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范文

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

第1篇: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范文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072-0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长期的高血糖可导致周围血管和神经病变,多见于下肢,二者相互影响,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足部缺血性坏死、溃疡、肌肉骨骼病变所致的足变形;神经病变初期可出现电击样疼、感觉过敏和深部肌肉疼等,后期可因感觉缺失或减低而易受外伤,轻微的外伤都能迅速导致溃疡、感染和坏疽,治疗相当困难。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综合治疗,减少截肢引起的致残率。

1 一般治疗

1.1 提高患者的防伤意识,注意保暖,进行合理的足部护理。

1.2 基础治疗:基础治疗需要贯穿治疗整个过程的始终,包括控制血糖、纠正酮症酸中毒、去除低蛋白血症、改善微循环等影响坏疽愈合的各种因素,而血糖的控制更是其它治疗方法的重要条件。避免只见局部伤口,而忽略全身状态。

2 对症治疗

2.1 局部治疗:(1)清创:局部治疗皮肤溃疡,清理创面,去除坏死组织。正确、及时的清创可明显促进糖尿病肢端坏疽创面的愈合。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糖尿病足急性期,除急性化脓切开引流外,不宜过度清创手术处理,而应积极抗感染治疗,以防止坏疽蔓延扩大。(2)外敷:创面多血运不良,因此,在清创的基础上外敷胰岛素降、庆大霉素及山莨菪碱,可有效降低局部血糖、提高局部血药浓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加速溃疡愈合。

2.2 血管病变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变往往导致长段性或多节段性狭窄或闭塞,是引起糖尿病足溃疡、坏疽、截肢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2.2.1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扩张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等。中药制剂如丹红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有利于局部组织的修复。

2.2.2 循环压力泵治疗:用压力泵对患肢进行间歇性加压治疗,以增加下肢血液的回流,提高血液循环量, 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清除, 从而减少血管损伤[1]。

2.2.3 外科手术治疗:通过重建动脉血流迅速恢复缺血组织血运, 主要包括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人工血管旁路术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可及时清除创面或窦道内的渗出液及坏死组织,有效地恢复创面血供,增加血管通透性, 有利于水肿消退及肉芽组织生成等。据临床观察, 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使创面健康新鲜肉芽组织生成的时间较传统换药方式显著提前[2]。

2.2.4 介入治疗:经皮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是血管疾病治疗上的重大突破, 二者的联合应用是目前最常用的介入治疗手段。目前,介入治疗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中的探索越来越多。重建血运能显著增加患肢的血液灌注,明显改善糖尿患者的下肢缺血症状。然而,由于糖尿病足是动脉硬化与神经病变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即使动脉重建术后,对于严重受损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并不能得到逆转,因而介入治疗的适用范围需进一步规范,以提高其应用价值。

2.2.5 自体干细胞移植:在一定微环境中,内皮祖细胞可分化成为血管性内皮细胞,这就是新血管生成、侧支循环建立的理论基础。有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疼痛、麻木、感觉减退及丧失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神经电生理检查也显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周围神经感觉与运动传导速度,提示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可能分化为神经元细胞,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及功能恢复[3]。然而糖尿病患者通常年龄较大,合并症多,而且费用较高,使自体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2.3 周围神经病变治疗

2.3.1 B族维生素、神经生长因子等可促进细胞内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纤维,促进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

2.3.2 机体内高糖时产生的大量线粒体超氧化物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机制。硫辛酸是强抗氧化剂,可清除氧化应激产物,增加神经细胞Na+-K+-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可抑制高血糖对外周神经的损伤。

2.4 抗感染治疗:尽早分离病灶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在病原菌未知的情况下,选用广谱抗菌药物。待培养结果回报后改用敏感药物,严重感染者需联合用药。由于糖尿病合并血管神经病变患者的病变局部组织血循环不良,抗菌药物剂量应加大,以保证病灶处血药浓度,对于有创面的患者,可结合伤口外敷治疗。对于深部感染或厌氧菌感染者,可联合应用抗厌氧菌及高压氧治疗。

2.5 截肢:积极保守治疗仍发生坏疽时应及时给予截肢,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而难以控制。

总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多学科疾病,涉及局部血运循环的损害、神经障碍、解剖结构的改变等,应采取综合性治疗,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缪秀珍,陈君秋.循环压力泵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7):6517-8.

