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媒体运营现状范文

自媒体运营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媒体运营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媒体运营现状

第1篇:自媒体运营现状范文

关键词 自媒体 微信公众平台 发展路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微博、社交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较2012年有所下降,而类似即时通信等社交元素为基础的平台应用则发展稳定。

“类似即时通信等社交元素为基础的平台应用”中的翘楚,自然非微信莫属。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微信的众多功能中最具研究价值的就是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尤其是其发展路径的相关研究。

一、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现状

1、微信公众平台简介

微信是一款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即时通讯工具,支持快速发送照片文字和多人语音对讲,同时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特点。截至2013年11月,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团队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要,于2012年8月推出的一个附加功能。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以免费申请微信公众账号,在后台进行编辑后把内容推送给用户,微信公众平台目前支持多媒体信息大规模推送、定向推送(按性别、地区、分组等指标定向推送)、一对一互动,多样化开发和智能回复。

2、自媒体简介

美国新闻学会下属的媒体中心与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撰写的长达六十多页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指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从《速途研究院2014年第一季度自媒体调查报告》来看,2014年是自媒体井喷式发展的一年,自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只有媒体人才有话语权的模式,发展了以个体为单位就能对新闻进行生产、传播、推广的便利渠道,实现了高效快速的传播,让大众获取新闻资讯更加简单便捷。

3、每一个微信公众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

微信公众平台的上线,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微信的媒体属性:对企业而言,微信公众平台替代至少补充了他们的媒体投放渠道,成了他们与特定群体进行全方位沟通的渠道;对传统媒体而言,微信公众平台成了他们继微博、APP之后开辟的又一块战场,甚至成了一些传统媒体试水新闻传播新模式的试验场,可以更精准、更流畅地将优质内容推送给受众。

但微信公众平台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为有思想、有个性、有内容的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跨越中介,实现自我和受众的连接,即“每一个微信公众账号就是一个独立的媒体,自媒体。”

二、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遭遇的瓶颈

1、侵权现象泛滥

每出现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以前的媒体形式就会被集体“唱衰”,如“纸媒已死”、“广播式微”和“电视开机率恐慌”等言论的出现。但事实证明,所谓的媒介更新换代,其实“换汤不换药”,即换形式不换内容。优质内容的稀缺性,决定了其价值和在供需市场的强势地位。

传统媒体要通过内容的比拼赢得受众,自媒体也一样。在上百万的自媒体账号中,真正有能力“自行生产优质内容”的账号少之又少,于是为了吸引和留住受众,很多账号运营者不是着力于运用自身人脉,持续大量生产内容,而是关注很多定位类似的账号,每天做着“剪刀加浆糊”的工作。这种转载文章时不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姓名的行为,是严重的侵权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权利。

2、同质化严重

微博是一种社会化信息网络,适合信息海量、多样的媒体定位,而微信是一种社会化的关系网络,其媒体定位主要体现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位,即订阅、精选和精确。在微博上,针对同一条新闻的微博会有成千上万条,但是由于其短小、浅易,阅读的费力程度大大降低。而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往往强调“精选”,尤其要突出自媒体账号的不同之处,所以要争取做到“与众不同”。

同质化严重,不仅是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问题,甚至连由传统媒体运营的账号,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今年4月9日《央视新闻》、《新京报》、《南方日报》等12家主流媒体微信为订户选择推送了撒切尔夫人逝世”的相关新闻,在复旦投毒事件等热点事件上,媒体不仅也出现了“议题设置”相同的情况,还出现了“报道框架”类似的情况。

三、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发展路径初探

1、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互联网时代被强调最多的,就是内容、产品、用户三位一体,所以无论是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时,还是自媒体从零起步时,都试图在人财物上平分秋色,但事实证明,无论媒介形式如何更迭,内容一定都是居于首要位置的,内容包含和体现了定位、公信力、品牌、团队资源、政府资源、政策支持、读者资源等要素。尤其对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而言,内容本身就是拳头产品。

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运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侵权的现象,但是由于微信很早就开放了第三方平台,接入微信的软件越来越多,如第三方订阅、天气、游戏、音乐分享等,这些平台外软件对权益边界的要求越来越清晰,势必会倒逼微信,尤其是微信公众平台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另一方面,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现在内容上。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都是对传统媒体的重构,其生产方式从采编专业化生产走向UGC(用户生成内容)与PGC(专业生产内容)结合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广告为主走向立足用户与服务的多元化经营;管理方式从复杂的层级管理走向立足细分市场的垂直运作。

2、团队化运营

自媒体到底是应该由个人运营,用人格魅力征服和留住受众,还是由团队运营,保证内容的持续稳定更新,这样的争议从未间断过。2014年度最受关注的自媒体账号是罗辑思维、鬼脚七、万能的大熊、范氏途说、孕峰、吕商、MacTalk By池建强、极地特工、小道消息、城宇。

从这些自媒体账号来看,优秀微信自媒体的主办者多为职业精英,这些职业精英又可以粗略分为两类,资深媒体人士和其他行业人士。

资深媒体人新闻敏感较强,既了解新闻的传播规律,可以迅速、高效地写出受读者欢迎的文章,又了解媒体的运作规律,且拥有非常丰富的业内人脉和消息来源。综合以上种种优势,媒体人做自媒体,享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拇指阅读的主办者,左志坚是《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新闻中心总监;滤镜菲林主办者陈鸣是《南方周末》名记者,现为《博客天下》主编助理。

尤其是自媒体罗辑思维的内容提供者罗振宇,曾担任第一财经总策划、CCTV《对话》原制片人,还担任过央视《中国房产报道》《商务电视》《经济与法》节目的制片人,是不折不扣的优秀媒体人。受众每天听到的都是罗振宇的声音,看到的也都是他的身影,但是,罗振宇是在单打独斗吗?其实在《罗辑思维》第一次推出时,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罗振宇是产品、社群和品牌的核心,申音负责日常运营服务,吴声出任总策划。虽然目前三人之间的合作出了问题,但是业内资深人士预测,以罗辑思维目前的体量和影响力来看,应该还会有新的合作者加入,团队化运营是大势所趋。

3、分众传播,“小而美”才是最佳路线

“小而美”一开始是流行于微博自媒体中的营销策略,但是事实证明,这一路线同样适用于微信公众平台。做一个小而美的微信公众号,关键是要定位小众,不要试图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只要满足某一类具有某种属性的人群即可,比如汽车、红酒、区域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每一个用户群体都具有其独特属性,要根据他们的属性做好相应服务,提高用户黏性。比如杭州的微信车队,这支车队是自发的组织,来自各个出租公司的司机们,对移动互联网敏感,有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用微信调配车辆以及和客户联系。车队成员从100多人增长到200多人,车队成员平均月收入提高了20%至30%。

4、垂直运营,社群才是本质

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的未来,是将一群有相同阅读品位或相似生活情绪的人们聚合到一起,通过由核心人物的消息推送,在一定的时间内甄别出忠实用户,将线上互动转化为线下活动,结成并巩固社群。

“罗辑思维”是最火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但它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要跨越十年的互联网实验,一个脱口秀,一个自媒体,一个有灵魂的知识社群,一帮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而《罗辑思维》这个产品,寄托着他们对知识、对自由、对未来、对独立的向往,承载着他们对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公民社会的责任。不得不说,该自媒体的确敢为人先,不断上进,而且罗辑思维目前170万的微信用户,也确实证明了自媒体社群化,是大势所趋。

相较于其他自媒体平台,微信做社群独具的优势还有对大数据的获取与利用:微信用户规模已经突破5亿,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为重要的用户入口之一,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通过后台“数据统计”功能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这种做法表面上仍然是推送纸版内容,但推送的目的不在于多一个渠道让受众阅读,而在于把握了解他们的阅读偏好。而且,微信公众平台后台可以获取订户全部信息,并提供了强大的订户分组功能,可以按地域、性别、喜好、需求等不同的指标分组,为分组精准推送提供了实现渠道,从而为线下社群活动提供了可能和便利。

如果说微博是广场,那么微信自媒体则是会所,会所交流自然比广场交流更有深度。而且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虽然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一定能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①蔡雯、翁之颢,《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变革的又一个机遇——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账号为例》[J].《新闻记者》,2013(7)

②赵敬、李贝,《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初探》[J].《新闻实践》,2013(8)

③文艳霞,《微信公众平台自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出版的影响》[J].《新媒体观察》,2013(11)

④王颖,《纸媒微信平台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J].《新闻世界》,2014(2)

