方面已非常之多,但是把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还是比较少。本文以民俗文化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能为专题民俗村以及乡村旅游寻找新模式,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与内涵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乡村民俗主题旅游产品是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吸引物,突出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这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的一个有力手段。

(二)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关中平原的范围是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此次我们选取了关中地区四个典型的乡村民俗旅游地,以臊子面为特色的宝鸡岐山北郭村,以农民画为特色的户县东韩村,以泥塑为特色的宝鸡凤翔六营村,以关中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咸阳袁家村。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与随机访谈的形式,对于案例地的游客进行调查,调查日期为2015年3月到4月间,历时20天。调研地点选择在礼泉县城及袁家村景区,岐山北郭村,凤翔六营村,户县东韩村选择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和游客进行随机交谈。

三、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综合模式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大部分还属于低级阶段,以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主题乡村民俗旅游村属于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户时期,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特点。

案例地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乡村民俗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礼泉袁家村就是以关中民俗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

(二)乡村组织型

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北郭村,六营村,东韩村,袁家村都是集体规划,统一建设。

(三)“领头羊”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在离客源地比较远的乡村,农民更信任那些“示范户”。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四)景区带动型

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是以比较有知名度的旅游景区为核心,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陕西关中地区以袁家村与北郭村为典型代表。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模式有三种发展方向: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模式有资源驱动模式向投资驱动模式变化发展;产品应品牌化 集群化,这是提升关中乡村民俗旅游的必经之路;开发主体应多元化,这是集聚乡村旅游开发资本,这是提升乡村民俗旅游品位,获取规模化效益的重要前提。

四、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及发展建议

(一)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创新模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建立乡村民俗俱乐部:旅游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乡村俱乐部享受到一体化服务,并通过订购乡村旅游线路,向自驾车群体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务。

2、主题农园: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

3、童年到乡村:基于追寻儿时的记忆、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间,旅游体验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二)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建议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亟待解决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产品层次粗浅化、乡土文化城市化。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关中地区大部分乡村旅游是以农家乐的形式,未来乡村旅游应鼓励企业进入,实行“企业+农户”形式,实行市场化经营。

第3篇:乡村教育的发展范文

另一方面,忻州市作为革命老区,也是山西省唯一横跨太行山-燕山、吕梁山?筛黾?中连片贫困区的贫困大市,属于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市14个县(市、区)中,有11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36个的30.6%;有贫困村2223个,占全省贫困村的27.8%,占全市行政村的45.5%;有贫困人口35.33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5.2%。全市2.5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约80.2%忻州具有典型的区域性贫困特征。

忻州市属于典型的贫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吻合度较高的地区。作为忻州市“头号民生工程”的扶贫工作,因其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近年来,忻州市充分发挥本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特色优势,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提升地方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制定出相应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逐步走出一条精准扶贫,以乡村旅游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路子。

定襄县通过举办凤凰山乡村旅游节,开展一系列富有定襄农耕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特点的“乡情乡魂”主题活动,提升和打造了乡村旅游节品牌,拉动了乡村旅游规模发展。以科学规划、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打造旅游名县为目标,旅游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静乐县西大树村发展乡村旅游,投资以企业筹资为主,带动周边农户自助参与乡村旅游,对当地就业、脱贫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繁峙县则将乡村旅游等9项产业作为支持群众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助力精准扶贫。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关隘文化、宗教文化、休闲养生度假等特色旅游项目。依托传统村落和古战遗迹村落的优势,建设了平型关村、茨沟营村等10个集农家乐、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红色旅游于一体的旅游示范村;河曲县也通过积极规划和实施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探索构建“旅游休闲地产+农家乐”、“景区景点+农家乐+农户”、“协会+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

乡村旅游综合拉动性强、扶助功能大、投入成本低、受益面宽。忻州各县、市、区借助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带动贫困户就业,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找到了实现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后发赶超的一个新路子。实践证明,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创新,乡村旅游路径下的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关心、合作推进。

(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规划作用。在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中,政府应加强指导,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对村民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指导。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原则,鼓励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组建乡村旅游公司、旅游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

