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乡村支教范文

大学生乡村支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乡村支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乡村支教

第1篇:大学生乡村支教范文

一、大数据定义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1]。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中提出“大数据是一种对海量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的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企业和机构提供科学的信息咨询,帮助企业和组织做出更加有效的决策”。“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2]。由大数据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大数据是一种符合科技发展的、前所未有的方式,它依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对采集的巨量数据进行相对应的分析、处理,以便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达到目的提供信息支撑。

二、大数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大数据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与范围。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大学生作为网络的活跃群体,在生活和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越来越频繁和多样化,他们为了追求自由,跳出了基于高校校园网的BBS版块,在社会网络上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轨迹,甚至有“依赖症”。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活跃,他们在网络信息、交友、通信等平台表现自己,思想表达日渐由向教师、同学表达到向社会网络、公众表达。大学生使用的网络等都是数据化的,有专门的、相对应的数据库信息系统,这些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极有可能被泄露,甚至被他人或者某些图谋不轨的人所掌握,极有可能威胁大学生的隐私和利益。各种网络手段的使用日渐便利,可以说随时随地,这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即时性。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范围与内容应该由原来的现实教育向虚拟网络教育拓展。从原来的现实生活、行为的安全、法律的普用向虚拟生活、行为的安全与法律普及转变。

2.大数据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

大学生在生活中利用各种网络手段产生的不同类型数据,这些丰富的数据种类为深度挖掘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了可能,如果通过迅捷、合理的数据计算与分析,就能迅速甚至同步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反映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状况等。相对于传统的静态数据,同步数据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便利性,它弥补了基于经验或直觉进行推断的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重组数据,深度揭示难以处理或无法预知的思想动态问题,既有利于个性化教育教学,更便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相关设备实时收集学生,分析和掌握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与行为动态,为思想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三、大数据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

1.研究范围明显不足。

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与之相关的领域研究的变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起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大学生不用到商店,就可以在寝室通过手机购买想要的物品;可以不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只需在寝室通过手机百度或者电脑查询视频资源;可以通过电脑学习所学课程的优质视频资源或课件;有新的东西或想法,不需要找知心人?A诉,把想要表达或想让别人看的拍成图片或视频,写成文字,发朋友圈,然后传遍世界各地;电脑网络、手机网络有了贷款等新奇的信息,大学生有了新的想法需要实现时,“借助”外力想实现梦想等。这些大数据带给学生新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危害。(1)容易变得懒惰与贪婪。没有课的早晨,他们不用再起早床去餐厅吃早餐,任何时间醒来,拿起手机可以点餐;他们不用亲历商店购物面对面交钱了,面对网络上花花绿绿、便宜的物品,不管有用没用,他们停不下购物的步伐等。(2)容易变得“得过且过”。网络上便利的优质学习资源为他们旷课找到了借口,寒冷的冬天的早上或春风拂面的下午,他们没有了去教室上课的动力,认为老师教的东西网上都找得到,有时间自己学也一样,得过且过。(3)法律意识淡薄,容易犯错。一些学生思想较为单纯,他们面对事情时,不深入思考就发至网络,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4)容易成为受害者。为了一时的便利,可能出卖自己的隐私或权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意识到大数据带给学生的便利与危害,如何正确引导他们使用大数据提高生活和学习质量,避免或减少危害的发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和研究重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方面做得差强人意,寝室变成了游戏场和购物场,变成了懒惰的温床,学生时常受网络信息等的危害,这暴露了思想政治工作者们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应引起思。

2.缺乏人文关怀,亲情日渐疏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定期开展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与学生拉近距离,从而建立情感。当发现问题后,找相关学生面对面沟通、谈心,形成心与心的交流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通过面对面的活动与沟通夯实。

然而,大数据广泛影响时期,沟通的工具多了,交流的手段多了,交流的对象与范围变宽了。手机与电脑占据了学生的一大半时间,QQ群、微信取代面对面交流,成了新时期沟通与交流的最主要形式;朋友圈代替了同窗好友圈,同班好友不再是唯一的交流选择。教师不需要走近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向学生信息;不需要面对面,可以通过视频通话做思想工作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深入沟通变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应有关怀大打折扣,师生亲情日渐疏远。

