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制度的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医院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行制度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医院内部管理要求,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明确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方向,这都对医院财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需要。
(一)预算约束力不强,缺少严格的预算机制和具体措施
随着经济、文华的快速发展,医院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预算机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像预算机制缺乏导向、预算偏重于财务指标,执行力度不够,约束力不强,在执行中没有及时对不合理的预算进行调整,预算管理缺乏激励机制,不能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又没有合理改善的具体措施。
(二)核算不够科学,缺乏规范性,指导性,医院分开核算不符合医院经济运行规律
财务收入和支出核算管理观念相对滞后,管理部门大多数是医务方面的专家,对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都不擅长,财务管理过于粗放,对财务支出和收入预算把关不严,财务人员对预算太过随意,没有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探讨、考察和研究,预算内容大大折扣,预算方法不够科学,不够合理,不够细化,造成实际与预算存在较大的偏差,预算体系不够完整过于简化,得不到严格的内部控制,造成资金的浪费,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各项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配置,阻碍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发展。
(三)对负债、对外投资以及固定资产购置等缺乏严格控制
医院不仅要核算医疗服务等主营业务活动,还要反映临床教学、科学实验等活动。医院集团化管理、特需医疗服务也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新要求。医院的负债、对外投资以及固定资产的购置等缺乏严格的控制,增加了医院资金的风险和呆滞。固定资产不按实际成本计量,使得固定资产的折旧和处置不合理。如果不能调整负债结构,严格控制固定资产的购置和核算,会大大降低资金的收益率,发挥不了应有的经济效益。
(四)财务报告与分析体系不够完善
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对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资源未能予揭示,而是通过历史成本一类的原则等将其排斥在外,财务报告信息批露不及时,方式不够完善,财务报告与分析体系更是不够完善,不能全面反映财务状况。
二、完善与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强化预算约束力与管理
将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中,明确了核定收支、定项补助等预算管理办法以及医院等管理主体在预算编制、执行和核定收支等方面的职责,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有关规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等各个环节,维护预算的完整性,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使医院财务制度规范、完整。
(二)硬化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提高运行效率
新的医院财务制度重点强化了成本管理的要求,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来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充实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内容,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考评医疗服务效率,将成本控制目标、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医院及其各科室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财政补助安排的重要依据,增强员工的自觉性。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对于加强医院自身的运行管理、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并为今后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提供了参考依据。强化成本意识,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绩效,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科学合理界定收支分类,规范收支核算管理
根据收入按来源、支出按用途划分的原则,合理调整医院收支分类,配合推进医药分开改革进程,弱化药品加成对医院的补偿作用,将药品收支纳入医院财务收支的统一核算,根据业务活动需要,收支分类单独核算科研、教学项目收支,这既体现了医院公益性质和业务特点又规范了医院各项收支核算与管理。
(四)务实资产负债信息,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
医院要完整核算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全面披露资产负债信息,客观反映资产的使用消耗和实际价值;强化管控手段,限制非流动负债的借入,严格大型设备购置、对外投资论证报批程序。使得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医院资产负债情况,为严格筹资和投资行为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
(五)健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改进完善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完善财务报表体系,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新制度对科目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完善,充实了各科目的确认,使医院的日常核算依据更为明确,改善了医院财务报告体系,新增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及报表批注,改进了各报表的项目及其排列方式,还提供了作为财务情况说明书附表的成本报表的参考格式,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与企业会计更为协调,兼顾了医院的实际情况,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善,为财务管理的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内部管理,使医院管理者心中有数,也有利于外部监管、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
三、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根据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关于医院改革与创新的相关要求,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充分体现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强化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加强收费结构的管理,不断提高效益,在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医院财务报表和财务审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完善医院财务管理体制建设,加强财务监督,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的过程控制,落实了外部审计对医院财务管理的要求。将社会较为关注的财务问题列入其中,较好地把握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特点,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整体改革指明了方向。总之,医院财务制度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医院走向更好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红霞.浅谈新医院会计平衡公式及其意义,《卫生经济研究》2000
一、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一项重要的文明标志就是财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的发展中,财务会计制度也是对发展情况的重要衡量标准。高等学校属于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运行上是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
从1949~1988年,高等学校所执行的都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项制度。随着中国全面改革开放,且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高等学校在发展的进程中就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历不同的变化。高等学校在不同的发展经历中,财务会计制度也要做出调整,在具体的执行上也会呈现出新的变化。
从1989~1997年,高等学校所执行的都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这项制度,使得高等学校在管理上不再按照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进行,而是回归到教育领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的进程中,财务会计制度上也有了新的规定,而且还根据高等学校的改革对财务会计制度也做出了调整。在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中,根据高等学校的运行实际又引进了新的管理机制,其中财务法规条例尤为突出,对财务会计从法律的层面予以规范。
从1998~2013年,高等学校所执行的都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修定)这项制度。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也进入到新的转折点,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经济、文化、教育等等各个领域都在逐渐步入国际化发展轨道,积极主动的与国际业务之间建立沟通与交流,中国的市场经济更为活跃,发展更为迅猛。为适应中国现行的市场经济发展,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上又做出了进一步调整,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属于是基础教育领域,在从事基础教育的同时要实现创新,就要在经济运行模式上实施改革,在财务管理规范上就必然会发生改变。
从2009年开始,高校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修定)进一步研究,从国家原有的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模式向市场化转变,为适应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模式,高等学校从2013~2017年,在财务会计管理上所执行的都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这项制度,由此实现了高等学校财务会计管理体制改革。这一次改革与前几次的有所不同,重在强调财务管理的执行力,要求一定要按照规范执行。至此,此前执行的财务制度法规废止。
二、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学校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不够全面
财务会计报表的信息数据需要将学校的运行情况以及发展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但是,一些高等学校对于会计报表没有细化,导致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使得查阅会计报表的人对报表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的时候,无法从中了解准确的学校发展状况。这些高等学校对于学校的财务会计管理更为偏重于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但是,无法通过现金流量表中所显示的资金流量对学校的发展状况进行准确分析,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营情况也无法明确,主要在于财务会计信息不够全面而造成的。