第2篇: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范文

周彦男:女,本科,护士

周彦男李倩倩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87

在肾病综合征发展过程中,由于机体凝血和抗凝失衡以及纤溶系统组成发生变化,如促凝血因子活化、抗凝血酶不足和纤维蛋白原升高等以及药物的应用,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形成血栓,常表现为肢体深部静脉及肾静脉血栓,而颅内静脉窦血栓(CVTS)较少见[1],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肾病综合征并发颅静脉窦血栓患儿,在临床中较少见,我科2013年8月收治1例肾病综合征并发颅静脉窦血栓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儿,男,2岁10个月,以“肾病综合征,单纯性,激素耐药型”于2013年8月10日收治入院。患儿住院期间行激素、抗凝治疗。入院前患儿头痛1月余,但程度不严重。入院后第10天起,患儿间断主诉头痛,程度较为剧烈,以左侧额部及颞部为重,有时伴呕吐,为胃内容物,疼痛时血压增高明显。腰穿时测颅压595 mmH2O,脑脊液中无细菌、真菌生长。凝血功能示FDP、D-二聚体升高。头颅MRI示侧脑室稍增宽。1 d后患儿再次自述头痛,血压为138/97 mmHg,眼球斜向左侧并持续,呼之不应,呼吸浅、欠规则,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有颈抵抗(+),心率170次/min,右上肢肌张力升高。行MRV检查示静脉窦改变,考虑静脉窦血栓导致颅高压。立即给予20%甘露醇0.5 g/kg静脉注射,半小时后加用呋塞米,血气分析示二氧化碳潴留明显,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患儿意识逐渐好转,眼球斜视消失,右上肢肌张力恢复正常,呼吸规则,频率正常。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华法令口服抗凝。输注新鲜血浆,补充抗凝血酶。给予地塞米松降颅压,甘露醇脱水利尿。给予放置腰大池腹腔引流管,持续放脑脊液。继续口服华法令抗凝,INR值约1.7,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临床症状好转,间断诉头痛,程度不剧烈。于2013年9月2日转入肾内科进行原发疾病治疗。

2护理

2.1密切关注患儿头疼症状儿童肾病综合征并发颅静脉窦血栓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不易诊断,可有亚急性或者慢性头痛进行性或急性加重[2]。患儿在早期出现头疼时,症状轻且持续时间不长,被认为是仅由于睡眠、情绪等原因导致,之后患儿头疼程度逐渐加重,详细追问病史,患儿家属才告知患儿已间断头疼1月余,及时告知医师,尽快行脑MRI及MRV检查,并密切观察患儿意识状态、头痛、呕吐等症状的进展。患儿自述头疼时,护理人员先通过耐心陪伴、开导患儿,讲故事、唱歌转移其注意力,按摩患儿前额等方法,患儿有时可自述疼痛消失。护理人员在排除患儿头疼是由情绪导致之后,及时与医师联系,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2.2降低颅内压,避免脑疝的发生将床头抬高30°,以利于颅内血液回流[3]。在给患儿做护理时,动作轻柔,勿猛力使患儿翻身、转头。遵医嘱使用甘露醇、利尿剂脱水降颅压。密切监测患儿意识变化,每4 h观察瞳孔1次。在患儿头部放置冰袋,降低脑部温度,减少脑部血流,有利于减轻脑水肿,从而降低颅内压。

2.3出入量控制肾病综合征的患儿应该严格限制入量,但入量过少会增加血液粘稠度,更容易造成静脉栓塞。在病情的急性期,控制患儿的入量在1100 ml/d左右,肾病综合征的患儿应该控制的入量(为尿量+不显性失水量)。但由于入量的增多,患儿的体重不可避免的有所增加,出现了全身浮肿和一定量腹水。密切监测患儿体重、腹围、尿量、水肿情况的变化,如果出现体重、腹围增长过快、尿量过少及时告知配合医师调整利尿剂的使用和减少入量。在急性期过后,将患儿的入量控制在700 ml/d以内,患儿的体重可保持基本稳定,全身浮肿情况有所好转。

2.4密切观察出血倾向患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密切观察是否有其他部位栓塞症状,如呼吸困难、腹痛、下肢肿胀、疼痛,每天触摸足背动脉波动情形。患儿抗凝药的用量加大,容易造成机体的出血。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头痛、呕吐、意识情况,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牙龈有无出血,大小便颜色和性状等,遵医嘱每2 d监测凝血五项[4]。口服华法令后,需监测INR值(国际标准化比值)在1.7~2.5。

2.5心理护理与沟通患儿头痛导致哭闹、烦躁,会进一步加重颅高压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在患儿哭闹时要耐心加以安抚,在做护理操作时要动作轻柔,以保持患儿安静,避免颅内压增高。与患儿沟通时要耐心、细心,及时准确地了解患儿头痛情况。

3讨论

儿童肾病综合征并发颅静脉窦血栓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较隐匿,在护理肾病综合征的患儿时,如果患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即使症状体征较轻,护理人员仍应该警惕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告知医师,遵医嘱行头颅影响学检查,并密切关注患儿凝血五项检验值,以便能够尽早发现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形成。在疾病初期接受溶栓治疗时,需要密切观察体重增加、全身浮肿、腹水等情况,并及时与医师沟通以便调整入量。患儿住院期间无家属陪伴,因此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一方面,患儿自述头疼时,护理人员要先耐心加以安慰开导,明确患儿头疼是血栓所致,或只是负向情绪的表达,才能帮助医师正确评估患儿疾病的进展,从而调整治疗方案;另一方面,护理人员亲切温柔的话语,患儿能减轻恐惧及焦虑情绪,从而缓解头疼症状。

参考文献

[1]夏正坤,何旭.儿童肾病综合征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现状与治疗对策[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0):998-1000.

[2]王新华,黄海娟,张林妹,等.小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6):383-386.