第2篇:自媒体运营现状范文

关键词:手机报困境对策

一、手机报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现实困境

自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推出了手机报,用户订阅手机报的费用无需专门到有关机构去支付,只需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即可。因此,手机报有着明显的渠道优势,2004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影响力比较大的全国性手机报有《人民日报手机报》、《新华手机报》,地方手机报有《浙江手机报》、《华西手机报》、《齐鲁手机报》、《湖南手机报》、《广西手机报》等。此外,各地方版报纸的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开始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外省的读者们也可以通过手机来阅读当地的报纸。比如从2007年3月底开始,扬子晚报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据称在试推广期间,已有近1万名来自上海、安徽、山东、北京等省市用户订阅了扬子晚报手机报。

2007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把手机报业务作为重点业务来发展,表面看来手机报业务发展很快,但此项业务尚处在市场导入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由于技术上存在瓶颈,特别是盈利模式的限制,加上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使手机报,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境。

1.政策问题

手机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无线运营商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及发行是否通畅。“运营商究竟有多大的诚意和兴趣来跟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一块分享手机传媒的蛋糕,从我个人的判断而言,目前形势不是特别乐观。”中国妇女报手机报主编姚鹏说:“在手机报方面,中国妇女报虽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是坦率地说,几年下来,这只螃蟹还没有吃出味道。”目前,手机报的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运营商手中,手机媒体存在的关键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政策问题。

手机报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手机媒体与无线运营商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手机报的发行渠道掌握在运营商的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发行是否通畅,也就是说你的生死大权完全被人家所操控。而目前的手机报,无论是彩信还是WAP,只不过是运营商的增值服务项目而已。运营商决定了手机报成本居高不下,不能被更多的用户接受。

只有在能够对手机媒体的内容、发行,以及盈利模式,都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操控前提下,才是报业满意的手机媒体形式。一个新媒体的命运如果控制在移动运营商手里,控制在一个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里面,这个前景很不好,手机报的盈利模式也就无从谈起。需要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做更多的协调关联产业、关联行业的工作。

2.盈利模式的问题

众所周知,广告收入是我国传统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而手机短信、彩信和手机上网等无线增值业务从一开始就是收费项目,付费使用无线增值业务也已形成习惯。但正因为订户付了费,他对未经其许可强行推销给他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极大的抗拒。从现状看,手机报的广告营销和广告收入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从电信营运商方面讲,在手机中做广告是明令禁止的,这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如发现可马上中断业务并给予处罚,用户也可以投诉。从手机报订户方面讲,一般不愿意接受广告,如果收到了广告,或是退订,或是投诉,电信营运商对投诉都很重视,对投诉业务的处罚也是很重的。而从广告商或是广告业主方面讲,一是对手机报有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对手机报的广告传播效果缺乏认识和评估;二是目前手机报缺乏一个稳定的、合法的、有吸引力的广告营销的平台。①这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目前手机报的广告经营活动只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很难付诸实践。

3.内容同质化的问题

目前手机报最大的弱点是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其媒体业务、市场开发、新闻来源主要依附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内容同质化”也将成为手机报未来发展的死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各家报社在内容制作上已经开始寻求突破,向分众化的需求方向发展,如设置了“综合”、“新闻”、“财经”、“体育”等多个栏目。但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手机报的信息模式应该是基于多媒体的,除包含传统报纸的文字、图片等基本形式的信息外,还应该向集音频、视频、游戏、娱乐、互动等多媒体形式的内容方向发展。另外,由于用户和渠道资源都掌控在移动运营商手中,各报社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不能够充分的挖掘用户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手机报的分众化发展。

4.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从手机报的营运实践看,影响手机报的几大关键因素分别是有吸引力的内容、稳定的技术和通道、符合无线增值业务的营销方式。

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电信运营商对于手机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手机报订阅费中的一部分要交给电信运营商,更为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资费优惠,吸引更多潜在的用户订阅手机报。

在手机报三方(或两方)的利益共同体中,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因为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媒体和作为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支撑公司,都不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才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手机报的无线增值服务收入,对于无线运营商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手机报的营销也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

三、对策

1.媒体要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

从目前成熟经验来看,与运营商的强强联手无疑是手机报在发展初期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海外市场上,许多手机报都是通过借助运营商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在日本报业走下坡路之时,《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纷纷向日本顶级移动运营商NTTDoCoMo伸来了“橄榄枝”,NTT的手机用户只要交纳一定的信息费用,就可以每天通过手机上的菜单选择阅读《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等报纸的内容。

手机报的营运模式,是由媒体提供内容、电信运营商提供渠道、电信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撑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是一个依托手机这个通讯终端整合各方资源、谋求市场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统一战线”中,如何既坚持各自的原则立场,又尊重合作各方观点、意见和运作习惯,就成为维持手机报这个合成系统良性运转的重中之重。“做手机报其实首先是做公共关系”。华西手机报与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四川移动经过碰撞、磨合,建立了相对高效的运作机制,得到了合作伙伴的理解、尊重,最大限度获得了通信政策和营销手段方面的支持,有效地促进了华西手机报的经营。

2.结合实际,选择盈利模式

从手机报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全国手机报和地方手机报。全国手机报参与者由报社、移动运营商和SP共同组成,地方手机报主要参与者是报社和移动运营商,双方直接合作。无论哪种方式,收入来源主要为每月5到15元不等的包月费和WAP网站浏览费。在盈利手段上与传统的报纸相比,缺乏广告的盈利方式。有研究文章指出,手机报可以通过企业冠名栏目、大型企业点播、分类信息服务等方式开展广告经营。即通过企业冠名或者点播的方式,让手机报用户免费获得新闻内容,这部分订阅费用由广告业主支付,就是“免费+广告”的模式。另外一种模式,即目前手机报的运营模式,即“订阅费+无广告”的模式。

反观手机报的发行,由于是顺价发行,决定了随着发行量的增加手机报的收入也增加,而且由于手机报的成本支出相对固定,发行量越大对利润的贡献越大。

3.在内容方面,要细分受众,注重信息的有效性

手机报首先应该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特别是对于自己用户的定位。常州手机报对五千多位读者进行调查,86%读者年龄在35岁以下;男性读者明显高于女性,占76%;浙江手机报受众总共已近10万,大多为城市白领、公务员、中小创业者、企事业管理人员和其他知识分子等,其中80%以上为男性。总体来看,目前手机报读者大多为男性,年龄在25~45岁的比例最高,这就使得手机报在自己的内容定位上有所偏重。

信息内容要量身定制。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在对手机报客户的回访中发现,客户渴望更贴身、更细致的信息服务。对此,《广西手机报》正计划细分受众,开发地市版和有关影视娱乐、房产、汽车、饮食等专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由合作媒体派出记者自主采访,以掌握和即时发送第一手的信息。

从海外市场的情况来看,以人为本也成为衡量手机报好坏的主要标准。挪威电信和数字电视运营商Telenor的有关人士表示,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能否赚钱,而在于能否为读者提供足够好的新闻,我们必须保证手机报用户认为值得为收到的信息支付费用。他们提出的一个方案是“主动与被动的结合”:主动——报纸将每天的标题新闻打包,然后以极低廉的价格(甚至完全免费)提供给手机报的用户;被动———读者对某一条新闻感兴趣,为之支付费用,获得详细报道。

4.注重手机报与报纸、网络的互动共赢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潇湘晨报社社长、红网董事长龚曙光认为,“现在的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还是可以多赢的,”他指出:红网是2005年的10月份正式并购过来,到2007年元月份,独立IP从9万到40万,收入从1200万到2000万;与此同时,潇湘晨报的增长率也在两位数以上。“晨报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和红网的互动”比如,2007年五、六月份,红网举办了一个网络“漂亮宝贝”的评选活动,潇湘晨报是协办媒体,“美容美发对我们平面媒体是没有广告的,但是通过网络来做这一个活动,把美容行业的客商带到了我们的平面媒体。”

除了网站,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产品是手机报,它在第一时间提醒读者最及时的短消息,报纸再深度报道,网络持续进行深度的跟踪。网络在一定意义上推进静态新闻向动态新闻的发展。同时又向手机报和报纸提供更新的新闻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资源性还是收益,这种多赢的格局都是可以形成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报的内容多是来源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对于已经刊登过消息的再次使用。随着手机报的发展,用户肯定不满足这样的现状,希望寻求更大的信息容量,这不仅需要手机报在信息的采集上,能够增加自采以及突发新闻的报道,更要能够突破不同媒体之间的隔阂,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有专家预言,传媒业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完全融合、互动,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和更长的产业链。

注释:

