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体育养生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

第1篇: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我国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当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中国传统体育对于当代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意义近年来伴随着体育养生观念的深入而不断的深化研究和探索。因此,研究中国传统体育,通过结合养生观念来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在体育养生范畴的重点。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何在传统文化的作用之下,进行科学的体育养生,同时正确地认识中国传统体育的养生意义和作用以及相关的体育养生范畴和方向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传统体育 体育养生 意义 影响

一、综述

伴随着国学思潮和养生观念的深入,近些年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已经成为一个全民性的热点话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结合体育运动的同时,更加注重阴阳五行的融合,因此从养生范畴来讲,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更加的科学合理,它结合人体运作的规律,通过调动整体来实现身体各个机能的强化。通过对于传统养生理念的融入而进行的体育锻炼,能够充分结合人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强化。因此,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实质上不仅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而且长期练习下去,对于缓解身体机能出现的问题也有大的积极意义。本文从当下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现状入手分析,通过正确认识传统体育养生的作用之后,结合中国传统体育当中养生理念较强的五禽戏和八段锦进行具体的分析。本文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都建立在笔者的实践研究之上,通过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在对于体育养生的实践之后,提出个人的见解,旨在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核心价值,从而在发展传统体育的同时,更好的推动全民建设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环境

(一)放松身心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努力和付出。因为市场竞争的积累,从而导致在当下快速的社会发展当中人们生活压力过大,而且各种困惑压抑了人们生活的丰富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如何能够从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挣脱出来,寻找舒缓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成为当下人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不仅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而且也能够强化身体素质,因此,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发展当中的价值作用逐步凸显出来。

(二)思想观念的改变

在近些年的社会调查当中,人们生活休闲方式逐步转变,首先思想观念已经发生改变,“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是当下的健身当中能够感受到的。通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锻炼的开展,不仅缓解工作紧张节奏,而且放松身心。体育作为休闲的一种良好方式被人们所广泛认同并接受。休闲作为一种积极参与生活的方式,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和追求,它是社会和谐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标识。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传统体育养生的重要性。

(三)生活结构更加优化

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是当下中国传统体育能够更好推广的关键。从收入的角度看,收入的增加给人们创造了休闲的经济条件。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人们的价值观经历了从现代化到后现代化、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的变化,人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进行休闲,而在传统体育当中进行养生活动的开展,更是一举两得。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方式

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都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健身方法。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作为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不仅使人体的肌肉和关节得以舒展,而且有益于提高肺与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肌排血力,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五禽戏巧妙地把动物的肢体运动与人体的呼吸吐纳予以有机结合,作为我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功法的仿生医疗健身体操,五禽戏对后世的导引、八段锦,乃至气功、武术都有一定影响,不仅得以流传和发展,而且成为历代宫廷重视的体育运动之一。八段锦是一种在中国古明的健身方法,由八种肢w动作组成,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和气息调理。八段锦属于中国武术的一种,也有人认为是气功的一种。

五禽戏能治病养生,强壮身体。它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与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柔道相似。锻炼时要注意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做到外形和神气都要像五禽,达到外动内静,动中求静,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备的效果。

四、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识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种类繁多,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气功。就气功而言,其内容极其丰富,虽然锻炼的形式各异,但基本都具有“调身、调息、调心”三大要素,即通过姿势、呼吸、意念的调整和锻炼,达到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经络疏通、脏腑功能协调之目的。中国的体育养生方法多是围绕气的运行来设计动作,选择运用意念来调节“气”,使之处于最佳功能态。从锻炼的形式来看,大多是以静为主,甚至有些功法根本就没有外在的肢体动作,或即使有动作,但最后还要归于静态,这种特殊的锻炼方法极少增加机体的负担,是一种“储能”过程。

五、总结

中国体育养生方法以它独特的运动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实着人们的生活。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熏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体育养生方法对促进人的健康和谐发展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价值,是适合现代人练习的养生方法。

参考文献:

[1] 金红旗,孙亚平,郭兰,郭红,易剑东.从中西体育比较看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01).

