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苗族的民族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苗族鸟图腾崇拜与民族艺术审美间的关系。通过对图腾崇拜、图腾艺术与审美文化的探索与研究,讨论鸟图腾对苗族历史文化的表达,以及在民族艺术审美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而论证鸟图腾崇拜对现代审美的影响力。
关键词:鸟图腾、图腾崇拜、民族艺术、审美意识
前言
从图腾的产生催生出图腾艺术文化,再从图腾艺术文化的雏形到审美理念的衍生,可以说图腾文化贯穿了人类的发展史,它对后世文化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影响。苗族鸟图腾文化源远流长,从民族审美的角度探讨苗族鸟图腾文化元素的变异和发展,并由此窥探鸟图腾作为民族艺术的传承,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一、苗族鸟图腾与民族图腾崇拜
“图腾”是“totem”的音译,意为“亲属”、“亲族”。在原始时期,人们常认为自身与自然界的某种物种或物象有亲属关系。人们把图腾物象作为保护神,并相信它们具有超自然力量,比如可为人们求雨求火、带来食物、驱走疾病等等。同样,鸟图腾的应运而生,被人们赋予了“庇佑的神力”,也是基于人类的崇拜之情。
在苗族《苗族古歌》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继尾飞走了,飞到天空去,继尾半山去,飞去找虫吃。晓得哪一个?在蛋里说话:“妈妈不要走,妈妈不要跑,不要跑丢我们,请妈妈回来。”
再比如《嵘苗族古歌》中唱述道:
“云雾生最早,云雾算最老,……云来证呀证,雾来抱呀抱,科啼和乐啼(传说中的巨鸟),同时生下了。科啼诙呀证,乐啼抱呀抱,哪个和哪个,又生出来了?科啼逛呀证,乐啼抱呀抱,天上和地下,又生出来了。”
除了鸟生神话,还有鸟拯救苗族祖先的神话:
太古之世,岩石破裂生一男一女,时有天神之曰:“汝等二人宜为夫妇。”二人遂配为夫妇各居于相对之一山中,常相往来。某时二人误落入岩中,即有神鸟自天飞来,救之出险。后此夫妇产生多数子孙,卒形成今日之苗族。
为什么前两处叙述氏族来源的片段都涉及到鸟和卵生的问题?想必这不是偶然,这是苗族先民将鸟视为祖先、保护神,并作为图腾崇拜的反映。
不管是继尾鸟将姜央(苗族祖先)从蝴蝶妈妈(苗族的始祖)的蛋里孵出,还是由巨鸟生下,无怪乎姜央在蛋壳里向大鸟说道:“你抱我们出来,我们喊你妈妈。”。在叙述氏族来源时,必然要追溯到在他们看来和人有血亲关系的鸟了。这着实反映出了苗族先民把鸟视为氏族始祖。
以上神话表明,鸟有功于苗族先民,基于人的感恩心理,苗族先民选择了鸟类作为图腾。无论是鸟生神话,还是鸟拯救人类祖先的神话,显然都与鸟图腾崇拜有着重要关系, 也是鸟图腾产生的契机。
二、 苗族鸟图腾崇拜与民族艺术审美的关系
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与图腾和图腾崇拜息息相关。图腾艺术是早期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与人类审美观念的发展演变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多种以巫术形式表现的图腾崇拜,激发并培养了人类的情感判断,催发了人类的审美想象力,这是人类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
图腾崇拜的实质是一种造神行为,以否定、改变客观对象的本质为前提,从而实现对客观对象的神化和异化;而审美,则是以肯定客观对象本质为前提,对客观对象的本质进行美的探究。但另一方面,它们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崇拜者通过技法实践,用艺术的形式对崇拜对象进行“再现”,以达到使崇拜对象更加“真实”和“立体”的目的,满足了崇拜心理需求的同时,审美意识也得到了强化。总的来说,审美意识的产生和进步,促使艺术形式更加规范,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增强使图腾崇拜的心理需求也随之深入,并且,艺术品的形成也使崇拜思想得以更加有效、广泛的传播。
有了原始艺术后,人们逐渐产生了审美意识。这是因为原始人不是先有了美的观念后才创造了艺术,而是先进行了艺术创作后才形成了审美意识。可以说,社会生活的需求催生了艺术创作。苗族先民出于对鸟图腾的崇拜,为了表达感情寄托和满足祭祀需要,开始在岩壁上绘画,于是就有了图腾艺术的雏形,从而激发了后来图腾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三、苗族鸟图腾在民族审美中的体现
每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都有其光辉的历史艺术传统。艺术的民族性特指民族艺术作品因受其民族历史、社会发展状况、文化传统、自然环境、审美习惯等因素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基本特色。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图腾文化,图腾文化在历史的传承和演变中,逐渐成为民族特性的一个代表,而图腾艺术也成为体现艺术民族特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苗族鸟图腾在图腾神话上的体现
图腾神话产生于图腾崇拜观念,它们之间关系紧密。图腾神话不仅使图腾崇拜现象神圣化、合理化,同时还具有记录历史、传播史实的职能。从苗族流传至今的鸟生神话、鸟拯救人类祖先的神话来看,鸟图腾在苗族先民的心中确实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鸟图腾在人体装饰上的体现
服饰,是人类身体装饰的一个重要部分,苗族服饰艺术里贯注了苗族人民传统的审美观念。苗族妇女有一种锦绣盛装,用白色鸟毛饰边,衣服上有大量鸟式纹样,称为“百鸟衣”。贵州雷山、台江等地的苗族妇女,有银质鸟形头饰,妇女服装上挑花、刺绣鸟的种种纹样。
苗族鸟图腾在图腾雕刻上的体现
在苗族先民用来祭祀的铜鼓上,多有鸟纹的出现。其中,翔鹭纹代表“求雨”。在祭祀求雨的活动中,人们伴随着巫师的咒语,有节奏地敲击铜鼓,希望铜鼓上的翔鹭带着人们的愿望飞到天上,作为使者向上天求的雨露降临。
苗族鸟图腾在图腾图画上的体现
苗族蜡染所绘制的图案展现了苗族民族文化之美。人们把古老的传说以纹样的形式一一呈现在蜡染画布上。从蜡染中的花样纹饰中,可以看到很多有关鸟的造型,有的仿佛张开双翅奋力飞翔;有的仿佛闻乐起舞;有的相互依偎,尽显温情。
苗族鸟图腾在图腾舞蹈上的体现
图腾舞蹈是模仿图腾物动作而形成的舞蹈。锦鸡文化是鸟图腾文化一个分支。在贵州丹寨境内的高坡苗,当地的居民崇拜锦鸡,在跳锦鸡图腾舞时,着装如锦鸡般缤纷绚丽, 歌声如锦鸡鸣唱,舞蹈也似锦鸡般热情奔放。
苗族鸟图腾在图腾音乐上的体现
图腾音乐是最原始的音乐之一。在进行图腾舞蹈时,要一边模仿鸟的动作之外,一边模仿鸟的叫声。由于音乐是时间艺术,容易消失,现在能听到的苗族图腾音乐已经很难找到,从图腾舞蹈中大概可以找到一些痕迹。
四、苗族鸟图腾纹样对现代民族艺术审美的影响
总的来说,苗族民间艺术主要是从其服饰装饰、蜡染图样以及宗教祭祀品等方面综合体现,而这些被选择作为民族精神承载的主体物,大多数与苗族民族历史和有直接关系,比如,苗族服饰就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铜鼓被称为“召唤民族之魂的声音”,两者都是苗族民间艺术的重要典型事例。
以苗族服饰为例,苗族纹样造型的审美取向与神话是密不可分的,苗族纹样中鸟形象的出现恰好印证了苗族人民对继尾鸟的崇拜之情,由于继尾鸟来自神话,它的形象无法确定,于是在实际的纹样造型中便有了多元化的特点,没有固定的形象模式和统一的审美要求,使造型创意得以发挥。苗族艺术家常汲取孔雀、锦鸡等鸟类造型特征,一边参考原形,一边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纹样的造型创意和表现手法,充分展示了苗族人民将写实和写意,这两者进行巧妙结合的技法。《凤朝阳纹》为例(图1-1),《凤朝阳纹》是典型的对称图案,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是以太阳为中心,西北、东南、东北、西南四个方向上各有一只凤鸟,四只凤鸟均首朝太阳。四只凤鸟两只为一组,两只凤鸟间绘有蝴蝶,另在四个方向角分别点缀花朵,使图案整体平衡和谐,具有均衡稳定的视觉效果, 这是远古图徽的绝妙实例。由此可见,大多数的苗族纹样在图案的编排组织上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图案中心大多是主图案,围绕主图案编配与之相称的其他式样图案。这体现了苗族图案造型的主体意识,以及主次分明,协调统一的造型要求。把自然中最普通的鸟类形态进行各种“加工”、抽象、变形, 使之在似象非象间演绎着别有韵味的文化符号,由此可窥探苗族传统文化对于鸟图腾的崇拜之情。
图1-1
