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范文

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

第1篇: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范文

关键词:社区教育项目化;可行性;整合资源;监督;机制创新

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起步时间不长,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提高参与率,锦丰镇社区教育中心尝试开展“项目管理”,提升社区教育效果。

一、调研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价值

2016年初,镇社区教育中心为推广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走访了近20个村(社区),取得一手的资料。3月12日,召开了社区教育管理员会议,聘请专家做了讲座。市民学校的负责人大多问:“你们手里有什么项目,适合我们村(社区)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教育项目,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组织来承接?”确定一个社区教育项目价值,它是策划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一个社区教育项目的可行性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分析:1.利弊分析:分析社区教育项目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不利情况,全面衡量利弊得失。2.经费分析:考虑项目的费用支出,要以最低的经费支出取得最好的社会效应,力求以最小的经济投入实现社区教育项目的利益最大化。3.科学性分析:在实际调查、研究、预测的基础上,分析此项目活动开展后各方面关系能否和谐统一,能否高效实施。2016年,园(镇)社区教育中心共收到申报的项目31个,经教育局、市开放大学等专家评审,遴选出12个作为市级立项社区教育项目,9个为镇级立项项目,与“锦丰百姓讲师团、张家港市开放大学‘暖心夕阳红’志愿者团队、明诚中华传统文化志愿者团队”等社团组织鉴定了培训授课协议书。

二、策划活动方案,保障活动落实

社区教育项目的计划要做的完善和切合实际,一定要像编制计划表一样来制定计划,镇社区教育中心编制了《园(镇)社区教育项目申报书》《项目具体活动安排表》,内容涉及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负责人、活动承接的社团组织、活动经费支出等。1.主题突出:制定社区教育活动计划时主题必须明确且集中,围绕主题拟定系列活动的计划,没有主题,计划就失去了独特性乃至灵魂。2.资源整合:社区教育活动的计划制定必须要有全局性、层次性、长远性以及统筹利用社区周边各类资源优势,以达到最少投入实现目标最大效益。3.可行性原则:一个计划能否有所创新,能否有新的突破,能否适合社区居民的现有水平,是衡量此项目开展活动水准乃至成功与否的关键。4.及时调准:计划的基础是社区居民的需求和社区工作的需求和授课人的水平,需求和水平变化了,计划也应随之变化,因此,要让计划制定留有余地,以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全程进行监控,保证活动效果

计划制定后的实施是确保每一次社区教育项目活动效果的关键,园(镇)借鉴项目管理的方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监控:1.活动的时间管理:活动计划确定以后,活动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活动时间。镇社区教育中心工作人员根据时间安排,定期、不定期的调研项目活动开展和落实情况。2.活动的经费管理:开展活动涉及到经费支出,涉及到社团工作的积极性,涉及到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因此,在鉴定协议或执行过程中都有所约定,或每次活动支付或项目结束后一次性支付。3.活动的沟通管理:每次活动开展,授课人员、社区与居民要很好地协调沟通,包括每次活动前信息、活动后的反响与收获,镇社区教育中心每次收集活动过程性资料,确保每次活动都有所改进和提高。通过项目管理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全镇社区教育工作各项机制的创新:1.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项目管理”的实施,打破了这一体制,镇社区教育中心只是作为社区教育的监督者、协调者,辖区居民才是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极大地淡化了行政管理色彩,原来政府的“要你学”变成了居民的自我需求,居民的参与激情被激发。2.社区教育领导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的主导作用:制定发展规划,把社区教育纳入园(镇)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摆在基础性的位置;二是给予政策支持,领导小组制定符合园(镇)实际的,有利于调动学校、部门、企业、社团组织等各方面投入参与社区教育的政策措施,吸引各方力量来参与社区教育;三是进行宏观协调,动员教育部门、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增强居民的终身学习意识,及时了解园(镇)社区教育发展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社区教育经费筹措机制的创新。社区教育既满足了居民个人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需要,同时又有利于促进园(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从目前来看,社区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政府财政拨款,而“社区教育项目管理”的方法,可以实现由企业单位、社团组织或者个人来申领项目,确保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元化。4.社团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机制的创新。社团组织的参与社区教育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而“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吸引了大量的社团组织来承接和参与,实现了社区教育的参与主体的多元性。5.社区教育评估激励机制的创新。“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的方法带来了全新的评估激励机制创新,评估对象是以“项目”为单位,通过对各个项目的评估(每次活动方案、活动通知、活动照片、活动效果评估、活动成果展示、学员满意度调查、活动经费支出等),确定项目的有效性,从而提供各种必要的支持。将多元的社区教育评估对象定格化,有利于镇社区教育中心评估激励机制的实施,评估的准确度越高,激励的措施也越到位。

参考文献:

[1]孙定珍.城乡一体社区教育模式与运行机制[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5.(3)

[2]洋泾街道办事处.创新体制机制社区教育服务能力[B]2015.1.27

第2篇: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范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区逐渐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责,满足居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承担大量社区教育工作的志愿者,越发值得人们的关注。本课题对社区教育志愿者激励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分析成因,并就完善激励机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社区教育;志愿者;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41-02

随着“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化,社区肩负了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以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的多样需求,社区教育坚持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基本目标,充分发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两大功能,全面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健康发展和特色发展。因此,社区教育者越发得到社会的重视。

一、社区教育与社区教育志愿者

1.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在社区通过个人或群体的力量,促进学习和社会发展的组织项目。社区教育的最基本特征是各类项目和活动都是社区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目的是通过活动培养提高社区各年龄层公民的素质和才能,促进社区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被认为是正式教育,社区教育是非正式的。学校的正式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往往无法覆盖大范围的人群,而社区教育给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处于边缘地带的个人和群体提供了很好的受教育渠道。

2.社区教育志愿者。社区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首先是面对着不一样的人群,年龄跨度会非常大;其次是学习目标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社区教育覆盖领域广,类别多样,从而对社区教育工作者也有特定的要求。社区教育的师资包括三部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和社区教育志愿者。笔者通过对多个社区进行调查,了解到大多数社区没有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占有一小部分,绝大多数都是教育志愿者。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此对教育志愿者也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教育志愿者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情况,如志愿者拥有某项特殊技能,但不懂得如何教学;志愿者可能来自正规学校,面对社区这个复杂的群体,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开展教学;有些年龄比较小的志愿者,以往都是作为学生的角色,更需要社区的引导,等等。

二、社区教育志愿者激励现状

因为志愿者的来源背景各不相同,激励也需要有针对性,复杂多样,因此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各个社区都有各自的体系,在激励机制方面也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面临的一些共有问题也不可小觑。

1.组织管理者激励意识淡薄。动机是解释人们行为、愿望、需求等行为的理论依据。动机可以理解为一个循环,思想影响着行为,行为产生表现,表现又影响思想,不断循环。动机包含着诸多方面,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而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改变现有的动机。因此,激励对于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是否能长期稳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是否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我们现在主要是以道德行为标准倡导志愿服务,过于强调奉献、利他、义务等,而忽视了激励在社区教育志愿服务中关键性影响。根据之前学者的相关研究以及本课题组的调查,很多志愿者服务的初衷并不单纯只是实现自我的精神价值,而是付出与回报并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帮助有需要的社区群体,体现自身价值;提高自身教学技能,丰富阅历;扩大交际圈,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打发闲暇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因此,注重激励机制的完善应该是工作的重点。

2.志愿者缺乏成就感。大多抵驹刚咭豢始饱含热情和信心,但慢慢会丧失继续前行的动力。教育志愿者大多数来自学校,学生的考核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大体现,这也是教师成就感的主要来源。但社区学校不同,大多只需要传授而成绩不是最后的重点,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没有量化的衡量。此外,目前很多的社区教学缺乏系统的大纲规划,志愿者对当前的课程和自己的期望值存在不小的差距。

