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神经病学症状范文

神经病学症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病学症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神经病学症状

第1篇:神经病学症状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维持性血透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胰岛素抵抗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并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序贯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和序贯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维持性血透中,采用序贯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能对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微炎症状态进行有效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 血液净化模式;维持性血透;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胰岛素抵抗;微炎症状态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7(a)-0059-02

通过查阅临床相关资料发现,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大部分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体内都存在胰岛素抵抗和微炎症状态[1]。胰岛素抵抗直接关系着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预后情况[2]。同胰岛素抵抗和微炎症状态进行有效改善,能让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几率和临床死亡率降低,而且还能让血液净化质量得以有效提升。该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维持性血透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胰岛素抵抗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现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糖尿病诊断标准[3]对患者进行确诊,肾小球率过滤低于15 mL/min;维持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时间超过半年,并没有接受过胰岛素增敏剂和其他受体激动剂。将精神疾病、肝功能异常、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患者等排除该研究。10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人数和男性患者人数分别为37例、63例;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2±0.7)年。全部100例患者通过随机原则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50例患者。

1.2 方法

选择飞利浦公司的Dialog血液透析机,3次/周,4h/次;患者治疗期间的血流量大约为每分钟300 mL,透析液流量大约500 mL/min;选择低分子肝素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选择序贯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对照组患者:透析器为西门子公司的HIPS25型,膜面积为1.5 m2,超滤系数应设置为50~60 mL/(h・mmHg),每2周将最后1次血液透析改为血液透析滤过1次,4 h/次,血流量大约为250~300 mL/min,透析液流量则应控制为800 mL/min,并通过在线配置的方式来对置换液进行制作,并选择稀释法对患者实施治疗,治疗期间总置换量不能>30 L。

实验组患者给予序贯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序贯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同对照组一样。选择上海民康公司的HA145型血液灌流器,每2周最后1次血液透析治疗改为血液灌流,通过低分子肝素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2 h/次,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血流量应为200 mL/min。治疗完成后,应取下灌流器,之后给予序贯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2 h。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应皮下注蛋白人胰岛素,进而来对血糖进行控制。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胰岛素使用量、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甲状旁腺体素变化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详细记录。

1.4 统计方法

两组数据录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19.0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观察

治疗前,实验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中在采用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时,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几率较高,如营养不良、贫血、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最终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4]。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伴有胰岛素抵抗,各类炎症因子不断聚集,引起慢性炎症,同时损伤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加重患者病情[5]。所以,及时对症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临床中在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临床研究发现,通过血液净化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现象,进而来对微炎症状态进行缓解[6]。序贯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所选择的透析滤过膜具有较强的通透性,通过对流和弥散原理,将含有毒素的体液大量滤出,主要为中分子物质,并将等量的置换液同时输出,从而来对胰岛素抵抗和微炎症状态进行改善;然而序贯血液透析滤过治疗,不能有效清除小分子炎症介质,所以临床中应联合血流灌注治疗[7]。血液灌注治疗具有较强的吸附效果和对流效果,能对体内的小分子炎症介质进行有效清除,进而对胰岛素抵抗和微炎症状态进行更加有效的改善。血流灌注治疗是通过血液灌流器,在患者血液体外循环期间,将血液中的致病物质有效吸附在所选择的固形物质表面,最终起到血液净化的效果。通过分析该研究结果可知,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相关研究报道结果和该研究结果相近[8]。

综上所述,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维持性血透中,采用序贯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能对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微炎症状态进行有效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芳芳,李荣山,王利华,等.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透患者透析前后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6):510-514.

[2] 田茹.不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0(3):492-494,498.

[3] 刘吉国,颜俊锋,刘春,等.氟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1):106-107.

[4] 张艳,黄金.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低血糖及其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1(11):94-96.

[5] 刘晓斌,张志坚,尤宇望,等.高通量透析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透患者IL-6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21):3459-3460.

[6] 徐丹,孟宇,胡波,等.基于HPLC-MS/MSQ-TOF分析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透患者含糖透析的代谢特征[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3(3):455-461.

[7] 吴道诩,徐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31):5666-5672.