3.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挖掘不足。

大数据在校园中的应用,让学生在校园各个角落都留下了印迹,当他们吃饭刷卡时,食堂服务器中留下他们的记录;当他们在图书馆借书时,在图书馆的服务器留下记录;当他们登录上网时,在校园网络上留下踪迹;当他们在商店购物时,商店电脑中有他们的记录;当他们刷卡喝水时,一样留下记录等。这些记录不仅有学生信息,而且有物品信息、时间信息等。这为我们掌握学生的生活、学习规律提供了信息资源,也为我们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比如,某个学生经常旷课,教师可以从学校网络中心调取学生的校园记录,发现他在做什么,分析旷课的原因,教师思考寻找有效的破解办法,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效率。

第2篇:大学生乡村支教范文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一)对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尴尬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不是本村村民,没有办法参与村委会的选举,由国家选派到农村,因此大学生“村官”本身就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违背,大学生“村官”职位权利与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大学生“村官”身份受到尴尬的境遇有因可溯,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农村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尴尬有很大的关系,这也经常导致大学生“村官”角色的认同感较低,经常被忽视,话语权不重,对其工作热情带来了严重的挫伤。

(二)缺乏大学生“村官”持续性规划

从最近两年的政策来看,如《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发展给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学生“村官”在三年任期过后没有工作保障,需要另觅职业,形成了大学生“村官”呆不住的不良现象,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极不稳定,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岗不再职的现象非常之多。

为了鼓励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呆得住,偏远山区如同其他地区一样,开出了一系列的报考优惠政策,如公务员定向录取、公务员考试加分、考研加分等,导致大学生“村官”只要求达到三年任期,并不注重在农村的工作绩效,也没有心思想要在农村干一番大事业,因此,偏远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非常不稳定。

(三)没有涉及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特殊性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所处的生活环境不佳,给大学生“村官”带来了生活上的挑战。大学生“村官”在下村之前已经习惯了交通便利、生活设施齐全的城市,然而到达偏远山区后,没有了便利的交通,部分地区是泥泞小路,公共设施缺乏,办公设施和居住环境简陋,给大学生“村官”思想上带来极大的冲击,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首先要解决生活环境给其带来的心理偏差。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会较低,虽然大学生“村官”不可能拿到高的工资,但是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会比不上其他地区,虽然说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在进入农村之前,就应该做好待遇不好的准备,但有部分大学生“村官”还是抱着在农村大干一场的抱负来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如果大学生“村官”没有在农村中有所作为,待遇又不好,根据激励理论,那么对于偏远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正激励就会消失。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所处的人际交往环境过于复杂。在偏远山区,宗氏观念非常严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群体构成一个宗氏群体,农村的人际关系由宗氏为基础向外延伸,并且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会随着姓氏或血缘的延伸变得疏远,出了家族关系以外,还存在政治关系、帮派关系、经济关系等错综复杂,农村的风气习俗,如宗教迷信、传统习惯等都给偏远山区的人际交往环境增加了复杂程度。

二、偏远山区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保障机制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如何,没有一套考核标准,在优化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同时,没有监督保障机制来保障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正确性,以至于不能保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长效性。目前来说,偏远山区并没有建立一套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考核机制和管理制度,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的仅仅是国家组织或者湖南省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体系。

建立一套制度体系,保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执行,一方面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鼓励大学生“村官”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目前,偏远山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的评价在于相关领导机构的经验,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没有相关健全的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和评价制度,因此很难对大学生“村官”做出的业绩进行准确评价,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及时进行奖励,也不能对落后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纠正。

三、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

(一)没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重要性

重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重视高校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方面使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偏远山区的形势,对大学生“村官”和偏远山区都有一个本质性的了解,能减轻大学生“村官”到偏远山区后的思想落差,也给大学生“村官”任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减轻了难度。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方向,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经过了三年的任期后直接进入了当地的公务员系统,或者是走向了事业单位的岗位,因此,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是偏远山区的党政干部的重点建设力量。偏远山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要有新的认识,(下转第70页)

(上接第68页)首先要使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内呆得住、干得好,其次要为以后大学生“村官”转向党政机关做准备,把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的重要位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不能准确把握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根据偏远山区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之上,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举止培养成适合偏远山区发展的要求。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出现单一呆板,不能很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偏离了目标,不能很好地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服务,也不能建设大学生“村官”队伍,进而也没能起到发展农村的作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定向于使大学生“村官”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严格遵守当的纪律和要求,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四、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常态化发展

(一)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时间结合不紧密,一方面体现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割,另一方面体现在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对于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割,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养一年一般只发生两次,并且是群体学习,地点局限于会议室,在理论学习时没有实践活动的辅助,在实践学习时没有理论学习的指导。对理论学习与时间学习之间的考核也是分开进行,并没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从而使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大降低。