3.激励方式不恰当。根据自身的背景环境、教育程度和个人经历,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理想,有的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有的是为了打发空余时间。因此,要根据不同志愿者的情况采用适当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过多的物质回报会使志愿服务的本身意义丧失,从而削弱志愿者的内在动力,没有了前行的动力,这也会造成志愿者之间的攀比伤害。但是,过于强调精神激励也远远不够,志愿者有基本的物质需求。因此,单方面的强调物质或者精神都是不合理的。

4.培训不到位。虽然饱有热情,但大多数志愿者缺乏从事社区教学的经验,不满足相应的能力要求。很多社区招募到志愿者之后,只是把社区情况给他们做了简单的基本介绍,而没有关于志愿服务的具体权利和义务的说明,没有社区教学特殊性的普及,没有教学课程的具体要求和规划。相关培训的不到位大大削减了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使他们得不到精神的满足及社会的支持和认同,自身的能力也得不到预期的提高,从而导致了志愿者的流失。

三、社区教育志愿者激励机制完善的建议

1.强化激励意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奉献精神,付出不求回报,但在志愿者组织管理中,过于偏向给予并不能使志愿服务有序并持续稳定地开展。社区志愿者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激励是推动社区教育志愿服务长期稳定开展的内在动力,组织者要更新自身的志愿服务价值理念,更好地调动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

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考核对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提升满意度也非常重要。首先,从志愿者招聘登记录用开始,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就应该对每一位志愿者的工作有正式的要求指导,最好有针对新来志愿者的相关培训,包括具体的工作要求、职责、时间安排、工作方法、基本技能等等,使志愿者对接下来的工作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根据志愿者自身的特长、兴趣、潜能、教学背景等等,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当然也得把他们的一些特殊要求考虑在内,以便使他们的工作满意度达到最高,有继续志愿服务的持久动力。在之后的正式常规服务过程中,就要有完善合理的考核标准,要细化、量化,并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客观反映志愿者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的成长。社区教育组织部门应该为志愿者创造出相互交流沟通的环境,包括志愿者之间意见观点的交换,搭建志愿者与社区教育管理者沟通反馈的平台,对取得积极进展的方面大力鼓励表扬,对有欠缺的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便让其今后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想结合。物质激励在短期很有效果,而精神激励可以产生长期的影响。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仅以精神鼓励而限制物质欲望是不现实不可能的,社区相关部门应该采纳合理的物质激励措施。当然,精神激励对于教育志愿者更为重要和有价值,可以激发内在动力。对于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在学校的工作量、评职称时给予一定的优先支持等;对于社会实践的学生,在期末评奖评优时给予加分、找工作时优先推荐等;对于离退休发挥自身余热的志愿者,可以给予更多的物质激励,在社区宣传表彰。对于长期从事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群体,社区可以在医疗、养老金、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有相关的福利政策。

4.长期有效高质量的培训。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培训对吸引、培养、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尤为必要。培训也可以成为一种淘汰机制,确保签约的志愿者能很好地履行义务。培训能帮助新来的志愿者更快地熟悉人群和将要参与的项目和具体事务,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很多志愿者把培训看成是参加志愿组织的福利,通过培训,他们能学到很多对今后自己生活、就业有帮助的技能。社区对教育志愿者的培训应该有固定的部门负责管理运行,根据志愿者的人数、来源、水平等进行评估考核后,统筹安排。

志愿者对于社区教育发展意义重大。鉴于对于志愿者激励现状的深入了解及成因分析,课题组认为应该增强志愿组织管理者的激励意识、提升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提供有效合理高质量的培训。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志愿者会以更加积极、乐观、主动地心态投入到服务当中,让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媛,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第3篇: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范文

关键词:高中;区域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53-02

区域地理内容贯穿了整个初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是地理问题研究的载体,也是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主要考查内容,但其在高中教学中处境尴尬。首先,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突出,造成学生区域地理基础薄弱,又很难从高中紧张的教学课时中抽出时间复习,造成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两难境地。其次,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相对固定的讲授流程使得学生易产生倦怠情绪。此外,高中地理必修三是高中主要的区域地理教材,但其往往被复习资料所取代,其重要性被忽视。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必修三为依托,开发出成体系的问题序列,来实现课标要求。通过研究发现,系统训练对学生问题能力培养有明显帮助,本文针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方法作一探讨。

一、高中区域地理设问类型

1、区域定位问题

区域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临接位置、交通位置。该类问题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前提,同时也是区位理论的核心。这类问题属于初级问题,其突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技巧有较高要求。该类问题的题目中一般隐含有解题切入点,考察难度明显降低。

2、区域特征问题

区域特征包括: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岩石)、人文要素(产业发展、人口、聚落等),各要素之间可以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相互推导。区域的理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突出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思想。该类问题是区域地理的基本构成问题,主要考察信息提取能力,常设有隐含内容。

3、区域现象分析问题

区域现象分析类问题是高考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一般模式是:“创设问题情境(多地理图像语言)――围绕主题设问(并列式或递进式)――运用核心知识、技能和方法作答”。该类问题是区域地理学习中较高层次的问题,突出学生的区域地理因果关系和推理能力。

4、区域发展评价和建议问题

区域发展评价和建议问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评析区域发展,并根据区域的优势和问题提出区域发展的方向和具体措施。这是区域地理教学中最高层次的问题,突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现状和趋势

1、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对知识的价值判断发生变化,考试导向性仍旧明显,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影响水平上升。特别是文理科学生对区域地理的重视程度相当,表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科间的“主副观念”在淡化。

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研究的积极性较强,但缺乏独立研究学习能力,主要变现是发现和表达问题的欲望较低,有明显的“先知识,后理论”的学习规律。

文理分科后学生特点出现分化。理科学生相对于文科学生:思维更活跃,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而忽视系统性;问题发现能力较强,问题表达能力较弱;对师生互动的诉求更高。

2、课堂问题情境的效果不佳。

课堂问题情境设置是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最大短板,造成高一新生对高中授课方式的不认同,随着高强度的训练和知识系统的完善,学生的问题发现欲望逐渐下降,习惯于接受即成的结论,而忽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过程。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课堂问题情境设置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区域地理教学思想老化。传统教学“重知识,轻理论”,造成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产生定式,认为记忆风土人情和经典案例是区域地理学习的重点。这显然与高中区域地理考察趋势相违背,记忆类知识考察已淡出高考,区域定位的考察难度也大幅降低。

教学环境的限制。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多年,相对来说初中比高中开展的更为广泛。主要原因是初中阶段相对来说升学压力较小,且学生形象思维为主,适合活动性教学方式。反观高中阶段,虽然实施了模块化的课程,但深受系统性知识的束缚,所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思想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3、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问题设置的主要趋势。

从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发展趋势来看,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地理素养,特别是知识迁移能力,由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文理科学生不同表现来看,相对轻松和无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问题发现能力的提升,而系统化的知识有助于问题表达能力的提升。

高中采用材料题后,使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尤为重要。所以要改变传统区域地理教学中按照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分解讲授的方式,而通过问题研究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设问策略

1、问题设计优化策略

(1)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依据,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是这给问题设计出发点和依据。“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问题设计要突出时代性和基础性,以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内涵,以时事材料为背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问题设计要有层次,先易后难,在保证实现课标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不同预设。“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问题设置的目的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结论,更要研究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和顿悟的关键节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区域地理核心能力。

(2)注重问题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区域地理问题是学生在进行区域地理认知活动时,遇到疑难或障碍而产生的一种欲求而不得的心理状态。问题的类型有很多种,但一个完整表述的问题一般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限定条件、困难和目标。地理问题研究常用的问题要素包括: who、where、when、what、why、how。区域地理问题则应该突出空间分析,所以限定条件必须含有位置信息。