(二)整合资源,突出扶贫主题。树立“先规划,后开发”理念,将乡村旅游纳入本地区旅游业的全局去谋划,去定位,整合林业、旅游、扶贫、交通、水务等部门资金,对乡村旅游片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进行提挡升级,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及其配套产业,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断为贫困地区“造血”。

(三)推进村容村貌整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乡村旅游一般以自然观光为主,环境和风貌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对具备乡村旅游开发条件的贫困村重点加强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相关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乡村旅游环境、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第4篇:乡村教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师资;教学设施;新形势

国家教育部提出了艺术教育将纳入学生中高考录取参考依据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据此《意见》到2015年艺术教育或将被当作学校考核和学生中高考录取参评的重要内容。同时《意见》从艺术教育的课程数量、学生参与程度、师资资源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指出了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四项:1、量化各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重点工作。2、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3、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意见》在师资问题上也做出了明确说明,要求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镇(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艺术教师。实行县(区)域内艺术教师交流制度,鼓励艺术教师采取“对口联系”、“下乡巡教”等形式到农村学校任教。要依托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在农村学校设立教育实习基地。鼓励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4、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整合教育教学资源

要在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中加大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艺术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都来重视、支持学校艺术教育,尊重、关心艺术教师,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教育部的文件中指出了农村的教育现状,针对这一现状,农村音乐教育在这一形式下要积极面对,尽快解决以下几点问题:

一、首先要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二、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就我区而言,有22所学校(中学所,小学所),共有音乐教师18名,其中大来中学、望江联校没有音乐教师,有些学校只配备一名音乐教师,根本无法开满音乐课时,也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没有教师的学校也无法开展音乐教学活动,音乐对人的一生影响及其重要,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课是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多数农村的学校,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没有音乐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综合能力差,教师的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甚至只唱流行歌曲,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做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不能完成教育大纲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区的音乐教师只有三分之二达到了学历要求,其中还有一部分教师只是学器乐的,根本无法独立完成课堂教学,不能用钢琴或电子琴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说不称职为合格音乐教师,因此很难达到课标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三、加大重视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有些农村学校没有音乐教师更不用提教学设施的完善,我区的长发联校,没有音乐教学用具,教师上课只能清唱,根本不能唱准,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音乐教师待遇差,在评定职称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师,而且教学设备简陋,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伤害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名存实亡,一学期没有上过几节音乐课,都被主科老师占用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使气氛活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第5篇:乡村教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教师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124-03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身边的人和事。为此,诸如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等,一批以“校本”为特色的名词不断映入教师的眼帘。就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如何实现校本的专业发展也显得尤为必要。

一、农村教师校本专业发展理念

“校本”有三方面的含义,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以及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就农村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是指由农村学校教师发起的,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与条件,为解决具体的实践中的难题,由教师所在学校进行的专业方面的计划或活动,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增长专业知识、锻炼并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教师的职业态度,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1]其基本特征有:具有较强的目标指向性、清晰而明确的学习经验、教师群体的参与和分享,具有一定的可发展性和连续性等。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很多,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主要有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两类。

(一)校本培训

1. 校本培训的内涵与特征

按欧洲教师教育协会1989年的界定,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每个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换句话说,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在职培训形式。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针对性。校本培训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落脚点的。它与一所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连,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培训的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灵活性。校本培训它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虽然要由具体的工作日程规范其运行,但却可以根据学校具体工作的变动而调整,并不苛求按部就班。另外,校本培训的内容要针对学校实际,并可以随学校的实际而定,不排除一些内容临时性地进入培训进程。

(3)多样性。校本培训摒弃纯教学的方式,在培训形式上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课堂研讨、师徒制等,都在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

(1)校长重视是校本培训的前提条件

首先,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发展靠教师,教师素质提高需培训,校本培训是一种最有实效的培训形式。其次,校长要研究校本培训的有关问题。第三,校长要全面规划本校的校本培训。第四,校长要领导实施校本培训:要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并向实施部门、教研组等提供指导。

(2)建立领导小组是校本培训的关健环节

首先,为了保障各项培训活动的开展,并取得实效,学校应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制定好每年的培训计划。其次,组织指导好各种培训活动的开展。培训活动的开展有年级组、教研组、学校和教师个人各种层面。第三,要制订、贯彻落实有关制度。第四,要建立教师个人业务培训档案和学校校本培训档案。

