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技体育的基本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力量训练;定性;定量
规则的变动,推动着技术向前发展。竞技健美操作为一项健美类项目,规则变化促使该项目的动作技术向着更高更难的方向发展。技术动作和训练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对运动员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难度数量所占比例较大的转体类和跳跃类动作中要求具备更强的下肢力量。下肢力量的差异将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完成跳跃类和转体类技术动作产生关键性影响。本文将从控制论角度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力量素质的科学化训练提出理论依据。
一、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分析
科学、准确的控制直接影响力量训练的效果,关系到运动员能否在未来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竞技健美操项目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笔者就影响竞技健美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竞技健美操力量训练过程中肌肉工作的形式、肌肉工作性质、肌肉工作的力量特点以及力量控制系统是可以控制的。如果对可控制部分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综合,又可分为定性和定量控制两部分。这两部分以特定的结构形式构成了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控制系统。
二、力量训练的控制
对竞技健美操力量训练的控制就是对运动员当前的肌肉工作能力进行专项生物学改造,促进生理功能向专项化方向发展。在这个生物学改造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生物学适应性原理完成对力量训练系统的控制。
1.定性控制。定性控制必须做到力量训练产生的效应与运动专项对力量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并要使力量训练的系统安排以及训练效应与不同周期的各阶段专项训练的任务和目标相对应,保证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达到竞技状态的巅峰。①专项化控制,进行竞技健美操力量训练时,必须注意力量练习的能量特点、动作幅度、练习的方向必须与竞技健美操的技术动作一致,同时进行力量练习时,技术要求最用力的部位应该承受最大的超负荷。因此要想全面、综合、协调地发展竞技健美操的专项肌肉力量,就必须加强专项化控制,以适应力量训练的项目特点。专项化控制首先要确定用力部位;其次是分析和确定肌肉工作性质。竞技健美操新规则的颁布实施,使该项目比赛的套容量明显增大,1'45(±5)"内要完成12个高难动作,外加一系列惊险性的加分操化动作,其中绝大多数难度和加分动作需要高强度的无氧耐力,能量供能系统主要是高能磷化物(ATP-CP)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均为无氧供能。虽然在短时间活动,有氧机制也参加一定的活动,但总的来说,对有氧系统的负担并不重。在对竞技健美操运动肌肉工作的性质进行分析之后,确定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一般都是安排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内容。②周期性控制。力量训练的周期性控制,是以该项目的重要比赛为准,将力量训练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在训练的不同阶段实现不同的目标,以达到最优化控制。总之,在力量训练的周期性控制中,最为重要的是时间与负荷的协调统一,要对整个过程的训练负荷做出系统而完整的计划。力量训练控制的负荷结构总的动态变化曲线,必须与不同阶段的运动员专项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及目标和任务相统一,量和强度的合理控制贯穿整个训练周期。③方法控制系统,竞技健美操力量训练的最基本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环节是方法系统。正确方法的选择、运用影响到肌肉自身力量的增长的同时,也影响到力量的专项化水平。因此,在选择训练方法时首先要考虑训练方法的形式、结构是否与专项技术的结构特点和肌肉工作的形式一致。从而实现对训练效果的合理控制。
2.定量控制。所谓力量训练的定量控制,是指在定性控制前提下,依据训练控制系统的不同目标要求,将训练系统中的可变量以不同的结构形式具体化,到力量训练的全过程,以求达到最佳的控制训练效果。定量控制在微观上保证了力量训练的控制更加精确、严密。竞技健美操动作的力量大都是快速、爆发式的,因此,力量训练要尽量避免在疲劳状态下进行。①定量控制系统的结构,定量控制,主要是力量训练负荷系统功能的具体体现。量和强度构成负荷系统的一级系统,由量和强度下面相应的要素构成负荷系统的二级系统。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独立行使其功能,离开系统,它们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系统中与其他要素以特定的形式组合成某种结构时才能实现整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有量就有强度;而一定的强度也必须要有一定的量来保证。负荷系统内任何结构发生变化,所体现的系统功能也相应改变。定量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是力量训练控制的最关键环节,因此,负荷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结构的优化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功能及效应和目标保持一致;二是充分提高控制效率,这也是结构优化的终极目标。②定量控制系统结构的动态性,在力量训练的负荷系统中,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结构。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训练周期的发展,负荷系统的结构也将不断地进行适当的变化和调整。竞技健美操专项力量训练控制系统的结构是和时间密不可分的,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结构。动态结构首先要保证随着时间的推移,量和强度不断稳步提高;另外,动态化的结构可以保证训练在不同的阶段形成相应的竞技状态。
3.力量训练的整体控制。在控制系统中,各要素是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定性控制和定量控制也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发挥出整体功能的。定性是形,定量是质,没有定量控制,定性控制便只是一种形式;只有定量控制而没有定性控制,定量控制则先去了目标和方向。系统内部结构的不断合理优化和力量训练系统控制效率的不断提高是系统综合功能提高的关键,也是控制系统更加准确、高效的基础。
4.结论与建议。竞技健美操力量训练控制系统是由定性和定量两大基本要素构成的,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精确的控制是竞技健美操力量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保障。定性控制是对所发展肌肉力量的性质和方向的控制,是将肌肉力量的训练提高控制在与专项竞技水平提高保持高度一致的基础上。同时,方法的准确选择和科学合理运用是定性控制的关键。竞技健美操定量控制是以力量训练负荷的精确量化为基本的控制手段,负荷系统中量和强度两大要素组成的合理结构是保证运动员专项力量提高的基础。通过控制系统,将量和强度控制在科学、精确的水平之上,充分利用生物适应原理,可以使系统内部结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提高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肌肉的生理机能,维持控制系统的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负荷原则与训练过程[M].成都:四川体育出版社,1994.
[2]张餐焕.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现代管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王清.肌肉力量的测量方法[J].体育科学.1993,(1):18-26.
[4]金花.直接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若干因素分析[J].体育学刊,2007,(1).
[5]杨磊,冯利伟.竞技健美操训练学前沿问题探究[J].科技信息,2007,(20).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84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69-04
Building a Football Competi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with a Core of Conscious of Tactics
HUANG Zhu-hang1, YANG Xue-qin1,XU Xiang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2.Shandong Entrepot College for Workers andstaff University,Jinin 272037,Shandong China)
Abstract:Football is based on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he winning projects of football competition called for the adoption of laws and formation of specialized training capacity of entries is football tactical awareness at the core of many elements of coordination, and a support system. Cross-cutting between the system elements, a mutual penetration, various elements of tactical awareness through under the guidance of tactical play a specific role,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actical awareness and support play an enhanced role.