第2篇:神经病学症状范文

摘 要 针刺治疗并观察其前后症状、体外血栓长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说明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通过改善其血瘀高凝状态,改善循环和组织缺血、缺氧,使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从而使神经功能得到改善。

主题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针灸疗法 血瘀/针灸疗法 高粘血症/针灸疗法 糖尿病神经病变/血液1 临床资料20例均按照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Ⅱ型糖尿病[1],并根据《实用神经病学》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诊断要点诊为周围神经病变[2]。观察对象为1998年1月~1999年6月本院内科病房与高级病区收治的患者。

20例中,男9例,女11例;年龄28~71岁;病程2个月~14年,平均4.5年。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2.1 所有病人均经饮食控制和糖尿病教育,长期服用口服降糖药者继续服用。

2.2 针刺取穴

主穴:肺俞、胃俞、肾俞、肝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配穴:鱼际、复溜、血海、内庭、水泉、阳陵泉、阴陵泉。

手法: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运针1~2分钟,再用6805电针治疗仪的疏密波治疗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1疗程后停针4天。

3 疗效观察

针刺前先于本院神经内分泌实验室用MR-4型多环血栓检测仪、MPG-3D多能双通道血液凝聚仪及FM-16电脑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仪测定体外血栓长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并对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进行自拟标准计分,然后每治1疗程复测上述指标,进行自身对照,以针刺2~3个疗程为疗效评定期限。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自拟计分标准如下:主要症状(如肢麻、疼痛、发凉、乏力、感觉障碍、腱反射减退)重度为3分,中度为2分,轻度为1分,正常为0分。

3.1 疗效标准

显著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症状计分下降60%以下,尿糖降至阴性,空腹血糖

3.2 治疗结果

显著好转11例,好转6例,无效3例,有效率85%。治疗前后体外血栓长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指标变化情况见表1。中所示患者针刺第2疗程后体外血栓长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前后自身对照,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

4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形成持续性高血糖病症,由此可导致一些组织器官的代谢异常,继而产生功能障碍,最容易受到损伤的是视网膜、肾脏、血管及神经系统[2]。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3]:一是血管神经障碍,二是代谢障碍,三是血液成分改变。其中血液成分的改变:如糖尿病人的血小板、纤溶系统功能及流变学异常是引起末梢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常见原因之一。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液呈凝、瘀、粘、稠状态。我们采用针刺疗法,可以减轻甚至消除症状,并对降低血糖、控制尿糖有所裨益,使体外血栓长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通过改善其血瘀高凝状态,改善循环和组织缺血、缺氧,使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从而使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其疗效确切[4~6]。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其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祖国医学痿证范围,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消渴病以阴虚为本,消渴日久,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产生萎软症候,肝藏血主筋,肾藏精生髓,津生于胃、散布于肺,本病与肝肾肺胃关系最为密切,治疗取肝肾肺胃俞穴以养脏补虚;取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配合辨证加减以滋阴清热,符合中医理论,故有疗效。

本临床观察,病人针刺后获得显效者以第一疗程后较佳,可能系针刺刺激促使胰岛素β细胞受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针刺对血瘀高凝状态的调节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所致。因此认为针刺达一月以上仍未见效者方可放弃针刺治疗。

5 参考文献

1 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2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

3 谌剑飞.现代中医内分泌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

4 Chen Jianfei.Changes of Plasma Insulin Level in Diabetics Treated with Acupucture. Ja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88;6:64

5 张涛清.针灸治疗糖尿病疗效及实验观察.中国针灸,1988;(4):23

第3篇:神经病学症状范文

【关键词】a-硫辛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123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408-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r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60%~90%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已经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2008年1月~2010年1月笔者采用a-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0例,并将同期采用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显示疗效优于对照组,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均为2008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门诊或住院患者,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和《临床糖尿病学》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标准[1]。40例DPN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7.6±6.7)岁,糖尿病病程(8.5±3.5)年。对照组20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4~70岁,平均年龄(58.1±7.3)岁,糖尿病病程(8.4±3.4)年。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糖尿病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无严重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