(3)教师培训机构是校本培训的专业保障

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被广泛采用,源自于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的要求,源自于对院校培训形式的反思。具体来说,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开展校本培训的培训者培训,为学校培养业务骨干;第二,制订县区教师培训规划、年度计划以及指导意见与要求;第三,为农村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提供指导与支持。

(二)校本教研

1. 校本教研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学校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普遍意义上,校本教研是以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2]校本教研的宗旨是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核心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主体是学校的教师,是整个教师群体,主阵地是学校。其方式主要有“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三种基本方式。其基本特点有:

(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本校的教师。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本校的教师,但并不排斥校外专家与教师的参与与支持。本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能够充分地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研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发现并提出的。

(2)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在学校。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的,对于活动组织者来说,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的发展。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因为所有的教育教学问题都存在于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

(3)校本教研的问题来自于学校。校本教研中研究的问题是学校教师自主发现的,问题产生于学校内部,校本教研始终是在不断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这也恰恰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所在。

(4)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校本教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把改善学校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作为活动的终极目的。校本教研要求教师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和反思习惯,形成专业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的机制,实现经验共享与共同发展。

2.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1)从关注教师生存状况着手,精心选择教研内容。关注农村校本教研,首先要关注农村教师的生活,也就是要关注教师的需求。“没有任何人比教师自己更清楚教师的生活世界,也没有人比教师自己更了解教师的日常工作;除非教师能够改变自己,愿意改变自己,否则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根本改变教师的价值、信念和教师的实践方式。”[3]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突出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教研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围绕教学活动、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以及相关科研问题邓选择教研内容。

(2)以教师培训为突破口。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养的途径之一。在国外许多国家的教师培养制度中,教师职后培训已经成为教师法定的权利与义务,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校本教研与教师培训在学校整体发展与教师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如果将校本教研比做学校内部的“造血系统”,那么教师培训就是将来自学校外部的营养成分进行消化吸收的“消化系统”。只有当“消化系统”运转良好时,机体的“造血系统”才能得到充足的养料,造血功能才能得到不断增强。

(3)以制度建设为支持性条件。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根本保证。以往的校本教研为什么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学校的教研管理制度没有改变。因此,要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从不教研”或“偶尔教研”的现状,促使他们“坚持教研”或“定期教研”,必须有制度的支撑与保障。

(4)以校际合作为平台。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教研组、学科组的缺失与交通的不便给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以乡中心校为核心,将周边几所薄弱学校联合起来,通过送教“下乡”、送课下校、观摩教学、听课、说课、评课等形式开展校本教研,建立校际校本教研机制,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此外,还可以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教师开展互助研究,这样既不偏离校本教研的本意,又联系了农村实际,可以更好地让校本教研在农村中小学发挥应有的功效。

三、以课堂为本的教师发展趋向

以课堂为本的教师发展是英国近年来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改革的新思路,其核心包含以下五个基本要素:强调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共同提高;支持真正产生影响和具有决策权的角色;融于复杂的、变化的课堂情境中;包含个人价值、教育的合理因素和社会的公平性;参与反思性的、相互作用的和革新性的学习经验。[4]从英国以课堂为本的教师发展模式五要素中我们可以意识到,这种真正能够把权力的杠杆转向教师与学生,把教师的发展浸入课堂实践的尝试,对于促进我国农村教师校本专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其基本模式有以下四种:

(一)“同课异构”模式

“同课异构”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教师通过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二)“一课三上”模式

“一课三上”指的是同一个教师负责平行三个班的同一课的教学。后来也被引申到加强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打磨行为。形成一个教师对“一课三上”的认识与体会。

(三)“送课到校”模式

“送课到校”是“送教下乡”基础上聚焦课堂教学的校本教研模式。主要是城市学科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以农村学生为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并组织研讨交流的一种教研模式。通过“送课到校”的教研形式,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同事合作”模式