(二)高等学校所选择的会计科目不符合应用实际
高等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学科的设置上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在会计科目的选择上没有相应地作出调整,就会使财务核算难以适应高等学校的发展需求。比如,高等学校呈规模化发展,就会有很多的在建工程。如果在财务核算中没有将“在建工程”科目建立起来,当决策人以及项目的投资者在对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审阅的时候,就无法从中获得相关的信息,无法对在建工程或者扩建的工程的价值予以评估。
(三)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中所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在核算原则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就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比如,高等学校在核算学校“固定资产”的时候,往往会按照收入的比例计提,而不是采用计提折旧的方法,就难以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真实地体现出来,当然也难以体现资产变现的加之以及报废的价值。
三、高等学校在财务会计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
(一)对财务会计报表的质量进一步完善
高等学校在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中,对财务会计报表的质量予以强调,要根据高等学校的实际需要不断地完善。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学校在教学方面实施了改革,在办学上实施了合作教学模式,而且合作的对象也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实现多样化,合作的模式也多元化,这就意味着财务会计报表所需要体现的数据信息量更大,涉猎面也更广。为了对各个报表审阅主体需求的充满分组,就需要财务报表中所体现的数据信息要全面而真实,不仅要主题分明,而且重点内容要突出。财务会计报表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更为细化。对于高等学校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要基于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使查阅财务会计报表的人能够充分理解。
(二)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要与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同步
高等学校市场化发展,在管理模式上与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存在着必然联系。在进行组织管理中,就要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借鉴企业的优秀模式,对企业的管理资源进行吸收,加大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学习力度,以促进高等学校各项工作和协运行。在高等学校的组织管理中,财务会计是重要的内容。在财务会计管理中,实施制度化管理,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制度,高等学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也要从工作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且要与国家出台的相关管理制度同步,特别是财务核算管理上,高等学校要转变职能,在管理规范上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在财务核算上可以参考企业的核算规范,以提高财务质量。
(三)执行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要引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时代,就要对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以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社会发展环境。在执行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其中,就是在财务会计实践中不再局限于会计电算化,而是要将更多的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起来,通过运行专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和互联网技术,不仅实现空间信息的网络共享,还能够对会计信息有效控制,通过自动化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全面。
(四)高等学校要建立系统化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
在目前的社會发展中,财务管理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在发展的进程中,财务会计制度是重要的内容。只有对财务管理体系建立起来并从高等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完善,才能够将财务会计管理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价值体现出来,当然也就难以及时地作出调整和完善。所以,建立系统化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使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动态化运行,及时地调整和完善。这就意味着高等学校在发展中,不仅要创新业务职能,还要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以推进高校更好地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高等学校在管理制度上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完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办学上都呈现出规模化发展,不断地优化教学质量,在教学环境上也不断改善。这期间,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以适应高等学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庹彩珍.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执行中的困惑及对策[J].经济师,2014(01).
[2]赵阳.浅议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优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4(33).
[3]杨晓龙.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的难点分析[J].经济师,2014(01).
[4]董霁.新时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和路径探析[J].黑河学刊,2013(09).
(作者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会计制度 制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事业单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新时期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革新是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起步比较晚,因此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当今市场经济占主导的经济体制下,1998年我国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适用于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目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普遍落后,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可见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寻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路的主要手段。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一)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占主导作用,企业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事业单位的发展也不例外,也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下求生存谋发展。因此,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的革新是很有必要的,抛弃一些不适用于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制度,结合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入适合事业单位发展的新制度,提高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管理的内在需求
财务会计制度是任何单位中必不可少的,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可见财务会计制度对于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建立与事业单位发展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制度是发展的根本。目前事业单位要想更好的发展,提升管理水平,很好地处理事业单位的财务问题,就需要对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革新,这是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统一管理。
(三)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是新形势下发展的趋势
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着很多的缺陷,财务会计制度中很多都不适用于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需要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保证财务会计制度更好地为事业单位服务,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目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较晚,1998年我国才开始了对财务会计制度研究,此后我国加强了关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准则、法规以及标准的建立。经过多年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由于我国社会环境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发展,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有很多管理制度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相违背,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一)财务会计制度过多的依赖政府