Key words:
竞技能力结构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近20年来,我国学者围绕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这一主线,对竞技能力结构、制胜因素等开展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取得了大批优秀成果。一般训练理论对竞技能力的研究主要是竞技能力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要素的组合方式。对竞技能力的界定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竞技能力是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等五要素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在竞技活动过程之中的运动员参赛能力[1]。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智力、和心理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概括为心、技、体、智四种能力[2]。反映竞技能力结构相互关系及作用方式的代表性理论有:“木桶理论”;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理论;竞技能力“时空变化理论”;“双子模型”理论等。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整体性与层次性等多种特征。“整体性特征表现于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显示着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联系的有机性。层次性特征则表现于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因素对竞技能力结构功能作用等级的不同,表达着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在竞技能力结构中作用的大小。”[3]以上这些研究在一般训练学层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竞技能力结构理论。概括了所有运动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般组成部分和基本结构。这种一般结构和基本规律的研究成果不能直接解决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但这些研究成果为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论依据。
我国足球专项训练理论也对足球竞技能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大部分研究主要参照一般训练学构建的竞技能力模式,对专项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等要素进行分析,在这五个要素的层面结合专项特点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研究的层面与视角和一般训练学基本一致,主要是平面化,解释性的研究。认为:“足球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加竞技活动,表现最佳水平的一种素质;是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心理能力和球队的凝聚力的综合反映”[4]。
有研究者根据足球项目的集体性特征,将足球竞技能力分为个体竞技能力和球队竞技能力。[5]刘丹等论述了足球等同场对抗集体项目,认为球队的竞技能力是作为一个整体功能表现出来的,它的高低取决于单个运动员个体的竞技能力,更重要的是各个队员之间协调配合及他们各种能力的合理搭配所构成。[6](刘丹 2006. 1)
有学者开始根据足球运动的特殊性对足球竞技能力结构进行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研究。认为:“竞技能力系统是由足球行动、足球意识和足球意向三个子系统构成,而足球行动子系统又是由体能、技术和战术所构成;足球意识子系统是由智力因素、足球理念、文化素质和比赛知识所构成;足球意向子系统又是由非智力因素所构成,包括足球动机、足球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项主要因素。”[7] 国外对于足球竞技能力的研究很少见对竞技能力结构本身的分析研究。比较多的是对竞技能力的某一要素的测试、训练、应用研究。竞技能力的分析基本是与足球运动的行为特征和基本要求相联系(图1)。
纵观国内关于竞技能力、足球竞技能力的研究,可以看出:对竞技能力的研究在我国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不断深化的过程。研究内容逐步涉及到了足球竞技能力的特殊性,即战术意识在足球竞技能力中的特殊作用。无论是一般训练学研究的结果还是足球专项理论研究结果都为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足球竞技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国外对竞技能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为我们研究竞技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我们将理论研究与训练实际相结合提供了范式。
然而,从中外足球竞技能力的研究文献分析中我们也发现:针对足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制胜规律对足球竞技能力的整体结构和核心要素进行细致分析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我们运用文献法对一般竞技能力、足球竞技能力、足球制胜规律和战术意识的特殊作用等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采用比赛观察法、访谈法对足球竞技能力、足球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等在实际比赛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比较,特别是通过分析战术意识在足球竞技能力中的特殊地位,提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基本立论:即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战术意识。
足球专项运动理论对竞技能力的研究不仅要从理论上解释足球专项竞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为改进和提高足球竞技能力提供依据。研究足球竞技能力的结构和形成规律,就是要为构建合理的足球竞技能力提出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模式。对足球竞技能力认识可以遵循和借鉴一般训练学的原理与方法,但是,其视角一定是足球场上特殊的制胜规律和制胜要素。足球竞技能力理论模式从要素、结构、功能一定是与足球制胜规律和要求高度吻合的。因此,构建足球竞技能力结构的逻辑起点是研究足球制胜要素和规律,过程是探究足球运动制胜的客观规律与运动员主观制胜能力的关系,构建符合足球制胜要求的竞技能力,终极目标是解决足球场上获胜能力问题。
1足球竞技能力的整体特征
根据一般训练学有关竞技能力结构理论,按照足球运动的制胜规律的要求,我们认为:足球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按照足球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和足球比赛要求通过专门训练形成的参赛能力。足球竞技能力除了要符合竞技运动的一般要求外,更主要的是要有与足球专项的特殊要求高度吻合的结构和功能。足球竞技能力应该按照足球制胜规律的要求构建。因此,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以足球战术意识为核心的多要素协同支撑的整体结构(图2)。
在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各种要素所处的地位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战术意识处于核心位置。体能、技术和战术方法作为协同要素,在战术意识的控制下共同完成比赛中的战术行动。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发挥着支持作用。
在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这些一般竞技能力的要素并非简单并列,而是在比赛中有机组合,相互支持和影响,在战术意识的统领下,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图3)。
战术意识由战术知识和战术经验集合而成,通过足球技术、场上跑动以及足球战术方法所组成的足球战术行为在比赛中表现出来。而战术经验又通过战术行为的反复实施和运用过程得到不断积累,战术知识也在战术行为的不断运用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战术行为的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到心理素质和交流能力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流能力会对战术意识的表现和战术行为的运用起到支持作用。
因此,足球比赛场上的个人战术行为是由战术意识控制下的技术、战术方法和体能所表现。战术意识的发展与战术行为的运用效果构成一个循环系统,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心理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是足球竞技能力中一种特殊要素。足球运动员个体的竞技能力要依托心理素质的支持和足球场上特殊的沟通交流形式构成团队竞争能力。所以,心理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是足球竞技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们共同构成足球竞技能力的支持体系。
2战术意识是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
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核心要素是战术意识。战术意识是一个集合能力,从结构上看,是对足球项目的认知所形成的足球战术经验与足球战术知识组成的一个心智过程,它在比赛中的具体体现是感知理解场景,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进行思维决策。足球战术意识之所以成为核心要素是因为它是足球场上所有行为的总控制。
足球比赛从制胜本质上看,是两个集体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的攻守对抗。这一本质使得足球比赛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比赛人数多、场地大,运动员要兼顾球、同伴和对手的行动。在大多数比赛时间内,运动员要处理同伴和对手之间的关系、运动员和场地位置之间的关系,运动员个人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必须是本方队员之间要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因此,足球是一种关系复杂的比赛。
其次,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目标始终处于变化状态。在足球比赛中个人和球队的总目标是进球与阻止对手进球,但90 min内的控球权的不断转换,使得每一个战术行为的目的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战胜对手的基础是有效的战术行为,也就是要求运动员要能够准确地观察同伴和对手的移动情况,正确地判断同伴和对手的下一步行为,保证技战术运用的准确性。
