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情境式;能力本位;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6-0066-02
目前,职业教育已经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职业教育必须探索新思路,构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新型具有创造性的实用人才。本文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讨与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第一年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多数院校已采用项目化授课模式,以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课程内容包括WindowsXP基本操作、五笔录入、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及网络基础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内容涉及面广,整体性不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
1教学现状
各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过程均在实训机房进行,学生每人一台机器,并通过局域网与教师机相连。每个机房均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用于广播教学、个别辅导、学生演示、文件传送等师生交互活动。另外学校已有校园网、互联网连接为学生在浏览信息、下载资料和网上教学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先进的教学设备完全能够满足教学的各种需求。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情况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任务涉及面广,没有紧密结合学生主要就业的专业领域,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职业理念;项目完成主要是教师讲授完,学生再操作一遍,学生不能积极参与项目,缺乏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项目知识点多且杂,缺乏系统性;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缺乏积极性,知识掌握效果一般。
2课程改革内容
2.1课程定位
通过对课程现状分析,并对课程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进行了分析。本课程的职业岗位定位是面向各行各业的信息处理工作,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提高学生信息化办公处理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主要岗位有计算机文员、办公室文秘和销售内勤等。计算机文员要求能够熟练操作Word、Excel等计算机应用软件,并负责相关文件录入、打印及传真;办公室文秘要求具有基本的公文写作知识,熟悉电脑操作并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而且热爱文字工作;销售内勤要求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能够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课程应用能力包括使用和管理计算机软硬件的能力、文档处理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统计能力、项目汇报和演示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搜集信息资源能力。
2.2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是训练学生在计算机综合应用方面的职业技能。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为职业能力提供信息化平台以及使用工具。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的能力目标包括能够认识计算机各个部件及简单故障处理,正确使用键盘进行信息录入;能够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新建、重命名、复制、移动、删除、隐藏、搜索及创建快捷方式等操作;能够对Windows窗口进行移动、最大化、最小化、关闭等操作;能够使用控制面板设置Windows桌面属性、屏幕保护、显示属性、开始菜单和任务栏等;能够熟练运用五笔字型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最终汉字输入速度达到60个/分钟以上;能够使用Internet搜索网络信息,并下载保存到本地存储器;能够下载并安装极品五笔、杀毒软件等常用软件;能够给Office文档进行加密保护;能够用Word排版常用文档;能够给长文档添加目录、页眉页脚等信息;能够熟练运用Word2003各种表格、图片、艺术字排版技巧;能够进行Excel行、列和单元格的添加、删除、隐藏等操作;能够使用Excel制作和美化表格;能够运用公式和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正确使用Excel进行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数据处理;能够进行幻灯片添加和删除、幻灯片版式设置、幻灯片切换、自定义动画及超链接等操作;能够使用PowerPoint制作精美演示文稿。课程的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微机硬件系统组成及其功能;了解键盘布局,掌握各键功能和用法;了解操作系统功能,掌握文件和文件夹命名规则、文件和文件夹各属性含义;理解五笔输入原理,背诵五笔字根口诀,掌握汉字和词组录入规则;了解通知、请示、红头文件等常用排版物的格式规范;掌握Word文字、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排版方法;掌握Word表格常用制作格式;理解Excel工作簿及工作表、行列和单元格关系;掌握单元格引用方法;掌握SUM、AVERAGE、IF等常见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格式;掌握PowerPoint幻灯片常用版式;了解PowerPoint幻灯片母版概念;掌握PowerPoint幻灯片放映方法等。课程的素质目标包括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存储、管理电子文档的习惯和意识;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及互联网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意识;培养学生通过互联网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在文档、幻灯片设计中的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认真面对简单枯燥的工作,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精神。
2.3课程内容建设
课程内容的建设依据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就业于各行各业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同时结合学生大多在银行工作的实际情况,以银行办公应用的实际工作中所需职业素养、知识和能力来整体规划课程项目,使得课程既满足学生广泛就业需求,又突出金融学院特色。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深化职业素养;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设计以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完成迁移内化。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岗位分析,提取出课程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制定课程目标,然后结合课程在工作中典型应用,由浅入深设计课程项目及项目任务。技能实训从单一技能逐步过渡到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在设计时在考虑典型性、可操作性、价值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还注重针对学生多数就业于银行的特点,突出了银行工作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需求。此外项目的设计也考虑了适用于高职层次学生工作中职业技能的要求,注重学生可持续性能力培养。课程的项目设计以“银行办公应用”为主线,包括九个项目:办公文件管理、输入客户名单、营销活动和服务培训管理、理财宣传单设计、打字大赛、银行业绩管理、年度工作汇报、产品推介和岗位竞聘。其中产品推介项目为选修项目,理财宣传单设计和岗位竞聘为课外项目。办公文件管理项目包括认识计算机、打印通知、文件整理存放、保护电脑信息安全和打印红头文件五个任务。输入客户名单项目包括打印单字和输入客户名单两个任务。营销活动和服务培训管理包括排版活动方案、制作活动经费表格和新员工培训文档排版三个任务。五笔大赛包括单字提高和输入提速两个任务。银行业绩管理包括业绩表制作、美化业绩表、业绩表简单计算、业绩表数据处理、给业绩表添加图表、业绩表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和产品情况调查表制作七个任务。年度工作汇报项目包括简单年度工作汇报、演示文稿动态修饰和制作精美演示文稿三个任务。产品推介包括宣传报设计和宣传视频处理两个任务。理财宣传单设计和岗位竞聘项目是课外项目,由学生自己安排具体任务。
2.4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程改革采用了情境式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项目情境设计中采用了学生在银行顶岗实习及毕业工作后分别就任于行政助理、柜员、大堂经理、营业部主任和支行行长岗位时的工作情境。课程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学生旁观的教学方式,改为由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以传授学生“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等过程性的知识为主,以解答“是什么”、“为什么”等陈述性知识为辅,重在能力和素质培养。
3课程改革研究方法和特色
课程改革主要采用了实地调研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和情境教学法。实地调研法是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本课程所面对的实际工作岗位和真实工作环境及相关岗位对课程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项目导向法指项目是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载体,强调以一个完整的实际工作项目为教学导向,重新构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感知、体验和领悟相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任务驱动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紧紧围绕教学任务主题,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从而完成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达到心理机能的发展。课程的改革体现了“金融特色”。通过课程改革,以银行办公应用项目为载体,把课程应用与学院金融特色相结合,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专业岗位的服务和工具作用。课程改革项目的职业化。课程与银行办公结合,加强了课程与就业单位的深层次合作,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对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内容等进行更新,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课程对考核模式进行改革,突出了学生实际业务能力的考核。另外,课程改革突出能力培养。课程作为各专业基础学科,项目设计注重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让学生在任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4结束语
