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计划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调研工作
以新课程为导向,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把握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要注意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总结推广经验。本学期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于3、4、5月期间开展1次集中调研活动,要特别关注农村地区、基础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以及高中课改样本校。适时开展对课改教研工作的调研。本学期继续选择部分区县与市教研室联合进行教学、教研指导活动。使美术学科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小学将于3月、4月进行两次调研活动,初中3月将进行一次课改调研活动,高中将于4月下旬进行一次课改调研活动。 调研紧紧围绕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和美术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全力推动高中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初中教学评价研究,继续小学课程改革专题研究、总结、推广工作。协助本室与北辰区教研室共同指导普育小学的美术教学指导工作。
2、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做好本市小学、初中、高中的暑假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本着把培训工作融入教研工作中的思路将举办一些培训研讨会,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大力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
3、总结小学、初中课改经验推动高中模块开设工作
认真总结小学、初中课改的经验,结合本市高中学段进入课程标准实验的情况,重点解决教学评价和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将举办一次小学“一节好课的标准”研究的讨论活动;举办一次初中课改课堂评价的研究活动;将于2012年5月下旬在区县举办一次高中课改模块教学研讨活动。协助大港区搞好本学期4月份举办的“大港区小学六年课改总结活动”。本学期计划举办两场市级小学美术学科高效教学系列研讨活动,并做好总结工作。本学期计划举办一次市级小学美术学科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并做好推广工作。
4、加强学科德育的研究与指导
学习研制美术学科德育指导意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推进学科德育。
5、研制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积极进行小学、初中学段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研制工作。修订高中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适时下发。
二、课改专题的研究工作
6、作好美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专题研究工作,本学期组织两次全市课程资源开发专题研讨交流活动。
7、做好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天津子课题的总结推广工作。
8、作好区县小学、初中学科专题及综合课题的管理、指导工作。
9、作好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与阶段性总结工作和结题准备活动。
三、做好美术学科教研、服务、指导工作
11、继续学习贯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法规》,推进各区县的学习和贯彻。全面落实我市《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教学改革的意见》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和要求,并将其列入学科日常教研工作。
13、认真研究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校本教研形式,带动美术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形成在一定文化基础上的校本教研模式。
四、做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与指导工作
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坚持作好美术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工作。结合小学、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机遇,进一步开展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创新研究活动。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示范性的教学案例,以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努力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2012年4月编写完成高中美术教学案例集。
五、中小学双优课评比工作
认真作好中小学双优课的评比准备工作,作好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的内容。
六、研信息化建设
14、加强学科主页的建设,不断完善调整学科主页的内容。充分发挥OA网在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中的作用。
一、 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常态教学研讨,提高教学质量。
2.优化教学常规管理,实现有效做功。
3.开展主题科技活动,创建校园特色。
二、情况分析
1.教研组概况
本组共有七位成员,大多数是多年任教科学的老教师,全体教师责任心强,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组内教师能积极交流讨论。个别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理解还不到位,课堂教学能力和调控能力还需加强。
2.相关设施说明
目前,我校有两个科学实验室,都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两个小仪器室,实验器材比较齐全,为科学教学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硬件保障。仪器室有专人负责,但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实验仪器的管理还不是很科学,从而影响仪器的有效利用率。
3.师徒结对
培养对象:周照明 指导教师:陈建秋
四、研究专题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的教学成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本学期我们科学组研究专题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拟定从全册和单元、远期和近期的高度出发,认真把握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五、学科竞赛
1.开展3-6年级学生科学知识竞赛。
2.参加全国小学科学教师论文和学生小论文竞赛。
六、具体工作内容和措施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读懂、读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专题性的研讨,引导教师吃透教材,全面把握教材编写意图。要求每人每学期经常翻看专业报刊杂志,开阔视野,努力把握教学方向。
2.加强教师业务进修
