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教学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流行因素 总结 音乐课堂 教学效益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16-01
1 高中音乐课堂需要跟得上时代
高中音乐教材涉及的题材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比如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个人风格等形式。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认知上的复杂化。会让学生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音乐内容很多,从而心中产生退堂鼓。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从素质教学这个角度来说,音乐鉴赏教材的确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抓住学生兴趣教学,实现与时俱进,这更涉及到学生的音乐兴趣挖掘问题。
循序渐进教学法就是按照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才施教,与时俱进就是抓住当下音乐欣赏的主流方面,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生。比如高中生阶段是男女的青少年阶段,这个阶段的男女都喜欢流行音乐,利用流行音乐串联其他音乐内容,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传统教学观念的更新,进行流行性、针对性音乐作品的引入,保证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2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循序渐进与与时俱进
2.1 按照学生的学习标准来教学
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按照学生的自身条件进行教学。这都需要教师保证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体系的健全,保证各个不同题材的音乐鉴赏方面的协调及其循序渐进。在该模块中,教师要避免循序渐进的太过深入,这是为了避免拖沓课堂音乐教学进度,也避免教学内容的狭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进行教学,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这就是包握住学生的音乐兴趣点,再进行适当的循循善诱,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比如在民族风格《酒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类似曲目音乐的鉴赏,让学生明确酒歌题材音乐的运作旋律,比如在上课前播放《九月九的酒》,让学生通过具体曲目音乐的欣赏,明确该类型音乐的运作旋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民族音乐的比较,教师也可以进行国外国家的风俗音乐歌曲鉴赏,比如美国乡村音乐流派的曲目。再针对歌曲的具体演奏形式,让学生自由回答问题,保证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的提升。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流行音乐作品的串联,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音乐知识点。比如在合奏《马刀舞》曲目鉴赏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教师可以进行当下热点音乐作品的播放,比如《小苹果》,讲述筷子兄弟的歌曲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行该两种音乐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总结这两种音乐结构的区别,从而了解到音乐与舞蹈这两个方面的联系,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潮流一些,也就是跟“潮”,什么是潮一些,就是换汤不换药,古今结合,与时俱进。比如在教授音乐与舞蹈的联系时,教师可以进行民族舞蹈与现代歌曲的结合。比如《飞天仙子》的舞蹈,可以配上学生所喜欢的流行音乐,比如《no body》,通过对学生所喜爱的现代音乐的引导,让学生爱上自己所要学习的音乐模块。通过笔者长期的音乐实践,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音乐应用素质的提升。所谓的与时俱进、循序渐进的教学,是很简单的教学模式,无非是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身上,把重点放在当下的教育教学环境上、放在当下的社会音乐聚集热点上,保证学生对喜闻乐见作品的欣赏,进而保证其相关音乐作品的学习。
经过长久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循序渐进教学法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穿插,穿插的目的是方便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知识,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实际的教学课堂内容,保证课时、章节的调整,实现教学程序的串联,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其音乐鉴赏素质的提升。
2.2 学生音乐素质提升的几个方法
为了保证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注重与时俱进的教学,也就是结合当下的流行音乐作品进行教学,保证不同教学内容的协调,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保证其音乐鉴赏视野的提升,能够从不同的分析角度进行音乐作品的鉴赏,保证对相关音乐知识的应用。这就需要注重几个关键点,比如教师上课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工作的深入,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同音乐知识点的合理串联,保证一步一个脚印,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主要切入点。比如在《欢乐颂》的音乐鉴赏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播放当下比较流行的音乐作为背景,比如播放《浮夸》的MV,配合该节课的主体,更加提升课堂的教学范围。
又如在贝多芬钢琴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古典音乐知识,教师可以串联一些当下的流行歌曲,比如周杰伦的《台》,钢琴版的台与贝多芬的钢琴曲都有相似的音乐韵味。这样可以根据不同作品相似的突破点,让学生根据实现熟悉的音乐作品,去学习以前的作品,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古典音乐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应用素质。这种与时俱进教学法可以适应于很多的音乐教学模块,比如音乐与诗歌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与时俱进的节奏,保证音乐教学主题的突出,保证教学方法与当下的教学内容想结合,保证教学效果的提升。通过诸如此类的流行音乐辅助鉴赏,在很多的欣赏主题中都可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流行音乐作品是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的,目的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丰富教学内容。
3 结语
为了有效提升高中生的音乐应用素质,教师有必要实现循序渐进教学法与与时俱进教学法的结合,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邓琳.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4).