事业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对政府的依赖性比较大,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主要实行“核定收支、每年具有一定的额度对事业单位进行补助,事业单位超过之处政府不会再补贴,有结余也不会再收回”的预算管理方法。但是这种政府包办事业单位的一切经济开支的模式,已经不适用现行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浪潮下,这种政府包办的管理思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存在不公平、不均衡现象。目前事业单位的发展更多地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当政府对事业单位的资金补贴较高时,事业单位的发展就会好一些,反之,事业单位就会失去生机,更严重的是对于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不是将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单位的经营业绩上,而是更加注重每年政府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持,所有人员都将工作精力集中到争预算、争补助等一些不利于单位发展的事情上,这样的管理模式导致了事业单位没有生机,单位发展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政府的财政支持。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过多地依赖政府,不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这样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二)财务会计制度国际化程度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脱节,导致了事业单位在国际上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与世界接轨,吸取国际上先进的财务会计制度,积极参与国际上的经济活动,加强与国际优秀组织以及单位的合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做的不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参与国际活动中没有任何竞争力。
(三)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现行的财务制度已经不适用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建立的不断完善,对财务会计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不是很完善,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主要是收入支出财务表和资产负债财务表,但是这两个财务表不能够真实且直观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的运行状况,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清晰、真实以及全面,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从目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发展的现状来看,财务会计制度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首先,应当打破政府包办事业单位发展的模式,突破现行的具有所有制性质的事业单位的运行制度,建立一个基于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的财务会计制度,保证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可以通过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发展,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新制度的建立不仅是事业单位需要遵循的准则,更是指导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依据。其次,新制度的建立要结合事业单位发展改革的实际情况,与事业单位紧密结合,建立适合事业单位发展的财务会计制度,并针对目前事业单位财务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同时要对国外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分析,从中吸取对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用的财会制度,争取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全方面地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财务管理。
(二)加强内部控制,建立财务评价系统
目前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经常出现失真的现象,这些错误的财务信息会导致事业单位作出错误的决定,可见这种现象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有很大负面影响,对事业单位的内部进行加强控制,并建立完善的财务评价系统是解决财务信息的有效措施。对内部加强控制之后,事业单位每年内部以及外部的资金预算就可以很好地融入到事业单位的整体预算之中,这样就保证了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防止事业单位资金的流失或者资金出现乱用的现象,进而实现对事业单位资金的有效管理。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当定期对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发现事业单位财政方面的问题,并通过评价数据直观地将问题呈现出来,进而指导事业单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保证事业单位的资金可以安全高效地运转,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可以为事业单位提供全面的财务信息,同时保证了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可靠性。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可以了解事业单位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资金的走向,以便指导事业单位在运转过程中的行为,同时可以及时发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处理,可见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不仅可以预测事业单位的资金的走向还可以对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从而保证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结束语
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体制,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发展,对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是事业单位取得更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的发展,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聂芳,迟玫.浅谈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01)
[2]赵秋梅,靳玉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会研究.2007(09)
[3]赵垣超.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在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
一、新高校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
旧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报告的规定是反映高等学校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新制度规定,高校财务报告是反映高等学校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现金流量、财政拨款收支情况等的书面文件,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组成。从新旧会计制度对财务报告的规定可以看出新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更为全面和丰富。由于新会计制度在核算基础、内容和方式上有较大的变化,财务报表的具体形式以及所反映的实质性内容与现行制度也有较大差异。
(一)资产负债表变化 从形式上看,征求意见稿去掉了资产负债表收入和支出类项目的列报,从而使资产负债表更为规范和合理;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项目,使资产负债的结构更为清晰;按照调配的受限制程度将净资产重新归类为长期资产占用、限定性净资产和非限定性净资产从而使提供的净资产信息更为细化、更具实用性。
从所披露信息的实质性内容看,主要变化如下:
其一,按政府预算改革,增列了部分项目。适应近年来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工资津贴补贴、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管理等公共财政改革的相关内容,会计核算增设了改革相关的科目,例如: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应付职工薪酬、财政拨款结转和财政拨款结余等科目的核算。
其二,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财务报表中的固定资产数据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使得高校固定资产虚高, 财务信息不实。 征求意见稿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固定资产的核算中,规定高校应当按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文物文化资产除外), 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 合理确定教育成本。 计提折旧后,财务报表中的固定资产净值体现真实的固定资产现值, 因此能够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的资产状况。
其三,将基建财务纳入统一报表体系。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下,基本建设会计独立于高校会计核算之外,从而形成两个会计主体,一个核算教学科研经费,一个核算基本建设投资,这使得任何一个会计主体都只是反映了高校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而且融资借入的建设款项并没有明确规定应该在哪个系统核算,如果由事业财务核算本息,则会造成基建项目成本核算不准,如果由基建财务核算本息,则会造成财务报表上反映的负债状况不实。征求意见稿中增加了在建工程和基建工程两个科目,用来反映基本建设业务,在长期借款下设基建借款科目进行明细反映。将基建会计纳入统一核算体系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高等学校的资产、债务和收支等整体经济活动。
(二)改收支明细表为收入费用表 新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对资产折耗和其他费用在一定的期间按实质性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合理的摊销,归集的成本费用数据,不仅为政府部门制定高等教育改革政策、教育收费价格等提供依据,也有利于高等学校加强成本管理和绩效评价。采用收入费用后,原在收支明细表中按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提供的支出明细虽没有在报表中反映,但已经在相关费用中按资金的来源和性质进行了明细核算,相关信息可以根据需要提取。因此改革后的收入费用表提供了更有价值和更具综合性的信息。
(三)增设现金流量表 新的财务报告体系同时以收入费用结转和现金流量的方式反映高校一定时期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利润的质量,是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对高校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业务活动日趋多样和复杂,投资、举债、经营创收等活动都有所涉及,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助于人们对事业单位现金流入、流出进行分析、利用,以掌握事业单位各类现金增减变动状况。其次,现金流量表反映一定时期货币资金的收支情况,从而为事业单位编制货币资金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此外,便于高校管理者掌握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防止出现现金紧缺不能支付到期应付款项等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提供其他报告信息 新报告体系中,财政拨款收支表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反映财政拨款的收支及结转,提供预算管理需要的收支信息;基建投资状况表可以直接反映高校与基建投资相关的财务信息;财务报表附注可以提供与财务状况相关但无法在财务报表主表中反映的信息。
从以上高校财务报告体系发生的变化可以看出,征求意见稿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要求高校财会人员要更加关注高校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对高校财务状况的真实公允反映,更加强调高校的办学成本、效率和财务风险的防范。
二、新高校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
新的财务报告体系对高校的财务状况和财务经营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描述,由于反映的是相同经济活动事项的不同方面,会计报表及报表之间存在内在的勾稽关系,对勾稽关系的准确把握有助于理解会计报表列报项目的来源构成,项目的实质性涵义,会计报表填报的正确性以及监管会计核算情况。