鸟图腾有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和传承方式,在变幻多样的的纹样造型、构图效果和色彩中得以记载和传承,这些奇异的,充满神秘色彩的鸟式图案,对于现代绘画艺术和装饰艺术都有无可估量的应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给现代绘画艺术和装饰艺术给及启发。
从远古时期的鸟图腾,演变至现代吉祥符号,图腾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在艺术设计的美学领域独树一帜, 且具有极高的赏析价值。鉴于苗族人民对鸟图腾美感的卓越呈现,在对其素材选择、加工、升华、创造等方面,对现代造型设计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追求真实美,整体美,包容美,自然美,正是现代设计所缺失也是最需要补充的理念。恰当、充分、合理地运用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为现代设计服务,如旗帜般昭示着民族艺术的未来。
结语
鸟图腾作为苗族的崇拜物和标志之一, 对苗族群体的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以鸟图腾为契点,通过了解苗族历史、民俗,苗族心理特点等,重新认识民族之美。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民族艺术。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找到传统民族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平衡点,是未来艺术发展的责任,是民族艺术可以得到更好传承的方式。(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俊峰.图腾崇拜文化[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2]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张光直.美术 、神话与祭祀[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引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也有着自身的传统文化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世界经济及文化正慢慢实现全球化,各国的联系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往来,而且还存在着文化的渗透,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国很多民族及地方特色文化都慢慢被外来文化所取代而濒临消失,有些甚至已经失传了。民族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印迹,是我国人民不可或许的文化体系,为保护民族文化,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实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地保护了民族文化,传承并发展了民族文化。
1.民族文化进课堂的意义
[1]桂署钦.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本文由收集整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10)一文当中提到:“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文化以其独具魅力的东西文化色彩,构成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深厚的文化根基……推动着国家的民族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可知,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其是推动国家民族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每个民族都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必须保护民族文化。
[2]王芳,余祖国.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09(10)中提到:“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对于引导学生领略民族音乐魅力,改善音乐课堂教学结构,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张兆华.曲径通幽香探春色梨园芳菲香醉人——越剧进课堂的有效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09)中也有提到:“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资源应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这两个观点都表明,民族音乐进课堂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4]焦艳.京剧进课堂的实践与体会[j].青海教育.2011(07)中有说到:“京剧进课堂无疑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民族艺术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艺术的保护就是保护民族文化。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进课堂是保护民方向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保护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国家民族事业的发展。
2.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方法
2.1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实践与方法
[2]王芳,余祖国.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09(10)在文中讲到了其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实践与方法:“教唱民歌——‘山珍野味’入课堂、民间歌谣——清风徐来耳目新、唢呐声声——民间吹打动起来、杨柳新枝——金曲翻作心头浪”,利用这些方法将民族歌曲、歌谣都进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更多当地的民族音乐,深入体会民族文化。另外其还通过将老歌翻唱的方式将传统的民族音乐作了现代化的改变,让传统音乐在不失传统韵味的基础上有了现代化的新意境,也使得民族文化深入人心。
[3]张兆华.曲径通幽香探春色梨园芳菲香醉人——越剧进课堂的有效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09)中提到分四个步骤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其分别是“借得梅花一缕魂——戏歌架桥梁、碾冰为土玉为盆——范唱引共鸣、种来梨蕊三分白——学唱品韵味、半卷湘帘半掩门——身动促心动”,利用这四个步骤而让学生体会民族音乐,了解民族文化。
2.2民族艺术进课堂的实践与方法
[5]邓小英.康巴地区民间美术走进课堂的重要意义[j].艺海.2012(12)中提到可使下列方法让康巴民间艺术走进课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不断搜集民间美术资料、建立民间美术陈列室、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基地”等,通过改善教学条件及教学设施来让民族艺术真正走进课堂,让学生能够切实体会民族文化。
[6]陈启鹃.苗族民间工艺进课堂的教学途径探索[j].出国与就业.2011(13)中提到:“以十字绣引入神秘华丽的苗绣、以蜡画引入对苗族蜡染的实践、讲苗家故事,剪苗家剪纸、五谷画表现苗族图腾绘画”等方式来将苗族民间工艺带进课堂,让学生在了解当地民间工艺的基础上培养民族自豪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苗族刺绣;教育价值;审美情趣