课程改革按照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规划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重新定位课程,定制教学标准,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与专业岗位需求相结合,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办公综合应用能力和使用计算机解决职业岗位问题的能力,为就业和快速晋升储备了充足能量。课程改革了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方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为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在课程改革中加强了课程网站资源建设,充分利用新技术为学生多元化学习提供途径。课程通过任务驱动的情境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索,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锦晶.基于情景式的高职专业实践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软件导刊,2015(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网络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99-02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教育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2012年,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就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信息化对于改革与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教育信息化指引下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目标错位。现行的高职《经济法》教育理念对高职《经济法》课程缺乏准确的定位,从而导致教学目标错位。有些高职院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认为开设《经济法》课程就是为学生考证服务,因此倾向于直接使用各类考证的《经济法》考试科目辅导教材,纯粹以应试为目的教学,成了考证辅导班;有些高职院校尤其是法律类或综合类院校则认为,开设《经济法》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继续深造的需要,因此容易照搬法学本科的《经济法》理论知识的教材进行讲授,过于理论化。可见,对于高职《经济法》教学,目前高职院校尚缺乏准确地定位,以至于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存在分歧,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法》教学理念的陈旧。具体表现在目前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要么以满足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的轰炸,确保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目标;要么以满足对学生进行纯粹理论的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在未来通过自学考试或本科课程考试为目标。无论哪一种教育理念,都忽视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初衷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意愿,完全是以应试为目的,未免背本趋末。
2.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教学目标的错位就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甚至教学模式的填鸭化。无论是考证辅导班式的教学还是《经济法》纯理论教学,都停滞在讲授理论和加强课堂与课后练习的传统教育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期刊网上就这一主题专门进行了搜索,搜索结果显示,虽然有个别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但结果无外乎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表法[1]、案例教学法或双向提问式教学法[2]等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些学校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作了一定的反思,引入了网络手段,可是却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只把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学习、下载资料。在这些网络教学中,网络的教学特征,教学功能,教学互动等优势都没有完全体现发挥出来。[3]因此,都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一般。教学理念的陈旧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进而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关于这一问题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学生们普遍表示,《经济法》课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上课学习、下课背书、考前做题,非常地传统,也非常地无趣。传统的填鸭式与题海式的传授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获得的《经济法》知识难以巩固,教学中的前学后忘成为普遍现象,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就一般的情况下,这种后果更加明显。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非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是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去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4]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1.理论依据构建。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形式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这么认为的依据是著名的“情境认知理论”。《经济法》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法》教学的要求契合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动的情境相吻合。这样,使学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共同体的文化。[5]而要在课堂上去模拟与《经济法》相关的、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唯有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来实现。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方面创新:(1)教学目标上,应该以实现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非提升考试通过率。(2)教学内容上,应该建立在教材基础上,能够为网络所共享的教学课件、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试题库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脱离教材。(3)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在注意情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网络教学策略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具体的知识点要尽量采用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6](4)在考试设计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施考试,实现随机题库制与无纸化考试相结合,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减少阅卷出错率,同时节约学校的经费资源。
2.教学目标设计。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仅仅以顺利完成期末考试或提升考证通过率为目标,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信息化建设正好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真正实现素质与技能教育。笔者以为,高职《经济法》教育应根据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识和能力分离、教学和考证分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网络化教学则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知识进行情景模拟预设,然后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机――机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设的模拟情景去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对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3.课堂教学创新。《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关键在于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这一举措必须要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契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学生考证与就业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套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创新。可以考虑在保证《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使用教学案例,只不过教学案例要与情景模拟法相结合,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在合适的案例中可以考虑由学生来扮演案例的主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同身受,提升教学效果。第二,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是要大量地使用案例分析法与情景模拟法,《经济法》教学过程非常适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而这也正是引入网络化教学的根本原因,因为唯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方可实现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电子元素将教学案例形象的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深刻地理解知识适用的条件,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学手段创新。网络化教学离不开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教学课件、动画软件等电子教学资源,将其上传到机房或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4.考试制度改革。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制度的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任务。在考试前,教师要首先出试卷、印试卷、装订试卷、分装试卷,考完试以后还要辛苦地阅卷、核分、填写成绩单,可谓事倍而功半。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下,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实现无纸化的作业与考试,节约教学资源。第一,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进行作业布置,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当场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辅导和答疑,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计算机可以完成自动批改,结果会传到教师计算机上,由教师根据结果再进行重点讲解。第二,教师在考试前只编写并在网络上按照规定格式上传试卷即可,题量、分值与考试时间都可以事先在计算机上设定好。学生考试在机房进行,直接进行上机考试,在试题库中随机抽题,不仅杜绝了学生相互作弊的可能性,还可以在考试完毕后由计算机立即统计出学生的考试成绩,并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务系统,无须教师再辛苦地阅卷,更不会出现核分和登陆成绩时不小心出错的情况。这样,在网络条件下,最终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的无纸化,节约了学校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实现了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反思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建设。
通过对《经济法》课程实施网络化教学改革,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足了情境认知理论对教育的要求,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的,并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进路。
参考文献:
[1]罗忠.《经济法》基础教学中教学手段与方法应用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2,(29):171.
[2]王宝娜.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1,(07):134.
[3]黄盼,何仁生.网络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09):91.
[4]杨晓燕,曾霞霞,陈辉.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01):207.
[5]巩子坤,李森.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课程・教材・教法,2005,(08):27.
[6]张九洲.论高校网络化教学[J].科教文汇,2008,(02):25.