[3]张志芬.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治疗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145.

[4]江薇,蔡建英,黄艳辉,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5):52-53,62.

第3篇: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范文

我院于2008年9月收治1例宫颈癌IIa术后5天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女,54岁,宫颈癌IIa术后第5天出现下肢疼痛肿胀。查体:左下肢明显粗于右下肢。左下肢膝上15公分与右下肢膝上15公分周径相差3公分。左下肢触痛。血管彩超提示:左下肢髂外血管静脉血管血流缓慢。呈“云雾状”改变。予制动抬高患肢,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钠4000u皮下注射。治疗20天后好转,左下肢膝上15公分与右下肢膝上15公分周径相差1公分.抗凝药减量使用,转肿瘤科行放疗1疗程。出院诊断:(1)宫颈鳞状细胞癌IIa期,(2)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药使用3月停药。随访2年患者肿瘤无复发,左下肢无明显异常。

2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易出现精神紧张、恐惧、抑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我们就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使其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接受治疗,以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1],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方案的优点及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2.2常规护理:每日测量患肢周径及观察颜色的变化: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抬高患肢:急性期嘱患者绝对卧床10~14天,并抬高患肢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因患者需大量静脉注射扩血管、抗凝及溶栓、抗炎等药物,为保护静脉血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加强口腔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每2 h更换肢体受压部位,防止长时间的缺血而发生褥疮,但动作要轻柔,防止栓子脱落。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辛甘肥厚食品,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病情。进食高纤维素及汤类食物,防止大便秘结。

2.3低分子肝素钠正确的注射方法:腹壁垂直注射法虽然能减少皮下出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患者腹壁脂肪厚薄影响药物的吸收及扩散,过瘦的患者注射过深易误入肌层,形成肿块出血,过浅则进入筋膜区疼痛明显。在注射时,护士应捏起皮肤形成皱褶,使皮下间隙扩大,细小血管松弛,便于药液扩散、吸收。进针时,保证垂直进针,垂直拔针,避免用力过猛,损伤毛细血管组织。进针后,0.1ml空气遗留于针管部位,可避免药液浪费,又可保证注射前后针尖部位无药液沾染导致局部皮肤淤斑。

2.4特殊护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后1~2周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咳嗽、胸闷、胸痛、咳痰带血等症状。严密监测体温、脉搏,防止感染的发生。严格禁止局部推拿、按摩。

2.5恢复期护理: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应适当下床活动,增加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活动后不感疲劳为度。出院后应持续使用长筒弹力袜,避免久坐、久蹲、久站或紧身衣裤,多饮水,进食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并进行随访。

2.6出院指导。该病人出院后需口服华法林6月,故嘱病人定期来院复查出凝血功能,调整药物用量;定期复查肝功能,肾功能,B超是否异常。并教会病人观察牙龈,皮肤黏膜及大便情况,警惕出血倾向。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妇科大手术后也屡见发生。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妊娠期,产褥期,长期手术卧床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肺栓塞,危及生命。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约75%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在术后24小时,常发生在小腿部,也可发生在大腿或盆腔中。老年、肥胖、癌症、产褥期或某些药物(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口服避孕药)是诱因[2]。因此,术后出现下肢疼痛肿胀应引起临床护士的高度警惕,加强临床观察,为疾病提供诊断依据,是降低病死率。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而术后适时的心理护理。合理的健康指导是病人康复的保证。

参考文献

第4篇: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周围神经功能

糖尿病患者的病症往往伴随着高血压的发病,是最常见最易引起的病症。据统计,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发病概率高达66%。由于高血压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造成心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性因素之一,这就大大的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致死概率。根据数据显示,大概有8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是因为继发大血管合并症而致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2~2013治疗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75例,女75例,年龄在40~65岁,平均年(53±8.5)岁。所有患者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高血压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甲组与乙组,其中甲组患者属于合并高血压患者,乙组属于未合并高血压患者;同时抽取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75例体检者作为丙组,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观察对象接受治疗以及健康体检的过程中,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的体质指数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计算与检测。利用动态心电图[1]以及分析软件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研究,具体参数如下:正常R-R间期标准差,5 min心搏间期均值的标准差、24 h连续R-R间期标准差≥50ms的百分数。利用定量感觉仪对所有患者进行足部震动感觉阈值检查,其中具体操作流程和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的方法相同,主要参数有右足大趾的震动感觉阈值以及左足大趾的震动感觉阈值