另外,足球规则队队员的活动限制不大,允许一定程度的合理冲撞,使得足球运动员活动范围大,行为方式有较大的自由选择权,球员在球场上具有非常大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足球是一种赋予运动员高度决策权利的比赛。
足球运动的这些由制胜本质衍生出来的特点决定了足球比赛是足球运动员在特定情景下、特定的需要驱动下,在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控制下选择特定战术行为与同伴合作达成目标的过程。不是比单纯的力量、速度、耐力,也不是比单纯的技术质量。而是比一种对足球场上发生的各种情景、各种关系、各种时刻、各种行为做出正确的观察、判断、思维、决策,并能运用合理有效的行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足球战术意识控制下的足球特定行为能力,这种能力也就是足球竞技能力。
在足球比赛中每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并非均等地对比赛结果发挥作用,在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个或一些因素发挥主要作用。就是说,我们在对足球制胜要素的认识和制胜规律的把握中要能够抓主要矛盾,分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也应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抓主要因素和主要环节。
在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中,根据足球比赛的特点,按照不同因素对足球比赛获胜的影响力度,我们认为足球战术意识是控制足球运动员场上行为的中枢,是衔接场上不同时刻的阶段性目标纽带,是连接团队成员的灵魂。运动员在足球场上的所有个体和团体行为都是运动员战术意识指导下的战术行为,战术意识自然成为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
3足球竞技能力结构协同要素
足球技战术行为表现是足球战术意识实现的载体,没有它们战术意识无法表达。在运动员战术意识统领下的技战术行为表现,是战术意识的外部形态。在足球场上,脱离了战术意识的技术、战术和体能是无效的行为。“真正有效的技术训练,必须结合场上的判断和战术意识,这是决定队员水平高低的关键,只解决怎样提高技术,而不结合时间地点和对手,有针对性地提高技术,最终是浪费时间和精力。"[9]
在比赛中技战术行为是战术意识实现的工具,荷兰足球讲师说过:“技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完成简单任务,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可以解决复杂问题”。[10]技战术要靠战术意识来掌控和运用,技战术水平的高低依赖于战术意识的程度。而体能则是战术意识实现的基本保障。
综上所述,足球战术意识水平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标志。战术意识需要相应的技术、战术和体能等能力协同实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技术和体能的不足。但战术意识不足却无法通过其他能力来弥补。
4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支持体系
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的支持体系主要由心理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构成。心理素质主要是由运动员的情绪、需要、动机、意志等部分组成的,它能够在比赛中调节和控制运动员的心理活动与行动表现,为运动员比赛提供心理能量。
足球比赛是一种团队的竞赛,个体的竞技能力必须要集合成团队竞技能力。在足球比赛的对抗环境中,11个人在各个时刻的目标转换中要有统一的思想。没有共同的思想和目标11个人不是团队而是一盘散沙,就不可能形成竞技能力叠加的集合战斗力。这种集合就要靠队员之间沟通交流。足球运动员在足球场上特殊的沟通能力是个体运动员竞技能力得以在团队中发挥的重要支持因素,是团队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纽带。
5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思路
足球竞技能力的发展问题不仅是理论认识的问题,更是训练实践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足球竞技能力的结构是为了在训练实践中能够理清思路,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发展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只有针对足球竞技能力的结构和制胜规律进行训练,才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才能增强运动员比赛中的对抗实力,从而最终解决足球场上的获胜能力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发展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本思路。
5.1重视对战术意识的理论认识和实战训练在足球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经常有教练员要求运动员“用脑子踢球”,充分说明广大教练员从感性上意识到战术意识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国无论理论和实践中都未能确立战术意识在足球竞技能力中的核心地位。要使运动员能“用脑子踢球”,关键在于教练员能训练运动员有“用脑子踢球”的能力。战术意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专门化心智能力,战术意识训练必须是一个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过程。因此要加强研究,进一步分析战术意识的结构和形成机制,使战术意识的训练建立在科学高效的平台上。
在训练实践中,要使各级教练员明确认识足球比赛是战术意识控制下的技战术行为竞赛,要把发展战术意识放在足球训练的首位,把战术意识的训练融入到每项训练内容、每个训练环节中。
5.2重视战术行为的整体发展当今的足球理论中,运用一般训练的原理,我们通常将足球竞技能力在理论上分为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五个子系统。这种认识导致我们在训练实践中,将足球竞技能力的发展过程机械地分为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等,破坏了足球竞技能力的整体结构,将比赛中一个完整的战术行为分割成孤立的体能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造成基本功问题尽管在我国青少年训练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仍然解决的不好”。[11]
在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发展中,除了初学者需要在相对独立的条件下进行必要的控球技术能力训练外,脱离比赛情况下的技战术训练是难以造就优秀运动员的。因此,发展足球技战术、体能等能力的训练,应根据比赛的需求作为一个整体的战术行为来发展。
5.3加强心理训练的针对性近年来我国足球运动员在一些国际大赛中未能发挥正常水平,足球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开始受到管理人员和教练的重视。一些运动队和俱乐部也认识到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性,开始求助于心理专家为运动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依靠赛前调节和矫正提高改善,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长期的针对性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水平。心理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构成。认知系统是战术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动力系统影响和调节运动员和运动队的行为。因此,要加强足球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形成发展机制研究,对不同类别的心理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措施和手段,推动战术意识的发展,提高整体的心理素质,使足球竞技能力具有强有力的支持体系。
5.4建立足球场上的“沟通交流语言”足球场上的交流涉及到与比赛相关的所有问题,而且交流依靠的是一种特殊的“足球”语言,这种“语言”需要训练和学习掌握。足球场上的沟通和交流要求队员要有统一的思想和共同的目标,要有对比赛场景的共识。因此,足球训练要提高足球运动员对基本战术阵形的认识和理解,使队员把握足球比赛的一般规律,加强运动员对比赛阅读能力的培养。队员之间共同思想和认识的培养可以通过比赛中一些特殊时刻目标转换的分析来学习,对重要位置的作用、意义的反复体验来实现。
6小结
在对足球竞技能力结构的认识上,是在一个相对宏观的层面进行的,仅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要素及其组合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只能解决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问题,为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提供基本思路。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入:一是需要对足球战术意识这一核心要素的组成、结构、形成机制、训练策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二是需要对足球战术意识与战术行为的关系和训练方法手段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只有从宏观到微观,从认识到训练方法手段的整体研究,才能真正解决足球竞技能力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国足球运动的科学训练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
[2] 徐本立.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61.
[3] 田麦久.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J].体育科学,2007,7 :5.
[4] 刘民胜.足球运动竞技能力系统组合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29.
[5] 刘民胜.足球运动竞技能力系统组合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30.
[6] 刘丹.球类运动训练理念的批判[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9.
[7] 王锋.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研究,2007,12:94.
[8] 王锋.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研究,2007,12:96.
[9] 谷明昌.现代足球理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4.
[10] 亚洲足球联合会.亚洲足球教练员C级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3.
[11] 麻雪田.现代足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 黄竹杭.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构建过程及训练策略设计[M].北京,2004.
