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传统教育范文

家庭传统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传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传统教育

第1篇:家庭传统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环境;思想教育

我国古话讲“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在我国现阶段的家庭教育中,这种理念依然很流行。根据有关数据,超过40%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过家庭暴力,甚至更有病态的惩罚,67%的家庭过度溺爱孩子,这样很难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有的孩子出现叛逆、孤僻、自卑、高傲等不健康行为。想要改变这种育人模式,必须综合分析原因,理性对待孩子行为,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一、转变传统思想,注重家庭环境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我们想转变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必须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以往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或者相当程度不适应当下的家庭教育,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应努力学习新型家庭教育方式,并及时做好与学校老师的思想沟通,找到孩子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以前的家庭教育多为家长压迫式,孩子被动接受,并不能自由表露孩子自身的观点或者感受,在现在信息发达的社会中,更容易导致孩子的叛逆心理。家庭教育应以主动引导为主,实时监督孩子的成长过程,避免“武力”迫使的现象存在。

二、正确认识孩子行为,避免有色眼镜存在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就是依照孩子是否听大人话为标准来评论孩子。殊不知这正是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孩子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得到的结论才会使得孩子记忆深刻,孩子通过自己的实践更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孩子没有真正被开水烫过就不会铭记烫伤的痛楚,一个家长永远不给孩子接触毛笔的文化,就不会培养出孩子对毛笔的兴趣,一个家长永远不让孩子去翻弄玩具,就不会培养出对机械设备的灵性。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像一个探索者,在对与错的边缘游离,这时也是孩子最容易出错和跑偏的时期,也是家长纠错的最佳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家长不能把孩子某些不当行为看作孩子淘气、不听话或者叛逆等行为。家长要理性地对待孩子的行为动向,不能一棒子打死,在纠错的时候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成长。在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时候,不应该过度指责,或者在朋友他人面前故意提出孩子的不当行为。保护孩子幼小的自尊心尤为重要。

三、提升家长素质,为孩子树立标尺

由于各个家庭的情况和每位家长的自身素质不同,在家庭环境中对孩子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也会受到各自条件的限制,有不同的方法和内容。但是有些方法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做到的,区别是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层次不同。在这些方法中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能力,或者说在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家长的自身素质决定孩子素质的高低。

孩子天生的模仿力不容任何人忽视,孩子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家长的行为以及思维习惯。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朋友,夫妻两个都很喜欢打麻将,平时邻居或者朋友喜欢去他们家里一起玩麻将,在玩的时候互相说一些不良话语。结果这个朋友的孩子在暑假的时候,失踪了两天,家里着急得要命。后来在孩子同学家里找到了。这个孩子找了几个同学在一起玩麻将,并且还有抽烟等不好行为。通过这件事,我们能进一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四、建立学校家庭双向互动,打造孩子无真空成长

人类是群居性的动物,通过群居找到乐趣,找到彼此依靠的安全感。孩子的群居性相对大人更为强烈,他们在邻居的圈子里,在同学的圈子里都会有自身的群居体系,以此有利于彼此学习,共同成长。但其中也不乏出于好奇参与不良的集体活动。孩子这样的群体会对家长以及学校进行保密,尽力不让家长和老师发现他们这些行踪,这就导致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管理孩子的真空地带。这个神秘的地带对孩子的影响不会亚于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所以,保持这个地带的环境健康对孩子顺利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的主要栖息地,介于两者之间,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发展动向,避免孩子自我纠错能力相对较低的情况,家庭必须和校方紧密联系,密切配合,多维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构造环境。孩子生活学习期间,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或者不正当行为的引导,此时孩子为了避免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责罚,会故意伪装以及编织谎言来周旋与家长和老师之间。在这种情况可能性存在的情况下,家长和老师通过密切沟通,尽可能地了解孩子的动向,一旦出现信息不对称,双方要针对问题,迅速找出解决办法,针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纠错。家庭和学校双向互动,避免孩子走入歧途。

参考文献:

[1]南钢.我国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6).

[2]鲁春燕.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5).

[3]弓松涛.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

报,2007(6).

[4]张敏.我国古代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

第2篇:家庭传统教育范文

关键词:传统;网络;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49-02

信息时代,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媒介环境,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关系,家庭教育亦不例外。本文以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为研究对象,主要就二者的基本特点、内容和实施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一、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的基本含义

本文所述的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并非指家庭教育的“古老”与“现代”、“保守”与“进步”等通常意义,而是着眼于媒介变迁与发展视野,即以网络媒介作为家庭成员生活、生存基本方式为临界点,将家庭教育区分为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因此,本文所讲的传统家庭教育,意指前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也就是说,网络尚未进入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成员内部之间交往关系、教育关系的建构主要依赖于常规化媒介手段(诸如面对面交流、电话交流、向电视学习教子育女之道等)的支持和在常规化媒介环境里所发生的家庭教育。所谓网络家庭教育,意指人类社会普遍进入信息时代,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成员内部之间交往关系、教育关系的建构主要依赖于网络媒介而引发的家庭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生态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二、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媒介环境的时代巨变,一方面,促进了传统家庭教育向网络家庭教育的发展、跃迁,另一方面,也使得家庭教育的内在结构、作用方式、实际效果等发生了根本性改观。而唯有将家庭教育置于历史变迁的长河中,即将网络家庭教育与传统家庭教育进行全方位比较,才能更为清晰地洞见这种变化,也才能更为清晰、准确地把握网络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下文将就此展开分析和讨论。

1.从家庭教育发展的环境媒介来看。在传统家庭教育中,教育环境具有封闭性,家长和长辈在教育中具有权威地位,家长总是扮演着教化者的角色,子代总是扮演着被教化者的角色,这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社会教化中的“父为子纲”称得上是一切文明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由于电脑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可能永远保持权威者的形象,因为互联网所营造的网络世界使他们的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而网络的开放互性使家庭教育环境由封闭性权威性向开放性民主性转变。