定时、定点、定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组活动。利用每次活动,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努力提高每节课的效率和质量。高度重视科学教师的理论创新,积极撰写教后感,反思教学得失,切实提高教学水平。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项教学活动,借鉴先进经验,争取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讲究备课的实效,深入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注重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科学研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形成自主的科学态度,发展科学素养,织学生参与科学实验与科学实践。平时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加强后进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4.开展主题科技活动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须同学科的整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老师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学研究活动。重视科学课教学的拓展延伸,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撰写科学小论文,辅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和小发明的实践,处理好科技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七、教研活动安排表
月份
活动内容
9
1.召开教研组开学工作会议,讨论制定本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2.任课教师制定本学期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3.组建“科学俱乐部”社团
4.制订本组校本培训方案
5.承办莲都区小学科学集体备课会
6.参加丽水市小学科学教坛新秀课堂教学风采展示活动
10
1.开展“我爱乒乓球”主题科普活动
2.实施校本培训方案
3.参加莲都区小学科学教师团队研修活动(一)
4.常态教研活动和教学常规检查
11
1.组织参加全国小学科学教师论文和学生小论文竞赛
2.实施校本培训方案
3.参加莲都区小学科学学科专题研训活动
4.常态教研活动和教学常规检查
12
1.组织3-6年级学生科学知识竞赛
2.实施校本培训方案
3.参加莲都区小学科学教师团队研修活动暨学科基地展示活动(二)
4.常态教研活动和教学常规检查
1
1.开展期末复习研讨、命题工作
2.总结学期工作,做好资料台帐整理工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一)国外小学科学学科学习笔记研究现状。美国小学科学教材的学习笔记主要是体现在教材的设计上,它通过细化教材,将指导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详细体现在教材的安排中,让学生可以根据教材设计的活动,清楚地了解探究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同时,从科研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体会科学家进行每项“科研”的全过程,从而更有效地掌握各项技能。而日本小学理科课程学习笔记主要是以卡片形式呈现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可根据卡片,详细系统地记录自己的学习体验,以便教师能够更准确的支援学生活动。(二)我国科学学科学习笔记的研究现状。从2001年开始至今,我国已经有七套小学科学国标教材。吉林省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与教科版教材相适应的《科学学习实践活动与评价》手册。此手册在内容上与教科版《科学》教材一一对应。呈现方式是以装订成册的手册方式,每一课需要学生填写的内容很多,增加了学生的书写负担。而且教科版《科学》教材还在不断更新改进当中,这种装订成册的方式不适应教材的更改,比较死板,但是对我们学习笔记的开发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二、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及价值
(一)有助于体现“面向全体”的课程理念。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它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学习笔记旨在为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提示追求探索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支援帮助,从而为学科活动提供载体,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和体验。因此,推动学习笔记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全体参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二)有助于推进个性化教学研究进展与学科发展。在个性化教学初步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习笔记的前身--学习卡片是推进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有效媒介。不同种类的学习卡片在个性化课堂教学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如学习指南卡、提示卡、提高卡、计划卡等等。科学学科学习卡片确实推进了学生对科学课的认知,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学习笔记则是在学习卡片基础上的又一提升,它将原来已经完全设计好的、固定的学习卡片发展成为允许学生广泛参与、自主设计的“率性”学习笔记。因此,学习笔记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更好的开展科学学科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学校“率性教育”的教育理念。(三)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课程各项目标的实现;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应包括对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考虑采用多种方式和多个主体的评价方法。本研究拟开发的学习笔记类型有知识点概要类笔记、实验计划类、实验记录笔记、汇报类笔记、学生自我评价类笔记等,结合评价类笔记,有助于实现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时机全程化,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三、研究展望
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小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进行知识传授。小学实验观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有效展开探究的基础,因此小学科学观察和实验教学十分重要。但是,调查发现。我国目前小学科学观察和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小学科学观察和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就从加强导师指导、明确实验目标等环节研究加强小学科学观察实验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科学观察;实验教学
