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城市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理论素质,是课堂智慧生成的根本
1.教师应提高对课堂智慧生成的理解,认识到智慧课堂生成的重要性,认识到如果一堂课中没有智慧的碰撞,那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应清楚只有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越来越得以体现,学生的智慧才得以在课堂中发现,从而剌激教师的智慧教育的发展,将知识引入更深的层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好奇性、探究性,达到教师、学生都得以发展。中国的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很少违背教师的意愿,教师说东,学生不会去想是否可以往西,往往学生在新的情境、新的领域不会学到智慧,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尽力做到放开思路,对学生不断地启发和引导;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去探讨、去质疑、去交流,从而找到智慧。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教育出智慧的学生,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教育出智慧的人。
2.教师应对教材有着深刻的认识,要真正做到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三大目标。我认为集体备课可以加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深”、“透”,要“活”,这样教师才能在集体讨论过程中找到智慧的至高点。我认为教材要求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这一点。只有“双基”打扎实了,教师才能在课堂中提出一些较深的知识点,而学生借助于“双基”,才能探讨问题,才能找到智慧的答案。而有些教师在平时只一味地提高学生讨论的能力,却忽略了学生能否往下讨论,导致他们往往只会讨论,却无法计算或动手操作,到不了智慧的顶峰。
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课堂智慧生成的关键
1.学生在数学课前的预习是否到位,是课堂智慧生成的基础。课前预习并不是教师随意布置的,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对于所要预习的知识是全新的,还是与前面的知识是有关联的。如果是全新的,我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与之相关的事物或情境,例如在学习《轴对称》这一章的第一课之前,我布置的预习题是回家找找我们身边有没有对称的物体,并没有要求学生一定去预习课本、去做题,学生会马上提出“找对称的东西干吗?”从而主动地翻书看预习内容。这样,学生首先不会排斥预习,而是从心里想寻找对称的物体,从主观上接受了知识。如果预习的知识与前面的知识是相关的,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就一定要带上前面的题目,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候就知道老知识点对新知识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看看书,应付地随意做一下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教师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往往对于学生的乱做又没有办法,无法达到预习的效果。我认为只有课前预习到位,学生才会在课前产生一些疑问,而疑问会促进课堂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使他们的盲点互相交融,找到自己的智慧所起的作用。
2.有效提问与有效变式的正确使用能促进课堂智慧的生成。在课堂上,教师应正确地引导,有效地提出问题,将智慧的包袱扔给学生,激起他们的思维,让体会、实验、交流、探讨走进课堂,从而生成智慧。例如,在教学“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这节内容时,我考虑到地理位置与地图的关系,首先提出:(1)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它由哪些元素构成?(2)点与坐标有什么关系?我拿出中国地图,提出哪位学生能指出曾经旅游过的城市,此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了。接着我提问:在中国地图上,我们为什么能找到我们去过的城市呢?这样游戏中隐藏的知识慢慢地显露出来。最后我提问:这其中与我们前面所学的什么知识相关?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旅游话题引出地图,让学生感受到用坐标表地理位置的作用,借助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打开学生的智慧之窗。我认为有效的变式是最能让学生生成智慧的。例如,我在教“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应用”这堂课时,借助了五角星,按照计划顺利地讲解了五角星五个尖角的和,突然我拿起黑板擦擦去了一个尖角,提问:现在我们来看看此时的图,哪位同学能把我的图补全?很快缺了一角的“五角星”的六角出现在黑板上,于是,我说:“哪位同学能提一个问题,让我们大家解决一下。”由于我刚讲了五角之和,学生不难提出求六角之和,而且图是学生自己补的,问题是自己提的,学生的情趣高涨,解决起来显得特别轻松。顺水推舟,我提出:还可以怎么变?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提出继续擦去尖角。我的教学计划已经完成,这时,我看到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在纸上随手画了一个五角星,只是他画得太快,将一个尖角画到一条边上,出现三个尖角在一条线段上,我把原先计划的例题放弃,请这位学生将他错误的五角星画到黑板上,引出了又一次的变式,其他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将一个尖角移到五角星的内部的图形。整堂课上,学生和我的智慧一直在碰撞,不断地摩擦出火花,全体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
3.对学生有发展的评价和学习情感的培养也能促进课堂智慧的生成。课堂智慧不只是那些好学生与教师产生的智慧所组成的课堂,基础薄弱的学生也可以生成智慧课堂。例如上面例子里的那个随手画五角星的学生,他并不是真正发现了又一个新的变式,但我却表扬了他,也正因为我的表扬,而不是斥责他的不认真,他高兴地看到他带给大家的智慧,这也促使他积极思考,使他理解了知识,而且争取再次体现他的智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产生智慧的可能性自然变大。我在工作中一直坚信学生“亲其师”就会“信其道”,学生与你亲近了,他就会相信你的话,就会在课堂中听得进你的话。而且我会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老师是尊重他们的,与他们有着很深厚的感情,特别当其他学生嘲笑一个学生时,我一定会站出来保护那个学生。在教学中若发现学生注意分散,我就会找机会刺激他们。例如,我在教“轴对称”这一节时,在最后十分钟利用幻灯片播放中国的剪纸艺术、中国的京剧脸谱,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发出阵阵的赞叹声,感慨中国人民的伟大,激发了学习的信心,以及动手剪轴对称图形的兴趣,从而构造出一系列别出心裁的轴对称图形,促进了智慧课堂的生成。
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不仅需要知识的投入,而且也要心智的展开,更需有较高的教育智慧。而智慧不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有了知识、能力才能更好的打开智慧之门。许多教师特别是高职教师,在学校学习了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只能纸上谈兵,更何谈智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有效教学的开展。现在传统意义上的“板书教学”、“耳听教学”、“一言堂教学”仍在延续,教师的智慧、学生的能力荡然无存,课上听书、课下背书的学习模式让许多学生成为考试的雇佣,对知识缺少钻研、思考和探究,对问题避而不谈或简单处理,处理事情能力不足。在笔者看来,教育中习得的知识与能力如同社会上获得的学识一样是复杂而有深刻内涵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师生交往、生活实践中去慢慢体味和积累,进而转化为智慧。鲜活的教育智慧来自于我们对外的开放,来自于我们对教育实践的理性反思,同时也来自于广泛的阅读。“书籍是造就灵魂、培植智慧的工具”,读书可以让人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提升智慧品质,体现人的生命价值。例如: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刘铁芳一直以来认真读书、思考、写作,广泛涉猎,他的教学过程是“活”的,在他那里学生的思想在自由自在的成长,他展现给学生的是:广博的知识底蕴,游刃有余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回避,而是作为教育资源加以引申和利用,机智的开放了教学过程和思维过程。全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他的荣誉数不胜数,社会兼职三十多个,并且经常外出报告讲学,另外还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面对如此繁杂的工作,为何他干的依然那么轻松自如,潇洒出色?就是凭借他的教育机智、教育艺术。魏书生用“机敏和智慧”将他独特的教育智慧得以诠释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机智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行动,是应对偶发事件的临场迅速反应能力;而教育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知识、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我们学习教育知识,熟悉教育实践,是为了让我们以教育的“知”来充盈于我们今天的生存,是我们在实践的磨砺中审视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让我们真正懂得“生存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知识在孕育能力的同时也滋养了教育智慧。实现教育知识向教育能力、教育机智、教育艺术的转化。