(3)问题质量的关键在于制造认知冲突。设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困难,同时也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所以如何评价问题质量是关键。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教学中所提问题如果产生了认知冲突,学生的学习动机便可以调动,这便产生了良好的教育契机。所以一个高质量的课堂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制造认知冲突。而认知冲突的创造要求教师熟悉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寻找刺激材料。当然产生认知冲突只是提供了一个机会,如何衔接和引导便需要系统化的问题设计。

(4)问题设置突出逻辑性,构建问题系统。问题设置不仅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也强调新内容本身的逻辑结构,所以问题的层次性和相互呼应便显得十分重要。问题设置要从核心问题出发,逐层分解,根据内容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问题结构,不同结构中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各不相同。包含、并列、递进、因果等不同的逻辑关系就表现出不同的问题系统形态。以下是四种常见的问题结构模式,等级逐次提高。

问题集:主问题与各子问题之间通常是包含关系,子问题之间是并列关系。

问题链:主问题为出发点,问题间通常是层次关系、递进关系或延伸关系。

问题树:主问题派生出各级子问题系统形成树状结构,即一个多层的问题集。

问题网:通常围绕中心问题放射出很多次级问题,而次级问题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放射状、纵横交错的网状系统。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网,并充分运用思维导图来降低学生的认知困难。

(5)问题设计的差别化。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差别化教育。首先要考虑不同班级的差异,尤其是文理分科后,地理教学的目标分化。理科班要更多采用发散性的问题集和问题网,而文科班则要采用系统化的问题链和问题树,突出知识系统结构。其次,对同一班级也要在上课前有充分的预设,根据学生不同的反映来及时修正问题。最后,班内不同学生的反应水平也有差异,所以问题设置中问题难度要保持在中上水平,且预留鼓励性的问题。

2、教师提问行为优化策略

(1)民主的环境。课堂民主是学生敢于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提。课堂环境民主的基本表现是共同交流经验,高级阶段的表现是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民主建立在秩序之上,只有保证平等表达机会,才有可能共同交流经验。而学习共同体的出现,则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足以感召全体学习者。培养这种民主氛围的关键在于容许学生犯错误。

(2)适当的思考时间。问题抛出后,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但时间长度的把握是关键。一般而言,学生开始思考之后,应接受一定的沉默时间,主要还是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思考时间超过了读题时间,仍没有思路,则需要采取措施。高中区域地理问题的信息量一般比较大,所以要保证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3)鼓励相互补充和点评。学生往往不愿意质疑或挑战老师的结论,但学生之间的争论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和点评,对问题的解决和拓展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激发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学生清晰的思考轨迹,为之后的教学行为提供依据。高中区域地理问题的答案较为复杂,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这种相互补充和点评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答题要点的领悟。

(4)必要的支架性帮助。高中区域地理的问题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分析类的主干问题,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知识系统是一个挑战,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支架性准备的帮助。所谓支架,是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而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通常采用知识系统图、答题模板或者成功案例等形式来实现。例如:解决流域开发和治理问题时,可提供河流水文水系知识框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分析法,田纳西河和尼罗河流域治理案例为支架。

(5)提问对象的选择。课堂提问对象的选择方式包括:自愿回答、随机抽取,顺序提问、集体提问等。相对来说这几种对象选取方式各有优势,但根据具体情况要有所侧重。相对来说,集体提问与个别回答组合使用更有助于学生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控制学习方向。通过集体提问学生相互交流思考,之后根据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展示。这样的最大好处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缓冲的机会,也了保证课堂的发言活跃度。

(6)建设性的评价。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必须要有总结,但不可以简单粗暴的以对和不对为判断依据。在评价中要发现学生发言的亮点,同时以期望的角度来给出建议。建设性评价的关键是给学生一个发展的路径指导,而不是一个结局性的表述。高中区域地理问题的回答较为宽泛,但要突出关键词,教师要通过评价来帮助学生矫正一些习惯性的错误。

3、学生提问能力提升策略

(1)明确学习中问题意识的价值。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常陷入“重记忆,轻知识”的误区,而高考对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考察非常突出,所以学生意识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区域地理素养的重要性。若要学生明确问题意识的价值,就必须在课堂讲授和各种考察中都体现出来,通过目标引导来矫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观。

(2)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随着学龄的增长,专业系统的学习使得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下降,出现惰性。而高考中的区域地理问题往往是有特殊性的,所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给学生“挖坑”,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细节,产生不可轻信的审慎治学态度。此外,可以采用一些颠覆性的研究结果作为问题背景材料。

(3)比较法的运用。地域性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也是研究的主要方向。所以在区域地理学习中问题的主要来源便是区域间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更深入得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区位理论等重要的理论,为区域地理的学习打开通途。

(4)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和时事化。只有将学生关注的东西带到课堂上来,学生才会将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老旧的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所以从多媒体渠道获取的信息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但选取材料要有代表性和科学性,绝不可以用热点问题替代核心问题,也要避免海量知识冲淡教学重点,要用严谨的态度来组织材料,创设真正适合的区域地理教学情境。

第4篇: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范文

关键词:学生宿舍 社区化管理 高职生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57-03

一、学生宿舍社区化运行对高职生教育管理的新考验

(一)学生宿舍社区化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共同发展的产物

学生宿舍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阵地,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校园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严重冲击以前按院系行政班级管理的模式。特别是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校园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学生宿舍管理转向社区化运行,学生在消费的同时也树立了教育投资理念,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导致二者容易产生摩擦。住宿条件的千差万别,出现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乃至不同班级的学生混合居住,学生更多地以个体为活动单位聚集学生宿舍学习和生活的频率更高,使得“班级”原有集中教育管理的阵地不断淡化,学生“班级化”管理向“社区化”管理转变,“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行政化”管理趋向“个性化”服务转变,教育职能以分散化、小型化的管理与服务,如个别约谈、小型座谈、接待访谈等,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而信息传递、意见反馈、疑难解答等教育管理活动则主要依赖于电话、校园网、电子信箱、网上办事大厅、QQ群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来解决。

(二)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与传统的宿舍管理相比在功能上有很大的拓展

高职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的互动过程,学生既是教育管理对象,又是学校服务工作对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当寓于服务工作之中,没有良好的服务就没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生成才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由班级向学生宿舍转移,创新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上注重“以人为本”。学生宿舍工作涉及岗位专业多,服务质量高,服务的点多面广线长,持续时间长,安全责任重,在规范、监督操作流程的同时,强调服务的过程化,注重整体把控和应急反应能力的提升,发现问题,按不同等级和程度,对学生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识别,识别出防火、防盗、防意外等因素若干,按照可控、不可控做出分类,第一时间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实行“人员、电话、网络”全方位24小时值班“零距离”接访,改变“服务信息不对称、解决不及时”的局面,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询访、服务回访,及时了解情况,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营造安全、文明、和谐宿舍氛围,构筑文化、休闲、娱乐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社区。

二、学生宿舍社区化运行对高职生教育管理的新影响

众所周知,宿舍社区化管理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稳定及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宿舍管理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新时代的高职生特点多,变化大,服务学生过程中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一)学生服务工作的旧有体系满足不了学生生活的高需求

1.学生宿舍发展不均衡增加了管理难度。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在整体上取得了较大发展,学生宿舍的规模在扩大、条件在改善、管理在规范,服务在提升,整体态势良好。但均难以做到整齐划一,新旧宿舍、不同规格宿舍仍然将长期存在。由于硬件设施和客观环境的不同,宿舍规格的差异而出现多种住宿收费标准,高职院校不得不采取多种方式应对。即便学校分别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学生通过比较也总是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不满意感。