1.2治疗方法:入院后常规给予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并达标,同时进行降压、调脂、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对照组用甲钴胺注射液500ug(弥可保:生产批号071206,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加入0.9%生理盐水lOmL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续治疗3周;治疗组用a-硫辛酸(生产批号07123921,亚宝药业太原制药有限公司)600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测定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

1.3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肢体麻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深、浅感觉基本恢复了正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均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深、浅感觉较前敏感,肢体麻木、疼痛症状减轻,MNCV和SNCV较前增加5m/s以下;效差:肢体麻木、疼痛症状轻微缓解,深、浅感觉及肌电图无明显变化;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深、浅感觉及肌电图无变化[2]。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疗效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2.2两组治疗前后MNCV和SNCV变化:治疗组治疗后各检测神经MNCV、SNCV高于治疗前(均P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vs Control group,*P

表2两组治疗前后MNCV和SNCV变化的比较(X±s,m/s)

与对照组比较vs Control group,*P

3.讨论

仅依靠严格血糖控制并不能完全防止DPN发生。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高血糖将会导致微血管内皮病变,造成神经缺血、缺氧,从而引起氧化应激增强、自由基生成增多,最终导致神经损伤。严格、稳定地控制血糖能够减轻症状,延缓DPN进程,但许多血糖控制较理想的糖尿病患者仍会发生DPN。

a-硫辛酸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作为丙酮酸脱氢酶和a-戊二酸脱氢酶-线粒体酶系复合物的辅助因子起作用。a-硫辛酸降低脂质过氧化,增加神经营养血管的血流量,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增加神经Na+-K+-ATP酶活性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机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4],可以预防或治疗高血糖诱导的神经损伤,即使在血糖失控的糖尿病患者中也同样发挥作用;它的抗氧化作用表现在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及再生其他抗氧化剂(如谷胱苷肽、维生素E、维生素c等)[5],能显著改善DPN的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及氧化应激增加和抗氧化防御能力下降之间的不平衡。

综上所述,a-硫辛酸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山东,朱诸星.临床糖尿病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12-218.

[2]奚雁.川芎嗉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6例疗效观察.中国基层医药,2000,7:414-415.

第4篇:神经病学症状范文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脑脊液;神经电生理;临床特点;MRI

[中图分类号] R744.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b)-153-02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常有缓解和复发现象,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MS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造成诊断困难。本研究总结、分析了我院近五年来诊断为M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以期为临床上MS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03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的96例MS患者,均采用Poser标准进行诊断。

1.2 方法

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规律、临床表现、MRI影像学改变及治疗效果。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男39例(40.6%),女57例(59.4%),男女比为2∶3。发病年龄18~57岁,以20~40岁居多,平均发病年龄32.7岁。起病形式:急性(发病1周内达峰)起病45例(59.4%),亚急性(1周~1个月)起病24例(25.4%),慢性起病21例(17.6%)。诱发因素:首次发作前2周内有明确诱因41例(42.7%),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5例(26.0%),腹泻7例(7.3%),过劳5例(5.2%),外伤2例(2.1%),手术应激2例(2.1%)。

2.2 首发症状

视力障碍40例(42.7%),其中,一侧者16例,双侧者24例;肢体无力31例(32.3%),肢体感觉异常15例(15.2%),头昏3例(3.1%),共济失调2例(2.1%),抖动2例(2.1%),精神异常1例(1.0%),言语不利1例(1.0%)。

2.3 主要症状及体征

疲劳89例(92.7%),锥体束损害78例(81.3%),痉挛63例(65.6%),视力障碍61例(63.5%),疼痛68例(70.8%),Lhemitte征3例(3.1%),小脑症状52例(54.3%),感觉障碍51例(53.1%),括约肌功能障碍73例(76.0%),障碍53例(55.2%),精神症状5例(52.1%),抑郁43例(44.8%),眼球活动障碍23例(24.0%),面瘫19例(19.8%)。

2.4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作MRI检查,异常82例(85.4%),发现颅内病灶57例(59.4%),表现为双侧大脑侧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脑干及小脑的点片状、斑片状、椭圆形的长T1长T2病灶;脊髓36例(37.5%),其中,颈髓21例(21.9%),胸髓18例(18.8%)。