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活动。实践证明,一所好的中小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教师集体。良好的教师集体会使教师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这是保证学校完成各项任务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保证。因此,关心教师集体,把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分子,在集体中有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自觉维护教师集体利益,是教师在处理与其他教师互相关系时必须遵守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季诚钧,陈于清.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2]熊焰.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第6篇:乡村教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个性价值多元化 农村学校 人生价值

当前英语新课程的实施,使所有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受到严峻的挑战。他要求英语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要求教师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作为农村英语教师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教师专业有很大差距。在客观上制约和阻碍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对于这支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寻找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一、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现状

教育基础薄弱,教师基本素质偏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基础教育落后,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差;大学毕业生和城市有经验的老师不愿留在农村执教,而农村水平高一点儿的也想方设法的进城。因此,趋利性流动造成农村学校教师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缺乏。

个性价值多元化取向与本位价值的失衡造成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随着社会对个性价值多元化的认同,人们将工作和生活的自由度、事业、健康、爱情、金钱、家庭、荣誉、权力、政治地位等目标都作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而农村教师的职业在这些方面本身就相形见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低,生活单调,条件差,质量不高,过去独尊的优越感遭到严重的挑战甚至质疑。不少农村教师在物欲横流的大潮中失去了方向,失去了自我。致使农村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不足。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不高,仅靠宣传和被动培训效果不佳;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结构、教育理论知识、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观念陈旧,难以创新。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较弱;现代化教学方式不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的教育技能欠缺;缺乏综合的教学能力;缺乏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探索性活动的能力;获取信息的条件和能力有限;普遍对教育科研认识不够,意识较为淡薄,教育科研能力较弱;大部分是经验型教师,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师人数很少;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独立思考、独立搜索资料、自我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淡薄,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仍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教材难以驾驭。致使教师专业水平偏低。

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已从注意量的发展,向注意质的提升方面转化。新课改呼唤具有全新的教学理念的教育,要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终身学习的高素质的人才。促进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农村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新课改对农村教育冲击的影响,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

高质量、高水平、大规模、均衡公平的农村基础教育需要更多、更专业、更高素质的教师,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机遇: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一次性学历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只是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胡书记对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发展教育内涵等,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势在必行。这些,都给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二、推进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目前,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研究中,主要基于职前培训和各种短期的在职培训。由于培训时间的限制,培训内容和方式由培训者主体所确定,虽然少数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由于受自身因素和群体环境的影响,不能较好的把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骨干和带头人,这就使许多教师在培训后收获甚微。

我认为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思想,积极引领农村学校实现跨越性发展。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学习、学会反思,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教育专业素质,提高专业化水平,为英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加强理论及专业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3、促进教学反思,提高教师学术研究能力。

4、加强集体备课,落实“最优化”的教学设计。

5、落实课堂教学常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6、重视同伴互助,加强专业引领。

7、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教师保持教学的活力能力。

8、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和完善自我。

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的过程。加强英语教师的专业化 建设是促进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它关系到英语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靠自己的奋斗,好的英语教师应该把专业发展作为个人的人生追求,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群体学习发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静; [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第7篇:乡村教育的发展范文

一、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结构严重失衡

当前,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师普遍是“老、中、青”三代。“老一代”是是民办教师“洗脚上田”转正的,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这部分教师教法单一,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中一代”普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毕业的大专生,这批教师综合素质较高,属于学校的中坚力量,但当时大学还没有扩招,人数相对较少而显得有所不足。“青一代”普遍是本科生,但是重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都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城区学校,最后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往往都是一些教育学院扩招后的“二流学生”,而且还包括了一些通过招考录用的持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因此,如此失衡的教师结构,直接导致着学校中坚力量的不足,制约着农村学校的良性发展。

2.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欠缺

“老一代”临近退休阶段,“自我更新”的意识淡薄,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懒于进行积极的调整与更新;“青一代”容易接触新鲜事物,但经验不足,不懂得积累专业案例知识和可供借鉴、反思的实践案例,策略性知识欠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不能够灵活运用原理规则,不能高效地整合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而且在农村学校,思想品德课往往被弱化,成为“次科”。再加上中小学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本来为数不多的“中一代”政治专业教师,也被学校“中途改行”或兼课,进一步导致农村学校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质量总体不理想。这种状况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部分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信念淡薄,专业情操滑坡