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有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联系机制,但是三者之间的沟通涉及到农村和农民的机会确实不多,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没有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处理农村事务,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能在农村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多,因此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要充分利用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联系机制,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活动。

第3篇:大学生乡村支教范文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生、社会各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下,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实践类型上来看,主要有:开展便民服务、文化辅导活动、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义务劳动、文艺下乡、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考察实践、大学生科技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揉合了社会热点问题并且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在学校和各界的密切组织配合下,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但实际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活动中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够,甚至没有端正态度,参与社会实践便浪费时间和加大了学校教育支出;部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学校多专业,学校不应该主打某一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多元,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因此,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更好实施,提出以下建议:大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之前应明确目的,参与专业实习,提升专业技能,且学校应多提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践岗位;高校应确保长效机制,建立大学生专业实习基地;为了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对实践活动中的学校组织能力和学生实践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针对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此后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几点建议,确保实践活动长期有效开展;推行“订单”实践,以专业实习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等。

现如今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是在校大学生无法回避的社会事实。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工作实习的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是社会的缩影。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和外界的接触、交流越来越频繁,现代化进程对人的影响、价值冲突导致心理失衡、生活事件增加使得心理负荷加重、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加深心理危机等现象在校园时有发生,这些都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容易产生盲目自满和自我陶醉、失望感、松懈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更应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环境适应性、心理承受力、自我调控力、意志力、新时代思维、创造力和自信心。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纠正心理健康误区,树立科学心理健康知识观,错误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补救性教育;心理健康是一劳永逸的、立竿见影的教育;不能正确区分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么认为心理健康是万能的,要么将大学生的问题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浅层目标和深层目标,浅层目标为人们说所熟悉,而深层目标则不为人们熟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是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科学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质量、幸福。其次,学校应做到: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邀请心理老师坐班,有困惑的同学可以及时的与心理老师取得联系,做到心理垃圾及时清除;心理健康调查应是全面的,学校应加大调查力度和经费支出,不定期开展各年级心理健康调查,早发现早预防早引导;在各科教学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注重学习更得重视心理健康,在调查中发现,现在还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初高中生),过度注重学习成绩,高分为王,忽视自身心理健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了与同学盲目竞争攀比的心理;除思想政治课以外,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让学生全面地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也应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高效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强化心理健康意识等。此外,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学教育是培养我国高级人才的关键时期,应加强正确的引导教育,让学生在畅游知识殿堂的同时,理论结合实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的理解、融入社会,在不久的将来对国家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推进中国梦,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4篇:大学生乡村支教范文

一、当前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

1、观念滞后,缺乏时代性

新时期新阶段,理工院校大学生面对社会新变革,迫切需要确定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政治教育的新领域不够及时;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高校大学生迫切需要增强市场经济观念,而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却不能适应这一需求;面对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调整,理工院校大学生迫切需要调节心理上的平衡,而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仍然沿用一些不合时宜的说法,等等。总之,现在有些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贴得不紧,与迎接世界新变革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形势不相适应,与理工院校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距离较远。有些学生反映说,现在的教育在思想观念上与前几年的教育内容区别不大,也有的学生甚至说,现在老师讲的道理,与我们小时候父母亲给我们讲的道理差不多。

2、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高校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单一,是目前政治教育问题中的突出表现。从查阅资料中统计,绝大数理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都是教育者“教”与学生们“学”的模式,只注重教的科目数量,不重视学的质量,注重教的频率,不重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影响了教育效果。单一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主次难辨、轻重难分,疲于应付,致使一些重要教育不能突显出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单一的教育方式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冲淡了学校精心设置的重点教育,也冲击了正常的教育秩序。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暇从学生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得不少教育“只有播种,没有收获”,成了“不结果的花”。

3、情理脱离,缺乏感染力

多年来在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缺乏真挚浓厚的关爱之情。少许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们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不注重从实际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利益问题;甚至有少部分教育者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解成教条的校规校纪,一讲道理就是冷冰冰地板着面孔教育人;有的虽然也讲以情动人,但只是把它当成一种管理学生的手段和技巧,而不是从根本态度上,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教育对象的感情,没有把感情当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要素来看待,这样就在教育中形成了“无情也要装有情,看似有情实无情”,往往给人一种虚假做作的感觉,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打动人心,收到好效果。

