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促进乡村教育范文

促进乡村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促进乡村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促进乡村教育

第1篇:促进乡村教育范文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资源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98-02

一 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立国之本,而义务教育更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根基。1986年我国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并正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开辟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新纪元。为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200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重新修订,提出保障教育公平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思想。近年来,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办法保障了我国上千万农村孩子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并使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进一步缩小了城乡间义务教育的差距。但是由于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引起的一系列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等连带问题,仍然是一大难题。因此,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弱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引导作用,达到资源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迫在眉睫。

二 我国目前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总体概况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乡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总量相对短缺。加之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投资是以“城市优先”,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先投入了城市地区和重点学校,因此城乡差距缩小的步调仍显缓慢。由于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三大资源,因此下面通过这三个方面对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进行分析。

1.城乡基础教育阶段人力资源配置差距

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源,即是师资力量这一特殊的资源,由于它的灵活性及动态性,决定了其具有相对流动性。较之于城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占较高比例,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部分趋于老龄化,出现了“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尴尬局面。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在39~47岁之间。而我国近年来实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出了高标准要求,大批农村教师趋于老龄化必然使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受到了直接影响。教师素质的高低基本可以通过教师学历和职称反映,而农村教师在这两者上均处于弱势,城乡之间的差距悬殊。以重庆市2008年专任教师分配情况为例。全市小学学历达标数118010人,达标率98.5%;初中教师学历达标数70279人,达标率97.6%;农村小学教师学历达标数62282人,达标率97.6%;初中教师学历达标数16730人,达标率96.2%。全市小学高级职称教师44649人,占37.3%;初中高级职称教师3976人,占5.5%。农村小学高级职称教师20471人,占32.1%;初中高级职称教师355人,占2.04%。市级骨干教师数量,全市认定的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共3103人,其中,城市占33%、农村占15%。①另外大部分农村教师主要通过函授或自考的形式获得学历,专业基础知识还不完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教育学生缺乏系统有效的方法。此外,农村相对于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办学条件有限,教师工资普遍较低。而城市中小学凭借其优厚的福利待遇、良好的办学条件不断广泛吸收各市县乡镇的优秀骨干教师,一些在农村逐步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也向城区流动,造成了农村教师的缺失。特别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择业时,在城乡之间首先考虑的是城市学校。

2.城乡基础教育阶段财力资源配置差距

我国基础教育财力资源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相比大多数西方国家,我国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直严重不足。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约20%,但教育经费却只占世界教育经费总额的1%。②据调查,在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中,中央政府仅负担2%,各省市区的负担合计起来也仅有

11%,县和县级市的负担为9%,而乡镇却要负担整个经费需要的78%。近几年,尽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国家预算提高了教育经费预算的等级,将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向城镇倾斜,导致城乡之间沟壑仍然难以迅速填平。1993~2003年,我国实施了逆向非均等投入方式,城乡生均经费相对差距与绝对差距呈现急剧扩大趋势,只有2004~2006年才开始实施正向改进型投入方式,相对差距趋于收敛,而绝对差距一直在扩大。③

3.城乡基础教育阶段物力资源配置差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层政府财政本就不够富裕,还要负担农村基础教育经费,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突出表现在物力资源上的差距。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乡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达标,连最基本的教学设施设备,甚至课本都难以保证。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城市中小学的“大手笔”投入,不断向周边拓展,扩大办学规模。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城乡各级基础教育生均仪器设备值对比显示,小学和初中阶段城市生均仪器设备值分别是农村的3.61倍和1.98倍。而2008年建立校园网的差距更大,城市学校甚至是农村学校的7.97倍。多媒体教学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三 优化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对我国城乡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单靠计划或市场其中一种配置模式是无法进行的。必须双管齐下同时进行,只是在进行的过程中要有所侧重,重点采用某种模式,另一种进行辅助。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共同属性,就是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现阶段我们依然强调政府应该对教育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④而政府的基础性作用,就是以政府为主导,采取一系列的政策、体制、法律法规等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城乡基础教育的优化配置。同时还要结合市场配置的辅助功能,统筹兼顾。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基础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具有较为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这一属性的根本特征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是教育资源共享的首要责任主体,当务之急就是要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分野的教育体制,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确保城乡居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以此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第一要义。同时以公平理念为指导制定新的教育发展政策,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2.弥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缺口

如前所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较低。在投资结构上,表现出大部分教育资源明显向城市中心倾斜,农村基础教育所占比例太小。而根据木桶原理,要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要填补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这块木桶中的短板。政府作为主导力量,要持续推进将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不断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财政投入。设立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工程专项资金,对农村基础性教育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和进行给予支持。

3.加强立法监督,规范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资

政府在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过程中,还要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相对于多数发达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基准,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还存在法律漏洞。在教育资金投放过程中存在个别政府官员权力“寻租”,占用、挪用基础教育经费等较大问题。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变相流失及各种制度上的漏洞导致的腐败就必须通过立法规范监督,采取法律措施严惩违规者,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经费及时到位,确保农村学校教育正常运行。

