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教学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试卷分析系统;Web;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0-0651-03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b-based Text-page Analysis System
ZHANG Tian-da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Nantong Higher Normal Institute, Nantong 226000, China)
Abstract: Text-page analysis is the main approach to monitor teaching quality in colleges so far.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Web-based College Text-page Analysis System (CTAS), which can be integrated with a Web-based score registry system seamlessly. When the instructor submit students' score to the system,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est scores will be carried out automaticall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inferences will be generated for reference. In addi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table of tests results will be outputted when printing the test scores. This system has achieved good reputation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Key words: Text-page Analysis System; Web; quantitative analysis
1 引言
试卷分析是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之一,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更是教学质量分析和监控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由于试卷分析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量大、质性分析不规范等原因导致考试质量分析简单化,甚至流于形式。试卷分析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二是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三是分析试卷的质量。试卷分析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数据采集和计算工作,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突破传统的试卷分析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基于Web的应用程序被开发出来并投入实际应用,基于Web的应用程序以其跨平台、访问方便、高效等特性深受用户欢迎。本文中,我们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Web的试卷分析系统。
2 系统需求及基本思路
2.1 试卷分析的主要工作和指标
试卷分析主要工作包括以下步骤:任课教师按班按课程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提交给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汇总该课程按班级统计的试卷分析表,对该课程试卷进行综合分析,生成分析报告交所在院系;院系根据各课程的试卷分析报告,对本院系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并提交教务处教学信息与评估中心。
试卷定量分析表主要以如下指标来描述成绩数据的分布状态:
1) 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和标准差;
2) 成绩分布表:60分以上每10分为一组,统计各组人次;
3) 频数分布表:以平均分为中心,每10分为一组,统计各组人次;
4) 偏度和峰度。
2.2 系统流程图
系统流程图见图1。
3 系统开发
3.1 开发及运行环境
现有的网上成绩录入系统运行环境为Windows 2000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采用SQL Server 2000,Web服务器采用IIS 5.0,程序开发采用ASP,为使试卷分析系统能与成绩录入系统无缝结合,故运行环境与成绩录入系统完全相同。因对成绩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涉及大量复杂的计算,故利用PowerBuilder9.0开发了一个后台程序,该程序定时监控成绩录入数据库,一旦有教师提交成绩数据,该程序便自动计算各项指标并将结果数据以网页形式反馈给教师。
3.2 数据库设计
试卷分析系统主要访问3个表:成绩表,成绩录入状态表和试卷定量分析数据表。
成绩表在原成绩录入系统中已建立好,主要包括学号,姓名,班级,课程名称、学分、平时成绩、考试成绩、总评成绩等字段。
成绩录入状态表用来记录教师录入成绩的一些基本数据如教师编号,任课班级,课程,平时比例等,为了能够监控教师录入成绩的状态,增加这样几个字段:提交状态(未提交/已提交),试卷分析表生成状态(未生成/已生成)和试卷分析表编号。
试卷定量分析数据表主要包括以下字段:试卷分析表编号,教师编号,任课班级,课程,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标准差,对标准差的分析结论,偏度,对偏度的分析结论,各分数段成绩分布的人数(共六个字段:
4 主要技术
4.1 监控教师成绩提交状态
成绩录入状态表的提交状态(tsta)和试卷分析表的生成状态(ssta)这两个字段可以用来判定是否有教师提交成绩单且需要生成试卷定量分析数据。tsta有两个状态,“Y”代表已提交,“N”代表未提交;ssta 也有两个状态,“Y”代表试卷分析表已生成,“N”代表试卷分析表未生成。
代码如下:
在w_sjfxb的open 事件中:
dw_1.settransobject(sqlca)//dw_1.为显示成绩录入状态表数据的数据窗口
timer(10)//启动计时器,每10秒钟执行一次w_sjfxb的timer事件中的代码
在w_sjfxb的timer事件中:
string oldsql1,newsql1
dw_1.reset()
dw_1.settransobject(sqlca)
oldsql1=dw_1.getsqlselect()
newsql1=oldsql1+"with (nolock) where tsta='Y' and ssta='N'"//筛选已提交但未生成定量分析的记录
dw_1.setsqlselect(newsql1)
在学习分析概念形成之前,相关方法、技术和工具都已经发展起来了。学习分析从一系列研究领域汲取技术,如数据统计、商业智能、网页分析、运筹学、人工智能(AI)、教育数据挖掘(EDM)、社会网络分析、信息可视化等。数据统计历来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用来解决假设检验问题。商业智能以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为基础,从不同的数据源中提取数据,将之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它与学习分析有相似之处,但它历来被定位于通过可能的数据访问和绩效指标总结使生产更高效。网页分析工具通过网页访问量,与互联网网站、品牌等的关联做出报告,这些技术可以用来分析学生的学习资源(课程,材料等)以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运筹学通过设计优化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使目标最优化。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中的机器学习技术建立在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方法上,它能够检测数据中的模式。在学习分析中的类似技术可用于智能教学系统,以更加动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类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人口统计分类,可以通过协同过滤技术对特定的资源建立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析出隐含的人与人(如在论坛上的互动)和外显的人与人(如朋友或者关注对象)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分析中可用于探索网络集群、影响力网络、参与及不参与状况。信息可视化是很多分析的重要一步(包括上面列出的那些分析方法),它可以用来对所提供的数据进行意义建构,《探索性数据分析》一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可视化,Tukey强调使用可视化的价值在于帮助在形成正式的假设之前做检验。以上这些学习分析技术都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分析报告为教育提供帮助。学习分析技术的特点在于能够为网络教育平台提供实时数据,通过利用这些实时数据,可以为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人员提供帮助:①为个人学习者提供成绩反馈及与他人沟通的行为模式;②为预测学习者提供支持与关注;③为教师和助理人员提供支持个人与集体的干涉计划;④为如课程小组这样的组织改善现有课程或开发新的课程提供帮助;(5)为机构管理者在营销、招聘和效率等方面做决定时提供有效措施。
2学习分析方法
发展中的学习分析技术吸纳了许多其它领域的关键技术,以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研究,下面介绍一些常用方法。
2.1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可用于测绘和测量人、团体、组织、计算机、网址以及其它相互关联的信息知识试题之间的关系。网络中的节点是人和团体,它们之间的链接则显示了节点之间的关系或者流量。社会网络分析为人类关系提供可视化的数学分析。网络教育平台管理者可以用它来分析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关系、角色以及关系网络形成的过程与特点,从而帮助学习者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以支持自己的学习。SNAPP软件就可以通过论坛内的回复和跟帖状况分析学习者交互情况,并得到可视化的图标。