论文关键词:美国;加拿大;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一般说来。教学模式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的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模式的内涵基本相同,如美国加拿大等国的cbe教学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教学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等:中观层面的教学模式一般分为理论课教学模式和实践课教学模式。这种层面的教学模式依据职业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确定相应的教学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等教学要素和过程:微观层面的教学模式又叫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方式或教学方法等。这一层面的教学模式实质上是指教学的操作。整体看来,美国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合作实施、探究分析等几个关键词加以粗线条勾勒。
一、能力本位
社区学院是美国和加拿大职业教育的重要承担机构。大致说来,两国的社区学院都是以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起源于北美地区的能力本位运动,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改革的方向。
(一)能力本位的核心内涵
人们基于不同的能力观,对能力本位中的“能力”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如有学者认为,cbe理论的核心观念就是要使学生掌握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它的重要特点是其课程设置、教学设施配置等完全服从于市场需求以及实际岗位的需要。能力不能等同于操作行为,能力是看不见的个体的内在素质(personal qualities or attributes)。作为个体内在素质的能力,它具有整体性,虽然它也可分解为若干要素,但是作为整体性的素质结构的功能远大于各能力要索的整合。循此思路。当前国际职教界主张开发“关键能力”以培养学生对职业变化的适应力也是对这种能力观的进一步延伸。“关键能力”也成了除学生需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之外所必须的核心技能、基本技能、现场技能、知行技能、必要技能。因此。能力本位中的“能力”内涵由最初的岗位职业能力演化为了岗位职业能力与基本技能的整合体。
(二)能力本位教学的主要特点
与传统教学比较,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根据能力需要。制定教学方案;按学生的能力表现实施教学;个别施教(个别化);学习内容按每个学生自己的需要确定;反馈及时:借助多种媒介、资料学习;能力教育;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定步调的学习为主;实习场所,实做为主;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客观标准:学生与已设定并且已知的学习目标竞争等。整体看来。能力本位教学具有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以学生主体参与及个别化教学为主,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开放等特点。
(三)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实施的核心步骤
美国加拿大社区学院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实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步骤:
1 就业市场调查。社区学院在确定其所设置的专业和职业岗位方向、人才培养规格、办学层次等问题之前,都会先请相关专家进行就业市场调查。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以了解社区的实际需求,论证可行性。调研的具体方式通常包括调查问卷及访谈。通过调查了解社区近期的就业市场状况。如各企业、事业单位,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哪些职业会有多少雇员空缺,哪些职业有进一步提高雇员能力、水平的要求。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选出市场急需的而本校又有能力开设的专业。出具可行性报告,确定某一专业的设置或者某一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2 职业能力的分析(dacum表的制作)。职业能力分析是指在确定设置某个专业方向之后,由此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通过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探讨本行业人员应履行的职责及其所需具备的能力,制定dacum分析表,从而确定此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及课程安排等问题。
3 教学设计与开发。在dacum能力分析表的基础上,由教育专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学习模块方案。每一个学习模块对应一种专项技能,它包括技能学习指导书、教材、讲稿、实习实验指导书、设备操作手册、音像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同时指明实习场地、指导教师所在地及此专项技能的考核标准等。每个模块都可能包含多学科知识,是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此项技能的学习资料。
4 教学的实施。在cbe的模式下,学生不受年龄和入学时间限制,随时可以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学习。学生入学后先发给他一张所学专业的dacum表,使其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及其能力需求有个总体概念。然后对学生进行个人技能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情况辅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己掌握的模块可以跳过。直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工作是给与学生必要的辅助、指导,监督教学进度,管理教学设施并维护教学环境。
5 能力的评估。根据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能力目标。由教师学员共同参与评价。随时获得学习效果的反馈。
二、模块化课程
模块化课程是美国、加拿大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按照通常的理解,模块就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单位,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它包括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某一陈述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经验。单位、学习包、组件、要素、部分等术语是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界对模块的别样称呼。
(一)美国加拿大模块化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美国加拿大的模块化课程一般都有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 介绍性材料。介绍与说明该学习模块的使用方法。学习该模块应具备的基础,并简要概括模块的主要内容。
2 学习目标。陈述学习者在该模块学习结束后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在这里学习者可明确了解到关于操作水平、考评标准、考评条件与方法等。
3 尝试性前测。此测验用以确定学习者的入学水平,以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
4 学习经验与学习活动。这部分内容取决于能力的类型与复杂程度。主要是有个学习活动、学习资源、诊断性自测等安排,是模块的主体部分。
5 资源材料,指明在各项学习活动中所需要的、起参考作用的各种资源材料,也包括补救性的学习材料以及提高性的学习材料。
6 最终能力测评。明确说明考评内容。考评方法,考评标准,考评场所与考评人员。
(二)模块化课程的开发步骤
美国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主要通过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方法系统进行开发。其主要的开发步骤为:
1 确定所要分析的职业及其工作结构,概述工作或技能的综合性领域。
2 确定该职业的各项职责和工作任务,包括确定所研究职业的专业职位,如技术员、销售员等。
3 讨论确定岗位所需的主要能力,其具体方法是由各委员列出该岗位从业人员所必需的综合能力,并进而讨论出每一种综合能力所需具备的一组专项技能,然后将每一种技能归纳为不超过8个字的动宾短语,如“熟练操作电脑”等。通常每种职业能力由8-12种综合能力构成,每一种综合能力又涵盖了6-30种专项能力,每种专项能力构成一个学习模块。其中每一学习模块都涵盖了知识、态度、经验和反馈等可操作性指标。
4 对所确定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制作dacum表格。经过对每一组技能的仔细研究与推敲,确定该组技能的重要性排序,这一顺序决定了各种技能学习时间的先后,最终制成dacum表格。
三、合作实施
美国和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合作实施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一是社区学院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机构与社区、行业、企业的合作;二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三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
(一)社区学院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机构与社区、行业、企业的合作
在美国、加拿大,社区、行业、企业等所代表的外部力量一直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之中。如在两国的社区学院都组建有董事会和专业顾问委员会。
社区学院内部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社区学院董事会是学院唯一的法定权力机构,享有裁决学院事务的最高决策权。学院董事会主要负责学院的各种规划,聘任或解聘校长,购置、建设和维修校舍及设备,批准学院的预算等。学院董事会成员由社区学院所在学区公民在各界人士中推选,成员中既有学院代表、学生代表:也有熟悉、热衷于当地教育事业的著名人士和企业家:还有一部分是该社区的普通居民。社区学院的具体行政工作由院长负责。主要包括:负责招聘教师及对教师的考核,为学院发展筹集经费。负责与州有关机构、当地公众、团体、其他社区学院的联系。向董事会报告并商讨工作等。社区学院内部分设系或教研室负责学院的具体教学工作,如制定课程表、分配教师的教学任务、考核新教师等。许多社区学院还设置了研究室,研究本学院学生、教师、教学工作、行政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情况,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专业顾问委员会一般由8-12名职业能力分析人员、一名协调员和一名秘书组成。职业能力分析人员主要由在企业长期从事该项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来担任。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主要有分析市场需求。确定岗位任务,制定cadum表,参与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参与学生学业评价等。
(二)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
受杜威等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加拿大的教学常常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处于指导、辅助地位,学生主体,师生合作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能力本位教学体系十分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演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这就促成了教师角色与职能的重大变化。在能力本位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常常是“资源人”(resource person)或辅导员(fa-cilitator)。教师的主要职责包括:提供学习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开发和安排各种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记录和管理学习者学习进度、对学习者的能力进行评定等月。在这个过程中,凸显了师生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
强调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论题。美国、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十分注重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精神。以加拿大雷克兰迪农学院的农业职业教育为例,该学院开设的一门“学生管理农场”的课程,其开设的目的有四个: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和正在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通过评估商业活动的成效,提高决策能力:学会在合作共事时,理解和尊重其他成员。