4.利用市场调节作用,发挥政府灵活性

要解决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教育所需资源无限之间的客观矛盾,单一的政府计划配置教育资源的方式不利于教育基础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应以政府计划为主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打破单一的政府垄断局面,鼓励多元化配置格局,建立灵活机制。将城市和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看做一个整体,统筹城乡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使用教育资源,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

5.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实现教师轮岗制

农村基础教育的财力、物力到位,人力资源的投入也不可松懈。我国城乡基础教育中教师资源的非均衡发展,主要是由我国基础教育优质教师资源的无序流动引起的。城市学校良好的师资待遇和福利,使大批优秀教育骨干趋之若鹜,而农村的学校却门可罗雀。为防止这种城乡教育“马太效应”的持续恶化,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便是必要措施之一。《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因此,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优秀教师到落后地区农村学校任教,建立城镇教师到乡镇定期服务的制度。通过城乡教师的轮换调整,可实现在保证各方师资力量相对均衡的同时还有利于各校办学经验的交流。

注 释

①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事业统计分析资料,2007

②杨东平.教育的阶层差距仍在扩大[J].南方人物周刊,2008(11)

③王元京.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别的制度障碍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9)

④范先佐.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起基础性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2)

参考文献

[1]陈锋.均衡发展取向下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问题[J].教育导刊,2007(2)

[2]王菲.论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 2006(3):456~458

第2篇:促进乡村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美术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07-02

前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人才具备专业能力的同时,应拥有高素质品质。而美术教育是人才审美能力、审美情绪等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此,为了达到高效性教育目的,要求当代教育部门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扩大美术教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间相互促进作用的发挥,且增强薄弱学校师资建设力量,由此达到基础教育目标,并实现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推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1.农村美术教育现状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农村美术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方法单一,例如,安徽省金寨县在调查报告中指出,部分美术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即10-20min写课后题,10-20min复述课本内容,剩余时间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此种教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逐渐诱发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继而影响到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等层面的培养;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即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经济发展缓慢的现象,从而致使部分教师不愿投身于偏远农村支教活动中,继而形成了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问题。为此,为了增强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要求我国教育机构应扩大对农村地区政策层面的扶持[1];

第三,基础设施不完善,即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有限,因而部分农村院校在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更为注重对教育质量的关注,而忽视了美术基础设施等的引进,为此,在当前农村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借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量,推进美术教育活动的不断改进,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2.农村美术教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间的相互促进

2.1 均衡教育资源。为了推进美术教育与义务教育间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要求农村地区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如,铜陵市在推广义务教育过程中即出台了《铜陵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且提出"城乡一体、以人为本、整合资源"发展理念,同时从美术课本、美术绘画工具等角度出发,展开院校建设工作,由此推进了教育领域的均衡发展。此外,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要求各地区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将美术硬件设施、美术软件设施传送至农村中小学,且建设城乡教育共享试点,由此来实现教育资源间的共享。同时,在均衡教育资源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力量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铜陵市在推广美术教育与义务教育共同发展过程中,即于2010年投入5200多万元资金建设农村院校,且到2014年为止,投入资金已经达到6000多万元,同时美术器材达到了Ⅰ类标准,最终由此满足了农村义务教育活动开展需求,且推进了铜陵市教育活动的有序展开。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农村美术教育与义务教育共同发展、相互促进过程中,对美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求当代农村地区在义务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即针对"择校风"现象,对校长展开选拔、管理、培训等行为,继而将校长分配于弱势学校,由此来带动农村弱势学校的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进一步实现。此外,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亦要求农村地区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遵从2-3次/年的原则,安排美术教师等参加专业化的培训项目,同时为职工安排交流授课机会,以此来引导美术教师在良好的培训环境下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达到最佳的教育状态,且就此迎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趋势[2]。另外,为了满足农村美术教育与义务教育相互促进需求,要求当代农村院校亦应将教职工由"单位人"专向"系统人",继而通过美术学科教师的交换,达到高质量教育目的。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2.3 规范办学方式。为了打造良好的义务教育空间,首先在办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针对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等政策实施监管,同时优化办学方式,达到均衡性教育目的。其次,农村院校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亦应针对美术教学现状,规范美术等学科管理,即从课程学时、课程教学方法、课程内容高等角度出发,标准化美术课程教学体系,由此达到最佳的教学管理状态,并就此带动义务教育的均衡性发展[3]。再次,在义务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规范收费状况亦有助于缓解城乡差距问题,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对城乡院校收费情况实施监管,且控制班级规模或数量,同时提高对美术实践课程的关注,满足农村教育需求。

综上可知,部分农村院校在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设施不健全且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影响到了整体教育质量。为此,为了打造美术教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互促进空间,要求农村地区在推广义务教育活动过程中应从规范办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均衡教育资源等途径入手来应对传统教育模式下凸显出的相应问题,并带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在美术教育环境的带动下趋向于均衡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继新,施枫,吴秀圆."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01):86-94.