一、音乐教育的观念更新与基础理论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34篇,主要涉及音乐审美、音乐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在音乐研究中的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与音乐教育实践等问题。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一文认为,审美活动是生命情感解放的根本途径,通过音乐审美教育的方式寻求人的审美发展、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任恺《基于“相册”的动力学习范式与艺术学习中元认知的形成》探求了艺术学习中“学习主体――‘相册’――学习客体”的新学习范式。该专题的论文还有杨立梅《以大艺术教育观建设基础教育中的“艺术学科”》、郭玮《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BennettReimer与David J.Elliott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张媛《浅谈音乐教育与青少年EQ的培养――从青少年心理问题看音乐教学》、郑斌《激发初中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策略实验研究》、宋蓓《格式塔心理学对中小学音乐综合课的启示》、黄丽《试论我国推进创造性主题音乐教育的几个维度》等。
二、音乐教育的文化与历史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4篇,主要涉及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文化传承及中国音乐教育历史研究等问题。谢嘉幸《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一文通过“传统文化”、“现代教育”与“后现代传媒”三个概念,透视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问题。文中指出要解决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唯有将文化与教育两方面统一于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余丹红《文化守望与全球视野――论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一文通过对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的分析,阐述了该教材中蕴含的全球化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守望姿态的完美结合。这一专题的论文还有马东风《中国原始音乐教育的意识与形态》、林琳《哈尔滨早期俄侨音乐教育研究》、金世余《我国近代教会学校音乐教育之影响管窥》、罗琴《中美音乐课程标准比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张斐《文化传承与认同中的音乐教育》、郭洁《论文化与人类发展和音乐教育的关系》、李红蕾《“母语”的回归――浅谈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李望霞、赵昕《在国际交流中直面中国大陆音乐教育问题――音乐教育研究问题的国际论坛交锋》等。
三、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7篇,涉及基础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等问题。金亚文《我国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回顾》一文通过回顾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历程,得出启示:在纵向上思考,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与革新;从横向上梳理,是对国外经验的参考和借鉴。李冠莲《有关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辩证思考》从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方面入手,分析、反思现行音乐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偏颇,探求导向有效生成的种种途径。本专题论文还有方楠《走进网络社会的高等音乐教育》、孙梅《网络音乐资源的缺陷与教育对策》、刘琨《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新课改背景下城乡基础音乐教育发展之比较》、黄文翠《“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彰显――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两个不同版本的取样分析及比较研究》、钮小静《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陈栋《国乐飘香飘香国乐――论高师民族乐器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费邓洪、费茸《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音乐的数学性》、许冰《论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社区音乐教育中的开发利用》、梁莉《浅谈音乐课程综合理念的本质与实践模式》等。
四、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42篇,是所有参会论文中数量最多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音乐教学实践的研究始终是最受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所关注的研究课题。郁正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音乐课目标教学实验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文依据教学论的基本原理,提出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立足国内众多的实践模式中抽取出共同的、最能体现目标教学本质特征的、具有多种应变能力的结构因素和结构方式,组成最一般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音乐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形式。陈雅先《略论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一文通过对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考查,使音乐基础课教学工作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决策依赖的是哪一些心理学原理,以便更有效地解决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问题。本专题论文还有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陈玉丹《在〈音乐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音乐智能的策略》等。
五、音乐教师教育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7篇,主要针对我国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中外音乐教师培养比较等展开探讨。周世斌《我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之虞――从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引发的思考》一文以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先驱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为借鉴,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决不意味着精英教育从教育舞台的退出。两种教育模式必将是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形成民族和国家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所需之坚实金字塔”的观点。代百生《德国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对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三种形式――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门音乐教师教育以及音乐教育学理论专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可资借鉴的方式与方法。本专题论文还有蔡世贤《音乐教师教育的重要构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迎《苏格拉底“助产术”对我国音乐学研究生教育的若干启示》、尹爱青、金顺爱《“尊重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王昌奎《试论高校〈钢琴文献与教法〉课程的性质与教学模式设计》、孙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李飞飞《从课程对比看音乐教师的培养》、高伟《高师钢琴教学内涵的二维阐释――一种基于音乐审美文化与文化传承理念的解读》、吕志芳《对音乐学专业应届硕士研究生学习方法的几点思考》、张小鸥《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参加第27届国际音乐教育大会有感》等。
六、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与国际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9篇。其中,涉及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论文3篇,涉及国际音乐教育研究发展趋势的论文6篇。马达《行动研究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论述了行动研究的内涵、特点和实施步骤,并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阐述了行动研究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郑卫新《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通过对我国部分音乐教育研究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分析,阐述了音乐教育研究必须注重方法论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专题的论文还有马力《在“方法”的岔路口徘徊――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哲学解释学思考》、冯洁《马来西亚第27届ISME大会的创造性教学教育观――对创造性教育论文及实践的评述》、吴珍《从〈2020视野〉展望美国音乐教育价值的新理念》、宋裴裴的《跨文化对话中的传统音乐――15届国际学校音乐教育和教师教育研讨会初探》、王丽莉《色彩斑斓的民族音乐教育――印度音乐教育一瞥》等。
七、其他方面
此次大会还安排了三场重要的学术报告,这三场专题报告分别是:来自美国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前主席BennettGary博士的《音乐教育的全球展望与评价》,美国纽约大学音乐表演艺术系主任、著名的实践哲学的倡导者David J .Elliott教授的《实践的音乐教育》,香港教育学院体艺系主任梁信慕博士的《教育改革中的技术与本土化教学:音乐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新趋势》。三位国际音乐教育界专家的到来使会议具有了国际性的对话色彩。
在大会专门设置的workshop的教学实践研究会场中,许卓娅、李妲娜、杨立梅、郑莉、余丹红等分别就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综合艺术课堂教学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课题作了精彩的现场教学示范。