苗族刺绣历来拥有“无字史书”的美称,其做工精细、形式多样、寓意深刻、具有极强的人文艺术气息。苗族刺绣不仅包含了苗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情趣,也代表了古代儿女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直至今天这门技艺依然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瑰宝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服饰、饰品、生活用品以及诸多艺术领域。我们有必要对苗族刺绣进行深入探析,挖掘苗族刺绣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将其作为当代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点亮和延续苗族刺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苗族刺绣教育價值之体现
1.激发本土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苗族刺绣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造型载体,是维系整个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苗族美术教育需要引入苗族刺绣特有的文化艺术,让苗族刺绣成为激发苗族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催化剂,帮助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育学生认知本土文化和欣赏民间美术的能力。与此同时,苗族刺绣作为一种艺术品隶属于美术作品范畴。苗族刺绣不仅包含了一定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还能够发展学生尊重人文与关怀社会的情感,通过渗透苗族刺绣美术教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苗族传统文化的伟大情怀,进而达到自我文化认同的教育目的。此外,任何一种民族特色文化艺术都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抱着对苗族刺绣的热爱,也就是抱着对中国文化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让学生了解苗族刺绣精髓的同时,更能够让苗族学生加深对本土文化独特魅力的自豪与自信。
2.增强学生苗族刺绣形式美感。苗族刺绣的艺术手法比较独特,常见的有变形与抽象手法,正如同西方精准透视比例艺术形式,苗族刺绣的创造手法与现代美术理念是息息相通的。苗族刺绣不拘一格,需要创造者融入自己的幻想成分与情感色彩,使用图腾图案、线条、造型、色彩、体块及材质等要素,通过圆润和谐的构图形式完美的创造出一种梦境般的奇幻图形,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在极富装饰性与艺术性的外表下,透露出苗族人民对希望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的诠释。苗族刺绣艺术与其它民族传统文化的区别是很明显的,苗族刺绣这种极具想象力的梦幻色彩的美术创作形式,有助于丰富学生对美的想象、感知、领悟、表达能力,通过对苗族刺绣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从中汲取到灵感,进而将苗族刺绣的形式美运用到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增强学生对形式美感的创作能力。
3.审美快乐以及提高审美水平。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是快乐的,美术教育理应加深学生的审美快乐体验,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在多元的文化世界里,当代学生不能迷失于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里,需要真正对民族美术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加深自己对美好事物的体验。苗族刺绣是苗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也是纷繁世界中的一股清泉,有必要成为现代美术课程教育非常资源的一种资源。苗族人民采用夸张、象征、比拟的方式,赋予了刺绣作品幽默、崇拜、多姿、惊艳的情感色彩,里面包含了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读懂的民族文化艺术,只有本土人民才会“乐在其中”。在色彩绚丽的苗族刺绣面前,外国人可能永远无法理解蝴蝶、凤凰、龙等这些苗族刺绣标志性符号,但是作为中国人不能只停留在艺术表面,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苗族刺绣所能够带给我们应有的民族审美快乐,引导学生读懂苗族刺绣美术作品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具有民族特性的审美意识。
二、苗族刺绣教育价值之实现
美术教育应该承担起苗族刺绣的传承重任,不能让苗族刺绣沦落为现代化美术发展的冷门。一方面,学校应该增设苗绣课程。从幼儿教育阶段开始,就应该将苗族刺绣引入到当地的美术课堂,让孩子从小接收苗族刺绣正统的色彩、样式、故事等熏陶与启迪,培育学生独有的苗族艺术情怀与审美情趣。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要充分引用苗族刺绣等民间艺术资源,可以邀请当地有声望的苗绣传承人来进行公开授课。即便是在大学阶段,当地的艺术学院也应该设置“民间美术”等继承和创新苗族刺绣的专业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苗族刺绣等民间艺术形式及其造型手法,了解苗绣的起源、发展和历程,实现学生审美情感的“厚积薄发”,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创造力,从而能够充分应用本民族艺术素材,设计出更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在苗族刺绣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苗族刺绣教育素材的整理,要真正挖掘那些有传承价值的优秀的苗族刺绣艺术元素,以便于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幼儿、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要避免青少年接触宗教巫术形式的图案与文化内容,在高职、大中专艺术学校应该教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苗族刺绣,审视苗族刺绣文化的精髓,将苗族刺绣艺术与现代化设计融合,设计出饱含传统文化韵味又具有时代感的艺术作品。此外,苗族刺绣教育价值的发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需要将苗族刺绣教育作为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南民间美术在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5C0299)。
参考文献:
[1]阿城.苗族刺绣与上古文明[J].贵州文史丛刊,2015(04).
一、箱包文化发展历程
(一)炫耀的年代和极度的装饰
任何一款新兴物品的产生和繁荣必然与经济的发展戚戚相关,箱包业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如此。西方国家在经历了让人备受苦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更加珍惜、热爱生活。尤其是浪漫的法国人开始追求箱包的装饰文化。在20世纪20年代就造就了箱包优雅、贵族、品味、时尚、现代的形象。经过了10年的高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发生了经济危机,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促使了箱包业的材质实用范围更宽,不再是高端的皮质、金属材料,塑料材质开始应用于箱包业。[1]
(二)应用多元的工作场合的风格
20世纪40年生了影响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个阶段女性的箱包开始向大型化发展,并且与当时的服饰相呼应,皮质类的箱包再次大量出现,风靡世界。
(三)新式样和嬉皮风潮