(一)资产负债表与收入费用表 资产负债表反映高等学校某一会计期末全部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状况,其中,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为净资产。收入费用表反映高校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以及发生的费用。收入费用表中本期收入费用的结转金额为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当期增加额减去专用基金本期增加额,收入费用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校资产、负债及净资产变动的原因。
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分为三个部分,其中,长期资产占用与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资产(固定资产净额、在建工程、基建工程、对外投资、无形资产)净额一致;限定性净资产下的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以及其他项目结存的增加额对应于收入费用表中相应收入与相关费用的差额,并扣除以相应资金支付的资本性支出;非限定性净资产增加额等于本期收入费用结转减去长期资产占用增加额和限定性净资产(专用基金除外)的增加额。其实质是将净资产按可调配使用的受限性进行分类,首先将已经形成固定资产、基建工程等长期资产占用的资金单独列示,这些长期资产的资金来源可能是财政拨款、其他拨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和负债等各种来源,因此限定性净资产中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其他项目结存要根据相关收入费用结转额再扣掉长期资产占用的相应金额后列示。其他来源形成的长期资产既然也已经在包含在净资产的长期资产占用中,为了保证不影响净资产的总额,应调减非限定性资产,因此非限定净资产为本期收入费用结转减去长期资产占用增加额和上面经过调整的限定性净资产(专用基金除外)增加额。
(二)收入费用表与现金流量表 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均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但两者的核算基础不同,收入费用表按权责发生制核算,对资产折耗、待摊费用等按配比原则进行分配,经营业绩是按照一定的原则、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核算的账面结果,与现金流并不完全一致,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表则反映了真实的现金流量状况。两者差异的因素在于实际没有支付现金的费用、实际没有收到现金的收益、往来账目的增减变动,其勾稽关系如下:
当期收入费用结转+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减少(-增加)+处置(报废)长期资产的损失(-收益)+处置(报废)长期资产收到的现金(-支付的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盘亏损失(-盘盈)+存货减少(-存货增加)+收回投资、借款收到的现金-对外投资、偿还借款支付的现金-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支付的现金+应收项目的减少+应付项目的增加=现金净流量。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高校,如果是直接支付, 会直接确认收入, 不通过货币资金账户核算,因此, 把当期收入费用结转调整为现金流量还应该减掉国库支付方式下没有进入货币资金账户的收入。
(三)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 资产负债表提供了高校货币资金期末与期初的增减变化,但未揭示这种变化的原因,现金流量表揭示了业务活动、投资和筹资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各种经济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应该与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对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高校还应包括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增加额相等。
三、新高校财务报告体系实施建议
新高校会计制度不仅在财务报告体系,而且在会计科目、核算基础和核算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新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和财务报告列报的客观、准确和规范都依赖由于高校和有关管理部门充分而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做好新旧账务体系对接的前期工作 试行的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使得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严重背离,为了进行后续成本费用的核算,必须对存量固定资产一次性补提折旧,在启用新会计制度前,高校应做好固定资产的全面清查工作,界定固定资产的管理范围、核算范围、折旧范围,做好各项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为计提折旧提供依据,并逐步建立起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摊销制度。同时确立高校固定资产类别化管理理念,建立资本性支出辅助账,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为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的分类列示做好准备。高校将基建账纳入“大账”之前,必须对基建账和财务账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理,以便合并建账。
(二)财务人员培训和软件系统的升级 为了保证新制度顺利实施,积极推进该项改革,高校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拓宽财会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知识领域,提高其政策水平,增强其业务能力。财政部门应组织力量对高校财会人员进行新制度的学习和培训,使财会人员尽快熟悉制度的改革内容,尽快从“收付实现制”思维模式向“权责发生制”思维模式转变,确保新制度在高校顺利实施。此外要尽快配套升级现有的高校财务信息管理软件,以满足新的核算方法和报告体系。
(三)相关政策的配套及细则的颁布 会计制度改革不仅需要高校持正确、积极地应对态度,同时也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实施环境和条件。比如说原会计科目余额如何过渡到新会计科目中,财政部应做出统一规范,避免口径不一。高校在执行新的会计制度过程中,对于难以界定的费用支出,如果单靠各高校自行理解和实施核算,难免有失规范,因此财政部门要制定出详细的并账实施细则规范其核算行为,同时应尽快出台或修订相配套的一系列相关制度,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
参考文献: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财务会计制度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工作,提高财务会计处理的工作效率,是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体制,推动事业单位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现如今,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各事业单位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财务创新等活动。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创新传统的会计核算理念和方法,加快会计核算与经济发展环境两者的适应性,积极的引进先进的会计处理流程,是推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满足改革需要的基本要求。
(二)优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会计核算、会计处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快财务会计制度的创新和改革有利于优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管理和运行效率。会计核算是对单位日常经营活动和业务的反应,包括资金管理、预算控制等内容。新形势下创新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要求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使其参与到财务会计处理中来,相互协调配合完成财务会计核算的任务。另外,创新财务会计制度,加大对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能够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从而进一步的优化财务管理模式。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完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配合复式预算
想要进行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要建立一个针对于复式预算的会计体系。按照资金的来源去向,应分别编制国有资本预算、公共预算、社会保险预算。细化会计数据,做到会计数据从多口径进行对比分析,扩大会计分析的广度和深度。立足实际,做到事业单位会计与国库、财政预算的统一,完善口径合一。明确资金来源去向,对资金流动进行追踪管理,严格控制资金的申报与划拨制度。确立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标准、编制期间。
(二)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防范会计风险
首先、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上应适当引人权责发生制,可根据本单位实际保留收付实现制。针对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制度,两者并行。有利于单位及时了解本单位债权、债务分配,合理分配资源,节省开支。对于经营性的事业单位也能完整的体现经营信息、及时了解经营成果。使会计数据更具合理性。
其次、事业单位要严把风险关。要合理制定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管理制度,防范负债风险。对固定资产做到卡物账相符,规定盘点期间。规范固定资产收入、折旧、报废、盘盈、盘亏的会计核算方法和计价标准。对债权要及时进行评级、做好坏账准备和呆账处理。
最后、完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分工
(三)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普遍存在业务水平低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应通过录用、培训两方面入手。首先、应改进会计人员录用渠道,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应通过专门的财务会计考试,确保具备基本的会计专业素质,严格遵守会计职业规范。其次、应加强日常培训,组织人员参与培训,教授最新会计制度,做到与时俱进。最后、应加强日常考核,对从事单位会计工作的人员,应统一组织业务考试,考核其对最新会计技术的掌握情况,并形成淘汰机制,剥离不合格人员。通过良好的竞争环境,保证会计队伍人员平均高素质。
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也可以通过聘用制来录取,在社会上录用专业高等的会计管理人员,这对会计信息的公正性、准确性都是一个良好的保证。对聘用的会计从业人员也要严格遵循回避制度,保证会计人员在行政上不从属与任何一个部门,直接面向单位党组。聘用制的会计人员在专业水平上也远远地高于单位内部职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行政成本。
(四)强化债务和资产管理的处理
债务、资产管理是财务会计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所涉及到的主要是资金的收支、分配和使用等相关内容,关于债务、资产等方面的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是企业在过去的经营交易活动和事项中形成的,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创新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明确资产、负债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够健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比如说对于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可以建立一套权责明确的体系,将资产按照某一标准进行分类,明确不同类别资产的会计核算和折旧方法。又比如说对于负债管理,为了降低负债对事业单位经营的风险,避免负债对事业单位发展的制约,可以对单位负债、财务状况进行全面评估,计划相应的偿还制度等等。