第3篇:促进乡村教育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规划,同时,部署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2012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做出了采取措施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安排。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称“计划”),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着眼,从切实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入手,提出了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八项措施,从提高教师素质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提高物质待遇到给予精神鼓励,从师资配置的编制数量到质量等多维度,从乡村教师队伍实际出发,综合施策,打出了组合拳,精准施策,制定出了有效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务实措施。“计划”及时、务实地落地,对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观我国教育发达地区和国际教育发达的国家,他们的教育之所以强,最根本的是教师队伍强,教师队伍强的基础是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强。由于营造出了比较突出的职业吸引力环境,才将优秀的人才聚拢起来,教育强区、强校的建设才有人才的保障。上海、北京等地区,北京十一中学等学校的教师职业吸引力强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芬兰的教育质量是国际公认的,他们国家的师范类高等教育是最难报考的专业之一,从事教师职业必须有师范类教育专业硕士毕业学历,教师职业是社会上最受羡慕的职业。

我国乡村教育在整体教育格局中是薄弱环节,而乡村教师相对薄弱的现状,是乡村教育这个薄弱环节中的关键因素。解决乡村教师薄弱的老大难问题,抓住了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无疑是抓到了关键。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任务。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工作的重点难点均在乡村。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教师等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乡村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一靠国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二靠地方政府同心协力的落实。落实国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实实在在提升,真正使乡村教师职业成为教师羡慕的岗位,这是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试金石。

持续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让教师职业更有尊严。我国教育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教师职业越来越受到尊重。但也应看到,由于社会劳力待遇的普遍提高,教师职业收入比较优势在下降,一些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在农村教师招聘中,出现了女生比例大大超过男生的状况。从社会择业的维度分析,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有所下降。

扭转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趋势,持续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形成优秀人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局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专业成长建设,让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形象,进一步发扬大,助力于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

第4篇:促进乡村教育范文

关键词:乡村小学; 校长; 基本素质

一、前言

乡村小学与城镇小学除了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差异之外,在学生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整体管理上都与城镇小学有一定的差距,现实的困难给乡村小学校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基于这一分析,乡村小学校长要想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带领乡村小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乡村小学教学质量,提升乡村小学教职员工整体教学水平,提高乡村小学生整体素质,满足乡村小学教学需要。为此,乡村小学校长要明确自身任务,做到正确把握教育规律、做好学校管理工作、从细节入手体现公正公平原则,提升工作水平,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乡村小学校长。

二、乡村小学校长要把握教育规律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这种特性就决定了校长要具有专业性,决定了校长应该懂得教学,懂得教育规律。从校长的角色看,校长前身是教师,作为校长就应该低下身子,走人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经常性地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俯下身子和教师一块评课,和教师共同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倾听教师对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听取一线老师的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同时,校长要经常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与教师们一起研讨教材,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研讨中去伪存真,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问题既课题”,以科研促教研,通过以上种种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益,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从乡村小学教育实际来看,由于乡村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整体素质与城镇学生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乡村小学的校长就要正确认识到学校的实际教学特点,做到根据教学现状把握教育规律,做好教学分析工作,根据乡村学校的实际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不断提高乡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保证乡村小学教学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缩短与城镇小学的差距。由此可见,乡村小学校长应明确自身任务,将教学工作作为主要工作内容,针对乡村小学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乡村小学发展,为乡村小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

三、乡村小学校长要做好学校管理工作

1、加强制度建设

为了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创造一个严格、规范、公平、有序、高效的学校管理环境,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工作有法可依,必须制定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常规管理的基础

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中,既需要用“心”用“感情”来管理,也需要用“法”用“制度”来管理。其次,树榜样,激励教师自我规范。重点抓领导的率先垂范作用。全心全意地为教师服务,以自身的实干精神,廉洁自律的品质去赢得人、凝聚人。

3、加强乡村小学的日常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乡村小学校长作为主要领导,应在工作过程中注重乡村小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应结合乡村小学管理实际,加强乡村小学的日常管理,应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能,发挥教职员工的管理优势,切实做好乡村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乡村小学的管理水平,满足学校发展需要。

4、加强乡村小学的安全管理,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受到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乡村小学在小学生安全防护工作方面相对薄弱一些,这就需要乡村小学的校长对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结合乡村小学的管理实际,积极推动乡村小学的安全管理不断向前发展,满足乡村小学的安全管理需要,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四、乡村小学校长要体现公正公平原则,从细节入手

在乡村小学管理中,校长作为领导核心,应在日常管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从细节入手,做好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并不断加深乡村小学管理改革,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从目前乡村小学的实际管理来看,乡村小学校长应重视管理原则的体现,做好细节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乡村小学校长要锻炼领导能力,提高管理实效性

乡村小学校长肩负着带领乡村小学快速发展,实现乡村小学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责任。基于这一考虑,乡村小学校长要锻炼领导能力,掌握专业技能,提升领导水平,使乡村小学各项管理满足实效性要求,促进乡村小学的快速发展。