1问题引入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被放在更高的位置,作为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的重要环节,小学科学观察和实验教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科学观察和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针对某一问题有计划的展开实验并收集数据、探究实验原理的课程,具有学生参与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调查发现我国小学现阶段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诸如科学观察不够贴近生活,学生对实验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观察些什么,老师对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较少,试验后学生收获不足等。本文就将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加强小学科学观察实验教学的策略。
2现阶段小学科学观察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科学观察不够贴近生活:严格来说,科学观察和实验教学是两个有区别的教学项目。实验教学要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针对某一问题有计划的展开实验并收集数据、探究实验原理的课程,对于学生全程性参与要求比较强;而科学观察教学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到实验室参与实验过程,而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或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即可。但是目前大多数小学科学观察课程在普通课程中引入较少,学生科学观察的内容也不够贴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难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
2.2实验观察目的不明严重影响实验观察教学效果:实验观察课程由于其参与性较强,学生实践性较强,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少的特点,一直是学生兴趣较高的课程。但是目前小学科学观察和实验教学的实验流程大都缺乏科学设计,学生虽然有很高的实验观察热情,但在实验过程中却普遍存在不知道该怎么做,应该观察什么的问题。实验观察课程变成学生娱乐过程,每个实验小组都在按自己想象进行实验操作、操作完就无事可干的现象时有发生,难以起到通过实验让学生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探究的效果。
2.3学生实验观察操作缺乏有效指导的训练:实验观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科学发展至今,实验操作流程和实验操作技能已经相当规范,这一方面是为了保障实验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保障实验人员安全的考虑。但是,目前我国小学生普遍在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之前缺乏必要的实验技能培训,导致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不规范,数据画面记录不准确。学生这种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规范流程的缺乏,不仅导致了实验结果往往不够准确,而且很可能对学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更不利于培养学生日后的实验观察习惯。
2.4实验收获比较单一:科学观察和实验只是研究手段而不是研究目的,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最终价值在于运用实验数据和实验观察结果探究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发现观察结果的问题。而且新课程标准体系实施以来,也对学生这种自主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小学科学观察和实验教学的教学重点仍然仅仅局限于实验过程本身,很多学生以为实验操作结束后整个实验过程便也结束,不能展开有效的合作探究,实验观察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全面发挥,学生探究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3加强小学科学观察和实验教学的策略
3.1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组织科学观察:现实生活是科学问题的重要来源,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其最初的问题灵感都来自于日常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观察和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使学生掌握高深的科学理论,而在于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培养科学观察的能力。因此科学观察内容的选定最好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体系下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必然要求,例如引导学生观察种子发芽,从而探究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教学也能有效调动起学生兴趣。
3.2明确实验观察目的,加强实验观察教学情境和流程设计:在开始实验之前,老师必须制定科学的实验流程,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每一步该做什么如何进行操作,实验最后的目的是什么,观察和记录的重点是什么,如何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既保障记录效率又保障重点数据内容不遗失。科学实验观察教学除了加强流程设计以外还要加强教学情境设计,最好以问题引入实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3.3培养学生基本实验素养和实验习惯:另外在实验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实验规范培训,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实验技能,按标准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保障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学生的人身安全。例如,在进行生物类实验之前,要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显微镜操作,如何进行临时观察标本的制作,如何安全放置盖玻片等等;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前,要让学生明白电路实验操作的基本安全规范,天平使用的基本方法等等;进行化学类实验之前,要让学生清楚实验中涉及到的药品试剂,其化学特性,掌握水浴加热法,如何安全加热试管,如何安全添加试剂,如何在天平上进行称量等等,并对可能出现的突况进行必要预案。在实验中,老师要加强巡视,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加以指正,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
3.4开展合作探究深化实验观察收获:实验课程的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总结实验设计和操作的不足之处,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探究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使实验操作和科学观察课程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在探究形式上,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术合作能力。
4总结
科学观察和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开展必须正视问题,加以改进,提升科学观察和实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仕彪.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之我见[J].学园:教育科研,2013(09):174.