第2篇: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

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环境的漫长斗争中,逐步建立起的对生命健康理论与方法的总结,无论是在国家政治、社会发展还是大众生活等各个层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弘扬和发展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在科学继承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大力推进其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可以发现,十七大报告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出了三个重要的途径: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和推进文化的创新。[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葩,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必将促进我国健康文化事业和相关产业化的繁荣发展。所以说,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必然成为高校健康教育平台构建的重要支撑。“中央7号文件”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是积极推动面向全体学生的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方针。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健康教育平台除了建立现代竞技体育特点的培养体系外,还必须充分考虑到体现自然属性的生命健康与文化传递等方面的内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渗透于人们日常起居、学习生活、健身锻炼、健康饮食、人际交往和情绪调控等诸多方面,对促进和提高广大学生健康水平可以起到极佳的作用。在高校教育环境下,运用现代健身原理、教育理论和系统科学方法,不断的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展开理论挖掘和方法创新,使其更具科学性和时代特点,继而实现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也实现了学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推动作用。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引入到学校健康教育,必然对学校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备带来深远的影响,也极大的丰富了学校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成为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高校健康教育引入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1.符合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人体科学论”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其所著的《论人体科学》一书中提出了“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和“人体科学”的观点;“人天观”是哲学对人体科学的概括和指导。我国高校健康教育新平台的建立,其核心价值应是通过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来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自然适应力和生存能力,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科学的服务于人体这个“开放的巨系统”。因此,学校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必然要遵循以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形成的“人天观”思想,从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来规划和设计具体的教育行为。那么,作为“人天观”思想重要组成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充分体现出人体的整体观、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观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高校健康教育体系完善的必要构成,为学校健康教育指导思想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根据,也极大的丰富了学校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

现实意义

(1)“贵人重生”体现了高校健康教育的根本夙愿

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贵人重生”,认为人乃“天地神明之统”、“生为第一”、“人命最重”。这种基于古代科学辩证观的思想强调的是“道”,即生命、物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充分体现了物质存在的本质和对生命的尊重。我国现阶段对学校健康教育提出的核心要求是“健康第一”,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为最终实现这一根本夙愿而服务的。所以说“贵人重生”的观点是指导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也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这一根本夙愿。

(2)“天人合一”引导高校健康教育回归自然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唯物主义思维观,《道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人类生存与天地之间,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在宇宙运化中得到自身的生发、运化和返归。从养生健身角度出发,表现为:人类生命过程要得到健康的延续,就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从人体脏腑、经络的本质机理出发,在不同的时节、环境下,通过适时的生理导引、饮食调理、提高道德修养等修炼之术,来达到人与天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应该逆天道之法则,违背人体自然生发之规律,追求人体机能的极致,急功近利,最终只能带来生命的损耗与透支。因此,“天人合一”的思维观,能够引导学校健康教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摒弃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使学校健康教育回归生命健康的自然本位。

2.传统养生术是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宝贵资源

“中央7号文件”对学校健康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即通过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观念;并使之掌握能保障其“终生体育”目标的健身知识、锻炼方法和手段。要实现“终生体育”的目标,使学生拥有自我锻炼能力则是问题根本所在,学校教育阶段必须要解决好学生走出校门之后的自我锻炼和生命健康需求。因此,这种自我锻炼能力应具备对自身健康状态的判断力、对健康问题的辩证处理能力,还应具备锻炼手段的科学性、有效性,锻炼方法的生活化和简单化等特点。只有掌握了这样的自我锻炼能力,才能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体状态。传统养生术内外兼修,身心并育,练养并举,练习方法简单易学,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能通过协调和激发人体的生理潜能,推迟或延缓人的衰老过程,实现延年益寿。将传统体育养生引入到学校健康教育中,其拥有的独特文化特质必将极大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形成。#p#分页标题#e#

对高校养生健康教育平台构筑的思考

要说明的一点是,关于平台构筑的思考,是在普通意义学校范围内进行的,不包括体育专业学校和特殊类别学校。

1.深刻理解“健康第一”理念,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健康学科体系

“健康第一”是指导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健康”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目标,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自我锻炼能力,以期实现人体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中,获得平稳、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健康第一”既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要实现以传统竞技体育为核心的学校体育,向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的学校健康教育的转化,就要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完备学科体系,全面系统的考虑学科建设的相关要素配置问题,将现代体育与传统养生保健有机的结合,并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提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健康教育时,传统竞技体育应作为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健身手段来出现,而不应成为教育目的。学校健康教育应以前瞻和发展的眼光,向广大学生群体提供系统科学的健身理论和知识,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简单易用的健身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以此要求来规划和开发出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健康理论体系、课程编制与开发体系、教学指导体系、师资建设体系、项目保障体系、效果评价体系等。根据学生的身体、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将现代体育知识、身体锻炼方法、养生保健理论和手段等,编制到各阶段的体育必修课、选修课、保健课及其他健康教育实践中,使学生在走入社会后,能够及时的对自我需求和健康状况进行准确判断,并有能力实施有效的自我锻炼。