二、升华教师教育情感,彰显智慧教学魅力
知识的获取始于教育感知,但不仅停留在教育经验上,也不仅局限在教育知识领域,而是生成一种积极的教育情感,投射到学生的身上。“教育情感是教师对于教育这一特殊社会活动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教师的教育情感不仅隐潜在内心,而且还以各种方式表露出来,外化成一种现实的教育力量。如果“学生在情感上排斥你,就排斥你的教育,学生对你封闭了心灵的窗户,尽管你们吹的是清新的空气,也吹不进去”。积极的教师教育情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老师走向朋友,从批评者走向赞美者。教师情感是教师心灵的折射,是教师人格魅力的突显。作为高职教师,要以校为家、以教为乐、以师为荣,彰显人格魅力的同时不断充实和成熟自我,理性看待和认识学生,积极吸纳学生的一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让他们在变化的环境中学会独立思考、自我调整。人格是教育情感品质的提升,是“爱滿天下”,每个人首先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即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这种魅力散发出的光辉是任何邪恶都无法泯灭的。“人格是金,人格是教师最高的学位,一个教师可以没有博士学位,但不能没有人格魅力”。高学位、高学历留给学生的可能是做事的本领和应付社会的技能,而人性、人情、人格带给学生的是终生享用的做人魅力,因为学会做人是第一位的,人是万物之灵,世界因人而美丽。教师伟大的人格就在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反映着。教育知识转化为教育人的情感体验,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验证一位教师面对繁杂的教育工作时对教育的真挚和无悔。正如“桃李满天下”这句话不但体现了教育人的育人是硕果累累而且更深层孕育着教育人的光辉品质。
三、磨练教师教育意志,提升智慧应变能力
教师教育智慧的获得是一个教师良好的个人综合素养及行为方式的集中表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应成为我们教改中教师追求的理想与目标。为此教师在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中,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克服种种困难,通过磨练坚强的教育意志,提高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以体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复杂性,一面是高考成绩不理想且“无路选择”的考试落后生,一面是教育理念论与经验论范导下的遵于教学考核的信息传递者。国人固有观念的落后性,让技能和业务能力水平教育遭遇冷落,学生不乐学、教师不乐教现象非常严重。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过:我们职业教育的学生来源可能不是考600分的,可能是300分、200分的,但我认为这些孩子并不是失败者,只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职业教育培训的是高端的技术人才,而不是培养‘一技之长’。智慧教学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摒弃陋念、突破自我,在改变对所谓“坏学生”的认识基础上,无条件地去热爱学生,接受学生,传授中国厚重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学会“在充满变数的未来获得成功”,让教师工作从谋生的手段升华为毕生追求的神圣的事业,让教学行为成为一种自觉。“王阳明为追逐圣贤之路,通过执着的坚持、艰苦的磨练以修炼自己的身心,来实现心中的梦想”;张海迪,一位高位截瘫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能以坚强的意志来证实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那我们是否也可把教师教育意志的磨练当做教师职业生涯中一种愉快的体验;狄更斯曾说过:“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山。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想要到达人生成功的彼岸,就需学会经受困苦、磨练意志;能经历磨砺生命才能变得坚强;能敢于挑战你才会更勇敢;能跨越挫折你才会握手成功。所以教师教育智慧的养成需要坚强的教育意志的磨练,高职教师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突破信息传递的复杂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和教学媒介繁多等意志行动绊脚石的基础上,用智慧化解教学中出现的难题,在感悟中超越意志与意志行动的矛盾。
四、将教师的教育智慧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自由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在即将到朱的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要有新的策略,要改革成人教育的结构,注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建立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具有了新的特点,要重视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社会中,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因为其自身的明显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成人学习者的欢迎。这是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擘习”学术研讨会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继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海峡两岸成人教育”学术讨论会之后,由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扬州举行。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会议讨论的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知识社会与远程教育、知识社会与社区教育、知识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阳春三月,美丽的瘦西湖畔,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工作者聚济一堂,听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于云秀教授(知识经济与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台湾成人教育学会顾问郭为藩教授《网络大学体制化的商榷》、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黄富顺教授(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康宁教授(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等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和讨论、对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知识社会的特点及其挑战
黄富顺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中详细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特征、他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其特征是:(1)知识生产的速度前所未有,崭新的知识充斥整个社会,形成知识的爆炸;(2)知识的寿命快速缩短,知识老化日益加速;(3)知识的传输迅速,取得容易,储存方便:(4)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知识型劳动者主导生产,他们不断开发脑力,激发创意,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
江苏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的专题论文中对知识社会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于云秀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撑的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它意味着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国际化和个别化。这些无疑对传统的成人教育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成人教育的适应与成人学习的转型
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社会以及知识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是本次研讨会的丰要论题之一、黄富顺教授认为,知识社会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和策略是:(约倡导成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2)推动成人自学的运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民众参与学习,激发成人自觉、主动地学习。(3)加强成人的在职进修与训练.增强他们获得、积累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知识。(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养。(5)鼓励成人学会学习。(6)扩展网络学习。
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胡凤英明确提出了知识社会呼唤成人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命题。她从办学体制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社会性、灵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服务性。教育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本土化、国际化等方面阐明了成人教育结构性变革的主要任务。