[2]解安年.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效率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80-81.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科学教学 运用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方式逐渐被质疑,而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逐步建立起来。通过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构建合理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在探究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中,人们发现思维导图因其直观和形象等特性,能够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建立清晰的思维框架,并产生记忆。对此,本文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进行思维导图融入教学的研究。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被英国的东尼·博赞学者提出,将思维脉络通过物质化、实体化的形式画出来帮助人们理清思维。初始的思维导图像一个“米”字,由一个中心概念而不断地向四周拓展和延伸,使整个思维脉络清晰了然。它与传统的单线程笔记式的记录方式不同,更具有形象性和脉络性,与教师课程目标设计中的课堂知识结构图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比知识结构图更具灵活性和自由性,而知识结构图却只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砌。也就是说,在进行现代教学时,应用思维导图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多元化,并帮助学生更自主地进行问题的分析、计划的设定及方案的实施等。思维导图应用在现代教学中,其具体的应用步骤有:选定核心主题、制订相关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及检验成果。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思维导图
现代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课堂的开放性,因此在教学中融入思维导图教学方式时,应该时刻注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课堂开放性的建设。
(一)围绕课堂知识中心,帮助学生选定核心主题。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在新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守旧思想观念,不肯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思维导图融入课堂教学中,一般认为在选定教学主题时,应该由教师帮助学生确定主题,再由学生进行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使学生在培养主观能动性时,仍缺乏其能力的全面性。因而,从教学的一开始,教师就应该将教学的大权交给学生,自己应该处于辅导的地位,在学生迷茫时进行指引。在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下,学生会逐渐掌握选定核心主题的方式。具体的核心主题选定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具体如下。以苏教版的小学科学中《养蚕》一课为例,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先让学生欣赏有关养蚕内容的课件、图片和视频,教师粗略地讲解课件的内容或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讲解音效,让学生粗略地知道本堂课的内容与养蚕有关。在这个慢慢欣赏的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欣赏方法。随后,教师会提出课程核心主题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分析,最终进行课程核心主题的设计,进入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是自主进行,无论是目标的设定还是核心主题的选定。无论学生目标设定得是否正确,核心主题选定的是否合理,这个过程中,学生都认真参与了思考,因而课程内容就比以往传统教学的传授式、灌输式的方法更深入学生的内心,促进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辅助地提出一些问题。譬如蚕从生到死要经历多少次的进化过程?每个进化过程有没有什么不同?每个进化过程的行为是怎么样的?教师提问时需要围绕核心主题。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分析确定课程的主题是“蚕的一生”。对于没有抓住主题的学生,应该帮助他们分析没有抓住主题的原因。
(二)分组进行思维导图计划的制订。
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只有思维不断强化和提出才能加深知识的记忆。而进行分组讨论,制订思维导图的绘制计划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反复的探讨和分析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理清学习脉络。此外,在思维导图的制定过程中,可分为初始制定和复制定。初始制定是学生根据分组探讨和分析制定出初始的思维导图,其准确性不确定。复制定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课和教师的协助分析制定的思维导图,其准确性可以确定。而初始思维导图的制定,是学生对课堂内容初始的认识,存在缺陷。随后,教师根据思维导图制定的缺陷性和错误性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可以更有针对性,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复思维导图的制定,是教师对于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回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传统教学中,在课程内容的总结和回顾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一般不容易集中。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学习内容,因而不会参与到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总结当中,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解决的一个难题。但因为前期思维导图制定存有缺陷性,学生为了自主地发觉错误,便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并加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三、结语
传统教学以教为主,现代教学以学为主。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教师的辅助和指引,逐步树立正确和放射性的思维方式,掌握学习方法的要领。
参考文献:
[1] 吴永辉,孙碧琴.思维导图促进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2(21).