2.2影响力与消极性测量法
影响力与消极性测量法通过测量传递、引用或者转发的次数,评估人和信息的影响力。网络教育平台可以对学习者个体的影响力进行测量,分析了解为什么某些个体能够获得高影响力,低影响力学习者应该如何改进。
2.3性格分析法性格分析法旨在获得学生性格与他们学习情况的数据,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好奇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提问,学习分析可以对获得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2.4行为信任分析法
行为信任分析法使用人们谈吐和交流中的信息(在人交流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将产生新的信息)作为信任关系的一个指标。网络教育平台可用来对人际关系进行分析。
2.5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寻找学习者的行为模式;还可以进行定性分析,运用已积累的数据经验来预测当前的学习行为。网络教育平台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分析,找到优生和差生学习行为的差别,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干涉。由于网络教育平台数据的实时性,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实时进行干涉,当然干涉的准确性需要数据库的进一步积累,从而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效果。LOCO-Analyst软件就可以对网络教育平台的内容进行分析。
2.6话语分析法
话语分析法的目的在于获得有意义的数据(不像社会网络分析),旨在探讨所使用语言的属性,而不只是网络上的互动,或者论坛帖子数量的统计。网络教育平台可用以探究知识构建的过程,从而使教师和教学研究者对学习发生的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2.7社会学习分析法
社会学习分析法的目的在于探索在学习过程中社会交互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学习网络的重要性,话语如何用来意义建构。网络教育平台管理者可以用来构建一个更好的学习者网络,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达到相互帮助学习的目的,相互帮助实现知识结构构建。
2.8信息可视化方法
信息可视化可以避免我们在一堆枯燥的数据中寻找规律,数据可视化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意义建构。BEESTARInsight可以自动收集学生实时的参与数据,从而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提供分析图改善学习。网络教育平台上的学习是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共同交互过程,应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复杂过程进行研究,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学习分析技术将在此过程中展现它的作用。
3学习分析技术促进网络教育平台发展
笔者将从数据面板、预测性分析和自适应学习分析分别举例说明学习分析技术为网络教育平台带来哪些帮助。
3.1学习管理系统分析面板
大多数网络学习平台上都开始使用学习分析数据面板。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非专业人员都还不能对记录数据进行解读,但是通过一系列的图像、表格和其它的可视化工具生成的报告,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可以读懂。美国一些大学采用了更先进的综合数据系统,当然这些功能强大的系统也更难以学懂,这些系统能够探索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户不仅止于掌握预先的报告。学习者在测验分数、论坛贡献、参与情况方面,可以得到一些基本分析报告。EDUCAUSE汇集了一系列有用的高等教育案例,例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表明,在学术和学习分析上进行投资能够收到显著的回报,该大学做了一个“Student360”项目,通过该项目学校可以了解该校每一名学生的状况。
3.2预测性分析
这是学习分析的一种高级应用。通过对学习者的统计数据或者过去的成绩之类的静态数据,和在线登陆方式、讨论发帖量之类的动态数据进行分析,追踪分析学习者的类型。把学习者进行分类,例如该学习者属于“高成就”,或者该生目前比较“危险”,或者是“社会型学习者”。然后根据学习者的类型进行实时的干预,对“高成就”类型提供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对处于“危险”状况的学生,教师则需要特别关注,给予一些学习上的帮助,而对于“社会型”的学生,则可能需要给予社交上的支持。目前对于期末考试成绩最可靠的预测,是在学习开始的时候做一个小的学习能力测验。如果想设计更复杂的数据驱动预测模型,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而这需要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以确定哪些变量能够预测“成功”。Purdue大学的CourseSignalsoftware非常知名,已经部分实现了这一技术。Signals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红色、黄色、绿色等信号,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目前的学习状况。最近的评估报告表明,参与CourseSignal项目的学生获得了更高的平均分,能够更快速地寻找帮助资源。来自密歇根大学的报告显示,自适应干预技术能够帮助参与E2Coachinfrastructure项目的物理系学生学习健康信息,给他们提供定制的反馈,并鼓励学生改变他们的学习策略。
3.3自适应学习分析
自适应学习平台建立了一个学习某个主题(如代数;光合作用)的模型,并在标准化测试背景下建立了课程测试的模型。这种平台能够提供更细致的反馈(例如你已经掌握了哪些概念并掌握到何种程度),据此自动呈现以后的学习内容(例如不呈现基于学习者所未掌握概念的材料)。当然,建立学习者认知的动态模型,和准备自适应学习内容的引擎比设计和实现传统的学习平台需要更多的资源。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将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在智能教学系统和自适应平台上大量的研究和资金投入,将会为网络教育平台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OpenLearningInitiative课程是免费的,大家可以去体验一下,而Grockit与Knewton公司的商业平台也做得很好。
4结语
随着我国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全面展开以及信息系统建设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信息产业部颁发了相关文件,规定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与监理人员资格的管理办法。国务院并且规定了哪些信息系统工程需要实施工程监理。这样,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新生事物,已经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行业逐渐崭露头角,随之而来的就是监理人才的供需矛盾。毕竟我国现阶段具有资质的信息系统监理公司不太多,并且专业的信息系统监理师更是缺少。为此不少的高职院校在网络系或其他相关院、系中都设立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或《网络工程监理》课程。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系开设了《网络工程监理》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就《网络工程监理》课程的内容而言,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解就避免不了枯燥、乏味,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的消失,最后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背诵一下了之,这样致使本课程达不到开设的目的,为此必须开辟新的教学途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网络工程监理》教学情境探讨
为避免教学中的枯燥、乏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式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专业监理人员的需求,把整个课程分解成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又分为几个教学情境,在每个教学情境中都插入实际的案例内容,这些实际案例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专业工程监理公司共同研究而确定。这样使学生学习起来就如同亲临其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之后,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如,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多年的教学实践,也验证了本方法是确实可行的。图1是本课程教学情境图示,三个模块分别是:模块一: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基本概念;模块二:信息系统监理的主要内容;模块三:信息系统建立实战。
(一)信息系统监理基本概念。
1.主要内容。监理单位与人员的资质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监理工作三个主要指导文件编制。带领学生走近真实的网络工程项目工作环境,使学生对网络工程施工有初步了解、介绍招投标过程、提供网络工程招投标书样板,审阅与编辑投标文件、提供监理工作三个主要文件样板。