江苏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陈东瑜副研究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阐发了我国为迎接知识社会到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二是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知识社会构建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教会成人学会学习,努力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不少专家关注到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成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张利民的交流发言通过玄武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积极整合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的实践.介绍了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强社区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网络,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3)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又})积极引导。加强物质资源的整合;(5)开展活动.加强人文资源的整合。
吴江市成人教育协会王建平探讨了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问题二他认为,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形式,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促进城镇社区健康、有序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他分析了营造城镇学习型社区的障碍.井指出,开展城镇社区教育要注意加强城镇社区教育理论框架、管理体系、活动设施、网络队伍和经费给付体制的建设,推进城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海门市教育局黄志豪则关注知识社会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远远一下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因而,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转变农村成人教育观念.实现由单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转变,由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向大力培养农业骨干为主的转变。由教育部门独家经营的体制向一校多牌联合办学的体制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变.由传统的学校模式向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以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知识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成人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吴康宁教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技术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准人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开放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个体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速变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全程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还要十分重视成人的素质教育,帮助成人提高素质.获得完满的发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祝诚教授在交流发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部分成人学习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实施成人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其开放性、网络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
知识社会以知识为核心,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台湾师范大学林振春教授对知识社会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在交流发言中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知识特性,把知识分为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4个层级;阐述了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交叉性阅读等l1种阅读类型的不同特点和功用;提出了4种有效的阅读方法:01}4R法、SQ3R法、问题阅读法、十步阅读法;并认为,在知识社会中,有必要扩大阅读能力的范围,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4个方面。
三、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是知识杜会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二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情况,对知识社会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见。他认为,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办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第三,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教学质量。第四,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好教育质量的源头。第六,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七,充分发挥电大系统的优势,在竞争中以整体优势取胜。第八,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南通市电大如东分校缪新华探讨了县级电大在知识社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知识社会县级社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模式建设意见。他认为,县级电大作为县级社区学习中心、有中央及省、市电大作支撑,通过有选择地引进高校的优质资源.必将发挥学习资源中心、学法指导中心、学习信息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和学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识社会成人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为藩教授的主题报告探讨了网络大学体制化问题。他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网络大学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而目前网络大学还很不规范,教学品质参差不齐,开设的课程缺乏大学应有的多学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网络大学尚未制度化。(1)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趋颇繁的形势下,网络大学将率先实现跨国合作、成为国际大学的先声。所以,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维持其应有的学术水准及机构规模二(2)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或资源中心,有现代化的传播科技与教学科技设备,并拥有一支网络科技与传播科技的专业团队,配备相当人数的全时助理人员来支持繁重的教学辅导工作。(3)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网络大学必须跟既有的大学合作,分享现成的师资与教学设施资源:在现阶段全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实为大多数学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学模式,包括电视广播、面授、教学套装对教学品质并不见得有降低之虞。网络大学的起飞,尚需一段时间。
台湾中正大学成教系扬国德教授则在他的交流发言中,着重分析了欧美国家网络学习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网络学习的优势明显:弹性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具有地球村与世界性的发展潜力;可以调适与应用不同的设备与资源;快速提供新发展的学习材料;容易更新内容与增加资料;以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发展不受时空限制的有效学习方式,特别是提供师生之间很多的互动。欧美国家正在努力地运用这些优势,发展成人教育。就正规教育来看,提供网络教育的机构有4种模式:与传统大学结盟、纯粹的网络大学、传统的开放大学和传统大学的延伸。网络学习的设计有2种模式:单一模式,即全部为远程教育而设计,如英国等设立的开放大学;多元模式,即指一般大学机构在进行校园教学的同时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在美国、澳洲、加拿大、法国,瑞典等以已相当盛行。就非正规教育来看,各种公私立机构,特别是企业界.运用计算机网络,规划在职进修教材,提供超越时空的学习与练这种新兴的媒介,由于国际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已成为未来工作与学习的时代趋势。