[13] 吴鸿春.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
关键词:排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7—0125—04
排球运动在我国有着辉煌的历史,曾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但近年来,我国排球竞技水平出现大幅下滑,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极不相符,与国人的期望也相去甚远。出现这样的局面,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后备人才储备匮乏,培养质量不高。作为排球运动金字塔塔基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直接影响着上层队伍建设和竞技水平的提高。而比赛成绩的不尽如人意,联赛市场的冷落,关注度的持续下降等诸多因素,使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举步维艰。同时,青少年队伍成绩的要求、利益的矛盾,也使培养目标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排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排球运动未来的发展水平。作为竞技体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乃至体育和整个社会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培养模式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架构。它不同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社会背景下的西方竞技体育职业化道路,也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入到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之中,确立发展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将有利于根据国情,进一步发挥“举国体制”的重要作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的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之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我国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通过天津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排球协会以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并学习了有关著作、政策文件以及研究文献。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走访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教练员和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同时,对2011年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训练营的训练组专家和部分教练员进行了访谈,进一步拓宽了研究思路,确立了理论架构。
1.2.3 问卷调查法
1.2.3.1 问卷发放与回收向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教练员和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发放专家调查问卷20份,回收2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2 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请10名访谈专家组成员对问卷的结构和内容效度进行经验评价,评价结果均值为9.1分(满分10分)。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裂半法”,得到“半测验”得分的积差相关系数为0.8162,经“斯皮尔曼一布朗”公式加以校正后,分半信度系数0.9243。效度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设计比较科学,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1.2.4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2003和SPSS 13.0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
2.1 可持续性原则从表1中看到,在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原则中,可持续性原则最为重要。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的范围。坚持可持续原则,首先要约束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同时,必须保护现有资源。
排球后备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主要包括运动员资源、教练员业务水平、资金投入、条件保障等要素。影响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过度开发和浪费有限的资源。例如,为了让青少年运动员取得某一阶段的成绩,在训练中违反客观规律,拔苗助长,大幅度缩短了运动寿命,将运动员竞技能力螺旋上升的长期性发展要求和一个阶段的竞赛成绩要求相对立,在损害运动员利益的同时,对整个排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损失。
对于发挥主导作用的教练员资源而言,教练员队伍应具有合理的结构,注重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协调发展,在训练中选择适当的训练内容,合理安排负荷与强度。同时要注重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的培养,为青少年运动员今后竞技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好储备。
排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对其培养环境而言,需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只有科学规范的管理,才能抓好运动队的文化课学习,科学安排训练比赛时间。同时需要必要的条件保障,如场馆设施、训练辅助设施、经费的投入等等。只有保障到位,运动员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学习中,形成完整的学习、训练、生活秩序和良性循环。
2.2 需求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青少年运动员为提高自身竞技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对于训练、竞赛、学习的需求以及教练员的待遇、青少年运动员的出路等构成了需求性原则的基本要素。
我国各级体校、业体校、传统校等开展的业余训练是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也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基础。它担负着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重任。从事这一工作并起着主导作用的教练员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他们的才能和积极性,是能否实现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从事我国排球青少年训练的教练员的待遇普遍偏低,而且呈现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同一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教练员除了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在物质上也存在着基本的需求。而且这一需求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身项目和其他项目的发展而更加强烈。因此,教练员的收入和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对于青少年排球运动的投入和关注还不够。人才培养单位应多渠道地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提高教练员的待遇水平,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
竞技体育是个金字塔工程,处于塔尖的明星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并不大,处于塔基的绝大多数运动员的出路才是运动员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从小进入少体校接受“一条龙”式的专业训练,是“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这一模式下,一直存在着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训练之间的突出矛盾。青少年运动员缺乏文化素养,运动技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瓶颈期,既妨碍了他们在竞技领域向更高层次冲击,也会使其日后无法适应社会,造成体育人才资源浪费。有关研究显示,我国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体校学生能够进入上一级体工队,另有十分之一左右能够继续升学,而剩下的运动员的出路何在已经成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因此,要想实现排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切实抓好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出路问题。
2.3 协调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人类只有真正按照协调性原则,通过理性的、规范的行为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和谐统一,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协调发展而言,就是要在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训练系统和竞赛系统等各系统之间以及技能和文化等内部各要素间做到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我国体育系统培养了大量优秀排球人才,但也付出了多数运动员未能接受完整文化教育和难以全面发展的代价。而学校系统竞技体育资源短缺,竞赛训练体系不完善。两个系统之间的发展明显不够协调,普及与提高未能实现有效结合。
训练和竞赛是排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系统内部相辅相成的两大组织和实施系统。竞赛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是训练体制改革的推动力。而训练体制变革也指引着竞赛制度改革的方向。目前,体育和教育系统每年组织的青少年赛事不多,且相互间缺乏协调。竞赛制度发展的滞后性已经极大地阻碍了训练体制的改革与发展。长久以来,“举国体制”在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体制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存在青少年运动员技能训练和文化学习协调发展的学训矛盾问题,影响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成为一个有巨大成就的人固然可喜,但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更重要。”只有把培养真正的人作为基础性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体育后备人才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2.4 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公平性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二是指代际间公平性;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资源。从排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角度,公平性原则应强调的是竞赛公平、受教育公平、制度公平、选拔与流动公平,以及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管理者之间的公平。
竞争是竞技体育的标志性特征。公平竞赛是竞技体育的基本法则,是运动员、教练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要履行的基本义务。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在体育竞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黑哨、让球、虚假参赛年龄等各种不良行为,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日趋严重,也造成了同代运动员、教练员之间的不公平。长此以往,更会对整个行业产生负面影响,陷入恶性循环。