刘骞:《手机报:传统报业的数字化介入辨析与猜想——以〈华西手机报〉为例》[J],《新闻界》,2007年第2期。

第3篇:自媒体运营现状范文

理性看待微信的现状

微信以其颠覆性的创新,赢得了数亿用户的支持,也号称拿到移动互联网的船票,更是成为“入口”,但是任何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只是谁也不知道他现在是少年还是壮年。但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事实毋容置疑:

1、微信真实用户已经到达顶峰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微信官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主动推一次你的QQ好友求加微信关注,这说明微信的用户节奏已经放缓,用户发展到瓶颈,现在连公众号也到瓶颈了(未经过官方核实)。

2、微信有计划的开展有技巧的“杀无赦”

从一开始,微信就注意到“僵尸、营销大号、朋友圈营销”对整个生态的威胁,他们不止一次的进行各种封杀,以免重蹈微博的尴尬之路。然而微博的经验也同时告诉我们,僵尸也并不是都是坏的,它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保持一定量的僵尸、大号有利于生态的持续发展,因为它也是生态上的一环。(我不是说微信在养僵尸哦。)

3、用户的审美疲劳,红利时代完全结束。

2012年底开始微信公众账号掀起了一股“新阅读”(自媒体)之风,一个新用户可能会好奇的关注20个微信公众号以上,而优质的内容必然是极少的,退订就成为理所当然。

4、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的疲劳。

在巨大的宣传攻势下,在强大的“微信大师”的忽悠之下,数以百万的企业和个人均开通微信公众号,而在随后的一年里,在遭遇粉丝发展缓慢,互动差,转化率低的过程后,企业主发现这个门槛也很高,大企业很少能驾驭“微信战略”,小企业也玩不起,小打小闹,做个事件营销,

5、微信自身的迷茫逐渐放弃。

张小龙时代的微信在体验上还是可圈可点的,而在5.0之后,随着游戏、支付、表情的杀入,微信越来越重,越来越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用户也在一阵喧嚣中停了下来,游戏不打了,表情不玩了,支付也不搞了。后张小龙时代经过一阵狂欢后,唯一看到的动作就是提高活跃度生产内容推出“广点通”广告。可以说之前的“用户体验”节操被一一击穿,时至今日,微信已经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未来干什么。

微信的时代结束了,还是刚刚才开始?

微信还有未来吗?多年从事房地产营销战略咨询的黄卫新认为,微信、百度搜索、支付宝依然是未来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入口,企业做微信传播,要忘记“自己”,多做“媒体”,要从用户出发,提供服务,做内容,做运营才是王道。

CROSSMEDIA成员、“跨界思维”微信运营者天天认为,微信出台一系列运营规范,正是为了保护这个生态。某种程度上,这是为了保护微信公众平台可持续生存的必须。作为微信运营者,我比较看好微信的这一举措。因为靠外挂、刷粉、诱导等营销手段带来的并不是实质性的营销效果。

“旅行”的微信运营者周陌告诉笔者,他认为,微信被过早开发,过度开发了,微信的生态刚刚成熟,可以做很多定期化的圈子和服务。微信一直被误以为是“营销神器”,而正如微信官方所一再强调的一样,微信从来就是做服务的最佳利器,“旅行”以微信为粉丝平台,线下活动为引爆,逐步发展成为户外旅行爱好者的圈子。

微信的重点不是发展粉丝,圈用户,而是做内容,做人的运营,内容运营要颠覆传统的模式,要做UGC,媒介即内容,内容及服务。

微信让那些本来是“做服务”的公司如鱼得水,如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相亲等。运营微信“相亲才会赢”的蔡景伟表示,要做好微信关键是充分利用微信的社交和移动性,抓住刚需,做痛点。微信只是一个平台,他们让用户生产内容,并从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中寻找盈利模式,目前发展良好。”相亲才会赢”微信希望成为一个本地交友的微信应用,用户可以在微信上看到注册会员的个人资料,可以在微信公众号里打招呼,可以搜索有缘人,玩法很多。没做好工具之前不要想着营销,可以把营销放到线下去。

微信依然是最大的流量入口,请这样避免风险

1、微信并不提供用户核心数据,这就导致要做“用户”的企业必须考虑还是要做自己的APP,微信只是个引流的渠道。

2、搭建自己的用户系统,通过注册的方式,留存信息。

3、微信做初级的服务和宣传,而APP做VIP用户(付费用户)的精细化服务。

4、搭建更加全面的新媒体矩阵,而微信只是其中一环,以避免各种风险。例如微博、新闻客户端、独立APP等。

后记:

昨天参加某集团的新媒体内训,让我感受到大多数企业的确只是把微信当成一个营销工具,做群发,在微信上卖XX,而微信给我们的启发是全新的“新媒体思维”——“体验、简单、好玩”,归根到底还是以用户微信中心的创新服务,这些才是传播和沟通的精髓。微信营销不是做微信公众号,而是做基于微信的客户沟通,在你的眼里依然是客户,是做服务,做运营,而不是找到个便宜,省事的营销工具,如果是那样,你就错了。

附录:

近日,外界流传着各种关于微信公众平台新版运营规则的解读,其中有部分内容存在误读和谣传,这里微信官方团队把大家可能最关心的几点进行下解读吧:

1、关于“禁止微信群发”:

群发是微信公众帐号的基础功能,微信不会禁止。微信将禁止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涉及虚假信息、侵权、恶意营销等内容的群发行为。

2、关于“禁止公众号互推”:

微信没有禁止所有的公众号互推行为,禁止的是以利益交换为前提,具有恶意营销性质及异常的公众号推荐行为。

3、关于“禁止用附近的人/漂流瓶推广”:

由于接到很多用户关于利用附近的人/漂流瓶进行批量推广的投诉,为避免对用户造成骚扰,微信禁止通过附近的人/漂流瓶功能进行批量推广及恶意营销的行为。

4、关于“禁止用微信导航推广”:

为避免对用户造成误导,微信禁止第三方平台通过利益交换进行微信公众号的恶意刷粉及推广行为。

5、关于“禁止用微博推广微信”:

微信没有禁止在微博平台推广微信公众号,正常的微博平台推广是许可的。

6、关于“禁止微信自媒体联盟”:

微信没有禁止合法合规的自媒体或媒体联盟,微信公众平台鼓励优质媒体原创内容的及传播。

7、关于“禁止用利益吸引用户”:

微信没有禁止公众帐号的合法推广行为,微信将禁止的是通过利益诱导进行恶意推广、强制要求朋友圈分享等行为。

第4篇:自媒体运营现状范文

Abstract: The communication is technical support of "online retailers" industry, and also has the closest distance from the "WeChat media". And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WeChat media" platform to build electronic channel expansion of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is a question worthy of deep thinking.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WeChat platform builds "micro hall" (WeChat business hall) and "light channel" (Internet electronic channel) model, and uses the Internet for business and to expand channels. This way reduces the threshold of network access and broadens the breadth and density of channel construction.

关键词:微信自媒体;微厅;轻渠道

Key words: WeChat media;WeChat business hall;light channel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92-02

0 引言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通信行业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电子渠道的深度开发, “网上营业厅”为代表的电商渠道已逐渐取代传统实体渠道的发展,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重。在“微信时代”,各级运营商均在搭建不同形式的企业“公众号”电子营销渠道方式。在此基础上,如何借助微信自媒体做好电子渠道的拓展,将传统实体渠道解放出来,并且将不具备实体经营的社区服务站打通业务办理流程,实现”线上“方式,将业务运营转移到微信自媒体中实现,是本文致力要探索的问题。

通信行业中的市场营销,一直是“渠道为王”,谁掌握渠道资源多,谁就掌握用户资源多。因此渠道拓展建设一直是通信行业市场营销的主要工作。而渠道方式无外乎两种:一是直销模式,即企业不经过中间商,直接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包括员工、实体营业厅、各种电子渠道(电商、网厅、微厅);二是模式,通过商渠道,将产品和服务传递给消费者,通信渠道包括各种形式商、厅、特许经营店等。

目前通信行业传统商基本仍是以经营实体厅为主,在人员费用、房屋租赁、设备投资等方面支出较大,且随着实体店的饱和,商的利润摊薄,一方面出现商无以为继,关停较多,导致部分区域覆盖不到;一方面商数量众多,运营商管理难度大,容易发生业务、资金等风险。而如何解决渠道多管理不善和渠道少办理不便的矛盾,是运营商一直面对的难题。而电子渠道的拓展尤其是利用“微信自媒体”进行渠道建设就提上讨论日程。它既要解决管理上的问题,通过运营商的电子渠道――“微厅”统一办理业务,解决业务办理和资金风险;同时既然业务在运营商的“微厅”进行办理,顺理成章可解决商的营业人员、终端设备、店面等其它支出;运营商可发展不具备实体厅的社区服务站做点,解决渠道匮乏问题。