但是无论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创设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关注的问题。然而,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孩子接触到什么样的信息家长一般不易察觉,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2.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主要是以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为主,并且从具体的礼节入手,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而到了近代传统家庭教育的家长为了孩子以后能够立足社会,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子女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来,认为只要孩子在考试中有好分数,能够进入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就行,而渐渐忽略了对孩子良好品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网络时代,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的主题,不仅要求一个人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而且还要求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不再局限于品德教育或是知识技能教育,而是将两者完美结合,并且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然而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家长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从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学做人。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能够创新科技的主体——人,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创新的人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品德是良好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良好品德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从而成为人际交往的有利保障。因此传统家庭教育中对品德的重视是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

3.从家庭教育的基本运作方式来看。中国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传统家庭教育中,首先主张家风对儿童的陶冶,很多家族家庭都重视家风的培养,把家庭和睦、孝敬父母、敬业守法作为家风培养的内容,并以家训家规的形式保留下来,对后代进行教育。其次,主张以正确、正面、正当的内容与方法教育儿童,重视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注意身教,因为儿童的分析辨别能力差,又喜欢模仿,如果周围的人以身作则,就能见贤思齐,反之则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所以由这几点可以看出传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以父母的教导言行为主。

网络时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我们必须对传统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家庭教育方式开始向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变革。在网络时代,父母与孩子们面临的是同一崭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识体系,孩子们在学,父母们更要学而且要有勇气和孩子们一起学,甚至向子女们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网络技术使家长们能通过电脑互联网为孩子们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指导他们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再把自己作为权威,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孩子对家长不再是盲目地遵从和依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自主学习,塑造自我。

但是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从古至今都不能否认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在平常生活中就应该做出表率,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不管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家长都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好孩子们的榜样。

三、总结

本文主要着眼于媒介变迁与发展的视野,对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的环境媒介、教育内容和运作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从环境媒介来看,传统家庭教育具有封闭性,主要依靠父母的教育与书籍内容;网络家庭教育则是比较开放,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在父母那里无法学习的知识,父母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从教育内容来看,传统家庭教育比较注重子女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渐渐忽视了品德教育;而网络时代的来临使父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更为重视,不再单纯关注孩子的知识技能或者品德教育,而是将两者完美结合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运作方式来看,传统家庭教育主要注重父母对孩子的熏陶,主张家风等对孩子的陶冶;网络家庭教育则是父母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还要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学会用互联网来帮助孩子并教育孩子。

参考文献:

[1]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第3篇:家庭传统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失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医院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86-02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存续至今并在新一轮的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且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一颗璀璨的后起之秀明星。不能不承认中国人的民族性在这其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所谓民族凝聚力,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涵、作用

作为文化的重要承继地和群体,自古以来家庭作为个体生活和生产的单位,是社会的基础组织。从共同的文化传统背景出发,家庭教育是在家庭领域中实行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长辈对晚辈进行的教育,包含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中内蕴的社会伦理规范体系。这一教育行为中所渗透和表现出的是社会传统、被家庭主体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文化因子、意识形态。因为家庭教育是以个体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家庭教育中所彰显的不仅是家庭单位的隐性文化价值,更多是凸显社会历史文化和伦理规范,从传统意义出发,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培养个体认知意识教育的始发地,充当塑造公民的职责。

从作用上看,家庭教育自然就有价值观建立、尊重个体差异、完成时代适应的功效。首先,家庭教育是个体建立价值观、认知伦理关系的初始点,承担一个公民责任的起点。“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唯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1]12其次,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地方,它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能动性和主动性;最后,家庭教育是一个循环的载体,并随着个体家庭的不断扩大而完成更大范围上的影响力。同时,家庭个体都呈现一种开放的成长,最终完成一个适应时代的过程。从这三个意义上来讲,再好的社会教育、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仍然需要家庭教育。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失语和异化

作为哲学意义上的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失语从社会层面讲,主要是指某一事业功能的不断弱化,直至失效。将异化和失语这一概念范畴用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则体现在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部分,在强调理性工具和实用主义的环境下,逐步弱化其功能,并有成为附庸的征兆。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广泛涌现的新型学校教育受到了中国人极大的追捧,中国人开始放弃“孰本孰末”的思考与讨论,积极地投身于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深远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之中。以教人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的家庭教育也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集中表现在处于社会重要变革时期的中国,家庭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新旧两种不同方式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作为社会个体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体。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中国人开始变得对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依赖,社会、国家、政府慢慢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因种种原因逐步退出了这一领域,成了社会教育的附庸。这必然导致失调――个人身心的失调和社会资源占有的“马太效应”。其最显著的表征是: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这种思想文化上的断裂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的现实把现代教育带进了一个貌似二元悖论的泥沼难以自拔。这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的学校教育几乎承担了所有的教育责任,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要执行者――家长成了一种没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附庸,常常以提供费用、承担监督、督促学习为主要责任的面貌出现。

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同一性

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一定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具有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素养的过程。然而,人的社会化进程最初是以家庭角色为原初,德育教育的始初任务自然落在了以培养人的家庭规范伦理和普适性人际交往规范为主的家庭教育中。从这个意义出发,德育教育最为人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在这一层面上具有同一性,两者共同担负着大学生个体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引导和管理责任,帮助大学生个体正确处理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承担。

在现实的情况中,高校的德育和家庭教育却相互脱节,特别是在新时期下,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结构变化等诸多挑战,使得处于时代变化中的部分学生面临价值观念选择中的认知困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强劲发展,道德和价值认知困境在面临更多外界诱惑时,落后思想更容易侵入短暂的精神真空,部分学生出现了精神追求迷茫、道德评判标准扭曲的现象。如果把这一现象的问题解决方式仅仅看作学生个体自发纠正和完善的过程,而不着重引导学生个体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相结合,从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成分来不断扩充、发展学校德育,势必会影响学生自我道德素养发展。

四、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对加强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将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地相互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既具有现代竞争能力又继承传统家庭内容规范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生具有现实意义。这一重要意义对于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校更突出,因为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及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地方,更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据点。

如何将两者相互结合,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营养,发展学校德育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院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承继场所的功效,其关键在于:

1.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突出德育载体,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