同时,目前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与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和全面发展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青少年运动员应该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为将来的学习、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运动员的选拔与流动也往往因为各种关系、地方保护、个人利益、甚至虚假年龄等原因造成代际间的不公平。因此,必须把竞技体育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中考虑,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训练、选拔、合理流动等问题,积极制定、完善相关制度法规,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锦标主义,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运动员的切身利益,从而实现青少年运动员受教育权利的公平,竞赛公平、保障制度的公平,以及培养与选拔等方面的公平。
2.5 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共同性原则是指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的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只有为了共同的利益,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管理,达成相互一致的协议,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排球后备人才培养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内涵应是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具体表现在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与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培养单位的责任,整个排球界、体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应关注此事。管理部门应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管理力度等方面的给与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在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地方队和国家队、个人和集体都有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只有在各个部门、团体、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才会长久不息,持续发展。
目前,在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中存在两种思想,一种是着眼于努力为国家选拔、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另一种是锦标主义,着眼于眼前利益,即比赛成绩和名次,千方百计早出成绩。两种思潮带来的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也必然是两种不同的选材标准、训练方法手段和教育方式。甚至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在指导方针、方法途径上也会大相径庭。因此,是否树立正确的后备人才培养观念和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运动员、家长和社会负责,是将个人利益统一于国家利益的首要表现。
对于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辛勤参加训练的排球青少年运动员来讲,有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那就是如果忽视他们个人和家庭的实际利益,为国争光的驱动力就会降低。这也是青少年运动员的基本需求和发展需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利益寓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中。个人利益是不可能脱离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而存在。谋求正当的、合法的个人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人的本能和天性的自然流露。但是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终极统一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个人运动成绩,才能在为国争光的同时,也体现出人生价值。
3 结论
1)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原则主要包括可持续性原则、需求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2)可持续性原则的内涵是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调控和科学管理,提供资金投入和条件保障,并将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
3)需求性原则是指应满足教练员待遇需求、解决好运动员出路、将学习与训练相结合,实现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4)协调性原则是指应实现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训练与竞赛系统、技能训练与文化学习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体育舞蹈是一种通过强化动作标准以实现修身养性目标的男女配合运动,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种类繁多。在体育舞蹈中,不能忽视音乐,它具有感染情绪、刺激灵感、强化记忆的功能。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需要采取相关方法,提高音乐的价值实现度。
关键词:
体育舞蹈;音乐;一致
一、体育舞蹈的概念与分类
体育舞蹈在国外历经了漫长的发展时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传入我国,于我国来说,体育舞蹈是一种由运动标准性和舞蹈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新型艺术。关于体育舞蹈的概念,虽然各家有所不同,却也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意见:体育舞蹈是男女相伴进行的步走式体育项目,通过动作的变化以及男女之间的默契配合,于舞蹈者来说,实现健身、修体、强心之目标,于观赏者来说,是赏心悦目的刚性与柔性结合的完美表演。体育舞蹈虽然由文艺舞蹈演化而来,却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其一是规范性,体育舞蹈的动作有着严格的国际标准予以规范,无论是手法、足法,还是方位、角度,以实现运动艺术的目标,减少因此带来的质疑;其二是结合力与美,体育舞蹈是集服装、音乐、舞蹈、运动为一身的运动,既以优美的身法呈现出风姿,又以有力的动作展现出风骨,力与美相契相合,舞者曼妙而不失血性,其三是运动价值,通过锻炼,通过竞技,体育舞蹈可以实现对人身体和心理的积极影响,使人身体保持健康。一般来说,将体育舞蹈分为大众性体育舞蹈与竞技性体育舞蹈两类:大众性体育舞蹈,是适合大众强身健心的体育舞蹈,技术标准较低却内容丰富,简化了国标舞,又糅合了爵士舞、民族舞等舞蹈的相关元素,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较快的流行度,包括恰恰、水兵等;竞技性体育舞蹈,是以高度的技术标准作为要求的体育舞蹈,包括摩登和拉丁两种类型,摩登又名现代舞,是以优美的曲调和规整的步法作为基本特点,以求典雅而庄严,包括探戈、华尔兹等,拉丁以热情的曲调和灵活的步法作为基本特点,以求得婀娜与生动的完美相融,包括伦巴、斗牛舞等。体育舞蹈的舞种众多,每个舞种都有自己的乐曲和舞步风格,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系列动作。不过,即使舞种数目层出、动作千变万化,于体育舞蹈的功能价值来说,却是始终一致的,增强舞者的体质、训练舞者的心理品质、并且提高舞者的身体协调性与身心合一性。
二、音乐在体育舞蹈中的意义
舞蹈是音乐与动作密切结合的艺术,作为舞蹈之一的体育舞蹈,自然也不例外,是在音乐的旋律中,实现无形艺术与有形艺术的完美结合,带给自身身轻体健、心旷神怡之感,从听觉和视觉上给观赏者同步刺激,使之为和谐和惊叹。具体说来,音乐对于体育舞蹈而言。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音乐感染舞蹈者的情绪态度。乐曲旋律作用于舞蹈着的神经系统,使人产生自然的情绪反应,合适的乐曲选择,能够于舞蹈者舞蹈的热情和动作的协调性两个方面予以促进。音乐的节奏和频率不同,动作的缓急、柔韧、大小等自然也不相同。据测试,当音乐节奏在138-180拍/分时,可以催人舞蹈,并且动作具有较强节奏感,比如迪斯科。其二,音乐可以刺激舞蹈者产生灵感。音乐刺激人的听觉中枢,从而使人产生感应,形成独特的理解和想象,进而外化于行为动作,这就是灵感的激发,这就是体育舞蹈的独特意境创造:拉丁音乐浪漫,舞蹈动作缠绵;恰恰音乐欢快,舞蹈花哨;桑巴音乐热情,舞蹈奔放;斗牛舞音乐高亢,舞蹈豪迈;在此总体风格的基础上,不同的舞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己的动作创造,展现不同的意境空间。其三,音乐可以提高舞者对动作的无意识记忆。与其他舞蹈不甚相同的是,体育舞蹈是两人或多人进行的具有一定动作要求和动作序列规范的体育运动。对于动作的速度和变化、移动的距离和方位等,以及前后动作的巧妙衔接,舞者需要进行记忆,才能实现运动的修身养性。借助音乐节奏,可以帮助舞者进行无意识的记忆,特定旋律与特定动作相关链接,使舞者闻弦歌而知动作,即使是较难记忆的动作序列,也能够在音乐的引导下,从大脑皮层迅速地提取记忆。
三、音乐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
因为体育舞蹈选用的音乐多是传统音乐,且结合了一些时代的元素,所以体育舞蹈的音乐相对来说较难领悟,再加上学生的音乐知识有限,学生常常不能正确判断节拍的特点,也不能及时地做出动作反应,产生了音乐节拍与动作的不相符合性,使人看起来生硬别扭,全然无体育舞蹈之生气。于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强化音乐在体育舞蹈中的价值实现,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效率。
1.进行音乐基础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因为音乐不是作为一门主课开设于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以后的学段中,音乐课程不能得到学生的重视,所以,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普遍欠缺,当然,音乐特长学生例外。于此,教师需要安排课时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对音乐的节拍、旋律等形成明确认知,尤其是相关体育舞蹈的音乐,学生不仅需要形成对音乐基本要素的了解,也需要知道一些音乐的历史沿革,以清楚地领会节拍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动作训练或创造。或者,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动作时结合动作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结合音乐与动作,学生也许能够对于体育舞蹈音乐相关元素具有更准确地认知,对于动作形成更准确地记忆。
2.强化动作练习,提高体育舞蹈的形体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强化在音乐配合之下的动作训练,以提高学生形体的质量,更好地实现体育舞蹈的价值,具体来说,是在不同风格的音乐中训练不同的动作:在激昂的音乐中可以训练基本步法,如利用卡门序曲训练体操步、滚动步等,在舒缓的音乐中可以训练伸展性的动作,如利用梁祝训练手臂的波浪起伏。此外,也可以用变化性的音乐训练动作的序列组合,以使学生的动作能够与音乐保持一致,求得赏心悦目。动作的标准不是一蹴而就的,动作与音乐的配合也不是一开始就相得益彰,持续性的训练才是解决之道。
3.对乐曲进行恰当选择,避免舞蹈与音乐的冲突
不仅是体育舞蹈,任何舞蹈都是在动作设计之前先有音乐的,如果没有音乐,则需要进行独立的音乐设计,否则就会呈现出冲突,不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尽管后来的具体曲目可能不同,但是在节拍与速度方面是保持一致性的,比如华尔兹选择3/4拍节奏的乐曲,探戈选择2/4拍节奏的乐曲。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具体项目,进行合适的乐曲选择,在风格与节奏上,保持音乐与动作的相符。
作者:杨晓燕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hina's gymnastics project gradually develops toward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overall layout is more optimistic. But reserve tal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 still has inadequacies, so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and enhance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deeply discuss the statu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reveal its n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and establish a set of effective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training system,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mpetitive gymnastics talent.