微信自媒体的渠道建设思路为:首先要开发企业的“微厅”(微信平台上企业的网上营业厅)能网上办理业务;其次在微信平台搭建企业号“轻渠道”平台;可以吸纳商,进行任务抢单操作和计数、酬金支付;三是要有线下支撑体系配合完成线上操作。本文重点介绍“轻渠道”平台搭建及实现,线下渠道发展、与“微厅”结合的线上线下办理流程。

1 项目背景和说明

轻渠道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借助微信企业号实现业务的快速获客、受理、审核、结算、快速传播和渠道覆盖。

2 项目说明

本项目分为四个阶段;

一阶段:中移**公司一线员工作为种子用户,通过微信二维码或者微信链接推荐发展线下渠道以及互联网渠道(包括公司或者人)。实现“广播式”的传播来达到人人营销、店店渠道、网络传播、快速覆盖。

①中移**公司注册微信企业号。

②在微信企业号创建部门。

③在创建好的部门结构中导入员工信息。

本功能在微信企业号中实现,但是在后台系统中要同步显示,并且在后台修改是能同步到企业微信号。

④由中移**一线员工通过微信二维码或者微信链接推荐发展线下渠道,当被推荐人决定加入本平台时,首先需要有签署协议页面(对权益及义务、支付等规定,此协议本公司可自行编辑),然后提供联系方式、ID、姓名、联系地址等信息提交(暂定),提交后成为我企业号成员,可进行抢单(考虑会员制度包括积分,信誉度等)。

二阶段:配置任务单后进行投放,使成员可抢单。

①根据自有业务配置营销工单,工单要求:

1)可设置工单有效期;2)可设置抢单后有效期;3)可设置工单数量(发生取消抢单,工单失败,超期时工单自动增加,相当于返回任务池);4)可设置每人最多每次可抢几单;5)可设置酬金;6)可设置任务详情;7)可设置工单启用/禁用;8)可设置指定人员能看到工单。

②工单后企业号指定的特定人员可以开始抢单,抢单界面分为两个界面,一个是“我的任务”,一个是“抢单”。指定人员可抢一定数量的订单,不能超过规定的上限。

③指定人员抢单成功后可在“我的任务”中显示。

④当指定人找到资源要完成任务时,在“我的任务”中找到任务单,任务单提供提交任务单接口,直接跳转到“微厅”进入业务办理界面。

⑤指定人员在“微厅”办理业务提交后,提示“提交成功等待审核”,审核时间定为用户装机后3日内。

⑥如指定人员在接单后在规定时间未完成或取消任务单,任务工单返回任务池,每月前3次超时无惩罚,3次之后扣除相应积分或者酬金。每月取消任务单不得超过10次(暂定),超过后当月禁止再接单。

三阶段:任务单审核。

①后台可导出任务工单明细,方便稽核人员审核工单。

②审核工单可导入后台表单,包括:用户联系电话、标注审核通过/审核不通过/、标注审核不通过原因,来批量确认工单审核,也可手工确认工单(如审核不通过要有填写不通过原因的地方)。

③如工单通过审核则进入结算酬金流程,如不通过,则返回任务池,前台显示工单结束,标注审核不通过。

四阶段:酬金结算。

①为指定人员建立个人钱包。任务工单审核成功根据工单规定的酬金计入完成任务人的个人钱包。(每月提取一次)

②到可付款日期时个人钱包提供提现按钮(其他时间不开放),用户可申请提现。

③财务人员根据用户申请明细使用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未定)批量为个人付款。

轻渠道平台搭建完毕后,其中最重要的是“轻渠道”的拓展。为加强渠道管理,“轻渠道”只能由企业员工和具有连锁渠道的一级商进行发展。因当前“轻渠道”对应的主要业务产品是家庭宽带,因此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社区服务站,包括物业公司和分布在小区周边的小卖店、干洗店、手机店、维修店等等。

发展成为“轻渠道”后,可给社区服务站提供“通信代办点”服务牌,并提供宣传物料,如海报、易拉宝、宣传页等,并对主要渠道人员进行简单的业务培训,主要是“轻渠道”操作抢单、宽带资费和“微厅”业务办理流程。

除了社区服务站作为主要的渠道发展目标,同时借助自媒体的个人营销也是“轻渠道”的副产品,作为实验性推广。试图从企业的“全员营销”发展成朋友圈的“全民”,尝试“广播式”宣传营销方式。但同时设置方式只能有两级,只能由公司员工进行发展。

此外,在“轻渠道”业务提交办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微厅”线上和“装维”线下的业务支撑流程。

①微厅人员从轻渠道系统中接收到用户提交信息后,取得用户办理具体手机号及装机详细地址,并在业务系统中核实用户两项信息能否安装;②不能参加活动不能安装的用户,由微厅直接回复用户结果,初审未通过,结单。③能参加活动能安装的用簦在业务系统中录入新装资料,进入装维环节。④装维安装完毕后回单,网厅人员根据回单信息,在轻渠道中回复审核通过,否则装维人员未安装成功,回复审核未通过。

“轻渠道”+“微厅”将通信业务的营销渠道、办理方式串联起来成为整体,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和自媒体功能,解决渠道拓展和发展的困惑。通信运营商将渠道触角一直延伸到离客户最近的每个社区,甚至触及到客户,降低了商入网门槛,拓宽了渠道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加大了密度。当然随着商能力提升和业务拓展的范围加大,可与实体店的经验方式相互转化。

参考文献:

[1]张莉芳.微信自媒体运营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

第5篇:自媒体运营现状范文

关键词:政务微博;科技

一、政务微博发展中的现状

2010年微博在中国互联网中迅猛发展,获得了亿万网民的青睐,也因此这一年被称为是“微博元年”。

随后,2011年,也就是“微博红年”,政务微博成为了政府机构和官员因管理公共事务而设的微博。用于收集意见、倾听民意、信息、服务大众的官方网络互动平台。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搭建一个社会化参政、议政、问政的网络交流模式与平台。

2012年,政务微博稳步发展,在信息、收集民意和官民互动等功能正在逐步完善。

2013年,政务微博逐步走向成熟、在信息公开、关注民生、问政行政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平稳的运营机制,塑造了政府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2014年,政务微博活跃度继续提升,内容更加趋于多元化,方式更加亲民,互动更加频繁,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权威信息、加强政民互动、引导网络舆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截至2015年9月30日,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50131个,较6月底增加了5115个。其中政务机构微博112602个,公务人员微博37529个。政务微博呈现集群化发展特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不同职能部门和不同级别的政务微博矩阵。政务微博运营对政府部门而言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平台,而是政府提升工作效率、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反馈问题的新的社会治理手段。

二、政务微博存在的问题

(一)政务微博注册、命名、认证和自身定位不明确

首先注册无规范。我国提供微博注册的门户网站有80多家,并且对公众注册政务微博均无限制,且各个网站的微博都是相互独立的,使得公众与政府机构或是党政干部被物理隔离,很难联系到一起,无法实现官民的良性互动,不利于信息共享,统一管理和及时的提供服务。其次命名混乱。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导致党政机关或公务人员根据个人喜好随意命名微博帐号,有的政务微博命名甚至与机构名称毫无关联性,不利于公众的正确的识别自己所要关注的政务微博。不利于政务微博的宣传和发展。更有可能被不法分子以党政机关的微博帐号别做他用,严重影响党政机关的信誉度。再次,认证混乱。政务微博存在程序不规范、规划不统一、标识模糊、假冒纠察以及认证错误等诸多问题。最后是自身定位不明确。政务微博与党政干部个人微博界定不明确,政务微博是党政机关的形象代言人,具有官方属性,某些官员不顾及政府整体形象,随意发表个人情绪观点,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冲击。

(二)政务微博内容和言语不当

政务微博的发文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有的甚至不是政务信息。大部分政务微博的内容过于官方,缺少些人性化,便于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呈现出政务微博形式化、空心化、名利化等问题。由于党政机构和公务人员的思想觉悟、职业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不同,经常会出现油腔滑调,内容单薄,套话等很多言辞不当的现象。极大影响政府部门的形象。

(三)政府与民众互动性不强

大多数党政机关人员开通政务微博后都弃之不顾,出现“僵尸微博的现象”。政务微博缺少耐心和主动与公众互动的意识观念,也严重打击了公众参与反馈的积极性。

(四)政务微博运行机制不完善

由于政务微博缺乏注册、认证及安全运营等方面的系统运营机制,政务微博处于自发状态,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政务微博的运行进行约束和限制。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及时,不能及时解决民众反馈的问题。