在中国历史中,不同世界观的教育思想家们都以培养理想人格作为德育教育的目标,尤其是以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格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的自觉追求,可见个人修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寻当代中医院校德育教育的新道路,即将现代的高校德育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与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将中医药院校的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综合发展,并非是一味的否定与激进的超前,强调德育教育要继承传统文化也并非将传统和西方教育全盘地拿来与照搬,要在结合时代特点的同时,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2.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

自家庭教育得以确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逐步渗透到教育理念中,形成并发展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孝、和、诚、俭、勤”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步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成为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彰显的主体。所印证的即孝道置于古代家庭教育的首要地位,不仅体现了子女对于父母抚育回报恩情,也是维系家庭、社会、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此出发,孔子以“孝悌”为本的家庭伦理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家庭教育文化的渗透力,达到巩固家庭成员间的伦理关系的目的。从而将家庭的忠孝观念、情感内化为对国家的忠诚,成为社会、国家安定的基础条件。培养诚实守信的子女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直接关乎家庭教育成效。作为以诚信为自我人格标准的古人,十分重视诚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并将其作为传统内容一以贯之。可见,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医药院校强调医学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一内容引入到文化继承地――中医院校,即是要在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中与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同时发展,回归教育的初衷,以伦理道德和道德观念为主,注重两者的协调统一,双生双赢。

3.从个人自身特点出发,注重因材施教,注意行为规范的实践导向

以“礼仪之邦”而享誉于世的中国,注重礼仪教育,传承优良传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家庭教育针对个人发展特点,从个人自身具体情况出发,采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进行道德伦理认知教育,为个人道德伦理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注重以身作则,家庭长辈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礼仪行为规范,为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由于学生个体间的文化素养程度不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等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中医院校进行德育教育中要细分受教育学生特点,对教育对象进行科学甄别,采取不同的对策,确保内容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的需求,为建构具有针对性的话语体系打下基础。德育教育所面对的受教群体不是物,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医院校学生。德育教育者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受教学生,从其现实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和发展学生个体的参与德育学习、应用德育教育成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受教学生不加任何细分和层次化德育,是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的。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孟子・离娄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1994.

第4篇:家庭传统教育范文

【关键词】传统家庭教育;家训;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国家的官僚机构更加完善,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进一步加强,而封建社会的等级性又主要是以血缘纽带、世袭等方式来维系,因此,家庭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教育的地位也变得格外突出。当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家庭教育有过较多的论述,家庭是封建时代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封建统治阶级认为家庭教育是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既得利益,就要抓住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把家庭教育作为强权政治的工具。关于这些见地,其实在奴隶社会早已有之,只是到了封建社会则更为明显。

一、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但由于秦朝“禁私学,以吏为师”,私学的发展受到限制。唐代打破了经学独霸的局面,增设书学、算学、律学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宋明以来,课程逐渐扩大为读书、习字、作文、算术以及结合道德教育与行为规矩训练。教育流向社会更低下的阶层,蒙馆、私学比较普遍,开始编订家庭教育的教材,如被奉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家文》。把识字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文道统一”、“文以载道”。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家庭教育

两汉有大量的家训问世,其中,帝王家训成果丰硕,如魏主曹操的《诸儿令》、《戒子侄》、《遗令》,蜀主刘备的《遗诏敕后主》,清代康熙的口录,雍正注译编辑的《庭训格言》和《圣谕广训》,的《曾文正公家训》等典型代表,至今仍广为流传。

《手赦太子》是刘邦临终前告诫儿子刘盈一定要刻苦学习,担当起治国安邦的重任的体己话,正是开国皇帝刘邦的良好家教,为汉朝的强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谈的《遗训》在教子治学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一座历史丰碑,正是受到父亲的鞭笞、激励及其敬业精神的感染,司马迁出色地完成了续写《史记》的伟大工程,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孔明的《诫子书》和《诫外生书》是我国古代家训的杰作,诸葛孔明的家训文笔流畅,对后世影响极大,比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志当存高远”等优美词句则是出于此。“竹林七贤”的主要代表人物嵇康特别注重良好品质的培养,在其《家诫》中告诉子女立身、行事、做人、治学之道,这是中国家训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独立成篇的家庭教育专著,共七卷20篇,内容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书中主要运用历史及当时事例教导子孙立身治家、人际交往、修身养性、出仕为官、为文从艺等方面的道理。南宋陈振孙评价其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直斋书录解题》)。其中,有至今传诵的名言,如“潜移默化”(原为“潜移暗化“)即出自《慕贤第七》:“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还有“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把中国古代家训推向高峰,是一部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成熟。

(二)唐明清的家庭教育

在唐代,帝王家训占有重要的位置,唐太宗李世民的《诫吴王恪书》、《戒皇属》、《帝范》堪称帝王家训的典范。唐太宗在《戒皇属》中说:“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贞吉… …”。

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自号柏庐),他根据自己毕生研究,以儒家“修身”、“齐家”的核心思想为宗旨,广采儒家的为人处世经验、方法编撰而成《朱子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朱子家训》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线、以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为内容的家教名篇,讲述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意在劝导人们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该书自问世以来就广为流传,在清代及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的课本之一,并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其中的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尊敬师长,勤俭节约,邻里和睦等,在现代社会仍有重大意义。然而,其中也不乏封建腐朽思想,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迷信报应,“见色而起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自得守旧“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等受当时历史局限性影响的思想,我们则应该理性对待。

在清代较有名的帝王家训是《庭训格言》和《圣谕广训》。康熙鉴于“风俗日敝,人心不古”的形势,要“尚德缓刑,化民成俗”,继续加强教化,康熙九年向全国颁布“上谕十六条”。雍正对“上谕十六条”极为重视,对其逐条解释而写成《圣谕广训》,于雍正二年颁行天下,形成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思想纲领。