2、乡村小学校长要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公正公平原则

乡村小学校长在管理中体现公正公平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管理中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配套的管理手段,才能使乡村小学的管理提档升级,满足乡村小学的发展需求,达到促进乡村小学发展的目的。所以,小学校长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乡村小学校长要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细节管理

乡村小学校长要想提高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就要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管理细节,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推进乡村小学管理不断向前发展,从根本上满足乡村小学发展需要,促进乡村小学建设取得积极效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乡村小学的管理中,校长肩负着重要的管理职责,只有不断提高校长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满足乡村小学实际需要,达到村乡村小学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为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小学校长,就要正确把握教育规律、做好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以及体现公正公平原则,认真做好乡村小学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梁红梅;吴彬;;追求规范和谐管理 打造特色品牌学校[J];辽宁教育

[2] 宋书仁;;规范管理 以人为本[J];现代阅读(教育版)

[3] 曹小娟;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4] 王雪莹;王筠《教童子法》蒙学语文教学理论及其现代意义[D];吉林大学

第5篇:促进乡村教育范文

2012年9月3日,由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举行。孩子们用纯真的歌声和呼唤,向老师致敬,让在场的观众激动的流下热泪。这些乡村教师有从海拔7540米的新疆冰山而来,有从海拔4600多米的高原而来,还有从土家族的村寨等地而来,而他们的学生、父母和家人就是颁奖嘉宾。这些远道而来的普通颁奖者,手捧着奖杯走上舞台,把这沉甸甸的荣誉献给了最可爱的乡村教师。

【理论链接】

1.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这一活动,展示优秀乡村教师的高尚精神风貌,不但有利于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

2.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优秀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系列活动,能够唤醒人们深藏内心的奉献精神,进而激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搞好本职工作,激发社会各界对教育、特别是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和理解。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要要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系列活动,有利于宣传、学习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是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5.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是要以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引领社会风气,用与时俱进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6.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学习最美乡村教师精神品格,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7.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最美乡村教师不计报酬、不辞辛劳,为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作着自己独特的贡献,他们的事迹感动并激励着无数人。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最美乡村教师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身上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集中表达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追求,也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

【创新预测】

1.下列是对“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在全社会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C.发挥先进人物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2.在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上,我国首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说:我们的成长经历中,伴随着乡村教师的爱和激励,他们点燃了学生孩子无数的梦想,也扶着我们一步一步地成长,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有形的 B.先进文化自然能够战胜落后文化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 D.文化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有的人计较索取,最美乡村教师却以奉献为荣;有的人追逐名利,最美乡村教师却以责任为重。最美乡村教师引领着时代先进的风尚,诠释着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净化着社会的风气。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告诉我们

A.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B.人的自私本性是难以改变的

C.青年人的价值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成为别人学习的模范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4.当前,我国之所以要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及其类似的道德教育活动,是因为

A.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世风日下 B.社会意识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C.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同时变化

5.中国有近一半的人生活在农村,近一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无数乡村教师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在中国最贫穷、最偏远的基层学校默默坚守,为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作着自己独特的贡献,他们的故事令人感动、让人牵怀。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唤起了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农村教育现状,不少单位、企业、个人走上了资助乡村教育的道路,用点滴行动,为乡村的教师和学生送上温暖和祝福。

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说明,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感动他人的人,让我们在传播道德模范感人事迹的同时,也从自我做起,用自己的言行汇聚成无穷的道德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1)运用“文化的作用”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该怎样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

(4)最美乡村教师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D 2.C 3.A 4.C

5.(1)①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使不少单位、企业、个人走上资助乡村教育的道路,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②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让人民群众受到了教育,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在乡村教师崇高品格的感召下,社会各界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乡村教育,体现了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④乡村教师的精神品格感动了人民群众,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优秀乡村教师的精神感动了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各界纷纷对乡村教育伸出援助之手。②部分的功能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乡村教师作为一群普通的劳动者,但他们的工作直接关联到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使更多的人开始关心乡村教师,开始支助乡村教育。

第6篇:促进乡村教育范文

关键词 义务教育 教师流动 教师资源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教师流动是必要的。教师合理流动,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缓解城乡教师资源不平衡的压力,而且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合理流动应该是双向的、多维度的。但目前义务教育城乡教师向上汇集性流动“趋之若鹜”,而向下分散性流动“举步维艰”,教师的不合理流动,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教师向上集中势头猛

在居住城镇化背景下,教师向城镇学校、重点学校汇集性流动是当前的基本流动态势。根据近几年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江西省教师流动在区域上主要是从乡镇向县城流动,村小、教学点向乡镇中心学校流动;学校之间主要是从普通学校向重点学校;流动主体上主要是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流动;流动年龄结构上主要是中青年教师流动;流动学历层次上一般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流动;流动方式上主要是通过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关系户找关系、进修学习后上调。