4、行为怠惰,缺乏自主性

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们的自主性学习状态不容乐观,主要是现阶段的理工科学生是95后的独生子女,缺乏独立动手能力、独立动脑行为。信息化时代网络占据了学生们很多时间,在出现问题时他们时常不与教师或家长交流与沟通,自己慵懒怠慢地处理问题,对事物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挂起”。在思想上经常出现不独立思考问题;在生活上不能相互帮助、不团结友爱;在学习等方面经常出现不积极主动请教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在纪律方面也经常不受时间、地点和限制,自由散漫的干一些违纪违规不负责的行为。

二、完善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1、时代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工院校教育工作者为实现落实大学生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规范大学生行为的主要工作,是用科学理论教育大学生、实现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影响、提高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理工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辉煌的历史,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当今时代,新的机遇与挑战给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种种前所未有的全新课题。理工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进行改革创新,就没有出路,就不能承担起它所应当承担的任务,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得到加强。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方式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科学性、广阔性、自主性上下功夫。理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一个历史命题,是新时期理工科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任务。

2、紧紧围绕科学理论,突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论,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的创新和改进,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确保这个核心目标的实现。特别是现时代国外国内多种文化思潮不断泛起,有个别同学对的真理性和指导意义产生了怀疑,也有少部分同学因急功近利而降低了学习理论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的指导地位,结合时代要求走教育引导方式多元化的道路,重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融合教育、重视“校园、家庭、社会与网络”四位一体相结合教育,重视以“榜样教育”为代表的多种形式综合教育。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就是把科学的理论成果具体运用到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增强教育实效的时代感和科学性。

3、把理与情统一起来,做到情理交融,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须带着对理工院校大学生的浓厚感情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这决非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手段,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教育,就是为他们服务,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特点,完善理工科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这就内在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理与情的统一。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说,不仅要提高理工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也包括培养理工科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从教育效果的角度看,感情是沟通和交流思想认识的桥梁,是增强思想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必要条件。通情才能达理,入情才能入理。

第5篇:大学生乡村支教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52-0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且日益重要。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之后,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仅在内容上逐渐丰富,在课程建设上不断加强,而且在相关执行体制上也在逐步完善。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城乡差异等社会问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已经十分重视,但学校、教师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满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因为当前的各大高校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当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思想意识的鼓励与支持。如部分高校对教学工作于科研工作过于重视,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如部分高校在教师培养过程当中对科研相关人员与学术骨干等优秀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视,但对高校内诸如辅导员这样的政工队伍的培养较为忽视;如部分高校在教学内容布置上对专业知识的相关课程安排十分重视,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安排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部分高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过程当中,对其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较为重视,但对其思想进步与心理健康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消极的作用,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进步与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2.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就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内容不仅较为单一,而且较为陈旧,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仍然停留在国家与社会需求的宏观层面,对学生的思想进步与心理健康的微观层面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其次,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仍然与历史概念与历史精神结合较为紧密,而对现时期的新兴思想没有给予足够的结合。再次,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仍然被局限于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等内容,而没有扩展到社会与个人的微观层面。如此一来,不仅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课程与当代的时政需求脱轨,而且使得大学生对该课程兴趣较低,甚至十分被动,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落实与其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来讲是十分不利的,对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起着较大的阻碍作用。

3.教学方式需要更加灵活。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当中,其教育模式多为直线式的硬性灌输,不仅在传播方向上缺少互动性与双向性,而且在教育过程当中缺乏必要的启发与实际的指导,归根结底,这些现象主要是由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所造成的。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方法过于机械化,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当中,大多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实际问题进行实际的探讨、辩论、体验。另一方面,就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讲,其主要载体仍然是较为传统的行政班级单位,简单来讲,其主要载体仍然局限于以专业为主要依据的学生群体划分。这与当前的大学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是较为矛盾的,或者说是较为不足的,因为当前的大学生活不仅局限于其本班级,其通常还是某个社团甚至某几个社团的主要成员,因此,从其所从属的社团进行组织教育,已是势不可挡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对策

1.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落实。要想真正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之下,党和国家的重视才能够真正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才能够真正做好,就当前的教育现状而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继续完善与深化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的位置,教师、校领导、社会等其他相关人员与组织的工作要围绕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而展开,从根本上来讲,主要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大学生不仅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因此要积极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尽可能地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进而为其将来为社会做贡献奠定一定的基础。在不断对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下,让大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科学人生观的指引之下去融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针对大学生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记录与统计,为心理引导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如通过心理测试等相关科学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规范与引导,让其在环境的影响之下自觉形成公平竞争、宽以待人等优秀品格。