2.能力目标。一是能够理解和运用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施工规范和安全条例等。二是能够了解网络工程监理的职责与工作内容。三是能够看懂和分析网络工程的招投标书及技术资料。四是能够归纳招投标书的结构和要点。五是掌握招标和设计阶段监理工作的技术特点。六是监理大纲、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的编制。
3.主要教学情境。一是审阅教师提供的招投标文件。将同学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自己编写投标的标书。二是审阅教师提供的三个文件,同样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自己编写。
(二)信息系统监理内容。
1.主要内容。当一个监理公司取得了监理合同之后,将要进入实质的监理阶段。在这阶段里的主要内容即是所谓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变更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与组织协调“四控、三管、一协调”。在本部分提供实际的网络综合布线合同及与本合同相关的文件,使同学身临其境审阅学习这些文件。
2.能力目标。一是掌握工程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点的设置、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手段。二是掌握进度控制常用的技术、影响进度的因素。三是掌握投资控制的过程及失控的原因、掌握变更控制的基本原则及信息系统工程变更的工作程序。四是掌握信息系统工程合同的内容、合同违约管理、合同索赔程序与处理原则。五是熟悉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产生的主要文档及管理方法。六是掌握信息系统安全的定义、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内容。
3.主要学习情境。一是根据实际案例拟定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合同。二是分组审阅教师提供的已经完成的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质量控制文件,尝试自己设置质量控制点。三是进度控制甘特图绘制。教师给出实际的综合布线工程和工期或其他项目,同学尝试用MicrosoftOfficeExcel绘制甘特图表。
(三)信息系统监理实战。
1.主要内容。因为现在的建设方通常是在工程招标之前就聘请了监理公司,因此监理的内容往往要提前到帮助建设方编写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制招标文件、根据投标标书选择优秀的承建方、可能还要起草工程合同等。因此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实战内容包括以上所述部分并称之为工程前期准备阶段的监理。当选定了承建方之后进入工程设计与实施阶段监理,以及系统验收阶段的监理。
2.能力目标。一是熟悉投标标书中实质性要求的评审。例如:注册资金、系统集成资质、安全资质、质量管理体系等内容。二是熟悉招投标文件中技术性要求的评审。三是熟悉综合布线六个子系统的设计要点、监理的主要内容。四是测试验收网络工程并能写出工程建设分析总结。五是验收的原则与组织,验收测试的条件和主要工作。六是验收的准则,验收报告的内容。
3.主要学习情境。一是按小组分配到校企合作的监理公司,实际参与工程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二是按小组分配到校企合作的监理公司,下工地实际参与施工阶段监理工作。三是按小组分配到校企合作的监理公司,实际参与工程的验收工作。
三、结语
【关键字】计算机基础 分层教学 系统维护
高职院校多年来一直秉承“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方针来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设置。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逐步普及,社会各阶层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细化和提高,这些都给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高职教育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时刻认清发展形势,不断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培养的目标。
一、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讨论
在过去的十数年之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乃至幼儿时期的普及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全民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推广工作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由此造成了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的等级考试,有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一门以上计算机语言,有的学生甚至在计算机网络知识方面达到了“黑客”水平。而与此同时,又有一部分学生几乎没有实际接触过计算机,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一片空白。
正是这种参差不齐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前的高职院校普遍在各专业的第一学年里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并有若干专业还会在此基础上开设其他后续计算机类相关课程。对有的学生来说知识的重复,或者只是部分知识内容的似曾相识直接导致他们没有兴趣继续这门课程的学习。而如果任课老师在教学时对较多的基本概念和简单操作一带而过,就又会让那一部分以前几乎没有摸过计算机的学生更加迷惘。所以任课老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比较头疼,很难掌握难易程度以及教学进度。
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高等院校英语课程曾经采用过的分层教学的模式。在学生入学时组织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考试,然后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将新生分为若干个级别的开课班级来开展教学。对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基本概念方面采用复习式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案例教学来巩固基本知识,提升计算机基本技能掌握的水平;而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则从零开始展开教学,最终达到一个相对一致的课程教学目标。对于广大高职院校来说,分层教学模式实施起来可能有点麻烦,但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学习的热情也就更高了。
在一定的时期之内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还将延续,我们可以在探索中来逐步完善分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细节。例如,与学分制的结合问题,作为公共课程进行选修的问题等。
总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将使学生在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获取最多的知识总量,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
二、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讨论
现阶段各高职院校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在内容上一般定位为:计算机系统基本概念;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网络基本应用。其中的网络知识内容是为了顺应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逐步增补上去的。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这种教学内容的定位几乎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侧重基本概念,强调办公处理的动手能力,熟悉网络的基本操作,这样的定位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较好地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完成一般性的工作做出了贡献。
近几年,电子商务的推行使得办公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成为了一项基本、必备的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在办公软件的应用方面要进行一定的纵向挖掘,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其中的基本操作,而应有趋向于精通方向的扩展。另外,对于学生的汉字输入速度也应该明确量化指标,比如40字每分钟或更多。