我们认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针对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急待解决的问题,联系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实际开展教学课题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设计至少可以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选题指南
1、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研究
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优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课程现代化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改革普通高中课程适应办学模式多样化的研究。
2、教学论研究
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方法论的实验与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各种教材(特别是地方教材)应用研究。
3、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
计算机辅助(整合)学科教学研究;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研究。
4、教学管理研究
学科教学评价研究;教师工作评价研究;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研究。
5、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研究;儿童潜能开发研究;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研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6、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教育现代化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目标要求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及途径的研究;先进教师选拔与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的前期论证
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1)明确研究方向;(2)周详研究计划;(3)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
总之,通过教育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
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是完成八个要素的推敲,它们分别是:
1、课题名称的确定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准确性,
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一般由三个成份组成:主题词、定语和有关技术说明。例如:南京市教研室承担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三期)重点课题“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立项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其中主题词“导学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定语“初中”和“语文”,技术说明“教学模式的研究”,名称醒目,准确,一目了然。
2、目的的论证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目的是以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单元为依托,以学习方法指导与实践为主线,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的一种开发性的单元教学模式。其理论价值是以构想体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习心理学,系统论整体性原则,建构主义等为支撑。其实践意义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背景论证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语文学科的地位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责任和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二十多年语文单元教学模式的背景,我国语文教学中接受式教学、分析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模式几乎一统天下,长期陷入“高投入低消率”的怪圈,语文教改不从宏观上着眼,仅仅停留在一技一法的改革上显然是不行的背景。另外,借鉴了河北省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念和构建的“一体两翼”(“一体”指课堂教学,“两翼”指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环境)的框架以及宜昌市开展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课题研究的成果,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加深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
4、基础论证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除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以外,还包括课题组的工作环境情况等。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成员均是南京市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另一方面是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二期)重点课题“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深拓宽的。
5、内容设计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八课型”,“八课型”也就是子课题。“八课型”是指“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回读课”“延伸课”“活动课”“
作文课”“测评课”几个部分,每一个课型均有学校课题组分别研究形成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模式)。最终构成了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主体内容。
6、步骤设计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
7、方法设计指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
8、成果设计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集(教师和学生)、教学案例集、制作(光碟、教学具)等。
三、中小学教学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怎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怎样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2、科学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
3、过程性原则
学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影响,引导或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向教育者预期的目标转化的过程。教育要求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成为他自己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不是在研究室里查资料,一蹴而就的。
4、合作性原则
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
5、推广性原则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实验评价
小学科学课是科学启蒙课程,能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是亲身经历、探究实验。科学探究实验是重要的认识自然的方法,是科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创新能力的要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的环节。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呢?
一、科学准备好课前的筹备工作
1.教师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熟悉教材的内容,明确实验的目标,做好实验器材的准备,课前教师要先做实验,心中有数,做到实验设计科学有效,全面参与操作,选择好的实验方案,制定操作的细节,科学设计好实验。演示实验器具要可以让学生参观,实验现象清晰。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让自己的行动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教师严格按照实验要求操作实验,讲解顺序,注重严谨性,帮助学生养成好的科学实验的习惯。