2 结果

2.1三组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比较 三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所有参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三组患者的周围神经功能对比 三组患者右足大趾震动感觉阈值以及左足大趾震动感觉阈值[2]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2型糖尿病与遗传易患性、氧化应激、多元醇代谢旁路、高血糖、蛋白激酶以及非酶糖化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是因为胰岛素抵抗合并相对性胰岛素的分泌不足造成的。这类患者并不依靠外源胰岛素进行生存,然而需要一些胰岛素对高血糖症进行有效的控制[3]。因为高血压糖症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早期症状比较轻微,且并不具备典型性临床症状,因此多数患者是通过了多年的诊断才能被确诊为高血糖症。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可以利用减重、减少钠盐、合理饮食、限制饮酒、减少精神压力、改善生活方式以及增加体力活动多非药物性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心率变异性分析是研究糖尿病患者心动周期中心脏搏动间的变化情况,显示患者心率节奏情况以及相邻R-R间期的长度差的均方根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的变化情况等,并反映出患者心脏的自主神经对自身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与控制情况,反映本系统对所有因素的影响程度,这也是定量检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以及其活动性能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5 min心搏间期均值的标准差、24 h连续R-R间期标准差≥50 ms的百分数、24 h连续R-R间期标准差≥50 ms的百分数都比丙组要低;而甲组的右足大趾的震动感觉阈值以及左足大趾的震动感觉阈值和乙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并发高血压可能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功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自主神经功能对维持以及调节患者血压产生关键性作用,但是血压的升高会导致患者血管压力的感受器功能受到损坏,从而造成患者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下降,所以合并高血压会损害患者自主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对自主神经的病变影响较大,但对周围神经的病变影响不明显。所以在临床上要尽量对周围和自主神经功能进行检查,积极治疗高血糖和高血压,尽量减少神经功能受损。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03:26-89.

第5篇: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范文

一、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临床实习教学及实践时间不足 

目前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由于实习学生在神经病学方面的实习时间较短,在现有总实习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临床神经病学实习教学的时间受到了挤占,导致了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及实践时间不足。同时,由于对临床实习教学重视不足,导致了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在总体时间上没有得到保障,影响了临床实习教学的效果。 

(二)临床实习教学内容过于分散 

基于神经病学的教学实际,为了满足全面性要求,在临床实习教学中通常会对理论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安排实习内容。但是受到实习时间短等因素的影响,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做到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实习,导致了实习教学内容过于分散,影响了临床实习教学的效果,不利于临床实习教学的开展。 

(三)临床实习教学针对性不强 

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主要目的是验证课堂理论教学成果,巩固学生的神经病学理论基础,并有效锻炼学生的临床能力。但是从目前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来看,在内容选择和重点划分上还缺乏针对性,导致了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在整体效果上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影响临床实习教学的开展。 

二、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的主要对策 

基于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应立足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实际,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加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及实践时间 

基于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的重要性,保障临床实习教学有足够的时间是做好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的关键。为此,在教学中,应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保证原有的临床实习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增加临床实习教学及实践时间,做好神经病学临床教学工作,确保临床实习教学及实践有足够的时间。 

(二)有效整合临床教学内容 

基于当前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内容相对分散,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应有效整合临床教学内容,做到突出重点和抓住难点,保证临床实习教学能够做到集中重点难点知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有效整合临床教学内容,做到优化临床教学流程,突出临床教学的目的性。 

(三)提高临床实习教学的针对性 

从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的目的来看,要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就要制定实习教学计划,并明确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提高教学针对性,使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能够有针对性,满足临床实习教学实际,确保临床实习教学达到预期目的。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良好的临床实习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确保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基于对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的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临床实习教学及实践时间不足、临床教学内容过于分散、临床实习教学针对性不强等方面。基于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增加临床实习教学和实践时间、有效整合临床教学内容并提高临床实习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满足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第6篇: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963例,男708例,女255例;年龄43--89岁,经颅脑CT和(或)磁共振成像证实为脑卒中。963例中发生下肢DVT 87例,其中男53例、女34例;年龄44--88岁,平均65.3岁;DVT符合诊断标准,均经静脉造影和(或)超声诊断证实。

1.2 临床表现

脑卒中患者并发DVT的临床表现有,患侧肢体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回流障碍、浅静脉扩张、下肢水肿,皮肤发绀,皮肤温度升高,肌肉萎缩及双下肢不对称等,但约50%或以上的下肢DVT患者无自觉临床症状和体征,研究表明左下肢DVT的发生率高于右下肢。重度偏瘫及长期卧床患者的DVT发生率较高,且患者瘫痪程度越重,DVT发生率越高[1]。

2 DVT的病因以及预防

脑卒中患者发生DVT多在脑卒中早期1--2周内,其高发原因:(1)肢体肌肉瘫痪无力,其深静脉失去血液回流的主要动力,血液淤滞。(2)血液黏滞度高。由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措施中脱水剂和促高凝剂的使用,造成血液黏滞度增高,易形成血栓。(3)深静脉损伤。最常见的是深静脉置管术和介入性操作,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纤维蛋白原与血液中有形成分易于黏附、聚集而形成DVT。DVT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临床上90%的肺栓塞是由下肢DVT引起的,故有效的预防措施有重要意义[2]。基于上述DVT的发病因素,采用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肌肉按摩及加穿弹性压力袜套,通过被动运动促使瘫痪肢体深静脉的血液回流。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鼓励患者经常做足伸屈运动和早日离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安全有效的措施。弹性压力袜套是一般使用于大隐静脉曲张的辅治疗物品,脑卒中患者使用弹性压力袜套可通过压迫瘫痪肢体的浅静脉促使瘫痪肢体深静脉的血液回流。降低DVT发生的同时,应避免深静脉创伤性护理操作,适当补足水分。