2.教材建设应务实、创新

目标明确,功能健全,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而具吸引力的一本教材,是保证学校健康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教材应体现其教育性和导向性,即以促进健康为主线,以自我锻炼能力养成为基本目标。满足体育理论知识、技能技巧、锻炼方法、养生保健、体育文化等全方位的教育功能。在教材结构规划和内容选择上,要贴近全体学生,对现代竞技体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结合青少年学生特点,总结开发出行之有效的身体锻炼方法和手段,尤其注重集体项目的开发,使之更具娱乐性和趣味性,同时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养生保健内容是健康教材的重要组成,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形成极具教育价值,但对于传统养生保健术的引入,要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剔除迷信陈腐的观念和伪科学的方法,通过现代科学从新发掘、整理、提炼、创新出简单易用的健身原理和练习方法,使其更具生活化和时代特点。总之,实用教材的编制要展现其两个特性,即自我锻炼能力形成的显性教育和人格健全、文化传承的隐性教育。

3.师资队伍建设应着眼于知识的更新与职业能力的提升

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转变,必然带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既是历史机遇又是自我挑战。在原有体育师资教育体系下,“运动技能”取向的体育教师专业性定位制约了体育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与发展,人们评价一位体育教师是否“专业”,主要就是看其自身是否具有或曾经具有相对较高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对体育课程及其他体育教育实践的针对性设计与开发,缺乏职业能力。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转变,拥有如此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体育教师显然是不称职的。要改变目标要求与教师职业能力的不对称性,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职后教育来不断更新教师知识结构,补充和完善科学健身的专业知识与健身方法,尤其是将传统养生保健原理和手段进行科学加工,形成较完备的科学健身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加强现代体育教育理论、观念和技术方法的学习,特别是多学科横向研究能力的培养,对提升教师自我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极为重要。教师的职后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而不应是“阶段教育”,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在学校健康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结语

第3篇: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

传统体育养生学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也是许多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高校中的学位课程。

二、对提高传统体育养生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1.课前准备

任课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大纲、教材,仔细备课,备教学环节,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必须严格做到教学计划、内容、进度、目标的统一。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所以,通过激发学生对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兴趣来提高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益于师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系融洽的师生相互畅所欲言,学生会集中注意力,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2.根据学生能力的需要

(1)结合实习和工作

,现在许多体育院校的学生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比如在健身俱乐部里担任健身指导。这就要求我们所授的课程必须联系学生今后顶岗实习的内容,兼顾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向,结合专业实际,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多证书”制

健身气功项目现在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证和裁判员证。所以我们要采用“多证书”制,使职业证书进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同时规定毕业证书与职业证书同效等方面的措施。

3.多教学方法的应用

(1)音乐手段

本课程还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练习中可选择舒缓、柔和的背景音乐,提高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达到身心俱佳的目的。

(2)教学比赛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所学知识,需要不断重复练习,纠正其动作,但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若在正确的时间穿插教学比赛,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4.加强教师的师资培训

健身气功从2003年起就开始走进校园,经过几年的发展,除专业体育院校、中医院校外,已有越来越多的综合类大学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国家体育总局健身管理中心经常举行各类培训班,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业余进修,定期培训,以跟得上各院校发展的脚步。

三、结论

第4篇: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

关键词:传统武术养生 养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206-02

高等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阵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受到了必要的重视而进入了高校体育课堂,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引入武术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在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武术养生课却没能在高等学府中大放异彩,曾一度受宠的国粹受到了冷落,而舶来的跆拳道、空手道却成为大学生追逐的一种时尚。武术养生课拥有者自身固有的优势,高等学校开设武术养生课势在必行[1]。体育健身正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式,也是当代大学生追求的时尚。根据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指出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强身健体活动,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积极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精神,让学生学习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养生手段,提高自我的保健意识,了解养生机理。因此,在高等学校开武术养生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在高等学校开设武术养生课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心理模式、人生观、宇宙观等,在传统养生中都有集中的反映。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思想理论和健身养生实践被一代代地流传下来,特有的东方文化已经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和喜爱,作为高等学校学生,更应该继承和弘扬传统养生中的精神,为振兴中华,为健康和延年益寿服务。