(五)落实财务报告公开、加强公众参与
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到在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的同时面向全社会公开,通过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公示。必须保证向不同对象报送的会计数据的统一性,严禁内外两套账的现象。在公布会计报告之后可召开听证座谈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和与单位业务往来频繁的部门人员参与讨论,听取与会人员对单位近期工作情况的建议,接受群众的意见和批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作为政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广泛借国内外经验,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使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促进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使会计工作更加适应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
(一)风险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风险管理理论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维茨在1952年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一文,提出用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来度量风险的思想。威廉斯和汉斯在其1964g发表的著作《风险管理与保险》中指出,所谓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用最少的成本使风险所致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单位业务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相关的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量化、评价等活动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规划和控制,从而更好地进行风险防范,减小损失。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风险客观存在于各单位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会对单位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通过财务分析才能发现存在的风险隐患,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防范,以降低风险。
(二)风险管理理论对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启示风险管理要求单位先对风险进行识别,然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测算或评估来决定处理对策。就高校的贷款风险管理而言,它属于筹资风险管理。在教育体制改革之前,高校主要依赖政府拨款,基本上不承担筹资风险或贷款风险。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银校合作步伐加快,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实体开始考虑贷款的风险,并进行相关的风险管理。这就要求高校对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重点考虑筹资时机、筹资金额、筹资期限、筹资方式的选择,并通过测算一系列的指标来评价其偿债能力。而这些指标的测算依赖于高校会计信息,要想得到可靠的结果来预测贷款风险,前提条件是其所依赖的会计信息完整准确。然而,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因此要想贷款风险管理有效,应对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进行改革。
二、现行高校会计制度难以真实衡置高校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分析可以选取债务负担率、债务依存度、资产负债率和支出收入比这四个主要指标来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预警。(1)债务负担率=(负债累计额÷当年总收入)×100%。这―指标反映了高校总负债存量与高校经济能力之间的关系。债务负担率越高,表明高校的债务压力越大。(2)债务依存度=(本年债务额÷本年总支出)×100%。这一指标反映本年高校的财务支出对当年债务的依赖程度。(3)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100%。高校的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高校的净资产越多,偿还贷款的能力越强,贷款风险越小。反之,贷款风险越大。(4)支出收入比=(本年总支出÷本年总收入)×100%。若总支出大于总收入,即该比值超过1,说明高校该年度出现负债和赤字,已动用以前年度的结余资金,或者该高校陷入了债务的恶性循环,举新债来还旧债。数值越大,说明高校财务运转越困难。若总支出小于总收人,即该比值小于1,说明高校的财务日常运行处于较正常状态。
(二)预警指标无法依赖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下的会计要素信息上述四个指标涉及到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这几个会计要素。然而,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下提供的这些会计要素信息不能保证真实、完整与准确,因而这些反映财务风险的预警指标也就很难起到预警作用。
(1)资产信息存在账实不完全相符。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下,债权资产核算信息不完整不真实。如长期以来,大多高校都存在着学生欠缴学费的现象,且欠费金额巨大,但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下,应收学费却不在高校的应收账款的债权资产核算范围之内,也不在财务报表上反映。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无形资产大多不计价入账或少量按历史成本记账,更不进行摊销。这就客观上造成了这些长期资产的账实不符。“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始终反映形成时的价值,不反映其净值,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和技术进步等原因,这些资产在不断被消耗和贬值,资产账面价值和其实际的净值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造成高校资产虚高。对于通过负债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现行高校制度下存在基建会计与学校财务会计分开核算,学校财务会计只在暂付款中加以反映,资产的真实性不清。对于土地使用权的资产,由于高校大部分土地是属于国家射拨的教育用地,在高校资产中根本不反映;另一部分是高校近年采用经济手段从土地市场有偿取得的,大多计人到暂付款或长期资产科目之中。土地价值未被计价或低估,将影响高校的实际偿债能力。对于高校对校办产业投资等长期资产,随着创业板的开启,高校持股的上市公司明显增加,其价值不断增长。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账务处理采取的是成本法,难以客观地反映高校在这些上市公司的实际权益。
(2)负债信息内外不分和长短不分。由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只核算实际已经支出的款项,因而对一些应付未付的债务无法反映。如高校在设备采购、基建工程中尚未付款的大额支出,没有计入到“应付账款”进行核算;贷款资金的应付利息费用并没有在核算过程中反映;应付职工薪酬和占用的科研经费、专项经费等“隐性债务”也并不在当期负债业务中反映,财务报表也未对其进行披露,实际支付或需资金来归还占用的资金时,才做账务处理或向银行贷款。这就造成高校这些“隐性负债”或者说“内债”很难在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负债要素信息中得到客观地反映。另外,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下借入的款项不区分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无法区分负债的流动性。
(3]当期收入和支出的确认不能配比。高校取得的科研等项目收入,其取得是一次性的,然而其任务完成年限是若干会计期间,现行销寸制度下将资金的取得全部一次性进人收入,而将未来发生的支出费用按期计人。另外,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就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资本性支出,现行会计制度下,支出是不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固定资产购入一次性计人相应支出,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当年收入的多少和固定资产购置与损耗不存在相应的配比关系。因此,一方面高校的收入支出每年的变动性较大,不太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高校的成本费用信息无法计算和提供。
目前高校的资产会计信息存在不完整或账实不相符的现象;负债的会计信息存在披露不完整的缺陷,虚增了当期可供支配资金数额,负债的流动性不分,不利于债务结构分析和偿债资金筹措;收入与成本费用不能配比,难以真实反映高校资金成本效益。作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计算的数据来源与财务风险控制决策的依据,势必会出现指标反映不可靠的风险。由此会导致对财务风险程度的评价不科学,从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继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财务风险。因此,要长期有效地预防高校贷款风险,相应地应改革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
三、基于财务风险防范视角的高校会计制度改革
(一)改革高校会计核算基础高校会计制度之所以长期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主要是因为高校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高校会计主要对政府预算资金的核算和管理进行反映,以便政府
财政部门能够根据其报表计算相关的财政收支差额。而政府的财政资金是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所以高校的会计核算基础与政府的财政资金核算基础保持一致,采用收付实现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高校会计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拨款不再是高校的唯一资金来源,特别是在许多高校的基建会计中,政府拨款已经微乎其微。面对环境的变化,使用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资产和运营状况,对于高校的贷款决策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高校偿债能力的评估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高校贷款风险的扩大。
权责发生制能揭示出高校潜在的资产和债务,更准确地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信息;能按受益期间将收入和支出进行配比,更准确地计算高校的成本数据;能正确处理各种跨期业务,客观公允地反映高校的会计信息,从而为高校的贷款风险防范提供准确的信息。因此,高校的会计核算基础应由收付实现制改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补充。
(二)改革科目设置以真实完整地反映资产信息建立高校资产折旧与摊销的计提制度,增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作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备抵科目,正确反映长期资产实际价值和教育成本费用。高校在取得固定或无形资产时,应在其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资产的成本,分类按月计提折旧或摊销。计提时,借记“资产折耗”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项目,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和教育成本费用。当然,高校有些资产因其特殊性而不能计提折旧,如高校的文化文物资产、土地资产等。这些资产是指高校用于展览等目的的艺术品、历史文物以及其他具有历史价值或文化价值并做长期保存的资产,它一般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贬值。