二、近现代的家庭教育

(一)清朝末期的家庭教育

近代中国的家庭教育虽然仍保留了较多的封建社会烙印,但是相对来说加入了不少开放性的元素,比如注重女子教育,提高女子素质,“女学原不仅保育幼儿一事,而此一事为尤要;(假)使全国女子无学,则母教必不能善。”这相对于封建传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的家庭教育在近代是比较有名的,直至今天仍有较大的影响力,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同步,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曾氏家族治家一向严格且有章法,内容丰富,包括教导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其主要思想有:“1、坚持祖传的治家之法,即‘八字,三不信’,即考、宝、早、扫、书、蔬、鱼、猪,2、坚持自己的教子之法是‘八本’、‘三致样’;3、教子弟读书做学问。4、勤劳俭朴,不要懒惰奢华。5、要求子弟谦恭谨慎。”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张之洞、张百熙等人的努力下,在全国推行“癸卯学制”,并通过《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这是中国家庭教育史上第一次把家庭教育法制化。

(二)时期的家庭教育

1919年,的爆发,标志着的开始,促进了在中国的传播,同时西方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开端。现代家庭教育继承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优点,更融合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可谓中西合璧。

这个时期,不少学者试图建立家庭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如原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原则、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鲁迅先生在他的《二十四孝图》《上海的儿童》《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等作品中,也对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展开了精辟的论述。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对家庭教育深有研究,“活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1925年出版的《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一书中,该书对家庭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和方法等进行了论述。此外,他还著有《儿童心理之研究》,担任《幼稚教育》、《活教育》、《儿童教育》等刊物的主编,对现代家庭教育的贡献巨大。

三、结语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各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发展状况、形式、内容等方面也各有不同。在今天经济发展迅猛、科技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研究家庭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家庭教育的合理因素,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家庭教育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又要剔除传统家庭教育的不合理因素,去粗取精。因此,寻求一种适应时展、适合社会需求以及符合人的主体需求的新型家庭教育形式,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M].曾德明注译,崇文书局,2007年4月,第60页.

第5篇:家庭传统教育范文

一、家庭教育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由夫妻与亲子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家庭是承担着人类繁衍的基本功能的社会最小的生活共同体,同时也是特定文化模塑下的传习单位。人的社会化过程伴随着家庭生活,家庭是人类受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教育几乎涵盖了人类初期教育的全部内容。(一)湘西苗族家庭组织结构及其教育氛围的营造乔治•彼得•默多克在研究家庭时,将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多偶家庭和扩大家庭三种类型[3]。林耀华在《民族学通论》中认为家庭结构和规模通常有“核心家庭、扩大家庭、联合家庭、不完全家庭和单身家庭”。[4]将家庭分为四个类型:一是不完整的核心家庭,指核心家庭原有配偶中有一方死亡或离去,或是父母双亡的未婚儿女。这一类并不稳定,也不能说是正常的;二是指由一对夫妻和其未婚的子女所构成的生活单位,即相当于西方的核心家庭,在中国一般称“小家庭”;三是核心家庭之外还包括其他成员。这些成员都是不能独自生活的人,大多是配偶死亡后和其已婚子女共同生活的鳏父或寡母,也有些是其他较远的亲属,甚至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四是联合家庭,就是儿女成婚后继续和父母在一个单位里生活,即上面所说的两代重叠的核心家庭,如果兄弟成婚后都不独立成家,那就成了同胞的核心家庭联合的单位;这些过去统称作大家庭[5]。无论是何种家庭类型,湘西苗族家庭大多由祖、父、子女三辈成员组成,在家庭生活中有自己的位置及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1.湘西苗族家庭组织结构

(1)家庭。湘西苗族家庭组织结构较为复杂,普遍实行以父系为中心的小家庭制。家庭成员以两代或三代同住者多,四代以上同住的极少。多数是儿子结婚以后,即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多同幼子或自己最心爱的儿子一起生活。但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家庭没有能力修筑更多的房屋供几个儿子住,一般都暂时住在一起,所以人口较多的联合家庭、大家庭仍然存在。如,腊尔山镇所德村村支书家,两个儿子均已结婚,并各自生育一子,小女儿尚未出嫁,由于经济困难,无力再建房屋,全家九口人挤住在一起,属于典型的联合家庭、大家庭。在传统苗族家庭中,男性家长有较大权力,女性家长其次,成年子女有“参议”权。家庭财产只有男子才有继承权。分居时,除留一份给父母作“养老田”外,其余由儿子继承。兄弟多的实行平均分配,不实行长子(或幼子)继承制。有些地方前妻长子可多分点,但没有形成制度。女子没有继承权,有的地方,对未出嫁姑娘也分给小部份田产,供其作为生活开支,叫“姑娘田”,由其同住父母或兄弟掌管,但姑娘出嫁后,便无权享受,也有的要到姑娘死后才收回。赘婿有财产继承权。寡妇若不另嫁,也可继承亡夫家产;如果改嫁,财产不能带走,财产由亡夫的儿子继承。苗族很讲究家教家规。对父母要孝敬,对兄弟姐妹要友爱,尊敬长辈,爱护晚辈。叔嫂之间不可越伦,长辈不能对儿媳、孙媳开玩笑,晚辈不能在长辈前面戏耍轻浮。

(2)家族。苗族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共同构成家族,关系一般比较亲密,仅有程度轻微的亲疏之分。他们组成一个家族,守望相助,相互扶持。在家族同辈成员中,不分直系旁系,不计亲疏远近,皆以兄弟姐妹相称。对于父辈者,均以叔伯父母称呼。对与祖父母同辈的人,均以祖父或祖母称呼。对祖父以上的辈份,概以老祖父、老祖母呼之。对下辈,一般是直呼其名。苗族家族内部聚合力很强。在日常生活中,互相间关心。若某家有重大困难,则举族相助;有贫困无依者,全族极力扶持。相互间若发生纷争,小事则批评劝解,大事则由族中有威望者召集族人公议处断。经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调解未果的,也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苗族家族过去都有自己的姓氏,即苗姓。它起源于古代氏族,一般称为某某支或某某分支。有的支以其首领名字命名,有的支以地名、动物名命名。为了便于追叙族谱,个人取名时多采用父子连名制,按连名顺序上溯,就可追溯到本家族的起源。父子连名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也有个别加连祖父名,如父名保,子名岩,即取名岩保。如祖父名里,连起来就成了岩保里。这是一般直系血统成年人的正式取名法,小儿取小名不在此列。安顺地区取名很隆重,要到藏有神鼓的人家举行仪式,并办招待,于席间取名。紫云地区取名要办盛大宴席,用很多四方高桌相连,从堂屋一直摆到屋外院子,本家族坐一边,岳父家族坐另一边,边吃边议。取名以吉祥为利,但不能与双方家长长辈之名雷同。