2.行政化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在一定时期仍然存在。以往高职院校一般实行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管理事务多服务意识少,对学生训导多权益保护少,不从方便学生、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其管理思维基本上属于管、卡、压,强调对学生的严格规范管理,强调管住学生,制服学生,让学生听话,而忽视了学生内心的诉求,使学生处于从属的被动地位,未能摆脱“缺漏补漏”的“消防”式的工作局面,未能真正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去认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停留于解决局部问题、完成单项工作任务、应付工作检查的状态,无法与高素质教育相适应。

(二)服务学生工作的网格化机制不健全

1.难以保证有效的学生管理组织。学生管理工作中,围绕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保卫人员、后勤保障员队伍发展不均衡,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相对于学生而言不但理论修养不够高,从事学生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也欠缺,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作水平,专业化程度低。

2.难以形成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学生宿舍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包括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等多个方面,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会有截然不同的观念和措施,以致出现协调上的困难。表现在: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总是难以达成一致,甚至出现矛盾对立的局面;后勤管理和学生教育管理脱节,服务育人意识不强,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文化设施不足,文化活动单一,未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等等。

三、学生宿舍社区化运行下高职生教育管理的新对策

(一)理顺关系,网格化管理,推动宿舍社区建设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要实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和人民、有奉献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之目标,必须把学生工作放到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学生工作是全方位的管理,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理顺各部门关系,形成合力,以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1.加强学生宿舍管理的组织协调。在当前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已不仅仅是对“人”或“物”的管理,而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这项工作要求学校教育管理、安全保卫以及后勤管理等部门紧密配合。为统一指导和协调学生宿舍多方面的工作,成立“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之类的领导机构,并根据学生宿舍管理的具体职能成立相应的工作部门,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部门、层次、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培养一支辅导员、保卫人员、后勤保障员专业化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到人,责、权、利一致,形成网格化管理体系。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负责确定工作计划和任务,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指导、检查、督促、协调各工作部门的运作,各部门则根据既定的任务和要求开展具体工作,从而使学生宿舍管理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作体系。

2.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年级宿舍辅导员制。一是宿舍辅导员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要积极探索以学生宿舍为社区平台的“年级管理为主班级管理为辅”的管理系统,强化以学院(专业)为单位的年级管理,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二是辅导员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及时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对个别存在生理或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经常深入“特殊寝室”找“特殊学生”谈心、沟通,关心、尊重、理解学生并做好谈心记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宿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问题预防的重要场所。三是宿舍辅导员要在宿舍设置服务队、信息员,这样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又促使辅导员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辅导员要指导学生进行宿舍规范管理,弄清楚怎样对宿舍进行检查评分,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宿舍的清洁卫生,做到:“三线”,即:鞋摆放整齐一线、毛巾排列一线、衣物晾晒一线;“一规范”,即:书桌、书架、日用品摆放规范;“一整洁”,即:被子、床单、枕头整齐干净;“五无”,即:无违规电器、无麻将牌桌、无异味、无违纪行为、无不文明礼貌行为。使安全、卫生、纪律、文明礼仪、文化建设,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二)转变职能,多元化管理,推动文明寝室建设

宿舍是学生之间联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的重要场所。抓好“环境育人”的心灵课堂是文明寝室建设的目标,营造“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学生宿舍成为主流。

1.学生工作职能从管理学生转向服务学生。宿舍社区化的管理,学生是缴费入住的,这就与学生宿舍管理部门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学生宿舍管理部门有责任为入住学生提供生活上的服务。一是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既严格要求学生,又给予他们热情周到的关爱,做到“耐心、细心、爱心,眼到、嘴到、腿到,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二是宿舍设置“有事请找我”告示牌以及“温馨教育与提示”公示栏、黑板报、爱心箱、意见薄等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困难和问题,为其排忧解难。三是高职院校应在学生宿舍区设立医疗救助服务点和报警电话,并安排专人值班,以便及时处理学生宿舍重大伤病和其他突发事件,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2.宿舍社区化突出学生自治职能。宿舍社区化的学生管理是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宿舍辅导员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教育管理方式。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生存之本,重视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学生的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消除被管理的逆反心理,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角色,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建立一支以宿舍长、楼层长为基础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三自队伍”。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同时,大力实行学生社团组织进宿舍活动,按区域分组建立宿舍安防的学生志愿者组织,加强学生宿舍楼层长、生活部干部、干事的建设和管理,开展宿舍日检和夜巡、信息反馈、文化活动以及宣传教育等工作,对学生宿舍的住宿、用水、用电、防火、防盗等的检查常态化,根除安全隐患,处理好学生在宿舍的各类突发事件,发现问题,快速反应,层层落实,强化责任。

[本文为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学校后勤协会2011-2012科研立项课题《宿舍公寓化下高职生思想教育及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浙教后勤【2012】1号)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C053)]

参考资料:

1.张棋.教育关注:高职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N].北京考试报,2005.07.13

2.王振洪.社区的思维方式: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角度的一种新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

3.王海龙.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浅议[J].企业导报,2011(7)

4.黄磊.关于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5.周宗辉,杨乃鹏.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第5篇: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85-01

职业教育要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提高其适应、服务和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那么,职业教育如何才能提高服务社会经济能力呢?笔者作了一些调查与思考。

1.永定县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永定县经济发展:新趋势。永定县"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生态型工贸旅游强县"建设,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先进制造业、旅游服务业等非资源型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永定县矿产、生态、人文、旅游、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建材、能源、旅游、食品医药、机械电子等5大特色产业日益壮大,重点是农业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目前,永定县正在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和旅游强县。

1.2永定县企业形势:招工难。大多数企业缺工严重,特别是缺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产业升级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技术性岗位空缺,技工荒需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来填补。据调查,永定县3个工业园区普遍都反映缺工严重,特别是缺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永丰新区为例,在接受调查的25个企业中,当前缺工590人。其中缺普通工人326人,占缺工总数55.3%;缺技术工人264人,占缺工总数44.7%,主要涉及数控、冲压、焊装、装配、营销、打磨、造型、钣金、总装、底盘、铸造、炉前、铣工、钻工、平车等技术工种。缺工主要为结构性缺工。缺工行业主要为机械、光电、服装三个行业。如,新龙马汽车有限公司目前缺工110人,新龙马汽车有限公司还未计算企业正式开工生产后的缺工数量。据了解,该企业正式开工生产后首批员工数将达2000余人,缺工量最大。缺工原因是项目新上马和储备人才需要,缺乏的都是钣金、底盘、焊装、装配等技术工种。据统计显示,永定县企业职工队伍中初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重仅为31%,远低于厦门、泉州、深圳等沿海城市60%至 70%的水平。当前社会上的普通求职人员大多技能单一或根本没有技能、技术,文化水平也不高,制约了企业招收员工的选择范围;而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由于校企联动性不够,学校设置的专业不符合企业需要,而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校毕业生又大都流向沿海地区,本地企业难以在当地或就近的职业学校招到对口的技工。这种情况在机械装备制造业尤为突出,缺工量最大。

1.3永定职业教育:招生难。近年来,永定中职教育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大批优秀中职毕业生经过在校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成长为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为永定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能型人才保障。永定县共有中职学校3所(其中省级重点校1所),专业13个,中职在校学生3528人(其中全日制才1149人),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生态型工贸旅游强县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2.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2.1管理体制有待创新。政府、社会、学校、企业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各自为政,削弱了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2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分离。突出表现在"你办你的学,我招我的工",教育、劳动、人事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办学效率低,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品牌专业、新兴专业较少,办学层次低,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有限的毕业生中,还有一部分不能取得就业岗位。