关键词:竞技体操;格局;人才培养
Key words: artistic gymnastics;pattern;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66-03
0 引言
竞技体操项目在我国竞技项目布局中属于优势项目,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失利,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实现历史的突破,我国体操从低谷逐步走向了辉煌,从而确立了体操强国地位。为了进一步保持这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国内开展此项运动的状况做以总结分析,同时通过对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基本特征分析与研究,揭示后备人才培养的本质特点与规律,从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和训练体制,为全面制定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2006-2009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和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体操比赛的团体和单项前八名的单位和运动员、部分省、市地区从事竞技体操训练的教练员、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
2 分析与讨论
2.1 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集团的划分依据 团体金牌反映一个国家竞技体操的综合实力,历来是体操强国追逐的主要目标。因而,每个体操强国势必会全力以赴去争夺这枚份量最重的金牌。我国体操队继兵败雅典奥运会后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第39届体操世锦赛、中国体操队成绩斐然,男女团体高居金牌榜首位,尤其是女队自从中国体操队成立50多年以来,第一次获得女子团体世界冠军,对于中国女子体操队可谓意义深远,创造了中国体操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1]。因此,团体金牌的争夺也是我国不同省市争夺的重中之重。本文依据2006—2009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十、十一运会的比赛成绩,拟对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比赛团体前八名进行赋值(按名次依次赋予8-1分),作为划分集团的依据,以期对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梯队的构成进行对比(详见表1)。
据表1统计资料表明,从2006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十运会、2007年全国体操锦标赛、2008年全国体操锦标赛,2009年十一运会共有5次大的全国比赛(因2009年全国体操锦标赛作为十一运会体操预选赛故未统计),共有15个省市的男女团体进入前8名,其中广东队以绝对优势获得7枚团体金牌,究其原因注重普及和梯队建设。这一阶段,不论是从获金牌单位数量还是获奖牌单位数量来看,其范围都有所扩大,从历届参赛获奖单位排名来看全国体操比赛垄断式的格局基本上是固定的:广东、湖北、四川、江苏、北京、上海、八一、湖南一直列前八名,强者更强的竞争态势不但没有根本变化,反而呈扩大趋势。
考虑到单纯的依据团体成绩划分集团会出现集团划分的偏差,鉴于此,本文又统计了2006-2009年五次国内比赛个人全能和单项的奖牌数,对前三名依次赋予3-1分(详见表2)
全能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在展现出运动员的个人技能高低的同时还标志着该国家的体操发展的程度高低,也可以说,全能金牌的价值完全能够和团体金牌的价值相当。由于各种体操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省市比较注重开展体操比赛,所以全能金牌的竞争就越来越加是激烈。那些体操队伍建设的比较好的省在不断的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增强运动员的全能竞技水平,与此同时还进行了促进全能成绩提高的相关科学研究。这之中的研究侧重点就包括两个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各单项训练水平和探索寻求全能与单项及各单项之间的关联,由此来有目的性的对影响全能成绩相对较大的单项采取着重训练,进而促使另外的单项的一并提高,这样一来才能加快提高全能成绩的速度。
2.2 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集团的划分结果 为了更全面准确的划分集团本文将2006-2009年国内五次重大比赛的团体前八名、个人全能、单项前三名赋值后数据处理后再排名,依据此把我国竞技体第一集团主要是广东、湖北、四川、北京、江苏、上海、八一、湖南;第二集团主要是浙操队伍划分为三大集团,以便于对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梯队的构成进行对比,江、贵州、河北、天津、广西、陕西、安徽、山东、广西;第三集团主要是云南、福建、河南、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
四川队近些年竞技体操实力有所增强通过2008年体操锦标赛、十一运会一跃为第一集团第三位。山东队通过在十一运会上的强劲表现跃进到第二集团,云南、江西、福建省近年来有些退步,其余各省市自治区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竞技体操水平较低,在历届奥运会及国内比赛很少有奖牌贡献。
这次对我国竞技体操集团的划分,主要还是依据2006年-2009年五次国内大型比赛的情况而定,从宏观上有一个认识,但是真正反映实力水平的还是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它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国内水平层次最高,从十一运会比赛可以看出,首先从成绩来看,各省市都非常重视,广东、上海分获男、女团体冠军,单项四川队、上海队各获三金,北京、安徽、江西、陕西都有金牌进帐,上海队成绩更为突出,四川队紧随其后,说明各省市都重视了体操后配人才的培养,比赛竞争激烈,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2.3 我国各省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现状(表3) 竞技体操后备人才资源是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对竞技体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具有十分丰富的人口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口资源发展我国的竞技体操事业,对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竞技体操训练主要分为一线、二线、三线3个层次。一线为高水平运动队,二线为体育运动学校,三线主要包括业余体校、体育中学。从表1可以看出,在我国当前的多级训练体制下,一线、二线、三线在训练人数上基本呈现“金字塔”结构,从2003年至2005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人数的规模发展未有明显变化。
从2005年我国各省、市竞技体操人才分布情况表2统计结果看,优秀运动员人数,占总人数6.14%;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人数,占总人数14.23%;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人数,占总人数79.63%,而优秀运动员人数占的比例很少,各层级的运动员人数也偏少,这与我国竞技体操发展水平极不相适应。而且,各省、市在一线、二线、三线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各省竞技体操人才数量的排序前10位是广东、湖南、四川、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云南、广西。这主要是各省、市、自治区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基础,自然环境,基本条件等因素,发展各自的优势项目和具有潜力的项目。
3 结论与建议
3.1 通过近五年国内大赛的调研,发现目前我国竞技体操发展布局不够均衡,总体来看,主要还是以广东、湖北、四川、江苏、北京、上海等队开展状况较好,后备人才布局较为合理,以天津、浙江、贵州等省份在体操项目布局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2 我国竞技体操优秀运动员人数占的权重比例较小,各层级的运动员人数偏少,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从我国竞技体操队伍总体的情况看,一线、二线、三线的结构特征总体呈现“金字塔”结构,但各省、市和自治区在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各层级的队伍建设与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3.3 我国竞技体操人才培养表现出区域性的差异。从各省、市竞技体操开展状况统计数据的比例来看,反映了我国竞技体操的整体布局不合理,各省、市地区竞技体操项目开展具有不均衡性,这主要以各省、市、自治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3.4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突破原有人才培养体制的束缚,深化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扩大竞技体操人才培养的途径,积极开拓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和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竞技体操人才结构梯队,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3.5 根据国际体操联合会新周期竞赛规程和比赛规则的变化,各个省份在体操训练方向上应由单项训练逐步向全能型方向转变,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向富有特长的单项型运动员倾斜。
3.6 加大体操基层基本技术的训练,应加大少儿体操基本动作技术的训练,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体操意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过硬的基础。
3.7 随着新一轮训练周期的开始,体操新规则的实施,建议尽早制定各省内下一轮体操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少儿体操训练大纲,集思广义,按照规则,深思熟虑的规划好下一步工作目标,详细制定出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和管理措施等,使其形成管理措施完善得力,责任目标明确到位,奖惩分明有章可循,尽最大限度的调动起省内开展体操项目的积极性,为我国体操事业的长盛不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骆意.广东、湖南两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比较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4):45-47.
关键词:体育舞蹈 细节魅力 价值
前言:近年来我国体育舞蹈事业发展迅猛,各地体育舞蹈代表队参赛状况空前,尤其是各专业院校学生竞赛水平大幅度提高,学生们持着对体育舞蹈的热爱和执着,勤学苦练,不断提升其舞蹈技能和艺术素养,充分发挥其竞技水平,突出其专长特色。为了更好地把握体育舞蹈之精髓,推进体育舞蹈的蓬勃发展,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寻求和运用体育舞蹈细节魅力及其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1.细节的魅力和价值
细节是平凡、具体的,尤如一个动作、一个节奏等等。细节很小,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估量。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不是重视细节,追求细节完美的典范。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细微之处见精神,窥一斑可见全豹。可见细节问题自古以来、万事万物中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这也正是细节魅力的价值所在。
2.细节在体育舞蹈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发展研究院钟大年认为,在一部作品中,细节是十分重要的,细节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体育舞蹈整体效果离不开细节的贯穿。力求把对细节的关注融入体育舞蹈全过程,准确、生动地运用好细节,完美的处理和表现,更能提升体育舞蹈的艺术性,增强趣味感和表现力。当你在跳舞时,人们是否被感染或感动?你在舞蹈时,是否通过巧妙处理好音乐、动作、舞伴之间等等细节向他人传递感召力和视觉冲击力,这将是舞者需要把握的重中之重。运用好细节是一种“功夫”,是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这种“功夫”既能充分显示体育舞蹈的素质功底,同时更能验证其艺术修养与悟性。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运用得当便能对整个舞蹈起到提升和深化主题以及画龙点睛的作用。总之,认真地捕捉细节、合理地安排细节,对体育舞蹈是至关重要的。