2.5 脑脊液检查

87例行脑脊液检查,23例蛋白升高(26.4%),细胞数异常15例(17.2%),寡克隆带阳性31例(35.6%),24小时IgG合成率增高37例(42.5%)。

2.6 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共查57例,正常11例,异常46例(80.7%),主要表现为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脑干诱发电位48例,正常14例,异常34例(70.8%),主要表现为波幅降低;体感诱发电53例,正常13例,异常40例(75.5%)。

3 讨论

MS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炎性脱髓鞘疾病。以往认为,本病多发生于西方国家,我国属于低发区,但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及诊断技术的提高,发现本病较前增多。文献报道全国各地MS发病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我国MS并不属于少见病[1],目前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MS是青年人致残的重要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MS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样,其发病具有性别差异,全世界男女比例约为1∶2,女性发病率高的原因虽尚不十分清楚,但性激素却起了重要作用[2]。本病多在10~50岁发病,国内总体来看,平均发病年龄介于27.1~33.6岁,平均在30岁左右。据国内一组645例报道,男性占43.7%,女性占56.3%;国外一组812例报道则男性占36%,女性占64%。本组发病年龄18~57岁,以20~40岁居多,发病年龄与国内报道相近。男39例(40.6%),女57例(59.4%),男女比为2:3,性别比则介于上述两组报道之间。

本组病例中,以急性起病较多,占59.4%,其次为亚急性,占25.4%,慢性者较少占17.6%,与国内资料急性占45.3%、亚急性25.4%、慢性29.3%相接近,说明国内MS发病形式存在差别,以急性起病较常见。诱因方面,本组诱因最常见为感染。感染和外伤可造成髓鞘损害,释放的髓鞘成分作为抗原引起进一步的自身免疫反应,可造成免疫紊乱。

国内外共同的常见首发症状有感觉障碍、肢体无力、视力障碍和步态不稳等,而以周围神经和大脑症状为首发者少见。视力障碍是我国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占40.6%,本组病例首发症状亦以视力障碍多见,占42.7%,其次是肢体无力及感觉异常。

由于MS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多个部分,所以症状体征多种多样。本组病例中,以疲劳、锥体束损害及肌阵挛等运动障碍为最常见,可能与锥体束行程较长有关。感觉异常也较常见,占70.8%。Lhemitte征,多数认为是脊髓后柱受刺激所致,目前已公认为一种常见的致残症状,本组稍低于国内报道的3.1%[3]。视神经损害占63.5%,比国内报道的50.4%[4]稍高。另外, 43例(44.8%)患者有抑郁症状,说明在MS并不少见,可能直接与病理生理、影响日常生活以及治疗药物(干扰素和激素与抑郁症微弱相关)有关[5]。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其心理问题。此外,小脑症状(54.3%)、括约肌功能障碍(76.0%),障碍53例(55.2%),精神症状5例(52.1%)均超过半数,眼球活动障碍(24.0%)、面瘫(19.8%)也占一定比例。综上所述,多发性硬化病变可累及视神经、脊髓及脑干,小脑半球及大脑半球的白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诊断上造成困难,需与多种疾病相鉴别。

辅助检查在MS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组病例脑脊液检查87例,24 h IgG合成率升高37例(42.5%),大便潜血(OB)阳性为31例(35.6%),低于王军等报道的70%[6]。

本组病例受检者中视觉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阳性率分别为80.7%及70.8%。有些病例无视力障碍而视觉诱发电位异常,有些无听力障碍而脑干诱发电位有异常,表明诱发电位对检测出亚临床MS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000年的McDonald标准已将MRI用于MS的诊断,并第一次明确地说明时间和空间多发性的MRI证据,从而有利于对患者作出早期诊断。MRI 可清楚地显示脑和脊髓内的MS病灶,是诊断MS的重要手段[7]。本组患者全部行MRI检查,异常82例(85.4%),与国内张华等[6]报道的84.7%相近。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密切结合临床与MRI检查,可提高MS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周文斌,崔玉真,肖波.多发性硬化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5,12(6):373-375.

[2]郑雪平,胡学强.女性多发性硬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9,16(1):71-73.

[3]胡学强,麦卫华,王敦敬.多发性硬化41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2004,37(1):7.