2.3就业准入制度管理不到位。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在永定县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企业招收新增劳动力,没有很好地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中职教育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2.4普高与职校招生比例严重失衡。普高招生计划过大,而初中毕业生由2007年9000多人锐减至今年3000多人;职校全日制招生由2007年800多人,2012年锐减至140多人,严重制约了职业学校的发展。

3.提高永定县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思考

3.1以服务为宗旨,更新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要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首先就是要通过充分深入企业,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合理对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学校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树立学校与市场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与需求对接的办学理念,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为路径,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3.2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学校应把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作为办学的第一目标,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模式,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第一效益。工学结合、校企联合既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行业、产业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职业学校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凝炼办学特色,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大元素,坚持走"校企合作一体化"的办学之路,构建"工学交替式"、"双证互促式"、"订单式"、"校企双向介入式"、"顶岗实习"等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围绕土楼旅游服务业,开展礼仪、餐厅服务、酒店宾馆服务、厨师、烹饪等专业培训。

3.3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必须了解当地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了解企业对用人规格的需求,这样才便于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使培养的学生在满足企业用工所需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目前永定县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市场、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

3.4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证职校发展需要。要根据职校建设需要,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专业优势、发展前景,优惠核定政府财政拨款标准和数额,保证职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3.5加快"双师型"队伍培养,提高职校教师素质。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关键是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一方面,通过参加培训、到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训指导能力;另一方面,结合区域经济和市场需求,制定优惠政策,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校兼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

第6篇: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范文

1.学生与教材

这个教学实例中涉及的班级是江苏省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的高职(二)四班,班级共42人,学生英语水平为5~7级。本节课所用的教材是高职二年级英语课本,所选的教学内容是Unit 10 Bees。

2.教具与教学时间

该节课需要的教具是黑板、多媒体、录音机和一些表示小组得分的贴条。下面将会介绍到的教学设计的教学时间为15分钟,是一堂45分钟的课的一部分,是一个微型教案。该节课是这篇文章的第一课时。

3.课前准备

准备一些用于小组计分的贴条;设计好一张关于蜜蜂分类的表格,制作在多媒体课件中,并影印多份,发给小组;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6人,围坐在一起。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话题为Bees。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能归纳出每段的段落大意,能读懂全文;了解蜜蜂的分类和每种类别的任务分配。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从蜜蜂身上,明白人生的价值,培养责任感。

教学步骤。学生已经听过课文录音,并回答了有关课文内容的一些问题。下面是对接下来的15分钟课堂教学步骤的安排。

活动一:Analy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finding out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时间:2分钟)

这个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独立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节约时间,可以让学生在文章中把句子划出来,然后请个别学生逐一回答,当然要先看看有没有volunteers。在回答过程中,检查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如果正确,教师会说“Good job”;如有错误,教师说“Never mind, thank you.”再请其他学生帮忙纠正,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回答对的学生,可以为本小组赢得一张计分贴纸。在全部问答结束后,教师把答案呈现在黑板上,文章清晰地布局能帮助学生掌握英文写作要领。

活动二:Fill in Blanks.(时间:6分钟)

According to part 2, please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hree types of bees, filling in the following blanks with the given words or phrases.

the Queen unfertilized eggs drones female worker bees 30 to 40 thousand fertilized eggs a small number(图1)

图1

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是课前事先设计好的,体现了蜜蜂的三种类型之间的关系和蜜蜂分类的常识。每个小组一张表格,每组选定一位学生负责填写,其他学生在文中找出需要的信息。要求全体学生要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教室,看学生时候按要求完成。

同时进行竞赛,最先准确完成的三个小组可以得到一张计分贴纸。最后,教师把正确答案投影在多媒体上,这已经在事先准备的课件中做好了。

活动三:Discussion.

Every group chooses one kind of bees, analyzing its work, resposibility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family of bees.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m? And report the result orally.(时间:7分钟)

这也是小组合作完成的活动。每组的组长负责汇总组员的陈述。要求所有学生结合文章中关于每种类型的蜜蜂的工作、责任进行介绍,自己思考它对整个蜜蜂群体的贡献是什么。组长要把要领写下来,最后做口头表述。

这个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如词汇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蜜蜂的奉献联想到自己的责任,明白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的口头表述是为后面的作业做铺垫,也是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一个过程。

接下来还要通过各种练习来加强对文章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留给学生的作业是:描写一种类型的蜜蜂,谈谈它的工作和对蜜蜂群体的贡献,并说说你从它身上学到了什么人生道理。

下课之前,教师让每小组自己计算小组得到的计分贴纸,得分最高的小组会得到教师事先准备的小奖品,作为奖励。

三、教学原理分析

教学目标的体现在教案设计过程中已经涉及,整个教案设计体现的教学原理如下。

1.意义学习原理

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渴望。

在上述教案设计中,文章的主题是蜜蜂,这是个学生了解的话题。对于动物孩子们天生就有喜爱之情,因此这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而且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也有相关方面的知识,这就做到了引入的新知识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活动一是归纳各段落大意,是在学生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的活动;活动二是填空,学生了解了各段落大意,又得到了一些关键词,学生就可以凭借已掌握的知识完成这个练习;活动三是讨论,是在活动二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所以,三个活动,一环扣一环,可以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帮助他们消化吸收新知识。

2.奖励期望原理

奖励期望原理是指人类进行某种活动或采取某种行动都是受到某种“奖励期望”的作用,这种奖励期望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非口头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而这种口头、非口头或长短期的奖励保证了人类活动的产生。

在15分钟的教案中,教师在学生回答对问题之后,及时地给学生以肯定“Good Job”;在学生回答错误之后,没有批评,而是说“Never mind, thank you.”这些话语都会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明白积极回答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计分贴纸,只要学生回答对问题就可以为所在小组赢得一张贴纸;只要小组合作准确又最快地完成活动任务就可以得到一张贴纸。贴纸是成功的象征,学生在整个竞赛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有了成功的感觉,回答对问题的学生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每个小组成员都竭尽所能地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多作贡献。

这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什么是自我价值。这些经历,对于学生今后踏上社会都是有益的。

3.交际能力原理

交际能力原理的核心是教语言应当教学生怎样使用语言,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而不是把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第7篇: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地点推荐;社交关系;地理因素;GSMF算法

DOIDOI:10.11907/rjdk.171342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5003405

0引言

近年来,随着Web2.0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地理信息系统已成功实现,如Google公司的Google Earth、微软的MSN Visual Earth等,位置服务和在线社交网络趋于融合,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LBSNs)[13]也在日益兴起,如:Foursquare、Facebook等。用户通过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平台以签到的形式分享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探索的兴趣地点和各种信息。通过对这些丰富的签到信息进行挖掘,可以将其与用户的其它特征结合起来,形成基于用户的历史记录的兴趣库。用户既可以通过兴趣库为其他用户(如朋友)推荐自己感兴趣的位置点和社交场所,并且也可以帮助相关企业分析用户的兴趣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目前,在已有的推荐算法中,较为普遍的是通过用户的历史签到记录寻找相似用户来进行协同过滤推荐。然而,由于用户签到数据存在严重的稀疏性问题,相似用户的识别一直很困难,导致已有的地点推荐方法效果都不好。为了提高推荐效果,有研究中采用一些签到的辅助信息,例如用户的社交信息[45]、地理位置[6]、情景因素[7]。然而,基于已有工作而建立的模型大多都只是从某一辅助信息出发,假设推荐对象之间相互独立,从而建立一种静态模型,忽略了相关辅助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许多应用场景下对最终推荐效果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推荐结果不准确。