1.2 内外兼修,和谐统一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养生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大特色。武术养生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来进行锻炼,这都十分有利于传统养生的普及和开展。人们通过锻炼,可以提高防病能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养生中的“动以养生”、“静能抑躁”、“心要常凝”、“形要小劳”等保健养生观点,体现了动静结合、练养相兼等全面养生的思想。传统的保健养生理论、思想、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强身健体,具有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1.3 培养优良品德,构建和谐校园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把“涵养道德”作为参加传统养生锻炼成败的关键。“练武先习德”、“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文化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强调习武要“仁爱”、“守礼”、“信义”、“谦让”,讲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厚、包容,以求人际和谐。而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的武术养生,一向重礼仪,讲道德,尚武崇德,强调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使尚武崇德相辅相成。“尚武”能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崇德”能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因此,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高等学校,传统武术可以大大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得广泛的大学生在参与武术养生课中得到教育,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学习生活方式,增强体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为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特殊贡献。体现了武术养生对自身品德的培养和锻炼,有利于育人育德。

1.4 有利于自我锻炼,培养热爱养生,坚持养生保健的健康观念

在传统武术养生课程中,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系统地进行传统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体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传统武术养生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参加传统武术养生是靠自己亲身去实践去体验和体会,悟其内在的意蕴之深、技巧之妙、意境之美。在不知不觉中,探索武术养生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和身心锻炼,充分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中。

1.5 拓宽高等学校体育发展领域,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武术养生在高校体育中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以地域性为特征的武术养生健身活动会逐渐成为推进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传统武术养生之所以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繁荣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高校武术养生活动面向的是以后走向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把传统武术养生思想溶于学生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其精华,就会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领域。因此,不断开辟高校武术养生活动的发展领域,对传统武术养生进行创新,是传统武术养生不断发展和繁荣的重要途径。

2 结语

综上所述,五千年华夏文明所培育起来的传统武术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瑰宝。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哲学健康理念。以及全身心健身及育人功能是其它体育项目所无法比拟的。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也是优秀文化的传承基地,理应有武术养生课的一席之地。武术养生课程在高校中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之内容,有效激活高校体育健康教学,而且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传统养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 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学校出版社,2008.

[3] 李旺华.武术与养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文勇,马爱民.中华养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科学化[J].搏击·武术科学,2007.

[5] 常继斋,张云龙.民间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推广的可行性研究[J].运动,2010.

第5篇: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养生;差异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100-01

一、引言

对生命的关注和保养,是人类诞生以来的一种本能,也是各个不同民族共同的主题。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中西方在其历史发展的历程中,由于各自的人文,地理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其中有关养生的思想也各具特色,因此采用养生延年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

二、中西方养生文化起源的差异

中国养生文化的起源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对养生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学说中的修身养性,养生延年,演练六艺,调养性情等产生了“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道家的无为和朴素思想产生了自然养生、内丹修炼、使气血、经脉通畅的体育养生理论,其实质是调整人体内分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以达身心气血平衡的目的。在中国,由于有大量文献记载和文物资料,所以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养生的发展历史。春秋战国时代,养生思想和养生理论已经很丰富。出现了儒家,道家和医家等不同的养生学说,《黄帝内经》明确提出精神调摄,起居养生,饮食养生,养生,导引按跷等方法;提出了养生的原则:适应自然,顺应四时,调摄精神,保养正气,节制饮食,固护脾胃,劳逸适度,不妄作牢,四时和序,起居有时,形神共养,协调阴阳,谨慎起居,调养脏腑,畅通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

西方养生文化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古希腊神话。埃及艳后克里奥佩德拉特别注重养生,平日饮食和生活起居都有专门的营养师为其出谋划策。除此之外,埃及艳后还特别注重皮肤的保养,不惜耗费巨资兴建“香膏花园”,提取天然植物精油护肤、饮用,以保持容颜不老、香气袭人、倾国倾城,而这也使得安东尼、凯撒大帝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西方虽没有一个与中国的“养生”可以完全对译的词语,但西方人同样从古代开始就有保养身体的方法和对待生命的观念。从《希波克拉底文集》到基督教《圣经》,从古代希腊哲学家到现代西方百姓,都有丰富的对人体生命的论述和保身体的方法。