[4]黄德晖,吴卫平,蒲传强,等.多发性硬化226例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3,10(3):373-375.

[5]王新德.现代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772.

[6]张华,许贤豪.多发性硬化脑内磁共振病灶分布及特征[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2,9(2):117-119.

第5篇:神经病学症状范文

神经影像学判读带教临床见习是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神经病学历来是医学生学习难度最大和教学难度最大的学科之一,教学质量和效果往往不佳。神经病学一直以来以其教学内容广泛、学科基础复杂、思维系统严密的特点,其内容涵盖了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涉及学科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药理学、神经生物学、神经流行病学、神经影像学等;都是医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所在,还在一些医学生中产生了特定的恐惧情绪。所以在临床见习阶段这一关键时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兴趣,对其以后的临床工作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长期的神经病学见习带教工作中,发现神经影像学检查的正确判读,能够使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神经病学的复杂性

神经病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很广,与内科、外科、解剖学、病理生理等学科密切相关,因为神经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影像学的广泛应用。神经内科的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而课时相对较少,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时相对较少,因此造成见习、实习学生在神经内科临床学习的时间短,任务重。虽然本院是一家大型教学医院,病种相对较全,但由于不同病种的分流方向不同,常常存在有些疾病,甚至是作为教学重点的常见病的病员缺乏的情况。这样就使影像学资料的保存功能更加重要。这些资料对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时非常困难,教师亦觉得教学不容易,其主要原因在于神经解剖的复杂性、抽象性,单纯的文字表述困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学资料、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和形象。电脑的普及使得现在很多医学院校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电脑的便利,影像学改变等相关知识置于网络上,互动教学。

二、神经影像学的作用

带教老师应该培养同学初步的影像学阅片的能力,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要看好影像片,除了有扎实的解剖学及影像学基础,还要大量的阅片,才能对疾病得出基本正确的影像诊断。教学中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辨别正常的与异常的影像学资料的表现,并分别分析它们在诊断中的意义。复习影像学基础利用较短的时间复习影像成像原理,有助于学生对影像学资料的理解。同时比较讲解正常与异常的影像片。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数字减影(DSA)、经颅彩色多普勒(TCD)等,随着这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正确性大大提高。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接触临床病例时,带教老师应结合一些典型病例的CT 或MRI或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反复讲解,使同学基本掌握这些病变的影像学改变,这样既能加深同学对神经系统不同受损部位以及相应脑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的认识,帮助同学巩固加深既往学过的神经解剖知识,又能提高同学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同学的神经病学学习热情。

三、神经影像学正确判读的意义

神经病学的诊断要求先查明病变的部位(定位诊断),再查明病变的原因(定性诊断)。面对每一位患者,带教每一个学生,神经科医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疾病做出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定位诊断就是要确定神经系统损伤的部位,如脑、脊髓、周围神经等,并应判定病变为弥散性、局灶性、多灶性还是系统性。要做到准确定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理论基础,熟悉神经系统各种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然而在实习带教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CT、MRI、DSA、SPECT、PET等并综合分析判断,明确病变的部位。这应是带教老师主要的带教重点和难点,能够正确的阅读影像资料。那么疾病已经诊断了一大半了。近20余年,由于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改进和革新以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总之,初学神经病学的同学们,都会感觉到神经有些内容很抽象、很深奥、难以理解。但如能真正投入其中将会体味到他的无穷乐趣。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吃透书本,然后认真阅读影像资料,能够正确判读,才能在以后成功的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问题。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把神经病学学好、学精,以后投身到神经病学的研究,开阔视野、展望未来,以推动神经病学向更高、更新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

[2]Hudson JN.Linking neuroscience theory to practice to help overcome student fear of neurology[J]. Med Teach,2006(7):651—653.

[3]王伊龙,王拥军,周永,等. 亟待建立中国卒中中心网络[ 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27—30.

[4]赵晴,杜建时,高明. PBL 教学法在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8( 11):1131—1132.

[5]罗海彦,胡长林.神经病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 (5):382—383.