2.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当前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教育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不仅关系着学生所接受教育的方向是否正确,而且与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际开展来讲,教育内容处于核心位置。具体来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至少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要把握好教育内容的具体方向,该方向主要是引导学生思想进步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将这两个方向把握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才能够保证其教育活动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另一方面,要对其具体内容进行精心的安排,该内容不仅要全面、丰富,而且要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的阶段性特点与心理现状出发,对其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如此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安排,不仅可以有效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

3.从形式上让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而要想将这一核心部分得以理想的展现与实践,则需要形式的支撑与帮助,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较为有限,这与其形式的单一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而且要在形式上做足工作,以促进整个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完成。进一步来讲,形式上的灵活首先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该课程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思想进步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学生应当处于课程的主置,教师应当以引导为主。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教学组织进行创新,不应当局限于单一的组织形式,要对教学组织进行扩展与丰富,尤其是较为活跃的学生组织,如社团、学生会等,在这种活跃的组织形式下,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可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生乡村支教范文

关键词:教育状况 月山村 空巢现象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206-01

为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知识、技能优势,服务我省欠发达地区,2008年8月14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爱心教育援助基地发起组织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程学院暑期赴丽水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支教行”项目,迄今已经连续四年的暑期义务支教,为贫穷落后的山村教育现状提供了扶植帮助。支教目的位于浙江省庆元县城东南57公里的群山环抱的月山村,全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是一个经济、教育、文化等均贫乏的山村。2011年7月月山支教团队再赴月山,并通过调查和走访等方式对当地的教育状况展开调研,旨在通过对月山村现状调研窥探浙江省贫困山区的支教有效途径。

1 月山村教育现状

1.1 交通不便,阻碍经济发展和教育进步

月山村当地风景宜人,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浓厚,尤其以“廊桥文化、月山春晚、生态农村”而闻名。当地村民以务农为主,人均年收入大约3万。近几年,当地政府开展了村人村貌建设,拆除了村中危房,投入了120万帮助月山建设污水管道设施。对于集体财产曾使用群众入股的方式积极促进月山经济的发展。月山不仅吸引了剧组前来拍摄,香港大学等其他大学互动学习,而且每年假期都会吸引一定的数量的旅游团来月山旅游。随着旅游业的慢慢发展,已有4个旅舍开出,接待能力逐渐提高,大约能接待百余位游客。但闭塞的交通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样也阻碍了教育的进步,月山的经济发展仍处在被动等待交通完善的状态之中。

1.2 空巢及留守儿童现象严重

月山全村人口1800多,2/3人口外出打工,青壮年资源流失严重,“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家庭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留守家中,选择了带出孩子一起打工。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1.3 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监管欠缺

学生家长外出打工,本地教育水平下降等原因导致学生流失严重。举水乡月山中心小学是举水乡16村唯一一所学校,校舍经过修缮,整体上能够符合小学教育的要求。邹立先生曾为学校捐赠10万元,中心小学硬件设施良好,多媒体设施较完善。学校有开设心理辅导室、实验室等,但大多没有使用起来。学校现有10名教师,37名学生,教师以本地为主,流动性不强,年龄大多30岁左右,以幼师教师资格为主。由于对教师的考核松懈等原因导致教育水平逐年下降,据孩子们和家访时的村民反映,学校老师常常只从周二到周四授课,其他时间均呆在县城,如何加强对教师的监管促进当地教育进步是一个瓶颈。

2 支教新途径探讨

2.1 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宣传

以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为发展导向的月山村,因交通堵塞和信息不畅许多人并不能很好的了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和广告宣传知识,可就由此针对月山村,开展调查和研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献言献策,并通过网络平台和其他宣传渠道将当地的民风民俗和优秀文化推广全国。这同时有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爱护家乡的观念,提高广大农村青少年的节约意识、树立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

2.2 服务空巢老人,关心留守儿童

月山村“空巢老人”现象严重,在支教之余,可以开展以“联欢会”或“义务爱心服务”以及“结对子”等活动形式有针对性的对老人进行爱心服务活动,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2.3 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课程

月山学生活开朗、质朴,能吃苦,乐于与人交往、帮助他人,生活自主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但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体上较差,因此如何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和帮助学生远离不科学和不良习惯是支教活动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开展学科教育的同时,针对学生思想处于未成熟阶段,较易受影响,同时接触新鲜事物机会较少的特点,增加在支教过程中“第二课堂”的比重,寓教于乐,可针对服务地学校自身条件和学生特点,集中开展军训、篮球赛、诗歌讲堂、舞蹈乐园、计算机技能培训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广大同学产生对外而世界和大学美好生活的热望,更好的学习,丰富学生见闻、并不断远离不良习惯。