为了能更好地对推荐过程进行建模,从而体现出推荐对象间的关联关系对推荐结果产生的影响。本文在已有的基于矩阵分解的经典推荐算法基础上,提出一种解决现有问题的新思路――融合地理位置和用户社交关系的兴趣点推荐算法,即Geographical and Social Matrix Factorization(GSMF)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与相关主流算法相比,该算法在推荐准确率、召回率等指标上得到了有效提高。

1相关研究

Ye等[8]受基于好友之间分享较多共同兴趣的观点启发,深入研究基于LBSNs的地点推荐方法中用户之间的好友关系,通过分析来自Foursquare的数据集,发现好友关系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强关联性,进而提出一种基于好友关系的协同过滤推荐方法,该方法通过概率模型体现好友社会关系对地点推荐的影响。Gao等[9]在LBSNs中将矩阵因式分解与位置和社交影响力融合起来进行研究,将社交信息、地理影响力融入到一个广义矩阵分解的框架中,他们将用户在位置上的签到概率模型作为多中心高斯模型来捕获地理影响力,该方法能够有效改进推荐性能。

Cheng等[10]通过22万用户收集2 200万个签到数据,并从分析空间、时间、社交和文本等相关用户足迹几大方面定量评估用户移动性模式,发现:①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用户遵循“Levy Flight”移动模式并采用周期性的行为;②地理和经济限制条件影响着移动的模式和用户的社会地位;③与签到相关的基于内容和情感的微博分析能够为更好地理解用户参与这些服务并提供更加丰富的语境来源。Ye等[11]考虑到地理位置的影响,通过假设签到概率和地理距离是幂律分布的,从而取得良好推荐效果。然而,用所提出的协同过滤方法在解决大规模数据集时存在时间耗费较长等缺点。Cheng等[12]将用户社交关系融入概率矩阵分解框架中,但是他们首先通过建立用户在位置上签到的概率模型,继而才将社交信息和地理信息融入一个广义的矩阵分解模型中。Liu等[13]主要从地理的角度,因近邻地点往往有着相似用户的兴趣爱好,所以将地理位置融入矩阵分解模型中,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用户喜好。Brent Hecht等[14]对Twitter用户资料中与位置领域相关的用户行为进行研究,发现用户的国家和地区事实上能够很容易精准确定,从而表明通过用户的隐含信息揭示位置信息与用户偏好之间的联系。

然而,利用辅助信息的协同过滤推荐方法时间耗费较长,单一信息利用矩阵模型进行推荐的方法其推荐结果不准确。鉴于此,本文融合多因素利用矩阵模型推荐的新思路能够实现更高效的推荐。

2GSMF算法模型

兴趣点的矩阵分解,特别是针对隐式数据的矩阵分解的引入很重要,因为这不仅能够帮助理解如何在给定位置信息情况下推荐兴趣点,而且可以帮助解释为何对于空间聚集效应的建模可以应对来自于矩阵分解稀疏性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这可能会提升位置推荐的性能。为此,本文综合地理位置和用户社交关系两种因素,提出一种基于地理位置和用户社交关系的矩阵分解模型的兴趣点推荐算法――Geographical and Social Matrix Factorization(GSMF)算法。

2.1地理位置建模

用户在兴趣点的签到记录包含着许多物理信息,因此引用了文献[11]中一个真实数据集的用户签到活动空间分析,该数据集是众所周知的Foursquare数据集。文献[11]中距x和用户兴趣点的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横轴表示用户距离常居地的距离,纵轴表示在此距离上签到记录所占比例。线性部分占近90% 的签到记录,显示了用户签到距常居地一般都很短,这也就形成了常居地附近地点类簇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地理影响,可以直观地作如下解释:①人们往往访问的兴趣点接近于他们的家庭或者办公室;②人们可能对某个兴趣点周围的兴趣点也很感兴趣,即使该兴趣点距离其常居地较远。因此,用户的签到地点往往是形成地理集群区域。根据用户签到的地理集群现象可以进行精确的兴趣点推荐。下文将根据该现象研究地理位置对用户签到行为的兴趣点推荐有何影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地理位置进行兴趣推荐建模。如上分析,用户大多数倾向于在离常居地近的地点签到,因而本文只对距离当前用户常居地近的兴趣点进行考虑,对于过远的地点则不加以考虑。

将用户和地点映射到一个共享的潜在空间,矩阵分解能够有效估计大多数近乎所有地点的整体关系。然而,经典的矩阵分解忽略了地理近位置之间的强关系。从用户签到表中分析得到,最近的近邻地点更倾向于分享共同的用户。受这一观点的启发,本文提出用户ui对地点lj的偏好可用其对地点lj几个近邻地点的偏好表示,设R=ULT,因此本文修改i,j如下:

rnewi,j=αuilTj+(1-α)∑lk∈N(lj)sim(lj,lk)uilTk(1)

其中,i,j是矩阵中的一个元素,α∈[0,1],是一个加权参数,用于控制近邻地点的影响。该算法认为由于人的行动所限制,只考虑离当前用户近的地点。比如,用户在北京旅游,系统推荐厦门的旅游景点给他,那他是不会接受该推荐的。因此算法提出了一个距离限制的变量:N,N(lj)是地点lj的N组邻近的地点,在实验中,根据经验值设置N=10,如果待推荐的地点不在用户当前位置的N(lj)中则不考虑该地点。N可以根据用户或者应用需求进行设置。

sim(lj,lk)表示近邻地点lk在地点lj地理位置的权重,据前人研究表明,地理邻近的的相似位置往往会有同一用户的访问,其可用如下的高斯函数来表示sim(lj,lk)两个地点的相似度。

sim(lj,lk)=11+D(li,lj)σlk∈N(lj)(2)

其中xj、xk分别表示地点lj、lk的地理坐标(经度和纬度),σ用来表示真实距离到地点位置相似度的放缩关系,设置为1。

本文方法不同于文献[9],本文考虑地点lj附近的近邻地点N(lj)之间的关系,用户ui对地点lj的偏好是由ui、lj和N(lj)决定。然而,文献[9]用户ui对地点lj的偏好预测是由地点lj与用户ui访问过的地点L(lj)之间的距离来预测的。一般地,N(lj)和L(lj)是完全不同的或者有很小的重叠,这是因为用户ui签到的地点只占到很小的比例。因此这两种方法是由不同的地理位置来建模的。文献[13]中同时考虑到了地点更远的一些区域,而本文只考虑用户一定范围的区域,另外融入用户社交关系进行多因素预测。

2.2用户社交关系建模

文献[18]表明,大多数用户倾向于朋友对他推荐的东西,由此可见,朋友之间推荐的信任度非常高,因此社交影响对推荐系统的影响不可忽视。通常用户间的社交因子可以通过他们是不是好友来决定。但是可以发现,社交网络上的用户并非与其所有好友的签到行为具有相似性,就像现实生活中一样,好友可能有很多,但兴趣品味相一致的只有少数几个。文献[19]提出好友间的社交因子还与他们的共同好友相关。

用户ui与其朋友uf之间的相似度因子s(i,f)由他们是否为好友和他们的共同好友计算得到。计算公式如式(3)所示。

s(i,f)=η×i,f+(1-η)×|Fi∩Ff||Fi∪Ff|(3)

其中,η∈[0,1],是一个可调节参数。i,f表示用户ui和他朋友uf是否为好友关系,若是好友关系则i,f=1,否则,i,f=0。Fi是用户ui的朋友数据集,Ff是用户uf的朋友数据集。

基于用户的朋友之间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将这一因素融入矩阵分解模型中。因此,本文添加社交因素进一步优化矩阵分解模型如下:

minU,L12||W(R-)||2F+λ12||U||2F+λ22||L||2F+λ32∑mi=1∑f∈Fis(i,f)||Ui-Uf||2(4)