第6篇:神经病学症状范文

关键词:杏丁注射液; 针灸;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病人带来严重的不适和痛苦[1],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从2002年起笔者对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给予杏丁注射液联合穴位针灸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2~2005年收治住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25~70岁,平均45.5岁。糖尿病诊断按WHO1999年有关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标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标准:①皮肤感觉异常,肢体麻木感,末端袜套感;②走路不稳,似脚踏棉花或活动受限;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浅感觉减退;④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神经传导障碍,神经传导速度小于50m/s;⑤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2]。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出现时间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

1.2 方法 在连续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用杏丁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25 ml,溶于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并取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施平补平泻法针灸治疗,1次/d,连用2周。对照组用维生素B1100 mg和维生素B12500 μg肌肉注射,1次/d,连用2周,治疗过程中除应用降糖药物外,未使用其它治疗神经病变药物。

1.3 疗效观察 试验前后两组分别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液流变学检查,随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即采用肌电图仪测定两组糖尿病患者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

2 结果

2.1 血糖变化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分别为(7.1±0.7)mmol/L和(7.2±0.8)mmol/L,治疗后(7.2±0.6)mmol/L和(7.2±0.7)mmol/L(P>0.05),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7.2%和7.3%,治疗后为7.3%和7.2%(P>0.05)。

2.2 临床疗效判定

2.2.1 疗效评价标准肢体不适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为完全缓解(CR);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为明显缓解(PR);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减轻为轻度缓解(MR);治疗前后无变化为无效(NR)。

2.2.2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两组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见表2。治疗前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1),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中西医联合治疗确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表2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略)

与治疗组治疗前比较,*P<0.01,n=40

2.4 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图比较见表3。经两周治疗,治疗组较对照组SCV与MCV有显著提高(P<0.05)表明:中西医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

表3 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因诊断标准不同,并发神经损害率报道不一,若以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或临床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几乎可占糖尿病患者的47%~91%[3]。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代谢障碍学说及血管病变学说已得到临床肯定。代谢障碍学说认为,组织中葡萄糖大量增加,醛糖还原酶激活,葡萄糖被还原成果糖及山梨醇,由于不易降解和透过细胞膜,导致神经组织中果糖和山梨醇聚积,细胞渗透压增高,加之血糖与蛋白质非酶化作用,糖基化产物增多,造成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导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血管病变学说则认为微血管中黏蛋白沉积,管腔狭窄,加上血流变学异常,红细胞聚集,造成高黏状态,神经微血管血流减慢,从而加重神经组织缺血缺氧[4]。杏丁注射液为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银杏提取物和双嘧达莫,银杏提取物含有多种黄酮和萜类化合物,有调节血管张力,纠正毛细血管渗透压,改善微循环,对抗过氧化作用,可保护神经细胞,加强神经传导,加快神经递质更新作用,而双嘧达莫可明显抑制ADP,TXA2,阻断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糖尿病患者血液高凝,高粘状态。而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肢痹”“筋痿”范畴,主要是由于消渴日久,脾失健运,气阴两伤,络脉淤阻所致,治疗以“通血活络,滋润通补”为主[5],而穴位什炙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功效[6],《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之论点[7],曲池,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穴,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主润宗筋”,刺之可改善肢体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在下肢交会穴,刺之可疏通三阴经气血。联合杏丁静脉用药,既可改善肢体血流,又有而运行气血,营运四末之的功效。本文观察显示:杏丁联合穴位针灸治疗可改善微循环,促进受损神经修复和再生,缓解临床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任何副作用,在目前尚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特效药物情况下,中药提取物结合祖国针灸联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2.

[2] 田 牛,单 毅,柳大昌,等.实用临床微循环学,上册[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44.

[3] 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第1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33.

[4] 胡绍文.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27.

[5] 吴以岭.络病学,第1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73.