3 展望

乡村教育面对全体学生,要着眼于他们自身生命的健全成长,必须改变以升学为唯一取向与目标的定位,要加强教育与农村生活的联系,注重对乡村改造与建设人才的培养。工程学院丽水支教项目已经有着四年的发展历程,四年每个暑假里,饱含着激情与梦想的城院学子们,带着大山以外的新鲜空气热心投身于支教之中。这种支教形式,无论对当地人的教育观念的冲击,以及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锻炼,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支教活动,受各种客观及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支教活动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其中,由于时间、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支教时间过短和支教活动形式略显单一,成为当前支教活动在的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如何建立支教长效机制,如何断不断检验自我、完善自我,需要爱心教育基地进一步探讨。只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事中做好自我检讨和完善,事后做好认真总结和反思,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好为当地教育和民生服务工作,月山支教项目将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生乡村支教范文

20世纪20年代,在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的启发下,结构主义应运而生。结构主义在50年代是人们普遍用来分析文化、语言和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为人们认识事物、研究事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结构主义认为,任何叙事作品都是一种话语系统,具有整体性,并且各个要素的性质都由这个系统的整体的性质所决定。其内部结构都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一是表层结构,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其二是深层结构,即潜藏在语言组织背后并且可以不断生成意义的系统,以及由这一系统组成的隐藏在一系列作品中的那类影响和支配每个作品意义生成的结构模式。同类型的叙事性的作品,不论是从表层结构还是从深层结构来看,作品的内在结构是永恒不变的,变化的部分只涉及环境、人物和故事情节、时间等因素。同一类型的故事,虽然其中发生了很多细微的变化,但是它的基本框架始终都没有发生变化。[1]

影片《天那边》主要分为五部分进行:开始时的平衡状态;出现失衡;努力恢复失衡;解决失衡;重新建立平衡。

“水咕噜小学在罗老师的带领下有序地进行着教学活动”,这是最初的平衡状态。志愿者S晓萌和江可可来到水咕噜小学,许晓萌主动要求给学生上课,这时,原来的平衡开始出现失衡。第三部分是努力恢复失衡。罗老师和村长联合起来阻挠许晓萌给学生上课。随着许晓萌的返城,事件似乎回到了最初的平衡。之后,罗老师为了修筑教室遇到泥石流不幸去世,许晓萌决定再一次回到那片天――水咕噜小学任教,把自己的才华和青春奉献给那里的孩子。这样事件才获得最终的新的平衡。

“二元对立”结构是结构主义理论的根基,当我们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结构时,便可以从中找出一些相互联系的、对立的矛盾、包涵、转换等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研究,发现这些关系又表现为两类事物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产生明显的对比和区别,进而产生各一层次的意义。这种二元对立形式表现在影片的各个方面,并且始终处于斗争的状态。“这是一种神秘的(也是戏剧的)黑暗与光明的伟大的斗争:一方面是黑夜、阴影、悲哀、眼泪、昏睡、沉寂、怯生生的温柔和延绵不断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响当当的东西,武器、苍鹰、棍棒、火炬、军旗、呐喊、漂亮的外表、亚麻布、紫色和金子、钢铁、火刑柱、烈焰、鲜血。”[2]“二元对立”的碰撞和张力构成了整体结构的变化和运动,发挥整体结构的功能。批评者通过对对立的“二元”的分析深入到影片的深层结构,进而把握影片的整体内容和深层含义。

在每个电影的整体结构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元素。这种对立元素相互依存,二者之间有一种“交换纽带”作为沟通传达信息。