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农村中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包括思想品德教师)不注重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构建,对诸多的教育教学观念或理念随波逐流,往往是按照教材教参照本宣科,疏于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信念体系,难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而在当前公务员岗位日趋受追捧,教师压力不断增大等因素影响,教师地位事实上的偏低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丧失了光荣感、自豪感和事业心,责任感和义务感也相应降低。

4. 思想品德等非重点学科教师获取培训的机会少

近年来,我省的农村师资培训力度有所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素质逐渐得以改善,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教师获取培训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根据现有培训模式,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教师名单最终由省教育厅直接提供。其确定过程是一个由省、市、县(区)三级由上至下分配名额,再由下至上推荐、选拔的过程。从各类培训的最终名单可以明显发现,培训名额绝大多数来自各级城区学校和重点中小学。乡镇以下学校的教师参与省级培训的机会极为有限,甚至参与地市级以上培训的机会都明显不多。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近一半集中在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而且培训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不到位。培训内容只注重理论学习,没有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针对性不强,难以有效提高农村教师教育实践与专业水平。而且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也着重于主科、应考科目教师骨干培养,从而拉动了这些学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反,音体美、政史地等教师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获取培训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二、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

1.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已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问题,需要教育部门通过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来实现。一是县(区)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教师编制,按教育教学的要求,全额配置教师数量,加快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尽快摆脱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二是要把好教师队伍进口关。要坚持择优录用,特别是要优先把思想品德等短缺专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三是推进支教制度,调整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积极推行教师支教制度,特别是农村学校与城际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城市和农村教师的合理流动,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学段、区域、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失衡问题,特别是边远和贫困地区中小学合格教师短缺以及“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等问题,逐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2. 完善培训机制,努力提升农村教师综合素质

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和质量均落后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培训的质量关系到农村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教育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明确农村教师培训各参与主体的职责权利,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支持的力度,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完善培训体系,加大免费培训力度,拓宽培训途径,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要充分利用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其他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培训机构,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中要从大局出发,主科、次科全面兼顾,采取定期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面授培训和网上培训相结合等形式,让农村各学科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各类培训,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3. 坚持四动,提高专业技能

多动手,指学习。当前培训体制下,能够享受到长时间脱产进修和参加各类培训班活动的教师人数很少,而对于思想品德教师来说,更是凤毛麟角。自学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世界上一切成功人才成长的事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身的水平,根本的途径就是多动手,打开书本,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水平,最终达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追求教育教学的最佳教育效果。

多动口,指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要靠实践。上课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师要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每学期有意识、有重点地精心准备上几节公开课,争取多动口,上多几节公开课,积极参加教改实验的机会,因为这样不仅增加了自身的压力,而且会获得更多的指导、批评、建议,得到更多的锤炼机会,对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大有裨益。

多动脑,是指反思。一位教育家曾指出: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要学会反思,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反思自己在实践中出现的失误与不足,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新理论、新经验、新方法,使自己的水平逐步提高,逐步向教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转变。

多动笔,是指做笔记,写心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看文章、听讲座、听课过程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如果不写下来,很快就会忘掉。多动笔,养成做笔记写心得的好习惯,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不足重新过滤,是对知识的提升和深化,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于永正等名师,他们无不养成了随时随地做笔记、写心得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努力尝试从教学札记写起,写一些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再到教育教学论文,持之以恒,必定可以有效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第8篇:乡村教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视为重中之重。自《纲要》实施以来,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积极响应号召,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对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试图提出促进当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经过努力探索,湘西自治州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当地和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并输送了大量人才。从当前现状出发,本文认为,湘西自治州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和教育资源的日益优化,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大的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质量有待提升;二是内部结构不合理,三是教育经费长期不足。

1.教育质量有待提升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即是对培养对象质量具体要求的规定,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当前,湘西自治州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普遍偏低,在无形中阻碍了当地职教意识的普及和提高,甚至会降低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湘西自治州的中等职业学校显然存在着只求规模扩展,不重教育质量的错误倾向。在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均是经过普通高中招生筛选后分流过来的,生源质量难以保证。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特别是经费、设备、师资等教育资源在数量上的不足,使得湘西自治州内的中等职业学校整体上的办学承载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无法在扩大办学规模后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供基础性保障。