将“应收及暂付款”分解为“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三个科目。“应收账款”用来核算高校开展业务活动应收取的各种款项,包括学生欠缴的学费。“预付账款”用来核算高校预付给服务提供单位或商品供应单位的款项。“其他应收款”用来核算高校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外的其他应收、暂付款项,包括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应收取的投资收益等。
设置“在建工程”、“基建工程”一级科目。“在建工程”用来核算高校以非基建项目资金进行工程建筑、设备安装等发生的支出款项。“基建工程”核算高校以基本建设资金进行基本建设所发生的实际支出。这可改变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下单独建账核算基建工程的人为割裂状况,从而更完整地反映高校的经济业务活动和资金的使用状况,有利于相关决策者的分析评价。
(三)按流动性分类完整地反映负债信息负债核算主要是对借人款项的核算进行改革。对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人的款项,根据借款期限的长短分别设置“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核算,同时设置“应付利息”科目分期预提其利息费用。因为许多高校贷款额度巨大,贷款期限有长有短,每年的利息费用相当大。如果不区分贷款的长短期限,不单独核算并予反映应付利息,就无法反映高校贷款结构与偿还的时间风险,无法反映高校应付利息这一“隐性负债”,对贷款风险分析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按不同类型采取相应原则确认收入
在收付实现制下,高校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主要特征是:确认的标准是款项实际收付与否;确认的金额是当期收付的全部款项,而不是部分款项。简言之,收入和费用是根据现金的流人和流出来确认的。
高校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后,收入的确认应相应变化。首先,确认标准上,不再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而是以经济权利的转移为标准。如,若本月向其他单位提供了技术服务或其他劳务,而相关的服务费或劳务费在本期却未收到,在收付实现制下本期不能确认收人,但在权责发生制下,只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即可确认收入,而不论款项是否收到: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其次,确认金额上。不再是当期实际收付的全部款项,要根据实际经济权利转移的情况来确认。如果款项只和当期的业务相关,则全额计人当期的收支;如果款项涉及到以后会计期间的损益,则应该分期确认。
由于高校资金来源的多元性。不同资金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财政性资金需要关注预算执行状况及其效果,因此采用收付实现制更能满足财政管理的要求;对于科研项目等其他非财政性的资金,由于项目经费收入与费用发生的不一致性,需要分期核算项目发生的成本费用,应采用权责发生制按项目完成的进度来确认收入。
(五)合理界定支出与费用要素费用与支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由于不核算高校的成本,所以将支出与费用混为一起,支出主要是对应于预算的支出。妞果要核算高校的办学成本,一方面就需要将高校的支出区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高等学校发生的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发生的资本性支出以资产折耗(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形式分期计入费用。另一方面应设置成本费用类的科目核算不同类型的成本费用,如“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离退休费用”、“其他费用”等科目。
参考文献:
[1]杨周复、施建军:《高等院校资金运作与风险防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新会计制度 医院 财务管理
我国政府在2012年制定并实施了新的会计制度,并在各行各业逐步推行,在新的会计制度实施之后,医院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新旧会计制度之间做好衔接工作。医院要逐步改變以前的手工记账的方式,摒弃传统的以记账和算账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实行完善的成本核算、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医院的管理者要及时摒弃落后的财务管理观念,注重从成本效益角度提升医院的管理方式,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在履行看病救人的职责的同时,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
当前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在预算管理方面都较为落后,长期以来我国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医院的一部分员工的工资和福利都由政府财政支出来负担,这就使得医院的管理者没有经营观念,缺乏危机意识,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多医院的预算都是由财务部门直接制定,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千变万化,上层管理人员对于执行的情况很难及时进行监督。财务部门编制的预算报表较为单一,在执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执行难以继续。这样预算的编制方法就出现了问题,预算的实际效果大大减弱,执行过程中也缺乏监督和管理,虽然制定了预算,但是超支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导致预算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2)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很多医院在招聘从业人员时将招聘要求放的很低,导致医院的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但是医院的财务核算具有行业特点,其中涉及到的财务核算较为专业,每天的工作量也很大,需要有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来进行处理。然而很多医院将财务人员划归到后勤人员,将财务人员和后勤人员一起进行培训,这样不分主次的做法导致财务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很多医院的观念较为落后,认为财务就是记账和算账,对于财务新规定和新文件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关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存在很多不足支出,这对医院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这些原因都导致医院财务人员理论知识不扎实、管理结构陈旧、学习新知识的意愿不强烈,导致财务管理与医院的实际脱节。
(3)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很多医院在财务管理上缺乏风险意识,很多医院的管理者认为,只要将钱看好、用好,就不会出现财务风险,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的。在我国,公立医院属于差额拨款的单位,相当一部分医院是自主经营,对于大型医院来说,由于有政府拨款,所以经营压力较小。然而即使这样还是存在一部分医院的经营状况不善,导致亏损,而一些小型医院甚至全面亏损。所以对于医院的财务人员来说,要加强风险意识,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注重风险控制,才能稳固医院的市场地位。
针对医院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财务预算在医院的管理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医院要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资源合理流动,才能提高医院管理的效率。医院要通过财务预算实现收入和支出的平衡,同时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热情,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问题要进行改善,坚决按照制定好的预算执行,改善预算制定的方式,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灵活确定采用何种预算方式,将市场因素、社会环境等也纳入到预算管理中来,增强预算的弹性。在预算体系中上级部门和下级部门的预算支出要统一起来,对总体预算额度进行分解,确定各个部门和科室的预算目标,提高员工工作的热情。对于各级部门发生的支出要进行严格管理,监督资金流向,大额度的资金主要用于医院的主要项目建设。
(2)加强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很多医院的财务主管人员对财务的具体操作并不是十分了解,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确保财务运转正常,所以财务人员需要加强培训,配合领导的工作,因为财务人员主要负责具体的财务事项处理,所以更应该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要按照政府有关文件的要求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处理能力,同时将财务处理技能与医院这一特殊行业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财务人员要定期进行知识更新,学习新的财务法规和制度,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外语、实践操作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3)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
医院的决策质量好坏关系到经营的成败,所以管理者要从长远利益考虑,意识到财务体系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财务部门要时时刻刻警惕可能发生的风险,对医院的报表项目进行仔细分析。即使是在医院盈利的情况下,也不能放松对风险的防范,财务风险意识要时刻记在脑中。
国家出台新的会计制度,这对于医院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当前我国的很多医院在财务管理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都给医院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本篇文章仔细分析了医院的财务管理中需要改善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能够为推动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1]陈勇.新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思路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5(11)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01-02
一、调查情况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形和访谈形式的进行,共向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双语幼教班在读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150份,收回128份,先后走访了咸宁市30多家幼儿园和学前培训机构等用人单位。调查内容涉及双语幼教专业课程设置、能力素质培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建议等方面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课程设置的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目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专业课程设置,45%的调查对象认为设置比较合理,60%的调查对象认为设置不是很合理,20%的调查对象认为设置非常不合理。其中,在调查结果中显示,40%的调查对象认为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中职与高职课程开设重复较多的问题,没有从考虑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的整合性,不能体现出五年一贯制的特色。60%的调查对象认为课堂理论教学较多、实训实践时间较少;38%的调查对象认为专业技能课设置不够。在改进课程设置方面,7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多到实习基地进行实际训练,3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要增加英语语音和视听说课时,45%的调查对象要求加强美术和音乐等其他技能培养。在本校学生就业单位走访座谈中,80%的单位认为在学前教育人才的职前培养中应加强英语口语课、学前儿童英语教学法、学前心理学等。