(一)理想与现实

许晓萌,一个品学兼优,有活力、有激情,对未来的人生有着无限美好憧憬的女孩子。在她即将毕业之际,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偏远山区实现自己理想。尽管她从小生活在城市,对农村生活不甚了解,但是她认为自己有责任为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还动员自己的恋人江可可一起去偏远山区支教。在去支教的路上,许晓萌还为自己所做的选择而骄傲,对她将要去的地方充满憧憬,那里是与她所生活的城市不一样的新奇的世界,是天那边的世界。那里有高耸的青山,茂密的森林,连绵起伏的农田,新鲜的空气,炊烟袅袅升起的农家小屋,还有一群瞪大铜铃般的眼睛认真听自己讲课的农村孩子。她要把自己的所学、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这里实现。这将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体验,这将成为自己人生道路上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然而等待她的并不是这些。泥泞的道路,简陋的校舍建筑,水迹斑斑的教室墙壁,未见漆色的门窗桌登,杂草丛生的土地操场,低矮潮湿的住房,没有室内厕所,购物的不便,没有任何业余文化生活,电压不稳、没有信号,闭塞的交通等,这些都是呈现在她面前的真实的现实生活环境。这里的教学环境更是超乎她的想象:她所任教的小学竟只有一个老师,不同年级的孩子都由罗老师一个人来授课,教室是用农民居住的土屋,教学器材几乎没有,桌椅破旧不堪,操场上杂草丛生、鸡牛相伴。

(二)爱情与现实

江可可,一个多年在国外求学的海归,尚未完成大学学业的时尚都市男生。他到水咕噜小学支教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没有许晓萌的雄心壮志,他是为爱情而来的。爱情的力量让他不顾将要面对的所有困难,不顾朋友的再三劝阻,坚决追随许晓萌去偏远山区支教。然而,山区的生活条件与他的城市生活相差甚远,山区信号差,打电话要爬梯子上房顶,还因此摔伤;带去的电脑除了听歌什么也做不成,还因电压不稳而报废;每天都是素菜,没有肉,还因想吃肉掉到水里;到了晚上还要和罗老师挤在一张单人床上。另外,许晓萌每天忙自己代课的事情而冷落他。最终艰苦的现实生活环境击败了江可可“山无棱,天地合,我也不与她绝”爱情誓言,他选择了放弃,离开了水咕噜小学,离开了许晓萌。

(三)以许晓萌为代表的大学生志愿者和以罗老师为代表的乡村教师

第8篇:大学生乡村支教范文

坐落在深山之中的矮寨中学、河溪中学和马颈坳中学呈品字型拱卫在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洲政府所在地吉首市周边。10位香港大学生的到来,为这里注入了新鲜的空气。

25岁的周若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在河溪中学教英文,是这个小小支教队的队长。周若华来河溪中学支教不久,一个女学生的妈妈因病住院,爸爸要去照顾,这个孩子必须从寄宿的学校回到家里住,因为家里没人照料就会有偷牛贼光顾。但漆黑的夜晚让她不寒而栗,学生把自己的恐惧告诉了周若华,周若华不假思索地答应去她家陪她。

学生家里四面漏风的墙壁、粗笨简陋的家具、成群的蚊蝇,在湘西早已司空见惯。突然,一只足有成年人鞋子那么长的大老鼠,就当着周若华的面从屋里穿行而过。她惊恐地喊学生,可小女孩只是若无其事地扫了一眼,又低头看自己的功课。紧跟着,周若华又看见了平生第一次见到的像手掌那么长的蝎子。

入夜,学生香甜地睡去,而周若华在众多动物制造出的声响环绕中,怎么也不敢闭眼。这一晚的经历,她一辈子也忘不掉。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更加坚定了要教这里孩子更多知识的决心。

黎惠敏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此前,她已拥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香港委员会的教育主任的职务。此次参加支教活动,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深入了解自己的祖国。

在一年的教学生活中,黎惠敏平均一个星期去一个村子做家访。由于交通不便,她几乎每次完成家访,都要摸黑回到学校,如果是去路途比较远的村子,她就干脆住在学生家。黎惠敏发现,因为当地贫穷,这里的孩子自信心严重不足,很容易放弃学习的机会。为了鼓励和鞭策孩子们努力学习,同时也表示自己一定要坚持下来教好书,师生就用“永不放弃”来互勉。在即将结束一年工作的时候,黎惠敏给她的学生写了一封信:“你们曾经让我生过很大的气,也曾让我很痛心地哭过几次;但每一次有人问起我关于我跟初一(11)班情况的时候,我脑海里只会记得你们一张张可爱调皮的笑脸。也许我们会因时间流逝而对一些事情遗忘,但只要一翻开照片,便可以回想起属于我们的一切。任何时刻,永不放弃……”

在河溪中学,细心的学生看到志愿者潘宏烽比刚来时头发少了、白了,就对他说:“潘哥,你怎么这么操心呀?”“潘哥,你该试试涂点生发水呢!”一声“潘哥”,道出学生对待香港老师亲密无间的情意。