音乐教育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年轻的新学科,1990年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成立后,在曹理教授等一批音乐教育学者的带领下,平均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性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这些研讨会有力地促进了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大批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成果。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吸纳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为团体会员,同年8月两个学会第一次在大连联合举办全国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本次长春会议是两个学会第二次的合作。从本次研讨会收到的论文来看,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较前几届研讨会有了一定的提高,拓宽了研究领域,运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看问题,特别是在音乐教育文化、音乐教学实践、音乐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近年举办全国性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国际音乐教育研究发展动态,本次会议邀请国外音乐教育专家介绍当前国际音乐教育发展情况,使与会者获得不少新信息。本次大会还有一个特点,即来自全国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共70余人参与了会议。研讨会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会议期间召开了研究生座谈会,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部分研究生导师参加了座谈会。与会师生就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及研究生培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大会还评选出第三届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
从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已取得不少成就,相信此次长春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教师 素质
在十七大报告中对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作为一线教师的初中音乐教师的素质,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等,对中学音乐教师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面对挑战,中学音乐教师加强自身学习、进修,尽快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艺术教育综合素质。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类新理念的出现?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反思中进步。本文就中
学音乐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作简单地探讨。
一、政治素质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与审美素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德是称职教师应具备的个人品质,优秀教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因此,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饱满的爱国热情,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起到教育表率作用,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健康成长。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品德、情操、审美观的深厚土壤。
新课程标准已将音乐定位于人文性课程,重点对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并将德育、情感、态度、教育价值观放在首位。中学音乐教育应该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认识音乐,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中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优美的音乐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产生的,通过音乐自身美的魅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
一首好歌,一支好曲子往往可以直接触动学生的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振奋,意志上的激励,道德上的升华,并时刻陶冶学生们的志趣与情操。如:音乐作品《国歌》、《黄河大合唱》、《组歌》等具有鲜明时代与艺术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斗志、民族感、正义感、爱国激情与高尚情操。只有中学音乐教师具备了正确艺术审美观与高尚的道德情趣,才能引导学生真切地感悟艺术美、心灵美与生活美,引导学生热爱健康的、积极的、高雅的音乐艺术,才能在授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陶冶和净化学生的精神与心灵,培养他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业务素质
1、知识素质。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探究者、构建者和缔造者,这样的角色促使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精而深的专业知识。在歌曲教学中唱谱与唱词的先后变化,歌曲内容与旋律决定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焕然一新,在体裁广泛,内容丰富的欣赏曲、流行音乐中正确把握分寸,用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能力素质。首先,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运用、掌握专业知识的教学技能。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设计年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具备了解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音乐教学是情感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新课程呼唤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新理念是平等、民主、合作。师生互动,教师是引路人,学生是鲜活的主体,发展中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地肯定和欣赏。
其次,音乐教师具有发展性评价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必须把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等课程评价多元化,成为课程评价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中音乐教育评价是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教学手段进行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发展性评价,培养和促进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
三、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提升艺术教育的综合素质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一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功能的综合性。一首歌曲与乐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提高综合艺术素质,提高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已迫在眉睫。
培养适应新课程标准需要的师资更是势在必行。作为音乐教师,反思教学中是否让课堂充满了音乐,是否为学生打开了音乐之门,是否引领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音乐。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歌曲与乐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把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现和表现。并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这才是一个真正有魅力的音乐教师。
关键词:高师;改革;钢琴教学
引言
2012年1月在新华网上登载《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服务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重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然而现在的音乐类高等师范生,在毕业后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中常表现于课堂教学的工作能力以及课外活动的综合指导能力较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应用性课程设置不科学,学生实践不到位,离开正谱就弹不了琴,学而不获,即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如何能够培养出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面向基层,应对灵活多变的工作需要,能够自觉服务于普通音乐教学,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文化强国”战略和面对现在高师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一、目前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度的增加,学生生源质量在相对降低,入学的新生,音乐类钢琴程度参差不齐,有不少学生都是“半路出家”,钢琴基础差,进入高校后,通过2年的钢琴基础训练以及乐理、和声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就要开始钢琴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的教学阶段。这一阶段时间较短,任务较重,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并且现在的高师院校都照搬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在钢琴课的学习中,过分的偏重于钢琴弹奏技能的训练,在和声、曲式分析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又过于书面化,各门课程都各自为战,这样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离,虽然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会加入钢琴即兴伴奏(包括自弹自唱)课程,但由于学生理论基础底子薄弱,钢琴程度不高,从而导致即兴伴奏(包括自弹自唱)课程形同走马观花,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开展音乐教学工作,无法服务于社会。
二、造成现状的根源