2.学生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内容,保证学生搜集好第一手的资料,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测量、记录、统计,绘制统计表等。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前先进行思考行动的计划,重视大胆推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制定实验的步骤,选择科学合理的办法,准备好一定的科学器材,设计好科学的表格,设想好安全的措施等。
二、知道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的任务
实验不能没有目标,随心所欲,实验最终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教会学生发现规律、理清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规律。学生在观察实验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明确地指导,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观看,要重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内容。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官去观察。教师要提醒学生用眼睛科学地看,注意微小的地方,细小的变化,用手触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借助工具观察等,科学地做实验,科学地感知事物,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性,重视从实验过程和表面现象中获得科学知识。
三、重视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有序性
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保证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因此,在科学探究前先建立合作的小组,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不同的学生分别分配在一个组内,组成4到6人的小组,实现小组内合作学习,相互竞争学习,带领学生共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实验和调查,共同经历失败和成功,实现资源享受,同时提高。教师要注意调配好,要指导好合作学习小组合理分配实验任务,实验操作员,实验观察员等,教师要帮助学生小组,教会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共同交流。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小组协调小组不同的意见,总结小组成员的观点,帮助学生丰富并积累科学的知识。
四、教师指导好学生实验
教师应该进行实验的指导。教师重视在学生实验前,就讲清楚实验的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试剂的用量和添加的顺序,和实验的关键操作点等。教师也可以进行示范操作,并针对性地进行提醒,提出要求,也可以提出几个和实验有关的问题,带领学生一起在实验中思考。总的来说,实验的指导时间不能太长,太细,太过,要抓住要点和重点。实验前教师要对学生了解,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有个估计。
教师要加强实验中的指导,因为学生实验控制不好,常会遇到困难,或者违规操作,或者得不到其他同学的实验现象。教师要指导及时,避免学生紧张,自卑,失去实验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对错误概念进行纠正,指导学生重新做,不能训责学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也要加强实验后的指导。教师结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实验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进行表扬和批评。教师尤其要注意需要批评的学生,要让他们明白稍有改进就能做得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重视学生独立实验
学生独立实验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实验。学生独立实验可以在教师示范和有指导的实验后,由教师提出研究的主题后,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实验,实现智能和技能的统一。在学生独立实验时,教师要进行评价和分析,解答疑惑,提供试剂仪器等,给学生提供好的环境和氛围,保证实验效果。
六、科学及时地做好实验的评价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要及时准确真实。实验评价对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能影响学生。科学实验的意义在于课堂的操作,更在于后续的效果,学生体悟到知识,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和课堂学习应该在一个范畴内,是课堂内容的拓展和深化。教师要捕捉给学生启迪的机会。教师评价可以围绕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方法创新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要根据科学实验教学中的积累,重视教学合作,师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的能力,拓展研究的途径。教师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学生的自主思考来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教师要努力行动起来,让学生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人。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效果,全面提高科学教育教学的质量,绽放科学教育教学的芳华。
【参考文献】
[1]刘宏爱.浅谈上好观察实验课的策略.《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年06期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县教育局“12345”工作计划,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学业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和兴趣特长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我县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二、工作目标
1、控辍保学:合格率100%,巩固率99%及以上。
2、教学质量:语文、数学、综合(科学、英语)等学科教学质量达到学科课程标准相应要求。
3、素质教育:“五育”并举,努力促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特长。
4、均衡发展:努力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树立质量意识
学校要认真分析和总结毕业年级教育教学工作,明确本校毕业年级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所处的位置,分析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抓好、抓实毕业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要采取建立健全毕业年级激励机制等有效措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努力提高毕业年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规范办学行为
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严禁任意缩减课程和课时。严禁分快慢班和重点班,严禁有偿补课。合理布置作业,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得过早结束新课时间(不早于5月下旬结束新课)。
(三)狠抓教学常规
1、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扎扎实实开展好教学“六认真”督查指导工作。2015届毕业年级学业水平检测科目、范围及分值如下:语文100分,范围为1—6年级现行教材内容,以六年级为主;数学100分,范围为1-6年级现行教材内容,以六年级为主;英语50分,范围为3-6年级现行教材内容,以五、六年级为主;科学50分,范围为3-6年级现行教材内容,以六年级为主。学校要据此适时把握好教学进度,加大教学常规检查考核力度。学科教师要把准课程标准,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练结合,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向课堂要质量。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抓好计划制定与落实。一是学校毕业年级工作计划。二是新课教学计划。三是复习教学计划。四是学困生转化计划。
3、开好“三会”,营造氛围。