四、探究分析
探究分析是美国、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前所述,探究分析渗透在了美国、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各个方面。
(一)教学前的探究分析
在教学实施前,由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顾问委员会通过对市场分析、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分析确定cadum表格。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形成cadum表格后,课程专家通过探究分析活动,形成若干专项能力及其相对应的模块课程。
(二)教学中的探究分析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探究分析,常常体现为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如在加拿大雷克兰迪农学院的学生管理课程实施中,每20个学生共同经营管理720英亩的学校农场。每一年种什么、种多少、到哪里买种子。买化肥,卖粮食、是进行期货交易还是进行现货交易等等都有学生自己决定。20个学生分成生产组、财务组、市场组、人力资源管理组等,每个组每星期召开一次商务会议,集团讨论有关事宜,形成商务报告。这一系列的活动,都饱含了学生探究分析的过程。
关键词: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任职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153-03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Competence—based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培养学员履行其岗位职责所必备能力为中心,强调学员的主体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反映了教育学规律,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学多样性取向,符合人本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当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我军任职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学历教育基础上的军事职业教育活动,它以生成或提高军队特定岗位任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这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是不谋而合的。因此,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同样适用于我军任职教育,对我军任职教育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树立能力本位教育教学观念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强调个体潜能的开发、体能的健全、智能的发展和技能的完善,主张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自由与独立以及个体价值的实现。从中可以看出,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个体积极自主地、动态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能力。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的能力观把能力与工作任务融为一体,强调能力的可见性,抛开了把能力理解为抽象的心理要素的传统观念,“会做什么”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思想,使我们从在抽象层面理解能力转向在具体内容层面理解能力,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达到更为有效地培养学员职业能力的目的。
我军任职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观念上,较多地沿袭学历教育的传统做法,如学科主导的教学指导观、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目标观、以传统方法为主的教学手段观、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观、行政管理的教学管理观等。面对日益激烈的军事竞争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我军任职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理念,注重学员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育,彻底打破“以教员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任职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切实抓好实验、实训、实习等三个关键环节,确定与任职教育特性相适应的教学观,如需求牵引的教学指导观、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观、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手段观、主动学习的学习观、服务管理的教学管理观等,从而培养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军事人才。
二、确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主张确定能力图表DACUM(Develop a Curriculum),即“开发课程”,它是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方法。具体做法是:由某一职业的行家组成“开发委员会”,“开发委员会”组织会议,经过集中讨论和分析,提出从事该职业人员所必备的综合能力和相应的各种专项技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主张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和教育评价的基础。首先,通过职业分析来确定能力标准;然后,按能力标准要求来进行课程设置,确定学习科目,进而从易到难安排教学。这种以能力标准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教学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体系来制订教学计划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员精湛的专业能力。
我军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强调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这造成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比较弱,使得学员上岗后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适应期,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今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在能力本位观指导下,我军任职教育教学应根据不同任职岗位要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某种职业岗位能力的军事人才,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注重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学习、训练和实际运用,以达到某种职业或岗位能力要求为其教学目标;按照职业实际需要和岗位要求来设置专业、以培养军事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制定合理的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比重。专业理论教学是根据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组合,构成满足不同需求的学习模块,强调学习模块的实用性,而不再苛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专业实践教学是按照岗位准入资格的要求对学员进行实践训练,要求学员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员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上,能够接受较多的实践性教学,从而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员的协作精神,鼓励其与他人合作攻关,这样,学员走上岗位后,才能主动适应部队需求、适应社会变化发展,从而求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体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125-02
职业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沟通教育与职业的必要桥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作为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历来重视实践教学,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要求。而要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教育目标,仅仅是“重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方法”,通过正确的方法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本质的要求
职业教育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因此说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它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职业教育它是紧紧的瞄准市场、瞄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瞄准行业的要求、岗位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在具体的教育培训中采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方式,融实践理论为一体。
2、职业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有四层含义,第一谋个性发展,第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第三为个人服务社会准备,第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准备。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他们应具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要培养这种“手脑并用”、“双手万能”、“敬业乐群”的职业型人才,就必须实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实施“一体化”教学,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
当代经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将进行深入、系统的改革。主要改革趋势应当紧抓九个转变:
①教学目的由培养单一专业性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②教学任务由培养认知能力向职业综合能力转变;③教学内容由基础学科向专业理论、技能以及职业活动课程转变;④教学体系由学科知识中心型向能力实践本位型转变;⑤教学过程按职业技术等级标准和职业任职资格的要求组织教学;⑥教师的教学观由“单一型、绝对权威型”向“一专多能型、行为引导型”转变;⑦学生学习观由“被动接受,述而不作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⑧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教室、实习车间、个别化学习”转变;⑨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转变。这些改革趋势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不谋而合,正是在这样大背景下,一体化教学模式越来越被广大职业教育专家,基层职业教育实践者所提倡和应用。
二、我校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案
1、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我校与陕西重型载重汽车厂签定用人协议,需要的是组装和试车工,因而培养技能型人才,增开钳工装配课,增开驾驶训练课;而我校与西安奥迪、一汽特约站签订的用人协议则需要的是机修工,因而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主。没有订单的则培养达到中级修理工