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从教育主管部门的的角度来看,教育部主办的两年一度的“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的比赛项目设置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然而现在的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很多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现象,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首先是传统高师音乐教育钢琴课程受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影响,过于注重训练钢琴弹奏的技能技巧和乐曲弹奏能力,而即兴伴奏课(包括自弹自唱)形同蜻蜓点水,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不深入、不系统、实践不到位,忽视了学生钢琴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高师各门专业课之间相互脱节,缺少沟通,浪费资源现在普片存在;再次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缺乏经验,拿到乐曲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屡屡出现。因此,建立一种完善的钢琴教育体系,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刻不容缓。
三、钢琴课教学改革构想
(一)学时
传统高师的钢琴基础课学时为2年,在1、2、3、4学期开设,即兴伴奏课学时为1年,在5、6学期开设,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造成两门课内容的重复和脱节而且难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余小信在《钢琴即兴伴奏基础教学法实验报告》中明确提出:“通过本次教学实验,笔者认为只有把钢琴即兴伴奏内容融入并贯穿于整个钢琴课程教学中才能实现高师音乐专业先前所设定的钢琴及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认为钢琴课(含即兴伴奏)应开设三年,但教学内容必须贯穿大学4年,前三学年配合乐理、和声、曲式作品分析等理论课程的开设时段,从钢琴技能技巧、编配和声能力、掌握伴奏音型、伴奏织体等方面进行教学,最后一学年加强艺术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钢琴伴奏能力,努力适应现代中小学的教学工作。
(二)内容分配
高师以往的传统课程设置分为“钢琴基础课”和“即兴伴奏课”,这种传统分课法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音乐类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独奏的机会很少,运用钢琴伴奏为群众性文艺活动和中小学音乐教学较为普遍,把“钢琴基础课”和“即兴伴奏课”整合开设为“钢琴课(含即兴伴奏)”,即钢琴基础课的教学中结合乐理、和声等理论课程培养即兴伴奏能力,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学年结合传统钢琴课教学,强化即兴伴奏中常用到的钢琴技能技巧及结合乐理课程巩固相关乐理知识,利用《哈农》《拜尔钢琴基础教程》《车尔尼系列教材(作品599, 136, 849, 636, 299, 740等)》练习曲学习指法(顺指法、穿指法、扩指法、缩指法、越指法等)、明确手型、触键,明确连奏、跳奏等各种奏法,学习并着重练习24个大小调音阶、琶音、半音阶、和弦、双音、八度和八度音阶等基本技能技巧,在学期末能够达到手指独立灵活,用力均匀,强弱自如,调号、拍子、力度、速度、节奏、音符、换气、表情记号等所有音乐要素,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解并在乐曲的弹奏中有所体现;第二学年结合视唱练耳课程和传统钢琴基础课程, 通过大量的练习《哈农》《拜尔钢琴基础教程》《车尔尼系列教材(作品599, 136, 849, 636, 299, 740等)》练习曲,加强学生的视奏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可挑选出三分之一的作品让学生移成简谱,标记上和弦进行和曲式结构,并且看简谱弹奏,加入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以及中国作品和复调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多声部思维能力,为以后即兴伴奏打下基础。结合和声课程、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巩固相关知识,强化键盘和声弹奏训练,分析弹奏的练习曲及乐曲的和声进行和曲式结构,弹奏键盘和声的链接模式:I-IV-V-I等;第三学年,结合乐理、和声以及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所学内容,系统化的学习钢琴即兴伴奏(包括自弹自唱)。在前两学年的钢琴课(含即兴伴奏)教学中,始终贯穿着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为钢琴即兴伴奏(包括自弹自唱)课程的开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学年主要教学内容是掌握伴奏织体、加强和声编配能力,学会合理运用伴奏音型等;第四学年,进行艺术实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钢琴课(包括即兴伴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经常会出现虽然学过这门课程,却只会“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前三学年钢琴基础课程和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与艺术实践,使其获得和积累重要的伴奏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钢琴即兴弹奏的能力,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学者提出的方法,具体包括:1.让学生走进声乐教师的课堂,合唱指挥的课堂,为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弹奏教学中的演唱歌曲,培养他们与歌唱者的合作能力,强化即兴伴奏课程中所学内容,使其运用娴熟;2.给学生经常创造公开舞台演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公众演出的经验和心理素质;3.举行“钢琴即兴伴奏观摩”、“钢琴自弹自唱比赛”“钢琴即兴技能技巧比赛”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钢琴即兴演奏经验,推动和促进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与发展;4.充分运用丰富的社会资源,走出校门,以实习基地为依托进行教学实践、舞台实践,使学生逐渐把钢琴即兴伴奏(包括自弹自唱)课程中所学内容能够运用到教学中来,逐步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今后的教学奠定基础和经验;5.邀请一线教师、专家学者来开讲座,扩展学生视野,接受前辈们良好的间接经验。通过各种实践,加强学生弹奏伴奏的能力,慢慢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今后的教学,服务于社会。
(三)教学形式
钢琴课与即兴伴奏课在授课形式上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即“一对一教学”和“大课教学”。其弊端是学生不能很好的把两门课程结合在一起,运用钢琴弹奏的技能技巧弹出歌曲伴奏,钢琴课(含即兴伴奏)的教学形式,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大班集体理论课、综合小组观摩课、个别独立辅导课与舞台社会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这样学校既能节约成本又能保证课程质量,使学生学有所用。大班集体理论课教学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主要包括乐理、和声、作曲等理论知识以及有关钢琴即兴伴奏技能中的和弦连接、音型织体等共性特征内容的讲授。讲授过程主要由教师示范弹奏,引导学生分析和完成作品;综合小组观摩课主要是集体课上所学内容在教师现场指导下进行实践学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主修钢琴、主修作曲和主修声乐的学生共同组成,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所学专业不同,所以学生们既能相互补充、探讨、观摩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还能通过团体力量带动懒惰的同学;个别独立辅导课是在教学中采用个别独立辅导的方式进行教学,随着近几年的扩招,学生钢琴程度参差不齐,差距很大,个别辅导可以使学生的个体问题得到解决,还能给予学生还课压力,督促、检查学生的练琴情况,提高教学质量;舞台社会实践课,通过实践,使学生逐渐把钢琴基础课程和即兴伴奏课程中所学内容能够熟练运用,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掌握了系统的理论后还需要加强钢琴即兴伴奏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才能获得提升,舞台和丰富的社会资源是培养实践能力最好的场地,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在钢琴课程的教学中,如果能把以上四种教学形式有机地穿插在一起,不但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还能培养学生钢琴的弹奏能力、与歌唱者的合作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独立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输送更多的能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所以,从实际出发构建“大班集体理论课、综合小组观摩课、个别独立辅导课与舞台社会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是非常有益的。
(四)考核方式
打破以往纯粹的技能技巧和乐曲能力的考核模式,结合即兴伴奏课程内容进行考核,在高师4年的钢琴学习中,具体考核内容包括:1.即兴伴奏中常用到的24个大小调音阶、琶音、半音阶、和弦、双音、八度和八度音阶等基本技能技巧抽考;2.延续传统的钢琴课考核模式考核练习曲、奏鸣曲、复调作品、中国作品;3.结合视唱练耳及和声课,在常用调上抽弹歌曲旋律、键盘和声的链接模式、伴奏音型等;4.以书面形式精配一首歌曲伴奏,考试时采用自弹自唱方式弹奏该歌曲;5.现场抽取一首歌曲,准备十分钟后即兴弹出该歌曲伴奏。(要求考核歌曲需要与演唱者共同完成)6.以学期为单位,到舞台上为演唱者弹奏伴奏至少一次、为学弟学妹期末考试弹声乐考试歌曲,人数不得低于5人。
四、结语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对钢琴课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高师音乐专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合格中小学教师的培养,鉴于钢琴课(包括即兴伴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我们认为把钢琴即兴伴奏内容融入并贯穿于整个钢琴课教学,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未来工作中的教学实践能力。而对现有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从课程的学时、内容分配、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四个进行改革,同样可以促进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科学化及效率化。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高师钢琴教育就一定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
见》[EB/OL]. (2012-1-22). 省略/
[2]《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EB/OL].(2010-06-10). 202.203.114.4/ysxy/indexl.asp
[3]彭艳.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J]. 重庆科
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93-195
[4]汤守标.即兴伴奏技术的多面性[ J]. 济宁学院学报,2011,
(4) :121-123
[5]冯德钢.《歌曲钢琴即兴伴奏》[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第2版(2007年)
[6]程鹏.《高校钢琴伴奏教学的问题分析和建议》[ J]. 青年
文学家,2011, ( 2):47
[7]梁艺红.《试论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J]. 北方音
乐,2011, ( 4) :65-66
[8]梁兆芬.《高校钢琴课程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J].