过去,用人单位的电脑系统维护与故障排查工作一般是电脑公司的技术人员或本单位计算机专业人才完成的,而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使系统维护工作量加大,同时网络的推广又使得系统更容易被病毒侵害,用人单位迫切需要自己的工作人员能进行一般的系统维护。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仍然认为计算机系统维护的知识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才应该掌握的技能。因此,往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忽略这一部分知识的讲解,很少有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系统维护的上机练习。很多高职院校甚至不具备给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维护实训的实验条件。为了系统维护的方便,学生用机房普遍采用硬盘保护卡或是系统还原设备,我们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上机学习中面对的大多是“免维护设备”。而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原则促使我们务必紧跟社会需求,尽快更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及时补充上系统维护方面的相关知识。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这个工具正确快捷地获取信息也是一项必不可少地技能。然而,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分析信息,怎样撰写分析报告,这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几乎中没有任何涉及。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在某些专业没有开设后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前提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完善计算机网络知识,特别是实训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分析信息,撰写分析报告的能力也是当前应该弥补的一项工作。与时俱进,这句话正恰如其分地体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中。只有紧跟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实现现代高职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讨论
多媒体和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前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其图、文、声并茂的表现力和受控性、交互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运用幻灯片课件来进行讲授已经相当的普遍,但是课堂上一张紧接一张幻灯片的切换有时也给学生带来一种被动填鸭式的麻木感觉。因此,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可以以任务式教学方法来增添学生学习动力。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所学知识的目的。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各高职院校均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配备了专门的实验指导书,但是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在实验指导时老师经常由于精力和时间的不足往往不能够很好地同时完成答疑解惑和检查学生上机效果的工作。缺乏有效的检验环节,一方面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督促学生克服学习中的惰性和随意性。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的上机管理软件,在实验教学的工作中,老师们应该完善或是编写相关软件,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来减轻工作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职;统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035-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各种资讯息息相关,统计作为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其作用日益增大,重要性愈益增强,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统计基础》课程是高职管理类专业一门必开的“基础技能”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资料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统计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现行高职类统计教学资源与统计职业标准、统计职业资格证书、统计实际工作岗位结合较少。继续作用传统的统计教学资源,将造成学生对统计知识、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不强,且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的局面。为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对统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课证岗”结合的改革和创新,以摆脱和改变目前的统计教学资源建设“困境”,提高统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
课程教学资源是指教学系统中支持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一定教学目的、实现一定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客观存在形式或存在物。教学资源按载体形式分为网络资源、光盘上的单机课件、教具、印刷资料、光盘、录像带、投影片、录音,等等。教学资源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动画、视频、图片、音频、文本,等等。网络教学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下位概念,对其理解并不统一。本文主要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各种可被教学活动所利用的一切数字化信息资源。
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与步骤
1.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
建设高职管理类专业统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应坚持“课证岗对接”的思想进行设计,以达到整合教学资源,对接产业、职业要求、生产过程与终身学习的目标,从而保证教学资源库的质量、适用性和共享性。
第一,联手多所高职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共享资源库;第二,对接统计工作岗位,以职业标准中的岗位能力为基础设计统计课程,提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根据课程设计的多个学习情境,设计具有工业背景或实际生产意义的工作任务。用工作任务引领,通过项目任务的实现,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据此开发相关的内容与资源;第三,对接统计职业资格证考试,以统计从业资格证、助理统计师、统计师资格考试为出发点,构建反映统计职业资格证考试的普适性、可拓展、动态的专业课程资源,力争使专业教师、在校学生、企事业在岗人员、社会学习者,都能从《统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
2.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步骤
第一步:进行课程调研分析。要体现“课证岗对接”的思想,重点调研企事业、行政等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分析确定统计工作岗位主要为生产管理岗,统计工作证书主要为国家统计职业资格(统计员、助理统计师、统计师、高级统计师),并进一步分析得出统计工作岗位的工作需求和国家统计职业资格考试要求。
第二步:根据课程调研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根据课程调研得到的统计工作岗位的工作需求和国家统计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进行科学分析,确定《统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第三步: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建设课程教学资源。
三、课程教学资源的内容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要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方向相一致,按照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建设“课证岗对接”的教学资源库,保证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统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见表1。
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途径
1. 校企多方位、深层次合作建设教学资源库
一是聘请统计专家全程参与教学文件的制定、论证,指导教学资源架构的科学设计;二是与多家企事业行行政单位合作开发统计工作案例;三是与专业多媒体制作公司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可根据《统计基础》课程教学要求,和多媒体制作公司合作开发动画、虚拟设备、虚拟实训项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2. 联合多所高职院校合作建设课程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拥有地域和行业企业合作优势,积累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实训项目与装置多来源于生产实际又适合教学需要,可以充分利用多所院校已有的实训建设成果,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库建设更具代表性,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3. 跨专业教师合作建设课程教学资源
专业能力强的管理类专业教师和多媒体开发教师可以用各自的优势实现跨专业合作,共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资源。
4. 广泛收集教学资源
通过互联网、图书资料及生产企业等多途径收集教学资源,所收集的资源应保证教学资源的技术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刘承先等.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研究[J].职业时空,2011,(7).