二战结束后箱包业的发展经历了另一个发展,分类也更加细化,有了适合白天的包,也有了适合晚上的包。战争结束十余年后,很多人开始反思战争,各种个性化思想开始出现,于是各种新式手包开始出现。诸如编织的篮型袋、挤压的皮制品、拼贴图案的餐盒型皮包等。(四)设计师品牌的出现和环保意识下的绿色营销在经历了若干年的发展,70年代的时候箱包设计在技术上和思想上也越来越成熟。有些设计师开始有了品牌意识,于是很多优秀设计师设立了自己的品牌。到了90年代,尤其是末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环保设计、环保使用,于是皮毛类的箱包开始限制使用。
(五)个性化、轻便花、安全化的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电子化、信息化,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轻便化,箱包设计也自然而然地随之发生着变化。多隔间及可分离、堆积、互扣、捆装式的系统化行李箱,已是21世纪制造商产品线上不可缺的产品。
二、多种民族艺术在箱包设计中的应用
(一)剪纸艺术在箱包设计中的应用
剪纸艺术是中国人特别熟悉的一种民族艺术,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剪纸艺术的应用。剪纸艺术虽然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农村,但现代剪纸艺术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范畴狭隘的剪纸。中国的剪纸本身就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寓意,所以国人对剪纸的认同感极高。例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莲花和鲤鱼象征“连年有余”,柿子与如意象征“事事如意”,喜鹊和梅花象征“喜上眉梢”,鸳鸯象征爱情,龟鹤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梅、兰、竹、菊代表四季平安,等等。这种采用借物寓意和寄物抒情的表达,将物、情、意、趣融于一体,给观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久久的回味,含蓄而优美,蕴含着东方基本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意蕴。中国的剪纸艺术发展到今天在各行各业更是得到了淋漓精致的发挥,在箱包的图案设计上更是如此,设计师利用传统的剪纸艺术图像表现手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完美融合,产生了一系列经典的箱包图案,诸如“龙凤呈祥”就是通过龙和风的飞舞来表达爱情的坚贞可贵和美好,这样的皮箱不但显得漂亮还显得特别高端尊贵。[2]中国剪纸艺术的伟大就在于它对事物的神韵的把握,而不是像西方绘画那样在于尽量客观地完整地去展现事物的样子。正是这样的抽象的表现形式,不受具象的约束而使得中国剪纸艺术更有魅力。随着中国的经济影响着世界,我们的文化也走向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的才是民族的。我们要正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不能盲目的清高自大,亦不能盲目地崇洋。在箱包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客观、全面地认识我国的剪纸艺术,真正做到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
(二)苗饰在箱包设计中的应用
苗族服饰的三大特点就是:首先,服装的色彩搭配以红、白、黑、蓝、黄为基础。艳丽而不庸俗,艳丽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是热情洋溢、浪漫、充满生命力。这主要是因为在苗族服饰的整体上有个主色调,其他颜色只是用来呼应。其次,苗族服饰的布料极具自己民族的特点。苗族不像汉族崇尚丝绸等,苗族的衣服是让人最舒服的棉布衣服,并且是自己织出来的棉布,后期自己经过染色处理。大家对苗族服饰有深深的印象的蓝色就是自己染色的。苗族服饰上的挑花、刺绣、蜡染等等都是出自手工,民族色彩更浓,服装更美。最后,苗族服饰上的图案极具少数民族特色。少数民族都崇尚自然界,苗族也不例外,动物、植物、几何图形成为了他们服饰上的图案要素。[3]现代箱包设计中的苗饰的应用本质上就是苗族服饰这三个特点的应用。苗族服饰中的好五色服,即其传统色彩多以红、蓝、黑、白、黄色为主,此类色彩中红、蓝、黄为高纯度色彩,其搭配起来热闹抢眼。但在现代包品设计中,此五色各自为营,面积相当的话就容易产生过于民族性的特点,缺失了现代时尚感。因此在现代包品设计中可以某一色为主色,其他几色为辅助色和点缀色,例如包身以红色为主,辅以蓝色刺绣或者其他饰品装饰,即为一种较为妥帖的配色方案,既保留了民族特点,又加强了现代时尚感。在此之上,再结合流行色以及现代箱包的常用色特点,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同时又具备了良好的时尚感以及搭配性,焕发别具一格的生命力。即使配有苗族颜色和图案的箱包似乎也无法做出苗饰的神韵,本质就是箱包的材质。这就需要古代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主体可以用漆皮,但面上可以用手工刺绣来点缀。这样设计的箱包不但富有时尚感,亦具有浓郁的民族味道。
(三)折纸在箱包设计中的应用
折纸是每一个国人儿时都学过的一种简单的手工制作艺术。但这种简单的折纸艺术可以演化成多种或复杂、或实用的艺术作品,诸如古时候每家每户都会用到的灯笼、折扇、油纸伞等。日本对折纸艺术深谙,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如今的折纸艺术更是达到了至高的境界,既有东方的韵味,也有西方的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利用折纸艺术的构造或发明。百叶窗、百叶式的门板、橱柜面板、服装里的百褶裙等等。现代箱包设计很多时候也借鉴了折纸的艺术方式。有的箱包是裁片缝制而成的,这就有了利用折纸艺术的基础。设计者可以利用这一块块的裁片来搭接、折叠等以达到视觉效果。当然,利用折纸艺术的设计还需要综合考虑材质、实用性等诸多因素。
三、结论
民族服饰是本区域少数民族对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传统文化的集中反映及其价值观的完整体现。苗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湘西地区扎根繁衍已经数千年之久,其服饰在长期的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品种丰富、色彩鲜艳、图案不拘一格的特点,以细致精美著称于世。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苗族服饰特点不同的是,湘西地区的苗族服饰图案采用了大量的针绣与刺绣,图案排列紧密,色彩鲜艳斑斓,图案大都来自自然的花鸟虫兽,充分反映了本地区的苗族人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屈不挠,辛勤劳作,崇尚自然和热爱美好的生活面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独特的地理环境创造出了一群独特而神秘的族群,他们依山傍水,幕天席地,与万物共聚,自由浪漫,大气磅礴,女人银铛点缀,细致多情,男人坯布着衣,豪放干练,这个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和精美的民族文化积淀的民族就是苗族。其中最能体现苗族人民崇尚自然,热爱光明,爱美集群,勤劳勇敢特点的就是苗族人的服饰图案文化。湘西苗族服饰图案起源于苗族人民平常最普通的生活,起源于苗族的历史和苗族的文化积淀,因此研究湘西苗族的服饰图案就等于了解湘西地区苗族这个族群的历史变迁,服饰图案里面包括迁徙、战争,既有生活也有爱情。图案以绚丽多姿,工艺精美而获得世人的称赞,其中又以蜡染、刺绣、挑花、织锦为主要体现,并且集中的表现在花纹图案,虫鸟几何纹样上面。花垣县民乐镇、龙潭镇、吉卫镇的苗民刺绣形成的图案纹样丰富多彩,神形兼备,富于变化,既形象生动又具有抽象气息,活泼而不失零乱,简朴而又蕴含历史典故,看似简单实则繁杂多变。用不同的色彩可以代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图形代表不同类型的动物植物,用各种最简单的几何形式组合搭配,寥寥几针便勾勒出绚丽的而又喜庆吉祥的图案,叫人拍手不绝。通过对凤凰三江、腊尔山镇,保靖夯沙、水田乡,吉首己略、马劲坳乡,花垣雅酉、董马库乡等多个当地的苗族服饰的调查研究,表明这些花纹图案原来大多绣织于衣服最引人注目和最容易磨损的部位,这样既增强了服装的装饰性,又增强了衣服的耐磨性,充分体现了苗族服饰美观实用的特点。苗族虽然没有文字,但是他们能通过这样独特的方式以图案的形式绣刻于随身衣物上,哪怕是迁徙的脚步走的再远,离开家乡的时间再久,苗族的子孙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承祖先遗留下来的信息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二、湘西苗族服饰图案对现代时装设计的启示