教育与职业,2011, (9) :137-138
[9]李东静.《高师钢琴基础课与钢琴即兴伴奏课同步教学的
研究与实践》[ 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2) :215-216
[10]余小信.《钢琴即兴伴奏基础教学法实验报告―基于
即兴伴奏能力培养的钢琴课教学的实证研究》[ J]. 中国
传统理论课和技能课,以及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补充的实践类课程和姊妹
艺术类选修课课程几个方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
关键词:技巧课理论课和技能课实践类课程姊妹艺术类选修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各级师范院校要积极配合我国基础教育改
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
教学观念,争取尽早培养出适合新课程教学工作需要的音乐师资。响应这一要求笔者
从课程结构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课程结构的安排,笔者认为要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为前提,设计为学生提供花钱少、收获大的教育、教学服务方案为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以实现课程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基于此,首先要把音乐教育专业类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艺术素养确立出来并作为设置必修课的标准,然后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开设丰富的选修课,同时开设丰富的综合实践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的课程组合平台。
一、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专业技巧课的调整(一)调整方向1.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歌唱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为尺度,将歌唱理论、歌唱技巧、及发声练习曲和歌曲整合为《歌唱理论与技能基础》,将之作为必修课,采用集体课型授课。把传统《声乐》个别课设为拔高选修课,供有兴趣和具备一定条件的学生选修。2.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键盘应用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为尺度,将钢琴弹奏技巧、理论、相关知识及相应作品与钢琴练习曲整合为《钢琴应用基础》作为必修课,采用集体课型授课。课程内容应包含培养节奏感、一般弹奏技法和即兴伴奏基础、初级键盘和声与作品分析、识谱、视奏、简单正谱伴奏、为歌曲编配简单伴奏、键盘弹唱等,以满足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把技巧性强的《钢琴演奏》、《钢琴正谱伴奏》(个别课),《中高级键盘和声及作品分析》《钢琴与乐队》、《钢琴四手连弹》(集体课),设为拔高选修课,供具备一定演奏条件的学生选修。3.想修其它器乐的学生首先要在相应的乐队中学习,获得规定学分后,如果有兴趣、有基础,可以提出申请,拔高选修《××演奏与实践》,上个别课。演奏水平特别突出的同学可以提前申请拔高选修。4.《舞蹈》课改为《形体训练与音乐教师形象设计》设为必修课。目的是增强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调整的意义。1、这一调整可以进一步突出师范性特点。新课改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而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种专业技能,因此,高师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生综合艺术修养及实践能力形成的要求。2、这一调整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获得必修课学分后,在专业演唱、演奏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申请选修专业拔高课。条件突出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必修课免修,直接选修专业拔高课。3、这一调整可以节约大量教学资源。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学校一般要为每个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一门主修个别课、一门必修个别课、一门选修个别课,这样占用了大量教学资源,学生的平均学习成本非常高。经过调整,取消了主修个别课,必修课采用集体授课,选修类的个别课是为那些有可能在演唱或演奏方面有造诣的学生开设的,对于他们可采用另付费用的形式。这样就大幅度降低了一般学生的学习成本。4、这一调整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安排实践课和技能课的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调整学生从传统个别课上节约了大量时间。
二、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理论课和技能课的调整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课程观、课程标准,以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整合出《实用教师音乐理论和技能基础》,并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其内容涵盖《音乐与游戏》、《合唱与指挥》、《基础乐理》、《基础视唱练耳》、《儿童歌曲创作基础》、《中外音乐欣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音乐认知能力分析》、《音乐中的人文素养》、《生活中的音乐》等。目的是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2.把传统多声部音乐写作方向的《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改为选修课。把实用的管弦乐曲改编、简单的合唱编写、民乐合奏曲改编、实用电声乐曲改编等整合为《多声部音乐编写》并设为必修课。3.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都改为研究型课程。如:把中外音乐史改为《中西音乐美学对比研究》、《中西音乐文化对比研究指导》、《外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指导》、《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指导》、《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指导》、《中国音乐文献研究指导》、《中国乐理研究指导》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4.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指导》、《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指导》、《中国音乐文献研究指导》、《中国乐理研究指导》、《中国声乐演唱欣赏》、《中国器乐演奏欣赏》、《民族和声学》、《民族音乐美学》等设为限选课,学生在规定学分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5.将《欧洲传统声乐演唱赏析》、《欧洲传统器乐演奏赏析》、《外国音乐史学研究指导》、《现代歌舞音乐欣赏》、《爵士音乐欣赏》、《爵士钢琴演奏》、《中西音乐文化对比研究指导》、《中西音乐美学对比研究》、《欧美大众音乐简介》(集体课型)设置为任选课。以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吸收。6.“新的音乐教学理念要求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要求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②另外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教学,这些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增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见习、实习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把《音乐教学法》改为《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师职业能力指导》并作为核心必修课程加以强调,把《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学》、《音乐认知学》、《教育教学统计学》等新学科的见习、实习融入该课程,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确保学生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的形成。7.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目的是让学生多参加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第一学年安排四周见习,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四至八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包括教学法课程所需要的专题实习。在演唱、演奏和理论研究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申请到专业院校或专业团体实习,每次见、实习必须提交报告,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学业的重要依据。8.开设必修课《教育、教学研究报告写作指导》,提高学生教学论文的写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字表达、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调查、观察、交流合作、组织,信息加工采集等综合能力。
对农村小学教师的调查数据结果表明,76%的教师担任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36%的教师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学科教学存在困难;50%的教师在自己专业之外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掌握不全面;50.8%的教师希望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知识的学习;64.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能力较差。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调查数据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在担任英语课教学外,还承担了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和美术等课程的教学任务。43.5%的教师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学科教学存在一定困难,34.8%的教师认为很困难;65.2%的教师希望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41.3%的教师希望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