(一)迷信管理至上
管理本身不是贬义词,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管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大家遵守共有的契约,是保证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人类如果从强制性的社会约束与限制中解放出来,就会成为野兽,而不是变成一个自由式的个人。脱离一种合理的社会规范体系的支持,人可能沦落为一种最为可怕的奴隶状态,束缚在人的欲望的内在压力之中,成为自己的奴隶。因此,规范的限制本身是一种解放的力量,是一种教化的力量。只有在社会规范的保护和支持之下,人才能借助社会规范的力量走出盲目和放纵,才不会处于一种在黑暗的大海中没有任何指引的状态。[1](28)可是,随着科学理性的张扬,随着我们对效率和控制的迷恋,管理的易操作,高效率的特征,似乎更契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我们陶醉在管理带来的便捷的温床中怡然自得,逐渐遗忘了教育是育人的工作,它是一项复杂的、耗费精力的系统工程,简单的控制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当我们用管理取代了教育,当我们用规训替换了教化,当我们用科学遮掩了艺术,教育在程序化和简约化的道路上走得越远,我们就离教育的本真状态越远。在这种人为制造的现代教育图景中,教师生存需要的是权威、技术,而唯独不需要智慧。
教育现实中迷信管理至上,制约着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可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回归的路到底有多远。事实上,我们发现在任何一所学校,在任何一个课堂上,总有一些教师,在努力突破传统的坚冰,以一己之力在践行着智慧教育,这就是希望,这就是火种,我们需要的只是矫枉和纠偏,我们需要的只是理想和责任,在原有管理的基础上,打开一条缝隙,让权力让位权利,让预设接纳生成,让简单孕育复杂,教育智慧就能重新焕发迷人的华彩。
(二)偏爱授受主义
最初的教育概念等同于学习,我们人类先祖的教育过程其实就是在社会生活中模仿学习的过程,他们在跟着父辈狩猎的过程中学会狩猎,他们在跟着母亲采集的过程中学会采集,他们在参加部落宗教祭祀活动中了解了宗教图腾和部落的伦理道德规范。后来随着学校和教师的产生,知识的授受成了教育的专有功能。这一传统的延续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代代相传,同时也使人类的知识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尤其进入近代以后,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积累已经大大超过了人类的认知水平,人在有限的生命进程中,即使穷其一生精力也不可全部理解人类所积淀下来的知识精粹。但是已经确立了宇宙主体地位的人类,一直没有放弃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雄心,如何调和这二者的矛盾,也一直是近代人思考的问题。在“思”的痛苦中,我们终于发现:放弃整体,探究局部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即把知识谱系,按其性质分门别类,形成一门门学科,个体可以根据其爱好、兴趣以及能力倾向选择相应的科目。学科门类的具体化与精致化,确实是解决认知有限和知识无限矛盾的一条可行的出路,可是与之相应,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离不开授受主义。
走入日常的教育生活世界中,我们发现课堂是教师独演的舞台,学生是被动配合的观众,主题则是预设知识机械的排演,“教授”和“记诵”是主要的表演方式。在新式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强调要转变教学方式,于是我们看到许多新的变化,多了“角色扮演”,多了“虚假合作”,多了“徒劳的探究”,但是目的没变,仍然是知识授受,授受主义以强大的惯性主宰着教师的世界,形式的变化掩盖不了本质的沉重,喧闹的场面掩饰不住主题的单调。
(三)追求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人类的宿命,追寻确定性则是人类的本性。确定性与有序、必然、统一和可预见有关,确定性代表着人们对客观存在、普遍法则的认识。自从教育迈向科学化那一刻起,追求确定性就一直是教育的一个命题,从夸美纽斯开始透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就成了教育学者的责任和使命。经过多少代人苦苦的追寻与探索,目前似乎成绩斐然。充斥市场的教育书籍中,处处可见教育规律的总结。在教育的生活世界中,追寻确定性不只是学者的偏好,同时也是教师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最明显的一个例证,就是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钟情;对标准答案的追捧;对确定性知识的推崇。如果说,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它通过某种便于理解的教学结构和易于操作的教学程序,把某些抽象的理论用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出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行为框架,那么,过分地迷信标准答案和确定性知识,教师就会思维僵化,进而变为一个只知道按既定程序、机械操作的流水线工人。
教学不仅是在“教知”,也是在“教人”。在新的教学理念中,知识的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只有这样,知识的学习对于个人来说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才在个体的生活中是生生不息的“活”的知识,是“生活的知识”即“生活的智慧”,也只有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自己的理解水平,能动地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个性化意义,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时知识的学习已不仅仅属于认知范畴,它已拓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伴随着知识增长的是人格的健全发展。追寻确定性可能为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但对于人的教育而言,确定性则是对人的发展多种可能性的框约。杜威就曾明确表示:这种停留在观念领域、纯理论上的对“确定性”的寻求,有可能错过我们实际上有可能得到的唯一“确定性”。因为,对一个充满风险的环境进行理智的支配,只有沿着实际的应对途径才有可能。[2](4)
确定性的探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简约化的教育世界图景,通过它,我们能迅速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的奥秘,这为教育理论的普及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帮助。但对于教师的个人教育行动而言,不确定性却是教育生活的常态,一次次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反映了教育的复杂性;一回回应答中的“神来之笔”,彰显出教师教育智慧的魅力。其实,不确定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它可能会使我们的教育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我们害怕的不过是万一教育脱离了确定性的掌控,我们是否有信心和智 慧去在应对和化解。对于这一点,杜威很早就指出:“确定性的寻求是寻求可靠的和平,是寻求一个没有危险,没有由动作所产生的恐惧阴影的对象。因为人们所不喜欢的不是不确定性的本身,而是由于不确定性使我们有陷入恶果的危险。”[2](5)。在现代的教育生活中,“安全感”成了教师寻求确定性的合理借口,却成了制约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痼疾,今天我们需要从确定性的迷信中走出,走向那片迷人的不确定的教育茂源。
二、教育惯习的束缚
(一)迷恋经验主义
教育经验是一把双刃剑,它是教师发展必要的支撑,教育经验的缺乏,很可能使教师在面对现实复杂的教育情景时,很难从容应对。可是经验一旦固化,成为一种强大的惯性,又将成为阻碍教师发展的桎梏,当教师习惯了用某一种方式应对教学情境的时候,对于新的教学方式就会产生本能的排斥,从而出现认知上的不认可、情感上的不认同以及行动上的不作为,最终使新的教育变革流于形式。教师教育智慧生成是以经验积累为起点的,它尊重和鼓励教师要善于从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这是教育智慧生成最宝贵的资源,可是如果一味地迷信经验,固守经验,而缺乏理性反思,教育经验就走向了智慧的反面。可怕的是,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经验主义常常因大多数人的认同而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从而成了人们拒斥变革的借口。但是合法未必一定合理,哈贝马斯曾说,“如果合法性信念被视为一种同真理没有内在联系的经验现象,那么,它的外在基础也就只有心理学意义”,[3]更何况合法是有一定的时空范畴的,当一个事件面对的时空条件一旦改变,曾经的合法性理应受到质疑,合法性是一个在博弈和协商过程中不断重建的过程,它是一个过程性概念。“合法性并不是来源于先定的个人意愿,而是个人意愿的形成过程,亦即话语过程本身……合法的决定并不代表所有人的意愿,而是所有人讨论的结果。赋予结果以合法性的,是意愿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已经形成的意愿的总和。讨论的原则既是个人的,也是民主的……哪怕冒着与长久传统相抗的危险,我们也必须肯定,合法性原则是普遍讨论的结果,而不是普遍意愿的表达。”[4]因此对于教育经验,我们一方面承认它曾有的价值甚至我们在新的变革中要承继其合理性的成分,但是,对于教育智慧生成而言,我们更需要根据时代的特征,不断地超越旧有的教育经验,让其具有理性的内核。
(二)因循教条主义