2.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组织结构是由两类性质的成员确定,即血缘关系家庭和姻亲关系家庭[6]。血缘家庭以血缘关系为重心,支配着家族关系。家庭中所有成员在家庭中位置主次与作用大小都可能形成不同等级。姻亲关系家庭,是以婚姻联系的家庭,侧重维护家庭中本人的亲子关系,即本人与子女的血缘关系。以不同成员关系为重心所组成的家庭营造出来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同的。血缘关系家庭秉承着传统家庭思想,保持了较强的对直系长辈(父、祖)和家长制的服从;对姻亲关系成员要求苛刻,对生女和绝育的姻亲关系采取排斥和鄙弃的态度。这种家庭的家庭教育继承了传统思想,表现出对等级的维护,具有保守、因循守旧、排斥外来思想观念的特征。姻亲关系家庭基础以夫妻之间的感情融合为主,不受其他家族成员管理或制约。只承认长辈老人关系,不服从老人约束。这种家庭所形成的家庭教育氛围则表现出开放、融洽。

(二)湘西苗族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家庭,就有了家庭教育,关于家庭教育著名的典故有“孟母三迁”、“曾子杀猪”、“岳母刺字”等。传统家庭教育重视德育、社会价值教育、启蒙教育,重视环境作用。湘西苗族家庭教育是在苗族家庭生活习惯当中自发发展的,在潜移默化当中达到教育的目的。湘西苗族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言传、身教。

1.言传

苗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大部分文化传习需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完成。比如,培养女孩在出嫁前具备妇女应掌握的种植、养殖、纺织印染、绣花等方面的知识技巧。苗族女孩一般从七、八岁开始就要学习织花带,绣花等,在十岁左右技艺就比较娴熟了,遇到技艺高超的会向她请教。大多数苗族女孩都是在老人织花带、绣花时,在一旁跟着学习,老人也会偶尔指点一下,诸如如何配色,针法技巧等等。在苗族地区最能代表家庭富有程度和文化水平,最能显示主妇聪明智慧和绣艺精华的是帐檐。帐檐是苗家姑娘出嫁前多年潜心绣制的精品,又是苗族母亲过世后留给女儿或媳妇的最珍贵遗产。苗族帐檐就花样分类,有挑花檐、绣花檐、贴花檐、牵花檐、综合檐。每一幅帐檐都构思独特,设计新颖,做工精巧。不管是从艺术品味,还是从艺术价值上考虑,都是一幅精品。对男孩子也有相应的教育。湘西凤凰县苗区以种植水稻为主,男孩子必须学会犁田、播种等基本生产技能。春耕季节,父母亲带领小孩劳动的场面随处可见:母亲在前面掏沟,小孩则在后面跟着抛洒玉米种子;父亲坐在田埂上指导男孩子犁田,不时还要纠正一下扶梨的姿势,一般要求两犁两耙。对于连接枷铛与犁头的“∞”字结,要专门传授如何打结之法。

2.身教

父母长辈的为人处事的行为方式在家庭中展示出来,家庭成员在交往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受这种行为与方式,而后在与其他人交往中运用,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如苗族人要求对父母要孝敬,对兄弟姐妹要友爱,尊敬长辈,爱护晚辈。要求孩子遇到长辈时“喊人”;大人遇到孩子时要表示亲切,给见面礼;去拜访长者或亲属要带礼物以表示敬意。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育孩子如何分辨长幼辈份,通过教育孩子如何待人处事,通过父母或者长辈的身体力行,给受教育者做出榜样,让受教育者从小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社交礼仪常识、待人处世原则。如山江镇好友村有一老者,精通苗族武术、苗医苗药,治疗跌打损伤远近闻名,凡是有上门求医的,莫不慷慨医治,且从不计报酬。曾有人建议他去州城开一跌打损伤诊所,他不愿意去,依然长期坚持义诊。山江完小一老师的女儿肘关节骨折,请其医治,他欣然前往医治,不收任何费用,正是这种榜样作用,他的儿子(山江完小一位体育老师)也经常帮别人疗伤,分文不取。二、家庭教育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随着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苗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苗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土壤发生着剧大的改变。在传承苗族传统文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一)家庭教育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取得的成绩

1.苗语使用率高

苗族语言既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外壳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而且是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对民族文化的保存和传承的作用是极其重大的。笔者就苗区学生及其父母在家庭中主要使用的语言问题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家里选择使用苗语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达79.7%,其次是选择使用汉语的占18.1%,选择使用其它语言的只占2.2%;认为父母主要选择使用苗语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达80.2%,其次是选择使用汉语的占14.3%,选择使用其它语言的只占5.5%。可见,在苗区家庭生活中,主要使用的语言为苗语。正是这种语言环境为苗语的传承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使苗语得到了有效传承。

2.苗族盛装的制作成为苗族服饰传承的主要方式

苗族服饰是苗族传统文化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在苗区打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打工能给自己家庭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虽然大多数年轻姑娘、妇女外出打工,但现在也出现了一批手艺精巧的、专门留在家乡绣花织布出售的中青年女性。她们以制作传统盛装为业,那些在外打工的虽然不再绣花织布,但她们用挣来的钱向这些留在家乡专做女红的女性们订做盛装。这就使苗族服饰的制作不仅没有断代,而且形成了一种使传统服装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方式。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表演需要,一些本来不怎么穿传统服装的苗族村寨,现在也逐步恢复了苗族传统盛装的穿着。2002年前后,穿苗族服装的只有三三两两几个人,很多人都把苗族服装便宜卖掉了,一顶手绣的帽子只卖几元钱,即使凝聚一个苗族少女一生心血及聪明才智的帐檐,好的才卖100元,差的也就20元左右,而现在一幅手绣的精致帐檐,价值三万多元。为抢救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赋闲在家的原湘西自治州副州长龙文玉筹建了“凤凰山江苗族博物馆”。2002年10月1日苗族博物馆开馆以来,人流如潮,中外参观者络绎不绝,许多游客纷纷穿着苗族服装照相,当地人从外来游客的眼中看到了苗族服装的魅力,又开始穿苗族服装。