2、适当调整课程。将文化课语文、数学、物理等取消;专业基础课主讲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等;专业课主讲汽车构造、汽车维修、汽车电器、汽车故障与排除及汽车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并且加大实践比例达到70%以上。增开职业道德课。
3、根据学制突出特色。两年学制的应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三年学制的在职业能力基础上再适当拓宽通识课程。
4、课程模式。获得陕重汽定单的同学进校后首先进入陕重汽各个车间参观学习两周,让学生首先对所学的专业内容和工作环境有感性的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及企业文化。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相互作用的体现。而进4s销售店的学生则会在4s店销售部门实习一段时间,弄清楚销售汽车的流程,接待的步骤、与人沟通的方法等。回到学校后,学习起这些方面的课程则会为目的而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业务上会迅速崛起,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基础。
5、教材的开发。教材是落实培养目标的桥梁,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载体,是教法、学法改革的依据,也是支撑未来教育的重要基础。缺乏高质量的、符合实际需要的教材,教育质量与效果不可能得到保证。我校汽车维修专业使用教材,以原专业教材为基础,参考主要车辆维修手册,结合学校教学设备现状,根据修理市场需要由专业教师编写而成的讲义,并随汽车工业和汽车修理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对应。
6、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内容由四大教学模块组成,即发动机模块、底盘模块、汽车电器模块和汽车新技术模块。发动机模块又分为五个子模块即燃料供合系子模块、冷动系子模块、系子模块、曲柄连杆机构子模块和配气机构子模块;底盘模块下分5个子模块即离合器子模块、变速器子模块、前桥、后桥子模块、传动轴子模块、悬挂及车轮子模块;汽车电器模块下分4个子模块即起动子模块、点火子模块、线束子模块以及用电器子模块;汽车新技术模块下分多个子模块即燃油喷射子模块、自动变速器子模块、ABS防抱死子模块、安全气囊子模块等。每个字模块下又分若干个课题。
7、教学实施及考核。根据班级和学生人数,将每班学生分为2―4个学习小组,同时进入各个子模块学习,按照教学进度定期轮换。每个子模块都规定培养目标和训练达到的程度。每个子模块的考核成绩最终组成该生的综合成绩。
三、我校汽车维修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改进措施
1、教学与生产、科技的有机结合。我校经常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并且能定期邀请用人单位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并且能依托行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和生产实习场地。我校通过和陕重汽合作,学生在校取得准驾证,为企业更好的输入了人才。而邀请陕重汽技术人员到学校上课,效果非常好。又和一汽特约站联系之后,每年为我校提供200人次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地,并为企业挑选合格技术人员做了铺垫 。
2、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理论课教师要深入一线学习操作技能,最低取得高级工水平,并且定期进行考核、培训;实习指导教师要加强专业理论课学习,必须取得汽车专业大专以上学历,鼓励其知识更新,保证其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先进性;新进的年轻理论教师要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要安排他们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一定学时的实践锻炼,考核合格,方能聘为正式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具备教师的修养和能力、工程师的基础和素质、高级技术工人的经验和技能,他们是新时期复合型的人才。让他们时刻有使命感、有危机感。更要对他们进行汽车新技术的学习、研讨、交流和培训,紧跟时代的步伐。
3、教材的优化。以学生为主体确定理论深度――必需、够用的原则,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吸收有一定教学经验,懂教学规律,文字功底深厚的双师型教师编写教材,保证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提高教材质量;利用音像媒体,网络课件,CAI课件,试题库等,将各种资源有机整合,为职业教育提供一种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4、采用弹性的学制。弹性学制是一种灵活多样的教学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既可以办全日制,又可以办半日制,还可以办业余制;既可以是一年制,又可以是二年制,还可以是三年制;学生既可以进行全日制学习,又可以进行分阶段学习,以学完规定课程达到相应水平为毕业标准。优秀生可在短期内提前毕业,后进生可以延后一段时间毕业。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边学边打工分阶段学习。这些无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推动职业院校的自身发展。采用弹性学制后可能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学校走向市场。采用弹性学制能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
5、分类教育分层次教学。在当前教育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生源整体素质偏低,是教育难度相对较大的一个群体,一部分学生厌学,纪律散漫,缺乏明确的前进目标和学习的真正动力。针对这样一种现状,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设置阶段目标,就会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从而逐渐实现整体目标。
6、毕业生的推荐就业与跟踪服务。以“出口”带动“入口”是我校全过程质量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安排好学生的就业,不但能树立学校形象,更能吸引更多生源,同时通过跟踪服务,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要,了解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将企业反馈、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反过来指导教育教学。
结论
职业院校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还需要许多具体而复杂的工作。由于“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相信,只要充分发挥各院校和教师的组织管理和主观能力作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教材的开发,合理布局教学模块,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细致安排各模块循环周期表,教学培养目标一定能顺利完成,职业学院(校)一定能培养出满足市场,符合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而职业院校也一定能够壮大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 必要性 教学模式
随着近些年职业教学需求的提升,中职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必须认清教育地位,对中职教育对象进行全面的教学目标重新设定,并对课程模式设置进行理性思考,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本文分析了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必要性,并对具体的整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1.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必要性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是为了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普通文化课在中职课程中的单一功能,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应用性差的现实问题,科学有效地服务于相关行业和企业,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包含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及成人中专等多种形式。其中,中专、技校和职业中学是中职教育的三大主力军,其教学质量对于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中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必须积极改革教材模式,使教材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语文教学,要冲破普通中学与中专的界限,整合中学语文教材,优化教学模式。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必要性还在于,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定位没有统一的标准,教材编排体制和内容安排不尽合理,这些都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够高涨,语文基础薄弱。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设计与学科专业的整合力度,合理安排综合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另外,中职学校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环境适应,如果一味地沿用初高中的教学模式就容易加剧学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也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与专业课程的整合。[1]
2.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教学模式
2.1以职业目标为中心设计语文教学任务
当前,与专业教育完全适应的中职语文教材并不完善,为了转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以职业目标为中心设计语文教学任务,也就是要以专业发展为目标,合理进行教材整合并重新利用。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要以单一目标为主,认真钻研单元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学专业进行单元学习目标的整合。例如:对于会计、物资管理等文科专业的教学,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单元教学的内容设置更多的规范书写、完善报告书写作教学的相关内容。总之,不同的专业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是应该有层次区别的,每个专业总的培养目标不同,这也就要求文化课教学目标要予以配合,这样才是真正以就业为导向。此外,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每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区别设计,无论是能力目标的设置还是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的确立都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所区别。通过最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尽可能地使每个中职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2]
2.2语文基本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都是必备的知识体系,因此中职语文基本教学模式应该以口语交际教学和应用文写作教学为主。
2.2.1口语教学。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过程中必须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口语训练。首先,教学目标要面对中职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差,胆小怯弱的心理特点进行口语教学的课堂训练设置。其次,要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进行演讲训练。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演讲的基本知识,然后利用每日早自习的时间进行练习。练习过程应该交由学生自主完成,由班子进行组织,设定不同的演讲内容,每个学生都应该进行演讲训练。口语训练的内容还包括很多,平时的朗读训练,口语交际训练都应该根据课文教学随时展开。