身处21世纪的今天,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也使人们逐渐脱离了在复杂社会群体中生存的艰苦。一方面我们充分享受着科技文明带给我们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也正逐渐被遗忘和消失。苗族服饰文化也正面临着这样的危险。以我们调查的保靖县夯沙乡夯相村为例,该村为纯苗族聚居区,但如今50岁以下的女性早已不会织布,大部分苗人也不再穿手工与绣花苗服,绝大多数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都以穿汉服为主,即使50岁以上的穿苗服的苗人,也是以机织或以机器绣花的服装,延续了几千年的纯手工苗服图案技艺正在消失。传统苗族服饰图案技艺的逐渐消失,如何保护和挖掘传统民间艺术,进一步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利用现代职业教育服装设计的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科技元素与时代审美观,创造性发扬苗族服装图案文化,做到古为今用,美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和急需解决的难题。从艺术设计角度对湘西苗服进行还原与再生利用,使苗服设计更加适应流行服饰的发展趋势,共同推动服装艺术设计与文化保护的传承发展,则显得尤为迫切紧要。鲁迅先生曾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诸如古老的非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和古希腊文化,都曾给无数服装设计师以设计灵感,苗族服饰图案也有自己十分鲜明的特点:构图饱满,线条流畅,布局协调,排列自由。苗族服装整体采用了大量的纹饰和自然图案,清新朴素,颜色瑰丽多变,视觉效果强烈,更为难得的是服饰的动植物图案都是以刺绣方式制成绣片饰品,贴缝在衣服某处做装饰,比如衣袖、门襟、下摆等,配以银饰点缀,婀娜多姿,美不胜收,这在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结构中独一无二,成为苗族服饰当中的一个标志性的元素。
三、湘西苗族服饰图案在现代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中的应用手法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湘西地区唯一的一所职业高校,肩负着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作为民族艺术系的服装设计专业的老师,如何将传统的苗族服饰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设计元素相结合,进行解构和重新组合,是我们在实际教学当中正在探究的新课题。我们力求在现实教学中借鉴苗族服饰图案文化的朴素淡雅,清新大方之风,突出原始民间手工艺的自然特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我们特意增加了苗族刺绣和织锦这一课程,要求毕业的学生设计出来的服装要体现苗服的自然属性和恬静之美。苗服图案构成符合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充满了辩证的思想,即和谐是不协调东西的协调一致,是对立的统一。这从一个方面也彰显了苗服图案这在现代职业服装设计教育中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有机融合。随着现代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设计领域的不断渗透,无论在设计思维还是创作过程中,该技术已经成为服装设计教学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以我们实际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我们主要运用Photoshopcs3绘图软件对苗服图案进行处理,通常处理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简化归纳,对纹样原始背景进行处理后直接引用。也就是将复杂繁琐图案进行简化和概括,省略繁琐局部、细部,突出图案整体特点,使图案更加单纯和简洁化,又不失原由图案装饰的美感。例如一幅“蝶恋花”(图1)组合的纹样,其纹样造型优美简单明了,但色彩过于鲜浓,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软件处理将纹样背景直接删去(图2),导出后再直接应用在服装设计中(图3),以突出服饰的活力和生机。
(二)夸张归纳,运用Photoshopcs3绘图软件对纹样局部变形夸张处理,夸大和强调局部形象特征,使原由形象特征更加鲜明。例如我们将一副湘西地区的苗族挑花纹样(图4)通过软件处理后变换色彩(图5),从结构及其色彩上进行对比简化,并巧妙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去,处理后的服装样式显得简洁大方,落落有致(图6)。又如我们对另外一幅湘西地区苗族服饰中的花鸟纹样局部进行处理(图7),通过色彩优化,利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局部的视觉效果,使人获得美感(图8)。
(三)抽象归纳,也就是利用抽象的几何变形手法对苗族服饰图案进行变化整理,化繁为简。通常处理以几何直线和曲线对图案外形进行抽象画处理,然后通过软件处理将其归纳成常用的几何形状库直接调用,形成简洁明快的现代美的纹样图案。
四、结束语
关键词:艺术创作;文化生态;苗侗风情
1苗侗民族生态艺术文化的生态逻辑
生态艺术是审美性与生态性统一的形象、事物、场域,是非线性整生的审美意象。少数民族的艺术生态在整体性的生态发展逻辑历史中也并非是一条主线或循环论的。苗侗民族艺术生态和诸多少数民族生态艺术一样,源远流长,并在现代性的全体艺术中展现其复杂的独特生态系统路线。首先,苗侗民族的生命艺术。生命是一切人类艺术文化生态的基础。生命与生态具有生的相同质量,互为因果。生态系统的生发必然以生命为基础,生命的优良存在生态是其元点,人类原始生态环境的条件形成生境,也必然孕育出生命体。因此,在苗侗民族艺术文化生态的首要内容是生命艺术。无论是苗侗文化生态中的民族民间口头艺术的神话、传说、古歌、贾理巫辞等等,还是因为没有文字而大量存在的视觉文化,如图腾、图案、纹样、符号等等,都有着浓郁的生命意味,都是围绕着族群基本生命的需求、繁衍和存在而进行的创作。因此,可以确定苗侗民族生态艺术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发源于生命艺术。另外,也因为苗侗民族人民对于世界的看法是万物有生的世界观,把一切现象都看着与生命有关的,所见所听所感的事物都是活态的,这种生态意味并把所有生命本身及相关联的世界审美创造化形成了生命艺术。毫无疑问,苗侗的生命艺术是一切生态艺术系统的开始,苗侗艺术中对与生命的尊重既体现为人的生命的尊重,也体现为动植物所有世界生命的尊重。人伴随着自然而生,随树而生长,人死后归入树与大地。苗侗的生命艺术中有自然、族群社会、神与祖先、几人的生态和谐之美,宇宙自然创生神与远古祖先,神与祖先生发族群人,进而调节天地人神,构成天人合一的世界良性生态循环,在宇宙整体中呈示了生命艺术的生态逻辑发展。其次,是苗侗民族生态艺术的生存艺术。苗侗两个民族长期共生共荣,形成了黔地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两个少数民族的有着古老的历史,都经历了长途迁徙和优胜劣汰的发展。在古代社会发展中,苗侗民族生存举步维艰,生产活动需要文化活动的支撑与参与,或者说在没有现代认知与分类的艺术文化活动必然地服务于人的生存。因此,早期苗侗民族的原始文化或艺术只有先服务于族群的生存,才得以生发。在实际的生发过程中,也就是艺术文化创作活动是跟系中人们生存的生态活动的,在每一个具体的生存活动时空中生成。苗侗生存艺术主要包括了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原始信仰祭祀艺术、劳动劳作艺术和巫术魔法类艺术。再次,是苗侗民族生态艺术的生产生活艺术。因为早期人类的万物有生和万物有灵的诗性思维习惯,艺术化和审美化生活是诸多少数民族的现实,也是在所有生活中不知不觉、自由天态所形成的主要生活观念。在生存艺术的原始信仰技术艺术、劳动劳作艺术和巫灵魔法的艺术和仪式的交互过程中,苗侗民族艺术生态发生一些变化,人们逐渐发掘审美性或艺术娱乐性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生活离不开审美因子,审美性与生活性既独立有融合,共同在相同的文化生态中系统发展,从而促进了民族艺术的生态生成。最后是苗侗民族生态艺术的生境艺术在整生中生成与成熟。黔地苗侗的民族生活居住地,保存着较完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苗侗人民是在画诗中栖居、视觉生态中歇养、歌舞海洋中成长,在视听经验和触觉肤觉体验中都形成了少数民族的生境艺术。生境艺术于生态艺术质域同宗、构成一致。生态一词的“家”和“居住地”的含义,是与指生命活动的场所及生活活动涉及的关联事物及关系的内涵相一致。生境本身就是生成了生态,或者是生态的有机部分。由此可知,苗侗民族艺术文化生态的发展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从生命艺术、生存艺术、生产生活艺术到生境艺术,都井然有序、依次递增地体现了少数民族生态艺术的审美性与生态性的统一。但也必须明白,这个民族整生的生态艺术生发过程并非这么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在多维度、多样性、交互性的生态整生中提升。审美性、艺术性、生态性都是在非线性、活态性等多种关联性中生成。