3 护理方法

3.1 患肢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的疼痛和肿胀情况,触摸患肢动脉搏动,指压毛细血管的充盈度。同时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色泽、弹性和患肢的感觉。每日测量周径并记录,测量方法可采用以膝关节为中心,膝上15 cm和膝下10 cm处测量周径,并与溶栓前对比,以观察了解疾病的发展及恢复情况。

3.2 患肢。DVT发生后,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患肢抬高20~30 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膝下垫软枕,保持肢体舒适。但注意窝处避免受压,不能影响血液回流,患肢制动,局部禁止按摩,以防栓子脱落而引起肺栓塞。可予以湿热敷,以缓解血管痉挛,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

3.3 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使用微量泵严格掌握药物输入速度,恒定剂量。药物溶栓时首选患肢静脉,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龈、皮肤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性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下肢DVT后1~2周内最不稳定,血栓极易脱落,要警惕PE的发生[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4 出血的护理。溶栓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定期检查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注意有无出血症状,穿刺点是否渗血,皮肤有无皮下淤点淤斑。指导患者用软毛牙刷刷牙,如齿龈出血时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时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4]。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 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 块2 cm×2 cm的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

3.5 心理护理 下肢DVT患者常因疼痛较重、患肢水肿、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患者家庭、社会的支持。

3.6 健康指导 避免长时间久站及卧床时间过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绝对戒烟,进食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饮茶,因茶叶有促进排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脑卒中患者是DVT高危人群,特别是合并重度瘫痪者,多数脑卒中患者的DVT累及下肢远端深静脉,DVT发生后,栓子脱落可发生肺栓塞,病死率可高达20%~30%,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血栓形成后出现一系列综合征,给患者的生命、生活及工作带来影响。所以DVT的早期预防对预后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2001,21(3):145-147.

[2] 曹洪,李伟,谢祥仁.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概况.医学综述,2008,14(2):2752-2781.

第7篇: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范文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木穴配合走罐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0例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上肢麻木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木穴配合走罐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走罐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上肢麻木;木穴;走罐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麻木感是此型主要症状之一,笔者采用针刺木穴配合走罐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上肢麻木,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1年10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患者6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39例;年龄25~70岁;病程不限。

1.2诊断标准

根据2008年全国《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制定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2.1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患者以上肢麻木感为主要临床表现;

1.2.2 排除标准

(1)周围神经炎、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等引起的上肢麻木感;(2)经检查证实由脑神经系统疾患引起的上肢麻木感;(3)糖尿病、上肢骨骼疾患引起的上肢麻木感;(4)精神病患者;(5)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照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者。

1.2.3 治疗方法

第一步:患者取坐位,选取三间、中渚、后溪、临泣、束骨、陷谷,针刺后提插捻转得气,15分钟后行针1次;于30分钟后取出针。针刺为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第二步[2]:针刺结束后,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及肩胛部,在施术部位均匀涂抹万花油,依人体肥瘦选用小号或中号火罐,从后发际下用力挫滑至肩胛处5~10次,至皮肤显红紫色瘀斑即可,后在穴位上留罐5~8分钟起罐。走罐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治疗组:采用治疗方法中第一步与第二步疗法配合;对照组:仅采用第二步疗法。

2结果

2.1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1994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颈椎病的疗效评定:(1)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3)未愈:症状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6%,对照组为73.33%,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HT6H〗〖JZ〗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 (例)〖HT6”SS〗

〖BG(!〗〖BHDFG2,WK6,WK5,WK5,WK6,WK5,WK6,WKW〗

组别〖〗n 〖〗痊愈 〖〗 好转 〖〗 无效 〖〗总有效率(%)

〖BHDG1*2〗治疗组 〖〗30 〖〗13 〖〗 13 〖〗 4〖〗 86.66

〖BHDW〗对照组 〖〗30〖〗 8〖〗 14 〖〗 8 〖〗73.33〖BG)F〗

3. 讨论

麻木为肌肤感觉障碍。麻,肌肤蚁走感,或如触电感;木,皮肉不仁如木厚之感。正如《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云:“麻木,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麻,非痒非痛,肌肉之内,如千万孑虫乱行,或遍身如虫行有声之状,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有如麻木之状。木,不痒不痛,自己肌肉如人肌肉,按之不知,掐之不觉,有如木之厚”。其病因为经络不通致气血运行不畅。阳经的木穴:三间、中渚、后溪、临泣、束骨、陷谷有疏经通络,调理经络气血,减轻并消除麻木的功效。走罐法能具有安全、见效快、疗程短,其主要通过形成负压的罐体移动使治疗部位充血、瘀血,以达到活络止痛的作用,对于神经根压迫产生的症状有特定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增春等 《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 December 2008,Vol.46,No.23,1796-1799