3.细节在体育舞蹈中的精准把握和运用
体育舞蹈细节是以点带面、以局部到整体的变化过程,是舞者利用惟妙惟肖的细节,表现出娱悦、渲泄和想象等视觉变化,让观赏者来品味体育舞蹈这门艺术的魅力所在。因而准确把握和运用细节成为体育舞蹈形象创造的必要手段。
3.1.突出细节,是体育舞蹈艺术价值所在
在体育舞蹈中切实地关注细节,对细微之处进行挖掘和表现,增强舞蹈的生动性,体现舞者的个性特征,尤其重要的是展现舞者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使舞蹈更妩媚、舞姿更优雅、风格更鲜明。体育舞蹈世界顶尖级的选手,他们的舞蹈姿势、脚上功夫的精确程度、平衡和控制能力,以及对动作、技术细节的掌握,将舞蹈细节准确、运用到位的典范,堪称世界一流。世界职业组冠军瑞卡多、尤利娅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感,融会在举手投足甚至一个眼神的细节当中,正是在细节上的慧眼独具和出奇制胜,使两人在舞蹈上达到了令人叫绝的地步。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们的成功,却没有或较少关注他们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良苦。不难理解,细节是构成舞蹈形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与刻画舞蹈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
3.2.挖掘体育舞蹈细节内涵,凸现其艺术魅力
体育舞蹈需要丰富、精确的细节来支撑。细节描写的特点是“细”,正是因为“细”,才能在一举手、一投足、一微笑、一蹙眉中显露情感,从简练的一个节拍、一个旋转中感悟出舞蹈艺术的丰富内涵。比如摩登舞,脚下的基本功在于怎么运用脚与地板的接触,包括脚法、脚位、升降、转度、倾斜等等;而身体素质除了必要的身体肌肉训练以外,基本的特点就是头、左肩、右肩、左胯、右胯五个点需要在一个平面内一起运动,这样才能保证重心的稳定和双方的平稳配合。在此基础上,把身体收住形成重心,有了重心的移动并能掌握其规律,才能产生摆荡,才能发展为更大更美的舞蹈线条。否则,所谓的“摆荡”恐怕更像是“晃荡”,所谓的“架型”也就像塑料花一样死板。例如拉丁舞要跳得好,脚、腿的功夫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从大腿到膝盖到小腿到脚踝到脚趾到脚跟以及到全脚的运用,会因舞蹈种类步子的不同而产生时间上、结合上、肌肉上的配合而不同。舞者对于这些应有的舞蹈概念与知识应进行全盘了解,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部份都要非常清楚,再去练习才能融会贯通,事半功倍。可见好的舞蹈最终都要落实到细节的把握与处理上,将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去积累和磨砺,从崭新的角度凸显出体育舞蹈的独特艺术魅力。
3.3.体育舞蹈比赛是处理和把握舞蹈细节的竞争
在激烈的竞技比赛中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一个体育舞蹈爱好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今后的舞蹈比赛将是细节的比拼。舞者只有重视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精工细琢,苦练功夫,才能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舞者只有努力练好细节这一“内功”,重视每个细节,提升每个细节的质,舞蹈技能才会有更大的发展。比如拉丁舞国际大师舍利授课时,从她的手、腰部及腿等部位都流淌着音乐感,阐释而演绎了高超的舞蹈技能。如许多世界级选手在比赛中频繁使用脚部内沿、踝关节的灵活性、集中身体力量与地板的反作用力等等细节,使他们的舞蹈更具有表现力、竞争力。可以说在体育舞蹈大赛中,谁把握和重视舞蹈中的细节,并且驾驭好、运用好,谁就能厚积薄发、胜人一筹、占得先机,在大赛中大获全胜。
4.掌握体育舞蹈动作细节之方法
细节在体育舞蹈中表现出引人入胜、震撼心灵的巨大魅力。掌握这些动作细节,对其进行不断积累和深入探讨,在配合音乐节奏基础上,进一步将每一细节串联起来,在思考、加工、提炼、升华的过程中,使舞蹈最终变得气韵生动、情趣盎然。罗伯特·格罗弗为了掌握体育舞蹈的精髓,常常狂热地训练。他对细节的注重超过绝大多数人,他告诉舞者必须把精力集中到基本功及基础动作细节中来,以此去延长舞蹈生命并在比赛中取胜。由此可见,成为一名成功的舞者,除了在基本技巧上训练有素之外,还要细致地练习每一个动作及细节部位的要领,对复杂的动作因势利导反复练习,初步掌握细节的运作方法后,配和音乐强化训练,把握及展现细节,领悟细节达到舞蹈的高水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舞艺大增。
5.结论和建议
运用好细节是一种“内在功夫”,是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细节在体育舞蹈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精准把握和运用体育舞蹈动作、技术中细节,是体育舞蹈艺术价值的体现,正确掌握体育舞蹈动作细节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舞艺大进,在大赛中获得好成绩。(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舞蹈新闻[N].英国2012,03
[2] 胡召,重识国际标准舞,[N].2008,06
[3] 舞蹈杂志[J].中国台湾1997(85)
论文摘要: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盆新的定位?培养其有创新型、高素质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提供有意思路?
高等学校是培养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各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普通高校所培养的体育教育人才应是复合型、创新型、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因此?探素?改革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使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走进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对提高人才培养质呈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创新人才的家质结构
1.1知识和智力结构
创新型体育人才必须具有优化的知识结构。其知识结构是由基础层中间层和最高层3个层次组成的金字塔型结构。因此?优化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适度性、更新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创新型体育人才的智力结构是指含有多种基本要素在内的的综合系统.它通过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潜在能力?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或借助外在的力蚤才能得以表现。因此?创新型体育创新人才的优化智力结构具有适应性、无限性和独特的个性3个显著特点。
1.2创造力和科学思想结构
创造型休育创新人才的创造力结构是个体潜在的一般的心理能量的特殊表现?并且是在与外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它是能量与行为的绘合体。因此?优化的创造力应具有动机的创新性?思维的抽象性、形象性?突出性和发散性:运动技能的熟练性等属性。
创造型体育创新人才的体育科学结构是指对体育科学问题认识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态度构成的思想?是人们对各类体育科学问题一般认识的绘合结果的集中表现?是体育科学这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1.3意思结构和体质结构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培养的体育大学生、研究生?多数是“技术型?理论型、学者型?等单一型的意识结构?而“技术、理论?学者型的创新人才较少?这很难适应现在体育的飞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创造型体育创新人才的意识结构.主要表现在辨证意识、创断意识?经济意识?竞争盒识、国际意识、信息愈识等方面。
胜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对于创造型体育人才开拓新科学领域?创造新的科技成果?以及适应外界环境各种变化?增强应变能力?是十分ti要的物质基础。
2以去质教育为杨L的六大教学摸式
2.?由应试教育向欢质教育转变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以创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创新人才。首先从单纯重知识的传授向同时加强能力转变.级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不能只是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要从传统的教学观转变为创新型的学习观?使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我开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突破以课堂教学?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泊的“三中心.?转变为以课堂、学校活动?社会实践为内翻新的‘兰元结构.?使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2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教育转变
深化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力度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结构?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改变重术科轻学科、1技术轻理论、重教学轻科研的状况。适当增加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及健康教育类课程?井与初等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优化专业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倡导学生跨院、系选修攻读双学位、主辅修。以开放式教育体制来推动体育院系的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培养学生从单纯的“教学“向“全面的教育?转变。
2_3由统一模式向个性教育转变
个性教育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和谐自然积极向上的个性贯彻全面性和自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长期性和渗透性的原则。创建民主合作的体育教学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与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2.4由竞技运动教育向健康教育转变
竞技运动是属于少数人的运功教学形式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健康型的创新人才.所以体育院系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要紧跟教育改革的形势?在培养目标上既注重竞技运动的教学?更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教学?既注重学生的身体教育。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
2.5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体育教师不只是一名“教书匠?而且是一个具有探索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科研型教师。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与工作实践?收集鉴别吸收、同化各种信息的能力.积极参于体育教学科研?善于在体育教学中发现向百?探索问题?不断的形成新的理论性认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2..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创新教育转变
【关键词】合作学习模式;初中篮球教学;应用;合理化
一、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表现为同伴之间合作互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能够进行更高更复杂的学习行为;它是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由教师分配学习的任务和控制学习进度。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基本要素不可缺。