3.苗族风习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化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最隆重的节日就是苗年。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吃了“过地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一些禁忌如大年三十忌吹柴火、忌踩三脚架、忌坐火坑上边、父母健在忌戴白帕、忌夜晚吹口哨等等,由于父辈们身体力行的示范,使之在苗族社会中一代代流传下来。

4.传统手工业者成为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人

在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之前,苗族社会自己原本的教育还没有从社会分工中完全分离出来,因而没有专职的教职人员。但是,由于苗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许多传统手工艺又只是在家庭内部传承,诸如银饰制作、苗绣、苗服制作、苗鼓制作等,因而,传统手工业者则成为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如2004年5月26日,在凤凰山江苗族博物馆风情园举办了首届“凤凰杯”苗族民间文化传承世家大赛。来自湘黔边区的松桃、铜仁、靖州、凤凰、吉首、花垣等6县市21个队62人参加了苗绣、苗歌、苗鼓三项比赛,年龄最大者90岁,最小14岁。评出“苗族文化传承大师”13名,“苗族文化传承世家”11个,“苗族文化传承者”、传承师31位。最大限度的提高了人们参与和保护民族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二)家庭教育传承苗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1.现代科技对家庭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带来强大冲击

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人们进入了开放性的生活环境之中,与外界文化发生了广泛的接触。通过外出学习、交流和现代服饰的进入,于是衣着也很快吸收外面和各支系的式样,特别是男式服饰,改着西装和现代装为主。现在很少看见苗族人穿苗族服饰,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参加重大庆典活动时才穿。苗族服饰的衣着习惯被改变,一方面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认为苗服肥大、艳俗,都不愿意穿了,另一方面是传统苗族服饰的制作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不经济。据笔者走访几位刺绣能手得知,即或是现在,采用现代机制布料,仅仅是在缝好的衣服上手绣花式图案,也要很长时间,一般一件冬装上衣8朵,围裙上的图案也要花好几天时间,夏装12朵,裤子每只裤脚各有四朵共8朵,一套衣服共有20朵花,手绣一天只能绣一朵,完成一整套衣服需20多天;机绣一整套也得8天左右,一套大约价值300—400元(山江苗绣能手WGY提供)。

2.传统文化传承主体减少

苗族村寨外出务工成为潮流,不仅使得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减少甚至缺失,文化生态境遭到破坏,而且外出人员回到村寨后,他们传播、倡导现代文化,这对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冲击,传统的民俗活动失去文化氛围和文化向心力。过去受经济条件限制,苗族青年男女恋爱绝大多数通过“赶边边场”的方式进行,是生活的需要。现在,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很多,致使富有苗族特色的“赶边边场”因缺少主角而没有以前那么浓厚了。

3.青年家庭掌握传统文化知识较少

湘西苗族家庭组织结构较为复杂,普遍实行以父系为中心的小家庭制。家庭成员以两代或三代同住者多,四代以上同住的极少。多数是儿子结婚以后,即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多同幼子或自己最心爱的儿子一起生活,家庭年轻化趋势明显。年轻化的家庭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较少,对本民族的有些传统风习不是很了解,当然也就不能传给下一代。如当笔者询问有无忌震“龙岩”禁忌时,当地民族中学的一位青年教师明确表示不清楚;询问有无“忌过小年”禁忌时,仍是模棱两可的回答“父辈们可能有,现在我不知道”;询问苗族传统“椎牛”习俗的相关问题时,回答则是“这个我不太懂”。

4.由于现代教育的发展,致使家庭传承功能弱化

家庭教育主要是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使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带有极大局限性,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由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学校教育逐渐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学校教育的育人职能决定了其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理应起到重要作用。据调查凤凰县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家庭熏陶、自己阅读相关的书刊报纸传媒等,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9.2%、54.3%、33.5%,说明在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地位得到提升,家庭教育的地位开始下降。从现行学校来看,学校课程在民族文化传承的主渠道作用开始有效发挥。

三、加强家庭教育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对策

(一)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全民保护民族文化意识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民族文化重要价值的认识,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通过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整理出版民族古籍、举办民族艺术节、命名“民间艺术之乡”、评选“民间艺术大师”和“民间工艺大师”等活动,提升民族文化地位,激发民族热情。积极支持、引导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扶持民间文艺组织,关心民间文化精英的创业活动,最大限度地引导民众自觉参与民族文化保护。

(二)营造民族传统文化创业环境,积极扶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

第6篇:家庭传统教育范文

家庭资源; 社区资源;共育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1―0037―01

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节日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不仅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培养其动手动脑的能力,更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习得传统美德。将家庭和社区资源融入民俗传统节日教育,既丰富幼儿园教学内容及形式,也加深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与此同时,社区中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各类教育资源,这些资源能否或者如何被使用则关系着幼儿园民俗传统节日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因此,幼儿园应利用好家庭和社区的资源,使其成为幼儿园开展民俗传统节日教育的得力帮手。

一、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支持幼儿园进行民俗传统节日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同样需要父母和社区的支持与协助。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萌芽期,其语言、行为、情感特征等都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父母若能在这一时期与教师一同给幼儿提供适当的指导和丰富的学习环境,将使幼儿各方面的潜能得以正常发挥。而幼儿园教育不仅需要家长的参与,同样也需要社区的支持。只有“三管齐下”方能使幼儿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因而幼儿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可供民俗传统节日活动使用的家庭和社区资源,不断积累和深化。家园共育,协调一致保证儿童在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的合力下健康成长。