第9篇:大学生乡村支教范文

【关键词】农村支教教育优化大学生支教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94-02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国农村小学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全面推行以及各级政府努力完善教育体制的努力下,农村小学教育更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地域及环境的影响,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仍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教师文化素质低下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笔者在假期、对其所在乡镇的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或许有些以点带面,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造成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原因,并探讨大学生支教对农村教育的意义。

一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小学教育是否发达,对教育事业影响重大。要使中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改善和发展好农村小学教育。农村小学是为广大农村学生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资源的地方,随着教材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逐步推进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步普及,农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教学资源是否丰富直接影响到该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眼下能够完全适合中国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总量非常缺乏而且质量不高,有效的应用程度和有效的共享较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而且这已经成为约束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农村小学教育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农村小学一改以前的落后,有了良好的开端,逐步向现代化教育的方向发展。诸如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校舍进行了一定的修缮,教学器材有所增加,然而农村小学还是与城镇小学存在明显的差距。如农村小学不能有效地开展利于少年儿童的活动,还有就是城镇小学都开始给学生们教授一些简单的英语课程,而农村小学的学生还不知道有这门课程,更不用说什么了解国外的一些东西了。另外,农村小学教育在整个小学教育环节上仍然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存在着缺陷。这些缺陷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二 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但由于农村教师队伍的单薄,使农村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教学质量差,家庭与社会反映强烈,制约着农村教育的不良发展。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依旧薄弱,尽管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数量增多,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严重,新生力量不足。师资力量不能只限于教师数量上的评估,而应当综合教师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和专业化等来进行综合的评估,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如果单从教师数量上来说,在农村小学教育上基本上可以满足教育需求,这一满足的前提还得除去英语、音乐、美术等的教学。但是综合来看,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在农村小学里,年龄偏大的教师还是占大部分,尽管这些教师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但他们的教学方法依旧落后。在农村教育岗位上的新鲜血液输入得很少。而且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等专业化教师严重不足,往往是一个教师跨好几个专业代课,又要教语文又要教音乐还要教美术。对于上面所讲的各个专业教学上,农村小学的教师岗位上很少有经过专业学习的教师。这一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由于农村环境及生活条件较差,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农村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不高,大多是大中专及以下文化水平,没有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缺乏教学技巧和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因此不能有效扩展学生思维方式,教学质量普遍较差。 由此看来,提倡大学生来农村支教既能开辟高校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通道,有力地加强了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联系,又可以使高校更好地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三 农村小学的教学理念以及信息化建设落后

现在的农村教育中,由于缺乏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沿用的还是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教学方法相对陈旧,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有相当差距。由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学校只注重主科的成绩而缺乏丰富多彩的其他课程,使学校素质教育很容易流于空谈。此外,大多数小学教学设备设施落后,数量有限,使用率低。随着近几年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乡村学校在教学楼等硬件设施上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相对县城来说,这些乡村中小学校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调研情况看,这些学校没有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虽有图书室,但里面的图书大多年代久远,没有及时地更新和引进新的图书;体育器械不足,开展体育健身的场所也寥寥无几;与教学配套的软件资料,由于管理不善而残缺不全,就是这些有限的仪器设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真正的使用率也非常低。这样一来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影响了中国现代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使得新农村的建设更加艰巨。

四 农村小学教育为适应发展采取的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1.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建立更系统、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性化的教育经费划拨制度

经费投入不足是当前农村中小学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要想把农村教育办好,必须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其办学条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经济条件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打破按学生数量核拨教育经费的惯例,从多层面核算和拨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经费,设计更系统、更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育经费划拨制度。同时还要加强经费的管理,防治经费投入的盲目性,务使所投经费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当地有关部门应当切实搞好农村基础教育,加大投入,使得农村小学的教育更好地发展。

2.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头等大事。我建议采取措施:(1)开展“送教下乡”“支边”等活动,从城镇学校过剩人员中选派部分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达到城乡教师间的互相交流。(2)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开展“新教材培训”“专家讲座”“名师讲座”等。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参与一些教师团体,如“青年教师协会”“作家协会”“书法协会”等。(3)每年聘用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弥补年龄结构不均衡的弊端。并为大学生到乡村小学支教做好服务和引导工作。(4)建立城乡之间合作机制。由于农村的特殊地理环境,信息的交流比较迟缓,因此城乡之间的教育交流应该达到双向主动。市里的专家、名师可组团到农村学校讲学、指导,或提供一些必备的基本教学设备,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也可以到城里学校学习工作,形成城乡之间资源共享和交流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