[2]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3(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 期刊管理
期刊以信息量大,报道迅速,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参考价值高的特点在图书馆利用和开发中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期刊文献更是在校师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明确自身办学宗旨、总体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服务意识,一切紧贴学院教学工作重点,明确重点专业发展方向,科学、合理、有效地订购并使用期刊。
一、加强合理订购
期刊质量是期刊工作中的基础,订购质量直接影响期刊利用率。期刊订购应根据学院需求和馆藏特点进行。
1.制订科学翔实的订购方案,对征订方要进行情况比较,对读者要广泛征询意见,在保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更多满足教学科研需求。
2.提供分析报告,包括对往年期刊的订购情况,期刊的到刊情况,读者对期刊的阅读率等进行分析总结,以此对那些利用率高的核心期刊应采取系统收藏;对那些学科相互交叉,且利用率不高的期刊应采取削减。
3.科学收集出版信息,掌握出版动态,力争能按需订购。
4.合理配置电子期刊。电子期刊以其容量大、检索快等特点备受读者青睐。
二、实现科学管理
1.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根据高职学院办学宗旨和理念对期刊资源进行结构调整,研究和分析学科优势强、地域优势突出的特色专业期刊库,注重实用性,兼顾理论性,对原有期刊已形成特色的要延续和发展,通过补充和完善,力求保证期刊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对于馆内的长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深入开发期刊资源。现代社会的网络发展让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兄弟馆及地方馆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馆际合作,本着既能节约成本又能丰富资源的原则,在同一城市内图书馆之间分别购买数据库资源,共享数据库使用权,可以节省重复购置数据库,节省网络资源和使用成本,丰富个体馆内的信息资源。
3.期刊管理人员要向专业化服务化发展,将简单的期刊管理工作优化成为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可持续发展方向大的一项图书馆重要工作。期刊管理要向网络化发展,图书馆不仅要用现代化的手段管理期刊,还要深入开展特色期刊库、网络期刊库、期刊快速检索等一系列工作,使原本单调的读本期刊变成利用强的数据库资源。
三、展开多层次服务工作
1.开展多层次的读者活动。期刊工作人员要从读者对期刊的利用率上做足功课,最基础的要从引导读者开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院校内可以成立读书会、新刊推荐专栏等,聘请专业教师对专业期刊进行重要信息提要,尽快报道情报信息,深入挖掘情报价值,这样可以在有效时间内使读者最大限度地获取本专业最新消息。利用更快捷的方式,比如在校园内可利用“校讯通”等通讯平台实现信息及时、准确到达,使读者无论身处何地都可在第一时间得到最新专业动态,为营造一个知识性、学术性强的校园环境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2.根据读者需求进行深层次文献开发,改变期刊过期不用的传统,对专业杂乱无章的文献信息进行定期有序的整理,实现深入了解和使用,达到期刊文献的更高层次利用。
四、将专业期刊引入教学课程
在专业期刊引入教学课程的实践活动中,图书馆员要转变思路,主动向教师提供宣传专业的新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馆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更多地了解、参与专业团队的建设,组成专业项目组,包括专业期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研究、专业期刊利用价值的研究,等等。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增强,专业期刊的借阅、利用率也会随之提高。
五、掌握专业知识
在网络和信息时代的环境下期刊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继续教育,更新新环境下的知识结构。图书馆员知识、信息技能要强,要有较强的外语水平;能够具有网上检索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能够对读者实施网络基础知识、各类信息资源及检索工具使用方法等内容进行培训和指导,不仅如此,还要提高读者获取网上信息资源的技能;对数据、信息能够进行高效整合能力,对信息进行简要标识,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导航,对数据信息及网络信息进行高效检索,并能够对读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科学分析,对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普及性教育等能力都要不断加强深入学习。图书馆员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时时刻刻牢记“读者至上”原则。期刊管理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吸收和利用有价格的文献资料。
期刊的管理要真正体现文献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为教学、科研创造出新的成果提供帮助,就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更加有序科学合理地管理期刊资源,图书馆期刊工作人员要不断努力,以此更好地服务读者,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谢亮.电子期刊的发展对期刊管理工作的影响[J]情报探索,2006,(11):112-113.