其次,从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来看,湘西自治州的职业教育模式大都向发达地区学习,引进的教育模式与当地的教育实际情况不符。当前州内的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采用单一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紧跟市场的职业教育模式看似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实际上严重影响了原有的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秩序。这就导致在办学过程中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对于自身的办学方向把握不够,盲目追随市场,缺少自主性和特色,对培养目标的市场定位不准,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2.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1)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布局不合理。虽然州内的每个县(市)都建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或职教中心,但是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明显呈不均衡分布。大量优质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其他县域在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各种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师资以及教育经费等方面所占的比重很小。例如,在2010年实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之前,从全州职业院校的区域分布情况看,8个县市共有14所中等职业学校(其中古丈县没有中等职业学校),占43.75%,其余18所均办在州府所在地吉首市。

(2)中等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结构的不合理主要指的是公办中等职业教育与民办中等职业教育还未真正统一起来。从办学结构看,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采取政府办、部门办、民办三种形式。与政府部门主导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相比,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较少受教育体制影响,贴近人才市场办学,了解市场需求,办学形式比较灵活,并且教育质量相对较高。截至到2010年,全州的18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有8所是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为26047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仅有3771人。显然,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虽有自己的优势,但由于政府的扶持不够,而自身力量又比较弱小,其教育规模很难扩大。湘西自治州内的大部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不仅没有固定的办学场所,且在办学过程中受到了包括行政的诸多因素的束缚,难以真正发展起来。

(3)教育经费长期不足。如前所述,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量,但可供后续发展利用的资源还远远不足。特别是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教学设备、师资等发展要素的缺乏,已经成了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是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2005年,全州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为4086.30万元,校均经费为127.70万元,生均经费为1540.8元。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历史最高数额年份为2009年,为10226.6万元。而2010年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额比2009年有所减少,为9725万元。与2005年相比,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总额上增长了1.58倍;其中校均经费为540.28万元,增长了3.23倍;生均经费为2860.3元,增长了1倍多。由此可知,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额及生均经费还很低,且绝对数量也不能满足其办学需要。资金投入不平衡是由有限的资金总量和单一的资金供给渠道造成的。湘西自治州内的中等职业学校只有财政一条资金供给渠道再加上区域内经济落后,难以吸引外资办学。即便是财政安排的中央转移支付教育资金,90%左右已被中等职业学校用于支付教师工资,剩下不足10%的资金用于危房改造,更谈不上扩大和发展职业教育规模。由于资金投入,特别是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的缺乏,湘西自治州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实验仪器设备差,教学设备落后,实训场地建设大多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办学水平明显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

二、针对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针对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部门积极引导。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避免短期效益, 应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环境下来进行决策。《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为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该项规划把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作为包括湘西自治州在内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大举措,其中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第一,服务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对应若干重大产业和关键行业,确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专业领域,特别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纺织、石化、现代农业和民族文化等产业相关的专业领域。第二,应在政策上向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有所倾斜,积极提供各种方便,提高其发展的积极性。第三,鼓励行业办学,支持本地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加强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第四,加大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以县统筹县内各部门各层次的学习培训,真正落实好政府的服务责任。

(2)优化配置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自2008年开始,湘西自治州开始进行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在宏观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时应坚持“中心为主”的原则,形成以吉首市为中心,其他县市均衡分配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分配格局。同时,坚持资源向优质中等职业学校集中的原则,清理整顿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机构;整合职教资源,扩大单校规模办学效益;加大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建立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评估机制,对评估不合格的实行红黄牌预警和退出制度;加快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职学校等优质资源建设,启动区域性、开放式、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在微观上,湘西自治州应依据州内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情况,以专业建设为基础,探索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组建农业、旅游、手工等行业引领型职教集团,依托行业背景,形成整体优势,突出专业特色。