2苗侗文化生态中的艺术创作题材问题
我们掌握了黔地苗侗民族生态艺术的生态发展整生逻辑后,对我们的艺术创作和研究就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正如大文豪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文集》里指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保存较完好的贵州苗族和侗少数民族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边地风情的成为了国内外重要的艺术采风写生基地。国内外艺术家纷纷来到苗乡侗寨采风与写生,本土民族艺术家在文化自信中创作对象的民族个性和地域特性,从而使绘画作品所蕴含的原生态文化特性有了与众不同之处,再加上画家的个人情怀和特殊表现视角,成就了其绘画作品在时下美术界的影响力。首先,是苗侗文化生态中的山水自然情态。众所周知,苗侗民族居住的腹地黔东南地区有森林之州的美誉,森林覆盖率很高。视觉生态或生态视觉,绿色是生态和生命之颜色,也是最为吸引和适合人类眼睛观看的颜色,从视网膜刺激-反应的天生过程而言,绿色天然地吸引着人类的视觉冲动,也是保护视觉器官的生态颜色。西方视觉经验研究学者更是把充满绿色的自然风景,认为是最为符合生态视觉或眼睛观看的方式。西洋画和青山绿水的国画创作可以从中汲取这种视觉生态的养分。黔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历来被认为是充满神秘主义的“异域他乡”,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工业化本身的困窘之境之后提倡的生态文明,也成为了最为适合人类栖息的家园。苗侗小型社会内部的生态观念而言,遵从和保护自然山水绿色的生命本质规律,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的绿色生命力量。苗侗居住腹地的青山绿水是整个族群社会诗意栖居的根据地,是苗侗文化生态在耦合并进中生成的。其次,是苗侗文化生态中的民族人文生态景观。通过少数民族题材的艺术作品统计可知,对黔地苗侗民族人文生态景观视觉表现主要体现在人物与服饰、建筑艺术、节日场景和梯田风景等几个方面。黔东南苗侗建筑独树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如西江千户苗寨,朗德苗寨,南花苗寨,季刀苗寨,肇兴侗寨,小黄侗寨,占里侗寨,述洞独柱鼓楼,车江三宝侗寨等等以及随处可见的苗侗风雨桥等民族特色建筑,这些视觉文化元素引入其画作的地域、民族内质元素。再加上民族众多且素有“百节之乡”美誉的黔东南,丰富民俗文化的影响,所要呈现的画面文化特征已十分完备。其透过画面要传递给观者的美学思想,也因此得以充分展示。而其在苗侗风情题材中充盈的这种山岚神秘魅力、苗侗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文化气息,也逐渐得到艺术界和观者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
以前的海南苗族人,老孺人人都会吟咏一些通俗的山歌,是一个以歌传情、以歌叙事的民族。在他们的社会生活里,任何一个场合都离不开山歌,他们用咏唱山歌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抒发感情、交流经验、赞美生活。
这些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的海南苗族民歌,主要来自于他们的现实生活,歌词题材极其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喻意蕴涵含蓄,意境深刻委婉,语言精练唯美,文辞工整押韵,叙述自然流畅,情感缱绻缠绵,曲调婉转悠扬。
在传统的海南苗族山歌题材中,多为体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存在于自然界里最常见的事物。诸如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风雨云雾、花鸟鱼虫、动物植物、家禽野兽、田地庄稼、亭台楼阁、河海溪流、舟车桥路、刀斧弓箭,以及古代人物、神话传说、经典故事等等,这些自然景物都是海南苗族民歌最好的素材。他们能够触景生情,出口成章,即景赋歌如随手拈来。
海南苗族民歌,在内容方面则更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他们用吟唱《神话传说歌》给后人们讲述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经典故事;用《四季节气歌》向晚辈们传授纪年历法知识和与生产有关的经验;少男少女们唱着悦耳动听的《赞美歌》向对方倾述爱慕之情,谈情说爱时,均借助《情歌》来抒发自己肺腑中的情愫;《儿童歌谣》的词句更是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易于吟诵,具有启迪智慧与循循善诱的作用;在整个欢乐祥和的结婚典礼过程中,《合婚歌》的旋律起到了烘托喜庆的气氛,使场面氛围更加浓烈;丧葬斋祭时,他们用低沉的曲调吟唱着忧伤的《祭祀歌》向先人表示哀悼与怀念;过去,海南苗族人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处处都荡漾着欢乐的《劳动歌》,一边劳作,一边引吭高歌,这样,既能使人心情愉悦,又能驱散疲惫和忧愁,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去;在海南苗族人的社会活动中,多用吟唱山歌的形式来进行互相传递信息、彼此交流感情;苗族人善于充分利用歌谣的优势特点,把吟诵《教子育女歌》、《猜谜解字歌》等作为启蒙教材,对晚辈进行启发诱导教育;过年过节时,晚辈们便结队去给本村寨里德高望重的村长吟唱起《村老歌》,以此向村老求教在未来一年里的生产工作安排情况;最最令人咋舌惊叹的是,一直被视为押韵工整、曲调婉转悠扬的海南苗族民歌“们咏”,在揶揄讽嘲别人或互相辱骂时,竟然也能把对方骂至吐血。
然而,就是这么一颗存在于中华民族宝库里辉煌了千年的璀璨明珠,这么一朵多姿多彩纯朴自然的民族艺术之花,近年来,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渐渐被人们淡忘,不再受到人们的重视,即将面临凋谢的厄境,不能不为之深感惋惜!
附:海南苗族民间歌谣
蚱蜢喋喋嘎芒末 们儿抹逢拗只牙
拗得只牙给儿玩 鸡公叼走儿蹬蹄
释义:村里有一位很美丽又会唱山歌的姑娘,小伙子见了,人人都喜欢她,谁都想娶她为妻。刚要下手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早被别人给抢走了,只能深深地感到后悔莫及。
螃蟹蠕蠕石栏底 们儿抹逢拗棒指
指得一个摁下篓 指得二只装担挑
释义:村里有一位活泼大方的姑娘,小伙子见了,谁都想把她娶回家里,如果能把这样的姑娘娶到手,那是再好不过了,这样的姑娘就是娶她两个也不嫌多啊。
鸟仔啾啾山丛底 报郎担弩四边围
报郎挽箭挽被直 依给飘摇心里愁
释义:村里有位唱歌很好听的姑娘,劝告你们这些儿郎们赶紧去追求她,要不然让别人给娶走了,你们可就后悔一辈子了。
S獐蠕蠕木梢末 箭筒箭弩便来掠
箭毒箭白掠了尽 闲掠几弩不得拎
释义:村里有位美貌勤劳的姑娘,什么样的小伙子都来向她求爱,结果谁也没有追到手。(注:S獐,一种大型鼠科动物,全身黑色,在树上生活,现已灭绝。箭毒,涂抹了毒液的箭头,比喻有本事有能耐的男儿。箭白,没有涂抹毒液的箭头,比喻没有啥本事的笨男孩。)
啊呜哞哞爹娘教 不曾开口教歌章
空教起春吃白饭 不教歌章共你游
释义:我的爹娘还没把唱山歌的本事教给我,他们只教我怎么从事生产劳动挣口饭吃,要是我学会唱山歌,一定跟你们一起对唱到底。
金树细 不曾脚踏九州鞋
守等三年金树大 踏到朝廷慢共交
释义:我现在还小,还没有学会唱山歌的本事,等几年后我长大了学到一点唱山歌的本事,我一定跟你们奉陪到底。
柄伞游游行平地 伞底长长百样花
贱枝意行花树底 风吹花乱断愁心
释义:今天我来到你们村,看见你们村里的姑娘个个都会唱山歌,我想要跟你们一起对唱山歌嘛,可惜我不会,不能陪你们一起唱,心里很难受。
赞妹白 赞妹白净像蕉心
行过江边映鱼死 行过山头映木枯
释义:哟!这姑娘长得很不错哦,像芭蕉芯一样美白,她如果在河边行走,光芒都能把河里的鱼儿给照射死,要是在山林里行走,也能把树木给映射至枯萎的!