2.2.2应用文写作训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总之,语文基本教学模式的转变要以传递给学生专业相关的语文应用技能为主,要整合语文教材的传授进行口语和写作训练的综合性整合,保证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相关的训练,使得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能够从就业需要的角度去认真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是为市场经济社会培育人才的基础教育途径。在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要以职业目标为中心设计语文教学任务,并在明确教学任务的指正下,加强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训练,全面实现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移动教学;信息化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33-04
作者简介
何军卿(1967- ),男,河南省许昌科技学校校长,高级教师(许昌,461000)
基金项目
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中职学校课堂教学重视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研究”(ZJA15143),主持人:何军卿
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所确定的基本任务。而随着移动终端与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一人一媒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和选择[1]。
一、移动教学应用模式分析
目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移动教学应用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基于快速反馈系统的应用模式
这种教学应用模式已经在平板电脑中得到实现,并且超越之前只有选择题和判断题的限制,将连线、排序等难度较大的题型也纳入这一系统,更加提升了该系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快速反馈系统有效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仅凭经验和教学大纲死板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缺乏自主思考的教育模式得以突破。现在及未来这一系统都是很好的应用模式。
(二)基于备课与授课平台的应用模式
在课堂教育逐渐实现信息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学资源的共享不再是遥不可及。许多企业都开发出授课平台,授课教师以录音录像的方式将自己的课程上传到此平台,成为电子数据储存在特定的网站。学生只需要获得特定的权限就可以登录这一平台,任意浏览自己需要的课件或者学习资料,而且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见缝插针地实现自己学习的目的。这样的学习系统正在逐渐普及,现在市场上各种教育辅导机构,如中公公务员教育、尚德注册会计师教育、万国司法考试教育等,都依赖于这一模式来实现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三)基于电子教材的应用模式
所谓电子教材,就是将纸质版的各种文字、图片、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以特定的电子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学生可以利用这一系统调节文字大小等以适宜自我学习需要,并可以循环往复地复习视频资料和音频资料,在学习相应的材料后还可以通过电子作业等方式来及时巩固效果。电子教材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不但是对传统纸质教材的一种创新性革命,也改变了学生的阅读方式,提高学习兴趣,更可以及时促进学生温故而知新,是移动教学不可缺少的应用模式。
(四)基于教育应用程序(APP)的人机互动应用模式
基于教育应用程序(APP)的人机互动应用模式是移动教学对传统教育的一次突破性革命,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一对一的互动学习。它主要是将学生在学习过程所面临的不同阶段不同学习需求,比如新知识的阅读学习、知识的背诵记忆、知识的应用练习和技能的熟练掌握等,均通过开发出的应用程序来实现,通过分阶段的预习要求、学习要求、学习方法总结、难点重点疑点归纳、学习效果考察、相关知识点索引等来实现前所未有的互动性学习体验,是对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
(五)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模式
网络空间学习其实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电子化。如耶鲁大学的一节公开课可以实现全世界的共同分享,华盛顿、纽约、北京、东京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在同一时间实现资源共享,所依赖的就是网络。这种学习模式在国外被称为“翻转课堂”[2]。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了学生与机器、教师与机器、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家庭等各个维度的立体式学习。其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实现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体化学习。随着无线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智能移动终端和网络学习空间的有机结合,将成为互动学习时代的主流学习方式。
二、中等职业教育移动教学可行性分析
智能移动终端及其应用的普及,使得师生对资源的获取、交流能够真正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达到泛在学习的理想状态[3]。笔者认为,在中职教育领域开展移动教学的可行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础设备、技术条件具备
中职学校面向的招生对象,对于现代化智能终端设施已非常熟悉,无论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笔记本、电子书本,还是最新的亚马逊阅读器、IPad、IWatch等等。这些设备在无线连接音视频传输设备、软件方面,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性能提升作用,完全有可能为移动教学夯实基础。各种智能终端的运用离不开传输协议的实现,目前运用较多的是DLAN协议和Miracast协议。其中,DLAN协议在使用程序和实现效果上都存在着缺陷,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教学需要。而 Miracast协议则能够最大限度保障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当使用者希望在设备间无线分享设备的画面内容时(同屏传输),无须再通过繁复的手续连接传输线或进行设定,就能彼此识别、彼此联结,并能管理链接,根据设备的功能与网络条件,协调合适的影音传输格式,让影音画面能在不同的装置间共同分享。
利用Miracast技术,使用者不再需要利用各种规格的线材与转换器将各种设备有线连接在一起。除此之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等设备不再需要设计各种连接接口就能与其他的输出设备,如电视机、投影仪、音响、耳机等连接,将多媒体与应用服务的内容在远程影音设备上播放。在教学中,Miracast协议的运用可以让智能设备屏幕的画面同屏传输到电视、投影仪等设备,方便师生交流及教学反馈。
(二)师生对此有良好的期待
移动教学模式的引进,可以对教学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它不但可以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琐碎知识传授和抽象认识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且可以将教师关于讲课知识的各种想法、思考和各种引申内容都在移动教学模式中体现出来,以此来增进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对移动教学模式寄予了很大期望。而从学生角度而言,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中职教育招生对象的年龄段特点来看,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无法为他们营造该有的学习氛围。而移动教学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会被执教教师精心分析书本之后归纳出来的插图、卡通或照片等信息所吸引,进而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时代在变化,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升级教育模式,才能够让学生渴望学习,渴望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科技发展是自然力量无法阻挡的客观趋势。在以时代形势为大生态圈的发展环境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必将被移动教学模式所替代。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界的主导力量。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为代表的移动教育途径,不但可以及时记录学生、教师在学习生活中的足迹,积累点滴的生活财富,还可以使得学生有兴趣和教师共同学习,也可以使得教师有动力去从事自己的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移动教学将会在中职教育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能动性作用。
三、移动教学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困境
(一)硬件设施层面
中职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经费来源单一,硬件设施不完备。而移动教学又需要以特定的多媒体平台为依托,无论是电脑、实物投影等设施都需要很高的资金投入。作为资金来源单一的中职学校,如何能够筹集到这笔资金也是推行移动教学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学生层面
在移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但是移动教学无法实现每个学生的操作检验,并且由于年龄的差异,学生对于移动终端的操作水平也有所不同,也会导致教学效果不同。移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和约束,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不但使得学生作业的原创性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得到真实有效的反馈,给教师授课带来误导。同时,移动终端进入人们生活已经有好多年,学生对其兴趣也已经慢慢下降。再结合中职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往往又会被移动终端的电子游戏、交友工具、购物消费工具分散注意力,无法实现学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自然也就对教学质量增加了诸多不确定的消极因素。
(三)教师层面
移动教学对于教师的讲课方式是一种挑战。教师不得不采取措施来保持和学生的距离,以免被过分拉大,而且必须协调好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以免导致学生对于移动终端的过分依赖。移动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精心备课,如果教师的讲课内容无法突出重点和难点,移动教学的效果就不会很明显。从目前中职教育师资力量现状来看,不可能保证移动终端所讲授的课程都是精华。如果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终端内容,滥竽充数,照本宣科,根本无法实现预期的人才输出效果。
四、中职移动教学实施的若干建议
(一)提高师资水平,适应新的平台技术
对中职教师的专业授课水平、移动教学工具使用熟练程度等做出严格要求。对于教学水平不过关、移动教学工具使用不熟练的教师要禁止走上中职教学讲台。而中职教师自身,更应积极顺应时势,掌握新科技。移动智能设备作为新的科技产物,它集诸多功能于一身,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上的摄像功能,将学生的作品成果以图像或者照片方式展现出来,提升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避免出现学生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所带来的消极情绪。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操作,同步性高、反馈及时、操作灵活是移动教学平台最大的优势。
(二)改变教育模式,实现科教兴学战略
当移动智能设备用于教学,中职教育的课堂涵义也将会得到很大的扩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无法依靠单一的方式来实现学与教的目的。依靠这些智能终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摸索出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用学生的眼光和角度来发现和弥补讲课中的不足。同时,中职师生还需要放弃固有的课堂阵地,消除师生间的鸿沟,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冲破点的束缚,在学生与教师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中及时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目标。
(三)制定移动教学评价标准