第7篇:神经病学症状范文

[关键词] 眩晕;病因诊断;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4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155-02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病因较为复杂,从内耳前庭器官到大脑皮质前庭系统任何一解剖部位的病变均可引起眩晕[1-2]。可见于多种疾病,如耳源性眩晕,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颈性眩晕等。由于涉及疾病系统较多,临床上容易出现误诊、误治情况,因此,笔者对我院急救的眩晕症患者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6月~2009年6月收治院内急救眩晕症患者645例,其中,男544例,女101例;年龄18~85岁,平均58.5岁;18~39岁205例,40~60岁339例,>60 岁101例。所有患者病程4个月~5年,平均13.5个月。所有患者都经过全面神经系统查体,Dix・Hallpike试验,血、尿常规、血糖、血脂化验,部分患者行心电图、前庭功能、脑电图、颈椎X线片、颈部超声、头颅CT及颈椎CT等的检查。

2 结果

2.1眩晕分类及构成

645例患者经全面检查和治疗后,神经源性眩晕365例,占总数的56.58%;耳源性眩晕129例,占总数的20.00%;全身性疾病性眩晕151例,占总数的23.41%。具体见表1。

2.2 645例眩晕患者眩晕分类与发病年龄的关系

645例眩晕患者眩晕分类与发病年龄进行了比较分析,其眩晕分类与年龄的关系见表2。

3 讨论

眩晕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的景物在旋转、摇晃、移动或感觉头昏、头重脚轻、自身倾倒感、不敢睁眼等临床症状[3-4],是大脑皮质的一种自我感觉,乃个体对自身所处空间位置关系的感觉失常,对自身平衡觉体会错误,引发自身或周围环境的虚假运动感觉,因而是一种关于人体与环境空间关系的错觉和运动幻觉[5],看到或感觉到并不存在的运动。

通过对本组645例眩晕患者经全面检查明确诊断后分类,神经源性眩晕365例,占总数的56.58%;耳源性眩晕129例,占总数20%;全身性疾病性眩晕151例,占总数的23.41%。18~39岁眩晕患者主要引起的疾病为耳源性眩晕159例,40~60岁、>60岁主要是神经源性眩晕分别为279例和50例,提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全身性疾病性眩晕发病人数逐渐增加,耳源性眩晕主要发生在中青年[6]。

观察到急诊院内急救的眩晕患者多为神经系统的急症,占总数的56.58%;而由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症状的患者占总数的23.41%;耳源性眩晕发病比例较小,仅占20.00%。表明急诊院内急救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应引起医生高度重视神经系统检查和进行全身疾病的判断,不要因为眩晕症状而忽视其他疾病,特别对年龄>40岁的患者应严格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应的伴随症状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明确诊断,以免造成误诊和误治。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5.

[2]张一龙,戴晓莉,卢小强,等.颈性眩晕的诊治研究[J].医学综述,2008,14(15):2380.

[3]戴春富,张国明,张茹,等.小剂量庆大霉素鼓室内注射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眩晕的临床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4):151.

[4]余宜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正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9):95-96.

[5]史玉泉,周考达.实用神经病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87.

第8篇:神经病学症状范文

神经病学一向被认为是难懂难学的学科,既抽象又复杂。我们针对神经病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启发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见习质量显著提高。

1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不能认为学生们都上过神经病学大课,有了理论知识,故每次见习前不需要准备,只要让学生看一下神经科典型病例,对病情进行讲解即可。学生对每次见习的目的及内容如不能掌握,就会影响对神经科学习的兴趣。我院神经内科见习一共3次,每次3学时。充分安排3个小时见习时间,同时每次见习课前认真阅读实纲,了解本科病例,掌握全科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的患者,耐心做好说服工作,使其配合教学。神经系统查体很重要,每次见习都要重点演示神经系统查体,让每位同学有动手的机会,并及时指出不正确的地方。

2 培养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兴趣

首先告诉学生,神经病学具有与内、外、儿、妇科学相同的二级学科地位,与神经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遗传学等十几门神经科派生学科的发展互相渗透、互相推进,因此未来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正如许多科学家预言,未来社会是脑科学社会。应提高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兴趣,激发在本科见习中求知的欲望[1],同时对行为、语言、情绪、注意等脑的高级功能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进行有关量表测定,如MMSE(智能量表)、ADL(日常生活量表),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脑的高级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3 用理论指导实践