三、对策

(一)明确政务微博的自身定位

要明确政务微博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党政机关群体。即使政务微博的信息是由个别人负责的,但它代表的是一个政府机构的声音,行使的是一个政府机构的行政职能。其次,政务微博主要服务的对象是人民群众,要摆明自己的服务态度,不能把微博当作摆设,流于形式,避免出现“僵尸微博”。

(二)加强政务微博内容建设

由于政务微博面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民众受教育水平不同,理解也就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政务微博的内容应该相对严谨、感性、言简意赅更加生活化,不可妄下定论,这样才能吸引民众的关注,亲近民众。

(三)加强政务微博的互动

政务微博是政府部门引导公众舆论的重要工具。政府机构通过与民众的微博互动,了解社会现象和民众想法,及时、准确的引导社会舆论,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网络舆情危机。一些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社会化政务微博平台上,通过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政府机构单方删帖、删评论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会严重影响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完善政务微博运行监管机制

1、完善政务微博的命名认证机制

政务微博是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的互联网手段。将各微博门户网站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联通的整体,统一划分,并由指定监管部门对政务微博的注册、命名、认证流程及标准进行严格的统一管理。对于那些虚假的官网机构,一经发现,立即追究其法律责任。

2、完善评估和激励机制

政府机构的微博评估应纳入到政府绩效评估中,通过政务微博信息的数量、更新效率、及时性、粉丝数量、被评论转发以及互动的活跃程度来综合评估。还应加强与微博运营商的合作,对政务微博的信息情况、民意征集情况以及民意反馈的情况定期开展评比,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政府部门的积极性。

3、完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和反馈机制

政务微博要对民众反映的问题作出及时回应。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关政府部门能够利用政务微博及时最新信息,消除民众疑虑,引导舆论,避免民众恐慌。政府部门首先应该设立专门的工作人员收集网络舆情。把民众关心的人点问题提上工作议程,进行整理、监测。其次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然后将监测结果报送给决策者,供其参考。最后,政府努力扩大信息分布和覆盖面积,以便信息的传达效率。

将政务微博的运行状况反馈到相关部门或机构,及时对政务微博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和完善。利用社会群众的力量,对政务微博进行监督,并有权进行反馈。以促进我国政务微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窦宝国.“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当代社科视野{J},2012年第3期

[2] 崔学敬.当前政务微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1(11)

[3] 周丽.我国政务微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2012(6)

第6篇:自媒体运营现状范文

受访者基本信息

从事报道摄影工作,似乎男性一直比女性多(从事图片编辑的女性比例稍高),参与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也遵循这个趋势,而填机表单的受访者中,近93%为男性。他们有的来自报纸、杂志,有的来自网站和移动端媒体,65人现为独立报道摄影师。受访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66.7%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学历,11.9%的受访者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

从年龄分布来看,我们的调查也基本上覆盖了各工作年龄段,25~30岁、30~35岁; 35~45岁这三个年龄区间受访者数量大致相当,55岁以上受访者也占到了近10%。

拍摄很多元,报道只是一类

无论在媒体工作,还是独立单干,摄影师们似乎都不会安心于只完成一类工作,或仅是本职工作。受访的媒体记者中,86.4%的人称自己在日常工作外,也会拍摄其他摄影项目或专题,87.9%的人称他们接触过新闻报道以外的工作,而且71.4%的人说他们因此获得了额外收入;独立摄影师中,也有高达70.3%的人在报道摄影外从事其他类别摄影工作,并获得收入,但所获收入比例不会超过15%。

80.7%的受访者称工作时一般是单兵作战,大概这种强调个人能力的工作方式让他们更适应接“私活儿”,而且种类不少,部分受访者列出有摄影培训、在商业图片库销售照片、翻译摄影类图书,以及拍摄婚礼和儿童照片。而对于媒体记者,为其他媒体(包括微信公众账号等新媒体平台)供稿和为网站拍摄图片故事算是较为常见的“私活儿”,但有52.4%的人称没有稿酬。

拍组图不多,图片故事比例更低

图片报道有单幅图片报道、组图报道和图片故事三类,能够熟练驾驭和创作图片故事一直被认为是高水平摄影记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不过,采用哪种报道形式,平台需求更有话语权。特别是对于通讯社和报纸记者来说,单幅图片报道仍然是最主要的工作。虽然早在1990年代,国内不少报纸就已经有了摄影版,但始终没有形成趋势;尤其在不少都市报,整体图片刊发率是下降的。此次调查中,3.6%的受访者表示只拍摄单幅图片报道,仅有30%的受访者称自己的报道中组图和图片故事占50%以上。在多张照片报道中,图片故事的比例比组图更低,大多数受访者称图片故事不超过30%。

调查外,我们就图片报道中照片数量这一问题也进行了不同媒介的对比。传统媒体以单幅为主,图片版照片也不会超过8张,而网络媒体以组图报道居多,即使是一则消息,配发四五张照片也很常见。之所以网络媒体以组图居多,一是没有物理空间限制,二是图片的传播效果优于文字,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图片数量越多,单篇报道的点击量会越大。后者在图片故事的体量上也有所体现,网络媒体的图片故事容纳更多的照片,常见的是18~23张,低于15张照片的很少。

然而,这并非说明照片越多越好,从新浪、腾讯和网易的实践来看,一个线性顺序翻阅的图片故事,图片数量增加会给读者带来较大的时间、注意力压力,排在后面的图片点击量会明显少于排在前面的。

为新媒体供稿成常态,但大多无稿酬

调查中,所有媒体记者都表示自己供职媒体有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App等移动端平台,即使新媒体关注和访问量数量不高,单位也会下力气建设。除国内社交平台外,部分媒体(如新华社、《中国日报》等)也拥有自己的Facebook、Twitter等海外社交媒体官方账户。于是,为新媒体平台供稿也成为摄影记者们的工作内容,88.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给本单位新媒体平台供稿,但只有一半(44.5%)人说会得到稿酬。不过,在不另付稿酬的媒体中,也有会将其计入工作量,影响年底绩效奖金。

用手机找灵感 也秀创意

对于记者和报道摄影师来说,新闻资讯起码有两个功能,既用来了解社会时事,也作为自己选题报道的灵感信源。因此,他们应该是最不能离开新闻资讯的一类人。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新闻资讯的供给方式,在受访者的反馈中,这也很明显。分别有21.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主要从微信和各种新闻类App中获取新闻资讯,也有13.8%的人称微博是主要信源渠道。与网站(23.4%)相比,移动端的优势愈发明显。而报纸(13%)和杂志(6%)更靠后。

相应的,移动端也成为摄影师们秀创意的舞台,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会在微信、微博或其他社交媒体上发照片,甚至作为主要渠道。虽然15.7%的受访者有自己的个人网站,但42.8%的人运营自媒体账号。除此外,还有不少受访者稳定地给自媒体账号供稿。不过,不论是运营自媒体,还是加入自媒体,仅有9.6%的受访者说从中获得过收入,在移动端秀创意更多是宣传和表达。

放弃或不放弃 都要改变

第7篇:自媒体运营现状范文

尴尬中寻求突破 传媒集团承载未来使命

改革的春风并没有忽略中国传媒业这块土地,从全额财政拨款到差额财政拨款,从财政“断奶”后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到现今的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中国报业不但接受了市场的洗礼,创造了报业的繁荣,而且正乘着深化改革的春风迈向做大做强的新征程。回首中国报业改革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阶段的轮廓:第一阶段是中国报业市场起步阶段,自1985年至1995年,“母报生子报”现象几乎普及到每个省市级报社,于是以晚报为代表的子报迅速在全国崛起,“断奶”后的报社完成了向“自筹自支”转型,更尝到了市场化运作的甜头。1995年后,以各类都市报、生活服务类报纸为代表的第二批子报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中国报业渐渐借助市场的力量走向繁荣,同时也揭开了中国报业快速发展阶段的序幕,报业集团开始登场,最具标志性的是1996年国内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截至2006年年底,国内报业集团总数已达39家。1995年~2005年,作为中国报