二、将家庭和社区资源融入幼儿园民俗传统节日教育

家庭、社区资源种类繁多,不尽相同。如何开发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如何用得好、用得巧、用得妙则是需要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资料分析显示,在开展幼儿园民俗传统节日活动中教师会不同程度地利用各种家庭和社区资源。比如,有时会邀请家长志愿者来幼儿园给小朋友上课;还有组织家长参观各种传统文化节日交流会;春节的时候组织幼儿及家长去社区的“空巢老人”家里给他们拜年,一起做汤团;元宵节组织幼儿及家长去社区联谊,让老人教小孩子包汤团,等等。可见,幼儿园邀请家长以各种形式参与民俗传统节日活动,陪伴幼儿一起学习,以榜样的作用鼓舞幼儿了解和欣赏我国悠久的历史人文传统,可从小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幼儿园利用社区的便捷资源,丰富民俗传统节日教育形式,带儿童走进社会,走进人文。这不仅扩展了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利用范围,在本质上也突出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幼儿园积极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活动,能积极地为社区各项事业服务、为家长服务。幼儿园整合家庭、社区资源,扩大了民俗传统节日教育空间,进而拓展了教育的途径,逐步形成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

三、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深化幼儿园民俗传统节日教育

是否热闹过后民俗传统节日教育就此结束了?幼儿是否已经能理解民俗传统节日的知识与内涵?实践告诉我们知识需要不断巩固。因此,后续教育对幼儿园民俗传统节日同样至关重要。访谈中教师在谈及民俗传统节日教育时,指出家长在节后通过各种形式或途径帮助孩子巩固相关知识,是对教师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有教师说:“节日期间,几个家长之间会组织小型的活动,去相关场所感受节日气氛,比如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了解节日的起源和传统,有玩有吃有学,小孩子很开心。”

显而易见,家长和社区资源融入幼儿园民俗传统节日教育,不仅在前期中起着辅助及引导的作用,在后期更是帮助孩子不断巩固和深化民俗传统节日内涵,真正使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相衔接,起到“教育无痕”的作用。

第7篇:家庭传统教育范文

一、因地制宜,营造育人环境

我校充分利用军队资源开展德育工作,丰富育人内容,因地制宜,营造育人环境。我校创办于1948年,原校名为“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1950年学校随军南下,历经四野干部子弟学校、中国人民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华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八一中学(附二小)等名称。1964年移交地方管理,定名为广州市八一学校。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和周边环境,以革命传统教育为特色,营造军营特色氛围。

首先,我校在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英雄广场”,让师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和广大英模光辉形象的熏陶;让学生们每天在、雷锋等英雄塑像身边学习、生活。英雄就在身边,让学生以英雄为榜样,用英雄事迹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加强他们的组织纪律性,锻炼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耐挫能力。为学校打造了育人的良好环境,铸就了“文明、守纪、活泼、进取”的良好校风。

其次,多渠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学校鼓励全体任课教师深挖教材的教育价值,进行学科德育渗透,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学校活动是实施德育的主阵地,因此学校经常利用校会、班会、升旗仪式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其次追溯学校根源,整理学校历史,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努力打造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继承传统,培育世纪新人

“教之道,德为先”,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精髓,革命传统教育既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鲜明特色。

建立完善的德育网络。学校建立了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立体交叉的德育网络。校内网络形成校、级、班三级管理;家庭网络以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为主要形式;社会网络依靠部队、政法、街道、德育基地等单位。

分层制定德育目标。为了有效地实施“革命传统教育”,在思想品德方面帮助学生明确以下目标:了解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培养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好学上进、开拓创新的优良品质;理解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立志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确定具体的德育内容。为达到上述目标,规定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重点对学生进行纪律和行为规范教育,个人基本道德品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等。

三、军事训练,拓展教育途径

根据少年儿童崇拜英雄、热爱的心理特点,为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与朝夕相处、向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学习的机会,我校每年组织初一年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在军训中,学生们对军营生活充满了好奇,也磨练了意志,提出了“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口号,锻炼了坚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对参加军训活动极大的积极性。

除了组织军训活动,少年军校还聘请警卫营国旗班来训练我校的国旗班,从国旗班战士的一举一动中,感受严格、整齐的军事化生活,学习他们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第8篇:家庭传统教育范文

《华女阿五》是黄玉雪发表于1945年的自传体小说,它是第一部赢得广泛赞誉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作者黄玉雪以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了黄玉雪自己在 24 岁前的生活经历。她出生在华裔家庭,在六岁之前,玉雪的活动范围仅仅局限在家里,在父亲中国传统式的教育方式下,她深受中国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上学之后,接受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国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她意识到两种教育方式背后的文化差异。

1 中式教育对黄玉雪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教育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以儒家的思想意识为主题,古人对子女的教育首先是着眼成人,然后才是成才。在中国历史上,西周就有学校存在,但社会里大多数小孩的教育还是在家庭里。即使一个人成家立业之后仍不能脱离原来的家庭,还在接受上辈的指教。可以这么说,对于中国人,家庭是终其一生的教育基地。儒家还提倡以父权为主的封建等级制度,家里的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要严格遵守“三从四德”,恪守妇道。所以在古代,女人没有身份,地位和权利,不被世人所重视。

黄玉雪的父亲是20世纪初从中国广州移民到美国旧金山。当时的广州还是在晚清的封建王朝统治下,无数的“有志之士”手持八股文书在那死记硬背,遵从着腐朽的道德理念。黄玉雪的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墨守成规的环境中成长,传统教育让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由于她父亲心中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自然也就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等级制度。父亲遵循儒家的正统观念,要求他的女儿绝对服从他的意思。玉雪五岁之前,她就已经懂得纪律的意义,知道只有好孩子才不会挨揍,要时时刻刻保持庄重严肃,知道小女孩绝对不能质疑父母的话,要懂得长幼有序;当玉雪想让爸爸支持她完成高等教育时,爸爸明确表示她有限的财力只能供哥哥读书。尽管玉雪对此深感疑惑,同样是爸爸的孩子,为什么哥哥就能享受爸爸劳动的成果,而她就不行。而爸爸却对此直言说,“你现在应该清楚,儿子可以传宗接代,永远使用黄家的姓,因此,当父母的财力有限时,儿子优先于女儿接受教育。 使用黄姓的儿子会前往祖先的墓地上香、祭拜,永远记住他们的先祖,而女儿结婚后就离家为她们的婆家生儿育女,为别姓人家传续烟火”(黄玉雪《华女阿五》,2004)。在老一辈人的观念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所以女儿在家庭中总是不被重视。正式由于这样的观念,所以父亲在财力有限时会把机会给儿子,虽然玉雪心中气愤但是却无从反驳,她唯一能做的是证明给父亲看。从旧金山的华人家庭出发,通过在白人家里帮工,勤工俭学,分别取得了美国和华人学校的文凭。在万人瞩目的毕业典礼上她代表应届毕业生上台发言,可以想象她在学校的优秀。接着再到女子学院深造,个人能力更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后她独自创业,在美国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陶瓷店。这一系列的成就赢得了华人社区和美国主流社会的尊重,更是得到她父亲的认可!文中黄玉雪的父亲又具有令人“匪夷所思”的一面。新世界的信仰让他摒弃了儒家传统的某些陋习,诸如裹小脚,禁止女儿上学,但同时他也延续了中华自强不息优良的传统,在他们生活艰难,完全可以免费领取救助的时候父亲坚持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一家人度过困境。父亲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当一个人落魄甚至是无助时也不可放弃尊严乞求他人,而要自立自强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获得成功,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正因为这独立、坚强的品质为她后来的成功铺下基石。