(一)积极互赖
在所有的合作学习情境中,不论学生们处于当下是什么样的情况,他们都能够意识到在此过程中,不只是对自己学习的负责,而且还要对其他的学习成员负责,因为只有整体获取成功,才能够很好地代表个人成功,个体必须要与个体之间互相协调,达到有效率的统一才能够出色的完成任务。所以积极依赖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整体性。
(二)面对面促进性互动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性如彼此鼓励,支持和监督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潜能和提高学习能力,并为了整体取得良好成绩、任务的完成,结论的得出而总体来付出努力。此要素要求教师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来完成合作性的学习,所以此处强调的是合作的互动性。
(三)个体和小组责任
整体性的任务是由每个个体承担一定量的任务所构成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完成和掌握所分配到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合作效果。学习个体责任性是此要素的关键。
(四)人际和小组技能
学生的社交技能直接决定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所以教师的责任是要教会学生认识到此项技能的重要性,由此才能够进行高质量的合作。
(五)小组自评
定期进行小组的自我评断,使小组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对完成任务自我诊断使合作学习保持了有效性。
三、初中篮球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
篮球为大部分青少年所喜爱,是因为此运动具有较明显的娱乐和竞技特征。而且形式简单,场地要求不高,设备简便,因此初中开设此课程相对来说具有合理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初中篮球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锻炼,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就需要应运合作学习模式。队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协调统一是获得篮球活动胜利的重要条件,期间合作和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更需要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
(一)分组合理化
既然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们要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这就要在实际可行性中考虑每个学生所具备的不同能力,做到分组的合理化,使每个学生能够在其位而尽其职。使得组合中不同基础素质的学生能够相互弥补,增益,实现组合最优化。同样,也要培养小组之间的竞争力和配合能力。
(二)课堂教学合理化
体育课程在国内的学校教学中,授课时间有限,却担负着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大责任。如此便要求老师的授课,能够做到有效时间的充分利用。因此合理分配相关教学任务和时间成为对老师在课堂授课中的客观要求。合作学习模式中,需要成员之间的磨合和很好配合。所以课堂中要保证充足的时间来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达成默契。自由活动便必不可少。
(三)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团队整体实力的上升需要学生成员的共同努力,合理分组后,由于素质较好的学生和素质较差的学生以一定比例分成,所以参差不齐的团队就需要教师作出很好的引导,以此来实现素质较好者积极主动地帮助素质较差者。团队的成功并不是个人所决定,所以团队成员真正地相互信赖和彼此帮助才是小组成功的关键。
(四)教师指导和表扬的作用
教学能够很好地积极展开,多依赖于教师的辅助和指导,教师仍然是教学课堂的核心人物。由于初中的学生身体发育不完全,并且刚接触篮球,对篮球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还没能够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而小组中也应该有个较小的竞争机制,多给予表现好的学生以表扬,不懂的地方要耐心教导,这样素质较差的学生便会积极学习,以便能够更好的表现。所以适时表扬可以起到催化作用,促使小组整体更加努力地进取。
(五)学习评估
评估机制的完善建立在篮球教学中是相当有必要的。详细并及时地记录学生学习进步情况,藉此给予每个学生完善评估,来帮助学生加强自我的提升。每个合作小组也要给予相关评估,通过竞争促进成员努力的学习。
四、总结
在帮助学生提高积极性和合作精神上,合作学习模式显然比传统的教学优越许多,且效果更为显著。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多方参与,而去除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在初中篮球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素质,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推动了篮球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李翔.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07:67-69.
[2]陆泓.合作学习在初中篮球体育教学中运用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9:247-249.
[3]刘排.合作学习模式在篮球普修课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128-129.
[4]周凤鸣.合作学习模式对篮球选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2,08:160-168.
关键词:排球教练员;素质建设
排球运动是集身体、技术、战术、意志、智慧、心理为一体的全面杭衡的运动项目。球队要想在快速发展的形式下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除了提升排球运动员自身的综合素质、球队的整体实力之外,还与教练员的指导有着密切的联系,排球教练员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执教水平,还对运动员的成才和运动队的质量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对教练员的素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
2.研讨与分析
排球教练员的素质包括: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
2.1知识素质
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排球运动的高速发展,要求排球教练员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现代排球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都必须依靠多学科广泛的科学知识的介入和支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因此,教练员只有掌握较为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坚实的专业知识,才能不断提高排球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创造更优异的成绩。
2.2思想道德素质
排球教练员作为训练管理工作的决策者和引导者,应该及时掌握当前政治的不断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同时还要建立较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才能有很强的事业心,不断地投入到工作中。
2.3能力素质
所谓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表现出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训练作为一个实践过程,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练员把理论知识合理地转化为训练的实际操作过程。排球教练员的能力素质可分为:组织、计划能力,训练管理能力,赛场指挥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掌握能力。
2.3.1组织、计划能力
教练员是整个运动队的核心,绝大多数的训练、比赛都是教练员组织和安排的。训练计划是否合理、有效,训练是否能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能否把训练的内容合理地、有步骤地、符合科学地实施下去,对教练员的组织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检验。
2.3.2训练管理能力
教练员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带好整支队伍,把握及理顺球队关系的重要环节,是顺利进行训练、比赛,促进技、战水平提高的有效保证。教练员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队风、运动员的成长和队伍的整体成绩。
2.3.3赛场上的指挥能力
赛场指挥是在时间短促的情况下,对运动员的比赛情况进行调适的一种主动应变的方法。教练员不仅要在平时训练中帮助运动员迅速提高技术、战术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而且也要能指导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实力水平,并取得优异成绩。
2.3.4创新、信息掌握能力
创新是教练员素质的精华,是教练员素质发展的灵魂和生命力,是一个教练员有无发展前途的标志;而排球运动的科学化程度,技、战术的变化,场地、器材、比赛规则等方面的不断更新、变换,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和向外界传播着;创新离不开新信息掌握,取他长补己短,才能发展到巅峰状态。任何一个积极要求进去的教练员都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并积极付诸于实践之中。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正确地采取有效应对方案,能正确掌握赛场上的情况,是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的重要因素。
2.4身心素质
教练员过硬的身心素质是运动员训练、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有效保证。占优势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制订最佳方案,谨防大意失“荆州”。处劣境时不灰心、不丧气,依据场上态势精心策划,变被动为主动,力争取胜。总之,排除一切心理障碍,保持平常心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自信乐观,时时彰显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3.小结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竞争日益激烈,科学化、系统化、职业化、专业化、商业化、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竞技排球领域,若要训练有效、比赛取得成功,排球教练员不仅要具有渊博全面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应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善于捕捉一切有用信息的能力素质,更要有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素质;工作指导的思想道德素质;排球教练员素质结构的基本要素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思想是保证,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身心素质是动力,四者不可或缺,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排球教练员的基本素质,为排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428.
[2]王朝群,等.现代竞技运动智能型教练员应具备的品质与素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13(35):46-49.
[3]连道明,等.现代竞技排球运动教练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J].福建体育科技,2006,25(5):29-30.
[4]刘国富.教练员素质结构的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2007(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