对昭通学院外语系06、07、08级毕业生在农村小学任教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60%的毕业生除担任英语教学外,还负责一到两门其他课程的教学;7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对专业之外的学科教学存在困难;8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对专业之外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只能达到大概了解的程度。
针对农村小学教师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现状,我们亟需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实施等方面都需要深入思考。
2主辅修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设定应符合人才需求的现状。昭通学院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大多都会到昭阳区及各县的农村小学任教,目前农村小学教学的现状表明农村小学特别需要“一专多能”的教师。因此,我们应对人才培养模式做相应调整,主辅修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通过两年的主修专业的课程学习和一年的辅修专业的课程学习,培养出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教学技能,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主要担任一门课程,同时能胜任其它一到两门课程,具备一定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
(2)教学内容
为了能达到新调整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笔者认为主辅修制的课程应分为两大部分:主修专业课程和辅修专业课程。前两年开设主修专业课程,第三年开设辅修专业课程。主修专业的课程可分为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又可细分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口语及教学法等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如听力、口语、综合英语、阅读、语音、语法、写作、翻译等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如英语论文写作、英语教育史、英语教学技能、中小学英语学习策略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如外台选听、英语名篇赏析、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英语演讲艺术等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又可细分为:公共基础课、通识选修课。辅修专业课程的设置可划分为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而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在主修专业课程中已设置,在辅修专业课程中就应避免重复设置。辅修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应根据农村教师的需求进行调整,就目前昭通的情况来看,辅修专业课程应以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为主,还可以开设音乐、美术、劳动技能、体育、舞蹈等相关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修课程。
这样设置课程内容,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主修专业课程,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教师基本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毕业后能担任主修专业的相应课程。学习辅修专业课程,对毕业后能胜任辅修专业的相应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加深加宽了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强了农村小学师资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时效性,满足了农村小学师资的实际需求。
(3)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踏入教师工作岗位的桥梁,可见教学实践的重要性。目前昭通学院外语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环节的实施力度不够,没能完全达到教学实践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
1)加强学生对教学实践重要性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教学实践是把所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的一种学习方式,为将来步入教师岗位积累教学经经验。
2)规范教学实践的实施,让教学实践具有管理的规范性、时间的持续性、内容的实用性和效果的实效性。可以把专业见习的时间从原来的第五学期的一周调整为从第二个学期开始,一直到第五个学期,每学期一周。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观摩小学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外活动等,深入了解小学的实际情况。最好是把学生安排到不同的小学见习,见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报告、讨论,互相交流,并撰写见习报告和总结。在见习的基础上,第五学期的后期可以让学生站上讲台,亲身体验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试讲的教学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可以把原来的只试讲英语课调整为英语课必讲,再增加一到两门辅修专业课程的试讲。第六学期是教学实习环节。实习课程不仅是英语一门,还包含学生辅修专业的课程,再加上班级管理的实践。这个环节目前的做法是,让学生各自联系实习学校,实习结束后带回实习学校的鉴定表,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学校的鉴定和学生在校试讲的情况对学生给予评价。笔者认为指导教师对学生教学实习环节的实际表现是个盲区,仅仅根据鉴定表不足以客观地评价学生。建议改革教学实习的方式,让专业实习充分发挥作用,达到通过实习切实提升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幼儿文学 教学方法 教学技能 研究能力
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和一定的改编创作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幼儿文学修养,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但学生的感受是,不觉得没有用,也不觉得很有用,因此学习积极性不太高。笔者通过这几年的幼儿文学教学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思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探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及“快乐”文学的意识。
一、参与——教学技能培养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为此,笔者在开展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摈弃单纯以“教”为主的方式,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遵循学生“够用、适用、能用、会用”的原则,通过整合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技能,训练学生的职业口语,进行教学模拟等途径,让学生参与到幼儿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
艺术技能整合。“艺术不仅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还有利于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不仅教会儿童画画和唱歌,还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伟大发明成果,对这些伟大成果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全面文化素质”[1]。幼儿文学则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游戏等多种艺术因素,成为幼儿艺术教育中运用广泛而普遍的形式。我院学前专业幼儿文学课程开设在二年级下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精心准备,将其所学艺术技能悉数应用到幼儿文学课程中来。如在儿歌这一文学样式中,让学生结合音乐的节奏节拍,为儿歌划分节奏;在童话教学中,鼓励学生将纯文本的故事,通过图画、戏剧等方式来表现;在图画书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制图画书。
职业口语技能训练。幼儿教师职业口语是实施教育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科学实验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习得言语的最佳期和关键期,教师的语言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模板,幼儿教师的职业口语水平直接影响幼儿言语发展水平。因此,幼儿教师职业口语的培养与训练尤为重要。通过幼儿文学课程培养学生职业口语技能,主要是由文学样式的表达这一单元来完成。如幼儿诗歌、儿歌诵读,童话、儿童故事的讲述、赏析,首先通过网络媒介,让学生搜集、模仿诵读与讲述技巧,其次录制音频资料,让其他同学、老师听并提出建议,最后通过一次集体的“儿歌与故事诵读会”将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
教学实践模拟。幼儿文学课程的学习本是为学前语言教育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儿歌、故事,还是图画书,都需要学生在学会讲读诵之后,将其通过教学完整地展现出来。为此,笔者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中,特别增设了教学实践模拟这一单元。通过理论讲述、实践探索、实际操作等环节,力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技巧。理论讲述主要从文学样式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传递、教学评价指导等方面入手,详细具体地讲述某一文学样式的教学要求。实践探索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生在小组内的试讲,一是通过网络、光盘等媒介,学习幼儿园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实际操作时,每一文学样式完成之后,给学生两次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教学。