(二)关于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调查结果
9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培养专业知识,7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提高综合知识,6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提高自学能力,7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培养口头表达沟通协调能力。而在幼儿园教师工作情况来看,多数毕业生偏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水平较低,表现在舞蹈、钢琴、美术等基本技能欠缺,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薄弱等方面。
(三)关于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素质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
65%的用人单位要求双语教师能够进行课堂全程简单的英语教学,75%的用人单位要求双语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双语进行课堂教学,95%的用人单位要求双语教师能熟练运用英语为幼儿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来调动课堂气氛。
(四)关于改进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培养模式建议的调查结果
8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锻炼机会,7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灵活掌握专业课程和学生选择自修课程设置,7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适当增加校内外实训实习时间,6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习应避免学习内容的单一性;7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改革创新课程教学体系;8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从中专和大专学习过程中加强优势互补。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目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主要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师资队伍教学经验不足;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从学校层面来看,主要原因对五年一贯制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有偏差,对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学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教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不够,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不合理,没有把中职、高职两个阶段课程的有机整合与衔接,导致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不协调,也没有五年一贯制的特色。在教学组织上缺乏互动协作、资源共享度低。在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上存在评价考核体系构建不合理,考核内容不明确,考核重点不明确,考核形式不完善等问题和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短板和弊端,这也是五年一贯制的学前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突出工学结合特色。目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培养规格的层次不够清晰,在某种意义上定位为职高幼师专业的延伸,只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专业以外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时,由于幼儿教学和中小学教学有明显区别,幼儿园教师一方面要进行知识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更要进行幼儿日常生活保育护理活动。因此,双语幼教专业人才要针对当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仅要能够照顾好幼儿日常生活游戏娱乐活动,还要能够满足幼儿知识学习需要,更要充分考虑幼儿今后发展的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英语运用能力方面,要求幼儿教师在掌握较为流利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基础上,还可以较为熟练地运用英语来引导和组织幼儿开展各类日常活动,打破以往死板的课本式英语教学,尽量使幼儿教学活动生活化、儿童化。因此,双语幼教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幼儿成长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较为熟练的英语基础语言知识,还要掌握多种英语教学技巧。而学生要具备这些能力,仅仅在学校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是很难全部掌握的,这就需要突出工学结合特色,除了在校期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一定时间到行业进行观摩、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
(二)教学内容针对需求,突出课程设置科学。调查中发现当前部分院校多数是把中专和大专的课程简单地整合在一起,没有以学生需求角度出发来设置课程,而是根据自身师资情况来确定开设哪些课程,导致课程开设重复,缺乏整体协调,没有把两个阶段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与衔接,更没有体现出五年一贯制的特色。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一般通用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以及实践操作课程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理论性、知识性,又要重视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在课程设置应强调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在精选必修课,广设选修课的基础上,要加大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突出强调实践教学。同时,在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体现课程整体功能,要将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要通过专业和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训实习实践、举办技能比赛活动等内容和形式,使实践操作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培养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出合格的学前双语教师。
[关键词]财务制度;改革方向;宏观财务管理
一、引言
我国以《企业财务通则》为统帅、分行业财务制度为主体、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为补充的现行企业财务制度体系已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
十多年来,国家宏观经济体制和企业微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会计制度、税收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并日趋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现行的企业财务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陷入了尴尬的两难境地。“财务制度的运行要经过制度制定、传导到实施的过程,它包括制度的有效修改补充、更新替代和失效的运动变化。财务制度的老化现象是制度运行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要求在选择财务制度时,要自觉地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制度废除取消、修改补充或更新替代。”总之,财务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势在必行。
至于财务制度究竟何去何从,十多年来,这样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废除企业财务制度;调整企业财务制度,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彻底革新企业财务制度。
二、对企业财务制度改革持有的几种观点剖析
(一)企业财务制度应当废除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既然企业财务制度的基本功能已经丧失,经济领域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日益完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取消财政部统一制定的企业财务制度,并且这一行为不会给政府管理及企业自身的营运带来问题。企业财务制度在经历辉煌之后,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可以彻底取消。
1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取代财务制度确认计量会计要素的功能
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发展,会计制度所覆盖的领域不断扩大,陆续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2000年财政部统一制订的《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基本包含了原由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的确认和计量的内容。“两则两制”①并行的局面被打破,企业财务制度作为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功能基本被取代了。
2税收制度取代财务制度纳税扣除的职能
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前,企业财务制度对企业成本费用等进行确认,实际上行使了纳税扣除的职能。但是税制改革之后这种现状发生了改变。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的,应依照税收规定予以调整,按税收规定允许扣除的金额,准予扣除”,这使得税收制度从企业财务制度中得以分离出来。2000年国家税务总局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对企业纳税扣除事项做出了全面规定。企业财务制度纳税扣除的功能被彻底取代了。
3企业财务制度是企业的内部事务
当前,持“企业财务制度是企业的内部事务”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在任何一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企业财务所涉及的日常经营管理、投资、筹资决策等都是经营者自己的事,国家不应干预企业的财务活动;国家可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保证财政收入,通过制定利率政策来引导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因此,“企业财务就变成了企业的内部事务,由包括出资人、经营者在内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依法、照章自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门废除企业财务制度既是对企业财务制度滞后于改革的客观追认,又不会对企业财务管理构成行政干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企业产权理论的客观要求。”
4现行企业财务制度无法适应WTO新要求
在我国加入WTO后,新的经济环境要求政府作为宏观财务的主体,在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保证经济目标实现上摆脱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角色,从机制上实现微观财务行为的合理化,为企业微观财务活动创造有利环境。而传统的企业财务制度侧重于对企业实行直接的微观管理,对企业的经济责任和财务责任强调较多,没有认识到强化宏观财务约束的重要性,无法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新变化,适应新要求。