2.3GSMF推荐算法

根据前面考虑的两种因素,本文将地理位置和用户社交关系这两个因素融入矩阵分解模型中,提出GSMF算法。该算法不仅考虑了推荐地点与用户当前位置的距离,同时也能根据用户的社交关系使推荐的效果更好。

将上文中加入地理因素的式(2)和加入社交因素的式(3)带入式(4)中,得到GSMF算法的最小化加权正规化的平方误差损失公式优化如下:

minU,LY(U,L)=12||W(R-ULTPα)||2F+λ12||U||2F+λ22||L||2F+λ32∑mi=1∑f∈Fis(i,f)||Ui-Uf||2(5)

其中,W∈Rm×n是一个权重矩阵;是两个矩阵的Hadamard乘积;Pα=αI+(1-α)PT,I∈Rn×n是单位矩阵;P∈Rn×n,且Pj,k=sim(lj,lk)。s(i,f)是用户ui和他朋友uf之间的相似度因子。λ1、λ2是控制用户和地点矩阵的权重参数,λ3是控制社交关系的权重参数。||U||2F、||L||2F分别用来控制用户和地点的过度拟合。

由于目标函数存在多个变量,可以用一个合适的算法来得到这两个变量U和L。其核心思想就是固定其它参数变量,使目标函数最小化。该算法将会保持更新变量直至收敛或者达到最大的迭代次数。

3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过程如下:搭建实验环境、介绍实验数据集、进行算法验证。实验使用了Foursquare以及Gowalla两个数据集,分别从准确率和召回率两个方面对不同的算法进行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准确率和召回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GSMF推荐算法是有效的。

3.1实验数据集与实验环境

为了验证推荐算法的准确性,对于两个数据集都进行预处理,都仅保留了每天至少访问5个位置的活跃用户。同时将各种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来学习或训练推荐方法中的相关参数,测试集用来验证推荐的准确性。为了保证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都有评分数据,按一定的比例随机地将两个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本文实验中按 8:2的比例将数据随机地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本实验使用的Foursquare数据集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计算机学院采集提供。Foursquare数据集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用户签到记录数据、用户的常居地数据以及用户的好友关系数据。在这里面,边(好友关系)的数量为47 164条,朋友关系数据中节点数量(用户)为11 326个,签到数据的数量是1 385 223条。Gowalla稻菁包含的签到数据为456 988条,用户数量为10 162,地点个数为24 250。

本文实验环境为:Windows7(64位)操作系统,4GB DDR3内存,Intel CPU i3 M350 2.27GHz CPU,实验程序使用Matlab2014版本。

3.2评价指标

在本文中,使用准确率和召回率作为位置推荐的评价指标[1112]来评估 top-k推荐的性能。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用P@k和R@k来表示。对一个目标用户ui,P@k表示前k个被推荐的兴趣点会包括多少比例的测试访问地点。R@k是指前k个被推荐兴趣点中有多少比例是这个用户访问过的。LT(ui)表示用户ui签到过的地点,LR(ui)表示前k个被推荐的兴趣点。P@k和R@k定义如下:

P@k=1|T|∑ui∈T|LT(ui)∩LR(ui)|k(8)

R@k=1|T|∑ui∈T|LT(ui)∩LR(ui)|LT(ui)(9)

其中,T表示测试数据中用户的数量。在实验中,选择P@5、P@10、R@5和R@10作为评价指标。

3.3对比算法设计与参数设置

①USG:文献[11]提出的融合用户偏好、地理影响基于线性融合框架的POI兴趣点推荐算法;②MFSR:文献[18]提出的模型,将用户的社交网络关系考虑到推荐模型中,此方法没有考虑产品之间的联系;③PMF:文献[20]提出的概率矩阵分解方法,此方法也没有考虑产品之间的联系;④MGMMF:文献[12]提出的通过多中心高斯模型来捕获地理影响力,继而把社交信息和地理影响力融入到一个广义矩阵因式分解的框架中。

k的值分别设置为5、10。每改变一次k值,为每一个算法计算准确率P@k和召回率R@k。在实验中,考虑实验的效果和有效性,设置隐式空间维数r为200。λ1、λ2是控制用户和地点矩阵的权重参数,通过交叉验证设置为0.015,λ3是控制社交关系的权重参数,设置为0.01。由文献[12]可知,当只考虑距离用户近的地点时,公式(1)中的地理位置权重α在为0.4时推荐效果最佳,因此本实验设置α为0.4。

3.4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1:不同特征向量维度下的算法比较分析。

如图2和表1可知,真实的Foursquare数据集和Gowalla数据集表明,由于分别加入对社交关系影响和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PMF算法、MFSR算法和MGMMF算法比较而言,无论是在准确率还是召回率,都有更好的结果。因为MFSR算法是在PMF算法中融入了社交因素,而MGMMF算法是在PMF算法中融入了地理位置,同时该算法采用多中心高斯模型来对地理位置进行建模。而本文算法由于同时融合上述2种因素,相对于MFSR算法和MGMMF算法,在Foursquare数据集上(k=5)准确率分别提高了27.2%和16.6%,召回率分别提高了35.7%和11.8%,在Gowalla数据集上(k=5)准确率分别提高了30%和18.2%,召回率分别提高了36.6%和9.3%。而且本文提出的算法对地理位置建模和社交关系建模上都采用广义矩阵分解的模型,因此无论是准确率还是召回率,与USG算法(采用线性融合框架)相比,在Foursquare数据集上(k=5)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提高了6.06%和5.56%,在Gowalla数据集上(k=5)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提高了4%和-3.52%。这个结果表明本文的算法虽然没有十分显著的提高,但是进一步说明地理信息和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信息对传统协同过滤算法精度的提高起着较大作用,同时说明基于矩阵分解模型的推荐算法优于基于线性融合框架的推荐算法。

实验2:不同稀疏度下的实验结果比较。

为了研究数据稀疏对算法的影响,因此本文对原有的Foursquare数据集进行数据清洗,分别去掉10%、20%、50%的签到记录,这样得到了3种不同的稀疏度,再按照标准情况的实验流程进行实验。可以看出,数据稀疏情况下,融合多种影响因素的协同过滤算法比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更能对好的推荐效果起主要作用。

本文在得出数据稀疏情况下算法的平均准确率后,与标准情况下的结果作比较,算出准确率降低的比例。数据稀疏情况下算法准确率降低比例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到,算法PMF的准确率下降最多,GSMF下降最少。GSMF算法在准确率上的降低比例相比USG算法降低了31%,能够更好地处理数据稀疏的状况,这说明基于矩阵分解模型的兴趣点推荐算法比线性融合框架在数据稀疏情况下有更好的推荐效果。

4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兴趣点推荐过程中考虑推荐对象的社会信息和地理信息的方法,并给出了将它们相结合的基于矩阵分解模型的推荐框架。真实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推荐对象的社会信息和地理信息在推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提高推荐精度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另外,在兴趣点推荐框架中,基于矩阵分解模型比基于线性融合模型框架更加高效。

未来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解决数据稀疏、冷启动问题等给本文方法带来的挑战,并且研究如何将更多的信息,如时间信息、评论信息等加入到基于矩阵分解模型的推荐框架中,以进一步提高推荐效果。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BACKSTROM L,SUN E,MARLOW C.Find me if you can:improving geographical prediction with social and spatial proximity[C].Proceedings of the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ACM,North Carolina,2010:6170.

[2]SCELLATO S,NOULAS A,MASCOLO C.Exploiting place features in link prediction on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17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ACM,San Diego,2011:10461054.

[3]MONREALE A,PINELLI F,TRASARTIR R,et al.Where next:a location predictor on trajectory pattern mining[C].In:Proceedings of the 15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ACM,Paris,2009:637646.