[2]钟山电针配走罐治疗颈椎病72例 针灸临床杂志 .1999,15(5),28-29

第8篇: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范文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病因;外科治疗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的短暂而反复疼痛发作的疾病,疼痛发作时剧烈忍受,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典型的TN表现为:疼痛为突发突止,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性质可为闪电样、针刺样、火烧样或刀割样剧痛;疼痛发作存在间歇期;疼痛具有明确的扳机点或明确的诱发动作。据报道,其发病率约为180/10万人[1],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然而TN的病因至今仍不明确,目前被人们所认识的包括肿瘤因素、血管压迫、病毒感染、多发性硬化、长期慢性刺激(如牙痛、副鼻窦炎)等。根据不同的原理,诞生了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而各种方法疗效却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在临床中逐渐被淘汰(早期的一些神经毁损性的治疗方法)。

1.病因学和外科治疗发展回顾

1.1 传统治疗治疗和理念

从病因学角度可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症状性三叉神经痛两类[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复杂,发病机制至今不明。为人们所认识的可能病因有病毒感染、多发性硬化、机械性压迫(血管、颅骨、硬膜)、血管硬化、长期慢性疾病(牙痛、呀合功能紊乱等)[2-3]。早期人们对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非药物性方法几乎都是毁损性的治疗,如无水酒精注射,周围支撕脱等,因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三叉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也是一种毁损性的术式,能够根治几乎所有病因引起的三叉神经痛。事实上,外科手术对神经的毁损主要包括中枢段(三叉神经脊束核)、后根、半月节、周围支等三叉神经传导通路的几个节段。中枢段的操作理论上能取得好的疗效,但因实际操作复杂,风险较高,不确定因素较多,而导致可行性不高,目前已被淘汰。半月节以下的毁损(如射频热凝术、周围支撕脱术等),普遍具有高复发性及并发症高频发生的弊端,使其不作为首选术式。后根的毁损手术早期采用颞下入路。该法虽然相对安全,但由于不能对三叉神经节前部分进行探查,往往会遗漏重要病因,使其有效性较低、复发率较高,在显微技术还不够成熟的年代,较难保留面部感觉和容易损伤运动支,最终该术式逐渐Dandy术式取代。而目前所指的PSR特指经Dandy改良后的后根部分切断术(partial sensory root rhizotomy,PSR),因此又称Dandy术式,这种方法采取枕下入路,操作相对复杂,风险相对要高,但止痛效果绝对肯定,复发率较低,被人们所接受。随着显微技术的日趋成熟,该法治愈率和安全率日渐升高。但由于同样是毁损性治疗,且是在节后部分,对运动支及眼支的保护向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1.2 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

在非毁损性外科治疗领域的研究中,最公认的为微血管减压术。其理论依据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Cushing最先提出的机械性压迫的致病假说。1934年Dandy[4]首次提出血管因素可能是引起三叉神经受压及功能紊乱的原因,并认为绝大多数与动脉有关。从机械压迫的角度诠释了引起三叉神经痛的另一种病因学说,即血管压迫学说(microvascular compression,MVC)。Broggi G[5]等对250例TN患者手术时发现均有血管压迫。从此,人们对三叉神经病因学及治疗关键开始转移至后根,尤其是后根与血管的关系。此后,Jannetta及后人又以大量血管减压成功的案例无数次向世人验证血管压迫学说这一伟大发现,并于1976年正式提出微血管减压手术[6-8],即血管神经分离,达到降压目的。并指出最应该减压的部位为三叉神经进入桥脑区(root entry zone,REZ),即神经后根进入脑干前的5~10mm的一小节区域,也是最有可能引起发病的作用部位。至此,对于三叉神经的治疗方法人们的主流观念从毁损性手术已逐渐转移至血管减压术。由于这种非毁损性的外科治疗方式具有高治愈、安全、低复发率的特点,其疗效至今仍备受人们的青睐,相比早前的其他术式近乎默认为治疗的“金标准”。

之后人们对三叉神经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拓展,从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方面研究三叉神经发病机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多数的患者神经后根附近存在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的现象,许多人也因此认为这种机械性的作用可能是最终病因,但它究竟通过何种机制引起症状?有的学者提出了三叉神经发病的中枢论。有人通过脑电图发现TN患者疼痛发作时,可记录在中枢可记录到痫样放电,认为放电部位可能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内,或者与中枢其他部位放电有关,而该病阵发性、触发性、抗癫痫有效性等特点都支持这一学说[1]。另一种说法为外周论[2-3],即:三叉神经半月节至桥脑之间的后根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如物理因素、炎症反应、萎缩变性等引起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使得相邻纤维之间产生“短路”,微小的刺激可通过“短路”到达中枢,中枢的传出的动作电位也可通过“短路”回返,变成传入冲动。如此反复叠加,当达到阈值后便会引起疼痛。而脱髓鞘改变机制与血管压迫学说最相容。人们病理学发现神经髓鞘的雪旺细胞在REZ消失,这种组织学特征加上血管神经的解剖分布特点,以及微血管减压相对稳定的高治愈率,一起成为支持血管压迫学说的强有力证据。

随着研究人群的扩大、随访的推进以及人们对疗效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三叉神经病因学的复杂性、研究对象的差异性,治疗任务的艰巨性等问题。随着疗效公认的血管减压所面临的问题日趋浮现。例如部分患者术中证实存在无血管压迫的现象;有血管压迫的正常患者或正常侧别;血管减压的无效者或复发者;以及其他伴有其他因素(肿瘤、病毒)原因的患者。对于血管减压的治疗“金标准”争议也日益增多。人们认识到单一学说不能解释TN的病因学,单一的治疗不能满足广大人群的病情差异。