三、中西方养生观念的具体差异

东方养生观在于崇尚自然。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基础。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要随着四季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调整,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体自身的平衡。中医养生还注重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中医强调其一,培养元气。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会气阻伤身。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养元气。其二,安静通气。每天白昼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使全身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其三,心平气和。中医认为,与内脏有直接关系,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暴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弱脾胃。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其四,宽胃养气。人类依靠肠胃以消化和吸收营养,宽胃养气十分重要。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其五,长啸舒气。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小调,可舒畅心情,排除杂念。

西方养生经过多年的科学验证,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养生观念:想健康长寿,务必动用“保、活、转、参、睡、调、听”这七个字。“保”即保持大脑的活力,用进废退。中老年人要多用脑,如坚持读报看书,绘画下棋,培养各方面的兴趣爱好。研究表明,一个经常用脑65岁老人,其脑力并不比不爱动脑35岁的青年人差。“活”是指活动手指。俗话说心灵手巧,经常活动手指,做两手交替运动可以刺激大脑两半球,有健脑益智、延缓大脑衰老的作用。“转”即转换不同性质的运动。在较长时间的单调工作或读书、写作后,应及时转换另外不同性质的活动,使大脑神经松弛而不过分疲劳,使脑力保持最佳状态。散步、做体操等是较好的转换活动方式。“参”即参加社会活动和体育活动。结交年轻朋友,以接受青春活力的感染,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脱离孤僻的生活环境。积极有趣的体育活动,可促进疲劳消除,体质增强,身体更健康。“睡”即睡好觉。保证睡眠充足,中老年人要学会有规律地生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一天有8小时的睡眠时间。“调”是调节饮食。做到粗细混杂,荤素搭配,兼收并蓄,多吃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红枣、牛奶、豆浆、蛋黄、桑葚、芥菜、芝麻、胡桃仁、百合、猪脑、猪心、木耳以及大部分蔬菜水果;少吃些动物脂肪和含糖类食物。“听”即听优美动听的歌曲。优美的旋律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欢乐感觉。

四、结语

东西方养生都是在自然中寻找养生的办法。两者都是希望通过某种手段,使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更长寿、更快乐。如何能正确、有效地养生并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专利。世界各地在养生上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和渴望,都是希望通过某种手段来达到祛病、长寿的养生目的。今天,我们在研究和探讨养生的意义时,不可忽视先人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对后人的影响。珍惜生命,关注健康,已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继承古人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用科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指导现代人们的养生观念,达到强身键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小华,蔡艺.《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窥探[J].宜春学院学报,2006,28(2)130-131.

第6篇: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

关键词:传统体育 现代体育 健身

1.前言

健身,就是使身体健康。达到健身的目的,就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那就是健身方法。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就是增进健康的具体方式。首先,看一下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发生发展机制的文化类型,她与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流行的世界体育有着极大差异,具有古朴、自然、轻松、和谐及生活气息浓厚、娱乐色彩浓郁等特点,是当今体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基本内涵是继承和沿袭原有的精神文化。”因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在中国近代之前产生发展、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留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主要包括武术、导引术(气功)、民俗民间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2.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传统健身方法

2.1.1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武术具有如下特点:

㈠武术具有攻防技击性

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特征。这也是最能体现体育的本质的属性,武术的攻防技击动作构成了最基本的身体活动,这一特点体现了通过从事武术活动,来锻炼身体,增进身体健康,提高人体生理的适应能力。

㈡具有内外合一,形身兼备的运动特色

“练习武术既要讲究动作的形体规范,又要求精气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2这里说的内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气息运行;外为人体手眼身步的动作。内外合一就是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意识、呼吸和动作协调,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武术作为一中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进曾中以哲学为理论依据,追求艺术审美的的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

武术的作用:

㈠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

㈡提高防身自卫能力

这两点作用与武术的第一特点相对应。长期从事武术锻炼可以增进身体健康,提高人的身体素质。

㈢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

武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良传统。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人的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这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㈣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

武术运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人们通过欣赏武术套路和散打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激励。人们“以武会友”,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2.1.2 导引术的特点与功效

导引术是中国传统养生术和体疗方法之一。它以肢体运动、呼吸运动与自我按摩相结合,以强身健体、治疗疾病为目的。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导引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特点鲜明、博大精深的体育养生和医疗体系。

导引术的特点:

㈠运动养生观念

导引术主张用通过身体运动来健身治病,有西方学者将导引术称为“古老的中国体操”。

㈡身体运动、呼吸运动及自我按摩相结合

与发源于西方,且以身体运动为本质特征的现代体育相比,中国传统导引术不仅强调身体运动这一体育的基本属性,而且主张将身体运动、呼吸运动、自我按摩三者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了与西方体育和现代体育迥然不同的健身理论与方法体系。

㈢养生治病功效明显

古代养生家认为,导引术是最好的健身手段,也是其他以心理修炼为主体的养生术的基础:“凡欲胎息服气,导引为先。开舒筋骨,条理血气脉,引气臻圆,使气存至极,力后见焉。”

导引术的练习原则:

㈠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在导引术运动属性的前提下,不能忽视其“动静结合”的一面。与现代体育运动突出竞争、刺激、力量、速度、大运动量不同,中国传统导引术强调缓慢节奏、精神安逸的轻松运动。

㈡以内为主,内外兼修

导引术的基本方法是肢体运动与呼吸运动及自我按摩相结合。这种养生理论决定了导引术“内外兼修”的特点。这里的内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包括精神、脏腑、经脉、气血等;外为人的形体与运动能力等。导引术更注重“养内”与“养外”相结合,实质就是通过导引术锻炼来提高人体内部精神、脏腑、血脉等内环境系统水平,进而促进人体整体健康水平提高。

2.2 西方体育

现代体育有西方发展而来,西方体育源于古希腊。在雅典城外的阿波罗神庙的墙上铭刻着古希腊哲人的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体育,就是人类认识自我的一中方式。”3可见,这种认识体现了古希腊人把在参与体育的竞争中获得胜利作为肯定自己的一种非常理想的方式。他们寻求在体育竞技过程中的力量和欢愉的刺激。古希腊的田径比赛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前身,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追求发掘人的最高潜能,就是在竞争中追求最高胜利和荣誉,来证明自己是最优秀的。

与现代体育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古希腊为源头,产生于欧洲大陆的现代体育更注重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外在形体,通过各类训练与比赛,促使人的力量、速度、协调、灵敏、耐力等运动能力提高与形体健美。相比之下,中国传统体育基本不是以发展人的肌肉力量与运动能力作为目的,而是将促进人体内部生理水平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心理水平,最终达到益寿延年的养生目的。

第7篇: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

一、各家的体育思想   

1.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体育思想。儒家思想在体育活动中强调思想以礼、义、仁为核心,在六艺之教中强调礼乐的教育,强调文武并重。孔子主张一种中庸的均衡论,反对过与不及。因此,他求文的同时也求武,要求文武兼备,是治国的根木法则。他所追求的形象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反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在孔子思想中,仁,武二者并行不悖。武是行仁的前提,仁是行武的归宿。形神兼备,以体养生。荀子从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人的身体是一切精神活动和形态活动的基础,他说:“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和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天官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就是说要由感觉器官接触相应的物体,才能得到知识。由此,荀子做出“形具而神在”的结论,认为有了身体才产生精神活动。荀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这种唯物主义的身心观是很宝贵的。   

2.道家道法自然的体育思想。道家道法自然,无为无欲。“道法自然”“冲气以为和”“道生一”“‘子静笃”对体育养生学说,对人与自然一体、身心融人自然的整体思想观念,有过很大的影响。其强调道法身心,导引养生。庄子的体育保健养生观强调养生、治身。顺其自然,‘子中为常。以巧斗力,导引养生。庄子谈养神养气之道,庄生晓梦,要动静结合,顺乎自然法则。一方面要静,要顺乎无为;另一方面又要像宇宙运行那样生生不息自然有规律地运动。这种动静结合的养生、养神养气的思想主张,在中国体育思想历史上是别具一格的。   

3.墨家尚力的体育思想。墨子说:“今人固与禽b鹿蜚鸟贞虫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以力可以强身,奋力有助于劳作。墨子进一步地揭不了人类必须通过劳动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原则,重视尚贤举能和军事体育思想,强调形与神、生命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4.兵家技击、攻防的体育思想。《汉书艺文志》把兵家思想分为“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的兵权谋思想家、  “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的兵形势思想家、“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为主的兵阴阳学派学术思想家,强调武艺训练和体育锻炼的兵技巧思想家四类。《孙子兵法》写道:“兵者……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技击战术关系到战争双方的胜败,所以人们必须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设计。这就是兵家思想中透露的体育文化。   