关键词:目的与依据;课程内容;教学环境;评价方案
一、课程评价方案制订的目的与依据
《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理念和“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基于《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课程标准,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推进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的整体建设,有效整合资源。
二、课程评价方案
(一)课程负责人
建立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不同于专业带头人,主要负责课程的整体建设和教学工作。
1.课程负责人基本素质
课程负责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学专业对口,具备“双师型”素质;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必须主讲过《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这门课。
2.课程负责人专业素养
课程负责人初步具备《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课程开发能力,积极探索课程实施模式改革,能选择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和形式多样的有效教学策略,形成“以行动导向为主”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自主性;能推进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整合立体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
(二)课程内容
1.校本课程标准
课程负责人参照《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根据学校专业条件、融合职业资格鉴定和技能大赛标准制订校本课程标准。
2.课程内容
(1)内容体现职教理念
课程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理念,知识以够用、实用为主,内容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相匹配,设定以下四大模块:交通信号灯故障检查电路的制作与设计、抢答器电路的制作与调试、同步计数器电路的制作与调试、数字钟电路的制作与调试。
(2)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
选用精品教材,制作微型操作视频、动画、图片和多媒体课件,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实现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的有机结合。
(3)教学设计
重视研究性、探究性、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
(三)教学环境
《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课程教学环境要融合信息技术,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
1.信息技术的应用
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将
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教学全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环境
实践教学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实训分组合理,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3.网络教学环境
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延展教学时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引入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虚拟仿真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教学效能。
(四)教学评价
依据《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遵循“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评价,重点应放在学习评价上。
1.评学
实施主体多元、形式多元、内容多元和目标多元等评价模式。通过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等形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不同层次、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1)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通过考查、观察、交谈和学生自评及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行为、学习态度以及所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形成性评价。评价的表现形式可采用等级或分数评定与宽松、开放式的描述性评定相结合。根据学生完成各项任务、课题的情况和实习表现(含劳动纪律、安全生产、文明生产)采用分数进行评价。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技能比赛取得规定的技术等级证书和名次,可另加相应的学分。
(2)终结性评价侧重对学生的技术能力进行考查
终结性评价形式主要包括笔试和实际操作。
(3)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
为了激发学习积极性,采取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学生之间的评价相结合。
(4)教师要转变评价角色
从裁判员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
(5)评价手段多样化
根据课程具体内容采用观测、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提交实践报告、成果演示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2.评教
学生评教应从课堂的基本要求(出勤、作业批改、答疑、专业素质和课堂表达等)、课堂组织(讲课艺术、授课内容、课堂秩序等)、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学生提问等)和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
评价。
多年以来,我校作为朝阳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验先锋,不断探索、积累、前进,已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应用,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起具有超时空管理和个性化学习特色的现代数字化校园。
下图为陈经纶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型图。
构筑超时空管理平台,提升现代办公效率和品质
1. 无纸化校园协同化办公,节能、环保与高效
学校构建了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校园协同办公平台,主要包括校园日历、通知公告、文件收发、工资条发放、校园即时消息系统、FTP个人文件存储系统、邮件系统以及教务排课、排监考系统等。上述校园协同办公平台在学校日常行政办公系统中被广泛应用,成为大家日常办公获取信息和管理的重要途径,实现了校园办公无纸化。校园日历、通知公告、工资条发放、课表、排监考信息不仅自动推送到教师计算机个人桌面,还可以通过邮件、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推送。校园即时消息系统成为大家在同一校区内和不同校区间随时在线联系与沟通的重要方式。
2. 物联网管理,轻松实现设备设施网络化管理与控制
物联网管理是我校建设智慧型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学校公共场所的设备设施(如灯光、投影、幕布、窗帘、空调、音响等)通过物联网技术整合起来,实现用户权限分配下的网络化管理与控制。智能手机、iPad和其他网络终端,均可通过网络直接控制教室与会议场所内的各种设备。各种教学设备的状态、功耗、使用率和故障率等数据,通过物联网感知模块自动采集并实时发送到数据中心,并生成各种分析报告。
3. 校园一卡通,方便、快捷、畅通
目前,我校一卡通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食堂综合消费系统、电子门禁管理系统、图书借阅管理系统、数字影院平台、学生选修课考勤、数字图书馆借阅、库房日常消耗品领用等领域。