二、探究——研究能力培养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2]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有五种,分别为萨其曼探究教学模式、有结构的探究(Structured Inquiry)、指导型探究(Guided Inquiry)、自由探究(Free Inquiry)和学习环(The Learning Cycle),有结构的探究是指,研究时给学生提供要调查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方法和材料,但不提供预期结果。指导型探究是指,探究活动时只给学生提供要调查研究的问题,有时也提供材料,学生必须自己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概括,弄清楚如何回答探究问题。自由探究是指,在探究活动时学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探究任务,当然也包括形成要调查研究的问题。[3]
大学生身心发展已趋成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明显的独立意识,能进行独立或协作的探究活动。为此笔者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有结构的探究、指导型探究、自由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在幼儿文学样式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列出研究问题或小组、个人提出研究问题,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同时与幼儿园开展合作,将大学教学与幼儿园实际教学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将研究问题与幼儿园实际教学紧紧相连,使得学生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如在儿歌教学中,笔者首先列举了几方面问题供学生探究:(1)儿歌节拍;(2)教材中的儿歌;(3)儿歌搜集整理;(4)名家作品赏析;(5)幼儿园儿歌教学;(6)儿歌出版。其次,让每一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以上几方面进行研究或自拟研究问题,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资料,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再次,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最后,写成研究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
三、激趣——“快乐文学”熏陶
音乐学科教学信息技术音乐整合路径近些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掀起了新一轮的变革。科技发展对音乐教育教学的影响无处不在,无论是宏观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方针、音乐教育政策、音乐教育目标,还是微观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信息技术真正进入课堂的时间还很短,所以还有一些问题存在。例如:
(1)教师严重依赖多媒体,从网络中下载现成的课件,模仿视频教学,阻碍了教师自身特色教学的形成,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2)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知识手段,它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从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和素质潜能的挖掘。(3)在课堂中,由于多媒体的介入,学生的学习由老师的灌入变为了计算机的灌入,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4)由于长期的使用计算机,现在,学生视力在逐年下降,已经成为了严重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解决这些问题,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很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呢?
一、对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进行准确定位
1.设施差异问题
在我国,各地区、各层次学校的信息技术设施差异很大,其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在一些发达地区,学校信息技术设施相当完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大有赶超欧美发达国家之势。而在一些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边远山区,学校信息技术设施相当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就目前而言,我国学校信息技术设施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要想取得良好实效,必须建立在我国信息技术实际的基础上。
2.信息技术的能力素质
除了信息技术设施不足以外,师生信息技术素质较低也是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面临的一大困境。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音乐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对广大师生提出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仅有少数学校的师生具备这项素质,极大地延缓了两者的整合速度与整合效率。
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一项持久性工程,绝不仅仅局限在现阶段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而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能为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因此,如何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音乐学科教学当中,为音乐学科教学服务,成为摆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面临的一项持久性课题。当然,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整合,绝不能仅将信息技术的内容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而要将其扩展到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本体层面,这也是整合过程中的需要明确的内容。
二、切实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音乐学科教师的创新意识
1.两者整合成败的关键
长期的整合实践证明,教师是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在整合以前,教师应对整合的目标、实质、内容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而要搞清楚这些内容,需要广大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来自主地领会和把握。可见,教师在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
现阶段,之所以将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放在如此重要的战略高度,是因为这种整合能够带来无限的福利,如顺利完成音乐学科教学目标、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信息整合能力等等。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特别是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极大的影响了两者整合的效果。为了更加顺利地实现这些整合目标,需要切实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教师成为整合事业的重要支撑。
2.增强实效的重要途径
教师培训是增强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实效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参与式培训模式,让教师自主地进行教学设计。与此同时,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和绩效评价的方式,使各类教学设计得到完善,以保证音乐学科教学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为了取得更好地整合效果,应当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与价值。这里所说的评价,贯穿于整合前、整合中、整合后的全过程。这就促使我们必须使评价有章可循,让评价具有真实性、针对性、有效性,还必须科学制定评价指标或评价标准,。要案提高音乐学科教师的创新意识,开发适合音乐学科教学实际的整合模式,为音乐学科教师提供广阔的技术信息时间和空间,以此来更好地服务音乐学科教学实践。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音乐教育资源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音乐教育资源环境进行整合教学,可以转变孤立的、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具体而言,这种教学整合注重信息的提取、分析、利用,通过长期的整合实践,学生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不再举手无措,而学会了如何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学会了如何全方位、多层次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例如,对于教师而言,他们不必事必躬亲地将每种信息“灌输”给学生,而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各类教学信息进行整合,以内部网站等形式予以呈现,让学生通过这些载体找到所需信息。
四、结束语
为了夯实该项工程的基础,增强该项工程的实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对加强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要对当前两者的整合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分析;最后,要对加强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路径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教学事业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而音乐与信息技术整合,将给音乐学科的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史东.探索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之有效途径――《建构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研究报告[J].中国信息技术音乐教育,2010,(24).