5.医家的养生和体育结合的体育思想。大禹独特的健身方法“禹步”在唐代著名养生家孙思i}的《千金翼方禁经上篇》上有所记载,《千金翼方》中对“禹步”有详细的总结和介绍。《黄帝内经堤我国传统医学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中记载的散步、导引、按跷、吐纳、冥想等运动方法充分体现了运动养生的内容,《黄帝内经》的理论核心整体运动观是运动养生的尘桌。  

 6.阴阳家阴阳对立统一的体育思想。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是战国后期以齐国人邹衍为代表的学派。阴阳学派把古代流传的“阴阳”与“五行”学说融汇,用来推演和解释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自然发展变化,预测社会的废兴存亡。以《周易》为例,《周易》的研究重视对人的关注,重视生命的运动与规律。这一点在我国养生思想发展历史上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周易系辞》这样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翁 ,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它认为天地万物动也、静也,人们养生必须结合动与静,这就是《周易》所强调的“动静有常”的思想。《洪范》中的五行说与人的“五福”“六极”充分体现了体育文化养生的思想。   

二、社会尚武思潮与娱乐体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动荡征战时期,是文明大繁荣时期,武力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如此一个国家武力、学术思想的强弱就成为决定其存亡的关键因素。尚武思想是推崇武力、强化体魄。尚武意味着对武力的保持和延续,在武装对抗中获得新生,把征服和武力当作一种信仰,这是当时社会一种普遍现象。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存在着文物兼治,以文效天下,以武平祸乱。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崇尚武力已成为一种时代风气,武力被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境地。尚武思潮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   

2.娱乐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人类对体育娱乐的追求可以追溯到体育起源之初。先秦时期体育娱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一个主要成分,在社会进程中,形式不断丰富多样化。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为了生存进行狩猎和采集。在抵抗自然维持生存的状态下,他们走、跑、跳跃、攀登、爬越、掷远,射箭,体育便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昌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阔而滞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这就是人类木身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抵御疾病、保健强身的方法。在这个“舞”的过程中就存在着自娱和他娱的娱乐性。  

第8篇: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

【关键词】八段锦;文化内涵

A Probe into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of Ba Duan Jin

YANG Hong-guang, WEI Zhe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zhou University, Zhen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After a profound analysis into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a Duan Jin for the first time by means of consulting documents and literature, we find that Ba Duan Jin is rooted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aoism, Confucianism, Buddhist culture, and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Ba Duan Jin, Culture connotation

八段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气功导引功法,体势动作古朴高雅,有坐八段与立八段两种功法。坐式八段锦注重凝神行气,立式八段锦强调形体练习。八段锦流传已近千年,具有良好的健身功效,而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健身方法,它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拟对八段锦的文化内涵作以探析。

1八段锦哲学基础分析

吴正耀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哲学基础及其独特的风格》一文中指出,“从科学发展史的视角来看,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都必须运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所运用方法的性质,对于所产生的理论特点和风格,往往又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不断地吸收和运用许多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概念来阐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中的一系列问题,如运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等。”〔1〕八段锦功法有着中国传统哲学的鲜明印记。

1.1 气一元论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构成了宇宙的本体及规律,气化生万物,人的生命运动的本质也是气的变化。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据此,古代养生家们多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根,活力之源,都注重养气和补气。

坐式八段锦功法口诀多次提到行气:“龙行虎自奔(液为龙,气为虎)”、“闭气搓手热(以鼻引清气,闭之少顷,搓手令极热,鼻中徐徐乃放气出)”、“尽此一口气(再闭气也)”、“想火烧脐轮(闭口鼻之气,想用心火下烧丹田,觉热极,即用后法)”、“左右辘轳转(俯首摆撼两肩三十六,想火自丹田透双关,入脑户,鼻引清气,闲步顷间)”等,十分重视行气、闭气、放气等环节;十六段锦法(坐八段的一种功法变形)也提出,“凡行导引法,常以夜半及平旦将起之时为之。此时气清腹虚,行之益人”、“ 以两手相叉,虚空托天,抑手按项二十四。(此可以除胸膈间邪气。)”、“以两手心掩两耳,却以第二指压第三指,弹击脑后二十四。(此可除风池邪气。)”等,注重培育“清气”、去除“邪气”;十二段动功(坐八段的另一种功法变形)功法提出,“摩夹脊穴十一:此穴在背脊之下,之上,统会一身之气血,运之大有益,并可疗痔”,注重全身气血之调和。八段锦功法对气的重视,是“气一元论”思想影响的具体表现。