肚饥涩涩思着饭 内里愁愁思着花
思花比像鸭思水 鸭游水面不思回
释义:肚里饥饿的时候想到的是食物,心里寂寞的时候想到的是姑娘。想姑娘就像鸭子留恋河水一样,我都不想回家了。
牡丹花开在园里 小借黄蜂园外朝
黄蜂意花花不意 蝴蝶意朝花不开
释义:姑娘就像朵牡丹花一样绽开在村里,我有意千里迢迢来追求她,可是姑娘不理我,我也没办法。
蚱蜢喋喋蔗园末 不知飞落蔗园中
飞落园中逢甘蔗 甘蔗节硬是难啃
释义:村里那个美丽的姑娘,也不知最终嫁给谁?要是嫁个好人家那还行,要是嫁给个懒汉就够她倒霉一辈子的了。
鼠仔蠕蠕在檩面 猫儿装爪坐檐头
【关键词】戏曲;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陲或是山野,历史上,多被统治阶级排斥,加上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了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交流较少,这就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习俗、、心理特质乃至语言文字。质朴勤劳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劳动之中,吸收了一些汉民族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改良,甚至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音乐、舞蹈、绘画、工艺美术等,其中也包括少数民族戏曲。随着近些年社会文化传播的发展,少数民族戏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以及喜爱。
建国前,少数民族戏曲始终处于受摧残或被利用的状态,剧种发展缓慢,停滞不前,有的甚至渐绝响于舞台。建国后至前的十七年,少数民族戏曲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并在剧种、剧团、剧目建设上形成一定规模,使中国少数民族戏曲生成一个群体,与汉族众多戏曲剧种同生共存,并行于世。中国各少数民族特有的戏剧种类。主要有藏剧、白剧、壮剧、侗剧、傣剧、苗剧、布依戏、毛南戏等。
藏剧。藏族戏曲剧种。流行于,用藏语演唱。过去多在广场演出,有戴面具和化妆两种演法。一般认为产生于14世纪,成熟于17世纪。演出分“顿”、“雄”、“扎西”三部分,连台演出,穿插歌舞。唱时有帮腔,伴奏主要用皮鼓、铜钹等。曲调有20多种,大致可归为达仁、教鲁、达通、当罗四类。舞蹈分顿达、切冷、恰白、格切、德东、波尔钦六种节拍和动作。传统剧目以《文成公主》、《诺桑王子》、《朗萨姑娘》、《卓娃桑姆》等较著名。
侗剧。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侗族居住地区。系由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和“摆古”于清嘉庆、道光年间逐渐采用舞台演唱形式发展而成。传统剧目取材于侗族、汉族民间故事。曲调有“平调”、 “哭板”、“仙腔”等。主要伴奏乐器有二胡、铃、锣、钹、鼓、琵琶和牛腿琴等。
傣剧,是傣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德宏、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地区。一般认为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渊源于傣族民歌和“双白马”等民间歌舞。腔调基本为徽调式和羽调式。伴奏主要用二胡、象脚鼓、葫芦笙等。主要剧目有《千瓣莲花》、《红莲宝》等。
苗剧,说到苗剧,后形成于湖南西部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以苗族民歌“高腔”、“平腔”和巫师音乐为主要唱腔。表演采用一些苗族武术、巫师舞蹈及苗族鼓舞的步法。伴奏偶用木叶、笛子或唢呐。剧目有《谎江山》、《团结灭妖》、《龙宫三姐》等。
彝剧是彝族戏曲剧种。后形成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姚县。主要腔调有梅葛调、马莫喏、多西调等,并吸收了彝族民间的生活小调、舞曲和乐曲。伴奏主要用芦笙、笛子、唢呐和月琴。剧目以《半夜羊叫》、《曼嫫与玛若》较有名。
布依戏属于布依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兴义布依族居住区。清同治、光绪年间形成。曲调有长调、官扮调、二黄、二六等。乐器有尖子胡琴、朴子胡琴、短箫,兼用大锣、大钹等。剧目多取材于汉族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毛南戏属于毛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境内毛南族居住区。相传有百余年历史。表演时载歌载舞,有简单的行当划分。唱腔分腔、板、调三类,大部分来自民歌。伴奏乐器有蜂鼓、大鼓、小鼓、铜鼓、铙和钹。主要剧目有《鲁班仙》、《莫一大王》、《谭三娘》等。
此外,在新疆地区有用维吾尔语言演唱的歌剧和穿插民族歌舞的话剧。
在内蒙古地区有用蒙古语演唱的“二人台”、话剧、歌剧以及蒙古族舞剧。在东北地区有以满族“八角鼓”为基础演唱的小戏。
近年来,我国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那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多数群众尚处在解决温饱的阶段,还没有形成文化消费的经济能力和习惯。因此不少少数民族戏剧团体在大中城市得不到演出场地,到基层也只能靠微薄补贴进行公益性演出。如此一来,就陷入了经费拮据、剧团减少、人才流失的困境。另外,随着近些年“景点文化”的兴起,许多少数民族戏剧中独特的内容、形式和美学特征有沦为大导演“人如潮,歌如海,声如雷,舞如操”的节目中的“背景”和点缀式的“花边”的趋势,致使少数民族戏剧逐渐丧失本色。开发景观文化产业绝不应该以牺牲少数民族戏剧为代价,保护和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戏剧的工作,应该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认真关注的事情。
为解决少数民族戏剧面临的诸多发展困境问题,国家相关部门把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建设工作列入文化部“十二五”规划之中,拨专项经费,指定专门机构或学会负责。少数民族戏剧团体应该享受等同于国家级文化事业单位的待遇,由财政全额拨款,在一段时间内暂不实行转为企业化管理的改革。还可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和全国政协京昆室组成考察调研组进行少数民族戏剧现状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制订适合于少数民族戏剧生存发展实际情况的政策。应积极组织出版“少数民族经典戏剧集”,拍摄少数民族代表性剧目的数字电影。中央和地方媒体更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戏剧的宣传报道,并制订少数民族戏剧发展、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建立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艺术团体对口支援和帮扶少数民族戏剧的制度。
与此同时,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非常期待走出国门。专家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风格的艺术超出地域限制而遍及全世界,正为更多的人感受与体验。少数民族戏剧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遗产,如果走出去,不仅能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而且还能重新塑造当地文化。据傣剧《南西拉》的编剧杨树忠介绍,《南西拉》以东南亚的文化为依托,取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融合了傣族歌舞,该剧在缅甸演出时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针对当前部分少数民族戏剧受到现代化及其他强势剧种冲击的现状,专家认为,发展少数民族戏剧不能“抱着金饭碗讨饭吃”,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发展需保持“个性”。
目前,中国已有藏族、蒙古族、侗族、白族、傣族等十几个民族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戏曲剧种。从广义上讲,少数民族戏剧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各少数民族语言基础上的声腔体系,一类是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汉民族戏剧。
专家建议,要进一步开掘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宝藏,注重各民族艺术的原生态,根据需要改进和丰富原生态,进一步丰富少数民族戏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要适当吸取汉族戏曲的艺术营养,如戏剧观念、创作方法、表现手段等,从而不断丰富、提高艺术水平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艺术价值。我们只有在保护少数民族戏剧的基础下,才能畅谈它的发展以及变化,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来保护我们国家少数民族戏剧,尊重理解少数民族戏剧,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悦.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十七年[EB/OL].中国民俗学网,2012-4-18.
http://.cn/web/index.php?NewsID=10029
[2]李悦.试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的艺术特征与风格[J].戏曲研究,2007(2).