1.3 其他方法

随着科技发展,根据不同的原理所诞生的一些方法也都有各自的优势。例如立体导航下行r-刀或者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等,具有短期疗效高,风险和创伤小、恢复快、经济、方便等特点,能够适应部分人群的需要,但高复发率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2.展望

上世纪90年代,Rappaport 和Devor [9]提出新的观点:点燃效应。该学说认为三叉神经痛的产生是由于三叉神经节或根受到损伤后,导致节内少量神经元处于激惹状态;一旦三叉神经的任何分支受刺激,处于激惹状态的这一小部分神经元被激活,产生的电流可迅速激活周围其他的神经元,因此产生强烈的电发放,超过阈值后,引起剧烈疼痛。有人从神经电生理方面进一步证实疼痛消失与神经兴奋性及传导性改变有关。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开展和在TN治疗上的应用,让广大TN患者和临床工作者看到新的曙光。加上显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毁损性手术治疗(如选择性后根切断术)找到了新的方向。人们开始以电生理信号为参考,结合纤维技术及术者经验,使毁损尽可能接近理想程度,即到达最大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随着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rain-stem trigeminal evoked potential,BTEP)、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rigemin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TSEP)、复合神经动作电位(compound nerve action potentials,CNAP)等电生理监测方法的开展,三叉神经外科治疗进入了一个同时注重手术疗效和术中神经功能保护的新时期。

综上所述,三叉神经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的发展及其与其他技术不断结合的趋势,推动着三叉神经综合治疗理念的形成和治疗策略的不断创新。总而言之,只有个体化的、人文化的、创新的综合治疗方案才能真正不断适应个体的需要,适应广大人群的需要,才能科学地指导三叉神经痛治疗。

参考文献:

[1] [ISBN 978-7-5352-3211-3]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1025-1033

[2] Love S,Coaklam HB,Trigeminal Neuralgia Pathology and Pathogenesis,Brain,2001,124(12):2347-2360.

[3] Kapur N,Kamel IR. Oral and Craniofacial Pain: Diagnosis,Pathophysiology,and Treatment. International Anesthesiology Clinics,2003,41(3):115-150.

[4] Dandy WE. Conceraing the cause of trigeminal neuralgia.[J].Am J Surg,1934,24(3):447-455.

[5] Broggi G,Ferroli P,Franzini A,et al.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comments on a series of 250 cases,including 10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J Neurosurg Neurosurg Psychiatry,2000,68(1):59-64

[6] Masuda 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Nippon Rinsho.2001,59(9):1722-6.

[7] Hitosumatsu T,Matsushima T,Inoue T.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hemifacial spasm,and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three surgical approach variations:technical note.Neursugery.2003,53(6):1436-41;

[8] Brown C. Surgical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AORN J.2003,78(5):744-58;

[9] DEVOR M,AMIR R,RAPPAPORT Z H. Pathophysiology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the ignition hypothesis[J].Clin J Pain,2002,18:4-13.

作者简介:

刘盼,男,南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三叉神经痛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第9篇: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穴位按摩;中药沐足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4-82-0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thy,DPN)是临床常见的一种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率约占糖尿病的60%左右,治疗或护理不当极易发生足部溃疡、坏疽或截肢[1]。因此,有效预防和控制DPN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沐足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干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12月我科门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经临床肌电图和神经系统检查确诊,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DPN国际协作研究中心(WHOPNTF)的诊断标准[2];对整个干预过程知情同意。排除标准:颈腰椎病变、肾功能不全、脑梗死、吉兰-巴雷综合征、化疗药物神经毒性作用或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等患者。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8±7.9)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8例,中学15例,大学以上12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6±7.6)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7例,中学18例,大学以上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糖尿病自我管理。内容包括:饮食控制、规律锻炼、遵嘱服药、监测血糖、足部护理以及预防和处理高、低血糖。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自我管理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沐足和穴位按摩干预,时间为8周。

1.2.2.1 中药沐足 遵医嘱予糖痛沐足方:透骨草30g,红花12g,鸡血藤30g,乳香30g,艾叶10g,伸筋草15g,苏木50g,没药30g,桂枝18g,细辛30g,川芎15g,川椒30g,伸筋草15g,草乌10g,生麻黄10g。每副草药由中药制剂室加工成汤剂500mL,兑入3000mL清水中放入多功能足浴器内,水温以36~40℃为宜,浸泡深度以踝上20cm为宜[3],每次浸泡30min,每日1次,共实施8周。空腹和餐后1h内不宜进行沐足,以免末梢血管扩张发生晕倒或影响消化。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老年人如果出现胸闷、头晕症状,应暂时停止沐足,立即平卧休息并报告医生。