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场域”性的特点,场域的复杂性、情境性以及变化性特征决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基于实践逻辑,不断调整和修正教育行为。教条主义恰恰相反,它抱残守缺、因循守旧、不思变革,它信奉用一成不变的“真理”去应对一切变化,它习惯用某种固定的框架规约一切问题。我们承认理论研究应该遵循科学的标准,应该探讨和提供普适性的规律,但是对于人文学科而言,由于“解释性”的方法论特征,标准和规律都是相对性概念,对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而言,理论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适与否之别。在教育活动中,一旦陷入绝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淖,教育智慧生成就很难成为一种现实。可惜的是近代教育研究一直致力于科学化和普适化理论的研究,而对于变化的实践关注不够。理论研究尚且如此,对于理论素养相对欠缺的一线教师而言,更容易因盲目的理论崇拜,而滑入教条主义的惯习之中。“在工业化生产的理论模式之下,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发明一种能够制造标准化教师的理论机器,并用这种理论机器培养出标准化的学生。于是普遍代替了一般,权威压制着个性,权力消解了权利,模式限制了创新。教学日益器用化、模式化、抽象化,教师日益失去了其个性和原态,在大而空的理论的重压下,个人的实践性的知识被搁置在抽象的岸边,窒息于术语的海洋,悬浮于生活的上空”。[5]教条主义习惯于用理论的“帽子”裁剪丰富的实践,习惯于用别人的模式套用自己的教学,教师自己的头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在面对具体的教育情境时,缺乏独立的判断和机智的应对,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被宏大理论压抑隐而不发,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被虚假的理性所遮蔽。
(三)屈膝现实主义
教育者需要一定的理想主义情结,“个人理想的丧失使人在生活中无法获得价值的召唤,也就是说,个人无法获得价值追求的精神动力,生活已经没有了恒定的目的,生命难以获得超验的抱负,而仅仅期盼欲望的满足。个人失去了价值抉择和判断的能力,因而也就失去了他自身的价值根基,生活的价值由具体化的现实欲望之物来规定。”[1](205)可是,目前教师的生存状态,恰恰是与教育理想渐行渐远,由于体制的规约与教师自身的惰性,教师更习惯关注更为实用的模式、策略与方法,而对于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意蕴缺乏追问的品质;教师更习惯沿袭既定的传统做法应对变化的实践,而缺乏与时俱进的创造和革新,教育在强大的现实主义的包裹下,沉重前行,看不到特色,看不到个性,感受不到勃发的生命活力。教育中的现实主义犹如教师发展的枷锁,扼杀了教师的教育个性,同时也制约着教师教育智慧生成。
三、教育偏见的禁锢
(一)教师是告知者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被定位为告知者,教师的这种身份限定,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教师是知识人。对于教师的这种角色界定,我们并不陌生,韩愈早就有过明确的表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担负起传承文明、教授知识的任务。第二,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是知识人的角色定位本也无可厚非,“没有知识内容,教育就等于无米之炊,学生无法获得精神营养”,[6]但是当知识以科学和标准的名义获得“合法性”地位以后,教师的知识权威,就具有了不可怀疑性和必须无条件接受的特点。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总是带着知识权威的面具,而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形成积极的人际交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教育生活被简化为一种知识学习内容,而精神的发展处于自发状态。”[6]第三,教师拥有话语霸权。课堂教学活动是在特定的话语情境中进行的。话语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离开了话语,与人的存在相关的教育将 无疑是不可想象的。当教师成了知识权威的化身以后,话语的掌控权主要集中在教师手中,教师在教学中拥有绝对的话语霸权,学生成了“沉默的受体”,这种状况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教师角色的错位,教师逐渐习惯了灌输式的知识教学,成为知识传输的中介,“教师对知识的限定即是处理、准备‘药剂’,并按照‘处方’的剂量分配知识”[7]。这种对教师角色理解的偏见已经越来越不符合真实教育的需求,《学会生存》一书中强调“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它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8]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矫正教师是告知者的偏见,不能激发出教师个人内在的潜能,就很难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生成。
(二)教师是实践者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者是理论的生产者,而教师则是理论的践行者。教师的职责就是验证理论的真伪,复制理论的程序,教师作为一个“行者”的形象,被排除在理论界之外。我们承认对于教师而言,“行动”是其主要的教育方式,“实践者”的角色定位并没有偏离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我们在强调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时候,需要追问的是,难道行动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程序复制,行动背后需要不需要有为什么行动的探究,行动难道只是一种做事的逻辑,行动之中有没有理性的支撑。事实上,“教师不是一个按照条例或工作手册行动的技工,他是灵活的技术人员或者反思的实践者,他是能推动其工作领域中的应用理论发展,使其更加有效的人。就像我们不能期望医生会对生物学有根本性的改进,但他会促进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些治疗方法或治疗准则。我们的教师不会对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做出根本性的推动,但他们会在教学技能的发展上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中展现出各种实践智慧,而且许许多多的教师在特定情境中所作的研究和特定的学校文化组合在一起,也能为教师提供一个可靠的实证理论基础,从而教师也可以在理论的发展中扮演自己的角色”。[9]缺失了反思,缺失了“理”的探究,教师成了一个只做不思的匠人,教师智慧的生成就成了一个空洞的口号。
(三)教师是“技术工”
职业教育程改革的理论问题期刊杂志上介绍的先进职业教育观念很多,主要有:从应试导向到就业导向;从校内封闭教育到开放式的工学结合教学;从智育基础到素质基础;从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从逻辑载体到项目载体;从概念推导到行动引导;从知识展示到能力实训;从灌输学习到建构学习;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从理论实践分离到一体化教学,等等。期刊杂志上引用的先进理论也有很多,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行动引导教学理论等。期刊杂志上介绍的先进职业教育模式也有很多,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英国的NVQ、澳大利亚的TAFE、美国的社区学院等。
根据我校的实际状况,经过仔细分析、比较,我们认定,中职课程教学中必须改革的当务之急是以下六项:a.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b.突出能力目标;c.项目载体;d.能力目标;e.学生主体;f.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牵涉到教育行政部门,更与广大企业和学校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教学人员直接有关。因此,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在思想上自觉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更新职教课程观念,积极地投入到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通过专家教授的报告及点评,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职教理念,促使我们每位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同时也使我们对自己所任教的课程的总体目标进行了一次颠覆性的思考和全新的认识―――学生学完这门课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做什么事情,而不仅仅是你教会了他们什么知识。
1.项目教学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能力
教师能不能找到和训练职业能力相关的项目,能不能把项目教学过程组织好,能不能解决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专业知识、行业经验都是必不可少的。
2.总体设计要以项目为载体
尽管以前的课程设计也采用部分生产上应用的内容,但理念没用真正转过来。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操作,但未达到最终实际意义的结果。因此课程总体设计,项目选择很重要,技能操作要围绕项目来进行,每个项目都要对应总项目有可展示的结果。同时项目要选择具有实际意义或来自生产实际应用较多的、能融入较多技能操作的内容。
3.单元设计要注重行动引导
由于课程设计项目选择不准确,能力目标不清晰,会导致单元设计内容比较杂乱。另外,讲课也是按照以往的教法,学生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因而掩盖了某些学生的积极性、开拓性与创造性。而专家教授一再强调,要突出你的课程控制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如果学生会操作的应由学生自己操作,学生不会的再演示、指导。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下面是一位老师执教散文《春》的片段:
生1:我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在听写的时候产生的,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同感?最后一个句子中的“静默”,我在听写时写成了“浸没”……
生2:我也是。
生1: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不用这个“浸没”,而用了“静默”这个词。
师:这个问题有意思,你们能辨别一下吗?作者为什么用“静默”而不用“浸没”呢?