关键词:贵州苗绣色彩;民族文化和内涵;家用纺织品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126-01
一、贵州苗绣色彩的特点
苗绣是指中国苗族妇女的刺绣品,产于贵州黔东南、黔南两个民族自治州等地区的苗族聚居村寨,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技艺,以针法精巧、古秀文雅而闻名全国。贵州苗族刺绣有平绣、贴花、羊绣、结绣、辫绣、打糅、牵红绣、织花、抽纱等。花样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几何图案,以果绿、翠绿为主体,用鲜艳的红色调配,构图简练,美观大方;二是自然形态图案,色调以绿色为主,间配其他相称颜色;三是绘画形图案,以山水、花草、龙鱼等构图,形象生动。苗绣最讲究对称美、充实美和艳丽美。所谓对称美,就是上下左右不论图形、色彩、空间,都完全要求对称;所谓充实美,就是整个绣品不留空白;所谓艳丽美,就是用色大胆,大红大绿,鲜亮夺目。苗绣的色调亦带有强烈的夸张色彩,它常不按照真实物体的颜色配色,而是按其氏族的审美要求,大胆而灵活的加以运用;其色彩讲究冷暖的对比,注重在强烈的对比之中取的一种色彩美的协调,造成一种古朴又绚丽多彩的效果。总结出来苗绣色彩的特点:苗绣色彩来源于自然环境却又高于自然颜色的精炼概括,体现了同大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苗绣色彩在用色强对比中寻求整体色彩的和谐统一;苗绣色彩是对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特殊语言的高度概括与表现。
二、家用纺织品的分类
家用纺织品在居室装饰配套中被称为“软装饰”,对营造家居氛围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很多人将家用纺织品理解为床上用品,其实家用纺织品是指家居中所有的纺织品品类,在这里,主要介绍以产品用途分:1.卫生换洗类2.寝具用品类3.餐厨杂饰类4.窗帘帷幔类5.家具覆盖类6.地面辅饰类7.墙面辅饰类。其中的寝具用品类也被称为床上用品是家用纺织品中使用范围最广、品类最多、最有开发市场的一类,其包括(1)被褥类:夏凉被、春秋被、冬暖被、多用被等。(2)枕垫类:枕头、抱枕、靠枕、靠垫、坐垫等。(3)毯类:毛毯、线毯、棉毯、绒毯、毛巾被等。(4)罩单类:床单、床罩、床围、托单、被套、枕套、枕巾等。(5)帐类:蚊帐、帐篷等。所以,本文主要以床上用品为例来阐述苗绣在家用纺织品中的应用。
三、贵州苗绣色彩在家用纺织品中应用的可行性
当今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是时尚潮流快速渗透的社会,是消费者需求快速变化的社会,在“地球村”中,各种产业正在越来越“全球化”,现代家用纺织品设计市场也正经历着不断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阶段。中国的家用纺织品特别是床上用品的设计如何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保持自己的品牌及民族特色,如何使自己的品牌追赶上时代的潮流,如何更好的深入的运用民族元素内涵,如何使民族品牌成为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世界品牌,显得愈来愈重要和急迫。
家纺设计概念在中国的兴起不算遥远,中国以前有家纺,但没有设计的概念,长期处于一种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中。随着家纺设计在中国的兴起,世界各国的设计思维在中国设计师的头脑里发酵,而中国的众多家纺设计师本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态度一味的提取传统因素中的皮毛,在图形和色彩的运用上直接套用,丧失了真正的创新精神。当今中国的家纺品牌只有几个在产品销售和营销上还能称得上是品牌的,但是在产品设计风格的定位上同世界其它品牌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对于民族元素的运用还处于初始阶段,没有真正领悟到民族元素的内涵和精髓,借鉴运用的也只是工艺、色彩的某个局部或表象。所以,这就很难满足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者的要求,那么要成就属于中国的世界品牌就有可能只是一句空谈了。
苗绣的色彩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苗族历史文化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它的材料、图案和素材均来自于生活和大自然中,反映着当地的地域文化、民族信仰、风俗习惯等,它是在特定的自然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受到贵州独特及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人文化难以波及的地方,苗族特殊的民俗文化一直支撑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发展,形成了苗族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和人格精神,使其独具自然、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也正是不断追求物质生活的喧嚣都市里的人们越来越渴求得到的。随着国家政策的关注和倾斜、近几年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深藏在大山深处的艺术宝库,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同时也受到服装、家纺等行业设计师的关注,大家深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而且在一些家纺品牌的产品设计中对苗绣的借鉴运用也初见端倪。虽只有几款产品运用了几种刺绣颜色和图案,但从消费者的认可及销量中能看到民族元素在家纺设计中的运用是可行的,让民族语言成为商品中的时尚元素是民族品牌发展所必需的。
四、贵州苗绣色彩的文化内涵给予家纺设计的借鉴作用
贵州苗绣艺术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其色彩即是文化内涵的生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苗绣色彩多来源于自然与生活,其组合与运用也以历史、自然与生活为灵感来源,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热爱生活,推崇勤劳、善良,追求美好的爱情和亲情,向往和平和幸福美满的生活,称颂团结友爱等积极向上的精神思想;同时也体现了热爱自然、追求宁静、“天人合一”的朴素的自然观。而这些精神,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加受到一些城市人的推崇和追求。这种“文化”内涵是不可复制的、是其它国家、其它品牌模仿不了的;也正是这种“文化”内涵是我们的品牌需要去深入挖掘其精髓的、是我们的品牌区别于其它品牌的核心、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将苗绣色彩语言中的文化融入到哦我们的家纺设计将会为其注入一种民族精神,除了美丽的外表以外,更增添了美好的民族的内涵,对商品而言,文化内涵必然会成为其在市场上的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卖点和亮点。苗绣艺术具有强烈的现代感,与现代人的艺术趣味,有着诸多相通的地方,因而获得了现代观众的普遍喜爱。在造型上所表现出来的苗族人乐天知命、开朗豁达等性格都是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良好精神品质。现在各品牌的床品设计中只是在局部设计借鉴了苗绣的色彩和美好的寓意,例如只是在婚庆产品的红、粉色被套、枕套的边或角上借鉴苗绣的蓝色、绿色、黄色等的绣线搭配绣成龙、凤等的图案,取其龙凤呈祥、早生贵子等的美好寓意,但并没有将苗绣色彩的文化内涵更加大范围的使用。
五、结语
研究苗族刺绣艺术是一个对其吸收消化之后并提炼的过程,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透彻的研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所需要的是再次地创造,创造出具有传统苗族文化气息和内涵而又符合品牌风格和市场需求的产品。在将传统民族艺术语言应用到现代家纺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对民族艺术的现代化创新,只有创造化地发展传统艺术,使之符合时代节拍,适应时代审美要求,才有可能使传统得到继承和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对贵州苗绣艺术研究、借鉴和创新运用中,我们民族的家纺品牌同样可以得到创新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斌.试论黔东南苗族刺绣艺术.东方龙,1989.4.
[2]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