2.教师向下分流困难

教师分散性流动是指把城镇学校、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疏导分流到普通学校和村小、教学点。目前,教师分散性流动举步维艰。城镇学校、重点学校中潜在的社会价值、学校教学条件差异等因素,使骨干、优秀教师向下分流极其困难,甚至有些教师宁愿丢弃工作也不愿意到乡村学校任教。为了使城镇学校、重点学校的骨干、优秀教师能够有序、合理地向下分流,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1]。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执行细则,但实施效果甚微。江西省教育厅“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查组调研了解到,绝大部分的县城校长、教师都反应不愿交流轮岗到乡下任教。

3.不合理流动的整体后果

骨干、优秀教师都汇聚到城镇、重点学校,导致乡村学校的教师队伍质量整体下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年龄两极分化。一边是新补充的教师,初出茅庐的“新秀”,一般教龄还不满3年;另一边是学校的“元老”,教师职业的“老江湖”,基本快到退休年龄。据调研,江西省义务教育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占义务教育学校聘用教师总数的28.36%。其中,城区(县城)初中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18.72%,城区(县城)小学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17.73%,乡镇初中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23.46%,乡镇中心小学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38.50%,村小、教学点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38.98%。很明显,农村小学50岁以上的教师占比接近四成,年龄明显老化。而我省学生数在10人(含)以下的微型学校有1906名50岁以上的教师,占比为57.24%,超过半数。二是学历低层化。据统计,我省义务教育学校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义务教育学校聘用教师总数的86.84%。其中,城区(县城)初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97.19%,城区(县城)小学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90.17%,乡镇初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96.96%,乡镇中心小学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98.82%,村小、教学点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63.13%。而全省学生数在10人(含)以下的微型教学点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微型教学点聘用教师总数的30.63%。三是教师性别结构失衡。近几年新补充的教师呈“二八定律”,即80%是女性,只有20%是男性。四是中高级教师断层。乡村学校教师一般都没有职称,中级教师是“珍宝”,高级职称教师则是“稀宝”。城乡教师的不合理流动,拉大了城乡教师资源的差距,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教师流动现状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城市经济发展明显优于农村。在城乡二元分化和城乡教育差距大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单向不合理流动的原因主要有城乡教师待遇差距、教师政策制度上的缺陷等。

1.城乡教师待遇差距悬殊

目前,城乡教师收入存在差异,虽然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相同,但工资构成中的津补贴以及医疗等社会保障福利却存在较大的差距。城镇学校所获得的各种奖金、福利性补助明显比乡村学校要高。除此之外,城镇学校的教师一般都有额外收入。城镇经济条件有先天的优越性,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乡村,因此,衍生出大量的课外辅导班、托管班等,城镇教师通过在外兼职、课外辅导、家长在节假日的节日问候等方面获得不菲的“灰色”收入,而农村学校的教师只能望“羊”兴叹。这是拉大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导致乡村教师心理不平衡的主要根源。

2.城乡生活条件差距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城市的娱乐生活和文化生活相应“水涨船高”。按照巴格内(D.J.Bagne)的“推拉理论”,城市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层出不穷的电玩游戏、各式各样的美食、美轮美奂的建筑,这是教师千方百计想留在城市学校的“拉力”。相比之下,乡村学校生活条件简陋、文化生活枯燥、情感生活单调。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到,江西省大部分县的乡村都缺教师周转房,甚至有的县连一套教师周转房都没有。乡村教师大部分住的是学校教室改造的宿舍或者居住在学校附近的农户家里,住宿的地方几乎没有网络,条件好的地方会有电视,吃饭没有教工食堂。乡村艰苦的环境构成了教师向城里流动的“推力”。

3.促进教师分散性流动的激励力度不够

边远贫困地区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条件艰苦。为鼓励和吸引教师到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任教,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了《关于落实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的文件。2013年,江西省对边远山区补贴金额作了第二次调整,边远地区每人每月提高到210元,最边远地区每人每月提高到360元,调整后的标准,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然而据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问题”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很多教师觉得当前的补助资金太少,对教师缺乏吸引力。目前江西省某些县的边远山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存在“折扣”,补贴金额居然还是按照2008年最初的边远地区每人每月70元,最边远地区每人每月120元。这种“折扣”现象普遍存在,极大挫伤了教师去边远山区任教的积极性,阻碍了教师“进山区”的信心和步伐。

三、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

乡村学校设备不健全,教学、生活环境差等“先天缺陷”,按照信息经济学理论,“理性人”很难选择到乡村任教。为实现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行差别化边远地区津补贴制度

首先,在考虑教师工资均衡化,追求同工同酬的同时,应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对贫困边远山区的津补贴金额,不能搞一刀切,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山区学校与县城的距离来划分补贴等级。以现行教师津贴金额为基础,对相应更高等级的贫困边远山区再增加20%。其次,对贫困山区学校服务年限超过5年的教师,应以5年为基础,每增加3年提高一个年份等级,在相应边远等级补贴金额的基础上,每上升一个年份等级增加10%。最后,边远山区补贴是吸引、鼓励教师到边远山区任教的有效形式之一,是对边远山区教师“心里的关怀”,各级部门应按照政策要求,使边远山区的补助达到全覆盖,并把补助资金不折不扣地发放给边远山区的教师。巧用“待遇留人”,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时间越长、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贫困山区学校的吸引力,使得贫困边远山区的学校能够“进得去”教师。