生3:会不会是作者误写所致?
生4:我不能理解作者的选择。因为我觉得春雨从天而降之后,整个村庄好像连一点风吹草动的声音也没有了,就如同被春意给“浸没”了一般。所以我觉得用“浸没”好:雨把整个村庄给“浸没”了,人们的心灵都被整个春雨给“浸没”了,感觉十分愉快。
师:哦,你认为“浸没”在此刻的感觉是愉快的。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浸没”呢?
生5:有大水的时候,下暴雨的时候。
师:这个“浸没”是让人很痛心的,是吧?房子被淹没了,人被淹死了――现在你有什么感悟吗?
生4:不用那个“浸没”而用“静默”的原因,是要写出春雨的柔。
师:如果用“浸没”表现的是一场什么雨?
众生:暴雨!
师:而用这个“静默”呢?
生6:表现的雨就比较温柔,比较柔顺。
师:我们再站在房子的角度考虑一下――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春雨把农民的疲惫都洗刷了,那此时此刻的房子是什么状态?
生7:灰尘一扫而光,房子似乎是被洗刷了一遍,静静地立在雨中,享受着春雨的滋润和洗礼。
师:“洗礼”这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7:所以“静默”富有情感,它展现的是一场春雨,一场多情的雨!而“浸没”是和残暴、无情相关的,它展现的应该是一场暴雨。
生8:因为春雨是安静的,农民在工作时也是一言不发,所以我选“静默”。
生9:老师,我也赞同朱自清选用“静默”。但刚才的同学是一个天才的“提问家”,却不是解决问题的“实干家”。大家请把《现代汉语词典》翻到715页,……从中发现什么了吗?“浸没”的义项有两个:一种是“淹没,漫过去”,这是残暴的“浸没”;但“浸没”也有美妙的时刻,也有温柔的一面――“沉浸”。所以我认为,文中用“静默”没错,但若用“浸没”,会更美。这个“浸没”,把雨中的房子都“浸没”出了生命,“浸没”出了情感,它让我们体会到了房子的情感,感知到了房子的陶醉之态。房子就如同刚才的同学所说的“就像人们喝了一桶美酒一般,沉浸在美酒的香味当中”,它被春雨灌醉了。(掌声)
师:很精彩的辨析!你让我们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的曼妙神奇。你们能替文学大家朱自清改词,相信朱先生若泉下有知,一定会为你们对他的《春》的解析而沉醉的!我也觉得你们了不起!
这是师生就“‘浸没’是否可以取代‘静默’”问题所展开的一个探究学习过程,是一段非预期性教学过程。下面,我们从三个向度来观察这一教学过程:
1.探究问题的提出――学生自主提出。
2.问题探究的过程――
教师行为:认可这个问题“有意思”,并组织学生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做了5次点拨,2次评价;
学生行为:学生对该问题的探究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的复杂过程,共有7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学生思维积极,发言大多有理有据。
3.问题探究的结果:“生9”认为用“静默”固然没错,用“浸没”更美;教师充分肯定这一结论,赞赏有加。
二、课例分析
首先,执教老师在这一非预期性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行为可圈可点,表现在:
1.适时调整课前预设,将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纳入到教学中去。这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教师之所以这样做,从课堂情况看,是有学理依据的。①这一问题是符合预设时确定的“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品评、辨别词语,感知词语的精妙所在,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的,课堂旁逸斜出一下有利于目标的达成。②这一问题是个共性问题,不少学生感到疑惑,有探讨的价值。
2.教师的点拨到位。如,在“生6”体验到用“静默”能表现春雨的“温柔”“柔顺”后,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转换思维角度去品味,将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引领。
3.教师的课堂评价是很精彩的。尤其是对“生9”的评价,令人击节赞赏。这就使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那么积极地思考并交流了。
但是,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教学过程还有几处颇值探讨的问题:
1.作为这次非预期性教学生成的结论――“用‘浸没’更美”――本身是没有道理的。“生9”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他的貌似有理的发言出现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将“沉浸”视为“沉醉”了。论据出了问题,结论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2.从教师的行为看,该教师明显存在导学不当的问题。前几次点拨都是就词论词,没有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阅读规律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春雨图”一段整体阅读。只要师生整体阅读该段,就能发现,这里用“静默”一词,恰到好处地营造了静谧温馨的意境,正与该段“安静而和平”的氛围相吻合。这样的诗意表达岂是“浸没”所能达到的?这样在生成对语言的深度理解的同时,不也在生成阅读的技能?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顺学情发展“以学定教”,教学观念是先进的,但在导学过程中,由于缺乏解读文本的能力,缺乏倾听、判断能力,而使一个很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过程出现了瑕疵。
三、课例启示
教师如何才能实施有效的导学,从而达成高品质的非预期性生成,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透析这一案例,我们能够得到多方面的启发。
1.教师要深入地解读文本。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到阅读课的教学艺术时,说:“课文读懂了,方法也随之就有了。”因此要对非预期性生成进行有效导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扎实地解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品出自己的心得,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只有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生命化的语言存在,教师才能左右逢源地引导学生解决课堂中动态生成出的各种问题。
2.教师要有“接招”的能力。
“接招”即教师能够恰当地组织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问题的遴选、问题的组合、问题解决策略的确定。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总是会即时生成许多问题,老师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敏锐判断这些问题的教学价值,确定能否将其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笔者认为,遴选的主要依据有:这些问题是不是语文问题?是不是有利于达成基于“三维目标”相统一的具体教学目标?是不是学生的共性问题?