业市场发展的第二阶段,借助报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中国报业尤其是省级报业集团明显在主业发展及实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然而当很多报业集团还沉醉于享受快速发展成果的时候,2005年中国报业广告增速明显放缓,有些区域报纸广告还出现了负增长,在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面前,快速发展了十年的中国报业正在暴露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报纸整体收入过分单一依赖广告,报纸的盈利模式单一,而广告受国家政策调整和宏观经济调整的影响越来越大,报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报业发展还不得不面临“四化”尴尬:一、“碎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使报纸的“大众化”开始走向“分众化”,越来越细、越来越多的读者需求使报纸不得不拿出更多的版面、精力、人力、物力抓住读者,这无疑要加大投入;二、“数字化”趋势使报纸不得不面临各类新媒体的挑战,纸质媒体广告份额被各类新媒体瓜分已成为全球化现象;三、“同质化”使报业竞争加剧,成本加大,同区域同城同类媒体价格战有愈演愈烈之势,报纸运营成本的加大正在摊薄报纸的利润;四、“传统化”使内容制作与市场需求存在越来越明显的脱节,这种脱节来自于体制所提供的创新空间和创新激励的有限性。正是由于上述的瓶颈制约和尴尬,才有了更多人对未来中国报业发展的深层次思考。这种思考的结果也揭开了自2005年至2015年又一个十年发展的新篇章。2005年,当中国报业的增长出现“拐点”之后,创新体制便成为2006年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词,甚至有人称2006年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破冰之年”,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升级为传媒集团,把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锁定在借助品牌、资本、技术改造等手段,实施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传媒运营上。2007年,传媒集团的改革创新之风更盛一些,继北青传媒、博瑞传媒、新华传媒之后,《广州日报》旗下的粤传媒在深交所上市,《华商报》也与在深交所上市的华闻传媒联手,而辽宁出版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等很多地方新闻报业、出版发行集团也递交了上市方案,可以预言,2008年至未来的三五年里,中国报业将出现一批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传媒巨头。2005年~2015年将是中国报业迈向成熟,做强做大的十年。这十年是机遇,更是挑战,代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的传媒集团将肩负使命,完成未来传媒发展的蓝图。

传媒集团的运营方向

与目前世界上的传媒大鳄相比,国内众多传媒集团的经济实力还是冰山一角。若想持续长久地把守住传媒对受众的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做强做大主业是根本,而做强做大主业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这就需要传媒集团充分借力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传媒集团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而这一战略目标恰恰离不开“运营”战略,因此传媒集团做大做强的需求决定着传媒集团运营的方向。根据目前中国传媒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将传媒集团运营的方向大致规划如下:

靠体制机制创新为传媒集团强身健体。从计划经济一路走来的中国报业,既收获了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硕果,又残留了计划经济时代一些无法摆脱的束缚,借助文化体制改革之风,建立健全适应现代传媒市场运作的体制机制是中国报业强身健体的基础,这方面已有国内不少媒体尝试并取得了成功。靠技术创新和市场整合实现多媒体融合扩张,完成适合市场的传媒生态体系建设。作为传统媒体的中国报业,在面对来势汹汹的各类新媒体时,应采取从容的态度,而不是站在那里惊呼“狼来了”。这种态度是变被动为主动,以“融合”的策略,依靠技术创新和市场整合各类新媒体,最终形成以报纸为核心,并将各类新媒体以及广播、电视、期刊等多种媒体聚合在一起,形成多媒体“生态系”,实施多媒体扩张。靠资本和专业化实现传媒集团的区域扩张,并寻找机会突破产业扩张。随着传媒市场日趋走向规范成熟,资本和专业人才的拼杀将成为未来媒体的竞争焦点,在充分做强区域传媒的基础上,利用资本的专业团队实施对外区域的扩张是传媒集团发展壮大主业的可行之路。在主业做强做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本准确出击,实施相关产业扩张是传媒集团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靠传媒科学化、标准化、技术化策略全面改造传媒业的“生产工艺及管理流程”。放眼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平均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公民主体意识增强,这导致受众对精神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呈现多层次性、丰富性、发展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传媒在内容、形式、生产技术和传播手段创新升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现今传媒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传媒集团的运营策略

与过去传统的报业经营有所不同,未来传媒集团运营的范畴很宽阔。在明确了传媒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后,我们会深刻地体会到传媒集团运营的几个要素:品牌、资本、技术、专业团队,将这几个关键的要素利用市场有效地整合,就能使传媒集团真正走上做强做大之路。

我们把未来传媒竞争比作一个大战场,传媒集团就是这个战场的“航母型战车”,它必须有一个豪华的车身,这个车身就是传媒的品牌影响力。当然它还必须装备好驱动的四轮,高性能的发动机,装备精良的长中短武器,取之不竭的燃料,更需要驾车人的驾车技术、作战技术及前进中的谋略,这样的传媒战车再团结一批辅助战车,就可在宽广的传媒战场上无往不胜。从传媒集团的“战车”模型,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理出传媒集团运营的策略。

打造传媒品牌影响力,夯实传媒集团运营的基础。品牌对市场而言,代表着品质、品位、服务,但更代表着实力、影响力、产品附加值、品牌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不仅适用于产品,同样也适用于传媒。经过二十多年的中国报业市场洗礼,中国报业市场正在树起一批优秀的报纸品牌,优秀的报纸品牌是传媒集团运营的核心基础。传媒集团的运营往往是依赖其中的核心媒体品牌逐渐延伸扩张的。没有品牌实力媒体做核心,传媒集团的运营往往无从谈起。

传媒集团的品牌影响力构成要有科学规划,从全国成功的传媒集团品牌运营来看,核品牌多是以母报为基础,在母品牌下的系列子品牌媒体中,一般优选一、二个子品牌媒体,作为核心优质媒体,与母品牌一起构成传媒集团的核心品牌。其他系列子媒体按照专业化、差异化、个性化等特征成为传媒集团的辅助品牌。

制造动力充足、性能优良的“发动机”。借助资本和技术的力量,使传媒集团的发展获得持续动力,资本运作是传媒集团运作的关键。在报社走向市场的初期,只是一个简单的资金运作,广告收入、发行收入、采编支出、办公支出、广告发行印刷支出,一个简单的加减法就能把报社的资金运作算得清清楚楚。报业集团化运作后,企业化、市场化的程度提高了,资本运作渐渐浮出水面。媒体多了,税收多了,费用多了,财务成本增加了,项目投融资出现了,开始涉足主业以外的相关产业,资金运转规模呈几十倍地放大。在这个过程中,有先进的报业集团在资本运作上成为大赢家,例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通过专业的资本运作已经实现年盈利近2亿元的佳绩。在报业集团的整体运营中,资本运作显示的威力越来越大。传媒集团化的运营所涉及的改制上市、多媒体兼容、跨行业跨区域项目运作都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报业集团可以拿出部分资本、部分经营项目和子传媒以传媒板块上市。融资后可迅速实现传媒集团主业的扩张,力度大些的可整体上市。借助资本的力量,传媒做强做大的梦想便不再遥远,更何况资本运作的切入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革命性”的。在传媒集团的“发动机”里,除去资本,就是技术,技术对媒体的改造力度丝毫不比资本逊色。从铅字排版印刷到卫星传版激光照排印刷,从电话、传真到网络、手机、电脑传送,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中国报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技术在传媒业的表现还不仅仅限于印刷传播,在未来传媒集团运营中,它还要在管理、媒体融合、生产流程改造、信息加工、介质改造等多方面发挥不可限量的作用。

“四轮驱动”让传媒集团的发展快速持久。如果说资本和技术为传媒战车提供了动力,那么战车前行还要看四轮的动力转换。传媒集团运营选择的是“四轮驱动”策略。新闻产品的生产加工制造包装是传媒战车的一个最重要的轮子,具体到报纸就是报纸的采编印刷流程。有人所说的“报纸会消失”,只能说有一天“纸质”的报纸越来越少,但这个巨大的内容制造商、供应商还健在,这个专业的庞大的新闻生产制造商所生产的产品只不过通过更丰富的介质和传播技术传播出去,而多年留存于人们心中,并在市场中发展壮大的品牌报媒则会存在发展下去,它成了更具感召力、影响力的传媒集团的核心品牌,一个品牌社会化了的新闻“加工厂”。传媒集团的运营就是要把新闻产品的生产加工作为核心竞争力,培养建设一个庞大的高效的新闻生产加工中心,它必须有足够的实力长久地生产出巨量的影响世界、影响社会、影响人群的新闻产品。这个轮子很重,但它给传媒战车带来的动力是“原动力”。

广告和发行是传媒战车主业运营的两个关联度高的轮子。对报纸而言,发行相当于第一次销售,广告相当于第二次销售,但它们的核心实质是卖好报纸,并以报纸销售所带来的注意力、公信力、引导力、影响力换取广告收入。对广告轮子来说,它不再是单个媒体的广告经营团队,而是多媒体的广告经营团队。它所要运营的方向就是不断深挖客户资源,通过专业化的深耕细作,使传媒集团的主营收入最大化、多元化。发行作为另一个轮子,承担着传媒与受众的交流通道,它不仅要向受众促销产品,更是作为一种渠道,嫁接受众与传媒的交流。