2.改善乡村学校教师生活条件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要。要想留住教师安心教学,必须先解决衣食住行这一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首先,加强乡村学校周转房建设力度。相关教育部门应做好规划,选择一个连接附近几所村小、教学点的“黄金”位置,建设符合标准的教师宿舍,对教师进行集中管理。它不仅便于对教师资源的有效管理,也给各个学校的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其次,加大学校教工食堂建设。《汉书・郦食其传》曰“民以食为天”,解决食堂问题,是使教师安心留在乡村学校的基础工程。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建设学校食堂,尽可能实现一校一食堂。最后,加快学校网络建设。电教管理部门应加快学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校园宽带网络校校通,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是与外界互联互通的媒介。教师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政治,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学习网络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亲朋好友聊QQ、微信,丰富教师的情感生活。

3.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

在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上,实行差异化管理。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的刚性要求;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相应年限的任教经历。为吸引教师到乡村任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岗位结构比例内,预留一定的中、高级岗位,专项用于评聘在乡村任教多年的教师。

4.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教师荣誉是对乡村教师工作的肯定也是精神鼓励。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应按照有关规定颁发国家级荣誉证书,在乡村学校从教25年以上的教师应按照有关规定颁发省级荣誉证书,在乡村学校从教15年以上的教师应按照有关规定颁发县级荣誉证书。在职称评聘中,有荣誉证书的乡村教师,在满足基本条件后,具有直接“晋级权”,使得乡村学校能“留得住”教师。

5.统筹安排教师编制

通过以县为单位预留一定比例的教师机动编制,用于补充乡村中小学紧张的学科教师。积极探索城乡教师岗位定额制度,实行“人走岗位留”的岗位管理办法。乡村学校的中、高级岗位如有空缺,优秀教师流动到乡村学校时没有达到岗位要求的中、高级职称,可实行“低职高聘”的办法,吸引城镇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推动县(区)域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的总体均衡。

6.加强乡村教师本土化建设

异地教师是乡村学校教师向外流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外地教师通过招考的形式考进乡村学校,因不适应当地乡村生活、文化环境,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安全感,他们流动动机相对更强。可通过在“三定向”招生中对边远山区的本村本乡的定向生源在分数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在“特岗教师”招聘文件中,通过对本县的考生给予一定的分数优惠等措施提高乡村学校本地教师比例。各县应加快建立教师信息互通系统,便于各地了解教师归属地等信息,在条件合格的情况下,对两地相应本地教师,建立“人事对调”绿色通道,提高教师本土化。

7.完善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制度

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是促进教师双向、合理流动的一种新尝试。轮岗交流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快完善制度中存在的缺陷。首先,一方面要明确执行交流轮岗制度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制作各项工作的责任书、时间表;另一方面对参与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应做明确的规定。其次,优化配套制度,对参与交流的教师在评奖评优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最后,完善对交流教师的考核制度。对参与交流教师教学业绩进行科学的考核,公平地评价其贡献,应将对学校及教师自身的各种奖励及优惠政策直接与参与交流期间的考核结果挂钩,承诺给参与交流的学校和教师奖励及政策优惠,分阶段履行,切实做好有偿交流、优质交流。

参考文献

[1] 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Z],教师,[2014]4号.

[2]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Z].人民教育,2015(6).

第7篇:促进乡村教育范文

亲历乡村教育多年,我认为新乡村教育迫切需要提升乡村教育的幸福指数,这是克服目前乡村教育中许多问题的钥匙。

幸福感的缺失,是乡村教育的硬伤。缺失的不仅是学生的幸福感,还有教师的幸福感。这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很多人找机会逃到城里去,很多人想彻底摆脱学校教育,教育悲剧在一遍又一遍地重演。无须夸张,不解决幸福感的问题,我们的乡村教育“新”无方向,“新”无出路,“新”无根基。

这里,我仅从学生的角度谈谈提高乡村教育幸福指数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切实减轻负担。沉重的生理、心理负担是乡村教育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乡村教育喜欢以“量”取胜,有时间上的“量”,有作业上的“量”,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自由,处于被动的受压制状态。处于这样状态中的学习,缺乏热情和活力,与生命的自然特征完全背离。另一方面,我们总是以考试为剑,以跳出农门为饵,威胁利诱,软硬兼施,把孩子置于身心煎熬之中。这样的学习状态,是与“幸福”无关的。在新乡村教育的建设中,我们需要根治重负顽疾,尊重生命,张扬个性,释放身心,提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幸福指数。