1.2.2.2 穴位按摩 沐足后由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太溪、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曲池穴位按摩,取穴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46-90)经穴部位[4]中的穴位定位。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合谷:位于1、2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沿外一横指处。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曲池: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中药浴足后擦干足部,涂抹润肤油,采用推拿常用复合手法,按法(以拇指罗纹面,四指间罗纹面,或以手掌的阴面,或以单掌、双掌的掌根部,附在已选的穴位上,由轻到重地上下掀压或旋转);再配合揉法(用手掌面或掌根,或掌指,或掌背,或小鱼际按压再体表部位,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作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揉动),每穴按摩3min,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按摩40次,每日1次,共实施8周。另外,因为糖尿病足的患者对脚部的刺激不太敏感,所以力度应适中不宜过大;按摩时注意个人卫生,施术者要勤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每次治疗前后及时洗手避免交叉感染;餐后1h之内不宜沐足按摩,每个部位的按摩时间最长不超过3min。施治过程中,操作手法应以中医辨证为准则,因人而异,适当的调整手法,力求轻重得当,刚柔相济,补泻结合,以达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之目的。

1.3 观察指标

采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候积分表评定临床症候。该表由四肢疼痛、四肢发凉、肢软无力、感觉减退、肢软麻木、肌肉萎缩6个维度组成,轻度得2分,中度得4分,重度得6分。由高级责任护士填写护理记录单,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8周对患者6个维度的得分进行测评。

1.4 症候判定标准

参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5],临床痊愈:肢体麻、凉、痛、痿的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90%;显效:肢体麻、凉、痛、痿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肢体麻、凉、痛、痿的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肢体麻、凉、痛、痿的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沐足前后患者临床症候评分比较

干预后患者四肢疼痛、四肢发凉、肢软无力、感觉减退、肢软麻木、肌肉萎缩临床症候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6],患者常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呈手套或袜套样感觉,并有蚁走感,灼热感,感觉过敏,随后肢体麻木发凉,肢体疼痛以及肢体活动不利,后期可表现为感觉减退甚至消失等,属中医“消渴”“痹症”范畴,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系耗伤气阴,五脏气血阴阳俱损,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脉络瘀阻,日久化热引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预防重于治疗,早期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教育及足部保健护理,可显著减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及致残率,部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若误治或延误治疗时机最终会发展为足部皮肤溃疡、坏疽,甚至截肢,给患者造成终生残疾,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地负担[7]。因此,及时正确的护理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采用方法:(1)中药沐足:是用中药煎煮取汁沐足的一种保健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8]的一种,通过中药药液热力和药力作用于足部,促进药物局部吸收,强化药物的局部治疗效果;促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有效改善下肢微循环,从而达到改善周围组织营养、激发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的作用。中医学认为,“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不通则痛”瘀血是DPN发病的基础和主要病机[9],根据中医藏象学说,皮肤腠理循经于脏腑,再通过脏腑输布于形体官窍、四肢及病灶部位,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中药组方中透骨草、伸筋草能舒筋活络,祛风除湿;艾叶、桂枝性能温经通脉、助阳化气;乳香、没药宣通脏腑,疏通经络,诸疼痛皆治;鸡血藤、红花具有活血通经,行血补血,散瘀祛痛之功效,现代药理学认为红花还具有抗凝血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能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症状[10]。(2)穴位按摩: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输穴,长于滋阴补肾、通调三焦,主要用于治疗消渴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经常拍打按压足三里可改善消渴患者下肢及全身的血液循环,同时还能除燥消热治疗消渴,又能健脾益气,以助消除痰浊瘀血;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经,是足太阴、厥阴、少阴交汇之处,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作用,《千金翼方》载有“脚疼,三阴交三百壮,神良。”及“手足逆冷,灸三阴交各七壮,不差更七壮。”“足下热痛不能入坐,湿痹不能行。”其中“足下热痛”“脚疼”“手足逆冷”症状与糖尿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表现一致;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具有清热和营、降逆活络之功效,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痿痹、下肢瘙痒等;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之功能[11];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经络具有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之功能,通过穴位按摩刺激,不仅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有利于药物吸收,加强全身血液循环,排除体内毒素,还能调节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使人体保持一种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进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足部症状[12]。

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沐足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可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血液循环和足部神经症状,对糖尿病足的发展有一定的延缓和预防作用。本研究方法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基本无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和掌握,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干预效果,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护理方法。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6-1570.

[2] 李政玲.糖尿病周围绅经病变的中医综台护理干预[J].西部中医药,2013,26(10):122-124.

[3] 胡燕,蒋运兰,郭秋月,等.0级糖尿病足中药足浴优化护理方案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5:2710-2712.

[4] 国家技术监督局.经穴部位[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21.

[5] 庞国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2):260-264.

[6] 王国凤.徐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5C):1661-1667.

[7] 张俐.糖尿病足的护理新进展[J].首都医药,2013,4:19-20.

[8] 张春玲.陈露,杨传经,等.中药泡足联合药棒按摩及换药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护理学杂志,2012,27(11):5-7.

[9] 霍晶晶,于世家,于世家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8,40(3):12-14.

[10] 谢菁.红花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0,6:1544-1545.

[11] 衣运玲.姜军作.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选穴[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7):146-14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