“四轮”中的最后一轮是相关产业经营,这是一个最易引起人争议的车轮。从传媒集团运营的方向和实质看,这个轮子不仅不可或缺,而且是整体运营的关键出路。体制机制的先进性可以使相关产业运营完全按现代企业制度去运营。它可以将传媒品牌影响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运营平台,更可以成为资本、技术、专业团队释放力量的平台。当然正是这种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运营,才会给传媒集团带来丰富的盈利模式和利润源泉。

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壮大经济实力,为传媒战车提供“燃料”。对传媒市场而言,市场需求主体可分为两大阵营,分别是受众和厂商。受众的需求可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阅读需求,主要是针对传媒新闻产品;第二层面是对传媒的服务需求,主要是受众期待传媒能给受众的生活及消费带来引导、指导、帮助;第三层面是对传媒的精神需求,通过传媒可以获得文化、情感、心理等诸多精神生活需求,获得参与、交流和归属感等。厂商的需求可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借助媒体推介产品的需求;第二层面是借助媒体树立形象的需求;第三层面是联合媒体,通过深度战略合作,做大市场份额、做强企业的需求,这些合作有市场、资本、技术、专业的合作。

让一流高效的传媒专业团队成为传媒战车的驾车人。装备精良的传媒战车需要好的“驾车人”,这个“驾车人”就是传媒集团运营背景下的传媒人才运营战略。好的品牌影响力、好的体制机制、宽阔的事业发展平台、强大的经济实力,都会成为传媒集团吸引各类人才的磁铁石。

第8篇:自媒体运营现状范文

政务微博方兴未艾,政务微信又横空出世。根据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社会化媒体实验室官方微信“政务微信观察”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政务微信总量突破3500个。

政务新媒体兴起原因

政府对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是建设服务型政府、阳光型政府的体现。如今,公众参政议政的意识越来越强,信息在民众生活与政府管理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政务新媒体既是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也是政府接受群众监督、改进工作作风的需要。

政务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符合现代公众对信息的需要。日益年轻化的社会主体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政务新媒体的传播效果优于传统的政府门户网站,同时也符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人们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开通政务新媒体也是政府部门了解舆情,引导舆论的需要。近几年社会重大公共舆情事件都遵循这样一个路径:首先有人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曝光,经过一定程度的发酵后,逐渐引起大量网友关注并进行转发评论,形成网络热点事件,随后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在深度上挖掘,在广度上传播,打开网络闭环,实现了网络与现实社会的交叉联动,最终形成大范围的社会舆情事件。党政机构利用自身的权威性,通过新媒体这个平台,在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事件中快速有力地争夺话语权,对于引导舆论和防控谣言具有积极作用。

存在的问题

1.政务新媒体在诸多方面发展不均衡

(1)冷热发展不均衡。《中国政务微博客发展评估报告(2013)》显示,2013年影响力排名前100位的党政机构微博客受众总数量平均值为146万个,平均微博数为7900条,日均22条;所发微博被转播平均值为27.7万条,日均被转播760条;所发微博被评论平均值为7.3万条,日均被评论199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党政机构微博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舆论主场,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政务新媒体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并且半数以上的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开通后粉丝数量不足5000个,日均信息数量不足1条。

(2)地域发展不均衡。政务新媒体开通情况与各省份经济、政治发展基本一致,东部地区开通情况要好于中西部地区。开设党政机构政务微博个数前三位的省份是山东、江苏、浙江,占到了所有党政机构政务微博的18.59%,是最后三位省份(或自治区)宁夏、海南、的近20倍。

(3)行业发展不均衡。与2012年相比,2013年全年开通的部门机构虽然扩展到了人大政协、群团组织、交通、文教等多个行业,但公安、司法、检察院、团委、旅游部门与新闻宣传系统的政务新媒体,仍然占到了所有党政机构开设新媒体的70%以上。

2.政务新媒体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1)互动力方面的不足。互动力指的是政府利用新媒体与公众沟通的能力。互动力可以从被转发数、被评论数、转发数及评论数等方面分析。一方面,很大比例的政务微博的信息被转发与被评论的数量是个位数,甚至为0,这说明很大程度上政务信息的并不是广大网民关心的内容。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政务微博、微信只是作为信息平台,很少转发别的机构或官员的微博内容,甚至有少数机构的微博关闭了回复功能。

(2)影响力方面的不足。影响力指的是政务新媒体信息覆盖面的高低。影响力可以从受众数、认证受众数、使用新媒体的时长三个方面分析。受众数方面,因各个机构部门运营状况不同,高的可达百余万受众,低的仅有寥寥数百人,政务微博的平均受众数超过5.7万人,远超过其政府门户网站的浏览量。但受众中认证用户比例较低,不到10%,因而首发信息二次传播的可信度较低,造成了传播效率降低。数据显示,政务新媒体的应用时间与影响力成正向趋势,因而开通政务新媒体时间越早的机构,其信息影响力越大。

(3)传播力方面的不足。传播力指的是政务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效益。传播力可以从总信息数及原创内容数量比例方面分析。总信息数包括原创及转发的信息数量,数越多,被传播的可能性越大,传播力也就越强。目前,近半数以上的政务新媒体自开通以来,信息不超过100条,内容更新不及时,容易导致关注度过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不少政务微信完全是转发微博上的内容,甚至自开通以来只了一条信息,即让微信网友关注其官方微博。同时,很多政府机构微博存在每天集中密集信息的现象,造成了信息的堆积,降低了信息的传播力。在原创内容数量比例方面,有部分政务微博全都是原创信息,从不转发,内容单一,无法形成多部门的信息流动,更无法进行多元联动,削弱了自身传播力。

(4)成长力方面的不足。政务新媒体要长足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及成长力。这方面可以从日均数、日均被转发数、日均被评论数、日均受众增加数、日均转播数和日均评论数等几个角度衡量。目前来看,除了前几百名比较热门的政务新媒体外,绝大多数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这几项参数,除了日均受众增加数外均不足1。由此可见,大部分的政务新媒体只是在开通时博取了公众的目光,但从长远看,成长力严重不足。

解决措施及建议

截至2013年底,党政机构使用新媒体的比例只有浙江省和广东省超过了10%,依次为20.38%与11.39%。未来几年,党政机构使用政务新媒体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针对当前政务新媒体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有制度保障

政务新媒体要想运营好,首先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政务新媒体工作队伍,保证专人专岗,明确责任,建立审核机制,整合资源,规定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制定考核办法,用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政务新媒体的应用。

2.内容是关键

信息的原则是宁缺毋滥,没有好的内容,没有公众所需要的信息,宁可少发或者不发。有关部门还要利用统计工具定期汇总自己的微博被转发的数量与被评论的数量,并分析原因,尽可能利用网上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此外,政务微博和微信都要求的内容简短精练,尤其是微博,一般来说有140个字的限制。这对政务新媒体内容编辑的要求很高,一方面要善于引经据典,体现公职人员的素质水平和文化涵养;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发文时的表述能够接地气,网络语言的使用要适度得体,不要使用某些低俗的用语,防止亲和力沦为油腔滑调。

在信息时要注意与其他政府部门机构口径统一,并掌握好信息公开的尺度。尤其是类似于公安这一类保密程度较高的部门机构,要对信息公开的尺度把握到位,不能泄露工作机密。

3.把握好信息的时间与频率

政务新媒体信息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要杜绝高调上线后又低调下线的现象。新媒体是即时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这要求通过新媒体信息必须以快为先,强调时效。如若不是突发事件等需要连续播报事件发展动态的情况,建议每条时间间隔30分钟以上。另外,信息要做到持之以恒,内容更新不及时很容易导致关注度低下。

4.积极与网民互动

搭建互动平台,解决网民实际诉求,是今后政务新媒体着重发展的方向。对网民的现实利益诉求应当做到“有限回应”,对于职责之外的利益诉求,可以指导其通过正常途径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开通政务新媒体首先应该做好接纳各种声音的准备,政府机构应该学会包容,对网民声音给予理性引导。在互动过程当中要特别注意措辞,切忌与网民发生言语上的争执与冲突。出现问题时,与网民以骂对骂,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群众情绪的疏导,更会给政府形象抹黑。

5.构建多元化的政务新媒体矩阵

微信平台单一,但微博运营商众多,新浪网、腾讯网等多家微博运营机构都有各自的政务微博版本。建议政府机构利用多样化的信息平台,同样的信息在多个微博阵地,拓宽传播渠道,以此来增强政务信息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另外,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由一个部门解决,要尽可能多元联动,集体开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构建相应的微博群、微信群,组建多层次的政务新媒体梯队和组合。建议有关部门多关注以下微博:本机构、本地区相关政府机构、官员个人微博;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官员个人、政府机构微博;本地区主要新闻媒体、媒体人微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微博;经常或阶段性为本部门、本地区政府工作提建议的热心网友或其他较活跃的微博用户的微博。