中职教育的特殊性最主要的还是其技能性,这也是中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院校的本质特征。当前我国对涉及移动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及其评估标准的研究很少。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但目前还没有完全的把移动教学系统的标准化纳入其标准之中,对此,可以结合移动教学的定义、特征、移动设备的特性设计课程资源评估标准。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建立起一套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考察移动教学的测量评价方式,设计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移动教学资源评价标准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建立。
1.评级主体层面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奖惩等问题很大程度上仅仅依靠学校的规定,忽视了学生和家长的评价。因此,笔者建议应当拓宽移动教学的评价主体体系。改变之前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赋予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权利,学生可以从讲解课程的透彻程度、讲课内容的把握衔接、讲课技巧的运用、移动教学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等诸多方面给教师做出一个综合、客观的评价。同时,为了防止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过于主观,学校还需要和学生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从中职学生的综合表现和个人素质提升程度等方面来考量教师的授课水平和业务基准。
2.评价准则层面
为了增强学习氛围,提升课堂效率,移动教学的内容应当和学生知道有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移动教学的内容应当体现三个基本原则: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主动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主动搜索、寻找适合的内容。同时,需要尽可能细化内容,或者以知识难点为基础,为某一类型问题提供定制化内容,提高针对性。例如,移动教学的内容必须包括对教材的知识点提炼总结、课堂知识深入浅出的透彻讲述、学以致用的方法指导、举一反三的知识拓展、温故知新的作业安排等。移动教学“内容为主”,尽管比较宽泛,但是只有高质量的课堂内容才可以体现移动教学建设的初衷和达到预期的目标,课程才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其次是优胜劣汰。移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每位教师的熟练程度是有区别的,如果没有好的教学内容作为依托,便是对资源的浪费和对其自身工作的否定。为了保持移动教学始终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就必须优胜劣汰,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课程制作教师规定与福利待遇相挂钩的处罚措施;最后是原创性。移动教学平台的内容是为学习服务的。内容的设计应以学生基本概况为依托,基于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场景,模拟学生面临困难的真实环境,只有和学生切身相关的内容才有助于直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其认知场景来设计和讲授内容,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才叫做“做出好内容”。
参 考 文 献
[1][2]方兵,杨成.I时代的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90-92.
[3]乔军,吴瑞华,熊才平.智能移动终端的教学应用及前景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2):81-83.
[4]宁梅,陈倩,.智能移动终端在大学生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青春岁月,2013(11)(下):279.
Exploration on Mobile Teaching Model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e Junqing
Abstract The mobile terminal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rtability, interactivity, autonomy and point-to-point transmission,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launch an interactive classroom-teaching and the extra-curricular interactive research. Therefor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based on the mobile terminal is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s, and its application also will be more and more widely. But for the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s, the mobile terminals is still a new thing. Only the role of mobile terminals is defined, and the teaching mode and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systems which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terminals are select and developed, the role of mobile terminals in the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can be given full play to avoid the waste of resources.
目前,军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传统的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面临挑战,面向岗位技能培训的教育模式受到重视。纵观这些成功模式都能找到共性的地方,甚至在某一条件下都可以直接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均和浪费,因此走军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合作的模式,对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增强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内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军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共性
军地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其培养对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专业结构各不相同,但归根到底,就职业教育的目的来说,两者都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改革上存在一定的共性,这也为实现军地教学改革合作提供理论支撑。
1 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具有统一性
军队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具备岗位任职能力的技术性军事人才为最终目标,其培养目标具有固定性;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则以社会和市场为先导,强调以经济活力、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来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虽然两者的培养方向不同,但其专业构成都相对稳定,以跟不上实际岗位对人的能力的要求。因此,就教学改革上来说,两者存在共性、都需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并根据基层部队实际和人才市场需求来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
2 教学改革的实施方向具有一致性
目前不管是军队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都存在弊端,不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应该侧重知识结构的实用性,人才素质的实践性和职业特色的导向性,应打破以往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增设实践操作部分,最终形成以培养岗位任职能力为主线的教育模式。
教学改革合作模式构建策略
根据军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共性,本文在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模式更新、教员队伍建设和学员考核评价这几个方面的军地合作进行探讨。
1 课程体系构建要共同论证、多方参与
优秀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十分依赖课程体积系的构建,而课程体系组建的是否科学合理,也将直接影响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军队高职院校和地方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的发展地位、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双方可以结合各自培养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协同合作,对相近和相同的岗位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并在此基础上邀请一线部队专家、地方企业高管,对基础理论知识、岗位任职技能、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共同研究、反复论证,力求做到博采众长、统筹兼顾,最终形成军地都相对适应的课程体系基本型,走基本型派生发展的道路,真正从职业教育本质上实现军地合作。
2 教育模式要大胆借鉴、与时俱进
目前军地高等职业教育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北京联合大学的“以企业为主”模式、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订单式”模式、云南机电高专的“双定生”模式等。纵观以上,虽然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各不相同,但从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上存在一致性,都是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革新,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化为侧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将任务驱动和项目引领的理念融入其中,真正把学员变为学习的主体,使得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达成岗位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基于此,军队院校可以和地方院校在一定范围内制定联合教育计划,一方面军队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的社会资源实施技能培养,另一方面地方院校也可以使用军队院校的教育资源,做到军队、院校和社会的协同培养,打破以往单一的、封闭的各自为政的教育模式。
3 教员队伍建设要侧重交流、注重发展
教员队伍是院校教育的核心环节,其素质的高低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直接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处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信息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对于人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而作为教员只有通过不断交流和学习才能满足学员对知识的需求。军队高等职业院校教员可以定期到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培训,参与地方企业的工程项目,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和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还可开展军地高等职业院校的专家相互兼职授课,互相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和新工艺,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员队伍。