我校是朝阳区和北京市一卡通系统使用最早的学校之一。2007年底,学校特别成立了卡管中心和消费充值处,并充分利用了北京市下发的中小学学生卡和教师卡以及CMIS中师生的基础信息。
4. 校讯通平台,构筑家校沟通的桥梁
学校、家长、学生如何实现三位一体联络与管理?校讯通平台不仅实现了教师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短消息发送与接收重要功能,同时也提供了学生成绩发送与查询、班级空间、教育资源超市等辅助功能。
我校的校讯通平台已经成为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桥梁。目前,我校有4个校区近5000名师生在使用该平台,每天几个校区的信息发送量达5000条以上,构筑起学校、家长、学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桥梁。
5. 视频会议与视频直播系统,便捷、节能与环保
我校每学期要召开多次校区间的全体教师会、教科研会等,通过网络化视频会议节省了教师的时间。这个系统支持本部和各校区大型会议的召开,支持多校区、多个小型教学会议的同时召开,支持点对点教师个人间的即时通讯。
视频直播也是学校对大型活动进行现场画面直播的重要手段。学校进行了许多次大型视频直播活动,如学校90年校庆60多个点的现场直播活动,每年初三、高三考生辅导,每年元旦联欢会,高三学生成人礼,平时多校区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等。视频会议和视频直播系统,不仅为学校举办各项活动提供了便利,还体现了现代化办公的节能与环保。
6. 网络版教学评估系统,办公桌面的教学质量监控平台
我校的教学评估系统经过改造后,已经具备了多校区网络授权与查看功能,真正实现了办公桌面的教学评估与检测功能。学校领导通过该系统随时观看授权的任意校区、任意教室的教学实况,在线实时评估教师的教学情况,实时指出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通过该系统,教研组不用进教室就可以听课评课,新手教师通过该系统可观摩学习有经验教师的上课情况,从而快速提升专业技能。学生也可申请通过该系统在家远程在线观看教学直播。学校还可以对年级、班级的教育活动实施画面监控。
7. 多校区网络化管理的安防监控系统和人脸识别技术,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
我校实现了五校区校园安防网络化的统一管理,各校区传达室之间能够音视频通话。学校负责安防管理的后勤主任在自己的电脑前就可以实时了解各校区安防情况,有效保障了校园的安全管理。另外,我校拟在校园门禁、学生宿舍处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很方便地识别不同身份人员进出校园的情况,进一步保障校园的安全。
8.设备财产管理,不再为财产统计烦恼
我校是一所大校、老校,设备设施种类繁多,统计管理一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特别针对这一情况研发了财产管理的软件,实现了对财产分门别类和人员借用信息的登记,为查询统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关注个性化学习与培养,为师生发展搭建信息化平台
1. 记录学生成长,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为北京市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提供过程性管理资料,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了学生发展平台。
学生发展平台主要分为德育发展、智育发展、个性发展三大模块。德育发展模块分为自管自育、人生远足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管理、团支部管理等子模块;智育发展模块分为校本选课、研究性学习、课堂作业管理等子模块;个性发展划分为科技特长管理、体育特长管理、艺术特长管理子模块。我们通过该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日常各项活动和个人发展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也为北京市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提供了很好的真实材料支撑。
2. 数字化设备设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活动场所和展示舞台
为了更好地让师生使用数字化设备,体验数字化环境下的工作、学习和活动,学校特别建设了数字化大厅。数字化大厅提供了网络阅览、研学探究、教学互动、虚拟翻书、电视墙展示、媒体信息等功能。同时该大厅的灯光、窗帘和投影等设备统一通过移动网络终端控制,非常方便管理。
该系统在市翱翔计划数学分论坛、学校90年校庆活动、微软Windows8全球活动东八区视频互动等重大活动以及学生日常研究性学习、网络阅览、影视编辑等均进行了广泛应用。
校园媒体系统和虚拟翻书系统主要是对师生的重大活动、研究成果、公共课程进行展示与学习,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宣传的重要平台。
学校还先后建设了数字化实验室、数字影院、校园电视台等数字化学习和应用场所,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数字化课程学习和支持。
3. 网络化英语口语学习平台,提升英语口语水平
为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学校特别引入了英语口语教学系统。该系统通过提供科学的英语口语学习方法、智能的语音矫正技术、课程与教材同步及辅助教学管理功能和全面的口语学习状况诊断,为学生口语水平提升提供帮助。
4. 数字博物馆系统,校本优质资源的集散地
我校数字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资源展示、分享与管理的应用平台,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资源,学生在学习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资源,学校历年积累的各种特色资源以及一些外购的优质教学辅助资源等。
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教师资源、教科研、校史馆、学子资源、国际学习、百科、科普、多媒体资源库、课程检索九大模块,内容类型已经基本涵盖了学校在教学资源的方方面面,同时兼具对外部知识库的检索能力。
该系统实现了各种类型资源文件的上传、转换、在线阅览与下载,为教师教学工作与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一个综合性、人性化的资源平台。
5. 网络阅卷与成绩统计分析系统,为师生教与学提供快速且专业化的分析
该系统不仅解决了教师阅卷较为烦琐的分数登统和试卷分析问题,使教师从繁重的阅卷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还通过专业化的统计分析,帮助师生查找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教与学。
6.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系统提供了专业的心理测评、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统计分析、心理网站等众多功能模块,能完成心理健康普查、建档、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咨询等信息化管理工作,为学校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状况,预防、矫正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帮助学校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状态,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通过家长平台还可有效提升家校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经验体会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必须通过团队长期协作建设才能完成,绝不是一两个人能够解决的,也绝不是一两年能够应用好的。
数字化校园的使用必须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推动下,在各部门的大力使用、改进下,系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数字化校园需要强大的技术团队做运维支持,必须重视、加强这个团队建设。
加强数字化校园系统应用培训和考核机制。
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需要不断升级、改进,甚至较大的改进,需要一定资金支持。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59-02
选修课制度自1872年由哈佛大学开始,在美国广泛流行,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某些高校要求本科生跨学科选修若干课程,成为公共选修课制度的开始。通过公共选修课学习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公共选修课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现状调查