参考文献:

①张晓茜:《新媒体下的政府网络问政――对政务微博的思考》[J],《学理论》,2013年第11期

②崔学敬:《我国政务微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第11期

③吴晓菁 郑磊:《政务微博运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电子政务》,2012年第6期

④张志安 贾佳:《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1年第6期

⑤王娟 王钰:《中国政务微博发展初探》[J],《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3期

⑥付玉辉:《2012年我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1期

第9篇:自媒体运营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视媒体;资本运营;传媒业

2003年中国电视业的收入是200多个亿,对GDP的贡献比重为0.3%,在国外此比例则高达58%。在未来5~10年内中国电视至少有数千亿元的市场潜力,然而在产业改革、资本运营的道路上,针对国外传媒业越来越大的压力、数字化改革尚不规范、收入来源单一以及市场定位不明确等问题,我国电视媒体的资本运营之路任重而道远。主要问题如下:

一、来自国外传媒业以及业外媒介的压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传媒市场,自然成为外资媒体全球战略的重要据点。境外电视媒体凭借强大的资本后盾、规模化经营和高科技手段、丰富的经验抢滩登陆,对内地电视媒体产生强大的冲击。据《国际电视业务》提供的数字,外国电视节目目前已经占据了中国三分之一的电视播出时间。随着境外电视媒体在中国电视市场影响力的逐步增大,必将对我国内地电视媒体发展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与此同时,国内业外竞争对手对电视业的分进合击加剧了市场竞争局势。一是报业的进击;二是广播的追赶;三是杂志的坚挺;四是户外媒体的活力;五是网络的兴起;六是手机的勃发。在各种异质媒体受众人群逐渐增加和广告收入显著攀升的同时,中国电视媒体观众收视时间正在逐步减少,整体广告增幅和比重在不断下降。据收视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观众人均每天收看电视节目的时间为152分钟,比2002年的156分钟减少4分钟。收视时间的逐年减少必将对电视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我国广电系统条块分割的现状给电视媒体的资本运作带来障碍

自1983年中央37号文要求在全国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报办台,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至现在,我国的媒体一直处于一种按行政区划多头管理(广播电视归广播电视局管理,报纸、杂志和出版社等归新闻出版局管理)、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实行大而全、小而全的“准封闭式”发展和管理。国家规定广播电视等电波媒体和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在经营上不可互相涉足,各媒体实行独立经营。这种市场分割的状况造成大量的重复性建设和资源浪费,导致媒体数量增长过快、竞争无序和结构上的滥、散现象,大量媒体严重亏损,产业化水平和竞争力低下。这种现状给以资本为纽带进行集团化改革和媒体的资本运营带来很多障碍。

三、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政策模糊等问题给媒体的资本运作带来很大风险

按法律规定,我国媒体的产权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所有,但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来监管全国近1000亿元的媒体资产,媒体的产权不清,给传媒业的资本运作带来众多风险和障碍。由于受这种政策的限制,目前行业外资本投资媒体只能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与收益权,不能获得相应的实际控制权和国家认可的媒体产权,不能拥有媒体的品牌,一旦双方的合作出现问题,投资方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受这种政策的限制,许多投资传媒的社会资本都采取谨慎、观望的态度。我国媒体至今仍定位在“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我国在视听媒体方面实行政府台制,媒体的核心领导者是由行政权力来任命,资本对核心领导者的影响相当有限,当行政权力与资本权力发生冲突时,必然是资本的退出。同时,在资本运作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就系统外资金进入媒体制定相关的法律及法规,对于媒体经营中能做的和不能做的政策规定不明确,因而各项合作协议本身难以具备相应的法律保护,这使投资者在实际运作中很难依法保护自身的利益。这些都给电视媒体的多渠道融资带来很多障碍,限制了我国媒体的发展力度。

四、我国电视媒体运作资金紧张

广播电视业作为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资金需求量较大。而目前电视媒体的资金来源,最重要的是靠占到总收入90%以上的广告收入支撑。另据《中国媒体产业投资报告(2001)》引用的相关调查表明:中国媒体资金紧缺的机构高达82%。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媒体发展的瓶颈。

我国的媒体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主要原因如下:(1)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新闻媒体不得不扩张规模,更新设备,引进人才,进入新的资金投入期。(2)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大多已停止财政拨款,实行自负盈亏。媒体经营收入的75%~95%来源于广告经营收入,又受制于经济环境而显得脆弱。虽然有些省台拥有数家子台子频道,但整个收入的80%以上往往又依赖于其中一两频道、栏目的支撑。如全国规模最大的新闻媒体——中央电视台95%的广告收入来源于第一套节目的广告。(3)作为特殊产业的新闻电视媒体,不但要像其他企业那样缴纳各种税收,甚至还要承担当地党政部门的一些硬性摊派,如赞助文艺团体,参建文化发展基金等。(4)国家不再对多数新闻电视媒体实行税收的先征后退政策,引起众多媒体的担忧。正是由于出现以上这些情况,使得新闻媒体普遍面临着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切实可行的资本运营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转贴于 五、我国电视媒体在经营、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媒体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电视媒体与国外强势电视媒体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电视经营者任用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差距。关于用人机制,在选拔机制上,国外电视媒体一般是通过市场方式在全球范围选拔经理人,实行职业经理人制,有的电视媒体董事会成员40%以上是外国人。而我国电视媒体目前大部分只用本地区、本系统的人。各省市电视台的经营管理人员,基本上是由当地人组成。高层管理人员大多局限于从政府官员和已经在国有企业任职的人员中挑选。另外,国外大电视媒体的经理人一般都有在三四个国家工作的经历,而我国则微乎其微。在退出机制上,国外电视媒体根据合同做事,清楚明了,看事不看人。但在中国电视领域做到这一点还比较困难。在激励机制方面国内电视媒体在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从管理者报酬模式上看,国外电视媒体经营者的收入大都具有多元化的结构,总的趋势是薪金中固定收入部分的比重在缩小,而中长期类报酬占有相当比重,它将促使经营者行为具有长期导向性。而我国电视媒体管理人员的收入,基本上以工资、福利、奖金为主,权益收入极少,其薪酬大都以基本工资唱主角。(2)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先进的技术装备是电视媒体做强做大的先导、关键和保障。我国电视媒体原创性技术不足,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系统的集成、综合创新能力。国外大电视媒体一般都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它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善于借鉴社会技术力量补充自身不足。而我国电视媒体的技术开发管理体制则尚未冲破审批制和计划经济框框,而且电视媒体的新产品研制活动与大学、研究机构的科研项目结合程度不高。(3)品牌价值与管理营销水平的差距。品牌对于电视媒体的扩张十分重要。一个品牌的成功就是整个电视媒体价值链整体的成功。尽管我国电视媒体也涌现出诸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同一首歌》、《开心辞典》等品牌栏目,但与国外电视媒体相比,仍缺乏整体品牌竞争力。

六、数字电视导致频道资源巨量增加,加剧内容需求的压力

到2004年9月,我国共开办模拟电视节目2200多套,数字付费广播电视节目48套;有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近90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300多家,年生产电视剧1000多部、11000集。基本建成了有线、无线、卫星多技术、多层次覆盖的全国广播电视网,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已分别达到93.34%和94.61%。数字电视将目前的电视频道由几十扩展到几百,由此产生巨大的视频节目内容需求,使我国本来就匮乏的内容市场面临更大的压力。数字化模糊了传统业务的界限,为传统电信业、电视运营商和互联网络服务商进入彼此业务成为了可能。资本运作与渠道之战、片源大战和网络之争将愈演愈烈。

七、新兴产业面临艰难的起步,数字电视的推广还有巨大的困难

数字化是电视媒体发展的方向在业界己是不争的事实。随着2003年启动的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推进,我国将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有线、卫星和无线的全国覆盖。2010年,预计中国的电视数字频道的用户数量将达到1. 28亿户,如果收费以每年每户1000元计算,单就收视费所形成的市场规模而言,将至少拥有1000亿的市场规模。但是,要实现这些市场规模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如受众付费看电视的习惯还未形成、节目内容还不够符合受众需求、接收设备价格还比较高、相关各方还未对利益分配比例达成共识等多方面因素,新的赢利模式的真正建立还需时日。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媒介资本运营对于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只有在科学进取的理念指导下 ,积极找出和总结国内媒介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媒介资本运营策略的不断鼎新 ,才能使我国媒介资本运营在锐创与严谨中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小夏.电视媒体的产业改革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5,(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