第二,贯彻“全面”方针。乡村教育的功利色彩浓烈到如此程度,以至于乡村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以考试为依归。表现在课程编排上,就是大考大教,小考小教,不考不教;大考大管,小考小管,不考不管。这样,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科技等学科,能成为乡村教育餐桌上的副食品就已是万幸,很多情况下是还没摆上桌,就已经被撤换。孩子一天到晚都是在语数外等“主打”科目中翻腾,而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调动学生兴趣的选择被剥夺,这是导致乡村教育幸福指数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偏瘫”式的教育,让高考成为乡村学生几乎唯一的出路,除此之外,他们难以找到适合的路径。我们的新乡村教育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多样化的选择,给予学生更多发掘潜能的机会。这样,幸福指数的提高才不会是天方夜谭。

第8篇:促进乡村教育范文

【关键词】民办院校 乡村医生 免费培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步,“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日益成为改革发展的主题。而提高农村卫生水平,保证农民健康,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乡村医生作为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网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植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卫生服务工作者,直接承担着广大农民的医疗、预防及保健任务,对于作好农村卫生工作,保障农民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统计,农村居民患病后在村卫生室就诊的比例高达69%。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乡村医生对缓解当地缺医少药现象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民办高校开展免费乡村医生培训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色优势,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凸显民办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民办高校拓展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构学校与医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形成制度

落后的基层医疗条件,高素质基层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制定,促使民办高校实行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成为可能。基层医疗条件的改善需耍依托办学优良、机制灵活的民办高校,同时民办高校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点。

1.构建平台

民办高校拥有优厚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为乡村医生的培训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以山东协和学院为例,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开展医护专业培训,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短期培训经验。2005年医学类专业通过了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医学类专业高等专科教育评估,为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构建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2.落实定位

民办高校医学类专业确定的服务,面向定位与贯彻落实国家新农村卫生工作方针相适应,与地方农村卫生服务需求相一致,与培养社会和基层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相衔接。

3.“非典”触动

2003年“非典”,凸现出农村三级卫生网薄弱、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匮乏,多数由“赤脚医生”转变而来的乡村医生基本还是靠体温计、听诊器和血压计等“老三件”诊治疾病。乡村医生中只有约10%的具有职业医师资格证,很多人都是凭借经验,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弱化,农民看病就医不能得到有效地保障,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责、看不好病的现象。

二、乡村医生免费培训的积极作用

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的直接参与者。乡村医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农村卫生政策的落实,影响着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但高素质的基层医疗型人才还很匮乏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民办高校办学机制灵活,又拥有充足的师资和教学设备,这为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既提供了政策支持又提供了环境支持。同时,民办高校在培训乡村医生时,其医护类专业还可以更好地落实面向基层培养基层医疗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实现双赢。

1.服务作用

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体现了民办高校“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拓展和实现了民办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办学功能和服务地方卫生事业的社会责任。

2.双赢作用

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彰显出双赢作用,一是培训双赢。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推进了学校全日制教育,增强了学校教师与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全日制教育进一步促进了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二是资源双赢,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基层卫生资源共享互利。

3.桥梁作用

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抓手和桥梁,褡建了学校与基层、教育与就业、培养与培训、需求与服务的直通桥梁。通过这个桥梁,了解地方基层卫生状况和实用人才需求。检查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合作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推进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基层专业技术建设。

4.促进作用

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促进了学校与地方卫生部门及医院的紧密结合,优化了合作关系,增进了友谊往来,促进了共同发展,在人才培养中产生最佳的共振效果。

三、乡村医生免费培训的成果丰硕

民办高校开展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乡村医生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同时对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诸如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师素质、学生就业、实习实训等的完善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深化办学理念

办好一所学校,尤其是办好一所民办高校,办学者是关键,关键在于办学者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抓手,建立校院结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办学者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又优化了校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强化社会责任感

以社会责任为动力,推进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很好地实现学校教书育人与服务社会的职能。同时,学校以强化社会责任和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切入点,推进了职业道德建设,确保了校院结合共同育人的效果。

3.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

通过集中培训,提高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能力,掌握了常规医疗仪器和药物的合理使用,杜绝了以往在药物应用上的“三素一汤”(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和输液)不良现象。

4.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学院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抓手,推进校院结合育人的过程中。注意发挥“三个”作用,即:发挥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校外医疗卫生单位在教学改革中的参与作用,社会服务与实习实训在教学改革中的桥梁作用,在校院结合和合作中多渠道地检验教学内容对人才标准要求的契台度,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5.增强教师业务素质

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抓手的校院结合,拓展优化教师教学思想和业务素质的路子,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校院结合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到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参与临床实践,开展科研工作,有效提高了业务素质,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6.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抓手,校院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平台,组织在校学生与乡村医生进行座谈交流,以毕业学生和培训结业的乡村医生在基层一线成功的典型事例教育在校学生,促进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观念的转变,引导医护类学生把基层医疗卫生一线岗位作为重要的就业去向。