神经科学习的第一步就是神经系统查体,它是神经科入门的关键。见习第一次课时我们即系统讲解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步骤和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随后选择两位病情较轻、能配合的患者,让同学分组当场练习,要让每位同学有当场练习的机会,以便及时纠正错误,使人人过关。如:查眼球的运动时,检查者手指应距离患者60 cm,并通过Ⅲ、Ⅳ、Ⅵ颅神经的检查讲解如何判断周围性、核性、核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查角膜反射时,让患者向一侧注视,检查者用捻成细束的棉絮轻触其角膜,由外向内,注意不让见之;腱反射检查时,患者必须两侧肢体姿势一样,叩诊锤力量一样,检查结果才准确。反过来让同学们对照书本进行比较,实行“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模式,让每位同学熟练准确的掌握基本功,为以后的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4 初步掌握临床逆向思维,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学生在理论学习时,首先是学习病因、病理,由此引出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而临床中是从临床表现、体征,反过来对疾病进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定位诊断主要靠神经系统查体。定性诊断则是根据神经系统定位,在结合年龄、起病形式,与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等广泛联系,由此得出疾病的诊断。在见习中应有意识地把临床表现和诊疗与有关解剖、病理生理、药理学等基础知识联系在一起讲解,使学生们融会贯通,由最初的死记硬背转化为理解式记忆。例如肝豆状核变性基本病因是铜代谢障碍,由此产生大量的铜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而沉积于神经系统最常见于基底节,故震颤为神经系统最初表现。治疗包括减少铜的吸收及促进铜的排泄。

5 重视病例讨论,充分利用其它途径的教学素材

近年来通过临床教学发现,病例导入式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在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医学院校推广[2]。通过病例讨论可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神经系统的有些重要体征来掌握神经病学专业知识。但有时带教时会没有典型病例。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来了解临床症状和体征:(1)病例讨论:课堂上所讲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更好掌握,应进行病例讨论,养成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可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广泛联系,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2)以其他病种的体征来代替。如无“脊髓灰质炎损害”的病例,可用“肌萎缩侧束硬化”代替,同样表现为脊髓前角损害。(3)多媒体教学具有复合性、控制性、交互性、非线性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形象生动、直观地演示某些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1] 周昌菊,宋美玉.科学教学与创新思维[J].实用预防医学,2003,6:34.

[2] 鲁 明,肖卫忠.病例导入式教学在提高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方面

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4,3:36.

第9篇:神经病学症状范文

关键词 葛根素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114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4月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39~78岁(平均545岁),合并其他并发症的21例,糖尿病病程3~20年,神经病变病程1~12年。符合以下条件者诊断糖尿病神经病变:①临床症状:肢体麻木,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肌萎缩无力,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②神经传导(NCV)显示正中神经、腓神经有传导障碍。

治疗方法:在常规糖尿病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1+葛根素注射液04g静滴,每日1次,加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仪器操作过程:由专业人员实施,治疗时嘱患者舒适、放松地平卧,以利于肢体抬举。将患者放治疗套筒内,拉好套筒拉链,压力由30mmHg逐渐增加至100mmHg,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治疗时间为30分钟/日,10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伴有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有无头晕、头痛、心慌及面色改变等。若有冠心病史需注意先做一侧肢体,休息1小时后再做另一侧肢体,以免回心血量剧增,使心脏负荷过重,发生心血管意外。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测量血糖、血压、肾功、24小时尿蛋白,左右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感觉传导速度以及症状的变化。

疗效评价:神经传导(NCV)增加>5m/秒为明显改善,NCV较治疗前增加为改善。症状改善程度:将糖尿病神经病变严重程度按轻、中、重分级与治疗前后相比:明显改善为症状减轻为2个等级,改善定位症状减轻1个等级,无效级别无明显变化。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及X2检验。

结 果

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分别为897%、872%、833%。总有效率为881%。见表1、表2。

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应用上述治疗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

讨 论

糖尿病神经病变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明确,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笔者应用葛根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特性,扩张冠脉和脑血管,降低全血黏度,改善神经血管的血供与代谢。再加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肢体的反复按压和松弛,能显著促进末梢组织的微循环,改善肢体组织和末梢神经供血供养,加强了末梢组织的有氧代谢,患者感觉舒适,无明显不良反应,且对下肢水肿也有效果。两者合用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