2 美式教育对黄玉雪成长的影响

美利坚一直是一个热爱探索、珍惜自由、崇尚民主的民族。不管是美国的法律还是美国的教育都深深地体现了这点。美国《独立宣言》中提到:平等与天赋人权思想。其基本精神是强调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着自由平等的教育。在家里,父母教育孩子时不可肆意打骂孩子,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时,授课老师要充分发掘孩子的能力和尊重孩子们的思想,给孩子一个自由而民主的学习环境。

黄玉雪在家里时常受母亲的教诲:“玉雪,在学校,老师相当于家里的父母,一切都要听老师的话。她对你的教育都是不容置疑的,就像家里父母的决定一样,要尊重老师”(黄玉雪《华女阿五》,2004)然而她高中老师却告诉她:“我们认为孩子都是个体,父母不能要求他们无条件服从。他们要尽力了解他们的孩子,因为孩子也有自己的权利”(黄玉雪《华女阿五》,2004)。在那一刻黄玉雪被深深的震撼了,从小到大她对父母都是言听计从,更不会违背长辈的旨意,然而在美国学校教育中却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人,是一个自由的人。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黄玉雪只能去拥有全额奖学金的米尔斯学院。黄玉雪在进入学院学习之前一直用着“中国式”的学习方法,然而在大学一次考试中,新颖而开放式的问题一下子击垮了她多年来一直崇尚的“好方法”。她后来发现自己慢慢学会分析,评价自己所听到的,所读到的东西,随时表达自己的思想,开始慢慢偏向美国式的学习方式:当我们学习新的事物时不仅仅是填鸭式的死记硬背而是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探索事物的本质。慢慢地黄玉雪从中国式传统教育框架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并不意味着她的想象展开翅膀,飞翔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却让她敢于去寻找新的答案甚至是在众人面前去迎接挑战!这就是美国人,一个敢于挑战一切的美国人。

当玉雪在学习上越来越接近于一个美国的学习方式时,在生活中她还是在自己的象牙塔中来回徘徊,她的世界是那般的枯燥无味,日复一日的学习与工作早就麻痹她本该有的青春的悸动。此时她的生命的灯塔――本科部主任教会她如何广交朋友拓宽自己的社交圈,通过观看音乐剧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玉雪组织大家参观她家的工厂甚至是在一次聚会中向大家展示她地道而娴熟的中国厨艺,都表明了曾经孤独的阿五已经慢慢融入到美国式的社会。在诸多西方文化的熏陶,黄玉雪慢慢的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明白她先是一名自由的美国人然后再是一名中国人。

第9篇:家庭传统教育范文

“我们并不是没有机会”。新东方在线()CEO孙畅解释道,“06年国内在线教育的市场份额已经突破200亿,但做网络教育的机构也有上万家,很多份额都被小型的机构蚕食掉了。”事实上,在网络教育行业发展的过去十年中,一直存在着混乱无序的情况,不少网络教育机构并不具备相应的师资力量和硬件基础,也能随便建个网站做网络教育,结果便是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孙畅认为,如果要比师资、比课件、比服务,背靠新东方这样强大的资源,新东方在线绝对是业内顶级的机构。但这种优势需要在规范网络教育行业之后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而这一切又取决于政策的导向。

实际上,不少教育界人士已经呼吁政府应当积极应对网络教育的发展,规范整个行业竞争,为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提供生存空间。2007年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在网上进行,同时将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尽管《意见》并未直接提到规范目前网络教育市场的举措,但业内人士认为,四六级如此重要的考试也将实现网络化,这表明了政府已经认同网络教育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规范整个行业发展的措施相信并不遥远。

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一举措将有利于消除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差异,尤其是教学资源的共享更是对网络教育企业有利。在英语教学等领域,充分接受商业化市场检验的网络教育机构完全可以与普通高校一较高下,加之专业的网络教育机构在课件制作、后续服务上拥有更为丰富的经验,一旦教育部搭建的这个平台向网络教育机构开放,那么,这将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

有关网络教育政策导向的信息不仅于此,据悉,在2007年两会期间,新疆人大代表,有“高空王子”美誉的阿迪力.吾守尔代表提出了一个着眼未来的话题:要加快西部发展,网络教育作用不容忽视。他提出,西部家庭收入低,即便上普通大学,每年学费、生活费、路费等合计起来每年至少超过7000元。以至于许多家庭不得不卖牛羊房屋,甚至借债,因此,阿迪力建议,应该加大网络教育在西部的投入。业内人士认为,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关注的战略重点,而兴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基于西部的现实情况,网络教育将成为解决资金、资源失衡等高等教育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国家很可能采用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并举的措施,从战略的高度加大网络教育的投入。而网络教育一旦上升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业,也势必促进政府部门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作出认真的思考。

对于网络教育机构来说,西部大开发是一个拥有巨大商机、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网络教育不但价格较低,而且在一些领域如职业教育、考试教育等方面,也同样有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由国家提供硬件支持,网络教育机构提供师资、课件、服务等支持,政府、民间两股力量齐下,将是解决西部教育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