如果有教学价值的问题有多个,还要考虑把它们调序、加工、组合成几个主要问题,便于课堂进行研讨。
问题解决策略有教师直接解答、学生直接解答、学生读书解答、学生读书商讨解答等,教师要根据问题难易程度进行科学决策,避免出现手足无措的窘况。
3.教师要有理答的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评价行为。”可见,教师的理答能有效促进非预期性教学生成。
关键词:高职;财务会计;教学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 country a lot of input to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leaps and bounds. 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reform have ended in failure. From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practical teaching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to fi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inancial accounting; teaching
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各企事业单位培养能胜任各行业第一线从事出纳、会计、审计等工作,具有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基本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与分析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从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依据会计学科教育的自身特点,注重实践技能与岗位职业能力的训练,探索培养高技能会计人才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的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大都要求双证毕业(即毕业时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才能发毕业证),所以大一的学生的精力基本上都放在考证上面。基础会计学得不扎实,不系统,而自身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偏差,加上财务会计综合性较强,要求有较好的思维能力,造成目前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困难重重。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视,许多学校大力压缩财务会计理论课的时间,增加财务会计的实训时间。这本无可厚非,如果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比例不适当,那将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为学生理论没有学好,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受很大的限制,实训老师就不得不去补理论知识。这样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二、提高财务会计的教学质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财务会计课程按企业会计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可划分为工作岗位,即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会计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总账会计岗位。在课程组织过程中,以工作项目为导向,根据每个工作项目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再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列出应掌握的知识点。通过“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把财务会计的每个知识点融入到课程中,同时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会计中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范围与任职条件,加深学生对各岗位的理解。
(二)创设仿真的工作流程,融“教、学、做”为一体
财务会计课程对每个会计岗位设置了仿真的工作流程,即“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凭证传递”。我们首先给学生展示真实的企业原始资料,从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开始进入教学内容,老师只作基本的讲解,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由学生判断该项业务的性质与内容,最终要求学生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及相关账簿资料等,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中的账务处理流程一致,实现“教、学、做”相结合。
(三)创设仿真的工作岗位,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财务会计课程开设的同时,可配套开设会计分岗实训课程。该实训课程可设置九个实验,前八个实验分别按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会计岗位、资金核算岗位、总账会计岗位设置,由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及提供的实验资料单独完成,第九个实验为某一小型企业的全部经济业务,以小组形式来共同完成。我们把全班同学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会计岗位的核算工作,由老师派发原始凭证,各小组完成各自岗位的业务核算,并能把已编制的凭证传递到其他相关岗位。在独立的实训课中创设仿真的工作岗位,学生不仅能掌握工业企业里每个岗位的业务核算,还能处理好单个岗位与其他岗位的业务联系,真正把企业的财务部门搬到课堂上,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四)创设真实的工作岗位,实行工学交替
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还可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到校内、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如校内体育馆和电子阅览室的收费项目可为学生提供出纳岗位和会计记账岗位,学生超市可提供收银、仓库管理员、会计记账等岗位。学生完成18学时的项岗实习时间,经任课老师考核及格,取得1学分。通过这真实的工作岗位训练,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收据的填写方法,真假币的辨别方法、存货盘点、日常的记账工作和月末结账等账务处理方法。同时,学院还可与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务咨询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月派出会计专业学生替各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务咨询公司进行记账,每三个学生为一组,每组一套账。通过这真实的记账工作,学生可从实际工作中掌握从会计凭证到会计报表的账务处理过程,真正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等咨询机构的工作流程,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实行工学交替。
另外,在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中,可以情景案例教学。1.可以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企业实际财务活动来提高学生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理论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下企业尤其是会计事务所去搜集会计案例。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2.实施情景教学,通过教师对财务会计课程和实训室进行优化设计。如可以将实训室的桌子摆成像财务室那样,并在各个座位上分别标明主管,出纳等字体,使学生实训室能有身临境的感觉。还可以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与财务会计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视频、图表与文字整合为既有一定框架和原理说明,又有情景设计和趣味情节的教学参考片和教学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从抽象性、概念化学习到具体性、通俗化学习,通过课堂讲授、师生互动与情景教学中的实景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实现立体教学。
总之,在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采用按会计岗位设置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方法,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层次的实践环节,首先创设仿真的工作流程,其次创设仿真的工作岗位,最后创设真实的工作岗位,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财务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可实现培养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从事会计、出纳、审计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上官健.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与实施[J].财会通讯,2009(5).
关键词:施工方案 施工进度表 施工平面布置图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职业学校施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这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建筑材料、建筑制图、房屋构造、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等专业课之后开设的,是一门总结性的课程。这门课旨在让建筑专业的学生能编写一般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某个工程在开工建设前进行总体规划,以便于对工程进行合理的进度控制、投资控制、质量控制。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从中找出了一些规律,收获一些教学体会。