以笔者所在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总共收回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处理,笔者的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1.学生选课情况。(1)选择公共选修课的主要依据。根据调查可知,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的主要依据有三个:兴趣爱好、考试容易通过及听取他人意见。另外有一部分同学因为选课人数已满而改选,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为了修学分随意选。此分析结果表明: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考试容易通过来选择该课程,而对课程是否对自己有价值欠考虑。(2)选择公共选修课的目的。通过调查可知,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的主要目的表现在:①使自己的知道更渊博,扩大视野;②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特长;③修得更多学分;④补充课内知识。兴趣是影响学生选课的最主要因素,这一点在调研结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大部分学生选课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更多的了解。此外,课程的实用性也是学生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愿意选择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帮助的课程,通过学习可以涉猎更广泛的课外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选课动机与学校开设选修课的初衷相一致。但是在实际中,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有一部分被调查者的选课目的是为了拿学分,这说明有部分同学没有真正领会学校开设选修课的目的,选择选修课时比较随意,没有认真对待,把选修课的学习当作是一项硬性要求,导致教师资源的浪费,也没有达到提高自身知识面、开阔视野的目的。所以我们要端正学生学习选修课的态度,加强他们对选修课的认识。
2.学生课上情况。①选修课出勤率。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58%的学生每次都上;36%的学生大多数都上,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出勤率还是比较高的。同时也注意到4%的学生会经常旷课。②选修课缺席原因。基于选修课的出勤情况,分析被调查者不去上选修课的原因,分析结果如下:因课程枯燥不上选修课的占52%,因其他事情不上选修课的占19%,认为选修课没有实用价值的占14%。结果表明:因课程枯燥不上选修课的占大部分,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选课前对课程相关信息了解不太多,有些学生为了修学分而选了相关课程,导致出现上课听不懂或对相关内容不感兴趣的情况。③选修课课堂表现。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20%的被调查者在上选修课时认真听讲,有67%的学生是讲到感兴趣的就认真听讲,有7%的学生选择学习其他课程,有6%的学生上课时主要是发短信、聊天、睡觉、听音乐、看视频等。根据被调查者的反映了解到他们在上选修课时,如果教师讲得好,并且是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他们会选择认真听课;如果教师讲得很枯燥,或者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就不会认真听课。④选修课的教学形式。在选修课的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和热情,通过调查得知:67%的学生认为生动幽默的上课方式是他们最喜欢的教学形式。涉及选修课课外知识的占13.29%,而用幻灯片进行教学的形式仅为8%。教师生动幽默的教学形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很受学生的喜欢;而用幻灯片进行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容易使学生厌烦,故在被调查者所喜欢的教学形式中占的比重较低。
3.结课情况。由于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比较灵活,任课教师可以视课程的性质自行决定。那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考核方式呢?在接受调查的被调查者中,绝大多数学生希望采取“开卷考试+出勤率+课堂表现”的方式,占42%;希望以写论文、分析报告的方式结课的占38%;希望以小组合作、课堂陈述所学内容的占18%;仅有2%的学生希望闭卷考试。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出目前大多数教师采取以“开卷考试+出勤率+课堂表现”和“写论文”的方式结课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
4.教师课上情况。①教师对待公选课的态度。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对待选修课的态度也是影响学生出勤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调查可知,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是认真负责的,在课上主要讲授该选修课程的相关内容,但也有少量的学生表示选修课教师在态度上不够认真,经常在课堂上闲聊与该课完全无关的话题或者放影片占用过多的时间。②教师授课质量。绝大多数调查者认为,所选课程不吸引人,但认真听能学到知识的占46%;有37%学生认为所选公选课很吸引人,且能学到知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所选课程吸引人,但学不到知识;不吸引人,且学不到什么知识的仅占4%。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公共选修课中,大部分课程比较吸引人且能学到知识;还有一部分公共选修课专业性强,讲课方法不太吸引人,教学手段单一;还有一小部分公共选修课,比较吸引人,但知识性稍差。③配备教材必要性。大部分调查者觉得有必要针对不同学科、层次的学生配备简明教材,占44%;有35%的学生觉得没必要购买;也有一少部分学生觉得无所谓,如考试需要可以买。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公共选修课有必要配备简明教材,但不应强调必须购买,可以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教材。
5.现有公选课的不足之处。目前学校的选修课制度还不尽如人意,导致学生对选修课制度有一些意见。由于现在选课是在网上进行,每学期的选课门数、课程人数都有一定的限制,这就造成部分同学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课,甚至选不到课,针对这个问题,学生的反应比较强烈:有的认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氛围不佳;有的认为课程枯燥无聊,内容不够丰富,教师上课死板。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1.学生角度。笔者所在学校在奖学金评定、保研资格评定过程中,公共选修课成绩不作为参考,这也使得部分学生功利主义过强,修课的目的只是为了修满学分,同时导致部分学生在选课时,往往选择要求不严、好拿学分的课上。
2.教师角度。部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自身的教学任务、科研活动、行政事务比较重,不愿开设公共选修课,而有些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却将公选课作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平台,使得教学效果差异大。也有部分教师受上课学生状态的影响,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学校对于每门课选课人数有下限要求,所以导致有些教师存在对上课纪律要求不严,始终抱着完成教学任务即可的想法。
三、建议及对策
1.改变观念。对于教师而言,应改变重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而轻视公共选修课的思想,应以身作则,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突出教书育人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讲,应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对个人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端正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