4 学员考核评价要过程评价、考有所得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对任职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根本性的变革,也就意味这传统的理论考试不再适用,侧重实践的过程考核评价则更能体现优势。学员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毕业后不仅需要得到学历证书,反而更应该拥有更多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而单靠个别的高职院校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首先,军地高职教育可以在联考方面做方案,可以通过军队院校培训技能而在地方院校实施过程考核,这样更能检验部队学员专业技能水平;其次,可以鼓励学员多参与地方各种技术等级考试,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的技能鉴定资源,对学员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结束语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认知学徒制 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41-02
1.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接受。然而客观地讲,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无论是就业率还是就业水平包括薪资待遇都不是十分理想,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特别是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要解决这个当务之急,其根本就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制度设计,在这个当口下,源自西方的认知学徒制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现实可能性的理论视域和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现实抓手。
2.认知学徒制的内涵和特征
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认知科学家科林斯、布朗和纽曼基于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提出了认知学徒制的教学模式。
根据国内学者的总结和归纳,认知学徒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认知学徒制将重点由过去对知识的简单获得,转向关注专家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及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复杂现实任务时所需的思维过程以及认知策略。
二是将专家完成问题求解和现实任务的思维过程和操作演示可视化,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践以及与专家的互动,了解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三是将学校课程中复杂的知识和内容置于多样化、社会化的情境中,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能够不断变化观察角度,进行反复学习,独立的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高技能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技能内涵以及技能运用的深入学习,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浓厚兴趣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3.认知学徒制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的比较优势
3.1认知学徒制改善了高职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脱节的困境。高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在我国受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对学生元认知能力和策略性知识的培养。单一的课堂学习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更无法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认知学徒制的出现正是解决这一弊端的有效方法。通过专家创设的现实工作情景,将个人的知识与社会实践互动起来,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2认知学徒制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遍特征是入学前起点较低,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明确,加上传统职业院校采取的大众化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认知学徒制中,专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情境设计,在学习过程中给与指导、示范、修正等,使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所在,建立专家和自我评价方式,树立自信,激发内部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认知学徒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认知学徒制中,由专家创设一定的现实工作情境,将知识体系与社会需要对应起来,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指导和观察,鼓励学生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在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专家的高阶思维过程,经过最初的教师和专家支持阶段后,逐渐的学会运用高阶思维能力去深入研究探索新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技术能力掌握水平都将有很大的提高。
4.认知学徒制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四维”建构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要将认知学徒制全面地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当中,从当前看必须从学校、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四个维度去着手建构。
4.1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改革是将认知学徒制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制度前提。我国高职院校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特有的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却发现高职教育在某些方面慢慢了驶向了与高校教育同质化的轨道,失去了自己本来的特色。高职院校要在未来的改革竞争中崭露头角,扩大竞争优势,拓展竞争层面,必须要以更加清晰思路和更大的工作魄力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加快建立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创新型的有效机制。认知学徒制在某种程度上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不谋而合,而且存在着进一步融合上升的空间。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创新,以此来推动认知学徒制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有机整合。
4.2企业的有效参与是将认知学徒制从理论变为现实的物质保障。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不同,认知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注重企业这一重要维度的参与,并在观念上,将其作为主导。特别是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实训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人员和技术优势,来推进认知学徒制是最为现实的选择。然而“校企合作”不仅仅只是一张简单的合作意向书,其更体现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学校配合职业培训、双方共赢、惠及学生的教育思想。学校和企业双方应结合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状况,由企业向学校提出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学校结合教育方针政策和自身资源情况与企业共同编制教学培养方案,由企业提供实训场地、资深技术工人(即专家)、培训设备及实训内容和考核等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完成整个职业教育的过程,从培养计划制定到教学再到评价和考核,全程通力合作才能打造出双方都满意的优秀职业技能人才。
4.3专家(教师)的指导、传授和引领是将认知学徒制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关键要素。在认知学徒制中,关键是要有一支德才兼备的专家(教师)队伍,其亮点就在于对传统培养方式的改革。比如可以采用校内教学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学校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负责提供和挑选资深技术工人作为专家,学校授子专家们一定的教育教学权利和义务,也对他们进行考核和监管。每个专家需要带限定数额的学生,师徒比例不能过大,以免影响培训质量,使师徒培训流于形式。学校在学生接受培训期间,可派指导教师跟随,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安全情况。学生们在单位中要跟随师父学习计划内容,并达到一定的学时数,对特定的技术领域,专家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限和形式,以达到学生的技能掌握标准为最终目的。
4.4学生将所学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实践是将认知学徒制从理论变为现实的核心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中,学生一方面要置身于工作现场或模拟真实场景中进行实践演练,由专家(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撑和帮助,让学生承担尽可能多的任务,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按照自己的认知方法积极思考和模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努力将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推理或问题求解的过程和策略清晰地表达或阐述出来,同时学生要积极进行观察、反思和发现,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5.结束语
如今,认知学徒制已经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职业教育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认知学徒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强调情境学习和实践认知;同时,认知学徒制作为一种教学环境设计思想,强调从学校、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四个维度去着手建构,从而更好的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中。总之,认知学徒制作为当今社会产业和教育并轨发展的一个产物,已经为社会经济发展、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后的教育改革进程中,我们依然要遵循认知学徒制的核心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和更新现行职业教育制度,以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晶双.信息技术环境下认知学徒制教学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辽宁:辽宁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10.
[2]滕亚薇.认知学徒制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策略设计和应用研究 [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10.
[3]杨海存,夏金星.认知学徒制在高职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62-65.
[4]张爱琴.学科教学的本源回归――试论认知学徒模式对学科教学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4):41-44.
[5]高文.认知学徒制――一种基于情境的有效学习模式 [J].外国教育资料,1998(5):14-19.
[6]沈立煌,王芳.认知学徒制――高职实践教学新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3-4.