(二)企业财务制度应当调整,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
在充分研究传统企业财务制度弊端的情况下,对其制订主体、性质和内容进行重大调整,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新的企业财务制度主要针对国有企业发挥作用,是所有者财务的重要体现,是市场经济环境中两权分离的产物,是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规范,应该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身份来制定,而不是由财政部来制定。
1对“大会计观”②的否定———企业财务制度存在的必要性由于会计准则的颁发实行,强调了会计国际化和地位突出化,“大会计观”的呼声日益高涨,“认为‘会计准则’基本上可以包揽代替财务制度了,代替不了的则可以由税法、公司法等法规来规定,并由此进一步认为,财务管理完全是企业内部自主理财行为,政府应该完全退出,完全交给企业。”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没有将企业财务置于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背景下进行深刻的思考。
(1)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有经济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国家作为所有者,应当对任何影响所有者利益变动的任何行为做出规范。因而,财务制度也将长期存在。
(2)由于我国经济的多元化,行业差距仍很大,并且这种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失,因而国家需要通过财务制度,以所有者的身份对其进行有效调节,发挥一种其他经济杠杆所没有的特殊调节作用,尤其是在加入WTO后及平等国民待遇的压力下。
(3)国家作为所有者,还需要从宏观经济范围,对国有资产的变动及收益分配进行调节,从而增强调控能力,并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增长的目的。
显然上述各方面是会计准则、财政、税收政策能力所不及的,只有财务制度才能发挥这种灵活性,同时可见,企业财务制度不是企业的内部事务,而是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手段。
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③改革凸显企业财务制度的内在缺陷———企业财务制度调整的必要性传统的企业财务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制订的,并没有区分政府职能和所有者职能,这种制度设计显然无法满足“政企分开”的要求。随着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的确立,在企业财务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在制度上对国家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予以明确划分。由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有国有资本金投入的企业进行管理,无权参与没有国有资本金投入的企业经营管理。
3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
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或者通过法人行使所有者职能。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理由是:
(1)所有者对其资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市场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保证。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对于国有资本的投放和国有资产的分配以及对经营者的考核,必须由国家来执行。
(2)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经济成分。国有企业固然要以盈利为目的,但同时其所肩负的经济社会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平抑物价、解决就业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来实现。
(3)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要弱得多,承受的经营失败风险也比非国有企业大得多。非国有企业有的是由所有者本人直接经营,有的是由私人投资的股份公司,其责任心和风险意识都很强。而在国有企业,授权层次大大增加,有时甚至不能确指是谁授的权。这就导致授权风险增加,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长期利润,剥夺性经营而不注意资本维护和技术开发,冒险而不顾后果。可以说,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比非国有企业大得多。这就有必要改善和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规定和监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率等。
综上所述,国家应当也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以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形式作出规定,并赋予其足够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三、企业财务制度应当与时俱进
目前不仅不能废除企业财务制度,而且应当把企业财务制度作为国家有关企业的基本制度有效组成部分进行彻底改革。新的企业财务制度既不能翻版《企业财务通则》及分行业财务制度,也不能重复税收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部应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按照WTO规则的要求,重新对全社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制度规范,保障企业在同一财务行为中,公平、合理地对待不同利益主体的权益,指导企业协调好企业内外财务关系。而且,新的企业财务制度要尊重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自身的作用,刚柔并济,在某些方面应当具有强制性,弥补我国经济法律法规的不足,但是在另一些方面又要具有指导性,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1国有企业出资人财务制度不能代替国家宏观财务管理
④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双重身份,其作为社会公共管理者和出资人所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目标是不同的。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对所有企业进行统一的社会公共管理,为所有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平等竞争创造基本条件;而国家作为出资人仅对有国有资本金投入的企业进行管理,管理的目标是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在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对经营者的有效控制,切实保障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权益不受侵犯。从实践上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经济法律尚未健全,缺乏共同的财务行为规范,缺乏协调出资人与经营者关系的行为准则,因此需要通过国家宏观财务管理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总之,在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的同时依然要加强国家宏观财务管理,二者不可互相替代。
2认识现代企业财务的真正意义,并以此为切入点改革企业财务制度
“财务战略、财务治理与财务运作构成了现代财务的概念框架,三者构成了连贯的体系。财务战略既是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战略的价值管理形式,企业其他战略都是财务战略的载体,是资本渴望增值的内在动力驱使财务战略不失时机地借助各种载体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财务治理要求企业通过合理设计组织结构促使财务人员自发地将财务战略落实到实际,是财务战略与财务合作的有机纽带。它要求组织具有可塑性,能够适应财务战略变化的需要,也要求组织具有驱动力,促使财务人员去实现财务战略。而财务运作是财务人员的具体实施行为,是将财务战略转化为现实的操作系统,要求组织具有执行力,能够将财务战略付诸实践,并要求组织具有纠偏能力,能够对偏离财务战略的行为予以修正。”由此可见,对于财务的理解与运用应当跳出会计框架的窠臼,将更高层次的财务写入财务制度。
3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构建新的企业财务制度
“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的建立,使企业与政府、所有权与经营权等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构建新型企业财务制度体系就是要求国家对企业的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向产权管理、由统一管理转向自主管理。从宏观上看,国家是企业财务活动的社会管理者,需要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从微观上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财务行为离不开宏观财务政策的指导;同时,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行使出资人职责或授权的投资主体行使职责,也需要从出资人的角度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出资人、企业三个不同的角度构建企业宏观财务、出资人财务、经营者财务三个层次的财务制度,形成能够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财务制度体系。”
4新型企业财务制度———制度规范与强制约束的平衡点
笔者认为在企业财务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不能一味强调给予企业经营理财自,而忽视了建立有效的财务约束制度,导致对企业的国有资产的财务监督弱化。没有向企业及时提供合理的制度,必将产生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的后果。相应地,若政府过分注重强制约束,则不仅不能起到为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财务环境的作用,而且削弱了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营运能力,增加了企业执行制度的成本。惟有建立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和一定弹性空间的新型企业财务制度,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企业创新、有利于企业自立、有利于企业自担风险、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指1992年以后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分行业财务制度与分行业会计制度。
②持有该观点的人认为会计职能包含财务管理,即认为会计有独立的、最终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指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各种制度安排的总和。1998年以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突出的特点是在总体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公共财政构架为改革的基本方向。
④国家宏观财务管理是相对于微观财务管理而言的,是从国家财政角度对企业活动进行的调控行为,并不直接参与企业财务活动,也不构成企业管理行为,主要是通过市场作为调控传递媒介对企业管理行为的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姜辉,周慧生,李桂芝。对构建新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4,(9)。
[2]赖永加,张小英。关于废除《企业财务通则》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4,(5)。
[3]李洪辉。论财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分工、协调[C].杨纪琬教授从事会计工作60周年论文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4]孟焰。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若干问题[C].96北京海峡两岸会计准则与独立审计准则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