7.强化信息平台与实训基地

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及时跟踪乡村医生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能力的信息,建立常年联系,聘其为学院卫生信息员和德育辅导员,及时反馈信息,改进人才培训工作,提升乡村医生培训质量。建立乡村医生网站,把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所在卫生机构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

8.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9篇:促进乡村教育范文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行谊教育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一、“社会本位”的教育思想

他把教育的大生命、大功能的根本办学方针应用到“社会本位”的大教育系统方案上,为此,他推出 《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草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分”、“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和“教育应尽其推进文化改造社会之功”三项宗旨,并强调在中国办教育,“必须理会以上三根本点”,否则,“必无从尽其应负荷之任务,必失其教育之功用,而不免转为社会病”。[1]梁漱溟认为在社会改造期,教育应尽其推进文化改造社会之功,推进社会改造,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他提出的“社会本位”教育思想,主张以社会式教育为主,将教育着眼于一般社会,把社会改造运动纳入教育系统中,用教育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在梁漱溟的教育系统中,各级学校应有明确的分工,承担的责任亦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且以社会作为本位。在梁漱溟看来,之前中国教育的对象局限于幼儿、儿童和青少年,但事实上对中国所处的现状而言,更应将教育对象的年龄拓展到成人。所以,梁漱溟提出“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也是对中国教育方向的一种重新定位。经过在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的实践,更加证实了梁漱溟的“社会本位”教育思想,应该在乡村中开展针对农村青壮年的生产技能与生活技能的培训,借此推进农村的社会改造。

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手段

在梁漱溟看来,教育的手段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教育手段主要是学校教育,梁漱溟搞乡农学校的主要目的便是要化社会为学校,可以称之为“社会学校化”。让社会教育与乡村教育合流,将教育目标转到农村,正面解决社会问题的乡村建设。把教育归到乡村建设中,需要了解教育的功用,不外乎“绵延文化而求其进步”。人类不能不有生活,有生活就不能不有社会,有社会就不能不有教育。[2]对于中国所处的现状,已经不适合单纯的学校式教育,这就要求勾勒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将社会式教育作为主体,辅以较短周期的学校教育。

三、“行谊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所谓的“行谊教育”就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人感性的那一面,“行谊教育”不是单纯的情感教育,是寓于情感的道德教育。比如注重情感、情绪和人格等因素。梁漱溟主张情志教育是根本,并说:“中国教育除非从此没办法则已,如其有办法,必自人生行谊之重提,而后其他一切知识技能教育乃得著其功;抑必将始终以人生行谊教育为基点而发达其他知识教育焉”。[3]

梁漱溟推行“行谊教育”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只注重知识的传输,忽略了情感教育。他认为教育不能单单的是知识的传授,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中国的传统,不忘道德礼仪。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梁漱溟借鉴了孟宪承先生翻译的《丹麦民众学校与农村》,在他看来,丹麦教育的实质就是“行谊教育”。这种教育是“人感人的教育”,由少数人的精神感召大多数人的精神,人的精神觉醒之后,便促进了丹麦农业的发展。[4]这种教育模式不采用通俗的技能传授,用精神感召的模式给予丹麦青年动力,讲究实用性,让人心自然而然的活起来。

“行谊教育”的核心是重在开发“理性”,即是要发扬民族精神。“行谊教育”的内容包含了合理的人生态度与修养方法的指点、人生问题的讨论及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析。合理的人生态度就是指深心大愿,但空有心愿是不够的,必须把心愿付诸于实际行动,对人生问题的展开讨论。至于对历史文化的分析就是让我们认清现实,对社会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改造社会。梁漱溟认为通过“行谊教育”能培养人们的深心大愿,这是人们道德水平上的一种提高。

四、“导师制”为辅助的教育改革

梁漱溟除了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同时也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方法的应用。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梁漱溟主张施行“导师制”。在这里,导师是一位知识渊博又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的人,他能够指导学生的全部生活。梁漱溟说“每一导师皆分有几个或十数个之学生此几个或十数个学生之全部生活,亦即为此一导师之教育对象。学生个个有其最亲近之导师,导师亦人人有其最亲近之学生。全校亲切相依之校风,于以树立。”导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起到辅助的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又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色给予相应的辅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人生向上”为灵魂的教育动力

“人生向上”这一观点来源于儒家。梁漱溟认为生命就是活的相续,是一种向上的创造。“向上创造”就是灵活奋进,让生命得到一定的延展。从人类发展史上来看,人的生命就是一个向上和扩张的过程。一步步向上创造,一步步地开展开来,生命就是如此地向上创造的过程。

人生要保持一颗向上的心,对于学习也是一样的。学生除了与教师保持教与学的关系之外,还与自身的主动性有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自学时,有一片向上心,自觉主动地接纳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之,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贯穿于乡村建设之中,对我国所处的现状认识的比较透彻,又结合了教育的实际状况,对教育理念的整体定位和素质教育观的普及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熊吕茂.近十年来梁漱溟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05)

[2]梁漱溟.教育与人生[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