[4]ZHENG V W,CAO B,ZHENG Y,et al.Collaborative filtering meets mobile recommendation:a usercentered approach[C].AAAI,2010:236241.

[5]MA H,ZHOU D,LIU C,et al.Recommender systems with social regular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arch and Data Mining.ACM,2011:287296.

[6]ZHENG V W,ZHENG Y,XIE X,et al.Collaborative location and activity recommendations with GPS history data[C].Proceedings of the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ACM,2010:10291038.

[7]李ィ陈毓芬,李萌,等.基于情境的POI个性化推荐方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5,40(6):829833.

[8]YE M,YIN P,LEE W C.Location recommendation for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18th SIGSPAT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ACM,2010:458461.

[9]GAO H,TANG J,HU X,et al.Contentaware point of interest recommendation on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C].AAAI,2015:17211727.

[10]CHENG Z,CAVERLEE J,LEE K,et al.Exploring millions of footprints in location sharing services[C].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ACM,2011:237246.

第8篇: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范文

关键词: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三方联动”;社会服务能力

作者简介:杨和平,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院长。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大教改课题“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三方联动’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1124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杨和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9-0073-03

职业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中高等职业教育由于人才培养的层次差异,两者之间基本没有多大联系,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导致人才规格、专业设置、评价体系等诸方面长期处于脱节和重复现象。通过中高职衔接,整合优势资源,能够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院、校、地“三方联动”构建库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随着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已经在“十二五”规划中被明确提出,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以往职业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以重庆库区为例,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但要完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还要承担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任务,库区职业教育承载着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但当前库区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中高职脱节、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不相匹配,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重复建设、缺乏区域特色,职业教育单打独斗的模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十二五”时期,国家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职业教育提升服务产业、服务社会的能力,要求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基于此,在三峡库区有限资源情况下,为突显地区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必要性,打破过去那种“政校企”三方各自为政服务区域发展的格局和模式,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就需要构建“以院带校、以校带地、以院带人、以人带人、以人带地”的“院校地”三方联动模式[1]。其中“院”代表高职院校;“校”代表中等职业学校;“地”涉及到地方政府、地方企业、行业等。这种探索模式,是对现代职教体系的一种积极诠释,通过中高职衔接、通过这种“三方联动”机制,必将更加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产、学、研”结合提升库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三方联动模式,有效整合了库区职业教育资源,通过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更加明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对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能力起到了极大作用,加快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建设。

(一)实施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

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新型工业化的重心是发展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培养依赖于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能够运用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层次,不同的人才层次很好地满足了行业、企业生产管理需要,因为不管是何种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多层次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活动中,都坚持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都正在逐步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按照“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通过中高职衔接,能有效解决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解决中、高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与评价体系等方面出现的断层,围绕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使之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等方面衔接与延续,为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进一步深造铺平道路,为实现普通技能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这对整体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提供了基础保障,也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第9篇: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范文

武陵山片区是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一、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2011年武陵山片区的人均GDP只有14731元,只相当于全国的42%、北京的18%,比全国最贫困的贵州省还少10%。2004年――2014年,武陵山片区人口城镇化率由20.47%上升到36.62%,年均增长1.46个百分点,比该期间内全国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略高,城镇化率差距约缩小3个百分点,进入城镇化快速增长阶段。不过,到2014年,武陵山片区的人口城镇化率仍仅相当于全国2000年的水平,城镇化进程比全国滞后14年。与周边4省市的城镇化进程相比,年均增速也是最高,分别比重庆、湖南、湖北、贵州高出0.01、0.18、0.31和0.21个百分点,不过,差距仍然十分明显,武陵山片区2014年城镇化率比重庆、湖南、湖北、贵州差距分别是23、13、19和4个百分点。

所幸的是,国家近年开始重视武陵山的扶贫,2011年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启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

二、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

武陵山片区情况特殊,难以吸引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的聚集,但一些地方政府错误理解,盲目照搬,大搞开发区、圈地造楼,粗放的城镇化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二元”格局日益加剧

与欧美国家越是小城镇越是宜居的特点相比,由于资源投入的不足,造成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不善,山川河流被污染、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透支着有限的“环境红利”。武陵山片区城镇基本上缺少了某种宜居性,小城镇及其附近农村,与大城市的差距拉大。

(二)城镇规划无序滞后

目前武陵山片区在城镇规划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规划意识不强、层次不高、人才不多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城镇化建设资金欲求无门

东部沿海地区及大城市“土地财政”模式在武陵山片区难以复制,城市建设资金压力难题亟需破解。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政策、人才、技术、交通等瓶颈制约,武陵山片区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历史欠账较多,发展明显滞后,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财政投入不足、融资能力不足的问题比较普遍。

(四)政策“洼地”严重失衡

武陵山片区交通闭塞、产业落后、资金匮乏,造血功能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差,国家和省级的政策帮扶、项目支持对于该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政策支持帮扶力度不够,国务院于2011年底颁布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后,局面有望改善。

(五)产业发展先天不足

当前,武陵山片区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产值低等问题。其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效益低,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虽然近年来基地规模在逐年增加,但是农民的自发组织能力不强,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品牌效应不强,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工业多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且受国际价格影响大,产业发展不稳定,没有找到替代矿产的新型产业,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第三产业层次不高,大多以旅游业的观光旅游、门票经济为主,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精品景区整合不够,旅游产业层次整体偏低。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但是武陵山片区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能照搬东部地区或发达国家城镇化的模式,必须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武陵山区绝大部分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加之交通闭塞,基础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有限。根据武陵山片区独特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人口分布、产业优势、现有基础等因素,发展旅游业,正是未来武陵山片区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质量和水平,走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中,最重要的选择。

三、加强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推动片区城镇化建设

(一)加强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符合国家有关职业教育与扶贫工作的战略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对于武陵山片区来说,大力发展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尤其重要。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武陵山片区普遍存在的情况。就业问题在武陵山片区尤其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发展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对于武陵山片区高职院校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与片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基本吻合

加强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与武陵山片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基本吻合。目前,武陵山片区的产业结构呈“一、三、二”的状况,片区的二大支柱产业生态农业、旅游业的提升,新的支柱产业的调整均需要培养出大批的人才来适应发展的需要等。其中旅游产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就需要我们加快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对旅游业人才培养方向的确立,才能适于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加强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为片区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并从社会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出发,确定自己的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形成有别于学科型、工程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武陵山片区,尤为重要的就是以旅游业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就应当面向就业需要,针对岗位需求,在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办学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积极探索“双证制”、“订单式”、“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培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所培养输送的人才,必将推动武陵山片区的旅游业发展,从而推动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扶贫攻坚目标。

(四)加强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为片区城镇化建设提业支持

只有做强做大城镇产业,城镇化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诸多问题才可能迎刃而解。旅游业,正是未来武陵山片区城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一是旅游业自身的创收,即游客消费,形成了餐饮、住宿、游乐、购物、会议、养生、运动等综合性、多样化的终端消费经济链,为城镇化提供财政支持。二是在旅游消费拉动下,本地特色产品及产业(比如土特产品、农副产品、历史民俗民族文化产品等)延伸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旅游带动的产品产业链,为城镇化提业支持。三是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差距缩小、城市环境美化、保护区域环境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幸福感增强、生活方式转变、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品牌提升、建设精神文明等这些旅游带来的既得利益,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中最强调的新内涵。四是旅游形成了消费聚集和产业聚集,带动土地升值、延伸商业房地产及休闲度假房地产等高利润项目,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就业、环境、服务和居住五大支持,成为城镇化的直接动力。五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投资、销售、金融、保险、邮电等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城镇综合实力迅速攀升。

(五)加强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为片区城镇化建设充分挖掘资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