(3)有针对性地加大教育投入。湘西自治州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经费渠道单一,难以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多发展经费。由于湘西自治州固定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很难靠本地区自身社会经济水平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首先,中央和省级政府部门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对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其中既包括财政性投入,更包括技术人才的投入。必须在加大办学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大量更新和引进教育教学设备,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可出台政策选派各类优秀人才到当地工作,特别是选拔优秀技术人才到为中等职业学校服务,为当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其次,必须创新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加大政府部门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政策和技能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健全政府为主、多方投入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最后,整合教育、农业、扶贫、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培训资源及资金,统筹规划组织实施。

(4)走特色发展之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推进计划”提出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通过支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和扶持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建设推动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要以当地的特色经济为着眼点,做到扬长避短,实行区域内经济与区域外经济之间的优势互补。发展职业教育可根据当地民族地区优势的资源特点开办相应的专业。湘西自治州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时,要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州内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增设与民族文化产业相关的旅游刺绣、纺织等特色专业,着重开发民族文化产业中不可替代性的专业,从而保持民族文化产品生产的区位优势。当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大对不同民族文化产品的研究,把产品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商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总之,要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当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KYCX110020E)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http://.

第9篇:乡村教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 农村 成人教育

“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被引起高度的重视。“三农”的发展状况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农村的进步促进中国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的现代化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农民的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然而提高农村成人教育水平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代化水平,促进“三农”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高度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成人教育是提升农民素质的必然要求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我国农村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民的各方面素质水平偏低。据调查统计:2008年我国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高达31.45%,而中专及中专以上的文化程度仅占4.34%。这触目惊心的比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极不相称,客观上制约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因此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提高村民基本素质、努力把农民培养成为文化高、技术精、懂经营的现代化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向城镇转型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由以农业生产为主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城乡结构与就业结构也随之改变,据人口普查显示:农民在第二、三产业从业的人员分别占58%和52%,表明了农民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加上城乡结构的改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农民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转变、更好的接受社会角色的转换、自觉的承担其社会所赋予的责任给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三)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但农村地区人口多、地域广、经济落后,同时受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缓慢。因此要使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则需引人大量的科学技术。据研究表明:农民教育水平的增加将提高农业GDP及增加农民到工业产业工作的机会。所以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是必要的。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人与科技相结合,使科技不断的转换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生产力。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一)如何正确处理好强势与弱势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极为强势,但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还不能胜任该项工作。据调查,近几年我国农民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虽然近些年我国的教育经费有所增加,但是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仍比较少,这极大的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规模。据《中国统计年鉴》记载我国的农民培训机构有所下降,导致在教育培训力度上呈现出弱势的发展趋势,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相冲突,这不仅影响农民的转移及农村的发展,还影响到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及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二)如何正确选择好离农和服农

长期以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农村的成人教育内容应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传授应面向农村丰富、实际的乡土文化,意在丰富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成人教育应以本土化为教育目标,而并非是一味的追求离农化、城市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城市化的比率,使农村的土地逐渐减少,此时农村劳动力的道路选择面临这极大的挑战。因此如果农村的成人教育一味的坚持本土化,只传授传统的农业技能,那么教育的切实可行性、长期有效性以及是否能够满足农民的意愿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如何正确权衡好传统和现代

由于农民生存于落后封闭的环境,再加上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小农”已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使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导致了他们对新知识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加上现有的农村成人教育并不符合农村的实际生产,没有重视农民观念转变、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素质的培养,使教育并未取到真正的价值。因此处理好成人教育教学中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一)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以全面发展为基础

对于农村教育我们不能片面的认为是在农村的教育,因此在农村教育过程中既要包括农民务农知识的教育,还包括城市中可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教育,其次农村成人教育不仅要帮助农民致富,还要重视农民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另外农村成人教育不仅要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服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办各种培训机构帮助农民健康发展。例如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农村实用知识培训机构等。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农村成人教育也应该是全面的。

(二)加强统筹教育资源,完善教育体系制度

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既要担负起新型农民培养的重任,又要发挥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抓好成人教育的办学,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做好统筹规划,使农村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其次成人教育机构因发挥独特的办学特色及丰富资源的作用,加强教育办学模式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不断的完善教育体制,真正发挥成人教育的优势和作用。

(三)重视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要重视室外教学而不是仅局限于课内口头讲述,例如可以根据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派专业的人员到现场进行示范指导,让农民边实践边学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并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四)建立健全的教育保障制度和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