1.2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是建立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之上的,包含了朴素辩论法的思想。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易传·系辞》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国古代文化几乎随处可见阴阳哲学的踪迹,其影响深刻而重大。

坐式八段锦功法首先要求入静,但入静不是静止不动,叩齿、咽津、鼓漱、运气、火烧丹田等是内动,鸣天鼓、撼天柱、摩后精门、左右辘轳、叉手托天、攀足等是外动,最后,仍以静结束。整个行功过程,动静结合,动为阳,静为阴,在功法中,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作用,这样才能最终达到“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迍”的功效。坐八段重视动静结合,正是受阴阳学说影响的一种具体体现。

2八段锦与道教文化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 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的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道教就没有八段锦。通过八段锦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最早记载坐式八段锦完整功法的《修真十书》是道教重要的经典典籍,而古代八段锦的习练人群也以道士或道教信徒为主要群体之一,八段锦最初应是作为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而萌芽、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又定型于道教的典籍之中。

第9篇: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对武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进行分析,以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武术、了解武术,进而喜爱武术,并且愿意为武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扬出去。

在当今东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和交融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国粹的武术其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2008年的奥运会,多少国人希望武术能借此东风走进奥运赛场。

1武术的内涵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是一个永远处在变化中的动态的概念,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它具有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养生修性、竞技比赛、娱乐观赏等功能,是一项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从而激发练习者的兴趣。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武术运动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临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

2武术的社会功能

2.1武术文化价值功能

2.1.1武术的哲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和谐”观念无疑是对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关于“和谐”的观念是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作为起点,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继而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才能不破坏“自然的和谐”这种由内而外、由人到自然的和谐,恰恰体现在武术的技术范畴里,而且贯穿始终,诸如上下相合,内外合一,“眼随手动”、“目随势注”,讲究“六合”;而躯干与四肢相合的“身法”,表达了周身和谐的高度境界。

2.1.2武术的教育性

在当代社会中,经济的发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物质利益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武术作为文化教育的一类,它具有十分独特教育功能。首先,武术教育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可以开发智力、充足精神,对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具有十分积极影响;其次,武术教育具有培养、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的功能;再次,武术教育具有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功能,这对于适应当代高竞争社会,增强生存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武术教学就是修炼学生思想道德作风、处世哲学的过程,更是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改造过程,这种内外双修而以修心为先导的思想观念更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导价值。

2.2武术的技击价值功能

武术的源起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人们为了生存而与猛兽进行搏斗,逐渐练就了击打、闪躲等格斗技能,而且创造了尖锐锋利的生产工具,并具有使用利器与兽搏斗的本领,这些技术孕育了武术技能,为武术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原始社会崇尚勇敢精神,每个猎手也同时是战士,手中的工具也就是武器,勇敢的战士成为一种社会的荣誉和人们的渴望,为武术的产生准备了精神条件。

2.3武术的健身与医疗保健康复功能

2.3.1武术的健身功能

人类在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的同时,自身的运动机会却越来越少,导致了所谓的“文明病”的发生,大部分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开始关注武术。武术以其特有的健身功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武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养生学、医学的诸多精华,大大扩展了武术的健身价值,认为“形要小劳,无至大疲”。实践和科学实验也证明了武术的健身价值,武术对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人体机体的适应与免疫能力、延缓衰老都具有特殊的功效。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武术健身事业,力争普及武术健身功能,促进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2.3.2武术养生与医疗保健康复功能

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锻炼。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即不仅要进行外形肢体运动,还要善于养内,运气调息内守心神,使内在的气血和顺、精气充沛、情绪稳定,从而达到身心健康。武术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起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作用。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独特的练功方法,它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其原理是武术能激发患者的内在机制恢复正常,从而不治而愈。气、血、精、津是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其具体表现。气、血、精、津旺盛,人体就健康。

3结语

武术本身具有的价值远远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其潜力是巨大的,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发扬光大。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武术应该更好地发挥它本身价值为社会服务。武术教育可以起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武术练习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通过观赏武术表演,不仅能够加深对武术的认识,而且还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1.《武术理论基础》、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

2.《民族传统体育概念》、张选惠、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3.《中国文化概念》、张岱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