(1)教师会。定期召开毕业年级教师会,及时通报毕业年级工作的教育教学信息,听取情况反映和改进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出下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
(2)学生会。定期召开毕业年级学生会,及时分析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现状,及早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应对策略。要在学生中树立正面典型,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家长会。定期召开毕业年级学生家长会,通过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争取家长理解和支持,实现家校协作,共同管理,为孩子创造理想的成长环境,以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活泼、快乐成长。
4、上好新课和复习课。充分认识复习教学的重要性,认真制定复习计划,上好复习课。要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教学,努力克服复习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要改进教学方法和复习方法,坚决禁止“题海战术”,优化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抓好单元目标过关和复习阶段的综合检测,并做好阶段性分析总结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应对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要针对所有检测和考核科目,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疏理、归纳和总结,使之内化为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形成相应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各类课型特点,处理好讲、练、改、评、补等教学环节。
5、加强对村小教学点的管理和指导,缩小教学点与中心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差距;加大对薄弱学科的建设力度,积极寻求改进措施,努力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6、加强行为习惯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7、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要通过体育课、课间操、课外活动强化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最大限度降低近视率,提高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适时发现和培养体育、艺术、科技特长生。
(四)强化组织保障
县教育局成立小学毕业年级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名单详见附件。各责任区及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毕业年级工作领导小组,责任区组长和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制定责任区和学校毕业年级工作实施意见,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各校教师要认真研讨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教法,制定好新课和复习教学计划,县学科指导小组要在教研室的统筹下,深入责任区和学校具体指导毕业年级的学科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召开专题研讨会,提高毕业年级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复习策略;基础知识;阅读能力
一、制定科学的复习策略
在整个小学六年级阶段的复习过程中,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或计划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然而,真正制定好一个科学的学习策略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都有丰富的经验和对语文学科前沿有足够的了解,但往往制订的复习计划还是存在问题。实际上老师也是从无经验到有经验,经验的积累与总结都是从对以往学生复习的规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因此,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教师制订的复习计划有相当高的科学性,也是值得学生为之跟随并实施的。但问题在于每一届的学生并非完全相同。所以教师在制定复习策略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如下原则。第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完美结合。学过高中思想政治的人都明白这个基本的哲学原理,尽管很基础,但却应用得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说无处不在。教过很多届学生的教师都会对一届届学生的某个方面有共同的感觉,比如说每一届学生都会经历一个比较叛逆的时期,这是大部分学生发展成长的一个规律。然而,出现叛逆现象的学生有的表现得非常强烈,有的却比较平静。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不同届学生的共性,还要认识到不同时期学生的个性特征,甚至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第二,学会运用大数法则与定性分析。这一点是对上一点的补充说明。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历年来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通过统计大量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以此来获得某种规律性的内容,从而为制定复习策略提供依据与指导。掌握以上原则将能制订出更加科学并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或复习计划。
二、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是非常高的,但考试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对汉语拼音、字词、句子等的考查。因此,教师也都非常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前文已经提及,语文这门学科有其特殊性,即想要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长时间、不间断地去积累。因为语文知识涵盖的面非常广,除去对基本字词的要求以外,阅读理解中还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知识。此外,语文的阅读理解中,技巧性、模板性的内容非常多,所以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就多,所以平时不积累,只靠考试的时候突击,是无法涵盖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的,所以不积累就不可能学好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每天为学生制定硬性的目标,坚持每天积累,长此以往,W生就会慢慢发现,自己的语文水平在潜移默化地提高,而且这可以直接反映在语文成绩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小学阶段的语文考查,主要考查的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与运用。这样看来,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可以无形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基础知识是阅读的基础,这在小学阅读理解比较少的阶段还不太明显,但到了初中就可以初现成效。
三、兼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什么一直在强调阅读能力呢?我们暂且不考虑语文成绩,先从这样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入手。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换。那么对于这种交换应该有怎样的把握、把握到什么尺度、如何交换等问题,都是需要充分考虑的。那么联想一下,这在本质上是否也是一种理解的能力?再进一步,这种能力从哪里而来?很大一部分是依靠语文阅读。经过语文阅读的基础训练,使学生构建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方才可以继续开发并深化其他的能力。小学阶段虽然对阅读理解能力考查得比较少,但是这种能力是应该兼顾培养的,早培养,早练习,早提高。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该适当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引导。
总而言之,小学六年级语文学习仍旧任重而道远,教师应该认清语文学习的特点,并依据一定的方法或原则制定科学而有效的复习策略,为学生提供有力的指导。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所在。最后,在小学六年级阶段也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