关键词:音乐剧;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育价值
现今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大多沿袭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学模式,高、精、深是其特点。理论课程的深奥、乏味,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在专业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为技术而技术”的教学倾向,导致学生知识面窄,文化修养与素质不高。缺乏艺术教育新课标中所要求的综合性,这样的课程标准下培养的人才是不适合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求的。
音乐剧起源于西方,目前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基本属于“二分夹层”现象,上层是西方引进的舞台音乐剧,下层是电视文娱节目中的音乐剧,中间的夹层是本土的舞台音乐剧,所以音乐剧离我们的学校教育还很遥远。在理论上有关音乐剧研究的专著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它的教育价值还有待开发,把音乐剧引入学校教学并对其进行理论研究的成果还非常少,有关音乐剧教学的论文也能见到零星的几篇,如赵曦的《关于高职音乐剧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赖景琼的《中学音乐剧教学实践》,但对音乐剧进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进行探究的文章至今没有看到。在欧美,音乐剧是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即在俗的基础上追求雅的品位,在雅的目标中寻找俗的轻松。但在国内,音乐剧只是少数人能消费得起的精英文化。在欧美,音乐剧教学理论系统己相当完善,音乐剧已成为每一个学生都能享用的艺术大餐,在此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校园音乐剧文化,在那里,学生有很多自编自演音乐剧的机会,很多的中小学都有自己的音乐剧节。本人就是音乐剧的忠实爱好者,鉴于国内《新课标》指导下音乐教学的需要和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逐渐凸显,促使本人对《音乐剧》课程进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一些前期的分析和研究。
一、《音乐剧》课程进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一)让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应《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
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教学与科研人才和社会音乐工作者的。而目前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内容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出台后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调整,涉及的音乐内容多元化,包括世界各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类的有代表的音乐。反观中小学的师资来源――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却并没有及时地与其接轨,这对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音乐剧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将音乐、舞蹈、话剧表演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是艺术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的灵活统一。正由于它不受模式束缚的艺术特性恰好与中小学艺术教学强调的注重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内容的艺术性、丰富性和充实性相吻合,让其可以成为了理想的教学载体。从目前中小学艺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来看,很多教学理念正是由于缺乏理想的教学载体而无法实现。虽然偶尔也能在中小学艺术课堂看到教师们采用音乐剧进行辅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对运用音乐剧教学的独特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音乐剧这一理想教学载体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本课题将研究如何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中加入《音乐剧》课程教学以及其必要性,以期让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合中小学的艺术教育。
(二)增强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育部教体艺[2004]12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指导方案》)已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开始实施,作为承担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指导方案》的指导下实践教学应该应遵循学科系统性、知识实用性和职业适应性相统一的原则,突出实践能力和文明礼仪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上。
作为社会音乐工作者的贮备人才,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音乐剧》课程的学习是专业技能的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增强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目标出发,其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教学,而现今艺术课程改革对我国艺术教育现状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契机。随着新的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一些崭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变成了可被我们直接认知的行动指南。新课改中强调学科综合,强调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综合起来以丰富音乐课程,拓宽学术视野,拓宽教育途径,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音乐教育。但我们很容易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认为一节课所涵盖的文化面越广,所涉及的学科越多,甚至使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教具越多,就越能显示出授课者思路的新颖和教学的水平,单纯认为简单的拼凑和粘贴就等于综合。殊不知,真正的综合理念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观,音乐剧由于其自身的多元性和综合性成为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对艺术综合课程的实施。由此可见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中加入《音乐剧》课程的教学是必要的。
(三)促进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改革
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要体现“师范性”和“多能性”的特点。福建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王耀华学者曾说过:“师范性,是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与专业音乐院校人才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师范性的特点要求音乐学专业学生全面发展,要将基础音乐教育中应该具备的各种技术技能熟练的掌握,以便于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多能性”的特点,要求学生“懂音乐”,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但并非简单的“一通百通”。随着对工作水平要求的提高,其专业性的要求也必然需要提高,要求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音乐剧本身多元化的特点,使《音乐剧》课程能很好地开发艺术课程资源,而中小学音乐课程中“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教学都需要施教者创造性地实施。要适应新课程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状况。故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加入《音乐剧》课程教学能很好地适应其“师范性”和“多能性”的特点。
二、《音乐剧》课程进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一)《音乐剧》课程的教学符合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音乐剧无论是在艺术表现形式、舞台呈现风格、戏剧内容及其表达方式上都要求通俗易懂、生动直观、引人入胜,符合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好的音乐剧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间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且高校青年对新鲜事物总是十分好奇的,音乐剧创演中轻松自由的氛围,使学生可以随意地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验化和戏剧化。这样,能给学生比较广阔的想象力空间,内在的表演欲望和创造欲望也能得到满足,提高了他们对表演的兴趣,这些都必然使其乐于接受。
(二)《音乐剧》课程的教学符合高校学生综合性审美特点。
审美心理指审美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当今高校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首先,社会的信息量激增促进社会文化的快速更新,信息广泛而快捷的传递,使他们的思想方式、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深刻影响。审美意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而是伸展到生活各个方面。其次,这种变化是由市场品行和文化品行所造成的。它使包括审美在内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关系越来越趋向于一种临时的性质。这种变化大大影响到青少年的审美,使其更具综合性。所以当今高校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可概括为:审美需求广泛化,审美趋向时尚化,审美意识世俗化和审美形式休闲化。音乐剧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艺术样式的艺术表演形式,它有社会大众容易看懂的故事情节,有好听的歌曲,有动人的舞蹈和音乐,还有辉煌的灯光、舞美等等。这种高度的综合性,强烈的时代感,形式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对审美心理定势的可调节性都使其符合高校学生综合性的审美心理特征。故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中加入《音乐剧》课程的教学具备可行性。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音乐学专业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制定出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步骤。运用《音乐剧》课程教学加强“多能性”人才的培养,更好地丰富教学形式,拓展艺术教学资源,以期培养更加适应《新课标》指导下音乐课程教育要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余丹红、张礼引.美国音乐剧[M].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2.
[2]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
[5]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刘文洁.普通高校开展音乐剧教学实践活动的初步思考
[D] .首都师范大学,2006.
[7]廖向红.美国艺术院校的音乐剧教学――美国Tisch艺术
学院、辛辛那提音乐学院考察报告[J]. 戏剧-中央戏
剧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