虽然建筑工程中的房屋结构形式多样,有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筒体结构等,但是所有的施工组织设计都离不开一个中心,那就是“一案、一表、一图”。“一案”是指施工方案,它是施工组织的核心;“一表”是指施工进度表,它是施工组织设计的关键;“一图”是指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它是指导现场文明施工的重要依据。施工方案的重点是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以及施工顺序的安排,其中施工方法是施工方案的核心,在编写时要重点抓住这一点。在具体编制“一案、一表、一图”时,要注意以下关键点。
一、施工方案的编制
施工方案是某个单位工程施工组织的核心内容。在选择时,要结合工程特点与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因为它也是编制进度计划表和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的依据,选择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该工程的施工效率、质量的好坏与施工工期的完成。
1.确定施工顺序
施工顺序是指单位工程中各分部工程或各专项工程在施工时的先后顺序及其制约关系。施工的工程特点、施工所处的环境条件、建筑的使用要求等,对施工顺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设备安装、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修的原则进行顺序安排,要恰当安排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的施工顺序。
例如某个多、高层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它的施工顺序大致可划分为±0.000以下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防水工程及砖墙围护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四个施工阶段。
(1)地下工程的施工顺序。多、高层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的地下工程(±0.000以下的工程)一般可分为有地下室及无地下室基础工程。若有一层地下室,且又建在软土地基层上时,其施工顺序是桩基施工(包括围护桩)土方开挖破桩头及铺垫层做基础地下室底板做地下室墙、柱(防水处理)做地下室顶板回填土。
(2)主体结构工程的施工顺序。主体结构的施工主要包括柱、梁(主梁、次梁)楼板的施工,故需采用多层框架在竖向上分层、在平面上分段的流水施工方法。若采用钢模,其施工顺序为:绑扎柱钢筋安装支柱模浇柱混凝土撤除柱模板安装支梁、板模绑扎梁、板钢筋浇梁、板混凝土。
(3)屋面工程和围护工程的施工顺序。屋面工程的施工顺序与多层砖混结构居住房屋的屋面工程施工顺序相同。围护工程的施工包括砌筑外墙、内墙(隔断墙)及安装门窗等施工过程,对于这些不同的施工过程可以按要求组织平行、搭接及流水施工。
(4)装饰工程的施工顺序。装饰工程的施工分为室外装饰与室内装饰。室内装饰主要包括天棚与内墙面、楼地面与楼梯等的抹灰,以及门窗玻璃的安装、油漆门窗等。室外装修也同样包括外墙面的装饰以及做散水、勒脚、台阶、明沟等施工。
2.确定施工流向
施工流向指的是某单位工程在平面或竖向上的施工的开始部位及进展的方向。
3.选择施工机械
首先,选择适宜主导工程的施工机械,如解决上下及水平运输的搬运机械等。其次,建筑工地上其他所选机械的类型、规格、型号应与主导机械的生产能力协调配合,以尽量发挥主导机械的效率。
二、施工进度计划表的编制
施工进度计划表是在既定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规定工期与各种资源供应条件,按照合理施工顺序与施工组织的原则表现出来的图表,一般用横道图与网络图表示。它主要包括划分施工过程和计算工程量、劳动量、机械台班量、各施工项目的施工天数及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过程)施工顺序及搭接关系。
三、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的编制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是在建筑区域内按照施工需要的布置设施,经过恰当的安排与设计,在开工前做个总体规划。原则是尽量减小占地面积,少搭临时设施,缩短场内运输距离,以垂直运输机械为主,减少材料二次搬运等。
有关费用要素与要素费用,《成本会计》教材标题是“费用要素”,也做了这样的定义:“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活劳动的耗费过程。因此,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分为劳动对象方面的耗费、劳动手段方面的耗费和活劳动方面的耗费三大类,称为企业费用的三要素。”然后将三大类耗费进一步划分为九类,最后说明:“按照上列要素反映的耗费,称为要素费用。”
笔者对上述有如下异议:这里的“费用要素”与“要素费用”在定义上,不存在太大的不同,可以说是一个意思,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有两个名词出现,定义讲述的又不是很清楚,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误解。建议编者,出于简洁明了考虑,这里统一用“要素费用”这个概念。
二、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1、材料成本核算缺乏原始凭证图例
从教材中可知,本期耗费的材料成本的归集,应根据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和领料单登记表等发料凭证进行。教材中并无这三种单据的图例,尤其是限额领料单的图例,实际教学中,学生是没有接触过限额领料单,建议编者在教材中应尽量反映常用的原始凭证图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职工薪酬核算缺少原始凭证图例
工资核算的原始记录有:工资卡片、考勤记录、产量工时记录,从教材中可以看出,缺少这三项原始记录的图例,建议编者至少提供考勤记录、产量工时记录的原始记录的图例,便于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此知识点有直观的了解。
三、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约当产量法的编排不合理
编者先讲述了约当产量的含义,就直接举例进行约当产量的计算,这里学生对“完工程度”和“投料程度”完全没有概念和认识。接着是“约当产量法的一般应用”,这里也是,只是简单叙述“在很多加工生产企业,原材料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的,这是无论在产品完工程度如何……”(这里不多讲述,具体内容见教材P69),此时学生任然不知何为“投料程度”与“完工程度”,最后在在产品完工程度计算里,才对“投料程度”与“完工程度”有了较为简明的叙述与举例讲解,这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很费解,也对教师增加了不必要的教学难度。建议编者在讲述完约当产量的含义之后,按“投料程度”与“完工程度”分别叙述与举例讲解,最后进行综合的举例讲解
值得一提的是既然第(三)标题是“在产品完工程度计算”,为何把“投料程度”与“完工程度”都作为此知识点的子项目?此点编者在编写时不够严谨与仔细。
2、定额比例法
从教材中可以看出,定额比例法计算公式讲述不够全面,只体现了以定额成本为标准的定额比例法,没有体现到定额工时为标准的定额比例法,笔者认为即使是中职教材,也应尽量全面、简洁的体现知识点。另外,教材中针对定额比例法所举的例子有欠妥之处,除了基本资料外,将期末成本分配具体计算过程的计算表与分配明细表和在一起,当然这样的确简洁了,但笔者人为,这会对学生在学习时造成一种不严谨不细致的影响。
四、产品成本计算法
1、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晦涩难懂
从教材中可以看出,关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定义、分类上叙述的是简单,但不够清楚明了,表7-1编制的过于简单,起不到什么作用,本来一两句话说的事,费了白天口舌方能讲明白。建议编者对表7-1做一个清晰明了的关系表,将三种成本计算基本方法从“工艺技术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生产组织特点”、“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在产品成本计算”几个方面列示讲述,这样在教学中,学生自学都能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记忆,势必减轻教学难度。
2、品种法的例题表格不够全面
从成本计算方法开始,教材中的例题开始独立。笔者认为,教材中品种法的例题虽然较为全面,但仍有不足之处,体现在:到最后,没有产品成本计算单及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成本分配表,不能体现生产成本期末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过程,使整个例题缺乏完整性、连贯性、系统性,配套的习题集中也有这样的不妥之处。虽然在配套的电子课件中展示了甲产品的产品成本计算单,但是学生学习时只有教材和配套习题,不利于学生课后全面、系统的复习。
3、简化分批法的例题表格不全面
从教材列示的例题中可以看出,本月能够结转完工产品成本的有甲产品与乙产品,教材中列示出甲乙丙丁产品的生产成本明细账之后就直接列示出结转完工产品成本的分录了,这里不够连贯、全面,建议笔者在这里加入完工产品成本汇总表,以作为最后结转完工产品成本会计分录的凭据。
值得商権的教学举例情况还出现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举例等等,需要进一步斟酌。
五、配套的习题集、电子课件存在的不妥之处
为了方便教学与学生学习,编者对《成本会计》教材配套了教学课件与习题集,满足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需求。但仍有不妥之处:
1、辅助生产成本法数字错误
该知识点的计划成本法例题中,教材中“制造费用”对应的错误金额是17964元,正确的应该是10216元,配套的电子课件中也存在相同的错误。相类似的错误在第六章、第七章都有出现。
2、配套习题集无参考答案
该出版者教材还配有光盘,但在光盘中只有对应的电子课件,没有习题集配套的参考答案,另外习题集中存在编排方面的不足之处,这里就不做一一叙述。
3、电子课件为只读模式
电子课件为只读模式,其中如有不妥之处或需要增加、删减之处,教师都无法更改,教师在教学时要插入播放增加的文档就得先关闭电子课件,然后需要是再从头打开电子课件寻找之前讲解的地方,这在无形中浪费了教学时间不利于教学的连贯。(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汤乐平.成本会计[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69-75.
[2]龚丽军.成本会计习题集[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